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2024-06-07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精选12篇)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

在枢纽互通立交设计项目中,一般需对多个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选,以获得相对最优的设计方案。但枢纽互通立交设计方案涉及到的功能、技术、经济、环境、管理等影响因素较多,且每个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在多方案比选过程中难免会受主观倾向的干扰,人为强调或弱化了部分影响因素的权重,导致了最终比选结论客观公正性的降低。如何在多方案比选中兼顾各种主要影响因素,获得更科学、更客观、更合理的比选结论,是目前各大型枢纽互通立交设计项目中的关键难题。

为此,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枢纽互通立交设计主要技术指标选用研究”(下文简称“枢纽课题”)中对枢纽互通立交设计的综合评价及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详细研究各主要技术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了基于投影寻踪法的客观评价方法,为今后大型枢纽互通立交设计项目的多方案比选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介绍枢纽课题中的综合评价体系等研究成果,并结合枢纽工程实例验证该体系及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类似枢纽互通立交设计的多方案比选提供借鉴或参考。

1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全面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考虑枢纽互通立交的使用功能,还应兼顾其技术、经济、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枢纽课题对枢纽设计中与规模、功能、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枢纽评价指标归纳为工程规模指标、运营使用效率指标和交通安全指标等3个方面,并择优筛选了12项具体评价指标建立了“枢纽互通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枢纽的工程规模评价指标由枢纽用地、工程造价、桥梁总长度、匝道总长度和土石方数量等指标构成,各指标的取值可由设计文件计算汇总获得。

运营使用效率指标由总行程时间、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等指标构成。总行程时间是各匝道长度与其设计速度比值的总和;服务水平取预测转向交通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

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由匝道平均车速、加速车道长度、减速车道长度、出入口间距等指标构成。匝道平均车速为各匝道设计速度对匝道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加、减速车道为方案中各加、减速车道长度与枢纽课题建议值做差后的平均值;出入口间距为各出入口间距与枢纽课题建议值做差后的平均值。

2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综合评价属于多目标、多因素决策问题,为获得更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必须采用多因素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枢纽课题中采用了基于投影寻踪法(Projection Pursuit)的综合评价方法,属于客观评价法,该法将各评价指标样本进行线性投影,按照一定原则寻求最优投影方向向量,最优投影方向向量反映了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即客观权重),并以此建立综合评价指数I进行综合评价。

2.1 投影寻踪算法

20世纪70年代,Friedman提出了投影寻踪法[1,2],它是一种多元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迄今为止,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得到了重大突破,其基本思路是将高维数据向低维空间进行投影,通过低维投影特征信息来研究高维数据的结构特征。

2.2 评价过程

假设某枢纽互通立交有n个不同设计方案需要比选,且每个方案均有m个评价指标,基于投影寻踪法找出综合评价相对最优的设计方案,其评价过程主要包括4个步骤:

(1)样本数据归一化

设第i个方案的第j个指标为x0ij(i=1,2,…,n;j=1,2,…,m),因各指标样本x0ij的量纲或数值范围相差较大,故先采用式(1)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式中:x0jm ax、x0j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样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设a=(a1,a2,…,am)为单位投影方向向量,将xij按式(2)进行线性投影为一维投影特征值Zi,即:

(2)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构造类间距离:

构造类内密度:

则投影指标函数:

式中:为n个样本Zi的均值,即;rik为投影特征值Zi与Zk两两之间的距离,rik=||Zi-Zk||(i=1,2,…,n;k=1,2,…,n);R为密度窗口半径,其选取既要保证包含在窗口内的投影点平均个数不能太少,避免滑动平均偏差太大,也要保证R不能随着n的增大而增加太多,这里取R=m;f(R-rik)为单位阶跃函数,当R-rik≥0时,f(R-rik)=1,反之为0。

(3)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当指标样本数据确定时,投影指标函数Q(a)只随投影方向a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投影方向反映不同的结构数据特征,最佳投影方向a*就是最大可能暴露高维数据某类特征结构的投影方向,故可通过求解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化问题来估计最优投影方向,求解出Q(a)的最大值即找到了最优投影方向a*。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4)构建综合评价指数I

在第(3)步骤中,优化得到的最优投影方向向量a*反映了各指标的不同重要程度,且它是单位投影方向向量,满足平方和为1。故可将w=(a12,a22,…,am2)作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指数I,如式(8)所示:

式中:正极性指标为+,负极性的指标为-。正负极性定义为:指标数据越小且对于方案比选越有利的为正极性指标,反之为负极性指标。

通过以上步骤,将复杂的枢纽互通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转化为简洁的“综合评价指数I”,评价操作更便捷,即综合评价指数I越小,则表明该设计方案相对越优。

2.3 投影指标函数的优化

投影指标函数优化问题是投影寻踪法能否成功的关键,此问题较复杂,若需比选的方案数量越多,则优化计算量也越大。枢纽课题中采用RAGA实码加速遗传算法[3,4](Real coding based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对投影指标函数进行了优化,并采用Matlab 7.0编制了相应计算程序,有效解决了高维数据全局寻优的难题。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的算法如下:

第1步:在m维空间中按种群规模随机选取k组0~1区间的随机数bi(i=1,2,…,m)作为优化编码,每1组编码对应1个投影方向;

第2步:将每1组随机数bi单位化,得到投影方向向量,然后按照式(2)~(5)计算投影指标Q(a);

第3步:按有利于投影指标增大的原则,通过选配、杂交、变异等操作,获得3组共3k个解,从中选出k个投影指标较大的编码后,返回第2步重复优化循环;

第4步:根据高维数据结构的复杂性决定初始投影方向的个数以及优化循环次数,也可根据主观目的确定优化次数。

3 工程实例验证

根据上文介绍的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下文将结合枢纽工程实例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以验证该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可行性。

3.1 工程实例简介

本课题选取了南京某大型枢纽作为工程实例,在该枢纽互通设计过程中,根据研究的结论性成果对原工可设计方案进行了前后2次优化,如图2所示。

第1次优化:在初步设计阶段,结合交通量的重新预测,从互通选型上进行了比选,优化了枢纽互通立交的形式,同时调整了主线与被交线跨越关系,优化了平、纵面线形。

第2次优化: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平面指标、纵断面指标、是否设置辅助车道等进行了进一步论证,根据互通特点灵活选用,并充分挖掘地形有利条件,降低控制道路标高,有效节约了工程造价。

3.2 综合评价验证

首先,根据综合评价体系中的3方面12项评价指标对3个方案进行量化比较,见表1。

然后,采用基于投影寻踪法的Matlab程序,设置迭代运算500次,优化得到最优投影方向向量a*=(-0.296 0,-0.309 0,-0.278 7,-0.319 6,-0.317 8,-0.334 3,-0.234 2,-0.305 1,-0.297 4,-0.068 4,-0.291 9,-0.313 1),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值max Q(a)=156.0,投影指标函数优化收敛情况见图3,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及评价计算数据见表2。

计算显示,方案3的综合评价指数I=0.003 3最小,方案2较小,方案1最大,表明方案3的综合评价相对最优,应为推荐方案。其综合评价结论与实际枢纽设计优化比选过程相符,验证了该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是可行的。

4 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枢纽课题研究成果中的枢纽互通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该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优点突出,总结如下:

(1)该综合评价体系重点考虑了枢纽设计中与规模、功能、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将复杂的综合评价问题转化为简洁的“综合评价指数I”,化繁为简,为实际枢纽互通设计的多方案比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评价方法较传统方法更科学、合理、快捷。

(2)基于投影寻踪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属于客观评价法,避免了其它传统评价方法中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易存在主观依赖或赋权干扰等问题,经工程实例验证,其评价结论更客观、可信。

(3)采用RAGA实码加速遗传算法对投影指标函数进行优化,并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有效解决了高维数据全局寻优的难题。

参考文献

[1]Dominique Lord,J Bonneson.Calibration of Predictiv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he Safety of Ramp Design Configurations,Paper TRB05-0912[R].Texas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November15th,2004:1-16.

[2]Anne T McCartt,Veronika Shabanova Northrup,Richard A Retting.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amp-related Motor Vehicle Crashes on Urban Interstate Roadways in NorthernVirginia[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4,35:107-114.

[3]Joe Bared,Greg L Giering,Davey L Warren.Safety Evaluation of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Lane Lengths[J].ITE Journal,2005:50-54.

[4]Ahmed Khorashadi.Effect of Ramp Type and Geometry on Accidents.FHWA/CA/TE-98/13[R].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8.

[5]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6]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7]泰州市华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扬州大学建工学院.枢纽互通立交设计主要技术指标选用研究报告[R].2009.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2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了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改变了一次性考试结课的做法,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考试模式更注重考核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新性应用知识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本文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做了全程性考试模式的研究.针对了该专业的特点,对整个大学四年的专业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做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全程综合考评系统进行了设计.

作 者:谈玲 唐慧强 夏景明  作者单位:谈玲,唐慧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夏景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全程考试   评价  

★ 海员个人简历

★ 企业管理培训体系研究

★ 数控机床维保体系研究论文

★ 学前教育下教育体系研究论文

★ 企业营销体系发展研究论文

★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

★ 04规则下的船舶辅机(843)适任考试分析

★ 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

★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策研究论文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3

[关键词]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医学科技人才是特指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医学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是医学科学技术创造性灵魂的载体,是医学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主体。做好对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等方面工作,加强医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则是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当前医学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各指标的设定都应以精确的指标内涵与外延相结合,每个指标都独立地提供信息,各项指标间不能有重叠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律,反映科技人才的实际;各级指标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医学科技人才评价的基础。

(2)完备性原则。对医学科技人才的评价要尽可能全面、完整,指标体系应当力求全面、客观,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设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还要体现对医学科技人才管理的新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事物属性应能全面地反映医学科技人才评价的本质和评价目标,对目标要素进行全面考量,以便实现解决问题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当然在满足评价要求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简化,这样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与评价信度的提高。

(3)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选择信息量大、简明易懂、易于操作的指标。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合理。每个评价指标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必须清晰,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能重复其他指标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合理,便于分解和实际操作。构建的指标体系应简单易用、切实可行。

2.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Delphi法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兰德公司研制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该方法属于专家集体评价法。它是由组织者就拟定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函件分别向选定的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按照规定程序,专家组成员之间通过组织者的反馈材料匿名地交流意见,通过几轮征询和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专家集体判断结果。Delphi法具有匿名性、信息反馈性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三大特点,既可以用于预测,也可以用于评估。国内外经验表明,Delphi法作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

二、医学科技人才综合评价的模糊性

医学科技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受到被测评者本身的业绩、品德、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客观、全面、公正的对医学科技人才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往往涵盖了如:知识、能力等非量化的及模糊性的评价指标及评价内容。如何能做出一个能合理的综合这些因素的总体评判,成为医学科技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中至关重要的重要一环。而模糊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处理不肯定性、不精确性问题和处理模糊信息的有力途径。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的评价领域进行量化综合,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其具体过程简单概括为: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三、医学科技人才综合评价系统设计的目标

医学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高效、可靠的医学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为医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服务。建立灵活、有效的评价系统,为做好各学科、各层次医学科技人才的评价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工具。

系统的功能要求:①系统对众多的模型能组合和重复使用,从而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及其管理水平。②系统能按用户的需求,通过有关数据的输入或调进,实现评价结果排序、分类和优选:③要有良好的帮助功能,即使用户不懂得计算机,也能通过友好的界面提示完成整项工作:④系统要有较强的误操作处理能力,不会因误操作而影响系统的运行。

四、医学科技人才综合评价系统

对医学科技人才进行评估时,首先启动计算机评估系统,系统首先提示评价专家进行用户注册,在完成用户注册后评价专家即可进入系统对其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系统将提示专家按要求对各个指标逐个打分,在完成所有的三级指标的评分后,系统自动计算出该医学科技人才的最终评估分数。被测评人员及其基本信息有管理员用户进行的添加及录入,并可以对被测评人员的测评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五、结语

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在指标的选择和筛选以及评价方法上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索;这就要求在揭示科技人才评价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同时,不断探索真正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更为客观、全面、公正的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方法与方式;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设,从而不断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健康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旭红,张晓天.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技术经济,2002,10:16一17

[2] 陈静,王锐.人才测评方法研究的新进展.科技与管理,2005,3:113一114

[3] 肖鸣政.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4

节能住宅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满足其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综合衡量的要求, 保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适用性和可行性。本文以节能住宅项目全寿命周期为研究期限, 结合经济效益指标与环境指标, 建立由6项投入指标和5项产出指标组成的综合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综合财务评价的投入指标

1. 节能措施增量费用x1。

建设项目的寿命期分为物理使用寿命、设计寿命、会计寿命三种。本文中的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物理使用寿命为基准。

x1=初始投资费用增量+运营维护成本增量

2. 节能措施增量的投资回收期x2。

由于节能住宅建设增加了节能建造措施, 使得其初始投资费用和运营维护成本增加, 需要对节能措施增量投入的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

x2= (初始投资费用增量+运营维护成本增量) /节能效果经济效益量

3. 材料资源投入x3。

x3代表在节能住宅建造与运行过程中投入的额外资源与能源。如在节能住宅主体结构方面, 为了实现节能住宅的保温隔热性以及良好的通风性, 需采用新型的墙体和屋面材料, 这些措施会增加材料耗用的成本。

x3=节能额外材料耗用量+节能额外能源耗用量

4. 节能技术成本摊销x4。

x4是指在节能住宅建造过程中运用新研发的一些节能技术方法, 实现在节能住宅建造及使用过程中能耗的降低,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而这些节能技术所产生的成本需要汇集至项目的总成本中。

x4=节能技术成本费用

5. 管理成本投入x5。

节能住宅建造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有与之相配的管理成本投入以达到节能技术效果, 通过对建造施工和运营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实现住宅节能效果。

x5=达到节能目标的各项管理成本增加量

6. 时间成本x6。

由于节能住宅的构造措施相对传统住宅要复杂, 因而在规划、设计、施工等阶段会相应延长建设周期, 时间成本相当传统住宅的建设周期增量。

x6=达到节能效果所需的时间增量

二、综合财务评价的产出指标

1. 增额内部收益率y1。

通过使用节能技术, 在节能住宅使用过程中会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这些资源与能源消耗量的减少都会大幅度地减少节能住宅的运营成本, 最终体现在节能住宅内部收益率的增加上。

y1=节能技术带来的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增加值

2. 建筑物价值增量y2。

运用节能技术建造的住宅, 其价值不仅包括住宅的常规使用价值, 而且包括节能住宅可能带来的物业升值等隐性价值, 由此使得建筑物的价值得到增值。

y2=建筑物实际价值增量+节能技术带来的物业升值

3. 节能技术净得益率y3。

在运用节能环保技术时, 可以在保证新建住宅节能环保优势的同时实现运营期成本减少。

y3=运营成本减少量/运营期总成本

4. 能源资源消耗减量y4。

通过节能技术的运用, 减少住宅对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此项指标可体现节能住宅对资源与能源消耗量的减少所带来的环境正效益。

y4=节能住宅相当传统建筑运营期的能源消耗减量

5. 居住者舒适度y5。

节能住宅的节能环保目标是在实现居住者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下达到的, 即在满足节能环保目标的前提下, 实现居住者舒适度的要求。本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进行比较评分, 实现对项目间的比较。

y5=节能住宅相当传统住宅的舒适度

三、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上述节能住宅项目的投入产出指标涵盖范围较广, 且指标量纲不统一, 相互之间替代性复杂, 造成很难转化为统一的量纲和单位来计算。如果按传统的成本收益法计算, 则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些指标很难折算为货币单位;二是折算过程中指标会失真, 影响评价结论。因此, 只有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才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作为评价方法, 建立DEA评价模型来进行综合优化财务评价。

C2R模型是基于多个输入输出决策单元的DEA模型, 根据计算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可能的“生产前沿面”上, 从而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因此,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的思路是利用DEA方法, 根据财务评价指标与节能住宅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标的对应关系, 构造新的决策单元, 从而对DEA有效单元进行区分排序, 优化评价模型。

设定有n个决策单元 (n个节能住宅项目) , 且第j (1≤j≤n) 个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向量为:

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向量设为:xij的权重为uij;yij的权重为vij, 即:

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 以第j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hj为目标, 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为约束集, 则第j个决策单元的C2R模型可表示如下:

上述模型通过分式变换, 与之对偶的线性的规划问题为:

在实践中, 通常用该模型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设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 且 (Dε) 的最优解为λ0、s0-、s0+、θ0。若θ0=1, 则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若θ0=1, 且S0-=0, S0+=0, 则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通过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计算求解即可判断所有项目决策单元的DEA有效性, 得出节能住宅综合财务效益的可行性。

四、案例分析

本文以武汉市某节能住宅小区项目和某相类似的传统住宅小区项目为例, 就其节能效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某节能住宅小区项目占地面积为61 750M2, 总建筑面积为179 530M2, 地上32层建筑物;住宅楼空调及采暖面积均为11 719M2, 采用新型的墙体、屋面、窗体等节能技术, 而传统住宅小区项目则采用普通的建造工艺。

在技术部门的能耗分析和工程造价部门测算基础上得知, 节能住宅小区项目 (DMU1) 的输入指标如下:节能措施增量费用 (x1) =4 102 758万元;节能措施增量的投资回收期 (x2) =7.1年;材料资源投入 (x3) =2 003 145.23万元;节能技术成本摊销 (x4) =840 033.02万元;管理成本投入 (x5) =205 000.08万元;时间成本 (x6) =28天。输出指标:增额内部收益率 (y1) =19.2%;建筑物价值增量 (y2) =54 231 781.99万元;节能技术净得益率 (y3) =183%;能源资源消耗减量 (y4) =60 055 757.87万元;居住者舒适度 (y5) =2.4倍。

某类似的传统住宅小区项目 (DMU2) 的输入指标:节能措施增量费用 (x1) =515 314.8万元;节能措施增量的投资回收期 (x2) =20年;材料资源投入 (x3) =273 459.17万元;节能技术成本摊销 (x4) =120 230.93万元;管理成本投入 (x5) =80 280.34万元;时间成本 (x6) =12天。输出指标:增额内部收益率 (y1) =0.4%;建筑物价值增量 (y2) =212 006.12万元;节能技术净得益率 (y3) =13%;能源资源消耗减量 (y4) =1 387 262.12万元;居住者舒适度 (y5) =1倍。

运用MATLAB软件计算, 检查DMU中θ是否为1。输入数据后计算结果如下:

DMU1:4102758, 7.1, 2003145.23, 840033.02, 205000.08, 28;19.2, 54231781.99, 1.83, 60055757.87, 3.4;计算θ=1.000, DEA有效。

DMU2:515314.8, 20 273459.17, 120230.93, 80280.34, 9;0.6, 212006.12, 0.13, 1387262.12, 1;计算θ=1.131, DEA无效。

从计算结果来看, 传统住宅小区项目为非有效, 节能住宅小区项目为相对有效。节能住宅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财务效益较好, 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论

节能住宅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从系统的整体性上分析, 其建造和运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指标不易测定, 且很难对其运用同一种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分析, 因而对其功效进行评价一直是一个难题, 而采用DEA方法可以将不同决策单元的同一种类别输入、输出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计算求得其优势的一面, 测得不同节能措施住宅项目综合财务状况的DEA相对有效性, 形成综合优化财务评价结论, 从而有利于住宅项目在节能措施方面设计出最优方案。

摘要:本文结合节能住宅项目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的特性, 基于传统住宅项目财务评价构建了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建立C2R模型, 结合实际案例, 在能耗分析和工程造价测算的基础上, 通过计算求得评价项目的DEA相对有效性, 判定项目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节能住宅,综合财务评价,DEA方法

参考文献

[1].夏立明, 潘金双, 王亦虹.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建筑经济, 2010;6

动态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 篇5

本文将动态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归纳、分类,讨论了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适用领域.

作 者:姚远 姚海波 作者单位:姚远(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姚海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6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及山东省关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指示精神,并结合学校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从七个方面就实施以适应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构建与实践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1.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等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坚持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体现个体差异和特长相结合。

3.积极探索合适的方法和规律,保证评价的公平与有效,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不断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公示、监督、申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力求各项工作的实效和公正。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

2.发展性评价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每一学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毕业时的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要注重学生在各个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3.日常表现和标志性发展绩效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既要看到学生取得的标志性绩效,又要注重学生在日常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4.多元化原则。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要让评价成为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成为平等沟通、探讨问题、确立目标、树立自信的教育过程。

5.促进性原则。即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从各个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舞,让评价成为激励成长的有效手段。

6.诚信、公开原则。评价要实事求是,要诚信公正,让学生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发展的目标和信心。

7.多元智能观的评价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表现。

8.选择性原则。在评价标准的等级设定上,设计出一定的选择空间,即并不要求学生所有项目全选A,才是A,而是给出一定的余地。

9.实证性原则。利用档案袋把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代表作品加以记录并保留下来,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尽量有事实依据。

10.量性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年终评价结果作量化(等级)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质性评价。

11.人本性原则。所构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促进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12.适应性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方法能够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学生发展的特点相适应。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确定

具体要运用的评价方法模式如下:

1.观察评价——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获得对被评价者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观察评价的内容范围应确定在那些比较明显而易观察的行为表现上。

2.档案袋或成长册评价——每位学生要建立自己的个性发展档案,作为基本评价工具。档案袋中评价卡的内容是统一的,每位学生对档案袋中的评价卡片要及时填写,定时交流,集中保存,作为每年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确定和查证的参考材料。如:广泛阅读,坚持做读书笔记,这条的评价就应提供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应提供一份书面材料;能与同学交流,应有与同学交流的评价卡片记录等。

3.活动展示评价(情景化评价)——学校要定期提供让学生展示自己素质才华的活动和场合,通过有趣的、场景化的、主题鲜明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使大家能直接观察到每个学生平日不太被同学了解的一些素质状态,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

4.成果评价——成果评价是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意义,质量最高的代表性学习或研究成果。学习或研究可以含课内的与课外的,但考试试卷不能作为学习、研究成果,不在评价之列。如:完成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提供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或某一专题研究的构想、小科研、小实验成果等;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经历或体验,就要提供一篇反映自己成长历程的日记或作文等。

5.检测评价——此方法主要用在评价学生的运动与健康状况上,学生的体态状况怎样?身体机能怎样?运动技能怎样?一检测便可得知,它是学校最常用的评价方式。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及要素内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六个一级评价指标:即思想品德、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每一个一级评价指标又细化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以便于评价的具体实施。

在制订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式方法时,重点综合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体系中的六个一级指标应该这样制订。

(一)思想品德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能分清善恶是非,自觉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及国家法律。

(3)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4)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5)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公民素养

(1)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富有社会责任感。了解法律知识,具有法制观念,遵纪守法。

(2)对个人的行为负责,有一定的自制力,能以各种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3)了解环保知识,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

(三)心理素质和合作能力

(1)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悦纳自我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

(2)热爱生活,活泼开朗,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3)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倾听、理解他人的意见,能同情关心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

(4)有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毅力,敢于探索和尝试新鲜事物。

(5)自立自强,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

(四)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2)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能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水平,养成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

(4)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5)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五)运动与健康

(1)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身体健康。

(3)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健身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审美与表现

(1)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2)积极参加艺术活动,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3)达到选修课程的标准要求,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

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1.对学生的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根据评价标准,学期末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发展情况做出等级评价。基础素质等级评价结果在班级公示,记入《学生成长记录》。

2.基础素质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和家长评价,分别对以上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

(1)在学生自评中,学校要事前把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做出说明,提出要求。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六个方面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在六个方面确定一个评定等级。

(2)学生互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制订具体标准。

(3)家长评价必须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认真公正地给予评价。

(4)学生自评、互评及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定要与学生日常管理相应项目挂钩。除了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发展情况做出等级评价外,班主任和家长还要对学生一学期的成长表现做出写实性评价。写实性评价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同时要制订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3.班主任还要通过家长会、家访、信函、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并介绍学生的表现情况。请学生家长根据以上情况和对学生的日常了解,提出评价意见。

六、评价结果的运用

1.等级评价是对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起,在学期末反馈给家长。

2.每学期的等级评价结果要作为评优评先、奖励表彰的重要依据。学校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评价情况,评选各类个性发展突出的优秀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激励。

3.学校在推荐市级、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时,要将学生的等级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4.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学业后,只有各项终结性评价全部达到合格或合格以上等级,方可取得毕业证书。

七、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保障措施

1.建立学校指导监控机制。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具体负责指导和督察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监控各个评定小组工作。学校按六个一级评价指标相应成立六个评定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评定委员会在开展评定工作一个月前提名成立,并向班级学生公示,如有1/3以上学生不同意其作为评定小组成员的,则需换用其他合适人选。

2.建立公示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结果的使用等,应用公开的方式向学生、家长、教师作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应在所在班级公布,接受学生的质询。应充分考虑并消除公布评定结果对部分学生的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可只公布在各项评定内容上等级为A等的学生名单,其余的通过其他方式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

3.建立举报和申诉制度。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评定过程中可能危害评定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定结果存有异议,可首先向学校评定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校评定委员会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上一级评定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

4.建立信用记录。评定委员会应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者(包括教师、学生)、学校、评定委员会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定过程中评定对象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则应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当事人,高中有权加大审查力度、减少招生名额甚至拒绝录取。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评定小组的成员,并且在教师考核中不能评优评先。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7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业务流程再造 (BPR) 作为改善企业流程提升企业价值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业务流程再造虽然是比较先进的管理理论, 但其实施的成功率并不高, 导致BPR项目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合理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及有效的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提出的业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中, 有的仅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 而没有提出业务流程评价指标体系;有的仅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较少涉及业务流程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本文在分析企业条件特性的基础上, 运用改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流程再造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在评判中引入熵权的概念避免了评价中主观权重的影响, 在计算熵权时用改进后的方法计算权重, 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已有的评价方法。

二、改进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 (称为因素集u) , 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 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 (称为评判集v) , 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 (称为模糊矩阵) , 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 通过计算 (称为模糊矩阵合成) , 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上述过程即为模糊综合评判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简称FCE) 。一般在应用中一个体系都有多个层次, 对于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评判顺序为:首先进行最低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 其次有最低层次的评判结果构成上一层次的模糊矩阵, 再进行上一层次的模糊综合, 自下而上逐层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最终得到系统总体的综合评判结果。

(一) 建立流程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业务流程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是衡量企业实施流程再造绩效的依据。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可以帮助企业找出流程的改进措施,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改善流程。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要遵循系统性、可测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相对性和层次性的原则。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流程, 但是从制造业的企业来看, 改造流程的目标一般可以看成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因此, 本文综合考虑时间, 质量, 成本, 生产能力, 学习创新水平, 管理水平以及市场七个方面建立了评价体系[2]。

(二) 建立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

1) 把指标按属性分为7个子集。其中。 。

2) 设评语集为:V={V1, V2, ……V4, }其中, V1代表较好;V2代表好;V3代表一般;V4代表差。

3) 对每一个ui进行单级模糊综合评价。u i中各因素的模糊权向量为:A i= (ai1, ai2, ……aipi, ) , 。ui的单因素评价结果为Ri (pi行, 4列) , 单级评价模型为:

i=1, 2, …, pi

将ui看作一个综合因素, 用Bi作为它的单因素评价结果, 可得隶属关系矩阵为:

设综合因素ui (i=1, 2, …, 7) 的模糊权向量为:A= (a1, a2, ……aii)

则上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

(三) 熵权的基本理论

在综合评价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衡量评价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引入熵权的定义确定权重。熵的概念源于热力学, 表示为做功能力的损失。1948年, 申农将这一概念引入信息论, 用来度量信息量与不确定性的大小。熵越大, 系统越无序, 反之系统越有序.熵权充分利用原始指标数据信息, 以指标值之间的差异大小反映指标的“信息价值”来确定权重.

对于m个方案n个评价指标的时候, 有原始数据矩阵X= (xij) m×n, 则信息熵为:

偏差度为:dj=1-Ej

其中j=1, 2, ……, n第j个指标的权重 (熵

第j个指标的权重 (熵权) wj定义为:

其中j=1, 2, ……, n

在利用熵值进行评价时, 时常会遇到一些极端值, 如果在指标值为负时不能直接计算比重, 也不能取对数, 而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这两个值又不能删去, 因此需要对该项指标数据进行变换。本文利用标准法对指标值进行变换

其中 为第j项指标的均值, sj为第j项指标值的标准差。

一般地, xij的范围在-A到A之间时, 为消除负值, 可将坐标平移, 令Zij=A+xij, 然后用Zij代替xij按前面公式 (3) - (5) 的步骤进行计算。

三、实例验证

本文以某制造企业为例进行改造方案的绩效评价。该企业在对核心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后, 对多个改造方案进行筛选, 最终选定3个方案为备选方案。各方案指标值如下表1。

根据熵权的计算方法, 运用SPSS软件将表1的数据代入, 运算得到指标集的权重值如下:

A1= (0.499518, 0.500482) , A2= (0.380524, 0.44187, 0.177606) , A3= (0.771554, 0.228446) , A4= (0.382604, 0.617396) , A5= (0.334025, 0.33333, 0.332643) , A6= (0.517155, 0.482845) , A7= (0.249634, 0.346994, 0.403372) , A= (0.21, 0.20, 0.23, 0.13, 0.05, 0.09, 0.09)

应用上面给出的评价体系及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对该制造企业的流程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由于篇幅有限, 我们只给出一级因素的计算过程。根据有关专家咨询和大量调研得出方案1的评价隶属矩阵为:

根据公式 (2) 可以得到一级评价模型为:

同样方法可以得到方案2和3的评价模型为:

同时给V1、V2、V3、V4分别赋值为100, 75, 50, 25, 计算每个方案得分, 方案1得分71.6, 方案2得分72.3, 方案3得分70.3。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知方案2的效果好于其他两个方案。则企业将选择方案2进行改造。

四、结束语

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和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是成功实施的BPR前提。本文以某制造企业选择实施方案为例, 建立了BPR的绩效评价体系, 进而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了绩效评价问题, 利用熵权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 以利于做出更精确地评价。本文在主观评分的方法基础上引入客观评价体系, 更具有科学性, 有效的降低了改造的风险性。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即可作为改进方案之间的择优手段, 也可评估实际实施一段时间后的绩效指标,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参考依据。

摘要:流程再造绩效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一种较全面的多层次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了时间、质量、成本、生产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各方面的绩效指标。利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分析, 同时从熵权角度考虑了各指标的权重, 建立了评价模型。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与改进熵权法相结合, 这种评价方法避免了主观权重, 利用了被评价对象的指标信息, 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缺陷。最后给出实例证明上述模型的合理性, 更好的降低了业务流程改造的风险性, 为流程的进一步再造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流程,BPR,制造业,模糊综合法,熵权

参考文献

[1]、Ronald W.Hilton, Michael W.Maher, Frank H.Selto.Co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Business-Decisions.McGraw-Hill, 2000.

[2]、梅绍祖, JamesT.C.Teng.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8

由于教学质量考核涉及面广泛, 影响教师教学的因素又较为复杂多样, 传统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 无法摆脱主观片面性。近年来, 虽然高校在评价体系定量分析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与突破, 但由于所建立的评价指标没有设置必要的权重或者人为设置权重, 导致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准确地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

鉴于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衡量界限是一个十分模糊的难以量化问题, 对于模糊对象的评价, 过分的精确反而模糊。因此, 本文通过对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 综合二者在评价决策理论中的各自特点, 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 (AHP) 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即用AHP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层递关系以及权重向量, 再利用模糊算子的综合运算得出综合评价, 从而建立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基本方法简介

1、层次分析法 (AHP) , 是实现思维过程、主观判断规范化、数量化的基本方法。为了对较为复杂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以及最终的决策, 往往将所涉及决策的相关因素分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多个层次。结合客观事实, 利用数学方法, 计算每个层次内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 以此进行综合评价、定量分析和比较, 最终做出决策。对于教学质量评价来说, 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可以将其划分成不同层次, 以便确定不同层次的权重大小, 从而得出各层次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利用考察对象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等组成模糊集合, 构建适当的隶属函数, 运用模糊集合论中的变换运算, 对考察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并最终做出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中所涉及的许多评价标准均带有模糊性, 即不存在十分明确的肯定或者否定。而对于这些非线性的评价, 也只有通过模糊运算法则, 才能较全面地汇总各评价的主体意见, 得到可比的量化结果。因此, 对教学质量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会更加科学地反映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 分析结果也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二、基于AHP的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分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AHP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型两大部分。AHP模型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框架, 为后期模糊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模糊综合评价则是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变换方法, 对前期量化后的权重数据以及模糊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从而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鉴于此, 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为:确定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构造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型;分析计算综合评价值, 最终做出评价。

(一) 教学质量AHP模型的构建

1、确定评价对象,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符合严谨的教学规律, 体现教学本质, 既兼顾高校自身发展的特色, 又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另外, 评价指标之间既具备整体完备性, 同样又具有度量的可测性。

鉴于上述原则, 我们从学生、同事、领导三个角度出发, 分别围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综合业务能力等评价内容, 按照不同指标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

值得说明的是, 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领导、同事以及学生共同评价的, 具体内容基本一致。而结合实际情况, 领导评价体系中增加了综合业务能力指标;同事评价中, 用教学基本功替代了教学效果, 使体系结构更加接近现实, 相对较为合理。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指标体系结构中目标层位于最顶层, 中间部分为准则层, 方案层位于最下层。当然, 根据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 当指标设计因素较多时, 无论准则层还是方案层均可近一步划分若干子层, 形成多级指标体系。

结合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的教学质量评测规则, 综合能够反映教学质量的多方面因素, 设立本评价体系的二级评价指标, 如表1所示。当然具体的评价内容并非一成不变, 领导、同事、学生三方面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也会略有不同, 本文只是由于篇幅有限, 故将评价内容统一简化。 (表1)

2、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集。

权重集是反映指标因素间重要程度关系的集合, 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权重集的导出依赖于客观、科学的对于指标因素进行相互比较, 从而初步实现数据的量化, 具体步骤如下:

(1) 根据指标内容构造判断矩阵C。判断矩阵是根据本层次中每个因素的具体内容, 考虑对上一层指标因素的影响作用, 依照1-9标度理论进行两两比较所得到的综合数据表, 其特点在于aij=1/aji, aii=1, aij>0。例如, 判断矩阵中aij=7表示ai较aj十分明显重要, aij=3表示ai较aj略微重要。

(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对评价因素进行比较时, 任何一个判断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合理排序的出现, 此时的判断矩阵不具备完全一致性。引入一致性比例CR, 若CR<0.1则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修改判断矩阵。

(二) 模糊评价多级模型。

根据前面构建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可以看出, 无论是学生、同事还是领导, 各评价子体系均具有二级评价指标, 因此首先应该对每个一级指标所分解的下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进行综合评判, 再结合各一级指标自身的权重进行模糊变换, 最终得到各子体系二级模糊评判结果。其实多级评判模型无非就是多次重复着统一的模糊评判过程, 该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的评价因素 (指标) 集C={c1, c2, …cn}, 即将评价目标看成由多个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C。设定用于评价因素评审等级的评语集V={v1, v2, …vm}以及用于量化评价结果的数值集N={N1, N2, …Nm}。

2、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 (隶属度矩阵) :

3、结合AHP导出的指标权重集W与隶属度矩阵R进行模糊变换运算, 从而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矩阵S。

其中, si表示被评价对象整体而言对vi评判等级的隶属程度。

4、利用模糊评价矩阵与数值集导出评价最终成绩。

三、综合评价计算实例

我们以学生评价子体系为例, 结合该子体系评价内容, 逐步完成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表2)

1、根据表2构造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确定权重系数并作出一致性检验。

以学生评价中的“教学态度”为例, 由专家决定判断矩阵:

2、确定评语集、数值集、评价因素集, 以及权重集, 构造隶属度矩阵, 利用模糊变换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评语集:V={v1, v2, v3, v4}={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数值集:N={N1, N2, N3, N4}={90, 80, 70, 60}。

现拟用100名学生结合学生各级学生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以得出学生评价关于各评价准则的隶属矩阵为:

对每个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 结合各自权重与隶属度进行模糊变换。归一化后导出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将学生评价一级指标权重与一级模糊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运算:

3、各子体系评价结果的模糊综合分析。按照上述学生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导出过程, 我们可以类似的导出领导、同事两个子体系的最终评价向量, 由于篇幅有限, 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不妨大胆假设:

按照高校一般评价情况, 我们设领导、同事、学生三方评价比重为3∶3∶4, 即权重向量W= (0.3 0.3 0.4) , 各评价子体系得到的综合评价矩阵为R= (Y1Y2Y3) , 则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为:

该教师最终评价得分为:

由此可见, 采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的分数为82.3, 该教师教学质量水平介于优秀与良好之间, 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利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所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运用严谨的数学方法实现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整个过程。从评价体系的应用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该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之上, 利用AHP确定各评价指标间的权重关系, 在实现定性向定量分析转化的同时, 较好的剔除过程中的主观成分。除此之外,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保证了评价基础体系不会出现逻辑上的错误, 从而使评价体系具有了更高的科学性、准确性、客观公正性。

2、教学质量各方面指标的优劣轻重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简单的逻辑运算不可能实现综合指标的交叉分析, 更无法最终得到具体结果。而在AHP的基础之上, 从分解比较到最后的判断综合, 利用模糊综合运算处理这些模糊概念, 能够利用数字和运算实现人类主观判断分析的全过程, 从而使得最终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3、评价体系结构严谨, 规则简单, 尽管数据相对繁多, 但均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实现全部计算分析过程, 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与此同时,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自身特点, 评价体系中任何一个子体系, 均可以得到单方面评价结果。这就意味着该体系既可以整体衡量教师教学质量, 又可以对教师某方面单一指标做出评价, 使教师既可以明确自身教学水平, 又可以找出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可见, 体系本身具有灵活的多用性, 综合结果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综上所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使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该评价体系同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温田丁.试论模糊数学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5.3.

[2]邹舒, 刘洪伟, 曲晓波.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评价教学质量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15.1.

[3]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9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1.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等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坚持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体现个体差异和特长相结合。

3.积极探索合适的方法和规律, 保证评价的公平与有效, 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不断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 加强公示、监督、申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力求各项工作的实效和公正。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 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 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

2.发展性评价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 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每一学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毕业时的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要注重学生在各个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3.日常表现和标志性发展绩效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既要看到学生取得的标志性绩效, 又要注重学生在日常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4.多元化原则。即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让评价成为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 成为平等沟通、探讨问题、确立目标、树立自信的教育过程。

5.促进性原则。即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从各个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 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舞, 让评价成为激励成长的有效手段。

6.诚信、公开原则。评价要实事求是, 要诚信公正, 让学生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 树立发展的目标和信心。

7.多元智能观的评价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综合素质评价, 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表现。

8.选择性原则。在评价标准的等级设定上, 设计出一定的选择空间, 即并不要求学生所有项目全选A, 才是A, 而是给出一定的余地。

9.实证性原则。利用档案袋把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代表作品加以记录并保留下来, 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尽量有事实依据。

10.量性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年终评价结果作量化 (等级) 评价,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质性评价。

11.人本性原则。所构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促进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12.适应性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方法能够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学生发展的特点相适应。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确定

具体要运用的评价方法模式如下:

1.观察评价———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 获得对被评价者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观察评价的内容范围应确定在那些比较明显而易观察的行为表现上。

2.档案袋或成长册评价———每位学生要建立自己的个性发展档案, 作为基本评价工具。档案袋中评价卡的内容是统一的, 每位学生对档案袋中的评价卡片要及时填写, 定时交流, 集中保存, 作为每年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确定和查证的参考材料。如:广泛阅读, 坚持做读书笔记, 这条的评价就应提供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应提供一份书面材料;能与同学交流, 应有与同学交流的评价卡片记录等。

3.活动展示评价 (情景化评价) ———学校要定期提供让学生展示自己素质才华的活动和场合, 通过有趣的、场景化的、主题鲜明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 使大家能直接观察到每个学生平日不太被同学了解的一些素质状态, 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

4.成果评价———成果评价是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意义, 质量最高的代表性学习或研究成果。学习或研究可以含课内的与课外的, 但考试试卷不能作为学习、研究成果, 不在评价之列。如:完成一项综合实践活动, 就要提供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或某一专题研究的构想、小科研、小实验成果等;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经历或体验, 就要提供一篇反映自己成长历程的日记或作文等。

5.检测评价———此方法主要用在评价学生的运动与健康状况上, 学生的体态状况怎样?身体机能怎样?运动技能怎样?一检测便可得知, 它是学校最常用的评价方式。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及要素内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应包括六个一级评价指标:即思想品德、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每一个一级评价指标又细化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以便于评价的具体实施。

在制订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式方法时, 重点综合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 体系中的六个一级指标应该这样制订。

(一) 思想品德

(1)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 能分清善恶是非,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遵守社会公德及国家法律。

(3) 关心集体, 乐于助人,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4) 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5) 诚实守信, 举止文明,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 公民素养

(1) 热爱生活, 关心社会, 富有社会责任感。了解法律知识, 具有法制观念, 遵纪守法。

(2) 对个人的行为负责, 有一定的自制力, 能以各种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3) 了解环保知识, 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

(三) 心理素质和合作能力

(1) 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悦纳自我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2) 热爱生活, 活泼开朗,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具有团队精神,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3) 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 能倾听、理解他人的意见, 能同情关心他人, 与他人友好相处。

(4) 有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毅力, 敢于探索和尝试新鲜事物。

(5) 自立自强, 不怕挫折, 勇于克服困难。

(四) 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

(1)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2) 学习态度积极, 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 能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水平, 养成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

(4)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 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5) 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五) 运动与健康

(1) 热爱体育运动,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 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 身体健康。

(3) 树立健康意识, 培养健身能力,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 审美与表现

(1) 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 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2) 积极参加艺术活动, 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3) 达到选修课程的标准要求, 形成一定的学习成果。

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1.对学生的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 根据评价标准, 学期末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发展情况做出等级评价。基础素质等级评价结果在班级公示, 记入《学生成长记录》。

2.基础素质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和家长评价, 分别对以上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

(1) 在学生自评中, 学校要事前把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做出说明, 提出要求。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 描述和分析自己在六个方面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感悟, 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 并为自己在六个方面确定一个评定等级。

(2) 学生互评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每个等级都制订具体标准。

(3) 家长评价必须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认真公正地给予评价。

(4) 学生自评、互评及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定要与学生日常管理相应项目挂钩。除了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发展情况做出等级评价外, 班主任和家长还要对学生一学期的成长表现做出写实性评价。写实性评价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 同时要制订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3.班主任还要通过家长会、家访、信函、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并介绍学生的表现情况。请学生家长根据以上情况和对学生的日常了解, 提出评价意见。

六、评价结果的运用

1.等级评价是对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起, 在学期末反馈给家长。

2.每学期的等级评价结果要作为评优评先、奖励表彰的重要依据。学校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评价情况, 评选各类个性发展突出的优秀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激励。

3.学校在推荐市级、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时, 要将学生的等级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4.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学业后, 只有各项终结性评价全部达到合格或合格以上等级, 方可取得毕业证书。

七、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保障措施

1.建立学校指导监控机制。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 具体负责指导和督察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指导监控各个评定小组工作。学校按六个一级评价指标相应成立六个评定小组, 小组成员由学校评定委员会在开展评定工作一个月前提名成立, 并向班级学生公示, 如有1/3以上学生不同意其作为评定小组成员的, 则需换用其他合适人选。

2.建立公示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结果的使用等, 应用公开的方式向学生、家长、教师作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应在所在班级公布, 接受学生的质询。应充分考虑并消除公布评定结果对部分学生的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可只公布在各项评定内容上等级为A等的学生名单, 其余的通过其他方式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

3.建立举报和申诉制度。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评定过程中可能危害评定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 或者对评定结果存有异议, 可首先向学校评定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 如果对校评定委员会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 可向上一级评定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

4.建立信用记录。评定委员会应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者 (包括教师、学生) 、学校、评定委员会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定过程中评定对象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 则应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当事人, 高中有权加大审查力度、减少招生名额甚至拒绝录取。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评定小组的成员, 并且在教师考核中不能评优评先。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0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模糊层次分析法

1 概述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建筑企业基于粗放型增长的发展模式,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牺牲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造成了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 而绿色建筑的发展可有效的缓解这种状况[1]。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提倡绿色建筑, 是因为它集成了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具有选址规划合理, 资源利用高效循环, 节能措施综合有效, 建筑环境健康舒适, 废气排放减量无害, 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3]。

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据统计, 公共建筑面积的比例日益增多, 其耗能和资源浪费更是远远高于住宅建筑, 如何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是业内正在探讨与推广的炙热话题。因此, 建立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 有利于绿色公共建筑的后评价, 通过对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其评价结果关系到公共建筑“绿色”实施的改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绿色公共建筑评价要求建立一个系统、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公共建设项目的过程特点, 以输入输出为导向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分析公共建筑从决策到运营的全过程以及其最终效果, 对“绿色”的本质具体细化 (见图1) 。指标体系中, 评价维度分为投入维度 (A1) , 过程维度 (A2) , 产出维度 (A3) , 效果维度 (A4) 。

2.1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基本指标及指标要素解释

2.1.1 投入维度说明

投入维度 (A1) 的基本指标为投资总额 (B1) , 土地规划 (B2) , 管理投入 (B3) , 创新投入 (B4) 。投资总额 (B1) 是指项目全过程投入的资金, 本评价中将其分为三个指标要素。项目本身的费用 (C1) , 批准预算内需要完成项目的费用, 力求在合理的范围内;技术风险费用 (C2) , 有些绿色创新技术是刚刚引入国内或设计出来的, 需要相应的风险费用;环境污染治理费用 (C3) , 其费用的多少能直接影响项目总费用的控制, 也间接反映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4]。土地规划 (B2) 包括两个指标要素。选址规划 (C4) , 用地尽可能选择低生态、低农业价值的土地以及要注意选址时远离空气、水、固体等污染;土地开发 (C5) , 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绿地率以及周边的相应配套要达标。管理投入 (B3) 包括三个指标要素。企业管理层参与 (C6) , 管理层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建筑的“绿色”效率;员工培训 (C7) , 对员工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有利于实施“绿色”建设;人员配置 (C8) , 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分配以及人员的绿色操作技能是决定绿色公共建筑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4]。创新投入 (B4) 是贯穿于决策、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实现公共建筑绿色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主要分为三个指标要素。能源利用方式的创新 (C9) ;建筑科学与技术的创新 (C10) ;建筑开发运行方式的创新 (C11) 。

2.1.2 过程维度说明

过程维度 (A2) 的基本指标分为设计阶段 (B5) , 施工阶段 (B6) 。设计阶段 (B5) 决定了公共建筑绿色化程度, 分为三个指标要素。绿色规划 (C12) , 是绿色公共建筑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绿色材料 (C13) , 设计中尽量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5];绿色技术 (C14) , 在设计阶段尽可能采用成熟、有效、合理的绿色技术手段使项目设计达到最高的绿色化程度。施工阶段 (B6) 关键是要严格遵照设计中的绿色规划、材料和技术进行操作。设备 (C15) , 尽量多使用先进、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设备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 定期的设备维护有助于确保绿色公共建筑的正常进行, 设备的正常运转是避免负面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个基本保证;材料 (C16) , 施工阶段使用的材料是各种污染产生的重要源头, 对于材料的利用率, 有害材料使用比率和材料的回收率需要注意;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C17) , 它是保证公共建设“绿色”实施的重要过程, 施工现场应科学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有序施工, 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2.1.3 产出维度说明

产出维度 (A3) 的基本指标分为运营阶段 (B7) , 项目绿色配套 (B8) 。运营阶段 (B7) 是绿色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对其成本和状况进行评价。运营状况 (C18) , 将实际的运营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并将其与规划设计做比较;运营成本 (C19) , 考察运营成本是否合理与节约, 要注意绿色投资的项目, 考察其前期投入和后期使用的总投入是否合理。项目绿色配套 (B8) 主要针对绿色公共建筑的环境评价。智能化控制 (C20) ;自然采光 (C21) ;自然通风 (C22) ;低能耗围护结构 (C23) ;新能源利用 (C24) ;中水回收 (C25) ;其他配置 (C26) [5]。

2.1.4 效果维度说明

效果维度 (A4) 基本指标分为环境效益 (B9) , 社会效益 (B10) , 经济效益 (B11) 。环境效益 (B9) 要综合能源、资源和环境三方面考虑。节能措施 (C27) , 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利用节能型设备和系统, 是否选用可再生资源, 这个措施是否综合有效;资源利用 (C28) , 在整个过程中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率;环境指标 (C29) , 主要是考察废弃物的排放, 空气, 水体, 噪声指标是否达标。社会效益 (B10) 包括利益相关群体指标 (C30) , 从政府形象和公共满意程度两方面考核;公共群体指标 (C31) , 从公众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和项目提供的就业机会两方面考核;可持续性指标 (C32) , 从项目建设的前瞻性和项目既定目标的可持续性考核。经济效益 (B11) 包括经济指标 (C33) , 从盈利能力、清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三个指标分析考核;价值工程 (C34) , 绿色公共建筑要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满足功能需求。

2.2 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评价维度的说明, 本文构建了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结构模型 (见图2) 。

3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实证研究

山西大剧院位于山西太原长风商务区文化岛东西中轴, 总建筑用地约85 697 m2, 主体高54 m, 长210 m, 主要包括1 628座主剧场, 1 170座音乐厅和458座小剧场及排练厅、演播室、展台休息厅、化妆间道具服装间主要功能用房。山西大剧院由法国夏邦杰事务所本着大气、实用、节约的原则设计, 绿色设计主要有采用生态节能设计技术、混凝土楼板内设新风管线调节供冷技术、在公共区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等;绿色施工主要有采用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大模板循环利用并在使用后作为埋件埋入混凝土、混凝土养护采用水循环系统等绿色技术措施。

1) 通过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体系指标采用先分项后综合的评价计算顺序, 首先建立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两两对比模糊互补矩阵。本研究采用数量标度, 元素1相比元素2, 0.5表示同等重要, 0.6表示元素1略微重要, 0.7表示元素1比较重要, 0.8表示元素1特别重要, 0.9表示元素1极其重要。采用专家打分法, 建立两两对比矩阵, 并计算权重, 使其归一化并通过一致性检验[6]。

2) 对评价指标赋值, 指标体系中我们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 其中对于各指标的评价性本文引入模糊概念来进行评判, 从而使各个指标值得到量化, 便于下一步的计算。本文中各指标评判标准包括五个层次, 分别为:{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 针对这五个层次相应赋值为:{1, 0.75, 0.5, 0.25, 0}。C层评价值是专家打分后的平均值。

3) 以投入维度为例计算评判得分, 同理求得过程维度、产出维度和效果维度的评判结果 (见表1) 。

4) 各维度的评判结果汇总得出绿色公共建筑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 (见表2) 。

对评价值进行判断, 由于本案例最终评价值0.75>0.691>0.5, 所以可以判断山西大剧院的绿色程度可以达标。

参考文献

[1]孙秀伟.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5) :100-101.

[2]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建设工程实务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石华旺, 安俊华, 孟辉彬.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 2007, 33 (22) :49-50.

[4]齐宝库, 曲玉, 赵景明.建筑工程绿色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经济, 2011 (11) :18-19.

[5]姚佳丽, 刘煜, 郭立伟.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设计决策控制要素研究[J].绿色综述, 2011 (1) :36.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1

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是实现数据检验,数据分析的主要机构,数据的科学性,分析的精准性是检验检测机构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检验检测机构得以发挥功能的前提。当前很多检验检测机构中都构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托于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质量监管来实现检验的科学性。但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而言,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仍需要加强监管,这就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针对薄弱环节来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本文将以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为主要的脉络,分析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和完善。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综合评价

在检验检测机构中,质量管理体系是机构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机构发挥效能的前提,同时更是保障检测检验科学性的必要基础。评价和分析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必须细化评价目标,采用分布式的原则来予以精准的综合评价。

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是综合评价的前提。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综合评价中,质量管理的目标是评价的基本前提。这主要是因为任何质量管理体系都需要以明确的质量目标为对照,然后结合目标来予以稳步的质量管控。一方面,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目标具有典型的特殊性,在分析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过程中,必须率先分析质量目标是否符合检验检测机构的自身工作属性,质量目标是否符合现阶段的工作实际,只有明确科学、适量适宜的目标才能真正促使质量管理体系的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在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控制的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目标必须量化。含糊不清的目标、囫囵吞枣的目标都是难以实施的。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还需要重点评价目标的量化与否。此外,实施对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还需要评价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是否依托于科学严谨的数据。数据是直观的,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当前不少检测检验机构虽然明确了质量目标,但缺乏科学数据的支撑,质量管理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

质量控制的严谨性是综合评价的内核。在检测检验机构中,落实严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必须依赖于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只有实施科学的质量控制才能提升检验检测的精准性,才能保障检验检测的数据误差保障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当前一些检验检测机构虽然制定了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但缺乏长效的质量控制手段,缺乏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得一些检测数据难以保障在合理合适的范围内,这本身容易增加检验检测的误差。因此,综合评价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劣性,综合评价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需要注重研判质量管理体系中是否具有科学的质量控制手段。只有运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手段,才能使得检测数据达到检测工作所要求的质量,同时质量控制也是验证新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可靠性的一种必要手段。此外,在检验检测机构中,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是多样的,部分检测需要多种质量控制手段的综合应用,部分检测则仅需要一种检测方法来实施,这主要是基于不同检测数据的必要性来予以判断。如定期开展质量考核、对样品复检和加强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等。当然在检测检验机构中,对于一些必要的检验检测仅仅需要运用常规的检测检验方法予以实施。

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检验检测机构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在检验检测机构中,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测数据科学性的关键,是确保检测数据精确性的前提。鉴于当前检测检验机构中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并不高,为了保障检测检验机构充分发挥功能和效用,必须落实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落实严谨细致的质量管理手段,以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合理安排专业的检测人员,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在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为了提升检验检测的水平与质量,必须按照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与规定,安排科学合理、数量相当的检测人员。同时,还必须结合检测工作来匹配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实践证明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检测水平,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和实施。因此,在检测工作中,必须筛选专业素养过硬的专业化检测人员。同时,由于检测工作是多元化的,检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这就需要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必须随时予以更新。在检验检测机构中,落实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和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还必须从加强检测人员的技能培训入手。结合不同岗位的检测人员,结合不同方向的检测人员,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检测培训,提升培训的日常化和规范化。

加强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强化检测设备的更新。在检验检测机构中,落实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还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决定着检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检测数据的精准性。当前在检验检测机构中,由于缺乏技术支撑、缺乏资金保障,使得一些陈旧的检测检验设备仍然在工作服役中,这不可避免会造成检测数据的偏差和失误。鉴于此,为落实严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优化检测设备,加强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及时淘汰不符合检测标准,难以提升检测质量的检测设备,结合新的检测设备的特点及功能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灵活性。同时,对于检测检验机构而言,为提升检测质量,为构建完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必须实施检测设备的实时检测与校准。对于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检测设备,尤其需要做好质量的考核,实施科学的质量控制。一旦发现检测设备难以校准或者难以再投入使用,要及时予以淘汰。

选择科学的检测标准,加强检测环境的把控。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而言,检测标准同样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检验检测机构在实际的检测环节中未能运用科学的标准,不仅无法提升检测的质量,更容易影响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做好检测标准的落实。检测标准是检测机构实施检验活动的依据性文件,也是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的重要依据。在选择检验标准时应优先选择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和国家标准,然后才是行业标准。对于检验检测机构而言,在开展检测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主动迎合检测标准,运用统一的检测标准来实施检测,这是保障检测质量的前提,更是保障检测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同时,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来讲,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受周围的环境等影响比较大,为了落实科学的检测质量,为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必须注重周围环境对实际检测工作的影响,将环境影响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有效规避不利环境条件对检测工作的影响。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2

国家电网公司于2007年提出了走有公司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全面启动了SG186工程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公司信息化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数字化电网、信息化企业;“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将继续“坚持信息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建设的‘四统一’原则,充分继承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成果,在强化应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企业建设,推动公司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1]。

相对于电力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生产管理也处于变革和创新过程中。然而,在电力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后,因管理模式以及实际应用问题,它还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生产管理系统作用,保障生产业务的全过程监控,实现电力生产业务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最终助力电力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成为电力企业生产管理者与信息系统建设者的共同课题。

1 电力生产管理信息化现状

随着电力生产及信息技术的发展,SCADA系统、在线监测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不断投入应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信息采集自动化已经初步实现,为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信息源[2]。“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围绕“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其中生产管理系统(PMS,Power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作为SG186工程的八大业务应用中最为庞大、复杂的业务系统之一,其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以及覆盖电网生产全过程的建设成效,对实现电网生产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以及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1.1 生产管理系统建设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遵循SG186工程的系统建设原则,同时结合生产管理业务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采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两级集中部署模式,进行了系统标准化、输变配一体化设计,并采用五大中心、图模一体化等先进的设计思想进行了系统架构,功能应用范围涵盖了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3个层面。目前,生产管理系统已基本进入到全面、深化、稳定应用及运行阶段。

1.2 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在生产管理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一方面,电力企业为系统建设、应用、运维而进行的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系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未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管理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出效益,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生产管理系统严格按照“四统一”原则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水土不服”现象,管理需求变更与系统功能变更不同步。

2)生产管理系统建设规划中的各类业务流程管理和实际的生产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脱节,存在“两层皮”现象,使得系统没有真正发挥实效。

3)系统建设单位对生产管理系统建设成效的评估和监管手段还不具备,使得系统建设出现“重建设,轻应用”的迹象。

4)生产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对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系统的运维压力与日俱增。

针对问题1,国家电网公司引入需求统一管理的思想正进行着周期性的系统完善,历经近三年的磨合,完善流程及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建设单位的认可。

针对问题2,各系统应用单位亦在不断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流程再造、业务梳理等工作,不断辨正管理思路,并着力强化、规范系统的应用。而对于第3、第4个问题,如何规避生产管理系统建设中的“虎头蛇尾”现象,规范系统运维,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引入对生产管理系统建设有效的监管手段或工具,实现真正意义上对电力生产业务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2 构建电力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信息化体系

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必须使生产管理活动在系统中运转起来,实现系统功能的全面应用,真正实现系统与实际工作的同步,才能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4]。

随着电力生产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全面建设并深化应用,其作为电力生产业务第一管理手段的作用日益明显。同时,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产管理系统这一有效工具,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建立管控思路,进一步构建电力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信息体系,实现对电力生产全过程的管理,以及实际业务的梳理和优化的目的。

2.1 开展业务数据挖掘并实现辅助决策

电力生产管理系统以设备为核心,以计划和任务为主线来管理整个输、变、配电生产业务,功能涵盖了设备管理、运行值班管理、故障管理、缺陷管理、检修试验管理、标准化作业管理、工作票管理、操作票管理、巡视管理、周期性工作管理、图形管理、生产报表管理、各种专项管理、各种统计查询等实际生产业务[5]。

按照“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思路,各电力企业正利用信息集成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着业务系统间的应用集成与数据共享,如:生产管理系统分别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之间等。

因此,基于目前生产管理信息的有效整合,有必要对生产管理系统自身及其相关系统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个面向业务分析人员、业务管理者、决策者的系统,通过对电力生产信息的挖掘、分析,获取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为电力生产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实时、科学、有效的信息支持。

2.2 建立生产管理业务分析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生产管理业务分析与评价的核心内容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展开,其最为关键的业务在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管理。对生产管理业务的分析与评价工作,可以直接依靠生产管理系统中各业务数据有效开展。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生产管理系统应用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系统。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发布《生技改[2010]112号(关于印发生产管理系统实用化评价验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6],明确了现阶段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成效分析与评价标准。但就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可实际反映生产管理业务情况的应用指标范围窄,大量业务应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受技术手段限制而不能覆盖。

2)应用指标只涉及供电公司层面,未涉及基层班组单位的数据分析和纵向改进情况分析,对应用的改进、提升无法细化到工区、班组,并且缺少纵向分析功能,无法为具体的整改措施拟定和工作安排提供支撑。

3)缺少专业的各级生产技术专工参与系统应用的支撑平台,不利于专业化管理,未能简明、扼要的体现系统应用情况在生产管理业务中的作用。

因此,对于生产管理系统建设单位而言,急需一套完善、全面、细化的管理系统,对其深化管理和长期稳定、高效应用进行支撑。一方面实现对信息系统应用情况的评价与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系统应用结果的分析,达到生产管理实际业务的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实用化评价标准[7],实现电力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功能(见表1)。

电力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

1)完整的国网实用化指标管理功能。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系在功能上首先须涵盖国网公司实用化指标管理功能,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实用化评价标准,构建全面覆盖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数据的评价指标体系。

2)灵活的网省自定义评价指标体系。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系可以结合电力企业系统实用化程度及管理需求,灵活自定义网省公司个性评价标准体系,使指标体系覆盖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的所有数据。

3)全方位的应用评价支撑。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系可按组织机构逐级分解、按时间维度自定义等多种细化方式对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情况进行评价。

4)透明化的考核指标管理。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体系针对应用考核评价报告,用户可查看详细的指标结果,同时系统可罗列不合格数据清单,为规范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电力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3 形成标准化的稳定运维机制

生产管理系统已经进入“建设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阶段[8]。随着生产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在纵向、横向耦合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家电网公司总部与网省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日益增强。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已跨入大网络、大系统、大集中、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三大两高"时代。传统的信息运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运维的需要,电力企业亟需建立标准化的稳定运维机制。

生产管理系统运维标准化工作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型[9]: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通过管理手段实现企业信息系统运维标准化的执行与落实,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运维标准化的固化与优化,两者共同促进电力企业公司信息运维标准化的提升,保障信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体现信息化基础支撑作用[10]。电力生产业务评价分析与体系典型运维流程如图2所示。

3 结语

目前,电力行业基于专业系统的生产业务综合分析与评价仍未形成体系,无法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电力生产业务分析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亟需电力企业以生产管理实时数据、管理信息数据为横向框架,生产管理业务的核心流程为纵向骨干,构建具有业务支撑、功能独立、能够实现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同时还需充分总结、提炼,形成切实符合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电力生产全过程管理的梳理及优化,解决生产管理系统深层次应用的问题,最终实现对电力生产业务的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1.

[2]马同涛,任丽娜.浅析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24-26.

[3]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生产管理系统概要设计书[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6.

[4]王安定.生产管理系统(PMS)深化应用工作体会[J].电力信息化,2009,7(12):12-13.

[5]史小梅.数据挖掘在电力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8):24-26.SHI Xiao-mei.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 Decision-making Support System of Electric Power[J].Joum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2011(8):24-26.

[6]国家电网公司.生技改〔2010〕112号(关于印发生产管理系统实用化评价验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1.

[7]国家电网公司.信息运安〔2009〕144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Z].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9.

[8]白凯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刍议[J].机电信息,2010(30):23-25.

[9]张恺,张华钦.电力信息化与管理标准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6):25-26.

上一篇:财产登记制度下一篇:小学数学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