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理念

2024-09-18

校本课程理念(精选12篇)

校本课程理念 篇1

进入“十二五”期间, 学校把“协商课程”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在充分学习研讨中我们感到, 协商课程这种课程形态, 它首先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建设观的具体实践, 它为教师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诸多理念找到了一种途径与方式。它不仅仅是为落实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服务, 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协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必须首先尊重生命主体, 教学必须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沟通与交往。它倡导让学生真正作为有情感、有思想、有追求的生命体能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 它追求真正民主平等、多元对话的新课堂, 将教师与学生视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协商课程不但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于一体, 而且更多关注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学习志愿的协同、学习过程的互动和结果的共识。协商课程的目的在于带来学习者最佳的学习可能性, 最大可能地提高学习效率, 使教学活动中充满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协商性学习,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 张扬个性, 发展自我, 最终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根本转变。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形成科技战略高地, 进一步有利于在传承中更好地彰显学校特色, 凸现学校科技品牌优势, 进一步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 促进学生科技素养提升, 进一步深入进行“十二五”期间协商课程的研究, 学校确定了从一年级开始对“机器人”活动进行普及, 开设“机器人”课作为“十二五”期间课题研究的校本课程, 充分引入协商理念进行“机器人”校本课程研究, 进而更好地保持着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一、多维联动, 以协商理念主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 专家引领。在“机器人”校本课程开发编写的过程中, 学校请科技教育专家进行专业培训辅导, 聘请了天津教科院张武升院长、天津师大康万栋教授、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活动部苏文泉部长和全国机器人优秀教练员夏瑞老师等多名专家为顾问, 引领校本教材编写。

(二) 组建团队。学校组建了一支由书记、校长为组长, 由科学、信息、美术和语文等学科20 多名有专长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材编写团队。大家认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通过协商, 自主制定了以“凸现科学创新、强化团队意识、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制定编写方案、计划, 确定编写体系、内容和体例。编写组教师们多次对方案进行深入地研讨, 通过协商, 大家统一思想和认识, 做到任务明确, 各尽所长, 协同推进。科学、信息教师利用网络、图书等广泛收集有关信息, 从中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活动内容;美术教师巧妙地进行版面构图设计;语文教师认真对文字进行推敲, 做到既具有科学性, 又具有儿童性。

(三) 家校联动。我们还与家长和学生们进行协商, 了解孩子们对不同内容的喜爱程度, 在全校范围开展对教材内容和图案设计等方面的征集。家长和学生们积极踊跃地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依据校本教材内容, 以“小海和小帆”命名设计了许多不同造型标志性的卡通人物图案, 从事美术设计专业的家长从整体的版面创意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在进行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充分调查研究和协商交流后, 大家对每份稿进行细致的修改和审核, 可以说, 每一份稿赋予了集体智慧的创意。历经数稿, 我们先编写出了4、5 年级校本教材 《机器人听我指挥》, 进行研究实践。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继续编辑出版了1-3 年级校本教材 《机器人是我的伙伴》, 以及与教材相关的视频资料。

二、多层参与, 以协商理念引领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

(一) 团队协商。学校成立了骨干教师中心组, 在每年级确定1—2 个班为实验班, 运用“协商理念”深入进行校本课程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专家与教师, 以及教师间的协商, 自主制定了如何深入推进校本课程课内外教学活动研究的方案, 定期召开研讨交流会, 沟通实验收获与问题, 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

(二) 师生合作。任课教师通过自主研发的“课前协商调查表”了解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设计确定协商点。在课内外, 师生们就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等进行协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大家把自己创造设计的机器人展示出来, 把奇思妙想的创意讲给同学、老师和家长, 让大家一起欣赏并参与评价, 优秀作品在学校进行展示交流。对于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孩子, 学校利用兴趣活动课, 并通过“小海帆机器人工作室”进一步加以培养, 更好地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 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

(三) 资源共享。在广泛协商中大家自主创建了“机器人”公关邮箱, 把搜集的资料进行上传和储存, 既丰富了校本教材的资源, 又做到资源的共享。

三、多元评价, 以协商理念助推校本课程教学实施

(一) 主体多元。我们与专家协商, 聘请专家对课程方案、课程内容等进行评价, 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 把教材上传到校园网, 让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继续共同参与对教材的评价, 针对教材、教学和活动等广泛进行协商, 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便促进学校更好地修订、完善教材, 使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更好地进行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研究。

(二) 内容多维。在协商教学过程中, 我们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适时适当地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学生置身其中, 不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 方法多样。将自主评价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协商制定了多种评价方式, 有设计环节中的自我评价、有合作学习后的同学评价, 小组评价、还有创意生成后的展示评价。评价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也激励他们不断去自主发现与创新。

协商的理念助推了校本课程的建设, 协商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平台, 为学生们的交往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往形式和自由宽松的交往空间。学生们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逐渐增强了交流、合作、对话、沟通的意识, 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 更是每一个独立体内在的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体验的交流。这也为学生形成更独特、准确的体验提供了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 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自觉、健康、有效的现代学习观, 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了支柱。学生协商探究的过程也正是他们不断思考、交流、探究的过程。这期间, 思维火花的碰撞能激起孩子们更大的需求, 于是, 孩子们又在思考、探究中解决新的问题与困惑。学生有了更强的协作意识、交流意识、探究意识, 创造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程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活动的主人, 充分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开发, 个性得到了发展, 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协商课程的探索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坚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理念、新方法, 并贯彻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当中, 进一步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形成校本课程个性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学生特长多样化、学校特色品牌化。

参考文献

[1]肖龙海.协商课程——促进高效学习的一种课程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8) .

[2]李海英.协商课程——一种新的课程范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9) .

[3]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评介[J].教育学报, 2006 (3) .

校本课程理念 篇2

(湖州市第二中学,浙江湖州313000)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在《国际教育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再认识》中提出把“人本主义”作为教育思想理念.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人自身的同一.而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论主张,而且“指人们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方式、方法处理问题”,从郭思乐教授所著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讲“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我国三级课程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因地制宜、由内部人士共同参与编制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数学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数学学科为着眼点的校本课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通过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这一理想远未实现,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统一性和共同要求,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从而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校本课程则强调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下面就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整个高中数学教材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组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线”,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外显形式,易于发现,是一条“明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工具,是一条极具潜在价值的“暗线”,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灵魂”.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素材之一就是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开发、再创作,突显明线、挖掘暗线.

在校本课程《数学思想方法》中笔者曾经让学生探究过这样一个源于教材、看似简单的问题:关

探究一在椭圆方程中,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可以通过方程中的“非负项”而

从以上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对它们的解法特征做出如下归纳:

观点1:通过“非负项”可以构建不等式进行解题(求变量的范围).

观点2:通过构造函数研究其性质,从而实现“等转化为不等”去解题.

观点3:通过“判别式”构建不等式解题.

上述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可以通过以上三种基本途径去实现,同样,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是一对辩证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校本课程中的数学解题同时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解题虽然离不开方法技巧,但单纯的方法技巧无论怎么娴熟,都无法把人带入解题这一创造的境地,在知识和解题之间隔着一层不薄不厚的“膜”,穿透它需要数学思想的锋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丰富其联想的空间,懂得“来龙去脉”,使学生的思维更规范、更科学,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比如下面探究四与探究五(解答略).

求出a2+b2的最小可能值,

二、提供多样选择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数学校本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

笔者在校本课程《体味“分形”的魅力》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其喜欢扮演的角色,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个性与兴趣组成若干小组,并推举一名组长,组长要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这样就为学生的数学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是各小组的研究方向,小组一:寻找分形;小组二: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小组三:法国数学家朱丽亚与芒德勃罗的工作;小组四:认识“分形”;小组五:分形几何与传统欧氏几何的区别;小组六:回味“分形美”;小组七:探究“分形”.每个小组使用自己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

而在校本课程《探秘红黄绿,交通你我他》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对以下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问题~: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利用函数的知识);问题二:讨论红绿灯的信号管理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三:黄灯的设置时间问题(结合了物理学与数学的知识);问题四:对湖州市城市交通情况的问卷调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问题五:对湖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违章的数据调查分析(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三、积极构建学科网络,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科网络,注意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人数学知识,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利用网络、书刊等媒介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并指导学生科学地处理资料与数据,通过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出发进行数学知识在地理中的应用案例开发研究.(1)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应用.有关立体几何中的地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航空、航海中的航向和航程问题;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安全问题;卫星发射和卫星电波覆盖地球表面积的`问题;空间的角和距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运用立体几何中的法则、公式直接解之;运用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2)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借助各种数学图形,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地理学科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数学作图法的应用.运用数学作图法开展地理课外活动.(4)数学平面几何的运用.运用几何学原理,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推算某地纬度计算公式.(5)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运用数形结合,挖掘地理题中隐含的信息.(6)高中数学不等式的应用.巧用数学不等式解决地理难题.

四、搭建WebQuest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的数学合作精神

Web~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和汤姆・马奇创立,它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老师给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情境任务,然后教师利用网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般都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6个模块组成.

在我省教研室编制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作业本(必修3)》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问题:“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如下:上表中“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从每月收入额中减去1600元后的余额,下面是某银行为计算纳税人(收入额0―6600元)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而编写的程序:

(1)阅读程序,将个人所得税税表填写完整;

(2)如果某人当月工资为3200元,那么此人应纳税多少元?

校本课程理念 篇3

一、“生长教育”理念

1.“生长教育”理念的提出

(1)基于先进教育理念引领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即生长”的概念。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专门列了“教育即生长”一章,全面论述他的生长原则。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的需要,但这种尊重绝不是一味地放纵。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处于未成熟的状态,只有顺应其天性的发展,才能使之更好地发展。

(2)源于学校的办学实践和办学追求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乡村之中,长期浸润在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氛围中,农村优良的生态属性给予我们启示,教育要关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 “小百合广播站”“小百合礼仪队”“小百合志愿队”“小百合种植能手”“小百合合唱团”“小百合才艺展”等,形成了鲜明的百合文化,此外,还有“电脑小达人”“感恩父母教育活动” “国旗下的讲话”“科技部落”等。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校外近千亩的苗圃场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基地,借助资源,学校近几年申报了几项植物探究的科技项目,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技探究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还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设计“实践基地一日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认识小树苗”“小树苗的奥秘”“呵护小树苗”这三个主题,分别指引学生从苗圃的种类、特征、种植技术去了解植物,并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别采用参观、资料搜集、采集标本、动手实践等形式在不同年级予以实施。

基于此,将生物学中“生长”这一名词借用到教育上,将“生长教育”定位为学校的根本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环境以及适当的刺激,提供儿童生长的条件,让儿童在爱与安全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2.“生长教育”的内涵

每个学生都有生长的愿望,学校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影响其一生价值取向的、充满关爱的环境,充分调动其主动发展的灵性,让学生的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健康地生长,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为自己将来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础。生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关注每个学生每一天的生长。根本目的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长规律,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自主生长的动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健康、快乐地成长。生长教育的信念是:相信每颗种子都是不一样的;相信每颗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都能自主生长;相信每位耕耘者在辛勤的劳作之后必然会有所收获。

二、“生长教育”特色课程建构

基于“生长教育”理念,学校建构起了“生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如下页图表所示。

“生长教育” 特色课程开发初期,采取“我与专家对话——校本通识培训”“学生心中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教师兴趣、爱好小调查”以及相关的参观活动等形式,来增强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理解。根据学校的实际与教师的特长调查,发现具备科技类特长的教师,适合开发种植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则有一批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发德育课程;根据学校地处农村的丰富资源以及部分教师的体艺特长来开发校本活动课程。

从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主要开设了两大门类的校本课程:一是必修课,二是选修课。

德育必修课程。结合学校特色,重点进行七项教育,落实四项活动。七项教育为: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其中重点是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而要把生命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落到实处,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有关公益的活动,如植树、踏青等活动;二是有关感恩的活动,如家庭劳动、感恩家书等活动;三是有关成长的活动,如读书活动,相关演讲比赛等;四是有关责任承担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写字训练必修课程。除了国家课程中规定的汉字教学外,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又专门开设了写字训练课,由各班语文教师授课,全校统一在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进行专项写字训练,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巧。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并且在基本笔画及字体的结构把握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特长爱好,成立以下课程小组:电脑小达人、小百合合唱团、魅力乒乓球、科技部落、种植能手、舞蹈小妞、小摄影家、棋艺高手、英语角、小画家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完善相关评价机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学研究 篇4

校本教研就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 有利于教师及学校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目前社会发展日趋民主化, 教学研究也朝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方向发展, 由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既是必要的, 也是符合研究发展趋势的。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作为研究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现代教学研究形式。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应用性研究, 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实质

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 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它应具有如下特性:

(一)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

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 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 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 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 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 并科学地组织实施课题。所以, 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 选好课题和切入点, 拟订出近, 中远期规划, 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二)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

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师生成长的和谐统一。因此, 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 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 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 教出新意。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 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这三要素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力量。

(一) 学校是开展研究的基地。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围绕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开展教学研究。一般而言, 教学研究大多是由教育科研机构来承担的。这些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他们缺少对真实的学校教学问题的了解, 研究课题的选择多是偏重于理论, 研究的过程有预设、推断的印记。课题的实验、论证过程看上去完美无缺, 也给中小学教师勾画了一个理想的蓝图及实施过程, 可是研究没有针对学校具体的问题, 因而实际意义不大。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中小学校是师生交往、构建知识的场所, 也是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因此, 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重心, 教学研究的问题缘于对学校教学实践问题的归纳和反思, 而不是理论预设和逻辑推演。以学校为基地展开教学研究, 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反思、研究, 可以获得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它可以弥补以教育科研机构为基地的教学研究不能关照具体情境的缺陷, 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强调学校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地, 意味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 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 做到“以校为本”, 这种方式要在政策措施上加以鼓励和保护。另一方面, 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 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 倾听和反映学生、老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 学习和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智慧。

(二)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研究是从校外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把中小学教师看作被研究的对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应该享有从事研究的权利和能力, 同时要对研究负责。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从事具体教学实践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问题, 研究教学问题, 教学才可能更具有效性。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教学研究主要以问题解决和行动研究为主, 可以避免象牙塔式的研究。

(三) 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旨趣。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 提高教学的质量,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校本教学研究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所有的教学研究都应该旨在改善学校的日常生活, 改善教学的实践效果。教师应该意识到, 开展教学研究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不是互相独立的两件事, 而是互相促进的。如果研究不能促进学校教学的改进, 则是无效的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改善教学实践是可能的, 这是因为教学研究向教师回归, 向实践回归, 研究过程具有深切的实践关怀。从研究的问题来源看,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从研究的过程来看,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 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从研究的目的来看,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性实践, 即不仅以实践为研究的出发点, 也要以实践为研究的归宿。实践性是中小学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 也因此使研究促进学校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

四、合作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

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教师是研究的主体, 但不是说研究要以个体的形式进行, 不排除与同事、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互助。教师集体间的同伴互助合作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灵魂。研究过程中发挥协作的团队性精神, 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 使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竭尽所能地从事研究, 同时协助他人。教师之间可以开展对话, 可以共享对教学的反思以及研究的经验, 还可以进行深度地会谈。

校本课程理念 篇5

清源镇中心学校

2010-12

依托校本研训 提高办学水平

清源镇中心学校:杜青海

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二次教育战略转移的起点,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也就是中国教育的发展由以数量发展为主转变为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新历史时期,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变。为实现这个转变,我们中心校结合自身学校特点,把太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23全全教科研行动计划”落到实处,以“聚焦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为途径,努力提高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中心校概况

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心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稳中求进。但由于我中心校处于城乡交界处,小学的覆盖面大,生源构成复杂,师资水平亟待提高,城乡办学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为了缩短城乡差距,提高我中心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就必须加大校本教研工作的力度,促进我中心校各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制定教研工作规程

(一)明确校本教研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发展。以深化教育创新,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健全和完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在加大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和全员参与教研工作的同时,注重改进和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注重加强教育发展和改革方面的研究,注重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研究,注重评价制度和考试方面的研究,注重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整合全校教育科研力量,构建特色教育科研体系,分学科分段活动,整体视导,中心教研,联片活动,带动一方,发展一校。全面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动我校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二)健全组织领导

1、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负责领导教研室工作。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教研室工作计划的制定落实。组织开展教研室日常工作。

2、成立学科教研组(中心校教研员为组长各学校教导主任为成员),具体组织实施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进行专题研究和教改实验、学科竞赛等。

3、各校要相应成立一把手负责的校本教研领导组。并有序地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三)日常工作扎实有效

1、实行“1、1、2、1”周工作制度。即:每周一天室务会议(星期一)研究工作;一天政治理论学习(星期二);两天下基层校指导教学、督学或联系工作(星期

三、星期四);一天工作交流收集整理活动资料信息(星期五)。

2、实行每周一次的室务会议制度,明确任务,做好安排;召开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了解各位学科教研工作进程,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每学期一次工作总结会,总结学期工作和经验、教训,提出下学期工作的初步设想(除此之外有特殊需要,可随机召开室务会议)

3、实行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制度,学习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期结束交流学习体会、读书心得、有关专业信息的摘录和笔记,以提高教研员的政治水平和专业水准。(学期不少于推荐6篇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4、集体备课

把研究教材教法作为常规活动内容,每学期中心校至少进行两次集体备课,由学科教研员主持,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详细记录。各校根据学校的规模大小,或以年级组为单位或以学校布局就近组合为集体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现在集体备课已经成为校本研训的常规活动。

5、听课评课:每学期教研员听课评课不少于县规定的50节。听课评课要本着精通一门学科,熟悉多门的要求适当按比例跨学科听、评课,做好听课笔记及评课记录和听课体会。本着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结合市“2加2 ”的评课要求及时对教师和学校领导反馈听评课信息。

三、规范教研工作要求

教研工作实行教研员目标责任制。即: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教研工作,要组织领导各校教导主任做好日常联系工作、建立学科研究基地校,及时进行业务指导、报告撰写和资料整理工作,以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和质量。

1、学科教研组制定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是规范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各教研组在开学后第一周末向教研室提交学期工作计划;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制定要求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具体情况,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风建设等中心工作,在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其指导思想要正确、内容要充实、目的要明确、措施要得力、时间有保证。资料记录要详实,活动内容、人员、时间、地点都应明确。各学校因校制宜制定适合学校的校本研训计划。

2、教研工作总体要求

(1)研训一体。根据我校师资培训的目标要求,结合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把研训结合起来,寓“训”于“研”,通过“研”优化“训”,落实“训”,提升“训”。研究的过程紧密结合课改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空间基于校本、基于教学实践,研究的主体是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平等合作、互补共建。通过研训一体的教研活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有效指导。学科教研重点要放在广大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依据新课改理论优化教学行为上。指导的依据是教学研究的成果,包括教学改革方案、有效教学模式、典型经验、新型教学案例

等,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教学行为的创新和教研水平的提高上,指导应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包括现场研讨、案例评析、互动评课、专题咨询等,多种指导方式可因目标、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综合交叉运用,指导的过程应强调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在“对话”和互动中达成共识、相互促进、合作提高。

(3)、真诚服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改的不断深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于:为教师传递最新颖和急需的课改信息,为教师搭建展现才能和加速成长的良好舞台,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的咨询服务,为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服务的核心在于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校本教研的良好制度和有效机制。最终把我校每一所学校都办成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小学。

(4)、课题牵动。就是把课改中的关键问题、教研中的核心环节,设计成研究专题,再将专题加以分解和落实,使各校广大教师,都承担课题研究任务、都开展课题研究,教研组织开展教研活动都要以课题为主线、围绕课题来展开,用课题牵动教研工作、突出教研重点。

(5)、案例引导。发动、收集来源于课改和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学案例并作以必要的加工和评价,然后通过网络、光盘、文本等多种方式加以传递,推动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四、开展视导工作

1、常规综合视导

有计划地对所属全部小学全体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次全面的视导、研究、服务,发现各校的办学亮点和不足。对于亮点,教研室 通过文本,发图片,邮件等的形式,给各校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各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地学习这些办学亮点。通过学习、交流的方式来达到缩短城乡教育之间差距的目的。通过视导,发现的问题及不足,要及时提出来,和校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整改方案或改进意见。

对所属全部小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价,并将其结果用“2+2评价法”向学校领导(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做出客观反馈,明确、具体地提出下一轮改进意见。评价意见作为学校工作下一轮教学工作督察、评价的重点,评价结果做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优评先,做为校长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2、专项视导

根据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的工作要求。配合中心学校重点工作,由教研室组织对各所属学校进行专项视导。评估项目包括:校园环境情况、行政管理情况、教学常规情况、课堂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管理情况、设备实施管理、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情况等。通过视导提出综合评价意见以及整改建议。

3、视导方法

教研室视导采用听、看、问、谈四字视导法。即听课,看各种资料档案,问教师学生,和领导谈工作思路。

五、教科研工作亮点

1、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应下基层40天,听课不少于60节。在实际工作中中心校教研员下基层学校听课指导教学平均每学期都在60节以上。既满足了广大教师的需要,同时教研员也掌握了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为开展学术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促进了教研员专业成长。

2、教科研工作要求所有学科教研员(包括各校的教导主任、副校长)一年应完成的基本任务为“十个一”:

①举办一项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 ②策划和参与一次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 ③联系一所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

④主持(或参加)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⑤引领一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⑥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或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⑦做一场教育教学或课程改革专题报告;

⑧拟一套让老师满意的学科考试评价试题; ⑨发表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或案例; ⑩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

针对“十个一”,我中心校开展了由中心校分管副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学科教研员、各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组织策划,全中心校各学科教师参与的大型教学观摩研讨会。通过中心校分管副校长对教研活动的科学引领,有效的观课议课和教研员的专题报告,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着力锻造了“前言、实用、整合”的科研特色。

本着“潜心研究,真诚服务”的宗旨,我中心校还组织了期中学生素质测评质量分析专题报告会。通过报告会让各小学能更好的理解课标,把握课标;理解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把新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达到“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成效分析

1、形成了有本中心校特色的校本研训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充满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目前,我校现已经成中心学科组活动引领,校本研训活动常规化,教师全员参与,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互动交流,形式多样,内容实用,形成了更为具体的校本研训体系。

在领导的带动下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热情普遍高涨,在全校上下课余时间谈论家长里短的少了,谈业务、谈学习的多了,在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有了危机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为增强。从教师的心得体会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成长轨迹,看到了校本研训给学校教师带来的活力。特别是活动中各校校长主任都主动参与,仅两个月校长、主任撰写的论文和心得体会就达42篇,其中有24篇论文获国家级论文。本学期全镇教师积极参与省教育学会论文评选,共94份;在本学期的

教学能手赛中我中心校共有26名教师获得了“清徐县教学能手”称号。从这些成绩中体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已日趋加大了步伐。

2、视导工作,旨在发现亮点,促各校共同进步。

通过对22所学校的视导工作,我们看到了各小学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各有创新,各有亮点。通过中心校这个平台,把22所小学连接起来,成为一体,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拉近了城乡学校的差距,促进了我中心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发展。

校本课程理念 篇6

一、明确推进路径,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校本化实施如何推进,应该说是一个系统而且十分复杂的课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我们认定,要从办学理念出发,以课程为载体,构建一个充满学校特色的教育生态系统,用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来确保每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既尊重生命个体的现在,又关注生命个体的未来。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出发点,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推动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

具体来说,就是从生命教育理念出发来提炼学科课程建设的特色,以此为依托来推进本学科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同时构建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发展的支撑平台及特色学科活动,并进行高效生命课堂的研究。在各个学科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汇聚成学校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即生命教育理念下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

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了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将支撑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要素概括为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养六个方面。从这六个方面出发,为学生生命成长规划课程,提供选择,培养特长,确保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课程层级纵向分为三级,底层到顶层分别是常规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发展课程。从横向来看,我们参照课程的基本属性,分别落实六大素养的主要实施学科。

二、整合课程资源,扎实有序推进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以教研组文化建设为抓手,整合自主课程实验、大学先修课程和“翱翔计划”基地校建设三大课程平台,将育人目标、学科建设、特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搭建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结构。

我们充分利用三大课程实验平台的优势,进行深度整合。适度调整了课程的进度与实施顺序,对高中会考评价模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增加了实践操作、研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和实验设计以及论文答辩的内容,把修习过程和模块考核成绩纳入会考评价体系,大学先修课程的实验为我们打开了高中与高校课程对接的通道,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上有更多的选择,也为高中高校两个不同学段的教育衔接提供了实践性探索样本。同时,我们把翱翔基地校也纳入学校的课程资源管理,通过“一加一”方式,即一名翱翔计划学员带一名本校的预备学员,同步开展学习,也就扩大了这部分课程资源的边际效益。

我们大力推进学校教研组文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来激励教研组进行自主课程实验,促使各个教研组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构建学科课程实施体系,开发学科课程实施平台,稳定固化效果好、易于实施的特色课程活动,常态纳入学科课程体系。比如,语文组确立了“大语文”的学科特色,实现路径是“三走进”,即走进经典、走进名家、走进生活。在国家课程领域,语文学科大胆进行课程探索,开设海量阅读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文本,围绕文学名家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发掘并形成了“一刊、一社、一会、一线”,即广厦文学社、校园剧社、诗歌朗诵、行走课本路线等四大特色课程支撑平台。其他学科也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自主进行学科课程实施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行动研究,强化项目实施

结合项目实施进程和日常教学工作安排,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效性较强的研究活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定期开展骨干教师高效生命课堂研究。上个学期通过每周两节课的专题研究,教师对于高校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和课堂实施模式有了基本的共识,即高效生命课堂应该是尊重、民主、开放有序、师生有效互动、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课堂模式方面形成了以化学学科为代表的“四模块”课堂结构,化学学科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教学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我准备”,即学生带着资源进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我质疑”,即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设计”,即学生带着目标进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模块:“我探究”,即尝试、讨论、感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第三模块:“我提升”,即总结、反思、拓展,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第四模块:“我检测”,即考自己、考同伴,目的是检测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是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讨。分阶段召开总结研讨会,对取得的经验、成果进一步固化和推广。2013年4月,北京市课程中心在我校召开市课程研讨会,主要包括以生命影响生命、课程促进发展为主题的现场会,和以聚焦高效生命课堂为主题的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我校教师呈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课堂。本学年课程建设的重心是将学科校本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思路在“课堂”这一主阵地实施,探索高效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从而进一步推进校本化课程研究。

三是进行校本研修制度创新和研修方式创新。我们采取主题、专题和课题三级形式实施的方式,以备课组为实施平台,备课组每月针对课堂教学研究一个课题,每学期研究一个专题。同时以教研组为对象,围绕教研组建设,进行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及学科特色呈现的主题研究。

四、“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初见端倪

近年来学校共计开发校本课程40多门,分别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其中学术性课程达到30门左右,“开放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架构已基本形成,课程建设的价值已初现端倪。

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11年与五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不断深化课程资源交流,尝试通过课程、学习方式改革来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经与大学协商和专家论证,由市教委审批,我校开始进行大学先修课程的实验。今年暑假开设了《线性代数》、《化学与环境》等多门北京工业大学先修课程,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提供了解学科前沿发展、高校培养思路和模式的机会,修习结束后,经大学考核认定合格者可以在大学免修该门学科,先修课程的学分可以直接带人大学。

目前,学校的项目进展有条不紊,已初见成效。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初步形成、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初现端倪,课程品质明显提升,课程校本化程度较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校本课程理念 篇7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高职”、“英语”和“校本”等关键词按照篇名搜索能搜到70条相关记录 (截止到2014年4月) , 其中有33条是关于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方面的研究论文, 另外近40条是有关专业英语校本研究、教师发展研究等主题的。以CBI理念为指导, 系统研究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还没有收录。

1 CBI理念对高职英语课程校本化的适用性

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即内容依托教学, 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 是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理念, 它把教学的重点从语言学习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CBI理念对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重要原因在于CBI理念与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极强的相容性。

1.1 CBI理念与高职英语的“职业性”导向的相容性

高职公共英语的“职业性”导向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以英语为工具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 公共英语教学是为专业学习服务, 以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刘黛琳 (2009) 曾指出, 高职英语教学要与将来具体行业的主要职业 (岗位) 相关。而CBI的中心思想是将特定的主题或学术内容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学生能通过语言来学习自己的学科知识。这种依托于语言内容的学习模式与高职公共英语的“职业性”导向是不谋而合的。

1.2 CBI理念与高职英语的“实用性”导向的相容性

针对高职英语的“实用性”要求, 其教学内容应该面向未来的“岗位群”, 培养潜在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从过去的单纯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向职业性、情景化转变, 将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领域或行业的实践相结合。而CBI教学理念也要求把特定的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 课程内容根据学科知识进行组织, 采用从母语中选取真实的专业或学术材料的方式, 在这一点上, 公共英语的“职业性”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1.3 CBI理念与高职英语的“实践性”导向的相容性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讨论稿) 指出, 要大力建立“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 可见高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做合一”,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强化训练环节, 使学生在不断的操练中提高使用英语的技能。而内容依托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为轴心, 培养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中与母语使用者进行交流的能力, 可见, 从“实践性”导向看, 内容依托式教学和高职英语教学也是相容的。

2 CBI理念应用于高职英语课程校本化的途径

CBI理念与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极强的相容性, 在开发高职英语校本课程时, 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贯彻CBI理念。

2.1 内容依托式理念应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

CBI教学理念的主旨是将特定的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它将教学的重心从仅仅注重教授语言本身转变为通过主题教学来开展外语教学。所以, 在校本课程设置中, 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 确定高职英语的课时数和开设学期数, 然后, 可以根据先基础, 后行业, 再拓展的模块设置方式进行课程设置, 或根据主题内容模块, 将课程设置为多个相关模块的课程体系。

2.2 内容依托式理念应用于教学内容的选取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 基本依据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在此基础上, 学校可以根据CBI理念,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调查分析选定。内容依托课程要求学习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文本, 为体现职业性原则, 可以将与职场相关的元素整合成各个单元, 每个单元设计出真实的主题情景, 结合《基本要求》对高职学生规定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设计出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学内容。

2.3 内容依托式理念应用于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很多, 在外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有主题模式 (theme-based approach) 、课程模式 (sheltered-content courses) 和辅助模式 (adjunctcourse) 。主题模式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各类话题和主题, 通过体验真实的语境和使用外语来提高其语言技能。课程模式是通过掌握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 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习得语言能力。辅助模式指语言课和专业课同时进行, 语言是一种工具, 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以上三种模式均可以应用于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3 CBI理念下高职英语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步骤

高职英语课程校本化建设的实施, 主要的步骤包括课程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校本化课程目标制订、课程大纲制订、校本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与改进等步骤。

3.1 校本课程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特别是学校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出发, 这对于高职英语课程校本化也一样适用。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拥有的教育资源、办学规模、主干专业、生源情况、就业情况、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等都是影响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建设的因素。

此外, 了解学生需求是校本化课程建设另一个重要出发点。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包括考证需求、就业 (升学) 需求和掌握技能 (兴趣) 需求三大类。

3.2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订

在明确了学校现状和学生需求之后, 就可以确定英语校本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教育部指导性文件是确定英语校本化课程培养目标首先应考虑的要素, 这是明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校专业、学生需求等要素, 综合形成校本化课程培养目标。

3.3 校本课程大纲的制订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后就可以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课程大纲是预设的校本课程“蓝图”, 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课程大纲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评价, 一定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3.4 校本教材的选编

课程大纲制订之后, 就需要选编校本教材。为确保语言的权威性和教材的科学性, 校本英语教材开发一般均需要采用优选权威性教材和自编校本教材相结合的途径。自编校本教材应选材有趣, 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结构清晰, 能够充分体现CBI教学理念, 内容主题鲜明, 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行业专业等紧密相关。

3.5 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前提下, 校本课程就可以进入教学实施阶段了。教学实施需根据大纲制订详细的授课进度安排, 在教学实施中, 应注意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教学方法的选取, 应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课程的考核方式, 应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以定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为主。

3.6 校本课程的评价与改进

在阶段性教学任务实施结束后, 应适时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 考察校本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是否有的方面还未达到, 校本课程是否能够服务学校相关专业的需求、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等。课程评价可采用目标评价模式与CIPP评价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目标评价模式主要是为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 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评估 (contex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 (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 、成果评价 (product evaluation) 等四种评价, 该评价模式不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 而是为课程决策提供全面有用的信息, 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评价材料。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分析评价之后, 应进行专家咨询和课程建设研讨, 对照课程目标和需求情况, 查找不足, 研究完善校本课程的策略与方法。

4 结语

运用CBI理念开展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是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依据,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开发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 而教学大纲、教材选编、教学方法等紧密围绕课程内容体系而设定和开发, 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能既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又能充分体现学校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从而为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霞.以职场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究——基于CBI的理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

[2]顾忆华.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探讨[J].外国语文, 2011 (5) .

[3]付雪凌.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8) .

[4]刘黛琳, 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 2009 (6) .

校本课程理念 篇8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 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的课程资源, 经过自行设计、规划、编写, 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要求的, 便于及时反馈和更新的, 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课程。校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学生选择的多元性、反馈更新的及时性, 让学校在贯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理念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课堂缺乏新鲜的材料以及学生接触社会的经验少等问题。

二、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热流中, 思想政治课不应落伍。

首先,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迫切要求优化思想政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 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理念。而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 政治课已经沦为“三类学科” (语、数、外计算总分为第一类, 历史文科必选为第二类, 政治只是等级考试且要求不断降低) , 所以学校根本不会安排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有效地协调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现行考试制度的矛盾, 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

其次, 新课程开发的状况需要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出台。思想政治课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发展问题上本应有独特的优势。而我国在课程设置上, 以国家课程为主, 学校没有自主设置课程的权力。这种“大一统”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设置有三大“软肋”:一是无法兼顾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二是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三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地反馈, 教材的修订也相对滞后。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作用彰显其开发的价值。它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沟通与交流, 增了强集体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三、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怎样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关于这一问题见仁见智, 但是笔者认为, 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常规性的要求:

(1) 校本课程开发要反映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整体规划思路, 能够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 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

(2)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应体现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 真实的背景。案例的叙述要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教育背景, 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 要具体而真实。 (这一点要多向国家课程的开发者学习) (2) 具体的行为。案例所涉及材料要详细并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思想的共鸣;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清楚,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完整的过程。案例是对课程所涉及具体事件的描述, 要让人们了解这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标、手段、计划、控制、总结、评价和反馈。情境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总是出于一定的目标, 经过集体讨论、制订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 总结和评价。 (4) 隐含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讲究“于细微处见真章”, 尽管课程的成果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 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等待读者自己去解读, 去品味, 去分享。

(3) “案例”一般由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 (或大事记) 、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与问题反思等部分构成。“课程开发背景”着重叙述课程资源及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 主要是事实描述, 切忌“荣誉”堆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主要叙述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和事件, 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 也可以概括为几方面的主要做法;“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案例的主体部分, 要写清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主要课程要素;“经验与问题反思”侧重谈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角度来谈有关反馈意见。

(4) “案例”以第三人称来描写, 是一种具体故事性的叙述, 不是经验总结。要忠实于事实, 不要有太多的主观议论。要有较强的可读性。

以科学性为生命, 以实践性为基础, 以趣味性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 能够兼顾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 并做到及时反馈与更新。学校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注重中学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理念 篇9

下面是STEM教育的一个案例:淋漓湖游船。

STEM教育整合了多学科知识, 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 需要把握各方面知识点的整合交叉, 需要分析学科的整合对于我们实践教学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淋漓湖游船的案例中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相关知识点脉络明确清晰,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学科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整合之美。我们结合学校所在地淄博博山的特点, 基于Scratch语言的另外一个版本BYOB, 开设了一组体系完整的校本课程, 并给BYOB起了一个有博山特色的名字“博贝”。

1.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用旅游区“淋漓湖”作为故事讲述的背景, 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背景, 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发掘不同的STEM知识, 知识的融合程度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这里强调的是知识, 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

2. STEM的契合点

3. 具体知识点

教学中使用一款名为BYOB的软件, 它能够实现简单的动画创作、角色和背景图片的处理, 很方便学生利用其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在计算机程序学习中, 也能从STEM的整合学习中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序素养进行提升。

我们通过模拟小船在湖面上的移动和漂浮是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 而小船是软件中的一个角色 (在案例中称为“演员1”) , 小船的方向和坐标值是对应于数学知识的坐标系, 同时角色和背景图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通过网络来查找, 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 这也体现了技术层面的知识点。最终通过编写程序体现一些动态性, 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在做一个“导演”的工作, 负责整个项目的流程控制、步骤要求、评价和反思, 这就仿佛是学生在和同伴合作完成一个工程, 于是工程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自然呈现出来。在经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自主创建程序后, 学生们大多都能编写出程序代码, 同时运行程序并控制小船的移动, 舞台上会显示出动态的效果。学生们不仅仅学习了STEM各方面的知识, 也创作出了自己的小项目, 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校本课程理念 篇10

1. 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研究。

2. 在国家课程领域内, 基于学科, 即依照学科知识呈现的顺序, 学科能力和方法的

发展点与逻辑, 在国家课程之外进行有效地拓展来开发课程, 这样能服务于实际的教学, 这样的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是否就是校本课程?

3.“自下而上”归纳式形成校本课程的研发方式与“自上而下”任务驱动下研发校本课程的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不足?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

4.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如何兼顾好素质教育与高考关系?

5.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6. 如何在实施中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7.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研究。

8.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9. 进行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主要方式就是学分认定, 其学习量可以通过考勤给与评价, 以纸笔表现的考试也能常规操作, 但活动类、体验类课程的学习成效如何评价?

其作业能否替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如何评定?是否所有的校本课程都必须有学业成绩的考试?学分认定涵盖多少纬度才富有成效?

校本课程理念 篇11

从新课程“生本”思想设计出的校本作业更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对基于“生本”理念下初中化学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趣味化入手,发展学习兴趣;多样化选择,满足个性需求;科学化设计,做到质与量的协调。

“生本理念” 初中化学 校本作业 设计策略

作业一直以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作业新的功能和内涵,它不仅具有基本的检查、甄别、反馈的作用,更应具有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作业的设计应基于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化学世界变化无穷,让刚入门的初三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探究欲望,但是应试背景下大量以教辅习题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作业,很容易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部分同学对化学的学习望而却步。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传统作业低效的问题,不让同学们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要让同学们从作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初三化学备课组基于以上思考,对作业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探索“生本”理念下的校本作业模式。本文就这种作业模式的设计思想、具体策略和实例以及评价改革做简要描述,望能给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和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趣味化入手,发展学习兴趣

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笔形式,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继承和发扬传统化学作业的优点,抛弃繁、难、旧的弊端,淡化作业布置单一化、机械化的痕迹,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以化学学科特点为依托,设计化学趣味浓厚、形式多样化的作业。结合笔者经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内容为例,整理出各种类型的校本作业模式和内容(见表1)。

进行这样的改革后,作业的形式呈现个性化与多样化,学生玩中学,提升学习兴趣;作业多样化,拓展学生知识面;作业个性化,促进自主学习;作业问题化,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样化选择,满足个性需求

传统的作业更多的是提前预设好了,而校本作业针对本校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制取氧气一课中,作业设计如下:

1.课堂完成自编《校本作业》中的基础知识填空和迁移应用

基础知识共四题。第一题是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第二题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填空,第三题是催化剂概念填空,第四题是分解反应概念填空。迁移应用部分也是四道题,分别对应基础知识的四个知识点设计的练习题目。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并讲评这些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双基。

2.课后作业:整理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氧气的装置

提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整理装置,是基于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基本仪器、学会组装仪器的角度考虑,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擅长文字类总结的、擅长画画的学生都能分别在作业中收获成功。

3.班级讨论版贴出讨论性问题:高锰酸钾反应剩余物为什么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这个问题产生于在实验室探究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新催化剂的时候。在同学们实验了各种身边的物质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后,有同学将已反应完的高锰酸钾试管内的剩余物往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的现象,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素材。于是,在实验课的最后环节,在强调了安全性的前提下,让所有学生都做了这个实验,并且对现象做深入分析。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反应剧烈并产生大量气泡,放出大量热,同时试管内液体变色,有的紫红色明显,有的墨绿色明显。学生有很多观点,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该现象证明了高锰酸钾反应后的确有二氧化锰生成,所以有明显的催化效果;又有同学提出,刚才做过二氧化锰的催化剂实验,没有这么剧烈。能解决的问题和学生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让学生继续思考。在班级贴出“讨论版”,对这种有点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不留名地畅所欲言,最终有同学百度到了答案,剩余的高锰酸钾还可以与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种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查阅资料等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催化剂这个知识块的效率。

在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中,课内课后作业重点不同,作业形式多样,作业难度不同,但是能尽量地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科学化设计,做到质与量的协调

真正高效的作业,应进行科学化设计:要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应从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不仅要关注趣味性和学科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更要达到质与量的协调。作业的目标和内容、环节设计及评价方式等都要进行合理的科学化设计。

1.作业的目标和内容的科学设计

编制校本作业,应充分研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对整个学科课程有整体的把握。仔细研读教材,把课程目标细化到每课题、每课时目标,制定每课题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备课时,根据所要达成教学目标,对哪些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当堂落实,哪些内容须通过作业在课外落实,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设计出来的作业,目标明确,既保证了内容对应目标的“准确”性,也保证了量的“精确”性。这是保证作业内容与量的科学设计的前提。

例如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元素一课中,作业设计如下:

(1)课堂完成教材“练习与应用”题目及自编《校本作业》

人教版教材在本节课题的“练习与应用”环节设计了6道题目。第1题填空题,要求写出“O”与“2H”这两种符号的意义并列举了一系列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的物质,让同学们来认识这两种元素的存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第2题是5道选择题,分别对应的知识要求是认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认识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密切,认识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元素格能获取的信息。第3、4、5题分别是给出几种常见元素,要求书写元素符号、中文名称或改正已有的错误。第6题是给出了3种元素的原子序数,请学生查阅它们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并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关的实例。endprint

这6道题目很精练,题目设计符合以下新课标的要求:第一,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第二,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第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第四,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1]充分利用这些教材题目,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作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自编《校本作业》中设计有2道题,内容都是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加强对元素的认识。这2道题是教材题目的延伸和拓展,并且结合了学生学情来设计,从认知特点出发,联系前后知识,便于学生建构完善自己对原子、分子、元素、物质等知识的认知体系。

(2)课后作业:熟记1-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参加“元素翻翻乐”游戏

课标要求中的第2点: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这是课标要求的重点也是难点。快速且准确地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较花时间,适合在课后完成。学生对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有厌烦情绪,科学地分析学生学情、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后,对于这个作业,设计了“寓教于乐”的“元素翻翻乐”游戏来帮助学生记忆。游戏内容是将制作好的卡片(写有元素符号,1-20号元素或其他常见元素各2张)背面朝上放桌上,由学生随机翻取2张卡片,每找到2张相同的元素就要求大声说出元素的名称,然后继续直到翻出所有卡片为止。记录学生所用时间进行比赛。学生在“玩中学”,并且乐于学。

(3)周末小调查:分析你的学号所对应的元素,举例说明生活中与它们有关的事例。推荐阅读书目:《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对元素的存在非常感兴趣,提问了很多关于生活中与元素有关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周末作业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并深入研究。这不仅扩展学生知识面,更是对价值观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课堂练习丰富而基础性强,课后作业简洁有趣,周末作业拓展能力。作业形式多样有趣,更重要的是它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标准,以学生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科学设计,保证了作业的质与量的协调统一。

作业内容除了来自课前的预设,还应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这种作业更有实效性。比如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会观察的习惯,我们布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对于家庭小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较多学生能够反馈实验现象以及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这些提问,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个别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提出,作为全体同学的探究作业。这种作业,是对家庭实验的深入挖掘,主旨在于提升学生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停留于“看热闹”似的观察实验。

2.作业设计环节的科学设计

校本作业要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材施教。为了便于强化基础、鼓励探究、促进提升,我校的校本作业分为3个环节:课前小测、课堂练习和课后提升。如图1所示。

图1 校本作业设计环节与形式

课前小测是基础知识自测。可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激励了互助学习。也激励在其他学科较弱的同学一开始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化学学科上获得成功。

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自编《校本作业》为辅。深挖课本资源,避免依赖练习册而忽视了教材的作用。避免脱离教材,使课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题目不要多,要精,尽量都课上完成,当堂反馈,有实效性,便于学生明确知识点。同时注意开发课堂生成性问题,便于知识的深化,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

课后作业的形式则个性化与多样化。既是学习的延伸,又发展了多种能力和对化学的兴趣。

3.评价方式科学设计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外,可以积极拓展学生甚至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根据作业的不同,采取教师、师—生、生—生、师—生—家长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将对错式评价发展为交流式评价,将沉默性评价发展为期待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发展为过程性评价。

这样的评价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达到校本作业的目的。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校本作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需要来进行设计与实施。注重趣味性,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同时也兼顾科学性。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作业是为他们而设计、布置,让学生爱上了作业,也让学生爱上了化学。这种作业模式,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们高效地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作业参与各种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无定法,对于校本作业的设计也是如此。优质的校本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科学规律,把握教情和学情,用自己的细心和耐性去寻找作业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就肯定能在校本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对校本作业的研究促进我们教师从立足学科本源、关注学生发展等视角反思教学,提升了教师对课程整体的理解与实施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刘娟(1983-),女,重庆云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王锋(1975-),男,福建漳州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硕士。]

校本课程理念 篇12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10年7 月8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是对我国教育领域扩大教育开放的纲领性要求, 为我们面向世界的开放办学提出了目标和途径。《纲要》还提出了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正是把“教育开放”落到实处的行动要求。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 享有较高声誉的外语特色学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以及《纲要》的深化落实, 我们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愿景, 即把学校传统的“外语特色+ 国际理解教育”, 转变为全面培养复合型、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开放式教育”, 并以此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整体设计学校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面临着很多诱惑。其中, 最主要的诱惑有三点:一是提高考试分数的诱惑。是不是一切围绕提高考试成绩而组织学校的所有课程和活动?二是提高知名度的诱惑。是不是向那些近年来享誉全国的课改名校学习, 以便短期内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三是按部就班的诱惑。我校已经在全市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家长竞相选择, 是不是按部就班就足够好了?这样做既稳妥压力又小。这三项诱惑恰好符合人偏好安逸、追求现实利益的本能。它很容易成为学校的主流思想, 造成任何改革措施都毫无效果。赵汀阳说过:“什么观念成为主导比什么人成为领导更重要, 因为观念是行为、生活和制度的最终支配者。”我校在建设“开放式教育”特色学校的过程中, 十分注重教师开放式教育理念的培养。

一、做学习型教师

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从外部大环境考虑, 之所以提出开放式教育, 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在一切瞬息即变的未来社会, 学生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幸福生活呢?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在于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不在于拥有的知识数量。

教师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的前提是首先认识到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潜能的无限可能性。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源, 更重要的是教学信息源的开发者、组织者、应用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 更重要的是终身学习的榜样;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师表者,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优秀服务者。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会明白自己是“没有能力给学生的能力打分的, 他真正应该做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网络已经普及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教师教授给学生知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 从侧面给予学生帮助, 并且最后和学生一起分享解决问题带来的心理上的兴奋和成就感。这样, 教师的工作就变成了给学生以勇气和鼓舞, 让他们在未知的、待验证的道路上自己探究。”

教师教学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教师就必须做学习型教师。为了鼓励教师专业阅读, 学校教科研处定期向全体教师推介教育理论新书, 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为各学科教研组配备学科前沿类和专业发展类书籍, 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认为, 学习还是个性化的, 学校应该做的是为教师营造热爱学习、对话交流的氛围, 提供专业学习资料, 为此, 学校开放教师阅览室、建设学科资源库, 校园网上开辟教师阅读专区,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

二、进行研究性教学

“开放式教育”的教学, 是有对话精神的个性化教学, 它注重建构生成, 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 边教学边研究, 用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指导课堂教学, 用课堂实践验证、探索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教材、学生和课程标准。这三者在教学实践中又会具体化为三个问题:情境、对话和课业负担。如果这三个问题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那么, 课堂教学就会体现出开放性和生成性。

关于“情境”, 我们的集体备课主要研究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所学知识要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知识点或能力建构点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够找到哪些相应的生活现实, 或者生活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升华为学科原理。二是新的知识单元所涉及的概念和命题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状况。根据奥苏贝尔对认知结构的研究, 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会影响对新知识的迁移。第一, 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 他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及其概括程度。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 包容范围越大, 迁移的能力就越强。第二, 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可分辨度, 两者的可分辨度越高, 越有助于迁移。第三, 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越高, 越有助于迁移。如果教师充分研究了新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结构的状况, 那么, “情境教学”就成为可能, 课堂中的“对话”也就有了根基。影响“对话教学”效果的, 首要是教师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

关于“对话”, 我们聚焦于研究课堂教学的操作技术。如, 如何促进学生倾听同学和老师?如何加强基于倾听的落实?如何培育学生互帮互学的氛围?关于“课业负担”, 我校主张课堂上选用学习保持率高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下的时间用于培养学生自学和通过个性化阅读扩展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研究性教学不再是一个美丽的口号, 它是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践行杜威倡导的“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和理智去行动”的唯一路径。

三、在活动中体验“开放式教育”理念

教师“开放式教育”理念的形成, 不能仅依靠校内的学习和体会。人的观念的重构, 经常需要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我校注重开展校内外专项活动, 让教师体验“开放式教育”理念, 如, 校本对话式研修:我们定期为教师举办理论讲座, 体现权威指导, 专家引领;每年举办主题式说课和赛课, 青年教师的创优课, 骨干教师的优秀课, 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研究课, 通过聚焦课堂, 教师在同伴的对话和互助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定期举办教师沙龙, 让教师放松心灵, 分享经验;创设教师赴海内外进修的机会, 教师分批次走访国内名校, 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学访交流, 培养教师开放的心态、国际的视野、全球的意识, 以及较强的鉴别能力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注重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动态的吸收和借鉴。

在“开放式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竭力为教师获得可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撑, 使教师能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自己。同时, 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 加速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指导教师点评:

上一篇:高血脂患者健身方案下一篇:增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