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2024-06-05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精选11篇)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篇1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孩子长大以后,将要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生活和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具有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处处关心公共的事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个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人,很难适应我们这个社会的需要。他们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感到很苦恼。因此,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

过去,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家长往往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观念。例如,有一个著名的筷子的故事:父亲把孩子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每人折断一根筷子,他们很容易做到了。然后,父亲把十根筷子扎成一个小捆,再交给他们试,这一回谁也折不断了。类似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常给孩子讲。但是我们团结的范围要宽得多,不只是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而是要讲从小集体到整个国家的团结。

培养集体观念的机会是很多的。看电视、电影、连环图画,孩子对英雄模范人物往往很佩服。家长在这种时候点明一下,说明这些人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他们是为集体、为大家做了好事。家庭或者邻居、亲友中有人受了表扬或者奖励,更是孩子面前活生生的榜样。对面盖起了一幢新楼,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边上看一看,告诉孩子,一幢大楼只有依靠集体劳动才能盖成。只靠个人,本事再大也不行。马路上看见煤厂的工人在送煤,菜店的工人在运菜,可以提醒孩子,正是这些叔叔阿姨的劳动,才使千家万户有温暖,能吃到丰富可口的饭菜。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篇2

一、在参与班级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 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大家施展才华, 经受锻炼, 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在参与班级的管理中, 才会逐渐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懂得珍惜集体的荣誉, 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就会更主动、更自觉地关心集体的工作, 维护集体的利益。

在刚接手初二年级的一个班时, 我首先组建了班委会, 由于大家在初一年级已经相处了一年, 彼此比较熟悉, 我就采取民主推选、大家举手表决的方法, 选举出了一支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热情高的骨干队伍, 从这支队伍中推选出一人担任常务班长, 班级从纪律、卫生到出勤、学习、体育、活动等, 都由常务班长总负责, 其实就是一位“小班主任”;其他班委会成员轮流值周, 值周班委开展本周活动时, 要克服上周班级管理的薄弱环节, 提高该周班级评比的分数。每天设立值日组长, 值日组长从普通同学中产生, 每周由常务班长、值周班委和班级其他成员进行评鉴, 优胜劣汰, 再重新推选。这样就给大多数同学提供了做事的机会, 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提供了使用管理权的机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的班主任应放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管理班级, 多用心, 少出力, 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能动的主体。”

二、在文娱体育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对班集体强烈的向心力,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开学不久, 为迎接国庆, 学校决定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合唱比赛。为能顺利开展这项活动, 我首先在班会上进行了思想动员。要求大家群策群力, 力求为班级赢得荣誉。排练开始了, 在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 一位成绩较差的男同学主动从家里带来了磁带, 另一位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女同学则带来了录音机, 在音乐老师的具体指导下, 利用每周一节音乐课和课余时间一遍遍的练习。既注意严格要求, 提高每次的排练效率, 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长, 在演唱方法、技巧上集思广益, 我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为了使指挥的效果更好, 原定担任指挥的文娱委员主动“让贤”。结果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我班脱颖而出, 获得了一等奖。我高兴地看到有益的活动吸引了学生, 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班主任应充分抓住开展每一次文体活动的机会, 精心设计策划, 精心组织实施, 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体会到只有将个人的才智融入集体的事业之中才有意义, 才有价值。

三、在互帮互助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人生在世, 困难、挫折、失败总是难免的, 在一个班集体中, 总有需要援手帮助的学生, 班主任应抓住时机, 动员大家奉献爱心,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让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人世间, 感情总是相互的, 得到了集体的爱, 同学们怎么会不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呢?在本学期中, 我班的一个同学小A在下楼梯的时候, 不小心摔了一跤, 造成小腿骨折, 只得休学疗伤。他家里条件非常艰苦, 有一个正读大学的姐姐, 母亲没有工作, 靠做生意维持一家人生活的父亲也只能暂时歇在家里服侍他。在这种情况下, 我利用班会课的时间, 向同学们介绍了小A的家庭情况, 并且说:“小A家的经济本很拮据, 如今又急需用钱, ‘一人有难, 八方相助’, 我们应伸出友谊的手, 尽自己的一份微薄心意, 关心他, 帮助他。”我首先取出20元钱交给班长, 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 于是几天之中汇聚师生情谊的一百多元钱集中起来了。当我带着几个班委, 把装有钱的封袋递给小A时, 他接过红包, 那瘦弱的身躯颤抖了, 眼泪不禁流了出来, 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一定好好学习, 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我们的班级。”这是感动的泪, 这是出自肺腑的话语, 一颗受伤的心终于融进了老师、同学们的一片赤诚的心中。

四、在正确的舆论宣传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正确的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巨大教育力量, 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对学生的言行具有极大的约束力, 同时又具有无形的导向力。利用舆论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能够开创“好人好事有人赞, 坏人坏事有人抓”的局面。

开学第一天, 我走进了一个新班, 只见讲台前一大堆垃圾, 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得正起劲, 见到我很不情愿地回到各自座位。我看了看那堆垃圾, 又扫视了一下全班, 便拿起笤帚扫了起来, 教室内一片安静, 只有扫地的声音。我把垃圾装好后, 转身便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并说:“请大家以此为题, 结合今日事, 写一段话,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就行。”

不一会儿, 一张张纸条交到了我的手中, 有的写道:“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欲扫天下应先扫一屋。”有的写道:“毫末般的小事是摘取事业成功桂冠的阶梯, 是事业结出丰硕果实的沃土, 如果拒绝做小事, 那么伟大的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

爱, 意味着献出, 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 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班主任在教育和组织学生献爱心的时候, 要向学生反复强调:“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一人为大家, 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 全班为一人”的意识。同学们这样想、这样做, 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融洽和谐, 才会更主动自觉地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 篇3

关键词:数学观念;整体意识;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抽象意识

所谓数学观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头脑、数学素养,准确地说,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一、数学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是指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这是体现教学的辩证思维性的一种数学观念。

培养整体意识,不能仅强调一个整体,还要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针对性、整体与结构的关系。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这就是教学的认知结构。需要指出的是,掌握整体并不是要求掌握某些关键的点与线,以便能够结成一张网,覆盖全部内容。这张网也就是认知结构。一个人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行程,实际上也就是数学理论逐步积累的过程。这对培养人的数学素养起着决定的作用。

二、数学推理意识

推理意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自觉意识。严格的证明是数学的标志,这是数学所能提供给一个人的不可缺少的素养,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一个学生若能对数学证明从未留下印象,那他就缺少了一种基本的思维经历。所以,推理意识是学生应该具有的素养。

新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情景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创设实际情景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创设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合作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习惯,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相关内容时,我利用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母亲节到了,明明想送给妈妈一束鲜花,于是,来到了一个漂亮的鲜花店,只见花架上标着“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蝴蝶兰2支40元,玫瑰8支16元,郁金香4支24元”,明明在犹豫:如果花30元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买哪些合适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帮明明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束最漂亮。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合作,设计出了理想的买花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让学生置身于愉快的学习氛围,有了合作交流的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数学化归意识

化归意识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问题进行转化,使之变为已解决或易于解决的问题;化归意识还意味着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

客观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统一体,是具有普遍联系的;各种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客观世界的这些特征中,要求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要具有化归意识。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概念的亲缘关系,使用着相同的逻辑工具。数学内部的多种联系为问题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化归思想,无论对于实际生活还是工作、学习都能给予一定的启示。化归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迅速、妥善地处理问题,及时摆脱思维定式。强调化归意识,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事物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四、抽象意识

抽象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两个思维习惯:

1.从本质上看问题。对于复杂的事物,有意识地区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本质与表面现象,从而抓住本质解决问题。

2.自觉地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集自觉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号。

抽象意识是数学抽象性的反映。数学的抽象性不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也是一个优点。数学中用的抽象手段有等值抽象、理想化抽象、实现可能性的抽象,它们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尤其是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体会与揣摩抽象思想,行成抽象意识。

培养抽象意识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上、工作上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想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就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而应具有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思维习惯和洞察、揭示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能力。

培养抽象意识还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想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想到建立模型,运用某种理论来解决,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抽象意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抽象意识强调对事物的结构、关系有着敏锐的分析和抽象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篇4

宽城三中:张学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知识的循序渐进,王老师的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植根于新课标,发自于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值得推荐学习!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抽象推理、逻辑演绎、严格证明的方式要不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运用,但鉴于初中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似乎更能适应学生“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正如课程标准所言,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的教学还要立足教材,领着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教材承载着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作用,一点一滴虽然微小,但能小中见大、滴水穿石。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时机,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理解教材的每个设计意图,并用好这些素材。教师要努力去创造性地使用素材,为学生的空间观念乃至各方面数学能力的积累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地使数学教学为学生数学素养的积累服务。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和运用新知,培养空间想象力。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的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教材提供了两种提示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是通过剪与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计算出面积。最后,教材安排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中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本节课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教学中,通过几何直观性的作用,借助于直观,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实质。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几何直观的发展。在这个环节里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且训练了学生学会用学到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1、遵循“渗透——推导——验证——应用”的教学过程。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前,首先通过数方格这个数学活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等积转化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剪、拼、量、算等活动后去观察比较,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直观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的过程,说出拼成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理,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2、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通过几何直观的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然后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形式,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3、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借助于几何直观、几何解释,能启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内容和方法;抽象观念、形式化语言的直观背景和几何形象,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主动思考的机会;揭示经验的策略,创设不同的数学情景,使学生从洞察和想象的内部源泉入手,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经历反思性循环,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观常常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技巧,有时严格的逻辑证明无非是直观思考的严格化和数学加工。几何直观是认识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篇5

1、定时器

坐下来跟孩子一起测验,每一件事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先把这个行动当成一个游戏。孩子做的时候,你坐在身边拿个定时器计算时间:第一题几分几秒完成,所有题一共多少时间完成,平均每一题多少时间,等等。把每一科的作业都这样做一次统计。

要是在这个测试过程中,孩子感觉累了,把手上那一题(或那一行写字)做完,然后可以停下来休息1分钟,做个运动,走一走,按按他的肩膀,等等。

2、日历/日程表

现在孩子可以从“一科”升级到“一天”了!要是我们在训练孩子如何搭积木大楼,用定时器来完成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一块积木。

但是,如果你要孩子能够用好几块不同形状的积木来搭建一个建筑物,你需要帮助孩子学会一些架构原则。第一个就是《快乐儿童的7个习惯》里面的第三个原则:“要事优先”,也就是“先做完需要做的事,才能去做想要做的事”。

3、周历

现在孩子可以从“一天”升级到“一周”了!一栋楼的功能有限,需要在一个社区里面才能运转。孩子会管理一天的日程表很棒,但是,不是每天都一样。生活的节奏是根据周间和周末的交叉而形成的。

有些“想要做”的事情是需要周末比较大块的时间段才能做的,比如一起去图书馆借书、去博物馆、去商场逛街或购物。有些孩子们的兴趣班或者其它活动,只能安排在周末。这些活动也能够成为孩子管理好5天周间日程表的奖赏、动力或目标。

但是,唯有孩子自己把最想要实现的“想要做”的事放进去,才能给自己带来好好做完周间事情的动力。很多家长会让孩子玩电子游戏,但是我建议多安排非电子的活动。孩子习惯了就不会去用电子游戏来塞满所有时间的裂缝,而是会随身带着一本书、画画的道具,等等。

4、月历/年历

如何培养宝宝有时间观念? 篇6

0~1岁的宝宝,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宝宝1个月时就会随妈妈的生活安排产生初步的时间观念,如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吃奶后过了一段时间要排尿,宝宝会哭着要妈妈换尿布;吃饱、睡醒以后又哭着要求大人抱;玩累了入睡……如此反复循环。对时间的认知,宝宝主要依靠自身的生物钟来完成。巧妈妈对策:

1.顺应宝宝的生物钟。出生后不久,宝宝就形成了按时吃奶、睡眠、玩耍等生活规律,妈妈按照宝宝的生理需求来安排他吃、喝、拉、撒、睡,不要随意调整他的作息时间,以免打乱生活秩序。否则,宝宝不能对时间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2.灌输秩序概念。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能理解诸如“妈妈先跟我打招呼,然后给我喂奶,再给我洗澡”这类的秩序概念,因此,周岁之前是向宝宝灌输秩序概念的最佳时间。如果你随意改变计划,秩序被打乱,宝宝就会以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进行“抗议”,拒绝合作。为此,在照顾宝宝的时候,不妨给他讲述做事情的过程,如“现在我们穿鞋,然后去公园”;需要做另一件事时,提前给他提醒:“故事讲完后,就是洗澡时间啦。”让宝宝从秩序概念中理解时间概念,一点一点地积累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3.帮助宝宝用活动区分时间段。1岁左右,宝宝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多了许多活动时间。这时你可以调整他的作息了,如固定白天玩耍、睡午觉的时间,晚上陪他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看画报、讲故事等,作为睡前的信号。让他初步感知用玩耍、睡眠等活动来区分白天与黑夜。

1~2岁

周岁以后,宝宝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想法了,对时间的认知有了快速发展,虽然对几点几分的数字化时间仍没有概念,但已经能认识一些特殊活动的时间了,如午餐时间、睡觉时间。他还可能知道一周有7天,如果你说这天不用上班,他可能会说这是周末。

巧妈妈对策

1.指导宝宝用动作和语言来建立时间概念。如早上,宝宝起床后会要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吃早餐,挥手向上班去的爸爸妈妈说再见;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求睡觉。慢慢地,你会发现,宝宝不需要你的指点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表明他已经形成“运动定型”,这将使他养成遵守时间、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2.带宝宝出游前制定出游的过程,并用语言描述给他听。如:我们到车站乘公交车去公园,然后一同吃午餐,之后一起做游戏……让宝宝理解时间的相对概念:现在、之前、之后,等等。

3.使用形象化计时工具,如计时器、闹钟等。先将时间设定好,时间一到就发出声响,宝宝会作出反应:“哇,时间到了,我要快一点儿。”也可以选用图像化的.挂钟,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数字的钟,用它来提醒宝宝:“当短针走到‘老虎’的时候,你就要把饭吃完。”这个时候的宝宝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化阶段,将抽象的时间具体为声响与动物,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2~3岁

到两三岁,宝宝的时间概念基本形成,言谈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对时间的认知,局限在与事件的联系上,总是借助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指标,将吃饭、睡觉、看电视、做游戏等视为时间概念的指针,特别是生活作息,在他对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宝宝眼中,“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游戏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只有到三四岁时,宝宝才能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甚至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了。

巧妈妈对策

1.尽量用宝宝理解、熟悉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来教他认识时间。如告诉宝宝“下午三点钟我们去动物园”,他可能无法理解,但换成“睡完午觉后我们去动物园”,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2.有意识地使用时间词汇。虽然宝宝的时间概念发展大都跟不上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速度,但学习使用时间词汇能增进他的时间概念。为此,你可以有意识地在他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你今年两岁,明年就三岁了。”或教他唱一些和时间有关的儿歌,“雪花飘,冬天到。”

3.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指导宝宝有条不紊地执行。如早上7点起床、7点半吃早餐、8点自由活动,中午12点吃午饭、午睡1~2个小时、自由活动,下午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

谈如何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意识 篇7

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在回答(2)时,答案“五花八门”,教师要如何评价,是否要有一个标准答案?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研读教材,合理制定目标

此单元包含“简单数据分析”“求平均数”两个内容,设置4个例题共计4课时。“简单数据分析”中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看两种新的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求平均数”主要教学任务是教学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但深入研读教材后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仅仅是完成上述目标那么教学一定是低效的。但其表述又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师不好把握。那么,我们在研读教材中就要把课标、教材、学生三者结合起来去研究,思考怎样去落实教学目标。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包括哪些?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怎样使学生有所体会?通过什么手段使学生理解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的定位基于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决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自然也影响着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素材的处理。有了合理的目标方向,对于前面提到的第4题(2)问,教师已然有了把握的尺度了。

二、明辨教学难点,调整教学重心

教学难点不是想当然而来,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分析出来的。明辨教学难点,在备课时合理调整教学重心,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策略进行突破,则教学实施必为高效。对教学难点的分析应抓大放小,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精力无效地分散了。如本单元中有教师在为统计图中该不该标明数据上大伤脑筋。有教师则在要求学生制作统计图的美观规范上下大工夫;有教师把认识起始格单位量(意义)作为难点,占用大量时间去讨论分析(学生很容易看懂统计图中的数据)。真正的难点应是统计思想的渗透,是如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中的作用,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有所理解。教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激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认识现实生活的兴趣。

三、恰当采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

确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明辨了教学难点,教学中则可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

1.创设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现实情境

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一定要“逼近”真实。如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后”的练习巩固阶段,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月”活动设计问题。图书馆要根据学生需要购买一批新图书,为此征求学生的意见,此时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怎样为图书馆拿出一个合理的建议呢?这样,统计就成为很自然地选择了。

2.充分让学生经历猜测、分析、判断的思考过程

以比较两组同学体重情况为例,学生在思考、争辩、合作中经历了一个“平均数”自然生成的过程。由“比较个体不公平”到“比较整组”,再由“每组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也不合理”最后到“比较平均数”。练习第4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先是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包括:横纵轴表示的意义;甲乙两种饼干各月的销售量;每个月的比较;最多、最少的量及相同的量;平均销售量的比较;销售量的趋势。然后到了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学生非常活跃,答案的确“五花八门”。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基于一个事实: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因此说只要有“可能性”就不能算错,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会有标准答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统计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一,只能提供可能性的判断,事物的真实发展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还要结合更为全面、详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但是,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至于说如何甄别对还是错,一句话,就看是否切合实际。

3.注重统计意识和观念的培养

如果对于练习第4题的讨论至此而止,还不能说是圆满地达成了目标。面对学生给出的纷繁各异的分析与结论岂能草草收场?统计教学的重要意义绝不仅此而已。统计与概率在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素养和辨证的世界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意识?除了上述1、2两种教学策略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意识。“统计观念的重要体现就是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及有关信息与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与批判。批判意识是一个人思想独立的重要标志,而衡量小学生统计观念强弱的重要指标是看他是否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要反思、批判首先要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数据信息基础。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提前量”。教学统计前即要求学生搜集大量生活中的统计信息,整理各种报刊或网络中的统计图表及相应的分析,用以“储备能量”。只要小学生有意识地经常关注各类数据、图表,并尝试进行初步的统计层面的思考,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的统计思维。

在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分析中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对分析结果进行质疑和批判。我们不期望学生有非常精彩的回答,只是期望让他们在思考中体会到:统计数据是事实,但数据后面可能隐藏着更大的真实。

在新《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板块纳入了小学数学课程,并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也可以说为《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制定了根本性的目标。在信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意识即现实又紧迫。我们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摘要:《统计》教学应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 主动创设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现实情境, 充分让学生经历猜测、分析、判断的思考过程, 注重统计意识和观念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空间观念

一、努力让学生去睁开慧眼观察实物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依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二、努力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小学生往往多具有其思维的惰性,即使是对相当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者就是图形,也往往不去思考其实物和图形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剥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进行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在建立学生空間观念的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是不具任何意义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首先是时段上的开足脑筋,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要求学生不要去做不思考之观察的无用功,就像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电子白板进入课堂,给学生边看边思考带来了便捷。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呈现完整的静态性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去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性的图形,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考途径,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这图形,这样学生的想象则会产生质的飞跃,建立起动态形成基础上的空间观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回忆性的想象,像过电影一样。譬如教学相关圆的认识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去闭目想象钟面,思考思考秒针的滴滴答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使你产生怎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如此丰富而又深刻想象的基础上,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想象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出来,学生的思维得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空间观念的形成则完全可能是水到渠成和事半功倍。如让学生去想象钟面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轨迹后,学生便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比较深刻而又完满的认识。

三、努力让学生去抓住本质思考探索

如何培养优秀的班集体 篇9

内容摘要: 班集体建设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不少中外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探索和实践,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今天,当我们已跨入21世纪,面临知识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浪潮,如何赋予这一传统命题的新意义,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体现时代精神呢?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还可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建设好班集体对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乃至学校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班集体 班级奋斗目标 班干部 优良班风

优秀班级的标准是师生关系和谐,班集体的凝聚力强,学生之间能友好相处,学习上互相竞争,积极性高,思想品德良好,奋发向上的班级。对于一个优秀班级,必须形成一个心理健康、团结友爱、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氛围和共同的目标。目标是一定时期对集体或个体的行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对全班学生的活动、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现就通过在担任班主任的实践过程后,谈下关于如何创建良好班集体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曾带过一个基础很差的班,班内有不少的差生。这些学生一开学便表现出散漫的特点。刚开始的一星期,班内学生上课不听,下课打追,作业不交、卫生不做,毫无集体荣誉感可言。查找原因,大都是破罐破摔,没有学习目标,对自己缺乏信心。针对此情况,我找同学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确定第一个目标,塑造一个新的我。最后班风得到根本的好转。

二、培养学生“爱班级”的情感

一个班级,就好象一个家庭,只有使每一个成员都爱它,为它出力,才能使一个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因此,创建优秀班级体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班级的爱。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工作中来,例如:清卫工作,我告诉学生卫生工作,并不是值日生的事,而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学生都关心班级的卫生工作,而每周得到的流动红旗更是激励着每位学生。另外,黑板报、班队活动,我都让学生设计,自己开展,面对老师的一次次肯定,得到的一次次荣誉,更让学生意识到:班级不属于某个人是属于每个班级成员,只有每位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培育她,齐心协力地建设她,她才会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爱同学”的情感

当生活在和谐、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一个人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反之,只会对周围的一切冷淡、漠视。如果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的话,那这个班级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将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让学生从关爱身边的同学做起,把同学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同学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这对创建优秀班级体会收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记得我班一位女同学的家境贫寒,可是,有一天,顶梁柱的父亲突然脑溢血去世,这无疑 是雪上加霜,瘦弱的母亲既要供两只书包,又要养一个瞎子的叔叔,因此,这位同学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爱心的大好时机。于是,我组织学生捐钱给她家送去,虽然钱不多,但代表着每一位同学的爱心,当这位女同学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接过钱,并连声说“谢谢”的时候,在场的孩子感受到了爱心的回报。这位女同学回校后,我让学生帮她补课,陪她谈心,让她感受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慢慢地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她又恢复了自信,而同学们也发现了这个变化。他们高兴啊,这就是爱心的回报。自此以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看,学生懂得去关心别人了,懂得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别人了,而对班级里的事,大家更是互相督促,互相帮助,抢着做,班级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春意。

四、培养学生“爱老师”的情感。

也许,有人要说:“学生爱老师与创建优秀班集体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试想,当学生不爱自己的老师时,她会尊重老师吗?会尊重老师的劳动吗?会关心班级、努力学习吗?因此,只有赢得学生的热爱,班主任才好开展班级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记得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感到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地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得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正因如此,我做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慢慢地,原来调皮捣蛋的孩子懂得了,每天早晨,讲台上总是早早地擦干净了,作业再也不拖拉了,班里的事有条不紊地做好了,甚至我忘了,会悄悄来提醒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呀!也许,这就是我赢得了学生热爱的原因所在。这爱是开展班级工作的凝聚力,是创建优秀班级体的有力保证。

五、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坚强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并由他们担任班的班干部,组成集体的核心。这样才能有力地带动全班学生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因此,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充分 利用和支持在任学生干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和发现新的积极分子。一旦新的积极分子不断涌现,积极分子队伍愈来愈壮大,班集体就会更加巩固。班集体一旦形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部分,班级的兴衰与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能否组建起强有力的班委会,如何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优势做好学生日常工作,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能否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重要因素。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单凭班主任个人是绝对做不好的,而应形成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力量。对于班干部的选拔,班主任可以通过委任、竞选等各种渠道把那些表现突出,愿为同学服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选任为班级干部。选拔出班干部后,班主任还应对他们进行培养。班主任要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艺术上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

六、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良好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发展的场所。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会有个人自由。” 不少人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让他们记忆犹新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努力把班集体打造成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师生在互动精神关怀的氛围中共同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优秀班集体建设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意愿和情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克服弱点,发挥长处,得到锻炼和补偿,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价值。让每个学生在和谐班集体的环境下自觉地接受教育,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总之,优秀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辛苦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育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要善于将教育目的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起来,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妥善而巧妙的处理突发事件,语言表达生动,幽默,善于使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表达肯定,赞许,与学生心灵相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把学校建成令学生向往的地方,把班级建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温暖大家庭,让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①《班主任》 作者:刘心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篇10

一、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举手!”这是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意味着决定权在老师,一个“能”字把许多学生的发言权给剥夺了。这样的教学,其实在老师和学生的头脑中都固定化地存在这样一个思维模式——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这样的提问表面上看起来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有不少学生由于对自身的否定,其大脑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就越少。到高中时已很少有学生举手,教师只好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此种提问方式的反感,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提问、教师乃至学科的逆反心理。而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和形成需具备积极的学习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没有了学习兴趣,何谈创新。

如何使提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及提问方式。在问题设计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的学习状态等,选择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属“最近发展区”范畴,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发言的自主权。我在课堂上经常说的是“这个问题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学生把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一瞬间爆发的思维火花不致在等待中熄灭。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形成自由讨论的氛围。

过去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现在是学生在相互争论、辩解中得到提高。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在“我终于站起来了”的感叹中如释重负。一旦学生冲破心理的束缚,便会集中心思体会上课的乐趣,学生说:“上课不再像以前那样中规中矩,而是像在进行一场自由辩论会。没有了压力,不怕犯错误,不断开动脑筋,对同学的言论进行思考,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二、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构建与创新,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让学生自学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结构及相关体系,先从整体上把握,再从细节上尽可能理解,弄清楚哪些理解了、哪些还不理解、问题在什么地方,并找到发问的切入点。其次,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先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对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小组或全班加以讨论,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提示。提示以学生的“愤”、“悱”状态为前提,教师加以“启”和“发”,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最后,在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或学生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又解决了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一过程,是师生以教材为依据,共同探讨问题,平等合作,共同面对未知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提问、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和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好奇心,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了培养。

三、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篇11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经济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7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观念的现实意义

对于市场经济活动来说,学生是未来的消费主体,尽管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稳定的消费理念和经济观,然而强化学生的经济意识及其相关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实现学生的个人成长、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在求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正在塑造时期,他们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矛盾或问题。尤其是当外部环境变化较为剧烈时,学生的价值体系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甚至会对本来思辨能力就不高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冲击。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向学生明确经济与消费的相关观念,使学生迅速对经济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能够及时树立起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思想政治问题,在完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在日常经济行为或者非经济行为中加以利用,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的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经济进取心和岗位敬业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放在爱国主义、科学人生观的塑造上,而教师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经济观念,能够及时向学生宣传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须的经济进取心和岗位敬业观念。这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将自己的消费行为、个人需求与精神价值、思想政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正当经济利益予以肯定的同时,充分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社会经济作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观念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自身的经济意识,已经成为授课教师与教育负责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好当前学生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既要在个人的思想道德方面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还要在社会建设与个人成长方面及时转变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以科学的理论来进行自我武装与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概念及经济建设目标、发展途径的详细讲解,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观念的内容、方法及实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式,列举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经济行为和观念,如“金钱至上”的经济观念,让学生进行主动判定,并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个人价值观念予以否定,从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确保他们能够尽快形成科学的经济观念,并将其与个人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成为了学生未来必须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强化学生的经济观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在创业上有一定资源、有较好规划与想法的学生,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向他们说明创业应具备的相关要求,以及创业对个体素质的具体要求等,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其他学生的职业规划中,教师应当强调学生不断发展个人的拼搏精神,一方面要有乐观面对一切的精神,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与经济活动要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另一方面,要有面对一切问题和困难的拼搏精神,尝试去积极接触新鲜事物,将新知识、新方法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个人的独特能力。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人。

(三)积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作为当前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利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养成基本的工作素质,还要将团队合作的重要思想与学生的个人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团队的意义,团队不同于个人的单打独斗,它更强调组织结构和规章纪律;其次,学生应当充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将权力与义务、个人与社会要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体化,在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收获。

参考文献:

[1] 石敦国.经济意识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2] 李涛.浅析经济理论在高中世界经济史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冀屯镇食用菌简介下一篇:沈丹电气化改造还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