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2024-09-16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共12篇)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1

摘要:小学数学在学习活动当中要求小学生能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 养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现实教学当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 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思维

数学活动课, 同其他活动课一样, 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乐趣.它开设的意图就是解决单纯数学课的应用不足, 弥补了实践时间过少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创新水平,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的性格、兴趣、意志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我一直很重视活动课的开设, 重视它的实践性作用,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诱发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 启发思维

一个人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 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肯定会与旧的知识体系产生矛盾, 产生冲突, 它们之间会有一种差距, 会带来心理上的落差, 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渴望, 一种盼望, 处理得好的话,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思维.

举例, 在教学“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一课时, 每一步都可以设置障碍和冲突, 引发学生思考: (1) 先用一个简单的铁丝围成比较简单的圆再测量 (可以把它剪开拉成一条直线再量) ; (2) 再拿出一元硬币, 这下子剪不断怎么测量呢? (既然不好剪, 那只能把它放到直尺上转动一下) ; (3) 最后既不可以拿起来, 也不可以折起来, 像这个游泳池的周长如何计算呢? (不能直接依靠卷尺测量) .这样的一步一步地提问,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像小猴子摘树上的桃子一样, 跳一跳就可摘到, 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 开发思维

在教学当中为何会产生数学?它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和生活, 在生产和生活当中会产生一些矛盾, 这些矛盾必须通过计算来解决, 于是数学就产生了.所以, 在数学的教学当中千万不要离开生活, 如果离开, 那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我在教学圆周长之后, 特地创设了一个教学情景, 让学把我们学校花园里一棵最大的银杏树的直径给算出来, 当然不允许把它放倒直接测量, 而是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因为提出来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 所以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 有的认用有直尺在上面量一下, 有的认为用绳子先测量, 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那就是, 先用绳子围绕树的一圈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 就知道了大树的周长, 然后利用我们学过的周长公式很快地就会把直径给算出来.这种用生活的例子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好处, 值得推广, 就应当用更多的生活生产的例子来解决问题.

三、勤于动手, 启迪思维

书读千遍, 不如手动一遍, 虽然有点夸张, 但实实在在强调了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数学学习更是如此.数学中有很多的图形,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等等, 所以这些图形的变换都需要学生的一定的想象力, 而自己动手却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 我在教如何认识分数的时候, 就想到了用图形的分解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用正方形的三分之一, 能有几种分法, 学生的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

四、以生为主体, 培养独立思维

从数学活动课的性质、意图来看, 数学活动课的主体无疑不是老师而应是学生, 教学方式不再是老师的讲授, 而是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摸索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课实践当中, 我的主要做法不再是传统的灌输、注入式方式, 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去体会、去感受、去自己启发,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和应用, 在解决问题当中去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在传统的课堂上, 老师怎么做, 学生也怎么做, 学生很被动.时间长了以后, 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 也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培养了.在我的数学活动课中,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画、去拼、去摆、去讨论, 等等, 来实现自主学习.老师在旁边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学生实在搞不懂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指导.

五、启用趣味性元素, 形象思维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据于兴趣.”实践也充分表明, 当学生对某个活动的兴趣越浓时, 他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 思想活动也会越积极, 学习的效果也会有较大的提高.所以, 小学数学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唤起, 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就要重视数学活动课的开设, 数学活动课的成败也就在学生的兴趣提高上面.

小学数学活动课里面的趣味性元素很多, 关键是我们老师能不能把它给充分地挖掘出来,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来说,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 如猜谜语、小游戏, 再如那些小常识呀等.例如, 在上一年级“拼拼搭搭”这节数学活动课时, 在完全复习了书本上的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之后, 我让学生分组, 根据自己的爱好, 每六个人自由组合, 用那些已经准备好的物体拼搭出自己喜爱的形状, 然后在小组里比较一番.由于没有太多的拼搭条件限制, 所以在小组里经常会有“我搭得太好了”的高兴的喊声, 而我这个时候不单是一个引导者, 更多的是一个欣赏者, 而且学生也在趣味拼搭游戏当中, 记住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课本上面相类似的活动题材非常多, 而这些题材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 这些趣味元素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 在教学方式上面要有所更新, 在活动形式上面要有所创新, 让学生生活在趣味性教学当中, 让小学生爱上数学, 让小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 改变了传统学科教学中轻体验、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趣味性元素来搞好小学数学活动课,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数学活动课上面

参考文献

[1]张亚东.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广西教育, 2007, 08.

[2]王朝.开发学生的思维.江苏教育, 2009, 10.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2

有序,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学生由于较多地依赖教师的复习总结,比较习惯于单一地思考问题,不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还有一些学生只能应付做题,对所学知识不能构成体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这种系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课本上已有的,而要进行思维加工,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较紧密。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将知识串起来,这样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3

一、以教学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数的思维概念较低,有的甚至是模糊的,他们对数的认识往往存现于物量的感知,认知结构缺损,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抓好类比迁移形象化教学,以求培养小学生的深刻思维,开启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能。一是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比较20以内的数,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二是让学生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试着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学生模仿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首先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其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再次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最后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采取多种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以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笔者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一是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抓好计算正确率的同时,应注意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速算比赛等。二是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以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必须通过合乎逻辑的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感性材料之后,先让学生说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支柱,然后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5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生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开发,益智、益教,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小学数学教育从业者共有的责任,我们要共同探讨研究,做好这一课题。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4

说不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了评价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当我们醉心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体验着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听起来似乎“刺耳”的声音:多媒体像丰盛的大餐, 色、香、味俱全, 却好吃不易做.哪有顿顿吃大餐的道理呢?更多的还是家常菜.况且, 不是所有的课都用得上多媒体,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用多媒体.

二、醍醐灌顶:堪称经典的“刘氏卡片”

在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 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先生的课与讲座他在报告《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中举了“分数乘整数”一课的导入设计, 现整理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不读题, 不抄题, 不举手, 只坐在那儿抢答.

生:九分之八!

大家都等着他继续展开, 口中的“九分之十”已蓄势待发, 您猜怎么着?只听“啪”的一声, 一条长长的“纸龙”从刘老师的手中飞延到了台下, 不计其数个29!全体参会老师震撼了, 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据刘老师介绍, 在教室里, 当“纸龙”的一端在他手里, 另一端甚至飞到了教室最后面时, 学生顿时傻眼了:天哪, 这么多个29, 怎么算呀?偏他还在旁边“煽风点火”:抢答呀!抢呀!———怎么不抢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立即爆发:用乘法计算!就这样, “分数乘整数”这一新内容的学习需要就在学生解决认知冲突的欲求中自然而然产生了.

刘老先生的自制教具还有很多, “刘氏卡片”只是其中的一颗珠子, 但足以称为“经典”.这颗珠子的光芒点亮了我的思维:数学教学的关键, 在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参与、运转、深化, 而不在于形式的华丽.不用多媒体, 照样可以把课上得如此精彩!

三、他山之玉:别开生面的“活动角”

自此, 我把关注的视角转向自制教具在常态课中的运用, 发现了好多成功的例子.比如,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0年第4期上贲友林老师在《还原“教育学”的温度》一文中举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一个例子:在教学“角”时, 不少教师常常用两根细木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制作成“活动角”我在制作该教具时, 对之进行了改进, 即用两根直的可推拉的电视机或收录机的天线替换木条.一个小小的改进, 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用处, 而且增强了演示的效果.将“活动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一定, 天线拉出来, 边则长;天线推进去, 边则短.学生观察发现, 虽然边的长度在变化, 角的大小却始终没有变, 从而直观地理解了角的大小与其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贲老师谦虚地把自己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称为“小打小闹”, 但我们不难窥见他对教材的透彻理解, 与对学生思维特点的深刻把握.并且,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 的确迫切需要借鉴这样切实有效、容易推广的自制简易教具.“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只有在每一节课上都深入细致地推敲、琢磨, 才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 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 使课堂取得真正的实效,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蹒跚起步:由“纸枪”受到的启发

备“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 我也曾考虑用小木棍或小纸条, 但一方面准备起来费时费力, 另一方面用纸条拼三角形时会遇到操作上的模糊不清之处.我看了华应龙老师教学本节课后, 加上看到一些男孩子用纸做成的“枪”, 忽然有了灵感, 于是进行了以下设计:

师带一把“纸枪”进入教室, 抽出“枪管”, 问学生:这是怎么做成的呢?谁会?

学生轻而易举:这还不简单!拿出一张纸, 一搓、一卷, 最后粘好:喏, 就这样!

老师恍然大悟状: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下子就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了一条线段, 老师也学会了!说罢, 取出一张大大的报纸, 学生惊呼:哎呀, 老师的这个长!

师:要知道我做成的到底比你们的长多少, 可以怎么办?学生开始测量自己手中的“线段”, 师边做“纸棍”边说:我们可以把平面图形做成一条线段, 可不可以用线段围成平面图形呢?每四人一组, 选用其中的三根, 围成一个三角形, 看有没有意外的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地围出三角形, 也有部分围不成.即使全班都围成了, 还有老师手里的“巨无霸”呢:我想请两位同学和我合作, 围出一个三角形.在“失败”的经历中, 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于是进入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与探索中.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5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勇敢向权威挑战。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等多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创新 思维 培养 激发

创新,是指冲破旧的思想、旧模式的束缚,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新东西。但对学生而言,这里提出的“创新”不同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目标,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敢问、主动学习、乐于操作、体现学科特点、,新颖而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教学氛围。

在生活中我们大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做到:

一、要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别人没有发现,但是又需要改善的问题!

二、用于各种途径,包括一些工具,你身边的资源(例如人脉)来系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突破常规,用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关键是要敢想别人之不敢想,敢做别人之不敢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不自觉就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作为未来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创造质疑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要的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意识,多的是对老师的依赖。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这三点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自身的创造个性受到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激励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伊始,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十分强烈的,注意力也是高度集中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这样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定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数学中给小孩子讲十几减九的题时,一般应创设“松鼠妈妈采了15个松树塔,小松鼠拿走7个,还剩几个?可以先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用学具进行操作,等学生表演完,问小松鼠拿走7个以后,松鼠妈妈的松树塔就怎么样了?(少了)15个松树塔少了几个?还剩几个?那么,少了和去掉应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呢?教师有意地提出这些问题,目的在于激励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在探索尝试中探求知识。在学生操作学具工程中,教师巡回检查辅导,引导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行讨论使学生获得创新思维,使学生思维活动一步步的深入。

三、创设平等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可使学生无顾虑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相遇与交往,通过对话和理解接受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的需要,体会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并且相信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整个的成长过程负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说

教式的讨论已不再奏效。这个过程不是谁教谁,也不是自己教自己,而是相互地教。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为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地语言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也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表扬,尽量做到不批评,以免伤害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到处有发言、有争议、有讨论、有发现。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想尽方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创造、多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这两方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创造性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应该学生大胆质疑,敢说自己的想法。

五、在求异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已这种求异的价值,激发其更大程度的求异的积极性,在学生寻找不同的的答案而得不到解决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式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乐趣,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这样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其它的解法吗?”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对问题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六、以典故或故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应用一些童话故事加深同学们对的理解,这是小学教育中一种重要且效果很好教育方法。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语文审美教学也应该以美感染,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在白雪公主这个美丽的童话中,让同学们既了解美的存在,也要他们提防坏人,他们可以自主的为故事续写结尾。写出自己的真实的内心感受。这样,在美丽童话的互动之中,他们不仅拓展了思维,还学会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6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文化的传递和后天的学习经验对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建立影响不是很大。他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幼儿去主动学习,也就是说教育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幼儿数学教育一定要遵循这一原则,数学教育内容要以幼儿的数学心理发展阶段为依据。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要抓住幼儿的敏感期,精心创设游戏环境,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轻轻松松从游戏活动中感知量的多少,方位、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等等。这种概念的感知就是幼儿从具体现象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多年的一线教学使我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引导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幼儿动手、动脑。

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首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研究幼儿,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处。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使幼儿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学习要从每个幼儿的长处开始,带领幼儿逐渐扩大自己的强项,营造赏识氛围,增强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勇于接受挑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在操作体验中促进数的概念的形成

掌握数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让幼儿会数数,还要让他们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方法,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的概念。由于数具有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这决定了幼儿学习数学首先应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从而依靠反复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来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传授或直观演示的形式,幼儿并不能真正理解数中的相互关系。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直观形象地看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牢固、清晰的数的概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幼儿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我们没有用统一的进度、标准要求幼儿,而是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数的概念。

例如,老师给幼儿提供10个笔筒,分别标有10以内的数字,引导幼儿将笔筒按数的大小顺序排列,然后按笔筒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铅笔放进笔筒。这样,幼儿就在具体实物的帮助下,直观地学会了1—10这10个数,并了解了数名、数字、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盖瓶盖游戏中,让幼儿通过为瓶盖找到对应的瓶子来让学习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了数概念发展水平。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可操作性教具和时间,让幼儿自己去触摸玩耍,在操作中去发现、创造、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逐步构建起数学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操作活动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和心理结构的一个较好的纽带,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独立、自主、自发地获得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那么我们就要采取探索式的操作方法。如让幼儿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图形拼搭”操作,幼儿并不能预知组合出什么图形,而正是“未知”吸引了幼儿,促使其主动作用于单一图形的材料。在反复的操作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图形组合,通过主动探索将未知变已知,发展了思维,同时在拼搭的过程中发挥了想象、释放了创造力。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幼儿只有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数的概念。

三、避免让幼儿过早地接触抽象知识

幼儿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进行抽象学习之前,幼儿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促进思维活动发展的大量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幼儿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有的家长急于求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其学习加减法、珠心算、乘法口诀,孩子在重压之下虽然好像学会了一点,但只是机械地记忆,并没有真正理解意思。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暂时良好的表现而沾沾自喜,有了心理满足,有了炫耀的资本,但那背后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将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提前教孩子学加减法,很多孩子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学去练但收效甚微,反而一看到数学题就害怕,想逃避。这样做只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觉得自己很笨,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0~6岁的孩子是从环境中创造自己,学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成人给他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不断地给他什么样的暗示,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如果成人给他的是超出他能力的知识,只能无情地消除他的自信。自信心的缺失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前进行抽象学习还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这将破坏人类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有可能会导致幼儿冷淡、孤僻、漠不关心、迟钝、缺少同情心和麻木不仁。

四、了解幼儿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从幼儿本身出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觉得数学困难并不是因为数学抽象,主要在于教育的方法不对。提倡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方法就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幼儿,了解其心理特点、具体发展情况,和幼儿共同进行发现式学习,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教师要看到幼儿的需要,不断探索、研发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我们的教学中,我深入分析班级中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从而确定教学引导的范围、深度及引导时所用的方法。例如我们班的子明小朋友,性子急但好奇心强、反应快、接受力强,那么在引导时就要在他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高难度,以富有变化性的手段让他安心认真地持续学习。小佳佳乖巧听话,心思细腻,数学思维慢一些,学习的时候我就给她降低难度并提供适合她的教具,使她通过努力能够真实地看到自己的成功,增强自己的自信,真正走向数学。

教学研究实践使我深深感到,世界著名教育家关于幼儿教育的理念对于当今幼教改革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教育的真谛就是爱,教育要走进幼儿丰富、多样、神秘的精神世界,让幼儿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

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学好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业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大的实际用途。在新课程标准下, 将逆向思维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克服学生的思维迟钝现象进而发现新的解题思路。笔者在下文中主要探讨了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开发策略。

一、逆向思维的含义

逆向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 是指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方法、原理进行逆向思考, 从而起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表现在数学学习上, 就是指通过让学生对数学原理、公式、推理的反向探索, 由结论推导已知条件的学习方式, 起到“执果索因”, 简化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效果。

那么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否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 尤其是在数学问题的处理方面, 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严密的逻辑性, 解题时的层次性非常显著, 具有异常明显的因果性;第二, 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在该阶段,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提升, 此时,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显著增强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同时, 也十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

二、加强学生对数学公式法则的理解

公式和法则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逆向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数学公式法则的理解, 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公式法则精髓的理解。从原定理到逆定理, 公式从左到右以及从右到左, 这样的置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体现。在教材中, 很多内容都是加强对逆向思维的训练, 如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等。举例来说:

分析:此题假如采用常规解法, 会相对比较困难, 假若采用逆向思维 (逆用“ (an) n=anbn”) 进行解题会相对比较简单。

例2.计算 (3x+4y-5z) 2- (3x-4y+5z) 2。

分析:此题假如采用常规解法, 会相对比较困难, 假若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会相对比较简单。

采用逆向思维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也会明显增强学生的解题兴趣, 激发他们钻研公式法则的兴趣。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行思维能力, 比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逆命题成立与否: (1) 假若成立, 则应该考虑逆定理如何进行应用; (2) 假若不成立, 则要考虑是否有其他简便方法。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比较成功地完成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三、拓宽学生的数学想象空间

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双向思维的实例。例如:运算与逆运算、定理与逆定理、分析与综合等。但是学生的常规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是从左到右的思维方向,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打破思维模式, 训练从右到左的思维方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当学生经过努力从正向理解了某个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或法则后, 若适当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一下, 往往就会跨进新的知识领域。

例3.开启学生的逆向思维之门, 从:“1=?”谈起。

假若老师在课堂向学生提问“2-1=?”的时候, 学生不是发笑就是深思, 这是不是又是什么脑筋急转弯。当然, 答案非常简单, 就是“1”, 但是假如老师反过来问, “1”只是等于“2-1”吗?肯定会有许多同学出来反驳, 说“5-4=1”“20-19=1”“100-99=1”, 等等, 答案有无数种。

此时,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

1是自然数的最小单位, 1是相邻的较大整数与较小整数之差, 1=sin2α+cos2α, 1=n0 (n≠0) , 1= (-1) 2n (n是整数) , 1=n×, 等等。这时, 学生的数学想象空间和数学联想能力一下就被激活, 教师要及时教导学生, 告诉他们, 在将来的学习过程, 会有非常多的问题与今天这个例题相似。

关于“1=?”这个问题, 从提出→鼓励学生思考→解决, 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有效克服学生的思维迟钝现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思维迟钝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想要比较积极有效地克服这种思维迟钝现象, 就必须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此时, 逆向思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学生碰到思维迟钝的时候, 鼓励学生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能否从反方向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借此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能力 (即从左到右的正向思维能力) , 更要培养学生反常规的逆向思维能力 (即从右到左的逆向推理能力) 。举例说明:

分析:化简上述式子, 假若按常规的解题思路是将分式通分处理, 显然很烦琐, 如能逆向运用通分法则, 解法将相当简单。

五、重视基本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反证法、分析法、待定系数法都是培养逆向思维的主要的基本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以反证法为例进行分析。举例来说:

例5.请证明:2010不能等于任何一个关于x的整系数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b2-4ac的值。

解:假设存在a、b、c, 则判别式b2-4ac=2010。

因2010和4ac是偶数, 则b2=2010+4ac必为偶数, 于是b也为偶数, 设b=2m (m为整数) , 则4m2-4ac=2010, 此式左端是4的倍数, 而右端2010=4×502+2不是4的倍数。这与假设矛盾, 故2010不能等于任何一个关于x的整系数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b2-4ac的值。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通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 即利用常规思维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 假若利用逆向思维则会发现解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在新课程标准下, 将逆向思维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克服学生的思维迟钝现象进而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学者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 及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 逆向思维能力) 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 也让学生比较快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单立强.浅谈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策略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 (1) .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8

一、实现教学内容和环境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生物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生物科学与医学制药、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因此,实施开放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实验室、图书馆,走进社区和社会,在体验中产生创新的灵感,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物选修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时,笔者除了让学生在教室里亲自动手做葡萄酒以外,还引入了当前的时尚元素———“酵素”的制作,让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什么是酵素,水果酵素的现状,用生物学原理分析目前制作的水果酵素含有哪些成分,自制的“酵素”是否有减肥、保健的神奇功效,对健康有什么样的风险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对资料的整合,以及结合生物学原理的分析,认识到“酵素”的本质是一种酶,而“水果酵素”是一种自然发酵制品,由水果释放的和添加的糖、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或是酵母产生的酒精、氨基酸、维生素等代谢产物,再加上大量乳酸菌或酵母菌的菌体组成的混合物,水果来源的酶含量极低。因此无论从原理还是实际成分来说都无法达到“水果酵素”所宣称的种种神奇功效。同时,由于自然发酵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杂菌污染产生毒素,以及生成其他有害物质。饮用这样的“水果酵素”,反而会增加健康风险。因此作为学过生物学的学生,一定要能用生物学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的时尚元素,不能盲从,要有批判性思维。

二、实施问题教学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思维就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被打开,进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提高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发散性,即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工作中我们碰到的问题,常常是开放性的问题,但反思目前的课堂,仍然存在轻思维而重标准答案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某一个角度不可能,再从另外几个角度思考。尽管几个角度可能最终都会被否定,但也比直接从某一角度去思考更有价值。因为它重在思维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的本身,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人教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利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F1代都是红眼果蝇,然后让F1代雌雄交配,F2红眼(雌、雄)占3/4,白眼(雄)果蝇占1/4,由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所以推知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那么究竟控制这一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摩尔根及其同事的设想———“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遗传现象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直接提出这样的假设有点硬塞给学生的感觉,因为如图1所示,果蝇性染色体上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位于“Ⅰ”区域,即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其对应的等位基因;第二种位于“Ⅱ”区域,即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第三种位于“Ⅲ”区域,即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域。于是在进行教学时,笔者进行了以上三种假说,再用三种假说设计实验去解释实验现象,很快发现第三种情况与现象不符合,再通过设计测交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发现还是无法确定基因的位置,于是引导学生设计正交和反交实验,得出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的结论。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引领和培养,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二)设计层次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布鲁姆从学生认知过程维度,把教育目标按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了六大类(如图2),但在实际的问题设计中,很多时候我们只使用了低级的思维方式,如识记、描述、解释等层次,而不关注高级的思维方式,如评价、建议、创造等。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去训练、培养学生高级层次的思维,引导学生有一个独特的想法,就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写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图解(记忆);(2)根据图解总结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理解);(3)请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分析指出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与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应用);(4)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分析);(5)请结合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评价为什么种子要晒干保存?为什么水果、蔬菜等要放在冰箱里保存?对于板结的土壤为什么要及时进行松土?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为什么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针(评价);(6)结合你所学的细胞呼吸知识,请你对如何科学减肥、如何进行有氧运动、水稻如何合理灌溉等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

另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关注自己的问题设计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其中要用到针对不同层次等级的关键词,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让学生随机抽取。这样教师就可以控制问题的差异性,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必定能让学生形成独创性的思维。

三、实现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图3是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进行的一项研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24小时后知识保持率。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知识的保持率更高。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展示、质疑、向他人教授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的现象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向背光一侧转移的缘故。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质疑中锻炼直觉思维。

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充分展示和质疑的机会,学生提出了几个非常有创造性的问题:(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那为什么癌细胞不分化呢?我们能不能让癌细胞也分化,那不就可以治疗癌症了吗?(2)能不能利用癌细胞这种无限增殖的特点,转借到衰老细胞上,让细胞不衰老,从而使人的寿命延长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室里的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我们看到了“三交”(交流、交锋、交融)、“三声”(掌声、笑声、辩论声)的思维课堂,在“三交”中思维不断碰撞,创新潜能不断被激发。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分三步来完成:(1)提出研究问题;(2)合作研究;(3)成果分享。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工程中单克隆抗体的研究阶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你们在惊叹米尔斯坦和柯勒设计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实验方案来制备单克隆抗体,那么你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大胆想象,也设计出类似的创新方案来生产单克隆抗体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提出了能否通过其他工程手段来实现。于是笔者让学生课后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进行探索。经过小组研究,最终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基因工程方案),即把癌细胞中的无限增殖构建基因载体导入到浆细胞中;方案二(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方案),由于控制细胞无限增殖的基因(pr G基因)在细胞质中,因此取出浆细胞的细胞核,将其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癌细胞中,得到重组细胞,最后进行细胞培养,即得到单克隆抗体。在充分肯定这两个方案的同时,笔者又让学生对这两个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并找出不同方案的本质,即获得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2]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法去寻找方案,然后再用集中性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开放性教学,就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王万清,宋海霞.研读课本,寻求能力立意支点[J].中学生物教学,2013(10):37-39.

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篇9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我们的学生早已习惯了“听”老师讲, 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自己不思考, 也不会思考, 像孔子说的“愤而求通”“悱而难达”的学生不多, 这也许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最近, 我听了我校几位语文教师的课。在这几节课中, 学生发言积极, 老师的问题刚刚提出来,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我认为这其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二是老师提的问题浅, 根本不用思考, 可以说是无疑而问。正是老师提问的“技术含量”不高, 学生才会不加思考地异口同声, 这样一来达不到通过提问训练思维的目的。学生也不能从老师的提问中学会质疑。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动因, 是学习的起点。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 是不会创新的。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自读课文, 在不懂的地方质疑, 并通过集体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分析课题包含的信息, 在阅读前就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对课文的重点语段质疑,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培养理解能力;对课文的结构质疑, 分析文章的联系点和层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质疑, 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

学生学会质疑, 才学会了学习, 教师才能达到“不教”。

二、让学生善于联想、想象

一位大学教授拿了一个圆给各个年龄段的人看, 幼儿园的小朋友说是:月饼、苹果、馒头、汉堡包、妈妈的脸……答案丰富多彩;小学生说是:太阳、月亮、烧饼……答案少了一些;中学生说是:0、O;大学生认为太简单而不屑回答;工作人员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回答。这个故事说的是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减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 推动着知识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 没有想象, 便没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的千古绝唱, 就没有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也根本不能把语文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抽象思维, 更需要的是形象思维, 因为文字是抽象的, 要理解就必须有化抽象为形象的能力, 否则课文也只是由许多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罢了。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某些描写优美的画面展开联想, 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写景的方法, 如《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可以对课文中任人物的描写展开联想,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的“扑”“抢”“推”, 王熙凤出场时的外貌、语言的描绘;可以给小说换结尾或续结尾, 如把《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换成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 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 让学生思考文章会怎样发展。再如给《项链》续一个结尾, 思考任人物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促使他们去想象, 培养思维能力。还可以针对某种自然现象、某个场面让学生写一篇联想、想象的作文, 既可以练笔, 有可以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师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要重视思考方法的指导, 只有掌握了思考的方法, 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步骤分析诗歌的方法;第一步看诗歌的题目, 了解诗歌相关信息;第二步根据字词理解诗歌的表层含义;第三步知人论世,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第四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在散文的教学中要突出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重点分析写作对象及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态度、情感;2.为什么写?重点分析写作意图, 即文章的主旨;3.怎样写的?重点分析表现手法和语言、结构方面的特色。掌握了方法, 就掌握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思维的起点不同, 选择就不同, 作文的高低也就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思维进行选择, 让写作在起点时就与众不同。写作文的第一关就是审题, 面对一道作文题, 要指导学生全面的分析材料, 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提取最佳的切入点, 直击主题, 确定最佳立意。立意确定后, 要指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确定材料的主次、详略。最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每次作文时指导学生用15—20分钟对以上内容进行构思, 要让学生养成列详细的写作提纲的习惯,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还可以提高写作速度和写作水平。

在平时讲题的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而不是只给一个答案。只有让学生明白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篇10

创造力来自于对理想和未来事业的追求, 来自于对事物或活动的入迷, 来自于忘我的浓厚的兴趣。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有着很强好奇心, 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见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 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和创造兴趣, 点燃起他们创造的火花, 有计划地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 逐渐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打破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 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 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知道, 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 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 开阔视野, 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在解决问题时, 与众人、前人不同, 独具有卓识, 有新见解、新发现, 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 对“完美无缺”的质疑, 对教材的质疑, 对教师的质疑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 通过质疑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 解放思想, 培养质疑习惯。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如果学生养成了善于发问质疑的习惯, 那么就对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教学时教师应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 要鼓励学生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即便是荒唐可笑不合情理的错误解答也不要挖苦学生, 应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精神, 允许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维方式, 老师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2. 传授方法, 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 避免脱离实际和不着边际的滥问。以思想内容为例,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去发现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四、激发想象, 挖掘创造源泉

浅谈开发小学生思维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开发思维;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不少国人听说过这样一个调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的孩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曾说: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更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把所有的小孩进来加工成一样的再送出去。这样的话,在作为教师的我听来,有些可悲又可气,但是不得不承认是一语中的。就作文来说,许多教师自有一套评价标准,而且是唯一的,如果做不到“文章开头要煽情,文章最后还得有升华,得体现中心思想”,那么作文的分数就肯定高不了。想象力可贵,但考试分数更重要。谁舍得让自己的孩子一味地在想象力中徜徉,而却得较低的分数,上不好的学校?单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摧残。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但“标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处处都是,比如考试唯一的正确答案,唯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僵化的评价体系,如学术评价等,或只认论文数量等等,凡此种种,其实都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和创新。

教师的设计并不等于为学生的设计,教师的意志并不代表学生的意志。孩子的想象力很可贵,我们应该培育它,而不是扼杀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去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呢?对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

一、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提高教学的效率

1.研究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识字(一)第三课《在家里》一共才三句话:“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教师若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考试,那么教会孩子认读书、写生字,能朗读并背诵课文就行。将口语交际渗入到识字课堂的教学中,虽然在训练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上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在对话与交流间,让那些在家中没有做过一点点事情的孩子也知道平日里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

2.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平日里,我们都提倡让书香伴着孩子成长,其实这句话更应该送给教师自己——只有多阅读,才能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在带给学生新知识的同时,也能给学生不同的快乐体验。

3.因“课”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教师要因时而动,创造性地改进语文教学方式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2.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儿童的天性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3.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在适时的激励动中放飞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理解与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学生抒发自己见解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一个文明的倾听者,对学生的独到见解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4.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指导一年级孩子的朗读是件巨大的工程,不过工程再巨大,也都是从一砖一瓦开始筑起的。

别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别让他们肩负着教师抛给他们的知识背囊,孤独而艰难地蹒跚于求学的道路,别对学生进行监工式的说教,别让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可贵的想象力。学会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共同攀登知识的高峰。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应该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给学生的思维松绑,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想象力,使我们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和计算能力一样,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科技前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法,1984-06.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3]王深根.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经典案例赏析[M].宁波出版济南,2008-03.

从学科素养中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篇12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自觉的数学意识和行为。因而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教学赋予学生的一种学数学、用数学、创新数学的修养和品质。

美国教育学家罗菲尔德曾经这样说过:“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的!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所以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的灵魂。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多给学生制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没有意义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满足未来的需要,就应当赏识和鼓励,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测验结束后,我发现学生解决这道题的方法很多。

上述方法也可以直接作在数轴的负半轴上。

他们的想法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令我既惊又喜。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是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因此,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解构、建构的过程。

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做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说学生是可以造就的。在解决问题之后,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要求就是要能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巩固。那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学生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可以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我们都应该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是每一个教师的想法和愿望。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在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现并研究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上一篇:高职闲暇下一篇:热点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