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模式

2024-06-12

中外模式(精选12篇)

中外模式 篇1

1、国外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

国外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大约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是一个逐渐完善与发展的课题, 也逐渐由主观印象的判断向客观、量化过度。许多外国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及学者都对翻译质量评估这一领域做出过贡献。武光军认为,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主要有两大类 :原则参照模式与参数参照模式。

1.1 原则参照模式

翻译质量评估的原则参照模式主要是在翻译质量评估的宏观层面上制定标准, 但并没有具体的评估参数作为评估翻译质量优劣的标准。因此这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更侧重于定性研究。当代西方的翻译质量评估原则参照模式主要分为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语篇类型原则参照模式和功能原则参照模式。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主要强调读者的反应原则, 即可读性和信息性。尤金 . 奈达 (Eugene A. Nida) 和约翰 . 卡罗尔 (John B. Carroll) 都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奈达认为, 反应主义流派的翻译评估模式以交际为目的, 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即译文读者接受译文的反应应和原文读者接受原文的反应这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主要提倡学者是凯瑟琳娜 . 赖斯 (Katharina Reiss) 。她认为翻译中最重要的不变量是语篇类型。赖斯将语篇类型分为重内容的文本、重形式的文本和重感染力的文本, 并对不同的文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质量标准。赖斯指出,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译文评估标准。虽然赖斯没有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但是韩礼德 (M.A.K.Halliday) 认为赖斯跳出了对比分析中词汇句法的层面, 进入了语篇层面。

反应原则参照模式和语篇类型原则参照模式之后, 翻译质量评估是进入了功能原则参照模式时代。主要的代表学者有豪斯和克里斯汀娜· 诺德 (Christina Nord) 。功能原则参照模式坚持功能—语用对等, 寻求译文的目的、功能和效果。豪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体系。豪斯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维度设立了八个参数来对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 但之后又对原始的模式进行修正, 并且将语篇类型纳入到评估参数中。

1.2 参数参照模式

参数参照模式是评估人员设定的相关参数, 并给出一定权重, 以参数为参照来对比、分析和评估译文与原文, 然后给出评估值。该模式强调定量分析研究。参数参照模式的主要代表学者有威廉姆斯、沃尔弗拉姆 . 威尔斯 (Wolfram Wilss) 等。

2、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

我国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 最早的可推吴新祥, 李宏安 (1984) 他们认为等值是译文的标准。之后还有范守义 (1987) 以隶属度对译文质量进行的评估, 辜正坤 (1989) 的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模式, 侯国金 (2005) 的等效翻译原则等, 司显柱 (2005) 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价和补充等。但总的来看, 我国翻译质量评估还主要停留在对西方的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介上, 缺乏系统性。何三宁把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为言内评价模式和言外评价模式。言内评价模式侧重考虑语言层面的问题, 例如句法结构、词义搭配、修辞风格等, 其核心是等效和忠信原则, 属于定量分析研究。而言外评价模式更多考虑宏观层面的因素, 如读者接受问题, 翻译的社会功效和规范。

吴新祥、李红安 (1984) 提出了以等值论为基础的译文评估模式。吴新祥以等值论为基础, 从词汇、句子结构和意义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差别, 最后得出译文是否和原文对等的结论。范守义 (1987) 根据隶属度对译文进行质量评估, 其核心为译文信度。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言外评价模式主要从宏观上考虑读者接受问题, 翻译的社会功效或规范。言外评价模式的主要代表学者有李晓敏、杨自检、司显柱、侯金国等。综上所述, 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估仍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评介层面。

摘要:翻译质量的好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话题。因此, 如何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就尤为重要。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中西方翻译史上, 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对翻译质量进行系统评估的理论。直至七十年代以后, 翻译质量才逐步引起中西方学者的重视, 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关键词:国内外,翻译,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ed[M].T.bingen:Narr, 1997

[2]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Linguistics Description versus Social Evaluation[J].Meta, 2001.

[3]范守义, 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J], 中国翻译, 1987

[4]冯志杰, 冯改萍, 翻译二元基本标准[J]., 中国翻译, 1996

[5]司显柱,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 外语教学, 2005

中外模式 篇2

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凭借他们强大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占领了中国酒店业的高端市场,而我国的酒店业从1997年开始亏损。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外来的企业在中国能生存,而本土的企业却水土不服。通过现象看本质,经营业绩只是一种表现,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不同。我们只有研究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我们研究西方的管理模式并不是要照办照抄,而是要师夷长计而治夷。

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增长变化情况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88年可以称为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旅游饭店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酒店数量从262家发展到1000家。但是由于发展基数较小,所以每年增长包含的绝对量不大。从经营来看,这个阶段正是处于短线制约时期,旅游饭店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各个方面都下了决心要大力发展旅游饭店。同时也使各个方面看好这个市场时机。在当时社会观念还非常保守的情况下,努力进入这个市场,在这一阶段总体来看瓶颈制约的因素有所缓解。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局面,全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状况。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1年,称为波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市场大起大落,也使我国新兴的旅游饭店业第一次体会到市场残酷的滋味。在这个阶段旅游饭店的增长速度显著下滑,整个市场从高峰骤然下滑市场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马上体现出来了。酒店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打破了垄断经营的格局同时也培育了市场的竞争意识。这一阶段也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竞争比较无序的的阶段。各种各样的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发生。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6年,是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是旅游饭店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发展总体速度迅猛,以每年800家酒店,10万间客房的速度递增。完全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并逐步培育了良好的竞争机制。第四阶段是从1997年到今天。这个阶段又是一个下滑的阶段。酒店的总量不断扩大,但客源与市场供应结构不对称致使全行业进入恶性竞争阶段。主要表现为无序的恶性的削价竞争,酒店之间相互打价格战。杭州市1998年饭店客房地平均出租率为65%,同比下降不大,但是酒店的效益下降了30%。统计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全行业利润急剧下降,且自1998年以来出现了行业的全面亏损。1996-1999年四年间利润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共有110余家饭店管理公司,管理饭店700余家,星级饭店集团化程度7.2%。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数量占管理集团的17%,但管理的饭店房间总数占连锁化管理的60.49%。在中国饭店业20强中,国际饭店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饭店集团入选8家(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建国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东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新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如家和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中旅饭店总公司、华天国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开元旅业集团)这8家饭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己达到国际饭店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的扩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全球饭店市场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国有饭店集团凭借自身优势,在国内饭店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白天鹅宾馆、昆仑饭店、金陵饭店等都己成为国人管理,令同行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饭店。

(二)国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次大战”之后,伴随着欧美等国出现的相对持续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历史机遇和五天工作制,高速公路及私家汽车的日益普及,针对在某一国家及其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旅游或商务公干旅游对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连锁酒店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如1946年成立的“洲际酒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1949年成立的“希尔顿国际集团”(HILTONINTERNATIONAL)。

伴随着波音707的问世和波音747的大批量投用,世界各国的民航也在20世纪60-70年代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而使乘飞机出行逐渐成为大众休闲度假或商务旅游的首选,而不再是达官贵族的专利特权。此间在欧美国家逐渐普及的带薪年假制度又进一步催生了跨国旅游和跨洋度假的大众旅游消费市场。为了满足国际旅游的市场需求,并使本国出境游客在异国他乡同样能感受到“家外之家”的温馨,安全舒适,众多的欧美酒店集团纷纷联姻航空公司,并先后走出国门到本国出境游客流量较大的外国旅游目的地或中心门户城市接管或开设酒店。譬如:美国的希尔顿国际与环球航空公司的联姻,法国的子午线与法航的联姻等成功案例催生了一大批跨国,跨洲,跨地区经营的国际酒店集团。

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开放,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各国酒店经营管理业务中的日益普及,那些兼具规模经济和经济效益的欧美酒店管理集团在基本完成了全球酒店市场的瓜分之后又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即:酒店集团的扩张模式逐渐从单一酒店接管向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之间的兼并、收购或联盟的转型。从1981年大都会(GRANDMETROPOLITAN)兼并洲际酒店集团开始,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香港新世界集团(NEWWORLD)对华美达集团(RAMADA)的收购兼并,英国巴斯有限公司(BASS)对假日集团和洲际集团的收购兼并,以及法国雅高(ACCOR)集团对6号汽车旅馆公司(MOBILE6)的收购兼并。通过重新整合,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横跨国界,纵跨行业,品牌多元,管理统一的超级酒店集团(如:英国的洲际集团,美国的万豪集团和法国的雅高集团等)。其中,2004年跃居国际酒店集团三百强首位的“洲际酒店集团”就是通过在2003年成功收购兼并了美国的“蜡木酒店式公寓集团”(CANDLEWOODSUITE)而一举夺魁的,并把连续6年稳坐世界三百强头把交椅的美国圣丹特集团(CENDANT)拉下了马。目前,洲际酒店集团是世界上客房拥有量最大(高达535,000间),跨国经营范围最广(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接管酒店最多(多达45家)的超级酒店集团(MEGAGROUP)。国外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牵引力。而国内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则主要取决于行政命令的驱动力。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欧美等国的酒店集团始终在集团化进程中扮演着领跑和助动的角色。而国内的酒店集团则基本上都是在扮演着模仿或陪练的角色。

二、中外酒店经营宗旨的比较分析

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的经营宗旨,它表明酒店为什么存在,主要的旨趣是什么。外国酒店的经营宗旨强调顾客利益,股东与员工利益三者的统一。从许多酒店的经营宗旨上可以看出,至少在书面上把顾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其次是员工的利益,最后是企业的利润,即股东的利益放在最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注重以义取利,如各种的优惠,免费服务,但这些义举的受益者是酒店的顾客而非其它,酒店更多的是致力于顾客满足,提高质量赢得顾客。

中国人受孔子的“义主利从论”的影响,在企业经营中强调酒店经营的社会效益。我国酒店对经营宗旨不明确,至少可以说没有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酒店经营的第一优先。中国酒店的员工较外国酒店的服务意识差,顾客至上意识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酒店的经营宗旨不明确。实际经营与高悬的经营宗旨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像没有航标,在黑暗中漂流的航船,盲目而无序。酒店盲目经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许多酒店不是真正的商业酒店,还带着浓厚的政治接待性质,酒店的经营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政治服务目的。对上服务而非对客服务,总经理于上属部门作行政指派,总经理只要把上级主管服务好,职位就保住。因此部分酒店把大量工作放在满足上级上,而非改进服务质量上及满足顾客赢得利润。中国酒店的一些“以义取利”行为是向政府的寻租或是社会公关。从“义举”中获得的不是酒店的顾客,而是酒店人事,财政有决策权的人士。中国酒店管理人员工作重点不是在满足顾客而是上级的根本原因是满足顾客,盈的利润不是评估酒店管理层最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顾客满足于企业利润无法保证管理层的地位稳定。而上下级关系是保证管理层地位的关键。在我国服务质量比较好的酒店,多是较早实施了政企分开,员工的提升与其工作绩效密切挂钩,这样才能激发管理层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

三、中外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

对于酒店而言,标准化是基础,个性化是趋势。标准化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是标准化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国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处于,推销不力;员工缺乏纪律,经常三五成群聊天;浴池太小;楼面服务可以取消。领导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意识浓厚;.有章不循,员工过于散漫;形式主义,许多改革走过场。基本上属于情绪化服务,其弊端是服务质量的一致性(consistency)差,波动大。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标准化管理是克服情绪服务的良方。标准化意味着用数据说话,依规矩才能成方圆。要求制定操作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与奖惩规则,标准应尽量具体化,使之易于考核与评判,员工依据标准行事。中国酒店业无法跳越标准化而直接进入个性化阶段。

外国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己不是什么时髦的方式了,大多数酒店已经推行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优点是:同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容易促成额外的销售,容易得到顾客的满意;顾客的忠诚度加强;顾客参与酒店活动,如产品/服务开发:一线员工能表现个性。个性化服务的缺点是:每个服务时间更长;顾客可能变得更苛刻;员工必须受到良好的培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交往场合;成本太高;个性化依赖顾客数据库,但它要受到严格的立法限制;非常难以得到顾客的真正需求信息;顾客并不总是需要个性服务。

四、中外酒店竞争比较分析

酒店之间的竞争形式无非一是硬件:建筑,装饰风格,设施性能,环境营造等方面的竞争;二是价格的竞争;三是;社会公关水平的竞争,看谁的公众形象与知名度高;四是:软件的竞争及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外国酒店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差异竞争上,产品差异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资属性差异化

2、服务差异化

3、员工差异化4,区位差异化

5、形象差异化。

外国酒店集团竞争靠的是管理技术,服务质量与企业品牌。外国酒店的竞争是集团化竞争,网络化经营。中国酒店市场近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升级与价格的竞争方面。中国酒店近年的市场竞争策略与国外差异巨大,重点放在客源结构调整,产品服务改造升级与削价竞争上,对产品与服务的特性方面注重不够,也就是说注重的是档次而非差异。中国酒店竞争靠的是关系与价格,这是与外国酒店竞争关系中一个根本的差别。中国酒店与外国酒店竞争体现在形式上是个体与集团化竞争。

五、中外饭店管理模式比较

首先在经营思想上,国外酒店立足点是强调顾客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三者的统一,一切资源配置都以满足客人的需求为企业最高宗旨。而中国酒店强调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营效益。因此中国酒店转换经营思想势在必行。第二,在经营风格上,国外酒店注重产品差异化,酒店寻找独特的消费方式推销自己,使自己在顾客心目中定位。我国酒店重点放在价格竞争上,通过旺季提高价格和淡季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吸引顾客,赢得市场份额。我国酒店业的市场定位模糊,一味追求用价格的杠杆来占领市场。所以我们要转变经营风格,以质量竞争代替价格竞争,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战略意识关注现金流量,力争在保持己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缺乏明确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关注企业核心竟争力增长,以形成长久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强调以战略管理作为基本模式,以对市场的控制力为规划依据组织结构典型的科层式结构,组织沟通主要通过汇报、会议等正式手段,决策反应相对滞后倾向于扁平式结构,以流程作为组织设计依据,强调建立基于现代IT信息技术技术的学习型组织,鼓励基层员工参与管理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彻底,行政干预随意性大,职业经理人尚未成为主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职业经理人群体则担负起日常营运管理责任规模经济以单店经营为主,集团化进程缓慢集团化、连锁化经营为主,产品高度标准化人力资源素质基层员工相对素质高于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培训手段原始专业教育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培训系统,员工有良好的职业预期技术研发以简单的模仿创新为主,企业研发在经费、人员、组织等要素上缺乏制度保障集团总部职能以集中研发和提供智力服务为主,对社会技术资源获取反应敏捷市场策略以低效率的人员推销为主要营销手段,企业形象及品牌建设意识较差注重对顾客群体忠诚度的长期培育,会员俱乐部制度盛行,围绕着企业市场定位的企业形象及品牌意识强烈成本水平劳动力成本低,但规模偏小、硬件更新频率高、员工流失造成成本结构严重不合理劳动力成本较高,但规模经济显著,硬件更新周期较为合理,财务预算机制健全价格策略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的“随行就市”,缺乏严谨的成本分析,价格变动及执行很随意以自身的成本水平和财务预期作为价格基础,价格变动及执行严格制度化,价格进攻以变相的信号试探为主服务质量大力提倡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但受制于员工素质,服务质量不稳定,顾客投诉多稳定的服务质量基于较高的员工素质和流程的合理化,大规模定制成为趋势国际化竞争能力侧重于在本地区或国内范围内扩张近年来侧重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张。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路径 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路径

中外合作办学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模式也日益多样化。《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补充”。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推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真正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对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等提高了我国教学水平,推动我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办学模式,如根据办学的表现特征分为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式三种类型。从办学的具体形式上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单校园与双校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模式。另外,还有学者将办学模式划分为独立设置的与非独立设置的,公办的与民办的,學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国内培养与联合培养等类型。实际上,无论什么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都具备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特征,都要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此,尽管合作办学模式多种多样,也都有相通之处。

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费用高昂,学历层次水平低级,教学质量不高等诸多现象出现。更有甚者打着合作办学的名义,以营利为目的,发放虚假广告擅自招收学生,制造并颁发假文凭,不仅坑害了广大教育消费者,也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公信度受到极大的损害。

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是一条有效的解决方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1)选择正确的合作对象与合作方式。首先要鉴定外国办学机构的办学资质。通过审核其法人资格证书或注册证明文件以鉴定其是否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同时要审核其是否经过所在国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与认可的质量认证机构的认证。现存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包括独立设置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非独立设置的合作办学机构。至于选择哪一种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另外,在教育合作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常见的合作方式有双校园、双证书、外方证书等。

(2)构建完善的中外合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是高质量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有力保证。为此要构建完善的合作机制和管理体系。要构建一个高效能且能高瞻远瞩的领导层(如董事会),构建一支现代化、高绩效的管理团队(如理事会),进而设计出一套完善的、可行性高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的设置要注意结合国内外教育办学机构的优势,融入中外双方的办学理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同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不断适应实际的变化。

(3)构建国际化一流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石。因此,不管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应该建立国际化的独立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立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结果,通过双方优秀教师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有益的教学经验,着重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模拟教学、分组讨论等方式,逐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4)加强学生之间的互换交流。合作办学的双方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双校园办学,进行学生交换学习,即让中方学生出国留学同时让外方学生来我国学习,让双方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适应。

中外合作办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已探索出符合发展需要的多种方式。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外合作办学将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合作办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需要不断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才能够实现教育事业的大突破。真正实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综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研究[J].2001(11),22(6):72-81

[2]李兰巧.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探讨.世界教育信息[J], 2004(11): 31—32

[3]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Z].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

[4]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运用.江苏高教[J].2012,(1): 47-50

作者简介:

中外模式 篇4

一、我国高等院校实习现状

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从业后的实际表现是社会对不同高等院校评价的主要依据, 也是高等院校展现学校实力的主要窗口。为了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接轨, 改善学生就业情况、就业表现和提高社会评价, 各个院校都在以毕业实习为代表的各个学生实习环节上下功夫、做文章。但是, 实习模式整体上仍局限于以下几种方法的排列组合:

(一) 不同的学生组织方式。

国内高等院校常见的实习学生组织方式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其中集中实习是指在学校规定时间内, 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联系实习单位, 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 相对集中地进行实习的模式;分散实习是指在学校规定时间内,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依据实习单位考评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评出成绩, 作出鉴定。

(二) 不同的实习时间安排。

国内高等院校常见的实习时间安排有以下两种:单周期实习, 一次实习, 安排在第3学年第2学期或第4学年第1学期;双周期实习, 两次实习, 安排在第3学年第1或第2学期和第4学年第1学期。

(三) 不同的实习管理方式。

国内高等院校常见的实习管理方式有联合培养式和全委托式两种。其中联合培养式由高等院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全委托式则实习生全权委托给实习单位进行管理。

二、国外实习模式概述

简单了解了国内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再来看国外几个高等教育大国, 尤其是德国的实习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

(一) 法国。

采取的是完全的实习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 分散和集中相结合, 从入学开始每学期都有不同侧重的实习活动, 并根据培养层次安排与之相对应的模拟实习、应用实习等实习内容。

(二) 美国。

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普遍采用增设课程与实习时间的方法, 总时长约占整个本科教育学时的40%。具体组织又分为模拟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方法为自我评定、指导教师评定相结合, 经有关部门审核, 确定准予毕业者颁发证书和推荐书, 包含初期、期中和期末三次评定。

(三) 德国。

整体上来说, 采取两段式实习模式, 修业阶段完成规定课程后, 进行约12周的实习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 合格者再进行至少18个月的实地实习才能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合格者才获得执业资格证书, 才允许进入人才市场和参加公开招聘。

在细节上, 以钢琴、声乐等专业为例, 针对专业课程开设教学法课程, 均设置大量实习环节, 分散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停的磨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三、“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实习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本文提出“教学与实习并行”的实习模式。“教学与实习并行”的实习模式由一系列、多环节、多方面的举措组成:一是在保障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 将实习环节存在的时间点尽量提前, 不局限于毕业实习;二是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学生即展开切入社会实际的实习活动, 例如, 前期由学生带领少数中小学生在教师监督下授课, 当教师对其教学能力评价合格后, 学生将进入中小学任教实习;三是整个过程中, 学习活动与实习活动同步进行, 并按照一定的周期以灵活的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估;四是达到提高学习内容实用价值、提高教学与实习内容耦合度的目标, 提升学生的实际专业应用能力的目标。

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 并行模式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在实习时间安排上, 并行模式的启动时间更早, 实习频度更高;二是在实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事件上, 事件的可能发生频度更高、随机性更强, 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事件处理水平, 更具备实战价值;三是在学生提高速度上, 并行模式下学生等于全程都有指导老师在旁监控、辅助, 答疑解惑、破除错误认知和做法更及时、更准确, 使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更快, 与实习岗位、工作岗位的磨合周期大大缩短。

四、“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实用价值分析

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核心价值观就是如何更好、更快地提升学生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 是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多样化实习环节是验证、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方式, 是人才应用能力的实战环境。教学与实习二者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仅仅采取时间相对集中的毕业实习的话, 尽管能够改善学生就业情况, 但实际上仍是教学与实习脱钩、学院知识和就业岗位脱钩。“大学学的知识就业未必用得上”这句话已经是广大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老生常谈了。以音乐院校为例, 受限于专业特点和思维窠臼, 实习甚至成为唯一的学生能力验证手段。即便是实习, 也因为实习的时间较短、开设时间晚, 再加上校方和实习单位的忽视和轻视, 导致整个音乐学人才培养的过程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导致中国本土的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因此, 教学与实习并行的模式,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初期执行起来可能苦口, 但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后正是一剂良方。

五、“教学与实习并行”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任何一种模式的执行都需要以合理的措施与方法组成恰当的质量保障体系。好的质量保障体系安排能够扬长避短, 事半功倍。构建并行模式的关键环节, 一是在于并行模式启动时不能让基础不合格的学生混入实习队伍, 破坏学校形象, 甚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二是在于教学质量、实习质量的有效监控和保障;三是在于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针对这三点, 本文认为应该围绕以下环节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一) 严格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评估。

不能将考核仅仅放在纸面上、试卷上, 也要考核学生能不能将知识讲授出来, 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讲授的章节。

(二) 有效的教学能力评价与反思。

以学生授课为依据对其教学素养、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特色等能力进行等级评价, 更着重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 促使其进行反思、不断改善提高。

(三) 严密的实习过程监控。

以定期汇报、定期检查为基本要求, 以日志、报表、调查表的形式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监控, 尤其注意网络平台, 移动平台等便捷信息通道的使用。

(四) 灵活、多样的实习效果鉴定与评价。

以自评、互评相结合为基础, 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实习单位层面不同渠道取得实习效果实绩、实证, 不能草草一纸总结了事。

(五) 相辅相成的学习成果评价。

因为教学与实习并行, 所以不能只顾评价学生实习情况优劣, 还要注重实习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促进, 自身与自身比较、互相之间比较, 将眼光从成绩上放开, 更重要的是找出进步最大的学生。

六、结语

中外模式 篇5

——初探《中外人物传记选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名人传记阅读、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添加了名著导读和人物传记的内容,注重了伟人和经典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因此,贯彻好课改精神,真正做到将伟人引进课堂,让经典知道人生,必须探索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我认为,以下模式较为可行。

一、课前调查学生对该伟人的现有了解情况,并组织好交流,汇总形成初步印象。

二、针对教材编制学案,让学生对教材中内容做出梳理归纳,分析理解,谈出自己的感受评价,明确传记作者想借此传达的人文信息。

三、组织讨论,集体分析,做到对伟人的较为全面的把握,让学生认识到,伟人也是人不是神。

四、课后延伸,客观公正的评判伟人,学习他们的人格魅力,探求他们成功背后的精神品质。有经典作品的伟人,一定要介绍学生读其作品,体会经典的魅力。

【正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特别强调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突出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据此提出的具体目标也强调了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强调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强调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这些都告诉我们,学生阅读经典并从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课改的课程设置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8年起,我校采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其中选修课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为学生走进经典提供了可能,也为提高学生鉴赏力、思考力、判断力,提供了范本。

现实却是很多的经典已经没有多少学生去读了。虽然随着国学和经典翻拍的兴起,很多人的目光转向了经典,可是读于丹《<论语>心得》的比读《论语》的多,看电视剧《三国》《红楼梦》的比读原著的多,这种缺乏学生个性化解读过程的阅读,是不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也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

因此,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经典是高中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贴近伟人或许就是一条有效途径。我相信,先亲其人,再观其文,才能终信其道。

我认为《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模式(结合课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来谈):

一、课前准备

课前学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并积极交流,汇总,对目标人物有一个初步印象,对于与不同意见,要搜集证明自己观点的佐证,并借此分析评判课本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不至于被教材牵着走。现实中教学中,很多学生有一个表现,对老师禁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大人极力推崇的东西易生反感,所以,课前准备旨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其产生一种“我也可以品评课本” 的积极学习心态。比如,在教课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时,我让学生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让他们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必须有例证。结果,大家发现了与以往课本中不太一样的鲁迅,对萧红的回忆录,产生了兴趣。

二、编制学案

编制学案,是为了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做出合理的评价,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明确传记作者想借此传达的人文信息。

语文课,教材是不能抛开的,掌握教材,落实课程目标是重中之重。因此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课程目标展开,都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学案的设置,就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纲领,让学生能够做到提纲挈领。我在编写课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的学案时,特别突出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要求要学生关注作为平凡人的鲁迅,紧扣教材,比较作为人之子、人之夫、人之父、人之友的鲁迅和原先课本中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不再将鲁迅视做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反而乐于读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品了。

三、组织讨论,人物传记多以叙事为主,间或有作者的评论,因此学习时,归纳信息至关重要,理解上难点不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般而言,组织讨论,集体分析,是为了做到对伟人的较为全面的把握,让学生认识到,伟人也是人不是神。为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个人的癖好,时代的局限、个性的不足。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更要从他们的经历的人生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讨论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在课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的讨论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除了对传主有了全新的理解,对一些问题还进行了发挥,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比如他们提出,能不能将名人与其作品区别对待的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鲁迅是偏执冷酷还是温情幽默,都不应该影响到他的文学成就,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这个人就否定他的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是缺点,伟人也是如此。我们走近伟人,阅读经典,是为了从中汲取营养,所以,不喜欢的大可浅尝,喜欢的再去细品,定会有不同收获。

比如他们提出,经典与学生生活体验有距离,读经典重要还是个人生活体验重要的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不喜欢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本身晦涩难懂,常常板着面孔教训人,写的尽是些政局的黑暗之类的,没有生活气息,要不就是和见解不同的人打口水仗,没有意思。经典也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失去原先的光华,啃故纸堆不如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这些问题颇有探讨价值,也是教师备教材时备不出来的。

四、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是对教学成果的巩固。让学生客观公正地评判伟人,学习他们的人格魅力,探求他们成功背后的精神品质,使得教学真正有益于提高学生鉴赏力、思考力、判断力,有益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益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对于文学巨匠而言,读其经典作品是课后延伸的重点部分。让学生在亲其人后,紧接着观其文,最后实现信其道。

在课文《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的课堂教学完成后,我布置了以下延伸作业:

1、重新阅读教材中选用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品读其冷峻批判背后的激情与大爱。

2、推荐阅鲁迅先生作品《朝花夕拾》《两地书》《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

3、完成小作文,《我读的感想》或《我说伟人》。从学生的完成效果来看,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像《阿长与山海经》《领地书》,为萧红的回忆录中的观点找到了有力佐证。让学生确信,原来还有这样一个鲁迅。学生对鲁迅杂文也有了兴趣,试图更多地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习其冷静客观剖析社会的视角,体会其对社会深沉的爱,继承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当然对鲁迅个性中的偏执、尖刻,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鲁迅是什么不是我们探求的唯一目的,通过探求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在延伸学习中,我还发现了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理性客观公正地认识经典似乎有些难度,而且,以他们的人生阅历对经典的解读必然会有偏差。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调整具体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允许的大框架内,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谈出自己的独特解读?尤其是当这种解读脱离了作者原意,甚至于偏离了作品原意时,我们是否要对这种解读做出校正?我个人认为,只要这种解读有一定现实意义,有助于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就可以看成是学生阅读的收获。

二是对于经典和伟人的看法,可以不一致。虽说文如其人,伟人与其创作的经典密不可分,可是文还是不能等同于人。伟人是复杂的,多侧面的,经典往往体现的是人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即使是感性的,事实上也经过了作家理性的选择,而且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同,必然有一定典型意义。况且,文本一旦成型,读者就会在阅读中再创造,所以,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再说,交朋友尚且需要求同存异,宽容弱点,更何况与伟人交流?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喜欢每一个伟人,但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正确的态度:读经典可以因为认同,进行广泛深远地探求,也可以因为不认同引以为鉴,无论读出的是同还是异,都是难得的体验和收获。

总之,课后延伸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必然环节,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五、小结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6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近几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高速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办学给予他们更多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对语言的学习也更加巩固,对教师来说,可以接触世界最新的高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促进教学,合作办学的学校能引进国外的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对外合作办学的重点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上,但现在我国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还缺乏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世界知名学习的合作办学项目不多,还没有引进国外同类学校的强势特色教学,所以目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和学校的规模,选择优势的合作对象,如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流高职院校、强势特色专业的学校。然后在办学的课程、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强化学科建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效果。

1.办学理念的先进性

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选择那些有着科学办学理念的、符合本校办学实际的学校来合作,才能比较快速的将外国的一些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办学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更好的融入我国的高职教育中,也能不断提升我国自身的教育理念。

2.教师队伍优化配备

教师在高职的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际的优秀教师来我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样有利于优化教师团队建设,带动我国高职教育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合作,也可以让我国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丰富教师的阅历,使得整体的教师团队从合作中获得提升。

3.课程与教材的优化

课程和教材的设计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没有很长的历史,在课程和教材的设计上还是比较欠缺的,我国教育机构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引进国家需要的、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主导作用的课程和教材,也强调对课程的设计方案、教学方法在内的借鉴作用,使得在我国真正发挥出课程的作用。

二、中外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1.教学資源充分利用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管理更加灵活,考试形式更加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也为我国高职教育双语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吸引了外国的教师,双方老师一同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国际的需要给予教育调整,使学生更加了解世界局势,也克服了语言的障碍。

(1)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

国外的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和职业的素养的培养更为看重,他们更喜欢通过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的道德诚信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外国教师的教学中,喜欢把理论的知识结合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有时候,外国的老师也愿意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的过程,感受外来工作的环境,让学生直接真实的到企业中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考试也不局限在期末的成绩,而更看中过程中的学习,在乎学生的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

(2)国内的教师更加了解我国的行业发展

通过我国教师对于学生和国家形式的了解,弥补了国外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讲授中,可以分配不同的经济课程由中方老师和外方老师互补传授,这样可以保证知识的链接性,使得学生更加清晰专业知识,也可以让过内外老师进行知识讨论,联系我国的实际国情,给予准确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

2.促进双方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

在高职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下,我国的教师和国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合作,如教学讨论,共同商讨,为双方的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知识的机会,这样促进了双方老师能力的提高。具体的能力提高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双方通过教学交流,语言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一方面,大多数的双方交流都用英语,这样促进了英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外教也能对我国汉语中的一些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中国的教师也能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

其次,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双方的老师通过备课,以及讨论等的方式可以交流专业知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最后,双方老师通过交流,也能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更加看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互动,通过变换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自主网络学习能力,把学习从课堂中到生活中的过渡,使得理论变成实践,更好的让学生走出去,适应社会大家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中外结合教学模式在运行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教学文化的冲突

高职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双方的教师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价值观、认识观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国教师的一些做法会令外教很不理解,例如外教们普遍对我国的督导教学方式不认同,在一些外教看来,督导没有经过其运行而前来的行为是不尊重的,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的秩序的维持,也会影响上课的氛围。还有一些外教对学校检查教案、学生作业的批改等做法也很不认同,他们认为学校应该相信他们的教学责任,信任老师,对这些现象,我们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对自己院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对国外老师进行一一讲解,尽可能做到双方理解,达到一致教学,在原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优化,在一些决策上实现人性化管理方式,设置中英文对照章程管理,和谐监督,充分发挥我国教师与国外教师的沟通作用,一些规定可以通过我方教师转到外教,辅助外教独立完成。

2.教学成本的增加

在高职中外合作教学中,由于外教长期在国内教学,将会增加教学的成本,对此,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教的课程进行统一安排,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将一个学期的课程压缩为几周上完,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外教在我国高职的教学时间,对外教来说也更人性化,也可以回国,极大地减少了教学的成本。

四、结语

通过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走出国门的机会,对语言学习也更加巩固,也让教师接触世界最新的高职办学理念,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促进教学,优化人才培养。可以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符合国情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黄雪英.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质量监控.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6):90—120.

[2]黄道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8):10—20.

[3]张晓云.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2—13.

[4]李胜兵.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8,(09):20—21.

中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研究 篇7

(一)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明显具有中国特色, 表现为:第一, 公允价值的范围运用具有的局限性, 是以成本价值为主的公允价值的应用;第二, 公允价值的使用具有较为苛刻的条件, 在运用公允价值时, 必须满足若干的条件;第三, 公允价值不易取得, 很多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的市场, 取得的信息不确切, 使得公允价值不公允;第四, 公允价值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会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较少, 并且运用的时间较短, 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进行合理和公允的判断。

(二)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特点的形成原因

公允价值属性实际运用两年来,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带来了一些重大问题。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 一是市场价格, 二是利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估计。但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要素市场不成熟, 市场化程度较低, 很难取得非现金资产的现行市价。并且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信息处理能力较低, 很难正确运用现值技术。在实际运用公允价值时, 会计人员更多的是运用主观随意性计量非货币性资产。这样, 公允价值也就失去了其“公允”的一面。在我国现阶段, 公允价值理论在展示它是一种理想的计量属性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使得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谨慎、保守, 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对公允价值的应用, 并且严格限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标准。

二、中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

(一) 中外公允价值涵义的比较

1. 国外公允价值的涵义

IASC在1995年发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 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FASB在1998年6月发布的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 修订了以前准则公告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将其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 (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 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而后在2000年2月, FASB正式发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 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 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 (或负债) 的买卖 (或发生清偿) 的价值”。

2. 国内公允价值的涵义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从上述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 无论是IASC和FASB, 还是在我国,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相同, 即公允价值体现了交易的公平性, 是交易的双方在自愿而不是被迫的前提下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 中外公允价值层级的比较

1. 国外公允价值层级的划分

IASB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运用有4个级次:第一级次, 直接使用可获得的市场价格;第二级次, 如不能获得市场价格, 则应使用公认的模型估算市场价格;第三级次, 实际支付价格 (无依据证明其不具有代表性) ;第四级次, 允许使用企业特定数据, 数据应能被合理估算, 且与市场预期不冲突。

FASB认为公允价值的计量运用按数据的级次分为5个级次:第一级次, 反映活跃市场中同一资产或负债报价的市场数据;第二级次, 非活跃市场中同一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以及所有各种活跃程度的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不包含第一级次中的市场数据) ;第三级次, 除能直接观察到资产和负债报价之外的市场数据;第四级次, 市场印证数据, 即可以观察到的合并市场数据;第五级次, 主体数据。

2. 我国公允价值层级的划分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将公允价值运用划分为3个级次:第一级次, 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 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二级次, 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 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 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第三级次, 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资产, 应当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

从划分公允价值层级的级数来看, 我国的级数少于I-ASB与FASB;从划分公允价值各层级的内容来看,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层级划分是以活跃市场价值为内核向外拓展的, 这与IASB和FASB并无本质区别。细微不同的是:FASB更加注重对市场数据的输入, 尽可能减少使用主体数据, 因为主体数据是基于主体内部确定的自身市场数据假设, 无法得到有效市场的对比印证。众多的实证证据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 缺乏像发达国家那样的商品定期报价系统, 市场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基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考虑, 现行的公允价值层级划分比较适应我国的国情, 有利于我国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

(三) 中外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比较

1. 国外公允价值使用范围

截至2004年底, FASB共发布了153个财务会计准则, 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有占39.2%。20世纪70年代, FASB共发布准则34个, 涉及公允价值的占17.6%。20世纪80年代FASB发布准则69个, 涉及公允价值的有占23.1%;20世纪90年代, FASB发布准则32个, 涉及公允价值的占71.8%;2004年FASB发布准则15个, 全部涉及公允价值, 比率为100%。而在国际会计准则方面, 现行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 (IAS/IFRS) 中有75%以上的准则应用了现值或公允价值。

2. 我国公允价值使用范围

纵观新会计准则体系,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在新会计准则中大范围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体使用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尽管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较为广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外相比, 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运用。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 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运用条件的交易或事项是不允许运用的, 并且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这实际上是倡导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引入公允价值。同时从使用范围的角度来看, 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运用相对较多, 但是与国外相比, 运用范围还是比较小。

(四) 中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较

1. 国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划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5号公告, 没有把公允价值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同时,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也没有把公允价值单独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 而是把公允价值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 相同资产和负债的可见市场价格;第二, 如果没有, 则使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可见市场价格;第三, 如上述两者都不存在, 则使用其他估价方法。

说明:√表示运用公允价值;×表示没有运用公允价值。

2.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划分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指出,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被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一种。

各种价值计量属性的对比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一定的条件和时点下, 公允价值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是相同的, 都是脱手价值。因此, 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列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是不合适的。公允价值更为抽象, 其层次比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更高。

三、对建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公允价值”的若干建议

(一) 客观公正地看待公允价值的作用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当前乃至未来信息的评价, 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公允价值并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会计信息, 更何况财务信息的取得还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二) 调整产权结构,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不尽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先天缺陷, 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公允价值易成为内部人操纵利润的“工具”。只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才能为公允价值作用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三) 积极改善运用公允价值的外部环境

可从以下方面改善其运用的外部环境:第一,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第二, 证券监督委员会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力度;第三, 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活跃的资产二级交换市场、成熟的金融市场, 建立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使公允价值的运用有据可依。

(四) 明确“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标准。会计目标定位不同,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提供方式的要求就不相同, 这又会进一步导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上的差异。“决策有用观”要求会计信息应满足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 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现时信息, 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 以便使公允价值更好地发挥作用。

摘要:进入21世纪, 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背景下,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大趋势更加明显。在会计计量中运用公允价值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计量方法的演进,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质疑。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由于能够提供现行和未来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资源的影响, 逐渐受到青睐。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特色,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与国外不尽相同, 本文对此加以比较。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为国, 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 2000 (5) .

[2]沈生宏, 刘峰.权责发生制、公允价值和会计信息相关性[J].会计研究, 1999 (6) .

[3]卢永华, 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0 (4) .

[4]谢诗芬.现值在我国会计中运用的现状与可能性分析[J].会计研究, 2000 (11) .

重卡市场中外合作模式新趋向 篇8

Sinotruck-MAN的交易背景

中国重型卡车行业近几年的高增长, 提升了中国市场的相对重要性。我国重型卡车市场从1999年以来, 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0年来年均销售增长幅度高达70%左右, 在世界重型卡车发展史上绝无仅有。2008年中国重型卡车销售量达到峰值540, 448辆, 是1999年的11.3倍。

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重型卡车行业也造成冲击, 但相对其他主要汽车市场, 中国的表现仍然抢眼。经历了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短暂低迷之后, 受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和新增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 中国重型卡车市场有望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图1)

MAN和中国重汽的此次携手合作, 反映了两者对中国重型卡车市场未来增长的共同信心和兴趣, 同时对双方来说也是各取所需。重型卡车领域欧洲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的MAN, 在投资进入中国市场上动作较慢, 落后于国际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沃尔沃公司。戴姆勒-奔驰和沃尔沃都曾实际出资与中方伙伴组建合资公司, 投资中国市场。MAN虽然与国内的陕汽、浙江尼奥普兰等有过技术转让协议, 但直接出资尚属首次。

对于中国重汽来说, 作为国内的行业龙头, 通过与MAN的深度合作, 可以占得未来行业发展的先机。2008年国III标准的实施, 预示了中国重型卡车行业更环保的发展趋势, 这对生产企业在整车平台和发动机的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次与MAN的合作协议把MAN世界领先的欧III、欧IV和欧V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都纳入了合作范围, 一次性地解决了中国重汽未来三代环保卡车生产技术的攻关问题。

Sinotruck-MAN的交易方式独树一帜

在乘用车市场上, “50:50的对等出资比例、然后直接引入国外车型在国内生产、最后以国外 (合资) 品牌在国内销售”的合作模式, 几乎成为中外整车企业资本合作的标准模式。由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 汽车整车中外合资生产企业, 中方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 而占据技术等核心优势的外方在股权上亦不肯让步。

因此, 自1985年中国第一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成立以来, 乘用车领域中外合资公司采取的合资模式, 绝大多数都是50:50的比例。合资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线, 直接将国外的车型引入, 销售的时候主打国外 (合资) 品牌。

在包括重型卡车在内的商用车市场上, 乘用车领域的这一标准模式却复制得并不成功。重卡行业的第一个合资项目是山东华沃, 由中国重汽和沃尔沃于2003年组建, 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这一项目几乎完全照搬乘用车领域的合资模式, 由外方输出技术和品牌, 将其高端产品进行本地化生产和销售。但沃尔沃的高端重卡在中国的销量十分有限, 山东华沃后期年销量只有100辆左右, 最终致使该项目停滞。

此外, 2003年前后, 戴姆勒-奔驰和MAN分别与一汽集团和陕汽集团开始的合资谈判最终无疾而终, 也都源于中外双方在如何处置自主品牌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为本土重型卡车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在乘用车领域, 中外消费者对车型的需求、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差别不大, 中国消费者有可能会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而付出更多的成本, 因而合资企业直接引入车型的模式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与作为消费品的乘用车不同, 重型卡车作为生产资料, 中国消费者 (主要是运输企业) 对于价格的敏感性, 要远高于对舒适性的要求, 因此, 在欧美国家畅销的车型, 很可能因为价格过高而在中国没有市场。例如, MAN的高端重卡一般售价10万欧元, 而在中国, 同级别重型卡车产品往往只需30万元人民币。事实上, 中国本土重型卡车产品多年来一直扼守着80%左右的市场份额。 (表1)

近两年, 吸取教训的外资重卡企业改变战略, 开始采取更灵活的方式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例如, 双品牌的合资运作。2007年, 上汽、意大利依维柯和重庆红岩组成三方合资公司, 利用依维柯的技术改造红岩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 合资公司首次实行双品牌运作, 国外的依维柯和国内的红岩两个品牌将同时存在。

还有单 (国内) 品牌的合资运作。2008年, 北汽福田与戴姆勒-奔驰公司组成50:50的合资公司, 利用奔驰的技术提升发动机品质, 但合资公司的重型卡车产品将史无前例地只打北汽自己的欧曼品牌。

再有, 单 (国内) 品牌的引资运作。2009年的Sinotruck-MAN合作, 与北汽-戴姆勒合资公司类似之处在于, 未来用MAN的技术改造过的更环保的新型重卡车型仍将以中国重汽的品牌销售。与以往不同的是, 这一次合作进一步突破了原有的合资模式, 而是战略引资方式, 中方保持了绝对的控股地位, 使得企业可以按照历史上惯性的模式进行经营, 充分发挥中方管理层对本土化、市场、产品的理解。

当然, 考虑到MAN的需求和利益, 中国重汽也专门向香港联交所申请了首次豁免公众持股比例低于25%的规定, 确保MAN能够在17名董事会成员中拥有4名董事的提名权。

未来重卡领域

随着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的进一步成长和国家政策对环保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未来中外企业在重卡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多。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的扩张将迫使国际巨头们更加重视自己在新兴市场的业务拓展。环保要求的提升加大了中国重卡企业对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需求。对国际巨头们来说, 合作中需要以认可中方的现实行业领导地位为前提, 摒弃乘用车领域的所谓“成功经验”。

鉴于目前中国的商用车市场环境, 外方的高端重型卡车产品难以成为市场主导, 因而外方难以强求中方放弃自己的品牌 (模式一) , 而模式二、三、四都可以成为合作谈判的现实选择。长远来说, 外方应该通过强强联合, 首先帮助中方合作伙伴取得市场领先地位, 然后随着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 逐渐导入自己的产品。

中外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研究 篇9

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一般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会计准则制定的机构及其运行机制、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及方法等与准则制定相关的所有内容;另一种仅指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本文采纳第二种含义。

当今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机构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 比如英国和美国;另一种是政府机构运作并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 如法国和日本。其中民间准则制定模式, 根据民间组织实际享有的准则制定权利的大小通常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民间组织制定、政府通常不干预的模式, 比如英国和加拿大;另一种是在政府监管下、由民间机构制定的模式, 比如美国。

(一) 英国与美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

英国的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政府几乎不干预的独立的民间准则制定模式。长期以来, 英国的民间准则制定机构不论从基金来源还是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 都是会计职业界“一统天下”的局面,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英国模式开始朝向美国模式的方向转变。与政府准则制定模式相比, 民间准则制定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可以减少政府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开支, 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优秀的专家进入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2) 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会计准则的技术性, 保证其科学化和合理化。 (3) 能够代表公众 (指大众投资者) 的利益。

美国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在官方领导下的民间准则制定模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运作机制上相对独立, 它不属于某一个单一的组织, 其经费来源于“会员制”的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 其重要的工作人员由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任命, 但该基金会不干涉准则的制定过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定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有着极高的透明度。目前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认为, 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代表了当今会计准则制定的潮流, 因为“它尽力营造出一个纯粹独立的、以其能按照各方利益代表的要求来制定会计准则”。

(二) 英国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制定模式的借鉴意义

美国模式具有英国模式的一切优点, 但与英国模式相比, 它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经费充足, 因而更有经济实力创新和发展会计准则。

美国模式中的财务会计基金会能为FASB提供足够的基金, 以保证独立研究人员的高薪和其他研究费用, 这种高薪也使得FASB能够吸引到全美一流专业人士, 从而使它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深入研究会计准则问题。而英国会计职业团体无巨额资金来源, 其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除了主席和技术委员是专职外, 其余都是兼职。因而英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比较简练, 直接借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也比较多。

2. 专职的委员和广泛的群众参与较多, 因而更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公正性。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共有7名委员, 均为专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一个由30~40名来自企业、教育、投资和普通公众等各界人士组成的财务会计咨询委员会, 这种机制使得美国准则制定机构的研究能力比英国更为强大。

3. 政府干涉和利益集团游说的现象较为突出。

在美国, 所谓“公认的会计原则”从来就不是完全由代表民间利益的FASB独立制定的, 充其量只能说是民间机构和政府“共同协商”的结果, 其中还夹杂着大量利益集团游说的踪迹。因此, 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从建立之日起从来就没真正独立过, 在这一民间组织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政府的管制, 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摩擦显而易见。

4.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发展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主要表现在会计管理体制方面。

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形成, 市场机制不完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还是十分必要的, 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政府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进一步简化。借鉴美国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组织参谋和咨询的作用, 建立健全会计自律性组织, 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全社会的会计管理工作。同法国一样, 中国会计人员对公开会计资料较为保守,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上市公司的增多, 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 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证券市场相伴而生, 股权的分散要求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尽快以立法形式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大势所趋。

(三) 法国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的比较

法国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由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 (1) 可以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 (2) 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尤其是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

法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一, 在其会计准则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英美先进的“独立准则制定模式”的冲击, 这使得政府部门被迫在其准则制定机构中不断地吸收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以权衡准则的导向, 减少外界的批评, 这使得法国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也“沾染了英美模式中的游说现象”, 并最终“使得会计总计划最后成为社会上有影响的集团利益相互协调的产物”。

由政府制定会计准则存在最大问题在于: (1) 经费问题。政府部门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有限开支可能会影响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 (2) 准则的质量问题。由政府单方面制定会计准则, 难免使政府制定有利于国家的会计准则, 从而使会计准则失去公正性。

中国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政府准则制定模式, 类似于法国和日本。成文法的法律环境、高度集权的意识形态、政府管制的社会惯例以及规模宏大的国有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使得中国模式成为一种极为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另外, 在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中, 直接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 基本上都是财政部会计司的工作人员, 其他方面社会人员较少介入。

二、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评价

经过几十年的引进和吸收,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 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化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中国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政府准则制定模式, 类似于法国和日本。

衡量一个准则模式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应该是这种模式是否有能力产生公正的会计准则。一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只要能够具备上面的基本要求, 不论是民间模式、还是政府模式, 各有各的理由, 无所谓孰优孰劣。结合中国的会计环境, 我认为, 当前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不必要改革, 由政府 (财政部) 制定会计准则是最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法律环境看。中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会计准则在中国属于一种法规, 从中国的法律惯例上看, 它应该由国家认可的法定机构来制定。财政部会计司自1949年12月12日成立至今, 一直都是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法定机构。中国的《会计法》也明确指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务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可见, 财政部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既有法律的依据, 也符合中国的法律惯例。

2.从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上看。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政府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壮大, 其权力越来越大, 一切领域中的“游戏规则”都是政府部门制定出来的, 这种局面并没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有所减退。当然, 中国政府在这样一种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中必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也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是在准则制定过程中任何民间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3.从文化大环境上看。受几千年传统的“官员文化”以及几十年“政府文化”的影响, 中国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已形成了一种强烈依赖政府部门的社会定式。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下, 政府、企业界、会计职业界等各类人员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认识到在准则制定中民间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差距, 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中国建立民间准则制定机构之艰难。所以, 我想中国民间机构试图制定会计准则的原因, 恐怕是受现代西方流行的“民间模式”的影响, 然而其最终的失败在中国也是一种必然。

三、改善中国准则制定模式的建议

通过分析中国的会计环境, 本文认为, 由财政部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是当前最适合于中国的一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我想, 如何逐渐完善这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恐怕是今后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在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中, 参与准则制定的人员来自于会计职业界、企业界、证券交易所、专业研究机构、政府、投资人等各个方面, 因而准则的制定有着强大的专家队伍为后盾, 这对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相当重要的。然而, 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各类颇富实际经验的各方面技术咨询专家仍然比较缺乏, 这也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2]赵文超.中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 2011, (2) .

[3]郭亦骏.中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差异对比[J].财会月刊, 2009, (20) .

[4]刘建中, 乔艳艳.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选择[J].财会月刊, 2006, (8) .

[5]梁爽.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3, (3) .

中外电子书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篇10

本文拟通过对国外电子书商业模式的分析, 并对比国内电子书商业模式, 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为我国电子书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外电子书商业模式分析

1.1 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平台+硬件”模式

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就像苹果公司的ipod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一样。亚马逊在商业模式上也模仿苹果公司的“i Pod+i Tunes”垂直整合模式, 将硬件和应用商店整合在一起。以低价的硬件销售来占领电子书阅读器终端市场, 以丰富的电子书内容平台为支撑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从而占领电子书的销售“渠道”。

亚马逊将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体验完美地移植到kindle上, 率先采用日后被推广的“电子墨水”技术。除了重视用户, 亚马逊同样重视出版社的价值, 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容产品, 亚马逊甚至为出版社提供平台上用户的消费行为和同类出版物的销售情况。在阅读格式上采用独立研发的AZW格式, 该格式只支持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 以格式的排他性来控制盗版, 并以此实现了电子书借阅。Kindle只能解码亚马逊平台上的电子书, 而不能用于其他平台, 并且只能通过wifi和3G链接亚马逊平台下载电子书。这种“捆绑”式的销售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但也有被诟病的地方。

1.2 以google为代表的“开放图书馆”模式

素来以遵循互联网“开放”精神为理念的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在电子书领域继续秉承这一传统。2004年末, google启动数字图书馆计划, 拟通过与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合作, 将其收藏和出版的图书数字化, 用来构建成庞大、免费珍本和无版权图书的数据库, 并以此为基础, 积极开展与企鹅等出版业巨头的合作, 增加收费内容, 服务对象面对全体网民。

2 国内电子书商业模式分析

2.1 以汉王为代表的“硬件+平台”模式

“硬件+平台”模式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流行的商业模式, 包括盛大采用的“云中书城+Bambook”、当当的“当当电子书商城+都看”等。这种商业模式都可被看做是亚马逊商业模式的“本土化”。本文选取汉王为例来论述该种商业模式。

我国电子书内容平台上大多以网络文学为主, 内容的局限也造成了商业模式创新不足。与亚马逊不同的是, 我国电子书内容平台上大多以网络文学为主, 而且同质化严重。

2.2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基地”模式

与国外不同, 电信运营商在我国电子书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信运营商是在传统的语言业务向数据业务转型的大背景下介入数字出版的, 这种模式被称为“基地模式”。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是中国移动基于用户对各类题材内容的阅读需求, 整合具备内容出版或发行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各类内容, 提供以手持阅读终端为主要阅读载体, 以客户端、彩信、WAP、WWW方式为补充的全新阅读服务。在阅读格式上采用MEB格式, 只要是安装了中国移动阅读客户端都能打开这种格式的电子书, 包括所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包括IPAD和KINDLE FIRE。同时, 用户也不会因为接入运营商的不同而不能访问。

3 启示和总结

3.1 商业模式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

亚马逊“平台+硬件”模式的成果引来了各方的追捧和模仿, 国内电子书界也一度分析“谁是中国的亚马逊”。表象上看, 亚马逊的成功在于电子书平台内容的丰富, 但深入分析原因很多。

首先, 亚马逊进入电子书领域的时机。在电子书还没有走入人们视线之前, 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网上网络书店分销商, 在电子商务运作方面经验丰富, 同时, 又是kindle将人们带入了电子书的世界。其次, 电子书市场的成熟。在长期的运作下, 美国电子书市场从授权、定价、支付等一系列交易机制的成熟, 再加上美国出版业巨头很多, 电子书资源相对集中, 利于数字化运作。再者, 亚马逊资本的雄厚允许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kindle终端打开市场。除此之外, 还有版权保护法律和机制的成熟等因数。而这些因数都具有一定的独一性。

Google的“图书馆模式”则是基于自身在搜索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 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内的“百度文库”虽然运营主体同样是搜索巨头, 但“文库”采取用户上传的方式。

3.2 开创一直基于版权保护的全产业链模式

虽然国外成熟的电子书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可复制性, 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点, 结合我国国情, 开创一种基于版权保护的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电子书表象上看是内容的传递, 但实质上是版权利益的转化, 所以版权保护对电子书商业模式来说至关重要。

电子书的交易都在版权保护系统的监控下完成, 该种模式实际上是保障了内容提供者的权益, 以弥补其在产业链上相对弱势的地位。在这种商业模式下, 内容提供者可以清晰地查到自己作品的下载量, 内容作品得到保护, 权益得到保障, 形成了良性循环, 电子书平台高质量的内容比例逐步上升。利用内容撬动电子书市场的潘多拉宝盒, 我国的电子书产业将更加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符玉霜.电子书的版权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11年1月[1]符玉霜.电子书的版权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11年1月

[2]任晓宁.谷歌数字图书馆:下一步怎么走?[J].《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年4月[2]任晓宁.谷歌数字图书馆:下一步怎么走?[J].《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年4月

浅谈中外初等教育管理模式差异 篇11

关键词 初等教育 教育管理模式 比较 思考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都把它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

一、中外文化差异

谈到中外文化差异,我认为教育管理模式是最大的差异,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中外父母持有不同的观点:

中国父母的观点:(1)孩子跌倒时,绝大数父母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2)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3)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

外国父母的观点:(1)外国父母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表扬他真勇敢。(2)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上,能力第一位。(3)在外国的一些学校,他们很多课都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作业不会很多,他们认为:孩子现在就是需要玩的。

二、外国初等教育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例)

美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渗透式教育,它是美国文化与教育相互作用的产物,影响着家庭、学校,是美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地方管理下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基础教育由地方管理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的中小学有相当的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讲,每个学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办学的模 式和课程的设置。

(二)知识传授时间迟

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只相当于我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水平,六年级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相当于我国小学四年级水准。课程、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如“科学”课较我国“自然”课内容多,另有介绍政府、政治等内容的课程。

(三)校内活动丰富,教学管理气氛轻松

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众多教学科目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

(四)课外作业注重培养能力

作业形式大都符合孩子的心理,如观察某一现象、制作一手工制品、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但毫无思想制约,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国驻美机构时常收到美国小学生来信索要有关中国的材料,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作报告,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

(五)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发展个性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给学生参观优惠。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以国内观点看,未免有些“放任自流”。

三、我国初等教育管理模式

(一)正面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模式,也是教育面最广的,效果最好的一种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大会、主题班团会、各种报告会、小组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也可以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来为在校生做报告;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思想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正面教育要有所侧重,对前三年的学生侧重于政治信仰、世界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后两年的学生侧重于专业思想、教师职业道德、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对未成年与成年过度年龄的学生更要侧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自强自律模式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否有主观能动性、自我控制力等教育能力对其成长尤为重要。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其中主动性是核心因素。自律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己管理自己。

(三)感化沟通模式

建立感化沟通模式,就是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育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教育因素,在学生的周围创设一种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生成一个涤荡心灵、沐浴灵魂的精神空间,从而使学生感悟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四)阶段成长模式

学生在校五年,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方面会发生相当大的量变和质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尽管考虑和照顾到了学生发展的实际,但是工作的重心还是偏于教育者的主观要求,是一种让成长适应教育、而非讓教育促进生长的教育模式。

(五)协同合作模式

协同合作模式,就是以学校教育为教育主干力量,同时协同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去教育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协同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做好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沟通工作,避免负教育因素的出现;最后,合理调配各种教育力量,以求得工作上的最大效率。

四、总结

初等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教育,吸收西方教育的精华来补齐我们的不足。在培养孩子时,应当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参考文献:

[1]鲁江.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差异、融合、选择[N].广东教育报,2009(12)

[2]刘敏,李新生.《五年制师范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工作现状调查分析》2007(35)

作者简介:

中外模式 篇12

关键词:合作培养,模式,高职层次

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生事物, 近十几年来, 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2010年4月, 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定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218个, 覆盖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和教育大省的江苏省是最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省份, 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发展迅猛, 目前已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192个, 占我省中外合作办学总量的55%, 其中与英国的高职合作有13项。

我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构成呈现以下特点:a.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 (占85%) 区域并正在向苏中、苏北延伸;b.合作者国别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c.专业分布特色明显, 涉及的主要专业包括:财经类、电子信息工程类、旅游管理、国际商务、汽车维修、食品制造等;d.办学形式多样,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合作百花齐放。

1 高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研究情况分析

高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方面面。江苏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从办学模式上看, 包括3+0、2+1、3+1、3+2、3+1+1、3+1.5、2+2、2+1+1、1.5+2.5、1.5+1.5等形式。 (如表1所示) 。

学者将高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大致分为了三种:1) 融合式:中方院校引进外方院校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考核评估办法等, 同时中外双方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大纲等教学资料, 教学实行外方派相关专业教师来中方授课和接受过外方系统培训的中方教师双语授课相结合;2) 嫁接式:通过双方对各自开设课程的评估, 互认学分及对方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通常所说的“2+2”, “3+1”或“3+2”等模式属于此类;3) 松散式:指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 或者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或者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由于该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普遍意义且可操作性强, 因而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及高校的重视和欢迎。

2 高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和对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实施教育改革开放,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有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更好地推动我省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从多年中外合作办学经验以及研究结果表明, 高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仍有诸多问题和难题需要解决和克服。四川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吴岚教授研究分析得出[1]:目前, 中外合作双方院校水平不匹配,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师资培训有待加强,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职业性有待提高, 中方院校的管理缺乏监管, 项目应充分考虑中国学生的就业升学功能。张庆堂认为[2], 目前, 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单一, 层次偏低,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高职特色难以体现;高职院校某些自身因素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 如教师自身英语水平不高;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还不能真正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还很难实行“政校”分开, 实行董事会 (理事会) 领导下的校长 (项目主管) 负责制, 并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 适应良性运营和健康发展的要求。据此, 不少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相应对策: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王骏认为[3], 可以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专业适应市场需求、课程紧跟行业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职业能力、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实习实训环节, 提高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以及加强合作办学管理等方法在探索中解决问题;陈经义学者[4]认为, 需要采取加快合作办学立法步伐、健全教育主权意识、拓宽合作项目的范围和功能、与国外企业 (如德国的“双元制”企业) 合作等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问题;更多学者认为, 要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 为高职院校与境外职业培训机构、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 提供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和平台;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引进职业技术培训项目, 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 使某些单独由一个院校难以承担的项目通过资源整合统一协调的方式开展起来, 并逐渐扩大受益面;要采取开放灵活的政策, 允许探索各种合作办学形式, 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岚.对英国HND项目在我国发展状况的理性思考[J].新西部, 2007.16, 122-124.

[2]张庆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 2008.18:18-19.

[3]王骏.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75-77.

上一篇: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下一篇:涌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