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监控构建(共12篇)
教学监控构建 篇1
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满足人与社会两方面需要的程度”。技工院校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因此毕业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无法量化和评定, 也就造成了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 因此实施教学监控, 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主要表现在:
(一) 教学质量监控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职校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经济与社会的需求, 特别是要让企业和用人单位满意。如何保证专业的设计开发和教学质量满足企业需要, 为企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 并维持企业信任、办学高效的发展态势, 是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标。
(二) 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内部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的发展, 是内外因结合作用的产物。因此, 其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 为企业、行业而生的“应试教育”, 更是整合内部教育资源, 理顺教育教学环节, 使教师能够利用教育资源获得谋生的手段, 使资源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学质量监控正是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的不竭动力。
(三) 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有意识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 是教师与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手段和阶梯。面对生源素质的多样化, 教师教育策略也要随之改变和改进。那么, 如何认识、评价和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成长过程, 使其向着正确、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 就是教学质量监控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
贯彻2010-2020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核心, 全方位考虑企业需求和我校教学质量生成、管理逻辑及影响因素, 探索教学规律, 狠抓教学环节, 找出本校中影响教学质量的瓶颈与盲点, 优化教学结构, 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监控体系, 形成优化的运行机制。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 以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为监控对象, 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目标、分析教学质量生成的指标和过程, 制定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以及监控、跟踪、统计、汇总、反馈等工作环节, 建立具有方向正确、方式可行、结果可控的教学质量运
黑龙江徐海燕潘凤学
行循环机制。
1. 教学前监控——专业建设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教学有序开展, 完成培养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教务处制定专业教学设计的原则性意见, 落实开发任务, 明确各部门责任, 统筹调配专业开发资源。形成了以教务处统筹协调领导督办、各系部领导主抓、专业教研室负责的三级管理体系, 以保证专业开发工作的如期、高效进行。
2. 教学中监控——日常评估检查制度的运行
(1) 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分为定时、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 检查的方式分为全面检查和抽查。一般定期检查多为全面检查, 随机检查多为抽查。检查内容遍布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准备 (教师、教案、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设施准备) , 教学实施 (进度计划执行) , 教学反思与总结 (试卷分析等) , 跟踪、整改。教学检查实施实行三级管理, 包括教务处、教学系部和教研室。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是否规范。作为反馈和跟踪改进材料。
(2) 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干部、高级讲师兼课与听课制度
针对职业院校专兼职结合、老中青梯队结合、理论技能结合的师资队伍特点, 主抓教学的领导干部、进行教学督导的专门部门、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讲师可以采取随机听课、跟踪检查、就地评估的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等进行有效监控。应重点加强对新任课教师、外聘、兼职教师、跨专业教师的跟踪检查和督导, 落实教学的具体要求, 提高其教学质量。
3. 教学后监控——深度、全面评价和监控
(1) 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评教、评学活动是最直接的教学评价活动, 通过教师、学生填充调查表格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使师生双方对自我教学和自我学习形成直观性自我评价, 再通过自律性和规则性改进, 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正确和上升趋势, 更加可控、可行。我校的评教评学活动已经开展多年。今年, 我们将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开展, 届时, 将要求企业代表参加。
(2) 实行教师考核制度, 监控教师的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性
教师的专业性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 更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系统, 以供比对和改进, 使教师在学科专业化方面择业分科、勇攀高峰;在教学专业化方面与时俱进, 深度发展。
(3) 注重反馈跟踪整改, 持续优化体系的运行过程
教学反馈是考察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只有监控没有反馈, 监控就无法立足, 久而久之就易于流于形式, 失去实质内容。教学反馈是一个教学循环的必经阶段。通过反馈, 可以将即发性问题和长期性问题分门别类标示出来, 进行调控, 加以解决, 以优化监控机制, 进而优化教学过程。
(二) 构建监控机制的保障体系
技工院校应建立“三级两协一监督”保障制度。 (1) 由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级主抓; (2) 设置校内协调和专家、企业技师参与的校外协调两个部门; (3) 由院校主管领导监督实施。同时制定相应制度规章, 明确责任, 奖惩分明, 保障指标体系的有效运作。
(三) 监控体系的修正———提高监控体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监控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监控客体、监控目标、监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质量监控体系要始终保持灵活性、开放性, 因势利导, 海纳百川, 才能使更多的行业、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 使监控机制更为有效、便捷和畅达。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师生、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专家及用人单位的团结协作。通过教学质量的监控, 实现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和教学服务的根本改善, 并最终开创符合区域经济、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校企协调发展, 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摘要:教学质量监控是技工院校满足用人需求、促进内外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因此应该从监控体系建设和保障机制入手, 建立可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关键词:技工院校,监控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文星跃, 董廷旭, 张萍.试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途径[J].绵阳师范学院, 2006 (4) .
[2]杨友才, 徐玉双, 欧阳中万, 等.强化实践环节监控,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J].教学改革与管理, 2004 (7) .
[3]张向葵, 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 .
教学监控构建 篇2
——管理水平研究综述摘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努力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对于促进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重大作用。相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非常薄弱的现实,高校必须强化体质机构创新,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教学管理水平部门 人员 信息化 运行机制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以及不断扩大的招生政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大众式的普及教育。这种招生政策直接导致高校在校人数激增,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可利用教学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给居于高校核心地位的教学管理部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难度。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校办学水平有直接影响。因此,高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必须有一套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支撑,使管理出效益、出成果。本文主要就教学管理水平方面做一综述性研究。
一、影响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因素
为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使文化结构层次得到完善我国高校自1998年开始实施扩招政策,在校人数一直保持高速连续增长。与此同时,高校教育也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但我们发现扩招政策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个别高校在条件不允许、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进
行扩招,使得教师力量、教学资源与学生配置严重不合理;其次,有很多教学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如不能很好地掌握常用软件以及不了解教学管理中一些常规事物的处理方法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教学管理者带来巨大困难。
二、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施对策
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以教务管理部门为核心,规范教学管理。“权责明确”同样适用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部门应该针对本校的教学模式、学科特点以及各教学单位的结构设置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对不同类别的工作合理分工,一层层负责的方式,分配各个管理机构。诚然,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仅仅依靠上级部门也是无法真正做好的,这需要个教学部门、学工管理部门甚至教师的积极配合,通过这种统筹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校园网络平台。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各种管理软件也应运而生,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都购置了教务管理软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管理,把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抛弃原始的手工劳动,以及上下级层层传达,实现网络化办公。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资源的优势,把管理分解,任务细化,例如:学生在思念的学习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成绩录入、学籍管理、毕业设计、教师调串课等),通过教学管理软件可以将工作分流,课程结束后成绩可以由任课教师直接通过管理软件或校园网来录入;学生也可以在校园网
直接选择课程。再比如,在日常教学周教师难免会有一些不可抗因素而不能按时上课,遇到这种情况后,任课教师可以与教学院长取得联系,经允许后直接在教学管理平台填写申请调串课事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利用现有的教学管理平台和校园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终端将教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点对点的工作方式,提升为点对面的管理方式。如此一来,既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减轻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也是的教学管理者有时间去研究管理方法。不断地去完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
加快信息化进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高校自身环境变化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呈现递增趋势。近年,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的办学层次不断增多,学科门类不断丰富,教学管理人员却相对比例较少,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繁重,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现状,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理念来提高工作效率,就很难继续适应高校发展和现代教学管理的要求。同时,还要要满足高校管理者、科研工作者、教师、学生、高校各职能部门的不断增长的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实现教务工作信息化管理,包括各类教学、科研、考试、培训信息的共享等。
3.建立有效运行机制,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系统,使制订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贯彻于实际管理活动中,使教学管理活动能够有序高效运行。
首先,学校应将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监控作为保证
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将课堂教学质量和毕业设计(论文)作为质量监控的重点,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聘任、考试和考风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列为全程监控的关键环节,将制度化的检查、督导和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每学期开学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日常教学状态检查等专项教学检查,随时向全校通报检查信息;学校教学工作专家组定期对全校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督查、指导;各院系应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估制度,不定期对本 单位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上,重点制订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与评定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了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状况,可以开发使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认定体系。坚持开展专家评教、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同行评教。
其次,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开放化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开放化和现代化是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校园内设置大屏幕显示屏等多个信息采集点,这样学生无论在图书馆还是在教学楼,都可以通过信息采集点的计算机网络查找需要的教学信息。研制开发学籍管理系统、排课系统、教室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证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查询系统、教学管理网页、网上教学系统等,各院系也应建立自己相应的教学管理网页,使全校教学管理工作初步做到了自动化、网络化、开放化、现代化。
4.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不仅是学校领导的教学参谋和助手,而且是学教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思想觉悟高、职业道德好、管理能力强。尤其应该把那些懂得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学特点,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年富力强的、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通过以上几点论述,我们总结出,高校教学管理首先要提升人的素质,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它所完成的任务不仅是简单的教学事务,而且是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创造性的专业管理。由此可见,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应以科学的、发展的、系统的眼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探索符合国情和校情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新模式,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监控构建 篇3
关键词高校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一 、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质量提出新要求。
质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命题,具有鲜明的社会与时代特征,在世纪之交的高校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尤为世人所关注。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在这种大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在量上提高还需要注重量的提高。因此,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和科教兴国战略对高校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又是教学质量的竞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使命,那就是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市场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不断地刺激高校,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竞争度,这就要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都要通过教学来完成,教育质量的提高必然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因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增强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
(四)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影响。
随着工商业界全面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及西方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对这一理念的借鉴,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在试图以此解决我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重的教育质量问题。作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全面质量管理能够起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功能,因而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之中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有效的监控机构与协调组织。
当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务部门既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部门,又是教学质量的监控部门。不但任务繁重,而且存在着自己管自己的矛盾现象。为此,建立校内相对独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尽快建立一个由校(院)党委和相关校(院)长直接领导的监控机构,该机构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中介性,教育质量监控应是其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其次是建立教学工作的协调组织,该组织应由主管校(院)长担任领导,成员可由教务处、学生处及督导等部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协调教学工作及时监控、检查、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有了监控机构、协调组织、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就有了组织保障。
(二)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从目前高校教学的组织系统及环节考虑,高校内部开展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是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从评价内容上考虑,其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组织教学、教学效果五个一级通指标,在此基础上,又把每个通用一级指标分解为几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分别给出A、B、C、D四个等级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得分系数;从评价形式上来考虑;通常有: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从评价目的上来考虑,通常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鉴定性评价。
2.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手机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课程的全面建设,使得课程管理工作科学化。高校通常开展的评价有两类;一是诊断性课程评价,二是选优性课程评价。
3.专业(学科)评价。
目前,高校开展专业评价要把握三个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增强专业办学活力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质量为依据,着重教学基本建设指标;突出重点,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高校在开展专业评价是,应开展重点专业评价和新建专业评价,前者是为学校创建品牌,后者则是着重在办学条件的合格评估,通过此两类评估,以评促建,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各个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4.院系教学工作评价。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院系逐步成为是学校实施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主体。院系教学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评价的内容主要有:院系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教学投入,教学改革与成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学管理和办学特色等方面。
(三)建立高素质的监控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控队伍是提高监控效果的权威和有效性的关键。监控队伍要由学术造诣深、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能秉公办事的专家组成。这支队伍在有现职人员的同时,也可以在离退休人员、校外人员中任聘。校(院)党委领导要支持他们的工作,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要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以使质量监控人员能在一个良好氛围中的高质量地完成监控。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在国家、社会、市场运行机制影响下,建立以教务部门监控为主,其他有关部门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建立高素质的监控队伍从而构建出一个运行健康、合理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保证。这样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该能够成为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晓盈,钟锦文.浅析我国高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7,7:47-50.
[2]王连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75-77.
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篇4
课程教学是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双语课程衡量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将之列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近年来各个高校均开设了大量双语教学课程。但由于其开设条件、归口管理、监督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与其他课程有较大差异,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对其他课程教学亦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导致各国间知识、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交流日趋活跃,为适应这一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此,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3],特别是2007年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共设置503门全国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而省级、校级的双语教学改革项目也在不断扩大,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开设了54门、30多门全英文授课双语课程,浙江大学双语课程达到164门,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以及众多地方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更多[4]。然而与常规课程质量监控相比,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质量监控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立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其审批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兼任,质量监控由教务处兼任,督导并无特别筛选,因此质量监控不够专业,造成审批人为干扰大,如校、院、系领导之间认识存在偏差,或盲目开设,或保守拒绝,双语教学很难健康有序开展,且缺乏退出机制。督导听课等质量监控措施往往因为不专业而流于形式。
其次,双语教学存在多头管理,一般由教师本人申请,系部同意,学院审核,学校批准,涉及学院、系部、教务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个管理主体,容易出现无人负责现象。并且,目前涉及公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多个类型,内容牵涉面广、领域大、专业难度深,因此很难对其做出合理的评估,质量监控体系容易流于形式。
最后,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足够协调,导致三者之间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存在重叠和冲突,造成内耗。
(二)监控主体素质不高
首先,目前双语课程分为选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必修两类,前者通过选修,可以将一部分英语基础不好、排斥双语教学的学生排除在外,后者则不考虑学生兴趣、基础、偏好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对课程产生排斥态度。而目前据笔者观察,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后者占据大多数,并且学生整体英语素质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双语教师水平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之一,当前双语教师队伍虽然大多具有博士学历,专业英语水准不错,但运用英文讲课的能力尚且不足;国外进修过的教师大都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双语教学。外籍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或教育专业,专业领域知识贮备不足,讲授较为肤浅,无法深入分析。一项调查表明,双语教学任课教师中受过正式训练的仅为7.5%,具有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5]。半数以上教师口语能力较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且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很难获得所需要的培训和交流。
最后,作为监控的主体,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及质量监控人员英语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更罔论提出改进意见了。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家对双语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明晰的评价标准,不少高校虽然对于双语课件、教案、教材选取、试卷、听课评课等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但总体而言,双语教学评价标准不易量化、规则模糊,学生测评对于双语教学的规定也不够合理。在实际操作中或随意变动(如有教师使用英文教案中文授课,某些双语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作业和考试仍然使用汉语),或无所适从(院系领导、学校主管部门、督导各自意见不统一)。
二、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双语教学质量是学生、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所谓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指针对上述因素加以分析建立评价体系,通过监控,控制、协调和优化,从而形成闭环的反馈系统,构建起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针对前述问题,结合新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控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构成。
(一)确立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聘请校内外双语教育专家、学院代表、教务处部门成员等组成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双语课程的开设及撤销,形成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负责制定本校双语课程建设规划,审议质量标准,负责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双语教师、教务处质量监控人员、督导及学生代表组成双语教学评价委员会,负责听课评课,撰写报告。
(二)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初步提出以下双语教学质量一级指标,并细化得到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并且根据各自不同的重要性分配一定的权重,从而构建起了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管理人员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教学材料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档案等11项内容。可以将质量标准划分为A(优)、B、C三级,各高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三)完善质量监控运行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可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监控、过程监控和课后监控。
1. 课前监控
首先是双语教学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课程本身、教师资质以及教学材料准备三个方面。由教师先提出申请,院系同意后方能提交管理委员会审定,建立严格的课程准入机制。然后,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师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试讲,由评价委员会专家对提出申请的教师进行评审。最终对于双语教学教案、大纲和讲稿审查,经管理委员会审核后上交教务处后方可使用。
其次,开课之前应对学生做充分的调研,并组织动员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并且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多方沟通交流,减少学生的不适感,并且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学生逐步接受双语、认同双语、爱上双语,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 过程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如下:首先由评价委员会根据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由评价委员会、院系领导、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评价委员会统一汇总信息,如未达到标准,则帮助任课教师进行整改,必要时可实行退出机制,从而最终使得教学质量达到标准。
3. 课后监控
双语教学课程结束之后,授课教师应针对学生平时及期末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判断试卷的难易程度、题量,学生掌握效果,学生成绩分布,填写双语教学成绩分析表和小结表等,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改进措施。同时,将学生反馈、院系领导意见、同行评价等资料搜集整理归档,为下一步的双语教学整改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高校应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用于研讨学习、组织会议等、培训学习、教学研究等内容。其次,应建立涵盖所有双语任课教师的微信或QQ群,保障信息及时畅通,并且形成定期会议制度,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最后,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讨学习活动,进行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展开,只有建立课程监控、专业监控、学院监控三级监测体系,才能够真正评价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组织、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监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文章从新本科教学评估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并提出了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Z].2011.
[2]赵强.试析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转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4]刘晓彦,曹原,杨静.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教学监控构建 篇5
2.1.1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监控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 它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市场、技术、岗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职院校专业的开发与课程的制定必须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学校的开设条件。度、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意;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学课程是否满意等。
2.1.2 高职教学过程的监控
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主要由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高考、面向高中及高职学生的单独招生考试及面向中职学生的五年制高职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生源学生的情况进行监控, 重点监控不同层次学生包括初中、中职和高中后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实施环节针对不同课程及环节进行监控。理论课重点监控教师课堂的组织、板书或ppt的制作情况、课堂纪律及效果情况, 教学资料的准备、授课与教学进度相符等方面。而对于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 重点监控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讲解能力、指导学生练习情况、学生掌握情况等。
在毕业就业环节重点监控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监控内容包括各专业在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的获取情况, 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度情况及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情况等。
2.1.3 高职教学资源的监控
教学资源的监控主要包括教学设备、教材、师资的监控。对教学设备的监控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情况、各实训室使用率以及生均的实验设置情况。对教材的监控主要包括教材的类型是否符合高职高专的教学, 对于实践课程的教材是否具有较强的实施性和实验指导性。对师资的监控主要包括师生比、“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企业锻炼情况等。
2.2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构成
(1) 学校整体的监控。学校整体的监控指学校领导、教务处及各系负责人根据学院的教学管理规范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2) 教学督导的监控。学校聘请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导或老师组成督导组, 通过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3) 学生监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也最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及效果。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及学生评教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企业监控。社会的评价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各系部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评价。并且包括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3 案例研究-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
3.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
针对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 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
(1) 静态内容。静态内容的监控主要指教学环节是否都准确合理, 教学环境能否达到标准。例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管理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生均实验设备、师生比等。
(2) 动态内容。本课题组成员对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的动态内容提出以下建议:根据学生情况、教学条件及教师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的部分以下几部分组成, 包括学院教学工作委员、教学监督及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 主要完成专业建设监控、教学运行监控及就业质量监控等, 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卫宇。对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思考[J].教育探索 (山东省团校学报) , (10) :75~76.
[2]毛建梁, 潘汝良。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J].教育探索, (02) :99~100.
[3]赵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0) .
教学监控构建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监控问题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2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路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的学生培养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不再是单一传到授业解惑的地方,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进步的人才库、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其承担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始终是关系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成因,强化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问题的表现
(一)学生作弊之风不断蔓延
绝大多数高校目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检测方式更多关注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缺乏必要的约束,“翘课”、“早退”似乎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很多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试的时候做小抄或抄袭其他同学,力求安全过关。与此同时,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成绩“过得去”,避免“教学事故”,也在监考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加放纵了学生的抄袭风气。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学生变得日益浮躁,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教师教学评价失真现象严重
一般来说,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大多通过学生评价、督导听课、领导听课、同行评价、获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缺乏足够的客观性,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利益关系。不少学生不会按照教师的教学水平来打分,更多的是参照其期末考试成绩和个人情绪来进行评分。教师和教师间的评价,一般是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这一过程存在诸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的因素。领导的评分的随意性同样很强,它是结合教师间的互评分值、教师的个人陈述及对老师的印象进行打分的,缺乏足够的科学性。
(三)教学督导缺乏灵活性
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对教师授课进行指导、对教学过程实施调查分析和对教学管理提出建议。在当前,教学督导工作不断被忽视,集中表现为缺乏足够的创新。当前高校在执行教学督导的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检查相关教学档案资料、随堂听课检查等浅层上,对如何改进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流程缺乏足够的关注。作为落实教学督导活动的院系单位,教学督导早已名存实亡,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教学督导更多的是应付领导检查的一种形式。在督导队伍的建设方面,更多的是一些退休教职工来参与,来源较为单一,思维老化,缺乏和当代高校发展的紧密结合。有不少督导人员已经不在教学一线多年,其教学理念和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上,且缺乏新思想的吸收,和年轻教师很容易产生分歧。还有些兼职的教学督导员本身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其自然无暇分心进行督导工作,导致其职责无法有效的履行。
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的因素
高校规模的扩大给了更多学生上大学的机会,一些学生来到大学后,不求上进,但求学历和文凭,这种求学动机下的学习效果自然无法保障。再加上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高校也缺乏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和关注,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还沿袭过去的学习方法,被动地获取知识。不少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忙于上网、做兼职,无法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临考前普遍采用突击复习的方式,甚至一些学生根本不复习,将希望寄托于作弊、抄袭,并且最后也安全过关。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存在侥幸心理,从过去为了及格抄袭逐渐演变成为了奖学金和个人荣誉而抄袭。
(二)教学管理的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了解和有效决策,无法及时、准确地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单位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是部门的配置却没有跟上高校扩招的要求。这样下来,教学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疲于应付而非主动的调查,无法有效地掌握教学一线的最新情况和变化,对教学信息的掌握较为片面。同时,高校领导缺乏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和自己业绩息息相关的形象工程放在第一位,缺乏对教学工作的关注。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负责教学工作运行,同时又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这种自作自查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利于高校教学监控水平的提高。
(三)师资结构的因素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原有的教师资源更加紧张,教师力量非常薄弱。过低的师生比例让大多数的老师都在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新知识的吸收和更新,导致教学存在诸多的限制,进而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较大的工作压力下,教师疲于应付学校下发的教学任务,缺乏对自身提高的关注,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升。一些教师尽管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对学生也很负责,但是由于缺乏对新型教学理念和新知识的学习,导致教学和社会严重脱节。另外,高校过于重视教学的科研成果,将教师的学术能力作为评价教师好坏和水平高低的依据,忽视了对教学效果的关注。这种情况下,教师忙着搞研究,对教书育人反而日益轻视,大大偏离了教师的职责。没有良师,自然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构建与实施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
对于高校而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水平的首要工作。例如,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形成了校—院两级教学监控模式,分层管理、共同协调配合。就具体职责而言,校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构成对学校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把握,在学院级是“院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院级督导组—教研室主任”的形式来具体落实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确立的教学监控总体目标下,明确各个院系和各个层面的职责,逐层监控,上下负责,按照高等教学的客观规律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教学监控工作。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校要加强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需要把握三个重点:第一,要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第二,切实贯彻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第三,完善学生教学评价机制。继续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在巩固督导“督”的作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发挥“导”的作用;构建校—院两级督导制度,使学校和学院的工作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更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例如,我校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全校的专业基础课由校级督导负责,而专业课由学院负责。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的落实,不仅可以带动全校上下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更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和决策。在学生教学工作中,一方面我校增加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逐步达到全员参与和充分认可,另外通过不断完善网上评教系统的功能,增加各种形式的数据分析,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也增加了有效反馈,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老师授课方式的建议和意见。这种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的方式,有利于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三)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对于高校来说,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离不开有效的反馈。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中,质量反馈机制的构建,有利于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获取有用信息,为之后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并且将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传达给教学督导、教师和学生,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也增强大家的使命感,一起参与到教学各环节中,这对于改善教学质量监控的水平也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规模化下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高校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学监控工作,从组织上、制度上和反馈系统上去支撑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高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燕.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视角[J].教育探索,2013,6(3).
[2]王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三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4(1).
[责任编辑:雷艳]
教学监控构建 篇7
(一) 必要性
1. 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职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无疑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地方高职院校要满足知识经济的上述要求就得改革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 顺应时代的发展。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 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 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特色不够明显等问题。
3. 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径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 对于现行的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必须加强高职教学管理改革, 使之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4.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竞争度, 这就要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来完成, 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成功与否, 必然离不开课程质量保障与校级监控体系的构建。因而, 课程质量保障与校级监控体系的建立, 不仅有利于完善课程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 而且也能够增强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1]。
5. 适应人才培养规律的需要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看,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应是在通过社会的反馈, 不断修订完善社会岗位所需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环节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来完成的。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 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工作过程各方面的运转情况, 而校级监控的目的就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实施有效的校级监控,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进一步规范的要求, 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原则
综观教学质量校级监控的大量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校级监控体系,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校级监控对象的选取上, 从传统的单一教学能力校级监控对象到包括非能力校级监控、从单一指标到多维指标方向的转变。
2. 校级监控的体系上, 从传统的简单指标组合到采用综合体系架构转变。注重采用综合方法, 既重目标校级监控, 又重过程校级监控及环境与基础校级监控。
3. 校级监控系统上, 从传统的静态校级监控系统到动态系统的转变, 强调校级监控体系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4. 校级监控主体上, 不但要注重学校校级监控、政府校级监控, 而且应该强调社会校级监控。
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校级监控因素及体系的构建
(一) 教学质量评价影响因素
以系统的观点来看, 高职教育教学与区域社会环境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这里的交换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学系统从其社会环境中得到 (输入) 物质、能量和信息, 如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信息的输入;二是教学系统又向社会释放 (输出) 物质、能量和信息, 即利润等经济产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系统思想已应用于网络组织绩效评价, 是绩效研究的一个趋势。
基于系统论的“输入-流程-输出”的分析框架, 在系统论的支持下, 我们将教学质量运行看成一个系统, 其输入部分是教学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模型的关键是“流程”, 即从教学设计、过程、教风与学风、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来解释教学系统,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作为系统的输出, 就是我们将要进行评价的教学质量绩效。
(二) 校级监控体系的校级监控对象
1. 教学投入质量标准
教学投入指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奠定的办学思想、资金投入、教学设施、管理制度等基础。它是教学质量标准构建的基本保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队伍评价标准
主要表现为:一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 学历比例适当, 专业带头人达标程度;二是有一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有一批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级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专职的实验、实践和实训师资比例、技术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四是教师授课范围、从教时间及学生欢迎度。
(2) 财务保证标准
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必须有稳定的、充足的财务投入, 即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经费、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建设等。同时财务投入必须分配合理。表现为:一是财务的稳定性与充足;二是财务分配的合理性;三是财务保障的控制和有效性。
(3) 管理制度标准
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是规章制度科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学文件齐全、教学档案完整。这既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保证, 也是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整体体现;同时管理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4) 生源质量标准
生源质量是教学投入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招生标准和学校程序要求。在统一录取情况下, 招生标准反映在各分数段人数的比例;而在自主录取情况下, 各学校采取的录取标准决定新生质量。
(5) 教学基础设施评价标准
高职教育基础设施包括相对固定的生均教学场所、教学仪器、设备、材料、工具, 设施的折旧率及技术先进程度, 以及上述设施与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及职业要求的适应性。
2. 教学运行的质量标准
(1) 教学设计质量标准
教学设计质量标准由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材建设评价标准、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组成。教学大纲能够将课程目标细化, 并与本专业和岗位需求相对应, 同时教学环节也应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课程计划结构应合理, 教学过程的时间进度秩序明确规定, 同时要对课程计划有评估;教材建设评价涉及知识、技术、技能等的系统性, 与高职教学目标的衔接性, 与社会需求技能标准的超前性;课程体系评价包括师生道德文化素养评价、基础能力评价、专业能力评价和综合技能和拓展能力评价, 同时注重彼此之间的逻辑性。
(2) 教学过程评价标准
理论教学。其评价点在三个方面:基础理论范围和要求“必须够用”, 知识点必须科学规划与准确定位;理论知识与过程知识之间逻辑严谨、关系清晰, 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知识面必须宽广, 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技术技巧和操作能力, 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标准明确;二是重视实践活动的教育性作用, 能够在培养学生品格、意志、情感、人际关系、合作等方面发挥功能作用[2];三是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成绩考核。明确改革的方向, 考试制度的科学性, 考试内容注重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考试形式与手段应该多样化。国内某高职规定: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超过50%的课程, 技能考核占考试成绩的70%以上, 而一般课程应用能力考核占考试总成绩的50%以上。
(3) 教风与学风评价标准
教风建设。教风反映教师理性智慧、情感智慧、道德智慧的全面施展程度, 衡量标准可以通过道德、学识、技能、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
学风建设。学风评价是高职院校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团结同学是学风建设统一的标向, 但其又富有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的个性化特征。高职院校必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在两者协调中逐渐培育优良的学风。
教师师德。教师不仅要能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 而且有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强烈的教育事业心,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学校学风。
教师学术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学术水平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是高职特色的教学法研究水平, 可以通过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主办重要会议等进行评价;二是教学过程中技术操作的研究能力, 可以通过纵向的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和横向的与其他学校水平相差程度进行衡量。
(4) 教学方法评价标准
在教学运行过程中,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者, 对教学效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决定了师生扮演角色的合理性和互动程度, 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的效果。主要标准有:一是师生角色的互动性, 由学生接受教师的程度、课堂氛围和学风的优良建设程度所体现;二是教学方法本身的功能与效率, 教学方法社会岗位、职业的针对性与使用范围;三是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即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四是教学手段的评价, 教师讲解、示范、评价等的科学与合理性, 是否为学生所接受。
3. 教学输出的质量标准
表面上分析, 教学输出质量最终反映在毕业生上, 但毕业生质量受到教学输入与教学过程影响, 即使达到了学校规定的标准, 但不一定就是社会满意的质量。高职教育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 质量标准以市场取向为主导。因而毕业生质量需要接受社会的评价, 社会检验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真正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包括:社会接受程度、就业率状况、职业稳定性与环境变迁适应性评价、信息的反馈。
(1) 社会接受程度评价标准
社会评价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整合, 也是社会对学校的期望。这类标准主要有5个:一是相关岗位、职业对高职输出质量的心理需求程度;二是高职教育招生人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比例;三是受高职教育者的满意度及对自己的期望;四是高职毕业生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五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等。
(2) 就业水平评价标准
毕业生就业率是指毕业后1年内参加工作的人数与一定区域内所有高职院校毕业总人数之比。这类标准主要有3个:一是教学中应用的技术、技能标准与现行生产、服务第一线相应专业岗位、职业技术与技能标准的差异程度和技能变化趋势的适应性和超前程度;二用人单位及与高职毕业生对接单位的发展状况或发展水平;三是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等。
(3) 职业稳定性与环境变迁适应性评价标准
当然, 高职教学质量标准是动态变化的, 会根据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而不断树立新的质量观。社会对高职的教学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3~5年时间岗位或职业就业的稳定率;二是社区岗位培训、专业进修等的普及率;三是环境变迁转业的成功率等。
(4) 信息反馈评价标准
通过信息的有效反馈, 更能够反映校级监控教学输出质量, 在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过程中更能够了解社会需求。要建立反馈通道, 收集全面意见, 尤其是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具体分析它们的要求和希望, 把这些反馈意见及建议转化到新一轮的教学工作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中。主要指标有三类:毕业生反馈与客观状况偏离率;用人单位反馈与客观状况偏离率;社会反馈与客观状况偏离率。
三、完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校级监控体系的举措
(一) 建立有效的校级监控机构与协调组织
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但仅仅由学校教务处和院属系部来行使这一职能, 往往不够。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校级监控工作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 很少有专门的校级监控机构。教学质量教务部门既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部门, 又是教学质量的校级监控部门, 这就存在“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现象[3]。因此, 建议设立专业的教育质量校级监控机构, 由校党委和相关校长直接领导。
(二) 建立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
应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 对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重要的制度应有:教师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规定、教师年度考核办法、教学检查的规定、期末考试规定、教学事故处理规定等[4]。
(三) 建立高等学校的教学支持与服务体系
变管理为服务。校级监控机构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变校级监控为服务为支持, 保证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务处应为教学服务提供一个优良的文化氛围, 积极做好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工作。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体系。信息在教学管理中异常重要, 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成为有效校级监控的基础。通过信息收集, 发现已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反馈, 以解决课程与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然, 应该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传播的有效性等。
(四) 及时把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状况
建立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反馈体系, 对每一届毕业生均要进行跟踪调查, 及时反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以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5];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 建立各种人才培养质量校级监控体系, 及时发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使之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的适应性;开展跟踪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人才需求动向等, 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对教学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校级监控, 是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保障。文章首先说明我国教学质量校级监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重点论述教学质量校级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影响因素及体系的构建, 最后就如何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校级监控与评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校级监控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根顺, 郝路军.论高等学校课程质量保障与校级监控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3) .
[2]吴勇军, 谢广山.高职教学质量观与教学质量控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 .
[3]肖玉桃, 刘辉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校级监控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7) .
[4]任文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校级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 .
教学监控构建 篇8
一、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进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以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到社会反馈的各个方面,也就是高职院校对整个教学全程的监控。从组织环节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还包括学校一级监控和二级院系的监控。因此,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构建过程中人人都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原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放在学校层面,而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尚有较多不足之处。
研究发现,国内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时,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往往会对二级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缺失或者仅仅为校级监控体系的一个附庸,只发挥出了提供教学质量监控材料、执行政策等作用,导致高职二级院系缺乏自身独立性。这在以往原有高职教育机制条件下,尚能完成预期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但是,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中小企业对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也促使职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逐渐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也不断做出向应用型高职院校转型的决策,在要求彰显特色的教育理念日益迫切的情况下,传统的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要求;进而,全面完善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全面落实创新管理体制、分权管理,实施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使之不断高教学管理效能,发挥办学自主权。由于,二级院系是高职院校的二级教学单位,是按专业或学科设置的教学管理基层组织,既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组织实施者,又肩负着对各自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管控制的重要职责,更是高职院校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反馈和整改落实不及时,无法形成系统的、统一的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即使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也没有一个完善、健全的整改措施或制度;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整改措施或制度,却未能得以切实实施等。其次,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缺失,实施不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二级院系、各教研室及学生等层面均未对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构建加以重视,即使是健全了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得以落实。第三,个别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不完善。个别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对教师整体教学工作的监管仅从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参与教师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学生实习、教学制度执行情况、教师教学贡献等环节的监控尚有不足。第四,信息反馈不对称。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与监控过程中,个别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为避免学校对其教学绩效考核时扣分,往往会一些教学问题、教学薄弱环节等加以隐瞒,而高职院校仅仅依靠教学抽查,则无法全面、客观地掌握各二级院系教学质量信息,这也直接影响了学校整体的宏观调控功能,也会影响学校对各二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自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课题。
三、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增加学校与二级院系教学监管权限
高职院校应全面理顺校院二级关系,对教学监管权限进行重新明确、分配,进一步确定学校和二级院系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职责的权限;并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以及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学任务以及授课计划的落实执行、各专业学生选课等一系列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均应进行细分;并以制度的形式全面明确学校和二级院系所需各自应承担的职责、权限等,进而进一步强化各自的责任意识,这对全面促进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制订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需根据既定的办学总体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自身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全面制订、完善出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对二级院系日常教学行为的监管标准;使之真正成为二级院系教学工作绩效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院校(包括二级院系)教学管理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教学检查、考试管理办法、教学档案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二级院系教学绩效考核办法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在遵循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二级院系专业特点以及各部门工作实际需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办法等的实施细则加以完善与补充,进而有效提升其可行性、操作性以及科学性。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在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中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在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全面确保高职院系二级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高职校院二级教学检查力度
首先,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二级院系的教学自查工作,创建自我约束机制。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应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定期(还要不定期)对其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进行常规的检查;同时,再结合不定期的教学自我综合评估来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自检和反思。自查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堂教学情况、教研教改活动开展情况、学生实习情况、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等。通过对二级院系的自查、自检工作,来进一步强化其内部听课制度,通过对工作成绩和不足的分析,提出、完善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进而全面提高二级院系的教学工作质量,真正发挥二级院系整体的教学管理作用。
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大教学抽查力度,如不定期抽检二级院系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强化领导听课制度,对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基层”摸底工作,重点检查教学薄弱环节、教学薄弱专业以及一些整改不力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管理层还应及时结合抽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一些潜在的、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进行剖析,提出整改意见。
(四)完成教学工作考评与激励机制
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主要基础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工作考评体系,即从二级院系教学的常规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改革创新、专业教育等方面进行量化,并对教学个人的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老师个人的利益挂钩。如对教学质量突出的个人或部门予以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于那些未能完成教学质量标准的个人或部门则予以一定的批评,或取消其各类评优、晋级资格;同时,责令其进行自查,并提出整改方案;学校还要对其整改结果进行检查。高职院系进行二级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就必然通过教学工作考评与激励机制这一有效手段,积极发挥出二级院系和教学能够自主地为推动、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必须理顺高职院校和二级院系的管理权限,使得一些职能部门可以从一些冗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可以更多地承担起教学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并主动将一些教学管理权限交给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的手中,使之在拥有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教学质量监管权限后,能够更好地为提高高职院系二级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元琴.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3(7).
[2]马玉涵,金光明,董杰,等.加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安徽科技学院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
[3]章喜明,胡景鑫,顾思阳.医学院校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2).
[4]高丹,李国杰.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0(4).
教学监控构建 篇9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质量标准不完善。目前, 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标准缺乏;教育质量标准不成体系;教育质量标准舍本求末、失之偏颇。 (2) 质量监控缺乏有效性。首先,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偏重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监控, 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缺少监控措施。其次,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理论教学较重视, 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职业能力培养则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3) 缺少简明而健全的“质量记录”信息。由于对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缺乏认识, 教学部门往往对收集、保留哪些“质量证凭” (资料) 缺乏统筹规划, 不能形成对质量的有效保障。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中职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近年来, 伴随着中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滑、就业难等问题。这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 上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 不断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 (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完善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 是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工作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线。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 中职教育急需建立与学校定位相吻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与就业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 在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保障教学质量, 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 保障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 保障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正常工作, 使整个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领导与督导听课制度由学校领导、教务科长、教学部主任组成听课小组, 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主要目的是对青年教师、新聘任教师开展开课资格认定、常规教学检查, 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制定学校领导及督导听课制度, 校长、副校长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以上, 教务科长及各部主任每月至少听课2次以上。通过听课, 当场对任课教师进行评课打分, 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 提出改进意见。该项打分结果纳入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总分, 占20%的权重。
教学运行检查制度我校的教学运行管理建立了以教务科牵头、各教学部协同的常规抽检制度, 每周对教学秩序、教学安排及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每月以通报形式向全校发布, 对教学事故、教学差错及时处理, 并在年度考核中与绩效工资挂钩。每学期以教学检查周的形式进行教学大检查:一是对各教学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加大课堂教学巡查, 重点检查教学秩序;三是组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 听取师生意见。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 最后将检查汇总结果向全校通报, 并宣传先进、鞭策后进。
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学校设立教学奖励基金, 对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每年度评选优秀教师并予奖励;对参加教学课件大赛、基本功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集体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的给予重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钻研业务、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考试制度考试既是对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检验, 又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 是改进教学的依据, 必须认真对待。为了加强对考试的管理, 根据教学大纲, 学校教务科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测查工作, 做到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各科试卷规范管理, 严格把关, 做好保密工作, 避免差错, 测查工作应井然有序, 保证监测成绩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校领导则应对各科检测成绩进行分析研究, 定期召开教学部主任、教师参加的质量监控研究会, 总结经验, 提出改进措施,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评教制度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 建立了学生学习信息反馈中心和教学信息员队伍。每个学期在期末结课的前一周, 由教务科组织实施, 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 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每个教师该项得分占年度教学质量评价得分的40%, 以此确定年度优秀教师的人选。
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审批制度学校通过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的积淀, 形成了一套规范、稳定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如工作会议记录、检查记录、通报、工作安排、教师学期工作任务书等管理文件资料的审核归档制度, 调代课单、课程表、教学进程表、学科成绩表、批改试卷等实行严格的审批签字制度, 为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实验过程的量化监控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因此, 实验教学应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 就要把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措施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 使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不会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要制定实验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严格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
基于以上思考, 我认为, 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监控的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 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 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 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
全员性原则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人人都是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分子, 其中, 学生是主体, 教务科是核心, 教学部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
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条件等, 还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 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学校、教务科、教研室和教学部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 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
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主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 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因此, 质量监控系统应能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 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 事中监控实施过程, 事后监控整改过程, 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议
要明确教学质量与监控的关系在学校工作中, 教学质量与监控始终是教学管理工作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监控是一种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目的。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等级制评价的情况下, 必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和方式, 淡化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界线, 树立全员质量监控的观念, 使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消除对立、形成共识。充分发挥师生在监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监控的作用从单纯的监督、检查、评价向导向、激励、改进的方向发展。
应准确把握监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 应进一步探讨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有关教学思路设计方面的指标引入监控体系, 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材施教。每个主讲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应用某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便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 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式。
在监控中应注意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 健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量方法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有其弊端:一是对共性的评价限制了教师不同个性、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评价标准和权重的确定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三是表格化的评价观察不到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事实, 量化的评价结果缺乏对教师课堂教学本质上、深层次的指导。因此, 仅按评价结果来判断教学质量的优劣也不妥当。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克认为, 评价者在评价中应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 来换取评价中的有效性。而评价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法的应用。近年来, 教学监控的发展趋势之一, 就是强调监控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在评价方法上则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强调定性方法在监控结果中的运用, 因为定性方法更有利于明确地肯定成绩、说明问题, 指出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从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应正确对待评价结果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而不是将教师放在对立面, 如何处理学生评价结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评价结果不被认真看待, 就可能导致师生对学生评价结果失去信赖。如果对学生评价结果处理过激, 把评价结果放在一个错误的位置上, 可能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担心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差, 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这样, 就不是“为教学而评价”, 而是“为评价而教学”, 就会失去教学评价应有的意义。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 所以, 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应当慎重。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巍.提高中医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1, (4) .
[3]陈永跃.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理性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4]于英.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
[5]梁德金.建立教学监控体系, 确保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
[6]郑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7]李慧仙.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改革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7) .
教学监控构建 篇10
经过多年的努力, 许多高职院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以实践教学为重的理实一体课程体系, 建立了校内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选取了以真实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了教学情境, 强调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复杂, 对每一环节过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难以得到保障, 缺乏有力的监控。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场所比较分散, 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到位
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大力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权重比, 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凸显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以达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性教学分为课程训练及自主实践、仿真模拟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四个实践环节。而在实施这些环节的教学中, 涉及的教学场所较多, 主要有校内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在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教学中, 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学生的实践单位较多并且比较分散, 进行的专项实践教学内容和综合训练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正是因为实践教学的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特殊性, 造成了教学过程随意性大, 难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 不利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2 实践教学监控范围不断扩大, 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质量监控
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系统性的培养, 在实施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 静态因素变少了, 提高教学质量的动态因素变多了, 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的丰富性;而且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多样化。显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就变得更加广泛。另外, 高职院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院校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系统的监控指标和体系。
2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由于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涉及到教学质量的环节和因素较多。所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多要素、多形式、多层面、范围广泛的综合作用体系, 在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时应注重对实践教学进程与质量进行持续监控[3]。
2.1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质量监控更应注重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通过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能够保障实践教学过程有序进行, 能够使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运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与毕业综合实践训练。所以教学管理制度应有实验、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实验、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的管理规定;校企双方共管机制;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还要有齐全、规范的教学文件等, 以做到教学过程有章可循。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会有所调整;另外,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是动态的, 并且校内、外实训基地呈现不断发展和变化,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做适时调整, 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2.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构
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应有监控的主体和管理机构。根据管理职能的不同, 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质量监控[4]。根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 可以形成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 行业和企业实施协同监控的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层面上, 可以以教务处或督导室为校级管理部门, 对实践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对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实施与履行职责情况、学生对教学反映的情况进行相关监督, 同时对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制度实施及相关教学管理情况实施再监督。
院系实行二级监控, 是实施教学与管理的实体, 也是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 承担着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实训基地整体的规划和管理的重任。以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为前提, 制定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的管理制度及实践教学的管理责任。重点监控本院系专业建设与发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施与教学文件是否齐全等运行情况。配合好学校层面上的管理部门, 领导好教研室的各项管理工作, 从而起到桥梁作用。
教研室是实施和管理实践教学的基层单位, 监控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在本教研室的实施落实情况。主要监控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标准、教学文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情况。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 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重视过程监控, 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所以行业和企业实施协同监控完全符合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1]。行业主要监控技能证书考核的课程教学情况, 以行业标准和要求具体监控考核内容、技能操作规范等。企业主要监控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训练的教学实施情况, 协同学校专业教师在校内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情况。建立的质量监控标准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要求, 与行业和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协调同步发展, 能够吸收行业和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技能操作规范。
在上述组织管理机构中, 监控的主体需要增加校外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兼职指导老师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监控的直接参与者。监控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 而且要扩展到校外实习基地, 要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部教学活动进行监控。
2.3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系统
2.3.1 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网络系统
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的教学与一般的实践教学有所区别, 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了监控教学效果和质量, 需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网络系统, 能够随时监测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 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监督, 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检查, 学生个人每天完成日记、每周完成周记等情况。这样能够通过网络和学生保持联系, 实时跟踪学生在校外学习的动向, 以确保教学质量。
2.3.2 建立实践教学定期检查制度
由于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不能满足教师、学生同时进行实践教学, 所以要对实践性教学有计划的安排, 以便于各级管理部门进行随时组织听课, 检查相关教学资料。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的企业较多, 安排相对比较分散, 所以不仅要通过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进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要建立实地巡回检查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学生在实践单位学习的情况, 并做好详细的检查记录。
针对实践性教学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实践教学的巡查制度、明确巡查人员职责、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巡查制度、明确巡查内容和考核办法等。
2.3.3 建立实践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系统
实践教学运行的监控离不开实践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制, 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对收集的信息不处理、不分析、不反馈, 那实践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各级管理部门要对实践教学实施网上评教、定期召开学生代表信息反馈会, 收集学生实践教学情况具体信息, 建立“多主体”、“多层次”信息评价体系。将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师管理机制配合, 形成完成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3 结语
实践教学的过程是动态过程, 比如人才培养规格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要与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更新, 所以质量监控也是动态监控过程, 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必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需要全员参与。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 适应社会和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实践性教学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 因而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正是许多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尽管笔者从多个方面构建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但是仍要不断的实践、总结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011.
[3]刘元林, 孟庆强, 潘莉, 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1) :19-24.
教学监控构建 篇11
一、组织监控机构及监控内容和方式方法
1.监控机构的构建
为保证实验实习教学的质量,监控应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常规与随机相结合,监控机构间是相互协作又制约的关系。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实验实习管理部门、实验实习教学督导组、实验实习教学检查管理人员、实验实习教师、实验实习教学信息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实验实习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有自查也有督查,交叉进行,相互督促。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核教学计划、实习大纲、实验实习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并规范实验实习教学活动。实验实习教学督导组负责督察指导实验实习教学大纲、指导书的落实情况,以及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场地、材料设备的落实情况,并督察检查情况的真实性,将检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按月提出整改方案。实验实习管理部门是实验实习教学具体安排落实的执行部门。实验实习教学检查管理人员、教师是日常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负责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并且对日常实验实习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实验实习教学信息员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兼任。信息员将实验实习的想法和看法反馈给实验实习教学督导组。
2.监控内容
监控内容包括:教学文件、制度的执行情况;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实习场地、设备、工具、材料;实验实习考核;实验实习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总结,检查记录、反馈记录、整改情况整理归档。每学期应有全面评价、总结及相关整改措施,并上报教务处。
3.监控方式、方法
监控方式采用平时常规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进行。实验实习教学检查人员、督导组依据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对实验实习各个环节进行逐项日常检查,并通过随机听课,与学生交谈了解实验实习的全过程,以此完成全过程监控。
4.监控体系的良好运行,确保了实验实习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转,是实验实习教学质量好坏的保证。
(1)前期监控体系。通过前期对各种教学文件和资料的详细审核,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
(2)实时检查监控体系。实验实习全过程都应按教学文件和制度进行检查,严格执行教学制度。
(3)反馈监控体系。将从学生信息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检查管理人员、实验实习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收集、分析,作为整改实验实习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和依据,并督导今后的实验实习教学工作。
二、制度建设
制度的健全是实验实习教学正确的保证。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是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实习教学的质量。根据各项制度完成各项实验实习教学工作,做到事事有依据,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在教学制度完善的情况下,为保证实验实习教学质量,应定期对教学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
三、全过程监控检查和监控效率及反馈整改
1.过程检查
实验实习管理部门和实验实习教学检查管理人员,按实习计划对材料用品和场地进行检查,确认符合标准。采取经常性听课和抽查指导教师指导方案,检查实验实习内容是否符合教学计划、大纲。过程检查情况进行评价,并做记载。
2.监控效率的体现
每年由教务处根据实验实习大纲,在每个学期的前三个月,确定下一个学期的实验实习实施计划,并及时送达实习中心、实验室。将实习期间每周检查结果汇总,交给实验实习教学督导组。特殊情况应在不超过2个工作日处理完成。
3.反馈整改
对收集到的实验实习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得出结果,将结果反馈给教务处和实验实习管理部门。对发现的问题,督促进行限期整改,并重点在整改期进行整改内容检查。
四、构建实验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总结
通过构建实验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以期达到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但是,监控体系的运行,应真实可靠。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发挥实验实习教师的主动性,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由实验实习教师担负起应负的责任;否则,体系再完善,也无法达到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监控构建 篇12
关键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 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为了从宏观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对本科高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 以此督促本科高校构建内部常规性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当前形势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结构
所谓监控体系的运行机构, 实质上是指从体系运行机制的角度, 对已有“自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体系要素加以改造、优化和完善, 将全过程的各项监控活动有机协调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1.明确的监控目标。
监控目标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教学质量方面达到的预期成果。监控目标尽可能数量化, 对目标实施监控的措施项目、责任者、实施时间、进度等予以细化。
2.专职的监控组织。
专职监控机构是学校最高行政领导教学管理方面的参谋、助手和办事机构, 负责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学校各有关部门及各级教学活动, 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指挥中心。本组织掌握监控体系的动态, 组织新的协调与平衡, 研究和提高监控体系的有效性。
3.高效的信息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全过程伴随着及时获得的大量与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转取决于掌握和控制教学信息的流向。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要通过体系文件来实现。应明确规定各种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路线、程序、方法, 明确各种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及评价技术的应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其运行水平, 建立质量管理“用事实说话”的机制。
4.科学的评价结构。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组织有目的的价值判断行为。根据教学条件、教学状态及教学效果的具体内容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方法, 并形成文件, 对每一项教学评价任务进行确认, 严格按文件规定程序进行准备, 结合教学评价技术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 包含过程评价、条件评价和经常性与随机性的教学评价, 完成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实际操作。
5.完善的监控职能。
明确每一个体系要素的控制内容与方法, 把要素的内容分解细化为具体的监控活动, 并得以分配和落实, 除在各职能部门分配外, 还要依照学校组织层次逐级分配, 直至个人。监控职能的分配落实, 必须同制订、修订和完善体系文件相结合, 通过编写各自的教学质量手册, 修订与完善各项教学工作标准、管理标准、规章制度, 使学校的各项监控活动标准化、法规化、程序化。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依据与基础。
6.阶梯的循环运转。
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结构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转, 即找教学质量问题—分析产生教学质量问题原因—找主要原因—制订对策 (按监控的内容制订实施计划) —执行监控措施—检查效果—成功的监控经验制订成标准—未解决的教学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监控循环。监控循环处于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之中, 每经一次循环, 也就解决一批教学质量问题, 使教学质量提高一步。应该指出, 上一级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 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实现保证, 它们彼此协调, 互相促进。“处理”阶段尤为重要, 只有切实做好“处理”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的改进。
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构与协调组织。
目前, 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由教务门组织实施, 很少有专门的监控机构。教务部门既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部门, 又是教学质量的监控部门, 这就存在“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 现象。因此, 建立校内相对独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是十分必要的。第一, 应尽快建立起一个由校党委和相关校长直接领导的监控机构, 该机构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中介性。第二, 建立教学工作的协调组织, 由主管校长担任领导, 成员由监控机构、学生处、督导组等部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协调教学工作, 及时监控、检查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整改。有了监控机构和协调组织, 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就有了保障。
2. 建立高素质的监控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控队伍是提高监控效果的关键。监控队伍由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能秉公办事的专家组成, 既要有在职人员, 又要聘用离退休人员和校外人员, 从而对教学质量与教学保障系统进行全方位监控与管理, 使课程教学始终处于有效管理之中, 降低教学事故发生率, 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3.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第一, 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制定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准, 是实施评价的前提。质量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师的教学规范、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等。第二, 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开展评价的依据, 教学评价应紧紧抓住教师、学生和管理三个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分别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评价、课程建设评价、院 (系) 教学工作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三,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及反馈机制。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评价信度的前提;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和结果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 可以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 学校要成立专门教学信息采集和反馈监控机构, 及时反馈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的各种信息, 同时对整改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
4. 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及试卷质量分析制度。
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考试, 必须把好命题、监考、评卷、成绩登记、成绩考核、违纪学生处分和重修等环节, 杜绝考试作弊和评卷作弊现象, 保证良好的考风和学习氛围。尤其要认真执行“教考分离”的原则, 各科试卷均由教务处考试中心组织各学科统一命题, 并逐步形成各科的试题库。考后, 在考试中心组织下, 认真分析、研讨考试结果、分析试题难易程度, 找出不足环节, 用以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检查各科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5.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建立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反馈体系, 对每一届毕业生均要进行跟踪调查, 及时反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 建立各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使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的适应性。学校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 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看法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和人才需求规格, 为本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
总之, 建立以监控机构为主, 其他有关部门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可以组成相互平等、相互独立、互为补充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这必然成为保证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胡彩梅.本科高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
【教学监控构建】推荐阅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08-01
监控体系构建05-15
质量监控体系构建10-15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06-23
教学能力监控标准06-24
教学质量监控08-12
教学管理和监控06-02
教学质量监控计划05-19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08-08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