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精选8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 篇1
学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讲座后,使我对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能力的教学评价有了全新的认识。实验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在 科学研究 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 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 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 “ 实验目的 ”、“ 实验环境 ”,进行 “ 实验操作 ”,最终以 “ 实验报告” 的形式发表 “ 实验结果 ”。
实验与试验是有区别的,“ 试验 ” 指的是在未知事物,或对别人已知的某种事物而在自己未知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探性操作。试验大多带有盲目性,没有假说。科学课中,实验与试验都存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 篇2
一、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 科学探究实验在他们眼中是“动手做一做”的, 非常生动、新奇的课程。因此, 我们就应该在科学课上注重培养他们实验的兴趣。如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时, 教材安排了《亲历科学》一课, 这一课是激发学生兴趣、萌生热爱科学的思想的关键。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向两片纸中间吹气, 纸片会怎样?正所谓“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教师顺势拿出两片纸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争执之际, 教师顺势引导:“其实, 有一种方法对我们研究科学、验证猜想是非常重要的。以后, 我们就将利用它作为钥匙去解开科学世界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学生对探究实验产生兴趣之后,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萌生一种“我要实验”的欲望,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切实消除“看”实验而不愿“做”实验的不良局面, 使人人参与进来, 人人从实验中获得体验。此时, 适时的猜想是激发学生实验欲望的有效手段。如在五年级《传热比赛》一课中, 设计传热比赛之前我们引导学生对陶瓷、木头、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的传热速度进行猜想。在这一环节, 有的学生可能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性猜想;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几种不同材料进行对比性猜想;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直觉去进行判断性猜想等等。不管是哪种猜想, 都会激起学生“动手试一试”的欲望。这种欲望, 会使下一步实验的目的更明确, 实验过程更严密, 这对整个探究过程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方法
1. 鼓励学生学会小组合作。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多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 教给学生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完成某个实验, 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
2. 指导学生规范化操作。
很多实验和所有的工具仪器的操作步骤都有规范化的要求, 必须严格规范的操作。如过滤、测力的大小、测水的温度等实验, 教师都必须讲清操作程序, 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验, 做好演示, 明确要求, 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巡视, 认真指导, 及时纠正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小组实验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养成根据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前, 目的要明确, 实验材料要充分;实验中, 要与小组成员认真分工、仔细观察、及时记录、认真思考;实验后, 要主动交流, 获得实验结论。另外, 还要养成整理实验器材的良好习惯和在实验中不怕困难、不断改进实验的意志品质。
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篇3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规律和定律,又能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实验技能,既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
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安排的实验方法去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实验中器材不足,分组实验,特别是多人一组,只能有少数学生操作或一个学生只能操作一个环节,不能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学生缺少自行使用的时间和空间。这都不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在科学实验课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实验目的
在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必然带有盲目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知道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明确实验目的是做好实验的关键。实验目的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我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已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
二、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数学原理,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科学的结果。
科学课上指导学生搞实验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学会一种科学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全班讨论完善了自己的看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独立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必要条件。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各种材料,这样使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增多。学生有了更多的实验机会,在实验中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一些能够获得的实验材料,无形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四、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体验科学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实验活动中,才能体验科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以往,我们有些教师在让学生做实验前,为了节省时间,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出所有实验的过程,再让学生照着去做,这样学生不是通过自己探索出实验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又如:为了实验的方便,将所有的实验用具与物品事先准备齐全,然后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如讲到蚕时,实验前,老师将事先捉到的蚕放在盒里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根本不了解蚕的生活习性,让他们自己喂养蚕,观察它地生长变化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丰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综上所述,学生具有了科学实验的能力和习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许多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和实验得到解决,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不仅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培养人才的问题,是民族创新的问题,理所当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日常教学活动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 篇4
摘 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使学生主动、自主参与各项探究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积极主动 民主和谐 探究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明确保护大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和美好前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浅谈以下几点。
一、 积极主动探究的教学气氛
1.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正确激发、引导探究兴趣。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事物都觉得新鲜、好奇、有趣,都有可能引起他们得探究兴趣。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新奇好问的特点,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时值秋天,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蔚蓝的天空,潺潺的流水,沉甸甸的麦穗,自由飞翔的小鸟,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小昆虫,无不让他们感到欣喜、新奇、兴奋,神秘的大自然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力。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亲自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例如低年级学生爱玩,可采用游戏式教学;小学生喜欢动手,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实际操作进行教学;小学生对“优胜”特别感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性的教学活动。此外,要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纸风车”一课,先让学生自行探究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做好后,比一比谁的风车做的最漂亮,最新颖、接着提出问题:“怎样使风车转起来?”只见同学们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有的举着风车跑、有的用嘴吹、有的迎风举起,操场上热闹极了,不到5分钟,同学们都找出来了。这时老师问:“在教室里没有风我们能是风车转起来吗?你们都有哪些方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用嘴吹、用电风扇吹。”找到了风车转起来地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风车转的最快,同学们一个比一个凶猛,使劲的向前冲。当评出风车转得最快,做得最漂亮的同学时,其他同学一个个都围上来观察、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课间,好多同学都在修理自己的风车呢!
3.教师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榜样作用,也可以推动科学探究气氛的形成。例如:在与同学一起春游、参观考察时,如果教师对各种自然事物充满了兴趣,向同学提出一些相关的的问题或结合实际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就会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对这些自然事物产生兴趣。当学生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时,教师对他们的问题很重视,并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以后就会向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睬,甚至不耐烦,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受到打击。当教学中出现争论不清的问题,教师总采取很认真的态度,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有时还和学生一起研究,经常这样就会在班内形成一种“不弄清问题不罢休”的积极主动探究气氛。
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学是民主的,学生有权对学什么、怎什么学以及各种的问题发表意见,而不是教师“一言堂,”教师主宰一切,什么问题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平等、亲切、和善、讲道理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生硬、粗暴、强词夺理。
民主和谐的教师气氛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探究的重要条件,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保证。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民主的作风;教师的民主作风,来自于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一定要从内心搞明白,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得自由度,自主干一些学习的事情,不能一切都按教师的意志做,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要善于把教师的意图变为学生自觉探究的动机,不要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情愿做的事情,哪怕是对他们有好处的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会民主讨论、勇于探究。
三、在探究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指导学生自行探究 ,应用知识,不仅要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行探究”的要求。为此,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探究过程要以学生为主进行。具体说,探究问题应该是学生提出的`,与问题有关的事实应该是学生获取的,对问题的假设应该是学生做出的。问题的结论应该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学生想出来的。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高要求和高目标。为此,探究问题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研究、决定。例如:“种子的萌发”一课,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时,有的说需要水和空气,有的说需要比较温暖的条件,有的说需要阳光,有的说需要土壤,有的说不需要土壤……到底需要什么条件,不需要什么条件,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各组研究几项,哪几项,可由小组自己定;用什么方法研究,也可以由小组学生自己决定,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 篇5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闻 静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当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因此可以这样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课堂内外有限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擦亮孩子的眼睛,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科学,培养科技意识。解放学生的眼睛,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投影片、录像、课件、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激趣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细致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想象观察法、思考观察法等几种简单容易掌握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到生活中、到现实中学会观察,使他们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而真正拓展他们的视野,乃至他们的世界。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广泛地观察,在观察中播种创新的种子。
二、解放孩子的头脑,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科学知识不是死的知识,很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想象甚至幻想得来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3岁~4岁开始,孩子们就已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不断地生长生活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却不断地退化。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也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和方法。
(1)珍惜和培养好奇心、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是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因为人类的整个科学技术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说到底都是被好奇心所推动的。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思考为什么,多创造机会让其解决为什么。
(2)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开设的兴趣小组不仅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获得学习科学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科学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更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3)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扩大学生视野,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览室,并在教室的读书角多添置青少年科普读物,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翻阅以及查找需要的知识。总之,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让他们在思考中浇灌创新的苗子。
三、鼓励孩子说话,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科学知识需要孩子们奇思妙想,同时也需要孩子们善于表达。要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权,提倡标新立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积极地发言,讲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呢?首先应该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动口。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并要给予客观、公正、中肯的评价。鼓励孩子们多听多说,让他们在诉说中绽放创新的花朵。
四、释放孩子的双手,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光会说、善说还是不行的,还得善于动手。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工具书,科普书籍;自己查找资料,合作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办黑板报、办手抄报等形式,让他们真正体会用自己的手摘取成功果实的乐趣。总之,要释放孩子们的双手,让他们在行动中摘取创新的果实。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通过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这样,学生应变素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时间、科学的方法。这都需要我们一一去探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 篇6
科学探究按七个要素来划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它是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和学习,但实际的科学探究,特别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更多的则是涉及这七个要素的某个或某几个,以下是笔者平时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取材生活化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教学活动要求开发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实验资源来支持学生随堂的实验探究和课外的动手实验。将身边随手可得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玩具、学习用品等来代替仪器,创设宽松有趣的实验环境,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及对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比如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矿泉水瓶,让他们设计一些科学探究实验(越多越好)。学生四人一组边做边讨论。收集到的一些设计如下:
1.用手压瓶,瓶变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把它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力使它滚动,它会逐渐慢下来,直到停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空瓶做,然后用装满水的瓶做,你还能得出惯性和质量有关)。
3.装部分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突然推它,水会向后方倾斜,这是由于水的惯性引起。
4.装满水,放在阳光下,做光的折射实验。
5.把瓶盖旋下来,放在烧杯的水面上,这是由于浮力引起的,说明浮力。
6.把瓶子中的水用力泼出去,水在空中能“飞行”说明水有惯性。
7.在瓶子中装适量的水,用瓶盖敲击烧杯;烧杯被敲响,同时水中有波浪;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8.在瓶子壁上从上到下顺次扎三个眼,在瓶中注满水;三个孔都有水柱涌出,最下面的最长,越往上越短;压强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
学生的设计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到科学实验的设计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创设足够的科学情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实验。只有“让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下苹果”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观察平面镜的像——→利用反射规律作图做出平面镜的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提出问题(像与物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利用平面镜)——→评估(利用平面镜不能完成实验)——→再设计实验(要利用平板玻璃)——→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进行《电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提出问题(给学生发放小电动机,让其观察,提出问题)——→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要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让导线动起来)——→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小结。教师与学生在探究完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后,就说,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会运动,若用导线绕成线圈,置于磁场中,给它通电会怎样呢?然后演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从直导线到线圈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渐进地进行引导(处于磁场中的直导线—→只能一个方向运动—→磁铁不能做得很大—→在有限的磁场区域内—→导线运动过去又运动回来——→线圈)。
在进行《组装电路》教学时,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最简单电路的基础上,再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一、二组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是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把其中一个灯泡取下后,另一个灯泡熄灭;
三、四组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是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把其中一个灯泡取下后,另一个灯泡不熄灭。
三、延迟评价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设计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
但是有时却要采用延迟评价。例如在学生进行各种实验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对设想进行评价,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缓和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数量众多的创造性设想。因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特别是新颖独特的设计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就像机器启动一样,从“静”到“动”是有一个过程,新颖独特的设计在这个思维中过程的后半段。在学生思维启动的过程中,教师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耐心,不要过早的表达,即延迟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既能启发他人,也受别人启发,营造一种智力激励环境。例如:在讲了“摩擦力”后,要求学生谈谈“如何减少摩擦力?”一开始有的学生说:“把接触面磨光滑些。”有的说“在接触面加润滑油”……一位同学说:“在实际中还可以在物体上加上轮子”后,全班同学似乎陷入了沉默。几分钟后一位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可以让上面的东西浮起来。”接下来的时间,学生还想到了磁悬浮列车的模型。最后,笔者对学生的这些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但是,如果在学生讲了前面的想法后就过早地做出评价,后面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便很难出现。
四、展示和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如在做“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筒内易燃物产生明亮的火花给了学生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筒内放易燃物?为什么要迅速压下活塞?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火花闪过之后学生脑子里仍不清楚,不明确,若教学中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在实验时,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是否增加,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看得见吗?此时自然引出实验设计的问题情景: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实验教学过程。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设计思想均能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如“冰和酒精混合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按课本上用普通量筒来做实验,体积变化不明显,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信呢?如此微小的体积变化,有没有可能是因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没有完全倒出(容器壁上吸附残留)所致?这些疑惑不解决,学生就不能确信实验的结论。理解的知识也是似是而非的。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改进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两种液体混合后液面下降越多,实验的可见度就越高,要提示实验的可观度由△h=△V/S得出,适当减小玻璃管的直径或增加混合的两种液体的量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当相应混合的两种液体的量一定时,减少玻璃管的直径就可以达到目的,但管径太细,则需增加管子长度,给实验带来不便。若保持玻璃管长度不变而减少玻璃管的直径,势必造成混合液体的量的减少,达不到增加可见度的目的。能否把两者统一起来?通过以上这些设计思想的展示和分析,有的同学设计了相应的实验装置,这种实验装置既不增加长度,又可容纳较多的液体,管子下部的体积越大,则混合后液面下降越多,效果越明显,此时学生的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锻炼和培养,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五、设计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两节的教学时,向学生发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想得越多越好。”学生经过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方法:放在火上烤,用太阳晒,放在开水里,用石头磨,用砂纸擦,用铁锤反复敲打,用钳子反复扭折等。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种训练方法是:首先由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各自发挥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最后殊途同归。
例如,在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设计以后,要测量导体的电阻,若给你一组电池,一只电键,若干根导线,还需要哪些仪器?
解法1: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
解法2:2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
解法3:2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
解法4:一只电流表,一只电阻箱。
还有其他解法,仅从以上4种解法可以看到,这种处理方法对扩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获得成功体验是很有益的。
以上这些方法的教学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教学注重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发散性实验设计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 篇7
关键词:科学,创新,实验教学
下面我想结合科学课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最好的老师, 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望高, 好学、好问、好动手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 这正是他们观察事物、思索问题的动力, 根据这一特点, 抓住时机, 把他们引到爱科学的轨道上来。例如, 我在教学《电产生磁》一课时, 我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让每组的组长到前边领取, 小组的同学进行猜想、研究、讨论, 小组的同学们很快就接通一个简单电路, 让这个简单电路靠近小磁针时, 小磁针发生偏转了, 断开电流后小磁针不动了, 说明通电时有磁性, 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更加强烈了。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 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扶持创新意识, 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奇心是产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 当学生对科学实验有了好奇心时就会自觉地去钻研, 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因此, 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 《磁铁有磁性》一课, 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类材料, 进行对比研究, 让学生能很快探究出磁铁吸铁的性质, 一类是铁做的物体, 如, 大头针、铁钉、钥匙环、铁勺子、小刀等, 另一类不属于铁的物体, 如, 木头、纸、玻璃、塑料、橡胶……把这些材料混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 学生很快地发现磁铁能吸铁类的物体, 从而知道磁铁能吸铁的性质。通过实验, 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六年级;科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科学课堂
一、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六年级学生科学课堂听讲、作业完成情况等做了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教师教学和学生方面总结如下:
(一)家长对科学意识层面不同
辅导学生学习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还需要家长的了解和配合。在学生科学学科教学中存在两种家长,一种家长有这种培养科学创新能力的意识,他们跟得上现代人才要求,明白在孩子文化课培养过程中同时应当重视孩子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孩子以科学理论为前提的情况下让孩子全方面发展;另一种家长科学创新意识淡,忽视了孩子对创新的探索,认为孩子很多研究和创新都是不务正业,比如,孩子在家完成教师布置的动手作业时觉得孩子是在玩,要求他们赶快完成作业,然后做练习,这些家长意识弱,影响阻碍孩子对科学课的学习。
(二)学生层次区分明显
六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性格方面已经有了基本的格式,他们知识基础和学习掌握程度已经有所区分,所以在科学课堂中听讲程度、吸收程度也有所区分。有的学习能力强,文化课知识基础掌握较强的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较能积极配合教师讲课内容,和教师课堂互动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弱,对自己学业不自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学生往往沉默不语,被教师督促着学习。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不同,听课效率不同,导致教师在上课时不好掌握难易。
(三)教师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在新课改施行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是阻碍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障碍。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科学课与传统文化科不同,科学课本身目的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以,传统方式往往存在着千篇一律、刻板陈旧的弊端,教师上课灌输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科学课的教学,如何进行科学课科学创新是学校和教师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教师自身的科学创新能力,巩固教师的科学创新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教师科学创新能力,让教师自身科学创新能力提高,从而进行科学课堂教学。
二、对策分析
(一)普及科学创新重要性
学校和教师应当普及科学创新的必要性,定期向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科学创新教育宣传,在家长会或者平时活动中教师通过相关文件的学习和视频的播放向家长和学生普及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应当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积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兴趣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其实应当把科学课当做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让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东西让学生实践动手。比如教师在讲杠杆类工具的应用時,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杠杆,拍成照片或者画成图画,上课分小组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杠杆,在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杠杆,给学生举几个例子,还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一起找,但是必须提醒家长不能代办,很多家长心疼学生认为任务多课业压力大,有些事情自己能够帮助孩子做的就做了,不给学生探索的过程。教师还可以用故事引出杠杆原理,比如给孩子讲蚂蚁搬石头的故事,一群蚂蚁搬石头搬不动,蚂蚁王提出用树枝撬起石头,或者提出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让学生想想这是为什么,然后引出相关的杠杆原理及知识。
(三)提高教师科学创新能力
我们发现小学科学学科的内容已经涉及了初中物理知识,说明六年级已经在给初中文化课打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科学课堂教学,把内容高效地传输给学生。教师高效授课的前提就是教师自己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学校可以定期进行教师相关知识培训,让教师对设计知识掌握扎实,并且制订相应评价体系,督促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提高六年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从自身、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探究希望对教师科学创新课堂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推荐阅读: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27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08-14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06-19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08-15
学生如何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09-23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6-30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05-27
创业中的大学生如何培养能力07-0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08-14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