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2024-10-13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共12篇)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篇1

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和推动学生学习效能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思维能力是衡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准,已引起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新实施的小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互助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教师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从而进行不断的探究和摸索,推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活动的进程。我现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谈一谈在问题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抓住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能动思维的积极性

案例一:东方红小学从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学生图书充实图书馆藏书,现在知道,购进的书中有故事书300本,科技书180本,并且这两种书的数量共占这些图书总数的3/5,请问这次学校一共买来图书多少本?

案例二:有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需要12天才能完工,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才能完工,现在为了抓紧时间完成工程进度,现在决定两队合修这条路,那么现在要多少天可以完工?

案例一和案例二是我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相关类型应用题知识解答训练时,结合数学知识特点与生活实际问题内容,设置出的具有生活性的数学问题情境。这一生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知识特点进行有效融合,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敏感区”,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问题知识的思考探析,实现学生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挖掘。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性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认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找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效衔接点,通过生活化数学问题的设置,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热情,实现学生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增强。

二、抓住数学问题的开放性,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效能性

数学知识的内涵丰富性,决定了数学问题应该具有发散性的特点。教学实践证明,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进行思维能力培养教学中,就可以设置出“一题多变、多题一问、一题多解”等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典型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答。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知识,采取不同角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解答,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我在研究分析该教学内容基础上,找出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向学生设置出了:“一瓶酱油5/2升,用去3/10,用去了多少升?”“一瓶酱油,已用去3/10,用去了3/4升,这瓶酱油原来有多少升?”“一瓶酱油,用去一部分后还剩1/2升,还剩1/5,这瓶酱油原来有多少升?”等不同变式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和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掌握“找出关键句—列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单位1的量知不知道—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检验”等解题步骤。又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时,我设置了:“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7/8,那么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6/8”、“成活棵数是总数的6/7,则没有成活的棵数占树的总棵数的1/7”、“若甲数是乙数的2/3,则乙是甲乙两数和的2/5”等判断类型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解答,说出解题思路和正确解答过程,使学生在解题辨析过程中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学生解题效能的有效提高。

三、抓住数学问题的评价性,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评价是学生及时准确认清学习成效和活动表现的有效手段。由于小学生判断、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科学地查找自身学习活动的不足。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还表明,自我评价对自我完善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它有利于主体的自我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评价思考,找出解题思维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

如在“和差关系应用题”知识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问题:“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现在知道甲、乙两袋化肥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化肥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化肥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并向学生展示了某学生解答此道问题的过程:“解:甲、乙两袋、乙、丙两袋都含有乙,从中可以看出甲比丙多(32-30)=2千克,且甲是大数,丙是小数。由此可知:甲袋化肥重量=(22+2)÷2=12(千克),丙袋化肥重量=(22-2)÷2=10(千克);乙袋化肥重量=32-12=20(千克)。答:甲袋化肥重12千克,乙袋化肥重20千克,丙袋化肥重10千克。”再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和已有解题经验,对这一解题过程进行分析思考,指出问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住和差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含义、数量关系,以及“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的正确解答方法,实现学生在分析评价过程中解题效能以及思维方式的有效升级。

总之,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标要求,抓住数学问题、学生主体等特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效能的切实提高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篇2

文章研究了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小学生思维通力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进行思维的形象到抽象训练;通过速算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最后总结了实验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以上的具体训练方法,在实验班级中进行三年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普通班级有一定提高。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57-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却又必不可少的任务。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小学数学的教学从一年级起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重视口头表达,促进学生思维

教学实践可以证明,用双眼看的思维效率最低。用手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而用口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可以将知识点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并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就比如,一名学生会做一道题并不是最高水平的体现。会用口讲解出来才是高水平的表现。如教低年级“认识球、圆柱”时,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茶杯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圆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教师再在学生讨论后作出肯定与否定。并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正确的思维。

二、适度使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而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缩短两者之间差距的有效手段就是采用直观性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过度依赖教具,只会束缚学生思维扩展的空间,阻碍学生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如课堂中让学生用5块小木块进行5的组成与分辨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5的分解和组成,为加强交换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又使学生能脱离学具后重视有顺序地进行思考,当学习6,7,8等其他的分解和组成时,学生已经能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和组成。恰到好处的学具使用。才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打开思维和想象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或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在其他学的操作演示中学到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无形中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索的愿望变强烈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倡导求异思维,重视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不断对知识进行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答,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这样一道加法题:9+ 9+ 9 +5 +9=?让小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小学生提出了9×4 +5的方法;而另一个小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9×5-4的方法求解。后一个小学生的思维相当具有创造性,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然而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性思维的闪现。数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在有意识的训练中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求异能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也更好地得以培养和发展。

五、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

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便要教授空洞的数字,为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以及组成的含义。中年级开始,便要教学一些简单的概念,这就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相应的培养。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可以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已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再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可在命题、概念、判断、抽象空间思维有所突破。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注重计算速度的培养

教学情况表明, 一名学生的计算速度的高低, 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 在教学中, 实行分类指导, 加强训练, 循序渐进, 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效率.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 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年级主要在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其中整数运算, 练好基本功为重点, 其次加强乘加、乘减、连乘、连除的口算练习.中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 忽视算理的推导,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 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 导致算理很突出, 算法不扎实, 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真实地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 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 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 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 探求规律, 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 我先用教具演示, 将一个圆8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 把一个圆16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 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 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 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 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 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热情高, 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

儿童学习知识时除了要让他们观察实物或图形之外, 还应当让他们动手操作, 即摆学具.摆学具可以结合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 形成表象, 再抽象概括, 上升到理性认识.操作是抽象概括起点, 而抽象概括又是操作的归宿, 动手操作不仅能加强教育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有黄花5朵, 红花比黄花多3朵, 红花有几朵?”时, 让学生读题后提问:你们说这道题告诉我们的是红花多, 还是黄花多呢?这时, 学生中会有两种意见, 有的说“红花多”, 有的说“黄花多”, 那么, 哪种答案正确呢?从而激起学生在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因此, 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机, 再引导学生看条件“红花比黄花多3朵”, 提出“这是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来比?较多的量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可以变换一下叙述形式吗?”让学生思考后, 表述自己的意见, 关键让学生理清“比”的标准和较多的一个量的两个组成部分, 从而加深对求“比多, 比少”应用题的理解, 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恰到好处”.

空间观念的形成, 光靠观察模型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操作, 去比一比, 量一量, 折一折, 剪一剪, 拼一拼, 摆一摆.例如, 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这两个概念, 常被学生混淆, 原因之一是由于面积概念比较抽象, 而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公式又极为相似.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分, 然后把它剪开, 照书上的样子拼起来, 拼成的图形, 近似于长方形.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分得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概括得出圆的面积和它拼出的长方形面积相似.

四、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

我在数学课堂中真正感受到, 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中语言的训练, 就连最差的学生我也从不放过, 哪怕他只能说半句话, 教师也认为是自己理解的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放得开, 就会越学越有自信.因此, 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也尤为重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课堂中, 学生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说出来, 思路还是凌乱的.只有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 才可以澄清模糊的认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从而掌握解题的方法.如在教学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5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几分之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之后, 我要求学生说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几分之几, 先必须知道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多少公顷.因为已知计划造林12公顷和实际造林15公顷, 所以可以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 (15-12) 公顷.然后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除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 (12) 公顷, 即得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样训练, 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完整地说出来, 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促进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

如何锻炼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篇5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98-01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1+1=1,或1+1>2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培养逻辑思维要渲染课堂氛围

现在的教育, 不只是单一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小学数学老师在授课时,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而且要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以学生“学”为主, 不局限于课本中。老师积极地渲染教学环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空间, 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只是形象思维在转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能够加强对抽象的概念、公式的正面讲解, 多举实例让学生充分了解。

例如,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一课中, 试问大象过生日, 家中来了几个朋友?并让学生说出看到这些画面后有何感想。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会让学生在课本上一个一个去找, 学生也很死板地完成, 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如果老师一开始先渲染过生日的气氛, 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学习这课。不仅课堂氛围活跃, 而且学生对学习统计这课还会记忆犹新。

二、精心施教,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起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不要盲目地、固守成规、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思考问题, 应培养学生打破条条框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态度, 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老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质疑、方法、兴趣的范围内开展教学。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使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浓厚, 可涉取生活中的场景、实物作为教学模型, 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析、提问等, 这样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好奇感, 迅速集中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鼓励学生敢“疑”, 激发思维火花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 任何正面思维都会有所疑问。在课堂上, 很少学生会对老师所讲的产生疑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产生疑问才能与思维碰触火花, 主动地探索学习方法才能得到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不仅是冥思苦想, 还要手脑并用,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动手使脑子不停地发展, 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 动手能力的锻炼也得到实践, 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 还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者的内在激素, 老师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创新的意识, 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 增强学习的动力、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授课中, 尽量用直观的方式, 让学生亲自操作, 把问题可以更形象化地解决。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还要保持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烈,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打开思维的闸门, 产生更多的思维。所以老师在授课中要不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苏教版“乘除的意义”中, 有这么个加法题, 3+3+3+3+3+3+2= () 要求用乘法算出, 同学们都算出3×6+2=20、3×7-1=20的两种结果, 这也是普遍学生都会解的方法。其实, 老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个悬念, 告诉学生除这两种办法外,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 给学生留点时间, 让他们相互讨论和研究。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激发, 更会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自主、积极地发现新事物, 并能通过一个问题去解决多个类似的问题, 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性。

四、重视语言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的是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灵敏度能反映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在课堂上可开展语言训练。比如, 让学生把原题朗读一遍、讲解解题思路等, 一方面学生在朗读中对题目及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 另一方面, 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发展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培养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时要设计好有效的问题情境,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课时,没有把“按比例分配”的课题板书出来,而是先出示了地球村张、李、王三户本月合计的电费和各自实际用电度数,要求学生帮他们算一算各自应付的电费。学生都动笔进行计算,然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按户数分配的方法不公平,产生了必须采用新的分配方法的想法。儿童好奇、好胜心理使他们产生迫切要分清电费的意愿,这种意愿转移到探究新知识中来,提升了后续探究活动的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不仅能学到基础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能摆脱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问题,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有效操作,诱发思维灵感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有效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不少教例表明,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好动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探究各种形体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灵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分组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动手剪剪、拼拼、折折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新颖独特的方法。有的小组把梯形沿着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小组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有的小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取梯形两腰的中点对折剪开,拼在它的下方,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小组取梯形一腰的中点,与梯形的上底对折,剪下一个三角形,拼在它的下方,成为一个三角形。学生的灵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巧用变式训练,激发思维潜能

反复进行变式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启迪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某工程队修一条长2500米的水渠,前四天修了全长的五分之一,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水渠还需要几天?”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用上具体量,解1:;解2:;解3:。思维敏捷的学生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25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解5:;解6:;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解8:;解9:。显而易见,这对拓展和加深学生的有效思维大有好处。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开放探索空间,创建学习平台

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主体的差异化,教师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才能使主体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试图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做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出高要求的目标———“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提出低要求的目标———“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梯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化是第一层次的目标,梯形向多种图形转化是更高层次的目标。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无法同时达到高层次目标,教师只有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又如:学了小数乘除法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小明家新居客厅宽3.3米,长是宽的2倍多0.4米,小明的爸爸选中0.30m×0.30m和0.50m×0.50m两种规格的地板砖,前一种价格每块2.80元,后一种的价格每块5.60元(若每平方米的安装费5元)。请你帮小华的爸爸设计一种安装方法,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之后,纷纷汇报结论;有的设计用第一种规格的地板砖,说美观;有的设计用第二种规格的地板砖,说便宜;还有的设计两种地板砖混合搭配。无须教师多说,学生在思考中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想法、新的创意,大家都参与了这项活动,课堂给他们成功的喜悦,进取的动力。

总之,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有效思维能力就一定会结出丰硕果实。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有效思维能力, 发展有效思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有效操作、巧用变式训练、开放探索空间, 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有效思维能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学,有效,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北京:数学通报, 2000.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篇9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2.培 养 学生的 思维 能 力 符 合 数学学科的 特 点 。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 即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数学教学的任务,共同决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 较之其他学科更有必要且更具优势,广大教师理应对此予以重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到了9~11岁,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由此可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初步的思维培养的有利时期,为此教师要好好把握,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 训练。

(1)在速度中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一些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在会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计算速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比如在教授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让老师读题、学生复述,然后让学生直接说出得数,或者是出示卡片,让学生在见到题目的时候直接说出得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字特征的敏锐观察力。此外,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口算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法则及定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探求新颖的教学方式, 争取在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变化中培养。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 ,总是以原有的那些旧知识为基础的,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学生会运用到以前的经验。就数学知识而言,它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 能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就能从一道题中寻找到多种解法,实现从一题到多题的转变。这样教学,既可以鼓励学生将已有基础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 励 口 头 表达 ,训练 学生 思维 的 连 贯 性 。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人思想的直接体现。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达体现的, 一个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如果口齿清楚, 表达有序,就说明他的思路很清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为基础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完成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知识点完整、准确、简洁地表达,体现了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抓住每节课中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以言语训练为主线, 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历由示范—帮扶—练习—独立表达的过程,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巧 妙 设 置问 题 ,引 导 学生 思 考 。

问题是开启想象和思维之门的钥匙, 问题的产生能够让学生一种寻找答案的冲动,能够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渴求,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 提出一些极具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个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重点结合教材中的疑难点进行。数学老师需要在课前做好设计,激发学生对这些重、难、疑点的思考,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以便能真正掌握新课中的知识。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方式受到正确引导,从而得以有效发展。如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找出梯形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思考最终找出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更自信,探索欲望将更强烈,并在探索过程中找到快乐。

4.鼓励 自 主 探索 ,加强 合 作 交流 。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篇10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适合的教学氛围,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聪明才智,打开培养创新思维的大门。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需要教师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关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互相信任,老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和谐友好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够更有效,彼此互相促进和成长。第二,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和信心是需要教师培养和关注的,数学学习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因此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变化。每个学生都是个体,小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数学老师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要加深,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持久动力。第三,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数学老师要把教学中的快乐分享给学生, 把自己对学生的关爱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帮助和爱感染和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机会,为彼此的交流搭建良好桥梁,共同成长。

二、注重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创新素质

学生在学习中要亲自体验和实践,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更有效和深刻。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设好问的情境。问题情境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二是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加强指导。学生的疑问是教师要注重的因素,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认真的解答,提倡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践,并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由表及里发现问题的本质。三是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素质。小组合作模式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讨论、启发和分享,在此基础上对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归纳出结论和规律。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讨论之后可以采取合作操作活动,操作目的明确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在大量的资料和信息中获取所需规律,培养发散性思维。学生之间的实践和探索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悟,在活动的最后大家要彼此分享探索的体验和感受,把得出的成果和大家分享,共同促进和成长,增加彼此的积累和经验。

三、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发散性思维。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展开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根据问题提出客观存在的条件, 再根据条件推测出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在众多信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对事物的疑问是对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的前因, 疑问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首要条件。问题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主动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有了学习兴趣和求之欲望才能有动力探究和学习。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要利用这些经验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对新的知识产生欲望,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和学习的方法, 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这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也学会去伪存真,从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总结出对知识的规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重视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的只偏重几种常见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他思维能力却没有注意到,在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哪些思维能力的培养呢?就这个问题我以下谈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学习中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形式的五个基本阶段之一,也是低年级计算教学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使低年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0以内加减的计算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都应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运用出声的外部语言,不出声的动作演示相结合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从而实践中使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使动作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并不断发展,如8+2=10的教学可在一盒子里放8个圆球,盒子外放2个,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出声叙述操作过程。从盒外拿一个放盒子里,凑成9个,盒外剩一个,9+1等于10。然后让学生摆脱操作心里默默回忆操作过程,使学生明白:8+2=10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对于问题可以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提出新假设,找到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启发学生多思索、多分析、鼓励学生敢于“树新立异”寻求各种不同答案,培养学生优秀思维,迸发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如引导学生在解答5+5=10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出练习:□+□=10让学生想出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迥然不同,它并不是以仔细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这是布鲁纳曾论述过的,直觉思维因为它要求学生从整体,全局直截了当地快速接触问题实质。所以它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停留在一般方法上,要抛开习惯见解的束缚,从不同角度寻求最简单、最经济、最直接的方法。例如以下题的计算:

1.(3.4+2.56+0.235-3)÷2×0=0

2.3/1×4/3×5/4×……×10/9=10/1

都可以在教师的指点下,在最一般的解法基础上,使学生顿悟出结果,(这即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就是按早新方式,重新组织有关已有的知识资料,找出资料与新问题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通过酝酿,提出检验新的假设,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就是把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归纳、综合、分析、类此,抓住有关事物本质与联系并用语言明确固定下来,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可以先着重教学9加几、8加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的加法和规律,在进行引导7加几、6加几、5加几的方法和规律的利用掌握。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理解概念, 启迪思维

一年级学生虽然刚从幼儿园上来, 但一般都能从1数到10, 甚至更多的数。不过他们的数数实质上还是“背数”的成分居多, 他们对数的概念和本质并不理解, 只知道这样数下去而已, 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图进行数数, 把数字具像化, 如“1个小朋友”、“3盆花”等, 让学生一边放开声音数, 一边用手指着实际的物体, 在做练习时我又要求学生用眼睛看, 在心里默数, 再由实物抽象到用点子图表示数, 慢慢地过渡到用算珠来表示数, 最后再抽象到具体的数, 从而让学生理解数表示的是某种事物的多少。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我们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 我们一定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 是思维发展的起步, 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数学概念, 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打开通路。

二、动手操作, 学会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方向发展的。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为辅。在教学中,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新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 没有思维含量的操作是毫无意义的操作。比如我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 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妈妈买来4个桃, 请你分给自己和妹妹两个人, 你可以怎样分?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而且教师在学生探究出分法后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果我单纯地让学生在脑子里想, 大部分的学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学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 所以, 我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圆片, 用圆片来代替桃, 让学生和同桌合作进行实际的分一分, 让学生在操作中同时思考:你准备怎样分?从而自己探索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直观操作, 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 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再通过归纳、概括, 抽象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在操作中获得新知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语言表述, 活跃思维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但是思维存在于头脑中, 看不见, 摸不着, 作为教师如何检验学生的思维呢?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思维诉诸语言, 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述, 才能让我们检验学生的思维。所以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准确流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以说促思。比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一摆算出9+4的结果, 并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结果的。接着通过看书, 再用小棒跟着书上的方法摆一摆, 并说说你能看懂书上的方法吗?书上的方法是怎样算出9+4结果的?最后全班交流, 说说9+4的口算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优化9加几的口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并能有条有理地说出口算过程。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 把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注重联系,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好似一张网, 一环扣一环,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比如教材安排学生先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相应的算式, 由一开始的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 最后再到一图四式, 体现了知识的逐步完善和丰富, 同时也逐步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 教材安排学生之前学习了一图四式, 由此列出相应的四条算式, 再由10加几的加法联想到相应的减法口算, 既解决了减法的口算问题, 又揭示了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知识之间纵横交错, 环环相扣,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上一篇:巧用阅读教写作下一篇:防治猪水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