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体系与方法

2024-06-26

评价体系与方法(精选12篇)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它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 目前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一套有效的、可操作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有助于企业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1,2]。本文对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对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依据。

1 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所谓指标体系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的科学的总体。在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中,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整个评价工作的核心, 而只有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 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现有的一些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或者偏重于物流经济效益, 或者偏重于物流成本, 有些则侧重于物流运作质量或顾客服务, 有些甚至对于物流风险亦有涉及, 但很少将这些方面统一起来进行考虑, 而像物流经济效益、物流成本, 物流运作质量以及顾客服务却都是评价企业物流绩效不可或缺的方面[3]。

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时,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 从企业的空间环境系统出发,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分为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与外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其次, 从企业的时间历程系统出发,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应分为短期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与长期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再次, 从绩效评价指标本身的性质系统出发,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应分为定性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与定量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因此, 要从外部绩效指标与内部绩效指标相结合、短期绩效指标与长期绩效指标相结合、定性绩效指标与定量绩效指标相结合三个层面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依据这样的思路, 本文将整体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子系统, 即经济绩效指标子系统、运营绩效指标子系统、服务绩效指标子系统与发展绩效指标子系统, 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 经济绩效指标、运营绩效指标与发展绩效指标属于企业的内部绩效指标系统, 而服务绩效指标属于外部绩效指标系统, 从而实现了外部绩效指标与内部绩效指标的结合;另一方面, 经济绩效指标、运营绩效指标与服务绩效指标属于短期绩效指标系统, 而发展绩效指标则属于长期绩效指标系统, 从而实现了短期绩效指标与长期绩效指标的结合;此外, 各子系统中既包含了定量的财务性指标, 又包含了定性的非财务性指标, 从而实现了,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

将各子系统具体细化, 则得到了28个具体的评价指标, 包括:净资产收益率 (I1) 、营业收入利润率 (I2) 、总资产周转率 (I3) 、应收帐款周转率 (I4) 、资产负债率 (I5) 、流动比率 (I6) 、营业收入增长率 (I7) 、资本积累率 (I8) 、运输设备利用率 (I9) 、准时运输率 (I10) 、运输事故发生率 (I11) 、运输成本指标 (I12) 、仓库容积利用率 (I13) 、仓储设备利用率 (I14) 、仓储货物周转率 (I15) 、货物损耗率 (I16) 、收发货准确率 (I17) 、仓储成本指标 (I18) 、客户订单完成率 (I19) 、客户取消订单率 (I20) 、客户投诉率 (I21) 、误差处理及时率 (I22) 、市场拓展能力指标 (I23) 、市场应变能力 (I24) 、物流信息化水平 (I25) 、企业文化认同度 (I26) 、员工能力 (I27) 、员工忠诚度 (I28) 。

2 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的提出

企业物流绩效的评价是要将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汇总, 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其属于多属性决策的范畴。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时, 众多研究均以加性加权法为基础构建各自的综合评价方法, 这是因为加性加权法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单的优点, 是多属性决策的常用方法。在这种方法体系下, 如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采用的许多物流绩效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展开的不同研究, 从而得到了各自不同的指标赋权方法[4]。依据确定指标权重的方式, 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例如数理统计方法就属于客观赋权法, 而专家评分法则属于典型的主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原理各部相同, 而赋权效果也各有优缺点。因此, 在这些综合评价方法中, 很难确定哪一种评价方法所得到的权重和分析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反过来, 也很难说哪一种评价方法所得到的权重和分析结果是完全错误的。因此, 当评价者在选取某一种评价方法进行企业物流绩效的综合评价时, 在方法的选择上就已经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性。而由于不同的权重所得到的决策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从而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时, 希望能够尽量消除在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

针对于此, 本文认为在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时, 不应偏重于某一中评价方法, 而应当能够构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将现有的常用评价方法科学、有效地进行融合, 从而能够尽量消除在评价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 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本文在此利用相对熵原理构建出物流企业评价的多数性组合评价方法, 其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p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对第2节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赋权, 得到权向量= (xk1, xk2, …, xkm) , (k=1, 2, …, p) ;

第二步:利用式 (1) 求出相对熵集结权重向量;;

第三步:利用式 (2) 计算每一种评价方法的赋权结果与相对熵集结权重向量的相对熵;

第四步:根据相对熵确定各种评价方法对于最终赋权结果的权重, 越大, 则说明该种评价方法在组合评价方法中的作用越大。由此可按式 (3) 计算:

第五步:利用式 (4) 确定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进而由式 (5) 确定企业的综合绩效, 由此完成企业物流绩效的综合评价。

3 实例分析

设对于两个企业对象A和B, 分别采取主观评价法中的模糊AHP分析法和客观评价法中的熵权法对这两个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现在想把两种评价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综合, 即采用本文的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企业对象的预处理后的各项评价指标值以及两种评价分析方法的赋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2求出的相对熵结果, 可求出:

由此可确定各评价方法的权重::

然后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并利用式 (5) 就可计算出企业的综合绩效值, 可得:

因此, EB>EA, 表明企业B的物流综合绩效优于企业A的的物流综合绩效。由实例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 本文的企业物流绩效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 是建立在已有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能够充分避免方法选择的主观性, 将各种主观评价方法与客观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并且其实现方法简单、易操作, 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鲍新中, 程国全.物流运营管理体系规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

[2]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凌嫦娥.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 2008, (6) .

[4]范春梅, 辛若明.物流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综述[J].物流技术.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2

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分析供应链的管理绩效,以及管理投入所带来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是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和纳入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这一指标,能够有效补充和完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得出制约整个供应链运营的关键因素,从而为供应链的动态优化提供依据,同时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分配提供参考。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其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方面.国外代表性的研究有Douglas M.Lambert等提出从管理结构、管理策略和管理环境3方面衡量供应链管理成熟度;PMG()将供应链管理成熟度分为关注部门职能阶段、内部整合阶段、外部整合阶段和跨企业合作阶段4个级别,并结合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M),对供应链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我国对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东南大学的赵林度教授不仅强调了设置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这一指标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论述了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表现中的供应链柔性和敏捷性;同济大学的霍佳震教在系统地论述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同时,把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这一指标也包含其中。另外,杨军强从运营过程、管理过程、运营及管理效果3个方面建立了供应链成熟度测评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赵道致、张强、孙建勇则将MIcK一4FI资源运营模式引入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研究。

2 构建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在深入分析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既考虑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衡量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相应指标,又考虑供应链作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所对应的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指标,进而得到关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目前存在着很多的观点,本文采用我国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的定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基于上述供应链管理定义的内涵,本文将从供应链管理的主要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出发,并在其中贯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具体表现,来研究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指标选择问题.另外,鉴于创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也把创新这一职能考虑进去,衡量并选取相应的反映供应链管理创新的指标。

2.1 基于供应链管理计划职能的指标选择

(1)目标一致性.指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制定计划时的目标一致程度.供应链上各节点所设定的供应链运作目标的一致程度能够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度。具体地,可以从是否以整体最优为首要目标和人员价值取向一致度2个方面来衡量供应链目标的一致性.人员价值取向一致度指的是各个节点的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在处理供应链条上的各种事务,包括矛盾、冲突、关系等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这是一个较为根本的问题,能从较为深层次的角度来反应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人员所持有供应链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其相关计算公式:人员价值取向一致度=具有一致价值取向的人数÷员工总数。

(2)作业计划统一率.因供应链上各节点负责不同的工作,所以各自制定的作业计划难免在连接整个链条上的实际操作中出现冲突,这就要求各节点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供应链的其他节点,以保证整个链条上作业计划的衔接性和统一性.计算公式:作业计划统一率=一致的作业计划÷供应链上的所有作业计划。

(3)预测准确性.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在作计划时需要对未来的生产,顾客的需求及竞争对手、市场等外部环境进行预测.相关计算公式:预测准确性=偏差较大的预测÷所有的预测。

2.2 基于供应链管理

组织职能的指标选择管理中的组织有2个基本要求:①按目标要求设置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具有一定柔性的组织系统;②按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程,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1)组织变革度.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元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的发展要求.计算公式:组织变革度=内外环境变化周期内组织变革的次数÷周期时间。

(2)先进技术使用率.为保证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等的畅通,需很多的技术手段如网络、条码技术等作为支撑,先进技术使用率可衡量供应链组织设计和运行的先进性,越先进则意味着其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度越高.计算公式:先进技术使用率=某一定时期内使用的先进技术÷该时期内所有在用的技术。

2.3 基于供应链管理协调职能的指标选择

协调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协调也可以通过调整人际关系、疏通环节、形成共识等途径来实现平衡。

(1)节点问企业文化兼容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与作风的指导思想,若各个节点问的企业文化不兼容,则文化差异会转化为经营管理上的差异,加大管理难度旧].对于该指标的衡量则可设定不同等级,并对每一等级设定分值,然后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和打分。

(2)节点间企业合作关系.现在的竞争日益表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需要互相合作,将信息与资源进行集成与优化,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而节点间企业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间的信任度和风险分享度上.信任度同样可以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估.风险分享度的计算公式:风险分享度=节点间共同承担风险的次数÷发生风险的总次数。

(3)沟通畅通性,节点问畅通无阻的沟通是供应链上的“三流”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由于沟通和信息传递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里选取以下几个指标对其进行衡量:信息准确率、信息时效性、以及信息系统先进性.计算公式:信息准确率=信息正确传送次数÷信息传送总次数;信息时效性=及时传送有效信息次数÷传送有效信息总次数;信息系统先进性=该时段内总销售收入÷该时段内对信息系统总投入,

(4)柔性.柔性可认为是供应链管理协调成熟度的主要表现.选取产品柔性、时间柔性、数量柔性和联接柔性4个指标对其衡量.其中,时间柔性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数量柔性主要是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需求数量变化的适应能力;而联接柔性反映了供应链所能规避节点间所发生冲突的能力.计算公式:产品柔性=新产品数量÷产品总数量;时间柔性=对顾客需求的平均响应时间;数量柔性=可满足的需求÷市场需求总量;联接柔性=1÷该时段内发生冲突的次数。

2.4 基于供应链管理控制职能的指标

选择控制职能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对组织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使工作能按原计划进行.这里主要从财务、产出和资源3个角度出发,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

(1)财务角度.财务直接关系到各节点的经济利益,所以有必要进行评估以找出那些偏差过大的指标,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及时纠正.成本和收益是2 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且易于测量.成本表述为成本节省度,描述的是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所节省的成本;收益则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示.计算公式:成本节省度= 该段时问内节省的成本÷该段时间内发生的总成本;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100%。

(2)产出角度.主要涉及产品和客户2个方面.产品主要包括质量可靠性和准时交货率2个指标.而客户主要选取客户满意度这一指标.对于其测量,可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对顾客进行顾客满意度的回访,并纪录其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公式:质量可靠性=1÷该时段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次数;准时交货率= 该段时问内准时交货的次数÷总交货次数;客户满意度=所有客户的评分之和÷回访的客户总数。

(3)资源角度.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都拥有很多资源,这些资源须在合理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浪费或过度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性.这里主要选取资源利用率这一指标对其进行衡量.计算公式: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的资源量÷所拥有的资源总量。

2.5 基于供应链管理创新职能的指标选择

创新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旧的管理方式、制度等进行改良、改造和更新的过程。鉴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评估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而制度、观念等的创新则需要较长时问,所以在此只考虑技术创新,其具体衡量指标则选取研发投入回报率和新技术采用率这2个指标.相关计算公式:研发投入回报率=研发产生的回报÷研发的总投入;新技术采用率=新技术产品产值÷产品总产值。

3 基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对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值进行测量,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应权重,然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那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指标如目标一致性、节点问企业文化兼容性等进行定量化,最后通过对各指标和相应权重的乘积进行加总得到最终指标值,即综合评价指标值=单指标值×相应的权重.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

(1)根据各指标间的关系,建立目标指标的评价体系(表1).本文将选择其中一个指标集,如表2所示,即以从协调角度出发的指标为例来对余下的步骤进行说明。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判断矩阵是AHP的关键一步,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问的相对重要性.假定A层中因素A1与下一层中因素。有联系,则构造判断矩阵见表3。

其中,bij是对于Ak而言,Bi对口,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bi的取值根据所选择标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人们所采用的标度为1―9标度法.其含义:bij=1,表示B1与Bi一样重要;bij=3,表示Bi稍微重要;bij=5,表示Bi比Bf明显重要;6if=7,表示Bi比Bf强烈重要;bij=9,表示Bi比Bi绝对重要.它们之间的数2,4,6,8及各数的倒数具有相应的类似意义。在1~9标度下,判断矩阵见表4.请专家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对照表所列出的标度得出相应数值,按1~9标度进行打分,并将比较结果填入权重调查表.对调查表进行处理后,得到判断矩阵,并运用 AHP求得指标权重.本文从协调角度出发的矩阵见表5,其中B,表示从协调角度出发,B,ci为其二级指标层,表5中。i即为其指标问的相对重要性.另外,在一致性检验时采用如下公式:c。=C。/R,,其中c1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1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具体计算公式:C1= (An)/(n1),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A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R1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n=1~9 时,R1=0,0,0.58,O.94,1.12,1.24,1.32,1.41,1.46.当CR<0.1时,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应重新调整判断矩阵中的元素。

(3)建立模糊评语集合V=(V1,V2,V3,V4)分别表示指标的评语为“优、良、中、差”。

(4)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并建立隶属度矩阵R属度矩阵R。可通过专家调查法或德尔菲法得到。

(5)模糊矩阵运算.首先对各子因素层指标B3Cij。的隶属矩阵R。作模糊矩阵运算,得到二级指标B3,Ci对于评语集y的隶属向 U=yiiRi=,则一级指标隶属矩阵R,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矩阵A3=(y1,y2,y3,y4),然后按模糊关系运算式u=A,R= (b1,b2,b3,b4)进行运算,最终得到目标层指标B对于评语集y的隶属向量u,即认为该供应链管理协调功能为优的比例为b1,为良的比例为b2,其他以此类推。

(6)综合评价.对于每一级评语Vj(j=1,2,3,4),赋予一个分数值Z=(10,7,5,3),由此求出u中各分量6i的加总分值(记为 M),即M=b×10+6:×7+6,×5+b×3.根据M的分值确定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对于其他的各个职能的指标值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用相应的指标值乘以其权重,由此即得出基于供应链管理职能成熟度指标的最终测评值。

4结论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3

摘要:由于目前对食品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故本文通过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断挑战着消费者的底线,食品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希望对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近些年来,食品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丑闻和危机也不断出现。从2008年“毒奶粉”到2011年“瘦肉精”“染色馒头”再到2012年的“塑化剂”“速生鸡”以及“牛肉膏、毒生姜”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民众担忧,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强化食品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工作提上日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迫在眉睫。

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评价方法

1、多指标综合评价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绩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为对其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必须建立能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各方面履行情况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总体绩效的正确评判。

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单项指标

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为一级指标,设立企业对政府责任、对债权人责任、对股东责任、对消费者责任、对员工责任、对资源环境责任和对社区责任七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并在七个二级指标下继续设立三级指标。

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对食品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食品行业安全生产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在设计其评价体系时,安全也应特别提出。使指标体系内容更清晰、直观具体指标体系内容如下表所示。

1、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收益,食品企业除了要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利益相关者权益则是要考虑到股东、债权人、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不仅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建立相关机制,使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的责任,对相关人员进行入职培训、定期培训;进行相关食品生产的安全教育。此外,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食品企业安全意识的一个强烈体现。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标准制度应该具体明细化。首先、除了符合国家标准,企业自身可以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设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更为具体的标准;其次、企业自身一定要设立质量监察部门,聘请专业胜任的质检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层层把关。消费者投诉,也有相应的措施,如下:第一,遭遇投诉应及时启动应对措施,一旦查实对相关人员应进行警告记过处分。第二,建立问责制度,投诉到一定数量或者百分比,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被追责。第三,如果一定时间保持零投诉,应对相关质检、生产人员、员工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设立奖励措施。

4、生态环境。三废治理,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政府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污染指标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食品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自身行业的特殊性,遵守相关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努力做好三废治理工作。其次,资源循环和再生利用也是重中之重。食品企业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行节约降耗,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5、员工责任。员工培训和晋升机制,企业必须承担起为员工提供发展及教育培训机会的责任,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提供进修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健康管理,管理是否健康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产。比如:不得随意裁员,建立健全职工申诉制度,及时公开处理职工的投诉,建立健全新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所超时工作是否有额外报酬等等 。承担好企业的员工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社会公益。社会援助,食品企业应多进行社会救助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更应该回报社会;尤其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够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比如:在地震灾区建立希望小学、对灾区痛失亲人给与精神安慰和鼓励等等。慈善活动是食品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慈善基金会、招聘残疾人等都是食品企业慈善活动的范围和表现。

7、法规责任。法律责任,食品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相应的法律责任。就企业自身而言,企业要知法懂法守法,自觉承担法律责任,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要树立起法律意识;企业还应完善自身的内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良好掌握和深入研究,企业才可以建立健全起符合自身情况,真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能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贡献企业自身的力量。

三、结束语

食品企业应深刻理解和把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方向,强化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并对照评价体系,积极对各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推进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很有必要的,食品企业要履行好社会责任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和完善,在不断的实践中会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社会责任体系。(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立军 马霄 李敏.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6).

[2]万寿义 刘非菲.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4(12).

[3]廖建军.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05).

承包商诚信体系研究与评价方法 篇4

1.1 承包商自身素质

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 社会没有有效地措施保障人们的安全, 诚信的建立是很艰难的。缺乏诚信, 人的因素固然是主要的, 但现实生活中的不随人愿, 则是造成诚信缺失的诱导因素。

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市场经济以物质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驱动机制, 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展, 法制尚不健全, 制度安排不合理, 市场主体很容易处于一种内外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

1.3 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失信

诚信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 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 当大多数企业不讲诚信, 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 少数讲诚信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单个企业经营坚持诚信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也就是说, 在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中, 任何一方都没有诚信的动力。

2 建筑承包商诚信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1 按运营阶段划分指标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和阶段性, 可以按照阶段划分指标体系, 这样划分简单明了, 便于实施, 实用性强。

1) 前期阶段指标

从土地获取到建设项目报建阶段, 包括土地出让过程弄虚作假或违约, 违反建设项目报建的基本程序。

2) 施工阶段指标

从施工招投标到竣工验收阶段, 包括违反施工招投标有关规定, 开工前未履行相关手续或违规操作等4项内容;包括索贿、行贿、受贿、串标、泄露标底、弄虚作假等行为。

3) 销售阶段指标

从预售许可证办理到物业管理阶段, 包括房地产广告欺诈、违反销售及代理的有关规定、违反入伙及产权证办理的有关规定、违反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等四项。

4) 综合评价指标

包括开发商以往业绩、不良记录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特别应指出的是开发商处理投诉时的态度和时效性也纳入了指标考虑范围。

2.1.2 按诚信能力与行为划分

由于我国承包商失信的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和价格欺诈、资本金不实、专利侵权、财务数据虚假、信息披露不真实、内控制度不健全、重大承诺不兑现、拖欠货款及贷款、税款拖欠或压低职工工资等, 因此, 将企业诚信指标体系划分为两部分。

1) 诚信能力评价指标

诚信能力就是企业能够维持其诚信水平的能力。大多数从财务状况的各项指标加以评价。诚信能力涉及4项主体指标: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经营能力, 及其他细分指标: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资金周转率等。

2) 诚信行为评价指标

诚信行为指标是对企业实际发生的失信现象进行事后评价, 主要考察企业的各种违约情况。诚信行为涉及5个主体指标:劳动市场诚信、金融市场诚信、企业合同履约情况、产品和劳务市场诚信和公共部门评价, 同时划分为很多细分指标:劳动合同履约情况、银行授信情况、合同履约率、产品质量情况、偷逃税情况等等。

2.1.3 直接定性细分

1) 经营能力

企业经营能力包括企业的管理机制、经济规模、经营效益、赢利能力整体素质、经营能力等等。它是企业诚信表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2)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在建筑行业, 对工程项目的承建必须考虑企业的资质等级、技术能力。

3) 成长能力

成长能力及发展前景企业的成长能力和发展前景是企业诚信状况的要素。它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 改善诚信状况的作用力。有的企业当前诚信状况不好, 但是企业的成长动力很大, 领导能力强, 发展潜力很足, 诚信状况被动的局面就会很快扭转。

2.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选择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AHP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理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 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 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 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 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模型。

2.3 建立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

针对复杂的目标问题, 分解为基本的属性单位元素, 再把这些元素按属性不同分成若干组, 以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 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 同时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这种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即形成一个递阶层次。最上的层次一般是复杂问题的分析目标;中间层次是准则、子准则;最下层为决策的方案。

2.4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

对以某个上级要素为准则所评价的同级要素之相对重要程度可以由计算比较矩阵A的特征值获得。但因其计算方法较为复杂, 而且实际上只能获得对A粗略的估计, 因此计算其精确特征值是没有必要的, 实践中可以采用求和法或求根法来计算特征值的近似值。

2.4.1 求和法

1) 将矩阵按列归一化 (即使列和为1) :

2) 按行求和:

3) 归一化:

所得wi0 (i=1, 2, …, n) 即为A的特征向量的近似值。

2.4.2 求根法

1) 将矩阵按行求:

2) 归一化:

2.5 一致性检验

在实际评价中评价者只能对A进行粗略判断, 甚至有时会犯不一致的错误, 如已判断B1比B2重要, B2比B3较重要, 那么, B1应当比B3更重要。如果判断B3比B1较重要、或者同样重要就犯了逻辑错误。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相容性) , 根据AHP的原理, 可以利用λmax与n之差检验一致性。

2.6 基于诚信指数的诚信评价方法

2.6.1 诚信指数的计算

文中我们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 然后通过德尔菲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 得出各个指标的较为准确的分数Fij, 最后与权重相乘, 然后加权, 得到诚信指数Y。计算式如下:

2.6.2 用诚信指数对承包商诚信进行评价

通过对各个企业诚信指数的计算, 建立诚信评价指数数据库, 对诚信指数划分不同的等级, 划分A, B, C三个等级, 低于这三个等级的将被清理出建筑市场, 我们将对那些有严重失信行为或诚信问题的企业以及承包商实行一票否决的形式, 直接清理出建筑市场。

参考文献

[1]砍志伟, 李安方.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4 (10) .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5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对现有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进行改善,首先应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和评价,找出问题的`根源,为系统改善提供依据.探讨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评价计算的具体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作 者:肖红波 Xiao Hongbo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刊 名:交通科技英文刊名: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U4关键词: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模糊数学 综合评价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6

摘要:水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与基础保障。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因此,急需研究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全面推进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目的和地区特点的评价方法很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侧重,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能够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对于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的作用和效益,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的原则

(1)指标内涵符合土壤侵蚀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能科学有序地演绎治理前后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2)指标能用具体数值表达,反映治理效果,即治理前后水土流失的强度及其影响因子发生发展的规律。(3)符合数据采集与编码要求,各指标必须客观存在,内涵清晰,既无重叠,也不能有所遗漏,指标涉及的资料容易取得。(4)与分析尺度相匹配,不同空间尺度水土保持效益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必须根据研究尺度的水土流失规律,结合研究目的,筛选与研究尺度匹配的指标。(5)避免地方性限制,指标应该能在比较大的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统一,与地理坐标系统无关,仅指标的取值随着地理位置发生变化。

2、指标选取的方法

(1)理论推导法,深入认识理解研究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掌握水土保持科学原理,制定与研究区尺度匹配,定量反映研究区治理效果及发展趋势的指标体系。(2)专家选取法,邀请一组对研究区实际情况比较熟悉、对水土保持相关科学原理深入了解的专家,采用问卷、会议等形式,制定指标体系。(3)文献频数法,分析相关文献采用指标的频数,选定频数较大的指标;由于文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例说明,信服度增强。(4)主成份分析,对初步拟订的指标做主成份分析,选定累积贡献率85%以上的指标;此法科学客观,但是对参与分析的指标个数有要求。

二、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

在效益计算的基础上,对治理期间自然与社会环境各因子的变化特征、变化原因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后续治理的指导,就是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1、效益计算方法

1)调水保土效益计算

河流泥沙是黄河的主要问题,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调水保土效益的计算方法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较规范的研究方法。(1)水土保持分析法。简称水保法,通过观测各水土保持措施分别的调水保土作用,考虑流域水沙在汇集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及治理期间人类活动新增的土壤侵蚀量,从而算得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保土量,并粗估水土保持对下游的减淤作用。它能直观区分各项措施对水沙变化的作用,预测水沙变化趋势。但是,尚未考虑作物秸秆覆盖等措施的影响。

(2)水文分析法:简称水文法,统计分析水文站的径流量、输沙量观测资料,建立水文统计模型,分析区域调水保土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一个流域,如果下垫面不变,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将会产生一定的水量和沙量。具体有经验公式法、不同时间系列对比法、双累积曲线相关法等计算方法。水文法的突出问题是只反映了综合调水保土作用,很难区分水土保持措施的拦蓄效益和其他人为活动对水沙的影响。另外,当计算期内流域同时存在治

理和破坏时,这种方法有可能使实际的拦蓄效益偏小。随着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不少学者将这两种模型引入调水保土效益计算,估算治理前后即无水土保持措施和有水土保持措施分别产生的水量和沙量,两者之差就是措施的保水保土量。

2)经济效益计算

经济效益是开展水土保持的最终目的,也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物质基础。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单位面积措施基本建设的投入;(2)计算单位面积措施每年的净增产值;(3)计算各项措施收回基本建设投资所需的时间;(4)计算基本建设投资全部收回以后,若干年内不同时段净增产值,以研究各项措施长远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着重把土地和劳力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严密区分水土保持与其他经济增长因素的贡献。

3)社会效益计算

社会效益主要考虑减轻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一般采用农业经济统计调查方法;选取自然和社会背景条件相近、水土流失治理度不同的同尺度地域对比计算,或者分治理前后不同时期对比。其中减少沟道、河流泥沙的效益,与调水保土效益相辅相成,往往也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計算,只是运用时还要考虑降雨影响的减沙量,并对比验证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当然利用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的也不少。

4)生态效益计算

生态效益,这里是指除调水保土效益外的其他生态效益,计算地表径流状况、土壤质量状况、近地层气象环境以及生物的变化。一般是通过点的观测结合面上调查取得治理前后不同时段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随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迅速发展,“净化空气”、“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增加植被固碳量”这些指标的计算可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规定。

2、效益的评价

1)生态与环境效益评价

生态与环境效益评价,包括调水保土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目前国内多用绝对减少量和相对减少量,分析其优劣。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但是过于简单,无法分析各项效益的空间变异。依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就可实现生态与环境效益各指标的专题制图,动态分析治理前后各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异趋势,分析各指标值变化的驱动力,有利于当前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工作,又为进一步的治理规划方案的修编提供依据。

2)社会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经济效益可用价值表示;社会效益的后果是有经济效益的,可说是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形式,也用价值表示。因此,“国标”引进经济学原理进行评价分析;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两个指标,分别从物质量、时间周期考虑,有利于分析水土保持措施投资的经济可行性,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3)综合指标计算与分析

为了方便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深入了解水土保持效益,亟需水保工作者和学者提供水土保持效益的综合评价。综合效益值往往根据权重综合各指标获得;加权求和、加权求积最简单,但使用较少;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较为常用;此外模糊综合、灰色关联也常被采用。但是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数学术语没有相应的水土保持学解释;权重的确定也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往往使得效益计算的结果各不相同。随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考虑选择合适的价值化方法,以货币计量各项效益的价值,既易于获得综合效益,又能反映被改善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因子的稀缺性,有利于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经济核算。目前常用的价值化方法有:旅游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条件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恢复和保护费用法。但是,迄今国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环境效益评价的研究只有个别案例;另外就是个别的国外科研人员对我国个别地区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的评估研究。

结语

我国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从一开始的计算单项治理措施的保水、保土和增产效益,发展到探索区域综合治理对减少入河泥沙、促进自然和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今已成为水土保持科学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2)水利部组织制订并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效益计算的国标,规范了效益计算和评价工作,进一步推动和鼓舞基层水保工作者和广大学者开展效益计算和评价工作。(3)水土保持各项效益的计算方法在不断进步,调水保土效益和减沙效益的计算方法基本实现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岳.关于探讨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11

浅析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 篇7

一、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内涵解析

所谓旅游资源整合评价, 指的是以实地考察、调研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对旅游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 避免其遭受破坏, 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最终目的, 将旅游资源个体与环境进行整合, 采用某种标准对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开发条件以及环境系统开展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 是一个系统性与多位性的评价体系。

在旅游资源的整合评价过程中, 彼此搭配、组合以及联合各资源单体, 基于资源个体和环境之间的能动作用的发挥, 整合、集中分散的资源个体, 可以使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得到准确的衡量与解读。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应掌握四个原则: (1) 全面系统的原则。 (2) 客观性原则。 (3) 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原则。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以定性评价为基础, 综合运用定量评价方法。 (4) 动态发展的原则。

二、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解析

国家标准虽然简单易行, 有很强的普适性, 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很明显, 但随着社会经济与旅游市场的发展, 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具体问题有:

(一) 旅游资源分类存在的问题解析

(1) 旅游资源分类太过细致。《国标》对于旅游资源的分类有主类、亚类与基本类型三个层次, 而又将主类分为8个、亚类分为31个、基本类型分为155个, 这样的分类方法导致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被降低。 (2) 单体拆分与分类的问题。在《国标》中, 对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都要求以单体为对象, 对单体的定义比较模糊, 不易于评价者准确把握。

(二) 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问题解析

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过于注重。《国标》的注重的是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评价并未涉及; (2) 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未能得到体现。《国标》中的评价因子, 对旅游资源和其他区域同类型资源的对比评价没有涉及, 且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定以专家打分为主, 过于主观; (3) 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国标》中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更多的是围绕其本身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的需求相背离, 没有以市场开发为导向; (4) 对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可行性考虑并未涉及。在《国标》中, 对于旅游资源的可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没有进行考虑, 只是对资源本身价值进行评估, 对旅游资源的可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指导意义不高; (5) 主要是围绕观光型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价; (6) 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追求全面。判断旅游资源的价值, 主要是特色, 而《国标》对于旅游资源的评级, 过于追求全面的价值, 并不科学。

三、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究

(一)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体系构建

通过对旅游资源评价的内涵与现状的分析得知, 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客源市场以及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等的评价。旅游资源的价值是一个多元综合体, 我们不能只单纯对资源本身进行评价, 需要从全方位多视角对其进行评价, 具体总结为四个方面: (1) 对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评价, 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旅游资源要素的价值; (2) 对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评价。对旅游资源的利用, 相应的开发条件是必须具备的因素; (3) 对旅游市场的条件进行评价。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所以, 对市场条件的评价诸如客源市场范围与质量等是很有必要的; (4) 对旅游资源的特色价值进行评价。

(二)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1. 构建依据和原则

基于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 科学性原则; (2) 全面和独立性原则; (3) 可比性原则; (4) 代表性原则; (5) 普适性原则。

2. 指标选取

通过以往研究, 文章将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 (1) 旅游资源品质, 包括美感度、珍稀奇特度、完整度、资源规模与丰度、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知名度、旅游环境容量与年适游期; (2) 开发条件, 包括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附近旅游地类型差异度、与附近旅游地间距离、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环境质量; (3) 附加值, 包括地质地貌、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候天象、建筑艺术、遗址遗迹、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价值。

3. 体系构建

综上, 围绕资源品质 (quality) 、开发条件 (development condition) 与附加值 (additional value) 建立起旅游资源的QDA综合评价体系, 如下图: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是必备的条件。旅游产品开发与各项旅游活动的开展, 旅游资源是基础。而对旅游资源正确认识, 做好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基础, 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前提, 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对我国旅游资源评价现状分析, 针对旅游资源整合评价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方幼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2]黄细嘉, 李雪瑞.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 :96-100.

[3]周凤杰.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新探[J].中国市场, 2007, (40) :10-11.

[4]刘家明.从规划实践看旅游资源开发评价[J].旅游学刊, 2006, 21 (1) :9-11.

[5]王良健.现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改进与方法创新[J].旅游学刊, 2006, 21 (2) :12.

[6]李雪瑞.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 2011.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8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在册大学生人数已近两千万入。伴随而来的是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和高校自身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优化和转变现有的模式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解决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尤为重要。有关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了的大量的研究,但仍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二、离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研究过程与方法

集中了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组成小组,讨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表第一层指标为总的评价,第二层指标:教学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和表达效果、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效果,每个二级指标又细分了十个左右共38项第三层指标。并在辽东学院抽取部分学生及督学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有问题的问卷,得到80%的有效问卷。

2、数学模型确立指标体系

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学生对课堂教学总的评价为因变量,将反应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特征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考虑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常常会发现有很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毫无意义,影响到回归方程的“质量”。因此,在建立回归方程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自变量进行筛选,挑选出若干个与因变量作用较大的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采用CHISS统计软件中的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三、评价方法与模型

由于评价指标中很多指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评价模型采用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1、评价模型介绍

1.1设U为因素集=U{U1,U2,U3,U4},(即第一层指标)

其中U1={X11,X12,X13};U2;{X21,X22,X23,X24};U3={X31,X32,X33,X34};

U4={X41,X42,X43,X44};(即第二层指标)

V为评语集,V={Y1,Y2,Y3,Y4,Y5},Y1为优秀,Y2为良好,Y3为平均,Y4为较低,Y5为较差。

1.2对每个指标U1(i=1,2,3,4)分别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一些指标的模糊性,不能得出其具体数值,可通过评估专家打分得到xij隶属于s个评语的程度nijs,由此构造判断矩阵Ri

采用AHP法得到X层对U层的权重Ni(i=1,2,3,4)

其中N1={N11,N12,N13};N2={N21,N22,N23,N21;N3={N31,N32,N33,N34};

N4={N41,N42,N43,N44}

令Ui的一级评判向量为,则

在运用多级模糊评价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评判时,应考虑运用不同的算子,我们选用加权平均算子,既M(⊕),因为这种算子对所有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适合要求整体指标的情况。这里“。”表示普通实数乘法,a⊕b=min{1,a+b},将M(,⊕)代入(1)式得

bij1.3进行二级评判

将每个U1,2,3,4)看成一个因素=U{U1,U2,U3,U4},这样U又是一个因素集,U的单因素矩阵R

根据AHP法得出U层对A层的权重A={a1,a1,a3,a4},并可以得到二级评判向置

其中b1=a1b1t⊕a2b2t⊕a3b3t⊕a4b4t;将B=(b1 b2 b3 b4bs)作归一化处理,然后将b1与b2相加,如果两者之和大于0.5,则说明被评判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较高。

2、实例

以辽东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调查的数据分析,通过AHP法得X层对U层的权重

U层对A层的权重A=(0.25,0.21,0.26,0.28),通过评估专家小组评分建立评价矩阵(单因素Xij对评语V的隶属程度)

归一化处理得B'(0.304,0.358,0.194,0.111,0.033),由于前两项之和为0.662大于0.5说明辽东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总的评价较高。

四、结论

研究表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直接指向教学效果,因为“好的教学”是能导致预定教学结果的教学,既能够使学生获得最大学习进展的教学。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是好是坏,主要应视结果而定。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由于教师的施教行为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效,”教”与“学”的互动及教学成果评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评价。本研究仅从数学教学模型的角度,给出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与方法,数学模型的选择尚有不足;还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质量问题随着数量的膨胀而成为焦点。怎样有效评价高校的教学质量亟待解决,通过数学模型,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是个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评价,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宝洁.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9

1 人居环境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1.1 人居环境的定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6]。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个人、社会或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又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广义的人居环境包括3个层次:宏观人居环境(如城市环境)、中观人居环境(如社区环境)、微观人居环境(如居住环境)[7]。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8],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居民生存活动的地理空间和场所,不仅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之所利用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内容

一般而言,城市人居环境包括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是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作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它是一切有形环境的总和,也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由各种实体和空间构成。具体而言,人居硬环境一般由三部分构成:①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②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水平;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种文教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9]。人居软环境即人居社会环境,是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务的总和。它虽然是一种无形的环境,但居民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并感受其效果,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总而言之,人居环境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统一,人居硬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基础,而人居软环境是使人居硬环境得以充分、有序发挥的根本保证,它决定了现存人居硬环境的运行效率。因此,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人居环境。

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2.1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特定的人居环境素质优劣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述,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的辨识能力,确保人居环境质量保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范围之内,进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使人居环境质量在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10]。

2.2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模型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中,把对人居硬环境的评价等同于人居环境的评价是片面的,因为它仅反映了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和总体环境,不能准确地反映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尤其不能反映住区和谐、信息交流、社会治安和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也就是说,即使是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居民满意度也未必随之提高,这是因为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面联系,因此对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决不能忽略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具体而言,对城市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水平的评价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建立适于研究对象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再对相应指标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得出人居环境的总体建设水平。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科学设计问卷和对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居民对相关研究对象的满意度。可以说,对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综合,即可得出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值,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研究对象的质量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对策。

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及方法

3.1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

根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可行性原则,在参考宁越敏[9]、刘颂[11]、李雪铭[12]、叶长盛[13]、叶依广[14]、李华生[15]、刘钦普[16]等学者编制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人居环境的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发展水平要素,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的分级指标体系(表1)。本研究将人居环境评价的分级指标体系在层次上分为目标层、分目标层、指标层三级。

指标层指标数值的计算:指标层指标数值是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为便于比较,首先对这些指标的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取归一化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增加而增大时,Pi=(Xi-Xmin)/(Xmax-Xmin);当评价值随着指标值增加而减小时,Pi=(Xmax-Xi)/(Xmax-Xmin)。式中,Pi表示某一指标因子的规范化值,Xi表示某一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选取的某指标的实测值,Xmax表示所选相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标中最大值,Xmin表示所选相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标中最小值。

分目标层指标数值的计算:分目标层指标数值是根据其所属各指标层指标数值乘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Wi表示某一分目标层下的某指标的权重,n表示该分目标层下所属指标的项数。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的计算: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是将各分目标的指标数值乘各自权重,再进行一次加和,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Q1表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指数,Wj表示目标层下(即分目标层)某一指标的权重,m表示目标层下(即分目标层)指标的项数。Q1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若Q1≥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1<1则表明低于评价标准。

指标权重的确立:可采用Delphi法,通过多位专家对两两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构造权重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判断矩阵及相关计算可得到指标权重。

3.2 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

根据人本主义原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人,因此其评价指标的选取也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在综合张仁开[17]、李王鸣[18]、王茂军[19]等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研究作了适当的调整,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表2)。此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人居环境按其空间尺度的大小划分为宏观的市区环境、中观的社区环境和微观的邻区环境。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中的每一项问题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态度,但要正确反映对总系统的满意程度,必须要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每一项指标采用“很满意”、“满意”、“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七级评价,对各分目标层下的指标的回答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对不同态度进行赋值,即7为“很满意”、6为“满意”、5为“较满意”、4为“一般”、3为“较不满意”、2为“不满意”、1为“很不满意”,求和后再进行标准化。具体的评价模型为:undefined。式中,Q2为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综合评价指数,Xi(i=1,2,…,7)为回答“很满意”、“满意”、“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的人次。

3.3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即综合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项的得分。Q=Q1×R1+Q2×R2。式中,Q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R1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权重,为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权重。

4 结语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为了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的辨识能力,指导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促进人居环境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地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个方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源头, 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地。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高等学校的智力资源, 依托高等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兴办大学科技园, 不仅是被发达国家所证明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也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其产业和经济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

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科技园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评价指标的完善、各评价指标对大学科技园影响力的确定, 而较少对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进行聚类或排序分析以及对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各因素进行归类。但是, 在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研究中, 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揭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 分析某些大学科技园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确定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对大学科技园发展进行排序以及对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各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就成为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这也正是本文想要达到的研究目标。

1 大学科技园的内涵

大学科技园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同一的阐述, 且相关的概念之间有诸多重叠、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 如大学科技园、研究园、大学研究园、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等。因此, 国内有学者专门对大学科技园的不同阐释和相关概念作了综述和分析。

根据所讨论主题的需要, 本文将采用《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大学科技园的界定, 即“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 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 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 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它是高校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 。

2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大学科技园的内涵, 本文认为对大学科技园的评价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图1) :

2.1 所依托大学的科研水平

大学作为大学科技园主要依托方, 其科研水平、科技成果、人才素质是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所依托大学科研水平主要是指大学科技园所依托大学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和科研开发能力。具体通过国家级科研开发基地情况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 、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情况、获专利情况、在校师资情况 (院士、教授) 、在校研究生情况 (硕士生、博士生) 共6个指标来反映。

2.2 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

科技园孵化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学 (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这个蕴藏着巨大知识成果和专业人才的“蓄水池”能否释放出其巨大的能量。所以, 本文把孵化能力作为考察科技园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 此指标体系由科技园孵化企业情况、孵化面积、与依托单位的关联情况三大方面7个分级指标组成。

2.3 大学科技园的创业环境

大学科技园创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吸引企业家到该园区创业。好的创业环境一般包括高效率的管理体制, 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氛围, 完善的支撑中介服务体系 (包括政策、法规、体制等的健全情况, 工商、市场、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 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创业环境一般从以下几个指标入手: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依托单位支持政策、措施及政策落实情况;学校人才、图书、设施等资源向科技园开放情况;科技园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运行情况;科技园提供的用地、通信、交通、物业等基础设施情况;中介服务机构设立情况;风险资金及种子资金设立情况。

2.4 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 尽管构成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元的, 但技术创新能力是其中起核心作用的要素, 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大学科技园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科技园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R&D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中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自主创新产品和专利数;在孵企业被批准创新产品数以及园区内各类研发机构数。

2.5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成果

孵化育成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内涵之一。因此, 在评估大学科技园运行情况时, 不能不考虑其建设成果。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成果主要通过以下5个指标:在孵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年增长率;毕业企业近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在孵企业的单位孵化面积人均销售收入;园区近三年培训从业人员的情况;吸引留学人员创业的人数。

3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有关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的方法比较多, 如模糊评价法, 专家定权法, 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尝试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使用) 用于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 其中使用层次分析法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各指标的权重, 而使用模糊评价法的目的是通过各指标的实际数据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状况。

3.1 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权重集

层次结构模型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 即分解、判断、综合。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其一,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其二, 构造判断矩阵;其三, 计算单一准则下的权重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其四, 计算总排序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1) 依据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按照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形成一个递阶层次。处于最上面的层次是大学科技园发展指数, 即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中间层次是准则层B (本文中指Bk, k=1, …5) , 最低一层是决策的方案层C (本文中指C1……C31) 。

(2) 对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如: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Cij (i表示横行, j表示纵列) 是对于B1而言, Ci对C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 通常Cij取1, 2, 3, …, 9及它们的倒数, 其含义见表1, 它们之间的数2, 4, 6, 8及各数的倒数具有类似意义。

对于准则B1, 通过n1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设判断矩阵为A, 则A= (Cij) nn1具有下列性质:

Cij0Cij=1Cij, Cij=1;i=1n1, j=1n1, ij, n=k=15nk, nk指第k个准则下所包含的方案层的指标数, n指方案层的指标总数,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其他的判断矩阵。

(3)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指标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w¯i

第二步:将w¯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wi, 得到wi也是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λmax (Aw) in1wi

(4) 进行一致性检验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在计算单一准则下相对权重向量时, 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检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Ι=λmax-n1n1-1

第二步:计算一致性比率CR

CR=CΙRΙ其中, RI可以查表2得到, 如果CR≤0.10,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重新计算。

(5) 计算总排序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设方案层各指标 (二级指标) 的权重为wi, i=1, …n, 准则层各指标 (一级指标) 的权重为wk, k=1, …, 5

总排序的权重值向量为

Wi=|w′1w2…w′1wn1w′2wn1+1…w′2wn2…w′5wn4+1…w′5wn|, i=1, …n, 一致性检验同上。

通过层次分析法, 得到了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的权重, 如表3所示。对于权重的设置, 为了防止个人的主观性过强, 本文采用了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其中发放问卷共35份, 回收有效问卷30份, 问卷分析发现, 专家们对于各指标间重要关系比较的认识基本一致。

3.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科技园发展情况

(1) 确定评语集。

本文针对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指标中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的特征, 对于影响创业环境的各定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对于影响其余四个一级指标的各定量指标, 使用评语集V={V1, V2, …, Vm}={大学科技园1的得分, 大学科技园2的得分, ……, 大学科技园m的得分} (m为被评价大学科技园的数量) , 并未采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其原因是, 若采用“优, 良, 中, 差”作为评语集, 则需要每位专家针对每个大学科技园的每个二级指标进行具体的评比并给予“优, 良, 中, 差”中的某种评价。然后统计每一个指标分别得“优, 良, 中, 差”的次数。显然, 如果大学科技园的评价指标较多, 难以保证专家对大学科技园的每一项指标都了解, 又鉴于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是在不同大学科技园之间进行的横向比较, 是一种相对值, 因此可以对大学科技园的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后加以应用。

(2) 二级指标综合为各模块得分。

表3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的权重表

①对于各项定量指标, 从大学科技园原始数据xij开始, 通过公式1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个大学科技园的处理后数据rij

rij= (xij-min (xij) ) max (xij) -min (xij) 公式1

其中, xij为第j个大学科技园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 max (xij) 为第j个科技园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最小值, max (xij) 为第j个大学科技园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最大值, rij表示第j个大学科技园的第i项定量指标在所有大学科技园的该项定量指标中的相对大小, rij是界于 (0, 1) 之间。

i=C1…C13, C21…C31, j=1, …m

以影响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成果的各指标为例。通过数据处理后, 得到下面的5×m矩阵I。

|1C21mC271C31mC31|5×m=|rC271rC27mrC311rC31m|5×m (Ι)

用建设成果的权重矩阵 (0.31, 0.27, 0.17, 0.13, 0.12) 乘以矩阵I就得到一个1×m维的矩阵II, 矩阵II反映了各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成果得分, 该m项得分都是界于 (0, 1) 之间的。类似地也能够得到所依托大学的科研水平、孵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各模块的得分。

|大学科技园1的建设成果得分 … 大学科技园m的建设成果得分|1×m (矩阵II)

②对于影响创业环境的各项定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 其得分为:rij=p=14apijpp=14apij4其中, p=4, 3, 2, 1 (4, 3, 2, 1分别代表优, 良, 中, 差) , apij代表评价第j个大学科技园的第i项定性指标时p出现的次数, i=C14…C20, j=1…m, 得到rij后, 同理可以得到各大学科技园中影响创业环境的各指标的得分矩阵, 各得分在 (0, 1) 之间的。

可以将各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科研水平、孵化能力、创业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成果模块的得分综合成一个5×m维的矩阵III。他们是构成科技园发展指数的基础。

|1m1m|5×m (ΙΙΙ)

(3) 各模块得分综合为大学科技园发展指数。

再用一级指标的其权重 (wk) 乘以矩阵III可得到各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指数矩阵, 这些发展指数的大小代表了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强弱。 即

总体而言,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相对较好的评价方法。将其应用于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 不仅原理科学, 逻辑合理, 方法简单, 结论可靠, 而且能够对构成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各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 因此, 该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4 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各因素的归类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各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具体做法如下:以rij为横坐标, 以Ci的总排序权重Wi为纵坐标, 可以将影响第j 个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因素分为四个部分, 如图2所示。通过图2, 本文可以确定第j 个大学科技园应当优先着重改善哪些影响因素,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发展水平。

那些rij值较高, 重要性也较高 (即Wi较高) 的二级指标属于保持区, 对于这些因素, 大学科技园应当注重保持已有的优势, 并适时地进行发展, 使优势得以不断地巩固;那些重要性较高, 而rij值较低的因素属于加强区 (优先改进区) , 大学科技园应当特别重视处于加强区的因素, 尽力提高这一区域的各rij值, 使之向保持区靠拢, 因为加强区内指标的rij值的提高, 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必备区中包含那些rij值较高而重要程度不高的因素;最后的一些因素是那些重要程度不高、rij值也不高的因素, 对于这些因素, 大学科技园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 可以进入忽略区。

总之, 对于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 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结合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模糊评价法来比较各个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优劣;在此基础上, 可以确定各指标处于哪类区域, 以提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策略。

摘要:在界定大学科技园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探讨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在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并对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类。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海英, 熊飞.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3) :54-55.

[2]贺仲雄.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3]黎薇, 金泳锋, 陈媛.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企业专利竞争力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 :104-105.

[4]陈益升.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研管理, 1996, 17 (6) :1-2.

[5]LAMATAMT, PELAEZ J I.A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onsisten-cy Of Judge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2, 10 (6) :677-682.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1

一、企业竞争力及其构成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与竞争者相抗衡的能力,是企业拥有要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将市场机会转化为经营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竞争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企业是以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参与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基础构成要素,如果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差,企业的其它竞争力便无从谈起。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是由企业产品的功能、质量、技术含量、款式、使用条件等因素所决定。

2、成本和价格竞争力。产品的服务成本和价格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在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本、销售价格水平越低,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竞争力主要是由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边际贡献、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等因素所决定。

3、分销能力。产品生产出来并经过合理定价以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分销渠道和网络才能由生产者、销售者向消费者转移。企业产品的分销能力影响着其产品的销售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企业的产品分销能力主要由分销渠道的方式、分销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分布、分销机构在用户中的形象等因素所决定。

4、促销能力。促销是树立产品和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必要手段。促销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和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强弱取决于企业的促销费用预算的大小、促销方式的选择等因素。

5、信息能力。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的要素资源,能否准确、迅速地获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市场信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信息获取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意识、市场调研费用预算、信息获取渠道和网络等因素。

6、售后服务能力。售后服务已成为现代产品的延伸,为产品的附加利益。在产品的功能和外在形式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售后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产品销售有着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位势。企业售后服务能力的大小与企业的售后服务网点、服务人员、服务的范围和期限等密切相关。

7、要素资源的获取能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这些要素资源供给的能力、企业获取的成本,直接制约着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质量、成本以及所可能采取的分销和促销手段的选择,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8、创新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轻便、多功能、安全的产品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为适应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企业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拉动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研发人员及其创造性、研发费用、外部技术的接触和消化能力等因素。

9、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所拥有的要素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转化为产品。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构成因素。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制度、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学识水平、管理经验、开拓精神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

另外,企业生产规模、投资扩张能力、享有的政府优惠待遇等,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二、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竞争力有多种表现,为便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及从总体上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找出企业与竞争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需要建立一套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要遵循科学性、层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设立的指标要能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计算方法科学。层次性原则是指不同的指标反映企业竞争力的不同侧面。整体性原则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各单个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标,用以说明企业竞争力整体情况。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取得、真实可靠。可比性原则是指各指标便于横向、纵向对比,以反映企业间竞争力的差距、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上述原则,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方面的指标所构成:

1、反映产品市场适应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产品销售率;产品畅销率;产品优质率;产品退赔损失率;产品用户满意度。

2、反映成本和价格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单位成本领先系数;成本利润率;安全边际率。

3、反映分销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市场覆盖率;物流效率(时间和成本)。

4、反映促销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促销费用率;广告收益率。

5、反映信息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信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重;管理人员计算机装备率;Internet装备率;网络利用率;信息调研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

6、反映售后服务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售后网点分布率;售后服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售后服务顾客满意度。

7、反映要素资源获取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供货商的合同履约率;外部融资比重。

8、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产品更新率;新产品储备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比重。

9、反映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管理人员劳动生产率;本科及以上学历管理人员比重。

10、反映企业市场位势的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用户保有率。

三、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上述指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要反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将其综合。目前综合评价方法很多,本文则采取可操作性较强的综合指数法。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F为报告期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数值越大,企业竞争力越强;Xi1为报告期第i项竞争力指标企业水平值;在企业间竞争力分析比较时,Xi0为报告期第i项竞争力指标产业(或行业)平均值;在企业竞争力动态分析比较时,xi0为某一固定期第i项竞争力指标的企业水平值;Wi为第i项竞争力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运用专家调查法予以确定,且

评价体系与方法 篇12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KPI方法

KPI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的简称, 就是关键的业绩指标, 关键业绩指标也是整个企业内部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指标要素。KPI主要反映了企业内部制定的战略目标, 也反映了企业目标逐层进行分解的具体量化表现。目前, 很多企业都根据企业自身具体特点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各种方法相互融合, 建立企业特有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关键业绩指标 (KPI) 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对接。

一、KPI方法的基本特点与含义

目前, 大部分企业都采用的是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平衡积分卡方法, 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企业具体的绩效情况进行分析, 分别是企业财务、企业拥有的顾客、企业内部具体的营运状况以及学习和成长。对于KPI的理主要来源于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帕累托, 根据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原理, 也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定律。这种定律的主要思想就是将企业百分之八十的资源都要花费在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的企业项目中, 然而这百分之二十的企业项目能够带动起剩下百分之八十项目的发展与创造。但是怎样才能找出企业最关键的百分之二十的项目呢?这就开始出现了KPI的理论, KPI的具体理论就是找出企业项目中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的关键因素。利用KPI的理论方法进行企业的绩效评价, 明确找出企业中百分之二十的工作重点以及考核的主要重心, 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简单的解释就是, KPI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把握好企业战略定位并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进行责任的划分, 找出企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最终建立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

二、KPI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接的适应性与可行性

1. KPI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接的应用价值

首先, 企业都是以营利作为经济职能, 兼具着社会性职能。企业能够发挥自身作用的对象就是整个市场的消费群体以及广泛的社会人群, 但是企业内部出现直接作用对象以及管理监管对象相互分离的现象, 这就造成企业的监管机构很难及时发现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用KPI的方法, 能够让企业向监管部门或者是服务对象只汇报企业内部一些关键指标的具体情况就能够让监管部门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KPI的使用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其次, 我国企业的主要情况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共同存在, 共同发展。国有企业主要分为地方性的国有企业以及中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要可以分为家族式民营以及股份制民营。无论是哪种企业, 这些企业的经济职能以及社会职能基本都是相同的, 在这些企业中的资源、效益以及要素等绩效情况以及绩效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KPI的方法具有非常高的适用性。

2. KPI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接的适用价值

KPI主要体现的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具有的基准性, KPI主要是将企业战略目标作为准则的绩效评价方法。但是我国企业具有竞争性以及盈利性, 还具有特殊的战略职能, 所以这些企业的社会职能对战略目标进行的分解并不会受到任何妨碍。从某种意义上分析甚至可以说KPI更加适用于具有特殊性职能或者是国家职能的企业。其次, KPI主要体现了企业战略目标具有的特殊定位性。利用KPI的具体方法对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团队进行考核, 最重要的就是对企业关键要素进行考核。KPI的方法对于企业的关键因素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入口”以及“出口”两个部分, 核心指标放在了企业的产出端以及投入端。

三、KPI对关键因素进行确认以及应用的主要思路

1. KPI具体的构建方法

KPI具体的构建方法有比较法以及建库法。KPI的比较法主要适用于服务性企业和其他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 在企业进行运营时比较企业流程基础, 找出差异性, 并找到自身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风险。目前, 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法最终都会归为KPI的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出企业具有的最大劣势就是对于创收能力较差, 明确劣势以后下一步就是利用KPI的具体方法展现出企业的核心指标, 进一步激励企业内部的管理团队, 可以将经费的创收倍数看成是KPI的关键性指标。

2. 追踪绩效表现, 审核KPI的关键因素

首先, 需要追踪绩效表现。在确定好考核标准以后进行严查, 调查企业内部员工在具体的考核标准中表现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企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追踪调查绩效表现, 获取准确的信息。企业在制定好具体的追踪计划以后, 重点需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追踪调查。不能盲目就制定各种指标, 制定完指标也不能轻视考核制度, 只有科学有效的指标才能服务于绩效评价体系。其次, 利用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进行审核。企业内部具有的控制构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以及内部的监督检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有利于企业内部改善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内部绩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是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一项挑战, 因此, 对于绩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并引入KPI分析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绩效评价体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 KPI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绩效评价体系具体的基本结构, 成为了企业有效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薛炳海.关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江苏商业会计, 2006, (2) :18-20.

[2]何跃美.转型期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05, (8) :28-30.

上一篇:经尿道同期治疗下一篇:玉米螟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