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与评价体系(共12篇)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1
一、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坚持走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资源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方面,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国内高校缺乏对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和监控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多表现为随机性的教育教学检查和对教学突发性事故的临时管理, 缺乏必要的预防和监控措施, 缺乏积极的、制度化的和全程实时控制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学质量监控表现为较大的随意性和形式化。另一方面, 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促使各高校必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入世后,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不断地走向国际化、市场化。中国可与世贸组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 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 如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和办学经验, 吸引国外的教育投资, 加强高新技术短缺人才的培养, 缓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压力等等[1]。
为了确保并不断提升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2001年、2007年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要求高等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措施条目化、具体化, 加大力度改革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此,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实施全过程、实时的和制度化的监控, 是中国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3,4]。
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是多元化社会中重要的、特殊的、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其三大基本职能。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 这既要考虑高等学校自身存在的特点, 又要兼顾其作为社会群体的特殊性。本文对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比较, 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
1.国外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己经从20世纪60-70年代对受教育机会的研究 (Burgess, 1978) 转向80-90年代更多地对其自身意义的研究 (DianaGreen, 1994) [5];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AllanAshworth, 1994) 转向质量监控的机制研究 (GeoffreyDoherty, 199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更是形成了一整套的监督和调控机制。这套机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社会监督。即英国的每所高校都有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这些来自校外的人代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为大学生提供生活费的学校所在地方当局代表;以纳税人身份监督经济效益, 影响学校专业质量, 关心教学质量的企业界代表;教育部指派人员、大学过去的毕业生、中学校长以及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等。 (2教育部门的监督。上级教育部门对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来自两方面:督导团的教育审计和高等教育基金会的教育评比和科研评比。 (3) 平行监督。平行监督表现在校际和教师之间互相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上。对学生考试评卷, 大学规定每份考卷必须由两名教师评阅, 这就避免了一人说了算而产生的一切弊病, 较好地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公正性。除了本系教师外, 每个专业还必须有来自其他大学同一专业的教师参与学生成绩评定。这位来自校外的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水平、较长的教授本专业的资历;而且任期不超过3年。这就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4) 教师对学生的监督。英国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比较民主、亲密。所谓民主指学术上不是教师说了算, 也不是凭某本教科书决定对错。学生完全可以引经据典反驳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观点。所谓亲密, 是指老师对学生的负责。每位导师都必须每周与学生单独见面一次,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与答疑。
2.国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
国内有关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0年,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出版了《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一书。但直到1999年高校扩招后, 有关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出版了一批著作, 如《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教学质量引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思考》等等。综观己有的研究成果, 国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技术的相关策略探讨。从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实施和形成教学质量长效机制方面, 对比国外先进高校, 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精力投人不足;尚未建立科学的现代教学质量观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上存在欠缺。教学质量监控与合格证体系上的欠缺又表现为多个方面:
(1) 缺少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研究;
(2) 尚未建立校级和院系级教学质量组织系统, 与质量保证有关的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及其职责尚不明确;
(3) 教学运行和保障系统存在教学输人源不足, 教师缺乏, 课程数量不足, 实习、实验课等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缺乏效控制;
(4) 评估系统和评估机制尚需改进;
(5) 信息反馈系统尚需完善;
(6) 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系统;
(7) 对优质教学的单位和教师激励机制缺乏;
(8) 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规范性、制度化、文件化尚需加强。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现状的分析,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督和控制管理的经验, 对于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 应以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观为指导, 借鉴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 坚持学生质量为导向的监控目标, 建立发展性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第二, 把质量监控贯穿于输入、过程、输出与结果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形的各个环节, 做到实施过程走向一致, 量化指标与质化指标趋于融合建立全位的质量标准, 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监控。
第三, 应突出教学信息监控的纽带作用。
第四,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教学督导、教学激励等监控手段, 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监控。
第五, 社会应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制的主体, 让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 这样有助于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 也有助于质量评估的公正和科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评价手段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各个要素结合的方式越合理, 整体功能就越大,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就越高。本文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些问题, 提出全方位、立体式、动态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其有效实施应从教学质量的目标监控、督导监控、管理制度监控、激励监控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考量[6]。
(一) 教学质量目标监控的运行机制
现代高等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标, 因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在理想状态下, 高等教育质量应兼顾学术的、社会需求的、受教育者意愿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虽然教育管理专家们在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中力图全面反映这些因素, 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诸因素兼顾是很困难的。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 只有确定合理的目标, 才能制定有效的实施措施和评价方案。从时间序列上考量, 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监控的运行手段可为三类:
1.前馈控制
影响教育质量控制的诸环节中, 控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质量目标, 并且分解为具体可操作、规范而科学的标准, 以便于更好地实施质量监控。如在课程质量控制中, 对即将开的选修课, 除了进行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的论证外, 还应对课程开设者进行资格审查。
2.过程控制, 又称“形成性评估”
它关注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程度。在教育运行中, 对效率作出估计, 以对存在问题作出诊断为目的, 使教育运行过程不致在偏离目标太远的时候才去采取校正措施, 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质量。
3.反馈控制
要注意反馈信息渠道的多元化:通过建立专业性鉴定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反馈信息的权威性;不应将事后的质量评估视作工作的终了, 而应积极地为新一轮工作、活动提供质量控制、工作改进的建议;质量评估必须同资源分配、职级晋升等晋级奖励、惩罚等强化措施配套施行等。
(二) 教学质量督导监控的运行机制
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织, 是高等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 各级教学督导组织在开展教学质量督导监控时, 应注重督导工作的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创造性和反馈性。
具体而言, 各级教学督导组织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1) 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估。 (2) 对学科、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并提出建议。 (3) 对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和监督评估。 (4) 深入教学第一线, 每学期至少听课30学时, 课后与任课教师就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交流。 (5) 检查教学各环节的执行情况, 广泛收集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反映和汇报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 检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规章制度等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 (7) 参加各类教学评奖、评优、评估等活动, 参与教师晋升职称、非教学人员转教师、新进教学人员的教学考核。 (8) 定期撰写调研报告和督导信息, 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三)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监控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各项教学基本文件、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学监控方面的有关制度。
1.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 包括各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检查和定期的教学检查。开学前教学准备检查包括教室、教材、设备等教学条件, 学生注册, 教师上课准备情况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包括各教学环节检查、重点问题以及学风、教风检查;期末教学检查重点是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考试情况。检查方式是听课、召开座谈会、抽查学生作业、分析考试成绩及试卷等。
2.干部、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制度。
每学期组织校、院、职能部 (处) 领导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 全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
3.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聘请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和院教学督导组, 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 采用听课、调查、座谈、访问等形式, 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 各学院成立教学督导组。
4.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以学生为主体, 经常性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学质量档案。
5.建立教学管理人员聘用、考核和培养机制。对不能胜任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离或组织进修, 合格后方能聘用上岗;不定期通过各种业务培训, 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责任心和事业心, 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效率。
6.围绕课堂教学的全程监控,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包括以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试讲制, 教研室 (或课程组) 集体备课制和教案检查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前准备情况监控制度;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 领导干部、督导专家、管理干部、教师同行等随堂听课制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方位教学过程监控制度;以考试制, 成绩分析制和学生座谈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完成后监控制度。
7.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8.教师教学激励机制, 有效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四) 鼓励监控的运行机制
对教学质量实施激励监控, 其目的在于: (l) 运用激励机制引导参与教学活动人们沿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前进;2) 运行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学生、管理者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监控; (3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管理者、学生与管理者, 以及人与其它教学因素的关系实施有效调节。教学质量激励监控的具体实施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教学工作热情;二是充分运用激励原则这一教育学中的重要原则, 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和成就动机,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世强.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4)
[2]贺祖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与运作[J].广西高教研究, 2000 (3)
[3]潘愚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4]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 .东南学术, 2002 (2)
[5]刘绍勤等.国内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5)
[6]韦成龙等.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机构.标准和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3)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2
(1)评教内容: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是否新颖,成绩是否优良;考试方法是否灵活,分值10分。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否给予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实现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是否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辅助教学,分值8分。教学内容。是否向学生介绍本课程(学科)前言和发展动态;是否运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传授知识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复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值8分。实践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毕业后马上顶岗上任。以获奖证书、毕业论文成绩、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来体现,分值8分。教学常规。按时、按教学计划上下课,不调课,不停课,不缺课;教学严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出勤率高;耐心辅导,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熟悉教材,教案工整,板书规范,字迹清楚;语音标准生动,吐字清晰,使用专业术语;仪表整洁大方,上课情绪饱满,分值6分。
3.2教务管理部门与教学专家督导组评价(20分)
(1)教学效果评价。教学专家督导组对授课教师每周至少随机听课1次,根据授课情况,给予公正合理的客观评价,分值10分。(2)教学文档评价。教学文档的规范程度,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案是否清楚、工整、认真。实践教学安排是否合理,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有创新,分值10分。
3.3各院、系及教研室评价(40分)
(1)综合考核。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本系(院)授课教师的政治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定。(政治表现、专业水平、实践能力、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体现),分值10分。(2)能力考核。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是否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是否出版著作,是否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是否主持研究院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是否承担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是否指导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的各项奖励,是否被授予院级及以上教学骨干、教学名师、教学十星和优秀教学奖等光荣称号,分值20分。(3)试卷考核。是否完成本专业试题库建设,是否改革考试或考核方法,效果是否明显,分值5分。4.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教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是否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有创新内容、论文是否被评为系级或院级优秀论文,分值5分。
4教学质量评价认定标准
4.1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定标准
按综合评定结果分为A,B,C,D四级,A级为优(90分以上),B级为良(80-89分),C级为合格(60一79分),D级为不合格(60分以下)。
4.2综合评定标准
90分以上者,可参加学校教学奖项和其它奖项评定,年终业务考核优先考虑。70分以下者黄牌警告,给予限课处理,限期提高,两次限课给予停课处理。60分以下者给予停课处理,两次停课处理者认定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建议人事部门重新安排其他工作。
4.3按综合评定标准,打破课时费、奖金分配以及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标准
4.4将综合评价结果向全院进行公示,公示后存入个人《教师业务考核档案》
总之,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质量监控与评价功能,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 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研究论文
★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论文
★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教育论文
★ 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讨论文
★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 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 学生 质量评价 监控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保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推行的高校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目前各高校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都过于重视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有待探索。
一、建立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1、体系内容不完整。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侧重指向教师,侧重与评估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质量、效果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投入度、效果等方面。目前正在推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就指令性要求报告学生学习满意度。因而,高校应当围绕学生学习活动及其质量开展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评价与监控,完善现行体系的内容,真正体现对教与学的评价与监控。
2、评价范围的局限性。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主要关注的是高校内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在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对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的影响的有效测量与评价。因而,要加强学生发展潜力、职业生涯发展质量的测量与评价。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项目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同样关注学生的学;不仅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在校期间学习质量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的影响。该体系应包括以下项目:
1、面向在校生的学习满意度调查。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满意与否,是影响他们在校学习水平的关键因素。学习满意度调查主要调查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服务是否满足学生的期望?没有满足学生期望的项目是哪些?学生对哪些项目评价较高?哪些项目是消极评价?学生期望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服务是哪些?
2、面向在校生的学习投入度调查。学习投入度能较好的体现出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关注。学习投入度一方面是指学生在校园中的学术活动与非学术活动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吸引学生投入各项学术活动和非学术活动的力度和能力。通过学习投入度的调查,能有效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活动状态。
3、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在校生的教学质量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某一位老师的评价,而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则侧重学生离校之际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更具有客观性、整体性。
4、面向历届毕业生的质量调查。学校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通过实地走访、召开校友联谊会、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座谈会等形式,从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构建
1、建立学生学习指导中心。目前高校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学习需求日趋高涨,建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中心势在必行。即在大学或院系层面建立相应的组织,由专门的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有关问题尤其是发展性的学习问题开展专业指导。目前我国“985工程”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开展实践,但地方院校还未启动此项工作。
2、完善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常态监测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五位一体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工作。高校审核评估依赖的基础之一就是《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高校通过挖掘和分析数据库,并依托信息公开制度,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3、健全教育评价体系。高校要健全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在健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对校外利益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建立由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覆盖各个教学环节的教育评价与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兢,廖湘阳.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
[2]The NSSE 2002 Report: From Promise to Progress-How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are Using Student Engagement Results to Improve Collegiate Quality.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dian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and Planning,2002:8.
[3]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 http://udb.heec.edu.cn/.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4
1 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 1 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迅速发展,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截止至2014 年,开设了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占全国高校的90% 以上,高等工程教育在校生( 本科以上) 约560 万余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2% ,可谓是三分天下已占其一。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对整个高等教育全局有着重大影响,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实行质量监控,将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其长远发展。
1. 2 缓解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跟不上规模”现状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虽位居世界之首,但其教育质量远不如其它发达国家,中国仅被称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而非“强国”。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2008—2009 年度) 》表明: 在参与排名的134 个国家或经济体中,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第52 位[1]。此外,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 2013 年度) 中的关于用人单位对工程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60 多家用人单位中有将近一半的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不满意。由此可见,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变得迫在眉睫。
1. 3 工业化发展及其人才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坚持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利支撑。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国将需要大批的创新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严格监控、把好质量关,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
2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指出其弊端进行深入分析,是完善体系的重要前提。
2. 1 照搬其他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忽视工程教育的特殊性
目前,大部分的工科院校尚未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而是直接照搬或模仿其它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有些甚至仍然采用“教务处→院系→教研室”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监控模式。其监控效果虽然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因其缺乏针对性,忽视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等的特殊性,使得监控结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2. 2 教学环节监控失衡,缺乏科学性
教学环节监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第一,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实践教学对工程教育来说至关重要,长期忽视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将直接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对其它教学环节的监控。当前的监控模式中,主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秩序为主要监控对象,而对于课本内容的选择、培养方案的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其它环节缺少有效监控。
第三,以学校学习阶段为主,忽视对实习阶段的监控。工程人才的培养时期不仅包括在校的学习阶段还包含在企业的实习阶段。在企业的实习阶段是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实践、社会环境的重要时期,现有的监控体系对学生的校内学习过程较为关注,忽视对其校外的实习过程的监控。
2. 3 质量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客观性
从当前情况看,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评价主体的设计,由校内的学生网上评教、教学督导评价及校外的企业评价等组成,而对于关乎教育未来的质量评价标准却未详细提及,对于如何科学评价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学管理等环节还尚处于盲区,导致评价主体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掺杂较多人为成分,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最终失去评价意义。
3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分析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体系的一般构成要素及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构建的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如下图。系统由监控系统、评价系统、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3 个子系统组成,如图1 所示。
3. 1 监控系统
3. 1. 1 监控组织
除教务处、院系、教研室等校内监控组织之外,专门设立教学督查委员会,由学校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师牵头,邀请用人单位代表、专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进行协同监控。各组织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内部矛盾及关系,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级管理,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转。
3. 1. 2 监控内容
3. 1. 2. 1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需符合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结合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根据社会及产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及改进。平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的关系。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培养方案,按照计划、方针,严格执行。
3. 1. 2. 2 课程设置
以专业目标、岗位及市场需求为依据,参照课程标准结合专业特色,建设课程体系。根据实用性、适用性、科学性、权威性、新颖性等原则选择优质教材。课程安排要充分体现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重视,突出工科专业的特色,强化课程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 1. 2. 3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必须从工程实际出发,摒弃照本宣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工程应用设计、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法、图表展示、多媒体及小组学习等教学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设计技能及团队精神。
3. 1. 2. 4 师资队伍
重视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教师的工程素质教育,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设计、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思维及教学方法。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及行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及学生共同探讨专业前沿问题、工程实际需求及最新技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及工程素质。
3. 1. 2. 5 实践教学
加强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度及实验室建设的监控,要及时更新实验室的专业设备,重视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培训。以技能培养为教学核心,开展更多创新性、综合技术性实验,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加工程实践训练的周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1. 3 监控制度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制度是保障质量监控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工科院校要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监控制度。通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通过健全教师发展制度,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及综合水平。通过健全从业人员资格考核、奖惩晋升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及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完善教学督导听课、网上评教、教师互评等相关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 2 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
3. 2. 1 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收集
由校长、院长、教学督导、专家及分管教务处、招生处、人事处、学工处等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开展教学检查、教学竞赛活动及跟踪授课、监督听课等形式了解教学过程,收集教学信息。
3. 2. 2 教师信息收集
通过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教师评学形式掌握学生的学风状况及课堂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实践教师的授课计划表,获得学生实践安排、实践技能掌握情况。通过同专业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制度,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相关授课信息。
3. 2. 3 学生信息收集
通过学生评教,获取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学校教学环境、实验室条件以及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议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教学问题,采取改进措施。通过组织教师教学情况讨论大会,掌握学生的上课率、实习积极性、期中、期末成绩、实践能力等信息。
3. 2. 4 社会信息收集
通过毕业生质量调查表,获得用人单位、工程教育的社会评价机构、政府部门、学生家长等对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技能、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的相关信息反馈。
将通过以上四种渠道收集而来的教学信息客观如实地反馈给院系、学校、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通过详细分析教学信息报告,参照质量标准,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实现监控目标。
3. 3 评价系统
3. 3. 1 评价原则
3. 3. 1. 1 客观性原则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根据目前发展现状对比期望目标,发现不足与缺陷,促进改进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目的也是通过评价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活动,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评价过程及结果必须反映客观实际,避免掺杂过多主观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公平、公正。
3. 3. 1. 2 全面性原则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人才培养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必须从整体出发,包含与评价对象相关的各个因素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评价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全面性。
3. 3. 1. 3 导向性原则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原则。在实施人才培养评价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根据反馈信息、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评价指标进行跟踪调查与评价,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引导其根据评价标准及结果,朝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进与调整,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 3. 2 评价功能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是运用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参照一定的价值评价标准,对影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判断。主要以工科院校的教育质量为对象,根据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从教务管理人员、学生、教师及教育相关人员那收集评价信息,为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判断依据。因此,随着工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工作的规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作为质量诊断与质量调控的手段之一,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 1) 鉴定功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仅可以认定、判断评价对象的素质、水平高低、成绩优劣、合格程度等实际价值方面的功效,还能判断评价对象是否具备专业能力及市场需求的其它能力。其鉴定功能主要是一种终结性的,是参照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评价标准,判断评价对象是否达标,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分出等级及名次。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评比、鉴定的功能。
( 2) 诊断功能。人才培养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是否符合评价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主要是先从各个渠道收集好教育相关的各类信息,包含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实践活动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等,从中发现教学过程及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肯定成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诊断功能的主要作用。
( 3) 激励功能。评价具有激励改进、鼓舞奋进的功能。无论哪种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其宗旨与目标是一致的,主要通过使评价对象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并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或者管理过程中,改进缺点,获得进步与收获,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对评价对象的相关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时,通过肯定成效,否定缺陷,指出原因,展望发展等过程将有利于激励评价对象的主体意识,鞭策其改进与提高。
( 4) 导向功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将引领评价对象改进与提升。其主要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相关活动,如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评价反馈、最终进行调整改进,达成教育效果。在教学相关活动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将有利于引导教师、学生、教辅人员、教务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调整与改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3. 3. 3 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资格评定活动,其本质属于评估活动。主要判定工科专业的教育是否符合教学质量标准。自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变得更有现实意义。因此,工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其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并认真分析认证评估结果,对照认证标准,找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不足,不断改革创新,建立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
3. 3. 4 实施多元化评价方案
3. 3. 4.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除学校教学督导及师生之外,用人单位、媒体、学生家长、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工程行业专家等都应该参与评价活动,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相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3. 3. 4. 2 评价方式多元化
运用学生评教、领导评教、教师自评、教师同行互评、教师评学、师生评管、行业专家评教等组织形式,采用期中、期末笔试测验、座谈会、意见箱、问卷调查、评价表、毕业生信息反馈表等评价方式,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 3. 4. 3 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学校、教师及学生为主要评价对象,结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含学校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实验室的建设、实习计划的实施程度; 教师的工程背景、工程素质、实践经历、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
3. 3. 5 评价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是质量监控的重要的参照依据,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科院校必须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权威性、科学可信性。在设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指标要全面。任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都应该重视,评价指标务必要涵盖各个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整体上对教学相关各个因素进行评价。
第二,评价指标要有侧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所有因素中有轻重之分,所以不能设置同一权重点也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教学影响因素。评价过程中要有侧重点,要注意处理好质量因素中的内部矛盾。
第三,评价指标要可操作。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合理、可操作,除了要保证二级、三级指标的表述精准之外,评价权重的系数也要科学可行,确保整个评价活动可以真正得到实施,发挥评价效果。
第四,评价指标要相互联系。整个评价指标属于人才培养评价系统中的一部分,要发挥评价系统的整体作用,就必须保证评价指标中的各项指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才能确保其各司其职,发挥好系统作用[3]。
4 结论
本文从工科院校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入手,以全面质量管理( TQM) 及高等教育质量观为理论基础,针对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现状,尝试构建了由监控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及评价系统组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其突破高校内部和外部的机制体制的壁垒,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真正有效地推动我国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雪,王孙禺.从全球竞争力评价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6.
[2]段芸.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52.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5
与实践》结题报告
教育部
I08—4号项目组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系教育部2000年7月下达的研究项目(见教高司[2000]40号),项目编号I08-4号。本项目于2000年10月开题,至2003年11月基本完成,历时三年。现将项目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国外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产生了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教育评价活动的基础上,掀起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热潮,且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教育评价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就令人瞩目。近2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也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跨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着信息社会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将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洪流;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序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认真探索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等重大课题。高职高专教育也必须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因此,开展本项目研究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在这种深厚的现实基础上,本项目采用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立足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实际,既回顾历程,审视实绩,总结经验;又瞻望前景,提出方案,积极实践,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项背景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并从2000年开始分批下达了100多个研究项目。本项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是其中一个研究项目,是整个“项目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项目研究的任务与原则
(一)项目研究的任务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下达的《项目任务书》,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 1.开展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和过程管理办法,构建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二)项目研究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结合实际,坚持了如下原则: 1.应用性原则
本项目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范围上,“注重微观研究”、“注重过程评价”和“注重实践应用”;在过程中,强调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以切实提高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
2.指导性原则
本项目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理念,审视了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并进行了适当的理性抽象,努力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对兄弟院校有借鉴作用。
3.广泛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广泛参与原则。本项目组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成员均为教务处长、系部主任或高教研究室主任等,这为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参与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利于研究成果较快地转化为质量保障的实际行动。
4.“多层次相结合”的原则
本项目采取了部级、省厅级和校级“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效果良好。本项目组11所院校参加了教育部I08-4号部级项目研究,有关成员学校承担了省厅级课题研究。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浙教高科[2001]261号),并于2002年结题;王成方同志还与该院周文根副院长于2001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高职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与训练方法的研究》(浙教科规组[2001]12号),将于2003年底结题。宁波高专教务处长胡刚教授于2002年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浙教科规办[2002]3号)。同时,每一所成员学校都下达了校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宁波高专汽车系还开展了系级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多层次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既扩大了参与面,又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和主要进程
(一)项目研究的组织分工
本项目组由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院校组成。根据教育部《关于〈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的通知》(教高司[2000]40号),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为项目主持单位。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同意徐挺同志担任<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I08-4号项目主持人的批复》(教高司函[2001]150号),确定宁波高专启运校区总负责人徐挺同志为本项目主持人。
本项目组下设三个子项目组:
1.“国际比较研究”子项目组,组长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蓉副教授,副组长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室主任吕全忠副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任君庆副教授。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刘先义教授,副组长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金朝跃副教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程宜康副教授、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陈良政副教授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成方副教授。
3.“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项目组,组长为彭城职业大学副院长周维武副教授,副组长为温州大学副校长薛伟副教授与督导组伍硕教授、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李平副研究员、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卢崇高副教授和彭城职业大学教务处长王峰副教授。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进程
本项目研究与实践采用“集中研讨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序有节,阶段性明显。
1.开题阶段——2000年10月,本项目在宁波召开了开题会议。会议学习了教育部教高[2000]2号、3号文件,传达了高教司领导对项目研究的指示精神,明确了本项目的研究任务和初步研究思路,确定了项目研究的分工。
2.研究与实践阶段——3年来,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积极研讨,认真实践,既产生了理论成果,又取得了实践经验,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其间,项目组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
2001年5月,在彭城职业大学召开了第二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传达了高教司领导的讲话精神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进展情况,交流了丰富的调研资料和初步成果,深入讨论了研究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与重点。
2002年5月,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了第三次项目组会议。会议介绍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交流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对项目研究的成果形式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商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和有关事宜。
原定2003年5月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第四次项目组会议,由于“非典”原因而取消。
3.结题阶段——2003年10月,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项目结题会议。会议交流了项目组及各子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总结了项目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商定了成果出版和鉴定等问题。
4.鉴定阶段——2003年12月,本项目接受了项目主持单位的鉴定验收,得到了充分肯定。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年来,本项目产生了如下主要成果:
(一)理论研究成果 1.出版了论著
本项目组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报告集,计35万字,拟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报告集包括本项目研究总报告、34 各子项目研究报告、各校实践探索报告、《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有关教学评价方案等。
徐挺主编的《高职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专著,计25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11月出版。
为了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建工作,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2]18号专函,徐挺同志主编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全书142万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2月出版。
同时,项目组成员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有的被核心期刊录用,有的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
2.提出了新的观点
(1)揭示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涵
本项目组认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监察、控制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的相关信息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并为改进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立了教育质量为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商品,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那么教育质量监控的逻辑依据是质量。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观包括质量目的观、质量本体观和质量衡量观等三个层面。
高职高专教育应当树立“双重服务”的质量目的观,即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只有同时树立“合格+特色”的质量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本体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包括人才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两个互有联系的部分。人才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我国高等教育已摒弃了单纯的“知识本位”质量观和“能力本位”质量观,而树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质量观。这是质量观不断演进的最重要成果。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以此目标来展开。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衡量观是市场认定观。人才质量高低的最终认定在市场。毕业生就业率高,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受到社会与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高质量的集中表征。因此,开展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活动也应以此为起点。
3.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根据教育目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全面分析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诸种因素,并对全过程实施监察、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一模式强调了全素分析、全程监控和全员参与等三大特征。
同时,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的建议——以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的教学评价组为核心,建立“小机构、大网络”的“半官方”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中介机构,以实现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探索了ED教育评价模式
ED(Eligible and Developmental)评价模式是合格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连续体教育评价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既要坚持高等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同一性,又要强调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特色化、多样性,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ED教育评价模式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的教育评价实践总结、提炼的。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正在开展“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的评建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价。
ED教育评价属于“绿色评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ED教育评价模式是对美国前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形态的借鉴和扬弃,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模式的“前奏”。
5.设计了若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第二子项目组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和《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管理纲要》。
以第三子项目组为主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水平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评价方案》、《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高职高专学生操作测评方案》等,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评价进行了探讨。
(二)实践探索成果
1.认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成效显著
本项目坚持探索“全员参与、全素分析、全程监控”的“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强调微观应用性研究。各成员学校都自觉运用这一原则,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质量管理工作。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该校所构建的“共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保障作用,《校内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于2000年11月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甬教高[2000]366号)。徐州工程学院(原彭城职业大学)提出了“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近两年按此模式进行了评价,效果良好,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学校,该校以ISO9000质量标准为理论基础,探索了ISO9000质量保障及监控模式,已取得了可喜成果。温州大学实施了“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文件,促进了部级、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评建工作。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提出了“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各成员学校边研究,边实践,加大了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为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积极抓好合格性与发展性两项评价工作,势头良好
本项目组积极倡导构建ED评价模式,这一思想已深入到各成员学校。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各成员学校都结合实际,注重抓好合格性和发展性评价工作。
(1)本项目组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评价,尤其是浙江省的成员学校都接受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且评价成绩良好。
(2)2000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了“示范专业”和“示范院校”评建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随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也深入展开。本项目研究正逢其时,也自觉地融入了这一洪流。
经过教育部高教司考察遴选,本项目组的成员学校有15个专业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有一所成员学校被列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校。在浙江的5所成员学校有9个专业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在宁波的2所成员学校的6个专业被宁波市教育局列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各成员学校都确定了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基本上形成了部级、省级、地市级和校级四级重点专业建设的格局。本项目组三个子项目组长均为教学副校长,绝大多数成员为教务处长或高教研究室主任,其中有8位校级领导,因而,在示范(重点)专业评建过程中都处于领导、指挥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绩。
(三)自觉提供咨询意见,做好参谋 1.关于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5月,本项目组草拟了《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8月,37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把此稿印发到全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征求意见。2002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发文督查重点专业建设情况时,采纳了本项目组的《方案》,把其作为“浙江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9月,此稿经修改后,递交给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以作为其参考。2002年3月,教学评价组向高教司上报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稿)》。在高教司组织的专家组讨论会上,教学评价组副组长、《讨论稿》起草人陈希天校长表示,本《讨论稿》参考了I08-4号项目组的研究成果。
2.关于教育评价的有关咨询意见
2000年以来,本项目主持人徐挺同志和有关成员先后参加了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多项评价工作。根据工作的安排,该同志先后起草了河北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多份教育评价总结报告。在起草过程中,既客观地反映评价状况和结论,又渗透了若干评价方面的见解,为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作出了努力。
同时,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院校的邀请,本项目主持人到校作了“迎评促建”专题讲座,对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各项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普遍好评。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三年来,本项目组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组的自我评价是:坚持了“教育创新”的理念,理论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观点鲜明,且富有创新意义;实践探索卓有成效,推动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作出了努力。
(一)观念创新,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本项目组提出了若干颇具新意的观点。例如,质量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逻辑依据,构建了“三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索了ED评价模式,论述了特色项目评价工作,提出了衡量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十大标准等。这些见解都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本项目组提出的ED评价模式是总结高职高专教育近20年来教育评价实践的结晶,是一种创新模式。关于教育评价的分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一直左右着整个教育评价领域。这是一种以教育评价的目的
为标准的逻辑分类,它已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本项目组则以教育评价结果的层次为标准,以高职高专教育现行的教育评价实践为基础,进行了具有连续体性质的合格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两大划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育评价的阶段性及连续性问题。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近20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方面的论著不断问世,但还缺乏高职高专教育评价的专著。本项目组的《高职教育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二)模式多样,对提高质量发挥了保障作用
在实践探索中,本项目组成员学校在“三全式”质量监控模式的框架下,结合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实绩。
例如,宁波高专是全国示范性高专重点建设学校,全国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获得单位,学校以6个部级示范专业试点(其中3个已获得“示范专业”称号)为龙头,逐步完善了部级、省级、市级和校级试点专业建设格局,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工作等,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近3年来全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全过程中,校系两级“共控式”质量监控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双控式”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徐州工程学院“主体监控、内外评估、全面分析”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ISO9000质量保障与监控模式,温州大学“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性管理”的“三全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立体网络式”质量监控模式等都是实践的结晶,对兄弟院校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三)参谋咨询,所设计的方案具有参考作用
在重点专业评价方面,本项目组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教学评价组和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提供了参考方案,并被浙江省教育厅采纳,作为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重点专业评价方案。
同时,本项目主持人等几位同志参加了教育部级、省级和市级教学评价专家组,到有关省市、高职高专院校参加了教学评价工作,并撰写了多份评价总结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当好参谋,提供了咨询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据此,本项目组设计了《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有借鉴、推广价值。同时,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纲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专业和课程水平等
评价方案等,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和推广价值。
六、项目研究的经费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经费收支平衡。
(一)收入部分,主要有三个渠道:
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拨出<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第一批立项项目研究经费的函》(教高司函[2001]227号),收到下拨经费4万元正。
2.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下达2002年高校学科建设补助经费的通知》(甬教计[2002]390号),收到项目配套经费4万元。
3.项目组及子项目组长单位各出资一万元,计4万元。
(二)支出部分,主要有:
1.出版论著两本,支付出版费6万元; 2.组织鉴定、支付审稿费等,计1.5万元; 3.支付有关印刷费等,计0.5万元;
4.项目组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每次会务费约1万元,由各组长单位支付。
七、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和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高职高专教育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任务,坚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构建起体系完备、制度完善、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起ED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建立高职高专教育合格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ED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进行着两大类评价工作,一是开展合格性评价,以保证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根据《高等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高教司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制定或正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和课程等方面的合格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施。二是坚持发展性评价,以凸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成果。自1998年教育部实行“三教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决策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示范专业与精品专业、示范性实践
建设基地、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等评建工作,这些工作可统称为“示范工程”。2003年,又开始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工程”评建工作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办出特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工程。对此,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工作必须积极发展性评价,以适应之,服务之。
在新时期,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应当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主要包括,把前述分散的评价方案系统地汇集起来,建立科学完备的高职高专教育ED评价指标体系;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机构及队伍;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一体化”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二)探索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衡量标准
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衡量标准是全方位的,但主要主指标有以下十个方向:①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②宗旨上,坚持服务性;③工作上,坚持法制化;④主体上,坚持多元化;⑤队伍建设上,坚持“三结合”;⑥对象上,坚持全面性;⑦机制上,坚持一体化;⑧方法上,坚持实效性;⑨技术应用上,坚持先进性;⑩理论研究上,坚持应用性。对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讨之。
(三)进一步完善并实践有关教学评价方案
如前所述,本项目组设计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纲要》、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方案、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方案、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方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适应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今后要在实际试行过程中不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以发挥更大的效用。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历时三年,暂告一个段落。今后的研究与实践还任重而道远,仍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勤于浇灌。
(执笔人:徐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监控体系;数控技术
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数控技术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施,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对于如何构建公正、客观、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做中学的效果急需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数控专业在人才需求调研方面做的不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课程开发等方面缺少行业企业实践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从而使课程标准的制订存在很大随意性,定位不准。部分学校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忽视了针对性和职业性,脱离区域经济实际,制订了过高的课程标准,致使学生的就业出路方面出现瓶颈,实践教学评价也无从谈起。
目前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对评价方法的研究缺少深层次考虑。学生实践教学考核的通过率大于理论教学考核的通过率,仍有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
中职学生专业实践环节作为职教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主要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培养实践能力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数控技术是当今制造业应用最广泛、发展势头最猛、新技术发展最快的一门应用型专业。因此,培养适合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大量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职教育的紧迫任务。
二、学校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极不相称,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特别在数控专业实习实训环节上,由于教学投入太大,各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说教,轻操作技能训练;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训练单纯课题,轻训练生产化与职业精神教育。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缺乏应有的实际操作技能,岗位适应性差,职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综合素质不高,培养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欢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环节改革的滞后已成为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瓶颈。尤其是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在本地就业较少,对口就业较少,就读人数也在变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校数控专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着手对中职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研究就刻不容缓地提上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议事议程。我校作为宿迁市直属学校,多年来在机械制造专业方向尤其是数控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校厂一体,产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同时我校已有一批中青年数控专业教师一直从事关于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学生数控技能培养效益最大化及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以期取得一定的建设性成果。因此我校经过申请,进行了此项课题的研究。
三、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数控专业教育探索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日渐凸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数控实训教育资源,正确引导数控专业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和情绪,有效达到中职数控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方法上可采用快频小步、重点突出的原则来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受到正面激励,体验项目完成时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中职教育成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2.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本
改变传统的终结式评价方式,采用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过程式教学评价,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安全环境意识、专业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团队协作精神、计划和决策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质量、自我学习能力等多元能力评价,结合过程性考核成绩多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给出学生最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价。
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和评价标准,拟采用激励评价法、过程评价法及综合评价法。
激励评价法是指观察找出学生的优点或创新之处或成功之处,并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制订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过程评价法是指教学评价的标准源于企业技术型人才在完成某一生产任务时所应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先前学过的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项目训练积累经验,从而形成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
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绝对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实现高年级学生接受模拟职业岗位任务要求而设置的综合训练项目所进行的教学评价。从实训过程中积累设计、编程、操作等生产一线经验,从而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训练。
四、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
1.激励评价法的应用
《机械制图》《公差与极限配合》等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数控技术专业的入门技能内容,通用性较强,基础作用明显,其最终考核应以激励评价法为主。因其评价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学习数控编程加工奠定基础。
2.过程评价法的应用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实训环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知识的建构。
《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零件造型与自动编程》等课程的专项实习、专项技能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中某一部分技能。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体验完成一个生产性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在这类实习和实训中采用过程评价法,侧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双重评价。
3.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综合实训是将若干门专业课程内容通过一个实训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一个“准技术人员”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的成果接近或基本上与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生产任务吻合,故应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我校目前已经让学生综合实训过后参加学校工厂产品的加工,正好给他们一个综合评价的机会。
实训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训教学不仅要重考核结论更应重训练、评价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我们还通过开展社会、企业对中等专业数控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的调整与研究,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构成及培养目标,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数控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评价方案展开研究,从而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技能评价方法,切实提高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虹.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探讨.机械职业教育,2002.
[2]申晓龙.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张柱银.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王侃夫.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贾道河.数控机床参考点故障维修几例.经验交流,2004.
基金项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7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2010年高职高专在校生达到330多万,高职招生院校也达1700多所。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课题,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容易受普通本科院校的影响,不自觉地在构建教
学质量保证体系时采用本科模式,直接照搬普通高校的指标体系,或沿用原中专学校的体系,具体目标不够明确,以致许多工作形式化。
1.2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以各教学环节的质
量标准为依据,具有全面性。但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偏重于教学,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其它因素,如管理水平、服务意识较少;对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等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的监控不够,对实验、实习和实训等教学环节监控重视不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偏重监督,忽视了引导,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2.1 完善教学质量与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这些制度的建立,不只是某个部门的工作,它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学督导制度、学生学籍管理细则、课程教学、考试考证、社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办法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综合性的,需在各部门的协调之下,完善相关制度并执行,有利于协调学院各职能部门在监控与评价中的关系。制度的完善可以让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制度责任到人,及时处理。
2.2 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真正体现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作用,学院主管领导要为第一责任人,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重视教学投入,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精心规划,在各项考核中,教学质量考核必须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2.3 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
学院教务处及督导组,组织有关教学评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对各系、部的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4 职业院校要重点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职业院校着重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平时关注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替代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内容应该是实践教学,要不断创新、改革实践教学。构建教学内容相适应、与职业要求相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动态监控实践教学进程,听取学生反馈情况,争取全面开放实验室。
3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3.1 教学工作评价
根据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制定评价办法,力求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包含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体现国家对高职高专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尽可能把考评指标量化,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便于操作和横向比较。
3.2 专业与课程评价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与课程上要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邀请行业或企业专家给予论证。
开展课程建设以课程评价为手段,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注重专业面的拓宽。专业教学计划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合理,执行严格。同时也要关注校外评价,如企业评价或社会的参与。
3.3 学习质量评价
学生学习质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学习质量监控和评价应以抓学风建设为根本,其中学生各种专业证书过级的比例是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对学生评价除了关注如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英语能力测试、计算机过级考试、技能大赛等情况及期末考试之外,还应结合形成性评价,最好能建立学生档案,在动态的评价中给学生以综合评价。
3.4 学生信息的反馈通过调查毕业生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学院教学的反馈意见,来改进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来适应社会需求。
3.5 实践环节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和内容既包括考核知识掌握情况,还是包括考核能力。实验成绩有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几部分内容,明确各部分在实验成绩中的比例,规定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权重。制定实验量化考核表,对实验进行量化考核。
4 结语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现状研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个层次、多种因素,因教学改革的深化而得到发展,随教学管理的完善而完善。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质量所包含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制度,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高职院校要重视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了解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2]黄秋明,王正,龚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8
1. 科学规范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 近年来包括技师学院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非常迅速, 但更多体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上, 内涵建设的发展成为了阻碍中职校发展的瓶颈, 这其中,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环节则更为薄弱。大部分的技师学院、中职学校并没有成体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甚至没有独立的督导机构, 主要靠教务处和系、部日常的检查来进行监控。在很多包括技师学院在内的中职院校,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一环空缺或者不完善的现象普遍存在。
2. 适合新时期教学工作需要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制度是组织行为的准则, 在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同时, 也最能反映学校治校的理念和思路, 所以说教学管理要规范, 制度机制是关键[1]。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进行教学管理的重要保障,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就对中职院校的了解来看, 很多学校基本做到依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特点, 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 但是在教学质量标准方面, 部分学校制定出的教学质量评价内涵和标准并不能完全体现包括技师学院在内的中职学校的特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来实现, 所以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进行有效监控的前提, 这些制度也是教学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3. 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教学督导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进行教学管理的保证, 对信息的反馈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从而做出改进, 也可以使教学管理人员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和教师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 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决策, 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形成评价—反馈—提高—再评价的良性循环[3]。包括技师学院在内的中职院校, 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所以在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教学督导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比较薄弱或者说体系上本身就不完善。例如, 学生评价的方面, 学校的教务部分给教师的反馈结果往往以定量分数或者就一个等级, 学生对于教师的定性的意见和要求容易被忽略, 教师从简单的数据中无法了解到学生对于教学的真正诉求, 也没有办法通过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工作。
二、建立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措施
1. 建立规范的中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更多的评价主体纳入到监控体系中。例如, 可以构建二级四层的质量监控体系。二级四层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学校实现二级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校系两级组成。其中分为校、系 (部) 、教研组、班级四层。学校层面由学校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及其职能部门教务处、督导室、学生处、招生就业办等。系一级包括:系领导及管理层、教研组、班级三层。根据系统论质量监控体系由计划、执行、评价、监控反馈等子系统组成。根据质量管理PDCA理论质量监控体系P (Plan) 计划、D (Do) 执行、C (Check) 检查、A (Action) 处理, 它们的整个系统必须是闭环的。见图1。
这一体系实现了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全要素是指监控体系包含教学的各个环节, 全过程是指从学生入学的招生质量分析到毕业后三年的跟踪调查, 全方位是指将普遍性评价与重点评价结合, 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组织机构参与到监控体系之中, 包括起教学主导作用教师组成的教学基层单位教研组的参与, 把好教学常规工作及其文件资料的入口关。建立学生信息队伍, 可实现信息的即时性, 即及时反馈、反馈快速性。加之校系二级及其管理层面参与的二级四层监控, 可达到监控的全面性。整个系统是闭环的, 促进教学运行管理的科学性、规范化, 以保证监控体系的完整性。
2. 建立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根本。教学管理制度既要满足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 也要体现社会对中职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的要求, 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因此, 应该进一步完善包括技师学院在内的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对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强调全方位、全要素的监控, 体现在制度方面应该也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建设。应当包括保证教学的常规制度、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以及最后的信息反馈与调节制度等。首先是教学常规制度, 规定了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以及教学运行的要求, 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包括基本的教学文件、教学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通过完整的规章制度可以知道教学工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同时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有章可循。其次是教学督导检查制度。教学督导检查就是对教学进行监督、指导与检查, 是学校经常采用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形式, 而制定科学的教学督导检查制度是保证教学督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应制定完备的教学督导检查工作条例, 以制度的形式把该项工作明确起来。工作条例应涉及督导检查工作的各个方面, 包括工作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人员组成与职责, 人员的管理细则等。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督导检查工作。
制度制定之后, 最重要的是将制度实施落实, 在制度执行时, 学校应当明确第一负责人, 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工作会议, 深入一线了解制度的落实情况, 及时解决教学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系部等制度落实的责任部门应明确工作职责, 形成不定期检查与评价制度。
3.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学校教学信息分为宏观和微观信息。宏观信息为学校教学质量现状、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等;微观信息包括理实一体教学情况、学生考查及考试情况、学生评价情况等方面[4]。学校通过对教学质量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分析后, 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和被评价对象反馈, 使相关部门和个人对教学质量监控的环节做出客观评判, 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在信息反馈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反馈的内容要全面, 反馈的方式要多样, 对后续的工作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4. 建立教学督导体系
建立教学督导体系, 要有明确的督导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及明确的职责范围, 包括: (1) 督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 对学院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控工作进行研究、评议、评审、咨询与指导的机构。督导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全院督导工作, 研究和决定学院督导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议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方案, 督导建设规划、质量评价标准、督导条例和督导岗位设置原则等重大事项;审议学院督导方面的有关政策、规定等。 (2) 督导室及校级督导员队伍。督导室是学校督导委员会的执行机构, 承担督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实行督教为主、兼顾导学、促管方针。负责学院督导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制定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评价方案、实施办法及相关的管理文件;组织实施全院性的评教、导学、促管活动;具体组织实施督导过程性工作;分析、评价学院督导工作状况, 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负责向全院发布评价信息, 通报评价结果;制定系 (部) 级督导工作考核实施细则, 组织系 (部) 督导工作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对部门及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依据;负责学生信息员队伍的组织、信息搜集、处理及反馈。校级督导员:督导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及基地的建设;指导教研活动, 指导和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督导教风、学风建设;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决策提供咨询。实行导督并举、重在引导的方针, 把重点放在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指导上;开展听课并进行评价, 重心放在课后面对面交流和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引导上。
5. 建立适合中职学校教学需要的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建立以常规的教学活动评价 (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学评教、同行评价、教评管、教评学等等) 、随机的教学活动评价 (教学督导专家对所有教学活动进行随机督导检查) 以及专项教学活动评价 (系统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精品课程建设评估、实训基地绩效考核、专业建设评估等某一项目的评价) 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评价指标, 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作用, 对评价标准进行修改, 把课程学习方法教育、企业案例引入、创新思维培养等评价要素列入评价体系, 提高各类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坚持教学工作评价经常化与制度化,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6.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当今人才市场属于买方市场、职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 用人单位应是教学质量最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人才培养缺失、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其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等最有发言权。在无社会机构对毕业生调查问卷基础上做出评价的情况下, 应把用人单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放在首位。在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在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地域, 行业协会为同类企业的组织者与代言人, 对行业最有发言权, 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中职学校 (包括技师学院) 不但要在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时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建, 施行过程也要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监督与评价。学校应与行业协会、企业紧密联系, 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 听取意见。在校级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及其专业指导委员会中聘请行业协会负责人、紧密合作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以求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的共建;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聘请能工巧匠担任以实训督导为主的兼职督导员;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平台建设, 培养满足市场与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 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学校应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反哺企业, 为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田彩萍.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9:24.
[2]舒家惠.构建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 :70.
[3]熊岚, 陈明立.教师评价中反馈的意义与策略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7) :19.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9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在学校的定位、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之后,对管理系统进行反馈、纠偏的系统。它要求定期搜集有关教学质量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各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控,实现监控与评价的目的。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质量监控观念落后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已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流。一些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重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轻前期课程的开发,缺少“人本意识”,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吻合度,质量监控不到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单一
目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忽视对实训等教学环节监控;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诚信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不足。
(三)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系统性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从指标设计上看,知识传授评价指标多与能力培养指标;在评价过程中,重视校内领导或教师的督导和评价,忽视吸收校企业、外行业的业务骨干、能工巧匠参与督导与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
(四)教学质量监控功能乏力
目前,教学质量监控还停留在“鉴定教学质量的全面状况”上,在指导教师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促进发挥学生潜能,促进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方面重视不够。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遵循教学督导多元化、标准方法科学化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监控点,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人、物、管理诸因素,按照教学活动的输入—加工转换—输出和信息反馈的形成过程来构建。具体内容如下:
(一)输入环节监控
输入环节的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保证,该环节监控主要包括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等。
(二)中间转换过程的监控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活动、教学管理状态以及相关教学条件等因素的检测,并进行有效调控,从而实现对教学效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输出环节的监控
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测,包括对学生必备知识的考试结果,职业技能通过率以及综合素质等的检测。
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监控的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确保督导监控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选取、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应以相关理论为支撑,同时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指标体系构建、评价等方面必须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既考虑指标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指标的作用,使评价指标反映较多信息。
3. 可操作性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指标内涵要清晰,收集信息方便,方法容易掌握,评价误差较小,既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又能使指标体系达到简单、经济、实用。
(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由于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太多,在评价指标选取时,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做定性选择,既从外延上明确究竟哪些因素属于考虑范围。一是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二是对评价的主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影响评价目标的各个层次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由重要监控内容组成的一级指标,中间层次是对一级指标的内容进行分解,并按照逻辑关系列出的二级指标。最后一个层次是与教学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相对应的详细内容即三级指标。
其次,定量选择。为了使指标体系既全面、完整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又避免指标过多,影响评价结果,在定性选取指标之后,要运用一些数理统计的方法,根据指标间的定量关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一模糊集合,理论上讲,给定所有元素对某个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后常常用一个数λ对这些元素进行淘汰,把隶属度小于λ的因素去掉用截集的方法使问题简化,但教学质量监控这一范围很大的模糊概念,隶属度的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采用了定性初选,然后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筛选。
(三)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解释
1.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本文以实训课课堂教学质量为例来说明评价体系的有关问题。这套指标体系共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基本上涵盖了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学质量的全部内容,能综合反映其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
2.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指标及解释
教学准备C1
教学文件准备P1
P11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资料齐备、规范,教学目的明确;
P12教案内容齐全,详略得当;
教学场地准备P2
P21实训器械、设备齐全、完好,配置符合实训要求,管理规范,安全措施到位;
P22根据实验实训要求,合理分组;
P23实训场地整洁、卫生,照明、通风、消防设施符合实训要求,规章制度齐全。
实训教学过程C2
教学态度P1
P11认真授课,悉心指导实训,及时指正学生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
P12正确解释实验实训现象,仔细审核实验实训数据;
P13规范操作,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
P14遵守教学纪律,不擅离岗位。
教学内容P2
P21实训内容与教学计划的要求相适应,任务适量;
P22实训项目实用性强,能体现就业的需要。
教学水平P3
P31概念准确,重点突出,技能娴熟,启发得当;
P32实训内容、目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讲解清楚;
P33讲究实训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P34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训报告C3作业布置P1
P11每次课都布置实训报告
P12实训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明确;
作业批改P1
P21认真批改实训报告,批改率100%;
P22准确规范地记录实训成绩。
实训考核C4
考核内容P1
P11考核的重点是测定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且有评分标准;
考核成绩P2
P21成绩评定客观、公正、准确;
P22成绩记录及时。
教学质量C5
学习态度P1
P11学生对实训教学有较浓厚的兴趣,整体反映良好。
学习成绩P2
P21学生操作规范,完成实训顺利,效果好;
P22原始数据完整,实训报告规范;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2.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分析。在模糊环境下,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定量化,运用数学变换,对事物作出综合判断。
四、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本文抽取10个对某教师的实训课进行的评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构建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实训报告、实训考核、教学质量的模糊矩阵,并结合评价等级{优、良、中、差}赋分为D={90,80,70,60}。通过学生评价,该教师的各项得分别为83.0,84.0,80.0,83.0,88.0,88.0,81.0。
该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得到的总分数为83分,属中等水平,其中各项得分较均衡,对应表中的指标,可以看到该教师在“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强,能适合就业需要”;“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各指标得分都较高,说明该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技能的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授课方法,这与该教师来自工作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实际动手能力强有关。
相比较而言,该教师在“实训的内容操作要领讲解清楚”;“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质量”这几项得分较低,这就要求该教师要从这几方面下工夫: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恰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意实训课的特点,详细规范的演示和讲解是提高实训课授课质量的保证;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巡查严格检验,重视学生的参与,融“教、学、做”于一体,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内容上,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通过评价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能使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工作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确保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数理统计的方法的运用,确保了评价的科学性,增加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实用性,有效避免教师抵触情绪的产生,加之完善、顺畅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能从中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存在理念落后、系统性差、评价不科学、监控乏力等现象,在对高职高专院校质量监控与评价时,通过科学选取监控点,精心选取评价指标,科学确定权重,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充分反映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并以模糊理论为研究工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监控与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
参考文献
[1]马捷.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2),11-13.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10
1.MOOC相关研究动态与研究内容。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检索篇名包含MOOC的文章,共计1524篇(截止2015年9月),并使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从关键词词频分布上,MOOC、在线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教学模式关键词词频出现较高。在国外研究中,MOOC的主要研究方向为MOOC概念、设计、学习理论、案例研究、商业模型、目标群组以及评价等方面。其中研究多倾向于概念、设计、学习理论理论以及案例的研究,在MOOC商业模式、目标群组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慕课的评价(assessment)方面,相关研究也比较少。从以上国内外的MOOC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MOOC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2.MOOC质量/教育质量的评价研究。MOOC课程质量以及其教育价值是决策者、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决定着MOOC是否具有真正实施到实际教学中的条件。在MOOC质量评价方面,刘路等对欧洲远程教育大学联合会的开放教育质量标签、西班牙MOOC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德国MOOC设计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MOOC质量评价应按评价目的选择局部或整体性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突出教师与学习者的评价主体地位,评价环节强化质量控制。李青等在在线课程质量量规的基础上,结合MOOC的特殊性,构建了MOOC质量模型,包括媒体技术、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三部分。冯雪松等人从量化因素与定性描述两方面出发,围绕课程内容建设及实施、内容组织、呈现、讲授方法及课程执行与推广等六个方面构建了MOOC质量评价体系。Miguel对比了ADECUR和Standard UNE 66181:2012标准。Yousef A.M.F等总结cM OOC、xM OOC以及面对面教学方式的优缺点,在综合三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构建了Blended MOOC,并应用包括开放性、质量保证等12个维度评价量规进行质量评价。MOOC质量评价是在整体层面对MOOC本身进行的综合性评估,关注的是MOOC平台与课程的有用性与易用性,评价客体是MOOC课程。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是对MOOC教学过程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客体是MOOC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3.MOOC教学评价研究。针对于MOOC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研究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同伴评价及其机制研究,自动测评系统、技术研究以及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研究。在同伴评价研究中,郑燕林等探索了同伴评价实施路径的选择;刘玲等以ed X,Coursera和北京大学MOOC为例,研究为什么实施同伴评价,同伴评价如何实施,教师如何使用,以及在实施中碰到哪些问题,等等,包括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孙力等构建了同伴互评概率模型来提高MOOC评价系统中主观试题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Hoi K.Suen指出,缺乏形成性评价和反馈,MOOCs就会变成信息垃圾或者节目广播,不能发挥教育作用,可以通过综合几种方式提高同伴评价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在构建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方面,丁慧等从学习互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学习评价机制。马桂花从电子学习档案袋、教师记录档案袋和学习成效评价等方面构建多维动态评价体系,并强调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沈欣忆等针对BOOC学习,提炼了12种学习策略,其中,学习评价策略包括作业完整度的同伴评价、优秀作业的同伴推荐、教师对学习者反思的评价以及电子徽章。裴小琴等人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出发,根据学习成绩、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信息处理以及参与水平五个指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MOOC教学效果进行评价。Linda Briggs指出MOOC的几种常用评价工具:同伴评价、自动作文评分、MOOC考试监考。Amit Chauhan总结了几种评估和评价方式,如学习分析技术,利用学生课程应用状态、学习者特点以及学生交互、论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自适应评价、自动测评、先前学习认定等评价方式;指出可以通过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学生与课程交互、知识技能的认证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价。María认为MOOC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围绕两种类型的MOOC,并列举了除了测评、任务完成等其他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2.0(将同伴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项任务)、基于网络的评价、电子档案袋、引入专家评价、语义网、学习分析等。
二、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原则
无论是cM OOC、xM OOC还是b MOOC,其评价方式目前都是从某一个或者部分角度出发进行评价。MOOC能否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除了科学有效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模式的创新应用,有效机制的保障之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评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等,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MOOC教学的有效性。
1.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SPOC(小型私有化在线课程)与MOOC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可控的课程参与学生数,使SPOC教学的学习监控、学习评价、个性化辅导、学生出勤率以及师生交互都优于MOOC课程,能够提供较深层次的在线学习体验。将SPOC教学与面对面的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混合式学习,利用翻转课堂方式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的教学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解决在线教育“最后40厘米”的关键问题。
2.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1)评价目的清晰化: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是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及时的监控,评价教与学效果,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方法和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师生交互行为,并对教与学的状态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监控。(2)评价主体全面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只有教师,而基于MOOC的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需要多方联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因此教学评价尤其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自我反思。除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外,教学督导能够以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的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基于平台的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能够实时的反映出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为教学评价提供量化的数据。(3)评价方式多元化:MOOC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需要与之相应的多元化、动态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及时的评价结果。除了可量化的学生学习成绩以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质性评价更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
三、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1.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要素。根据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基于在线教育网络课程的评价要素,结合基于学习行为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本文将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种类型:质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四个模块:互动评价、在线学习行为、测评分析、线上与线下教学,如图2所示。
互动评价。互动评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包括评价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表现两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最具话语权,能够全面、深层次的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从教学的参与者与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度进行主观的评价,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第一手的数据。(2)学生自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对象,是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学生自评主要是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自我感受等。(3)同伴评价:同伴评价是学生之间进行作品、作业的相互评价,同伴互评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参与热情,而且学习者之间通过观看彼此的作业,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相互学习。为了提高学生互评的可信度和有用性,将“同伴评价”作为一个学习任务,以任务的形式提高同伴评价的深度。(4)教学督导评价:教学督导一般为执教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能够以第三方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避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在评价过程中可能掺杂的一些影响评价的主观因素。
在线学习行为。MOOC仍是“师生相对分离”的在线教育形式,其主要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对MOOC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必须把握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反映的是学生在线学习的参与水平。通过MOOC平台数据实时的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与分析,可视化的展现学生利用平台的学习状态。(1)课程平台访问次数:学生登陆课程平台访问课程的次数,访问次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课程平台登陆在线时长:学生每次登陆课程平台在线的时长。(3)学生登陆时间段:学生登陆时间段能够反映出学生利用哪些时间进行了MOOC学习,白天、晚上、深夜还是周末等,根据登陆时间结合在线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4)教学视频观看次数与时长:教学视频是在线教育的核心资源,是学生在线学习的必学内容。在学生认真学习的前提下,反刍比(单个视频中,学生观看时长与视频时长的比)反映了学生基于学习视频的行为。(5)师生有效交互次数:有效交互是指教师对学生有效的答疑解惑及指导,学生有效的提问及教师、学生的相应。师生有效交互反映师生之间教与学互动的状态。(6)交互发帖数与回复数:发帖是在线学习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学习互动的主要交互形式,通过发帖与回帖,可以对学习内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与解决。发帖数和回帖数表现了MOOC学习的活跃度,是评价MOOC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评分析。基于平台数据的在线学习行为描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通过测评分析,能够真正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学习效果。(1)学生阶段测评统计分析:阶段测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过程性评价,反映学生每个学习单元/学习阶段的知识水平,通过客观测试,能够较快的呈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2)学生作业测评分析:主观题目是对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等初级认知能力,更能通过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利用习得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高级认知能力。通过学生作业测评分析,能够更准确的衡量学生的知识习得效果。
线上与线下教学。基于MOOC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线下教学能够解决在线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线上教学指导和线下问题解决两个内容。(1)线上教学指导:教师指导分为课程导学和个性化教学指导。课程导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实施、知识教学方面的指导,是课程知识地图的导航。个性化教学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建议。(2)线下问题解决:根据翻转课堂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线下教学通过考察出勤、任务解决、实验操作、核心能力、项目设计等方式计算线下课堂总评成绩,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构建。根据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成要素,本文拟定了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项,分别是互动评价、在线学习行为、测评分析以及线上与线下教学。同时,基于评价的可操作性,本评价体系采用等级式评价,评价等级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要素数据,如视频观看时长、师生有效交互次数等来源广泛、复杂,在应用要素数据需要教学质量评价之前,需要进行数据的筛选、统计、分析等优化过程。对于互动评价,其评价主体不同,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时,需要给予一定的评价指导。MOOC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四、结论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11
【关键词】全过程性 教学质量控制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10-02
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控制有效地弥补了原有计算机教学评价的不足,能够立足于整体角度,把握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全过程性计算机评价体系的构建,注重从综合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能力、态度、学习习惯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设计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有效提升了学生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全过程性”这一理念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一、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
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评价模型的应用是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从教学实际情况入手,把握全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保证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实施。评价模型的构建,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教学管理
构建以“全过程性”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注重对教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把握。这一过程中,注重从教学管理角度入手,对课堂纪律、考勤、学生课堂表现、课堂作业、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各方面教学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汇总,对教师教学管理情况进行评价,保证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过程
在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要注重从教学过程入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已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理解和掌握,是否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目的在于分析教师的教学水平,看其是否能够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对象
在进行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察的主要对象。教学对象的把握,要注重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效果
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要注重对教学效果进行把握,并应考虑以下问题: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为提升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该具有发展性,能够对学科发展情况进行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能够立足于全面角度,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的提升,应该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
二、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重进行评价维度设计、评价方法设计、评价阶段设计、评价项目设计,并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以与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保持一致性。
(一)评价维度设计
1.考勤与纪律
考勤与纪律设计过程中,主要从学生学习态度和自制力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实践课程的情况进行把握。考勤与纪律反映出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督促学生认真听讲,使之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2.课堂表现
计算机应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直接反映出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并且对学生取得怎样的成绩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过程中,课堂表现评价要注重从定性分析角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3.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评价
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计算机能力。同时,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是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进行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实践技能的评价。即设计的评价体系不单单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要注重综合学生学习情况,从全面角度出发,保证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评价具有客观性,使评价与学生实际表现保持一致性。
4.课堂作业
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的实践操作性较强,在进行课堂作业布置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基于这一点,在进行课堂作业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保证课堂作业布置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5.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是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向,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考试成绩评价过程中,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评价维度设计要注重立足于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全过程性”这一评价设计理念,保证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二)评价方法设计
计算机应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评价体系的设计离不开对评价方法的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把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评价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自身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学生自评主要涉及到了自身的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认知,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通过完善自身不足,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学生互评
互评方式的应用,主要以“小组评价”的方式为主。在小组评价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促进评价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学生互评,使学生在看到别人优缺点的同时,能够加强对自身的完善和改进。
3.教师评价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立足于全面的角度,能够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出发,对学生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评价要注重把握全面性,不单单局限于成绩,要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评价阶段设计
评价阶段设计主要是指教学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能够对教学情况进行把握,以“阶段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评价阶段的设计,需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入手,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保证评价工作分阶段进行。评价阶段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坚持“全过程性”的评价理念。
(四)评价项目设计
在进行评价项目设计过程中,关键点在于明确评价从哪些方面入手,并且在评价维度选择、评价方法选择以及评价阶段设计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在进行评价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考勤纪律的设计、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设计、学生学习态度情况设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计四个方面内容,从而保证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三、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
在对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实施对象进行确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得到有效实施,需要选定实验对象,可以以一个班级作为实施对象,对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进行把握。其次,要设计全过程性评价模型,并制定评价标准。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将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之后进行组织评价和教学工作。
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要保证权重分配合理性,能够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要牢牢把握“阶段性”这一特征,能够从教学发展的“阶段”入手,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教学工作改进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全过程性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要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并且保证评价标准的选择和量规符合实际情况,发挥教学评价和监控作用,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注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实施,可以切实满足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全过程性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要切实考虑到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把握“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方世林,王岳斌,戴华,邓胜岳,程望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电子技术,2015(12)
[2]郑建林.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蔡红梅.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4]张雯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王艳艳.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蒙秋琼(1984—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3DSMAX动画制作。
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1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大学, 其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在我国教育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趋势, 与经济、生产第一线和地方大众化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之直接服务, 并侧重于科技应用方面的知识、技术和素质的培养、训练和科研, 在内部设置及其结构上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新型大学。
目前在我国, 有《普通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改革工程指导手册》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两本指导性用书, 只是对教学质量起到宏观的指导意义, 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无实质性作用。
很多学者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进行要素构成的分析, 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阐述。大多数学者都普遍将教学质量体系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保证机制, 本文认为这七个方面可以看成是教学质量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除此之外, 本文认为教学管理也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我们选择河北金融学院师生作为调研的对象, 设计调查问卷, 邀请受调查者针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的8个要素: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机制8个指标直接进行判断, 看其改革的迫切性如何。
根据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的8个构成要素问卷调查, 结合聚类分析和SPSS软件, 得出在这8个构成要素中, 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质量保证机制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通过上述对教学质量体系的分析, 结合本人从事应用性本科教育研究的经验, 确定其中的三个关键变量为:
(一)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专业设置的要求联系紧密。将专业设置纳入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 是因为专业设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本文对教学质量体系的拓展和创新。如果高校不把专业设置纳入教学质量体系的话, 则很有可能进一步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与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及教学管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师资队伍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到应用性本科教学的质量。目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研究的热点。
(三) 质量评价机制。
质量评价机制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有没有一个好的质量评价机制,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过程和结果。
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质量保证机制这三个变量, 与其他变量的关系非常密切, 并且对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变量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三个关键变量。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不仅周期长, 而且牵涉的面也很广, 教学质量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设施、教学环境, 还与学生基础、学校领导、各级管理和服务部门有关。因而, 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这就给指标的选取带来困难, 如何进行指标的选取, 可以遵循下列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 必须符合教学过程的实际, 每项具体指标都要反映教学情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客观与否, 是评价结果真实、科学与否的前提条件。
2、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就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走向规范, 在客观上必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性还反映在评价指标体系体现的现代教育观念且易于被多数人接受, 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3、整体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上不仅要注重关键评价项目的界定和权重的分配, 也要注意评价指标各项目之间的关联度, 避免出现只重局部, 忽视全局;只重结果, 忽视过程的现象。
4、独立性原则。
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多项具体指标进行评价, 是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目标的实现, 是以其各个具体指标实现为前提的。独立性原则就是强调各项具体指标之间既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构成有机的整体目标体系, 又要相互独立, 使各项具体指标的评价可以独立进行。因此, 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整体设计上, 要避免出现相互交叉、覆盖的具体指标。否则, 这些相互交叉、覆盖的指标的权重将加大, 而其他指标的权重将减小, 从而影响评价结果。
5、操作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表述必须明确, 不能产生歧义;各具体指标的评价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测量得到明确的结论。在具体指标上, 应该倾向于选取定量的、可以量化的以及易于量化的指标。因为定性指标的可信度、区分度较弱, 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较明显, 而定量指标可克服定性指标的缺点, 较真实地反映评价情况, 但并非所有的指标都可以量化。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们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和特点, 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指标尽量精简, 只是保留了最重要的几个因素, 最终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定位 (B1) 、专业设置 (B2) 、课程体系 (B3) 、师资队伍 (B4) 、实践教学 (B5) 、信息反馈 (B6) 六个方面。最终确定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计算与应用。
基于以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依据多种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 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本文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分类模糊评价所有22个二级指标。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是高等学校对教学运行状况进行的评价、监督和诊断, 对学校行为实施调节的反馈和支持系统。前文已经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但是评价体系再实校企联合督导系统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践监完善, 没有适当的监控手段还是没有用的。教学质量监控是由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手段两部分构成的。
依据不同的专业门类, 分别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角度出发, 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 确定监控系统和运行机制。
(一) 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校内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有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背景, 这就需要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关键教学文件的制订与审查, 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针对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适应“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质量监控评价系统见图1。 (图1)
1、行业、企业及教育界专家审核把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学校通过在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组织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相关教材等各项内容, 经学校审核后, 再报送行业企业界和教育界专家审核把控。
2、学期教学检查。
由学校领导、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 (系) 组成教学管理机构, 每学期对课堂教学开展检查。教学管理机构通过课堂听课、实地考察、检查资料、教师座谈、学生座谈、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 重点检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成绩考核等各环节和教师执行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情况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满足“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要求, 是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
3、教学督导。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组织校级督导与二级督导组成督导机构, 每学期通过课堂听课, 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 并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证通过率等, 对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兼职教师等情况进行考察、统计和分析, 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
4、网络监控系统。
学校建立教学管理网络平台, 记录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等相关信息, 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定期汇总网络信息,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此作为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5、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学信息。
各个教学班级设立学生信息员, 其职责为每周反馈本班级课堂教学情况。二级学院 (系) 和学校教务部门根据具体分工分别处理学生所反应的教学问题, 并进行跟踪直至彻底解决。
(二) 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建立基于实践教学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 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 (图2)
1、企业参与的校内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
日常实践教学由学校督导室进行监控, 实践教学专项检查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检查组进行。检查组通过实验现场观察、资料核查、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验实训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 并督促有关人员或部门及时改进。对于实验基地建设、实验大纲、实验标准、专业技能考核等与职业岗位关联较大的项目, 学校应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审核评价。
2、校园网络实习管理平台信息数据的实时监控。
对于实践教学质量中信息数据的监控, 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通过分析学校网络实习管理平台所收集到的动态实习相关信息数据, 对实习进行实时监控。
3、企业实习质量监控。
企业实习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企业实习应以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原则设置实习质量监控点。
一般来说, 学校每学年需要进行两次监控评价。第一学期侧重实习各环节主要要素的检查, 注重实习过程的质量监控;第二学期侧重实习效果的检查, 注重结果性质量的评价。同时, 学校还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 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监控评价的样本。
五、小结
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 课堂教学、理论教学质量监控只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部分。因此, 学校必须建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在内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质量为主体的监控与评价的体系, 探索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发生了三大转变, 即:1、评价主体的转变:由学校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2、评价重点的转变:从静态监控评价向动态评价的转变;3、评价方式的转变:过程性评价向过程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转变。按照校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提出监控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并“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构建教学监控体系, 并对新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何昌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王建武.我国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9.
[3]胡萍, 杨久志.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25.
[4]黄仁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才智, 2015.5.
[5]陈蓓.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19.
【监控与评价体系】推荐阅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体系08-29
战略财务监控与评价06-27
小弟八联办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11-02
立体监控和评价08-12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08-08
“三公经费”披露体系与审计监控体系研究06-12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10-15
评价体系与方法06-26
评价体系与方法05-15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