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共12篇)
计算机专业课程 篇1
1 制订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计算机教师的知识体系、科研成果、思维方法等, 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媒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展示和体现出来的。只有狠抓课程建设, 不断地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上, 把专业培养计划体现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上,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通过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的制订, 明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性质、定位和任务, 更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 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一) 建设目标
高质量、高标准地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已取得的成绩, 建立符合一流高职院校教育水平和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文件和课程评价体系, 使课程建设保持良性互动向前发展。
(二)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设步骤
(1) 进一步加强实训环节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继续进行计算机实验室的改造, 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室的技术改造。并跟随教学需要随时增加新的实验实训软件教学。
(2) 进一步丰富工学结合的形式, 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为更多的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 积极参与区域、行业内企业的项目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 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能力。以及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技术社会服务的功能, 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培训服务。
(3) 加快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教材和网络课件的一体化建设步伐, 不断用优化、更新的教学文件和网络课件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式教学、教案、实验实训讲义等教学文件进行完善, 不断优化网络课件。
(4) 进一步收集其他院校对该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信息与资料, 召开课程改革与建设研讨会。
3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 面向应用需求。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和长期坚持的根本方向。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和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进行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面向应用, 不是一般地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 而是使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地与其它专业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如何帮助他们立足于业内前沿。
(2) 采用多种模式。在统一的原则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用的方案, 坚持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就是好的方案。
(3) 启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自学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强调教育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资源环境。
(4) 重视实践环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只靠听课和看书是掌握不了的, 应大力加强实践环节, 提升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实验, 其目的不仅是验证有关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方法。
(5) 树立团队意识。开展计算机应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一个计算机应用开发项目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而是靠一个团队中多人分工合作完成的。需要在学校学习期间使学生树立起团队精神, 学会配合, 善于交流, 相互支持, 取长补短。因此应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科技实践活动或研究开发课题, 在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
(6) 培养创新精神。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 需要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要十分重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求学生善于思考, 不墨守成规, 敢于提出别人未提出过的想法, 敢于做别人未做过的事。
(7) 专业互补的建设团队和教学团队。专业互补的模式发挥了各专业背景教师的特点, 针对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所辐射的不同岗位要求, 体现行业知识综合性强的要求。具体操作中由专业教师组成团队, 共建精品课程, 分专业、模块进行规划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同时能够接受多个教师的辅导, 学习到每个教师优势的地方, 提高专业综合水平, 也便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
采用情境化教学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精选与专业或生活相联系的实例作为典型案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引导文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房进行授课, 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制作教学课件, 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变成为师生互动练习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中教师充分备课, 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 能深入浅出地讲授, 讲清讲透, 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教师边讲解边进行演示, 同时, 学生边讨论边实验, 实训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教学, 鼓励学生自己亲自去试验, 亲自去寻求最佳答案,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性, 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讲练结合式、讨论启发式、现场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对该课程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教学采用讲授与实践结合、实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形象的动画来启发和诱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统一电子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使之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 增大信息量, 发挥传统教学与电化教学的能力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 延伸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可采用精讲、讨论、演示说明、理论联系实际、课外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一体化"教学模式, 加强先进的主流技术的介绍,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应用,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我们遵循"以传统知识为基础、以技术为背景"的原则, 加强介绍一些新的计算机外部设备知识, 便于学生能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讲练结合式、讨论启发式、现场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有机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了一起, 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精讲多练的教学思路, 把过去繁复的教学去粗取精, 按照"必需与够用"的原则来安排教学进程。
利用网络收发作业、师生互动, 建立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网上平台,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辅助教学中可利用网络开设论坛,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外自学也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延伸课程的学习, 教师将课程教学的课件、作业、问题、习题等资源上传到网上, 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 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 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作业练习中可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 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采用平日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教师指导量化、学生团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
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同时开通了网上互动式个性化学习, 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先进性, 引导学习进行互动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 取得了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重点投资建设, 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实验室, 在各同等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 将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 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 应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给予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蓝锐彬.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6 (4) .
[2]崔颖.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 2006 (6) .
[3]李法春.三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构想与实践探讨.机械职业教育, 2004 (3) :67.
[4]李庆风.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7) :56.
[5]陈文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农业网络信息, 2008 (6) :89.
[6]董辉.如何有效构建中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科教研究, 2008 (10) :69.
[7]张萍.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08 (9) :21.
[8]谭明.计算机应用基础新课程教学设计探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5) .
计算机专业课程 篇2
本科生课程
在本科期间,除数、理、化、外语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课程包括一批适应性强、覆盖面宽、有利于就业的专业的及代表前沿科技发展的选修课程,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基础类、工程技术基础类、以及专业基础与专业类课程。教育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组件与系统相结合、信息与能量相结合。
主要课程一览:
(1)人文社会科学课:涵盖政治、经济、管理、英语;
(2)自然科学基础课: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3)工程技术基础课:涵盖电路原理、电磁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与系统、工程力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讯技术与网络应用、单片微机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
(4)专业基础课: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电子技术
(5)专业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工程、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力市场概论、电器原理及应用、过电压及其防护、直流输电技术、电磁测量、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电力传动与控制、电子电机设计与分析、电机分析、微特电机、电介质材料与绝缘技术、信息论与电力系统
实践教学
我系学生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电子专题实践、计算机实践、综合论文训练、生产实习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与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利用电气工程行业背景优势,与电气领域的顶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先后建立了上海电气、施耐德、内蒙能源基地、西安电气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学生自愿选择,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补充的新型本科生产实习模式。2005、2006年我系分别有48位、102同学参加了集中组织的生产实习。我系在2005校生产实习先进单位评比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金奖。
教学实验室建设
结合985、211工程,不仅建设、改造完成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教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完成了电力系统、电机、高压等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升级改造;近两年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清华-施耐德PLC实验室、清华-三菱电力电子教学实验室。
本科课程 微型计算机技术
[url]http://[/url]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
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技术,数据通信 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试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普通物理B,电路电子学
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光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Internet与web编程,Cisio/Solaris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综合布线系统
编译原理,数字系统设计VHDL,信号与系统,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工程,IT项目管理,七号信令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技术,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
二:[url]http://[/url]
很多朋友可能跟我一样,想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没机会接受正规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在此我作为过来人跟大家谈谈自己自学的感受。
★确立学习方向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设计、开发软件能力的软件人才,以满足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多层次的社会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开发、研究、应用人才。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人员、大型控制系统的应用人员、企业级MIS/ERP建设人员、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数字通讯领域各类应用人员、大中型企业及涉外企业IT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本专业以并行处理、容错计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反映当前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以及熟练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独立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如何挑选教材
好的教材对于自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适合自学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
一、数学
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好数学是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学习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一般高校通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编的《高等数学》,目前已经有了第五版,也可以使用自考教材——西安交通大学陆庆乐编的《高等数学》,可以买一些配套的辅导书和习题解答。
还有两门重要的数学课程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可以分别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和浙江大学编写的《概率统计》。注意:自学一定要多做习题,而且最好一门课有一本习题解答和辅导书。
除了上面数学基础课外,在计算机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就是《离散数学》,这门课要多花点力气来学。可以采用左孝凌教授等编的《离散数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也可以用北大、清华的教材,还可以参考左教授编的自学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其他课程还有《复编函数》、《计算方法》等,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学。
二、专业基础课
1.《程序设计》:学习内容一般为C和C++。C语言可以采用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内容比较浅显,C++方面的书推荐钱能编写的《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比较难,可以采用严蔚敏教授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有配套习题册。好好做题,有时间多编几个大的程序。
3.《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这是难度较高的两门课程,选用自考教材相对来说容易些,也可以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
三、专业课
1.《计算机组成原理》:推荐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黄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操作系统》:汤子赢编写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还可以参考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教授编写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3.《汇编语言》:可以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可以用自考教材。
4.《数据库原理》:人民大学教授王珊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施伯乐老师编写的教材也不错。
5.《编译原理》:国防科技大学陈火旺院士编写的教材十分不错,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的,国防工业出版社。
四、选修课
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软件工程、图形学、人工智能、系统结构、图形学等。此类课程的教材可选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或参考各高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专科和本科教材及配套辅导书。英文基础好的朋友可以用国外著名大学的影印版教材。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教材,网上有许多相关课堂录像和课件,有条件的朋友要充分利用。
我自己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已经考完了计算机本科自学考试的大部分课程,并已通过计算机四级考试,下半年还准备参加高级程序员考试。希望我的经验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总结一下,没学过的课程大概有:
1.*离散数学
2.*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编译原理,*Unix系统 3.*Internet与web编程,Cisio/Solaris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TCP/IP技术 4.综合布线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分布式应用原理 5.*IT项目管理 6.多媒体
*号的一定会看,其他的课可能会看.除了以上的,其他基本都在本科学过.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有:
展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考核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关系到课程教育的方针倾向和计算机就业人员的技能素质的发展朝向。考核标准的改革需要确立新的标准,实施观测行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并以此为指挥棒,废除学生在学校啃书本的现象,在考核标准变革的压力下,塑造出有差异、有实用价值的高就业人才。
1.计算机考核现状
计算机行业的更新换代快,人员流动大,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就当前对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考核标准来看,学生主要面临着书面和上机两种形式。尽管在考核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要求和标准,但在这个大的就业环境下,企业给予高薪也很难寻觅到一个好的“数控技师”的情况也很常见。中职计算机毕业生拿着各种等级证书和优秀的简历去面试工作,但在真正实习上岗时暴露出了很多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平时与计算机连带使用的一些复印和打印机不会正常使用等等。
计算机学生在上岗时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体现了本行业在学生的考核标准上的很多纰漏,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当下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固定在了不灵活的知识接收上,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不能很好的发扬。学校在现行环境下,做出了对中职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进行考核管理的决定。
2.改革的前景
能够找到良好的就业岗位,是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和使命。在众多的考核缺陷存在的情况下,计算机考核改革的前景是怎样的呢?
每年的全国职教会上,国家领导人都会提到中国的教育,即具有鲜明的特色的教育,计算机教育同样也是这样。国家主张培养出实用性人员,其劳动素质和掌握的技能都要过关,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灵活变换教育实施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在国家领导人的号召下,中职计算机改革的方向也随之确定下来,那就是将上岗工作技能放在首位,根据当下的行业情形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变革,会引起计算机教育的变化。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上岗能力,学校要着重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塑造,培养出“灵活”的“学以致用”的高薪人员。
3.计算机考核改革的新尝试
计算机考核的改革不只是说说,要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显现出成效。计算机考核的改革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从某一方面进行变革,其所起到的作用只能微乎其微。所以,要全面改革,深入改革,将计算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综合在一起进行量化处理。
3.1 计算机考核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的考核内容是首先需要改的,考核内容限制了学生在日常的校园学习中的学习倾向和学习方法。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速度太快,校园书本的知识显得相对滞后,所以学生在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中时就已经“过期”了,往往上岗前需要进行“再培训”。这样,既耗费了工作人员的时间,又浪费了国家的人力和物力。有鉴于此,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单单看书本上的东西是不能满足行业就业需求的。考核内容的编排上,要将基础课、核心课和上岗课程细细区分出来。根据当下计算机行业的就业需求,对学生所学课程的考核比重重新及时划分。在考核中可以将一些比重不大的文化课进行缩减,着重上岗能力的测试和就业人员素质的考察。
3.2 计算机考核方法的改革
我国所有的教育考核标准不外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计算机考试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包含的就是笔试和上机。在考核改革过程中,可以灵活地变革这种模式,以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创新性为导向,制定方法。例如,在上机操作时,任课老师只需将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告诉学生,但对于每个学生应用哪种软件或程序都放宽要求。这样,学生能够独立思索,创新性地将作业完成。同时,为了碰撞出学生之间的合作火花,任课老师可以选择自由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针对每一个自由组合的小组的特长和不足,为其拟定一个计划任务,并规定好任务完成的时间,最后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学生对所选的课题十分有兴趣,同时,激励机制的引进,会使学生之间的好胜心变得更加渴切。在完成的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进行询问、查閱资料、实践操作,同时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3.3 计算机考核形式的改革
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来源于每一节课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但往往老师总是在全部课程完成之后才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统考,这样不利于每节课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在考核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将每一节学到的新课程在下一次上课时进行短暂的问答或书面或上机考,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学生的知识,做到不散不乱,稳扎稳打。在考核形式上,不局限于正规的统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举行一些有益的公开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用自己的知识和潜力进行计算机的安装、程序操作等,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4.总结
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已经改革了很多年,将计算机专业进行细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喜好。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实战考核,在真枪实弹中锻炼学生的上岗能力。实践证明,对于计算机考核的改革是很有成效的。我国要坚持教育改革之路,一定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黄斌.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J].教育改革,2012(10).
计算机专业课程 篇4
计算机类专业是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学生如何培养?如今,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指南。目前,全国通过了专业认证的高校并不多。据了解,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教育部将全面推行教育专业认证。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将抓住这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会,全面对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改革。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与标准
由第三方组织和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在专业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的12项具体要求,为企业和社会选用人才提供了参考;与国际化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可以促进各专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互认。
计算机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包括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专业的支持条件、学生的发展情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评价情况等7个方面,包括19个内涵[1],在通用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12项能力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上提出了补充,以体现不同专业本身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把计算机专业分成应用型、工程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选择其中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即可。
2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5,6]。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和主要服务于重庆本区域经济的培养特色,制定出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工程素养,基本专业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分析、解决本领域问题能力;主要面向IT领域的设计开发、集成维护和管理方面,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能成长为IT及相关领域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质量好坏,专业认证标准中对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以及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做了统一要求;同时强调教育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本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等规范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的设置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周密安排。
3.1 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6]。按照这个宗旨,我们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构建了符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类、文理基础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及专业类四类课程。具体课程见表1。
第一类为通识教育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其法律法规;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具备专业英语阅读、翻译涉外商务公文、商务英语会话的基本能力;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二类文理基础类课程。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知识。
第三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知识。
第四类专业类课程。该类课程涉及计算机的主要领域,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领域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了解本学科与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3.2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除了要求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求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6]。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套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践环节的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覆盖了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包括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企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参与赛课计划、计算机作品大赛、ACM大赛等各种竞赛。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按照表2所示的五层次进行设置。
第1层次为课程实验。这部分主要是课程代实验及少量集中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程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第2层次为课程设计(实训)。这个环节一般采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开发或实训,锻炼学生们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尽可能将几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课题的安排。
第3层次为项目综合实训。该实训环节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时间十周左右,通过聘请IT企业的讲师到学校,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讲师一起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实训内容,具体由企业老师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以团队形式完成接近实际应用的较大型项目。学生在该环节中可以得到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第4层次为企业实训。该实训环节在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进入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企业导师作为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开发指导,同时每位同学指定校内指导老师一名,便于学校随时掌握学生实训情况。学生在该环节通过在企业的实训中了解IT企业文化,掌握实际项目经验,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和走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5层次为毕业设计(论文)。该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取决于这个环节的训练。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提前一学期做准备,成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与学生开题答辩管理机构,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型题目比例和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比例。
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竞赛,以进一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用专业认证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切合实际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中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成效还决定于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只有各环节认真落实,才能起到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作用。
摘要:专业认证是教育部为加快教育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而推进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之一,课程体系改革决定了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认证准备阶段一项重要工作。该文以认证标准为指导,探讨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宗礼.计算机专业的认证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7-11.
[2]计算机教育特约记者.全面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访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陈道蓄教授[J].计算机教育,2008(13):7-9.
[3]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4]孙涵,陈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50-54.
[5]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8.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篇5
【论文摘要】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走出学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培养个性化、有创造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高薪就业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学生个性化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用工荒”.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而受到行业亲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针对当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其前景何在?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存在滞后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方向的关键,“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根据不同计算机专业方向来选择,体现专业特色。
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臵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目标,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实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
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开放考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沟通,Photoshop等课程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3)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并进行考证,进而形成自身
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4)学用结合我们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正好我们学校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恰好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并且进行后期制作,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5)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技能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6
【摘要】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学生分析等为基础,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情境、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核心要素,并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深度解读课标的开发背景、设计思路,有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进而用好课标。
【关键词】中职课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94-03
【作者简介】1.李忠,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和无线传感器网络;2.李文刚,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信息物联网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突出对其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呈现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是规范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材编写、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依据。
一、课标设置背景及理念
为了适应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贯彻“围绕一个专业公共技术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建设格局,规划布局信息物联网系专业群与核心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信息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信息系专业设置现状和条件,开设了专业平台课程,如“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建设体现了整体优化、注重宏观、强调创新、加强基础的特点,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各项计算机通用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网络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媒体作品开发与应用、互联网商务与维护等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网络管理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管理命令、常用服务器的搭建知识,熟悉网络日常管理流程,能识别和规划网络地址,进行网络工程项目设计,熟悉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会搭建常用服务器,会架设网络防火墙,能分析网络常见故障并进行排除,会编写管理日志。根据中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网络管理等信息技术行业的需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的网络管理员(高级)”。
课程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网络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具体表现在“对企业网络进行规划与实施”“组建企业网络”“用Web网站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小型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管理和维护企业网络,重点是配置网络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四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把技能教学作为重点,能够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把教改成果、科研成果或市场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并能够将技能知识传播,将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能够很好地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
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组建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同时体现以职业岗位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各项核心能力以及学生毕业后在该方向的直接就业能力,免除企业就业再培训的资源浪费。
二、课标设计思路
课标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学生分析等为基础,确定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形式、学习情境等评价要素,并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图1)。
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鼓励教师引入引导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先提出任务,再提示或介绍解决任务的方法,即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头提出任务,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例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基本技能和知识点。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中职教学,对于“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这种教学模式更像是“量身定制”的。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可以使用带有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也可以使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可以给出实验要求,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来组织实施。
建议采用模拟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模拟环境可以方便、快捷地组织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模拟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环境有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网络产品,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交流能力。
(二)学习评价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采用多元价值取向。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评价时注重学习态度,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同时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态度20%、过程性考核50%、结果性考核30%,各项考核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展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篇7
关键词: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学科考核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出, 职业中学教学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也应如此,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里, 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关看法及建议。
一、当前我国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现状
在我国,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考试仍主要依附于教材, 考试方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作考试两种, 考试的场地也仅限于学校的教室或机房。这种考试一般以涵盖教材的大部份知识点为考点。学生通过这种考试往往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而不能完成现实生活中一个具体的任务。
这种考试, 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同时, 这种考核只看重学生的考核结果, 不利于培养多元化, 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措施
(一)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方向, 完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是有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 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考核等。我们在确定考核内容时应避免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使学生成为在专业技能上“理论够用、技能实用”上。在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倡导的是项目 (或任务) 教学法, 那么我们在课程的实训考核中尽量以项目 (任务) 为单位。每科课程的考核以完成基于岗位能力设计的一个或多个项目 (任务) 为主, 将考核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二) 以“就业为导向”, 丰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 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 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 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首先, 因为建议的是采用以项目完成为主的考核内容, 所以考核中不要求学生在指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也没有很具体的规定限制,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挥, 体现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差异。同时, 考核并不一定只针对个人, 还可以针对小组。最后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总结报告, 在报告中阐明小组的制作分工及过程。学生完全可以将考题带出考场, 带回家中完成。教师的检查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去访问学生建立的网站。
这样考核的好处是学生不仅单单只学会了做网页, 而是基本掌握了建立网站的一系列过程。学生通过互联网看到自己制作的网页会很有成就感。同时, 在考核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考核, 因为一个在计算机某方面技能很好的学生, 由于缺少团队合作精神, 缺少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精神, 是难以得到就业单位肯定的。
其次, 采用“企业岗位测试法”。现在大多数职业中学都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我们可以将企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引入到学生的课程考核中去。这种考核测试方法是让学生走出普通考场到合作企业中去, 在岗位中学习, 让学生早接触社会, 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 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
企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习以后考核在企业里进行, 由学校教师及实习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 是否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让学生明确了岗位能力目标, 清楚自己离专业水准的差距。
最后, 以赛促学, 以证替考。每年都有从国家级到校级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 对于积极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予以加分乃至免考该专业课的奖励。同时,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 是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筹码, 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
职业资格证的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 目标性很强, 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同时, 在计算机业界中还有很多知名的计算机公司的认证考试, 如著名的A D O B E公司, 及M IC R O SO FT公司都有相应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认证考试。对于中职学生,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了解甚至参加这类认证考试,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在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的问题上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专业的主攻方向, 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探索更加主动。
笔者认为,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中职学校专业课的考核方式, 才能真正实施职业高中的“以素质为基础, 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我们考核方式的改革, 是为了以考促教, 以考促用, 以考促创新发展。我们考核方式的改革, 应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的距离,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政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06.
[2]耿健.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示例演练教学方法探讨[J].成功 (教育) , 2011.
[3]焦小显.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初步探讨[J].福建电脑, 2009.
计算机专业课程 篇8
根据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计算机硬件检测与维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岗位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维护、维修等知识, 是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硬件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 主要介绍计算机及主要外设的检测与维修知识, 该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是计算机硬件检测与维修。
本课程根据计算机硬件检测项目技能大赛的任务要求, 基于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实际工作过程重新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以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计算机组装、检测与维修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涉及的课程内容。项目组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研讨, 按照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实际工作岗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归纳出了本项目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主板检测与维修、数据恢复技术基础等。2.项目培养目标。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本项目培养目标定位为计算机维护与维修方面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过硬的计算机组装、系统安装、设置、维护、维修及数据恢复的能力。当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时, 学生自己能够分析故障并进行维修处理。3.项目课程教学安排。项目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 基于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的工作过程,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 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具体教学安排见下表。
4.项目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案例分析, 启发式、交互式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2)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了投影仪和视频展台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主要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仿真实训教学等。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硬件实物进行示范和讲解, 也可以利用投影仪和视频展台, 给学生演示计算机检测与维修过程。
三、项目课程预期取得成果
1.本项目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任务引导+ 过程演示+ 实训指导”的教学方式, 结合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实践体系, 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效果。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培养一批具备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技能的学生。成立校内计算机维修社团, 负责校内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工作。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硬件检测与数据恢复项目技能大赛, 争取在市赛、省赛乃至国赛中取得好成绩。4.整理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资源,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实训指导书。
关键词: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项目课程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篇9
关键词:课程考核,改革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现状
当前,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目标仍为知识积累;考试模式常用“理论”和“实作”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毕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却不能充分就业, 相反, 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 仍出现了“技工荒”, 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 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
以上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 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 没能很好地与行业接轨, 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专业课程考核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前景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就业”就是目标和生命, 而受到招聘者青睐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上岗的学生。 对于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机制中的诸多不足, 其课程考核改革的前景何在?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以及温家宝的讲话, 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 “以学生能力为本位、 业需求为导向”, 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 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来推进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完成考试任务, 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职教工作者, 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人才, 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 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一) 改革考核内容
尽管中职计算机教材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 但相对行业需求来讲, 计算机教材本身存在滞后性, 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 不能与行业的需求相脱离, 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 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 “专业基础课统一、核心课程精选, 岗位课程放开”。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经过多年的完善, 有一套较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 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学习的课程, 倡导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各个方向的关键课程, “岗位课程”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的教学方式, 由学校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方向来决定, 以体现专业特色。
在“岗位课程”选择时, 要充分注意计算机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 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 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技能要求, 渗透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恰当设置岗位课程, 在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上, 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时, 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改革。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 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 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 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设置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 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美术相关课程;愿意做网站建设的学生还要学习外设维修、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课程。
(二)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改革课程教考核后, 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选择考核方式, 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让考核真正适合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测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考试大纲行业需要, 由计算机专业中心教研组制定、编写的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办法, 办法要求以测评学习、岗位能力为考核目标, 实行模块考核, 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 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 上机实际操作课, 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 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 让学生上机探索, 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 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分层测试
首先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后, 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 提出新的要求, 制定阶段目标, 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堂考核验收,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目标, 逐步推进, 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阶段性目标。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
师生共同设计课题, 开放考题, 规定完成的期限, 完成后写总结汇报材料, 评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 用VFP设计一个班级管理系统。各小组接到任务后, 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 各自负责整理班级资料;设计主窗口界面, 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窗口背景图片进行加工处理;录入模块设计;查询模块设计和打印模块设计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可以考核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4.因人施考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 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例如:包头财经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必须考取办公自动化四级证书, 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另外根据不同的计算机专业还要选学一些岗位能力课, 并进行考证, 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
5.学用结合
包头财经学院每学期都要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 并且需要制作一些宣传片。这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同学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可以请该班的同学去完成摄影摄像工作, 进行后期制作, 这些作品也能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自荐材料。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 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能让老师、父母替他们高兴。
6.职场环境测试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 在岗位中学习, 在职场环境中测试, 让学生早接触社会, 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 从心理和技能上接纳和适应。行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行业里进行, 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 是否形成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 让学生到影视公司去参与现场拍摄、灯光布置、后期制作等;学习Photoshop时, 到摄影楼去, 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 让学生去电脑公司了解硬件发展现状及价格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 可根据学校、不同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3) 改革考核形式
1.一课一测, 夯实基础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际操作课, 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 以书面作业、上机实作等形式, 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 逐一加以落实, 一课一测, 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2. 以实战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任务的总结性测试, 可让学生用程序设计、作品展示、摄影摄像等实战来代替考试, 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 以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竞赛促学
举行学生技能竞赛, 展示学生素质, 推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 展示学生素质, 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传帮带方式考核
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 在各个班培养一批专业骨干学生参与学校的正常管理活动, 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传帮带的方式, 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 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 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 作为老师的助手, 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技能证书考核
浅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篇10
1.1 适应动态社会需求
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本身来说, 具有发展快, 更新快的特点, 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的相对动态性, 专业课程计划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求。一方面是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必须随着经济发展, 对专业课程设置做出相应调整, 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得以具体体现, 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实用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需求都有不同的要求, 这也使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了相对的动态性。因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研究社会需求, 以提高课程计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1.2 适应实践能力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的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置关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内容。在课程实验中要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设置, 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 系统化地进行学生的项目培训、知识组织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构
专业的确定大体上是受已有或将要有的职业影响和学科及其发展的影响, 职业与学科是专业设置的依据, 职业和学科都是通过课程或所学知识来影响专业, 不同课程间的组合体现了不同的专业, 由此可见, 课程或所学知识就是其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的课程或所学的知识, 便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便构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的知识体系, 二是专业课程体系, 三是某一门课程的体系。因本文从专业角度出发, 故只讨论前两者。
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对我院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设置原则的分析, 该专业知识划分应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基础知识, 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具体应用领域, 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应用技术实践知识, 都应存在于该专业的知识当中。因此, 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 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二是专业基础理论, 该层次以第一层次为基础, 按专业技术特征的不同侧重点, 分成不同的专业分支;三是专业应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 体现不同专业分支中的关键应用技术。
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原则, 在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尽可能多地覆盖该专业的知识体系,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体现“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 强调自学能力, 强化“核心课程”。为此, 我院的课程体系涵盖以下五个层次。
1) 公共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属于必修课, 这些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该层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模块
学科基础课模块也是必修课,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 为专业课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该层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科技英语等课程。
3) 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模块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个层面, 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 开设于该专业下的各个方向。专业方向课可属于选修课, 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而选择相适应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通信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
4) 实践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 实践环节这一层次在该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涵盖了从课程实践到专业实践的各个方面。具体体现在:课程实习、职业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这五个层次课程设置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 五个层次课程之间的学分分别为42、36、40、30、30学分。
3.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技术发展快、更新快的学科, 这也就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动态特性。因此, 在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要以与时俱进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 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平.关于优化领队课程体系的参考意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3) :114.
计算机专业课程 篇11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改革
TP3-4;G712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现状
1.学生特点分析。学生起点不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90%以上的学生人学前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很高,而约10%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没有见到过计算机。这种明显的差距主要来自地域的差别,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人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图圄吞枣,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习态度不同。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包括学生的专业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两个方面,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不如普通系学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这门课当作一门课来学习,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信息素养的要求。
2.教学内容分析。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并且把学生的通过率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为了提高考试的通过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一般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内容相一致。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知识等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无论从硬件建设还是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然而,在教学中发现,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日益普及,继续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以及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标准,不仅不能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还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导致新的应试教育的产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滞后、不全面、现行等级考试内容与科目设置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部分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等等方面。
3.教學模式分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难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院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本课程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从传统的课堂转变到多媒体教室,教学内容的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仍然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始处于被动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单一,这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是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实际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1.加强办公软件的应用。根据跟踪调查,我院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文字处理、管理、演示以及通过网络获取、交流信息等,计算机在文字处理、管理及演示方面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计算机在一般行业中应用最广的方面,作为高职学生首先应该掌握该项技能,以获得最基本的就业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MSOffice系列软件,甚至熟练操作WPSOffice软件等。
2.加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不仅使计算机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也使知识信息的传递及获取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上的资源极其丰富,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终身学习的方法,通过网络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掌握网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教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这一理想目标。
3.增加电脑维护的内容。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一般问题要能够自行处理,这是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体现,也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在教学中要加强软硬件安装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的教学,养成自觉备份、定期查杀病毒等的良好习惯。
4.调整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课时的比例。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应具有更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的计算机理论课教学应突出重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实际操作课是把理论课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实践途径,因此要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际操作课课时之间的比例,一般要保证二者的比例为1:1,甚至为1:2,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保证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熟练的操作应用能力,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理论课要精讲,所讲的内容要选取具体范例性的部分,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操作课既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借助第三方来评价,首先是学校反馈信息,主要由学生会干部的作品及部门评价组成。其次是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获奖情况。最后是通过调查每届学生在单位的应用情况、表现、获奖情况及领导评价组成。做好各方面资料的积累,制作学生掌握情况分布图,逐步完善教学中的不足,随时补充新的知识点、设计更加实用的案例。将所有的一体化材料存档,学生作品中可以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及优秀的作品存档。
职业院校应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改革的投人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甘愿付出。只有不断地调研、坚持和完善整个教学体系,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我们的学生才能够脱蛹化蝶,舞出精彩。
参考文献:
[1]周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2(10).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篇12
1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学基本上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社会和许多研究者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重点中学、普通中学, 职业教育备受冷落, 特别是专业课教学面临教学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质量没有大的突破等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枯燥乏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在理论部分, 原理知识的讲授花费时间过多, 而忽略了具体的实践操作, 让学生觉得讲述内容非常抽象, 不容易掌握, 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没有重视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 教师都是教授枯燥的原理, 这让学生觉得很难理解, 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在软硬件介绍这部分, 教师是把软件和硬件分开来介绍的, 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软件和硬件本来就是分开的, 忽视了软硬件结合的重要性, 学生在具体的系统实验应用设计时不能很好将软硬件结合起来, 缺乏整体化的思想。
可以看出, 相对于当代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在21世纪这个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时代, 必须改革这种教学模式, 尤其是中职计算机专业。要以开放、发展的新思路, 吸收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新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教学模式, 即选择研究型、导学互动型和主题任务型。
2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选择研究型教学模式
选择研究型教学模式即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教授科学内容, 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适合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基础等层次性、研究型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 通过完成项目来体验, 对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教师同时设计一个或多个项目, 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学生通过独立学习来达到教学目的,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以《电脑的组成》为例, 计算机基础的第一章第二节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一些硬件知识, 例如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和输出设备等, 这对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有一定的帮助。这些知识的专业性比较强, 这些硬件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少, 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设备有限, 在教授本节内容时, 只能拆卸一台电脑让学生观摩, 或者是通过演示几张图片,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讲解和演示, 对学生来说很可能就是上课的时候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下课就完全忘记了, 因为没有深刻的领会, 就很难记住,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为了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各种硬件知识, 并且能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以致用, 该节内容使用选择研究方法进行课例设计。课例的软硬件设备以一些测试软件为主, 如Auto Runner、Test center、Robot等, 条件好的机房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相应的软件。通过教师的指导, 对电脑进行一次“全身检查”, 从而对其性能和配置有一定了解, 提出一些升级建议。这种选择研究型方法, 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亲身探究和体验, 学生知道并学会了如何测评电脑, 购买电脑时就知道怎么选择一台好的电脑, 不会因为什么都不懂而上当受骗。
3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导学互动型教学模式
导学互动型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积极互动为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思维上贯穿老师的导和学生的领悟过程, 动作上贯穿老师的讲、演和学生的练习过程。这种精讲演练是分多次完成的, 是以螺旋式上升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合适数据库、计算机程序设计等逻辑性、结构性强的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课前自学。学生预习, 根据预习时记录的问题,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老师要精心选编, 指导学生学习提纲;新课程的学习, 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学互动。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读书找重点, 围绕提纲解答问题, 老师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问题, 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以便督促学生很好地学习;合作互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 分组讨论, 交流分享成果, 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问题, 并且重点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这种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会使计算机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学习。学生要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 提炼出重点, 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 形成一个知识网,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3) 当堂训练。对于学习的知识, 教师要精心编选一些练习题, 让学生当堂练习, 然后通过上机巩固知识, 并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4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
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任务主题, 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信息, 以达到研究任务、理解任务、完成任务、创造任务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情境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如办公自动化、图形图像、计算机及网络组成实践等。
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 丰富性、灵活型的任务内容, 任务内容形式多样化; (2) 信息大, 外延宽, 可以是多种信息相结合; (3) 信息传输方式具有多样性, 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组织信息输入是圆点式的, 信息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课例《Pwin98字处理软件——写字板》中综合任务的设计就采用了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本课中, 通过学习如何启动写字板, “文件”“编辑”与“格式”菜单的使用, 学生已掌握了如何正确、灵活地启用写字板和使用写字板中的常用菜单。现在给学生们布置的任务就是在写字板上输入一片小短文, 要求标题为黑体、加粗加黑并采用斜体字, 分成三个小段落, 首字下沉两个字符, 行间距为两倍行距, 分成两栏, 背景为红色。让学生带这个主题任务去利用网络环境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最后完成这个任务, 以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5 结语
教学一种方法, 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上面所提出的三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能适用中职计算机专业大部分课程教学, 很好解决了教学的一些问题, 使教师在教学上有一定模式参考。当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各方面的因素, 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把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以及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殊性结合起来, 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好地帮助学生。
摘要: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 计算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计算机专业也成为了许多学生竞相就读的热门专业之一。因此, 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为了使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够到达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职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 笔者将通过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探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目的在于帮助中职学校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丰, 沈华敏, 陈建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邬迪.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J].读写算:教研版, 2012 (23) .
【计算机专业课程】推荐阅读:
计算机专业专业06-15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07-20
计算机专业类课程08-25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11-30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06-0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09-27
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07-12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10-30
计算机专业如何12-14
职教计算机课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