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档案

2024-08-04

中外档案(精选6篇)

中外档案 篇1

由于受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工作实践等的影响,中外的档案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档案教育模式、教学课程及教学内容的简单介绍,为我国的档案教育工作提供参考。通过比较研究,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教育的发展。

一、国外档案教育概况

1. 美国。

美国的档案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据资料统计,全美各地包括马里兰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拉来格分校、丹佛大学等60余所大学的历史系或信息学院开设了不同程度的档案专业课程。美国的档案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大学开办的正规教育、档案工作者协会负责的继续教育和档案馆举办的岗位培训。[1]美国高校档案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部分。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是美国档案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学生通过上实验课,不仅可以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收集、整理、编目和提供利用等,而且能够从事档案领域的定向研究。

2. 瑞典。

在北欧各国中,瑞典是最早开办大学档案教育的。从1973年起,斯德哥尔摩大学就开始提供档案教育。除此之外,瑞典还有5所大学提供档案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瑞典的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制,取得硕士学位必须修满180个学分,其中80个学分是主课程学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档案学课程属于人文系的历史课程和文化课程,学习档案学的学生必须已经获得大学的一定学分,或者具有档案工作经验。档案学课程内容覆盖了档案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档案学理论、档案立法特点、档案登记、档案整理编目、信息检索、档案鉴定和处置,以及技术问题等。此外,在教学大纲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档案学课程还包括在公、私机构的实习课程。[2]另外,瑞典的国家档案馆在档案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瑞典的国家档案机构主要针对政府机关、私人组织,如协会和企业等开展档案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隶属于国家档案馆的军事档案馆为国防部门开设相关课程。但是瑞典国家档案馆的培训没有建立正式的学位体系。

3. 英国。

目前,英国的档案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大学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二是英国各档案机构提供的在职培训;三是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定期培训。其中,大学档案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英国各大学中,档案课程大多由历史系开设。大学档案教育的突出特点:一是层次高,属于研究生教育范畴;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明显,每门专业课程都配有实践部门的兼职教师,都要求学生到实践部门开展实习,最终的成绩都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给予综合评定。[3]英国大多数公共档案机构,比如公共档案馆、苏格兰档案馆、威尔士档案馆等都有为馆内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提供在职培训。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定期培训是大学档案教育的补充形式。课程多以讲座或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学生们需要就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并进行实习。

二、中外档案教育的异同

1. 相同点。

(1)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中外的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信息化的色彩。中外的档案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因此中外的档案课程设置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美许多大学开始将档案学课程开设了信息科学系。我国的档案教育也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结合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给政府和档案管理人员带来的影响,在档案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如信息管理导论、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课程,以保证学生胜任未来政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另外,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电子文件的出现,欧洲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电子文件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研究,电子文件管理课程已成为档案在职教育和培训或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了电子文件管理课程,还有电子文件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技能在档案课程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我国的档案教育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电子时代的到来给档案教育带来的影响,在国内,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许多大学都设立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等顺应时代特点的课程。

(2)中外都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外的档案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活泼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如启发式、学导式、研讨式等。在教学手段上,许多大学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案例教学、观摩学习、网络辅导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们采用文字、声像、电子、多媒体、网络等各种手段获取教学信息。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更是比比皆是。

2. 不同点。

(1)中外档案教育的师资队伍及办学主体不同。我国的档案教育以学校为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为辅。档案中等教育主要是有中专、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承担。高等教育主要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在办学形式上,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电视大学、自学考试,都是学校教育占主导,档案局(馆)只在干部培训中占一定比例。在正规档案学教育中,主要是专职教师,为了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各办学单位又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档案在职培训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构成,这些兼职教师相对固定,不经常调换。因此,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

而欧美的办学主体与师资队伍与我国有所不同。欧美档案教育的办学主体具有多样性,档案教育机构与档案职业专业学会和实际部门合作办学,教学大纲受职业学会指导,学位证书受职业学会认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及未来去向受实际部门需求的影响。[4]在师资队伍方面除必修课教师为专职的档案学者外,专题研究课教师多为实践部门的兼职档案专家。在美国档案教育机构是学校、协会、档案馆三足鼎立,美国的学校没有档案学专业,只有档案管理方案或档案学课程,且没有中等教育层次,使其大学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岗位培训在这一层次主要是档案馆负责,美国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级别要求很高,进馆人员都要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计划,受训后档案人员即可提升两级。英国虽然在大学里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但其档案教育实际上只是研究生教育,其档案工作者协会的专业培训也主要针对档案在职人员的教育。英国的档案教育也没有明显的纵向层次。

(2)在中外档案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视角度不同。我国档案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式,几乎是教师讲完整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我国更注重理论的系统性、稳定性,偏重对文史知识的熏陶,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的不够。而在美国的正规大学教育中,教学形式常常是通过课堂实践、模拟表演、自由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消化理解的。就档案教育内容而言,美国则理论、技能兼顾,实用性特点相对突出。美国的档案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和辅助课程各占一半。美国的档案教育课程把诸多实用性内容摆在首位,美国的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5]

在英国,档案教育被看成是一种实用技术职业,无需深厚的理论知识,档案工作者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知识。因此,英国的档案教学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同时了解实际工作需要,减少学习盲目性,促使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中外档案教育机构对档案在职人员的培训重点不同。中国对档案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对培训对象没有具体学历高低的要求,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都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要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学历以上的文凭。在培训内容方面,我国主要讲授档案基础课程,重点传授理论知识,而国外的在职教育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注重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档案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灌输。另外,在美国的继续教育中最有特点的是岗位轮训制,即学员在2至3个月的时间里要被派到十多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直观的了解档案馆的各种业务,使学员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档案学本身又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技术型管理学科,因此,我国的档案教育要想取得更快、更广的发展,必须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汲取国外的优秀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档案教育结构;调整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结构比例;紧跟时代特点,掌握学术动态,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使我国的档案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及我国档案教育概况的简单介绍,指出了中外档案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我国的档案教育要吸取国外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外档案,档案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杜鹃.中美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3(10).

[2]肖秋惠.当前北欧各国的档案教育特色[J].档案学研究,2005(6).

[3]邓君.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1(6).

[4]安小米.欧美档案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3(2).

[5]王宇晖.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档案,2000(7).

中外档案展览工作之比较研究 篇2

一、中外档案展览比较分析

1. 发展概况。

外国档案展览工作起步早, 规模大, 社会认可和接受程度高。外国档案馆规范的档案展览工作起步是较早的。早在1950年, 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档案与学校”就被定为议题之一。同年, 法国国家档案馆设立了教育处。从1952年起, 这样的部门在法国各省档案机构也相继设立, 主要向学校提供历史教学示范性服务。到1969年, 在96个省中, 已有50个建立了教育处, 每周平均为700名学生提供26个课题时, 在某些省份, 接待人数高达20 000人次。我国档案展览工作发展的阶段性较为明显。档案展览初创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政治色彩浓厚, 体现着档案工作为行政机关团体服务的特征。同时, 档案展览多为内部展览, 参观者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我国档案展览工作的停滞期。20世纪80~90年代, 我国档案展览工作进入发展期。以档案史料展览为主, 并开始同外国互办档案展览进行交流。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档案展览在内容、形式、管理理念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 进入了繁荣期。现代化信息技术被引用到展览工作中, 网上档案展览等为档案展览工作增添了生机活力;各省市级档案部门也积极参与到展览工作中, 规模和层次得以扩大和加深。

2. 档案展览的实施模式。

(1) 档案展览的展品。多数国家和地区在举办档案展览时, 比较倾向用复制件, 这有着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然而一些国家的档案部门也倾向于在保护措施周密和科学的前提下, 在展览中使用档案原件, 这以加拿大、美国最具代表性。加拿大对每一件展品都设计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展品不重数量而重质量, 不求多而求珍贵, 展室不大但设计典雅厚重, 每件展品都被精心放置在单独的玻璃展柜中, 灯光柔和适度, 适宜档案原件的保护。美国国家档案馆利用特制的惰性气体展柜陈列档案, 平时, 将档案连同展柜存放在地下保险库内;开展时, 使用电子升降术将展柜及展品送到展厅;闭馆时, 再送回地下保险库。开展期间, 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警察在展厅维持秩序, 参观者只可观看档案文献, 不可拍照, 警察会对违规行为进行干预、制止。我国档案馆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为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 陈列展览一般只用复制件。 (2) 展览地点和时长。外国档案展览地点较为开放、灵活。美国国家档案馆坐落于华盛顿市宾夕法尼亚大道, 交通便捷, 且不设围墙, 其大门可直接向大众敞开, 凡在每天的开馆时间, 许多美国人都能自由地进入展厅参观。此外, 加拿大、莫斯科的档案馆协会还在城市街头、交通要道、商贸中心举办了档案展览。近年来, 欧美许多国家一些大的档案馆还设计了一些完备的永久性展厅让来访者和利用者参观。我国的档案馆大多在党政机关大院深处或办公大楼内, 展览持续时间一般都不长, 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但近几年来, 我国档案展览也开始向更贴近群众的开放空间的探索。 (3) 展览形式。中外档案展览形式共有的类型有:临时展览、独立举办展览、联合举办展览、专题展览、综合展览、网上展览等。总体来说类型差别不大。

二、做好档案展览工作的建议

1. 加大对档案展览提供展品安全保障的力度。

利用档案复制件进行展览虽然有着自身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但从档案原始记录性这一根本属性和价值来说, 原件在展览中对参观者带来的体验效果以及对档案展览重要性的体现是复制件无法比拟的。参考外国的经验, 我国档案工作应加大对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制订清晰明确的展览参观者守则, 并在展览现场同有关安全部门合作, 设置警察等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协助, 为原件参展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基础。

2. 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对永久性档案展览的建设。

综观我国档案资源, 存在不少具有长期接待参观者、进行永久展览的档案资源, 如党史教育、我国三农档案等主题, 均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交通通达度高、人口密集、人口流量大的地区建设永久性的档案展厅和相关主题展览, 为相关主题进行社会教育和交流的长期性、系统性提供条件。

3. 加深对档案展览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对档案展览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当加深对其社会教育作用的认识并加强相关方面的践行工作。要在展览主题选定、展览讲解方式和内容、同中小学和社区的联系紧密度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和历史性, 对教育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效果。

4. 充分借助相关法律和制度促进档案展览良好发展。

在各种保障方法和措施中, 法律和制度是最有利的途径。我国档案工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 将档案展览工作相关内容涵盖进条例, 通过明确、详细、系统的规定, 让档案工作者充分意识到档案展览工作是自己本职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并适当结合奖惩制, 为我国档案展览工作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之茂.外国档案展览的理论和时间[J].档案学通, 2000.3

中外电子档案管理理念述略 篇3

一、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前端控制理念”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是指从文件产生或形成, 经过作为履行组织职能的工具进行工作和活动的阶段, 直到“现实效用”消失, 或者使用目的已达到, 将其销毁, 或者因其具有长久保存的价值, 而把它们划归档案, 赋予新使命的整个周期。主要分为形成、利用与维护、处置和档案管理四个阶段。

面对电子档案的特殊性, 档案学界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诺加雷在论及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冲击时提出:“档案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文件生命周期中进行干预的时机, 甚至重新思量这种生命周期本身”。诺加雷之问, 也就是“在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 档案工作应该何时介入?”成为档案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不少研究者认为, 档案工作应该更加侧重于信息的转移、传播和开发, 而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储存, 这就要求在电子文件形成时就得第一时间介入。后来, 这种控制信息生成源头的思想获得了很多研究者的支持。实践也表明, 为确保电子文件持久性和对电子文件生成环境的必要了解, 在电子文件生成之前就对其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将“介入时机”选择在档案的设计阶段, 主张“在档案形成前采取行动”, 坚持“提早干预”理念。这种控制信息生成源头的思想也就是“前端控制”理念, 具体来说, 就是“档案管理工作要提前介入档案的生成、运行和归档管理, 建立标准统一、密切相关、互为保证、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 进而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保障体系。”它强调从信息系统源头着手, 在档案的设计阶段就考虑保存的要求, 并把可能预先设定的功能纳入系统之内。

二、文件连续体理论和全程管理理念

信息技术革命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 文件连续体理论应运而生, 它是社会学和档案学两大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萌芽于澳大利亚学者麦克莱恩;加拿大学者阿瑟顿在1985年明确提出“连续体”概念, 他认为, 档案文件的各个阶段是有机关联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后来, 澳大利亚学者厄普沃德将Dimension (维度) 引入文件连续体理论, 从而使理论逐渐成熟, 厄普沃德认为, 档案文件的运动是多维度的, 我们可以从“文件的形成”、“文件的捕获”、“文件组织”和“社会集体记忆的聚合”等四个维度来理解文件的生命周期。依据“文件连续体理论”, 文件生成之初就同时具有多重价值且处于不同的价值实现时空, 其生命周期中, 档案与文件是连续运动的整体, 没有明显的界线。

全程管理, 是指“电子文件从生成到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管理”, 即从文件生成之初就介入控制, 将“形成”、“收集”和“保管”等环节有机链接, 依据统一标准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进而做到“文件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进而, 将电子档案及时安全地移交到数字档案馆。全程管理也是全面管理、过程管理与系统管理的有机融合。全面管理, 是指“电子档案管理的流程、体制、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系统管理, 是指“电子档案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追求系统软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和最佳效益”;过程管理, 是指“对电子档案生命周期的运转过程监管和控制”。

三、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理念

基于档案管理实际, 我国档案管理实践中更多地奉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整合管理理念”, 也就是, 针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不同特点, 在管理中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一一对应。该理念要求对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纳入统一的管理流程、同一的档案管理系统由专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并对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种理念认为,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各有优缺点, 两者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四、国外电子档案管理理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 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有利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

从电子档案运转的全程进行设计, 在“形成”和“维护阶段”开始实施监控、鉴定价值, 因而需要对电子档案加注归档标识, 从而避免文件被修改或删除。从而减少文件损坏、泄密等事件的发生概率,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2. 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有利于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的形成经过多个环节, 随时都可能被更改或删除, 但是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理念要求, 在电子档案处于“形成阶段”或“设计阶段”时就应该明确其“采集时间和方式”、“保存价值”和“归档范围”等事项, 这极大提高了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3. 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有利于电子档案利用时的安全和便利。

国外先进理念认为, 在电子档案“形成阶段”或“设计阶段”时就应该设计好相关技术指标, 例如密级、记录方式、记录载体和使用权限等, 这些措施利于电子档案利用时的安全和便利。

参考文献

[1] .李铭.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核心[J].浙江档案, 2005.11

中外档案教育的同异分析及启示 篇4

一、五大洲代表性国家档案教育概述

西欧、东欧、中欧代表性国家档案教育。英国档案教育形式分三种:一是大学里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二是英国各档案机构提供的在职培训;三是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定期培训。法国档案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颁发文凭或证书的学校教育;二是开办短期培训班。俄罗斯的档案教育基地是1989年成立的俄罗斯国家人文大学档案学院。德国从19世纪开始档案教育工作, 设立专门的档案教育机构, 通常作为档案馆的一部分来设置。

南欧、北欧代表性国家档案教育。西班牙档案教育历史悠久, 1856年成立公文书学校, 1936-1938年间的内战中断了档案与图书管理的教育, 直到1952年在国家图书馆开设了档案与图书管理员培训班。此外, 西班牙一直是拉丁美洲各国高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北欧各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学校, 而拥有其他各种主体举办的各种档案教育形式, 有国家档案机构、大学、协会所提供的各种档案教育和培训。

美洲代表性国家档案教育。美国档案教育大体分为三块:大学提供的正规教育、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继续教育、大型档案馆提供的馆内岗位培训。加拿大档案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些大学在档案研究领域创设了常规硕士课程。拉美各国档案教育始于20世纪初, 档案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甚有差距, 但各具特色, 各国对档案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视。阿根廷的科尔多瓦大学档案学院, 是拉丁美洲历史最悠久、学术水平居领先地位的档案教育机构之一。墨西哥也是较早开展档案教育的国家, 1916年开办国立第一图书档案学校, 1945重新成立国立图书档案学校, 1959年改组为大学档案专业教育。

亚洲代表性国家档案教育。日本对图书馆、博物馆专业人才的教育均在大学设专业课程, 却未建立系统的学术性档案研究机构, 少有正规档案课程。另外, 日本组成了一个名为“建立档案培训机构的研究小组”, 培训对象为工作时间较长的现职高级人员, 重点是档案馆的主要负责人。菲律宾起初无正规档案培训, 多派档案工作人员到国外接收短期培训, 1985年的亚太档案科学培训中心项目和专家会议确定了菲律宾大学图书馆学院作为亚太档案科学培训中心基地的地位。印度国家档案馆从1941年开设档案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培训课程, 1976年建立专门的档案培训学校。

非洲和大洋洲档案教育。非洲诸国的档案教育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非洲档案人员到欧洲和美洲接收培训;第二阶段是建立地区性培训中心;第三阶段是建立国家培训机构。1971年, 国际档案理事会在非洲建立了两个地区性的培训中心, 塞内加尔的法国国家培训中心和加纳成立的英国国家培训中心, 20世纪80年代, 培训中心的成效逐渐降低, 而后, 建立非洲国家独立培训机构, 制定和开设适应本国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和课程。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堪培拉大学从1973年开始进行档案专业研究生教育, 设有档案学专业。

二、中外档案教育的同异

1. 档案教育起始时间。

档案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 两河流域。进入19世纪, 随着各国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 正规的档案教育随之出现。而我国档案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 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特种教席, 标志我国档案教育的问世。可见, 我国档案教育在时间上要晚于国外一个世纪之多。

2. 档案教育机构设置。

国内外档案教育机构大体可分为在大学开设档案专业课程的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机构, 各档案机构提供的在职教育及社会继续教育四种。我国大学档案教育机构数量要多一些, 国内共34所大学开设档案专业课程, 其中17所大学拥有硕士培养点, 2所博士培养点。此外, 国外的国家档案机构在档案教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德国档案教育机构作为档案馆的一部分来设置, 北欧各国国家档案馆和各省档案馆提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规模也很大, 其开设的档案学课程的大学与档案馆合作紧密。相比我国稍显逊色, 档案馆与档案教育机构相脱离现象严重。

3. 档案教育课程体系。

国外大多数国家注重将档案教育依附于历史、图书情报系, 或历史系, 并不单设档案专业, 这意味着接受档案教育的对象大都具备了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而我国的档案专业相对独立, 广而不深, 虽然也依附于图书馆情报学, 但是在处理相互之间关系时却有闭关的倾向, 这一方面我国将档案教育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但是另一方面, 学科的分化不利于档案人员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此外, 国外档案专业的主干课程侧重档案工作环节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设置的课程看是多而广, 实际上只是学了皮毛, 不深入, 这也是为扩展知识的一个误区所在。

4. 档案教育重点。

在教育重点上, 国内外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一, 国外多数国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定期组织学员到各级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而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单一, 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其二, 国外档案教育体系中文件管理占比例较大, 而我国文件与档案被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既导致了教学上的不相容, 更不利于文书部门与档案部门的合作。其三, 国外更加重视在职教育的培训, 定期的岗位培训相对我国频繁而有实际作用。

5. 档案教育层次。

从整体上看, 目前国际档案教育层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国内外均设有硕博教育机构。我国在教育层次上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我国设有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 为档案界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及大专生等不同层次的人才, 但是, 过分的细分造成了程度上的重复, 高层次人才明显没有技能上的优势, 不失为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6. 档案教育人员。

国外档案教育部门与档案馆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关系, 从事档案教育的人员除了专职的教师外, 大都聘请在实践工作中作出出色成绩的档案工作者任教, 甚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讲授有关课程。而我国档案教育人员基本上都是专职的教师, 与档案馆的交流也没有国外那么频繁。

7. 档案教育标准。

英国具有严格的资格认证程序;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在档案教育方面也颇具特色;西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不断适时更新档案专业教育标准。而我国的档案教育却至今没有相应的标准, 资格证书的考评机制欠缺, 档案专业学生证书发放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8. 档案现代化教育。

美国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 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国家。维古尼亚大学图书馆, 将各种检索技巧制作成Window Media, nick Time等各种形式的短片, 用Flash演示信息检索的全过程, 同时提供有关信息素质教育的PDF手册, 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和自观的视觉效果, 提升资源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激发用户的学习欲望。我国档案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 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极大。

三、国外档案教育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1. 合理布局教育机构, 避免盲目扩张。

我国普遍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在职教育, 过于重视高层次的理论性人才的培养, 导致应用性、操作性人才的紧缺。其次, 相对于西方国家, 我国教育层次划分过细, 造成层次上的叠加。而西方国家将教育培训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培养多种适合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 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另外, 合理的布局教育结构, 也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 加强档案专业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

2. 推陈出新, 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 课程体系上应设置基础理论课和应用技术课。对于基础理论课, 要精简那些内容重复的课程, 在档案学快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应及时修订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先进的科研成果。其次, 将实践融入理论学习之中, 一边进行课堂授课, 一边组织学生定期去档案部门工作, 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馆员/教师共同教育的模式, 将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3. 加强前沿学科教育, 实现学科整合, 防止闭门造车的现象。

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知识信息管理人才, 除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外, 还应增设相关课程,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上面提到的知识信息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 还要适当补充以英语为主的外语知识, 这样既能及时了解国外档案界的发展动态, 又能将我国档案工作提高到国际化的水平。此外, 管理学、法学、历史、经济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以及统计学、系统论、现代科技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应作为档案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 这类知识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

摘要:本文通过宏观视角对比国外各国家在档案教育方面的不同特色, 简述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部分国家的档案教育现状, 分析国内外在档案教育领域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我国档案教育应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档案教育,共性,差异

参考文献

[1]肖秋惠.当前北欧各国的档案教育特色[J].档案学研究, 2005 (6) .

[2]冯立华.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J].档案学研究, 2002 (5) .

[3]章笑梅.档案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 2001 (3) .

对中外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比较分析 篇5

一、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向现代档案社会化服务模式转变的先决条件是档案工作理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 先进的文化代替落后的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档案工作理念也经历了从传统保守向现代开放的转变过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不少档案工作者认为, 做好档案工作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去保存好档案资料, 其认识停留在“收藏与保管”阶段, 这就使得档案的社会化服务似乎成了档案部门的内部事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大增, 迫切需要档案社会化的理念与时俱进。

1.社会档案意识的高低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档案的服务社会意识是档案价值存在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 档案界有学者把档案的服务社会意识归纳为四个方面:确定档案资料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将档案资源视为文化遗产之一;公民有合法利用档案的权利;公民有依法保护档案的义务[1]15。在西方国家, 政府提升公民的档案意识的一些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英国原本档案工作也很传统、保守, 后在发现档案的重要价值之后, 采取了吸引赞助和基金, 成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理事会”, 开展“档案意识提升运动”等多种形式, 吸引普通民众了解档案、利用档案,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66。美国全民的民主意识很强, 明白档案信息的价值, 对档案利用的意识普遍很强, “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 档案如果不积极地予以利用, 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活力, 利用档案解决各自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众多美国公民的自觉行动”[3]18。美国国会通过的《信息自由法案》就是为了保障国民能有充分的权利利用档案信息, 在《美国公民运用<信息自由法案>指南》更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我国, 仍有些地区或部门的档案人员观念比较保守, 加之法律不够完善及在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等诸因素, 使得档案利用意识与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造成档案利用社会化推进乏力。

2.中外档案管理机构的性质与功能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欧美国家普遍都把档案馆确定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机构, 如美国总统图书馆就属于国家档案馆的一部分, 其职能不仅在收藏和保存档案资料, 更重要的是根据各类用户不同的需求开放和提供档案。不少国家都是首先通过立法确立档案的性质和档案管理的职能, 确保公民有利用档案的充分权利, 再通过服务方式的优化给予公民利用档案的便利和自由。美国就规定, 年满16周岁的公民, 只要持有身份证, 就可利用已开放的档案。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规定凡是不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或国家安全的档案都应开放, 尽可能向公众提供利用。

我国的档案管理实行“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档案工作。档案馆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围绕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 档案馆被人为地“内部化”、“仓库化”, 远离了公众的视线, 造成档案工作社会化利用水平难以提升。

二、档案工作社会化必须通过档案工作方式的创新得以实现

提升档案利用社会化水平, 离不开创新档案工作方式, 只有用更科学、便利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 激发社会公众了解和利用档案的兴趣和热情, 推动档案社会化进程。了解国外的开放利用方式, 将有助于提供借鉴和开拓创新思路。

1. 在开发利用方式上的创新。

美国最珍贵的三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人权法案》是陈列在国家档案馆设立的永久性档案展厅内的, 使无数的公众在参观中, 了解历史了解美国, 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性质。法国档案馆内专门设有学生教育服务处, 配合历史课教学大纲, 用档案的形式进行法国历史教育。此外, 还非常重视举办各类演讲、档案研讨会等形式向公众展示馆藏档案信息, 力求通过新颖、贴近生活的活动形式, 让公众在享受知识乐趣的同时, 领略到档案的深厚魅力, 进而从内心激起珍视档案及利用档案的兴趣。

在档案开发利用方式的探索方面, 我国也有不少自己的特色, 比如定期向社会公布馆藏、提供档案编研资料给公众利用等。但是, 在档案开发利用方式缺乏多样性, 尤其是更能贴近公众生活的方式还是很不够的, 缺乏现代元素和新鲜感、趣味性, 难以激起公众的档案利用兴趣, 如果能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 大力度地推进档案工作的社会化, 档案的价值就能更充分地被体现出来。

2. 在开放时间上提供更好服务。

根据美国《情报自由法》, 政府机构的机密档案要不断加快开放期限, 封闭期从50年降到30年后又规定期满20年的机密文件进行解密检查, 能开放的要开放;对确实不能开放的到30年就自动解密向公众开放。同时,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档案的需求, 实行更加合理的档案馆开放时间, 主要就是实行每周开馆六天和电子档案馆“24小时不闭馆”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与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和信息需求的急增相适应, 也方便公众利用档案的时间特点, 使档案的利用无论在人数上还是次数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与推进档案利用社会化工作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结合国内档案在开放时间方面的情况来看, 政府机构的机密档案解密开放有明确的规定, 然而, 即使是到期的机密档案一般档案部门也不去进行解密检查, 以避免可能的责任。而档案利用社会化程度较低, 又使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微弱, 利用档案的人次和数量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因此, 延长开放时间的需求并不迫切, 然而对于一些有应急利用的公众来说, 开馆的时间太短, 也会带来很大的不便, 要扩大档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就需要有能够提供及时服务的机制, 制定出确实有效的措施。

3. 在工作内容上的创新。

欧美国家档案馆工作重点是突出档案的利用和服务, 对于档案文献的整理没有严格的要求, 编研工作主要也是留给历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专家去做, 档案人员只是从中协助。在我国, 各类档案人员档案整理要遵守一整套严密的程序, 当然有利的方面是有助于档案的标准化管理和今后的检索利用服务, 但不利的方面是确实可能对档案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国外的做法不仅仅是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 其目的也是想体现了档案工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和“对用户友好”的原则。从根本上讲, 如果档案的社会化利用水平不能得以提升, 而把大量的富贵时间用在档案整理、保护上, 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也会违背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三、以新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契机快速推行档案社会化

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 档案部门也大量地使用缩微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 这种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为档案的社会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目前, 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已经普遍运用了各种新技术来管理和利用档案。比如美国档案馆向公民提供档案的缩微胶卷、电子扫描件或复印件, 从而避免了档案原件使用中可能的危险。再者, 西方国家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为实现档案的网络共享提供了现实可能。现在一般的公共档案馆以及专门档案馆都建立了自己风格各异的网站, 公众可以在其网站上进行查档、检索浏览或者是远程传送等功能, 而且, 在一些大的档案馆之间还实现了不同馆际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档案互调。我国近几年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发展迅速, 国家档案局在2010年发布了《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 这是对国内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性的指导意见, 尽管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的档案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情况还不理想, 地区间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 但这个发展趋势已被大家所认同。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 运用高新技术于档案社会化应是大势所趋。从国内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 高、精、尖的设备及技术必然要求有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 考虑档案工作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想要在短期内全面、快速推行确有一定困难, 馆际合作是一种推进档案利用在更广范围得以利用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可以是通过同地区的多个专业档案馆联合组网, 也可以是发达地区档案馆与欠发达地区档案馆或是不同等级之间的结对组网的方式, 使有限资源能在最大范围内得以均衡利用, 发挥新技术的最大能力和档案的最大价值。

总之, 通过与国外档案利用社会化的比较, 发现不同以及差距, 包括我国的档案工作社会化的自身特点及已经取得了较快的进步, 也存在由于观念滞后、法律不健, 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的差距, 更有助于我们寻找合适的路径, 恰当的方式, 加快档案利用社会化的进程, 使档案在社会化的利用中发挥其最大价值。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档案社会化的现状, 进行了中外档案工作社会化的对比分析, 重点论述了档案意识的转变, 工作方式的创新以及现代技术如何合理运用到档案社会化利用中, 对于推进我国档案工作社会化进程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中外档案工作,比较分析,档案利用,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林真.现代档案意识的四种表现[J].兰台世界, 2001 (10) .

[2]颜川梅.英国“档案意识提升运动”的启示[J].中国档案, 2007 (10) .

中外档案 篇6

关键词: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档案管理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 作为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收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由于他们的经营活动通常要与国内外各方发生经济联系, 档案的形成背景复杂, 环节繁多, 从其内容和形式到组织管理都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

一、档案形成者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 外商投资企业的档案包括企业创建阶段形成的文件, 董事会活动中形成的文件, 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活动形成的文件, 工会活动, 员工管理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件等。其中,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多属跨国公司, 因而其转让技术材料的具体形成者也往往具有多元性特点。合资企业档案的形式多样化并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第一, 外方提供的文件材料形式多样。外国公司提供的图样主要为缩微胶片, 但同时也有底图 (二底图) 、复印图, 文字材料有印刷件和复印件等, 此外, 还有各种系统软件 (如磁盘、磁带等) 。这些文件材料的材质和规格有很大差别。第二, 文件材料来源多样化。首先, 国别多, 由于合作商遍布世界各地, 因此形成的文件材料涉及的国家多, 使用的文种多, 其次版本多。

二、档案管理和组织特点

1. 收集难。

外商投资企业档案材料的形成和来源渠道复杂, 收集范围及对象涉及国内外, 增加了收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境外投资者的档案管理与我国的档案管理规范有矛盾。例如, 在我国, 大多数企业科技文件材料特别是产品技术材料的形成及其归档保存形式具有成套性的特点, 然而, 受外国合营者技术文献管理方法的影响, 合资企业引进技术档案材料的管理方式与上述成套管理的原则大相径庭, 文件材料的排列、编号互不联系, 不以项目为单位, 具有很大随意性, 表现出非成套性管理的特点。

2. 管理者要求高。

档案内容和形式的繁杂对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的整理、保管及提供利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内容涉及的行业、专业类别因外商投资企业具体经营范围的多样化而具有了复杂性, 并且使档案管理和分类难以按照现成的统一规范来进行;书写材料、规格尺寸的不规范性给档案的日常保管和保护带来不便;外文材料的比例增大, 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

3. 管理灵活性。

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体制形式多样, 档案管理体制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不可能完全套用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总的来说, 外商投资企业对高额利润的追求目标使其组织结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合力求高效、精简, 同时十分重视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反映在档案的组织管理方面, 通常只设数量极少的档案人员, 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兼职。

三、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文件档案管理的特点

1. 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准则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凡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外资企业都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在外资企业中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首先必须要遵守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准则和依据, 外资企业必须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学习、宣传与培训。提高公司全体员工的档案意识和对档案工作的了解, 增强对保护和利用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同时,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与外资企业的联系, 要求有关外企主动接受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2. 外资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

《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投资企业应当加强对其档案工作的领导, 企业档案工作列入企业管理计划, 并确定管理档案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企业的档案工作。”因此, 外资企业不能随意和无序地进行档案管理, 必须按照档案工作的原则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由于外资企业的所有制、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方式都与内资企业有所不同。因此建立档案管理机构不能照搬国内企业的模式, 应该参照国内企业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方法, 进行相对灵活的设置, 使其逐步适应企业整体管理的需要。例如四川某制药公司考虑到外资企业的机构大多从简, 所以没有专门设立档案部或者档案处等二级机构, 只建立了公司的档案室, 作为全公司档案管理的机构, 统一负责全公司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明确了公司和各部门及专、兼职档案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职责, 制定了较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 以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3. 须统一档案管理的标准。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形式多样, 档案管理形式亦呈多样化。以外方为主的企业和以中方为主的企业, 由于其档案工作所受影响不同, 表现也各不相同;而有母体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受到母公司的制约, 档案工作应纳入母公司的整体管理范围。《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所形成的档案参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国际先进方法, 进行科学分类和整理。”所以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应该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管理标准。如:《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来进行档案的分类整理, 以避免因标准不同而带来的混乱。

4. 检索工具多样化。

为方便技术人员的查找使用, 根据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工程档案的整理分类, 有四种检索工具:第一种, 按国内系统分类大纲编制的检索工具, 采取卡片式, 卡片上注明国内分类号。第二种, 按国家来源分别编制了不同国别的系统检索工具, 采用流水账式。第三种, 以产品设备号为特征的检索工具, 采用了专题卡片式。第四种:利用先进手段, 计算机管理, 编制了以上三种分类号相对应识别的检索工具。

5. 必须配备高素质的外资企业档案管理人员。

根据外资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特点, 在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上一定要安排懂外语、懂档案、懂计算机、热爱档案事业、有责任心的人来担任档案管理人员。这是做好外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外商投资企业这种经营形式在我国得到持续发展, 其规模和所涉及的经营区域可能还会扩大, 因此, 如何使外商投资企业的档案工作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迫切需求解决的问题。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工作的特点和实践情况, 我们可以对其今后的发展思路作一个综合分析。

1. 扬长避短。

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的优点与缺陷, 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例如, 外商投资企业注重效益, 讲求效率, 这无疑有利于档案工作效率观念的树立, 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境外投资者急功近利, 牺牲长远利益来获得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外方人员的档案管理思想与我国习惯存在差异, 但他们在档案管理上积累的一些先进经验仍然需要借鉴。外商投资企业的起点一般较高, 按照生产国际化的要求来组织生产, 采用比较先进的以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为基础的企业现代化管理手段。这实际上给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软、硬件, 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质量认证等现代管理措施的实施是使档案工作逐步规范, 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档案管理程序的良机。

2. 多方面、多手段约束。

第一,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约束。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在中国登记的企业, 必须遵守我国的一切法律法规,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理直气壮地执行国家赋予的历史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达到更有效的监督效果, 应当注意抓住重点, 把握机会。所谓抓住重点, 就是指区分外商投资企业的不同类型, 以点带面, 进行有重点地监督指导;对于档案的具体业务管理, 不是事无巨细地全部插手, 而是抓住重点环节和重要业务, 如把收集工作作为切入点, 强化规章制度, 明确有关人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所谓把握机会, 就是指将档案工作与企业各项管理紧密结合, 利用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迫切要求, 联合其他主管部门共同实现监督。例如, 某合资酒店正在争取上等级, 而有关管理部门规定饭店、酒家上等级必须有完整的台账记录, 因此,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联合有关主管部门敦促该企业建立起系统的档案工作。第二, 对于企业集团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集团公司可以利用建立在股权优势上的行政权利, 通过集团内部的档案规范和制度、档案人员培训等对其档案工作实现有效控制, 进行档案业务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3. 发展档案社会服务。

根据外国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显示, 相当一部分企业将档案管理业务委托于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办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大而全”、“小而全”的档案管理方式, 不能提供有关的社会化服务。某些外商投资企业认为自己管理档案成本太高, 不愿投入资本设置档案机构和人员, 因而造成档案管理的混乱。目前, 我国档案社会化服务已初见端倪, 档案寄存中心的成立适应了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档案机构精简的要求。通过档案管理机关对档案寄存中心的监督可以使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管理更容易纳入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系, 使其得到良好的控制[1]。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急救实验室下一篇: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