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2024-07-27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共12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1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阶段性小结

姚伟龙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阶段性小结

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

1.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里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产生积极的思维。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节教学时,首先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好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然后让学生报出一个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能回答出另外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开始有些怀疑,但当教师的回答准确无误时,学生十分好奇,老师怎么这么快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课堂很活跃,学生都被吸引住了,开始产生要探索问

题的迫切愿望。

2.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注意融会贯通。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2.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沟通起来,加以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

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例如:五年级学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来又转来几名学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女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盯住女生人数这方面想,在小学知识范围内就很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男生人数没有变,原来占总数的8/15,后来因来了几名女生,男生人数就占16/31,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

如: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用3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

解法1.归一再包含:先算1千克油需多少千克黄豆。3000÷(100÷13)

解法2.用归一法,先算出油率。3×(13÷100)

解法3.归一再扩大,先算1千克黄豆能出多少油。13÷100×3000

解法4.用倍比法,先算出3吨里有多少100千克。13×(3000÷100)

解法5.设榨出豆油x吨,用比例解。13/100=χ/3。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2

一、民族偏远地区课堂教学缺陷

1. 教学思想偏颇.

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会学生学习”的力度不够, 课堂上教师是“主角”, 学生是“观众”或“听众”.

2. 教学目标偏离.

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瞄准升学、考试目标旨在“应试”, 忽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宗旨, 教学信息只有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 教学信息的反馈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是教学评价滞后.以“分数”作为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等情况的评价, 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 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同化概念的同时, 使新旧概念分化, 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1. 注重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 应当强调数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 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 而不是只注意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概念的发展过程, 及时向学生提出高一级的概括任务, 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数量适当的具体材料, 并要给学生的概括活动提供适当的台阶, 作好恰当的铺垫, 以引导学生猜想、发现并归纳出抽象结论.

2. 注重数学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教学中, 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 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 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数学教学中, 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 另外还要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例如, 每次上课时都可以选择一些数学习题, 让学生计时演算;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定的速算要领和方法;常用的数字, 如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10以内自然数的立方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无理数、π的近似值都要做到“一口清”;常用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和、平方差、立方和、立方差、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公式、对数和指数的有关公式、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各种面积、体积公式、基本不等式, 等等, 都要做到应用自如.

3. 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 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多思善问, 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

三、课堂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实例

1. 抓好审题训练.

审题训练能培养学生最初定向能力, 增进运算方向的正确性.要做到审视性读题、多角度观察、综合性思考, 以确定运算方向, 过好审题关.如:已知实数m, n满足m3+n3=2, 试确定m+n的取值范围.

审题本题的已知条件是“实数m, n满足m3+n3=2”, 要求的是“m+n的取值范围”, 是一个由已知等式, 求m+n值域的问题;求值域常用二次函数或判别式法.从这个角度理解, 条件“实数m, n”意味着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交点, 或以m, n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0;由已知等式m3+n3=2的结构特征知, 要求的 (m+n) 可以看作m3+n3的一个组成部分, 且隐含有m+n>0的条件;由上述可知, 把 (m+n) 看作一个整体, 设为t, 通过换元法用t把mn表示出来, 于是就可通过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把求 (m+n) 值域的问题转化为解关于t的不等式问题了.

2.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如: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 对解方程|x-2|=3这道题, 就可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 使问题简单化. (1) ∵|3|=3, |-3|=3, ∴3与-3的绝对值都是3. (2) ∵|a|=3, ∴a=3或a=-3, 即绝对值是3的数是3或-3. (3) |b-1|=3, 把 (b-1) 看作问题 (2) 中的a, 于是, b-1=3或b-1=-3.同理, 对于方程|x-2|=3, 同样有x-2=3或x-2=-3, 由x-2=3.得x=5;由x-2=-3得x=-1, 不妨将x=5或x=-1代入原方程检验, 可知, x=5或x=-1均是原方程的解.

3. 抓好心理和思维灵活性训练.

心理和思维灵活性训练的核心是识别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各种表达形式的本质, 迅速抓住运算的主旨和实质, 以达到迅速联想、形成策略、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如:已知函数f (x) =x2+bx+c对任意实数t都有f (2+t) =f (2-t) , 试确定f (1) , f (2) , f (4) 的大小顺序.

分析已知条件“函数f (x) =x2+bx+c对任意实数t都有f (2+t) =f (2-t) ”, 实质上是二次函数的对称性的数学表示, 于是利用f (x) 在[2, ∞]上单调递增的性质, 很快得到答案. (解略) 这里洞察出已知条件是对称性的数学表示, 辨明式子结构把f (2+t) =f (2-t) 看作是f (t+2) =f (-t+2) 的等价变式, 是灵活运用偶函数概念进行运算的体现.

摘要:民族偏远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偏僻、人文环境落后、教育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应用较多, 而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尝试较少,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待进一步完善.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57-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却又必不可少的任务。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小学数学的教学从一年级起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重视口头表达,促进学生思维

教学实践可以证明,用双眼看的思维效率最低。用手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而用口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可以将知识点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并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就比如,一名学生会做一道题并不是最高水平的体现。会用口讲解出来才是高水平的表现。如教低年级“认识球、圆柱”时,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茶杯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圆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教师再在学生讨论后作出肯定与否定。并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正确的思维。

二、适度使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而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缩短两者之间差距的有效手段就是采用直观性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过度依赖教具,只会束缚学生思维扩展的空间,阻碍学生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如课堂中让学生用5块小木块进行5的组成与分辨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5的分解和组成,为加强交换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又使学生能脱离学具后重视有顺序地进行思考,当学习6,7,8等其他的分解和组成时,学生已经能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和组成。恰到好处的学具使用。才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打开思维和想象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或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在其他学的操作演示中学到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无形中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索的愿望变强烈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倡导求异思维,重视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不断对知识进行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答,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这样一道加法题:9+ 9+ 9 +5 +9=?让小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小学生提出了9×4 +5的方法;而另一个小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9×5-4的方法求解。后一个小学生的思维相当具有创造性,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然而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性思维的闪现。数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在有意识的训练中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求异能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也更好地得以培养和发展。

五、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

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便要教授空洞的数字,为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以及组成的含义。中年级开始,便要教学一些简单的概念,这就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相应的培养。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可以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已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再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可在命题、概念、判断、抽象空间思维有所突破。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4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理化生信技组

胡继娥

通过近阶段的不断研究,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结果,我发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来源

钟祖荣认为,学习动力由于其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起力、指向力,把人的 力量指引向一定的对象、目标,驱使人去学习;一种是维持力、坚持力,使人的学习行为持续一定的时间。维持力又来自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学习动力根据来源的不同实际上可分为三种:目标动力、生理动力、心理动力。目标动力即学习动机,它是由学习需要引起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满足学习的需要。奥苏贝尔认为,在学校情景中的学生学习动机包括三种需要:一种是认知需要,即获得知识的 需要,第二种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即获取得地位和成就的需要,第三种需要是获得赞许的需要,或称为人际交往的需要,它是一个人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做好工作的需要,这种 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最突出。心理动力是指由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除需要和兴趣外)推动学习的力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是引起学习,而是维持学习。生理动力是由人的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动力。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 活动。精神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本身是一种物质,大脑的运转还需要其他物质。这些物质 的性能如何、供应是否充足,同样影响精神活动的效率。上述三种动力在学生实际学习活动中是综合地起作用的,提高任何一种学习

动力,都有助 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习动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既然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三种力量来源,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就要根据 它们的来源采取措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1、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增强目标动力。首先,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并提供内容新颖的学习材料,通过新奇的活动的变化的方式呈现材料,从而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方法,它可以制造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主张更多的让学生自己提问,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的的确确是他们自己不明白、想解决的问题,而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搜集教材以外的内容新颖的学习材料,并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和各种现代 化教学手段来呈现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认识需要。其次,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自信心,对成功给予奖励,对失败给予帮助,从而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比如给学生创造多种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另外通过开展各种竞赛,给他们创造取得成就的机会,并鼓励他们自己和自己竞赛,不断超越自己。对学生,教师应以表扬为主,并给学习失败的学生给予耐心细致的关心、帮助,使他们也获得 成功。另外,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关心学生,从而满足他们 的交往需要。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公正对待所 有学生,跟他们多接触、多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2、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动力。最常用的锻炼意志品质的方法是强身健体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进行挫折训练,克服困难,比如军训、野营、长跑、劳动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改善学生 的意志品质。榜样激励法也有同样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人物传记、人物画像、影视手段、身 边的榜样等多种途径进行榜样激励,如教师自己以身示范,带头锻炼,传授锻炼技巧等。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我暗示、命令、要求、定规矩等方法来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或运用适当 延迟做事时间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忍耐力。锻炼意志品质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教师应充 分激发起学生的锻炼兴趣,让他们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达 到逐步改善意志品质的目的。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5

本课题被教研室20XX年9月立项为市“十二五”实验课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精心工作,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了课题的系统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顺利而有序的进入了该课题的实施阶段——积极寻求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高校策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 查阅文献,收集信息,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理论学习。20XX年4月——20XX年1月是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课堂观察、调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完成前测实验,积极寻求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高效策略,建立课堂模式,提炼策略,综合作业检测,定期跟踪检查,小结反思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等。现对近一年来课题实验工作略作回顾小结。

一、课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苏教版的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一反传流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的每一册教材中,但作为实施的起始阶段低年级而言,老师们困难重重:低年级儿童抽象概括能力差,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差,识字量少,作为独身子女的大部分家庭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思维依赖性强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孩子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确立了本课题。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效的、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同时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及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本质所在。我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提高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老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三、系统理论学习,加强自我理论学习

1、围绕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借阅书籍《小学生问题解决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等,这些材料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课题的了解,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低年级教研组成员研讨实施共同提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教学模式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开展的课题研究。互相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业余时间经常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进行理论摘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今后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3、在日常教学中以课题为依托,努力探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根据教科书上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图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身边的生活场景(如教室里、家庭中、社会上等)里提出数学问题;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如春游、绿化、环保等)提出数学问题等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形成低年级理解数学问题的一些策略(如研究教材、细心读题、圈圈画画等);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计算等其他教学内容课程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形成低年级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模型,发展思维能力。如生活化——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建立直接联系;数学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推理——通过一步或几步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或因果并进的思考方式逐步推出问题的解决,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数量关系等等。

四、进行前测问卷调查,撰写前测调查报告

我结合课题采用课堂观察和调查询访的形式,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前测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前测调查情况的分析,了解了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并结合课堂教学探索及经验撰写了小结及反思。

五、本阶段反思与今后的设想

但是随着实验的开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创设情景的困惑,《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情景,但有些教学内容就很难创设适当、满意的情景。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景呢?该遵循什么原则?主要不足之处: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稳定,有待于让学生在长期训练中逐步提高。又如:每个家庭迥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也大相径庭,同时也有存在普遍的生活经验缺乏的困惑教学,教材中仅又的实践课程安排不足以弥补孩子们这点不足。为使下步研究工作更加顺利,我今后工作的设想是:

1、继续按计划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检验并应用已研究的成果,让它在教学中起到实际作用。

2、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与交流,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6

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片面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充分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而要学好数学,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良好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

教师为了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能够支持或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对学生奇特的想法或提议要多加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恶意地挖苦或批评,让学生敢于思维,为学会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有效的“素材”,做到有效调控,适时提出新问题,以提高学生提出猜想的水平。同时,要突出创造性,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树立正确的猜想,展开思维的想象空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用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极富启示性的数学情景材料,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什么为核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数学教学应把数学结果的教学变成数学过程的教学,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教会学生怎样推理和思考。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基本思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去学习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学到的新的知识才会有一个真正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并加以巩固运用。其次,给学生布置例题、习题时,要让学生先做然后再指导,不要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想法事先告诉学生,否则就会影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为反思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观念、数学心智都得到强化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可精心设计反思这一环节,通过反思加深学生的记忆、历练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怎样进行小学生的思维训练?

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要着重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1.单向延展法。这种方法就是以教材的某项知识为起点,经过联想活动将若干项有一定关系的知识纵向组合起来,形成有层次、有过程、动态发展的思维活动方法,它能够体现出逻辑思维的递进关系。2.多向延展法。这种方法就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地扩展,形成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方式。这种训练方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数学问题的多样化处理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多样化处理的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容易找到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某一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3.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组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因数学问题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式。4.在简便运算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习题,抓好学生口算的基本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运算律,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5.运用常规求异训练方法,摆脱常规思维的支配,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1. 借助口算,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会算法、明算理以及练速度是口算的三种方式。其中会算法是一种笔算训练, 它不运用任何事物进行计算, 不管是连加、竖式, 都能进行自如的运用, 是启动小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明算理是一种算理拼玩方式, 让学生通过拼玩的过程进行算理, 学生在拼玩中得到充分的理解, 思维能力得以培养。[1]练速度是数学口算的一种速度训练方式, 通过速度的练习, 让学生思维变得敏捷, 反应速度变快, 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另外, 在进行口算时要注意两点:第一, 口算过程中, 尽量不要动笔, 动笔对于提高口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第二, 口算时一定要限制时间, 在一种紧迫感下提高小学生的反应速度。注意了以上两点, 合理地利用口算,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 创设情境, 诱导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比较枯燥,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奇偶数时, 可以借助学生的学号, 可以让学号是奇数或者偶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 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情况,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联系实际,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学习比例尺时, 提前带一张地图, 让学生从地图上观察北京到上海之间的距离, 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测量。我说:“没关系,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能测算了。”通过这一情景的导入,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学生就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当中了。[3]

学习乘法的应用时, 创设商店买东西的例子, 假设让学生到商店买2.5千克苹果, 每千克4元钱, 让学生计算;或者买作业本, 一本2元, 买4本, 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学生就会发现乘法的用处, 也理解了什么时候该用乘法。[4]教材和生活相结合, 创造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养成良好的数学推理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扩展知识面。

4. 巧设结尾, 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与其对应的课堂结尾在数学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巧妙的课堂总结可以加强小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小学教材中有“约数和倍数”的内容, 在学习这一节时, 教师在课堂结尾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快下课时, 教师提出让学生做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做“动脑筋离课堂”, 游戏的规则就是本节所学的知识, 教师拿出一张卡片, 卡片上显示的是数字, 如果卡片的数字是你学号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 并且走出教室前必须到讲台上讲出来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等。有趣多样的结尾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 让学生在游戏等多种模式中学习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5]

5. 开展游戏竞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开展“24点”游戏, 规则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 任意抽取4张牌, 利用加、减、乘、除 (也可以加括号) 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 如抽出的牌是1、2、4、8, 那么算式为8× (4-2+1) 或4× (8-2) ×1或2× (4+8) ×1等。此游戏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对于培养学生快速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 在以后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在教学中贯穿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加强思维训练, 将数学教学中要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整合在一起, 让每个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得到最大化。只有这样, 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才能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志亮.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8) .

[2]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4) .

[3]王雪芳.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版, 2007 (26) .

[4]刘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思维培养

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只是简单地去学习加减乘除,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数字运算问题,其实他们没有从本质上去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体系,以及数学逻辑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学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对于数学的学习而言,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的灵魂所在,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极其重要的。

一、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想有效地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必须要掌握非常好的数学思维,而这些数学思维对数学学习也是极其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思维与知识结合紧密

小学数学的学习并不简单局限于数学知识,因此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必须要把握一定的数学思维,用这些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去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

2.数学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数学思维是严谨的,这样的严谨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辨别的能力,尤其是对数学课本上所讲的一些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严谨的思维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正确的结果,也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日后的创新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数学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未知的知识,这样的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上,而这两个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数学思维的建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博大性,致使数学思维能力分为非常多的种类,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

1.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数学思维中常见的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是利用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辨别能力寻找出一般的规律,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一定的数学结论。在小学数学当中大多数的数学法则,以及运算定律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推理的,比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怎么样得出的乘法运算,就用“3×5”来举例,从概念上来讲就是3个5相加,也可以是5个3相加,那么这样的方式,怎样通过演绎和归纳来进行呢?首先将概念理清之后,就明白了数学乘法的基本理论,然后再配九九乘法口诀,总结乘法的学习规律,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乘法运算中,也可以应用到除法运算中。

2.分类比较的方法

对于理科知识来说,分类比较的方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而数学思维也包括这种方法,比如在研究同一类事物,或者是研究不同的事物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可比和不可比这两点。一般而言,不同的事物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如果具备相同的特点依然可以进行比较,因此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对本质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两个数之间的差距。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速度这一章内容时,可以应用摩托车与汽车进行分类和比较,因为摩托车和汽车都是属于机动车,但是摩托车在加速过程中与汽车在加速过程中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汽车的速度远远超过摩托车,通过这样的分类和比较,去掌握速度本身的特点。

3.综合分析的方法

一般来说,综合分析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事物整合起来,然后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事物的整体当中抽分出来,这样就可以以大化小,以小化大,从整体去研究部分,从部分去研究整体,而且这种方法也是贯穿数学知识的始终。比如说在学习数字划分的这一章知识时,教师可以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铅笔或橡皮,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将这些铅笔进行分类,分给不同的学生看学生是怎样分的。比如教师分给每一位学生的铅笔是五根,一些学生将它分为2和3,一些学生将它分为3和2,一些学生将它分为1和4,另外一些学生将它分为4和1。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1.问题设计要合理

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过程中,老师要对数学问题做着重的考虑,对于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尽可能将所有的数学思维从问题中推出,让学生从问题中去探讨数学思维,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一定的数学思维,然后通过数学思维再去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思维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就必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都要加以设计,尽可能在每一节课中应用不同的数学思维,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解答同一种问题,让学生去明白,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当中的重要性,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巨大的帮助。比如在学习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章时,可以采用拼凑的方法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的方法去学习这一章知识。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要急着将一些解题方法教给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展开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去总结一定的思维方法。这样学生找到的解决问题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明白数学思维是多样的,而数学问题的解决也并不拘于某一种思维形式,在确保正确的思维情况下,鼓励学生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能力。

4.增加练习的难度

教师可以对练习题增加一些难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问题解答出来,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思考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习题当中去理解数学思维对数学解题的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方法。

5.引导评价问题

在学习之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评价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去评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评价,去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缺陷,从而弥补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这样也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最为重要的在于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知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非常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

[2]李玉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1,(20).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是形象思维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观察、选择、获取信息等能力。二是抽象思维的培养,也就是逻辑思维,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念、推理、论证等能力。三是探索思维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猜想、构造、联系、化归等能力。四是扩展性思维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归纳、复合、模仿、模拟、设想、类比、引申等能力。上述几种方式的内外包含,有的纵横交叉,不能断然分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启发学生思维,激发热情,培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力。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力,关键是在于善用启发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从客观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新旧知识,善于提出矛盾,引而不发,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数学归纳法时,首先结合日常生活以及数学中已学过的一些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人们常常运用归纳法的思想。结着列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说明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用这样的方法,就能引起学生的联想、类比,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迫切欲望。将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这时再引出归纳法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克服定势,求异多变,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方法有:①类比联想,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尽可能地进行联想、类比,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广泛性;②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和谐对称关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融会贯通,利用一些多变,加强学生对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分离与统一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④鼓励学生多解求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⑤设问质疑,启发学生多问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⑥深化引申,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它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充分让学生在思维中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数学“6+5”时,让学生先摆6个红圆片,再摆5个黄圆片,把5分成4和1,四个黄圆片和6个红圆片凑成10个圆片,10个圆片加上1个圆片,一共11个圆片。这样学生不但弄清楚了算理,又抽象出“凑十”的方法,很快算出结果。又如:教学“7的组成时”,让学生摆小棒,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知道了7可以分成6和1(1和6)、5和2(2和5)、4和3(3和4),逐步抽象概念并理解、记忆,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7的组成规律。

四、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利用否定与发现,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②利用想象与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猜想、假设,通常可以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广泛学习中,加深理解及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10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小学二年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技巧及办法

★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第一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培养思维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注意教学手法的提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的应用更为普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辅助教学,将教师的讲解与三维的动画、立体的图像结合起来,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这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将本来“静止”的概念转变为“运动”的图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是主要占有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思考、善于求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给学生设立一个轻松的愉快的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潜能能够充分的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时间里,要更加深入透彻的研究教材课本,尊重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发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从固化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另外,教育工作者也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己独到的不同的见解,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阵地。

第二章提供探索性场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由此可见,对学生数学思维积极性的激发,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行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意思的创设探索性的场景,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系列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学习内容之间制造冲突,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获取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举个例子来说,在教授学生“圆柱体体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育者可以用圆柱形的铁桶盛满水,采用现实场景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求出桶中水的体积。这样学生必然会摸不着头脑,这个时候就是学生激活思维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桶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水箱中,测量出水箱的长、宽、高,利用长方体水箱的体积来计算”;也有可能学生会提出“把桶浸入装了水的长方体容器中,计算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等于桶中水的体积”。这时教育者就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是要求出圆柱体的大型蓄水池,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就会想到,必须找出一个通用的方法或公式,这样就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想要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来。

第三章利用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一,笔算训练。由于我国现代教育的偏应试教育手段,检验学生能力的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单,那么在答题方面,笔算训练就显得十分实用。利用笔算训练,这与小学数学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不运用任何实体计算,这种方法是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的一种快速手段。

第二,算理拼接。在思维训练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算法,还要让孩子懂得算理。使孩子在拼接中理解算理,不仅局限于数的计算,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数学任务。

第三,速度的练习。口算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限制的直到算出结果为止,是否达到标准要用时间来说话,也就是说会算数还不够,还要在算准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能力。

口算的基本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解题思维的迅速和敏捷性。在口算训练时应该注意两点:首先,不能动笔,口算就是要脱离演算草稿,没有可参考的写下来的信息,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二,就是在计算是一定要有速度上的限制,让学生在训练时有一种紧迫感。这样有效的训练之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拥有一个敏捷的大脑。

第四章设计好针对性强的练习题

思维能力同计算公式、解题方法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练习。而思维与解题过程更是密不可分,在解题的练习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同样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一般来讲,课后习题中都设计了一定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这些习题不一定都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协调和补充。

第一,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举个例子来说,想要了解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是否理解,可以提出一些判断或选择题来进行练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个题目就可以针对学生是否掌握了“奇数”和“质数”的概念进行训练。

第二,可以提供多种练习形式。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兴趣。

第三,提供一些答案不确定的练习。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或者不同答案的习题,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的灵活度。但是也要注意,在设计此类习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便找到合适的更加简便的解题方法。

第四,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历一定的思考才能解出正确的答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但是要注意,题目不能超过教学大纲的难度,以防出现相悖的效果。

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采取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善于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和能力的平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晓东.要重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青海教育出版社,2010.08

[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3]刘云章.赵雄辉。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4]杨光伟.姜建国.美国学科能力标准对数学探究学习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5

[5]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篇12

一、数学思维的含义

说起思维活动, 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例如,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需要思考的时候, 这时候你就会进入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呢?所谓数学思维能力指的就是采用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以及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 辨明数学关系的一种能力.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再三强调数学思维力的培养呢?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现如今,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各种各样的新知识以爆炸状态不断产生, 于此同时, 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前所未有的加快.在这种情形下,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学习, 在不久的将来, 所学的知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都落伍了, 这时候就会使得多年的学习成果大打折扣, 而能力就不一样了,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知识如何更新, 能力是不可能过时的, 一旦形成一定的能力, 将会使人受益终身.

数学学科在我国的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是作为必修课来设置的, 由此可以看出, 数学的重要性.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数学知识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领域, 像是经济、航天、交通、军事、气象等, 在这些领域中无一不包含着各种数学知识.而一旦形成了数学思维能力, 将会为其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既然数学思维能力如此重要,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应该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1. 教师的正确示范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是知识的传播者, 在小学阶段, 学生由于受到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阶段的孩子, 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学习, 因此, 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作出正确的示范, 让学生模仿学习, 是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方式.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 教师要为学生作出一定的示范.例如, 在讲一道典型例题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类型题目的做法以及思考方式, 教师必须要先在课堂上多做一些类似的示范, 使得学生先从模仿学习开始, 然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再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

2. 教师从旁指导

虽然小学生在学习初期都是以模仿学习为主, 但是如果把学习一直停留在模仿状态, 这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了模仿学习的阶段, 知识和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储备以后, 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尝试着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探索学习, 而当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时, 教师也不要着急立刻把答案向学生公布, 而是试着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提示, 让学生顺着提示接着思考, 从而最终得出答案.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更能使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 适当的训练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适当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数学训练中, 要注意几点问题:首先,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练习.教材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 它就好比建造房屋时打下的地基, 如果地基不牢固, 要想建造出坚固的房子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要想学好数学, 就要打好基础, 通过练习, 把教材的内容吃透, 这样才能谈得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 要注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很多学生做题目时容易误解题目的意思, 从而导致错误, 这就是数学语言能力欠缺的表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只有语言表达清晰, 才能拥有清晰的思维.在训练中, 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尤其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师要正确的使用数学语言, 作出良好的示范, 使得学生养成正确的表达习惯.最后, 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谓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思考、刨根问底、认真审题等品质, 拥有了这些好的习惯,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更会使得学生在其他的学习上受益匪浅.

4. 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虽然目前我国的教学工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以外也能学习到知识.由于课外活动的场所相较于课堂, 它的活动空间要大得多, 因此, 这种开阔的空间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 从而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条件.同时,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都比较偏小, 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需要注意对活动的掌控以及安全等问题.

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讲求“因材施教”, 但是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是在平等地对待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学生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的同学反应快些, 有些同学反应慢些, 但不能因为这样就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名学生, 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 而不能把精力都放在少数几个“尖子生”身上,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要适当地把握尺度

一般情况下, 适当的增加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但是, 教师在增加难度时一定要把握一定的“度”, 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提出高于实际的要求, 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四年组月工作总结10000下一篇:和平民族小学举行防地震安全疏散演练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