大众竞技体育

2024-06-26

大众竞技体育(共12篇)

大众竞技体育 篇1

摘要:笔者以高校体育为纽带,探究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之间联系的社会文化根源,回顾历史渊源,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得出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高校体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二者在整个社会的融合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联系,融合

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维系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长期以来,体育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于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关系研究,关于二者的研究主要有“普及提高”“相互对立”“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几个学说[1]。自1995 年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确立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助力二者的发展,特别是后者,长期以来处于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大众体育的基础和竞技体育的活力源泉,高校体育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二者的发展。在高校体育中既含有竞技体育的因素,又含有健身体育的因素。因此,笔者以高校体育为中介点,深入探究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之间关系的社会文化根源,并进一步审视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1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同根同源

高校体育、竞技体育及大众体育同属体育范畴,都具有体育的基本特性,即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同时兼具体育的基本功能,即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2]。三者在发展中互相交融、相辅相成,并非孤立独行。

大众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伸和继续,广大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后,是大众体育的重要成员。竞技体育对高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来源于大众体育实践,适合观赏和表演,能够体现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大众体育是孕育竞技体育的载体,竞技体育是对大众体育的传承和创新[3]。

2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

现代竞技体育的许多项目起源于高校。篮球运动是1891 年美国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1895 年美国威廉摩根创造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老少皆宜的室内游戏。1896 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市立学校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摩根游戏起名为“volleyball”。1896 年在斯普林费尔德体育专科学校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排球比赛。

作为竞技体育的巅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开始就和教育密切联系,其创始人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认为体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萨马兰奇先生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奥林匹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修课程。美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其大学生的运动成绩在全世界遥遥领先,风靡世界的NBA球员乔丹就是在全国大学体育协会(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 大学联赛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上职业道路。美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校为中心,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基本上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奥运军团中80% 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直接选拔出来的[4]。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也开始注重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颇有成效。2015 年光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参赛的大学生运动员达到85% ,获得佳绩,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已见成效。

3 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联系

大众体育一开始就和体育教育紧密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张个性张扬,推崇户外自然活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欧美各国盛行。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欧美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例如增加各级高校体育课时、经费,实施体制测试标准制度等。1965 年林格兰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倡议。20 世纪60 年代末,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工业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大众心理紧张,工作压力大,“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现代文明病”,大众身心健康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70 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体育部长和高级官员会议,会后不久便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这标志大众体育运动的真正形成。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并于1978 年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大众体育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首先大众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严重不足,多半人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锻炼。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13 年12 月31 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 46 m2,不足美国现有相应数值的1 /10,不足日本的1 /12。其次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较低,健身功效不强。我国多数居民采用运动强度小,身体负荷低的体育锻炼项目,例如太极拳、民族舞、散步、压腿等; 而在西方国家,采用对抗性强和相对激烈的竞技性项目健身很常见。在我国体操属于高、精、尖项目,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但在美国,根据2012 年美国体操协会官方公布的数字,约520 万人从事体操练习,注册俱乐部有4 000 多家。

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具有齐全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丰富的体育人才储备、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与大众体育现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合理调控和管理高校的体育场地,在保证正常教学和日常训练的情况下,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合理、有序地向公众开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大众体育面临的场地设施短缺问题,促进大众体育有序发展。同时高校丰富的体育人才储备也是大众体育指导员和管理员的重要补充。

4 结语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高校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高校体育这一平台,回顾历史,展望二者未来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能够在高校体育中实现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面向21 世纪,竞技体育、大众体育都面临着科学化发展。大众体育在发展社会经济、丰富科技文化交流及提高人类素质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大众体育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融合了社会学、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例如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装备等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竞技体育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具有优越的人力资源和科研环境,必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融合、协调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合也势必推动高校体育更富有活力,对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融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谈群林,黄炜.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关系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05):532-533,570.

[2]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任海.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3):11.

[4]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49-150.

大众竞技体育 篇2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互联网+”概念解析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1.2 大众竞技体育与“互联网+”

大众竞技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社会成员参与进行的,以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提升运动兴趣为目的,在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体育群体成员或代表之间进行的,按照一定规则和标准举行的体育类竞赛活动。大众竞技体育日益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动力和重要形式。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迅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崛起,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依托该技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式,那么,体育产业应该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一先进技术达到蜕变,殷俊海(2015)认为,互联网+体育可以有以下益处: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缩短成交时间,简化交易环节,提高运转效率,去中心化,增加顾客体验,特别是免费体验,形成新的增值效应。将“互联网+”引入大众竞技体育之中,将会减化组织繁琐程序,优化竞赛运行秩序,增强大众竞技体育影响力,扩大大众竞技体育影响,增加大众竞技体育为社会、企业和个人所带来的益处。

2 大众竞技体育现状

2.1 大众竞技体育发展概况

(1)大众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情况。

目前,在我国举办的大众竞技体育比赛,有各种级别,既有国家、省、市、社区或者乡镇体育赛事,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和体育小团体组织的小型比赛。不同级别比赛的组织管理和比赛目的也略有不同,由体育局等较高级别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举办的大众竞技体育比赛,一般以全民运动会的形式,推动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以扩大体育锻炼人口,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为目的。由社区、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机构举办的体育比赛,一般以单项体育活动为主要竞赛内容,比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这些比赛对参赛人员要求低,参与性强,是改善人们健身水平,促进体育锻炼的有效方式。由大型企业单位出资举办的体育比赛也以单项比赛为主要形式,一般会聘请专业的体育专业人员负责整个赛程的组织,主要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宣传企业产品,吸引顾客为目的;另外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或者同一运动的体育爱好者团体举办的小范围内的单项比赛,这种比赛主要以提高运动技术,增进团队成员之间感情为主要目的。

(2)大众竞技体育参赛者特点。

研究发现,大众竞技体育比赛参赛者的特点也随着比赛级别的不同而略有变化。对于较高级别的.国家级、省级、乃至市级全民运动会或者单项比赛项目,通常会对参赛年龄进行组别划分,基本以青壮年为主;对于企、事业单位和一些体育团体组织的比赛,由于规模较小,一般不会根据年龄设置组别,其参与者30~50岁之间占主体。对于大众竞技体育参赛者的调查显示:这些参赛者大多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经济状况良好,对体育锻炼有着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体育比赛的反应也较为积极。

(3)大众竞技体育的产业价值。

大众竞技体育能够为体育产业带来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大众体育比赛为企业提供了商机,商家在举办大众体育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了向消费者宣传和体验使用产品的机会,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大众竞技体育本身的开展也具有产业价值,举办比赛的人力、物力的付出和回报,带来的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2 大众竞技体育存在问题

(1)组织管理有待完善。

一般较高级别的大众体育比赛,有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策划或者专业的体育人员设计,都有着非常完善且正规的赛前、赛中和赛后的组织管理,一些中小规模体育比赛的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就稍差一些,主要表现为:报名程序繁琐不规范,参赛者对比赛规程不了解,参赛者缺乏对比赛的全面了解,参赛人数控制不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比赛的顺畅进行。

(2)宣传影响有待提升。

一场体育比赛的举办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去经营的,将比赛的利益最大化是任何比赛组织者的追求,宣传则是一个很好地提升体育比赛举办价值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宣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等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宣传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而除了一些较大型的大众体育比赛外,大部分大众体育比赛即满足于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没有全面认识到宣传对比赛的影响,比赛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3)安全保障有待提高。

大众竞技体育 篇3

摘要:竞技是体育的基本形式,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运动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大众竞技运动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给学生学习选择权,创造竞争氛围与条件,是大众竞技运动引入体育课堂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大众竞技;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既不是单纯技术的练习,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术技能,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运动习惯。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才是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体育领域对竞技运动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一味地强调正规化和专业化的竞技运动项目,忽视了娱乐性、休闲性、康复性的各种生动活泼的运动形式。另一种是把竞技运动视为和学校体育格格不入的运动,对竞技体育采取否定的态度。如何正确认识竞技运动,如何把大众竞技运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竞技概念的再认识

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竞技是如下定义的:“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辞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可以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还是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根据上述定义,竞技运动的内涵作了精简,外延上得到了扩展。据此我们可以对竞技运动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划分,从而明确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的一种,而不能看作竞技运动的整体。

二、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运动与正规竞技运动的区别

竞技运动是从英国的户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正规竞技逐渐从大众竞技中分离出来。正规竞技,特别是高水平竞技的特征就是在与他人的比赛中获胜,强者打败弱者,这就是最终目标。在运动训练中强调的是掌握高难的技术动作,承受极限的运动负荷。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运动员进行了近乎残酷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无疑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虽然也需要进行比赛和竞争,虽然也希望获胜,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娱乐和健身,是以大众参加和个体满足为目的的活动。竞技比赛的规则完全可以根据参与者原有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重新设计。由于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和可选择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这就为大众竞技纳入体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三、对抗性的竞技运动形式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大众竞技运动因其竞争性和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身体机能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竞技,顾名思义就是竞比技能的运动。运动技能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智力、竞争意识、意志品质以及协作精神等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竞比,促成运动水平的提高,竞技运动也就完成了对人的体育素质教育。这是单调的运动技术传习和强制性的身体素质练习都无力完成的。

(一)运动技术教学应与竞技相结合

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单纯的运动技术传习效果不佳。其实运动技术教学本身没有错,而是错在运动技术传习脱离了竞技,以运动技术传习取代了竞技。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需要掌握运动技术,因此运动技术学习是必要的。运动技术是在运动比赛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他的教学也必然是在学生的需求下进行。脱离竞技,技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脱离竞技,技术只能是花架子;脱离竞技,学生就会失去技术学习的兴趣。回顾与反思以往的运动技术教学,技术学习与竞技不能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发展身体素质应与竞技相结合

学校体育的首位目标是增强人的体质,但是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体育教学直接发展身体素质,既是教学目标的错位,也不符合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参加大众竞技运动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是在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驱使下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反思我们的身体素质教学,无论是简单的肢体动作重复,还是逼迫性长跑,负重以及最佳运动负荷价值阈的运用,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倦情绪。道理很明显,缺乏学生内心需求的强制性锻炼,是无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

四、体育课堂引入大众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

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必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进行对抗竞争,根据学生的竞争情况制定适宜的竞赛规则,通过规则诱导达成身心教育目标。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导向,要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竞争比赛的氛围和条件。教师应根据体育设施、班容量、运动水平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分组,组长可以由学生推选。教师要利用小组全学期累计比赛成绩,把每个学生牢牢拴在小组的荣誉上。比赛的竞争性与集体的荣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到各小组巡回,并认真观察典型的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时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竞技运动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战术意识、意志品质、集体协作精神等综合的体育素质。任何单项的技能测试都难以综合反映这些指标。体育成绩评定时,比赛的表现可以作为参考或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纳入评分指标。在教学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评价激励的合成作用,创造教师教其所长,学生学其所好的良性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樊林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3.

作者简介

大众竞技体育 篇4

在中国体育的“三分”天下中,除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关系是常被人争议的话题。在体育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从基本视角看待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关系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二、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

在中国,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深?很多学术讨论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之一,竞技体育是大众体育的延伸。但是当前中国体育现实则是极度丰满的竞技体育和甚为骨感的大众体育——理论与现实总是相差甚远。

近代的百年屈辱使人们渴望通过某种方式重回东方大国的巅峰,机缘巧合,体育运动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展示出了独当一面的魅力。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中国一些竞技体育项目带来无数荣光,比如著名射击运动员和教练王义夫就说,没有举国体制,中国射击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以出色的竞技体育成绩为依托的中国逐渐走上了“体育大国”宝座,同时也催生了一股金牌至上的、锦标主义的体育思潮。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的围墙告诉人们:体育是属于精英的,这种信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体育,从此人们只是体育的观光客,而不是践行者。当体育成为精英的权利,政策上的偏颇和思想上的轻视让大众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体育本质上是对身体的锻炼和改造,是无需被赋予的、是属于所有人的。在国际的视野中对体育进行的分类一般而言是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所谓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争不过是中国的独有产物罢了。而就算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诞生的职业体育也是依托于深厚的民众根基。回应上文,大众体育是职业体育的根基,而职业体育才是大众体育的延伸。在中国,如果还希望改变曲高和寡的“竞技体育”现状和待字深闺的大众体育现状的话,竞技体育转轨为职业体育和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化必须将要被提上日程。

三、竞技体育转轨为职业体育

1、职业体育的内涵

职业体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区别于传统业余体育的新兴体育存在方式;它以企业法人为组织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和经营大众竞技娱乐产品为内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它把体育从个人层面的兴趣、爱好、娱乐、游戏转变为组织化、专业化、赢利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凸显了现代体育的经济价值,是竞技文化与市场经济互动、互利的必然结果。[1]

2、职业体育在中国

在欧美国家职业体育发展相对成熟,如在足球、橄榄球、网球、冰球、篮球、拳击、赛马等项目上,均有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职业运动员。中国的职业体育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仍处于矛盾频发的动荡期至成熟期的过渡阶段。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踏上职业化道路,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也纷纷进行职业化改革。职业体育的发展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是一国体育发展的历史现实要求、是突破“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围墙的历史选择、是激活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面对国际职业体育全球扩张的必然要求。

但是,20多年亦步亦趋、不断探索的中国职业体育虽然收获了很多成绩,也暴露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中国体育界,也许没有什么比职业化的足球联赛更能够吸引眼球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是假球黑哨问题。面对不断恶劣的职业体育环境,很多人将其归咎于市场化的弊端,但是中国的职业体育真正实现了市场化么?中国职业体育的管理机制与市场化并不相符。目前所谓职业体育中的各个协会兼有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两种身份,在职能行使过程中,难以协调作为国家体育职能部门与作为社会团体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中国足协、篮协和和其职业俱乐部会员之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利益纠纷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全方位的,现在仍有很多职业体育俱乐部不能以市场的开发和经营方式来维持生存,也证明了在整个社会中职业体育参与者的不成熟。

3、职业体育强调市场化

面对中国的特色现实,强调职业体育的市场化是将职业体育全面推向市场,让市场进行选择、从市场中获得发展动力,完善资源配置、提高竞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首先,将职业体育全面推向市场有助于利益明晰。对于协会而言,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的参与者和经营者;而对于职业体育俱乐部而言,协会是中国职业体育联赛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二者在职业体育的整体利益面前,任何一方的利益过度扩张,除了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必将削弱整体经济利益。只有在各自领域中寻找有限的利益扩张,才能带来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俱乐部与协会之间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应当是协会逐渐退出联赛的控制主导,由具有自主选择的市场主体进行经营,从而理性而有效的职业体育市场才会建立起来。

其次,将职业体育全面推向市场有利于市场培育。职业体育的全球扩张和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世界各项顶级赛事的忠实观众,这无疑对中国原本就步履蹒跚的职业体育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面对这种“不发展、即消亡”的激烈竞争,要想树立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创造本土特色外,还要通过市场化的利益关系有效地与当地居民、当地社区、当地企业、当地政府建立紧密而互惠的关系。

虽然职业体育的发展是国际趋势,但是对于职业体育推进大众体育的发展仍然存有疑问:职业体育的浪潮是否会抑制大众体育?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职业体育将具有运动天赋的人抽离了大众体育,大众体育的参与者也许会因为无人喝彩而失去重要的成就感来源;二是在现场或是在电视机前的精彩激烈的观赛体验可能消弱人们亲身参与体育的热情,人们转向体育欣赏的消费,而职业运动员则代理了人们对体育参与的消费。[2]这种担忧虽不无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职业体育尚不完善的现实下,人们专注于体育欣赏而放弃体育参与并不是由于职业体育的扩张,而是由于多年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强制剥离,在大众体育极端缺乏关注与投入的情况下,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锐减、体育参与的权利虚设而导致的。而这种情况的改变,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是在鼓励发展职业体育的同时,将大众体育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平等地提供给所有人。

综上所述,职业体育市场化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将竞技体育推下举国体制的神坛,让符合时代精神的市场经济检验中国职业体育的成色;让中国的职业体育扎根于草根,生长大众体育的丰厚土壤中。职业体育市场化也有助于让政府职能部门甩掉竞技体育的沉重包袱,致力于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将体育的权利重新赋予全体公民。

四、大众体育公共服务化

一般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消费者两大类物品,即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一般由市场提供,为了满足个人的特殊需求;而公共物品一般有政府主导供给,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物品的提供即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

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完成了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分野,从此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虽然前有“奥运争光计划”,后有“全民健身计划”,但是长期困扰着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投入不足、关注度不高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关于大众体育发展的讨论中,体育公共服务常被置于容易忽视的地位。殊不知大众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关键要素,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实力的方面,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职业体育发展方式并不适用于大众体育,大众体育应当是自愿的、多元的,而公共服务化的大众体育或许是可以尝试的途径。

大众体育的公共服务化可以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节约社会成本,提升公众满意度;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形式,也有助于实现平等的体育权利、以“安全阀”的效用维持社会和谐。

五、小结

综上所述,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的发展理应各自拥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和道路选择。在通过市场化将政府从职业体育中解放出来之时,就是政府将职能转变至大众体育发展之日。将大众体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提供给社会公众,强调体育权利与体育参与,方能为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让体育成为全民的狂欢。

注释

1[1]鲍明晓.职业体育是体育强国的核心竞争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4-6.

大众竞技体育 篇5

王 健1 胡金萍2(1.曲阜师范大学体育部,山东 日照,276826;2.山东省教育学院体育系,山东 济南)摘要:在大众传媒的介入和影响下,现代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从大众传播在现代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论述了大众传播与现代体育的关系。一是充分认识大众传播在现代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各项体育事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众传播 体育文化 体育价值观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n modern sports status and function

Wangjian(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China,276826)Abstract:In under the populace media involvement and the influence, the modern sports obtained th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The article and affected two aspects from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n the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status to elaborate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and the modern sports relations.One is fully knew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n the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two is positively uses the populace media to develop our country each sports enterprise well, all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Mass media dissemination.sports culture.sports values

一、大众传播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由于大众传播拥有的大众范围广泛,所以其影响面之广、影响力之大、传播信息之快,是其他任何传播形式无法比拟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当今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它所具有覆盖面、信息传播速度,必将推动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2]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以及取决于人们的体育价值观。而大众传媒则正是影响人们体育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它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必要渠道,它将体育文化及价值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给广大群众,引导人们认识体育,参与体育。

回顾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大众传媒凭借其强大的科技手段与技术优势,将体育精神、信仰、理想、价值传遍了全世界。与此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普及,有力推动了世界体育的发展。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发展成为集影视、报纸、杂志、书刊、广播、网络等各种传播方式为一体的巨型产业,并以其不可替代的巨大能量,成为21世纪体育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一)电视: 电视作为二十世纪主要的传播媒介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与体育相结合,不仅使体育的力与美得到无国界的传播,还大大推动了体育社会化的过程。电视对现代体育的发展,虽然没有直接领导的责任,但是这种无形的导向作用,无疑更应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使命。体育运动也在电视文化的发展的自我确认中,受惠于此,推动了体育大众化的发展。

电视体育传播,特别是一些国际性的大赛实况报道,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一般说来,与报纸、广播相比,电视体育的独特优势是能够以画面的动态连续形象展现比赛的动态实况历程。进而言之,电视体育不但“克隆”了过程,同时还延伸过程,放大过程,美化过程。电视在传播体育文化时,造就了体育文化观众。

另外电视传播为很多大型国际比赛带来了巨额的电视传播费、赞助费等经济来源,从而推动了竟技体育运动商业化和大众体育的普及化。

(二)报纸:

报纸用文字来描述体育新闻事件时,一方面体育新闻事件的信息流被文字符号凝固起来,不让它像电视一样转瞬即逝,它能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提供了反映同类事件本质属性的内涵,而是不是体育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所以更有利于读者对新闻事件精神的把握。

(三)计算机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手段的通讯工具为体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走大的空间。计算机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等优点突破电视传播的局限,大大拓展了电视体育传播的空间。1.传播速度快

网络在实时传播与更新信息方面,比传统媒体方便快捷得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体育赛事可以达到同步播放并加以评论和解说的功能。2.交互性强

网络的优势还体现在它能够更好地让受众成为体育报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接收者。传统媒体只是简单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这种传播一般是单向的,而通过网络进行的体育传播却不一样,体育网络的传播是采取一种交互的方式,传播者和受众可以进行互动式的交流。通过BBS、聊天室等,人人都可以享有和评论体育事件的权利。3.内容极其丰富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体育赛场的主要赛事情况,从中获得各运动队的最新资料,包括各种比赛进展情况、赛程安排、各运动队及运动员赛场的表现及赛后评论等等。也就是说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知道的体坛消息。而且这些消息中包括大量经过加工处理的统计数据及相关的评论。并且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及相关评论会大大提高我们的体育欣赏水平。

二、大众传播在现代体育中的作用

大众体育传媒使人们通过对体育信息的认知,影响其情感体验,进而改变其行为意向,对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运动文化修养,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笔者从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体育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予以论述大众体育传媒的作用:

(一)拓展体育文化时空

体育媒体传播的精彩体育赛事、新闻、报道、评论,以及各种体育娱乐节目等,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文化及娱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体育媒体所形成的“体育信息环境”对人们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通过各种体育媒体获取大量新的体育信息,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同时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个体行为。

在体育和媒体未发生关系之前,体育仅仅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的事件,它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基本上无法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当印刷媒体诞生以后,体育的社会价值得到了广泛延伸。特别是电视出现以后,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体育文化传播,使体育实践主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此时,体育不在是简单的运动和锻炼身体,它为大众提供了可供交流的文化空间。尤其是在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空间之中进行同时的参与和交流,使体育文化在时间、空间上进一步扩展。

(二)增强大众参与意识

体育信息在被现代传媒不断的宣传过程中,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单纯的关注体育竞技运动,而是投身于竞技体育运动中。同时由于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为人们所认识,各体育项目的规则为人们所通晓。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参与运动提供了前提,也为各体育项目的展开提供了群众基础。也就是说,体育传播媒介不仅为体育运动提供了观众,同时也提供了未来的运动员。只有大量的人参与体育运动才能有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才能使体育事业得到生生不息的发展。

(三)娱乐作用

在大众体育传媒的积极效应里,体育以娱乐的方式吸引着人们愉快健康地参与各种体育运动。从而缓解工作、生活中产生的身心疲惫,消除紧张的情绪状态使人们获得轻松和愉悦的精神状态。

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体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在传媒与体育的结合过程中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同时体育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娱乐消费活动。体育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人们逐渐的由原来局限的认为体育是一种锻炼身体、培养意志、为国争光等思想转变为娱乐、健身、游戏等。体育的本质属性娱乐性逐渐的被还原,运动员与观众共同构成了体育的实践主体。另外,人们在体育的娱乐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健康,锻炼了意志,而且体验到了快乐,使得体育的娱乐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影响体育项目的设置、规则

在大众传媒对体育娱乐功能的不断挖掘过程中,体育欣赏性也被不断的赋予新的要求。因此各种体育运动不断的提高其欣赏性。据有关资料表明,从大众传媒介入奥运会以来每届奥运会的运动项目的设置上都要参考以往传媒在奥运会中的经验,除了要考虑现场观众,更要考虑到电视观众等其他媒体的受众,符合各种媒体受众心理的需求。大众传媒在对体育比赛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项目规则的修改上。如目前羽毛球赛中采用的21分每球得分制;再如乒乓球比赛中的球已比过去增大了,由“5局每局21球”改为“7局每局11球”等,其主要的目的是使观众收看转播时,提高其竞技精彩度和观赏性。

(五)创造体育运动欲望 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对体育节目的播放极大地提高了很多体育运动项目的观赏性,促进了这些项目的展开。例如,篮球的快速动作,拳击在指定空间的猛烈博击均能完美的展示运动过程中的力与美,给人以运动的冲动。这都是媒介对人们体育行为的影响。

“所谓体育行为即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3]“体育行为方式是人们进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4]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比赛魅力和气氛对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欲望起到很大作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人们欣赏世界杯和NBA比赛时大都愿意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观看,并随着比赛的起伏跌宕而心潮澎湃。另外有多少人在世界杯和NBA的影响下而由此走上了体育这条路,并步入了体育行业。我们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一切运动的欲望以及这些欲望所导致体育运动的发展无不是当代媒介的功劳。

(六)产生积极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传播效果的显性表现是直接对大众体育态度的影响,而潜在的隐性表现则是对大众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等等。其效果经过日积月累,才会显示出来,带有稳定性、持久性和积累性,对大众的体育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5]。据相关调查研究,人们从各媒介获取体育信息的频率与体育的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频繁与体育媒体接触的人有着非常强烈的运动欲望,同时有着较好的体育价值体系。我们首先说体育可以在实现: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充满竞争、锻炼毅志、自我实现等功能的情况下,还具有不断增长的商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观的不断增强和提升。

(七)促进体育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运动,是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传媒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体育提供了相互交流的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国际间跨文化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日渐重要。民族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在孤芳自赏的封闭状态中完成,必须与外界频繁交流,取长补短,吐故纳新,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要加快各民族体育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当代强大的媒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各自民族的体育走向世界并得以发展,以抵制当今世界单一的文化扩张,并通过加强各民族间体育文化沟通,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体育文化体系。参考文献:

第十二届:回归大众体育 篇6

首次在白天举办开幕式

8月31日下午,第十二届全运开幕式在辽宁沈阳举行。本届全运会改变了自1987年六运会以来大型运动会在晚上举行的惯例,且不请明星大腕、不燃放焰火,来自全省各地的群众将成为开幕式主角。开闭幕式总预算为900万元,仅为原计划的1/10。

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王沪宁、刘延东、范长龙、栗战书、王晨、苏荣、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和应邀观摩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境外来宾也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第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执行主任、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主持。

这是近30年以来首次在白天举办的全运会开幕式——为办成一届“全民参与、回归体育、节约朴素”的全运会,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开创赛会新风的要求,改变了1987年六运会以来晚上举办开幕式的惯例,改为白天举办,不燃放焰火,而且取消大型文艺演出,改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展示。

十二运开闭幕式有关负责人说,开幕式将取消大型文艺演出,从设计到呈现都以“回归体育”、“回归群众”为主题,舞台将留给热爱体育的群众。

历届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费用中,文艺演出和焰火燃放的支出占据了大部分。而开幕式在白天举行,电力改造的费用大大压缩,灯光费用基本省略。参加开幕式团体展示的每个队伍人数都压缩在1000人以下。

另外,赛会所需场馆,一半是在原有场馆基础上改造而成。沈阳市在筹备工作中,能改造的场馆不新建,所有设备能借的不租,能租的不购,25个市属全运场馆中只有3个新建场馆。

8月31日16时26分许,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正式开始。步伐矫健的旗手护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全运会会旗、第十二届全运会会旗向人们走来。裁判员代表方队接着入场。紧随其后的是38个代表团的运动员代表。17时15分许,运动员、裁判员入场完毕后,全场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17时26分,习近平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

开幕式共持续104分钟,没有大型文艺表演,而是改成了全民健身展示,太极武术,第九套广播体操,让人耳目一新;开幕式白天举行,没有璀璨灯光,没有礼花焰火;开幕式没有请明星大腕,演员来自各行各业的体育爱好者。 即使在最激动人心的主火炬点燃环节,也没有运用太多特技,而是由12名少年儿童一起点燃,以象征全运精神薪火相传。

但是,十二运现场气氛热烈非常。当身穿海军制服的大学生,走起整齐划一的分列式,全场欢呼声不断;当广播体操旋律响起时,几代人的青春回忆被勾起掌声响亮。开幕式总导演杨嵘说:“这些掌声不是靠华丽豪奢换来的。群众喜欢就会鼓掌。”

当草根们成为中国最高水准体育盛会开幕式的主演时,意味着十二运发布了创新宣言。有外媒认为,被誉为“小奥运会”的全运会节俭举办,证明中国正在进行的破除“四风”活动效果显著,会为今后全运会及其他大型活动怎么办提供了指引。

期盼体育改革新开端

第十二届全运会奖牌取名为“新曙光”,代表着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召开为辽宁经济腾飞推力,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新的曙光。奖牌正、反面分别标注着历届全运会的举办时间和举办地,预示着全运精神将在本次盛会上薪火相传。奖牌外形似转动的历史车轮,寓意国人锐意进取、与时俱进、顽强拼搏;奖牌形状又似日晷,寓意祖国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传达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

本次运动会上,高尔夫球首次亮相全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虽然只设立了男女团体两枚金牌,却依然吸引了近30个省、市、自治区组队参赛,最终 10支男队、9支女队进入了最 后的决赛。最终,高尔夫球项目比赛中,东道主辽宁队位居男团榜首,女团状元被广东美的队夺得。

但是,第十二届全运会依然没有摆脱负面新闻的纠缠。运动会期间不断爆出的负面新闻占据了国内各大媒体的主要版面。9月3日,在女子橄榄球决赛中,赛前被看作夺冠热门的北京队因为不满判罚,队员在场内围成一圈罢赛,最终山东队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以71:0夺得冠军,赛后小球中心已经将本场比赛北京队行为定义为消极比赛。3日晚,北京代表团和北京女子橄榄球队就此次消极比赛的事情撰写了道歉信,坦言接受批评和处罚。次日,花样游泳双人项目比赛中出现了意外的一幕,排名第三的四川选手蒋文文、蒋婷婷因对裁判打分提出了异议,拒绝出席颁奖仪式领取铜牌。9月5日,蒋文文蒋婷婷举行了个人发布会,质疑裁判打分“有内幕”。此外,游泳马拉松赛场上演“全武行”,“默契足球”再次上演,甚至还有新闻爆出某赛艇队比赛器材疑遭人为暗算。

第十二届全运会开了节俭办运动会的头,人们还期盼,这也是中国体育改革的一个开端。

责任编辑 李娜

解读都市大众体育文化 篇7

一、对都市体育文化之品析

1、体育文化生成与特征

文化生成 (文化总是处于生成过程中, 永远也不会完成) 是一个社会过程, 在一个社会体系中得以传播, 而社会体系同时需要文化体系。而体育文化则是由各种组合的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所创造, 是由于其权力和资源为支配者所霸权式的支配所引起, 人们为获得资源或权力而采取的抵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过程, 体育文化是内部和底层所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外部和强加的。体育文化始终是一种冲突, 是一种关涉到生产意义的斗争, 这些意义是有利于从属者的, 并非是主流意识形态所喜欢的那种, 这场斗争的胜利, 不论如何的转瞬间即逝或受到限制, 总能创造出大众的快乐。因为大众的快乐始终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

体育文化始终处于运动过程中, 其意义在于一个文本中永远都不能确定, 因为文本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和互文关系中被激活才有意义。这里所提到的是体育文化的特征, 具有动态性和民众的参与性、情境性。像海滩文化、麦当娜文化、购物广场文化都不能脱离群体而被解读, 更加强调是其产生的社会关系, 更加强调其传播性, 如果失去动态的形成和传播性, 文本本身则毫无意义。在权力和抵制、守纪和无纪律、秩序和混乱持续不断的作用中, 体育文化必须适应它们, 在这场斗争中更多是意义之争, 大众文本使自己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带才能确保其流行。它经常存在于身体及其知觉而不是头脑和意识, 因为身体的快乐提供的是狂欢式的、规避式的、解放式的实践, 在这里霸权最弱, 或者说是霸权触及不到的地方。

2、都市体育文本经典事例纵览

都市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相关性, 是由民众来创造, 创造其对日常生活和生产有意义的文本。纵然, 部分体育文化是短暂的, 是随环境而改变的。然而, 无可争辩的主题是“体育文化的相关性”是文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体育文本的背景以社会性和父权制地位的崇高为基点, 来体现女性在争取或者说“潜意识中争取进步”的表现, 诸如说:在购物场所里女性可以自由和可以疯狂, 是摆脱家庭的束缚在购物场所所获得的自由。同时, 购物广场被称为消费者的教堂, 然而, 在这里也是是强者意识形态的实践, 同时也是强者的策略最容易受到弱者的巧妙的攻击, 无不体现着运动的快乐消潜的另一种形式。

从电子游戏与心理智力竞赛之差异、广场与运动场所、海滩与城市之差异、麦当娜与一般女性之不同, 叙述体育文化作为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特征以及趋势差异。电子游戏与电视之差异在于社会从属体的参与性, 而心理智力竞赛来说, 更多的是强调其接受性, 而忽视其参与性, 电子游戏恰恰能实现, 实现其个体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是支配体系所构建规范的抵制和控制, 能够对结果构成影响或延缓其结果的产生而从中获得快乐。大众体育新闻也类同, 其核心是引起听众的参与, 而不是使观众置身于事外, 是对听众的吸引和信息的传播, 虽然不能完全摆脱主观, 但成功的大众新闻是使个体能够参与和争议, 而不是去左右观众的想法。

运动广场与休闲中心之对比, 提出人们对“极限运动”敬畏, 对健康的“膜拜”, 对“人体宇宙”的推崇, 无不体现出人们思想中对权力与高度和道德的匹配, 认为“高”度代表着一定的权力, 而一定的权利则必然会有一定的道德的深刻意义。都市体育文化的抽象, 同时作为城市的人们视觉中的符号, 其体育视觉冲击则更加容易融入体育文化, 为体育文化所接受, 而以其规范和控制, 使都市体育文化大众跟随者所接受。

“都市体育文化为什么会大众化”。体育运动的“差异”, 对抗主流文化的动作, 以及“新奇”给体育文化所带来的期待都成为体育文化大众化的源动力。不同地域或许总体框架相同, 诸如健康主义, 运动认知体系。然而, 各民族的相似性导致各民族的认可和呼应, 但其文化同时各有差异, 差异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核心因素, 差异使得各个因素重新创造和相互认同。

二、结语

体育文化的体现方式以文本阐释到运动本身的提出, 可以用布尔迪厄、巴特、德塞图等几位哲人的论点为依据的理论基础, 对都市体育文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读。其总体上体现在大众体育行为在“抵制”“规避”“对抗”主流支配体系的过程中, 所获得的“授权”, 在权利关系的些许转变中或解放中所获得的快乐, 尽管这种快乐可能是幻想的或瞬间的。

参考文献

[1]王炜民著:《阴山文化史》, 人民出版社, 2011.01:328。

[2]郝亚明、鲍智明著:《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09。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1。

网络化体育组织对大众体育的影响 篇8

一、网络化体育组织对大众体育良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 打破时空限制, 为网络组织成员内部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提供平台。

网络化体育组织充分顺应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 能够打破传统体育组织的时空局限, 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员聚拢和活动组织。传统的体育组织受到场地、人员、时间等限制, 不能很好地积累人气、交流体育信息。而QQ群、论坛、微博等网络化组织可以很好地摆脱这些现实中的束缚条件,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将生活中各个角落的大众体育爱好者聚集起来, 组织体育活动。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网络终端, 实现体育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在信息的实效性和互动性上比传统媒体占有更大优势。组织内部人员可以随时发布、讨论最新的体育新闻、活动、赛事等, 以此增加我国大众体育爱好者的人数, 普及全民健身的思想。除了交流信息, 还可以组织内部的体育活动, 将对体育的热爱由虚拟世界拓展至现实生活。如“某某网”游泳联赛, “某某论坛杯”乒乓球赛等。

(二) 有利于大众体育扩大辐射人群, 提高普通人群的体育爱好程度, 培养专业的体育指导员。

受到组织经费、场地租赁、人员管理等条件的限制, 现实中的体育组织覆盖面较窄, 而网络化体育组织可以很好地扩大辐射人群, 降低加入门槛, 甚至菜鸟级的体育爱好者也可以通过与组织内成员的沟通、交流, 不断增长体育知识, 培养对大众体育的浓厚兴趣。网络化体育组织的建立, 不仅可以提高普通人群的体育爱好程度, 还利于培养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时资讯, 突破传统的教育资源限制, 为专业辅导员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而提高我国体育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体育从业者。

(三) 为体育爱好者选择健身方式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渠道, 提高体育组织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国大众体育的组织专业化程度、比赛规则、人员管理等各方面还有待完善, 体育爱好者选择健身方式的渠道有限, 而网络化体育组织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 普通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在网络组织中找到归属感, 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体育信息, 学习体育知识, 参加体育赛事。同时网络化体育组织的兴起和完善, 也可以为现实中的体育组织提供借鉴意义。提高组织人员的体育素养和管理水平, 加速体育知识和资讯的发布和更新, 加强组织资金的透明化管理, 提高体育赛事组织工作的效率和体育活动的影响力。保证组织成员及时、准确地接收体育时事新闻和体育赛事信息, 提高组织成员的信任程度和参与热情。

二、网络化体育组织在开展大众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化建议

(一) 网络化体育组织专业性、科学性不强, 需要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和网络化组织人员加强引导和监管。

我国的网络化体育组织发展时间不长, 在很多方面还不够科学、规范, 亟待改进。比如, 网络化体育组织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扎实、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资金运作不够科学和透明、体育赛事的组织筹备工作不够高效、有序, 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熟悉导致体育活动组织工作中出现纰漏等等。比如, 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赛事安排时, 需要安排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人数和参赛资格、比赛的流程和规章制度等, 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因此, 要促进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网络化体育组织的成熟发展, 需要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 适当组织一些培训、讲座等, 通过发放资料、远程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这些组织的规范化运作和科学化管理。另外, 网络化体育组织自身也要不断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尤其是QQ群主、博客圈的博主、论坛的坛主等组织管理人员, 不能倚老卖老, 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 要积极向其他管理人员和普通成员学习体育知识和管理技巧, 更好地为普及全民健身思想和组织高质量的体育赛事贡献力量。

(二) 网络化体育组织属于松散的、自发性的组织,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需要对群主、版主等组织者和参与者加强安全教育。

网络化体育组织是一些体育爱好者出于对体育运动的痴迷和热爱组织的, 供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属于自发的、较松散的组织, 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 难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 组织管理者为了举办更多、更高质量的体育活动, 需要对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 这些会费的使用情况是不是完全公开透明就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管理人员与普通成员之间信任度的考验。随着体育运动参与广度与深度的增加, 发生体育风险损害的可能性就越大。网络化体育组织应该尽最大努力降低这些体育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减少其发生频率, 保证参与人员的安全。

(三) 网络化体育组织存在信息不对称, 组织活动的成功率较低, 需要加强网络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网络化体育组织的比赛都是由这些组织的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人员、赛事的安排, 可是由于在线人数较少或者未能接收信息等状况, 可能会造成参加人数达不到比赛指定的人数, 导致比赛无法顺利进行, 活动的成功率较低。这是由信息发布与接收的不对称造成的。

除了信息的不对称, 还存在网络化体育组织人心涣散、凝聚力不强的状况。这是由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的, 组织内成员是出于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共同爱好聚到一起的, 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认识彼此, 难免存在距离感和陌生感, 导致组织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缺失, 影响体育赛事的组织和开展工作。网络化体育组织的管理人员缺乏威望和公信力, 也会造成整个组织缺乏精神支撑。所以要想实现体育信息更加自由、无障碍地流通和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 就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组织成员的相互信任度, 减少疏离感和陌生感, 把虚拟世界中的共同爱好拓展为现实世界中的友谊, 更加信任组织发布的信息和组织安排的体育活动。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才能建立更加和谐、融洽的群体关系, 使网络化体育组织向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总之, 网络化体育组织对传播健康理念, 开展大众体育活动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处于发展童年期的网络化体育组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相关体育管理部门等的外部监管和这些组织内部的培训教育, 提高其专业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胡鹏, 孙振武, 石钢, 王景明.通过网络媒介组织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 .燕国栋, 孙晋海.现代远程教育与大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3] .黄文仁, 赵克.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问题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2004

[4] .胡鹏.网络时代体育类QQ群对大众体育促进作用研究[J].科技视界, 2013

我国大众体育消费的探讨 篇9

一、我国体育消费的基本特征

1. 体育消费的不平衡性。

体育消费也可以说是一种商品文化, 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体育文化。因此不难理解, 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 人们生活富裕的条件下, 体育消费或体育高额消费才会不断增加。用买卖的原则和方式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具有市场条件下的体育商业行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中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 城乡之间教育程度, 消费观念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对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来讲, 发展健身、娱乐市场, 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 还需要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政府部门、体育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介入和扶持。

2. 体育消费的发展性。

一般来说, 国民收入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消费实际是指人们有支付能力的一种体育需要。因此这种消费行为首先是他的经济承受力、生活情趣、文化氛围、教育程度等决定这种需要程度;其次是社会大环境是否能提供实现这种需要的外部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消费的层次在不断提高, 潜在的消费意识逐渐变为现实;体育消费不仅是满足数量的需求, 更要注重质量、品种和品牌方面的发展, 由实物消费向劳务消费过度。需要是递进、发展的, 体育消费也将随国民经济发展由低向高, 由简单向复杂, 由数量到质量, 由实物到劳务不断的发展。

3. 体育消费的多样性。

体育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为了满足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的需要。如体育产业部门为了投入生产而购买的体育器材。生活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要。如为强身健体进行健美训练;为防止疾病、延缓衰老而进行保健练习;为消除疲劳而进行的恢复练习、为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亲临现场观看比赛等。同时为满足这些身心的需要, 人们还要接受体育健身、康复、辅导、咨询、检索体育信息等多重体育服务。而由于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地域等不同, 人们会采取不同的体育消费方式, 使体育消费呈现多样性。

4. 体育消费的不稳定性。

体育消费行为常常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内因是指消费者本身的体育消费欲望、特征、程度和货币支付能力等;外因是指体育商品或服务供给、价格、广告、宣传、销售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常使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发生变化, 对消费需求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如消费者有时可能会受支付能力所限, 使体育消费需求只能有限地得到满足, 表现出明显的变动。一般来说, 日常生活必需的消费需求伸缩性较小, 而非生活必需的休闲、娱乐、享受、发展性的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例如体育消费者在观赏比赛时, 经常会对自己喜爱的球队、明星们的服装、衍生产品等感兴趣, 产生购买欲望。

二、提高我国大众体育消费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居民的体育消费将会日益提高, 为满足这种消费需求, 就必须以产业和市场开发为龙头、以增加投入为后盾、以媒体宣传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法规法制为保障。多种渠道努力扩大体育消费, 使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模式相适应, 成为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1.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开发体育市场, 不断满足体育消费的需求。

体育活动如同其它经济活动一样, 具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4个环节, 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体育消费是一个重要环节, 它既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结果,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分配和交换。因此体育产业的开发要围绕体育消费需求。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消费者的体育需求, 要加强体育产业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使消费者在环境幽雅、设备先进、设施齐全、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环境中得到享受。通过培养和开发消费市场, 真正引导和带动居民体育消费, 形成积极的消费行为, 刺激消费升级, 扩大消费群体。

体育消费是一种持续消费。要不断调整体育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以科技进步和结构升级为目标的内涵性结构调整, 从而适应居民不断变化的体育需求, 适应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 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刺激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消费。注重开发的层次性, 尤其农村这个大消费群体, 要积极培养、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个人, 鼓励他们开展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下乡活动, 更新他们的观念, 引导他们进行有益健身锻炼。

在重视体育有形资产开发的同时, 还要加强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 如体育电影、电视、报刊、体育漫画、体育邮票、挂历、体育广告等, 调动居民持久的体育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

2. 国家财政要增加对大众体育的投入。

体育消费取决于经济基础, 也必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高低, 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也受到体育意识、消费意识、社会文化背景、体育传统、体育的社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讲,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而居民收入水平则与居民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非农业人口较多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居民体育支出水平较高。但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收入、教育水平、消费观念还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共同富裕政策落实, 中西部地区今后的经济增速将超过东南部地区, 农村地区的增速将超过城市, 小城镇将超过大城市。因此国家应重视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小城镇的体育商品的供给, 加大对这些地区体育的财政投入。

3. 充分发挥媒介的宣传作用, 使体育消费需求和供给信息畅通。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消费观念也会产生新的变化。目前在实施全民健身活动中, 必须加大社会的宣传力度,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广大的农村, 让他们既要运动, 也要消费, 形成“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教育和引导, 使全民参与健身, 真正形成科学锻炼的社会风气, 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使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 一种现代生活的新时尚。其次经常报道介绍国内外体育文化生活, 利用广告媒体传播体育商品信息, 描述体育商品的性能、用途、质量及售后服务等, 让体育爱好者能及时了解有关体育知识、信息和消费动态, 树立体育消费观念, 激发参与购买的兴趣和欲望, 满足潜在的体育消费者的需求, 逐步使个人或家庭参与体育消费。加大对一些名优产品、体育明星的宣传力度, 培养和扩大对体育名牌及体育明星衍生物的消费群体。

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稳定和扩大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时实物消费很直观, 通过使用和产品的说明, 对其质量和功能会有很好的认识, 便于比较和挑选。而服务产品不能在购买之前进行检查和评价, 只能凭借经验、宣传和其他渠道获得信息, 作为是否选购的依据。要稳定和扩大消费群体, 除了需要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推销方式和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外, 还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完善服务质量。使消费者对服务产品买的舒心, 用的放心, 真正让他们体验到体育服务给他们身心带来的益处, 从而稳定和扩大体育消费和市场经营规模。

体育服务产品有直接参与者 (运动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 和间接参与者 (体育经营管理人员、经纪人、场地维修、保管人员等) , 加强体育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素质, 是维护和提高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 也是稳定和扩大体育消费所必需的。

5. 完善体育市场法规, 保护体育消费者的权益。

实施体育法治, 不仅是新形势下对依法治国的适应, 也是体育和体育法制本身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建立和完善市场法规是维护体育消费者利益、规范体育市场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在体育市场竞争中总有许多不良行为, 需要司法、行政等裁决机关, 依据体育市场的经济活动, 调节各种体育经济关系, 保证体育市场的有序和规范。如果没有体育市场的法规和监督机构, 就会出现多头管理、互相扯皮、恶性竞争, 扰乱了整个体育市场的秩序;“黑哨”、“假球”现象屡见不鲜, 竞赛失衡、以假乱真、以弱胜强等怪异现象不断出现, 直接损害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影响体育消费行为和市场的有序进行。因此必须通过法制来调整体育市场的经济关系, 约束体育市场中经济行为, 保障体育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三、小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国民收入的增加,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体育将成为人们丰富余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消费也将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因此, 国家要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来重视大众体育消费, 处理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体育消费均衡发展的关系。在体育大众的体育消费和体育大众的体育参与方面平等对待, 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 加大经济落后地区的公益性体育投入。

参考文献

[1]从现方新普:试论体育需求和体育供给[J].体育科学, 2000.6

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篇10

1. 大众传媒对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信息全球化及信息的资源共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成为体育组织及体育赞助商提升自己的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提升品牌资产的有效平台。品牌资产作为企业最具有竞争价值的核心,是维护企业经济科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资产。现代体育离不开大众媒体的传播,正因为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得现在体育在企业的赞助下得以健康、迅速发展。可以这样说,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我国众多的知名品牌都是借助竞技体育赛事,通过大众传媒,深入千家万户,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李宁、安踏、鸿星尔克、恒源祥等品牌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证明,正是由于体育赞助与大众传媒的有效手段,才使我国企业竭尽全力与奥运联姻,实现品牌的最大受益。大众传媒推动了体育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使赞助企业产品及其品牌走向了世界,是连接起每个人生活的有效平台和桥梁。

2. 大众传媒对现代体育的一些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在给人们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等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随着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和高度普及,利用网络比较隐蔽的传播特性,制造谣言、操作商业运作,干预他人正常生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体育信息,还未经证实,通过一些媒体传播开来,有的与事情的真相相差甚远,由于这些体育的不良传播,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损害体育组织及个人的形象与利益。因此,提高网络新闻的更新率,不但可以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程度,极大提高网络新闻的竞争性,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例如,在足球界,“恐韩症”已成为中国足球发展道路上的障碍,韩国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出现的诸多问题,使中国球迷信心丧尽,希望破灭,怨声载道。在这种负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足协负责人充分利用央视这个强大的宣传窗口与平台,及时、直接和公众真诚交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让公众了解中国足球面临的诸多困难及当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3. 体育组织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改善自身的形象

体育组织对媒体的依赖不但体现在经济上,在形象塑造、对外宣传上也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搭理协助。甚至可以这样说,体育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体为其营造出来的。早在19世纪50年的美国,棒球界就形成了严重的赌球之风。在1857年的一场比赛中,其赌金数额之大,以至于连裁判都花钱参加赌博。1919年爆发的“黑短袜丑闻案”,8名来自芝加哥白袜队球员被指控在世界系列赛中收受贿赂打假球,使得美国职业棒球赛一度陷入低迷。在国际体育大赛中,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职业体育高校体育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一个公众形象不佳、丑闻缠身的体育组织和项目是激不起媒体的兴趣的。没有新闻报道,体育运动就不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得不到发展而被公众遗忘。因此,各体育组织在对体育项目进行改善的同时也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希望通过媒体的渠道向公众展示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

4. 大众传播促进了体育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通过出售运动竞赛广播和电视权,职业体育俱乐部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电视与体育的结合显示出双赢的态势。电视转播带来的巨额利润使美国电视台对职业联赛和大学联赛转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例如,广播和电视台曾经为电视转播1967年至1968年年度职业大学生橄榄球队比赛市妇联5500万美元,比前一年度增加了600万美元。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人开始组织承办各种职业球赛并推动建立更多的联盟和球队。当已有的联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或新的联盟还尚未出现时,像杰克·肯特、库克之类的商人便开始成立属于自己的联盟。上世纪60年代成立美国橄榄球联盟。各个联盟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抬高价码争夺球员,这就导致职业运动员薪金的大大增加。仅仅依靠巨额的转播费,棒橄榄球、篮球等一些职业运动队维持生计。大众传播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力为核心,大大刺激了体育商业化竞争,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

5.沟通了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

随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剧及信息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体育组织及竞技体育赞助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信息, 会尽最大的力量通过媒体报道, 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 从而获得丰厚的收入。大众传播通过大型比赛中的商业广告、电视媒体、网络等传播途径, 通过体育组织传播的信息, 来了解企业、赞助商的品牌信息, 从而选择自己的消费兴趣爱好。大众传媒在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体育信息主管借助竞技体育比赛, 通过媒体形式传播赞助产品的信息, 这种互通有无的关系, 使得大众传播无形地密切了体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体育的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大众传媒媒介更趋于将他作为娱乐内容来处理, 以获得受众。关注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大众传播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珂, 张云, 石磊, 等.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

[2]翟继勇, 朱传欣.中国体育传媒发展展望[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1) .

[3]熊雪.浅析现代体育传媒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5) .

[4]李森来.大众传媒对职业体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0 (5) .

[5]范美玉, 陈文远.休闲体育与体育传媒的互动探析[J].新闻爱好者, 2010 (14) .

社区大众体育发展的思路探究 篇11

【关键词】社区体育;健身

On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Community Popular Sports

WANG Yu-xia

(He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School, Zhengzhou 450008, Henan)

【Abstract】 We should, keeping in mind the new notion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through constantly improving sports apparatus and facilities, through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iners and instructors, try to establish a management network of community spor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crucial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opular sports activities.

【Keywords】 community sports,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y, development notion

国际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大众体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此,要运用各种手段,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充分调动社区、社团、协会、俱乐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并从实际出发,加大对一些简单、方便、小型、灵活的体育设施如健身路径、棋牌室等的建设,积极为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丰富、活跃社区大众体育活动内容,使大众体育管理不断深入和完善。

1 树立“以人为本”社区体育新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社区体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把握新的发展阶段对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公共资源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因此,必须逐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建立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完善社区体育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根据全民健身计划要求,举办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的培训班,让领导干部了解社区体育活动的全过程,领悟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首先,应确立和提高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不但是一个人强身健体的需要,而且能有效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命活力。近半个世纪来,“东亚病夫“的帽子被中华民族重重地甩进太平洋,就深深地说明了其中的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体性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参与者本身身体健康,更是为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快乐,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进而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目的。各级领导尤其是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必须进一步认识社区群体活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增强社区意识的最好途径,是增强社区感情、优化社区结构、整合社区精神、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调节剂。

其次,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需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社区体育法规制度,尽快对组织网络、人员配备、经费来源、有偿服务、激励措施等加以规范,使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做到依法兴体。一是要补充有关法规条例,进一步明确体育专项配套用地定额标准,将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作为小区规划建设的强制性规定;〔2〕二是要加强行政执法协调和执法监督,进一步明确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三是要进一步理顺和健全社区体育工作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社区自我管理、政府指导服务和公众自觉参与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应不断提高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的认识水平,尽快建立社区体育站并配备专职体育管理干部,以充分利用辖区内体育人才、体育资源,组建各类体育协会、文化中心、体育技能指导站等,以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满足社区成员广泛的体育兴趣。

2 不断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

场地设施数量不足是制约群众体育包括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需要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

2.1 进一步拓宽社区体育资金的筹措途径。充足的资金是社区体育得以可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与社区经济密切相连,受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以开展大众体育为主导,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目标,其建设与发展都需要经济的支持。在西方发达国家,大众体育经费来源结构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家庭体育消费投资,博彩收入和企业赞助,而且是以家庭体育消费投资为主〔6〕。多年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一直是福利性公益事业,主要经费靠政府投入,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体育也将由政府办逐步过渡到由政府宏观指导和服务的层面上来。随着体育彩票业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经费短缺问题,但由于我国社区经济基础薄弱,社区众多,有限的收入难以长期支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需求。因此,从长远看,社区体育要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社区自身的经济造血和发展功能,尤其是在全国社区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向政府等、靠、要的思维方式,不断开拓资金筹措的新途径。笔者认为,社区体育走产业化道路不失为一条壮大经济实力,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好路子。随着我国福利事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确定,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迫近,老年人口在体育人口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他们将成为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更多的老年人将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娱乐、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这些老年人强烈的体育需求将会成为推进我国社区体育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国民价值观念的转变,给社区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根据居民的年龄特点和个人喜好,组建综合和单项社区体育俱乐部也是一条自筹资金的好途径。

2.2 通过立法保证把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通过财政拨款、社会集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鼓励兴办健身产业等形式,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利用社会力量,吸纳各方资金,参与体育投资和经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3 明确新建小区开发商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责任,并制定严格的监督规范措施,把开展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必备内容。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已经批准发布《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并于200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社区体育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尽快制定具体的监督、惩戒措施,使这项指标得到切实执行。

2.4 制定全国性政策,提出鼓励学校、体育馆等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学校体育设施占我国全部体育设施的65.6%,提高这部分设施的开放、利用程度,是目前解决健身设施不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因此,〔8〕可采取街居共建、企居合作、区校共建等多种途径和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与学校体育、企事业体育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的作用,以推动社区体育服务良性发展,实现人才、场地、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共享,更加科学地指导全体居民开展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联络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

3 加强宣传和科学指导

体育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居民消费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必将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已进入明显变化阶段,开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需求逐渐转向文化、教育、娱乐、健身等方面。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健康理念,指导健身消费,培育社区健身市场,充分发挥体育传媒在大众体育开展中的作用,利用一些健康宣传活动来动员大家参加体育活动,更加生动地介绍国内外大众体育的概况,让全社会的人尽早地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并树立和提倡“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以法国为例,其心脏基金会就曾在政府赞助下开展了名为“心脏健康之路”的跑步或走步活动,他们的口号是“体育为健康所必需”,不同时期提出科学的、鼓舞人心的响亮口号,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并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均设有专栏,比例不少于体育新闻的三分之一,出版全民健身杂志和书籍以及各种宣传品〔5〕。在今后的战略发展阶段,应该从物质的、精神的、健康的等角度,多层面构成社区体育健身辐射渠道,并结合各地健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导向工作,形成宣传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定期对社区体育进行宣传,积极推进系列化健身理论和健身方法的讲座,推介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通过开展培训、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引导社区群众树立科学健身意识,学习科学健身知识,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运动方式和锻炼方法,并对社区体育的科学性、广泛性、随意性进行宣传,以此区别于其他社区文化,形成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体育工作的科学指导,加强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和应用,真正把社区体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紧密联系起来,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对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有效应用到社区实际的体育工作中去。

4 全面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

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员和指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懂业务、善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重要保证。〔3〕国家体委1993年12月颁布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针对社区体育工作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要求切实加强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需求,并对指导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管理,弥补社区体育管理与指导队伍的不足,促进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一,发挥政府行政和社会体育团体的指导和监督作用〔4〕。利用我国现行的“行政主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优势,更好地发挥行政主导作用,加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扩大培养规模。

第二,完善继续培训制度,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并举的培训制度,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真正掌握体育锻炼、比赛和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承担某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传授和锻炼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能够指导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的工作,组织实施基层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等;二是针对有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社区体育要求的现象,定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指导工作能力;三是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工作检查与评估制度,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组织,完善奖惩制度,对组织指导工作取得成绩的给予表彰,对不能胜任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给予惩罚,严重的可以取消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统一管理体育指导员队伍,保证其稳定、有序、积极地开展工作。

第三,加强对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毕业生和有体育特长人员的培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指导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提高社会体育指导率;二是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聘请辖区内具有丰富经验、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体育教师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社区体育指导质量。比如,充分认识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在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把高等学校作为社区的一种资源,为社区服务,促使教育走向社区,利用社区服务社区,同时使社区亲近学校,有意识地让社区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改进社区原始的、初级的、不成熟及缺乏体系的体育活动状况,达到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有机融合,把体育社区化和社区体育化两种理念整合起来,实现双赢。

第四,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信息中心。社区体育指导员中,离退休人员充当了实际意义上的体育指导员角色。他们热情高,乐于奉献,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因此,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加大对离退休积极分子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正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真正培养出一支质量高、数量大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努力把社区体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5 结论与建议

抓好社区体育网络建设,是开展健身活动的根本保证。〔7〕要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沟通平台在加强社区体育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网络系统,构建社区体育内部结构。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辅导站的作用,开展各种体育培训,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同时,要不断改变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不合理的现状,树立宏观的管理思路,通过合理的权力分配和科学的职能定位,使各方面的力量都能充分发挥出来,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把过于集中的权力分散开来,纵向放权以实现层次化管理,横向分权以实现社会化管理,将体育管理体制从现在的线性结构改革为矩阵式网络结构,从行政命令式的“垂直管理”改革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矩阵式网络管理,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体育行政机构和体育社团二者相互配合、责任明确的社区体育网络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社区体育网络,使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真正有序、高效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李会欣,刘庆龙.中国城市社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城市社区体育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

〔3〕王凯珍等.城市社区体育存在八种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报,2007.3.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

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2.

〔5〕赵克,兰自力,郑旭旭.城市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7,21(4):5-7.

〔6〕俞继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38(3):3-5.

〔7〕汪伟信.社区体育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10-13.

〔8〕社区体育发展研究课题组.安徽省社区体育发展

战略研究报告〔R〕.2007.

论体育大众型杂志的发展 篇12

关键词:体育传播学,体育媒体,媒介分析

体育, 自古即是生活的一部份, 随着时代的演进, 体育不仅从早期的强身功能, 发展至竞技比赛, 又因职业体育的兴起, 成为社会大众的休闲生活。由于体育风气的提升, 职业体育的强力行销, 无论在电子媒介或平面媒体, 体育资讯均占有一定地位, 更因职业体育的风行, 近日体育转播节目, 体育网站, 体育杂志等如雨后春笋般成相继成立, 从社会学层面来看, 体育的存在, 也对社会大众压力的化解, 人格特质养成及社会安定, 产生某种程度助益。而由职篮, 职棒, 美式足球, 高尔夫等体育比赛受欢迎程度来看, 体育传播媒介不再只是信息取得来源, 同时, 也成为体育迷与社会大众的生活重心。

传播媒介在人类传播过程占很重要的角色, 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日渐增大,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有关体育传播方面, 媒体所报导的体育内容除了提供资讯外, 并在无形中教导人们某些规范及价值, 也因此影响了人们对体育的特定看法。媒体对于体育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体育体育界更应重视其媒体的动向与发展。

体育传播媒介为体育企业与阅听众的沟通桥梁, 为大众侦查体育环境, 守望体育环境, 告知体育环境中可能的变化, 提供最新的体育相关信息, 满足体育迷的需求, 使得听众能够应变与适应体育环境的变化。体育传播媒介报导体育环境中有什麼事情发生, 把体育相关信息传递给关心体育事件的社会大众, 或者说是体育偏好听众, 协助听众认识体育环境, 熟悉体育环境, 减少不确定感, 对体育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进而有充分的准备因应体育环境的改变 (Severin, 1988) 。大众传播媒介协调沟通体育环境中不同的意见与声音, 体育传播媒介选择并解释该体育事件相关的信息, 创造体育形象。体育传播媒介在呈现体育环境中各方意见的过程中, 能够强化体育规范, 体育文化与维系共识。体育传播媒介对于重要的体育相关议题发表其意见与看法, 引起听众对于该体育相关议题的关心, 根据体育传播媒介所给予的信息, 阅听众得以有参考的对象, 发展出个人对于该体育事件的看法。体育传播媒介将体育环境的新成员予以体育社会化, 告知所属体育环境的规范, 文化与价值, 体育文化的功能是持续性的, 而且必须从小做起, 增加对体育环境与体育文化的认同, 体育传播媒介必须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提供社会大众一个可以认同的体育社会, 使个人不至于无所适从。体育迷对于体育传播媒介本身的依附情绪也是其中之一, 就像ESPN体育频道近几年来已经占领对国人崇拜体育的神坛, 并且积极向全世界招手, 创造以媒介为中心的体育文化。对于传递体育世界的价值文化, 不同的媒介, 由于表达方式与数量不一, 传播效果当然也不一样。因此, 透过大众传播媒介促使大众对体育的支持与参与, 共创美丽新世界。综合上述的功能, 体育杂志所代表的意义除了是人类体育纪录的主要媒介之外, 举凡体育资讯的传递, 娱乐价值, 商业用途等功能, 也能透过媒介来带动整体运动产业的发展。体育杂志的数量与类型增加甚至被认为是美国体育产业的成长现象之一。因此体育杂志的发展情况不仅能反映出国家的体育现况, 同时亦呈现了国家的运动指标。

体育杂志主要内容为体育信息之报导形式居多, 内容, 地区, 体育性质及人物的报导为取向为主, 通常体育杂志报导内容大多以职业体育话题为主。体育杂志除了如此, 更要加强杂志本身的思想内涵和视觉刺激, 这样才能发挥本身的优势, 当然杂志内容要能激发读者的情感, 读者才会喜欢看, 杂志要有重创性, 原始性和好的品质, 才能维持读者的忠诚度, 最后, 拓展行销通路, 避免过度仰赖某种通路, 而受其消费者群的限制与起伏。

体育企业或体育组织在制定推广及宣传上可藉由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行为有莫大的影响力, 对体育的推展也有着相当大的助益, 依据目前社会的发展, 体育资讯的供给, 亦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责任之一, 我们可以知道体育传播媒介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将日趋复杂而多元, 举凡各种体育现象, 体育文化等, 皆受体育传播媒介之影响。而如何利用沟通学习的技巧, 使体育与传播媒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两者共生共荣, 将是今后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璐、李颖、陆艳婕等:《体育媒体研究报告的网络资源举要与分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6) 60-64。

[2]Cravey, E。 (2000) 。Sports Publication Reserved for the Players, Not the Fans。The Business Journal, 18 (11) , 3。

[3]黄璐:《街舞运动风靡世界的传播方式分析》, 山东体育科技, 2004, 26 (4) 46-47, 55。

[4]Deborah, L。H&Li。X。 (2001) Spinning an Academic Measuring Marketing Web Community:The Joural of Academic Libraria ship。27 (3) , 199-207。

[5]黄璐、吴印波:《健美操运动迅速发展的传播方式探视》,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4) 24-25。

[6]Manning, M。 (2002) 。Sporting New to Pitch New Broad Band Services。St。Louis Business Journal, 20 (32) , 4。

[7]黄璐、陈新平、李颖:《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 体育学刊, 2010, 17 (1) 。

上一篇:构建和谐的职工队伍下一篇:B2C电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