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2024-08-17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共10篇)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1

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研究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审视了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问题;强调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是学生适应新课程,熟悉新教材、学会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数学启蒙,授之以渔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调查访问,概括总结了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中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广大一线教师们对读题教学的重视,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形成较高水平的读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读题教学 读题能力

读题即阅读数学问题,是指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边读边思考,理清楚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做准备。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关键。多少年来,教师们一直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读题的重要性。古语云:读书百遍,而意自现。由此可见,读题这一环节是不容小视的,它就好比地基。地基打的不夯实是不可能建造出牢固的房子,同理可得,题读不好而想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既然读题这么重要,那么现实教学中教师们是怎么进行读题教学的呢?其中存在了那些问题呢?下面将就读题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问题提出

(一)小学教师对读题教学的认识误区

1.读题教学无足轻重

读题教学旨在教会学生读题,很多老师都觉得读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学会了识字,自然而然的就会读题了,由此老师们往往都会忽视这一问题。对读题教学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认为读题就是把题目念一遍,话音落了也就是完成了读题这一环节。② 通常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目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念一遍,然后让同学进行思考。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是对读题教学的忽视。首先,不思其实并不算是正真的读题,读题应该是在读的时候要进行思考并且分析其中的种种关系;特别是数学上的读题更加是具有审题性的读题了。否则在 数学课上光念题目有什么意义呢?其次,老师帮学生读题更说明了教师对读题教学环节的忽略了。老师帮学生读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他们总是会等着老师来替他们读;而老师读题时总是会加重对关键字或者关键关系的语气,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一旦自主完成作业时就出错了。因此,认为读题教学无足轻重,这个观点是有误的。作为老师,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读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喧宾夺主

通过访谈发现,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读题教学,在他们看来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分析逻辑关系、空间、数量等,而读题教学偏离了数学教学的主题。其实教师们是把读题教学与语文的阅读教学等同起来了。读题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专门上一节读题课。《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教学内容涵义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在随着他们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被激发,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而这种非预期的目标的产生应当说是更有意义的。”2因此我认为读题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碰撞出来的一门隐性课程,它应该贯穿【】

[1]

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它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给学生传授读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题、学会读题。这样既能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谓是事半功倍、一劳多得。

(二)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不够

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真的存在着问题吗?我想通过三个案例来引出并分析目 前小学生在数学读题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案例

1、泰兴市济川小学六<一>班有一名姓蒋的男同学,他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他的家长都是知识份子,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常常引导孩子发现数学问题;在家校的配合下,孩子对数量关系很熟练。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男生只要一独立做文字题、应用题,他就会胡做一气。

案例

2、上学期我做家教,学生是云兴小学五年级一班的马源丽。在家教的过程中常常会出

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让她独立完成应用题时,她每次都要思考很久;我看她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思路。于是就帮她把题目读了一遍(我喜欢在读题时把重要的词句加重语气),当我还没有来得及讲解时,她就会突然顿悟似的说:“老师,老师!我会了!”我让她写给我看,果然她会了。

案例

3、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读了一遍,谁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位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读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读得很重,又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以上三个案例中,前两个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两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但是却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不会读题。经过总结发现,学生的读题能力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读题与数学思维脱轨

一般而言,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更确切地说,数学思维是人脑在和数学对象交互的过程中,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间接概括的反映。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而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在读题时往往是糊里糊涂或者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只会把题目念一遍而不去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和一些数量关系。面对所给的问题,已知、未知之间架不起桥梁,无法寻到解题思路。出现这一问题的学生基本知识靠死记硬背,应用时对不上号,数学思维能动性差他们不懂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怎么读。

2.缺少数学读题方法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题目读了,但是却不能准确把握、分析题目。通过访问发现很多孩子都没有听说过读题也需要方法,或者根本不知道有哪些读题方法。他们读题方法的缺乏主要表现在:① 题目换种说法就不会了。很多老师都会反映这种情况,课堂上讲了一道题目,同学们都告诉老师说听懂了,但是老师布置了类似的题目让同学自己完成时他们却又都不会了。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读题,没有读题的方法。② 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存在问题。例如:立新火柴厂原来每月生产火柴1084箱,现在月产量上升到1128箱,月产量增加了多少箱?这道题目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有

【4】

【3】些同学却依然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了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了解“月产量”其实就是“每月生产的数量”。我们的同学们由于不会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所以造成了解题困难。③ 改变普通语序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就会变慢,跟着老师分析觉得容易,自己做却老是会出现问题。这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归根结底就是不会读题。

3.数学读题能力良莠不齐

人们都说:十根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也是这样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不点就通,有的一点就通,当然还有怎么点都不通的。这说明了孩子们在读题这一方面的能力是各异的。

综上,笔者认为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如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较弱,数学理解能力匮乏,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提出了小学生读题教学的系列问题是非常适宜的。

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因此学生们往往都是感性认识,而数学学科,它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数学题目当然也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了,并且应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叙述数学问题,由此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缺少大量的感性经验、思维大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对没有读题方法和技术的学生来说要读懂题目就显得格外困难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们进行读题教学;授之以渔,给孩子读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5】

(二)数学学科语言特点的必然要求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一种语言,有着它自身的语言特点。关于数学语言,道洛费耶夫认为:“数学教学语言(或数学讲述语言)中使用着不属纯数学语言的术语和语句,它们往往不具备数学语言所要求的确定程序和精确程度。而斯托里亚尔认为:“在学校教学中,我们

通常使用的是‘词——符号语言’,它既包含着‘数学符号语言’的要素,也包含着‘自然词汇语言的要素’。6通过两位数学教育家的理念我们可以概括出数学语言是既包含符号化、【】定义化的纯数学语言,也包含了担负着解释、提炼加工、过度作用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包括了纯数学语言,这就须要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数学符号、定义、概念又或只是模糊地理解,假设不进行这样的读题教学,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会是一个怎样的茫然!其次由于在数学题目中包含了具体解释、提炼、过渡作用的自然语言,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会分析这些自然语言才能够审好题,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在小学阶段儿童的书面语言、内部语言发展都不够完善,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读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秀才识字认半边”是可笑的,如果教师不重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无意的对学生进行读题教学,那么未必不会出现“数学题目读不懂,懂也只懂一小半”。

三、实践读题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

往往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读一遍,生怕学生自己读不懂题目,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感,习惯于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解题。长此以来读题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下降。因此,在实践读题教学时,第一步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具体做法如下:① 当学生拿到一道新题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读题,以增强学生读题的自信心。② 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做好标记,根据整个题目的意思先揣摩一下,再请教师或同学一起讨论,最后能够达到独立、完整地读出题目和读懂题意。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对有进步的同学加以表扬,对读题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爱读题;有耐心读好题、读准题的氛围。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读题方法

1.培养“火眼金睛”,学会“咬文嚼字”

所谓的“火眼金睛”就是指要对数学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敏感,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数学学科的语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常常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都

会影响甚至改变原意,都会成为累赘或造成句子不通顺。因此,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概念,读懂题目,抓住重点和题眼,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把我们的学生们都训练成“火眼金睛”呢?我想,教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具有对比性的题目,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下面以一例题示范:

先让学生解答下题:甲、乙两车同时由A地出发开往B地,甲行驶6小时,乙行驶了3小时后,甲比乙多行驶了288千米。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求两车时速各是多少?

显然甲比乙多行驶的288千米,是由于甲比乙多行驶了3个小时造成的,所以用288千米除以3,就可得出甲、乙各自的时速。列式为:288|(6-3)=76(千米)。

当学生解答了这道题目后,老师可以再出示一道题目,即把上面题目中“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改为“已知甲车比乙车快1千米”,而形成的新题。然后再让学生把题目仔细的读一读并与上一题比较,然后再解答。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道题目与第一道题目类似,但却难度更高,相应地解题方法也必须改变。

通过了这两道题目的对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读题过程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因为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的差别,题目的意思就会改变,解题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读题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转化

数学语言由数学术语、解释性自然语言等构成,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因此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读懂题目、读透题目。所以,在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转化: ① 数学术语转化为通俗语

例如: 小明去银行存钱,他的本金为1000元,要存3年定期,银行的利率5%,问三年后小明的本金和为多少?

这道题目出现了“本金、本金和”两个数学术语,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这两个词会有些抽象。因此我们可以教会学生把它们进行转化,把数学术语转为通俗语。该题可以读为“小明存1000块钱,存三年,利率为5%,问小明三年后连存进的钱和利息共可以拿多少钱?”这样读了之后,孩子就可以明白了。

【7】② 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叙述

例如: 5个小朋友做纸花,每人每小时做2朵,问4个小时共做多少朵?

这道题目学生读了之后往往会觉得它有很多数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这道题目采用了逆向的叙述;增大了孩子读懂题目的难度。但是如果把题目读成:“每人每小时做2朵花,问5个小朋友做4个小时可以做多少花?”这样一来题目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③ 多余条件省略化,省略条件具体化

例如: 学校买来2500本练习本,卖给15个班,每班164本,一共卖出多少本?

很多同学看到这道题目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买来了2500本不就是要卖出2500本么,这道题目是有问题的!”其实,学生们把目光投错了地方,这里的2500本是个多余的数据。它是用来干扰同学思路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有剔除多余枝干的能力,这样问题就不会被困扰了。

④ 隐含条件明朗化

例如: 泰隆机床厂原计划每天制造38台车床,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2台。照这样计算,十二月全月可以制造多少台?

这道题目里包含了两个隐含条件。第一“照这样计算”,第二“十二月全月”;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把这两个隐含条件进行转化;这样就祛除了读题的障碍,解题道路就可以平坦了。

当然类似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并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一起总结出新的读题方法。在不断的总结、发现以及训练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3.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的目的是为解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读题、边联想,比如,读到“少”要想到“哪个少”、“哪个多”,“谁比谁少”、“少多少”;读到“倍”,要想到“谁是谁的倍数”、“是求一倍数,还是几倍数”。在读和想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的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读题过程中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再现题目中的表象,有利于学生读懂题目,加强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3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的烟囱,现在为了安全的需要,打算用铁皮将烟囱包裹起来,问:大概需要的铁皮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目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够意识到烟囱是没有底和盖的。

最好的让学生自己发现烟囱的这一特点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那个烟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烟囱的表象,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该如何计算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的限制,一些应用题的情境总是会或多或少的超过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因此他们常常对应用题中某些词句难以理解,造成了理解题意的障碍。但是,教会了学生进行表象的再现,合理想象,这样读懂题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大了。

因此我认为在读题教学中,老师教会学生利用联想和表像是教会学生读懂题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8】

四、简单分析与结论

小学教师树立读题教学的意识,进行读题教学,这是目前学生们读题能力较弱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小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读题教学有一下几个优点:

(1)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定义、概念、定理、公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缩短了信息反馈的时间。通过教会学生读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使学生克服他们的思维惰性,逐渐地帮助学生养成对题多思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不能轻易地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尤其是条件与设问,学会以读促思考,为信息及时反馈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读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以及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分析,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学会了思考和联想。俗话说的好“兴趣来自于熟悉、精通的程度”,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们发现原来数学并不是“无坚不摧”、无章可循的,因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会逐渐减弱,相反兴趣却越来越深。

最后根据数学问题的不同的类型,我认为教师在读题教学中应该因“题型”制宜,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同的读题方法,不能千遍一律。比如说在解答文字题时,读题必须准确,不能添字或漏字,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应用题的读题要有“三读”,一是初读,通过初读,了解题目中的已知和问题。二是再读。通过再读,弄清题中难懂的或容易混淆的词语,关键语句,弄清某些逆向叙述题的题意或找出数量比较中作为标准的量。三是重读,即检验性读题。一般在列式解答后,应再将算式、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与题目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读题教学时,在“读”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使他

们养成先读(必要时多读)再动笔的好习惯,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学好数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3] 姜艳花“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J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年(30)[4]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5]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6] 冯忠林,数学课程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7] 李烈著,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8]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附录:(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 你好!

本问卷旨在了解你在数学读题能力方面的情况(数学读题能力就是指阅读、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你的回答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上的需要,除了研究人员以外,不会有其他人看到。请你对问卷上的每个问题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如实的选择。每题只选一个答案,请将所选项目的字母填在后面的括号里,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性别

你所在的学校

你所在的年级

1、你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A、喜欢

B、不太喜欢

C、不喜欢

2、你认为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首先最重要的是

()A、弄清数量关系

B、读懂题目

C、列出数量关系式

3、在解答应用题时,你的一般步骤是

()

A、先分析理解题意

B、先分析数量关系

C、直接套用老师讲解过的题型

4、你在解答数学题时,读题的速度

()A、快速扫描

B、比较快

C、慢慢仔细读

5、你在数学课堂中,有没有学习过读题的方法

()A、有

B、没有

C、不太清楚

6、你在解答数学题时,一下几种情况,哪个遇到的次数最多

()A、一条题目怎么读都读不懂,不知道题意究竟是什么

B、题目虽然读懂了,但是还是不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C、我几乎没有读不懂的题目,也会分析题目

7、当你解答数学题目遇到困难时,你的做法是

()A、先自己再好好读读题目

B、与同学合作交流

C、等老师讲解

8、数学老师常常会给你们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强调:题目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同,解答的方法也就会不同。

()

A、经常

B、有过几次

C、从来没有过

9、你知道在数学读题方面有哪些方法么?

()

A、知道

B、不知道

C、可能知道,但说不出来具体方法是什么

问卷到此结束,谢谢你的合作!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2

一、转化问题,避开思维陷阱

在读图的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学生在面对一些题目的时候,不少学生性子比较着急,通常在还没读完题目或者草草读完整个题目后,就不假思索地动笔开始解题,这就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学生因为自己的思维定式,而中了出题人“圈套”,或者仅仅凭借自己已有的比较浅的学习和解题的经验,这些都会带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所以低段小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转化问题,避开思维的陷阱。

比如有一次我给出了一个题目:题目中有一件衬衫、一件T恤,一条半裙, 一条裤子,现在丽丽要代表学校去参加艺术节唱歌比赛,请问她有几种穿衣方法?有的学生拿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一下子愣住了,作为数学题目,题目中没有出现一个数字,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进行解题。此时我就引导孩子们进行问题的转化,现在丽丽要穿衣服,有上衣和下装,大家可以给画个图,把所有的衣服列出来,把所有的穿法都罗列出来。 通过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二、整合读题,读出关联信息

数学题目中所蕴藏的信息,往往是复杂的、错乱的,结合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小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极其容易出现 “标签式”的阅读情况,即只是读到了题目中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就将自己已有的解题公式、解题方法生搬硬套地搬了进去,而没有进一步去仔细思考数学题目中的特殊的情境。所以在读题过程中, 我引导低段小学生要学会整合读题,在读题的过程中将题目中的关联信息整理出来,以便自己进行正确解题。

在一次数学课堂上,我提出问题: “今天的数学课堂,我们大家一起来参加一个比赛吧。”孩子们很兴奋,几近雀跃。 “我们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与科学书总共480本,其中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倍, 请大家来算算,这两种书各自有多少本?”随后我进行了小组划分,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小组学生一起读题,我提醒他们可以运用整合读题的方式,读出题目中的关联信息,随后再进行解题。在观察中我发现不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画图,解出问题答案。

三、互文读题,品读题目内蕴

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体位置,在教材的编排中,也基本上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的,有的教师为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将教学的内容呈现出来,而数学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学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通过挖掘题目中表象的内容和信息,来挖掘深层次的内蕴,只有将这些内蕴进行掌握,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清题意,读懂题目内涵。

比如结合题目: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以及隆重礼仪,用每边坐两人的方桌拼成长桌,5张方桌能坐多少人?针对这样的题目,题目中的信息很少,我就引导学生要品读题目中的内涵, 可以准备一张空白的草稿纸,在纸上画图,再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将已知的信息在图中标注出来。通过画图,将数与形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恰当地借助直观图形,让数量基于图形“显山露水”。 在这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一一对应、 符号化转化等数学思想。

总而言之,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学习知识点,读懂题目内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会读题、能快速读懂题的良好习惯。 有的小学生做题目很慢,其实也是由不良的读题习惯引起的。作为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师,要付出师爱,给予学生关怀,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摘要:阅读一般来说是语文、英语类学科的任务,但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阅读也一样重要。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解题是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不少学生因为无法读懂题、不会读题而带来一系列的解题方面的困扰。笔者认为,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邂逅数学解题中的“意外美景”,本文从三个方面针对小学阶段数学开展读题能力:转化问题,避开思维陷阱;整合读题,读出关联信息;互文读题,品读题目内蕴。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3

当我带的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参加考试时,我就发现了读题能力的重要性,学生从考场出来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很自信地跟我说:“全会,很简单,肯定100分。”可是结果却让我很意外,很多会的题目也错了,于是我亲自读题目让一些学生做,结果全正确。因此,致力于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是当前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没有读题能力的学生,即使知识学得很扎实,但到真正要自己去理解题意的时候往往会出错;而有读题能力的学生,往往都能发挥出自身的真正实力。所以,指导一年级学生先读懂题意再解题,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刚正式学习认字,而且很少有自觉去学习的习惯,所以他们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往往是会等待他人帮他们理解题意。当他们需要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题目的意思,很多时候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答题,如果不对读题能力加以培养,很多学生会习惯于凭主观判断,这样,很难解题。

二、应对策略

习惯的培养往往比学习更重要,但是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读题习惯就是被忽视的一种很重要的习惯。我们应该从一年级起就要着手培养孩子的读题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端正态度,认真读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解题首先要会读题,因为他们识字不多,而且第一次真正走进数学,还没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概念,所以要做到正确读题会比较困难,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题能力间接决定了解题的正误,因此会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一年级学生存在极大的潜能,一切都未定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地去发掘,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经常看了后面内容就忘记前面的内容,而学生对于图片上出现的内容却多会记得很完整。而且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很好,只是逻辑推理的能力很欠缺。所以,我们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画,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这样也有利于提高读题教学的效果。

3.学会转换,把握重点

思维定势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中仍然出现了它的身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根据感觉直接写出答案。所以,帮助学生减弱这方面影响,无疑是教师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4.交往学习,坚持训练

学习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往而产生,然后再回归个体,这让我们得以构筑教室中的“交往中培育”的师生关系。小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不断锤炼。

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数学,对数学的印象也是从这时开始建立起来的,所以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尤为重要。俗话说,工作能否做好,关键看你想不想做好。教师更应该注意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读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切实地去培养学生读题能力,让一年级学生对数学有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4

通过观察,我发现低年级孩子在读题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漏读。这是低年级孩子常犯的错误。有的孩子整道题都没看见,导致孩子漏题,而很多孩子自己还发现不了。这就要求孩子读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另外还要让孩子看题目序号,告诉孩子,什么叫大题,什么叫小题,这样更有助于孩子检查自己是否漏读。

2.只读了题目要求的前半部分,剩下的不读了,或看到了却没在意,导致孩子在做题时只完成了题目要求的一部分。如果教师没有引起重视,及时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养成丢三落四的习惯。如:“计算,并验算。”有的孩子就只看到了计算两个字,却没注意到要验算,导致做题时只完成了题目要求的一半,解答不完整。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让孩子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经常带着孩子这样做,孩子慢慢就会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领会题目要求的习惯了。又如:“算一算,比一比。”有的孩子只注意了算,却忽视了比。而通过计算来比较题目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发现规律才是题目最主要的目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孩子的学习就变成了机械的计算,而失去了它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应用、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这时候教师不仅要要求孩子正确的计算,还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上,使学生发现对比题目的区别与联系,进而达到深刻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作用。

3.有的孩子对题目中的字都认识,但对题目中某些字、词的意思不理解。如:(一年级下期期末总复习)

(1) 比 贵多少元?

(2) 比 便宜多少元?

由于有的孩子生活体验不够,对“贵”、“便宜”的意思不够理解,这时候老师就要向学生讲清什么叫“贵”、什么叫“便宜”。必要时要给学生举例子,如:赛车的标价是56元,手枪的标价是12元,56元比12元要多,我们就说赛车的价格比手枪要贵。反过来说,就是手枪的价格比赛车要便宜。

4.还有的题目要求是以图画或表格等形式来体现。这就要求老师要教会孩子去看懂图或表格。如:(一年级数学下册93页复习第2题:蚂蚁过河)

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先引导孩子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要干什么?”学生看清图,弄清图意后才明白,原来这一题是让我们用9分别加上这些数,或用8分别加上这些数,算出得数。然后老师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如:填表

足球 篮球 排球

一年级 23个  17个 15个

二年级 25个 24个 14个

三年级 16个 20个 18个

合计

表格里的“合计”就是要孩子算出三个年级合起来有多少个的意思,这一点,老师应该向孩子讲明白。有的孩子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要举例子来帮助孩子理解。

5.有的题目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规律以后去做的,刚开始老师要先引导孩子发现规律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做,然后逐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如:

6.某些题目容易让孩子产生歧义,人为地给孩子理解题意造成困难,这样的题目建议删改。如:

(小学一年级《暑假拓展》上的一题:小旗上的“8人”指的是拿小旗的人前面还有8人还是一共有8人,这个问题,大人看来都有争议(已经有很多家长把这一题放到了网上来讨论),更何况是小朋友呢!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到时候老师又该怎样来判定呢?所以,在出题的时候,不仅要照顾情境的具体、直观性,还要看图意指向是否明确,是否容易给孩子造成误解或歧义,以免给孩子理解题意增加人为的负担。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篇5

摘要: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做题并且保证思考方向准确,做出的答案没有失误和偏差的前提与必要条件。现代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而对于题目的阅读和理解往往流于形式,不够重视,导致题目审阅错误等问题。而对于题目审阅偏差一类的错误就像是掌舵行驶走偏了方向,全做无用功。因此,对于小学生数学科目题目审阅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项目,需要引起学生和教师们的注意。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包括对题目条件、问题的正确审阅能力和对题中所包含的隐藏信息的识别能力等。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题目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据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做数学题时,计算题的正确率极高,但遇到判断题和一些实际应用类型的题目时,常常会因为读错问题的字面意思或者理解不到题目条件的真正含义或隐藏内容而导致题目出错,甚至解题过程南辕北辙,浪费了大量时间,做了许多无用功。而这一现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最为严重,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题型阅读能力,是学生高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我针对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式给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数学题目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语文文字功底不是很深,语文基础还不牢固,常常对数学题型阅读理解不到位,喜欢依赖教师帮助读题,分析题目条件和问题。例如:在批改作业时,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常见的、找规律题目中按题目要求用横线划出正确的数字,而将题目要求换一个提法,将正确数字打钩,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仍旧会用横线的方式标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的惯性思维和自我形成的概念意识,导致学生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后下意识的运用相同手法做题。二是由于学生在做题时过于依靠自己的想象,导致没有将题意理解清楚就急于做题。根据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日常做题时,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逐字读题,在字上标注拼音,并建议学生小声读出来,用笔将条件标出,用问题突出等方式加强学生阅读文字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题目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平时做题的作业批改中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在一道填空题中,50个1是个10,很多学生的答案是50。这是由于学生做题过快,看漏了后面的文字导致的。这样看似“小儿科”的错误在学生今后做数学大题和实际应用的题目时会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使学生解题过程南辕北辙,全做无用功。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就纠正学生这样错误的阅读习惯十分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放慢速度,并理解题目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读不懂的语句应该多读几遍,加强理解再做题。而且对于题目的问题和做题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要仔细看清。这类问题和要求虽然简单易懂,但却是极易被看错或者忽略的地方。学生应该在平时做题时就引起注意,避免犯这种低级又简单的错误,导致丢失分数。针对问题和答题要求的训练,教师可以专门安排几道问题与要求相似但细读又不尽相同的题目给学生做,限制学生的做题时间,最后给出正确解题答案,并给予正确率最高和正确率最低的学生以奖励与惩罚,以此来提醒学生对问题和要求的关注,加强学生做题时的仔细程度,改变学生对于阅读的态度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找准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学生在做题时对于题目文字的含义理解得往往很浅薄,不能理解到位,导致学生不能从一道题目中快速找出关键的`信息点,甚至找到信息点和关键词后不能正确理解它所能表达的意思,导致做题错误。例如:在一道画图题中,题目是:在第一行画3个Δ,第二行画Ο,Ο的个数是Δ的4倍。许多学生在做题时仍旧在第二行画Δ,虽然个数对了,但是没有满足题目要求,依旧不能算正确。这是由于学生对于题目关键词的把握不准确,不能一次性读懂题的关键词,就会导致学生凭自己感觉答题。教师应该在日常训练中注重学生勾画关键词的训练,让学生将关键词用符号标注出来,这样就不会漏掉有用的关键信息点了。同时,学生在做题时也容易出现关键信息无法理解的现象。如题目:小明买书包花了65元钱,他付的钱正好,请问小明付了几个十元?这道题目的关键词之一是“他付的钱正好”,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好理解的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这类文字转换成直接的数字文字,方便学生理解,如问学生,“什么叫他付的钱正好啊?”学生会反应过来,“就是他正好付了65元钱”。这样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转化文字,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转化文字的能力,下一次遇见读不懂的关键点时,学生就具备自己转换文字的能力了。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做好阅读题,提升正确率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步入数学高级学习阶段的重要能力和思维习惯。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被重视并且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J],(07).

[2]陈金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J].学周刊,(22).

[3]周冬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4(03).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6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一门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律、计算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数学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数学语言能力,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数学科组老师的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语言表达不完整,条理不通顺,思路不清晰,有的学生怕说,不想说,还有的学生极少举手发言,依赖性强。对于以上情况,我们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数学课堂教学受“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多说”等传统教育倾向的影响,教师较少创设学生语言锻炼的平台,学生缺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展示。

2、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受班级生额的影响,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相对来说,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覆盖面较窄。

4、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亲身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思想理念下,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学校数学科组选定“有效性学习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作为实验研究的分课题,在全校开展研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意义:

1、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语言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利用数学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维过程,巩固思维结果。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数学语言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时,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明晰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数学语言的培养能促进情感教育

第一、数学语言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已才能的机会,交流讨论、汇报小结中,即可以看到自已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已的潜力,自信心增强,从而更加努力的投入学习中。

第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每个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又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分析、判定别人的方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第三、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主动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成功的自豪感,体验自己能力不断发展的乐趣,树立不怕困难、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数学语言的培养能弥补传统数学教育中的不足

数学语言的培养,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作为独立的学习者,又可以成为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这样,学生将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意识,从而激励了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

三、理论基础:

1、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过程,从思维向语言的运动和从语言向思维的运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思维有概括和调节的作用。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概括、抽象,反过来,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

2、教育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提供机会。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体现面向全体,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充分发展。

3、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研究内容:

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1)、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计算方法,数学概念,计算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

(2)、空间与图形教学重视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3)、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作出分析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

2、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

(1)、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清楚性、完整性,初步的条理性,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2)、中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练性。(3)、高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灵活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理念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的内在联系,认识并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是。

2、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使他们的语言更完整、清晰、科学、准确、简练、有条理,具有逻辑性、灵活性;思维更新颖、独特、灵活、敏锐。

3、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使大多数学生想说、敢说、积极说、有信心说。

4、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课程目标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实验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段,将整个实验研究分成低、中、高三个实验小组展开实验。各小组在学校课题的统一安排下,分别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具体操作方法等。

2、调查跟踪法

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选出优良中差部分学生,教师收集实验前数据,分析具体情况,试验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跟踪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3、阶段分析法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期定期召开小组实验交流汇报会。通过各小组的研讨课,案例、论文评比等活动,展示实验研究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统计比较法

实验前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实验中期、结束时,对实验情况,各种数据,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较,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实验成果。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5、10 至2006、1)

(1)、召开实验教师动员会,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调查现状,收集资料。(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学习、讨论、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3 至2008、6)(1)、初步实施

①各实验小组写出每学期的研究计划。

②各实验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③各实验小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实验研究研讨课展示。④实验教师撰写研究案例或论文。(2)、调整阶段

①召开实验研究汇报会,总结前期工作,积累经验。②分析前期工作不足,找准问题,商量措施。③布置下阶段研究计划、研究目标。④汇编中期研究资料。

(3)、推广总结(2008、7 至2008、10)①召开实验总结会,回顾实验研究情况。②对实验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存档。

③展示实验成果,推广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总结。

2、实验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心得等。

3、实验研究系列丛书。

4、研讨课、公开课、评优课等课堂实录、优秀课例。

5、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成绩对照表。

6、其它资料。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廖柏灵 副组长:陈德福、黄炯标

成员:赖景添、黄冬梅及全校数学教师 赖景添: 黄冬梅:------

十、经费保障: 每 学 年:3000元

书籍资料:500 元

音像电子:1000元 外出学习:1000元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读题 篇7

一、读题的含义

读题不等同于审题.读题即用有声语言把题目读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维的补充.审题在于“审”, 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而读题则重视读, 也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如果信息的获取错误或不完整,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准确性.说到底, 也就是决定着解题结果的正误.

我认为“读题”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读对

读对就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这是读题的第一个层面, 也是学会读题的基本目标.差生读题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此.

2.读准

读准是指把题目读通顺、能正确停顿、不歪曲题意.这是读题的中度目标.对中下生来说, 读通顺比较容易做到, 要想读对题意、正确停顿就相对比较难一些.

3.读懂

读懂是指能说清题意, 理清题目中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 会正确取舍条件或挖掘隐藏条件.这既是读题的最后目标, 更是读题的最高境界.如“62加38与16的差, 和是多少?”学生要学会提炼, 问题到底是求“一个数+差=和”呢, 还是求“和一一个数=差”.中下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瞎猜.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 抓住问题和条件的关系来理解题意, 问题就显山露水了.大胆舍弃干扰条件;用心挖掘隐藏条件;仔细揣摩条件与问题的关系都是正确解题的重要法宝.

二、如何培养读题能力

(一) 培养读题兴趣, 养成读题习惯

许多学生做题目有了一定的经验时, 便有了凭经验做题的贪懒思想, 而忽视题目的要求.在这时, 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 变换读题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 比如让读题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读, 当小老师是小朋友觉得最光荣的事, 因此大家都努力地把题读好, 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个.再比如开火车读, 分角色比赛读等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 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一年级的新生在校学习两个月后, 具有一定的拼读能力了, 教师不能贪图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到二年级后就应该完全自主读题, 教师再也不要插手干预了.

(二) 给予有效的读题指导

1. 动笔圈注读题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顾此失彼, 因此, 适当勾勾画画、圈圈点点,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与思维, 为成功解决问题扫清障碍.例如:一块平行四边形麦田的底是250米, 高是160米.按每公顷产5吨小麦计算, 这块地能收获25吨小麦吗?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单位没有关注, 列式为250×160×5.如果读题时能提醒自己“单位有没有统一?化成什么统一单位比较合适?”, 那么错误率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中, 我会训练学生读题“五注意”, a.注意“单位”是否统一;b.注意“运算符号”异同;c.注意“一字”之差;d.注意“一句”之别;e.注意一题多要求.一个单位、一个标点、一个符号、一个字眼、一句话的不同, 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解答.你说, 读题能不仔细吗?

2. 抽象形象互变读题

新课标教材提倡运用图话、文字、表格、情境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提高数学的人文性.然而这种多途径的表达方式, 其实际背景往往比较复杂, 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在不易理解的地方, 采取情境表演、动作操作等方式,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 (6, 7的认识和加减法) ”中, 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出现, 特别是大括号, 学生难以理解.为此, 我才有两手合并的动作表示大括号, 既形象地表示大括号的外形, 又直观地说明了两部分合起来的含义.为提高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读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低年级教材对问题的呈现大多采用图、表格、情境等直观形式表达信息, 这种直观的表达只是吸引、激励学生的手段, 不是目的.根据实际情况, 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有条理地表示图意、题意, 为中、高段正式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出质疑读题

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对策, 读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遇到较难题目可适当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甲从东城走向西城, 每小时走5千米, 乙从西城走向东城, 每小时走4千米, 如果乙比甲早1小时出发, 那么两人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相遇, 问:东西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 乍看是“相遇问题”.关键是求相遇时间, 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三个量中仅知一个量, 很难求得相遇时间, 但转成“追及问题”后,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中, 可先求得路程差和速度差, 再求得追及时间, 即为原叙述方式中的相遇时间, 这样便可求得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人从东城走向西城, 甲每小时走5千米, 乙每小时走4千米, 如果乙先走1小时, 那么甲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追上乙, 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在知识的“生产点”和“结合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要在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 将读题时模糊、杂乱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条理化, 逐步培养学生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多元化策略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算术的方法是一个部分,另一个部分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读题,因为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能够让算术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所以小学数学中有很多题目都是应用题。从小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但是很多情况下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老师在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按照多元化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一、让学生反复阅读题目

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读题时,很多时候第一遍看的时候不是很懂题目的意思。此时老师应该让学生独立多次阅读题目,不能够立即就将题目的意思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指导,学生多次这样练习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读题能力。

二、让学生提炼题目中的关键词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应用题都是很长一段文字,这些文字中有一些是没有用的语句,但是有一些是关键的语句,此时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从很长一段文字中提取出自己想要的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读懂题意的关键,学生能够将关键词找到就自然能够将整个题意都读懂。

三、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一般情况下都是文字的表达,这些文字与数学语言是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很多学生不能找出文字与数学语言的关联,此时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转变为数学的语言,因为将文字转变为数学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理解题意。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是小学数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因为小学数学中应用题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就是能够读懂题意,有很多应用题中很多条件都是隐含的,学生要能够将这些隐含的条件从题目中找出来,这就是学生读懂题意的关键所在。多元化的策略就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题意,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读题能力。

参考文献:

李亚洁.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J].新一代:下半月,2013(7):94.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刚踏进小学的大门。由于他们年龄小,识字量少,理解能力较差,解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时候学生做错题不能光归结为不仔细、不会,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会审题,盲目解答。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学习数学,是需要用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对于普遍存在的审题习惯差的问题,是需要去关注与解决的。正确地审题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够开启解题的钥匙。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离不开审题。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不理解数量关系和题目的意图,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前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意在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四个,1、一年级学生审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寻找对策。

2、开展专项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

3、审题主要审什么?注意哪些要审的环节。

4、在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积累一些常见的题型的审题方法。

四、课题的理论价值和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通过课堂实践探索,使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共同提高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较好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消除盲目做题,敷衍了事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和做题观念。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结合本校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或出一些和课题有关的问题,来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审题中出现的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实践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法。

4、个案研究法:围绕典型对个案进行研究,以寻求有效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数学策略。

5、反思研究法: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动决策等进行审视和分析,及时反思不足,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六、研究过程

(一)启动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

在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构建数学智慧课堂的框架构思,申报市级个人课题,撰写研究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

1、进行调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方法的看法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发现学生对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2、认真阅读和本课题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积极实践,在课堂教学和作业中努力寻求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4、撰写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和教学随笔等,使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5、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实践,使自己不断发现、总结。具体做法与措施如下: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阅读了和课题相关的文献,学习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资料,实施课堂教学,将教学中发现和总结有关审题中学生要注意的问题归纳整理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反馈研究效果。

②定期检测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成效。在研究中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书面作业检测或提问等来了解反馈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效果。检测之后会把好的一面总结出来,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商讨出方法后再贯彻于教学中。

③反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将审题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实践的对象,在反思不好的一面探索解决的方法,在不断总结中提升。

(三)结题汇报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测评,对比研究前后的变化,并作总结。

2、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类、汇总,分工合作撰写研究报告作经验交流,确保顺利结题。

七、预期成果或形式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将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小,审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个大工程,稍有松懈有可能前功尽弃。这就需要我们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题和做题习惯,因此即使研究结束了也不要放弃对孩子审题能力的培养和坚持。

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研究 篇10

清原县数学学科工作室课题组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明确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2020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理科教学方式,将减轻学生负担落到了实处。2021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任务和要求。

但是,走出题海、少留作业之后学生的学习发展如何保证呢?只减负还不行,尚需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显得倍加重要了。深入研究表明,数学解题能力成为限制学生数学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可见,数学教学对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农村初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处理、设计有效、实用、科学的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已经成为减负背景下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资料收集、调查情况来看,国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已经有多年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应用题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分类解题能力或解题策略等方面,真正对符合农村乡情、校情、学情特点的研究不多,且都没有减负这样的大背景和要求,不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

本课题在进一步深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适合推广的原则,将审题、答题、思路分析、有效策略、兴趣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解题能力的全面思考。更适合今后在农村初中应用推广。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农村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探究性,从而实现有效提升。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注重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不断探索解题的好方法。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

(四)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成为必要,这是对有效教学的再探索。分析思路、探求途径,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能将学生从题海教学中彻底解放出来,符合当前减负提质的教学要求。本课题将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心理活动出发,将理论与操作相整合,引导学生深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能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教育层次与城市差别较大。

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中学生是7--9年级学段的学生。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提升本意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本课题中是指解题能力比原来高,是课题研究的目标。

策略原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在本课题中特指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就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校情、学情,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方法的总结,形成解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从而锻炼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主动思维、深入思考,有效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归纳出分析问题的常见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熟练掌握各种解题策略,解除学生感觉数学难的困惑。对审题、答准题等方面的策略有所归纳,形成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3.探求有效的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有效解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高效、有效教学。

五、研究内容及对象

研究内容:

1.调查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优劣,找出差的原因。

2.探索并总结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方法策略。

3.探索初中数学有效的解题策略、解题规律或方法。

4.分析影响学生解题的不利因素,如审题习惯、计算速度与准度等。

5.探索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如转化的数学方法。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具体为农村初中学生,研究的是农村初中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存在的短板、改进的有效策略。每位教师针对共同的研究课题,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进而从解题方法策略、解题习惯、解题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出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六、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设想。

解题能力的提升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部分,将直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轻负高效地提升学习质量,这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有重大的实践推广意义。

2.突破与创新。

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导者是教师,参与主体与成败关键则在学生。针对农村初中学情,从提高解题能力着手深入研究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根本与最佳途径,比提高教师素养来的更快更直接。研究出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并加以推广,是最有价值的教研突破,是农村减负提质的创新之举。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本组成员加强学习相关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立足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解题能力提升策略,并付诸于教学、观察、对比、归纳。

3.经验总结法:注意吸收别人在数学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方面研究的精髓,并不断和其他成员探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研究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八、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1.准备阶段开展调查。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入手,了解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论学习是前期重要方法。通过学习与研讨,取长为我所用,研讨提升的办法。

3.课堂是主阵地。有效地利用课堂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计算能力。

4.用好错题本。学生在错题本上注明题型的常规解法及简便解法。批注、整理、积累解题方法与解题策略。每一周末再进一步梳理归纳,在月末进行展示交流,让所有学生借鉴,取长补短,稳步提高。

5.实验教师每周及时讨论研究进程的得与失,并写出反思。

(二)技术路线

确定目标——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收集资料——总结分析——研究结果——结果反馈。

九、实验步骤

本课题从2021年5月开始,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21年5月——2021年8月。

1.分析校情,撰写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5月份初,由主持人会同县数学学科工作室教师调查、分析研究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课堂中值得探讨、有研究价值的内容。5月份中旬,召开会议,把大家的想法汇总,提炼出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立项申请书。

2.组建课题组,召开筹备会议,完成前期动员工作。

6月初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成员,把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学习关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前期计划的制定,子课题的确定,还包括学习研究中要避免的思想问题,技术问题,文字书写记录等问题。

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培训,阅读必要的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学习。

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指导课题组成员自学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让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到相关资料中寻找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内容,并整理出来,做出自己的电子或者读书笔记,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基础。

4.制定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做好前测,了解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情况,撰写调研报告。

6月中旬,制定“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情况调查问卷”,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测调研,了解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努力研究的方向,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7月份,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每一位老师拿出具体的研究计划,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案,撰写个人专题研究计划。

5.课题开题。

参加开题会,听取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作出反复修改,按时上报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3年3月

1.研究制定、执行课题实施阶段的计划。

9月上旬,结合大家的各种意见,综合课题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制定课题研究的分阶段实施步骤:学习交流、现状分析——策略探索、反思归纳——课堂检验、总结提炼。

2.分阶段开展研究活动。

9月中旬开始,由各项任务的负责人指导成员开展研究活动,开展各项调查。以下活动分步骤逐步开展。

9-12月:学习、调查为主。

9月:深入学习解题能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通过网上学习、校内研讨、学科工作室交流等方式,提高研究教师的理论修养。

10—12月: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分析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从课堂解题、课后作业各个方面,把握学生解题习惯、解题能力、解题方法中的优劣情况,分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022年1月——8月:解题策略探索实践阶段

1—2月,结合自己的专题研究计划,以学生解题能力提升为核心,收集整理有效的解题策略、解题规律或方法、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数学解题常用的思想方法等,这一阶段是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3月初,召开课题组交流研讨会,研究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探索成效。

4—7月,立足课堂与课后,将探索策略付诸实践,边尝试、边反思,边改进调整。对审题分析、思维品质提升、解题模型积累、错题积累修正等策略进行再探索,结合教学听课、评课、座谈等方式,探讨总结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

8月,召开阶段性工作会议,分析并总结实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9月—2023年3月:再实践、再改进、再丰富阶段。

在分析了前段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次的广开思路,再学习、再实践、再研讨、新定位、争创新、求精炼。

9—10月,交流研讨。上研讨课,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座谈等形式,或大范围年级、校级交流,或三两个人的互助研讨,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中,将所研专题的有效解题策略加以检验和完善,形成教学案例,并共享。

11—1月,汇报升级。以多种形式展示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集体共享,并不断完善:展示错题集、审题习惯、深思维策略等研究成果,教师相互评议,共同完善;名优教师上引路课,各类模型课,展示课堂教学中,各种专题课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引发思考,指引方向;开展座谈会、小型讲座等形式,将所研的经验与同事们分享,汲取群众意见,梳理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研究课进行录像等以开展局部分析研讨;书写实验论文,总结研究经验,探讨、完善有效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

2月召开阶段性小结会,对前段汇报结果加以提炼和升华,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形成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3月,开展后测,分析整理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23年4月——2023年7月

课题组、各研究教师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

4月份,研究教师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撰写个人研究报告。

5-6月份,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7月份,整理结题申报各项材料,上交县科研室。汇总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案例集、错题集、反思集,撰写结题报告。

十二、研究优势及保障

1.基础保障:研究点校为三中,学校图书室藏书四万余册,报刊杂志30余种,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可以资源共享,为研究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网络理论资料,可供学习之用。

2.硬件保障:学校有很好的信息化环境,配备了电脑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录播教室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效益,为课题研究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

3.师资保障:课题组主持人是县数学教研员,研究、指导优势强大;成员以县学科工作室为核心,年富力强,都来自各校教学第一线,责任心强,理论素养高,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具备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4.科研保障:三中是省课改示范校、基地校,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和做法,研究氛围浓厚,软件设施和硬件条件优越,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

上一篇:基于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SVM的竹类高光谱识别下一篇:集团公司财务会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