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4-08-24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通用9篇)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1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雁江区迎接镇古井小学 王科程

雁江区迎接镇中心小学 万飞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

自学能力

方法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发展要求

21世纪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知识更新加快,人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很快老化,对现代人来说一次性教育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瞬间已变的需要。今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真正的成才全凭自己不断努力探索,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自学能 1

力和兴趣培养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探讨一条培养自学能力的新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行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学习自主性等全新的概念已经对现行的教育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撷取知识的主体,使每个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发展的心理与学力的动力。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靠主动和自觉。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程度

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古已有之,如《礼记-学记》中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亲身学习的重要。《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自身的感悟。这些理论散见于古籍之中,未成体系。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实施新课程的形势下,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也都致力于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说,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不同的学校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上,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尤为突出.实践证明,跨世纪的人才不能只是被动受知的两脚书厨,而应该是主动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庞大群体.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就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管知识陈旧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自学能力,这是一种有一定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自觉学习得习惯,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预习任务,课堂学习参与意识强,精力集中,思维积极,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

2.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无抄袭现象,自觉订正错误作业,自我探求意识强,主动发问,超前预习下阶段学习内容。

3.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质疑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极大的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1——2年级加强学生自学基本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尽早达到自学知识的储存标准。

2.3——6年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他们人人都能采取多种途径自学。一是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必备程序。二是会用各种工具书解决自学中的一些疑难。三是积累更多的自学基本知识,使学生自学活动顺利开展。四是教会学生上网学习,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五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从中发现还未发现的东西。六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能正确理解别人所说内容的意思。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他们的自学习惯的养成施加行之有效的积极影响。要求学生每堂课前必预习、学习的工具书必具备、自学能力必考核。

4.培养一批以学生自学为重要教学手段的的教师队伍,以此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研究对象

1.1——2年级加强学生自学基本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尽早达到自学知识的储存标准。

2.3——6年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他们人人都能采取多种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规划研究法。运用此法作好研究的整体规划,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作用、任务、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事先作好规划。

2.行动研究法。不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的研究有多深入,学生的学业就有多大的进步,学生就会有多大的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自学能力也就会有不同的提高。我们力促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使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最大收获。

3.对比实验法。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将实验做得好的班科与做得一般的班科进行对比、将参与积极性高的班科和参与积极性低班科进行对比。比成绩、比效果、比班风、比学风、比素养、比品行。对这一实验产生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4.总结经验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进步的总结、一学期一总结、一阶段一总结、结题总结、推广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使我们实验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更完美、更科学。

(五)课题研究的周期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2013.11.1——2014.10.31,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11.1——2013.11.30)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学习、调查分析、学生访谈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研究方案。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通过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理论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3.12.1——2014.8.30)

(1)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并制定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案。(2)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

(3)听课、座谈、研讨。

(4)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5)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6)开展各种活动,检验阶段性成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落实课题的内容,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些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3.总结阶段(2014.9.1——2014.10.31)(1)整理研究过程的论文、案例(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四种有效途径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们通过了以下途径来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1.培养自学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人本主义教学观则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我们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诸如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事迹等来感化学生,唤起 5

学生的自尊心,磨砺学生自主学习意志,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立足于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

2.营造自学氛围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具有生命意识,视学生为有潜能的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提倡“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三不”,即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长辈。

3.教会自学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同样,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学方法必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自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为既然是自学,那么就要求学生自己会研读教材,以获得初步的学习感知。通过预习提纲上一连串的问题导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学生自读教材时对于一些关键的词句我们要求学生用色笔将做上记号,对于产生的疑问可记录在自学提纲旁边准备第二天在课上交流。学生有了自学提纲可以有序研究,逐步深入,从而能取得良好的自读效果。

(2)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学生思考,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二是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三是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如: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从变中 6

求活,从变中寻求方法;四是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传统课堂教学“一问一答”的模式,随着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增强,变为互问互答。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一位倾听者。我们在课堂中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全班共议等,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案例:万飞老师在一堂公开课上讲授 ‚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她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许多的听课老师,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由于同学很多没有抽到我,我感到很遗憾。‛

4.优化自学评价

我们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方法,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不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或冷嘲热讽式的“劣性”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挫伤学生的自尊。”

案例:王科程老师和万飞老师都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设计了一张简易的激励性评价表。对于小组和个人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五角星鼓励。对于小组来说:有效的合作、讨论或小组成员的作业质量都达到优秀的标准都可以得到五角星。对于个人来说:精彩的发言、出色的展示、帮助别人都可以得到五角星。个人的五角星打在他所在的小组一栏内。一周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评比,得到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将获得‚小组之星‛的称号。双休日本组成员的作业可以减少一些。为了评上‚小组之星‛,小组需要合作,小组中的个人也要努力,于是通过这种评价既激发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个人的表现欲望,较好地促进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教学理念的实施。

(二)形成了关注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模式,将课堂定为三个模块:自学尝试→互动释疑→训练达成。

第一模块:自学尝试

学习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要进行自学尝试。自学尝试采用两种方式: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以课前预习为主。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对于概念、图形、统计、规律、策略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学成果再汇报展示;对于计算和一般应用题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尝试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几名学生板演,重点关注中下的学生。这时,老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错误的解题方法,以便于质疑点拨。

案例:王科程老师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像皮泥等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 8

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第二模块:互动释疑

这一模块安排的环节一般有两个:质疑讨论、点拨提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螺旋上升。一般围绕学生汇报中的争议或者尝试练习中的错误展开讨论、争辩、反思,老师适时介入,点拨提升,做到点拨时抓住关键,一针见血,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在讨论、交流、展示中,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表达组内共识的机会。可以是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师生互动。学生把想法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就是关注生命体验。

第三模块:训练达成

这一模块的环节可以安排三个:分层训练、学生自结、当堂检测。分层训练一般是以书中相关练习为主并适当整合、穿插和延伸。分层训练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练习完毕进行学生自我小结。学生自结不到位或者还有疑问的教师要进行当场答疑。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检测,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内容一般选择补充习题上的相关题目,题目选择时注意典型、适量,要确保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让师生都得到了教和学的及时反馈,而且无形中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当堂达标的学习意识。

(三)探索出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评价体系 1.教师直接评价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有独特解法的地方,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如“你的方法真是太妙了”、“你的思维真灵活”等等。对于学生不足的地方,则用发展性语言评价。如“我相信你在想一会,一定会想出正确的方法”、“嗯,你说得虽然不够正确,但能勇于发言,精神可嘉。”

2.学生自评,再同桌互评

一些比较基础的练习,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同桌互评。这样,通过內省与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养成练习后能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同桌互评,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悟出真理。

3.小组互相评价

对于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在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学习结果,最后再由老师进一步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学习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以优带差,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目的。

4.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要求学生把作业本交给家长看,让学生和家长把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写在作业本上,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互动,使作业本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互动对话的渠道,共同的话题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加上家长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例如:我的一位学生平时做作业书写认真,做题仔细。然而有次检测,在试卷上乱涂乱画,计算题错的多。于是,我写了一些评语,让他拿回去和家长一起看,给提些意见。在这个互动中,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意识得到了提高。

五、实验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在教学中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设疑、激思,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知识平衡,引起认知冲突,再进行解疑、释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 10

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能力。我们通过调查问卷,90%的学生都已养成了课前预习,课中自学,课后复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参加试验的班级,在期末统测中均分位于全校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参与自主练习的学习,学得轻松、愉快。

(二)教师方面

1.实验中教师能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大胆地参与实践活动。在研究中使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由于教师认识上的转变,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又特别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有了明显的转变。

2.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前已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变成了现在已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模式,更加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学校方面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随之提高。近两期来,我校学生在期末统考中的数学成绩均有提升。为此,一方面,吸引了大部分教师积极地参加到科研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学生到我校就读,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六、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结论:

1.一定要做好家校联合。大家都知道,课前自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的很强的学习自律性,仅靠自觉是不能很

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利用家长会或飞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要教给家长一些具体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家长做好学生在家自学的工作,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即使不能,也能在时间上做好监督,有一个比较好地保证。

2.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导学提纲。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主要依据的就是课本和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效果,甚至是整节课的成败。教师在设计导学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层次,注意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注意知识的趣味性,注意到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导学提纲加以修订。

3.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所有的自学工作,必须有一个明确学习方法指导。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自学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学生自学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更深处入地思考,尽量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

4.充分用小组合作。不管学生如何会学,还是有一些问题是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这个时候,小组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探究,把这些问题尽量解决。此外,一个小组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小组请教,多个小组合作解决。

5.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可能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果不注意同学生交流,不注意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就不能给出最好的自学建议,学生的自学就可能绕弯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自学流于形式。相反,如果教师放下身段,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学生才会愿意把自己真实想法告诉教师,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自学工作事半功倍。

(二)反思

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但是课题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采用自学的模式,大部分学生欢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少数思维滞后的学生表现得劲头不足,甚至不太适应。

2.少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不能认真预习,家长又不能有力配合,造成预习效果低下。

3.个案研究深度还不够,课题研究的张力和效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于安廉,和学新主编.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3

3、蒯超英著.学习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4、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周军著.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2

一、感性体验, 激发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要学好的前提是“我想学”, 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事半功倍。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笔者认为要视情况而定。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 因此可以采用动手体验的方法来激发兴趣。动手操作不但符合他们好动的特点, 而且可以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架起桥梁, 使他们学有乐趣。如把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 应用于现实生活,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或通过设悬念、脑筋急转弯等有趣的课堂导入来引发孩子兴趣。方法多种多样, 形式不拘一格。

因此,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 学生乐意去做的, 要让学生亲自动手,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购物》、《认识物体》、《认识图形》等等都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体验, 自己睁大眼睛去观察。而智力游戏, 趣味问答也符合孩子的心理, 他们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 脑子也是古灵精怪。总之, 对于引起孩子兴趣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没有界限, 只要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传授方法, 引导学会自学

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 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实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准则。”低年级的孩子自身学习能力有限, 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自学水平的要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我们就要严格要求了。叶圣陶说过:“教学特别重视方法,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将开发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把自学方法教给孩子, 帮助他们做到有法可依。

笔者认为, 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告诉学生哪里是重点, 例题要怎么看, 怎样去总结……慢慢地让他们在引导下找到方法, 养成习惯。教师要明确学法指导的具体内容, 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指导和训练。如指导自学《长方形》时, 可以先布置学生思考: (1)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长方形的特征?等等, 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其次, 让学生试着看懂例题, 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 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 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 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 这样做使学生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 经由课堂, 再达到“知其所以然”。总之, 教师就某种学习方法示范给学生看, “带”着学生, 然后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进行模仿。这其中要注重学法的可操作性, 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达尔文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方法”。自学是学法的一种, 掌握了方法, 便于学生今后的自学。

三、指导合作, 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 我们且称其为“小集团学习法”, 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帮、互练、互学、互相评价, 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担当小教师的学生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 在为别人指导作业的同时, 知识的要点也得到了巩固, 能力得到了提高。被指导的学生, 特别是那些胆小、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 在同学面前精神放松了, 思想顾虑在融洽的气氛中消失了, 更有助于他们的求知。此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及时给予纠正与辅导。

例如, 在教学《加与减》 (一年级下册) 时, 低年级的孩子合作能力较弱, 我们要降低要求, 可以比赛哪组同桌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加减法题目的个数多。对于高年级的同学, 我们可以设置4~6人一组, 小组讨论自习新课。在“小集团”教学中, 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作业, 辅助督促自习

课后作业的作用是巩固所学, 但与此同时, 如果我们在课前布置作业的话, 就能督促学生主动去预习。课前, 我们针对下节课知识重点, 有选择有意识地挑选合适的题目, 一方面作为辅助孩子学习的工具, 另一方面也起到督促的作用。

例如, 笔者班上一位女生, 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要面子, 别人帮助她学习让她认为很没面子。这时, 笔者就通过布置课前作业, 让她主动去预习, 课堂上再观察她的课前作业帮她发现问题, 然后细心地告诉她正确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 她的数学成绩也提高了。对于题目的设置, 笔者不主张太难, 应以基础题为主。再如, 教学《周长》 (三年级上册) , 我们严格按cm单位画几个简单图形让孩子量就好了, 千万不可用难题一下子将孩子吓到, 这样有碍我们进一步的教学。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促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 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真正拥有优秀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高中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途径

自学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独立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竞争的需要。本文在分析自学能力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途径。

1.自学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的本领,自学能力是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探索、应用知识,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本领。数学自学能力是指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掌握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学习形成的一种技能。学生的自学能力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高度,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注定不能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意义

2.1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自身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2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学生的自学能力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能够发现问题,提出疑难,在课堂学习中把这些发现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增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2.3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解题过程充满了创造力。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3.高中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途径主要有:

3.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只是空谈,学习兴趣的高低制约着学生自学能力水平。因此,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教师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等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和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再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集合与元素”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位学生扮演一种数的角色,然后让学生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明确了集合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3.2培养基本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内容广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质疑讨论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高中数学概念多,内容广,应用强,缺乏必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让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弄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明确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标记难点和疑点,学会运用类比的方法,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概念、定理等。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质疑,积极讨论,归纳整理,积极应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如在“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学习后,指导学生结合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特点,画出它们的图象,结合图像从0<a<1和a>1两方面分析讨论,找出它们各自的性质及联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3突出主体地位,拓展自主应用的空间

“学数学,用数学”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主应用的空间,才能在应用数学的过程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已知数列{an}中,an+1=Sn-n+3,n∈N*,a1=2。求证:当n≥2,n∈N*时,{an-1}是等比数列。此题是一个基本的数列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必要的时候可以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学习,得出了解决方式。解:由题意知an+1=Sn-n+3an=Sn-1-(n-1)+3 (n≥2),所以an+1-an=an-1,所以an+1-1=2(an-1),所以{an-1}是从第二项起为公比等于2的等比数列。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琰.在概念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38)

[2]王春风.浅谈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4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自学活动,根据农村小学生预习时间少

和数学本身的特点。预习的程度要分低年级的高低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训练水平

而定,预习的目的是要为上新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学生的定向注意的基

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自学能力预习自学兴趣

农村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习方

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今天的需要,也是将来工作、生

活和学习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呢?本人从下面几个

方面入手,请供大家参考。

一、抓好预习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农村数学教学中,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教师

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自身的特点,自觉性比城市的差,父母没时间管教孩子,预习时间少,甚至有的学生就根本没有预习。根据这一特

点,农村学生必须应以课内预习为主,因为课内有时间保证,有教师的指导。预

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环节,是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和贯彻因材施

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预习抓得好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预习的程度要依照年级的高低和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水平而定,一般年级

越高,预习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越高,预习的时间相对愈多。在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内预习中,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要求他们初步弄懂基本概念,本节课的基本

内容及前后内容的相互联系等,会做简单的概念题,计算题及应用题;对低年级,只需要对基本概念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基本内容有大体印象,会做简单的练习

题即可。预习的目的是要为上新课创造的前提条件,为学生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础。

二、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途径。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弟斯多

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数学课

上得好与否,不是看学生死记硬背的本事大不大,而是要他的自学能力强不强。

鉴于此,要抓好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精讲多练,讲和练的关系的关系实质上是教和学的关系,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的双边

活动的关系,这就是教师讲解要精要、简练,学生学习必须充分、多样。多练不

是“死练 ”、“滥练”、“乱练”,而是要“精练”、“巧练”、“实练”,多练又必须

教师精讲作保证,因此精讲和多练是辨证统一的。二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农村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征,教学中宜采用生动直观的方法,如巧妙引入新

课,利用直观教具动手操作、改变提问方式、转换角色、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等

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教给学生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学生的自学过程,实质上是凭

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

题,将未知转换为已知的过程。因此,“牢固”是因掌握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如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后,让学生练习时算出三个图形的未知角的度数,学生就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用180度减去两

个已知角的度数,从而求出未知角的度数,摆脱“不得其门”的困惑。

四、引导实践,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实践出真知,在学生已领悟和归纳出学法的基础上,要及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赏

试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抗议法,如数学 “比例尺”时,我让学生把一根12米长的旗杆画在一张16开纸上,学生感到为难,说要把12米

先缩小再画到纸上,我问:缩短画出来的要能表示旗杆是12米,同学们打算缩

小多长?学生有用1厘米、2厘米、3厘米......表示12米。我又让学生各自求出

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几分之几,顺势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最后让其交流讨

论,看图的长短,比例尺的大小,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发现:画得长比例尺就大,画得短比例就小,要根据纸的大小选用比例尺等。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既领悟

了比例尺的意义,又体会了它的作用,从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后,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的习惯,农村学生自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关心了解每个学生,因采施教,严格要求、严格训

练。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训练,一旦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学

能力 就能超出教师所教的,教材所罗列 的知识,养成自觉的习惯。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5

现在知识日新月异,只有终身学习,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方可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人的一生中接受教师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可以说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来自吸取外界的信息进行自学。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数事实证明,授人以“鱼”只能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即管用一辈子。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

1、“引”。

在课堂上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得当,教师要遵循因势诱导的原则,适时提出问题,如:在新知识出现时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设问,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设问,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情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一方面。并且创设的问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问题要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跨度适当,不能太难,当然也不能太简单。(2)所设问题要遵循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所设问题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启发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离开教师的“引”是不可能的。“引”的方法一般有这么几种:①教师的启发性语言;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自学思考题;③一些思维性较强的练习题,④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自学的兴趣进入自学的境地。

2、“放”。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教师的作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从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一年级开学初就要明确地把这一宗旨告诉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以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并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要能创造性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问题,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学习方法,认真设计教案、学案,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的暴露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的呈现、方法的引导和知识的形成规律上,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怎样自学。要想培奍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要大胆地放。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如果你相信学生能学好,你就不会讲到底。实践也证明,放得越好,学生学得越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上的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否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3、“活”。

课堂教学大胆放了,学生的思维便能逐步“活”起来。要想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质疑问难,相互讨论,多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小学生在组合图形的学习中,识图困难,特别是对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更是搞不清楚。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上了一堂通过实际橾作的自学辅导课,让每个学生都分别带一个用纸做的圆和边长与圆直径相等的正方形.圆和正方形一面是白的,―面是阴影的。课上,让学生根据这两张图形,摆出若干种求组合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图,摆一种,列一式,学生可高兴了。都想着与别人摆得不问,课堂气氛活跃,全班共摆出20多种不同的图形,有的图形连教师也没有想到。课堂教学上把小学生的思维搞活,使他们在每个问題上大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多”。

多渠道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趣味数学课是培养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一种好办法。学生在学完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的计箕方法后,教师可上一堂计算“土豆”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趣味课,让学生自己琢磨,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感兴趣的,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当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方法并非容易的问题。要求学生养成“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作业要独立”和“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数学书籍和报刊,开展课外数学学习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6

首先,要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使其有自我意识。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往往无法正确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教师要通过启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洞察和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语和行为,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不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意识到自己有些时候“不能行”。

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人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动力。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某件事情,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讲,而要侧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训练学生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对思维、时间、策略等的管理。良好的自学能力是保证学生自我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

最后,要教会学生自我反思。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要正确反思为何做错了。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一旦犯错便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这样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犯错”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将所犯之错主动说出来,并承担责任,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对学生要不吝啬“表扬”和“赞赏”,应常常鼓励学生。比如,每当学生解出一道难题,学会一个生僻字和一篇课文时,教师都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鼓励和支持。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攻克难题、闯过难关。

浅析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学就可以不要教师。学生的自学过程依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有效的进行自学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 启发、引导、组织和帮助, 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 提高自学的效果, 保证自学的质量。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应当做到“授之以渔”, 积极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 在学生刚开始进行数学自学的时候, 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学习, 交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自学方法。比如:怎样进行新课程的预习;如何进行知识要点的标记;怎样进行新旧知识的结合等, 让学生掌握这种启发性的自学提示, 从而,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教师的自学提示运用到自学实践中去。其次,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例题, 一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学生要进行自学, 能够看懂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时, 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看懂例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着做例题, 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以便与同学进行交流或课堂发问, 从而, 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最后,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 做到温故知新, 从而, 更好的把握重难点, 扫除知识障碍。

二、合作学习, 提高自学效率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因此,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能够使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自学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 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进行搭配, 组成科学的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中开展学习, 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积极的状态, 而且有助于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习氛围的形成。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合作学习记录表”, 让小组的各个成员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从而, 鼓励小组成员共同找出最佳答案, 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对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能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做到查漏补缺, 从而使让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功效, 切实促使学生自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疑境, 激发自学兴趣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的创设疑境,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不断的创设疑境, 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

首先, 数学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知识,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难免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 自觉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从而, 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 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 在游戏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创设疑境。比如:开展对答的游戏, 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乘法口诀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与探索知识的欲望进行有效的结合,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喜欢学习、乐于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 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验的方法,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等各种立体图形,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如: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 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大胆放手, 提高自学信心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相信学生已经具备进行自学的能力, 能够做到大胆放手, 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相对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让学生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 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 如: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计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进行答案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干涉, 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予学生, 让学生在探究自学的过程中, 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自学的乐趣, 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为学生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而自学作为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 能够促使学生掌握并理解数学的真谛, 促使学生智力的开发, 提高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

[2]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及时表扬鼓励,增强预习效果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识的疑难点。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指导学生预习应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地逐步进行。学生初次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最初可在课堂上对某个教学环节进行预习,并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知道如何去预习,再逐步过渡到提前一天预习。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结果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针对预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交流各自的看法,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疑问,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自我小结。要充分预测不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对于有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肯定他们自学的成果,诚恳地指出不足和改正的方法,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三、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四、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学情景要生动有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小学生的数学形成刺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教师要设计丰富高效的课堂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精心设计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布置具有操作实验性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发现、建构数学知识,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他们思维空间,小学生能想的自己想,能做的自己做,能总结的自己总结,能评价的自己评价,能反思的自己反思,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小学数学教学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我把这段话抄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莱辛为什么这样说,学生都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学习。他们举例说: “如果我们有了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那么没有老师时自己也能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而且是几

十、几百篇文章的。”学生的讨论说明,口子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话,决不仅是教者一厢情愿的教学最佳境界,更重要的是这话体现了学生们渴求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这是从理论上讲自己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看,我尤感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我在接这个班前是学校副教导主任,分工负责全校 1500 多名学生的辅导工作。我再三请求当班主任,终于在 1979 年 3 月获得了校领导的批准:教初一.七班的语文课并做班主任,但有约法三章:第一,全校学生的辅导工作不能耽误;第二,其他兼职诸如党支部委员、校工会副主任、组织文科考古工作等不能推辞;第三,当班级工作与学校工作冲突时,即应放下班级工作。我答应了这三条,便想: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我自然可以腾出时间做学校工作,那就大致能做到班级、学校工作两不误了。

学生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是重点中学按 4 : 1 选拔之后剩下的。我们班级语文平均成绩 45 分,最低的 24 分。我和学生谈心,了解到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有几个共同点:一对语文课缺乏正确理解,怕学语文耽误其他科,而不愿做语文练习;二不自己写作文;三不看课外书;四不是为获取知识学语文,而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上语文课。

这些,从理论和实践上告诉我,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做法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我也注意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

(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我讲许多青年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讲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孩子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讲爱迪生、高尔基自学的辉煌成就。最使学生们感动的是埃及自幼双目失明、后来顽强自学成为教育部长、埃及文豪地塔哈·侯赛因。听了法国自幼断臂用嘴叼着笔作画,成为世界著名画家的戴尼斯的事迹,学生们震惊了,他们在日记中热切地表达了要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二)情。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直接兴趣固然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但间接兴趣,即在理智指导下的行动的成功,同样能使人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欢乐。人的生理欲望能够服从心理欲望;理智的满足产生的幸福感常常比本能的满足所产生的幸福感更为坚实、持久。我让学生要在获得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中的字、词;自己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大部分学生都解决了这些问题。再一鼓励,学生感情上充满了劳动者收获自己劳动果实的那种幸福和喜悦。

(三)行。人的行动主要分两部分:第一向何处动(学什么),第二怎么样动(怎样学)。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的问题。先说定向,即学什么 ? 越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越不知如何学语文。讨论时学生发言说:“学习理科,知道从哪下手,掌握几个公式就可做所有因式分解题,理科是学什么考什么。语文从哪下手呢 ? 语文课天天分析课文,可哪次考试也不考分析课文。”是啊,从哪下手呢 ? 我让学生画其他科的知识树(即对各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他们很快就画出来了。语文知识树却无从下手,有的画了一堂课,还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后来经过启发、讨论,学生把语文知识列成这样几个大分枝:拼音、标点、难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阅读、写作。学生们感到自己看到的语文试题,基本都跑不了这样的程序。我们自学语文,就要学这几类知识。学生视自己对这几类知识掌握情况来决定自学时的侧重面。

我想,让学生定向,自己的教学必须定向,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少做无效的劳动。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我把这种系统的知识比成一棵有干、有枝、有权、有果实的树,叫作“语文知识树”,尽可能教给学生一点儿可以当“定理”、“公式”性的东西,教给学生钥匙。比如阅读这个分枝,按照传统教法,学生只是一篇篇的听老师分析课文,常常是听了几年课也没掌握自己读课文的钥匙。我告诉学生初中阅读分枝上有三个小枝:(1)分段归纳段意。(2)归纳中心。(3)分析写作特点。每一小枝又有几个可以当定理用的杈。比如分析写作特点这个小枝上又有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这样几个杈。杈又生小权。如表达的杈上又分为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这样几个小杈。小杈仍可繁衍。如描写又分为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我之所以把语文知识比喻为树,只是为了取其形象之长给学生系统的认识,树的系统性远不及科学本身的系统性严密,人们是不应该用科学的尺子去苛求比喻的精确度的。这样可避免重复劳动,学生又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样除字词(浸透在课文中讲)之外,一个个的分枝讲完了,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初中语文知识。学生从初一到初三,6 次画语文知识树,一次比一次枝叶更繁茂,这说明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了。

由于这样归纳、分类、整理,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再通过他们写(我的自我设计)、(中学语文知识简介)、(第 X 册语文教材分析)等文章,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学生就基本知道了自己在哪个分枝的哪个杈上知识薄弱。学什么的问题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就确定了。其次是怎样动,即怎样学。学生学语文大多有这样几个毛病:

一、效率低。一篇课文拖一两个月也不能按要求背诵,一篇作文写半个月还写不完。

二、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片面。不少学生认为要学文必然挤理。理由是时间是个常数,文用多了,理自然少了,因此不舍得花时间学文。

三、一暴十寒。语文考试成绩低时。他们也急一阵子,学一阵子,一阵子过后依然如故。针对这样的病,我开了这样的药方:(1)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学生把任务与时间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办法。我让学生写过 < 三谈记忆力)、(三谈大脑的潜力)、(五谈注意力)、(谈大脑的最佳状态)、(效率最高之时)等文章。当学生学会研究自己大脑的时候,效率自然成倍增长了。(2)打消顾虑。即学文不一定挤理。在效率提高之后,按照定额给学生算账,即使每学期完成 10 万字的语文练习,8 万字的日记,20 篇作文,除了课内,课外也不过用 1 小时时间。在一二年级科目不多的情况下,每天用 1 小时学语文,难道还算多吗 ? 这样一算,学生放心了。学起语文来心里觉得踏实。(3)制定严格的计划,防止一暴十寒。比如班级规定,每天早晨锻炼身体之后的 30 分钟,做“记忆力体操”,早自习用五六分钟抄格言、名诗,晚放学前 30 分钟写日记,回家 30 分钟做语文练习。每天都执行这样的时间表,再在每段时间内规定出必须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既提高了效率,也防止了一暴十寒。这种规则运动,比起学生以前盲目学习的不规则的运动来,既提高了效率,又在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

(四)恒。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好,从感情上体验自学的欢乐也好,自学时的定向、规则运动也好,都必须持之以恒。反复加深认识,不断重复,才能由一次次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班级不但制定了每天的时间表和计划,还制定了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计划。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多方面的兴趣以及在其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班级规定:每周一班会讨论思想战线的问题;周二图画课;周三游戏;周五音乐课(这天的语文课阅读欣赏);周六作文;星期日或节假日有目的地去观察、厨游,为下周作文寻觅素材。在阅读欣赏课,我们读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周六下午第一节,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第二节写作,在讲清基本要求、写作知识之后,重在写训练思维力(如 < 谈大脑的潜力)、< 自学好处多)、< 过犹不及))、观察力(如(月蚀)、(摸鱼)、< 炉长))、想像力(如(三十年后的班会)、< 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飞碟发射之前))的文章。星期日的早晨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时候,我们一起到野外开荒种地、摸鱼、抓蚂蚱,到苇塘里找鸟蛋,在结冰的河上跑接力,在冰雪地里寻找生命的踪迹……这些事情,由于计划时算清了所占的比例,学生谁也不觉得挤了学习理科的时间。全班学生每月都要对自己德、智、体等方面的 12 个数据进行统计,找出弱点,定出下月的计划。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全年学习计划统计表,这张表上有 156 个数据。由于持之以恒,867 天来,平均每个学生完成了 25 万字的语文练习、24 万字的日记、104 篇作文,读了 75 本课外书。学生初一到初三的试卷、练习本都在教室前面积攒着,累积起来有 26 米多高(单是语文)。班级日记记了 860 天。班级共积累了每个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学习、发育情况的数据 6000 多个。

三、效果

上一篇:暑假日记快开学了下一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