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2024-08-04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通用11篇)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1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学习体育知识的最后时期,也是更能系统领悟终身体育精神的学习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将是学生确立终生体育观念的关键时期。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和锻炼要求,要从长远计议。首先,高校应拓宽体育课程项目,以充分展现运动的魅力,不断激发并巩固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再辅导更科学适用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概述

1 .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分别提出了我国体育学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其中基本目标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从5项目标的具体要求看,它关涉到积极参与运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自行编制锻炼计划,还要掌握至少2项以上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能、能够了解和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并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到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来调整自我身心,促进心理健康,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格,再将自我更好的融入社会之中,谋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协调发展,可谓包括的较为全面。

1.2终身体育理念

简略的说,终身体育就是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它的意义也非常明确,一个人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身体每一分钟都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人对身体的关注和对身心健康以及整个人生发展的要求,也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所以,终身体育将带着“终生不间断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这一明确的目标,在分阶段、有区别、科学合理的规划中进行终生的实践。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可是,我国高校现在的体育教育现状,距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还有多远。如果逐项对照5项基本目标的话,我们发现,没有一项是得到真正落实的。不仅如此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除了体育专业的教学外,其它专业的体育课学习大多是可有可无的。

据近年的数据资料统计,不仅仅我国的中小学生,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源自学生自一上学就开始面对的应试教育体制,文化课学习为主,体育课程很少,学生24h除了睡觉就是坐着写作业,身体素质自然下降。而到了大学阶段,虽说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但学校的体育教育却没有跟上,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也多是在课余时间自由开展,也是可有可无。也就是说,我国青少年身体状况呈现全面滑坡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国体育教育整体边缘化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体育教育,从学校到学生,都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在观念、体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突破和创新等方面都很滞后。大家对体育教育根本不重视,更没有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学校一方,没有搞好体育教育的动力,也就停留在国家体育教育目标的表层开展教学,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效果。而且,我国的竞技体育和我国常规的大众体育教育是脱节的,因此除了少数专门的体育机构,大家都认为体育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而做为最需要体育教育滋润的学生,他们也早已把体育学习边缘化, 学生即使有时间,他们宁愿“宅”在宿舍,宁愿“泡”在网上。一个小小键盘的魔力远远超过朝气蓬勃的体育运动,这除去信息科技带来的新奇和诱惑之外,主要还是源于人们没有养成深爱体育和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们却早已更多的将体育精神贯穿到他们整个的生活当中。

3培养我国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基本措施

若想改变我国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是需要体制、有关部门、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的。但考虑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我们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3 . 1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作为突破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是一个人接触并认识一件事物的前提,保持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建立终身运动观念的基础。也就是说,大学期间,可以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使学生摸索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逐步发展成为自己的爱好。一旦形成固定的兴趣爱好,学生就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并找到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方法。若在有益于运动的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进一步自觉地养成长久的习惯,会自觉坚持,并形成实践和认识互相推动良性发展的过程,走向终身体育。

那么,从教学上来讲,如何调动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第一步。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创新思路和新科技的辅助下,在课程中设置悬念和创建情景等等方法, 都是众多体育教师多年摸索和创建出来的较有效方法。另外,教师除了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实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等。

3 . 2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 服务终身体育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仍和中小学一样,目的还是停留在让学生考试达标上,所以不管学生喜不喜欢,也不管适合不适合,大家都是统一学习统一考试,只为拿个分数。这怎么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每位同学的不同特点和喜好, 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应当在以下问题的改革上做出努力:第一,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学生来开展;第二,改变功利性和应试体育教育的教学观念;第三、力戒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和内容单一,改进缺乏层次、缺乏趣味性、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第四,改革机械死板的教学形式,把程式化、概念化的教师示范教学,向主要由学生参与的生动、灵活、有效的教学竞赛方向转变;第五,改变缺乏个性教学和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第六,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终身体育观念的灌输。

3 . 3加强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是体育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它包括严格遵守体育比赛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比赛结果、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等方面。从表面看,体育道德和体育兴趣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正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相应的社会道德才能长久立足于社会中一样,学生只有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体育道德,才能真诚地领悟到体育运动的美好内涵,才会在运动项目上享受快乐和感受运动的无限魅力。只有对他人的尊重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会自我尊重。体育道德精神,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应而来的荣誉感和正能量的动力,从而建立一种对体育精神的信仰,因而在体育运动中一直走在正常稳定的发展轨道上,因而更加坚定终身运动的信念。

3 . 4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担任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一般是由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高素质人才,但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学生的现实情况, 高校体育教师很多情况下都出现跟不上形势的状况。要适应现代体育教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现代体育教育,关注先进知识和理念,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归根结底是教师队伍的一员,体育教师的教学核心不是体育,而仍在教育。

4结语

应该相信,在正确的体育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好的体育教育体制的保障下,在科学的教学方法的促进下,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自己生命的成长而逐步转变,会增强对体育运动有益于强身心健康、有益于提高生命质量的本质的认识, 在快乐运动的思想引领下,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丰富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使广大学生真正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爱上体育, 从而能够影响身边的人,促进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大众体育乃至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0引言

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篇3

体育学科是学生中学课程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因为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成绩第一位指挥棒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对体育学科不够重视。这往往导致体育课难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体育课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放羊”的上课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即在学校学习阶段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对于人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因为工作的高度压力导致问题重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得到科学的身体锻炼,而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生理状态的一门学科。

由此可见,本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来看,必须要重视体育学科,重视体育课。但是如何来上好体育课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思想上重新审视体育课,科学合理地来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来上好体育课。

一、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体育课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上好体育课,我们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体育课。做为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过硬的专业技能去征服学生;另一方面,要多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关注学生。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新时期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主宰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能够较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才是合格的体育课堂。

二、明确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目的

我们很多体育教师,都是在体育专业院校或者体育专业毕业的,其專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有些体育项目和体育技能技巧,完全是按照自己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落实的。这往往一方面会无形之中增加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知识的落实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来使学生学会或者掌握体育技能的,缺乏变通往往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慢慢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心理,这对于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当前的体育课,我们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学会体育锻炼,喜欢体育锻炼,并且能够掌握较为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一份兴趣和爱好,从而树立重视体育锻炼的意识,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保障。

三、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

新时期的教育就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因为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而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的严重问题。据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综合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三维目标的提出,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就目前学生走向社会出现的问题来看,主要还是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体育课堂在传递体育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如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四、分层次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要善于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如基础好、起点高的,可以给他“开小灶”,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回答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蔼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指责和批评。让学生出来演练动作也应如此,演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同时又要教导学生不能自满。对演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要和蔼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总之,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其中重要一员,要勿忘使命,勇于创新,为培养合格的新时期人才贡献力量。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4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关注人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因为体育是一门与延续人的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课程。由于它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把培养幼师生终身体育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这就会使幼师生具备终身锻炼身体的能力, 并获得和增加在现代社会与社会中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在满足自己健康需要的同时, 也能帮助周围的人共同获得健康。

一、幼师体育现状

有关权威专家, 针对现阶段幼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地追踪考察, 认为导致其结果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及传统偏见的影响。在许多幼师学校, 普遍存在着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的现象, 错误地把体育好等同于“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学生只注重文化课, 忽略了体育锻炼, 形成了只要学习成绩好, 不要身体棒的观念, 造成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和健身认识的错误。还有的学生认为, 自己目前已拥有足够的健康, 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 这也是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教学设施严重匮乏。很多幼师学校体育课上课班级过多, 场地、器材缺乏, 人员拥挤, 许多体育项目得不到良好设置。而且体育课主要以实践课为主, 忽略了理论课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理论课缺少, 甚至有的学校取消理论课的开设, 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同时, 由于场地、器材不足, 学生无法开展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3)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形式单调。当其他课程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时, 体育课的理论课课程教学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师体育的发展。实践课教学往往满足于讲解和示范法、完整和分解法、重复练习与比赛法等传统教学法, 而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发散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似乎还未被众多教师所接受。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单一重复, 满足不了学生对丰富体育文化的追求, 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 激发不了学生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热情。

(4) 专职体育教师少,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许多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渗透到体育科学中来, 出现了许多以现代化科学为依据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新的检查、评价办法等, 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 很多幼师缺乏专职体育教师, 而大多数体育教师仍停留在原来水平上, 不注重学生的课余锻炼, 造成学生在健身活动中较难得到正确的、积极的、有效的指导, 打击了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手段和方法

对于幼师生来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问题。因此, 在幼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体质,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着眼于未来, 面向全体学生,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要着手, 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养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同时有些专家已经发现, 光单方面灌输, 无论如何高水平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必须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体育意识。因此, 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 现代学校不仅要注重增强体质的前期效益, 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充分注意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 启发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 讲究体育的科学性。针对现在学校教育思想由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转移, 学校体育开始强调个性发展和向终身体育过渡的观念。

(1)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首先, 我们来了解体育教师这个概念。体育教师就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是培养体魄健壮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园丁, 是青年人健美的设计师。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关系到下一代人的体质状况、身体健康水平。可是, 在现阶段体育教师队伍当中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好的体育教师能通过“精心操作”教学过程, 把教材中许多“蕴涵”的意义融入教学中去, 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 通过多种技巧去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既塑造了学生的身体, 也塑造了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行为规范等。而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严肃的面孔对待学生, 甚至打骂学生, 平时教学由自己的情绪控制, 喜欢“集合—解散”式教学。这种“教学无能”的教师, 在现阶段若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 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必将面对被淘汰的险境。

(2) 组织体育兴趣小组。紧随时代要求, 国家教育部利用各个方面的物力、财力支持重视学校的体育, 全国各个阶层学校领导也全力以赴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课上的知识技能教育。尽管如此, 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上, 仅靠课堂上的常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增强体育运动意识。

三、概括与建议

幼师体育中, 要注重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组织课余体育兴趣小组。在现代教育过程中, 教与学是动态系统管理。幼师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包括学习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好的引导和主动积极地自我锻炼, 是幼师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钥匙。要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激发幼师生体育锻炼兴趣, 让幼师生身心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这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颁布和实施, 国民对体育观念的转化, 美丽与健康并重、追求人类自身本质美的今天, 体育运动的魅力耀眼夺目, 因而体育在幼师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和重视。那么, 如何培养幼师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呢?本文就现代学校教和学两个过程有机统一展开讨论, 以对当前终身体育工作有所启示。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5

一、更新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课程体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教学思想的僵化,许多教师难以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切实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我们应转变自身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学生开展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式的学习,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针对教者的讲授进行质疑提问,进行课堂讨论。教者应把课堂上的宝贵时间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之上。通过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受益。

二、创设情境,激发体育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情境氛围能给人营造一种愉快的心情,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动力。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富有一定形象色彩的情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表演体会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以实物演示情景等,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例:一位教师教学“蹲居式跳远”时,采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导入新课:“在另一次龟兔赛跑中,一条小河拦住了龟与兔前进的去路,可乌龟会游泳而小兔子不会游泳,那么小兔子该怎样顺利过河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有的说“搭桥”,有的说“渡船”,还有的说采用“蹲居式跳远”跳过去。如此故事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学习的欲望。再如,在体育课堂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适时设计优美的乐曲进行伴奏,带领孩子做各种舞蹈练习,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进行热身运动。教学以“投掷”内容时,教师还可创设抗洪抢险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投掷”。

三、巧设悬念,学会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习惯。“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者可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设悬念问题,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从而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例:教学《过障碍》一课时,教者可设计如下问题:(1)你会前滚翻吗?(2)你能连续前滚翻吗?(3)你能用垫子创造几种进行奔跑、跳跃游戏的方法吗?如此做法,充分打破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做的传统教学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明创造,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自主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如,笔者教学“蹲踞式跳远”时,首先有目的地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激发学生思考:(1)蹲踞式跳远助跑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2)助跑距离多长最适宜?(3)为什么要单脚起跳?起跳后是不是越高越好?(4)身体腾空后脚应该怎么样?落地时特别要注意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进行探索,逐一解决所提问题。

四、合作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更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人才。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和教学研究领域中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开展合作交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从而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例:笔者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在突出“仰卧推起成桥”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推想其他“各式的桥”。课堂中,学生通过二人(或多人)的互助合作、实践尝试,创造出了搭桥过河、踏石过河、开船过河、飞马过河等许多方法;而在搭桥过河的方法里,又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桥,如双人拱桥、立交桥等。如此方法的获得,是学生创造结晶的体现,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与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 篇6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 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态度, 而态度又影响人们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 在同一客观条件下, 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价值观念不但影响个人行为, 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的行为, 价值观念中的正直、诚实、公平、和谐等观念, 对维护国家团结、凝聚各族民众, 促进社会发展, 起了重要作用。

人的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 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 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 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 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再加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导向作用不够和方法运用不当, 使得大学生们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深深的困惑, 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是促使大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健康人格所必需的。实践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 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 有助于大学生把各种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现实行为, 为及时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创造机会和条件。从体育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三方面探讨体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构建中的意义、作用与机制。

1 体育的学习内容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

体育作为一种优化和强化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 体育的学习内容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 侧重于运动技能的习得, 所有的体育技术、战术、理论知识等都要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体育的学习内容对大学生形成公平竞争、遵守规范、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有重要作用。

1.1 体育与大学生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

竞争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合理的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当今时代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也是大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体验应习得的基本能力, 体育对大学生良好的公平竞争观念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其他课程相比, 体育教育是一门最具竞争意识的课程, 体育的学习内容以运动技能的习得为主, 不论从横向还是纵向, 不论哪个层级都表现出竞技的特点, 表现为一种竞争, 体育课程中的竞争随处可见:田径运动中高度、远度和速度的竞争;球类项目中的凶猛拼抢;体操动作的努力规范等, 无不表明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体育领域里的竞争有别于社会其他领域里的竞争, 它提倡的是一种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的公平竞争, 在体育运动中, 不讲门第、不排世系、不序尊卑, 不承认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 财产、地位、运动经历等, 在体育竞争中是没有意义的。要想取得竞争的胜利, 必须敢于竞争, 顽强拼搏, 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 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大学生通过体育场景的观摩和体验, 会逐渐意识到争胜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 有利于他们形成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念。

1.2 体育与大学生遵守规范观念的养成

“规范是调控人们行为的、由某种精神力量或物质力量来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适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1]我国和谐发展社会的创建, 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遵守社会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 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首先, 公平竞争是体育的灵魂, 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在体育实践中能真正落实, 体育领域树立了严格的行为规范, 体育的规范有两种:一是技术规范, 用以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如安全制度、操作规则等;二是社会规范, 用以调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诸如, 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 任何规则都包含有惩罚一切不公平的“非法”行为的约束力, 大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体验, 会从中感受到这种无形的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迁移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 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什么社会行为可为、什么社会行为不可为及可为的限度。

其次, 在体育运动场合, 大学生们深知这些规范是体育游戏或比赛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 因此, 对遵守这些规范有着共同的要求。

第三, 体育运动中的规范虽然具有强制性, 但毕竟是在游戏娱乐和运动中体现出来的, 不会给他们造成精神压力, 是大学生们乐于接受的。

第四, 体育运动中的规范训练既经济又高效, 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过程,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不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失。这一过程, 对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来说, 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规则意义的认识和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对大学生日后认识、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体育与大学生团结协作观念的培养

团结协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与合作。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结协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当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团结协作精神是大多数公司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录用人才时最看重和必备的标准之一。”[3]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工作者。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在成长过程中受现行的教育摸式、社会、家庭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团结协作的意识淡薄, 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观念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体育课程以群体性课程内容为主, 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 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 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如篮球运动中的中锋、前锋、后卫各自以不同的地位发挥作用, 达到提高篮球比赛的群体作战效率。虽然不同的位置分工为每一位参加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但共同的目标又使团队中的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表演是次要的, 集体的协调配合是主要的, 为了最终的胜利必须将合作放在首位。通过体育的集体性项目学习和竞赛, 大学生会逐渐产生团队意识, 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体会到个体间的团结友爱、尊重信任、配合支持是取胜的关键, 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协作意识, 对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意义。

1.4 体育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

所谓诚信, 就是诚实, 讲信用, 以信取信于人, 对他人给予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更是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犹如毒瘤正在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全面建设小康, 构建和谐社会, 都离不开社会诚信这一重要保障。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 表现为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上不讲信用, 如考试作弊、假文凭、假证书、恶意拖欠学费、借助学贷款不还等,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增强。

体育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 体育游戏或竞赛的前提是参加者要正直忠诚, 严守信用, 若参加者不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 如, 服用兴奋剂、冒名顶替、假球、黑哨等弄虚作假行为, 那么, 在体育竞赛中一经发现, 体育就借助竞赛规则中的惩罚, 通过取消参赛资格的方式来维护规则的信用和权威性, 以确保体育竞赛是真正的公平竞争, 哪怕事后发现参赛者有不诚实的行为, 也会毫不犹豫到立即取消其冠军资格。[4]美国短跑名将琼斯因服用兴奋剂被国际奥委会取消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取得的成绩并收回所获的5枚奖牌, 禁止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案例时刻提醒体育运动的参加者要诚实守信, 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有利于诚实守信观念的增强, 为其日后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奠定了基础。

2 体育的学习环境与大学生自由、民主观念的培养

自由、民主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秩序和制度架构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作为一种价值观念, 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意识, 民主是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而自由是维护个人或集体利益的, 前提是不能侵害别人的自由和全体成员的利益。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普遍较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 民主、自由、法制观念逐渐增强, 并逐步学会用法制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如, 他们关心高校收费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认为他们有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有自我管理的权利, 这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积极的表现, 但也有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民主与自由、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价值评判向“利己、享乐、实用”偏移, 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表现为我行我素、惟我独尊、自由散漫、贪图享受、没有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等, 也导致了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体育课程特殊的学习环境在帮助大学生民主、自由观念的形成及正确认识与理解民主、自由、法制之间的关系方面能发挥独特作用。

体育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动态的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环境, 从学习场地、学习用具、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氛围等方面显示出自身独有的特征, 创设了一种动感的、易于交流的、信息畅通的、特殊的学习情景。[5]这种人文环境, 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利、自由选择的权利、自主表达愿意的权利, 有利于大学生民主、自由、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增强。

首先, 在体育活动中,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自由地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自由地选择运动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运动伙伴、自由地评价, 参加体育游戏或竞赛时, 可在规则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技艺, 不愿参赛, 也可以选择退出, 但这种自由是在不违反法律和比赛规则情况下的自由, 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如, 在篮球比赛中, 每位参赛者必须遵守篮球比赛规则, 在篮球规则许可的范围内, 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力与智, 不能采用各种有意或无意的犯规动作, 侵害别人的自由, 否则, 将会受到规则的惩罚;若中途想参加或退出比赛, 也必须遵守“换人”、“暂停”等规则, 不能毫无纪律地想下就下, 想上就上;当球队面临困境, 必须遵守团队的纪律,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与球队共度难关, 不能逃避现实, 不负责任地选择一走了之。置身这些体育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们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 即自由是相对的, 是在体现一种责任感的法律条框下的无限自由, 是在不以牺牲他人的自由和集体利益为代价前提下的无限自由, 而不是毫无纪律的随心所欲。

其次, 体育不仅是自由的, 而且是民主的, 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创设了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如, 体育课中的排球教学比赛, 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到排球比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的判断、队员的选拔中去, 发扬充分的民主性, 活动中的每个人都享有参与与退出、选择与被选择、解释与申辨等民主权利, 比赛的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公布, 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进行, 体现一种高度民主的精神, 有助于他们理解民主就是指每个公民拥有自己决定自己事务的权利的含义, 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3 体育的学习目标与大学生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离不开作为推动历史发展主体的人的进步,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就是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体育运动与生俱来的理念, 体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 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 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故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的, 不仅仅是推动竞技运动的普及, 而是将它纳入教育和人文的范围, 即旨在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去实现教育的人文目标。“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6]体育意味着通过人和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占有过程, 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过程。”[7]

体育是实现人们众多愿望——健康、友谊、娱乐、活力、竞赛的一种手段, 从体育的内容、形式、动机和效果来看, 体育不仅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而且能开发人的身体潜能, 在注重人的体格健康和体质强壮的同时, 更注重从观念上树立人的自主、自爱、自立, 强调人存在的独特价值。

“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体育的进取意识, 展现了人类特有的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向新的高度和极限挑战的进取精神, 它鼓励参赛者顽强抗争、奋勇争先, 排除前进途中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 光明正大的通过公平竞争去夺取冠军和胜利, 去赢得荣誉与尊严。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参加者不但要敢冒风险, 在运动技术、战术等方面有所创新, 而且要承受超负荷运转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 磨练着人的意志, 锻炼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了创新进取意识, 使人们的心理更健康、意志更坚强、人格更健全。

体育重在参与, 不仅尊重对手, 尊重裁判, 尊重竞争中的胜利者, 还尊重竞争中的失败者, 通过竞赛的相互交流, 增加了了解和友爱、消除了无知与偏见、赢得了尊重与友谊、获得了自信与欢乐。体育课程本身蕴涵着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于置身于体育过程的大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综上所述, 价值观念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 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 决定着人类以什么样的心头和旨意去开创新生活, 因而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 创设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适宜环境, 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形成提供了实践机会, 在构建大学生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竞争、协作、诚信、规范等价值观念体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摘要: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 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体育在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遵守规范、团结协作、以人为本、诚信、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价值观念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J].学术月刊, 2007 (7) :56-60.[1]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J].学术月刊, 2007 (7) :56-60.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 2006 (5) :107.[3]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 2006 (5) :107.

[4]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 2007 (6) :92.[4]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 2007 (6) :92.

[5]石鸿儒等.体育课程价值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6) .[5]石鸿儒等.体育课程价值新论[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6) .

[6]杨文轩等.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杨文轩等.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7

强健的体魄是人生中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保障, 综观古今中外, 无数伟大人物在完成丰功伟绩的同时, 都是十分重视体育的。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 常常在参加体育盛会, 做体育活动宣传时引用, 很多人都会以为, 这一定是哪位体育名人说的话, 但很少有人知道, 这句话却出自世界文豪, 大文学家———伏尔泰之口。

“运动太多和太少, 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 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出自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口。柏拉图死后, 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从公元前343年起, 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国王太子亚历山大当老师。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

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 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他主张, 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 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 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 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 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 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优秀分子继续培养。因此, 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 可见亚里士多德对体育的重视。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出自大艺术家绘画大师达·芬奇之口。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雕是一位思想深邃, 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达·芬奇创造了许多著名惊世之作,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等。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都和他拥有强健的体魄有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 试想从事长时间劳神劳力的绘画工作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 很多伟人从小就重视体育运动。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就非常重视体育运动。谁能想到,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 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 居然是1917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 提出了“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体育者, 养身之道也”, “善其身无过于体育”, “体育一道, 配德与智育, 而德智皆寄于体”, “无体是无德智也”等著名论断。毛泽东身体力行, 早在长沙师范读书时, 就坚持用冷水洗澡。最喜欢到江中游泳击水。1936年, 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起自己青年时期体育锻炼的情形时说:“寒假里, 我们就脱掉衬衫让雨淋, 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 我们脱掉衬衫, 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大声叫喊, 说这是一种叫做‘风浴’的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里, 我们露天睡觉, 甚至于到11月份, 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

从广义上来讲, 体育一词, 其英文本是Physicalleducation, 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 直译为身体的教育, 简称为体育。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 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 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对体育一词是这样解释的:

1.以发展体力, 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 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 在活动的过程中以锻炼人的身体为目的。

2.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 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泳、武术、登山、射击、滑冰、滑雪、举重、摔跤、击剑和自行车等各种项目。体育一词具有两种解释的证据还可以从其翻译上找到, 即体育一词有Physicalleducation和Sport、Sports两种不同的翻译, 例如, 国家体育总局的英文全称为:Generall Administrationlofl Sportlofl China;《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英文刊名为:Chinal Schooll Physicall Education。

更新观念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篇8

体育学科是学生中学课程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因为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成绩第一位指挥棒的影响, 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 都对体育学科不够重视。这往往导致体育课难上,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 体育课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放羊”的上课状态, 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 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即在学校学习阶段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同时, 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对于人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因为工作的高度压力导致问题重重,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得到科学的身体锻炼, 而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 锻炼学生体魄,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提高学生生理状态的一门学科。

由此可见, 本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来看, 必须要重视体育学科, 重视体育课。但是如何来上好体育课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思想上重新审视体育课, 科学合理地来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 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来上好体育课。

一、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体育课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要想上好体育课, 我们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体育课。做为体育教师, 一方面要加强学习, 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用过硬的专业技能去征服学生;另一方面, 要多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关注学生。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新时期的课堂,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主宰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能够较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这才是合格的体育课堂。

二、明确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目的

我们很多体育教师, 都是在体育专业院校或者体育专业毕业的, 其专业能力毋庸置疑, 但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不能很好地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 有些体育项目和体育技能技巧, 完全是按照自己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落实的。这往往一方面会无形之中增加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 在知识的落实过程中, 体育教师往往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来使学生学会或者掌握体育技能的, 缺乏变通往往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 慢慢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心理, 这对于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当前的体育课, 我们教学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学会体育锻炼, 喜欢体育锻炼, 并且能够掌握较为科学的锻炼方法, 培养一份兴趣和爱好, 从而树立重视体育锻炼的意识, 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保障。

三、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

新时期的教育就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提高, 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因为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而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的严重问题。据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综合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三维目标的提出, 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 就目前学生走向社会出现的问题来看, 主要还是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所以体育课堂在传递体育知识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 如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四、分层次教学, 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要善于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 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以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 如基础好、起点高的, 可以给他“开小灶”, 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 某项 (如柔韧性) 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在课堂提问时, 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回答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 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 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蔼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 给予适当的鼓励, 切勿过多指责和批评。让学生出来演练动作也应如此, 演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 同时又要教导学生不能自满。对演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 要和蔼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 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鼓励他们增强信心, 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增强他们的信心。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9

体育教师有没有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效果的高低。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

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而目前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或对体育课不重视,更谈不上终身体育观念了,这是许多中学生等特别普遍问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健身的好习惯的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敬佩、喜爱之情,从喜欢体育教师,向喜欢体育运动过渡,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终身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无疑是其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观一个重要方面。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体育人格魅力的基本因素

2.1.1 具备良好的体育专业能力

体育教师影响学生运动兴趣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教师的示范表演能力,对体育运动项目示范表演能力越强,越具有吸引力,刺激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这是由体育运动的客观看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2.1.2 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

体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运用体育知识来指导学生,能指导学生如何欣赏体育运动、如何科学的体育锻炼、如何组织、裁判工作。遇到意外情况能娴熟的进行应急处理。丰富的体育知识可以展现体育教师深层次的魅力。

2.1.3 体育教师的责任心

缺乏责任心的任何体育教师都不可能有严谨治学的积极性。我认为从某些方面可以把责任心理解为爱岗、敬业和精业。就是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这一工作表现出热忱和全力以赴的态度,体育教师责任心的强弱是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大小的基础。

2.1.4 良好的精神风貌

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表现在良好的健康仪表、幽默的语言艺术。(1)良好的健康仪表。干净、整洁合体的运动装饰体现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体育教师仪表会给学生一种很健康、很阳光、很有力量。(2)语言的艺术性。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巧妙设疑,激发情趣;精确严谨,言简意赅;投入感情,引起共鸣;用比喻,引人入胜。

正确运用语言来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正确使用好指令和口令,口令要清晰、准确、果断;讲解语言要精练、生动;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2.1.5 个性品质因素

优良的个性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中,能力和性格尤为突出。在性格方面,诚实、热情、善良、谦虚、勤奋、开朗、自制、幽默、沉着、稳重、勇敢、果断、乐于助人等品质能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3 如何培养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3.1 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

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知识水准,知识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魅力自然也会提高。(1)知识的全面性。具备全面知识的体育教师是指他不仅懂得各个方面的体育知识,还应懂得与体育相关的知识,同时了解事实,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观点。(2)知识的专业性。体育教师的知识的专业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特长要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3.2 备好每一次体育课

备好每一次体育课,确保体育课进行的流畅,示范标准,吸引学生,激发锻炼兴趣。(1)有针对性的课堂设计。不同班级有不同的个体差异,虽然,教学内容一样,教学的组织、教学的方法都有所区别,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课前有所考虑和准备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2)动作示范要标准、优美。优美、标准的动作示范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而且,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作学习的欲望。因此体育教师课前熟练的掌握动作要领是非常重要的。

3.3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要有艺术性

(1)巧妙设疑,激发情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体育课堂的教学语言中,教师要巧妙设疑,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变无疑为有疑。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欲望,使课堂教学迅速进入高潮。(2)精确严谨,言简意赅。体育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是说话与听话者统一、是表达和理解的统一,管每个教师都会表达,但表达的强弱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大一样。(3)投入感情,引起共鸣。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语言应当贴切、真挚感人、扣人心弦、以情动情,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4)善用比喻,引人入胜。学生学习运动技术,不仅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维认识事物的过程。采用比喻法常可减少讲解的时间,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3.5 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仪表

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仪表也是人的内在气质的体现,它是最直观,它影响教师的形象和学生对教师的崇拜。

4 结论

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通过展现个人性格、气质、修养、体育等文化知识、运动能力、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透射出,来吸引学生模仿体育教师,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终身体育观。

摘要: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体育教育资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体育教育力量。体育教师通过展现体育运动的魅力,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敬佩、喜爱之情,从喜欢体育教师,向热爱体育运动过渡,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终身体育观念。

关键词:体育教师,终身体育观,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袁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1).

[2]魏晓宁.终身体育理念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积极意义研究[J].吉林教育,2010(35).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10

关键词: 医学院校 思想风潮 微观视角 理论支持

近几年社会出现的“思想风潮”现象对高校产生了一定影响,思想风潮在高校“升温”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如何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实际,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现状做了一些调研,通过研究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造成的影响等,从而为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现状

在调查对象上,为了保证被调查对象的普遍性及代表性,课题组成员特选取某医学院校不同学历、年级、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受经费及人力所限,被调查者仅限于某医学院校本硕在校生。学历分为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大学生,年级分布在2011-2015级,专业涵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专业、护理学、中医文献研究、人文专业、外语专业等医学院校所设置专业。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2份,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459份,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结果显示: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对思想观念呈现一定的模糊性

1.对思想观念本质的认识不深刻。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1]。在回答“是否了解思想本质的问题”时,有80.5%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于宗教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仅有10.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思想的本质有着明晰的认识。

2.对思想功能的认识不全面。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3.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思想功能有着正确的认识,75.8%的被调查者对思想功能认识模糊,仅把思想看做一种心灵的寄托,其中67%的人在遇到困惑时会随遇而安或者求助其他外在力量。

3.对思想观念与思想风潮的认识不清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都对思想观念有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思想观念和思想风潮却不能够清晰地区分。64%的被调查者竟然认为一切跟思想观念有关的都是思想风潮;23%的被调查者表示出于对思想观念的不理解,这一结果显示出大学生对思想观念与思想风潮的认知还处于不清晰的状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评价的情感倾向性

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等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有《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知识。《思想道德修养》是针对大学生培养思想道德修养的一本教材。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医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不自觉地提高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89.5%的医学专业的被调查者对于中国古代儒释道宗教有较多关注,且有较高评价。

(三)思想观念选择的实用性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不愿透露自己的思想观念的真实状况,并认为这是他们的个人隐私,希望不被外界打扰;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在学习之余会阅读思想类书籍,并已经形成坚固的思想观念。笔者在同被调查者聊天和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思想观念一类的书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普遍都有学习和生活中的受挫经历,在树立正确思想的过程中似乎完成了一种思想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可以“脱离苦海”。部分大学生出于从众心理、好奇心理等接触此类书籍,并逐渐喜欢上这味“心灵鸡汤”;少部分大学生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原因

(一)“思想观”教育的不足引致大学生思想观念肤浅

高校思政教育中关于“思想观”的教育内容偏少,而且仅仅涉及思想的基本定义及作用宏观话题,而在教育大学生如何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2]。面对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现实,高校更多重视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技能性学习,以便能在踏入社会后很快适应社会生活,而相对来说忽视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正是由于思想观教育的缺乏,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模糊,缺乏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常识,一方面他们对各类思想的热情不敢加以表达,担心自己会被当做“异端”,另一方面他们在心理困惑时需要这份“心灵鸡汤”送来温暖。这更加增强了思想的神秘性,思想观念变得愈来愈“不可言说”。这种现状反映了大学生思想观教育的不足和缺失。

(二)传统文化的思想维度对医学生的思想评价有重要影响

医学类院校大学生较其他综合类院校大学生有着更加便捷的途径接触思想的起源,这得益于医学类院校内大量的古代医学藏书。中国古代医学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一批名医世家,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医学著作。追溯到上古时期有神农尝百草,后有《黄帝内经》、葛洪《肘后备急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医学著作。在古代,医学出现的初期是“巫医不分”的,现在看来“巫医不分”是含有一定贬义的,但是从这一词可以看出:一开始巫术与医术是紧密相连的。巫医在春秋之时,巫、医正式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大夫(医生)不再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巫术跟思想观念在仪式性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而巫术的起源是与医学产生同步的。医学与思想有着共同的起源。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在读医学的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最早了解到思想的起源,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对于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释道自然形成浓厚的感情。

(三)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机制不足

大学生结束高中学业来到大学校园,这一切令他陌生且好奇。他要面对一个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新的“社会”,就需要他及时调整心态,做好准备适应“小社会”的需求[3]。面对新形势的竞争,以往只关注学业的学生往往在竞争中不能很好发挥,表现庸常。因此,在受挫心理驱使下,大学生在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后自然就要向某些书籍请教,思想就成为他们的上好选择。因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不足和心理辅导机制不健全,也是大学生转向思想的重要原因。

三、改进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观教育的措施

医学生的思想观现状反映出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因为,思想作为一种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社会思想形式,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往往就会导致大学生对思想认识不全面、不科学,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思想问题,或者完全否定思想的教化功能,不吸收它的精华,将其一棍子打死;或者沉迷于思想,将此视为救济自己的手段,片面吸收其消极遁世的思想,失去青年大学生本应有的朝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且抑制大学生的成才成长。笔者结合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实际,提出改进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观教育的对策,有以下几点:以思想观教育为突破口,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思想观为大学生提供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思想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思想问题的基本观点,又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的基本看法[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老师通过对医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的教育,不仅能够消除大学生对思想观念的神秘感和错误认识,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认识和看待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面对各类思想风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抢滩,思政课应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观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理想,珍惜校园宝贵的时光,以学习为主,以前途为重,激发力量,刻苦读书、奋发向上。

(二)结合医学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思想观念。

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院校专业教育的特色。医学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和修养,还能引导大学生理性地看待思想观念。思想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文化交往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等。二十一世纪,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其完成时代化的使命。因而,必须通过医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既强调对其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又重视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能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给予客观评价。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团组织建设,增强大学生的互动和归属感。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针对医学生的思想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使医学生都能够以各自爱好和特长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展示自我价值,增强成就感,减少挫败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思想活动更有吸引力,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就能替代或淡化思想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比如,针对不同医学生的不同特长,某医学院校先后开展了《黄帝内经》经典背诵活动,让埋头学习的医学生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同时,加强学生组织建设,把组织打造成大学生温暖的家。以班级为单位,以班级团支部等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利用学生组织贴近同学的优势,把大学生组织到一起,通过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大学生从学校的集体中获得关心、帮助和归属感,满足大学生沟通、交流和成长的需要。

总之,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现状既有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医学院校的特性,在进行大学生思想观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切忌僵化教育流程,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探讨具有专业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教育形式,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贺艳梅.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2]刘燕.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3).

[3]王冬丽.宗教的功能和作用辨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篇11

1.1 何为学生集体观念

集体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道德的环境是人群集合体,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 没有集体观念, 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更谈不上遵纪守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离不开学生的群体生活, 学生生活的群体大致有三种:一是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二是学校的班级群体, 三是家庭群体。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 学生大量的、主要的学习和活动都是在班级群体中进行, 所以说在这三个群体中, 班级群体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集体的种子, 把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作为对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为他们成为未来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1.2 集体观念的培养方式

首先, 民主决策是先进集体的现代特征。对于学生, 民主首先就是理解和尊重, 理解就是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实际、身体实际、思想实际;尊重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待人。民主是一座连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民主化程度越高, 这座桥梁就越牢固、越宽广, 师生之间才会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对话”。

其次, 责任心是集体成员的社会价值。人, 既是自然人, 更主要是社会人, 他的生存离不开集体, 一个对集体没有责任心的人, 又怎么可能融入集体、依靠集体而生活呢?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心, 我们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以感性认识为起点。

再次, 凝聚力是先进集体的力量源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群体、个人的竞争力是生存的首要条件, 然而, 个人的竞争力不是天生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优秀先进集体中培养、形成竞争力, 同时还要以优秀先进群体作后盾参与竞争, 才有可能赢得竞争。所以, 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依托集体夺取胜利的竞争理念。[1]

2 体育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教育为群体性项目, 群体中每个个体有其特有的活动方式, 且个体与个体间不免有所摩擦, 特别是当今独生子女为学生群体的社会, 因此体育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特殊性, 体育教育中必然要注意一系列问题。

2.1 体育教育的安全性

小学体育教育的主体为一群未成年孩子, 心智等各方面发育都不是很成熟, 且当今独生子女众多, 在家庭中过惯了娇生惯养的日子, 因此在群体活动中不免会有所摩擦, 且因一般为几十个学生配备一个体育老师, 老师无法实时监控每个学生的行为, 因此出现意外的可能性较大。为解决这种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 选择尽量安全的体育活动;第二,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让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友爱的融洽关系, 且同学们相互提醒安全性问题, 有问题让其他同学迅速汇报给老师。

2.2 学生素质的不平衡性

这一点是一般的体育教育中经常忽视的问题, 因为一个老师指导众多学生, 但是因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性, 如果按照同一个要求去应对所有的学生必然会使得很多学生非常吃力的完成任务, 而有些学生却因早就达到目标而沾沾自喜、无所事事, 甚至对其他同学冷嘲热讽。这样如果还是置之不理, 必然会引起学生之间的内部矛盾, 轻则吵闹, 重则使得某些学生自卑, 甚至产生其他念头。有调查显示, 通过对一些少年犯的采访, 我们发现大部分少年犯都是因为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辱骂而无人安慰沟通, 最终走向犯罪。

3 学生集体观念的树立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正如前文所说, 体育教育为一种群体性活动, 学生为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的去提高个别人的能力, 而是集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牢固树立学生集体观念显得格外重要。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集体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在共性中注重个性的培养。

3.1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俗话说一个没有奋斗目标的集体, 只能是一盘散沙。目标为集体工作确定方向, 是集体的一盏明灯。也是一面旗帜, 它使老师和全体同学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统一的行动和统一的步调能够团结在一起。目标确定之后, 为了其实现, 就要调动班级全体同学一起努力奋斗。从目标的谋划、确立到目标的执行和最终实现, 需要全体学生奋力拼搏和精诚团结,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也是集体力量的体现。[2]体育教育同样应该这样, 集体树立一个目标, 让所有的同学向着这个目标奋斗。

3.2 增强集体竞争意识

增强集体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集体意识, 就没有凝聚力, 就会影响体育教育中整体素质提高。因此体育教育中要有优秀的集体意识, 而集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学生集体观念的树立。学生集体观念成功地树立后才能促进学生集体竞争意识的增强,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只有班级成功了, 自己才能成功。

3.3 共性中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属于一个中性的概念, 它不包含社会的伦理价值标准, 与世界观、思想品质、道德规范不同。例如, 人的气质有外露与内向之分, 性格有活泼好动与沉稳好静之分, 但是个性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体育运动中, 青少年有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体育运动中, 人们有着较大的社会流动、社会交往。社会学调查证明,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比较强, 且比一般学生要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青少年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都体现在这些活动中。体育教育中集体观强并不代表个性的泯灭, 而是在共性中更好的培养个性, 比如某些同学爱动, 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起打篮球, 踢足球, 且自己充当评委, 而不太爱运动的同学可以作为拉拉队加油喝彩, 在娱乐中培养个性, 在集体中凸显个体。

4 如何在体育教育中树立学生集体观念

既然集体观的树立在体育教育中如此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集体观的树立巧妙地结合到体育教育中去呢?

4.1 树立集体目标

体育教育自身为一个集体性项目, 很多事情必须靠集体的力量完成, 这样也有利于集体观念的树立。为了更好的促进集体观念的形成, 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性项目, 比如组织班级间的对比训练, 然后对优生班级进行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多参加一些学校联谊性质的比赛, 让同学们在团结中奋进,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辱感, 增强集体意识。

4.2 增强集体荣誉感

中国的几千年历史证明, 如果一个集体中的多数成员没有集体主义精神, 没有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那么, 这个集体就没有战斗力。同样, 一个班级中的每个学生, 如果没有集体荣誉感, 不能自觉履行义务, 维护集体利益, 就无法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4.3 在集体中树立模范

教学的一个最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 并使之向更高的生存状态跃进, 转变观念, 使自己成为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发挥楷模作用, 以自己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想劝告青年教师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 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除了老师自身的楷模作用, 还要积极在同学中树立榜样, 多夸奖学生, 让这个集体中不仅仅是一个集体荣辱观很强的团体, 还是一个内部积极进取的团队,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以先富带动后富, 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体育教学也是这样, 允许一些有特长的同学发挥自己特长, 而给另一些同学树立榜样, 在群体中凸显个体, 在保证不损害集体荣誉的同时, 增强集体内部个体的竞争, 从而真正达到群体的共同发展。

5 结语

体育活动具有形态化特征, 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在活动中进行直接、广泛的交流。作为教育者, 要使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养文明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就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育运动给青少年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机会, 它使不少青少年儿童可以从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满足。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时刻牢记树立统一的集体意识, 同时也不可忽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要求下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建春.关于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的新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6 (1) :73.

上一篇:中外档案下一篇:加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