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2024-09-27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共8篇)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篇1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改革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的认识,改革就成了我们职业教育人当前的使命,就要求我们重新用新职业教育理念来指导专业教学改革,让职业教育出人才出成绩,让职业教育受到尊重。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要求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要求以需求为向导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以能力为基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使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贯穿动中学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途径。

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教学改革也是必然和必须的。为此结合我们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几点改革的思路:

一、以需求为导向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新标准

以需求为导向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它提供了满足行业需求的教学和培训。我们的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如果学的知识技术与就业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将失去学习信心,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可能十分关注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我们要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就应从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等几步进行,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这几年运行,不断修改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1)根据职业标准指导的能力本位原则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职业标准反映了目前情况下该职业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课程首先要体现“职业性”,即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职业标准考虑满足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反应的需求,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做深入的研究,也可将其作为限选课(也要考虑照顾部分升学的学生)。同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 3DMAX、网页制作,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同时我们仍应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用计算机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数码设备的基本使用》等增加到学生的知识技能中去。

(2)根据职业能力系统化原则建立中职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联系,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这样可以从职教课程中清晰地看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其它素质培养,并使学校教育的课程在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与模块组合的经验课程后,形成新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

(3)根据行业技术标准指导下的先进性原则及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适应

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二、以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逐步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应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逐步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中职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

(1)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例如,我们现在就把原来的《计算机中英文录入技术》、《计算机文字表格处理》等几门课程进行整合,增加《电子表格(EXCEL2003)》、《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2003)》和《WPS2003》等内容,把以前《计算机中英文录入技术》中单纯的汉字录入技术与常用文字表格处理融为一体,既可让学生利用录入软件练习汉字录入,又可让学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等进行汉字录入排版,让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杜绝了学生练习汉字录入技术中的枯燥感觉,也让学生知道汉字录入在文字处理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2)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实际任务来驱动教学,把单纯的理论和实作有机结合,把相关相邻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例如《局域网基础教程》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的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铺设的原则及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能将多种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能力差异,实现分层教学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期望值高、起点却参差不齐,学生存在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例如,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由于成功的刺激来源不一样,反作用于学习动机,不仅学生之间学习动机强弱有差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其学习动机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如果仍吃大锅饭,则就会出现“吃不饱”和“不够吃”的现象。

实行分层施教,即让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目标相同,教师的教学就能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班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中学,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大,中职没有高考的压力,给我们实行个性化教学留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我们认真去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因人施教,就存在着通过中职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才的可能。我们现在就已经把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两大模块教学:高考升学班和技能训练班,学生进校时就对学生及家长介绍两个不同模块的培养方向、区别、适宜人群、出路等,让学生自己认清自己和自己未来的方向后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样就兼顾了学生能力差异,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在高考升学班中,除了要掌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外,还加强了文化学科、专业理论学科的教学力度。这样就扩大了计算机专业中部分较好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升学铺平道路;在技能训练班中我们则加强了动手性强的学科的教学,让稍差或很差的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和技术,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替代传统教学,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鉴定评价方式

新职业教育理念中,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贯穿动中学的理念为前提,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

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那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层层递进、分段分项目测试”和“因人施考、重测法”是非常有效的。

1、层层递进、分段分项目测试即对部分学科特别是技能学科系统地划分成若干个可行的项目,然后在教学中针对各个项目进行层层递进、分阶段训练并测试,让学生在各项目的训练和测试中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最后行成这门学科的综合技能。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摸底,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动手能力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订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接着,当堂鉴定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台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2、因人施考、重测法即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对每次测验不合格的学生在组织他们补课后进行重测,直到达标,不放过任何差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鉴定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这样可以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不过关是不行的,差生也不会因一次的“失败”,影响自信而放弃,绝大部分学生会在激励机制中努力。总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热起来,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计算机专业作为决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基础专业、骨干专业,其教学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如何应用职业教育的新理念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

小结:本文是在学习了新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改革实践探索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新职业教育理念的角度提出应以需求为向导、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使用灵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改革只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中职计算机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我们认识了自己,认识的市场,认识了学生,我们才会给自己找到一条成功之路,才能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也真正的热起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冯巩湖南省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面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后,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探讨了在课程设置、师资投入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措施。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专业现状;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困难,专业与市场需要脱节等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专业课缺少实用性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细分专业课程,不断推出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课程,是专业建设重要的途径。

(二)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不同,没有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备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

(三)缺少高素质专业课教师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专业教师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前些年甚至更早的计算机书籍,因而使得其知识显得相对陈旧。对教师专业培训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或没有机会和外界同行交流,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少教师教学靠自学或吃专业老本,教师更新知识备感吃力。

(四)硬件建设滞后,教学设施不完善

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各个学校为此也都建设了计算机机房。有些学校认为,既然有机房,就可以开设计算机专业,于是不少学校计算机专业仓促上马,不分析现有的硬件条件能否满足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否顺利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致出现不少问题。

(五)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目前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硬件并未达到相应的条件,却仓促开设计算机专业。结果学生是招来了,但是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于是让学生“纸上谈兵”式的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通过理论与实训课的非合理设置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应该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从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工作,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想走向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职业定位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员、录入员、计算机维护员、网络维护员、电脑美工、网站维护员、电脑动画工等。

(二)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应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实际应用获取知识。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但通过实践证明,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一门课程中选择若干个任务(或项目),在实现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讲解如何把任务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子任务,从应用各种的顺序关系来组织相关知识点的讲授,而不从学科的角度系统讲授知识。从某种意义来讲,需要在透彻了解整个知识结构之后才能掌握好这种教学法。应提倡做大作业,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作业和考试中的题型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动手做大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更好的作用。特别是在完成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神。要重视上机实践环节教学,提倡教师面对面直接对学生辅导。只通过看书本、听讲课是学不会计算机的,必须重视面对面的辅导环节,特别强调在实验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辅导作用。

(四)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好上机实验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是学不会、学不好计算机课的。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学习的平台建设,创建良好的、能调动教学双方积极互动教学平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依靠每一位热爱职教的同行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力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这才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走向市场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聂津.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2009-1-9;

[2]孙宝发.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2008-6-26;

[3]罗静.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2009,(6).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篇2

计算机类专业是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学生如何培养?如今,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指南。目前,全国通过了专业认证的高校并不多。据了解,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教育部将全面推行教育专业认证。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将抓住这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会,全面对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改革。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与标准

由第三方组织和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在专业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的12项具体要求,为企业和社会选用人才提供了参考;与国际化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可以促进各专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互认。

计算机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包括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专业的支持条件、学生的发展情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评价情况等7个方面,包括19个内涵[1],在通用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12项能力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上提出了补充,以体现不同专业本身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把计算机专业分成应用型、工程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选择其中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即可。

2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5,6]。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和主要服务于重庆本区域经济的培养特色,制定出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工程素养,基本专业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分析、解决本领域问题能力;主要面向IT领域的设计开发、集成维护和管理方面,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能成长为IT及相关领域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质量好坏,专业认证标准中对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以及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做了统一要求;同时强调教育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本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等规范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的设置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周密安排。

3.1 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6]。按照这个宗旨,我们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构建了符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类、文理基础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及专业类四类课程。具体课程见表1。

第一类为通识教育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其法律法规;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具备专业英语阅读、翻译涉外商务公文、商务英语会话的基本能力;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二类文理基础类课程。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知识。

第三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知识。

第四类专业类课程。该类课程涉及计算机的主要领域,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领域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了解本学科与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3.2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除了要求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求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6]。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套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践环节的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覆盖了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包括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企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参与赛课计划、计算机作品大赛、ACM大赛等各种竞赛。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按照表2所示的五层次进行设置。

第1层次为课程实验。这部分主要是课程代实验及少量集中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程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第2层次为课程设计(实训)。这个环节一般采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开发或实训,锻炼学生们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尽可能将几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课题的安排。

第3层次为项目综合实训。该实训环节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时间十周左右,通过聘请IT企业的讲师到学校,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讲师一起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实训内容,具体由企业老师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以团队形式完成接近实际应用的较大型项目。学生在该环节中可以得到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第4层次为企业实训。该实训环节在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进入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企业导师作为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开发指导,同时每位同学指定校内指导老师一名,便于学校随时掌握学生实训情况。学生在该环节通过在企业的实训中了解IT企业文化,掌握实际项目经验,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和走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5层次为毕业设计(论文)。该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取决于这个环节的训练。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提前一学期做准备,成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与学生开题答辩管理机构,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型题目比例和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比例。

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竞赛,以进一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用专业认证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切合实际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中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成效还决定于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只有各环节认真落实,才能起到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作用。

摘要:专业认证是教育部为加快教育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而推进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之一,课程体系改革决定了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认证准备阶段一项重要工作。该文以认证标准为指导,探讨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宗礼.计算机专业的认证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7-11.

[2]计算机教育特约记者.全面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访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陈道蓄教授[J].计算机教育,2008(13):7-9.

[3]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4]孙涵,陈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50-54.

[5]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8.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 设置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过对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先进教学计划,如ACM IEEE—CS 计算机教学计划2001(主席PJ.Denning) ,把计算机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科目(如算法与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归纳为三个过程:、抽象和设计。按照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礎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WINDOWS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实习锻炼。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篇4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

摘要: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一般方法,探讨了该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中的应用,并以网站开发综合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作 者:贾勤 刘雪飞 孙岩岩 张毅 张英奇 Jia Qin Liu Xuefei Sun Yanyan Zhang Yi Zhang Yingqi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年,卷(期):,20(2)分类号:X712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开发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篇5

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

(广东佛山电大)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专业的研究现状

99秋,我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放教育试点专业,该专业设置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岗位操作技能。就读的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来获取新的技术,提升工作能力。叶宪章同志以毕业设计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专业的研究内容

(一)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目的在于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达到较高水平不仅要充分保证教学时间,而且要创造特定的条件,包括高水平的教师、专业训练场所及规范化的管理作保证。总体思路是: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过程,主张“以毕业设计目标带动、实践教学重心前移、课程难点分解训练”,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面向实际、注重过程、全程服务”;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改革,建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课程实验为基础,课程设计为重点,毕业设计为龙头”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研究方案

1.设计科学适用的实践教学架构。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设计了三年不断线,三个层次相呼应,三大措施为保障的实践教学架构。

2.制定规范化管理文件和激励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制定实践教学实施相关规则和实施细则(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要求,毕业设计实施意见、管理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流程、成绩评定)等文件,作为规范化管理的依据。

3.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与效果。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和管理手段,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环境。

4.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服务。成立专门机构主持实践教学工作,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各阶段工作的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把关。

(三)过程说明

1.充分体现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细化为:“以学生的目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

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进程,提供支持服务。开放教育的学习者来自生产第一线,往往带着问题求学,希望在理论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又能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收获。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尽量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经验。在课程教学的上老师要参加实验指导,组织实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打好实操基础。在自设课的设置上合理设计课程的实习,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技能。通过理顺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巩固相关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毕业设计做准备。

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技术、培养学生执业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为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顺利接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开发技术和设计方法,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举办新技术讲座(如ASP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是因为计算机技术门类繁多,发展迅猛,学生的基础知识、未来兴趣、需要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企业实际出发,关注企业的技术需求,选出企业急需学生能做的实践课题,“真题真做”,另一方面学校向社会公开征集课题,为学生造就适宜的实践环境和机会,根据不同课题为学生选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整个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免费为学生提供电子阅览室、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专用场地、专用电脑、专用网站空间的使用服务,有效地应用远程教学平台等技术设施手段,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

1.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过程,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过程就是遵循开放教育的理念和远程教育的特色,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开放教育首先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积累,不能到了毕业设计阶段才强调实践教学,而忽视全过程的实践。事实上,毕业设计只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结果,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的铺垫,是无法产生好的结果的。为此,确立了“以毕业设计目标带动、实践教学重心前移、课程难点分解训练”的工作思路,通过“结合实际、注重过程、全程服务”等措施和途经,把在毕业设计层次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散到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两个层次中,用毕业设计来带动整个实践教学工作。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践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在“三年教学不断线,三个层次相呼应,三大措施为保障”的框架下,安排课程实验、组织课程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确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三年不断线”是从实践教学的时间设计上考虑的,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三个层次相呼应”主要是从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考虑的,包括第一层次课程实验;第二层次课程设计;第三层次毕业设计。三个层次之间互相呼应,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铺垫,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结果和目标,以“密切联系实际”原则为指导,安排课程试验,指导课程设计,选择毕业设计课题。“三大措施为保障”是对实践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监控”原则的思考。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保障、支持服务保障、专门机构的保障。教学计划保障是指教学计划中,统设课的实习、实践时间不低于教学计划时数,选修课、自设课理论与实践时数比例1∶1,毕业设计提早一学期开始,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工作实践的课题。支持服务保障,主要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场地支持、设备支持、经费支持、技术支持等。

1.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我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全过程监控,由科研实验处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包括制定实施方 案、实验课教学安排、实验课程考核、实习教师管理、教学设备管理等。为了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毕业设计形成性考核成绩进行分解,把自主选题、开题报告、学习态度、设计能力,论文答辩和论文评阅等作为评价与监控的指标。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资格、自主选题、设计成果、论文答辩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指导老师对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实现、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每一阶段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

全过程质量监控是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基础设置的管理服务。其目的是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其特点是全程性、服务性和持续性。通过定期的检查、诊断、考评、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目标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目标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实施。

三、创新点

本成果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1.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的丰富内涵加以分理,提出更操作层面的导学指南;2.将实践教学看作是一个过程,总结出“三年教学不断线,三个层次相呼应,三大措施为保障”;3.以“目标带动、重心前移、分解训练”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以课程实验为基础,课程设计为重点,毕业设计为龙头”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应用及推广情况

该成果自99年以来一直在教学中应用,学生对自主选题、设计有很高的积极性,所选课题切合实际,多数学生能最终独立完成一个实际设计课题。02、03届共有学生84人,自选课题81人,参加答辩69人,85%的同学面向实际选题,经省校审核,全部合格,其中58%达到良好以上成绩。《佛山第一人民医院财务对账系统》、《第三医院住院信息系统》、《顺德电信计费系统》等设计成果得到学生所在单位的应用。

2002年6月省电大在佛山电大召开专题现场会; 2003年,该成果在首届“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研讨会议上进行了汇报;2003年荣获广东电大第三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荣获广东电大首届“教学创新奖”。论文《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载《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2期。

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设计论文 篇6

关于神经网络下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则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中分别为输入层、隐含层以及输出层,具体的设计如下:

2.1.1输入层在输入层神经元节点数量确定中,则一定要和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数量一样。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中,二级指标共设计18个,那么在实施输入层神经节点数量的时候,必定也是18个。

2.1.2隐含层通常神经网络应用的均为单向隐含层。在对其设计过程中,隐含层节点数量对神经网络性能具有直接影响。如果隐含层节点数量设计比较多的话,则会延长神经网络的学习时间,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不能收敛;如果隐含层节点数量设计比较少的话,则会影响神经网络的容错能力。因此在其具体设计过程中,则需要依照经验公式确定出现隐含层的节点数量,一般情况下隐含层节点数量为5个。

2.1.3输出层关于神经网络输出层的设计,则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结构。假设在神经网络输出层设计2个节点,其中如果输出结果显示(1,1)则代表安全;如果输入(1,0)则代表基本安全;如果输出(0,1)则代表不安全;如果输出(0,0)则代表非常不安全。

2.2神经网络下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步骤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评价步骤,则主要分为:①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设计及构建;②对神经系统实施粒子群优化算法实施优化,以能够避免神经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其中关于其具体优化过程则包括:①初始化设置神经网络目标向量、结构以及传递函数等等数据;②设计粒子群初始速度、迭代次数、规模、初始位置、参数位数以及动量系数等等;③对神经网络实施粒子群训练集训练,从而确定其适应度值;④对比分析每个粒子历史,当前适应度值及最好适应度值。如果对比发现适应度值更优于历史最好适应度值,那么也就可以保存目前的粒子适应度值,并将其作为是系统的个体粒子历史最好适应度值;⑤将离子的惯性权值计算出来;⑥更新各个粒子速度及位置,对于各个粒子和粒子群所具有的系统适应度值误差,则需要对其一一记录;⑦判定出具体的系统适应度值误差,如果其误差结果显示在允许最大迭代次数之外,或者已经达到设定误差限值,那么即可以结束训练。在神经网络中,粒子全局历史则为其最优解,最有位置则是最佳权值。在完善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之后,则可以用来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工作。

3结语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也成为关注热点。其中在神经网络下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设计中,神经网络技术能够保障系统不断总结自身规律,适应环境,从而将其运行过程中的控制、识别以及运算问题有效完成,另外神经网络在应用中还要具有自行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设计中可以不断加大神经网络应用,以提高计算网络应用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忠武,陈丽清.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10:80~82.

[2]原锦明.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4:52~53.

[3]王昱煜.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04:144.

[4]胡波,李俊菊.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7:78+81.

[5]夏宁.网络安全评价量化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篇7

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总体性的原则, 就目前大学的状况看来, 是基础厚重, 将重点放在了创新上面, 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寻求创新。即便是发展速度之快, 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础性知识是相对很稳固的。所以, 打好基础知识的功底, 就是可以为今后很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随着计算机发展的不断日益革新, 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其发展特点变得更加日新月异。随着设施水平的提高,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了很多创新型课程, 所以以目前的情况看来, 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课程的分类情况如下, 总体上可以分为专业型基础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 和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专业基础性课程大体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高数、离散、线性、概率、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汇编、数据库等;专业方面主要的课程都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 选取其中自己较为喜爱或者是擅长的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钻研方向, 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特长。

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讨论

1、对教学的内容要加入创新性, 重点应该突出

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设定, 要参考计算机课程培养方案以及计算机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关人物目标。由于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中发展的及其迅速, 故而在教学中应该紧抓基础, 有基础的完整的体系。其次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以及革新, 不断更新器内容和技术背景。

2、其他有关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一门课程的设置, 除了将侧重点放在教学具体内容上之外, 还要对教学中相应的规章制度, 教学课程中使用的硬件设备, 学校的师资队伍等加以全方位的综合性设置, 从而之课程体系达到其应该有的良好效果。

3、对于教学中方法上的改革与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是教学达到最良好的效果。如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思想, 就要使用普遍被接受的良好的方式方法。同时要鼓励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研讨, 互相切磋, 讨论出最合适的最有效果的研究方法, 从而使教学水平得以真正的提升。具体的好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于“问题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全面的推行和开展

现如今不同以往的是, 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因为只有自己能发现问题, 才会在各种情况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故而问题式教育教学是目前为人们所看好的方法, 同时也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 还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我们在教学具体开展的过程里, 整个过程就要灌输一问题为基本核心的价值理念, 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这个自己动脑的过程中使得问题得到最终本质性的解决。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真正的提升。

(2) 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性很强。在教学中不能讲内容局限于听和读, 不能仅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的环节加以正确的导向性管理,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实践教学加以开展和实施。

(3) 对课程设计环节加以强化和提升, 进而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加强

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 通过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体会和经验, 使得学生对于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加以了解和掌握, 进而使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开发软件的能力, 还有对于文档的应用能力。为了今后的各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规范课程设计报告, 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 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 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 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 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 将学生分组, 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 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 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 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以及讨论,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计算机培养方案中, 我们要体现出三个主要的最终目标, 三个主要的层次以及四个具体的方面。三个目标指的是学生不仅仅要作为计算机的使用人, 还要做开发者, 甚至是设计者。三个层析的具体内容是, 要求学生掌握硬件, 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各种功能。四个方面指的是学生能够不仅掌握编程开发的能力, 还要深入掌握计算机软件内部的具体细致的原理和工作原理。同时, 强力的思维能力以及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应将重点突出, 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并灵活运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要:本文力求研究探讨现如今我国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向为入口, 分析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 要对计算机在课程设置方面具体的建设方法, 如何对教学内容具体加以改革等做了细致的讨论, 并从不同角度, 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从而实现最终改革并推进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陈容、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 2005 (6) 。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篇8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學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2]王志强.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思路及方向--以我校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例[J].东方青年·教师,2013,(13):239-239.

上一篇:强化措施加快落实下一篇:老板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