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2024-10-30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精选10篇)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1

摘要:微课程作为授课方式的一种, 不但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教育资料, 同事微课程也为学校的教学方式由了一定的改革。微课程也为教师课堂教学应用创造了便捷条件,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微课程开发, 不只是要完成相关知识的微课程, 更要把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统一结合起来, 才能让微课程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微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

0 引言

微课程, 又简称为微课, 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微课程是以讲解某个特定的知识点为目标, 来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程普遍时间较短, 但内容比较精炼, 一般也不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讲授而是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来展现。微课程的出现是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个重大的改革[1], 它不只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让学生有机会对不懂得知识点, 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同时对老师也是一种锻炼和学习, 所以说微课程的教学方式一定会在未来引领未来教学方式的潮流。

1 微课程简介

1.1 微课程起源

在对全美国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 关于教学模式的效率的调查上, 其结果显示在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 混合学习以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 这三种教学模式中, 最高效的是混和学习模式, 而效率最低的则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这个结果令我们开始思考传统的模式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网络的普及, 是否也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改革。推进混合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开发或者采购平台解决, 但是资源的缺乏与不普及使得混合教学模式的推进成为瓶颈, 所以, 微课的出现为当下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

1.2 微课程现状

国外的微课发展起步较早, 而且网络技术发达, 现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所以各种技术方面较为成熟, 并且已将微课成功应用到“颠倒课堂”、“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中。其中的代表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

日前, 国内微课还处于萌芽时期, 没有大规模应用和成熟模式, 对此方面的探索也非常少, 但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加以改进, 我国的微课研究在将来还是有很大的前景和发展空间。针对我国现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现状还有我国目前正在倡导的建立学习型社会而言, 微课会像很多工具软件一样被人们逐渐接受, 通过电脑手机平板, 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移动学习, 在线学习, 微课必将成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教学方式[2]。

1.3 微课程特色

微课是既是全新的资源类型也是全新的课程表现形式, 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微课的资源小。资源小是指微课视频及其配套的其他课件在移动存储器中所占的空间小, 一般来说总容量为几十兆, 可以在笔记本, MP4或者手机中存放, 所占空间小, 所以一个存储设备可以存放多个微课资源。正是由于微课的这一特点, 所以微课可以方便随时使用, 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不受传统的课堂及老师的约束, 上课时间也更为灵活。

微课的教学内容也更为主题突出, 完整。它整合了上课时的课程, 老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反馈, 并且还有一些教育专家的点评和指正。由此构成了一个个单元资源包, 这使得微课资源更具备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微课把抽象的教学, 更为形象的呈现给学生, 是学生更易于接受, 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很多。

2 计算机专业微课程开发和运用

2.1 微课程意义

众所周知,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传统的普通教学方法偏于大而全的讲授, 缺乏知识的分解和精细讲述, 将课程的知识模块化分解, 再按照知识体系系统讲授, 适应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方式, 微课程的出现就变得十分必要。

对于老师, 微课程的开发与制作是一种总结与提炼,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老师有机会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 同时也让老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在课程制作的过程之中, 也让老师在自己的专业知识讲授方式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 微课程的意义就变得更为重大, 因为高职类型的学生往往面对计算机课程的抽象大信息量知识时, 变得无所适从。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手段, 学生既可以把普通课程在课程中尚未完全掌握的课程利用分散的时间点去进行补充性的学习, 反复巩固, 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对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讲解进行选择性学习, 体现了微课程对传统课程讲解的有利补充, 提高了普通课程学习中学生基于兴趣的选择性学习方式[3]。是对传统课程学习补充与升华。

2.2 微课程设计

计算机课程微型化的设计, 首先要清楚服务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尤其是高职类的学生, 学习专注度和兴趣、专注度教差, 所以一切的出发点都要从学生方面来考虑。微课程设计时要进行知识点的提炼和完整性讲解设计, 它不是对整个课程知识点进行阐述。微课程的时间设计要短, 最好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它的重点就要对提炼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要求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提炼、具象和层次化,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对知识一定层次的理解。其次, 微课程的制作要对其中的关键词或者代码等进行标注或留白, 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其次, 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要与普通教学课程相辅相成, 要实现有机的结合于与联系, 在普通课程中, 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提问, 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程来回答。或者是在微课程中对普通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解析, 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微课程还要条理清晰, 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 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做, 不应该怎么做。

最后微课程的设计, 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把微课程的难点链接到课程多方位学习资源中, 让学生更容易发现或组织学习资源。

2.3 微课程开发运用

进行计算机专业微课程的开发时,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 确定要开发的微课程要讲述的内容或者是主题, 然后根据要讲述的内容, 再进行详细的展开, 划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内容的讲解, 并在每个模块中设计作业和练习的互动,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微课程的制作以视频录制为主, 形式不限, 重在设计, 可以录制屏幕, 也可以讲解和屏幕演示同时演示, 录制完成以后要有学生学习的效果反馈, 学生可以点评微课程, 对课程中的不足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进行点评, 让教师及时进行修改和改进微课程。

微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为通过网络视频来教学, 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但是在制作微课程时, 教师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由于是视频教学, 所以视频中要以课件的显示为主, 尽量不要过多的显示教师, 其次针对重点、难点部分要进行稍微长时间的显示, 以便学习者难够有时间反应, 不至于更不上讲解思路。

(2) 录制微课程的分辨率要清晰, 录音环境要安静, 知识点展示对比度要强, 画面要生动, 保证微课程视频的展示效果。

(3) 计算机专业的微课程许多知识涉及到实践, 因此教师除了对普通课件进行讲述外, 对要对实践的部分要进行重点演示, 让学生便于理解。

(4) 微课程视频录制完成之后, 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剪辑, 提高观赏性, 采取学教师多方位的课程效果审查, 再用技术手段改进演示效果, 形成最后的微课程[4]。

3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普课程教学, 具有抽象和难懂的知识特点, 所以学生学习感觉盲目和乏味, 很容易失去兴趣, 微课程将知识体系提炼和模块化, 并采用技术手段将各知识点有效的展现给学生, 因此计算机专业微课程的开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

计算机专业微课程的开发, 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能力提高, 可以使教师在微课程开发过程中与发现自己传授知识的效果, 不但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总结能力, 也使课程内容讲解精炼和生动。学生既可以把普通课程在课程中尚未完全掌握的课程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并加以巩固, 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对相关方向的微课程去进行深入学习, 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产生兴趣。

目前的专业课程授课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虽然说未来的授课还是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但是微课程的使用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广泛。本文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微课程的开发和运用进行了探究, 对以后计算机专业微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觅等.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4) :88-94.

[2]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2) :58-64.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

[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案例剖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2

徐敏,韩宝玉,刘改,祝海英,李东升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摘要]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以企业实际项目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构建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框架。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培养,以此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评价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崛起,以培养千万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要求。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到各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从校内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是一个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上岗前校内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

本文以信息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课题《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号:200701006)的研究为背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平面设计项目实践》、《网站前台设计项目实践》、《Flash二维动画设计项目实践》、《三维动画设计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课程评价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借鉴。

一、人才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应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需求分析:

1.行业企业需求分析。通过人才招聘市场调研,与招工单位接触及上网查寻招聘广告等,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系统列出从事计算机应用职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构建实训课程体系框架提供依据;

2.教学现状分析。通过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学”、“用”反馈,了解目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为组织新课程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3.专家论证。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召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实用性、可行性论证会。并从互联网上搜集大量的信息,同时立足于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重新构建实训教材的体系框架。

二、研究规划

1.研究队伍: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和教材必需与岗位(群)紧密联系。为此,课程组聘请了行业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实现课程研究队伍的多元化;

2.研究内容:课程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遵循教学规律,横向上合理构建课程,纵向上规划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地位突出、知识点完整、工作导向、案例教学、主题策划、情景创设的整合课程教学平台。制定出各科综合实训教学大纲,并依据大纲分组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评价方式和技能测试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专项研究

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教学的载体和媒介,其质量高低、适用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综合实训教学资源建设要打破学科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出发点,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基于此,课程组进行了综合实训教学资源的专项研究。

1、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为主线,开发综合化和项目化的实训教材,突出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职业能力的专业特色。

2、教学方法

以“能力目标、任务实训、学生主体”为培养过程,采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一体化培养,以此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3、教材建设

综合实训教材建设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双更新,从指导思想、内容体系、表现形式等都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前瞻性。以《平面设计项目实践》教材为例,将知识分类归纳成5个模块,即“楼盘系列广告”、“包装设计”、“VI系列”、“产品系列”“宣传项目”等。并将社会上周期性举办的活动如电影节、汽博会、世界杯等内容主题写入教材。教学中教师实时的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例如:教师在网上看到长春水务集团万元征集企业标识的广告,及时将信息引入教学课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并参加竞标。虽然最后没有中标,但通过尝试与实践,同学们找到差距,提升了自己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网站前台设计项目实践》教材,将知识分类归纳成7个项目,即教育类、商业类、旅游休闲类、体育健身类、政府机关类、企业类、综合类网站等。通过综合实训,学生以作品设计的形式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

《Flash二维动画设计项目实践》教材,将知识分类归纳成5个领域,即Flash动画在网站、卡片、游戏、广告、MV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按企业的工作流程将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制作。

《三维动画设计项目实践》教材,将知识分类归纳成4个应用领域,即室内外静态效果图及漫游动画、影视片头动画、商品广告动画、公益广告动画等。教材编写中,以社会应用为主兼顾学生兴趣来设计和编排实训内容。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能够设计与制作各种中小型项目。

通过这些案例的实战训练,培养学生胜任岗位的能力,这是综合实训教材开发与建设的根本目的。

4、制定课程评价标准

职业院校学生综合实训的目的,是将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通过综合实训形成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其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这一环节相当于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因此对学生实训课程准确、客观的评价至关重要。

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真正对综合实训课程进行有效的考核。因为综合实训注重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一次答卷中的对与错。基于这一思想,将课程评价标准定位在:实训过程和实训成果各占相应权重;理论、实践、操作技能多种方法组合;学生自我评价、实训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力

求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对学生完成的作品通过展示选出优秀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同学们欣赏交流。对在校级以上各种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以相应的学分记入课程学分中。

5、开发教学辅助软件

配合实训教材,开发了集训练与测试于一体的教学辅助软件。该软件使用VB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操作界面友好,功能完善,可用于Flash、3DSMax、Photoshop、网页设计等课程的综合实训练习和技能测试。

四、实验研究

对专项研究的阶段成果:讲义、电子教案、技能测试软件及课程评价标准投入教学实验,定期进行各项实验研究的反馈、总结与完善。

五、创新之处及社会效益

本课程在全体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1、创新之处

(1)建立一种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

培养主线:职业岗位能力;

培养过程:能力目标、任务实训、学生主体;

培养标准:职业资格;

培养环境:整合课程教学平台;

培养资源:动态教材群;

培养目标: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

(2)建立一个实训课程动态教材体系架构

我们提出“动态教材”的概念。教材内容跟随最新的岗位需求实行动态更新,以便对课程的动态发展留有必要扩展接口,随时用最新的技术和内容丰富课程。

(3)提出一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测方法,并实现计算机评测软件系统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测采用“三结合”方法:实训过程与实训成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实训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计算机评测软件系统与劳动或行业部门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使学生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评定同轨。

2、社会效益

(1)教材和软件在校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1)综合实训系列教材讲义版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分院教学中使用。

2)“实训技能测试软件”被信息分院定为该课程期末考试评价软件。

(2)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课程组全体教师撰写了与项目实践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八篇,其中三篇分别发表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职业技术教育”和“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其它收录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长春高职教育”上。

(3)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1)承担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相长中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多位教师在各种技能竞赛中获奖;

2)经过综合实训的学生技能认证通过率达到85%以上,学生频频在各种计算机竞赛中获奖。其中,王宗佳同学开发的“在线网络考试系统”在国家飞利浦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3)我们在与“北京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办学的06.13班进行教改实验。“北应大”领导来校考察,对我们的实训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特邀我们到该校做教学模式经验介绍。

六、结束语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3

关键词: 中职校 平面设计 课程开发

职业院校本着“以市场需求与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专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专门技术型人才。中职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平面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计算机排版、商业摄影、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校学生面临的是就业,学校重视对学生在校期间实用技能的培养,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就业。

首先要考虑到地方经济与平面设计专业相关的产业是否多,学生的就业机会是否大,再结合职业高中生素质一般不是很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如果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讲授,则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如何在在校期间通过优质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后跳过企业的适应期更好地胜任职业岗位是从事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老师要思考研究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落实“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一二年级基础学科的学习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学生通过该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不仅对已学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打好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类似毕业设计的形式展示成果作品,成果作品能体现学生是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特征,使学生毕业后跳过企业的适应期,基本适应从事相关产业的工作岗位。我们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充分相信学生潜力,利用学生喜欢实践探索的心理,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发展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主体。

现阶段各中职校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技术、网络资源平台等完成课程开发建设。努力实现以相关课件、积件、微视频、学习空间、评价体系等为一体的数字化课程,以符合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要求。

一、紧贴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开发内容

组织专业教师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完成调查分析报告;进行企业调研、调研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对学校课程设计的指导、对所需员工品质的调查及中职生工作安排情况等内容;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看到陈旧专业课程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进行课程开发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并经过这几年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为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分析特定企业典型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具有企业特点的平面设计领域的课程内容。

二、打破课程界限,开发专业性综合实践课程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与大学生的差距较大,特别那些对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课程,普遍出现难教、难学现象。对于这一类课程整合,应以解决难教、难学为目标。

例如:《平面广告综合实践课》这门课是以岗位培养为出发点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以模拟广告公司各职能的情景式实践教学,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轮流任职平面广告公司所需的不同岗位,负责相应工作内容,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模拟。从业务接洽、需求分析、创意设计、设计制作、广告投放等方面,全程由老师监督指导,利用仿真环境、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整个课程以项目作为主线,通过讲授项目实施全过程,介绍用到的各种职业能力,使学生对广告公司各职能有一个总体了解。这样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总之,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价值意图是顺应时代挑战和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并将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融合成一个统一体,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原则,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注入新内涵。

实践课程教学探索让课堂与社会接轨迈出第一步,从中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由原来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生,对课程学习成果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力求通过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想法,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应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2]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4

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必备的技能之一,学校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但是现在还有学生以及老师存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认识不明确的情况,没有理解到课程的重要性。

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面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模式,跟具有可操作性强的计算机教学存在很大的出入,这样导致了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教学不能产生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推陈出新改变旧的学习模式。

在现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中,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备还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学习要求。硬件设备配置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在共同学习的学生不能充分的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且硬件本身的配置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不佳,影响学习吸收效果。

2 微课程简介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主要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授课形式,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等制作就有针对性的视频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单点授课,互动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微视频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型系列的教学方案加以辅助教学,例如微练习、微互动、微反思等等,营造一个全方位的互动教学环境。

微课程教学特点以短小精炼为宗旨,课程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教学的主题色彩鲜明、针对性强。在教学过程上课程容量小,教学设计精简,能够充分配合各种活动的互动教学,对不同类型的同学都有很好的适应性,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在微课的教学方式上同样存在不同的类型例如讲授类型、研讨型、实验型、互动性等等,不同型式的微课教学类型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提高了授课的可操作性。

3 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特点

3.1 充分发挥微课授课时间短的特点

在微课教学中授课时间短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选用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内容进行授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微课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问答、表演、启发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具有要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联系,通过微课程的实施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建立单独的微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迅速地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并且通过互动学习将不同的知识点相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微课程的实施将复杂的课程教学转化为精炼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吸收转化能力,提高了教学的可操作性。

3.2 充分发挥微课视频趣味性强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微课程实施上还需要充分发挥微视频容量小内容丰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制作成微视频在教学网站上进行共享,学生可以方便下载观看,同时学生可以在各种支持播放的终端设备上进行观看浏览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的教学视频色彩鲜明,针对性强,通过不同的视频片段能够将教学内容连贯起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创造一个互动的微课环境。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具有典型性以及具体性,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专业水平方面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4 微课程的开发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验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微课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断的总结提高微课的开发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以计算机电子表格中函数的应用为例进行教学实践,需要设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和设计方案,从而进行实施。

4.1在教学视频的录制上需要准备必要的工具软件来进行辅助开发,需要准备的有耳麦、计算机、视频录制软件以及PPT制作软件。

4.2在教学视频的制作上需要准相应的资料内容,针对需要教学呢荣进行收集相应的电子表格函数教学的材料,并制作成PPT课件。在电脑上打开进行视频录制的软件结合教学PPT进行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注意调整好耳麦的位置以及音量,调整好屏幕录制界面以及PPT界面进行录制,在录制过程中尽量做到演示讲解相结合,使内容做到生动灵活,最后对录制完的视频进行优化处理。

4.3通过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微课程的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快速掌握函数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将微课件放入教学服务平台中进行分享为学生提供下载使用进行知识的巩固练习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对这次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后笔者又进行了其它的微课开发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后发现学生通过微课教学获得的学习成绩比其它班级没有经过微课教学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微课的优势性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4经过实践发现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仍旧我们继续去做深入的开发设计。通过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发现了一些应用要点 :在教学应用中引入的课程要层次分明,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学习的方法,在微课的设计上不仅要对单点知识进行设计还要掌握系列化的整体教学的设计。

5 结束语

在现代化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微课程的发展为计算机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必将能够得到很好的普及发展。

摘要:计算机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本文根据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方向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做了改良和开发,结合现在的数字化微时代的发展现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了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根据现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论述了微课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5

摘要:文章论述了微课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介绍了利用Adobe Captivate开发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方法,以期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运用微课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Adobe Captivate;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141-02

引言

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伴随着这些新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具有自身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特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现代教育理念也提倡个性化学习,但是传统课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1]。信息技术课程迫切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信息技术教学,以适应数字原住民的注意力规律和学习特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一、微课的概念及优越性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以短小精悍著称的微课程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微课不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而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微课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①微课有讲授型、演示型、练习型、测评型、综合型等多种表达形式,制作方法简单多样;②微课播放时间短,教学目的明确,主题突出,一经录制可重复多次使用,把教师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③微课综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越性,可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学习空间,适用于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④基于Adobe Cativate开发的具有强大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技术微课,能够更好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基于Adobe Captivate开发三种类型的微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基础知识类、操作技能类、综合作品类,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微课,用于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第一种,演示型微课。演示型微课主要用于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演示型微课制作起来比较简单,只要把Adobe Captivate软件打开,选择“文件”下的“录制视频软件”来录制相应的操作过程即可。第二种,练习型微课。练习型微课主要供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和提升。练习型微课相比演示型微课,制作起来稍微复杂一些,需要实现对正确操作的积极反馈,对错误操作的警告提醒,只有正确完成上一步操作,才可以进行下面的操作。具体为:打开Adobe Captivate软件,选择“文件”下的“录制软件模拟”,并选中培训选项,一边录制相应的操作过程,一边还要注意添加相应的反馈信息和交互信息。第三种,测评型微课。测评微课主要用于了解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参考。考核的题型可设置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操作题等。对于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制作步骤为:打开Adobe Captivate软件,选择“文件”下的新建空白工程,然后插入问题幻灯片,之后,按提示要求,添加题型,测试内容,反馈信息,分值等。对于操作类的测试题,制作步骤为:打开Adobe Captivate软件,选择“文件”下的新建空白工程,然后插入“录制幻灯片”,选择“评估”模式,开始录制,并输入错误操作的反馈及题目的分值。上述介绍的仅仅是三种基本的微课类型,教师还可以根据需求开发综合型的微课,并进行后期的编辑和完善。

三、信息技术微课的应用

微课制作完成后,可以作为辅助材料供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发布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课上、课下自主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微课的出现,不但为学生自主学习、多元化选择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打造全方位的学习空间。通过制作微课,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的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更符合数字原住民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微课,微课仅仅是对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一点点变革,不能解决目前教育领域遇到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红波,齐琪.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

学教育,2014,(12):51-53.[2]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6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热席全国,众多教育界内外人士跃跃欲试,希望能将微课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在计算机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微课本身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所以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具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2009年起,“微”热潮席卷全国,微博、微商、微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迅速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微课指的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运用构建主义方法作为指导,由教师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加以切割,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任一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一段不超过十分钟的针对性讲解的视频。也可以是技能传授的讲解和展示,充分实现一对一答疑解惑。内容较多时,以微课系列形式展示。其特点是针对性强、短小精卓、呈现形式多样化。

2 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开发现状

2.1微课在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学科应用中的现状调查

以2014年湖南省举办的首届微课大赛为例,大赛旨在引导教师主动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形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利用智能终端进行有效学习,通过竞赛带动全省各类院校不断积累和共享微课教学资源成果,使各类学科专业都有交互式数字教学资源。

依据教育部于2011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湖南省高职院校共有67所。在首届大赛中,参赛高职院校共53所,参赛总作品数,包括系列作品在内共972个。其中计算机学科参赛作品共178个,是所有参赛作品大类总数量最多的。参赛的专业小类别有: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其中,上传微课程视频资源最多的两个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微课资源共57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微课资源共36个。从整体情况看来,参赛作品数量和种类尚且不多。

2.2计算机课程微课开发主要存在的问题

微课的载体是视频。从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上传的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来看,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微课的设计方法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点和主题的选取不够具有吸引力;微课视频录制存在镜头单一、视频画面不清晰、声音不清楚或是缺乏字幕提示的问题[1]。这相对其他学科类别所出现问题的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

3 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开发和发展策略研究

3.1微课教学设计有技巧

计算机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其它各类别专业相比较是具有代表性的。跟传统的大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微课教学对每一位点击者来说就是一对一的教学。微课所展示的内容是在打破原有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这就要求制作者对整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非常熟悉,对课程知识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一定的微课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精。建议在制作微课时注意以下几点[2]: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要注意语言的表述,做到表达得体;

2)因微课录像缺乏师生间的交互,在传授知识时,要考虑学生是否跟得上,所到之处最好有相关提示;

3)课程结束时需做概括性的总结,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

微课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条理性、有趣味性的微课才能够吸引学习者,使学习者爱看、爱学,微课视频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3.2掌握微课制作的主要技术以及技巧

目前,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微课视频的制作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要花上几个小时或几天的时间。目前微课的录制方式主要有方式:其一,通过软件动态录屏。其二,通过拍摄设备拍摄。拍摄设备很多,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专业的数码摄像机等。视频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习者的兴趣。无论使用哪种设备,拍摄时一定要注意画面的稳定性和拍摄的光线与角度,拍摄的画面应图像清楚、突出主体,避免环境中无关干扰因素。

3.3计算机微课资源完整性策略

微课展示的核心是教学而不是技术。最需要关注的是微课的创新设计及教师在微课中展现出来的教学水平。计算机微课是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标准及实际要求,由计算机教师创建并共享的。其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应确定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选则教学内容;接着,根据目标设计微教案、微课件以及微习题;然后,实施教学活动并录制; 最后,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使之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制作一个微课所需的时间不少,如何能推动微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鼓励全体教师加入微课制作队伍,并共享微课资源呢?针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微课资源与开发现状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鼓励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积极进行微课制作,并由此带动其他各学科各专业的从教者上传自己的数字教学资源。将微课建设与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相结合,制定微课建设的相关鼓励措施,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2)在微课开发过程中,高校需搭建专业化的微课平台以支持微课教学。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微课评审体系,确保微课质量。用户可以借助平台上传微课作品、观看微课、学习讨论。

3)制作出优质高效的微课,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要加工出高质量的视频资源,除了教师需努力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学习,建议由各学校提供微课录制设备和微课录制场地并统一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处理,比如增加片头、片尾,调节音效、增加字幕等等。

4 结束语

微时代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新的技术手段,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由学习者自己把握学习进度,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和深度学习的需求。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全面展开,目的也是为推动这一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形式全面发展。高校必须要重视这种新型的教学力量,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的实践制作,搭建专业的微课平台与科学合理的评审体系,由此来选择优秀教师制作的优秀微课,加速高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微课本身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以湖南省举办的首届微课大赛为例,对微课在计算机课程应用中的现状做调查,分析现状,针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微课资源与开发现状提出思考与建议,促进各学科各专业的微课资源建设,加速高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晓丹.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现状与策略分析[J].计算机教学,2014.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7

2008年, 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2,3], 从此教育工作者知道了“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 (Microlecture) , 它的核心是通过某种新颖的方式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 给学习者一种“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 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4,5,6]

微课程具有时间短、情景化、内容精的特点, 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微课程最主要的是借助了多媒体技术, 这样表现形式更加生动, 更有视觉冲击力, 所以微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微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部2006年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7,8]。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加快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已经有所改变, 但是作为基础课程的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比较滞后, 可以说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 即使有所变化也只是因为学时的减少而消减部分教学内容, 其实质仍是高等教育学科式的教学体系,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没有促进作用。因此, 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使高职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服务专业学习两个根本目标, 积极探索高职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成为很重要的问题。

学习的新知识或技能实际上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架构、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和协作、然后自己探索、发现和建构[9,10]而来的。微课程的特点恰好满足了这种要求,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课题, 开发并应用于教学中, 无论对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微课程开发应用对学校的意义

教师通过分析专业目标和学情, 选取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并实施微课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把无机化学一门课程全部开发成微课程的形式,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成为学校的特色建设。

(二) 微课程开发应用对教师的意义

微课程开发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微课程的开发中, 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还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上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基础和学习能力, 所以微课程开发其实是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一种方法,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 微课程开发应用对学生的意义

1. 微课程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微课程的实施实际上是化整为零, 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虽然教师会在课堂上统一学习, 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自己提前学习;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课下可以再学习一遍, 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走, 直到学完所有课程。

2. 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课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 可以反复播放, 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微课程进行学习, 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微课程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

实施微课程教学, 教师不会泛泛而讲, 而只解释教学难点, 其余时间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是小组讨论来完成学习, 教师只是一个教学管理者和组织者, 这样学生就能够为了完成任务由被动变主动学习。

三、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是微课中很重要的方面, 这属于微课程的顶层设计,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化学素质和专业需求要兼顾。

教学内容选取时可以分为两个模块, 即“化学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两方面:一是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 要保证高职学生化学素质的形成,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体现高职药学无机化学课程服务于专业需求, 注重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这是长期以来高职化学教学中最薄弱之处, 但也是高职化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一环。

2. 素材收集要典型。

教学内容确定后, 明确重点和难点, 然后要围绕这两个点寻找素材, 注意收集的素材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让学生过目难忘。

3. 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

教学设计是微课程开发的总纲领, 可以说是微课程的制作脚本。具体步骤如下: (1) 导入课程要新颖。课程的导入有很多方式, 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也可以描述一个情景, 提出一个疑问导入主题, 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主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都要力求新颖, 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要把握一个核心。在讲解教学内容时, 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 在一个主题上突出重点, 环环相扣。 (3) 课堂小结要简洁。好的课堂小结既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 突出重点,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 微课录制及视频发布

教学设计完成后, 就可以进行微课程录制了, 现在微课程的录制方式有很多种, 有数码摄像机拍摄法、手写板或交互白板录屏、PPT录屏等, 然后将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剪辑制作成视频, 最后发布视频, 一个微课程就完成了。

(三) 高职药学无机化学微课程的开发

现以高职药学无机化学《溶液的渗透压》为例说明微课程的开发。

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在《溶液的渗透压》中, 重点有三个, 分别是溶液产生渗透压的原因、溶液渗透浓度的计算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是溶液产生渗透压的原因。

在教学设计时, 导入新课是以情景产生疑问的方式设计的———以一个故事视频开头, 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0.9%的氯化钠溶液呢?别的浓度行吗?然后导入渗透压的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是微课程的主体, 分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教师讲解, 这个过程是围绕0.9%的氯化钠溶液这个浓度来环环相扣的:首先通过生活展示一些渗透现象,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和讲授结合来讲解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 学习完成后, 学生能自己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接下来将渗透浓度与身体体液相联系, 分为三种类型的溶液。通过课堂互动, 学生计算可知9g/L (0.9%) Na Cl溶液为等渗溶液, 出现一个新问题:在临床上大量补液时, 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这样, 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 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疑问。第二环节是学生互动:若在溶液上方施加一大于渗透压的压力, 会怎样呢?让学生自己分析反渗透现象, 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整个微课程设计采用了多媒体、启发式、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微课程录制及视频发布。

教学设计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按照设计进行微课程的制作, 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的制作采取的是PPT录屏制作法。

四、结语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很快, 学生的人数也逐年递增,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以某个知识点为基础来开发的微课程可以打破学习过程的系统性, 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现在的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进入碎片化学习时代, 学生可以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 微课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和价值, 期待不久的将来微课程能带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迈向教育信息化的“云”时代:台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1) :35-37.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

[3]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30) :52-53.

[4]马艳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述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3) :12-14.

[5]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 2014-09:38.

[6]王巧峰, 王全军, 刘雪英.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07) :507.

[7]牛红军, 孙昊, 吕春晖.高职药学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4) :41-44.

[8]黄贞龙.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养生, 2014, (12) :264.

[9]王燕云.高职院校“无机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化学教育, 2014, (10) :36-39.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8

1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存在的问题

1.1传统课程体系的制约

计算机软件专业发展更新较快,好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本科课程体系的压缩版。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法不合理, 实践偏少,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单纯偏重理论的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畏学的现象。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慢,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受到传统课程知识体系的制约。

1.2校企双方参与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一般主要是由学校主导的,由于没有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所以只是较浅层次的合作,只是做一些讲座、较短时间的培训实习等,企业没有把企业最新的工作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带学徒式顶岗培训、师资培训等非常好的资源给予学校。这种传统学科体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意义不大。表现为,高职院校缺乏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认识,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了解,导致教学活动还是以传统学科知识结构进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和企业需求相适应。

1.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周期长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专业技术知识更新较快。如果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周期太长,学校教授的内容很难跟上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学知识与技能又跟不上需求。

1.4校企合作没有保障机制

校企双方能否进行长期合作,并从中双方受益,需要具有长期的合作保障机制。如:校企双方的时间、遇到的阻力、资金及其他资源的保障协调机制。如果不能保证长期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都会不够重视,流于形式,缺乏进行合作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2.1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资建设问题。师资队伍要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成一个教学团队,并且共同制定、商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及课程开发的计划及方案,充分了解学校和企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同时,教学团队成员还应该具备对计算机软件行业、计算机软件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有预见力,能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高职院校学生软件开发实操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关系,为计算机软件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持续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比较欠缺,企业专家的实践水平和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双方形成优势互补。

2.2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时代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细化的计算机软件毕业生。学校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根据软件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要完成广泛的市场需求调研,然后邀请专专家家论论证证,,最最后后确确立立了了以以JJaavvaa软软件件开开发发为为方方向向,,能能熟熟练练进进行行JJaa-vvaa WWeebb系系统统的的开开发发、、维维护护和和测测试试为为专专业业目目标标。。课课程程体体系系如如图图11所所示示。 。

2.3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确立了以Java开发为方向的专业目标,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以下方式:

1) 项目化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立每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把企业真实项目或案例引入课程中,进行模块划分,通过一个个模块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来完成整个系列课程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2) 工作室教学模式

挑选部分企业工程师,并培养一部分优秀教师成为技能师傅。通过承接实际项目,挑选学生组建开发团队,成立工作室, 真正实现“做中学”。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项目开发和学习的完整性,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这样更能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开发任务。在开发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工,通过沟通和协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拓展学习模式

经历了实际项目的磨合后,如果学生们提高了学习兴趣, 并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就适合也更有可能从事软件开发,在后续的学习中加强引导,学生会很快的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这时要拓展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推荐优秀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如网络资源、优秀案例教程、一些开发好的应用软件等。 并不断的与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软件和硬件来共同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要开拓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实践教学教材或任务书、师资质量的提升。

1) 开拓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拓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以专业实训室 、名师工作室、实训中心为主,校外以企业实习实训场所、工作场所为主。实习实训基地要有较专业化的计算机配置,安装有主流的专业开发工具,合理的布局,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的展开。尤其要发挥企业的优势,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们的交流学习,通过“传帮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早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 开发实践教学教材或任务书

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提前计划与安排,让学生极早的做好准备。要有实践教学任务书或教材的支撑,让学生提前熟悉实践任务与目标,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实践教学教材或任务书的开发,需要由企业的软件工程师根据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注重实用性和可行性。

3) 师资质量提升

高校的师资以理论擅长,实践较欠缺。可以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并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如何提升学校师资质量非常重要,光靠企业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挑选一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教师,定期放入企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设立师资提升目标,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的软件工程师团队,并通过“传帮带”来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质量。

3结束语

软件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适应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适应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环节。在开发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工作的开展、实践教学的保障等方面,全面与企业合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是核心。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发展方向,文中以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实例,对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全面对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进行研究,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在生产生活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社会上涌现出IT业、广告设计、印刷、网络作品设计与维护、计算机维护与安装等多种与计算机相关的行业。在高等院校, 计算机已经形成了含有多种学科的专业门类, 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学院。

在社会公众对计算机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下, 国内部分聋校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在逐步增加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有的学校也在尝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到了与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 还掌握了文字处理、图像设计和创作、网络产品制作和计算机维护与安装等实用技能。这一举措有效地拓宽了听障学生的就业渠道,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 我们相当一部分聋校在计算机课程开发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由于计算机配置水平的局限,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仅停留在低水平的文字和图像处理阶段, 根本满足不了听障学生在这一行业求职的需要。其次, 在教学实践中, 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 教师进行大量的讲解和示范, 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 从而使信息技术这一极具创新特色的课程教学活动缺少自主学习的含量。第三, 在课程设置上, 往往偏重于计算机应用技能, 而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文本阅读和写作、计算机美术以及网络道德行为准则等课程或教学内容却往往被忽视。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创造性, 做出的信息技术作品缺少应有的思想内涵和独创性,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校从2000年开始进行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配置, 同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随着信息技术设备的逐步更新, 以及配置水平的逐步提高, 我校从2005年开始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尝试开办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 我们确定了“面向IT、印刷等行业, 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能够从事文字录入和排版印刷;电脑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计算机维护、管理;网络安装、维护和管理等中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展开了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听障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内容设置的适应性; (2) 为满足听障学生未来就业需求的学科内容体系的建立; (3) 适应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设计; (4) 满足听障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辅助学科内容的设置。确定上述研究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具有与专业学习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拓宽听障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 探索并建立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学科体系。

以“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为例, 本课程讲授Office办公系统 (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 和wps系统 (wps文字) 的基本知识、操作技巧及一些高级使用技巧。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Office办公系统 (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 和wps系统 (wps文字) 的基本知识, 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的基本操作。通过上机实习训练, 使学生掌握文字从录入到对字符、段落、图形、表格的格式化直至图、文、表混排的能力、宏的运用能力;对电子表格中从数据录入到格式化, 直至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汇总、生成图表等综合的数据处理能力、多重工作簿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幻灯片从制作、编排到放映的独立创作能力。

二、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开始于2005年, 开发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设计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工作过程知识是指在灵活的、不断更新的企业环境下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 它具有整体性、有效性, 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建构、融合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等特点。因此, 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中, 要把文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维护与安装等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 使课堂讲授与工作场所经验指导相整合, 强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开发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过程中, 必须紧密联系相关行业或企业计算机应用的工作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教学的组织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切实符合听障学生未来求职的需要, 进而切实实现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同时, 在现代社会中, 劳动者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外, 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的个性特征, 也变得更加重要。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实际工作情境培养劳动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除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外, 与之相关的道德知识、文化知识和审美知识也必须作为这一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通盘考虑。

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聋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进行的课程设计, 就是要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工作岗位及其操作过程所需的技术要求及工作步骤, 建构一个新的基本概念框架。以文字录入技术为例。本课程内容包括英文、汉字 (五笔字型输入法) 、数字、标点符号等文字录入技术,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标准键盘的键位布局及功能、使用方法、文字录入的标准姿势, 掌握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标准录入方法及技巧, 通过强化训练, 使学生具备英文文稿、汉字文稿及在各领域中的数字、英文、汉字、标点符号混合录入能力。其中标准键盘键位布局及功能的认识是这部分知识的基础, 而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及录入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则是这部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也是文字录入工作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实用技术。在教学内容的梯度设计上, 我们安排了认识键盘、十指在键盘上的分工、英文和汉字五笔代码记忆、文字录入速度及准确度练习和文字排版五个层面的学习及训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文字录入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常抓不懈的内容贯穿始终, 结合办公软件应用、图像处理等课程内容的教学做螺旋式处理。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校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聋生的器官补偿优势, 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效率。

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活动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任务的提出是最关键的, 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激发。任务的提出首先要具有综合性, 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 使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 要具有实践性, 任务必须能够反映具体的工作过程;第三, 要有吸引力, 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 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果;最后, 要有创新性, 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 从事学习活动, 互相促进, 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在电脑绘画教学中, 教师引导一组学生以有关美丽的家乡为主题创作图画。在确定主题后, 首先进行分工。由知识比较丰富且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收集方法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 由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美术设计, 最后由操作速度快的学生负责作画。由于大家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 提高了效率。最后, 在本节课的评价中, 这个组的学生作品获得了全班学生的最高评价。

3. 充分利用聋生的器官补偿优势,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效率

聋生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皮肤觉、味觉、嗅觉等器官, 其中视觉器官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听力的聋哑学生却有极其健康的视力, 从缺陷补偿的角度来看, 聋生的视力较正常人更具有敏锐、精确的特点, 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聋生这一特点,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取得的成果

开设计算机专业以来, 我校先后从长春地区5所特殊教育学校招收耳聋学生10余名, 3年来, 先后有近20人次在国家、省、市相关竞赛活动中获奖。在近三年内, 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也有3人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吉林省和长春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部门举办的专业竞赛和评比活动中获奖。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 我校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 培养目标明确, 且适合听障学生未来求职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如表1) 。

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 篇10

一、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小型局域网组建》课程是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搭建及应用职业岗位模块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本课程是结合“岗位驱动、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需求, 考虑到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和行业技术结构, 为了与有关网络技术方面的招聘台阶接轨, 适应学生稳步地走向职业生涯需要, 而开发、设计的一门综合性的网络课程。本课程以真实的项目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主, 将相对独立的阶段工作过程设计为教学项目, 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逐一掌握相对独立的技术, 不断提高项目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将相应的知识点关联起来, 达到能够独立设计和组建完整的小型局域网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是以“岗位驱动, 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设计模式。

依据与企业专家共同对“网络搭建及应用”工作领域的任务和技能分析, 以学生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家庭双机互联、企业部门网络的应用为切入点, 确定了本课程的建设思路, 即岗位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项目设计-->课程综合评价, 突出了技能培养、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整合课程内容, 开发出版教材

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坚持以“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原则, 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 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在充分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服务器及操作系统选型、安装、维护、备份及恢复;网络设备的配置、维护;安全方案规划、实施、管理、文档撰写归档等知识和技能整合为七个教学项目, 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小型局域网组建》教材及实训指导书, 并已出版。

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以七个企业真实项目, 贯穿整门课程的教学。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六个环节:任务下达、任务规划、任务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任务评价。

五、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主, 在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了引导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角色扮演、实战教学等方法, 辅以经典板书、实物投影、PPT多媒体电子课件、模拟软件等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平台上预习和扩展学习课程内容的, 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及实习报告。我们也尝试了部分课程的网上授课, 通过对网络图文并茂的各种知识的学习,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达到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获实践技能的成效。

六、完善课程综合评价方式

本课程建立了“三结合”模式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全过程、全方位地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综合职业能力的达标情况。

1、企业评价、行业认证相结合;

2、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其中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综合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过程性评价是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中,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并强调过程的价值。结果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时, 依照本课程对应的岗位要求, 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大作业, 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对该岗位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

实践证明, 通过小型局域网组建精品课程的开发,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 为示范校课程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网络搭建和应用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对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并卓显成效。

关键词:课程模式,整合,教学方法,考核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谢幼如, 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山水写意新农村下一篇:二氧化氯消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