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精选15篇)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篇1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图形、理解几何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听了范存丽的专题讲座,我认为应该着重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密切联系生活,建立空间观念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不脱离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少的数学表象,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把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作为素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映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欲望。
2、注意引导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因此,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如学习“圆柱体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的表面,亲自动手摸一摸、分一分、摆一摆,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清晰和正确的理解。
3、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物体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是具有一定具体性和形象性的,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过程,获得具体的描述性结论,初步形成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素质教育是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离不开想象和验证,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想象和验证的机会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所示方法推导公式,然后鼓励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还可用剪拼的方法,把圆形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篇2
一、操作感知, 形成空间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 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 过渡阶段 , 因此, 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形成几何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他们在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 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因此,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 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 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 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 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 并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形成统一起来, 建立几何概念, 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表象.
例如, 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 , 首先应该 让学生理 解“空间”、“空间大小”的实际意义, 然后理解体积的意义. 教学时, 可以充分发挥实物的作用, 将装得满满的书包塞在课桌里后, 用手摸摸课桌里剩余的部分, 发现课桌里很难放其他东西了, 说明书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然后比较书包与文具盒在课桌中所占空间的大小,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这就是物体的体积. 这样借助实物进行感性体验, 学生获得了深刻的空间知觉, 为发展空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二、观察比较, 培养空间观念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 而且要透过现象, 找出事物的本质. 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 同时, 要让他们学会分析、比较. 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 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 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 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如在“观察物体”上课开始, 指两名学生用数码照相机为一名同学进行不同方位的拍照, 并把这些照片展示出来,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照片, 学生定能发现每张照片都各不相同, 再通过比较, 猜一猜每一张照片是小摄像师站在哪个方位拍的, 你能不能拍出同样的照片. 接着,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先本位观察, 再换位观察, 最后全面观察桌上的恐龙, 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看到的恐龙是怎样的. 通过交流比较, 使学生合作探究发现, 同一件事物, 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得到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最后, 让学生直接看不同事物、不同方位的照片, 说一说这是事物的哪一面. 这样, 由实物到照片, 形象直观, 同时也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和实验, 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 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 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三、联系生活, 发展空间想象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 数学是抽象的, 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 而空间想象又是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 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 因此,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 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可在最后一个环节, 先安排学生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漂亮图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欣赏, 之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学具、水彩笔、蜡光纸等工具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由此, 让学生看一看图案, 体验该图是由哪个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 然后让学生用平移的方法画一画, 设计出不同的图案这样做, 显然能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 在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平移, 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
四、结论
总之, 通过对一系列空间问题的探究, 学生已认识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 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 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 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与图形问题并在此过程中, 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别方位、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 真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一、学生空间观念来自生活经验
新课程理念倡导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这是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要将视野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联系。
二、学生空间观念来自操作感悟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几何概念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操作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小学生的思维经常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多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一些实践活动,并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图形统一起来,建立几何概念,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表象。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学生空间观念来自猜想验证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可这样设计教学:
1.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2.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猜想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本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两次猜想:一是通过直觉观察引发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二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图形的分析,合情、有依据地进行猜想,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验证猜想,总结公式。
(1)讨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2)小结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完成计算方法。
由此,学生在猜想和验证过程中不断调整、矫正、建构认知,在体验中逐步内化,从而培养空间观念。
四、学生空间观念来自观察比较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和实验,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这样比看图讲更直观,理解更透彻。
总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领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几何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操作感悟、猜想验证、观察比较中提升。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篇4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 程鹏 电话:***
【摘要】几何画板是一种简易的教学辅助软件,可以给我们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验证结论,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富的几何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促进数学课程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几何画板的功能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建立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获得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画板的验证功能,增强空间观念。
【关键词】几何画板 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几何画板”是Windows环境下的一个动态的数学工具软件。它提供了画点、画线(线段、射线、直线)、画圆(正圆)的工具,以及旋转、平移、缩放、反射等图形变换功能。
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解和把握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为基础,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等活动,在空问与平面之间往复铺排。人教版小学数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安排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都注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把它和小学数学几何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能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动态、开放、新型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下面就如何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形成了几点思考。
一、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画板被誉为“2l世纪动态几何”工具,它可画出的各种几何图形,既可以表现动态过程又可保持设定的几何关系不变。学生学习概念有时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可利用几何画板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相互沟通,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几何画板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建立圆的概念,突破教学的难点,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画圆。如图1所示,可以以规定的点为圆心,以谁为半径进行画圆。而且可以自由控制运动轨迹的密度,使学生更清晰的看到圆是定点到定长的点的轨迹(如图2)。
图1 图2
在圆概念的建立中,不仅线段确定一个点,通过定长的旋转能产生圆,在一些平面图形中只要能确定一个点,通过定长的旋转也能产生一个圆(如图
3、图4)。
图3 图4
二、运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获得空间观念
数学家柯尔莫戈洛夫说:“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几何画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将代数、几何知识紧密联系的环境,使抽象的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几何画板提供了测量和计算功能,当被测量的对象变动时。显示它们大小的这些数量也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动态地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从而进行定量的分析、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空间观念。
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体会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几何画板可以准确的标出刻度,教师可以轻易的拖住一个点进行拉动,长宽高随着拉动自动的更换度量的数据(如图
5、图6)。
图5 图6
为了更好的建立几何图形从点——线——面——体的空间观念,几何画板可以自由拉动长方体顶点,进行自由的变换。(图7——图8——图9——图10)学生在度量刻度的几何画板中,边看图形,边看数据的变化,逐步的获得空间观念。
图7 图8 图9 图10
三、运用几何画板的验证功能,增强空间观念
利用《几何画板》图形的演示功能,找出动态问题的一般规律,不仅能使数学的抽象问题得以解决,而且还能对其结论进行化归和推广。几何画板提供了平移、旋转、缩放、反射等图形变换功能。对于几何教学中的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题目,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这些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学生不容易理解正方体的位置关系,几何画板可以从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进行水平旋转、垂直旋转各个角度让学生进行观察。在学生猜测或者回答后,为了更好的验证,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选择,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位置关系,建立空间观念。(如图
11、图12)
图11 图12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实现乐学、善学,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几何画板的运用能抽象复杂的空间概念简化,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研修反思日志 篇5
做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早已不陌生,然而能够深入进去地去对新课程新教材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挖掘似乎却不多,而这样的学习似乎正好为我们去挖掘去思考新课程新教材中更深入的内容提供了机会。经过这次研修,我深深的感觉到: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通过对专题的学习,收获的确不少,同时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多新思考:
一、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如:解决问题教学如何创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合作学习如何做到恰当的时间利用等。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研修学习,我认为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要以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契机,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团队和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以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通过这次研修,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教学成绩的双赢。
小学数学远程培训研修日志 篇6
茶叶岗小学----李吉昌
这次远程教育,我的感受很多,应该说里面有很多我们老师很迷惑的问题,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释。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在情感和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不再以“传授数学知识为核心”,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良好怀古态度的形成等。因此,我们在备课中要备主体参与过程。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现在数学课程实现的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所以,我们要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用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学习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这里所说的做数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听了就会忘记,看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运用”。这说明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才是有效的学习。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篇7
一、巧借多媒体创设空间想象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空间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 如果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学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与此相反, 如果教师能够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空间想象情境, 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数学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空间情境的创设也为后续的数学空间教学做好了铺垫。
在人教版四年级的?位置与方向?一课中, 通过播放一段军事演习的视频引入新课, 学生们伴随着激昂的演习音乐, 来到了此次演习的炮兵阵地上, 通过巧借多媒体手段学生很快进入了炮兵扮演的角色。这时由教师扮演的长官发布命令向高地上目标A开炮, 伴随着隆隆的炮声 (多媒体课件出现5个炮弹落点) , 此情此景, 强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紧接着教师顺水推舟问:“请同学们想一想, 炮兵要怎样才能命中目标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懑之中, 渴望问题能得到解决, 因此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能做到全神贯注,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空间概念生成
数学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核心, 概念教学不能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灌输, 空间图形的相关概念教学更是如此。在传统的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揭示几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准备实物、挂图等学具上。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以及应用, 为教师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 几何概念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课堂时效性得到了增强。
在人教版五年级下期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备课过程中, 我本打算采用切萝卜的方法, 让学生逐步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 以最直观的方式积累经验提升认识。这个设计思路当然是好的, 可是学生切的效果能与我预期效果一样吗?学生会不会切到手啊?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办?就在我无比纠结的时候, 多媒体教学犹如一盏海上明灯, 为迷茫中的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于是我在家中厨房自己切了一个长方体萝卜, 拍照, 利用信息技术, 清晰地标示出了每一刀切下去新产生的面、棱、顶点。通过对比, 我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生掌握顶点、棱、面这三个概念要比直接动手操作的学生略好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 教师避免了操作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几何概念的引入也显得更加自然、和谐。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为图形概念教学提供了便利、节约教学成本, 还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三、巧借多媒体手段实现静态物体的动态化
有些物体由于内部结构存在遮挡现象, 造成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观察层面上, 需要以探究型学习模式, 引导学生逐渐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静态物体动态化则能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了以上难题。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第二课时中, 在练习环节教师出了一道题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一个物体, 题目给出了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 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想一想、猜一猜、摆一摆”。首先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大胆猜一猜这个物体的形状是怎样的?当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初步表象模型后, 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 将摆出想象中的图形与题目中的条件信息进行对比验证, 去伪存真。一般教师的教学到这里就结束, 然而我又增加了一个多媒体验证的环节, 我制作了可以展示物体360度旋转的课件, 让所有学生通过观察课件都能直观观察到从任意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空间图形猜想的正确性, 加深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与理解。就这样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 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了螺旋递进式的上升, 数学素养也得到了加强。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产生之前一直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教学难点, 不可一蹴而就,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由小学生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过渡阶段, 这就决定了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就必须从观察入手, 通过视觉感观一边想象一边逐步建立表象概念, 而在观察实物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观察盲区, 这些观察盲区则会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产生障碍, 这点在立体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令人庆幸的是伴随多媒体教学的出现, 这个难题正被逐渐攻克、破解。
在苏教版六上《正方体展开图》一课中, 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了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为了让学生加深感悟, 我让学生经历了从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立体图形的图形循环认知过程, 这显然对于小学生空间想象要求是比较高的。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呢?我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几何画板课件演示相互验证、配合的办法。首先安排学生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将正方体逐步展开, 紧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你剪出的图形是如何折叠成正方体的, 接下来提问你们想象得对吗?如何验证?为了让学生验证时候看得更加清楚、直观, 我除了让学生在投影灯下进行动手折叠还原成正方体外, 还利用几何画板展示正方体展开图的动态折叠与展开过程, 以便学生对比加深认识。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逐步认清了3维立体图形的结构与2维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整节课学生在观察、想象中建立初步表象, 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空间想象经验, 在观察多媒体课件中验证想象真伪、去伪存真, 不断深化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上也呈现出一副副绚丽多彩的思维涟漪景观。可以说正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实现了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探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空间观念的培养,但是在空间与图形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致使教师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才更有效呢?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仔细观察,找出特征,奠定空间观念基础
学会观察是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图形来说,各有各的特点,要想使学生从实物想象出几何形体或者由几何形体想象到实物特征,就离不开学生对所学物体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要研究的几何形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找出其主要特征,从而为学生奠定空间观念发展的基础。
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通过学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对于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的认识,学生大都停留在一些比较标准的图形的认识上,如图1所示。
如果图形稍微变化一下,哪些图形是梯形,学生就很难分辨出来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要善于提供关于梯形的多种图形的变化图(如图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对照梯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去比较,去鉴别,如此一来,从静态的图形到变化的图形,不仅改变了学生常规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学会了全方位看待事物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经历各种图形的变化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教学效果。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梯形认识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爱采取一些标准的范例或者静态的图形让学生去学习,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无可厚非,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制约了学生对梯形在不同轨迹或者不同变化中的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多种形态图形的变化中,在学生的具体观察中,找出其特征,从而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操作,充分感知,促进空间观念形成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一些空间与几何图形的学习与认识上,要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教师就要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折一折等活动,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用三角板拼角》这部分知识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三角形拼角的具体过程中对锐角、直角、钝角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知,针对学生和所学知识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笔者先让学生重点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具体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再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手中的三角板自由拼组图形,拼完以后,用笔沿着所拼钝角的周边把这个角画出来,最后进行集体交流活动。这样一来,结合一副三角板,在各种组合中,学生对钝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手中的三角板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如此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其实教学一开始,学生对钝角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但是随着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对钝角的认识自然由字面意思或者比较抽象的认识转变为一个具体形象的画面。在学生亲自画一画、拼一拼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在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得以形成。
三、借助想象,丰富认知,深化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生天生喜欢想象与幻想,他们的想象力更是无穷无尽的。鉴于想象自身的性质特点,在几何图形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由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或者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样子,也可以说,想象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学知识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认知,达到深化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美,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来说,光有动手实践操作,没有一定的想象力是很难拼成美丽的图形的。因此,教师先把图形(如图3)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学具,想象一下自己想要拼成的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动手完成。在已有图形的点拨引导下,在亲自动手操作下,学生们经过想象,利用手中的七巧板举一反三,想象力被充分激活,又拼出了老黄牛、蜡烛、柳树、兔子、乌龟、鹅等图形。这样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想象给自己的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七巧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激发学生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头脑中本来平淡无奇的学具,在想象和具体操作中就会变得立体、鲜活起来,有效地深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系统整体,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解决学生身边的几何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即生活。但是,由于这些几何知识大都以分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各阶段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对这些几何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注重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笔者出了这样一道习题:张大爷家里种了黄瓜、茄子与西红柿三种蔬菜,你能根据这些蔬菜的种类并结合学到的面积知识为其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种植方案吗?其中这块地的一边长55米,另一边长48米,宽32米,要求黄瓜种植面积最大,茄子种植面积最少,并且求出每种蔬菜的具体种植面积是多少。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们纷纷开始行动,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经过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此种设计方案最为合理(如图4)。
这样一来,由于有了直观的图形作为基础,要想算出每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就显得轻而易举了,而且该学习过程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为一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而且也有效地巩固和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所学图形知识进行整合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研修日志 篇9
我参加了农村中小学“国培”学习后,从教学思想、研究方法、注意事项三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初听起来觉得有些过于深奥难懂,但静下心来用心听、用心感悟,觉得这的确对我们今后做数学教育教学中很有帮助。结合我平时的教育教学实际,先谈两点收获:
体会一:观察是前提,思考是基础
要想做好数学教育研究或写好教育教学论文,首先就要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不仅要注重观察我们的课堂,观察我们的学生,还应观察各种生活现象等,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研究点”进行思考和研究。王老师给我们提供的几个专题思考问题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四则运算中的对立与统一、火柴中的数学、分数的实质等。实际上,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我们的小学数学中值得研究的还有很多很多。
体会二:学习是保障,练笔是根本
要想做好数学教育研究或写好教育教学论文,还应做到不断学习,勤于练笔。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在不断学习中充实自己、更新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学习专家们的数学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课堂实录等等,唯有学习,才能有针对性的根据热点问题把握好研究主题。而勤于练笔则是一种实战演习,我们不要害怕自己写不好而不敢写,这样会越来越畏惧,只有在不断练笔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坚持下来就会有丰硕的收获。听过这样一句话“坚持写一辈子教案是平凡,坚持写一辈子反思是伟大。”起初,我们可能未必像王老师那样专业地写学术报告,但我们可以从每节课的课后反思开始做起,一点点的去做,只要你能坚持,有朝一日你也可以做好专业的数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修日志实用版 篇10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师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
1、提高设计问题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师提高问题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难易适度、切入点准确。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难易控制要求适度合理,切入点控制要求切中要害。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2、问题指向背后的道理提高对学生回答评价的技能。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其外在表现为,学生答问时教师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学生答问后教师由衷的赞美、中肯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能力通常有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其中,一般能力有: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等能力;专业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证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不同能力的培养往往须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3、问题具有挑战性,引领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概括提高发问技能。教师要考虑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发问时机;(2)选择发问句式;(3)确定答问对象,遵循普遍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已有知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能尽快地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做好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准备。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篇11
【课堂再现】
一、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前谈话后,即开始新课教学
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将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这个关键词就是“想象”(大屏幕展示“想象”)。
二、教师引导“线动成面”
师提出想象1:线段a做什么运动?会形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问题一抛出,学生便纷纷开动脑筋,迅速得出三种方式:
(1)平移:可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2)旋转:圆、扇形;(3)围:三角形、梯形。
三、教师引导“面动成体”
师提出想象2:平移这些(以上图形)平面图形,会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在教师的引领、课件的展示下,动态为学生展示平移后出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直柱体图形。
四、教师引导、建构知识网络
师:把这些立体图形放在一起,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直柱体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课件展示,迅速得出直柱体共用的公式:
公式1:V=sh
(1)师在多媒体上通过图形运动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公式的由来。
(2)讲练结合,即时练习:
师:计算刚才得出的不同类型的直柱体的体积。
公式2:S侧=Ch
(1)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展示直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学生观察。
(2)随即进行相对应的侧面积计算练习。
五、课堂拓展
师提出想象3:这些平面图形沿轴旋转后,会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师提问:形成的后四个图形与之前的立体图形一样吗?(进而拓展出非直柱体的立体图形)
【课后感悟】
一、动静结合,还原几何图形的形成规律
皮亚杰研究表明:动态表象是学生数理——逻辑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表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一种逻辑、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几何动态是几何观念形成的源泉。在图形的复习一课中,教师想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和侧面积,他打破常规,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出这些图形的公式,而是先出示一条线段,引导学生想象,利用课件形象展示出通过平移、旋转、围等方式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扇形、梯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再由这些平面图形通过向后平移、重叠等方式得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这样的设计,遵循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形成规律,注重了几何知识的动态生成,并利用这一条主线,将本节课要复习的几何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花费大量精力为追求动态而动态,却不注重知识系统结构的华而不实的做法。借助课件的力量,将静态的几何图形教学变得生动,并富有想象力,让学生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为初中、高中的几何知识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虚实相间,形成几何图形的网络体系
观察是知识获取的渠道,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丰富的情境中观察获取感性知识,形成表象,再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想象,把点、线、面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何图形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叩开空间观念的大门。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把一个个知识点不断编织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结构,从而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三、融会贯通,让课堂充满神秘,精彩不断
在现在的几何教学内容编排中,每册安排一个内容,这样几何知识学习就会出现断档的现象,教师对几何图形的基本生成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不能将教材前后知识连接起来,在复习时也只能是昔日往事的再现,复习课就变得索然无味。而在“图形的复习”这节课中,在“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教学环节中,展示了“平移、旋转、围”三种不同的方式;在教学直柱体的通用体积公式时,展示了“由平面图形一层层叠加”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直柱体侧面积通用公式时,用到动态的“剪”的方式;同时,在直柱体教学完成后,拓展了非直柱体的几何体形成过程。将平移、旋转等运动方式与线、面、体静态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多种几何图形生成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图形神奇的变换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充满了期待,课堂上精彩不断。
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帮助学生解决空间思维上的困难,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虚实相间,顺利完成平面向立体的过渡,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上一层楼;融会贯通,把枯燥的几何知识变得神秘而富有生机。三者结合,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快乐中建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芹.浅议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1).
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趣, 建立空间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迫切愿望是学生克服一切学习困难的内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 注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置悬念, 诱发学生学习欲望, 促进学生思考。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 在和学生简单回顾了体积单位的知识后, 我神秘地取出一个由马铃薯切成的长方体, 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回顾了计量物体体积的一般方法, 现在大家来估计一下, 老师手里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呢?”学生来了兴致, 纷纷猜测, 猜测的结果当然差别很大。我又适时地说:“老师告诉大家,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 宽是3厘米, 高是2厘米, 大家再猜猜!”学生在这些信息帮助下, 猜的结果接近了一些, 也有的学生提出要看看这个长方体大概包括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就会知道它的体积有多大。结合学生的想法, 我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下“厨艺”, 把这个长方体切成每块都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共计48块, 刚才猜对的学生更是一片欢呼, 学生兴致开始高涨起来了。这时, 我不失时机的和学生说:“刚才我们用切的方法看到那个长方体中包含48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也不太方便, 关键是一些长方体是分不开的, 看来我们还需要找到计量长方体体积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这中猜一猜、切一切的情境抓住了学生喜欢猜测和挑战的年龄特点, 在猜测、观察和交流中, 使学生自然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 既激发了学生情趣, 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二、联系生活实际, 感知空间观念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 理解数学规律, 感悟数学思维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 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 我们搜集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上课伊始, 教师一边拿出一些物体一边让学生说出物体名称并引导说出几何名称:如, 牙膏盒———长方体, 魔方———正方体, 茶叶罐———圆柱体, 乒乓球———球体等等。学生学习《三角形》一课中, 我拿着他们平时玩过的三角形纸片, 问:“这是什么形状?””你还见过哪些三角形?”这时学生马上会说他们自己用的三角板, 脖子上戴的红领巾, 住房的屋顶架等等。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 直接而有效。
三、动手操作实践, 培养空间观念
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 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 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 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 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因此,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 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 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 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 从而发展空间观念。如, 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 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图形,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激发起学习兴趣, 然后再画对称图形, 剪对称图形, 找对称轴, 画对称轴等等,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样“做数学”的过程中, 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了空中观念。
四、培养想像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想象能力, 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 只有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 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虚实结合, 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 为了更加清晰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我有顺序地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然后在下面摆上1平方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三种面积单位的大小, 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不同的面积单位, 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对每个面积单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在区别比较中更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在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 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 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 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 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篇13
刘文彪
从21世纪之初设计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教育变革。2001年公布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很大基础上指引着这次改革的进行。经过十年的摸索探讨,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有较高的认同感 2.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较大变化 3.小学数学新课标师生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发生较大变化 4.小学数学新课标评价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5.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与课程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 同样,问题也暴露出不少:
1.对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某些核心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2.对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设计的新内容的教学遇到的问题 3.对于过程性目标的理解与落实
4.对提倡的教学方式在运用与把握上欠缺 5.在评价改革上遇到的困难
在这四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感悟是颇多的,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操作手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定位等等方面,经历了阵痛、批判、吸收、创新、整理、规范等一系列系统性的转变。实验版的课表起到了指引航向的作用,它同中国教育一起,见证了这次最大规模,最大领域的改革。然而作为实验稿,尽管倾注了研究人员、编订者的极大心血,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课程标准修订的组织与过程:
l.组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2.开展全面认真的修订研讨
3.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
如此科学严谨的修订,一定可以对我们的教学起到纲领性的作用。为我们今后更好的实施教育教学指引航向。
小学数学新课标三个“更加”彰显全新魅力
江西省南昌高新区昌东镇第二小学
刘文彪
修订稿课程标准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课程标准》更加完善:“使《课程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课程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的实施。”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课程标准修订基本原则:“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完善《课程标准》;坚持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总结多年来课程改革的经验;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对有分歧的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在前面学习修订的“组织与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的本次修订工作的经历,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修订组做足了功课,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对实验稿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实际使用中遇到的困惑等都有很好的兼顾。特别是“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这项,我认为是最直接有效地,其中一线教师、教研员的参与是最亮丽的一笔。
所以我认为,这次修订稿的《课程标准》一定会彰显出全新的魅力,为指引我们今后的工作起到巨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浅析四基 江西省南昌高新区昌东镇第二小学
刘文彪
在新课标中提出“四基”这一全新的概念,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在 原“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后两基。在我的认识上,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质的飞跃。
在实验稿的时候,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天都与价值观”其实与 “四基”是可以对应的。那么现在又提出了“四基”这一说法是为什么呢?这在模块一的专题调研中讲到过的:用语模糊,操作性不强。这一提法客观准确的定位了数学教育的具体体现,准确、通俗。
另外,我个人理解,原来说的“双基”永远是数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后加上的两基,都是通过前面的 “双基”实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
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四基”既然比双基增加两条,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就应该有意识地给“数学思想”的教学预留适当的时间,但是“数学思想”的教学不能空洞地进行,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并且应该注意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给“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以适当的位置和空间。)通过学习,对比实验稿的《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课程标准》再次确立了双基的主导地位(实验稿中把双基作为三维目标之一——知识与技能)。我们的数学教学设计无论如何关注过程,如何关注个体成长——情感态度价值观,其载体都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因此拙见: “四基”的提出既顾及了操作上的准确性,又彰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地位。
小学数学新课标问题意识的培养 江西省南昌高新区昌东镇第二小学
刘文彪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一直以来是比较关注的。我们非常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有同志利用这一“工具”,在数学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通过这次学习,我在另一高度上理解了为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围绕关键词——“问题”,表述“增强能力”的课程目标,一句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另一句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点来。所谓“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清楚的,需要的是利用已有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模型,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言,其中的“已知”和“未知”都是不清楚的,所以难度更大,要求吏高。可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现问题和提长问题的能力是必需的。这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新发展,也是对于数学教学较高层次的要求。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 篇14
一、回归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需要以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习几何知识, 这也是发展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几何图形,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唤醒他们生活的经验.在小学几何教学过程中, 运用小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认识物体的性质和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利用操作经验认识对象的形状特征
在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过程中, 我们数学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小学生已有的、对一些生活中的物体直观操作经验, 来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和特征.比如,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分类、拼剪以及搭建等建立了丰富的操作经验.所以, 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直观图形,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运用火柴棒重构一个相同形状的图形.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该图形空间形状特征的感受.再如, 数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空间图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对这些空间图形进行分类, 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空间图形分类能力, 对小学生概括空间图形的基本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2. 利用图形的形状体验帮助概括图形的性质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已经对一定的图形形状特征具有了相当的体验.比如, 小学生对正方形都具有“方块”的直观感受.那么, 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这种直观感受, 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操作活动来进一步体验正方形的这种空间性状特征.又如, 对于圆很多学生老早对其就有了一定的形状特征体验,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对于圆的形状特征的认识还是相当困难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圆的形状特征没有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的形状特征那么外显.在具体执教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对各种表面的观察来帮助同学们直观地去体验圆的形状特征, 即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从对象的形体特征观察入手
小学生学习几何最初的感知便是知觉, 知觉主要是通过对图形的观察而获得的.观察是小学生对图形的形体特征进行感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入手进行观察.
1. 观察形体特征是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就是可以充分地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 而小学生对几何图形性质特征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对具体几何图形的观察入手的.
小学生在几何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有的是直接直观的观察具体的实物, 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可以形成对该实物形状特征的认识.例如,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 就可以让小学生充分了解到:一个长方体具体是由十二条棱、八个定点以及六个面所组成的, 每两个面都是相对的, 每四条棱都是平行的.
有的则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直观的几何模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模型的直观观察来引导学生对该模型形状特征的认识.例如, 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长方体的十二条棱, 再归纳出十二条棱的性质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不过, 假如我们通过几何画板来建立一个长方体的模型, 再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将同方向的棱运动到一起, 那么同学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性质特征了.
2. 注意运用变式
小学生通过对标准图形的观察可以有效掌握该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 而通过对变式图形的观察则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将在观察中获取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变式图形的运用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先把标准图形呈现给小学生, 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达到对该标准图形基本性质的认识, 接着再把变式图形呈现给小学生进行观察, 使学生在观察变式图形的过程中对图形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概括.这种方式基本运用于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当中.另外一种形式是:先直接把变式图形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 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概括出观察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然后拿出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进行对比, 让其观察其中所存在的不同.这种方式基本运用于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当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要运用变式图形, 其目的主要是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思维.所以变式图形的运用要符合小学生的空间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不能呈现出过于复杂的变式图形让小学生观察, 以免打击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小学生空间思维和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还有很多, 比如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和想象培养空间观念等.由于篇幅有限, 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重视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空间观念[J].新课程 (教师) , 2009 (01) .
[2]葛瑞霞.谈空间观念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 2007 (07) .
[3]刘素博.在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2)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15
关键词: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引言: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以及《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空间概念,要将其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问题来抓,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而,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小学数学中有关几何内容的教学效率。
一.结合具体生活实际,储备空间表象
小学生由于智力和思维的发育还较为有限,在看待事物时往往都是先从事物具体的外在表象出发,因而,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小学生总是需要以具体的事物为依托,在获得明确的表象后再从多个方面认识该事物的几何构造,在这一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的了解到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圆形,以及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等,由此可见,事物的具体表象是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几何知识的内容教授时,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列举一些为学生所常见熟知的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事物的形状、大小等,从而促进学生由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例如,教师在进行“圆”的知识内容教授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由于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有较为丰富的空间表象积累,因而很快的就能列举出“硬币”“篮球”“车轮”“瓶盖”等圆形物品。同理,当教师在教授“长方形”这一课的知识内容时,也可以积极的引导學生进行自由发言,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回答“长方形的物品有:书本,黑板,直尺……”由此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长方形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加深小学生对于“长方形”这一几何概念的理解。再者,将通过利用球形模具而制作的橡皮泥小球进行切割演示,通过切割可知,球体的三视图均为圆形,通过这种从二维到三维、再从三维到二维的转换,使得小学生的空间表象日渐丰富,空间观念逐渐被建立加深。[1]
二.注重实验法教学,建立空间观念
实验法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小学生最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且知识内容所保留的印象较为深刻,在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利用显得极为重要。实验法作为一门集学习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辅助教学方法,因其能够达到寓教于乐,所以不仅能够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快速的掌握知识内容,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积”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白炽灯的体积有多大?众所周知,白炽灯的体积是无法直接通过测量、计算而获得的,因而,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对其体积进行测算。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往一个白炽灯内灌满水,在保证灯内水平面与灯口平齐的情况下,取一个量杯或量筒,将水尽可能的完全倒入备用的量杯或量筒内,观察水的容积,水的容积就是白炽灯的体积。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的容积就是它的体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身的感知了解了体积的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次,在进行“圆锥体”三视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首先在软件中设计一个程序,画出一个规则的三角形,再这个三角形的旁边画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利用动画效果,让三角形绕着这条直线按顺时针或逆时针单向旋转,最终学生可以得出,圆锥体的正、侧视图均为三角形,俯视图为一个圆与点的组合。通过实验法,小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最直观感知,有助于小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空间观念。[2]
三.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中有关几何知识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当前,几何知识已经成为一种知识财富,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因而,培养和巩固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各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忙设计黑板的大小、尺寸,设计的黑板面积大小要与教室的宽度与高度相适宜;也可以让学生帮忙设计课桌、凳子等要做多大面积,让学生在设计不同物件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在学习了多面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帮忙设计一下家里的厨房的装修方案,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首先很快的计算出了餐桌、厨柜等的面积与体积,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体积大小较为适宜厨房,最终,他们设计了厨房四面墙需要粉刷的面积以及地面需要铺设多少地板。通过结合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增强,数学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更加的根深蒂固。[3]
四.总结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有助于实现小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同时,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也有极为现实的作用。在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身心以及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的寻求自身空间观念的提高,实现其空间观念从无到有,认识层次从低到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雅威.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J]. 神州,2013,23:137.
[2]董严. 如何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J]. 学苑教育,2014,09:49.
【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研修日志】推荐阅读: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10-12
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管理11-05
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分析09-28
研修日志小学数学08-2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09-02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06-05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07-13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7-30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08-24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