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体系构建

2024-05-15

监控体系构建(精选12篇)

监控体系构建 篇1

近年来,国家电网对运营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各省、地区的电网运营监控中心,以满足对电网运营监控各项指标的全天候监测和分析,为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总体来看,供电网络运营监控系统是以运监中心和信息技术为载体,从供电网络各业务流程、各电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上来明确各项指标,以实现对各项电网核心资源的运行动态、风险状况,以及管理有效性进行动态监测,推进各项业务间的协同发展和快速衔接。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创新的关键在于对集约化理念的应用,尤其是从精益管理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供电网络综合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1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架构

1.1 构建运营监控中心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的建立,首先是建立在运监中心组织结构中,并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以各供电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成立运监工作小组,负责对供电网络整个运营监测中的问题进行协同解决。运监中心在定位上需要满足电网经营管理需要,能够从运营监管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为改进公司运营结构、提升运监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在具体核心任务上,运监中心主要负责供电网络系统监测,各项运营数据分析,协调督办相关工作,能够全景展示运监系统,以及对运监中心相关数据资源进行管理等。同时,围绕运监中心职责,依照国家电网具体部署要求,从运监体系完善上与各地区供电网络职能部门进行衔接,以实现供电业务纵向贯通,确保各地区、基层单位供电运营业务数据资源能够向上级进行传递和汇报。

1.2 明确供电网络运监指标体系

针对电网运营监控要求,结合供电网络运监工作实际,从核心资源、主营业务、综合绩效等指标出发来分解具体指标,以满足对供电网络各运营监控系统的集约化管理。如在核心资源管理上,将从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其他资源进行细化分解,以反映各资源内部的管理维度;在主营业务指标体系中,围绕集约化理念,从各指标出口部门入手来进行职能明确。如在运检部设置 “供电可靠率、电网可靠率、电网故障停运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危急严重缺陷消除率等多项指标;在财务部门设置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工业增加值、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在综合绩效指标体系中,结合供电网络稳定性和电力服务绩效要求,从“资产质量”“电网状况” “业绩水平” “服务水平”四个关键维度进行分解,细化到公司战略发展的多项目标,满足涵盖公司各项业务部门、各级运营监管单位和部门。

1.3 供电网络运营信息支撑平台

对于供电网络运营监控系统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数据交换与数据挖掘等基础上,尤其是对供电网络各项业务系统,如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物资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系统等,都需要从数据标准化建设、数据应用集成和技术研究中来保障。如在电网ERP系统中,要从数据集、数据仓库、公共数据源及数据交互上实现接口对接和数据传输目标;对于分布在各地的运营监测业务数据,需要从在线数据采集、分析、传输、存储、管理中实现全面监测、协调管理,并能够从全面数据管理和全景展示功能上来反映各项业务系统。

2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指标设置与优化

2.1 技术类指标设置及优化

针对供电网络技术类指标,主要从运营监控体系的业务组成、应用架构,以及数据结构、设计方式和系统集成等方面来细化,也是从各项运营监测内容为基础来优化。在运监中心的具体业务分析上,结合运监数据来构建企业数据仓库,为各项运监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提供基础。在监测分析中,根据软件来构建具体分析应用指标,并对监测业务和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各项具体业务流程构建流程监测指标,实现对各项业务流程的信息监测;针对运营数据资源分析,从公共资源池中来建立数据模型,并从具体模型中来抽象指标,以满足对各工作任务状态数据的抽取和检查;同时,在技术类阈值指标建设中,根据供电网络运行状态,从各类技术异常问题中来设置最低值、最高值阈值,以实现对异常问题的 “预警”和 “告警”,并针对各项阈值指标范围及趋近程度来通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异常处理。

2.2 管理类指标设置及优化

从各项管理标准的落实来看,对于全面监测标准,主要从供电网络运营管理对象,特别是对各项核心资源、主营业务的监测与管理,从具体监测指标、监测模型的设置上来实现7×24小时的在线动态监测,针对运监中发生的异常或问题,通过在线跟踪并告警等方式来进行及时处理;对于运营分析管理标准,主要从绩效、合规、风险三项综合指标入手,运营全面监测数据来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如建立月度运营分析报告,对各项主营业务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供电网络内部、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进行绩效分析等,以满足对企业综合绩效、企业竞争力、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反应,为企业运营方案优化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对于督办管理标准,主要从运营监测结果分析中,针对异动、问题和管理风险,通过各方部门协同来解决问题,防范各类运营风险。

2.3 构建运营监控体系的保障环境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人力、信息化技术、运营监控数据考评监督中来有序推进。在人力管理上,注重精干人力团队建设,特别是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引进,围绕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业务发展需要,从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上来组建人力队伍,提升运监管理水平。如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建设,从人力选拔和考核中进行优化人才配置,增强运监队伍综合业务水平。在运营监测数据分析和数据质量管理中,要从不同业务部门,围绕各项运监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从各相关数据接口的开放与对接中,增强运营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运营监测中心要能够根据各项业务监控需要,从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抽取等工作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从数据监测来源控制上实施问责制,对于部分无法获取的数据,采用人工录入方式来完成,依照运监中心的数据模板来确保数据来源的完整性,提升数据源的规范性、统一性。

2.4 引入考评闭环管理体系

针对供电网络运监数据的评价,以及数据指标的分析,从过程控制中实现闭环管理,利用编制质量计划指标,从节点计划到规范执行,全部纳入考核评价中,尤其是对于督办重点任务,由公司领导和分管领导共同督查,落实各项指标的有序执行。另外,在构建运营监控信息化系统中,参照国家电网总体目标和要求,从系统应用、功能设计、接入结构、数据指标阈值,以及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上,加大专业维护队伍建设,确保整个运营监控系统的稳定,提升运监工作效率。

3 结论

供电网络运营监控体系的构建,能够从资源整合上转变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各单位、各部门间横向、纵向管控体制建设,尤其是在协同开展及督办业务执行中,通过运营监控体系的数据分析和部署,为实现供电公司各项业务和数据的共享,增强供电网络运营管控能力,为全面保障供电网络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彦斌,李娟,陈文姣.电力企业信息化效能评价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2(1).

[2]王艳亭,王艳亭,陈强,等.电力企业运营监测(控)信息系统应用架构设计[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3(1).

监控体系构建 篇2

第25卷 第4期 ~年 8 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教 育 科 学 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收稿日期:~-06-04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1-018)。

作者简介:邱丽敏,宁波大学科研处实习研究员(浙江 宁波 315211)。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邱丽敏

摘要: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探讨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框架及其构成。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627(~)04-0084-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高校经费筹措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连续几年高校超常规地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超过1 460人,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然而,这种快速发展将伴随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这是高等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在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的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多为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随机性教学检查,通过外界的压力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缺乏对教学质量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高校质量内部保证体系。近几年来,政府开始重视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在全国第一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的措施和方法,并使之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001年进一步提出了“政府和社会监督与高校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的机制;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这种认识的变化,给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从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指向的目标与内容入手,通过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相关因素的系统思考,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框架。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目标

顾名思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地监督、控制与评估的体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一)教学质量的定义

--------------

---------------

什么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教学质量却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同时,教学质量又常常与教学效能(teaching effectiveness)相联系。“一个高效能的学校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了显著的作用而不依赖于学生的文化背景及社区环境的学校,即学校通过其教学实践、常规组织和管理等而增加学生的读写能力、学术能力和社会技能”。

因此,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二)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做相应调整,从而确保高等教育活动沿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服务。

判别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密切联系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曾经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界开始大力提倡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倾向于以能力高低来衡量。9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更加注重--------------

---------------提高人才素质的通识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各类专门人才。根据这一质量标准,《中共中央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大致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变教育资源短缺,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属于硬件建设,是基础性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内部监督与评估,建立更加系统、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属于软件建设,是关键性问题。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和模式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对构成教学质量的(输入、过程、输出)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的监控与评估、教学管理水平的监控与评估、教师素质的监控与评估、学生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等。

全过程是指高校教育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即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开始,直到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全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形成。

全方位是指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还取决于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其他质量因素,如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86-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智能终端集中,智能终端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网民中,高校学生由于数量较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成为所占网民比例非常大、影响也极为广泛的一个群体。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各个角落,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留言跟帖、BBS论坛、博客,到后来兴起的QQ群、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微信群,各种互联网媒介层出不穷,作为新兴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特别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软件迅猛发展,使得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观点发表变得即时、方便甚至时尚,因而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即时通讯工具的便捷、互联网媒介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乐于表达意见,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主管部门以及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王来华[1]在《舆情研究概论》中,对舆情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言之,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还有观点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表达意愿、诉求机制的不断完善,舆情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局限于社会政治、国家方针、政策措施,同时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表述。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3],往往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热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得大学生表达情感、意见、建议更加便捷,以上因素形成了高校网络空间中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的空间中,高校学生对自己关心或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意见、建议的总和。

一是表达的自由性。互联网颠覆了关于传统表达的理论,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得他很难使用传统法制进行规范和限制。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高校学生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自由地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互联网让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变得自由与直接。

二是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在传统的舆情表达中,人们考虑到自身角色和言行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舆情表达上受到了限制。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者化名的身份出现。因此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信息表达可以摆脱身份、性别、年龄、学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不能通过传统方式表达的意见、建议、态度、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充分表达的背后,一方面体现了表达主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使大学生群体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很容易导致舆情表达的非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很容易在网络上蔓延,非理性的表述,也很容易在网络上进一步失真、放大。

三是影响的扩散性。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上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表达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会呈现出时效性强、信息渠道广泛、信息量庞杂、影响广泛等特点。但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如能早期发现则相对易控制[4]。

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单纯依靠人工从海量的舆情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效利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以实现舆情信息的自动收集、分类、分析、预警。

1.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监控系统共同的特点:基于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按照话题组织内容,将众多话题自动分类、分析,并进行动态展示、跟踪、评估其发展趋势。系统实现对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博客、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载体的监控。实现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民众诉求、正面报道等的监控。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舆情监控系统采集数据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海量的数据是其最大的特点,大部分舆情监控系统对主流的网站进行监控,但网络中每一个区域都受到不同人的关注,任何一个空间的缺失都将导致监控失败;舆情深度加工与智能处理不足[5],舆情监控系统收集的信息无法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大量的人工处理、分析才能形成可用的舆情简报。同时无法对舆情发展趋势给出可用的参考信息; 舆情主题中垃圾信息太多,由于汉语语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语义多议性,导致在某一监控的主题中不相关的垃圾信息过多,增加了人工处理的成本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和文本挖掘的热点发现算法需要进行一点提高完善。

2.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单纯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高校舆情监控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主要由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检索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通过使用网络舆情系统,能够对事件的来源、热度、传播范围、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

舆情分析技术是用于舆情信息分类和判断,按照关注的人物、地域、单位、事件、主题等要素进行舆情分类,并对敏感舆情的传播情况包括传播源头、发布人、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传播路径进行抽取和分析,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和图表,掌握舆情事件在网络中传播的全貌。

(1)分类技术:系统内置一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舆情分类体系,通过自动分类技术,对用户关注的敏感信息和国计民生的各个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负面、有害信息。

(2)敏感信息分析技术:负面敏感信息分析是本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预警功能在第一时间将负面或敏感信息告知用户。支持对负面信息分等级预警,参考关注度和负面内容来划分四个预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系统还提供对有害信息原始网页快照存留来提供证据存取。

(3)热点发现与跟踪热点自动发现:自动识别热点新闻事件,发现网民的关注焦点和热点,提供1天、3天、7天等时间序列的符合用户精确度要求的分类热点排序。

(4)热点自动追踪:对热点信息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趋势分析图和传播路线图等技术展示热点事件的传播趋势。

(5)专题分析技术:专题分析技术用于分析舆情事件或热点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根据用户设定的专题条件,自动聚合该专题的相关信息,并对传播媒体、每日传播情况、传播全过程进行分析。

(6)炒手分析技术:通过对发布者网络发言倾向、发言的网友关注情况和媒体关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发布人进行打分,分析出疑似炒手和关注炒手。

(7)导控技术:导控技术又称为信息探针,用于追踪舆论的传播影响力和检验处置结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包括:各时段点击数增减情况、各时段回复数增减情况、转载量、搜索引擎快照搜录情况;处置结果检验包括原文删除、快照删除。

(8)趋势分析及预警:根据结构化信息分析关注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社会的关注程度,对舆情事件多维度的综合分析,以多种方式展现主题事件关注趋势,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9)提供实时信息预警机制,可将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以及敏感新闻通过短信、邮件或者弹窗方式通知用户,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关于此热点事件的统计简报。

(10)舆情统计分析动态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同时为用户提供强大的自定义统计报表,可自己定义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对象、图表显示方式(可定义横坐标、纵坐标以及图形)等,以生成不同报表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除使用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外,高校还应配套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二者相结合才能快速妥当处置高校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和谐稳定校园和推动高校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舆情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图(如图2),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早防范的原则,制定处理程序及办法。建立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为核心的网络舆情安全防御体系,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其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网络中心、学生管理部门、校团委等。院系包括各院系主管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技术处理团队包括舆情监控人员、IT学生助理、校内论坛站务。技术处理团队负责日常监控、研判预警,结合使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发现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具体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处理,并根据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进行安抚,由技术团队进行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将事件过程定时向领导层汇报以提供决策支持。

五、结束语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服务学校全局和学生工作的思想。学校管理层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准确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保障学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10-20.

[2]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07.

[3]董亚倩.高校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2.

[4]曾润喜.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实践研究,2009[11]:79-80.

[5]焦小刚.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网络天地,2015[19]:1-2.

技工学校教学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篇4

教学质量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满足人与社会两方面需要的程度”。技工院校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因此毕业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无法量化和评定, 也就造成了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 因此实施教学监控, 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主要表现在:

(一) 教学质量监控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职校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经济与社会的需求, 特别是要让企业和用人单位满意。如何保证专业的设计开发和教学质量满足企业需要, 为企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 并维持企业信任、办学高效的发展态势, 是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

(二) 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内部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的发展, 是内外因结合作用的产物。因此, 其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 为企业、行业而生的“应试教育”, 更是整合内部教育资源, 理顺教育教学环节, 使教师能够利用教育资源获得谋生的手段, 使资源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学质量监控正是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的不竭动力。

(三) 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有意识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 是教师与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手段和阶梯。面对生源素质的多样化, 教师教育策略也要随之改变和改进。那么, 如何认识、评价和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成长过程, 使其向着正确、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 就是教学质量监控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

贯彻2010-2020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核心, 全方位考虑企业需求和我校教学质量生成、管理逻辑及影响因素, 探索教学规律, 狠抓教学环节, 找出本校中影响教学质量的瓶颈与盲点, 优化教学结构, 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监控体系, 形成优化的运行机制。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 以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为监控对象, 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目标、分析教学质量生成的指标和过程, 制定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以及监控、跟踪、统计、汇总、反馈等工作环节, 建立具有方向正确、方式可行、结果可控的教学质量运

黑龙江徐海燕潘凤学

行循环机制。

1. 教学前监控——专业建设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教学有序开展, 完成培养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教务处制定专业教学设计的原则性意见, 落实开发任务, 明确各部门责任, 统筹调配专业开发资源。形成了以教务处统筹协调领导督办、各系部领导主抓、专业教研室负责的三级管理体系, 以保证专业开发工作的如期、高效进行。

2. 教学中监控——日常评估检查制度的运行

(1) 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分为定时、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 检查的方式分为全面检查和抽查。一般定期检查多为全面检查, 随机检查多为抽查。检查内容遍布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准备 (教师、教案、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设施准备) , 教学实施 (进度计划执行) , 教学反思与总结 (试卷分析等) , 跟踪、整改。教学检查实施实行三级管理, 包括教务处、教学系部和教研室。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是否规范。作为反馈和跟踪改进材料。

(2) 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干部、高级讲师兼课与听课制度

针对职业院校专兼职结合、老中青梯队结合、理论技能结合的师资队伍特点, 主抓教学的领导干部、进行教学督导的专门部门、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讲师可以采取随机听课、跟踪检查、就地评估的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等进行有效监控。应重点加强对新任课教师、外聘、兼职教师、跨专业教师的跟踪检查和督导, 落实教学的具体要求, 提高其教学质量。

3. 教学后监控——深度、全面评价和监控

(1) 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评教、评学活动是最直接的教学评价活动, 通过教师、学生填充调查表格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使师生双方对自我教学和自我学习形成直观性自我评价, 再通过自律性和规则性改进, 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正确和上升趋势, 更加可控、可行。我校的评教评学活动已经开展多年。今年, 我们将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开展, 届时, 将要求企业代表参加。

(2) 实行教师考核制度, 监控教师的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性

教师的专业性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 更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系统, 以供比对和改进, 使教师在学科专业化方面择业分科、勇攀高峰;在教学专业化方面与时俱进, 深度发展。

(3) 注重反馈跟踪整改, 持续优化体系的运行过程

教学反馈是考察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只有监控没有反馈, 监控就无法立足, 久而久之就易于流于形式, 失去实质内容。教学反馈是一个教学循环的必经阶段。通过反馈, 可以将即发性问题和长期性问题分门别类标示出来, 进行调控, 加以解决, 以优化监控机制, 进而优化教学过程。

(二) 构建监控机制的保障体系

技工院校应建立“三级两协一监督”保障制度。 (1) 由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级主抓; (2) 设置校内协调和专家、企业技师参与的校外协调两个部门; (3) 由院校主管领导监督实施。同时制定相应制度规章, 明确责任, 奖惩分明, 保障指标体系的有效运作。

(三) 监控体系的修正———提高监控体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监控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监控客体、监控目标、监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监控体系要始终保持灵活性、开放性, 因势利导, 海纳百川, 才能使更多的行业、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 使监控机制更为有效、便捷和畅达。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师生、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专家及用人单位的团结协作。通过教学质量的监控, 实现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和教学服务的根本改善, 并最终开创符合区域经济、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校企协调发展, 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摘要:教学质量监控是技工院校满足用人需求、促进内外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因此应该从监控体系建设和保障机制入手, 建立可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关键词:技工院校,监控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文星跃, 董廷旭, 张萍.试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途径[J].绵阳师范学院, 2006 (4) .

[2]杨友才, 徐玉双, 欧阳中万, 等.强化实践环节监控,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J].教学改革与管理, 2004 (7) .

监控体系构建 篇5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为此,初步构建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四大系统:约束系统、激励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约束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检查、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评教制度、教评学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激励系统主要包括评选优秀授课教师、优秀示范教研室、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能比赛等;评估系统包括院(部)教学工作考评、教研室评估、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质量检查、教师业绩考核等;反馈系统包括座谈会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发放《督导之声》和《教学质控简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

监控体系构建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提高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目标。对高校教学管理而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教学质量的监控贯穿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利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高校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其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从高校的教学任务上来讲,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优秀人才的意义重大。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发展的根基,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反馈,及时获得教学方面的信息,不断改善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不足,逐步完善高校教学活动,因此,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策略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策略,可以从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三个方面采取策略,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是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可由校、院(系)二级构成,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分层进行管理。其中,校级管理可以按照“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的模式,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院(系)级管理,可以按照“院长—分管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的模式,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确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的前提下,按照逐级监控、逐级负责、分工协作的原则,遵循教学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在校级管理组织方面,建立由校长负责指挥、教务处负责制定总体规划、专家组负责指导的校级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在院(系)级管理方面,学院应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教材委员会及教学督导专家组等,以便对高校教学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控。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使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有章可循,这对于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建立校级和院级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二是要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听课制度;三是要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具体说来,在建立校级和院级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方面,校级督导应由主管教学的校长领导,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调研、检查、评价与指导,对教风、学风进行检查和测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院级督导由主管教学的院长领导,由学校督导组指导工作,向学校、学院及时反馈教学状况和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在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听课制度方面,要提高领导干部重视教学质量的意识,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听课制度,可以及时检查、了解教学状况,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在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方面,通过学生反映的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为教师和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促进高校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对高校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保障。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也是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策略。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对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通过调查、分析处理后及时反馈至各学院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对高校而言,建立一种适合自己院校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忽视教学质量反馈系统的作用。通过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各学院向教师反馈教学评价信息,可以促使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质量问题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展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不断探索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策略,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节教育教学行为,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叶小琴,女,1980生,浙江温岭人,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徐鹏,王丽娟,文星跃.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朱再春.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0(5).

[3]王丽娜,李明,姚明锋,等.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

[4]吴光华,王晖,李艳,等.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9).

[5]徐家荣.关于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6]武艳艳.从约束走向激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

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篇7

课程教学是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双语课程衡量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将之列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近年来各个高校均开设了大量双语教学课程。但由于其开设条件、归口管理、监督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与其他课程有较大差异,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对其他课程教学亦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导致各国间知识、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交流日趋活跃,为适应这一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此,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3],特别是2007年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共设置503门全国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而省级、校级的双语教学改革项目也在不断扩大,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开设了54门、30多门全英文授课双语课程,浙江大学双语课程达到164门,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以及众多地方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更多[4]。然而与常规课程质量监控相比,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质量监控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立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其审批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兼任,质量监控由教务处兼任,督导并无特别筛选,因此质量监控不够专业,造成审批人为干扰大,如校、院、系领导之间认识存在偏差,或盲目开设,或保守拒绝,双语教学很难健康有序开展,且缺乏退出机制。督导听课等质量监控措施往往因为不专业而流于形式。

其次,双语教学存在多头管理,一般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同意,学院审核,学校批准,涉及学院、系部、教务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个管理主体,容易出现无人负责现象。并且,目前涉及公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多个类型,内容牵涉面广、领域大、专业难度深,因此很难对其做出合理的评估,质量监控体系容易流于形式。

最后,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足够协调,导致三者之间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存在重叠和冲突,造成内耗。

(二)监控主体素质不高

首先,目前双语课程分为选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必修两类,前者通过选修,可以将一部分英语基础不好、排斥双语教学的学生排除在外,后者则不考虑学生兴趣、基础、偏好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对课程产生排斥态度。而目前据笔者观察,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后者占据大多数,并且学生整体英语素质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双语教师水平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之一,当前双语教师队伍虽然大多具有博士学历,专业英语水准不错,但运用英文讲课的能力尚且不足;国外进修过的教师大都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双语教学。外籍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或教育专业,专业领域知识贮备不足,讲授较为肤浅,无法深入分析。一项调查表明,双语教学任课教师中受过正式训练的仅为7.5%,具有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5]。半数以上教师口语能力较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且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很难获得所需要的培训和交流。

最后,作为监控的主体,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及质量监控人员英语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更罔论提出改进意见了。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家对双语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明晰的评价标准,不少高校虽然对于双语课件、教案、教材选取、试卷、听课评课等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但总体而言,双语教学评价标准不易量化、规则模糊,学生测评对于双语教学的规定也不够合理。在实际操作中或随意变动(如有教师使用英文教案中文授课,某些双语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作业和考试仍然使用汉语),或无所适从(院系领导、学校主管部门、督导各自意见不统一)。

二、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双语教学质量是学生、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所谓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指针对上述因素加以分析建立评价体系,通过监控,控制、协调和优化,从而形成闭环的反馈系统,构建起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针对前述问题,结合新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控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构成。

(一)确立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聘请校内外双语教育专家、学院代表、教务处部门成员等组成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双语课程的开设及撤销,形成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负责制定本校双语课程建设规划,审议质量标准,负责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双语教师、教务处质量监控人员、督导及学生代表组成双语教学评价委员会,负责听课评课,撰写报告。

(二)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初步提出以下双语教学质量一级指标,并细化得到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且根据各自不同的重要性分配一定的权重,从而构建起了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管理人员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教学材料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档案等11项内容。可以将质量标准划分为A(优)、B、C三级,各高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三)完善质量监控运行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可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监控、过程监控和课后监控。

1. 课前监控

首先是双语教学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课程本身、教师资质以及教学材料准备三个方面。由教师先提出申请,院系同意后方能提交管理委员会审定,建立严格的课程准入机制。然后,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师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试讲,由评价委员会专家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评审。最终对于双语教学教案、大纲和讲稿审查,经管理委员会审核后上交教务处后方可使用。

其次,开课之前应对学生做充分的调研,并组织动员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并且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多方沟通交流,减少学生的不适感,并且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逐步接受双语、认同双语、爱上双语,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 过程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如下:首先由评价委员会根据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由评价委员会、院系领导、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评价委员会统一汇总信息,如未达到标准,则帮助任课教师进行整改,必要时可实行退出机制,从而最终使得教学质量达到标准。

3. 课后监控

双语教学课程结束之后,授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平时及期末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判断试卷的难易程度、题量,学生掌握效果,学生成绩分布,填写双语教学成绩分析表和小结表等,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改进措施。同时,将学生反馈、院系领导意见、同行评价等资料搜集整理归档,为下一步的双语教学整改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高校应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用于研讨学习、组织会议等、培训学习、教学研究等内容。其次,应建立涵盖所有双语任课教师的微信或QQ群,保障信息及时畅通,并且形成定期会议制度,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最后,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讨学习活动,进行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展开,只有建立课程监控、专业监控、学院监控三级监测体系,才能够真正评价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组织、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监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文章从新本科教学评估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并提出了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Z].2011.

[2]赵强.试析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转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4]刘晓彦,曹原,杨静.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浅析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篇8

一、构建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前提

通过专家和领导听课、学员评教等方式,利用教员和学员座谈会、研讨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来自各个层面对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提供给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汇总,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提升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按照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调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院校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

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体多元化,教员、学员、教学管理者共同参与,覆盖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从对教员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为主,向对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监控渗透。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和管理队伍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1、完善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督导专家重点评估、各级领导干部听查课、学员评教评学、教员自评和同行互评、毕业学员问卷调查构成了院校教学质量的五维评估。在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应将这几个维度的评价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2、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质量信息采集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管、督导和各专业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收集信息,动员全院的教学管理和保障力量,包括教员、学员、教学管理干部等,全方位地收集有关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了解部队对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掌握部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网络信息交流渠道,使“两员”能够及时、方便地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从而为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材料。

3、及时反馈对信息处理的结果

对于采集到的教学信息,可以通过办公会、教学检查、教学工作工议、交接班例会、教学简报、专题通报等多种形式及时汇报给学院领导,并及时传达给教学管理人员和“两员”。教学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教学状态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整改,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4、完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不仅是院校高等教育精确化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建立包括职能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第三方教学评价的职能机构、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标准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奖惩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构建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反馈利用的有效性

对教员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综合评价,是一种能够了解教学真实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且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之中,往往是教学效果评价的结果不能被全面和及时地反馈给教员及相关部门。院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员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将师生关系对立起来。院校对学员的评价结果如果处理不当,或因担心评价结果会伤害教员的自尊心而未能就评价结果及时与教员进行沟通,就会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失去意义。评价结果不被认真看待,就有可能导致师生对学员的评价结果失去信赖,所以这个尺度一定要把握好。

2、正确对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主体性的作用

一是教员主体性的体现。作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着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制度在规范教员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员的教学个性与特色展现。教员完全按照条条框框实施授课,易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激情和动力,限制了教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应激发教员的创造性,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安于教学、乐于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学员主体性的表现。俗话说,“教学相长”,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员与学员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多数院校都在使用教学管理软件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学员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参与评教工作。但由于软件本身在设置上存在缺陷,加之学员的态度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评教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偏差,平时责任心较强、对学员要求严格的任课教员往往不易得到多数学员的认同,评教分数会比较低。而且,评价结果在教员评优评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会使教员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所以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对待学员评教的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将多方面数据综合起来考虑,不仅仅重视学员的评价作用,还要体现多主体评价的原则,使教员能得到相对公正的评价。

四、构建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

1、增强全员质量意识

教学质量监控不应只是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监控,必须使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各个主体都能参与进来。只有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把教学质量视为院校长期发展的保证,明确自己在其中的责任,按照质量标准实施自我监督,才能形成提高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合力。因此,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并使之转化为具体行动,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必须重视的问题。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解决影响教员授课质量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关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改进等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个人都来关心教学质量、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形成全员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

2、制订科学质量标准

制订规范完善、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遵循现代质量管理规律,构建结构完整、标准明确、机制健全、执行严格顺畅的质量监控系统和质量保障机制,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保障,促进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教学质量过程控制的同时,明确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既为日常教学检查和评估提供了制度依据,又为教员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标准。

3、完善多元监控体系

完善由教学指挥系统、教学监控运行系统、教学管理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按照“监控—反馈—改进—完善—监控”的运行机制,形成闭合循环的体系,全方位监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多数情况下,院校对在校生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抓得比较紧,而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监控方面的相关工作则做得比较少。多元化的监控体系中,毕业学员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跟踪反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院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听取部队的意见和建议,注重人才培养的外部评价,全方位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不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必须由懂得教学质量评价规律、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来担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师风高尚、专业素质过硬、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员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双向激励,突出教员绩效考核和激励,调动教员教学积极性。建立兼职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和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员组成,学员的参与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也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5、强化学员民主评议

合理看待学员对教员的评议,将评教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形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另外,还应注意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表格化的评价无法体现出鲜活的课堂实际教学情况,任课教员自教自考的考核方式也无法真正考查出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由学科专家和同学科教员共同命题,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因此,应根据学员的真实成绩来量化和检验任课教员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规范激励惩处机制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是要有适合院校实际的各种激励和惩处措施与之相配套,通过设立有关奖项来激励教学质量好的优秀教员,通过相关制度来制约和处罚教学质量差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教员,充分调动广大教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监控信息系统。完善由学员、督导专家、领导干部、教学管理干部和同行参与的网上评教系统,制订科学、合理、适合各类学员特点的评教指标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教学质量各环节的实时监控。

总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员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部队需要的人才。要有高质量的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员,院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加强教学管理,实施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从而达到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刘兢:关于军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几点想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8(4).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构建与实践 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风险监控

0 引言

随着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对技术装备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卷烟厂基础设施及技术改造日益增多、项目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工程项目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少, 项目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卷烟厂引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监控体系, 确保项目成为优质工程、阳光工程,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建设的内容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 是指以企业内部监督资源 (纪检、审计、内部监管) 为依据, 借助外部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力量, 对工程廉政、程序、投资、质量、进度、安全以及工程量清单造价控制等方面进行监审把关, 以监控为手段, 从工程项目监控角度进行流程设计, 实现了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监控。

2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是以廉政监督为保障、以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监督为突破口、以运行效率监督为切入点, 实现监管渗透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监督。

2.1 建立监管机构, 提供工程项目监管的组织保障

根据烟草行业特点及项目监管的需要, 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领导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由内部纪检、内部审计、外聘技术、外聘造价等四个监督组组成。监督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监督小组上报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性研究、解决, 对项目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工程建设各参与方进行协调。

2.2 突出三个抓手, 构建工程项目监控的机制保证

2.2.1 以纪检监察为保障, 强化纪律控制。

首先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监察,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重点体现在对各级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 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不能插手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其次是完善监督制度, 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 先后制定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工程评议、述职述廉、谈话诫勉等制度, 做到权利运行到哪里, 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三是按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要求, 针对工程项目监督出台了《工程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 具体做好制度落实、效能监察、廉政教育三项工作, 坚持教育预防为主、建章立制创新、监督透明高效、服务工程管理四项原则, 完善以环节监控为核心、以制度问责为手段的内控机制, 切实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四是坚持落实勤政廉政和警示谈话规定。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开展廉政警示教育, 建立廉政教育制度, 做到警钟长鸣, 筑牢参与项目建设人员的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建立工程建设内部廉政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 听取项目建设廉政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 及时解决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建立项目管理人员备案制度, 对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人员建立廉政档案, 并与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各方及企业相关领导签订廉政协议;建立群众信访举报制度, 公开监督电话, 设立举报箱, 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内部纪检对工程项目的廉政监督, 逐步形成了用制度管人、制度管权、制度管事的工作机制。

2.2.2 以内部审计为抓手, 强化审计监督。

审计的职能就是做好企业运行管控, 坚持以内审为抓手, 不断强化审计的监督职能, 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一是坚持把审计工作作为企业运行管控的重要工作来抓。完善审计流程, 使内审成为企业管理流程中的必经程序, 形成“财务开支不审计不报销、经济合同不审计不签约、资产损失不审计不核销、招投标项目不审计不认可、工程项目不审计不结算”的监控机制。二是坚持不断完善审计制度, 突出审计的监督职能。三是延伸审计领域, 对招标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 把过去单一对价款审计拓展为对项目的立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标底 (拦标价) 、拟中标人报价等内容的审计;向工程项目管理机构派出审计人员参与概算调整、图纸会审、隐蔽工程验收、方案变更、进度款支付、合同管理等, 对施工进行全程监督。四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外聘造价实施再监督, 把握审计情况, 保证审计的时效性与客观性, 并及时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为领导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工程审计、合同审计、财务审计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对工程项目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控, 实现了工程项目整体投资控制与单项、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投资控制有机结合;确保了工程概算控制在工程估算范围之内、工程预算控制在工程概算范围之内、工程决算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2.2.3 以内部监管为基础, 强化流程控制。

规范是各项工作的前提, 监督是各项工作的保障, 而建立长效机制、规范运作流程, 全方位全过程加强企业内部监管, 是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引进了监督机制, 对四个工作组进行再监督。通过构建整顿规范、内部纪检和内部审计规范管理体制, 突出监管重点,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监管流程, 加强过程监督和跟踪验证, 教育强化自律、监督强化他律、制度强化约束、考核强化奖惩, 有力推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使工程管理工作规范走向日常化、长效化, 有效提高了工程项目建设的运作效率。

2.3 整合监管资源, 搭建工程项目的监管防线

为把工程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廉政工程, 提高建设运作效率, 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预防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发生, 做好对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 有以下措施:向工程项目派驻专职审计人员, 侧重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项目过程审计、隐蔽工程审计等;纪检监察人员侧重效能监察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一岗双责监督;外聘工程技术人员侧重工程技术监督;外聘造价人员侧重工程造价审核, 从根本上弥补了企业工程建设专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弱点, 保证了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实施, 确保了工程投资能够准确、真实、有效的得到控制。监督办公室对项目注重过程监控, 严把项目设计关、招投标关、合同执行关、资金管理关和监管程序关“五大关口”, 对内与项目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签订廉洁承诺书;与合同单位签订廉洁合同, 切实加强廉政监督, 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优质、廉洁、高效。

同时企业对工程建设的项目决策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竣工审计阶段、项目运行阶段进行全方位监控, 形成了完整的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从工程建设流程全方位系统性地设置风险监控点, 并进行了细化和采用流程化程序进行规范。

3 结束语

通过创建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体系, 强化对工程全过程的管理监督, 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 确保了管理过程规范, 实现了工作有程序, 程序有控制, 控制有标准, 逐步形成了制度管人、制度管权、制度管事的规范体制, 使工程项目建设与监管有章有序地开展, 有效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卢有杰, 王勇.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监控体系的构建 篇10

一、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监控的对象

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监控是指对其资金流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对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的其他财务方面的监控。因此,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监控的对象是指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以及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的其他财务因素。

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管理涉及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节点企业对自身的资金流管理,这与传统企业的资金流管理是一致的。第二个层次是存在于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流管理,这一层次的资金流管理不同于传统企业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因为,在供应链中不仅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具有自主权,其他的节点企业也都具有财务、经营等自主决策权,当然也拥有独立的资金流管理权。由于各节点企业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要实现共赢,就必须有主导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资金流进行协调管理。

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监控对象主要是指第二层次的资金流管理,即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资金流运作的协调和对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的管理。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的其他财务因素如财务风险分析,本文不做专门论述。

二、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监控的方式

在供应链的财务监控中,监控主体不具有权威性,因此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监控不可能像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或者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监控那样,直接参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决策过程,依靠上下级关系或拥有控制权而以命令的形式来进行监控。基于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不能对各节点企业直接进行管理的情况,如果要了解供应链运行的整体状况,可以采用指标评价的方式。

(一)供应链财务监控中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从供应链信息系统中所获取的信息,可以设计出适合度量供应链的指标评价体系,以此来衡量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绩效。

1.评价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内部运行情况的指标,可以从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以及成本等四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具体如下表:

2.评价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可以考虑以下指标设计:(1)产销率:评价供应链及各节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资源利用有效程度。(2)平均产销绝对偏差:评价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及库存费用。(3)产需率:评价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及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4)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或节拍:评价供应链或节点企业的库存水平,下游节点对其上层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及整个供应链对市场或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5)供应链总成本:评价供应链的运营效率。(6)供应链核心企业成本:评价供应链的管理水平。(7)满意度:评价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间的关系。之所以采用满意度指标,在于上层供应商可以看成是下层供应商的用户,通过上层供应商来评价和选择与其业务相关的下层供应商更直接、更客观,可有效评价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绩效。

(二)设置指标评价体系对财务监控的作用。利用设置的指标评价体系,根据其度量结果对供应链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1.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做出评价。通过绩效评价获得对整个供应链运行状况的了解,找出供应链运作方面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同时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生存、组建、运行和撤销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

2.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做出评价。通过评价吸引新企业加盟,剔除不能给供应链带来增值的企业。

3.对供应链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评价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伙伴关系。

4.用于对企业的激励。既包括核心企业对非核心企业的激励,也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相互激励。

三、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监控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企业在对供应链进行财务监控时,不能像集团公司对子公司作为股东去掌握监控对象的重大决策,也不能像企业内部管理层上下级之间那样进行集中监控,而只能监控与供应链协议有关的合作事项,监控战略合作伙伴与实现供应链目标有关的事项。对于其他业务活动方面,核心企业没有任何权利进行干预,战略合作伙伴具有完全自主权,即使是与供应链有关的业务,在不违反供应链协议的前提下,战略合作伙伴也具有独立的自主权。

(一)供应链构建前的财务监控。构建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将业务进行外包的过程,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发起者,要从财务角度考虑建立供应链的必要性。是否建立供应链,取决于两种分析:

1.通过分析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保证企业从核心业务中获取重要利润,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业务是否进行外包。

2.计算业务外包的成本与企业自制的成本,进行成本/利润分析,估算业务外包前后的总体效益。

(二)供应链构建过程中的财务监控。供应链的主导企业应对合作伙伴在以下方面进行监控,以保证所选择的节点企业符合构建供应链的原则。

1.监控合作伙伴对供应链成本的影响。供应链成本是指供应链中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等。供应链主导企业除了运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控制企业内部成本外,还应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一起共同努力,削减和降低非必要的供应链成本,当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后,企业必然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在供应链构建中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通过比较分析,选择使供应链总成本最低的合作伙伴。

2.监控合作伙伴能否为供应链带来增值。供应链能否增值取决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也就是各合作伙伴的合作能否产生“1+1>2”的作用,这需要由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给予判别、监控,分析甄别合作伙伴是否具备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使合作伙伴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具有竞争优势的合作伙伴,也可以降低自身成本,给双方都带来利益。

3.监控分析合作伙伴自身的财务状况。供应链能否长期稳定与生存发展,与合作伙伴财务状况是否稳定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构建供应链时,必须要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判断合作伙伴的财务状况是否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影响企业的生存,具体可以从企业的资金流状况和风险情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财务监控。

1.监控供应链的瓶颈。通过监控并及时解决供应链的瓶颈,可以避免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争夺资源,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产出。

2.监控各节点企业的资金流和财务风险。对资金流的监控,主要针对供应链企业间的资金结算问题,保证供应链中的资金流顺畅;对财务风险的监控,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合作伙伴的财务资料,进行定期分析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分析。

3.监控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成本。对供应链上的每一节点企业的进货时间、储存时间、加工时间等进行分析,确定供应链上的作业项目在增加成本的同时能否带来增值,据此分析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消除浪费的项目,哪些是可以通过改变现状减少浪费的项目。通过成本分析,将供应链上的职能性费用、交货成本、总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最终控制供应链总成本。

4.监控供应链的风险。人为以及不可预见的因素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因此,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必须对供应链的各种风险进行监控和评估,确定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四)供应链部分或全部终止过程中的财务监控。供应链管理中如果出现与某一合作伙伴的合作不适于再继续下去的情况或者供应链整体不适于再继续维持的情况,需要考虑终止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具体要对这些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这些情况包括:

1.合作伙伴违反供应链协议。供应链协议是针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制订的,并通过对供应链运作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来解决这些问题。当某一合作伙伴违反供应链协议中的有关条款,合作伙伴不予改正,或运用法律手段也无法解决时,就要考虑更换合作伙伴。

2.合作伙伴不再给供应链带来增值。供应链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供应链的增值,给合作各方带来利益。当某一合作伙伴既不能给供应链带来利益,也不是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就要考虑终止合作,选择新的合作伙伴。

3.合作伙伴具有较大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和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息息相关,财务风险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将会受到威胁。当某一合作伙伴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并且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无法经营下去,给供应链的稳定带来严重影响时,需要根据合作伙伴财务风险的程度对持续经营能力影响的大小,决定是否从市场上物色新的合作伙伴,以备不测。

4.合作伙伴成为供应链上的瓶颈。如果合作伙伴问题比较严重,无法通过任何改进措施改善其瓶颈地位,需要考虑终止合作,选择其他更好的合作伙伴,减少对供应链的约束。

5.供应链的风险无法控制。供应链整体在生存中也面临着不同的风险,有些风险供应链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防范体系予以避免,而有些风险并非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当这些风险对供应链的存在造成严重影响,使供应链无法正常运作,或者供应链无法实现增值,就不得不终止整条供应链。

监控体系构建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罗正云(1971-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 赣州 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JXJG-06-89-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54-02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普通高校,虽然出现的时间较短,但发展却异常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进一步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供求矛盾。但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比较短,还处于初办阶段,在办学过程中必将存在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探索和实践,其中,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准确把握独立学院的定位,确定合适的教学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必然带来办学模式与层次的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质量标准必然不同。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和前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一般都将其定位于立足地方,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型普通高校上。独立学院培养的本科层次的人才,应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高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学习适应性,而比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确定合适的教学质量标准,在构建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即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达到某一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这里的“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指的就是教学质量标准。由此可见,教学质量标准的缺失或不健全会导致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更会制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质量保证始于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监控也必须以合适的质量标准作为依据。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质量标准,是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

二、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全面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1.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全面监控体系是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纠偏。教学质量监控就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追踪与管理,发现偏离教学计划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执行与教学目标的一致。二是优化。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纠正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自身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更贴近于学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应坚持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2.加强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原则。新生的独立学院必须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严格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全面加强和规范教学质量管理,使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中心的活动,独立学院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必须符合这一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教学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按照具体实际和发展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建成具有整体特征监控体系。

3.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到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一样,具有普通本科院校所应有的共性因素,同时,又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创办时间短、基础薄、条件还不够完善、生源质量不高以及如何确定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个性因素。

4.监控并举的原则。教学质量监控是根据预定的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测、评价和调控。教学质量监督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学质量控制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循环系统,做到监控并举,才能有效地发挥好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5.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由于母体高校一般都是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普通本科高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母体高校中好的传统和经验,不断加强自身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对于独立学院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独立学院在坚持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全面监控体系。

三、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全面监控体系的构建

全面教学质量的监控是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控制,目的是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的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是由多方面组成的,主要包括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大方面。

外部监控主要由独立学院之外的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估,其中主要指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含家长)及母体高校等。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促使独立学院依法办学,加强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独立学院履行监督、管理和指导的职能。社会评价是另一种来自独立学院外部的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评价,对独立学院的整个办学过程起着监督和影响的作用,是独立学院质量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举办方即母体高校,则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承担着更为直接和更为重要的责任。教育部“8号文件”明确规定,母体高校“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要“建立并完善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的监测、评估体系”。然而,从近几年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来看,不少母体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自身就存在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加之国家还未正式出台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因而这些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监控实际上是不到位的,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内部监控是独立学院组织实施的自我监控,是对教学过程各主要监控要素进行的适时、全程、全员监控,是一个既包括教学过程监控,也包括教学效果反馈控制的完整的闭环系统,其组织执行机构通常由独立学院、各教学学院(系)以及教研室三级组织构成。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督机构是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和教务处,从整体上规划、决策、指挥、协调和执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各教学学院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二级组织,对院(系)级教学工作和教师教学课程教学实施监控,并具体落实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措施。院(系)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通过组织学生和教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学质量全面监控体系具体由目标对象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以及制度体系等构成,通过监控的组织机构,依据相关的监控制度,采用一种或几种监控方法,对监控的目标对象实施适时、有效的监控。(如右图所示)

1.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对象)体系。(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教学管理人员和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实习、考核(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3)人才培养保障系统,主要监控点为四项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及教学辅助设施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环境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保障等;(4)人才培养质量系统,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外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各项竞赛获奖率、综合素质测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等。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1)外部监控机构,包括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含家长)及母体高校等;(2)内部监控机构,由独立学院、教学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构成。

3.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1)国家法律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法规、意见、办法等;(2)独立学院、教学学院(系)、教研室制定的各种制度,如教学督导制、导师制、教师聘任制、教师培训及考核制、听课制、学分制、学生评教制以及各种奖惩措施等等。

4.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1)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系(部)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2)督导监控——通过调研督导、常规督导、专题督导,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管理工作和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和反馈;(3)评估监控——通过专业建设评估、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等,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2]刘光华,张玉荣.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3]刘翠秀.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7(1).

监控体系构建 篇12

一、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进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以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到社会反馈的各个方面,也就是高职院校对整个教学全程的监控。从组织环节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还包括学校一级监控和二级院系的监控。因此,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构建过程中人人都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原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放在学校层面,而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尚有较多不足之处。

研究发现,国内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时,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往往会对二级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缺失或者仅仅为校级监控体系的一个附庸,只发挥出了提供教学质量监控材料、执行政策等作用,导致高职二级院系缺乏自身独立性。这在以往原有高职教育机制条件下,尚能完成预期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但是,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中小企业对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也促使职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逐渐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也不断做出向应用型高职院校转型的决策,在要求彰显特色的教育理念日益迫切的情况下,传统的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要求;进而,全面完善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全面落实创新管理体制、分权管理,实施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使之不断高教学管理效能,发挥办学自主权。由于,二级院系是高职院校的二级教学单位,是按专业或学科设置的教学管理基层组织,既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组织实施者,又肩负着对各自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管控制的重要职责,更是高职院校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反馈和整改落实不及时,无法形成系统的、统一的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即使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也没有一个完善、健全的整改措施或制度;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整改措施或制度,却未能得以切实实施等。其次,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缺失,实施不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二级院系、各教研室及学生等层面均未对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构建加以重视,即使是健全了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得以落实。第三,个别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不完善。个别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对教师整体教学工作的监管仅从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参与教师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学生实习、教学制度执行情况、教师教学贡献等环节的监控尚有不足。第四,信息反馈不对称。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监控过程中,个别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为避免学校对其教学绩效考核时扣分,往往会一些教学问题、教学薄弱环节等加以隐瞒,而高职院校仅仅依靠教学抽查,则无法全面、客观地掌握各二级院系教学质量信息,这也直接影响了学校整体的宏观调控功能,也会影响学校对各二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自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三、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增加学校与二级院系教学监管权限

高职院校应全面理顺校院二级关系,对教学监管权限进行重新明确、分配,进一步确定学校和二级院系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职责的权限;并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以及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学任务以及授课计划的落实执行、各专业学生选课等一系列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均应进行细分;并以制度的形式全面明确学校和二级院系所需各自应承担的职责、权限等,进而进一步强化各自的责任意识,这对全面促进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制订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需根据既定的办学总体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自身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全面制订、完善出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对二级院系日常教学行为的监管标准;使之真正成为二级院系教学工作绩效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院校(包括二级院系)教学管理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教学检查、考试管理办法、教学档案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二级院系教学绩效考核办法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在遵循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二级院系专业特点以及各部门工作实际需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办法等的实施细则加以完善与补充,进而有效提升其可行性、操作性以及科学性。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在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中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在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全面确保高职院系二级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高职校院二级教学检查力度

首先,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二级院系的教学自查工作,创建自我约束机制。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应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定期(还要不定期)对其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进行常规的检查;同时,再结合不定期的教学自我综合评估来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自检和反思。自查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堂教学情况、教研教改活动开展情况、学生实习情况、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等。通过对二级院系的自查、自检工作,来进一步强化其内部听课制度,通过对工作成绩和不足的分析,提出、完善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进而全面提高二级院系的教学工作质量,真正发挥二级院系整体的教学管理作用。

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大教学抽查力度,如不定期抽检二级院系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强化领导听课制度,对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基层”摸底工作,重点检查教学薄弱环节、教学薄弱专业以及一些整改不力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管理层还应及时结合抽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一些潜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进行剖析,提出整改意见。

(四)完成教学工作考评与激励机制

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主要基础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工作考评体系,即从二级院系教学的常规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改革创新、专业教育等方面进行量化,并对教学个人的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老师个人的利益挂钩。如对教学质量突出的个人或部门予以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于那些未能完成教学质量标准的个人或部门则予以一定的批评,或取消其各类评优、晋级资格;同时,责令其进行自查,并提出整改方案;学校还要对其整改结果进行检查。高职院系进行二级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就必然通过教学工作考评与激励机制这一有效手段,积极发挥出二级院系和教学能够自主地为推动、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必须理顺高职院校和二级院系的管理权限,使得一些职能部门可以从一些冗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可以更多地承担起教学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并主动将一些教学管理权限交给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的手中,使之在拥有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教学质量监管权限后,能够更好地为提高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元琴.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3(7).

[2]马玉涵,金光明,董杰,等.加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安徽科技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

[3]章喜明,胡景鑫,顾思阳.医学院校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2).

[4]高丹,李国杰.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0(4).

上一篇:网站品牌下一篇:配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