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2024-09-24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共12篇)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这就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校校同教材, 师师同教案, 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使学校教育向着有个性、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要力图做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让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过程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及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过程。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使教师与校本课程共同成长

(一)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切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的资源都可以用作课程开发。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 十分缺乏甚至根本没有课程意识。在新一轮课改中, 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整合, 是一种生态系统。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 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只是它需要我们教师去开发, 打破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消除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距离感。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 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长期以来, 教师的任务是借助现成的教参讲授教材。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现在, 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形成反思态度和反思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教师培训要“以校为本”, 并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教师培训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有力保障。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教师课程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笔者以为应坚持“以校为本”, 校本培训应是培训的主要形式。在培训中树立“学校即研究中心, 教室即研究室, 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可采用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和开发过程中的边学习边提高二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一些基本知识。在校本开发过程中, 学校要有计划的制定学习和研讨活动, 随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校本课程需要评估阶段, 确定目标阶段, 组织与实施阶段, 评价阶段都要认真规划、稳妥实施, 做到成熟一步, 实施一步。并及时召开相应研讨活动, 总结成败得失, 为下一步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经验。给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相信这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要, 实现课程创新, 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要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要, 继承学校优秀传统和已经形成的特色,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资源, 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实现课程创新, 进而形成办学特色。

(一) 学生发展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校本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多层次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且有着极强选择性和适应性的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个阶段——“需要评估”中, 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 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在这些研究工作中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关键环节。要综合考察学生兴趣、特长, 学生发展意向, 家长培养需求等一系列因素, 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评估的基础上, 做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二) 在继承传统上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传统,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现在, 很多的学校在养成教育等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项目、特色项目。这些之所以还不是课程, 还不能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所缺少的是把它们放到课程的概念下去开发、实施。这些传统项目、特色项目都是我们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 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这些项目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 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 具有把它们提升为校本课程的能力。

三、整合、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

(一) 在校内, 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 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 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 在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 使各种校内课程资源在教师的作用下被充分的利用。

(二) 在校外, 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应作为最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基地被开发和利用。充分的利用社区的一切人文和自然资源。校本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优势,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 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2

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学科一起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体育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落脚点,在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体系。打造体育校本课程,就是要凸显学校的体育办学特色,使体育教学能够真正顺应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抓住学生的心。体育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紧密关注学生体育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加工,使得体育课程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喜好和情感;在教学模式上,校本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喜好。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充分意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打破传统体育课堂低效、沉闷教学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2.2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谈泥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泥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57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2005年,中国彩塑专业委员会成立,主要工作是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挽救泥塑艺术的衰退与消亡势在必行。2006年5月20日,泥塑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使下一代国人了解、热爱、传承、发扬泥塑艺术,学校如何做才能成为这场文化学习的主阵地?

一、转变传统观念,领会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美术与社会学科课程改革标准有如下要求:美术教育要“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教育强调了如下几个转变:从单纯注重泥塑技法的考证到强调对事物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以及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理解及解释;从强调泥塑技法的客观性到重视泥塑研究者的主观性,即重视美术研究者的主体感受;从强调美术学科的科学性到重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重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视在美术研究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这些重要转变集中反映了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增强,更突出美术教学为社会服务的功用与价值。因而新的美术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泥塑学习成为学生生活常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现“泥塑教学校本课程”的新方向。

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教学是完成泥塑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最主要渠道。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场地,课堂教学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胆打破传统,摈弃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教师仍然是泥塑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但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他们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一样,他们是泥塑教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与中心,他们不再只关注传统技法知识的传递,而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大胆质疑,体验泥塑的塑造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把生活“拉进”课堂,积极从生活中开发新课程资源;而后把泥塑延伸至现实生活中,为我所用。新课改下的美术泥塑课堂,将变成一个和谐自然、轻松有趣的“生活”一角。

三、把“日常生活”引入美术教育

泥塑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泥塑课教学时,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让泥塑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泥塑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泥塑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泥塑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泥塑,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斓。可组织学生参观大型专业泥塑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泥塑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四、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泥塑教学本身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针对其特点,可以通过播放音像资料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使学生了解泥塑的人文和地域环境,增强对知识的对比性理解,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应对本土文化加以保护和研究,泥塑艺术的发展更需要高情感容量的环境。作为美术教学的教师,应立足课堂,努力为学生学习泥塑营造良好的民间艺术氛围,以利于民族审美心理的渗透,从而播下泥塑文化的种子,烙下泥塑审美情趣的烙印,这样学生才能主动传承民间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2]杨晨.如何在民间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资源[J].美术大观,2008(2).

[3]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篇4

一、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开发是手段,教师发展才是目的。所以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努力把教师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是“敬业是基础,专业是保证,伟业是追求”。即: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2、反思教育实践,在总结经验中充实自己;

3、坚持教学相长,在互动交往中发展自己;

4、开展教育科研,在把握规律中提升自己;

5、尊重学校同仁,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参与作用,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堂教学的策略、教材的编写和编排、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让教师参与进来,使教师意识到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能体验到对自身素质的挑战,能更好地把握课程创新的实质。另一方面,把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同步进行,学校有系统、分阶段地组织开展各种研讨活动, 如校本课程教学观摩研讨,为教师提供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让教师在参与新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从单一的受训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了培训的实效,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素质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原则:

l、自主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要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

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应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1、队组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等。

2、工作台式:如无线电、手工制作、网页制作等。

3、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棋类、绘画、阅读等;

4、讲座式:如影视评论、剧本创作、文学欣赏等。

5、集体活动式: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安排在下午第四节。

五、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之一。

(3) 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 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对学生的考勤评价记录。

(2) 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 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六、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众所周知,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而名师、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科研积极分子等是重中之重,教师从“用教材”到“编教材”的研修中,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水平与技能不断地提升。

近年来,我校已开设校本课程80余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五环节”课改,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可以从多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给教师提供根据学生的切身需求开发课程的自主权,让教师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

2、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遇和舞台,促使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教学和科研能力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行动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凸现学校的特色,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目前已正式出版课改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创课堂精彩——洛阳二外五环课改探索与实践》一书。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5

(湖州市第二中学,浙江湖州313000)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在《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再认识》中提出把“人本主义”作为教育思想理念.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人自身的同一.而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论主张,而且“指人们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方式、方法处理问题”,从郭思乐教授所著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我国三级课程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因地制宜、由内部人士共同参与编制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数学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数学学科为着眼点的校本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通过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这一理想远未实现,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统一性和共同要求,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从而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本课程则强调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下面就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整个高中数学教材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组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线”,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外显形式,易于发现,是一条“明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工具,是一条极具潜在价值的“暗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灵魂”.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素材之一就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开发、再创作,突显明线、挖掘暗线.

在校本课程《数学思想方法》中笔者曾经让学生探究过这样一个源于教材、看似简单的问题:关

探究一在椭圆方程中,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可以通过方程中的“非负项”而

从以上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对它们的解法特征做出如下归纳:

观点1:通过“非负项”可以构建不等式进行解题(求变量的范围).

观点2:通过构造函数研究其性质,从而实现“等转化为不等”去解题.

观点3:通过“判别式”构建不等式解题.

上述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可以通过以上三种基本途径去实现,同样,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是一对辩证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校本课程中的数学解题同时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解题虽然离不开方法技巧,但单纯的方法技巧无论怎么娴熟,都无法把人带入解题这一创造的境地,在知识和解题之间隔着一层不薄不厚的“膜”,穿透它需要数学思想的锋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丰富其联想的空间,懂得“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更规范、更科学,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比如下面探究四与探究五(解答略).

求出a2+b2的最小可能值,

二、提供多样选择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数学校本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

笔者在校本课程《体味“分形”的魅力》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其喜欢扮演的角色,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个性与兴趣组成若干小组,并推举一名组长,组长要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样就为学生的数学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是各小组的研究方向,小组一:寻找分形;小组二: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小组三:法国数学家朱丽亚与芒德勃罗的工作;小组四:认识“分形”;小组五:分形几何与传统欧氏几何的区别;小组六:回味“分形美”;小组七:探究“分形”.每个小组使用自己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

而在校本课程《探秘红黄绿,交通你我他》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对以下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问题~: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利用函数的知识);问题二:讨论红绿灯的信号管理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三:黄灯的设置时间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四:对湖州市城市交通情况的问卷调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问题五:对湖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违章的数据调查分析(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三、积极构建学科网络,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科网络,注意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人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利用网络、书刊等媒介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并指导学生科学地处理资料与数据,通过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出发进行数学知识在地理中的应用案例开发研究.(1)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应用.有关立体几何中的地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航空、航海中的航向和航程问题;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安全问题;卫星发射和卫星电波覆盖地球表面积的`问题;空间的角和距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运用立体几何中的法则、公式直接解之;运用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2)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借助各种数学图形,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地理学科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数学作图法的应用.运用数学作图法开展地理课外活动.(4)数学平面几何的运用.运用几何学原理,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推算某地纬度计算公式.(5)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运用数形结合,挖掘地理题中隐含的信息.(6)高中数学不等式的应用.巧用数学不等式解决地理难题.

四、搭建WebQuest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的数学合作精神

Web~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创立,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老师给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然后教师利用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组成.

在我省教研室编制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必修3)》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问题:“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如下:上表中“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从每月收入额中减去1600元后的余额,下面是某银行为计算纳税人(收入额0―6600元)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而编写的程序:

(1)阅读程序,将个人所得税税表填写完整;

(2)如果某人当月工资为3200元,那么此人应纳税多少元?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6

[关键词]自主;适宜性;校本课程

一、中学化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 )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的目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正处在由原来的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作为高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有机课程整体。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处于一种辅助性的地位。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补充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對于学校而言,校本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更是必须开设的。因此,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具有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学校本身的问题等,它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出结论。我校的化学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分为课程拓展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两大类。一是课程拓展部分:课程类型:改编型课程。主要是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本研究成果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由教师利用改编型课程——《化学与人类健康(选修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与渗透,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加深对“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综合实践部分,课程类型: 自编型课程。以我市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编写或由学生自编自演,以不同地域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主要课程资源和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化学与社会(选读本)》,并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以及污染与整治的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应毒品预防教育的需要为学生编写了《青少年禁毒教育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而为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武安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三、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意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

2.适宜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3.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不是现成的教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校本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也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校本课程知识正是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之间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的升华。因此,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更看重学生对开发过程的体验。

4.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既然是关于过程的经验,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这个过程,时刻关注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省,这无形中拉近了校本课程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与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必将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化学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6).

[2]姜平 主编.学校课程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5]郑金洲.认识“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 篇7

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 就是教师结合现有的资源, 根据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重点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就是说, 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因此,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是面向大众学生的, 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化学校本课程的研发接近我们的生活, 尤其是更接近当地的生活, 我们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 应该将化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趋于开放性。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虽然没有国家 课程系统和完整, 但是它拥有自己的开放性和随意性, 正是这两个特点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才能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趋于个性化。研发化学校本课程, 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研发, 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 化学校本课程还应该体现趣味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校际之间的合作开 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 利用资源互补, 共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整合两所学校的优势资源, 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但是,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 既然是两所学校共同开发, 那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比较接近, 区域跨度较小。

2.专家和学校合作开发模式。一方面, 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 学校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 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而课程开发也是理论和开发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水平。

3.领导和教师合作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领导熟知学校的教学理念, 熟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对学习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教师则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 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将这两种力量有效结合, 就会发挥出“1+1> 2”的成效。

四、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对校内资源与 校外资源 进行整合。 课程整合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 从纵向上, 它要求各个年级之间合作, 避免各个年级的课程有重合, 并且要做好化学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从横向上, 它要求各个学校之间进行合作, 避免与国家课程的重合, 并且做好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 共同完成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与教研活动相结 合的校本课 程开发。 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 讨论形成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3.以课题为依托 的初中化学校本课 程开发。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更着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鉴于此, 我们应该以研究课题为依托, 通过建立课题, 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最终形成化学校本课程。这与国家课程的章节不同, 国家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点, 而这种方式形成的校本课程重视的系统性, 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化学学科的整体观念。这种以课题为依托形成的化学校本课程就需要与教研相结合, 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 共同探讨, 确保每个课题的有效性。

3.不断完善, 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化学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不断反思校本课程的使用情况, 根据反馈的情况总结出优缺点, 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 并及时更正, 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 初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犹如两翼, 一个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 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 只有两翼共同发展, 才能飞得更高。由此可见,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积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4) .

[2]金红.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2) .

[3]李朝辉, 王保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松辽学刊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8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素质教育的实行要求各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做到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符合,必须用实践支撑理论,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那么,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改革就是实践的一部分,它对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是有完善和补充作用的,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下功夫,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3.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个性化发展是当下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改往日应试教育的弊端,剔除只重视学生成绩的糟粕,让学生从中解放,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和闪光点。所以,基于经验情境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实践性薄弱。

课程中要求的许多实践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理论的部分,实践的部分是没有教师的参与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它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操作性不大,实践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基于经验情境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2. 有部分学校的硬件设备欠缺。

在我们国家,部分高中学校的发展是很落后的,基础条件尚不完善,还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3.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不能完全实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主旨就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这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并不能适应学校选取的教学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等等,这就给学生个性化发展带来了阻碍。

三、解决措施

1.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开发过程中得到提高。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只有重视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发展。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出发,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要发挥教师的参与性。

教师是学生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教师起到了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完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类教学,不仅要传输理论知识,还要参与学生的实践,让理论与实践并行。

(1)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意愿进行分类教学,重视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其重要改革就是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了符合素质教育的主旨和要求,分类教学势在必行。

(2)学校要完善硬件设备,重视教师的培养和评价。硬件设备是支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部分,好的师资力量是开发的软件部分,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完善。

(3)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置于经验情境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情境、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从经验情境中收集素材,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并行发展,学生才能从中完善自己的学习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9

1.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中职农林专业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大多都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之间仍是相互独立的传统模式,相关性、连贯性不强。课程设置大多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忽视了学校所在地区经济产业特点,无法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作用。

2.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高。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实践的联系,课程被人为地分割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而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分离,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符号的讲授,很早以前就受到强烈批评的在教室里教个体种田的教学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

3. 课程结构繁琐 , 内容繁难、陈旧。 课程太多且自成系统,导致不少学科内容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应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变化,所学技能落后于市场需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4.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 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训练,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呆板,缺乏创新性,忽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和实践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二、中职农林专业基于项目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分析课程理念 ,确定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以企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基础,进行企业岗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工作任务 ,确定能力标准。通过与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和管理的技术专家密切合作,分析学生要从事的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根据分析整理出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再按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要的知识。

3.构建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筛选专业课程和普通文化课。普通文化课门类设计参照普通教育课程框架设置。专业课程门类设计时课程边界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工作项目的划分。专业课项目课程要求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学科课程)设置课程门类。

课程体系建立之后,需按照课程容量安排课时,制定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要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即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课程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学习中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分析课程内容 ,制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按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编排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分析完成每个项目必备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课程实施要求和评价方法,制定出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5.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根据“用工作任务引领理论知识,用典型产品引领工作任务”的原则,依据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和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课程校本教材编写方案,指导校本教材编写。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大致包含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知识拓展、练习等几部分。此外,还应完成与教材相配套的知识点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微课、试题、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库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10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 是我国三级课程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校因地制宜、由内部人士共同参与编制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数学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以数学学科为着眼点的校本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健康发展, 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通过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这一理想远未实现, 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统一性和共同要求, 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 从而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本课程则强调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 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 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下面就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整个高中数学教材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组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线”,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外显形式, 易于发现, 是一条“明线”, 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在形式, 是获取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的工具, 是一条极具潜在价值的“暗线”, 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灵魂”.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素材之一就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开发、再创作, 突显明线、挖掘暗线.

在校本课程《数学思想方法》中笔者曾经让学生探究过这样一个源于教材、看似简单的问题:关于椭圆中x, y的取值范围.

以下是新课标选修2-1“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的内容:讨论方程中x, y的取值范围, 可以得到曲线在坐标系中的范围. (过程略) 结论是:|x|≤a, 同理|y|≤b.

探究一在椭圆方程中, 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 这个限制条件可以通过方程中的“非负项”而得到:由, 得|x|≤a.同理|y|≤b.

探究二函数、方程、不等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椭圆方程中, 我们可将研究的变量解出, 化为函数, 通过对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而获得解决.

探究三我们可将椭圆方程转化成关于某一变量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我们熟悉的“判别式法”来求解.

从以上的探究中, 我们可以对它们的解法特征做出如下归纳:

观点1:通过“非负项”可以构建不等式进行解题 (求变量的范围) .

观点2:通过构造函数研究其性质, 从而实现“等转化为不等”去解题.

观点3:通过“判别式”构建不等式解题.

上述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 它可以通过以上三种基本途径去实现.同样, 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 由此发现“等”与“不等”是一对辩证关系, 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校本课程中的数学解题同时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解题虽然离不开方法技巧, 但单纯的方法技巧无论怎么娴熟, 都无法把人带入解题这一创造的境地, 在知识和解题之间隔着一层不薄不厚的“膜”, 穿透它需要数学思想的锋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 丰富其联想的空间, 懂得“来龙去脉”, 使学生的思维更规范、更科学, 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比如下面探究四与探究五 (解答略) .

探究五设a, b是实数, 且方程x4+ax3+bx2+ax+1=0至少有一个实根, 对所有这种数对 (a, b) , 求出a2+b2的最小可能值.

二、提供多样选择空间,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 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数学校本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

笔者在校本课程《体味“分形”的魅力》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其喜欢扮演的角色,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个性与兴趣组成若干小组, 并推举一名组长, 组长要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 这样就为学生的数学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是各小组的研究方向, 小组一:寻找分形;小组二: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小组三:法国数学家朱丽亚与芒德勃罗的工作;小组四:认识“分形”;小组五:分形几何与传统欧氏几何的区别;小组六:回味“分形美”;小组七:探究“分形”.每个小组使用自己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

而在校本课程《探秘红黄绿, 交通你我他》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对以下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问题一: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主要利用函数的知识) ;问题二:讨论红绿灯的信号管理问题 (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 ;问题三:黄灯的设置时间问题 (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 ;问题四:对湖州市城市交通情况的问卷调查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问题五:对湖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违章的数据调查分析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

三、积极构建学科网络,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校本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科网络, 注意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会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 从而导入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利用网络、书刊等媒介收集有关资料、数据, 并指导学生科学地处理资料与数据, 通过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出发进行数学知识在地理中的应用案例开发研究. (1)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应用.有关立体几何中的地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航空、航海中的航向和航程问题;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安全问题;卫星发射和卫星电波覆盖地球表面积的问题;空间的角和距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运用立体几何中的法则、公式直接解之;运用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 (2)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借助各种数学图形,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地理学科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数学作图法的应用.运用数学作图法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4) 数学平面几何的运用.运用几何学原理, 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推算某地纬度计算公式. (5)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运用数形结合, 挖掘地理题中隐含的信息. (6) 高中数学不等式的应用.巧用数学不等式解决地理难题.

四、搭建WebQuest教学平台, 鼓励学生的数学合作精神

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创立, 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 老师给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 然后教师利用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 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一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组成.

在我省教研室编制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 (必修3) 》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问题:“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如下:

上表中“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从每月收入额中减去1600元后的余额.下面是某银行为计算纳税人 (收入额0~6600元) 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而编写的程序:

(1) 阅读程序, 将个人所得税税表填写完整;

(2) 如果某人当月工资为3200元, 那么此人应纳税多少元?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11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现状;对策

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淡薄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对其中的某些新知识、新问题或是置之不顾,或是一笔带过,极少尝试去寻找资料或与学生共同探究文中的新资源,也不关注教材以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良倾向

教师不会挖掘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除班主任之外,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往往只在课堂上,课外与学生的接触甚少。因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体验不甚了解,其教学就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做什么或怎样做,而学生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愿,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兴趣等课程资源因得不到挖掘而白白浪费了。

3.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1)电教设施不完善,建校后班班通还没有及时安装到位。

(2)图书资源缺乏。

(3)教师之间单打独斗,校本课程资源缺整合

(4)学校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二、应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加强校本教研,再生课程资源

(1)全程校本教研,为课改提供成功保障。我镇自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各学校执行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全程校本教研的决策:①在开学之前,备课组就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摆出来,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认领内容。接到任务的老师利用假期充足的时间把自己认领的任务进行斟酌酝酿,并搜集各种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编制“导学案”初稿,形成雏形。②提前一至二周对所需教学的内容在备课组进行讨论修改,必须做到人人发言,主备老师执笔修改,不断加工冶炼,从而编制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收益最高的导学案。③课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一方面对所教学所疏漏的内容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为以后教学提供前车之鉴。

(2)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由于传统的备课方式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高耗低效,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于是“导学图”就实行分工合作,备课组一人主备,集体讨论,集体修改,共同使用,让每位教师好的做法,充分体现在“导学案”上,真正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这样首先就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再次整合,解决了教师之间业务水平差异问题,真正体现了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其次是整合了以教材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务实,听课评课实事求是,既不过多美言优点,也不隐瞒不足。我要很快融入到了备课组老师中,迅速把握以导学图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会,使自己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2.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校资源。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不管条件多差的学校,只要善于发掘,它肯定也包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利用好学校的资金,加快学校硬件建设,建好微机室、完善多媒体功能、远程教学室;定购更多的图书,备好专门的阅览室,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加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让班级、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新生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校营造好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以教材为核心,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与现实生活与地方文化有很大的关联,那我们学校就应该从这些与学科有关联的又能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外资源,有计划地引入课堂学习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如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应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学校地方实际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好每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知识,形成能力;又可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开发利用农村中特有的自然资源,如让学生去观察春天的草、花、树的变化,感受春雨的绵长,学生便会明白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

(3)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会资源。“不论现代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取代或否定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对于人的成长所具有的价值。”家庭生活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生活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宽松,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和集体活动。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使他们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学会写,写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在家庭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会了交往,丰富了经历,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大语文。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不管是平凡还是伟大,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是活生生的资源,语文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来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个地名的来由,一种风俗民情,亦或是一片自然风光,一个流传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学校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发动全体师生收集素材,根据学科特点编辑成册,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4.大力提高教师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师等各方面都有责任共同努力。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校本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二是丰富的知识技能素质。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

三是勇于创新的能力素质。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注意发现、勇于创造和充分利用好的校本课程资源。

四是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教师必须学好、掌握好现代管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勤于捕捉,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农村的广阔天地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并以极大的热情充分利用现有校本课程资源和不断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崔允漷著

[2]《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3]《教育科研过程》.新疆大学出版社.杨章宏著

[4]《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平,周广强主编

[5]《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12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本文采用随机分层抽样调查法选取我省152所普通全日制中学的部分体育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苏南共选取54所中学(其中公办学校47所)、苏中共选取40所中学(其中公办学校33所)、苏北选取58所中学(其中公办中学47所)(表-1)。本调查于2010年3月进行。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问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中学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体育教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与影响因素;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等方面。

2 研究结果

2.1 师资力量有保证

从表2可以看出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总体概况,在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中,其中公办学校为139所,占总数的91.4%,民办学校为7所,占总数的4.6%,公办民助为6所,占总数的4%。在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其中专职体育教师为131人,占总数的86.2%;兼职体育教师为4人,占总数的2.6%;体育行政领导为17人,占总数的11.2%。男体育教师为130人,占总数的85.5%;女体育教师为22人,占总数的14.5%。在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没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16人,占10.5%,一级教师为86人,占总数的56.6%,二级教师为43人,占总数的28.3%,初级教师为7人,占总数的4.6%。从调查的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来看,没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其中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38人,占总数的90.8%,大专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4人,占总数的9.2%。从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省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到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这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提供了师资力量方面的保证,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成为可能。

2.2 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开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状况

从表3可以得知,苏南的农村中学可能由于苏南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苏南的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苏北地区可能由于地域特色浓厚,这为苏北地区农村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苏中地区介于苏南、苏北中间,地域特色不突出,乡镇企业落后,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农村地域特色都逊色于苏南,这可能影响了苏中地区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故呈现出苏南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最多,苏北次之,苏中最少的原因。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有 49.3%的我省农村学校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并表现出所处地域经济发展好的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大于其他学校。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2.3 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对参与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充满信心

通过对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能否胜任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的调查表明, 36%的教师认为他们能胜任这一任务,有60%的教师基本胜任,只有6位教师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这充分说明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有能力和信心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相信教师,赋权给教师,让教师和学校拥有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2.4 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困难的调查分析

校本课程尽管有国家课程不可代替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弱点,再加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农村中学的领导,已习惯于传统的以抓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对于农村中学怎样去选择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并进行课程设计已失去兴趣,尤其是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升学率不相干,几乎再难以顾及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因此,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关政策、学校领导的支持,其次是课程开发资源不足,第三是教师的时间、专业技能不足等。

3 分析

3.1 我省农村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提供了师资力量方面的保证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152所普通全日制中学部分体育骨干教师的调查统计来看,正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和曾经进行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数量和质量都不理想。另外,通过对体育骨干教师的调查发现, 其中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38人,占总数的90.8%,大专学历的体育教师为14人,占总数的9.2%。从我省15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层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省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到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这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提供了师资力量方面的保证,为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成为可能。

3.2 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苏南的农村中学可能由于苏南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苏南的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苏北地区可能由于地域特色浓厚,这为苏北地区农村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苏中地区介于苏南、苏北中间,地域特色不突出,乡镇企业落后,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农村地域特色都逊色于苏南,这可能影响了苏中地区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这说明,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经费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3.3 赋权给我省农村中学,让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6%的体育教师认为他们能胜任这一任务,有60%的体育教师基本胜任,只有6位体育教师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这充分说明我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有能力和信心进行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相信教师,赋权给教师,赋权给我省农村中学,让体育教师和学校拥有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让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4 我省农村中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关政策、学校领导的支持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而且缺乏充分的规划与组织,使得我们至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十分薄弱。尤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农村中学的领导,已习惯于传统的以抓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升学率不相干,几乎再难以顾及去精选、改编、创新体育教材。因此,体育教师认为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关政策、学校领导的支持。

4 建议

1.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获得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的根本保证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多极化,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日益扩展,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正面临着从一元到多元,从求同到求异的转型,而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变迁直接反映到培养目标及办学模式的调整,由单一的模式向多种模式并存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教育价值选择、多极化的育人目标追求以及多样化的人才规格需要离不开多元化的课程支持,“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55]校本课程正好适应了这种变化要求,它尊重、倡导并满足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办学条件而言,农村与城市中学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异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利用好它就能办出特色,办出个性。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学校领导应更新办学理念,树立多元的教育价值观,谋求有特色的农村办学模式。应正视这个差距,并用一种平和的、积极的心态看待这种差别。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来探索学校发展之路,克服消极悲观的办学态度以及被动应付的办学行为,探索出真正适合农村中学的办学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2.江苏省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创生者和实施者,校本课程与教师素质的内在关联性决定了有什么素质的教师就有什么品质的校本课程。过去虽然注重教师培训,但是更多地偏重教学技能培训,如学科知识面的拓展与教材教法的研究,很少涉及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专业方面的内容。随着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教师课程角色、课程职能的转移,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农村校本培训在内容上除了一般的课程通识教育外,重点应放在教师课程素养、课程开发技术及能力的培训上,如课程意识的生成、课程角色的转换、课程理论的提升、课程计划的编制、课程方案的规划、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的设计与组织等。在培训的方法上,可以运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指导等等。要注重培训中的反思、评价、反馈,做到拾遗补缺、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校本培训之路,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成为促进广大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重视分析研究江苏省各农村地域特色,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我省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特色的重要举措

共同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并发生内部联系的空间条件。中国自古就有“南人善舟,北人善马”、“南拳北腿”之说,这是对不同地理环境影响人类身体活动的概括。[6]

我们是一个人文雄厚的民族, 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多元民族文化历史中的丰富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和博大的哲学内容, 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7]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过,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我省苏北地区古来民俗尚武,其中又数徐州为最,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其中沛县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全县共有28万人习武,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均能耍刀弄棒,讲武论剑。由此在苏北农村中学以武术为课程内容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可能较为适合当地的民俗传统。苏南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这使得苏南人有着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对环境和生活理解和尊重,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等特征,滚铁环、打陀螺、跳房子和扔沙包等是苏南老一辈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批传统游戏,如果将这些传统游戏引入到苏南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体育课堂和课间活动中去无疑将为该地区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光添彩。这些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文化都可以进行校本化改造、改编,开发具有我省农村不同地域特色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校本课程开发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成了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有关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城市重点中学,对农村中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然而校本课程是农村中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江苏,农村,中学,体育,健康,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

[2]覃章成.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一个乡村教师对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27.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滕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6):7.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52.

上一篇:软件工程教学策略下一篇:工艺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