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精选8篇)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1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安源区教体局——漆勇、宋发福
摘要:为尽快提高萍乡市竞技体育水平,改变在全省的落后面貌。本人就萍乡市竞技体育落后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合理建议。
主题词:竞技体育、发展、萍乡市、问题、对策、建议
近年,萍乡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群众体育开展的蓬蓬勃勃,多次评为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地市。但竞技体育一直徘徊在江西省的下游,与快速发展的萍乡城市建设格格不入,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体育部门担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尽快提高萍乡市竞技体育水平是广大萍乡人的梦想。要提高萍乡竞技体育水平就要抓好青少年训练和市体校的建设。但是,目前体育发展的基础环节——萍乡市体校在生存及发展上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不切实加以改变,必将影响到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输送和萍乡市竞技体育在全省的落后局面。
一、萍乡市体校生存面临的困难
(一)、选材难:
1、政府方面:因体育与教育部门协调不到位,各乡镇、校的年终考核未把输送体育人才纳入,所以各乡镇、校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都不重视或重视不够;而且目前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是根据学生数下拨,造成选到了体育苗子学校不肯放人,甚至做家长的反面工作。
2、家长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风险高、吃苦多的专业运动训练,致使愿意从事竞技体育的人越来越少,运动员来源渠道越来越窄;客观上体校文化教学质量不如一般学校,而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日益重视,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不愿意放弃完整的义务教育而参加体育训练。
3、社会方面:由于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导致许多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运动员放弃专业训练,转入普通学校学习,业余体校招生困难很大,导致不少萍乡市的青少年业余训练项目萎缩,人数大量缩减,造成了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从1998年以后市体育学校毕业的学生就没有工作安排,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
(二)教练缺:
人才是训练质量的保证,萍乡市体校应根据省、市文件要求,开齐相关的项目,拓宽输送渠道。这就要求有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精通专业技术、擅长业余训练的专职教练员。省、市、各级体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教练员的培训,使现有教练员的素质能不断提高,了解最新思路,拓宽视野。目前萍乡体校的现状是教练人才紧缺,特别是各县区体校没有一个教练员偏,都是体育教师兼搞业余训练。二是因人事制度等原因,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又进不来,使得一些项目很难开展,这就从根本上遏制了我市体校的竞争力,影响了萍乡市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费紧:
1、目前萍乡市地方财政部门都未能把体校作为特殊学校看待,公用经费仍和普通学校一样按学生数测算,而体校的学生数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数无法相比,这样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日常工作很难开展;
2、因体校的特殊性考虑不足,日常运转都举步维艰,更不必说体育专项业务费的足额到位了,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萍乡市体校的发展;
3、训练场馆的维修、器材的添置经费得不到落实,致使有些项目无法训练,如体操、柔道、田径的田赛项目等。
二、思路与对策
青少年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工作的基石,萍乡市体校的状况好坏决定着体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认真排查问题,深刻分析原因,结合我市六个县区的现状,确立了以下工作思路和对策:
1、目前萍乡市只有萍乡市体校仍属体育部门直接管理,其他县区都属教育部门管理,因此我们可以打破体育、教育围墙,把优秀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特色共建”,体教双方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共享的资源,既是体育场馆硬件的建设资源,也是人才资源的共享,既为素质教育目标服务,又要为竞技体育目标服务,以此达到互惠互利,走出一条新的体教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实行教练员委派制。由教育局、体育局共同发文,委派市体校教练员到普通中小学担任体育专项教练员,人事、工资等关系不变,享受学校的福利待遇,工作上接受双重领导。此举现实意义有三: 一可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二可扩大选材范围,发现、培养、输送体育苗子;三可加强体校教练员和各学校体育老师的相互学习交流。如果在实践中能加强管理,并在工作目标、管理办法、考核细则、奖惩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总结出成功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3、实行人才计划培训制。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是做好体校工作、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教练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组织协调、思想教育的管理能力。因此,应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培养和锻造一支有创新精神、能力强、素质高、爱岗敬业的教练员队伍。
4、积极拓宽外部空间。萍乡市体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多种措施,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利用现有场馆,积极协助政府、工会等部门开展举办各种职工体育竞赛活动,加深其对体校工作的印象,引起领导的重视;对兄弟学校要常联系多沟通,加深友谊,巩固团结,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对企事业单位提供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诚心交往,充分利用体育平台的优势,互惠互利,求得双赢。
三、几点建议
(一)、从体制上入手,建议萍乡市体校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全部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样便于从各方面改善体校的办学条件、生源问题、师资配备等:
1、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全县各乡镇及中小学的《输送体育人才考核制度》以及相关的奖励政策,将输送体育人才纳入到乡镇和学校年终的工作考核中,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大力支持和各学校的全力配合,从源头上解决萍乡市体校选材难、招生难等问题;
2、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出解决目前萍乡市体校生存问题的相关文件,由地方政府为主要责任人推进实施;
3、市教育局、体育局应加大投入,改善体校的办学条件。目前萍乡市体校的教学设施和本市重点中学相比已有差距,和我省其他地市体校更是无法相比,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应配备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学硬件设施;
4、配齐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文化课老师,保证文化课的教学质量;萍乡市体校的任务是选拔、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就要求从小、从基础抓起,而目前部分体校因师资不足等原因,只能开设初中部,选到的小学生只有安排在其他小学插班借读,这样小学生的文化成绩很难保证,训练、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多数辛辛苦苦选来的小学生毕业后就离开了体校;所以配齐小学四年级以上的文化老师很有必要;
(二)、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1、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考虑到体校的特殊性,在经费预算上不能等同于普通学校,不能按学生数下达公用经费,要保证萍乡市体校的正常运转,否则体校将无法生存;
2、在县教体局的统一管理下,确保业余训练经费能足额使用到业余体校的发展中来,给体校以更大自主发展的空间;
3、建议在体彩公益金分配上,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公益金用于业余训练。
(三)大胆尝试,探索新的模式:
1、在群众基础好、家长认可度高的项目上如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等,积极推行“一校两制”,即一所业余体校同时从事以提高为主和以普及为主两种训练模式,后者进行有偿训练,所获收入补贴业余训练的经费不足;
2、根据我省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萍乡市体校训练在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准、训练内容和训练竞赛机制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使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青少年儿童体育训练体系相融合,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既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又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3、教育部门牵头、体育部门协助,共同举办各类省、市体育比赛。在成果共享的原则下,充分调动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参与竞赛的主动性,检验“体教结合”工作的成效,从而调动普通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四)、政策扶持:对取得省运会冠军以上的优秀运动员,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就业、安置政策,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体育之树长青,体育事业无涯。暂时的困难挡不住体育人坚定前行的脚步,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萍乡市竞技体育的春天。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新乡学院, 新乡医学院, 河南机专五所高校教师及学生。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体育舞蹈相关的文献,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方信息数据库等数据库搜集与体育舞蹈发展相关的相关资料。
(2) 问卷调查法。在新乡市五所高校进行现场问卷发放和回收, 发放250份回收250份, 回收率100%, 其中男生93人, 女生157人。
(3) 访谈法。对新乡市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现状进行访谈调查。访谈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2名, 其他四所高校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
2、结果和分析
2.1、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体育舞蹈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的社会演变和文化进程而进行的, 其前身是14-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的社交舞, 又称舞厅舞。16世纪社交舞传入法国, 1768年, 巴黎出现了第一家交际舞舞厅, 从此社交舞逐渐成为西方的一种普遍的社交方式。1924年, 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舞蹈进行整理规范, 国际标准舞从此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又将拉丁舞整理并纳入国际标准舞范畴。此时国际标准舞包括了标准舞、拉丁舞。并发展到了10个舞种。20世纪30年代交际舞传入我国上海, 随后又在天津、广州等大城市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 国际标准舞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外国专家来华讲学、表演、交流。国际标准舞迅速由北京、广州向全国推广。
2.2、新乡市高校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新乡市五所高校学生对体育舞蹈的了解途径及学习动机进行研究。分析整理数据如下。
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学生通过网络和电视的途径了解体育舞蹈的百分比为34%和26.8%, 数据表明学生对体育舞蹈有很强的了解与学习欲望, 通过教师讲解的途径对体育舞蹈进行了解的学生所占百分比为18%, 说明体育舞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舞蹈的了解与学习需求。
对表2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大多数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是为了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 其中26%的学生是为了改善体型。缓解压力和社会交往的分别13.6%和10.4%。说明体育舞蹈有缓解压力和促进人际交往作用
3、新乡市高校体育舞蹈发展对策
引进体育舞蹈资深教师, 或指派当地体育舞蹈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舞蹈技术, 增加和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设施, 为学生学习体育舞蹈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社团活动及校园广播加大对体育舞蹈的宣传, 促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舞蹈。
4、结论
新乡市高校体育舞蹈发展滞后。目前, 新乡市五所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开展体育舞蹈专业, 并且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 场地设施差等困难, 这些问题制约着新乡市高校体育舞蹈的开展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海莉.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桂玲, 庄希, 徐广华.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4) .
[3]陈自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5) .
[4]陈立农.体育舞蹈的价值及体育舞蹈意识的培养[J].广东高校体育, 1996, (3) .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3
关键词 新乡市 社区体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乡市四个行政区所辖的街道办事处内的社区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状况
通过了解和调查,发现新乡市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基本上还处于正在构建的阶段,组织体系和层次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从上图可以看出,新乡市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体系还处在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垂直管理体制。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街道办事处没有设专职负责社区体育工作人员的占44.7%。
2.城市社区体育指导人才状况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的最要保障。根据调查,目前新乡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三千人,其中国家级、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5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5人、三级397人,培训辅导员一千五百余人,并且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各类老年体育骨干培训班。经调查表明,新乡市体育指导员男女性别比例为2:3。体育指导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管理性指导员,另一类是锻炼指导员,两种作用兼有的占了40%。
3.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状况
新乡市大部分社区的体育活动基础较薄弱,主要通过以下筹措方式。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拨款,第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第三是社区所辖单位和个人的赞助,第四是街道、社区的自筹。但是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的经费来源主要偏重于自筹资金,这也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社区管理机构在思想有良好的转变,不再停留在等、靠、要,而是通过自筹资金来开展社区体育活动。2、政府对社区体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4.新乡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状况
(1)体育活动参加者参与项目状况
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占比重大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散步与跑步上,这两项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而且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因此被人们青睐作为首先,排在第2位到第6位的分别是羽毛球、乒乓球、篮排足等球类、体育舞蹈、太极拳他们相互之间所占比例的差距不算大。
(2)体育活动参加者活动动机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新乡市社区多以韵律性、表演性的体育活动内容为主,年轻时尚、新奇的体育活动较少,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此外,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市社区居民的锻炼动机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下图所示。
(二)促进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居民体育意识,带动社区体育人口
意识是行为的前提,居民对体育的功能及价值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参与行为。根据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现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的体育意识:一、加大宣传,引导居民认识现代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二、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增加体育元素,进而提高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同时促进体育人口的增加。
2.丰富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社区居民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多重需求。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一些居民喜欢的体育活动,如足球、毽球、轮滑、攀岩等,通过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方式进行改造,让居民更容易参与其中,进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优化利用和建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优化利用和建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是新乡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要依法执行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纳入到城市住宅小区建设中去,并进行严格审查监督。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新乡市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是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垂直管理体制,处于建设初级阶段,其组织体系和层次有待进一步改善。
2.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学历和工作经验普遍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新乡市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方面基础薄弱,体育活动组织及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上主要通过以下筹措方式。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拨款,第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第三是社区所辖单位和个人的赞助,第四是街道、社区的自筹。
(二)建议
1.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通过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机构对在新乡市举办的体育赛事以及体育常识和健身知识的宣传,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此外,要通过一些政策和活动的激励,使社区体育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和全民化的活动。
2.体育院校要加大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力度,增加招生规模: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增加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要对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严格的认定和考核,保持保量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3.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市体育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行使好宏观管理和制定政策的职能,而把实施活动的事务性和专业性工作留给体育团体。此外,要注意公益性社区体育和市场化社区体育的结合运作。
参考文献:
[1] 群体司.关于印发2008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的通知.2007.12.19.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4
发展绿色食品的若干问题建议和对策
分析了我国食品污染的`现状和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作 者:艾德鸿 熊玉平吕必成 AI De-hong XIONG Yu-ping LV Bi-cheng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大冶,435100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8(z1)分类号:X384关键词:食品污染 绿色食品 建议和对策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5
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全省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新建设施蔬菜21.21万亩,增长16.4%。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产业专家,对全省11个市及13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区)的产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机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主要技术用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摸清了底数、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呈现前慢后快再平稳的态势。1976-1989年13年间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88%;全省蔬菜面积的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89-2004年15年间,蔬菜面积从174.8万亩增加到372.9万亩,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55%;特别是2000年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我省将蔬菜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仅2000年就比1999年增加了66.5万亩,增长率为历史最高的22.4%;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552.19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650.8万亩,增加了17.86%,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23%。说明我省蔬菜产业现在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平稳发展期。
(二)蔬菜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蔬菜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2-2010年年间,山西省蔬菜总产量从1496.17万吨增加到1901.08万吨,增加了404.91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4%,率略高于面积的增长率2.23%。
蔬菜单产增幅不大,始终保持在2700-2900公斤之间。主要是因为随着面积的较快增长,新增菜田均为地力较差的粮田;其次是新增菜农种植蔬菜时间短、技术差;三是老菜田连作障碍严重。
(三)大宗蔬菜品种以夏秋栽培为主
山西省海拔高、光照充足、夏秋季凉爽,适合生产栽培时间长、春季种植夏秋采收的大型蔬菜。常年栽培蔬菜有40余种,2010年栽培面积中番茄57.77万亩、甘蓝53.60万亩、辣椒47.25万亩、大白菜46.02万亩、大葱34.40万亩。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中,除大白菜以省内消费为主外,均为以外销为主的夏秋蔬菜,绝大多数是春季播种(定植)夏秋收获 的果菜、结球菜和根菜。这些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虽然价格较低,但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稳定性强、产投比高,而且栽培技术成熟、经营渠道通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是山西省现阶段蔬菜产业的核心构成。
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在7-9月份面向华南、华东和京津唐地区外销的若干个大型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比如以太谷、榆次为中心的晋中盆地蔬菜区,以新绛为中心的运城盆地蔬菜区,常年菜田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四)设施蔬菜面积不断增长
我省冬季时间长,全省几乎不能进行蔬菜的露地生产,有进行蔬菜设施生产的必要性。而我省冬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温度偏低但能源充分,是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理想地域,根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表明:山西省冬季蔬菜生产量仅为供应量的30-40%,今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西省一度成为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的最大省份,当时山西省塑料大棚结构类型最多、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40200斤/亩,黄瓜,长治市紫坊菜场)。90年代后日光节能温室快速发展,迅速取代了塑料大棚而成为山西省的主要的栽培设施,塑料大棚一度处于被放弃的边缘。近年来,随着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成本的提高、连作障害的加重、比较效益的降低等问题的出现,塑料大棚 栽培面积逐渐回升,栽培面积迅速接近日光节能温室,并保持继续发展趋势。而塑料中拱棚和小拱棚成本低廉、简单易行、早熟和增产效果显著,是山西省中南部早熟越冬叶菜、早春叶菜、早春结球菜和早熟瓜果类蔬菜的重要生产方式,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我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2009-2013)》(晋政办发2009[184]号)中指出“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设施蔬菜成绩显著的县(市、区)予以奖补”;《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81]号)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每年新增20万亩设施蔬菜;《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新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和工程项目资金安排的意见》(晋政办发[2010]83号)中规定“对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当年新增3000亩(其中日光温室2000亩)以上的前20个县每县奖补100万元”;《关于印发〈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财政贴息办法〉的通知》(晋农办发[2010]100号)中规定对“新建蔬菜日光温室专项贷款实行一年期贴息,省、市、县财政贴息额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分担”。
2010年,山西省蔬菜保护地生产面积达到了150.42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58.75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8.34万亩,增长了93.19%,平均年增长11.65%;塑料大棚40.70 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3.06万亩,增长了130.73%,平均年增长16.34%;塑料中拱棚22.45万亩、塑料小拱棚28.52万亩。山西省蔬菜的保护地生产呈现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塑料中、小拱棚并举的局面。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山西省夏季凉爽、冬季光照充足,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优良条件。2002年以来,由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指标较容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简单等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面积逐年上升,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40.86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52.37万亩;而绿色蔬菜生产由于生产条件要求较高、产品质量指标不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复杂等原因,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均有减少的趋势,2005年认证面积最大时为10.66万亩。随着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下降,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蔬菜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山西省蔬菜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比2002年增加了180.9亿元,达到269亿元,增长了205%,平均年增长率为25.7%。年总纯收入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为154.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91.2亿元,增长了144.1%,平均年增长率为18.0%。人均年纯收入2010 年为656元,比2002年增加了385.22元,增长了142.2%,平均年增长率为17.8%。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00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14.0%,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七)蔬菜供应和流通显著改善
过去我省冬季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能为冬季、早春和晚秋提供商品菜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产量仅为总产量的20.13%和8.88%。冬季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山东和南方省份,发展冬季蔬菜生产在山西省有巨大潜力。随着我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计划”的顺利实施,我省设施蔬菜迅猛发展。总体来看,呈现出了老基地稳步发展,新基地大步追赶的趋势。新绛、夏县、尧都、曲沃、榆次、阳高等设施蔬菜基础较好的县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当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都在6000亩以上。盐湖、永济、襄垣、沁县、介休、山阴等设施蔬菜基础较为薄弱县的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当年新建设施蔬菜都在5000亩以上。据统计,2010年全省今年累计新建设施蔬菜约21.21万余亩,其中主要以日光温室为,预计新增产量约95万吨,大大的缓解了供需矛盾,为我省冬春新鲜蔬菜供应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我省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到600公斤,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产业。其优势在于夏秋蔬菜生产和外销,7-9三个月山西省气温较低、光照适宜,有利于果菜类、结 球菜类等生产期长的大型蔬菜生产,可以以低成本生产出优质蔬菜,销往华东、华南地区。
我省绝大部分外销蔬菜是7-9月份上市的夏秋蔬菜,近年来外销量逐年上升,体现了适地适种、培植优势产业的重要性。2002-2010年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年销售量和年调进量均平稳上升,2010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为1526.88万吨,外销量为506.06万吨,外销量占商品量的33.14%;调进量为414.68万吨,占商品量的27.14%。今后要继续坚持发展露地夏秋蔬菜的方针,培植夏秋蔬菜优势产业、稳定夏秋蔬菜基地、保证山西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新菜田新菜农大量出现。
近几年我省城镇化速度较快,占用了部分老菜田,同时新发展了较大面积的设施蔬菜。因此,新菜田和新菜农大量出现。新菜田地力差、灌溉条件不良、生产能力不足;新菜农则从未种植过蔬菜或者设施蔬菜,技术指导与栽培管理不到位、缺乏合格的蔬菜园艺工等。该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菜农种植蔬菜的信心,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轻则影响蔬菜种植效益,重则会影响到菜农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我省有些地区已经出现由于菜农不具备基本种植技术而引起的失败事例。
(二)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 全省普遍存在日光节能温室设计和施工照搬外省发展模式、建造标准执行不力、重建造轻管用等不合理问题。表现在跨度过大、采光角度不够、载荷性能差、升温慢、保温差、下挖过深、后墙占地面积太大、土地利用率极低等问题。温室设计和施工不合理必然造成温室性能不良,从而极易引起病害、虫害、冻害、寒害,最终导致生产效益低下或绝产。
(三)育苗技术落后
当前仍然普遍存在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问题。壮苗是蔬菜丰产的基础,育苗不但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生育期延迟、生产效益低下的后果。我省绝大部分菜农为自行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营造影响蔬菜生产水平。
(四)蔬菜品种混乱
全省绝大部分菜农不具备正确选择蔬菜品种的基本知识,技术推广程度较低的蔬菜产区的菜农得不到正确指导,品种选择存在盲目性。因品种不良或不适合栽培条件而引起生产效益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当中,仍普遍存在使用违禁农药和过度防治、盲目防治问题,造成防治效果差、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六)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大部分蔬菜产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蔬菜操作规 程形同虚设,一是菜农不具备绿色蔬菜的生产知识,二是没有确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部分产区存在销售违禁农药的现象。
(七)蔬菜产业节能减排、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问题
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用药、连茬种植、环境调控不当等问题,从而引发生产成本高、蔬菜品质差、可持续能力低等后果。
(八)防灾减灾能力低
主要存在菜农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标准、栽培茬口不合理、预警机制不健全以及灾后恢复能力差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菜农技术培训是首要工作
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菜农,使之具备最基本的蔬菜种植技术是提高我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仅“实施的百万棚设施蔬菜行动计划”就需要100万名具备蔬菜种植技术菜农、1万名技术员、2000专业人才。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是保证蔬菜产业既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必须规范日光节能温室结构
蔬菜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缺陷直接影响设施的生产 性能,间接影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根据各蔬菜产区的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蔬菜种类、栽培茬口等要素,严格按照国标设计和建造蔬菜生产设施,保证生产设施的生产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宣传各地质量技术标准局已颁布的蔬菜设施建造规范,加大推广的力度。
(三)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
集约化育苗可以有效解决因品种和育苗引起的种种问题,应该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有专业知识的菜农承担起集约化育苗任务。
(四)严格筛选主推品种
由蔬菜产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共同承担主导品种的育成、引进、遴选、宣传和推广工作,保证做到适地适种、良种良法。
(五)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因病因虫而造成效益低下和药残超标问题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制订确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非常重要。该项工作影响因素多、技术要求高、区域性强、操作难度大,应当统一安排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与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部门通力协作方可完成。
(六)推广高效率生产设备
“一对夫妇一栋棚”的设施蔬菜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菜农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低效率的人工密集型生产方式必须改变,逐步探索省工高效的适度规模蔬菜生产方式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当从生产设施、设施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机具、生产资料等方面综合配套,集成适合我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蔬菜生产模式。
(七)开发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新技术
设施蔬菜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必然采用连作的方式,故连作障碍不可避免。为了保证基地化的现代生产和经营方式,必须研发嫁接栽培、无土栽培、土壤杀菌、抗性品种以及配方施肥等技术,以解除或缓解连作障碍。
(八)制订防灾减灾预案
对萍乡市体育中考状况调查研究 篇6
专业:体育教育 学号:10381005 姓名:寇丹丹
指导教师:刘向东
摘要:通过对萍乡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层面上挖掘出该机制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根据本研究提出社会期望和个人观点,以期望萍乡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关键词:初中生;萍乡市;体育中考;学习;调查研究 前言
体育中考是一种育人考试,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公民的手段。它的根本目的——从制度上、体制上解决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问题,促使学校、社会、家长共同来重视学生体质和健康问题,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
本文通过对萍乡市体育中考的改革历程、内容设置、时间、地点及监考人员调查、初中毕业生体育运动锻炼动机、体育教学中针对中考体育实施方式、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理论调查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综述,目的在于了解目前萍乡市体育中考的具体情况,为我们充分认识体育中考在中学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中学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学体育能更好地培养终身体育者,改良体育中考实施情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对萍乡市初三部分学生,通过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120名(占60%),女生80名(占40%),年龄15-16岁。
表2-1 萍乡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研究对象 男生 120
女生 80 合计 200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体育中考的现状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30余篇,获得各地区体育中考的改革和实施相关资料。
2.2.3 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表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2.2.3 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2.2.5 归纳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萍乡市体育中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方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萍乡市中考体育的改革历程
中考体育在萍乡市实施已有十余年,其考试的项目有100米、立定跳远、男子的俯卧撑和女子的仰卧起坐
2008年上半年,萍乡市教育局出台了200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
从萍乡市教育局获悉2009年体育中考考试时间为4月20日至5月30日,具体时间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工作实际自行确定。今年体育考试为3项: 3项体育考试满分为30分,每项最高分为10分。
萍乡市体育中考评分制度正酝酿重大改革,将打破现在体育中考项目“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将学生平时的广播操出勤率,体育课成绩,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等健康指标纳入评分范围,将体育锻炼与健康状况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重要内容,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3.2 萍乡市初三学生对体育中考所设置项目的态度的调查分析
目前中考体育的项目立定跳远、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100米,3个项目中,有56%的学生认为合适,有46%的学生认为不合适或一般。在调查中,游泳项目被认为合适的占到88.5%,居所有项目中最高,由于时间给予充足,标准低,大多数学生认为想拿这项目满分较容易,不用游,走走也能拿到满分。对其它考试项目的设置,看法不一。
表3—2 初三学生对体育中考所设立项目的态度的调查分析
项目 100米 俯卧撑 立定跳远 仰卧起坐
合适 56% 49% 39.40% 39.40%
一般 23% 38% 39.40% 39.40%
不合适 21% 13% 39.40% 39.40%
3.3 萍乡市初中毕业生体育运动锻炼动机的调查分析
从表3-4可见,65.5%的初中生毕业生参加体育运动是出于爱好、兴趣;43%的学生是为了增强体质;23%的学生选择体育运动是放松紧张学习气氛、调节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投入文化课学习;也有37.5%的学生因为个人身体优势或在某方面的运动能力出色,为了以后在某运动领域更好的发展,从而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但显示最多的是: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在体育中考中拿到好成绩,为接下的文化课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表3-3 萍乡市初中毕业生体育运动锻炼动机表
动机 % 爱好兴趣 65.5%
增强体质 43%
调节紧张学习
23%
提高运动技能 37.5%
中考达标 24%
3.4萍乡市中学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中考实施方式的调查分析
在激烈的中考竞争中,不会有人对此现象熟视无睹,学校重视体育了,注意安排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学生也由“要我练”变为“我要练”。尽管他们对“体育中考”的目的、意义和性质不甚了解,更多的是从争取高分的目的出发,但升学率以及中考成绩几乎成了体育教学的“指挥棒”,迫使学生死练、硬练,一味地追求体育中考“满分率”,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外活动变成集训课。从表3—4中显示:64%的学生表明学校是根据“考什么教什么”的宗旨在教学,只有36%的学生表明学校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调查还表明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考前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考后就马上减少体育课或停掉体育课。这有悖于体育中考的宗旨,也有悖于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作为升学考试项目,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引起社会对体育的重视,把体育考试作为杠杆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展开,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摆正体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校只是为了考体育,忽视正常的体育教学,实质上是种新的“应试教育”作祟,与我们通常所反对的应试教育在本质上并无两样,也就失去了体育升学考试的意义,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影响国家倡导的“一二一”工程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同样也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完成。
表3-4 萍乡市中学体育教学中针对中考体育实施方式的调查
实施方式 考什么教什么 64%
按“大纲”走
考前考后体育运动都重
视 17.5%
考前重视、考后稍微减课 37.5%
考前重视考后就停体育
课 45% % 36%
3.5 体育中考对学生文化学习、生活、体质及精神上的影响的调查分析
根据表3—5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中考的设立提高了自己文化学习、生活习惯、体质等方面的能力。有67%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锻炼,调节了紧张情绪,促进了自身学习;18.5%的学生认为体育中考的压力不会影响到自己文化课的学习;63%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培养了正确的形体坐姿。绝大多数学生还认为体育中考的设立,虽然增加了学业压力,但同时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提高了抗压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等。
表3—5 初三学生对体育中考所设立项目的态度的调查分析
影响 文化学习生活习惯 体质 精神
有利促进 67% 63% 86% 98
没有影响 18.5% 22% 12.5% 2%
加重负担 14.5% 15% 1.5%-
3.6 体育中考项目分数制定与测试的调查分析
现行的体育中考项目为3项,总分30分,每项各占10分:其考试的项目有100米、立定跳远、男子的俯卧撑和女子的仰卧起坐
从教育方针要求德、智、体应全面发展来衡量,略显保守。体育考试的分数还可适当加大。因为项目分数制定的科学、合理,事关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公平问题。应摸索经验,借鉴全国开展这项工作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省市的做法,逐年加大体育中考分数。除外,对因病、身体发育异常和初中阶段免于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生可以申请体育免考,体育考试成绩以总分20分计入学业考试成绩。残疾考生可凭残疾证书不参加体育考试,体育考试成绩按27分计入学业考试成绩。
现在,萍乡市体育中考中,采用的是人工记时。但根据(表3—5)表明:这样做仍遭部分学生和家长质疑,因为他们认为人工记时可能存在舞弊行为。考试项目的分数制定和测试方法仍应进一步研究,力求科学合理。
表3—6 体育中考项目分数制定与测试的调查分析的调查分析 影响
加大体育占中考比例 修改现采用的分数制定
测试公平性
是 78.5% 56% 76%
随便 14.5% 24% ——
否 7% 20% 2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萍乡市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积极的,但是,还有24%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中考体育达标而参加体育运动,并没有意识到体育中考的目的。
4.1.2 升学率以及中考成绩几乎成了体育教学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有的学校从初一学生进校就开始强化体育中考科目,体育课就是教学生跑、跳、投,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无味和枯燥感,更甚者厌倦体育课。这有悖于体育中考的宗旨,也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
4.1.3 中考体育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压力,新的负担,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中考体育没有给学生带来负担,反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中体育毕业升学考试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体育课的正常化;缓解了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带来的精神压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4.2 建议
4.2.1 将全市初中学校统一安排到体育中心测试,这样就解决了各学校场地之间的不公平性,实现测试成绩的相对合理性。4.2.2 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应将是否按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作为评估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依法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检查督导,对违反大纲要求,围绕考试教学的错误做法,应提出批评,及时制止,确保体育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和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4.2.3 体育升学考试项目的安排应突出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实效性原则。考试项目应规范化,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题库,考试项目应与体育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反映体育学科对学生的总体需求。注重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相结合,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差、耐力素质下降等现状,应适当增加技能考试内容,加大耐力项目的比重,积极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方法,以利于推动体育教学工作,使体育考试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和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组织单位和学校教师认真把关,未雨绸缪,防范未然,幸苦一点也值得。
4.2.4 体育中考关系到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在组织考试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三公开”原则,严密组织,强化管理,规范操作,以确保体育中考保质保量的完成。主要参考文献: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7
1 萍乡市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 经营城市的理念不够突出
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还存在着重建设轻经营、重投入轻回收, 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现象;土地资产的市场化配置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土地升值收益总额仍偏小;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回收总体缺乏市场运作主体, 政府或主管部门既是投资者, 又是管理者, 也是经营者, 政事不清、政企不分、责权不明;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流失到开发商和其他社会经营者的口袋;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回收。城市建筑形态没有反映萍乡市的地方特色, 只是照搬别的城市建筑形态。
1.2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 筹资渠道不够多元化
(1) 预算内投资占城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2) 经营城市土地收入用于城建投资的规模趋势不稳定,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几年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筹集到的建设资金并不多, 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满足了城建资金的需要, 使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3) 未充分利用国内贷款规模。由于城市建设贷款一些没有政府信用作担保, 使的城市建设慢了一拍。
(4) 社会投资未进入城市建设领域, 多元化投资格局还没有初现端倪。
1.3 城市资源的整和运作还不够规范和完善
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的主体未完全到位, 项目法人责任制尚未真正建立, 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不少的城市资源如广场、公园、道路、桥梁等由于缺乏“投入一经营一回收一滚动开发”的总体规划和科学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其潜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近几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10多亿元资金, 仅通过开发建设收费回收三分之一, 投入多, 回收少, 财政负担越背越重。
1.4 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较突出
由于住房确权体系不完善, 购房者的权益易受开发商的侵害, 房产纠纷不断;货币化分房政策兑现难, 住房补贴资金难以发放到职工手上, 影响了职工购房积极性;房屋上市交易程序繁琐、入市门槛过高、中介服务跟不上;物业管理工作不到位、服务质量差、收费不规范;银行信贷门槛提高, 开发企业贷款难度增大;新出台的土地招标拍卖政策不利于项目的招商引资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1.5 城市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由政府一手包揽, 社会资本很难进入市政公用行业, 行业机制不活, 外部缺少竞争和压力, 内部缺乏激励和制约, 政策性亏损掩盖营业性亏损, 不但引起国有资产流失, 而且本行业缺乏发展后劲。
2 萍乡市城市建设发展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探讨
2.1 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 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市场化进程
(1) 要盘活土地资本, 使其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鉴于土地特有的属性和巨大的资本功能, 萍乡市政府必须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把土地收益集中到政府手中, 在宏观布局上使城市土地合理配置。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 对规划地级进行拍卖, 获取土地收益。
(2) 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市场化经营。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指包括一些纯公益性设施外, 城市中的许多自身能够直接带来效益, 并且能够进入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固定资产和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都可以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运营。
(3) 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 使城市资产由产品变为商品, 更多地转化为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一方面, 通过拍卖、租赁部分已有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 把变现资金再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物物交换、钱物交换或以土地开发权交换等形式, 转让迫切需要而又无力建设的项目的建设权和经营权, 盘活存量资产。另一方面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使用权等进行公开拍卖, 也是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延伸资本的开发利用。
(4)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开创筹资渠道。引导建设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积极进行资产整合, 以资产抵押等方式从银行贷款, 投入到有收益回报的建设项目中, 加快建设步伐, 缓解建设资金压力;同时要积极争取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上市经营, 把社会资本吸引到城市建设发展上来;另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市外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建设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滚动发展。
2.2 搞好行政区划调整,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建设小城市, 需要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拓展城市规模和发展空间, 扩张城市人口。因此, 加快调整行政区划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完善城市中心区路网结构。
打通环城北路, 延伸改建建设路, 扩建跃进路, 形成环网, 减轻府前路、西环路中心区的交通压力。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2)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
城北开发区已被定位为萍乡的新区和未来的城市中心。因此, 今后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考虑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要重点加快科技园、电子工业园、生态旅游休闲中心和居住园区的建设, 尽快形成特色;二是要优化调整规划布局, 提高规划的档次和水平,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区内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尽快提高硬件设施条件。
(3) 以棚户区改造为龙头, 全面推动老城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棚户区改造任务重, 困难大,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一是对已落实开发建设单位的项目, 要加强协调, 搞好服务, 督促落实。项目单位要制定进度计划表, 倒排工期, 挂图作战, 确保按时完工;二是对尚未落实或很难落实开发建设单位的项目, 要进一步搞好测算, 细化方案, 分批推向土地市场, 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考虑到项目本身所处的区位条件和收益预期以及开发单位的承受能力, 必要时要适当调低标价或降低硬性规定条件, 甚至可考虑安排部分财政补贴, 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尽早实施。
(4) 搞好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工程。
实施武功山风景区显山露水工程, 进一步开发武功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加快绿茵广场、公园和街头绿地、滨河东路两岸景观带的建设;完善市区道路、城市出入口道路和国道、省道的两侧绿化布置, 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快萍水河等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引进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实施蓝天白云工程, 搬迁市区所有水泥厂、烟花爆竹厂, 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加快分质供水和洁净燃料天然气的利用步伐, 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在萍乡市城市建设和发展中, 要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构建科学的城市发展空间。萍乡市区域发展战略是, 强调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 完善区域总体规划布局, 优化城市功能结构, 突出中心城市载体功能, 全力打造生产力逐级分布的三环功能圈。第一圈是中心区, 以现状主城区为中心, 发展商贸与金融业、行政办公、居住等, 体现城市繁华景象;第二圈是产业区, 主要依托城市周边“一区四园”, 发展工业, 体现城市发展实力;第三圈是生态区, 主要是远郊和三县,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等, 体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萍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要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抓住薄弱环节, 重点突破,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集中力量在交通、市政、水利、信息、电力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增强市政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与相互衔接水平, 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3)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发展, 走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小城镇, 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路子, 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中, 要把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规划和建设布局, 与小城镇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 促进城乡功能互补、产业分工科学、人口集聚合理。
(4) 突出城市生态保护。要“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因地制宜、治管并举”, 大力实施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为重点工程, 以保护和改善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主要河道景观治理为重点工程以及以周边荒山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工程, 加大投入, 认真组织实施, 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环境面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萍乡市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力度, 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招商引资和旅游产品配套开发。萍乡市有神奇的武功山、神圣的安源山、神秘的杨歧山, 还有玉壶山、大屏山和孽龙洞等美丽的旅游景区、景点。萍乡市应抓住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中西部经济大开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 使旅游业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 形成新机制, 开拓大市场, 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
(6) 完善萍乡公路网络, 着力建设骨架公路、干线公路, 抓好农村公路的建设。以沪瑞高速、萍浏高速、国道、省道为主骨架, 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重点, 以线串点, 以点带面, 形成以320国道、319国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为经济发展带的十字型生产力布局。借助通道和毗邻发达地区的优势, 逐步把交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走廊, 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联合、互动。
(7) 建设宜居城市。坚持生态建城、文化塑城, 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文化品位和人居环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质量, 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城市文化保护与挖掘、城市景观设计与雕塑、城市环保和生态建设等, 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积极改善人居环境, 扩大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提高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 努力实现中心城区园林绿化、人文品位和景观美化的 高度和谐, 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统筹规划中心城区与周边的小城镇发展, 增强小城镇参与生产力区域分工的能力, 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4 结论
萍乡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应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萍乡市的建设发展要体现市民的根本利益;完善城市建设的筹资渠道, 规范房地产市场体系, 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为这颗赣西明珠, 填光异彩。
参考文献
[1]萍乡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萍乡市城乡建设志.萍乡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2]张舷.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运作模式实施手册.中国城市出版社.
[3]张鸿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4]〔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王如松胡聃译.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住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8
合水水库灌区是中型灌区, 是兴宁市重要的粮食产地。灌区位于兴宁市合水水库以下宁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 灌区呈西北~东南叶状, 以宁江为界, 分东、西灌区, 灌区范围内总人口约50多万人, 13个镇 (街道办) , 灌溉范围总土地面积21.4万亩, 耕地面积13.67万亩, 其中稻田7.82万亩;灌区工程由望江狮水闸、城东干渠、上西干渠、宁西干渠和东干沟、下西干沟组成, 主干渠沟总长87.68公里, 主支沟共121条, 斗沟484条, 总长362.8公里;水闸92座, 穿河涵、反虹涵66座, 渡槽8座, 公路桥、耕作桥计138座。
1. 水源工程
水源工程是合水水库和宁江望江狮水闸, 合水水库位于宁江上游, 集雨面积577.581km2。正常蓄水位138.0m, 兴利库容4132.3万m3, 总库容11612万m3。望江狮水闸位于兴宁市宁中镇望江狮, 是合水水库灌区的主要引水枢纽工程, 闸址以上集雨面积877.8km2, 水闸正常蓄水位113.60m, 属中型水闸。
2. 灌区年供水量
合水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3.67万亩, 其中水田面积7.82万亩, 经济作物5.85万亩, 实际灌面积水田6.26万亩, 旱地4.68万亩。根据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 (1999年) 中兴宁站P=90%的水田净灌溉定额为754m3/亩, 经济作物毛灌溉定额为282m3/亩, 合水水库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0.35, 则灌区年供水量:水田年供水量13486万m3, 经济作物年供水量1319.8万m3。
(二) 合水水库灌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合水水库灌区是兴宁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建国后, 灌区工程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全市的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应该清楚地看到, 合水水库灌区发展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 灌区运行维护的存在问题
(1) 望江狮水闸
由于历史原因, 工程设计标准低, 多项工程技术措施无法实施, 造成水闸施工质量差, 先天不足, 长期带病运行。虽经1978年、1986年、1987年、1990年、1992年相继进行数次维修加固, 但均未能彻底解决问题。针对望江狮水闸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问题, 省水利厅委托梅州市水利局于2009年2月18日组成专家组对安全鉴定报告进行审查, 经安全鉴定专家组成员鉴定望江狮水闸为四类闸, 急需拆除重建。2009年2月24日安全鉴定结论已上报;2010年经水利部水利工程安全鉴定中心核定为四类闸。
(2) 合水水库灌区渠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原设计标准低。合水灌区干渠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 限于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 工程设计标准低, 灌溉渠和灌排结合渠均为土渠。同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部分渠道的边坡、堤顶高度、宽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2) 险堤险段多。灌区兴建时, 渠道开挖和渠堤填筑均采用人力, 部分渠道施工未达到设计要求, 经四十多年的运行, 渠堤普遍存在崩塌、滑坡、险堤险段现象, 加上群众违章种植和倒废渣、淤泥, 造成渠道的过水断面缩小, 在用水高峰期均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3) 渗漏损失大, 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区渠堤均为土渠, 原设计堤顶宽1.5~2.0 m, 内外坡边坡系数均为1.5, 渠堤及保护区范围界线明确。但是, 由于绝大部分堤外坡与农田相连接, 同时农民对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意识淡薄, 在堤身、堤外坡违章种植的现象突出, 造成渠堤逐年低矮单薄。由于渠堤渗径减小, 渠堤渗漏成为渠道渗漏最主要因素。灌区内的主干渠渠底多为砂土、粉砂土, 其中地势较高的渠道路线长、渠底渗漏较大, 根据灌区调查统计结果, 目前干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仅为0.35~0.45之间, 因而每年干渠的渠道的渗漏损失水量约为6300多万m3, 已严重影响灌区的灌溉用水过程, 造成水资源区大浪费。
(4) 渠道淤积严重。灌区建成运行四十多年, 水管部门每年只组织受益乡、镇在冬季进行清淤扫障, 但靠人力清除, 只能解决渠内水草、杂物。现渠道淤积已严重影响灌溉过流, 造成上游部分渠段漫堤, 下游无水灌溉的现象。据实测现有渠道纵断面, 渠底淤积厚度普遍在0.3~0.9 m之间。
(5) 渠道建筑、设施老化失修, 损坏严重。干渠 (沟) 上的进水闸、节制闸、分水闸等水闸大都采用浆砌石结构, 由于运行时间长, 加上缺乏维修养护, 普遍存在护底、消力池冲毁, 护坡、翼墙崩踏, 部分砌体损坏等问题。闸门大都采用钢筋砼闸板或门板, 由于砼板爆裂, 钢筋锈蚀, 闸门漏水严重, 螺杆弯曲, 难以满足正常启闭需要。闸房、管理房大都砖瓦结构, 破旧不堪, 部分闸房墙体多处出现裂缝, 已成为危房。干渠 (沟) 上的涵洞由于长期受洪涝水冲刷, 普遍存在墙后填土淘空, 涵前后翼墙、护坡崩塌, 涵洞由于洞径不足, 且洞内淤积严重, 已严重影响其输排水功能。
(6) 工程管理落后。目前灌区采用的灌溉方法大部分仍为大水漫灌, 水损失严重, 渠道控制量水设施有待完善。
2. 水价管理与水费计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是供水补偿机制不合理, 水价偏低, 不利于节约用水。我国农业用水收费过去一直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个别地方实行无偿供水, 近些年才逐步纳入商品价格管理, 但水费标准远低于供水成本。现状兴宁市农田水费供水价格 (经当地物价部门审核批准) 按12元/亩·年计收。实际水管单位与镇政府各征收50%计, 即各收取6元/亩·年, 按实际成本测算供水成本52.11元/亩·年, 水费标准远低于供水成本。
(2) 水费征收困难, 据调查, 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教育, 农民上交农业水费热情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大部分农民都按时足额上交了农业水费, 但部分乡镇把代收的农业水费挪以他用, 或截留滞交, 水管单位与乡镇代收部门结算时出现一拖再拖, 或分批分成交付等违规行为, 在征收结算过程中消耗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效率低, 收取成率低。2008年水费收取率仅为24%。2009年水费收取率为20%。
(3) 是水费实行按亩收费的办法, 造成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农民没有节水积极性。农村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散用水的生产特点和供水计量设施落后的现状, 按亩计收农业水费, 水费与用水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导致农民和水管单位没有节水积极性, 普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
3. 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合水水库 (包含合水水库灌区) , 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008年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核定合水水库管理处 (含灌区) 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广东省水利厅批复审定了合水水库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目前水管单位的日常的“两费”尚未落实解决。
(三) 灌区发展对策和建议
1. 免征农田水费, 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
灌区工程设施主要担负防洪、灌溉、供水任务, 属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事业, 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优化投资环境,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扶持农业, 建议上级部门免征农田水费, 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参照种粮直补政策, 灌区管理单位运行管理、维修费用由政府解决。
2. 改革现行水价, 使水价改革同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为确保灌区工程设施发挥正常效益, 保证水管单位运转与工程维护, 落实基本水价 (渠道岁修费) 和计量水价 (灌溉水费) , 出台新的水价标准, 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以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 分步到位, 逐步理顺。
3. 加大水利投入, 发挥灌区工程效益
兴宁市政府虽然每年都拨专款用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但仅靠当地政府里的投入远远不能达到应有的投资规模。灌区大量的工程及配套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而进行更新改造的资金缺口太大, 这就需要采取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全社会办水利的投入机制。建议加快望江狮水闸、合水水库灌区设计审查工作, 加快合水水库东灌区工程建设进度,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提高灌区工程效益。
4. 加大水利法规宣传, 强化执法力度
灌区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水法》、水资源管理使用、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保护等法律法规, 增强群众的水法制观念, 提高用水单位和个人的水商品意识及依法缴费的自觉性。同时, 各级政府要在宏观政策上多协调多扶持, 加快立法步伐, 尽快出台能够确保灌区工程管理单位利益的专门法规, 在运行机制、执行职能、水价确定、水费计收、水利设施及财政支持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并赋予灌区法规允许内的执行权力, 为灌区实现良性循环提供可靠保障。
摘要:介绍广东兴宁市合水水库灌区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灌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灌区,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兴宁市合水水库灌区加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9.5.
【发展萍乡市竞技体育的对策和建议】推荐阅读:
萍乡市武功山的导游词10-05
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08-17
萍乡市中考满分作文-八戒得奖07-06
萍乡市中考满分作文-柳暗花明又一村07-15
7-,新乡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七个一”工程考核办法05-29
萍乡市2010年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职位及资格条件11-03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萍乡市分公司理赔线人员招聘公告07-13
桂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06-18
江西萍乡08-12
萍乡地区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