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促进新飞跃的对策建议

2024-07-14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促进新飞跃的对策建议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促进新飞跃的对策建议 篇1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促进新飞跃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08-3-15信息来源:

前段时间,我们结合办理重点提案,会同省政协领导,对各地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情况表明,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的一张品牌,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一、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一)民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一是数量不断增多。2004年末,全省民营企业达到33.32万家,同比增长10.27%。累计总注册资本3906.41亿元,同比增长33.6%。二是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民营企业集团有672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850家,比2003年增长了58%。三是传统产业比重有所下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

(二)技术装备改造步伐加快。据调查,近3年内45%以上的企业对主要设备进行了更新。目前拥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进水平设备的企业已占66.6%。2004年私营企业在政府鼓励和许可的项目中追加固定资产投资910亿元,投入技改资金425亿元,投入新产品开发资金53亿元。

(三)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增多。目前,已开发名牌产品1039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5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中国品牌产品139个,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底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的民营企业,由年初的378个增加到602个,增长率为59.62%,有270多家公司制民营企业被认定为“浙江省知名商号”,占全省知名商号的四分之三。

(四)企业管理不断走向规范。目前,公司制成为我省民营企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3/4,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者总和占民企总数80%。据调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和党组织覆盖率在67%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30个百分点。至去年底,全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达4651家,同比增长16.74%;获欧洲CE认证的累计达1055家,比上年末增长2.27倍。

(五)民营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目前,我省民营经济出口已超过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004年末,出口交货值超过100万元的民营企业有7557家,累计出口交货值达146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1%、48.78%。根据新的外贸法,我省重新备案登记的2677家外贸企业中,80%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仅参与省内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而且积极开展涉外投资,充分利用外部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的来看,我省民营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自身素质有所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化、国际化、集聚化和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一大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互渗透,在竞争中壮大,在发展中融合,块状经济的规模效益、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

二、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我省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已较为完善,但是,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仍存在。除资源要素紧张和原材料涨价外,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四方面。

(一)资金紧缺制约了企业发展。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紧箍咒”,这是企业反映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的经营者一年中大多时间忙于跑资金,很少有时间抓经营管

理。银行放贷“嫌贫爱富”,“惜贷”、“少贷”较为普遍。有企业主反映,由于本利润减少,银行就找各种借口收回1/3的贷款。有的时候,为了照顾信贷员,还要将1/3左右的贷款再存回银行,条件较苛刻。

(二)人才短缺成了民营企业的“心病”。“技工荒”和“民工荒”在我省民营企业已不是偶然现象。一是知识型员工招聘不到,即使好不容易招聘到几个大学生,也因为待遇等原因很难留住。二是技能型员工缺乏。今年春节前后,曾发生多次企业“抢夺”员工事件,企业出钱让工友挖人“集体跳槽”,导致劳资纠纷的案件频发。绍兴地区有一家用工规模在200多人的企业,因为员工队伍不稳定,一年损失30万元左右。有的企业主反映,过去是老板炒员工鱿鱼,现在是员工炒老板鱿鱼,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人走机空”的现象。

(三)政策不完善且与企业实际脱节。表现为某些政策规定过死,不够灵活,某些规定又过于超前,不符合实际情况。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土政策”导致的劳资纠纷问题。在有些地方,民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强行要求员工交纳一定的就业抵押金。职工对此甚为不满,由此引发了一些过激行为。二是在保险金的交纳上存在较大争议。企业反映,外地民工因保险金“无法带走”不愿交,而城市退休工人到民营企业就业又出现保险金重复交,尤其是失业保险也要强制企业交,很不合理。据统计,如果将五大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都交满的话,企业需交纳400元/人,企业很难承受。三是企业用于员工的培训成本偏高,特别是政府片面强调柔性用工机制,导致一些员工翅膀硬了就想飞。

(四)职能和服务理念转变滞后。一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有禁不止。有些部门向企业收了费用,没有兑现承诺的服务。名曰培训,实为创收,企业苦不堪言。二是职能转变不到位。有的地方的行政办事中心形同虚设,反而多了道办事手续。三是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比如我省很多企业主要靠交易会打开产品销路,但因信息不灵失去了许多参展机会,有的企业还被主办方欺骗。

调查中还有几个共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民营企业主的总体素质偏低,很多经营者只有中学,甚至小学文化程度。二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创新严重不足。三是民营企业资金外流现象凸现。以上问题对我省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里面既有政府工作缺位错位造成,也有企业自身因素所致,讲到底还是我省民营经济体制性、素质性与结构性矛盾的体现。

三、进一步推动我省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尽快清理和废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力度,尽快出台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和相关配套文件。尽快制定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民营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

(二)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从民营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在优质民营企业中积极培育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有重点地组织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和各种风险投资。开展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补偿或奖励,鼓励银行加大对民营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推进担保机构支持小企业贷款。对担保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和奖励。

(三)强化公共服务,构建面向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创业辅导、员工培训、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定期走访企业、定点联系企业制度,不断改善和创新对民营企业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创业辅导,完善省、市、县三级创业辅导网络,加强对创业指导师的培训和提升。依托创业基地,筹建一批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切实做好1000家成长型企业跟踪服务工作,抓好信息库的建设。全面开展成长计划配套行动,落实各项政策倾斜,优化资源配置。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载体,实施企业集聚成长工程,确定一批中小企业“隐形冠军”,重点加以培育和扶持。

(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民营经济增长方式。引导民营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高端化、精细化、品牌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等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力争在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对民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实行备案制。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以优质品牌占领国际市场。

(五)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培育力度,培养和造就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在抓好基本素质培训的同时,重视专业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加强对务工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发挥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将普遍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模式,继续办好由财政资助的EMBA研修班,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

(六)依法行政,加强对民营企业指导和监管。加强对民营企业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法规、政策的监察。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搞好劳动仲裁。加强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严格执行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得非法改变民营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出的行政复议,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

备注:此调研报告原载《调研与对策》2005年第19期(总第62期),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信息专报》2005年第977期采用,并获省政府领导批示。

沈金虎刘应邦赵仁春何斌

上一篇:搅拌车驾驶员责任制度下一篇:梁桥小学标准化建设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