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竞技体育

2024-09-27

中外竞技体育(通用8篇)

中外竞技体育 篇1

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其管理模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国家体育竞争力。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是某一个国家整合本国体育资源后所作出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 管理模式可能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但其总体框架与格局并不会发生较大变革。

1、中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自建国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获得较大发展, 已经一度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过渡, 这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奠定了基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性, 竞技体育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行奥运战略计划, 国家体委在10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了一系列举国体制的改革措施。1995年, 国家出台了《奥运争光计划》, 将竞技体育推到一定的历史高度。举国体制与《奥运争光计划》为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骄人成绩奠定了基础, 也展现了竞技体育的巨大吸引力。尔后, 中国政府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制订了新时期的体育工作计划, 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外, 中国政府还将体育资源整合起来, 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推动构建竞技体育的竞争机制,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体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势如破竹,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也进一步带动了新时期下体育事业的发展。

2、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2.1、美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美国的竞技体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其管理模式对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美国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 且一直对竞技体育的监管力度较小, 主要通过高校、体育联盟、奥委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这些组织在各自范围内组织竞赛,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职业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等项目的发展。这种典型的社会管理型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虽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在慕尼黑奥运会上却落后于前苏联, 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落后于民主德国, 这一度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重视, 并要求加大对竞技体育的财政拨款。随后, 美国积极颁布新体育法, 加强对运动员的培养, 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社团共同筹集竞技体育款项, 且这种筹款的力度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2.2、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是举国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与现代化管理高度融合的结果。自苏联解体以来, 体育管理机构一直不稳定, 处于不断变化中, 从体育运动委员会到体育青年旅游委员会到俄罗斯体育运动协会代理部, 不一而足。目前,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总统体育问题协会协调委员会为代表的政府职能机构;一条是以俄罗斯国家奥委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机构。政府职能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制定体育发展规划, 制定和监督执行国家体育政策、法律法规, 协调处理政府与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筹集款项, 培养高素质运动员队伍。俄罗斯国家奥委会主要负责对运动员展开训练, 并与国际奥委会进行接洽、交流。经过较长的发展, 俄罗斯体育俱乐部商业化倾向明显, 已经走出了一条集产、经、销为一体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路子,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逐渐形成。直到1991年, 俄罗斯的体育管理机制随着社会主义的终结, 其体育管理体制也土崩瓦解, 体育发展一度陷入僵局。联邦制的国家体制已经引入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举国制为基础的竞技体育开始融入市场, 以《俄罗斯体育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5) 》为代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渐被建立起来, 并成为俄罗斯政府支持竞技体育的重要依据。例如, 2007年体育预算达到70亿卢布, 2006-2015年间的预算总额将高达1050亿卢布。俄罗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 充分吸收了前苏联在体育管理方面的重要经验, 对体育管理模式进行了修订与改革,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2.3、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与美国、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不同, 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更偏向于政府主导。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沟通各体育组织, 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法律法规———监管体育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文部省是统筹制定体育发展计划与规划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下属单位体育局按照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三类负责实施体育发展计划, 体育局还具有为国家体育发展提供有效决策的职能。日本政府认为, 竞技体育对提升国家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之下, 日本政府在调动社会体育团体积极性上表现不明显, 体育发展的自主权相对较少。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日本体育局及政府的支持, 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1990年, 日本政府设立体育振兴基金, 并通过不同渠道提高体育投入, 且发动企业积极赞助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足够多的经费支持情况下, 日本曾在28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总奖牌数排名第五的优异成绩, 其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及成果值得各国借鉴与反思。取得这种成绩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育制度改革。1991年, 日本将奥林匹克委员会从日本体育协会中独立出来, 并赋予其发展竞技体育的重任。尔后, 日本启动“日本国立体育中心”, 将竞技体育融入到医学、科学等众多学科中, 以便于对竞技体育展开深入研究。经过一系列改革, 日本竞技体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3、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3.1、转变观念, 积极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竞技体育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然而日益发展的竞技体育仍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倾向, 俄罗斯、日本等国正是通过加强竞技体育的政治化来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只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才能不依赖政府的支持且能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力。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将竞技体育纳入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中, 发挥竞技体育的激烈性、不可预测性与欣赏性特点, 加快开发竞技体育的多种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3.2、变革体育管理体制, 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国情各不相同, 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也应有所区别, 才能有效利用本有优势, 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所以, 中国的竞技体育不可一味模仿、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 而应突出自身特点与特色, 构建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 我国要加快建设竞技体育重点项目, 增加夺牌项目的比例, 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的总体战略;加大竞技体育的科研投入,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协同进步。

3.3、完善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 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 完善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将教育系统、俱乐部系统及国家体育系统结合起来, 为大型的国内外赛事提供高素质运动员人才,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运动员的水平与竞赛技巧。另一方面, 坚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原则, 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力, 使之与国际竞技体育有效接轨。

西方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历史较早, 其管理模式相对较完善, 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 我们有必要对比不同国家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进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科, 杜成革.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J].体育学刊, 2012, 01.

[2]畅皓.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转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王金花.江苏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4]宋德海.转型过程中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路径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5, 05.

中外竞技体育 篇2

中外体育观众的道德素质比较研究

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现实国情,中国体育观众和外国体育观众的道德素质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独特气质.面对的奥运会我国的体育观众在展示中国人民的文明礼貌、热情友好、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更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观众的`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加强我国体育观众道德素质建设,真正实现北京20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

作 者:井清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9(11)分类号:B882.1关键词:体育观众 道德素质 比较研究

中外竞技体育 篇3

关键词:高校中外籍教师体育锻炼参与现状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经济发展的中心点,长春的高校也成为省内大学的佼佼者,越来越多优秀的外籍人士来到长春高校,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如何让高校外籍教师能尽快融入长春的生活,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体育运动无疑是最佳选择,它不需过多的言语沟通,在体育参与的同时,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中籍教师和外籍教师都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成果,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长春市高校中外籍教师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的调查,从中找出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他们的现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对他们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市中外籍各高校教师的体育参与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8所院校中的外籍教师(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和中籍教师各50人,共计100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百度”、“Google”等网站,查阅了大量相关网络文献、网络视频、国内各体育院校网站等,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和理论基础。此外,通过搜集相关电视报道、专访等媒体资源,从中汲取了大量有用信息,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问卷部分内容作为本次问卷的内容。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外籍教师45份,中籍教师50份),有效问卷95份,回收有效率95.0%。

2.3 数理统计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百分比统计和多响应变量(α=0.05)。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因子分析

3.1.1 与运动的目的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籍教师的锻炼目的主要是防病治病,外籍教师则把提高运动能力放到了第一位,但是两者之间对社交的关注却是最少的。

3.1.2 运动项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外籍教师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有差异,中籍教师比较喜欢步行(34.6%)、跑步(13.2%)等运动强度不大,而外籍教师则对中国传统的武术和健身气功(45.6%)非常感兴趣,由于长春处于我国东北方,冬季较严寒,因此外籍教师对冰雪项目也比较感兴趣。

3.1.3 锻炼感觉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外籍教师的主要锻炼感觉是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说明他们的运动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3.1.4 平均每周锻炼次数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籍教师在锻炼次数上较多,多集中在每周1-2次和3-4次上,这有可能是中籍教师由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普遍大于外籍教师,造成锻炼时间上的缺乏而导致每周锻炼次数小于外籍教师。

3.1.5 每周坚持体育锻炼时间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外籍教师大多运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因为科学健康倡导的就是低强度和长时间的运动。

3.1.6 坚持体育锻炼时间

从表3可以看出,中籍教师坚持体育锻炼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最多,其次是1-3年;外籍教师坚持体育锻炼时间6-12个月的最多,其次是坚持1-3年的。

3.1.7 锻炼的场所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籍教师主要青睐于校内的免费健身场所,而外籍教师主要选择了社会上的收费场所和校内的收费场所。

3.1.8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上,中外籍教师都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

3.1.9 锻炼的时间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外籍教师都选择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锻炼。

3.2 闲暇因子问卷内容的分析

从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中籍教师主要的闲暇时间是做家务(29.5%),其次是视听娱乐(19.5%),然后是其它(10.8%);外籍教师主要闲暇时间是游玩(23.0%),其次是视听娱乐(19.7%),然后是其它(13.0%)。这就看出中外籍教师由于身处异国和自身喜好特点的不同,对待闲暇时间自然与中籍教师有所不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中籍教师主要的锻炼目的是防病治病,主要的运动项目是步行和跑步,主要的锻炼感觉是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锻炼次数一般每周1次以下的居多,每周都能坚持锻炼在60分钟以上,坚持体育锻炼在6个月以下的居多,他们主要的健身场所是校内免费的场所,锻炼时间选在早晨和晚上;外籍教师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能力,主要的运动项目是武术、健身气功和冰雪,主要的锻炼感觉是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锻炼次数一般在每周1-2次和3-4次的居多,没周都能坚持锻炼在60分钟以上,坚持锻炼在6-12个月的居多,他们主要健身的场所是社会上的收费场所和校内的收费场所,锻炼时间选择在早晨和晚上。

4.2 建议

通过对中外籍教师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等的调查,对他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多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外籍教师喜闻乐见的项目,只有他们在中国生活愉快,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加武术、健身气功、冰雪等项目的社会健身指导员,使外籍教师能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指导;发动体育教师(有体育院系的学校还可以发动体育院系的学生)组成健身指导小组,免费为中外籍教师的健身进行科学的指导,避免运动损伤,使他们能在运动的时候减少后顾之忧;开放校内主要场馆,增加健身场地,为中外籍教师的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温育.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2]杨晓芳,任向阳.安徽省不同年龄段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08.12.

[3]李月华.包头市高校教师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调查研究[J].阴山学刊.2001,25(6),81-85.

探讨中外竞技游泳训练比较 篇4

由于竞技游泳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短, 所以在训练方面还有着许多的不足, 缺乏体制化和系统化的训练管理, 这就导致了国内竞技游泳训练的成效比国外逊色很多, 训练运动员的方法也存在众多问题, 若想要快速的完善竞技游泳训练体制, 只能从国外一些相对优秀的训练方法中寻找训练体制的突破。

1、竞技游泳简介

竞技游泳是游泳运动中的一个类别, 对比赛技术有特定的要求, 拥有竞赛特点的一项游泳比赛, 竞技游泳比赛的项目中, 包括:自由泳、蛙泳、蝶泳、仰泳等游泳技术的比赛。

比赛项目具体分类如下:

蛙泳:50米、100米、200米。

仰泳:50米、100米、200米。

蝶泳:50米、100米、200米。

爬泳:5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

混合泳:200米、400米。

4×100米混合泳接力。

4×100米自由泳接力。

4×200米自由泳接力。

2、中外竞技游泳技术训练的差异

美国的体育专项科研人员曾经对奥运会中进入竞技游泳决赛和非决赛的选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经过研究表明, 进入游泳决赛与未进入决赛的选手在力量方面几乎相同, 没有太大的差异, 继续调查后发现, 其差异是在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和游泳时所发挥出的技术效率, 由此看出, 竞技游泳运动主要是以技术作为主要的比赛支持手段, 所以对于游泳技术的专业训练也应该作为训练的主体, 至少在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上, 要与体能与爆发力训练的时间相同。

随着近年来国内竞技游泳教练对技术重要性的逐步认识, 大多数教练员都将技术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渐渐的进行了提高, 其效果也非常显著, 运动员的游泳技术与比赛成绩也随之提高, 由此可见游泳技术对于经济游泳比赛的重要性。

目前在国内, 竞技游泳技术训练的时间约占有总训练时间的20%, 而国外普遍的游泳技术训练时间占总训练时间约37%, 其中的差异和对于游泳技术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3、中外竞技游泳力量训练的差异

力量的大小和对于力量的运用是是影响游泳比赛的关键, 力量控制影响在水中整体的动作幅度和动作速度, 力量的准确应用才能在水中做最有效的动力推进, 能做到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推力, 所以在游泳比赛项目中, 力量转换成为了必修的训练课程。

我国竞技游泳力量训练存在的最大问题与技术训练问题相同, 同样是缺少训练时间与训练方法, 竞技游泳比赛的力量运用和力量技巧几乎都是在水中进行, 但国内大部分教练在进行训练时, 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陆地训练, 水上训练的比重约为训练总量的25%, 而陆地训练的总量占有43%。虽然在陆地上训练对于力量的增加非常有效, 但是游泳比赛并不需要绝对的力量来支撑, 最主要的还是力量发挥的技巧, 所以在水中的力量训练更为重要。

4、训练项目的平衡调节

竞技游泳各方面训练时的比重需要随着运动员的年龄、成绩、体能和个人水准进行相应的变动平衡, 这点需要教练对于运动员的绝对了解, 更需要教练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员做出训练的不同调节的节奏的安排, 训练的比重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比赛的成绩。

5、中外竞技游泳训练中对运动员身体指标监控的差异

国内竞技游泳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监控, 还停留在基础身体机能监控的初级监控手段, 主要监控的是运动员身体中的心率、CK、睾酮、血乳酸、尿蛋白和HB等运动员身体内部状态, 而国外的监控手段相对国内要先进的多, 国外大多使用专业的探测仪器与评测专家, 对运动员的心理、技术、免疫和机能科学的全面监控, 根据监控的结果对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和饮食做出合理的针对性安排。

6、国内外竞技游泳训练分期的差异

国内目前的游泳训练分期是以比赛分期为根据形成的全年分期训练模式, 多数将训练周期安排在比赛前期, 越重要的比赛, 训练安排越紧, 不能将周期进行平均化, 合理化安排。

国外的游泳训练周期是以小周期训练为主, 将所有训练分散到各个比赛的赛前, 大赛期间减少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 将小赛作为训练手段和训练补充。这种训练模式能让运动员的技能更加的平衡, 让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更好的保持在比赛阶段。

7、总结

现如今, 我国的竞技游泳比赛的技术相对外国还是略显落后, 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还处于最薄弱环节, 要想让中国运动员在经济游泳比赛中取得优良的成绩, 对训练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必不可少。随着游泳训练形成了完善的训练体制, 相信我国在国际竞技游泳比赛中的成绩也会稳固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政.竞技游泳特征变化与规则演变的关系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 (4) .[1]谭政.竞技游泳特征变化与规则演变的关系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 (4) .

[2]俞菁, 张立军.从十一运会剖析我国竞技游泳现状.[J].少年体育训练.2011 (6) .[2]俞菁, 张立军.从十一运会剖析我国竞技游泳现状.[J].少年体育训练.2011 (6) .

中外健康体育产业比较研究 篇5

关键词:健康体育,产业

健康体育产业, 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 以健康和体育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条件, 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国民的共同参与为基础, 在本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育产业。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 是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比较, 在起步时间上落后了近十年, 但是, 我国体育产业强行对接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 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 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 对中外健康体育产业友展现状比较, 借鉴国外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 一直是以国家的健康体育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为主导发展的。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健康体育产业形式,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健康体育产业规模, 但是, 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健康体育产业来认识并加以发展, 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 由于长期健康体育事业的影响和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下良好的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制度, 限制了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健康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存在着, 但是, 已经失去最佳发展时期, 难以创造和职业体育产业 (职业体育相关产业) 同样的辉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人类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健康体育作为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的政府行为变得越来越淡化了, 并且最终将被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完全取代, 进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健康体育产业这时虽然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产业地位, 锁定了特殊的健康体育消费群体, 但是, 这个健康体育群体可能会逐步脱离大众健康体育消费, 形成特殊的健康体育高消费阶层。满足这个阶层健康体育消费经营的健康体育产业, 很可能就是未来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的代表产业或主体产业。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事业化发展方向, 将使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从而处于健康体育产业无法抗衡的特殊地位。

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 落后于体育其他产业的缓慢的发展和已经体现出的均速发展趋势, 既不能简单地判断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状况, 也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进步表现。只有将其置于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所处的社会, 结合国家健康体育事业、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同社会需要进

二、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健康体育,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 举世闻名的中国武术 (功夫) 和武术精神, 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健康体育传统。虽然我国的武术在很长时期内 (新中国成立以前) 只局限于民间, 主要作为人的生存技能自然流传, 但是, 我国武术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 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提供武术指导服务, 它客观上孕育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 可以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只是因为人所共知的近代屈辱历史, 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萌芽时期延续了太长的时间。

1995年, 我国启动了带有国家健康体育事业意义的、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形式推广的全民健身计划;1998年,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 标志着我国过去的体育政府职能全面向社会转移。这时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 实际上已经提前开始了向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的发展过渡, 进入了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时代相适应的、国家健康体育事业补充 (保证在校学生) 、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特殊健康体育发展时期。但是, 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全面发展经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时期, 特别是体育产业整体发展与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强行对接, 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一度出现了领先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发展趋势。

三、对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考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 目前才刚刚起步, 无论是健康体育产业规模、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开发, 还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等, 都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能否把握机会, 争取更大的发展, 关键是能否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 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超前发展, 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 用科学的方法、思想指导健康体育产业实践, 保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 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绝不能简单地原样抄袭, 也不能盲目地妄加改动。要把健康体育产业发展, 放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 充分认识、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未来社会价值和当前经济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 准确把握“健康”的内涵和外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才可能领先世界, 才可能在世界体育产业领域树立中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理论。

参考文献

浅谈中外学校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1、中外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1.1、国外学校体育现状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开展较好, 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都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制度来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在课程安排上也富有弹性, 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训练时间, 合理制定计划做到两者都不误。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项目的氛围不一样, 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都会参加一两个体育社团或俱乐部。

1.2、国内学校体育现状分析

国内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为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 体育被边缘化, 甚至在有一些学校体育课被其它学科占用也时常发生, 造成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在课程安排上灵活性较差, 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较差。

2、中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2.1、国外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美国属于实行学校教育分权制国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负主要责任, 在美国不同地方依据各个州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实施, 这样在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上不同, 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呈多元性和灵活性。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致, 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 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 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 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这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氛围。

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体制由原来的高度中央集权发展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满足个体需要为发展目标, 引导学生增进体质健康, 提高运动技能。日本学校倡导快乐体育, 学生下午放学后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 学生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有很多学校的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是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 二是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 三是看SAT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水平测试成绩, 这个只要达标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的重要性。

2.2、国内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 增强体质两者协调发展, 并贯穿于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运用综合分类的方法进行安排, 但在教学内容上还是较单一,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增强体质, 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 但是不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高校体育教育的模式主要采用了分层次型, 选课型等, 然而这些模式存在针对性不强, 缺乏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

3、中外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1、国外课程设置研究

国外大多 数学校体 育课程设 置比较注 重学生的 自身发展 需求, 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 促进终身体育运动, 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在体质、精神、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其学校体育教育计划也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形式存在。美国的课程设置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的角度出发, 教学内容具有娱乐性, 学生对教师的选择面也比较广。

3.2、国内课程设置研究

我国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都比较单一, 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 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了兴趣。通过对中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 发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注重技术教学, 忽视学生的兴趣需求, 同时缺乏体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4、中外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分析

4.1、国外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 保证教学活动向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美国主要通过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书面测验、教师观察等手段, 综合这些测验结果来决定学生的课程等级, 体育教学评价强调根据努力程度而不是根据结果进行奖励, 体育计划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伴随一生的体育活动方式, 强调体育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 肯定进步, 奖励努力行为应是体育教学评价的追求目标。

4.2、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分析

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看重, 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 这与国外的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差异性。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提出要改变评价过多强调选拔功能, 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素质及改进教学的功能。评价应该更多关注过程, 能够使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协调配合。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我国学校体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 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下滑, 儿童青少年身高低于日本、韩国, 儿童的肥胖以及近视率不断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从家庭方面看,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加大, 家长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从小就对孩子要求很高, 导致片面的追求考试分数, 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第二, 从学校方面看, 一些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 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 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师资方面, 许多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人才匮乏, 体育设施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常常出现“放羊式”教学现象。

(2) 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不完善。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较单一, 在发展类型上虽然运用分层的教学模式, 但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我国, 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都是安排的必修课, 学生的兴趣不高, 自主选择性不强;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发展学生的个性, 选修课与必修课协调安排, 充分考虑学生爱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所以学校体育课程应该科学的进行设置。

(4)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

在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过程中, 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对评价结果比较注重, 而对于评价过程不够重视;与此相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对评价的过程比较重视, 而不会仅仅从评价结果这一单方面进行判断。

5.2、建议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差异性,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健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对于学校体育发展进程出现的问题, 应该健全我国学校体育管理体制。首先, 不能够片面的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 让学校和家长认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配置,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有了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保证上课的质量, 达到锻炼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科学安排学校体育课程设置。

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应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发展理念,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能够喜欢体育, 感受其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3) 合理进行体育教学评价。

在对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 应该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 而不应该仅仅从评价的结果去判断, 片面的追求评价结果也将会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 在评价过程做到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翠平.中外学校体育的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8.

[2]王小姣.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对我国体育课程管理的启示[J].武魂, 2013, 5.

中外竞技体育 篇7

近年来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内容衔接,重复、偏竞技化、不符合青少年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等问题。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 很难回答为什么要在这个年龄段设置这些内容, 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避开了科学、系统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问题。

为此,在实际了解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给我们的启示,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研究现状

(1)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的相关文献的研究,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同项目教材之间,除了动作结构的接近以外,项目直接一般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体育学科的内容体系总体上不具备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学生个体之间,身体素质的差异较大,使体育课程的编制或教材内容的排列的难度大于其他学科; 三是由于学生先天素质的不同,导致强者的“吃不饱”(在难度和强度等方面);弱者“吃不了”的现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四是内容之间无逻辑关联,内容排列无所谓前后,体育学科在“体系”的特殊性,客观上导致了“低水平重复现象”的产生 ; 五是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中没有体育文化传承相关内容。中学阶段体育文化传承内容忽视了体育道德、体育行为、观赛和参赛礼仪等知识,体育文化传承的涉及范围和涵盖面窄。

(2)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问题。

查阅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的相关资料, 问题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内容偏竞技化、内容单调难度偏大、教学内容娱乐因素偏少、教学内容与校外活动有偏差、与终身体育思想相脱节等方面。一般是某个项目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或措施, 对整个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不多见。

(3)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在相关文献检索中发现, 近年来专家学者注意了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如陈榕提出了解决我国大、中学体育衔接问题,将有助于推进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毛振明提出我国体育课程整体设计的设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专家学者多是从宏观层面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而就某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尚欠缺深入细致的研究。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衔接, 同一项目不同阶段内容的衔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国外把中小学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的理念值得借鉴。

3.2、国外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1)美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美国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依据下面5个标准: 一是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各样体育活动所需要的运动技巧和运动模式;二是学生在学习和进行体育活动中能够了解动作的概念原则、策略;三是学生能够评估和维持身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健康状况;四是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的概念、原则和策略等知识,增进健康和性能;五是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原则和策略的知识,应用于体育活动的学习和评估。

(2)澳大利亚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澳大利亚的体育课程包含有广泛的健康课程, 涵盖了个人事业发展的所有方面,不仅包括身体、社会、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健康,还包括毒品、营养、人身安全、性别歧视等方面的健康问题。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每天以不同的运动方式积极的活动身体, 每天的适度锻炼时间应该累计30分钟,除此之外应该从事激烈的活动至少20分钟,每周至少三次。

(3)英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英国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分为田径、舞蹈、球类、体操、户外和探险活动、游泳六类。上述六项活动可以包括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验,球类运动可向学生提供竞争与会作的体验,舞蹈与体操侧重身体控制和运作美学的体验,田径为学生提供取得个人优胜的机会游泳有益天健康和安全,而且还是其它水上项目的基础,户外和探险活动培养学生外出旅行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框架的限制越来越少。

4、结论

在分析英、美、澳三国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与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4.1、教学内容设计对比

英、美、澳把幼儿园阶段列入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范畴,把幼儿园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作为一个整体,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而我国体育中小学各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相对独立,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衔接。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是独立的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内容和开设项目不存在关联。建议把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放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来, 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注意相关教学内容的衔接和递进。

4.2、教学阶段对比

与美、英、澳三国相比,我国幼儿园的体育教学阶段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教学年龄阶段的划分更具体、细化、更贴近学生年龄特点;我国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基本技术教学,但忽视了幼儿园阶段的活动安全、个人健康、身体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教育。

美国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分为6-8三个阶段; 澳大利亚初中教学内容分为阶段4和阶段5两个阶段。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各内脏器官、生理功能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态、技能、身体发育日趋成熟。相比较,我国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结构不合理。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身体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学生可以为家庭和社区成员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个人健身计划, 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英国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项目的基本理论和技战术知识,能够准备、实施和监视自己的健身计划,所学知识为一生所用,充分体现了终身体育运动。而我国在体育课程中对终身运动的相关知识、技能涉及较少,这为我国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4.3、教学内容对比

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计忽视了运动技能原理、健康促进、体育文化传承、运动安全教育等方面美、英、澳国家的体育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美国体育课程的健康范围不仅包含身心健康, 还包括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健康知识等方面; 澳大利亚的体育课程包含有广泛的健康课程,涵盖了个人事业发展的所有方面,不仅包括身体、社会、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健康,还包括毒品、营养、人身安全、性别歧视等方面的健康问题。澳大利亚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身体技能和体育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还包含日晒防护、疾病预防、健康体育消费、药物应用、识别风险、应对风险,基本急救和游泳生存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全面和多功能的特点。相比较之下, 我国健康类知识的范围不广,深度欠缺。

4.4、重视度及内容对比

在美国,体育课程属于核心课程和教学优先;澳大利亚给予体育和体育教育优先,使身体活动时数最大化。国外都较为重视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但我国的体育课程还存在给主修科目“让路”的情况。澳大利亚高中体育课程重视急救护理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法、出血、休克、伤亡移动等技能,以求使运动伤员风险最小化。澳大利亚相关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学生有必要掌握基本急救、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和处理方法。澳大利亚在体育教学中,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了社区和家庭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内容衔接,重复、偏竞技化、不符合青少年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等问题。为此,剖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以体育文化、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课程设计基本理论为依据,借鉴国外教育先进理念,初步构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模块,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外竞技体育 篇8

之所以选择这两家电视台的原因在于:首先北京奥运会, 中国中央电视台占尽天时地利, 拥有中国大陆独家奥运电视转播权, 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在现代奥运会电视转播史上, 更是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历届奥运会, NBC的电视转播都以转播时间最长、投入人力最多而著称。这次NBC以天价9亿美元购得北京奥运会在美国的独家转播权, 是一家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私营媒体。选择中西所有制形式不同的电视台, 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考察电视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本文选择了从2008年8月8日到8月24日结束期间两家电视台奥运报道为文本进行比较。

一、两家电视台北京奥运报道前期筹备比较

(一)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国中央电视台凭借着东道主国家电视台的垄断地位, 毫无悬念地拥有了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转播权, 并且中央电视台网站CCTV.COM也获得了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因此, 中央电视台在国内的奥运转播报道令其他地方电视台无从比拟。但由此, 中央电视台更肩负了国内电视媒体报道北京奥运的重任。从奥运会前期筹备情况看, 中央电视台做了详细而全面的报道计划。

1、举全台之力, 报道规模前所未有

中央电视台将在第一、二、五、七套节目, 以及一个高清频道和两个付费频道共7个频道开通奥运会报道, 设置了三个报道中心, 投入采编人员3000余人, 其中前方1000人, 全程报道开闭幕式以及奥运会28个大项的所有比赛, 报道总量超过3800小时。而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 中央电视台在一套、二套、四套、五套、九套以及两个收费频道进行奥运报道, 前后方报道组共有400多人, 其中在前方从事报道的工作人员有160多人, 播出总量一千四百多小时。 (1) CCTV网络电视奥运台除全程转播CCTV1、CCTV2、CCTV5、CCTV7的奥运赛事节目外, 还专为网民开设28个项目直播频道。与此同时, 央视将在田径、游泳、跳水、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共8个项目7个场馆设置单边演播室;在全部28个比赛大项的混合区设置单边注入点。

2、制作奥运专题节目, 体现全民奥运的报道理念

奥运会的受众不仅仅是体育迷, 还包括一些平时不怎么看体育比赛的人。对于观众而言, 奥运会是一个节日, 而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因而在节目构成上, 除了比赛转播外, 央视还制作了一批奥运专题节目。

比如, 央视奥运频道计划制作《奥运故事会》分别讲述“现役故事”、“曾经辉煌”和“冠军教练”的故事;《谁与争锋》讲述中国军团奥运对手的人物故事;《我们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展现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全景式纪录片。这些专题节目围绕奥运延伸开去, 讲述历史、讲述人物背后的故事, 做到了面向全民的奥运。

3、全国范围选拔主持人, 组建一流奥运解说团队

在奥运解说员方面, 央视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范围公开选拔。最终奥运主持人“国家队”由央视现有解说员, 和前奥运冠军以及经过严格选拔的部分地方电视台优秀解说员近40人组成。在主持人“国家队”中, 有10名主持人是从地方电视台选拔出来的, 其中4名为娱乐节目主持人, 6名为体育节目主持人。另外, 奥运主持“国家队”有16名评论嘉宾, 包括奥运冠军、世界冠军 (王涛、李娜等) , 以及国内体育权威人士和专家 (张路、张卫平等) 。著名解说员宋世雄也将重出江湖, 解说排球比赛。 (2)

(二)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1、成功说服国际奥委会在黄金时段转播美国人热衷的项目

NBC花费了近9亿美元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美国地区的独家转播机构, 为尽可能多地获得广告回报, NBC成功说服国际奥委会将美国观众关心的赛事, 包括所有游泳项目的决赛和部分体操项目的决赛时间, 改在北京时间上午。这样, 这些深受美国观众喜爱项目的决赛便安排在美国国内晚上的黄金时间。

2、开设多频道和网络转播报道奥运, 实现新闻多重增殖

NBC环球下属7个频道NBC、USA、MSNBC、CNBC、Oxyge n、Te le m undo (拉丁裔频道) 和Unive rs alHD, 不仅会首次动用高清晰电视转播奥运节目长达3600小时, 而且转播方式包括电视和网络等多项渠道, 堪称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多媒体奥运转播过程。此外, 为了吸引亚裔观众, NBC还将与亚裔社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公司合作, 推出以中文和韩文解说的奥运转播节目。

3、奥运解说团队大牌云集, 其中奥运选手出身的主持人占大半

NBC派出了2900名报道人员来到北京, 当地雇员就达到1000人, 其中主持人、评论员、解说员团队共106人。在这支队伍中有奥运奖牌获得者42名, 奥运金牌获得者25人 (3) 。

此外, 为更专业地解说体育比赛, 有的主持人竟然去学习某些体育项目。比如, 全国广播公司电视4频道的体育主播波曼负责主持北京奥运会羽毛球比赛的电视节目, 为了能更专业地解说比赛及向美国人推荐这项运动, 在比赛前他和制片人及摄影师一行3人, 到纽约市羽毛球俱乐部学习羽毛球的一些基本功。 (4)

二、两家电视台北京奥运赛事报道内容比较

(一) 中央电视台奥运赛事报道

1、保证赛事转播时间, 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

奥运会中各个体育项目的比赛都具有不可逆性、瞬时性, 电视转播有及时转播或延缓这种一次性的作用, 能够把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反复播放出来, 给观众带来真实且刺激的视觉和心理快感。因此, 赛事转播是电视媒体奥运报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奥运期间, 中央电视台1、2、3、奥运、7、高清、12、奥运足球、奥运网球直播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奥运赛事809场, 录播1135场, 覆盖了全部28个大项, 直播了全部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赛事和颁奖仪式。 (5)

2、利用原有新闻资讯类栏目和新打造的奥运专题节目, 为观众奉上及时丰富的赛事资讯

首先, 央视保留了一套并机栏目《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晚间新闻》, 并加大奥运赛事预告、动态及综合报道数量。如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将在奥运会期间分为两个段落, 6点到7点回顾前一天刚刚结束的奥运会赛事, 全面梳理奖牌榜情况;介绍前一天中国代表团和各国代表团的精彩表现, 着重强调打破世界纪录、奥运会纪录的运动员。从7点开始, 《朝闻天下》与综合频道并机, 以新闻为主, 综合赛事精编消息, 国际新闻和其他国内新闻也在这一时段播出。 (6)

其次, 奥运资讯节目体现了平衡性原则, 兼顾了中外运动员、赛场内外、金牌运动员与非金牌运动员。像新闻资讯栏目《全景奥运》提出的口号为, “不以成绩论英雄, 不仅仅为中国骄傲”。如节目报道的“博尔特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万美元”、“《纽约时报》说乒乓球也很时尚”、“洛佩斯家族的跆拳道故事”等新闻事件, 角度新颖, 视角开阔。

3、打造专题板块内容, 穿插在整个赛事直播当中, 力求全方位报道奥运

除赛事转播外, 央视还制作了大量新闻报道和特别节目,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北京奥运会进行全方位报道, 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如奥运频道晚间大型演播室现场节目《荣誉殿堂》, 以运动员和围绕运动员的项目、教练、家人等为主线, 通过多种电视手段深入挖掘他们身上更多的细节和故事;央视一套的《全景奥运》对当天发生在赛场内外有关联的事情进行全景式梳理, 发挥评论优势, 对赛事新闻进行关键词点击和个性化解读。央视的奥运报道为广角式、全景式的, 各档节目从不同角度给观众奉献了一道道不同特色、不同风味的大餐, 满足了各个阶层、不同喜好观众的需求。

但央视在奥运转播中也存在了不少问题。如央视公开承认在奥运开闭幕的解说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赛事转播时, 解说嘉宾的水平参差不齐, 口误偏多, 个别解说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 个别出镜记者不是过于激动就是过于理性。 (7)

(二) NBC奥运赛事报道

1、NBC的奥运转播获得高收视率和高利润回报

根据尼尔森的统计数据, NBC通过17天的报道, 共有2.14亿美国观众观看了NBC电视台的北京奥运会转播。比这之前的最高收视纪录———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的2.09亿观众多了500万。同时, 据NBC宣称奥运转播已经让他们获得了1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当然这些与前期NBC的精心策划分不开。为了培养观众对奥运会的兴趣, NBC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宣传菲尔普斯, 在向全国转播感恩节大游行时, 特意安排菲尔普斯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转播美国全国犬类大赛时, 又制作了菲尔普斯和他的狗的特别节目。感恩节游行和犬类比赛, 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家庭类节目。NBC希望, 这样可以让菲尔普斯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关注焦点。 (8)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NBC成功说服国际奥委会, 将美国人喜爱的游泳和体操项目, 放在北京时间上午进行, 这刚好是美国晚上的黄金收视时段。比如, 菲尔普斯最后获得第8金的游泳接力比赛有3990万观众收看。美国女子体操队的柳金和肖恩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

2、NBC对奥运赛事转播注重美国参赛选手和热门项目

据美国《侨报》报道, 美国NBC有关奥运的转播, 多挑美国人喜欢的项目以及有美国人参加的比赛, 只有几场转播有关中国队的赛事, 中国队的比赛不少都放在半夜重播。此外, 就美国人参加的项目, NBC也未能一视同仁。 (9) 据中新社的一篇报道, NBC每天的黄金时段几乎被菲尔普斯一个人垄断, 每天的赛事转播集中在游泳、沙滩排球、体操、跳水等少数几个项目上, 连全球瞩目的美国篮球“梦八队”在8月15日前在NBC也只完整亮相一次, 是在美国时间十一日上午的中美男篮比赛。NBC在每天晚上的电视黄金时段, 菲尔普斯夺金画面被无数次播放, 尤其是美国队夺得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后, 菲尔普斯的欢呼镜头成为NBC奥运转播的招牌, 就连他母亲在观众席上欢呼的镜头也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播。 (10)

对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来说, 其私有制的经营性质决定了赢利是它首要的目的, 在晚间黄金时间段有选择地播放体育节目可以说也是一种商业策略。这也说明, 传媒在给我们带来精彩的体育赛事的同时, 也深深地介入和干涉着奥林匹克运动, 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电视转播的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对那些适合传播, 能为传播机构带来滚滚财源和关注度的体育项目, 必然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播, 有的甚至是反复播出, 这就对受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并在受众中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这种传播方式造成体育组织和运动项目的两个极端化;通过不断的商业化, 导致赛场上体育精神的沦丧;通过制造和传播被公众认为是自然和正确的“现实图像”, 过分强化现存的期待, 对受众感受体育文化、形成体育观念的过程进行粗暴的影响和暗示。” (11)

三、结语

从中外两家电视台的北京奥运报道的对比可以看出, 中西电视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一些异同。

首先, 两家媒体地位不相同。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 在奥运报道中居于垄断地位, 有很多国家政策支持, 资金、人才等实力也最为雄厚。如获得大陆独家奥运转播权、能够集合全国范围内优秀的电视体育主持人, 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西方电视台作为私营电视台, 要按照市场化商业运作, 媒体之间是自由竞争关系。

第二, 中西方体育电视媒体面对的受众群体不同。中国媒体将奥运会看作是一场全民奥运、一场节日, 因而报道面对不同层面的受众, 不分男女老幼, 这一点从央视制定的奥运报道计划中可以看出。而西方电视台由于是商业化经营, 因而必须考虑收视率和广告回报。所以其目标受众群一般定在20~40岁之间的年轻观众。这一年龄段的人群, 在西方国家是主要消费群体, 因而赢得了他们的眼球自然也就获得了广告商的青睐。

第三, 中西方对体育新闻价值认知不同, 中国媒体认为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比赛, 更强调体育背后所潜藏的社会价值。如对中华传统体育的弘扬, 对体育精神的挖掘, 以及体育带来的国家形象的提升、民族荣誉感的增强等等。而西方体育更看重其娱乐的价值。如NBC对菲尔普斯的报道, 虽然其八金的辉煌战绩确实令人瞩目, 但NBC的报道有点像打造好莱坞大片似的包装手法, 反复镜头回放其夺金时刻, 让人眼花缭乱的镜头剪辑, 营造了一个媒介打造的体育明星奇观。

第四, 中西方媒体追求的目的不同。从媒介所有制来看, 中央电视台属国家电视台, 赢利不是它的首要目的, 更重要的是, 它还肩负着宣传国家体育政策, 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正确体育观的责任。而NBC作为私营性质的商业电视台, 其奥运报道的编排更加符合它的商业利益。在日常的体育报道中, 电视网对体育节目的看重并不是直接出于社会责任感, 而是基于体育节目背后的庞大受众市场的商业价值。

第五, 主持人风格各异。中国体育电视主持人多强调整体合作, 表现较为得体、稳重, 但现场报道能力有待提高;而西方体育电视主持人个性化色彩较强, 采访经验较为丰富, 临场表现自如随意, 如NBC在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就采用两个主持人对话的形式, 较为符合开幕式的现场氛围。

摘要:体育新闻以其大众性、娱乐性、情感性以及全球性的特点, 成为众多媒体追逐报道的领域。而电视媒体以其集图像、声音、文字、音响等多种符号形式于一体, 动感、感染力强等优势, 是体育传播尤其是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传播的主力媒介。由于中西传媒体制、受众观念、媒体实力等方面的差别, 造成中西方电视媒体在体育赛事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以中国中央电视台、NBC的北京奥运赛事报道的差异为例, 从报道理念、报道角度、报道内容等方面对中西电视媒体体育赛事报道差异进行阐述。

上一篇:形成性评估体系下一篇:传统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