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2024-09-28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通用8篇)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中外合作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为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高职学生制定了比较合理的就业指导计划。

1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高职学生在发展的问题上面临四大类:出国深造、出国就业、国内就业和在国内继续深造,其中有9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国内就业。

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就日益尖锐,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毕业生普遍缺乏应有的择业能力和择业经验,在就业时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所措,进退两难,这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就业障碍,也造成了社会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因此为全面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谋求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从新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融人到就业指导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的就业工作,笔者发现学生在临近毕业能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主动投人到就业的大浪潮中去,为即将步人就业市场而做充分的准备,但同时也发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就业还存在一些间题:

2.1就业意识薄弱,就业仓促

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由于接受教育中会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平时未考虑到国内就业因素的实际情况,当临近毕业时无法明确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面对毕业感到束手无策,一时无法适应社会,而在国内就业的压力下“饥不择食”,再加上学校和社会为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临近毕业的学生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以为先就业就是忽视自身条件,迎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只要有用人单位接受,就盲目签约。这种现象加剧了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毕业生在就业间题上的盲目性,也为其毕业工作后违约或离职埋下了隐患

2.2人生发展规划不明确,错过很多机会

刚来大学的新生,他们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给他们灌输的思想是:在高中多吃苦,上了大学就好了。新生以为上了大学,生活就有了保障,或认为毕业离自己很遥远,学习_L一下子失去了目标;有的同学本可以在经过白己努力之后出国深造,但由于没有准备好而失去了机会;有的同学由于平时没有抓好学业,不符合在国内继续深造的资格,在等待和拖延中浪费了时间,到毕业时没有让人认可的成绩以找到工作

2.3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自信心不足

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不少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就业过程都曾感到疑惑:我们这个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同学相比有什么优势?我们没有普通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课程多,英语成绩也都差不多,我们如何竞争的过他们?

也有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怀着等等看的心态,总想着还会有更好的机会,最后错过r找工作的最佳时机,为自己找到的工作的发展前景或待遇比不上以前的单位而感到不平衡。还有一些同学在面临就业与深造的选择时徘徊不定,犹豫不决,不清楚对于自己来讲,是先就业更有利于职业的发展,还是继续深造更有利于职业发展。

2.4继续深造基础知识不扎实

中外合作办学原本是为了增加教育供给,在满足公众求学需求的同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增加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紧缺和急需人才,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办学体制不完善、教学管理决策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上与我国的教育接轨还存在一些距离。因此,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选择继续留在国内深造时,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升学考试上,如数学等基础课上遇到相当大的难题。

3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开展以就业为短期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特定的就业指导体系。由于高职学生在大学的时间只有获年,因此应合理充分利用三年的时间。

3.1一年级—认识选择期

由于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高中很辛苦,_卜了大学就很轻松了。新生刚开始进人学校,大学的教育体系与高中的完全不同,因此此种思想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误导。为此,当学生刚人学时,要对他们的这种观念进行适当的疏通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现在社会就业形势,增强就业意识,让他们在思想上、观念上早做就业准备。

3.1.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毕业生分析个人特征和职业环境,评估职业发展机会,指导他们选择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确定职业生涯路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有的放矢去进行就业准备。针对学生于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对未来发展状况茫然的现实,新生一人学,应该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了解,同时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教育。学生通过测评工具和专业人员的辅导,使他们在了解自身人格、动力特征因素的基础I,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提前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使今后的事业发展有个良好的进程

3.1.2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

可针对不同的专业,将每年本专业,本校,及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通过请教老师、学长,查阅网络、报纸等方法进一步了解近儿年就业情况,熟悉社会就业的形势,同时可以将毕业生填的《毕业生推荐表》发给学生,让其了解专业所需技能,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增强就业意识,给自己定一个短期目标并朝着目标而努力。

3.1.3与专业课程设施相配合,加强出国和涉外知识的宣讲。

可以请专业人士讲解出国的政策所需材料,国外大学的就读方式、费用等方面信息,让有条件出国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避免由于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遗憾。还可请专业课老师讲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请高年级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或毕业生介绍就业经验,让新生刚人学就能找准方向,为以后可能跨专业就业,继续深造,在国内就业或是出国留学做好收集资料及课程准备

3.1.4鼓励学生学好门外语

著名的麦肯锡(Mckinsey)公司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既有技术背景又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将有很大需求。在校大学生虽然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是普遍缺乏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来讲,他们相对普通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很大一个优势就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会有一些教学、外教资源,鼓励督促学生熟练的使用自己专业方向的外语,鼓励其通过外语考试,如参加雅思,托福等口语考试,提高其语言水平3.1.5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

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其个性中的长处,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的成功就业积累经验,赢得筹码。3.2二年级—确定努力期

在大一学习期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学生们在进人大二的时候,就应该要求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朝此方向而努力,要了解每位同学的基本想法和方向,针对不同想法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2.1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职业的要求、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包括学生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去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为以后能更好的就业找到合适的方向。

3.2.2填写毕业后的发展意向表,明确发展方向

针对直接找工作的,帮助他们了解找工作的途径,关注其专业方向的企业,鼓励其多参与有关社会实践。针对留在国内深造的学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把他们“捆”在一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组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钊一对出国的学生,帮助他们寻求准备出国的一些资料信息,确定目标。

3.2.3了解就业信息,学习就业技巧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充分利用有利资源,获得较为专业和系统的指导。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技巧,可引导其参加校内选修课或培训班,如礼仪礼节,撰写突出自己长处和特色的简历,面试技巧,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3.2.4加大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针对学生的专业、学历,都给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帮助。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关,要求学生通过外语等级考试,有良好的口语基础。同时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如机械专业的有AUTOCAD认证,Solidworks中高级认证,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电子专业的有电工中高级认证,维修电工培训;经济管理专业的有物流资格认证,报关认证,预算员培训等。通过获得技能证书,一方面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尽快的融人工作。

3.2.5提倡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实习的环节中积累经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议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适当参加自身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勤工助学以及到校内外实习,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熟悉按劳取酬的工作方式,并在实际1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3.3三年级—实习实战期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大三是一个就业的实战阶段,通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出国的学生基本卜已经办好手续,继续深造的学生基本也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和计划,本阶段的培训主要针对留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处在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早日做好就业准备。

3.3.1要加强思想教育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关系到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根本作用,有利于学生、学校、单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的追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帮助和鼓励,加强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并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3.3.2组织各种专题讲座

邀请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就业思想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本校的成功就业、自主创业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专场的就业知识讲座,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结合自身实际理性思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可联系前儿届木专业毕业的校友给同学们讲就业心得和经验。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多联系,了解最新就业动态。

3.3.3鼓励学生要把握各种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应聘

在进人学校和其他渠道的双向选择交流会之前,要求同学们“动”起来,通过学校的、浏览网上的、报纸上的各种信息,也可通过校友、家长及其他可利用社会网络资源,以及土动前往不同企业单位了解就业信息等途径,使同学们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并寻找多渠道进行见习、实习。鼓励学生把简历投给本专业方面的企业,或投给其他比较感兴趣,又可以胜任的企业单位。同时对学生的找工作过程进行追踪,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

3.3.4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就业

将就业政策及时的传递给学生,鼓励同学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健康成长,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4.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在教学模式和思想上有其特殊性,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体制下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此,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以就业指导课为主线的就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使其在学校的各个阶段,都能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和正确的择业观,确立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角色,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在所从事的岗位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2

一、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

20世纪30年代, 英国学者最早提出“media literacy”的思想, 鼓励学生对“低劣”的大众文化进行甄别与抵御, 来捍卫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步脱离了保护主义的思路, 从一种被动的防御向积极的利用过渡。现在, 英国的许多学院如伦敦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等都专门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也先后经历了免疫取向和培养批判能力两个阶段。据一项统计表明, 目前美国高等学校中有61所学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而加拿大到1987年已经有50所大专院校提供90多个媒介素养教育项目。1999年起, 加拿大各省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课程改革, 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进入课堂。

媒介素养教育在欧美国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它们根据实际情况, 逐渐探索出了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的教育系统。而大陆政府部门还未成立专门组织来主管媒介素养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媒介素养小组。

二、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特色对比

“媒介素养”概念在面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时, 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理念与模式。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认为, 媒介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介方法, 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与加拿大相似, 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英国的媒介教育则强调公民对媒介整体的理解。

我国由于起步较晚, 研究多是基于对国外著作翻译,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读有综合之感, 既包含了对大众媒介信息的使用, 也涵盖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国内学者基本认为,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 使正确理解、积极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 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 认识世界。

三、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对比

选择与使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或模式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英国的媒介教育专家莱恩·马斯特曼 (Len Masterman) 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牵涉整体的教学过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着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学生与父母、媒介从业者及教师的双边关系。

国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独立学科或者将其渗透到其它学科中;此外,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个学校, “整合学生与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联合模式,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独立学科与渗透其它学科和社会家庭相辅助的教学模式;再者,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因此不论是英国还是中国香港都提出了社会教育模式, 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环境以及利用媒介来表达心声。而目前在国内, 既没有规定将其纳入学科课程, 也没有多少社会团体或机构与学校联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者探讨后提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其实基本上与英国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四、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对比

1989年英国教育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 到1997年, 有将近2/3的学校开设进阶式媒介研究课程。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非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独立课程, 其开发推广工作也主要由个别教师或民间组织来完成,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不直接干预。台湾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起步大约与香港同时, “媒介素养”相关科目目前在政大、台大、世新等校开设, 属选修科目。

在国内,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该校2004年9月在媒介与设计学院开设“传媒素养”课程, 着重从媒介的特征,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虽然相关课程已相继在一些高校开展, 部分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相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 但总体而言, 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 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 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五、启示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因为这涉及到大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以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竞争力, 是摆在眼前的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未来的发展, 笔者有以下预想及建议:

1、科学设计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 在生活、学习及娱乐方面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度非常高。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媒介知识、应用技能, 还应包含对媒介的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基础, 借鉴英国、台湾等地媒介素养课程开设情况, 开发出符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

2、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 加强沟通与合作。

西方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有80多年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加快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这点上, 笔者认为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值得我们借鉴, 因为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认知背景以及潜在的合作空间。

3、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核心推动力量。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 政府政策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大陆还是一个新领域, 要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效认知和高度重视是基础, 这样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才能真正进去学校教育体系。

注:本项目由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为:2009R424002。

参考文献

[1]张志安, 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 (5) .[1]张志安, 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 (5) .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 2003, (1)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 2003, (1) .

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逐渐展现出了新的趋势,其传统理念、模式、内容等受到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我们进一步加大对外教育开放,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旨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大学遂应运而生,它不同于中外合作办学,从招生条件、教学模式和管理、师资构成、学校组织等方面看,更具独立性;它是拥有独立实体法人、独立校园的大学,实现了“不出国门享受优质留学资源”的目标,“在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关国史、国情教育和有关国民品格、公民精神的政治思想引导,成为了中外合作大学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长杨福家院士多次提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通晓中西文化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新的办学方式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国际化,使中外合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首当其冲地面向“国际化”背景开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理念与国外教育理念的博弈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身内部的“多元性”特点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外合作大学的文化多元性要求思政教育不断创新

(一)学生群体的多元性

中外合作大学由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学生和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学生共同组成,俨然是一个“小型联合国”。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学生文化背景在同一校园中呈现出多元性,而这一多元性也正是中外合作大学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之一。在这样的国际化校园中,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受的是英式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常与外籍教师、学生接触交流,常有机会到国外进行交换学习,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里汇集、融合,势必产生中西文化多方面的交融和碰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都会随之而渗透进校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同时,由于在吸收国外优质大学理念的过程中,因为招生对象相对集中使学校学生群体特征明显,一般而言,学生家庭背景相对优越,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吸收新鲜信息和资讯,但同时不同理念又对学生主体的思想影响性和交融性比较充分。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学生招生要求其高考分数需在一本线之上,同时英语单科成绩需在115分之上才能被录取;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生招生条件为学生高考分数线需一本线以上;在这样的招生条件下,学生入校之后,学校实行全英文教学模式和国外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这种“严进严出”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一般而言,学生家庭背景相对优越,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较高,成才愿望强烈;热情直率,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受家庭的影响,部分学生接触社会相对较多,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学校的正面教育、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因而,在这些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徑、多形式的传播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群体的多样性

相应于学生主体的多元性,同样由于中外合作大学发展战略的国际化,其专业课教师面向全球招聘,教师队伍由不同国家的专业教师组成。其行政员工也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募。来自各国各地区的教师及行政员工群体,除了进行专业教学之外,同样需要适合自身的文化生活。比如在宁波诺丁汉大学针对不同国家的教师可以定期安排播放不同语种的电影,定期聚餐活动,还有组织不同种类的员工团体俱乐部进行定期活动,如自行车俱乐部(the UNNC Cycling Club)、瑜伽训练、体育类俱乐部(乒乓球、篮球等)、舞蹈社(Dance Club)、OL Dressing Club、UNNC Mama & Papa Club等等,这既是其自身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同时增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可能性,从而,实现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无形中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三)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由于文化主体及教育理念的差异,多元文化总是显示出其互相碰撞的情景,比如:语言问题、教学方式问题、工作流程问题以及对某些特定事务的立场观点和面对方式问题。当然,尽管此类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在中外合作大学中时有发生,比如,教学员工间、教学员工与行政员工间、教学和行政员工与学生间等等,都会出现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矛盾,但是,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及统一的校园情景,这种文化碰撞或者冲突,又能较好地得以交融。不过,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类似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所有的高等院校,甚至任何一人类群体中,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只是在中外合作大学中,这种形式表现出国际化的特征。

(四)学制模式的多元趋向

中外合作大学本科生多实施“4+0”(国内读4年,但可参加学校的交换生项目、留学项目和暑期短期留学项目)、“2+2”(国内学习两年、国外两年),国外留学生活的经历让学生们亲身去体验异国文化,同时也让他们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中。建党9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整个世界中,但世界上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从未放弃“分化”中国的阴谋,比如,海外法轮功邪教组织、藏独组织,他们那些有预谋的歪曲事实的宣传,容易使海外学习的学生落入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陷阱。因而,高校要多对海外学生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多关注和关心,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腐蚀,提升爱国情愫,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网络社会资源的复杂性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进入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多挑战。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所面临的全英文教学环境和与国外大学网上资源共享,使学生在获得学术最前沿研究成果同时,也使其能更多途径获得鱼龙混杂的社会信息,良莠不齐的社会论调和别有用心的事实举证等等都对这些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信念产生不良冲击。总之,西方国家从未放弃通过媒体、网络和文化产品等途径争夺优质人力资源,我们要牢牢绷紧思想政治教育这根弦,加强思政教育的建设,包括网络思想建设,多形式、多角度地深度建构思政教育的平台,从而让爱国情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坚守,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二、中外合作大学形式下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

中外合作大学处于多元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继承、发扬,因而,在多元文化特征下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在塑造国民品格、公民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

这里,以宁波诺丁汉大学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和经验为基点,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从而能对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相关借鉴。

(一)坚守文化使命,积极创新“两课”

中外合作大学更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和国情国史国学的教育。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伊始,坚持开设“两课”,占领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并积极尝试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授课方式,进行大胆改革。

自2006年9月起,采取了专题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以“中国思想传统”、“中国近两百年历史”、“中国文化名人”、“中国法律法规”等为观照范围,倡导“多元互观”、“中国立场”的治学品格和批判性思维的立体眼界。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逐渐尝试采取学生小组互助讨论模式、小班化授课模式和研讨性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更主要的是,大家达成共识: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更应该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学习和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惟其如此,当他们踏上异国他乡深造或工作时才能够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试想,一个连自己祖国文化都不热爱、不了解的人何以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改革后的“两课”是有初步成效的。学生说他们更喜欢老师们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欣赏他们的激情、享受着别样的平和、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去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开发特色学生活动,让思政教育“动”起来

为了营造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校园,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切地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海纳百川”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感化学生,推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自发地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比如,爱中华文化社举办每年一度的诗歌朗诵比赛和经典著作诵读的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取”的宗旨开展各类活动、国际文化交流社举办的国际生汉语演讲大赛、书友会的书画大赛等等,让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们在感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以不同方式进入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国际生在这氛围中感受和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尊重。以上这些不拘一格的教育活动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浸润学生心灵。

(三)坚守党团建设,塑造公民品格

校园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传播不可替代的“润物无声”的力量,而且时间长、任务重,高校管理者需潜心研究并锲而不舍为其发展而努力,管理育人者可看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阵地”,他们在校园文化建构中发挥舵手作用和监督促进作用。

1.培育学生事务团队职业化

在中外合作大学中,要培养出具有好道德风尚和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培育好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不仅要有较好的英文水平,更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在学生中树威信、言传身教,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去看待中西文化。所以,学校积极为思政辅导员们寻求更多自我提高和学习的机会,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各司其职,逐渐形成一批专家化、专业化的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并且,各部门管理者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为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魅力而探索。在中外合作大学中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及文化根基不可避免产生矛盾,但学校本着共同目标背景下,管理上取长补短,为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师生提供更好地服务。可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建构尊重、欣赏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自尊、自爱、自强。

2.党建工作的常态化

本着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外教学模式,在独立的校区、独立的法人实体的校园内,全英文教学等等特殊模式,教学主要由英方负责,行政事务由中英方共同负责,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由中方负责。宁波诺丁汉大学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工作,定位于八字原则:保证、监督、传播、沟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党建工作推动中,我们特别注意启发式教育,提倡循循善诱,避免直接填充式灌输带来的弊端和鸿沟,并在要求学生党员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为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有何不同?

②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党员,与国内其他高校学生(党员),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有何不同?

③作为一名党员,在成长获得的过程中,有什么是可以奉献给这个学校、这个社会、这个国家?

党组织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进行海外党建工作,遂制定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海外学生入党条例》(针对本科生),旨在是确保他们与组织的紧密联系,使其不至于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在英国进行交换学习的预备党员刘铮同学曾在给党组织的一篇电子版的思想汇报中这样写到:来到英国之后,身边能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比在国内时多了很多,同时也就更能够听到多方面的消息。我也看到在国外的反华势力是怎样歪曲事实,丑化中国,丑化党。但是很多标榜客观公正的网站、媒体,却在用捏造的证据,采信单方面言论的方式来给民众灌输错误的信息。……我想,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分析和综合考量,一个人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全盘接纳,那么或者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在纷乱的资源和言论中迷失自我。这是我应该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寻真相,获得真知的锻炼,让自己的认知水平能够尽量达到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各国人士,能更深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对自身的重要性。

(四)抢占思政教育的网络宣传基地

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对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外合作大学模式下,每年都有部分学生留学海外,置身在异国他乡,学校可以利用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多种形式与之取得联系,如QQ、MSN、微博、微信,以学生喜欢、常用的联系方式,关心和鼓励他们,及时取得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还有以某组织的形式网络联系,如海外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国外党员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关心,通过视频参加国内党支部的活动和支部大会,使学生感觉到学校与祖国的温暖与关爱,传递着无国界的爱心,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对中外合作大学这样具有探路者性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还需要时间的推进,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些方面,看见这种实践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而且思政教育在因势利导的传承和变革中,与时俱进,有利于铸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赋予国际化视野,引导他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文化课程教研组.中国思想文化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序页1.

[2]蒋和法、王国荣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宁波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页196.

[4]诺丁汉毕业生“真情告白”[N].宁波日报,2008-03-26.

作者简介:

姚亚红(1979~),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成员、中国文化课程教研室教师、讲师。

信息时代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论文 篇4

一、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开始。我国对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概念的引入并引起关注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主要还只是处在引介国外相关理论、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研究以及探讨有关落实措施的初级阶段,而以往的高校媒介教育只限于知识传输,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只是来自于与媒体相关的专业。

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素养的负面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以及政府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大力宣传和引导,社会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度逐渐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活动也随之增多。

网络媒体素养是媒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现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必备能力。以往网络媒体素养大多单指网络的认知、或使用网络的能力,然而。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媒体素养的内涵不断扩充,除了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认识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外,还包括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对于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对网络世界虚拟性及相对于现实生活真实程度的认知能力;认清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对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以及网络伦理的观念;还有网络交友能力、认识网络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的能力等。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尚没有对网络媒体素养的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但综合网络的特点及涵义,素养的特性与内涵以及众多学者对网络素养的界定的探讨。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创造与传播信息,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知识、技能及非认知因素这三个层面,其中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意识与道德这两方面。具体讲包括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对网络信息的批判反应、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意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等各个方面。

综观我国目前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媒体素养研究起步晚,研究主体主要是一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和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社团组织,力量比较单薄。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媒体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措施、传播导向、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体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在关于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内容、研究水平上,依然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上,研究方法上侧重定性分析。从研究成果上看,结合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真正有建树和有创新的观点不多。现有的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体素质教育内容,迄今为止,尚没有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一本针对未成年人公开出版的媒体素养教材;媒体教育多年来一直局限于培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教育,而非从普通公民的角度对公众进行大众化的媒体素养教育。

二、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新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超过传统媒体。在今天的社会,人们被各种信息包围,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的影响。这些影响有进步向上的,如远程教育的开发、企业网上商务、政府公务上网、网络新闻的传播、个人网上购物等。也有消极负面的,如虚假信息、网络色情、暴力游戏等使网络媒介成为了信息污染的“重灾区”。

青少年学生因其本身的特点更易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由于新兴媒体拥有许多让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的特性,如体验、参与和互动等,迎合了渴望摆脱被控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学生们的口味,因此,新兴媒体就成了许多青少年学生如影随形的“伙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学生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思想及参与一些适当的休闲娱乐。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提供的无与伦比的便捷服务的确给学生们知识面的拓宽及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让涉世不深的他们多途径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自身好奇心强、知识阅历浅、吸收力强、分辨力弱等特点,使他们很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污染。青少年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对信息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其表层意义上,无法解读出信息发布的背景、目的、意图等深层次内涵,容易受控于媒介信息。青少年学生对信息判断力较弱,媒介知识欠缺,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媒介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

媒体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正确理解、运用媒介信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媒体上各种信息大量充斥,良莠不齐、真假难辩。如果缺乏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就容易被误导。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帮助学生分清信息的真假、良莠,从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积极运用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完善自我。

通过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学生能够掌握媒体语言和媒体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此基础上,能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进而通过理性思考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其传播内容,从而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因此,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行动起来,尽快让媒体素养教育走进课堂,这将对我国的教育环境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媒体素养不仅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具备的一种政治素质。媒体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而且具有环境监视、社会调适等政治功能。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接受“媒介启蒙”已经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须。从一般意义上说,大众媒介一方面反映现实,另一方面也建构现实。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认知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的认同和需求的理解等。对受众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和自觉理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

媒体素养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识别、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应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学生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地讲,媒体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

1 要以学校媒体素养教育为主导,带动家庭、社会媒体素养教育。学生接受媒体素养教育主要靠学校进行,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学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与社会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闻媒体等场所和机构,又要依托学校。建立课堂教育、校外教育、网络教育等立体化、多样化阵地,给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2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以新闻和传播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中增添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媒体素养教育与音乐、舞蹈等课外艺术活动放在一起进行。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如大学可以与有关媒体联手开办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讨论会,利用公益广告进行简单的媒体知识普及,等等。

3 中小学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了解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对媒体信息的识别和利用的能力,所以,媒体素养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根据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以将媒体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在教会学生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教授学生分辨、利用信息内容的能力。大众媒体与教育媒体信息传递过程相同,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同,学习者对教育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都可迁移到大众媒体。所以,可以将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

其次,应将媒体素养教育与其它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利用媒体信息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的整合,可以增进学生对媒体的认识,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媒体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要掌握与媒体交往的常识,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体信息服务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前者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基础,应尽可能地减少媒体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后者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媒体信息的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大学(以下简称常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和《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的指导思想,引进、整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遵循“知识、语言、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原则,优化设计适应“教育国际化”理念的知识结构和课程 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务能力和“德、智、体、能”全面发展,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区域社会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素质工程型和管理型人才。

第二条常大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分项目制定独立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与境外合作院校专业以及本校对应专业课程衔接、学分互认。

第三条本规定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条例精神,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制定。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常大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学院)接受中外合作办学学历教育的本科生(以下简称合作办学学生)。

第二章学籍管理

第五条合作办学学生分项目实行境内、境外两阶段学习。境内学习阶段采用同一项目统一学制的模块化、学分制管理(常大学制)。境外学习阶段与境内学习阶段学分互认、学制衔接。第六条合作办学学生修完常大学制,满足合作院校的语言和学术要求,可进入跨境学习的考核与选拔;考核合格,并获得签证者,进入合作院校进行跨境学习。

第七条合作办学学生进入合作院校学习后,为常大境外学习学生(以下简称境外学生)。学校为境外学生保留学籍8年(自到常大报到注册之日算起)。境外学习结束后且在保留学籍时限内,学生可申请恢复常大学籍。

若境外学生在合作院校学习期间因不可抗拒的因素,需中断境外学业,返回常大继续完成学业者,需首先向合作学校提出退学申请,经合作学校同意后,填写《常州大学境外学习学生返校继续学业申请表》(见附件1),由国际学院负责返校资格审核,审核通过并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进入常大相应二级学院学习。

第八条合作办学学生修完常大学制后,因故未能进入合作院校学习,则进入常大相应二级学院学习,按原专业合作办学培养方案执行。

凡被合作院校录取因个人原因(签证原因除外)放弃赴合作院校学习者,需本人向国际学院和合作院校提出申请,经双方复核同意后,进入我校相应二级学院学习。

第九条常大全日制在籍学生均可申请进入合作办学项目借读,借读学生的管理按学生转入国际学院借读协议书执行。

第三章跨境学习考核与选拔 第十条中外合作办学考核选拔工作小组负责合作办学学生跨境学习的考核与选拔(以下简称跨选)。

第十一条凡当届合作办学学生(含借读学生和因签证原因未能进入当跨境学习的上届合作办学学生),修完常大学制,成绩合格;遵守《常州大学学生手册》,截至跨选申请时间,无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均具备跨选资格。

第十二条具备跨选资格的学生,由本人填写《常州大学跨境学习申请表》(见附件2),资格审查通过后,进入跨选程序。

第十三条凡进入跨选程序的学生需满足合作院校语言和专业的考核要求,并与国际学院签订跨境学习协议书后方可进入境外学习。

第十四条有意参加非录取项目跨选的合作办学学生,跨选合格,可进行该项目合作院校学习;跨选未合格,可继续原项目学习。

第四章 境外学生管理

第十五条境外学生管理工作由境外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以自我管理为主,实施属地化管理。境外合作院校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常大国际学院予以协助和配合。常大国际学院应由专人负责与境外学生的联系沟通。

第十六条学生抵达合作院校后,应于一周内将国外住址和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告知国际学院境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

第十七条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尊严的事情,遇到重大事情应及时向学校和我国驻当地使领馆或机构报告。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遵守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和宗教信仰。

第十八条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主动关注国际学院的发展,定期查看网站信息,按期向学校汇报境外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将境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反馈给学院境外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成员。

第十九条国际学院设立境外学生所在国学生分会,分会为境外学生联系、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分会应组织境外学生返校活动,搭建学校与境外学生连接的桥梁。境外学生应积极参加返校日活动。境外学生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按要求定期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并按时交纳党费。

第二十条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按照合作院校的要求购买医疗及意外人身伤害保险;如需购买国内保险,需按照我校相关规定自愿缴纳,可享受在校生医保同等待遇。

第二十一条境外学生需回校办理相关毕业(就业)手续,应参照常大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如遇突发事件,应参照常州大学国际学院《境外学生突发事件紧急预案》执行。

第五章获取常大学历、学位证书 第二十三条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以下简称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负责受理境外学习学生申请获取常大学历、学位证书的审核工作。

第二十四条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对已获得境外合作院校学历(位),并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的合作办学学生进行毕业资格初审。初审合格者由申请专业学科所在二级学院按照常大学历(位)相关规定执行学历(位)审核,由教务处复审后,经常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颁发常大本科学历(位)证书。

第二十五条境外学生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须由本人携带境外合作院校学历(位)证书原件回校办理。申请者须填写《常州大学学历(位)证书申请表》(见附件3),并提供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一)境外合作院校学习成绩单;

(二)境外合作院校颁发的学历(位)证书。

第二十六条凡属下列情形之一者,需先满足下列相应条件,方可向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

(一)未修满常大学制规定学分者,需回校参加相关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修满学分;或在境外合作院校规定的学分之外,补修与常大对应的课程,成绩合格,可抵充常大学制内未合格的相应课程学分;

(二)合作办学学生在常大学制期间,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成绩未合格者,需回校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要求。第二十七条如境外合作院校授予学位时间晚于当年常大颁发学历(位)时间,可由境外合作院校提供毕业生确认函或文凭待发的证明,由教务处协同国际学院按照《中外合作本科 专业培养方案》和外方提供的毕业生确认函或文凭待发的证明对学生进行毕业资格预审核。预审通过后,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复审,复审通过即可颁发常大学历(位)证书。学生获取境外合作院校学历(位)后,应立即向国际学院提交原件和复印件,并转交教务处留存。

第二十八条 在常大颁发学历(位)时,凡还未能确认毕业、但仍可于当年获得境外学历(位)的学生,可于当年11月30日之前申请补办常大学历(位)证书。申请程序按照境外毕业生回校申请常大学历(位)证书的正常程序操作。

第二十九条凡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者,须于每年3月20日之前填写《常州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学历(位)证书申请表》,由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进行当毕业资格预审及毕业生数据上报。凡错过当学历(位)证书申请受理时间的学生,可于下继续申请。

第三十条所有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需在学校为其保留学籍的期限内(自常大报到注册之日起8年)提出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的申请,过期不予办理。

第三十一条 未进入境外学习由相应二级学院管理的合作办学学生,由相应二级学院按照《中外合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毕业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常大学历(位)证书。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未列条款,以《常州大学学生手册》的相关条款为准。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9级学生开始实行,以前相关规定自行终止。

第三十四条负责解释。

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质怀卡托大学 篇6

“其次,针对家长现在都关心的机构架构问题,该项目是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留服)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合作设立的上海地区唯一出国留学培训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的招生办专家同时指出“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出国留学、留学回国和来华留学以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关服务。作为中留服在国内创建首家留学培训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更高的安全度。”

最后在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本科学历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怀卡托大学直接合作,并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备案,所获学位均被我国教育部和国际认可。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的招生办专家的介绍,这个项目对于准备留学新西兰的学生无疑是一条更方便的方案。

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校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送走留学生数达1000余人,测试通过率达90%以上,签证率100%。为准备留学新西兰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安全、高效的留学之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本科2+2,留学预科1+3。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7

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和各个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对于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来说,做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校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从而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并于2001年正式成立,该学院是中加美三国五校合作办学,隶属于江南大学的一所二级学院。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相融合的中外合办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结合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几年来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就如何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 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1.1 引进了国外良好的教学资源

引进外国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莱姆顿学院是江南大学与加拿大莱姆顿学院、美国诺斯伍德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以及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按协议创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南大学在加拿大、美国等四所大学引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其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1.2 培养了大量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导致国际化人才非常紧缺,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才,国家不仅仅是需要数量,更需要的是质量。现阶段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强,导致其与他国人员的沟通出现障碍。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的任务艰巨,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注重对其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方面的培养。

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合作办学几年来,在重点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及工商管理人才方面成果斐然。2005年夏天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首届毕业生因其明显的国际化特征、较强的综合实力赢利了其它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青睐。莱姆顿学院有多位同学被牛津大学、约克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布鲁克大学、联合国办泰国亚洲理工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或经考试进入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读研;在国内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也都被跨国公司聘用。

1.3 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不但改善了办学条件,还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资金问题。我国的传统大学主要是靠政府经费来扶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全球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很明显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是无法满足的。但高等教育想要得到发展,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高等教育的筹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2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素养内涵欠缺

我国中外联合院校大学生学习时间都比较紧张,特别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这导致学生很少有课余时间去接受有关人文方面的知识、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关于文、史、哲、艺等学科的知识普遍比较贫乏,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修养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甚至有的学生书写字迹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由于时间的紧迫导致中外联合院校大学生存在心态浮躁和缺乏素养的现象,所以院校必须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心理素质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人文素质,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和反应也是不同的。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实在是令人担忧。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我国时代的发展存在着距离,最主要的是缺乏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以及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应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现代大学生往往存在着书生意气较浓、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中外联合院校的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社会历史、现实人生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刻,从而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等等。

2.3 崇洋媚外心里严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563名青年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59.2%的青年认为自己周边大多数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35.1%的青年认为“崇洋媚外的风气存在,但不普遍”;55.6%的青年认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的人;76.5%的青年认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与其所属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时,作为中国人,48.7%的青年感觉不自信。

过多的接受国外的教育理念,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部分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3 提高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素质教育质量的策略

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出发,主要从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道德情操、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不难看出素质教育实际上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下,不只是要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上发展,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同时也要保持身体健康以及良好的心里素质。总的来说,学生素质主要表现为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良好发展。作为合作办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的素质特点,做好中外合作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3.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不要受到外国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要坚定自己的正确信念,明辨是非。为此发展高校党组织、积极培养在校党员,用高度概括性的“高”和“强”来引导学生向党靠拢,是莱姆顿学院确保政治为先的又一特色教育。“高”就是党员要有高素质、高追求、高信仰;“强”就是要求党员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莱姆顿学院现拥有正式党员92多名,预备党员145名,入党积极分子500多名。教师党支部两个、学生党支部八个,党员比例也逐年增加,已占学院总人数的7.25%以上,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把党员比例增加到8-10%,毕业生党员比例要达到20-25%左右。院领导针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历史背景、入党现实意义和根本标准等内容进行多次政治辅导教育,经常召开支部生活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党员教育基地和党章党课学习,达到每人每周要接受不少于一次的党课教育。

3.2 关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社交参与热情

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对校园文化建设格外重视。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学校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发展、兴旺的精神支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保留与其他大学的共性,而且融合中外院校的文化特色,创建出了更好的校园文化。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创造更好的语言以及文化氛围,格外注重体现外语特色。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与传统的校园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注重融入英语教学,为此学院创造了全面的外语文化环境,同时注意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现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新生每周安排外教《EFL》课程10学时、中教《大学英语》课程4-6学时,第四学期起持续开设外教《英语基础》、《交流英语》、《技术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商务报告》直至毕业。毕业生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外语沟通能力,具有难能可贵的就业竞争优势。其次,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也注重为学生提供锻炼空间。如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去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3.3 繁荣学术社团,增加人文讲座

人文素养主要是靠养成。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艺术展览等多种社团活动。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学生提高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当代社会高科技在不断发展,但在教学方式上最重要的传授知识方法还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的课时明显是不够的,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想到了以讲座的形式,教给学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素养。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是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一项重大决定,同时更主要的是学院采取讲座的方式,学生不但听讲自由,也没有考试的压力,较符合当代中外联合办学的特点。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只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关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以及增加人文讲座等才能有效提高莱姆顿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才能把莱姆顿学院打造成一所优秀的教育机构,从而培养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章仁彪.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1,(02):124-125.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24-34.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信息化时代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1-03

一、选题依据

信息化时代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它的产生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使全球人结成新的亲密关系,进行无穷的信息索取和信息交换。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在课堂英语教学方面的拓展、提升和创新性学习,因为仅有的书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追逐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的发展趋势,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竞争性的教育模式,是针对当前英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高质量的,寻找可替代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坦诚评估,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外合作办学各国高职院校之间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云计算、翻转课堂、创客空间、移动学习和慕课等等教学手段,通过对信息技术采集与对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数据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互动表现、情感体现以及知识加工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课堂理解学习材料的过程,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利用这些数据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好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寻找和发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新路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形成新型的混合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教育,提高课堂英语教学质量;如何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在线活动中获取的经验与英语课堂教学传递的课程主题和中西方文化相结合,促进教学创新,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和研究发展的趋势。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与英、美、澳等教育先进的英语国家合作。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获得外方学校颁发的学业证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技能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对英语教师依赖性强,基础差又缺乏耐心和毅力,很容易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于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败。随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不论是在规模上、层次上还是质量上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发展。但对于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检索中国期刊网,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6年有相关论文270余篇,2015年有10100余篇,2014年有11100余篇,而真正涉及到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论文近3年仅20余篇,且内容散见在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模式影响、中外课堂教学对比其他成果之中。

在国外,西方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美国2006年启动了“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从外语能力、外语人口、外语语种、外语教育、外语资源利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外语规划,在高校设立了15个语言资源中心,开展智库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储备战略急需的外语人才。

2.英国教育信息化发展《JISC战略》指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环境的发展为先导,支持随时随地的网络资源和内容的获取,支持海外学生、终身学习者等不同学习群体实现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移动终端的使用;开发在线多学科学习工具,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质量。

3.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分别在1996年、2000年、2003年、2010年颁布了一系列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建议,使用新兴的技术为课堂创造出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获得适合的技能。

4.新加坡教育部部长指出,新加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室和学校文化,促进和支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新加坡分别于1997年、2003年和200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发展规划,促成了多元化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技能、拥有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5.加拿大政府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视,温哥华《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

在国内,关于信息化时代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尚无专著,只有少量的课程设计的研究专著和一些相关的论文,内容主要是从人才培养创新和推进课程改革两个角度进行尝试性研究,对于如何推进信息化时代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高度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进行研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2年教育部《十年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在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提升,包括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和管理的能力;要促进高校、企业、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支持跨地域的协同创新,要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在启智性英语教学模式中指出:英语是一门开启学生心智的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英语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国际理解。

3.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指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课堂上的核心和控制者,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建构协助者、合作者、导引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4.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使得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产生改变。

5.庄智象等专家们指出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在思想上、组织上、管理上面临挑战;软、硬件建设发展的不协调造成了外语教师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发展缓慢,教师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之间还存在不匹配、不协调、不成体系等问题,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低下而成为制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瓶颈问题。

以上内容从国内外的政府政策支持、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文化渗透、学习技能提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阐述,为本课题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国际化教育路径、人才培养方向、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深入地探究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影响的关键趋势,观察、分析和排序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学术层面:现有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托于国内传统英语课堂传授和国外开放式教学的小班授课形式,体现了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定位、文化传承与融合、社会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和就业宗旨为导向等。信息化时代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结合使师生产生认同感,并没有有效的理论说明,更缺乏实证研究。本选题将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等特有的属性出发,剖析模式的纵向层面如师生的认知、情感和倾向等和横向层面如中外方共建英语教学课堂等成效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对师生英语课堂教学认同所产生的特有的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化策略的制定,有利于合作办学机构以合适的手段和方式促成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为国际化教育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职业型人才资源。

实践层面:国内外资源共享和师生深度学习是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努力方向。英语课堂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现在基础英语教学、商务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方面。教师日益关注深度学习,充分利用中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等手段以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新型教学模式以项目式、课证结合式等方式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课外核心知识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一是调查分析新型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严重挑战,研究如何将学生从信息技术或网络学习活动中获取的知识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结合起来,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进行混合式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机会;二是探寻国际化教育开放性教育资源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路径,将学生自创的学习内容和想法与教学行为活动相整合,将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开发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趋势,开辟新的教学路径;三是分析采集学生课堂互动、情感和知识加工方面的数据,以达到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四是探讨建立新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教育测量评价体系。

总体框架:设定“现象分析—理论诠释—实践验证—理论总结”的基本思路,通过问卷了解师生对信息化时代的了解和受其影响的情况,深入分析现有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总结、归纳其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将运用网络、移动学习、云计算、慕课、国外教学资源共享等多元化、复合式的学习方式,将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运用并结合于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重新思考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测量评价体系。

重点难点:针对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价值观和兴奋点等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挖掘新型教学方法和创新程序,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将混合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当作文化渗透的催化剂,师生共同以创新方式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教育领域普及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数字信息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工具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困扰的问题。这一现象迫切要求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学生培养数字技能,否则会严重影响师生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共同发展。

主要目标:以实证为基础,结合跨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学习之间的潜在关系整合起来,提升教育素养、重塑教师角色、将技术与师生教育相融合,完善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三、思路方法

基本思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遵循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先导,深入探讨新型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问题、具体过程等,探求测评体系;阐述混淆式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开放性教育资源,研究深度学习法即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和师生面对面学习法,充分挖掘新型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操作性、显而易见性,进行创新投入: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创新服务意识、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轨迹,形成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长效机制。

具体研究方法:(1)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及深度访谈法:课题研究的主题包含着跨国、跨学科、跨学科理论相互融合的描述。在研究过程中,以适用于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作为研究工具,开展比较研究,设定开放性结构式问题,通过深入交谈形式,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2)案例研究方法。对个案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用相对严密的逻辑框架全面考察研究对象;(3)问卷调查法:采取阶段性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匿名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并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四、创新之处

课题组将以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院校和美国阿什兰大学为研究基地,以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移动、慕课等学习手段,以师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为主旨,以英语课堂教学深度学习为研究目标,学生通过信息传递、吸收内化、自主思考到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课堂沟通的方式;教师通过频繁的职业发展、信息技术体验、教学技术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达成共识,让学生意识到现实世界学习体验对学生更为重要。遵循数据开放的理念,推动数据驱动学习和测评,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成果分享于中外合作办学之中。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以新的科研成果为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将针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及构建为同类院校提供决策意见及咨询服务。这一研究有利于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化策略的制定,有利于合作办学机构以合适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混合式教学使师生形成适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同类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和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理念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Wrights. S.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 From Nationalism to Globization [M]. Y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

[2]Emesto Macar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Guide to Resent Reserach and its Applications [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 Patrick Griffin, Barry M, Esther Care: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M]. New York: Springer, 2011

[4]束定芳、陈素燕,《大学英语成功之路》[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新媒体联盟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http://dwz.cn/20Crlz ,2016.

论文类

[1]文秋芳等:评述高等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8).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

[3]朱彦、杨红燕、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话语有效性的多维度评析—试析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教学案例[J].2016(1).

[4]孙浩,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

[5]刘重霄,信息环境下英语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及策略培养研究[J].2014(7).

[6]彭龙,外语教育需要战略思考,外语学术科研网,2016(2)

[7]方梦洁,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12.12.

上一篇:金色花教学实录s下一篇:低年级看图写话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