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能力培养

2024-06-07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通用12篇)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 篇1

数学离不开思维, 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 而抽象、概括是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 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 而数学思维方法又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那么, 作为数学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计算速度的培养

教学情况表明, 一名学生的计算速度的高低, 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 在教学中, 实行分类指导, 加强训练, 循序渐进, 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效率.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 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年级主要在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其中整数运算, 练好基本功为重点, 其次加强乘加、乘减、连乘、连除的口算练习.中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 忽视算理的推导,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 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 导致算理很突出, 算法不扎实, 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真实地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 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 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 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 探求规律, 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 我先用教具演示, 将一个圆8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 把一个圆16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 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 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 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 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 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热情高, 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

儿童学习知识时除了要让他们观察实物或图形之外, 还应当让他们动手操作, 即摆学具.摆学具可以结合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 形成表象, 再抽象概括, 上升到理性认识.操作是抽象概括起点, 而抽象概括又是操作的归宿, 动手操作不仅能加强教育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有黄花5朵, 红花比黄花多3朵, 红花有几朵?”时, 让学生读题后提问:你们说这道题告诉我们的是红花多, 还是黄花多呢?这时, 学生中会有两种意见, 有的说“红花多”, 有的说“黄花多”, 那么, 哪种答案正确呢?从而激起学生在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因此, 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机, 再引导学生看条件“红花比黄花多3朵”, 提出“这是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来比?较多的量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可以变换一下叙述形式吗?”让学生思考后, 表述自己的意见, 关键让学生理清“比”的标准和较多的一个量的两个组成部分, 从而加深对求“比多, 比少”应用题的理解, 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恰到好处”.

空间观念的形成, 光靠观察模型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操作, 去比一比, 量一量, 折一折, 剪一剪, 拼一拼, 摆一摆.例如, 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这两个概念, 常被学生混淆, 原因之一是由于面积概念比较抽象, 而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公式又极为相似.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分, 然后把它剪开, 照书上的样子拼起来, 拼成的图形, 近似于长方形.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分得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概括得出圆的面积和它拼出的长方形面积相似.

四、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

我在数学课堂中真正感受到, 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中语言的训练, 就连最差的学生我也从不放过, 哪怕他只能说半句话, 教师也认为是自己理解的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放得开, 就会越学越有自信.因此, 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也尤为重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课堂中, 学生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说出来, 思路还是凌乱的.只有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 才可以澄清模糊的认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从而掌握解题的方法.如在教学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5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几分之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之后, 我要求学生说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几分之几, 先必须知道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多少公顷.因为已知计划造林12公顷和实际造林15公顷, 所以可以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 (15-12) 公顷.然后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除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 (12) 公顷, 即得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样训练, 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完整地说出来, 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促进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

总之,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 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 篇2

1.1课标标准降低

前文提到过,在新课程标准中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包括计算方法技巧、口算能力、计算速度等)的要求,而重在掌握数学解题思维和逻辑,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标标准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其意图可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涉及到学生升入初高中、甚至大学之后解数学类、物理类题的速度,也成为各项考试中区分成绩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他们做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忽视往往是由于其对运算能力认识程度不高、不注重对深层次教学内容的探讨,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造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用通俗化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做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悟出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建立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教学理念。

1.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升入小学后,学生刚刚正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都非常陌生,而且小学生在心智、思维、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往往会出现抄题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把2+3算成6,可见学生的计算功底之差。另外,在做课堂习题时还发现,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甚至有学生在桌子上打草,即便是在用草稿纸的学生,其草纸上的布局非常乱,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加以引导,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2.加强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措施

2.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小学生还没有摆脱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小卡片,进行计算游戏,还可以开展限时计算游戏,让学生在紧迫感中锻炼运算能力[2]。

2.2加强数学计算强化教学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主,以辅导工具为辅,多进行计算方法的训练,但是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因为一旦做了过多的题,学生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降低做题的准确性。教师要多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例如在计算1到20的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凑整”的思想,分别计算1和19、2和18等等的和然后再相加,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传授自己计算的思路,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2.3对学生计算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计算习惯加以引导,例如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把学生出错率高的习题记录下来单独印制成讲义给学生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结语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形式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珠算等[3],这几种形式的计算能力都有助于学生解题速度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计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技巧,从而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点拨学生[4],对其错误的计算习惯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08-01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开发智力、培养初步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操作等一般能力外,还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口算能力及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其他计算的基础,口算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有效减少笔算的困难。所以,要想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每天布置10道左右的口算题。口算题以乘除法运算为主,并适度地添加一些加减法的口算和估算题目,以听算、心算和试算的方式进行,题目的难度做到难易结合。

在每天教学开始前,花几分钟时间出一些口算题考一下学生们的口算能力。例如:25×4=;5÷8=;125×8=;90÷5=……等等,为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可以按座位顺序依次出题回答,对于反应快的给予表扬。这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其口算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过程中,若能合理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掌握一些运算技巧,经常会让计算变得更加简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例如:十几乘十几(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13×11=?,简便解法,1×1=1,3+1=4,3×1=3,结果为13×11=143;25×9×8=?利用交换率将其转换为(25×8)×9=200×9=1800,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结果。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算法则及技巧,若能很好的运用,这将对于提高计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估算意识及估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里不靠估算,我们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无需说出,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表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小学就应该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而且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我们教师应加强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估算教学,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是精确计算。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如:在购物前必须要顾及一下带钱的多少或考虑带的钱够不够。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魅力,逐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

三、发现问题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②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③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一组数:33、36、3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接着出示另一组数:23、26、29,问: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就是个位上的数是3、6、9?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肯定会引发想探究的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四、参与意识及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更应该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让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哪种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与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会茹.加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

[2] 朱汝芳.浅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小学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4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数学语言能力不强的确是主要因素。Omen提出,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边活动,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小学是学生培养逻辑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阶段。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正确运用,数学技能的形成乃至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数学思想的培养,以逻辑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掌握和应用都与数学语言有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忽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和逻辑思维的媒介,具有抽象性、严密性、简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它既包含了抽象精炼的数学概念、定理,又包含了直观易懂的符号、图形等。数学语言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而应“多管齐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有话可说

首先,重视教材中的数学语言积累。可以让学生朗读例题、定律、概念等,使学生眼耳手脑并用,使思维和语言综合起来活动。其次,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练习等。因为同样的题型,或许换一种表述,学生便会因不解题意而无法作答。

二、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有样可学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比较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解释问题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特性,采取让学生跟读、复述等方法,通过模仿提高表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表达,通过某种赞美或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让他们勇于回答,渴望回答。对于学生表述中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应在肯定他们积极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委婉地加以补充和完善。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学生今后更积极地回答问题。

三、创造课堂表达机会,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每种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巩固强化的,尤其是各种能力正在形成的小学阶段。因此,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表达环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语言锻炼机会。可能有些老师会觉得,让学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练习,不仅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学生支支吾吾、词不达意的表达可能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良的影响。至于是否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理解,我想只要老师及时地补充和完善学生的解答,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四、进行多项训练,注重数学语言的转换翻译

数学语言可大致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类。这三类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符号语言书写方便,指向鲜明图形语言形象生动,便于记忆;文字语言内容精练,严谨规范。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这三种语言的转换翻译,将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这三者的优点。令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和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相互转化,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另外,我们还应把数学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环境中提高数学语言能力。

五、组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的学习不一定只能局限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柱体、圆锥体、球等立体几何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易拉罐、乒乓球、积木等物体使学生更深刻形象地了解它们所具有的性质。另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数学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课,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加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加强应用。此外,课堂教学也可以丰富多彩,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前后左右的互相表述、个人总结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应用数学语言。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经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进而有计划地锻炼和提高了数学语言能力。

摘要:语言是思维和逻辑的外壳, 思维过程需要靠语言来表达和呈现。然而在现实的小学教学中, 低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低年级同学在学习数学时, 不能够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 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文章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顾燕.用数学语言黏住你[J].中小学数学, 2007, 9.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5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老师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利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等进行计算时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要乐于学习、乐于做题,多练多做才会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习兴趣,改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降低解题错误的概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新知识,学生的大脑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计算数学试题时,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加深学生对试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基础知识也是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计算存在问题很有可能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导致的,要想计算能力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枯燥的法则,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歌或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例如:“混合运算”法则的讲解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是一家,我们学习要用它;加和减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两个弟弟一样大,两个哥哥一样大;哪个在前先算谁。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再算加和减。妈妈的怀抱是括号,括号里是谁先算谁。”这一首儿歌来带入教学。

二、帮助学生合理的创立解题思维

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包括在数学问题的意境里面,通过数学问题的意境掌握,我们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合理的解题思路:(1)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经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出发,构建一个将生活与数学交融的学习体系。例如通过对红领巾、书本的边角进行观察,就可以推论出对角的基本认识,而日常生活的购物则会让学生们对“元、角、分”有一定的认识。(2)要善于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学习的问题建立直接联系。例如要很好地理解余数除法的教学内涵,可以通过“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将租船模拟成呼啦圈的使用情况,每个呼啦圈4个人,那么14个人需要多少个呼啦圈?”这一问题建模来让学生直观演示,这样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从教科书的问题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年纪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同学生沟通,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的解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注重基础掌握,强化练习

每一道数学题的解答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原理上的,所以解答计算题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基础原理、运算法则的熟练掌握,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学生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就必须对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如95+5×(1-0.5),要解决这道题,要对先计算括号内再解决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保证这道题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提高,知识也会不断提升难度,基础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数学的学习就不能急功近利了。口算的训练也极为重要,不过数学始终离不开多做多练,口算是计算一道问题的基本能力,要通过思维的计算在头脑中快速的解决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口算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小学生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十分熟练。

四、勇于探索,发现计算的奥秘性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重计算;严要求;练思维;养习惯;强训练;家校合

身为小学数学老师,总会听到孩子们说:“怎么又马虎了呢?”。家长也经常抱怨:“孩子计算能力太差了。”学生计算能力不够准确,也是最让我们老师头疼的事情。新课程要求中虽然不断地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

所以,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重视计算,提高兴趣

数与计算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与我们老师自身的理念也有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准备公开课,我想很少有老师愿意以计算的知识点为主题。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在他们心中,计算就代表着枯燥、乏味、单调。家长也觉得,要想计算好,只需要进行 “题海战”。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计算不准确。

所以,要想提高计算准确率,就要先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计算。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

重视计算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身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现代教学手段比较先进。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

二、严格要求,讲清算理

在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只有过好计算关卡,才能顺利过渡高年级。换句话来说,计算不过关,到高年级是寸步难行。

怎么才能过好计算关呢?首先要保证计算的正确。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在讲究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求合理、灵活。比如我们教学:小数乘法,有各种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再比如混合运算,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

三、思维训练,学会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级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思维训练。怎么加强呢?

首先我们要提供思路。现在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 “说”的训练。我们就要给学生关于“说”的指导,也就是给学提供思路。

其次要重视操作演示。比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让学生体会“相同数位要对齐”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算法,就可以引导学生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比如:根据商不变性质,可以转化复杂的除法计算。

最后重视估算,判定答案。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1.25×0.8。学生首先会想到0.8小于1,积就小于1.25。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认真态度,良好习惯

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首先要养成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有的学生总会将数字抄反。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仔细校对,做到不错不漏。还要形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

其次是审题的习惯。一要审数字和符号,二要审运算顺序,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然后再动手解题。

再次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

最后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当然,还要养成善于打草稿的习惯。

五、强化训练,形成能力

计算能力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训练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口算。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每个年级对计算的要求,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我们可以经常出示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值得提醒的是: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便运算,是中高年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至关重要。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掌握了方法,才能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我们可以利用零星时间,经常安排练习。哪怕只有3~5分钟的简便运算练习,长期进行,持之以恒,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简便运算的变换练,也要让学生多多接触,不要只会做明显的简便运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学习的更高境界。

六、家校合作,巩固能力

光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家校合作,才能让教育的魅力更大化。家、校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我们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首先,可以请求家长每天固定或随机给孩子进行口算训练。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拥有比较快的反应能力,可以在起床前,临睡前,饭前、饭后等闲谈的时间中,抽出几分种的时间,给孩子出几道口算题,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平的重要手段。

其次,孩子和家长也可以相互出题,积分大比拼。家长也参与答题,会激发孩子们的英雄情结。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亲子间的关系。

再次,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 篇7

一、恰当运用变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构建

在教学领域,“变式”教学方法是学生确切掌握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下呈现数学对象的本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后,以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对于“垂直”这一数学概念,笔者呈现了如下一组图形,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对垂直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上述一组图形中,既有垂直的标准图形,也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改变,通过适当地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在对正、反两方面的辨析中体会垂直概念的本质属性,多角度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深化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应变能力

入选教材中的例题,都是经过专家多年教学实践检验,在反复推敲中筛选出的最具典型性、科学性和功能性的习题。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使用好数学课本,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多元功能,避免就题论题。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例题的功能,用好每一道例题,才能对课本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帮助学生在少而精的练习中牢固掌握数学概念,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3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第7题:

(1)4.8÷0.1=____ 4.8×10=____

(2)5.4×0.1=____ 5.4÷10=____

(3)2.6×0.5=____ 2.6÷2= ___

(4)3.6÷0.5=____ 3.6×2=____

(5)1.5÷0.25=____1.5×4= ___

(6)8×0.25=____ 8÷4=____

这一组习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在运算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为了以后的简便计算和为六年级学习倒数知识做好铺垫,笔者对这一组习题进行了二次开发,即:

(1)对比下面每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8×0.25=____8÷4=____

5.4×0.1=____ 5.4÷10=____

1.5÷0.25=____ 1.5×4=____

(2)运用你发现的规律,试着填写下列各题:

3.6÷0.5=3.6 □____= ____

2.6×0.5=2.6 □____= ____

(3)请你以更为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2÷0.255.7+0.25+4.3×4

通过习题的二次开发,使学生能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的练习设计更能注重实效,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合理迁移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产生思维定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消极的、错误的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对旧定式做到有的放矢的对症下药,避免知识的生搬硬套,只有懂得变通,才能消除学生的消极定式。

例如:一个数是18,比另一个数多3。请问另一个数是多少?有学生认为是:18+3=21.

一个数是18,比另一个数少3,请问另一个数 是多少 ? 有学生认 为是 :18-3=15.

上述现象,是学生在学过比较简单的整数相加、相减的基础上产生的消极定式,简单的定式为“多就加、少就减”,也就导致了上述的解题错误。可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对数学的本质理解不透,仅凭一时的主观臆断,往往就会受原有知识经验的限制,造成判断失误或解错题。只有突破老框框,开拓解题思路,才能摆脱定式思维的约束有所创造。

浅析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一、何为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的对象是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材料, 包括数学文本、图形、符号、数学语言, 也包括动态的数学活动、数学过程。数学阅读就是通过数学材料, 领会、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经历数学产生、发展、演绎、形成的过程, 是体验数学文化, 欣赏数学美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未来数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中介, 是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的角度看, 数学阅读不只是从先人留下的。数学文本中解析出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抽象一种可以产生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社会形态的“数学文化图式”或“数学文化创造规律”。从微观的角度看, 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 有一定的条理性, 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从情境图、例题、做一做到课后练习, 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 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吸引力, 学生无心去阅读教材, 觉得会做就行了。

2. 忽视教材文本阅读。

在数学常规课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堂课快要到下课时, 老师便会告诉学生,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学生纷纷打开课本, 部分学生粗粗地把例题瞧一下后, 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 有些学生连例题都不看, 直接做课后的练习。在笔者的课堂上, 也经常这样操作。教师不重视教材文本阅读, 学生就更不重视了。很少有学生去读例题, 结果学生的读题习惯越来越差, 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读题是在浪费时间。长此以往, 本班学生的审题能力就不行了。

3. 厌烦畏惧。

有的孩子看到题目很长文字很多的题就厌烦畏惧, 我们班就有那个别小朋友, 他的计算题做得很顺, 正确率也较高, 但一看到那些有图有很多文字的题他就无从入手, 在心理上害怕了。这可能还是与数学阅读能力不够强有关。

三、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兴趣尤为重要。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 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 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如果再缺乏兴趣, 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 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 用心阅读, 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 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 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 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

2. 加强阅读指导, 掌握阅读技巧。

古人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 阅读数学教材也只是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读不出要点, 发现不了问题。此时, 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显得很重要。阅读前, 可以先出示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阅读概念时要抓住关键词, 弄清概念的含义;阅读定义、公式、图表时, 要知道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要边读边思考, 充分挖掘课本阐述的思想方法;阅读时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让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进行圈点勾画的习惯, 边阅读边实践的习惯。

3. 明确阅读内容, 提升阅读素养。

数学教材是许多数学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 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最主要的数学阅读工具, 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蓝本。因此, 教师要用好课本,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效。一般说上课后五分钟至二十分钟, 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 教师讲完后给学生一段看书时间, 就是学生咀嚼消化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咀嚼, 准确理解, 排疑解难。此外习题阅读, 除文字叙述外, 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 适当增加有多余信息和开放性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拓展内容, 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 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 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培养阅读思维, 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思维是存在于学生内心的一种思想模式, 也是一种习惯, 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需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促进, 引导其掌握方法来强化能力, 有效引导促进探究。培养阅读思维, 需要时间的累积和循序渐进的引导, 不断地深化为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需要引导学生重视理性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提升自身的拓展思维、变式思维、开放思维与创新思维等, 在不断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中, 拓展自身知识网络, 强化学习方法与技能, 掌握更加完善的阅读技巧, 并运用到实际文本阅读和问题解决过程中, 通过日积月累, 不断培养阅读思维, 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二、完善阅读方法, 强化阅读体验

阅读方法有很多, 需要融合全身功能器官, 进行认真阅读, 大多是结合数学思想与方法, 认真品读数学文本中的字词、符号与相互关系, 深入了解其内涵。

类比转化法。类比转化是一种思维模式, 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网络, 巧妙地转化思维, 实施类比转换与分析, 将数学问题或文本转化为自己熟悉或已经理解的问题或知识, 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对于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运算规则的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方法实施思维转化, 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类比, 加深理解。又如学习“比”的知识, 将其与“除法”、“分数”进行类比, 等等。

咬文嚼字法。咬文嚼字法就是将数学文本语言中的字、词以及数学符号等进行分段分析, 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 并记录下来, 再将各种关系间的联系用学生自己擅长或熟悉的表现方法表示在练习本或草稿本上, 有图表形式、关系图形式等。结合学生自己的圈圈点点, 实现高效阅读, 扎实地领悟文本所要阐述的含义。例如:“增加了多少倍”与“变为原来的多少倍”、“除”与“除以”、“正比”与“反比”等, 这些都是数学阅读中需要关注的词汇。在小学数学阅读中, 学生要抓住关键词汇, 深入理解其含义, 并实践运用, 不断总结, 强化知识与能力体验。

数形结合法。这种阅读方法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画出几何图形, 并标注上对应数字, 运用数与形的关系, 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获得解决办法。例如:“在一个梯形中, 上底长为8cm, 下底长为12cm, 高为10cm, 那么该梯形面积为多少?”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在学生没有学习梯形面积之前, 教师给出这道题, 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由此,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 画出梯形图形, 结合已学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在观察、思考与猜想的情况下, 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组合图形, 进而计算出梯形面积。之后, 由特殊推导一般, 教师引导学生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促进阅读实践, 提升数学能力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升。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学生为本, 实施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知识、情感与能力发展,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与分析、自主实践与总结, 以增加数学知识储备, 提升数学能力与数学思维。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课本解决问题这一节中有一道题:“用一根18米长的栅栏围成羊圈, 有多少种围法?”对于这类型的开放题, 没有统一的答案, 不过有多种思考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获得更完善的答案, 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组合表格法, 结合公式推导进行分析。由周长计算公式, 得出C=2* (a+b) , 即周长为长与宽的和的2倍, 由此18÷2=9, a+b=9, 那么a增大, b就减小, 并且其和不变, 结合表格得出 (1, 8) 、 (2, 7) 、 (3, 6) 、 (4, 5) 这几种组合方式。对于其他实际问题, 面积一定、差一定、和一定等, 都可以运用类似的解决方法。强化阅读实践, 可以促进学生强化数学思维与能力。

小学数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营造自由活跃的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并通过微笑、点头听学生讲, 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接纳, 从而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以激励更多的创新灵感。只有在民主、和谐、活泼的气氛中, 在愉悦乐学的心境下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多说些:“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没关系!”“你真棒!”“别紧张!”类似这样激励学生的语言。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更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同时确保他们拥有支配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使他们产生创造意识。

二、诱发好奇心, 激发创新勇气

好奇心是产生创新勇气的源泉, 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 激发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 诱发好奇心,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启发学生用已准备好的长方形动手去推倒其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即使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看到模型也会拼拼凑凑;为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我引导学生用“量”“割”“补”“算”等方法发现和指导学生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由此学生得到了自由学习的机会, 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动手操作, 大胆实践、思索、发现、探索出许多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这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将概念、定理等直接教给学生, 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使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得到交流, 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关键处启发, 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获得主动和全面发展。教师的职责不是过多地传授知识, 而是要激励学生, 教会学生思考问题, 掌握学习的方法, 帮助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者。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基本的教学过程, 学到基本的教学思想和必要的教学技能,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表面积计算时, 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的表面积是长方形所有面的和。这时, 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拿出来亲自观察、体验, 学生会发现有的长方形有4个面、有的5个面、有的6个面,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教师给予适当帮助,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观察中学习和验证长方形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 学生就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创设情境;发现;日常生活

教育部20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将“解决问题”转变为“问题解决”。我自己认为“问题解决”首先取决于学生首先的学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发现问题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设立实践活动的情境,创造参与实践活动情境的条件,并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实践活动的情境之中接近数学,从而发现数学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的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的无处不在,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数学问题解决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统计的可能性》时是这样设计的,我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进行。每个袋子里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让学生在袋子里摸球游戏,老师规定一次游戏摸球的次数。当一个同学在摸的时候,另外安排一个学生记录。每个学生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经过几次这样的游戏后学生发现,如果一次游戏老师规定摸得次数越多,摸出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就越接近,进而有的同学在一边摸的过程中有一边思考,为什么设计游戏时老师让学生也越摸的次数越多摸出黄球和白球的概率就越接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我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有如再讲图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给自己家的房屋装修设计图纸,通过设计图计算出铺设地砖的面积,通过面积计算进一步计算需要的地砖数量。这样将书本上的例题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己设计图纸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比例问题,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如何换算等等问题并提出来进行解决。

以致我在后面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同学每个人都带着这些问题进人探讨和教学,在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每个学生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学习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样老师再引导学生如何一步一步解决碰到的问题。不管是课堂的教学和讨论老师都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在小组学习和讨论中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自己解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提炼要点,归纳总结信息

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提取、概括有用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提取信息,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问题解决手段。教师可从未知信息去发现已知信息,引导学生逐步从未知寻找已知,向问题解决的有用信息逐步靠近,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图形的面积》这单元时,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借用这种关系我们经常可以处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生活原型,进行对比分析概括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再如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读完题以后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并将思考过程逻辑清楚的表述出来,将思考的结果清晰地展示并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对每个题进行言简意赅归纳。并能通过自己的归纳实际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素材选择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学生有兴趣、容易接受的原始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性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去细致观察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概括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三、作出正确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教师在相应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评价的标准仅仅局限于与教师事先给出标准答案是否相符上,还要充分考虑那些同教师的事先预设的答案不同学生的观点。“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要求对答案确有错误但观点独到、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同学要给予合理的、正确的评价,并予以鼓励。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和讨论,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我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大都能给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肯定评价中获得自信,从而在认识上得到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自我矛盾方案之中发现认知的不足,慢慢地领悟、内化、理解新的知识,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浅析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问题 篇12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忽略学生自主思维

1. 灵活的数学知识。

数学本身是一门灵活发展、影响学生思维的学科。在小学课堂中, 小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文字形式供教师和学生学习, 文本教材的表达不够全面, 存在一定限制性, 所以, 需要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师, 将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 供学生理解。

数学中数学定义概念的教学最为显著, 例如, 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定理的学习, 教师不能简单的阅读定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可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例子, 使学生自己体会这个定理, 引用学生每天上学路程的选择, 让学生讨论上学时间, 自行比较学校到家的路程, 并在地图中绘画出上学路线, 自然学生就会验证定理。同样对于教材中跳跃式的数学知识, 学生不会注意,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分类, 在讲解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以后会学到的深层知识,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2. 巧妙结合学科含义与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概括性强、知识点连接性弱等特点的较难理解的学科,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并不了解数学的学科性质, 所以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的之前, 自己先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分析, 提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劣势和不完善的思维能力, 去除学科含义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障碍, 引导学生对其有自己的特有认识, 确保逐渐培养出学生较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分析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认识负数之后, 编者在其之后编写了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数学内容, 之后又进行了小数的认识, 这种跳跃而又不失联系的数学教材, 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较大影响, 教材的内容转换, 需要教师建立联系, 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避免学生出现依赖心理, 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3. 复杂的数学知识与思维创新发展。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十二本教材内容, 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已经导致学生不能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维进行学习, 但正是这种灵活的数学模式增加了学生思维锻炼机会,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关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积累学习经验, 判断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其新学习的知识也能较快理解,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体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注重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将不同类知识进行分析,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带领学生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 并在学习的同时, 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加强思维变换能力, 为今后更深层的数学学习做准备。

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 增加沟通机会。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打基础, 所以教材的内容没有明显的连接, 需要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认识, 在对知识的划分过程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教材特点, 因材施教, 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选择适合学习现状的教学模式。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编者在小数学习的一系列内容中穿插了“找规律”这一学习内容, 经过大量试验研究, 知识需要连贯性学习, 穿插法学习一定会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对于小数的学习不会有完整的记忆, 这样的教材安排必定有强烈的目的性, 教师需注重对于学生复习能力的培养, 带领学生跨越式的学习, 锻炼思维灵活性, 让学生自主进行连续性思维培养。

2. 紧密结合教材结构和思维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尚未成熟, 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进行更深层的认识。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简单的, 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他们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对其进行引导。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紧密结合实际生活,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接触遥不可及的、较抽象的事物。锻炼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坚决杜绝模仿他人思想, 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3. 简单化数学抽象性, 努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忽略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不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照本宣科的阅读教材, 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对其预习及复习, 对于跨越式较强的教材, 学生不能较好的领悟知识的核心, 不会将知识进行整合、总结,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一节“小数的认识”的公开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游戏开头, 将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 在讲解小数的基础上, 向学生渗透分数的概念, 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带领学生一起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奥苏贝曾在学习理论中提过:高效率学习需要建立在学习本人的学习认知上, 对于跨越式学习, 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整理, 帮助学生梳理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下一篇:结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