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办学(精选8篇)
中外合办学 篇1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 更新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部分实际问题, 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而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正是高职院校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 而且能够吸纳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 中外合作办学在规模和层次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但是, 从总体来看,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仍处于一种探索时期, 在此过程中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会出现很多的困难, 但发展任然更重要。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生源情况
高职学生的生源主要是高考中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学生来到这里是想学一技之长。以此, 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 更别提英语基础。我校中加合作项目主要是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也许还不错, 但是要想在加拿大顺利的学习和生活, 还需要加强英语方面的学习。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加合作项目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出国, 到加方完成学业, 并取得相应的学历。主要原因是签证、或者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出现问题等原因。因此,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 而是认为即便不能去加拿大学习同样可以在完成国内学业的情况下获得国内的学历。从而,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紧迫性不强。因而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缺旷、迟到、早退等现象。
(三) 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不强
语言是文化的在载体。学习一门语言, 不仅要能够熟练的运用该语言, 还应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学习英语, 除了要能够熟练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外, 还要了解英语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习惯用英语思维去思考。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加拿大学习和生活, 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好外出学习的思想准备。在思想上认为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 没什么了不起, 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并不了解, 甚至并不重视, 更谈不上跨文化交流意识。表现在学习上最明显的就是英语口语交流和英语写作上。在交流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还是会出现中式英语, 甚至会自创一些英语短语, 在英语固有的词汇、短语的使用上也不能准确的掌握其意义, 并准确加以运用。写作方面主要是不能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掌握篇章结构, 在文章的写作上非常混乱, 常常出现主题不明确、层次不清, 东拉西扯等情况。
(四) 教材选择上没有针对性
中加合作项目的学生开设的《实用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教材一样, 并没有体现中加合作项目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应有的特色和针对性。而在英语课程的开设上更是没有做到英语和专业相结合。因此, 这样开设的英语课程对学生今后到加拿大学习专业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加方开设的专业课, 并取得相关的相应的学历。
(五)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中方教师实际上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 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和教学的创新能力都应该有所提升。实事上,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了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对学生到外方去学习, 适应外方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氛围都很不利。因此, 非常有必要通过培训、学习和教师自身的努力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上好每一堂英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 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 除了极少数学生不愿意学习以外, 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学习的动机, 只不过因为基础不好, 或者学生看到的都是和中学阶段相同的教学。这样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热情, 因此, 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 应充分合理的创设各种情景, 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 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完成这些任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复述课文、任务驱动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模拟而又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说英语、用英语, 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 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内外两套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 两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统一, 重点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应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 中方可以根据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协议, 提出外方教师、专家、学者到中方来进行教研活动的交流, 通过观摩和教研交流, 让中方教师学习外方教师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 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应经常交流和沟通, 这样既可以让外方教师了解和掌握中方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能够让中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也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此外,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还应该有计划的选拔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深造, 让教师能够学习外方的更新的教学理念, 吸取外方教学上的优点, 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中外两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最终会到外方进行学习,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外方学习时更好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课堂教学等, 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 加强中外课程的衔接
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上, 中外合作双方应根据办学需求, 合理设置课程, 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外方学时学习上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因此, 中外合作办学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和沟通, 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两种优质的教学资源。
四、结语
在全球化进程中, 中外合作办学应运而生, 它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 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无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多少困难, 都应努力克服, 大胆探索创新, 促进中外合作项目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蕴文.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教学视野, 2011.11.
[2]孙巍, 韩伟, 李美旭.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 2014 (8) .
[3]许静雪.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8 (2) .
中外合办学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呈不断扩张的趋势。在跨国教育的各种形式中,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合办项目申请程序冗长,师资管理不健全,无法确保高校教育办学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
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人力,商品,知识,技术等的跨国界流动,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教育资源在各国之间的共享,促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在这种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教育产业中继公办和民办学校之外的第三支办学力量。鉴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涉外的教育活动,因此有必要寻求在政府和学校两级管理系统以外的管理手段,治理被视为介入政府以及学校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管理手段。
一、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历与学位颁发合办项目中请程序冗长,延误办学项目的进程。学历和学位问题一直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授予国家认定的学历、学位成为一所教育机构是否是正规学校的重要标志,而学历与学位授予对于高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以及资源获得上部有很大的帮助。
一股来说,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通过立法,拨款,评估等手段实现宏观管理。就目前我国政府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也主要通过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即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体操作。管理方式上还是由政府集中领导。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对获得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资格且得到学位并颁发国外学位的许可的合办项目来说,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经由国家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学历教育资格。同时还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最终向国务院学位行政部门申请颁布学位教育许可。除此之外还要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以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所的评估,才能获得开办的许可。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使申请程序冗长,而且多部门管理势必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结果必将延误合作办学项目的进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可信度。目前,我们学院两个中外合作项目都可正常发放学历、学位证书,暂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如果继续发展,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与专业,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二)师资管理不健全,无法确保高校教育办学质量
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如具备专业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方式的能力,创新意识的能力等。合作院校的师资队伍分成两部分,国内教师和外籍教师。
国内教师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教龄结构不合理,老中青三级教师比例不协调。多数教师都是一些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应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而外籍教师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外教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合办的学校中有很多不是按要求选派来的,而是临时招聘的,所以教育质量也就无从验证了。据了解,有些外教素质较差,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浓,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能力弱。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我们学院暂时没有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所需教师由其他学院或社会上借调而来。这些院外教师,我们学院只有使用权,缺乏管理权,因此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外教方面,虽然,我们学今年将有30名外教上岗,但是这些外教也是参差不齐,对我们学院大力推行的英语教学是一种潜在的隐患。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合理的、完善的师资队伍,为我们学院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完备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目前为止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权威的法律。但是,该条例对于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立标准与质量控制缺乏明确的具体标准。所以导致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备,管理效率的低下。而且条例中只提出了运行原则和要求,没有提出监管指标以及可以有效执行的处罚办法,使得合作办学机构成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无有效措施监控办学机构及其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因而中外办学失去了传统高等教育中的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同时还带来了传统高等教育没有的新问题,如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现实表明,合作办学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隐患,如主管部门众多,合作办学的外方水平不高,层次普遍较低等。这都缺乏一套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作保障。
健全的制度、科学的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们学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长远的管理制度,以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Ⅱ,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的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优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教务管理工作在中外合作项目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体制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有效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突出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使得教学管理能够在全面考虑所引进的专业、课程、师资以及本校师资、实训、生源质量等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安排、整合、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和教材等,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合作双方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达到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大
由于办学性质和模式的不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招收的学生不同于母体高校的学生:招收的学生多数层次较低,他们多数高考分数较低,来自经济状况富裕的家庭,由于长期受父母的过度呵护,自立和自理能力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与国内同类学生相比,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双重压力,同时还必须接受和适应两种不同的教学体制等。这些情况,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2.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特点使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要有较高的外语交流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教务工作者向“专家型”发展。现实中,中外合作办学教务工作者素质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专门进行过中外合作办学教务管理知识的学习或培训,普遍学历不高,缺少统一的高校教育管理知识,尤其是跨国合作办学的管理知识,且终日忙于事务,缺少业务学习和培训机会,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3.师资存在问题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外籍教师需求量增大,有关院校在师资引进方面,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教师考核机制,引进的外籍教师良莠不齐。外方教师的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和学生的状况,也容易出现教学不系统、缺乏连续性的问题。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中方授课教师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外语表达流利、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教师不多。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用中文教学代替双语教学、临时到外校聘请相关教师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情况不仅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而且将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隐患。
4.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学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审核监督功能。评估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与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并无定法,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尚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评估体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学校、满足不同需要的教学评价方法。
三、对解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建议 1.提高生源质量
但在现实的合作办学实践中,一些合作办学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为了扩大生源而不惜降低录取标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给教学增大了难度,也损害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质量水准。因此,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在录取时严格控制录取标准外,还应在新生外语分数上严格要求,从而保证录取学生的基本素质。
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既定目标的保证。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贯彻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所管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模式、内容等各项合同条款,有的放矢地管理教学。第三,对教学管理人员实施外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加强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培训,有条件的应该送到国外院校进行外语能力和管理知识培训,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外籍教师管理
在聘任外籍教师时,要严格考察外籍教师的任课资质和水平,对所有新到任的外教进行到职培训,帮助外教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做到知法、守法。向他们介绍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鼓励新到任与任职时间较长的外教之间的沟通,坚持教学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外籍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管理人员要及时、主动地关心外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文化差异,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4.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
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管理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同时建立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及时获取教师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为教师授课提供借鉴。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特点
一、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需搭建起结合中外教育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我国的国际化本科教育是引进国外优势教育资源的大胆尝试,这一尝试过程正是有效结合中外教育管理体制优势的过程。中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不同,同时双方办学面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环境、国民经济状况以及教育实施对象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汲取西方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引进多元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并借鉴外方严格教育质量监控的先进经验,使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新道路时少绕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也不能背离在中国本土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融合双方教育管理的优点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在整体运营、管理职能设置、课程设置、成绩和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整体运营是以事业单位采取企业化运作,资产国有有利于保证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和无私性,企业化运作则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设置管理职能时,学院有传统的部门和系别执行日常教学运行和管理职能,又专设各部门的质量监督职能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和体系。学院经过科学论证和研讨,对本科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增设了部分语言课程,这既保障了原教学方案中专业课程的承接和权重关系,又尊重事实,能帮助学生克服使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课程的语言障碍。学生成绩管理方面,每门课程的考核包括出勤、作业、期中和期末四部分。作业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践调查、企划作业等实地操作获得,锻炼了学生组织策划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期中考试在中期检查了教学效果,既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式,也促使学生反省学习中的成败。通过这样不间断地努力探索,学院逐渐搭建起了能结合中外教学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二、教师管理方面,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合作办学在师资方面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师资结构相对复杂,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师资结构相对复杂,是指教师国别和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往往既有中教又有外教,既有全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有时还有短期客座教师等等;人员流动性较大,指外籍教师一般流动性大,也指中籍教师由于合作办学教育普遍具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人事制度不同于传统的终身教师聘用制。以上这两点,直接给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管理带来了难度,也对其教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师管理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也有所体会和总结。西方的教育侧重于实践和操作,中国的教育则更关注基础和理论的培养,学院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合理配置师资。专业教学中,大力引进外籍师资讲授强调行业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课程,同时聘用经验丰富擅长全英文教学的中籍师资讲授基础性质强的课程;语言教学中,使用中教讲授词汇、语法、学习技巧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同时由外教讲授交流和演讲类课程,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纯正的口音和语感。这样的优势搭配,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籍教师的整体协同力量,又尊重了各自特性的差异。
三、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准入机制,使中外合作办学面对的受教育群体包括了部分高考失利者;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费用投入较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和家长对之抱有更高的回报期待,这既体现为对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的期待,也体现为对教育服务的期待。合作办学教育对象的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通过多年实践,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经验,从而设立了一套严密的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即按学期检查和预警学生学业情况,将学有阻碍的学生分流出来,予以有效的单独指导和督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向全英文教学环境和高等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院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平台即时更新学生的成绩、出勤、班主任评语、教师评语等信息,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建立与学院的直线沟通渠道。这一套学生管理思路,姿态开放,既坚持了严格的教育质量标准,又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细微关怀,是国际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具化。
四、教学质量监控方面,需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命题,唯有切实保障质量,才可能求得发展。我国虽然已于2004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并建立了年审制度,但国际化合作办学在中国毕竟不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历时尚短,相较于教育部组织的、四年一度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和审核还缺乏国际普遍认可的完整指标体系和严密评定标准。在这种外部质量评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谋求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就需要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质量始终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学院要主动接受国内外各级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的审核,积极参与学校和合作院方阶段性的教学工作检查,不断提炼和完善自身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和体系。合作校方定期访问学院,期间通过听取汇报、与师生座谈、课程视导、抽查作业和成绩等方式,检查和监督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借势于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学院建立起了严密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成绩考核实施全过程的双标准,学业中期分流的预警和指导标准,测评教师教学质量广幅度、多层级的标准。为进一步保障各项质量监控标准的有效实施,学院又配套以日常监控结合定期监控、单项评估结合综合评估、定性评估结合定量评估的内部监控机制。如此一番内外兼修,国际学院才得以用可靠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国内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回顾 篇3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 经历了从小到大,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此, 笔者回顾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继续发展的历程。
(一) 合作外方总体水平稳步上升。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来看, 主要是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 影响合作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合作外方教育资源水平。世界上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 是以合作外方教育机构的资质来衡量合作外方的教育资源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刚兴起的时候, 那些进入国内市场, 被批准合作办学的国外教育机构办学资质参差不齐。通过调查发现, 来华进行合作办学的国外二、三流大学很多, 一流大学相当少。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999年以来连续扩招, 国内高等教育供给扩大了, 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及教育发展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仍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当时国内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比较少, 造成国内大学对国外大学的办学情况不甚了解, 容易引进一些办学资质不高的国外大学;同样, 国外大学对国内大学的办学情况也比较陌生, 国外一流的大学不敢贸然来华合作办学。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 中外大学之间学术交流日渐频繁, 政府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门槛, 国内合作方加强了对国外教育机构的鉴别。因此, 国外合作方的总体办学水平稳步上升。虽然不排除有些国外院校来华合作办学是为了扩大生源和影响力, 从而获得经济上的高额回报, 但从整体来看, 大多数国外院校来华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增进学术交流、加强双方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合作。为了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促进其更好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应抓好准入关, 做好对国外院校的资质审查;国内院校也应选择那些在专业上能优势互补、或强强联手的国外院校进行合作, 只有这样, 才能使双方的合作项目做大、做强。
(二) 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也经历了从小到大, 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早期, 规模较小, 有些项目甚至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办学硬件方面, 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硬件设施缺乏, 如缺乏独立的实验室等。办学软件方面, 突出体现在课程、师资队伍等方面。有两种课程引进的倾向:首先是教材全盘引进, 没有经过本土化过程, 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不适合以我国高等教育消费者为主体的中外合作办学;其次是引进缺乏实质性, 也就是说引进的东西只不过是改造国内同类同层次院校的培养计划, 与合作办学的初衷不一致。更为突出的是师资队伍问题, 专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而且外籍教师比例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 外方对合作办学的投入不足。虽然本期双方合作很好, 外方担心在下一期的合作中得不到中方的支持及通不过中方政府部门的审批, 所以外方不愿在前期投入太多。现在,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 规模日益壮大, 合作外方对长期合作办学充满信心, 各项与教学有关的软硬件都配备到位。最能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征的是教材和师资, 教材的引进已形成完备的体系, 学生使用的教材基本符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标准;专职教师队伍趋于稳定, 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在逐步增加, 外籍教师的比例得到显著提高, 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已初步建立起体现合作办学特征的教学管理体系。为了使中外合作办学更好地发展, 中外合作双方应共同努力, 积极为合作办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彼此都应尽最大可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 把合作办学建设好, 努力创建优质中外合作办学品牌。
(三) 专业设置趋向合理, 科技含量得到重视。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发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 对于引进国内急需、国外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予以鼓励。教育部也多次强调, 中外合作办学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 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但从学科整体布局来看, 中外合作办学开设了较多投资成本较低的专业, 如外语、经济、工商管理、外贸等, 我们急需合作的农业、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等领域, 则专业设置不多。上海市2004年数据显示, “合作项目高科技和尖端学科领域的合作不多, 约80%左右的专业集中在文科领域”。[1]根据近年来上海发布的人才需求来看,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 需要重点发展新材料、能源环保和生物医药等行业, 因此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以前较少设置这方面专业的原因在于:第一, 中外合作办学太过“功利”, 设置的专业都是一些投资成本小, 回报率高的专业。第二,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优秀师资缺乏, 教学设备缺失, 导致无法开设那些国内急需的课程。第三, 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比较薄弱, 缺乏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现在, 为了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适应当地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 努力做到毕业生适销对路。与此同时, 中外合作办学也加强了对新开设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训, 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备, 完善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另外, 国家在政策上也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引导, 做好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这两部法规文件政策导向的核心是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后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进一步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 要重点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和优质教育管理资源。
对于一国的教育而言, 其优秀的文化通过课程予以传递, 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会在课程中得到反映与体现。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 引进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课程。优质课程资源与优秀教师、优质教育品牌等其他要素是紧密相连的。真正优秀的教师应体现为开设或开发优质课程的教师, 真正优质的教育品牌应表现为优质的课程品牌, 教学设施等硬件要素的引进也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另外, 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学习与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有益成果与成功经验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大有裨益。因此,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引进。
优质教育管理资源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优质教育管理资源包括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教育管理制度。我国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管理的差距。就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 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 要重点关注对优质教育管理资源的引进。
三、综述
总体来看, 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加入WTO之后, 随着国内大学参与跨国高等教育交流机会的增加, 国内大学迫切希望与高水平的国外大学进行合作, 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而优化国内教育资源, 带动本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国内院校在考察国外院校的同时, 国外高水平的院校也在考察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 慎重找寻合作办学的伙伴。刚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规模普遍偏小,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任何事物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只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的理念, 就一定能够创立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品牌, 并发展壮大。至于专业的新科技含量较低, 这一问题已经有所扭转。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 专业也要逐步调整并丰富起来, 不少合作办学机构已经意识到合作办学要与时俱进, 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 合作双方正在逐步提高合作程度、档次和水平。另外,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支持, 所以合作办学首先要立足当地, 开设当地发展需要的专业, 培养大批急需人才,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优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不仅能促进国内合作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 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国际化战略视野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 经过市场的检验, 优胜劣汰, 对于那些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品牌, 要靠中外双方共同维护, 促进其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今后可在政府的牵头下, 引进一些在各层次和领域比较有名的国外院校, 如在学术研究领域, 可引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国外名校与国内名校合作办学, 共同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研究, 并加强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技术应用领域, 可引入国外相应的专业院校, 双方加强在技术应用领域的合作, 共同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 这也是目前我国急需的人才。
只要政府、社会、中外合作双方共同重视合作办学, 合作双方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的理念, 中外合作办学就一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兴德.关于加快发展上海教育服务业的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1) .
[2]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2006[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中外合办学 篇4
1 三本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总体上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对雅思英语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学习兴趣不高。以嘉华学院国际部大一14个班375名学生为例, 英语的平均分仅在86.5, 尚未达到90分的及格水平。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大一入学初期就不能制定较高的培养目标, 而是由简到难, 循序渐进, 以便于学生容易接受。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谓自主即“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1) 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 即学习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并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 通过雅思考试就可以到国外的高校就读, 以雅思考试为目标的动机性很强, 这一外在动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也导致了过分关注英语的应试技巧, 而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以及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同时在学习策略方面, 他们都不清楚该采用何种学习策略, 很多学生认为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好了, 课下也很少花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学习。以雅思口语学习为例, 接受访谈的所有学生都认为英语口语很重要, 但是只有18.6%的学生课下会花时间练习口语, 绝大数学生只在一周两次的英语口语课上进行口语练习。
针对学生的特殊性,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殊性, 寻求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普遍入学英语基础不好这一特点,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就有有所调整, 由简到难, 循序渐进。对学生要多鼓励, 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策略。为了督促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 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任务。以雅思口语为例, 学生单纯依赖一周两次的口语课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督促学生练习口语, 笔者在教学中会布置口语任务, 让学生课下录制成视频, 这样老师可以通过看视频更为直观的发现学生口语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说语音语调, 语法句子表达等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可以给予相应的辅导。
2 教材选用方面
自1987年雅思考试首次进入中国,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雅思考试中心。市面上有关雅思考试方面的书籍可谓琳琅满目, 五花八门。然而, 这些书籍只能作为短期培训资料, 不适合中外合作办学两年的语言学习教程, 缺乏持续性。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的教师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对其他三本院校教材选用的调研, 最终确定以Cambridge4-9为主要教材, 但由于这一套教材难度系数较高, 对入学新生并不太适用。因此, 作为过渡阶段, 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 雅思阅读采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雅思阅读预备教程, 这套教材专门为高中毕业生, 大学低年级学生编写的, 难度适中。同时配有一些课外读物, 用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雅思听力采用《英语初级听力》和《step by step》这两套口碑较好的听力教程。雅思口语则以《雅思口语特训》为主, 同时配有《新概念英语II》作为辅助, 由于《新概念英语II》语料地道, 故事简单有趣, 学生通过背诵复述其中的故事来达到练习口语的目的。对于雅思写作, 第一个学期主要集中在巩固学生的语法方面, 按照由词到句再篇章的思路, 教材主要以教师自编讲义为主。
3 师资培养方面
我院雅思教研室共有11位老师, 均获得硕士学位, 同时在雅思考试中获得过高分, 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其中有过留学经历的老师3人。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院聘请了三名外籍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口语教学, 同时每学期国外合作院校会派专业老师来我校进行短期的密集授课。由此可见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但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教师队伍年轻化, 平均年龄不足30, 不可否认年轻教师上课风格更为活泼生动, 但在雅思教学方面的经验不足。为此, 院领导经过协商特批进修经费, 将英语老师输送到一些培训学校进修。同时为英语老师提供雅思考试费用, 派英语教师去参加雅思考试, 从而更好的了解雅思考试的动态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 学校正在积极制定英语教师激励机制, 以学生雅思成绩作为最终的奖励标准, 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4 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与实施最直接的体现, 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英语教学本身的特点, 我院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4.1 采用小班授课
针对语言教学本身的特点, 我院实行了小班化教学, 每个班学生严格控制在30人以内。只有通过小班授课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从而因材施教, 同时学生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口语教学, 要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口语锻炼, 必须实习小班授课。
4.2 增加晚自习辅导
由于本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大部分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候, 为此学院组织学生开设晚自习辅导。晚自习时间配有专门辅导老师, 同时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 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不好的学生穿插在一起。辅导老师会分配任务, 这样一个小组中, 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不好的学生, 彼此相互协作, 相互帮助,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辅导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从而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
4.3 教学形式多样化, 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上除了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之外, 同时采用国外流行的小组研讨课的组织形式, 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竞争, 从而保证课堂既活跃又有趣,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院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 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课堂上可以利用听说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听原汁原味的英语资料, 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设定情景,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嘉华学院分管领导和各位雅思老师的共同努力, 嘉华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生的雅思成绩明显提高。雅思成绩5.5分的学生达到70%, 部分学生单科成绩甚至达到了7分。雅思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新生事物, 很多东西都处于摸索状态, 但是只要认真钻研, 勇于革新, 中外合作办学定能取得成功。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 英语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只有通过雅思考试, 才能顺利地到国外合作院校就读。笔者结合北京工商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对三本院校雅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我院在应对这些问题中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雅思教学,问题与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静, 魏月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
[2]王晓明, 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
中外合办学 篇5
随着高校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浙江理工大学在10年的办学过程中, 发现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调研和思考, 就如何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探讨。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1.目前浙江理工大学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录取分数线较高, 生源质量逐步提高, 非常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循环。
2.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收费较高, 致使最终被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条件较优越的家庭, 且90%是独生子女, 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
3.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与美方学校对接, 且部分专业课程由美方学校选派的优秀专业教师承担。在这种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 且自我意识较强。
4.基于特殊的办学模式, 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 部分学生还有机会赴美方学校交流学习半年或一年。这使他们处在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碰撞的最前沿, 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被动承受者。我们不得不看到, 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 必然对他们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办法
1.从学生角度来看, 应加强以下三点管理工作:
(1) 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爱国主义和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大学生存在形形色色的思想倾向, 对于他们的教育要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他们所关切的实际问题, 因势利导。改变我们只讲空洞理论的传统政治教育模式,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文化教育活动中去, 组织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性和自信心。
(2)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 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大学生受到两种不同思想的冲突, 且处于意气风发、容易迷失自我的阶段, 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关心和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了解时事,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各项重大建设与发展, 用理性辩证的思维去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各项评论, 并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另外, 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 防止资本主义的不良思潮对学生的侵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加强学生队伍中的党组织建设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不同之处, 以浙江理工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为例, 其主要的不同点表现在部分学生会到美方学校交流学习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学生在美学习期间的各项党组织工作和活动如何有效进行, 目前没有相关的制度, 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在此情况下, 急需我们通过正确的定位, 积极的创新、探索出一条合理有效, 适应其特点的党组织建设和工作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好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在这里, 本人谈几点想法。首先, 我们应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其次, 在满足成立基层党支部的条件下, 在派往美方交流学习的学生中设立临时学生党支部, 明确学生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的人选, 搭建好组织结构, 为日后党组织工作建好平台、打下基础;最后, 对不满足成立基层党支部的, 则要求在学生所属的党支部中确定专门的辅导员或相关教师与学生保持联系。同样对已成立临时学生党支部的学生, 更要确定专门的辅导员或相关教师负责与他们联系, 以便日后开展正常的党组织工作和活动, 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等。这样既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吸引到党组织中来, 保证了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又增强了海外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2.从教师和辅导员的角度来看, 应加强以下两点管理工作
(1)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的办学性质, 对辅导员不仅要求政治觉悟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最好还要具有一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一方面, 辅导员可以在平时学习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 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积极联系外教和相关外籍专业教师, 帮助学生与他们沟通。
(2) 加强教师和辅导员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和政治觉悟。
我们在大力主抓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时, 往往容易忽视教师和辅导员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个人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如果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现出良好、健康的道德风貌, 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但对外籍教师和国内教师的管理上, 我们应区别开来, 对外籍教师要因势利导, 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有益做法予以鼓励和支持, 而对一些不健康、不积极地做法予以劝阻和限制;对国内教师则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教师、辅导员参加政治学习, 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守好德育这块重要阵地。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主权、如何处理开放和限制的关系, 防止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浸染甚至腐蚀我们师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已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问题。如何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培养“四有”新人, 培养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有着深远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列入到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中, 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从浙江理工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经验入手, 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特点、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 特别是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工作的思路。笔者认为抓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管理工作, 对构建和谐校园, 培养跨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9.
[2]邓洪健.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113-114.
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的思考 篇6
近些年来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飞速发展, 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出现, 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等方面。任何问题都有其原因, 通过对这些问题追根溯源的研究和分析发现, 缺乏品牌意识是其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创建品牌仅有几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提出, 而且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创建品牌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类和计算研究, 得出教师和学生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并根据这一结论给出创建中外合作办学品牌的一些建议。
1 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90年代以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开始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截至2012年, 我国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高达500多个, 遍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而且合作办学的层次也逐步地得到了提高, 涉及的专业领域范围也有所扩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问题的存在。
1.1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1.1 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目前能够真正符合中外合作办学要求的教师数量比较少;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两极分化, 学生层次差距较大, 管理难度大, 而且教材多为原版英文教材,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目标、方法不明确,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差。
1.1.2 教学过程没有创新, 教学模式单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没有体现, 双语教学的运用比较死板, 沿袭传统的“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模式, 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 出现迷茫现象, 学习缺乏兴趣主要是课堂授课模式没有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1.1.3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设置不完善
存在高校上课的通病, 老师讲完课就走人, 不会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和难度。没有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查了解, 也就没有及时的反馈, 起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重视, 没有完善其评价体系或者根本没有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反馈。
1.2 原因分析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发现, 问题很多, 且存在时间长, 导致问题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外合作办学一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没有看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远景, 没有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换句话说就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缺乏品牌意识。没有从长远的意义上抓住其发展的要领, 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随着现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有一些院校的合作办学项目或者是机构提出了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品牌建设的构想, 例如江南大学的莱姆顿学院、湖南大学的美雅国际教育学院等, 这些构想虽然提出了口号但是没有很好的贯彻下去。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建设。好的发展目标加上贯彻到底的执行力是成功的保证。
2 创建中外合作办学品牌的关键要素分析
2.1 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合作办学品牌建设关键要素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为AHP) , 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 (Sat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具体内容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因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不同层次, 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1.1 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进行决策时, 要把问题条理化, 层次化, 构造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 目标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解成为元素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照其属性及关系分成若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元素起支配作用。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 可把这些层次分为三类:第一, 目标决策层。它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 就是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这个终极目标。第二, 准则控制层。包含为实现该目标所涉及的所有要素, 可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主体分为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社会方面。第三, 包括各主体所要考虑的细化的小指标。
2.1.2 根据元素的重要程度, 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层次结构反映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 在决策者的心目中, 它们应该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2.1.3 比较元素的计算和相对排序, 并进行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 经过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应于上一层次某一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这一过程即可得到元素的相对排序。
2.1.4 各层次对于系统总排序权重的计算, 并进行排序
总排序权重必须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2.2 关键要素的筛选过程
2.2.1 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对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基于对品牌建设理论的借鉴, 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特点, 分析找出对中外合作办学有影响的因素, 并把它们分为四个方面: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再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细化每一个都细化出若干个小因素, 如表1所示:
2.2.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根据表2, 确定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 建立两两判断矩阵如表3、表4、表5、表6、表7。
通过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W=[0.1173, 0.4079, 0.4079, 0.0669]Tλmax=4.258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计算C.I.和C.R.:
C.I.=λmax-n/n-1=4.258-4/3=0.086
C.R.=C.I./R.I.=0.086/0.89=0.096<0.1
说明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其中R.I.根据表8得出:
通过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W= (0.1998, 0.1415, 01642, 0.4925) T
λmax=4.08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计算C.I.和C.R.:
C.I.=λmax-n/n-1=4.08-4/3=0.0267
C.R.=C.I./R.I.=0.0267/0.89=0.0296<0.1
说明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通过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W= (0.0832, 0.3989, 0.3572, 0.1607) T
λmax=4.1652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计算C.I.和C.R.:
C.I.=λmax-n/n-1=4.1652-4/3=0.0551
C.R.=C.I./R.I.=0.0551/0.89=0.0612<0.1
说明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通过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W= (0.133, 0.504, 0.25, 0.113) T
λmax=4.177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计算C.I.和C.R.:
C.I.=λmax-n/n-1=0.177/3=0.059
C.R.=C.I./R.I.=0.059/0.89=0.066<0.1
说明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通过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W= (0.25, 0.513, 0.136, 0.1) T
λmax=4.116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计算C.I.和C.R.:
C.I.=λmax-n/n-1=0.116/3=0.0387
C.R.=C.I./R.I.=0.0387/0.89=0.043<0.1
说明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下面计算各指标相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这个总目标的比重并进行排序, 见表9。
2.3 结论
根据表9可以看出, 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对品牌建设的影响比重最大, 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型、综合型的人才, 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目标, 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添砖加瓦, 早日打造出“品牌学生”、“品牌教师”, 最后形成“品牌效应”。
3 创建中外合作办学品牌的建议
3.1 培育品牌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直接消费者, 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进行认知的载体, 对学校品牌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发言权, 因此, 他们自身也是品牌的一部分, 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品牌本身也是一种强化。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学生应该从自身寻找出自己发展前进的方法。学生应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就是让自己成为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能在国际化的发展大潮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才呢?很简单, 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要有创新思维, 打破原来那种一味地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学习方法, 对于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要有自己的想法, 敢于质疑, 敢于向老师发问, 只有经过自己消化吸收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不仅会学习, 也要具有很强沟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名符其实的“品牌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独树一帜。
外因方面, 学校为培育“品牌学生”所做的支持工作表现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包括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就是教学设施, 为学生配备良好的教学设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 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形式多样化;配备专门的语音室, 让学生加强英语的学习。校园环境方面, 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请一些外教参加, 让学生多跟外教交流, 成为课堂外的好朋友, 可以消除学生的顾虑, 让学生主动张嘴去说, 更多地去运用所学的知识, 另外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历史, 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3.2 培养品牌教师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认为, 大学之大, 不在大楼, 而在大师。同样, 名校之名, 贵在名师, 正是优秀的教师群体托起了学校的内涵发展[1]。
教师首先具备中外合作办学要求的基本能力, 能够进行双语教学, 从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课堂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灵活多变的课程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 专业课程采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让学生自己做课件, 并利用相关案例加以说明, 自己上讲台讲一下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然后老师在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正和补充, 进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演讲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 拓展他们的思维, 培养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实际、开拓思路, 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专业知识由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有趣的学习内容。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品牌”, 成为学生中有口皆碑的“品牌教师”。在自身能力方面, 不断要求进步和进修的机会, 加强外语的学习和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不断与时俱进, 掌握专业的前沿信息。
当然, “品牌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创造的良好条件和机会。学校应当重视对双语教师的培训。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外语培训, 提高他们的外语应用能力, 为出国进修做准备, 多为教师创造出国进修的机会, 鼓励教师出国, 学校可以专门设立一个专项资金, 制定教师的人才培训计划, 定期地把青年教师送出国去, 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更新教师陈旧的知识结构, 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化和教育制度的了解、对合作方教学情况的了解, 学习国外课堂教学模式, 把握世界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 获取最新学术信息等。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讨会, 为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 通过不同类型教师的学术、教学经验等方面交流和学习,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使之逐渐成长为国际化教师。
学校就是一个综合体, 把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联系起来, 为“品牌学生”和“品牌教师”的培育和培养提供最大的便利。
3.3 社会大众的监督和认可
另外, 社会大众对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的一个监督和认可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品牌建设一个依据和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品牌的口碑还是在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那里, 品牌学生就是他们的目标。只有培育出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品牌学生, 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也就打响了。
总而言之, 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主体长时间的共同努力, 才能创造一个响亮的“品牌”。因此,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都不能懈怠, 需要相互支持, 相互学习, 共同创造一个个的社会精英品牌, 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使我国的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参考文献
[1]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
[2]黄海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品牌经营和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3]陈放, 谢宏.品牌策划[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
[4]冯晨昱.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1 (1) .
[5]者贵昌.中国高校:教育品牌建设评价模型的设计与探讨[J].高教论坛, 2010 (4) .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篇7
一、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首次碰撞
纵观历史进程,有关于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有过交集点的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说起。1901年7月25日,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署了一个赔款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辛丑条约》。赔款金额达到九亿多两白银,分给各国后,美国得到了3200多万两,约合2500万美元,为了减少赔款,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Arthur Smith向政府提出了“退款办学”的号召,美国政府同意Arthur的提议,并且和中国政府确定了,退款用于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经费,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作“庚款留学”。这个事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在教育方面与美国教育碰撞的起点。之后,20世纪初,美国对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这次的始作俑者不是政府而是美国的一些有足够强的经济基础的人群,资金的投入,专业人士的投入,成熟的理念的投入,让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再一次碰出火花,互相影响帮助。
二、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的现状
回到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涉及到与国外的教育交集的新闻,逐年增多,就笔者所在吉林省来说,发展的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当属吉林大学的莱姆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吉林大学和美国及加拿大的大学合作办学的学院,当时建校十周年的时候,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伯还特意向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发去贺电,并且代表加拿大政府,希望中加的教育合作关系始终保持着。可见不仅中国重视合作办学的理念,国外政府也给予支持的态度。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理念,最初仅应用在我国高校当中,尤其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高等学校,例如,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建的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址在广东省珠海市,虽说香港不能归类到国外,但是香港的教育理念是国外教育理念的延续,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这种合作办学的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这些在中国相对发达城市发展起来的合作办学学院,起着带头人的作用。发展到现在,很多普通的本科或者大专院校也都开始效仿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增加学校本身的竞争力
三、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教育模式融合,实践后出现的问题
从根源说起,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用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做了一系列纪录片,这一系列的内容是和中国教师有关,名字叫做《中国式教育》,拍摄内容主要包括,50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当地的中学进行讲课,教师是中国的教师,学生是英国的学生。英国的中学学生,很显然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英式教育模式,50名中国教师都是来自国内重点中学的教师,无论学识还是管理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水平,当然管理方法那是对待中国的学生,并且他们不是中国的英语教师,都是数学、语文等其他的学科教师,所以他们还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说英语的能力,既然能被选择上,去英国教英国的学生,英语能力方面也就不言而喻了。双方都接近各自的极端,在这个纪录片当中相遇了,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凭这点,想想都会有多的分歧之处,所以在这一系列纪录片中,最多的部分就是,英国学生完全十分地不理解中国老师的做法,包括罚站、留作业等,这就涉及到中国和英国的教育特点,中国的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中,小孩子,尤其十几岁的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因为长辈或老师都认为,如果小的时候管不好,长大就更不好管理了;这点完全和英国的思想不一样,国外崇尚的自由理念,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任由其发展的管理方法。中国教师过分管制的思想,对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种煎熬,有的学生甚至不来上课,有的时候中国的教师却也无可奈何,中国老师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学生没办法入选乐队,就不来上课。
最后,这个纪录片的结果是用最后的成绩评定的,普通话,数学和平均分,都是中国教师团队获胜,英国中学校长最后也总结到,每个学生经过足够的努力都会在考试的时候得到好成绩,但是一天要学习15到16个小时,这好像却不是我们要的童年,不过中国和英国这次大胆的尝试,也让我们英国的学校学到了很多。中国的教师在采访的时候也说,其实最后的这个结果和预期完全不符,但是还是险些胜利了,在这次经历当中学到了很多,我们互相学到很多从没拥有过的知识。临离别的时候,中国老师和同学们告别,学生一一发言表示对中国老师的不舍之情,有一个英国的男学生说,其实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数学老师说我有潜力,让我对自己更加的有信心,很感谢数学老师,并且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孩子都很不舍,哭红了眼睛,班长一起喊着,“万岁、万岁、万岁”(这是他们表示欢呼的一种方式),依依不舍地和老师合了影,拥抱送别。
中国的教育第一次真正走近英国课堂,虽有很多不足,但是结果还是如预期一样,胜过英国的中学老师,因为评判的标准是最后试卷的分数,但是显然英国更注重学生们的个体发展,这样就会在书本上所放的精力少于兴趣培养的时间。中国、英国最后的总结都是,这是一次很珍贵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寻找适合自己的优点。以上是中国教师带着中国的教育模式去国外渗透的一个经历,接下来我们来看,国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的实践碰撞。
笔者的专业是英语专业,所以接受到的外国教师的机会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讲多一些。做学生的角色是,很容易就会对比出,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的讲课差别,中国教师注重传授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法中称作“讲授法”,并且教学目的都是要求学生重点识记本节课的内容,对比外国教师,他们注重的是课堂的活动,他们很会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点,让学生充分动脑筋,为外教提出的一个话题,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外国教师的建议、改进观点等。就在这个动脑筋的过程中,其实教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实现了。当然也不能说现今所有的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都重在传授,部分高校还引进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将主动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当中去,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至现在,很多中国高等院校甚至有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把这个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了。但是,实施相对成功的学校,仅占少数,不具有代表性,不过这个也有可解释的理由,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做一个全面性的改变,而且还在于学生的适应程度,按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渐把这个“翻转课堂”适应给中国学生。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今在专业上存在的弊端
文章前部分提到,之前在中国建立的合作办学学院大部分在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发展至今,现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甚至还有职业院校也都开展了这种“中外办学”的方式,但是究其开展的专业来讲,大部分都以经济、贸易、英语、教育、商务等为主,对比中国高等院校已经存在的专业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大部分偏文科专业,涉及到理科的知识很少,笔者认为可以在专业上涉猎广泛一点,多种专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首先高等院校专业一旦单调,就会导致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局限性。不仅要在合作办学的院校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归根结底主要问题还是要强调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在普通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一些普通院校以及职业院校所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中,国外教师甚少,大部分还是由中国教师讲授,只是教材都是全英的版本,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倒置了,合作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领教国外教师的授课方法,讲课风格,来达到教学目标,不管怎样,整个课堂上都是全英授课,但是如果一个中国教师教授一个英文版本的教材,一旦学生听不懂老师说英语,学生可能就会希望老师说中文,有的时候老师重在完成教学目标,就会形成惯性,再加上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中国老师传授课程的时候就会一味希望老师讲中文,如果一旦这种习惯养成,便不再有合作办学应有的效果。
还有一些国外的教师资历不足的问题,合作办学邀请过来教学的老师,资历条件并不是教师应该有的资格,所以就这影响到,这位国外的老师在传授课程的时候是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建议在邀请国外教师的同时,中国校方一定要查清该名国外教师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因为这会直
中外合作办学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实际教育环境中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适合中国学生,为规划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强大的铺垫。从最初的不成熟的想法,到现在逐步走上正轨,为中国教育发展史翻开了新篇章,主要目标是提高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中外合办学 篇8
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 加强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并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 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1]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和中外合作办学的迅猛发展, 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存和发展。合理引进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不仅能够丰富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而且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对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解读“优质教育资源”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其中, 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第四十九条有这样的表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及企业, 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探索多种方式, 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2]。
国内有学者把“优质教育资源”界定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概念资源的综合[3]。还有学者对于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理解: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水平或者办学特色, 并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课程、教材、师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4]。
三、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引进的实证探析
(一) 优势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引进
哈德斯费尔德大学的办学历史悠久、积淀厚实, 其教育专业在整个英国高校中的知名度较高, 尤其是在英国东部大学中更是名列前茅, 属于优质教育资源。2004年5月, 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正式批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合作举办教育管理与发展学士学位教育项目, 迄今为止已成功招收11届学生。该项目的教师、教材、课程、考核、学位授予等主要是由英哈大负责, 实施原汁原味的英国教学模式, 毕业时所获得的学位证书与在英国本土学习所颁发的学位证书一样, 是名副其实的不出国的“留学”。
该合作项目专业是“教育管理与发展”, 属于紧缺型专业。合作者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教育专业在英国高校里是品牌专业, 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所鼓励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对于促进我国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该项目全面引进英国大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组织等, 该项目课程由六个模块 (module) 构成:“教育调查”、“课程研究”、“教学技能”、“教育机构的组织与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或“第二语言发展”或“双语教学”) 、“发展研究”。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组织, 对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效果明显。
在教材方面, 该项目引进英方合作院校专业课程的原版教材,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 每年增加一些新的英文图书资料, 开阔中方院校教师的视野, 以促进专业教师的英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学生方面, 通过对英文原版教材的学习, 既可全面提高其英语的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 还可掌握很多新知识, 使学生了解教育管理与发展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并积极参与实践, 加深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
(二) 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以发挥和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该项目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个别辅导和个人自修。
1.课堂教学
包括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公共论坛、模拟演示、角色表演, 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个别辅导
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学习帮助。
3.个人自修
根据所布置作业, 让学生大量阅读并深入思考, 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有:一是原汁原味的英国大学教学模式;二是教与学的互动,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三是知识与能力并重, 注重能力培养;四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5]。
(三) 先进课程考核模式的引进
在中国开设的六门课程都是英国大学教育学专业高年级主干课程, 虽然是针对中国学生设计的, 但是课程的名称、内容、培养目标、考核模式等基本与英国本土高校相同, 主要具备考核与教学同步进行、实施连续的考核、考核突出能力考察、考核方法多样并以论文 (报告) 为主等特点[6]。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严格执行由英国哈大学术委员会制定的学术标准, 以及《英哈大课程进程质量保证手册》、《英哈大考核考试条例》等对教学对象进行考核, 从而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四) 优秀师资队伍的引进
该项目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师队伍以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师资力量为主体, 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方教师为辅, 教师队伍既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又有高度的师德修养, 是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的师资队伍。自2012年9月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三名教育学教师经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校方正式聘任, 三名教师均获博士学位并具有境外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 参与中英合作项目的日常教学、学生指导等日常工作, 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五) 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项目合作双方依据该合作办学协议项目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队伍, 具备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并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主要机构有, 以中方为主英方参与的“合作项目管理委员会”。同时, 还设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导师辅导制”、“课程负责人”、“课程秘书”、“课程导师”等机构或岗位, 对项目实施全面管理。此外, 双方还建立教育教学有关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学生手册、任课教师职责、学生考勤、作业、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学质量评估及学生请假、重修、复学、退学等制度。在办学过程中, 严格规范各项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较好的保障。
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探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依托该教育项目资源, 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成效。
(一) 促进了中方合作院校教育教学的国际化
通过对合作项目课程的借鉴, 大大提升了我院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传统中国教学模式侧重讲授成熟的理论和固有知识, 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老师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转变了中方教师的固有教育观念, 开始关注学生独立学习的培养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些都为中方合作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 促进了中方合作院校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更新。
英方教师定期面向我院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学校管理等领域的培训。经过英方培训, 学生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 促进了中方合作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 提高我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多次邀请英国教师为学院机关各处室、各教学教辅单位办公室的领导做高等学校管理方面的专题报告, 讲座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英国大学督查理事会成员的经历对我校行政部门及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都有借鉴作用, 为中方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新鲜的思路, 从而促进我院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 促进了中方合作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研究, 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的基础, 其发展水平是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7]。科研方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依托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联合申请的“中英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 (英国首相行动计划项目二期 (PMI2) ”于2010年12月获得英国文化协会批准, 2012年6月底该项目正式结题。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项目负责人对该科研课题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这是一个享有国际盛誉、意义重大的项目, 对中英两国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 两校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共同推动了双方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此外, 从2012开始, 我院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共同举办“国际职教发展论坛”, 产生较好的国际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2003-3-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1/200506/8644html.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之内涵[J].江苏高教, 2007 (5) .
[4]叶光煌.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资源的思考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 2008 (4) .
[5]丁力.中外合作办学调研报告———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与英国Hudders field大学合作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6]丁力.英国大学课程考核模式分析及其启示———以HUD大学教育专业课程为个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中外合办学】推荐阅读:
中外办学论文05-16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05-24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07-08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08-15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10-22
中外合作办学学风建设05-24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07-14
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方案07-03
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07-08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听力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