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校本课程

2024-05-20

石油的校本课程(共7篇)

石油的校本课程 篇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 “校本课程”这个外来语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逐渐成为教育热点。笔者认为,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有效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才是学校、教师、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本文从学生需要出发,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类《数学中的算法》校本课程的开发。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确定课程目标

所谓学习能力, 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此, 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围绕这些能力的提高展开。

《数学中的算法》课程其实质即围绕数学中的算法问题而展开的程序设计课程。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理解算法的含义及其与数学学科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具体可归纳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算法概念及其含义, 了解数学中的常用算法知识,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算法问题, 并能完成简单的问题分析;从分析问题出发, 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算法步骤;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问题的解决, 并能辩证分析算法的合理性、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程序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数学中的算法问题运用程序设计解决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培养会观察、会分析、会思考;通过算法问题的解决与评价, 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提高形式逻辑能力。

●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组织教学内容

思维在学习中的运用可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三个层面。具有分析性思维的学生, 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学术性知识, 在学校里往往具有很好的学业成绩;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虽然学业成绩不一定很好, 但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能够独立思考, 非常有创造性;具有实用性思维的学生, 有丰富的常识, 能够顺利地融入一个新情境中, 并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纵观三种思维的各自特征, 《数学中的算法》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算法设计初步”, 通过对经典数学问题如“狼羊菜过河”、“矩形切割”、“士兵摆渡”等问题进行分析、设计算法、绘制流程图和实践程序等感悟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地位。该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课程中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设计, 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部分为“VB程序设计基础”, 通过VB程序设计中“对象”、“方法”、“事件”三要素的学习, 掌握程序设计语言, 实现三种结构的程序设计, 通过程序设计了解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VB程序设计提升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 即分析性与实用性思维的综合运用。第三部分为“算法谜题”, 选取数学算法问题中“八皇后问题”、“猜数字”、“汉诺塔”等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理解算法思想与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通过算法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实用性思维能力。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来讲, 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而由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 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 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 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也会随着知识的积累与认知能力的提高逐渐迁移、延伸, 最终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业。在课程的实践中, 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价手段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往往因为有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而精彩, 同时又因为这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的难以掌握而受冷落。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活动, 可以使“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展现它应有的风采, 吸引学生的“眼球”,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运用虚拟教育社区平台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能更便捷地从网络中获取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 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性, 对于难点可以采用“游戏导入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从“怵学”到“敢学”, 从“想学”到“会学”。例如, 教师可利用《野人与牧师》的Flash益智游戏, 让学生在“玩”游戏中理解“算法、算法设计”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以“记单词擂台赛”的形式参与小组互动游戏, 比较决出成绩最优的小组, 理解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使用与意义。该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使用各种形式的游戏进行引导, 在小组活动中引入课题、分析问题、促进算法分析,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程序设计的魅力, 真正学会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出发进行课程评价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归宿是追求实效, 即教与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有效性指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具体表现为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不知到知, 知少到知多, 由生活经验到科学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行为的转变。课程的评价其实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评价目标, 以“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为主, 以质性评价整合取代以往的量化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校本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以评价促学习。《数学中的算法》的学习评价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实现。课程设计内容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代码”和“附件”五个部分构成。教师预先提出若干算法问题, 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选择课题, 通过网络、书籍等媒体完成“分析问题”和“算法设计”, 并运用VB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发挥团队意识, 学会分工合作, 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对于课程设计作品与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同时提高自身的合理评价信息的能力, 最终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实用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追求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形成。那么从学生需要出发, 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将会拥有很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程, 教师拥有更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专业素养, 学生的学习也将更适于社会的发展。这将是一种三赢的局面。校本课程开发任重而道远, 需要更多的学校、教师关注课程开发, 关心学生发展。

石油的校本课程 篇2

一、充分发挥文化和学校特色, 充实“熏陶+培养”互补的校本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 而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因此, 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 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学校, 服务于教育, 开创出“熏陶和培养互补”的校本资源开发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大家都在寻找的学校教育的新“增长点”。

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从大处说: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学生、办学理念, 往小处说, 学校的制度文化、校纪、校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的, 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到静态的, 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诗化都属于校园文化资源的范畴。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 但也各有不同,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 积极创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 潜移默化, 具有“桃李不言, 不自成蹊”的独特作用, 更应挖掘创新。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还要注意它的时代性, 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 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 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 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 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使之产生辐射力, 筑成塑造力,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 充实“实践+创新”并举的校本内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 其内容与社区生活和学生生活发生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各类课程资源中, 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社区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 是开展校本课程最好的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所在地区背靠长江, 南临京杭大运河, 沪宁高速是本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经济发达, 有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 享有江苏“小温州”的美誉, 这里更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之歌》就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课题。通过深入实践活动, 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 创造性被激活了。同时,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使其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时代和潮流特色, 确立“时尚+实用”共存的校本宗旨

调查发现, 80%的学生有上网的习惯, 60%的学生在使用QQ聊天工具, 30%的学生关注影视文艺动态, 40%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 20%的学生有看新闻或其他内容的习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 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 眼界较广, 张口网络“新”词, 闭口时尚“潮”语, 如果此时, 教师稍有懈怠, 便会“OUT”了。因此, 我们每位教师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时时把握主动权, 与社会接轨, 与时代接轨, 与学生接轨, 切实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 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的一代新人。因此,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时代潮流等因素, 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纳入课程, 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四、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与作用, 开创“社会+学校”同行的校本模式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 但它的旨趣决定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合作,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社会参与力量中, 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 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因为每个班的任课教师只有几位, 而每个班学生的身后却有数位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珍贵的、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只有通过让学生共享到各位家长提供的校本资源, 学生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 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不仅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言献策, 提供思路, 还能及时反馈信息, 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家长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以增加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确切性。

石油的校本课程 篇3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领域、学科和模块的设定, 校本课程方案的规划, 围绕目标选择的课程内容, 包括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实施的过程性管理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都会折射出一所学校所秉承的办学理念, 并通过课程的管理, 体现出学校的精神价值, 这本身就是一所学校所坚守的教育哲学标准。因此, 一所学校追求什么样的人格之道, 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评判和道德标准, 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它所教育的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规范实施, 不断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品格,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 教师群体信奉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 就会有意识地影响甚至是左右一个地域一代人的发展, 这是兼顾地域差异、以学科为教学单元、注重共性层面为主的国家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正是基于此, 学校就应当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塑造学校教育价值、体现学校教育追求、彰显学校教育个性的重要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就是基于“人的发展”, 促进各个层次学生选择发展方向、发展深度和发展纬度。通过“固定必修”、“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课程类型, 既突出学校共性的要求, 从而体现学校共有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 同时又为学生选择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均衡与差异并存, 体现了学校教育关注生命的伦理要求。

固定必修是学校在校生必须全部学习的课程, 这些课程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价值, 表明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所有学生应当具有什么素养, 能有效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价值所在。固定必修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文明礼仪和心理辅导、数学思维方法、人文与社会通识知识、科学与生活通识知识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六大课程。学校规定课程符号和模块标示码, 以利于学生选课和统计。对学习量、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应有统一的要求, 采取区分性评价, 纳入学分认定范围, 来强化学校主体精神对学生的影响, 这是学校个性化教育价值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为体现学生对教师资源选择的权利, 这类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行班级进行选课走班。

限定选修是指基于学生兴趣特长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从文理学科倾向角度, 结合国家课程的相关要求, 拓展学科视野, 提高潜质学生发展的能力开设的课程。这类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原有的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 引入一些原本不属于国家课程内容范畴的课程资源, 从校本课程的角度将之重组, 以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的课程。它是学校对于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阐释, 是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基础, 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 属于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系列。此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 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与选择性。它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 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 可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也可以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此类模式能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 结合教师资源的发展实际进行开发与实施。对于广大的农村高中来说,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 校本化的课程还没有完全走向规范, 学校教育文化有待于重塑和建设的初期, 这不失为一条积极富有成效的课程研发之路。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两类问题的出现:一是如何自成系统, 不能仅仅是学科兴趣活动的延伸, 也不能仅仅是学科教学的零碎补充;二是防止成为应试教育的借口, 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自由选修是依据学生兴趣和发展特长, 对课程类别和学习过程自主选择的课程。包括活动类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学校通过社区资源的利用, 社会团体和地方文化场馆的使用, 以及对政府和厂矿企业专业人士的聘用, 构建畅通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一、校本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水平和需要, 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定。一方面, 课程目标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规律, 它既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广度和深度, 又制约着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参与实践的数量。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会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而完全依照学校预设, 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因此, 课程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核心, 要使课程满足学生需要, 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课程的基本功能是育人, 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此, 在课程决策过程中, 不仅要做好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准备好充足的精神食粮。

为突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的目标指向性, 学校应当加强校本课程的选修数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量和学习成效的评定, 以防校本课程的实施成为一种形式。

1.校本课程规划过程中不同年级侧重点的管理。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 以“文艺与人生”为主题, 偏重于人文教育, 要求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训练, 让他们学习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学校要创造条件提高军训的规范化程度, 加强国防意识教育, 提高地方地理知识和历史沿革文化教育, 把这些内容和国家课程一样审视对待。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要贯穿到整个高中生活中, 突出学校精神对学生精神特质的锻造, 使每一位从校门走出的学生都带上这所学校厚重的文化烙印。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 以“人与自然”为主题, 加大相近学科的综合力度, 逐步建立以专题为形式的校本课程“模块”, 将各学科的知识、学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通过问题和场景信息贯穿始终。要逐步开设探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寻过程, 并能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达到实证的目的。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 以“我与祖国”为主题, 偏重于德育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包括世界文明与中国、现代科技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等系列专题讲座, 让学生能从现实的国情和国史出发, 确立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要通过相应规模的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的形式, 让学生理解真实的社会, 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学生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了解人, 自然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 以“我的未来”为主题的人生观教育,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训练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在设计研究题目、实施调查、实验、制作、发明等研究活动中, 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题结果能有一定的创造性。

高二、高三之间的暑假、寒假和法定节假日, 以“社会实践”为主题, 各年级依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由教科所、德育处、团委指导, 年级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包含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到本区的街道、居委会和所在的村庄挂职锻炼, 获得对社会实际的深人体验, 锻炼社会工作能力, 结合挂职锻炼, 提出合理化建议, 直接参与社区服务。

2.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除“固定必修”外, 对于其他两类校本课程, 学生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愿选择, 既可以对校本课程种类选择, 也可以对修习数量和执教教师进行选择, 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可以选课走班。为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连续性和规范性, 对于选课必须有一个相对的限定。一般来讲, 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月 (八课时) 内选课走班不能超过两次。如太频繁, 课程相对的连续性无法得以保障。即便是选课后的上课, 学生接到年级正式上课通知后, 应该按要求认真参加学习, 不得随意缺课, 为保证学分认定的规范性, 学校对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量必须给予必要底线限定, 同时要通过抽查的方式, 加大校本课程学习质量的检查。学校的

3.对校本课程学习的量和质性的评定。对于学生在校本课程修习过程中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如下表:

学业成绩评价既看重学习的结果, 但更重视学生在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以综合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注重鼓励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过程中, 坚持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原则。指导教师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参与程度和态度、体验的深度、相互协作的情况以及资料收集整理情况等方评价面进行评价, 可以采取评语的方式, 也可以是等级评定。

规定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必须把校本课程的选修作为高中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不仅仅对固定必修的质量有要求, 而且对“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的数量和选修的学业质量都应当有相应的规定, 这对于学校实现教育价值, 体现办学特色, 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化素质的提高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

为体现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 学校应当做好《校本课程方案》的培训力度, 除了必要的校外专家支撑系统的支持外, 要依托本校的名师, 从学科的角度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实践示范, 促使广大的教师能对“学科”产生真正的理解和积极的关注。提高校本课程目标规划的人文性, 加大校本课程研发的科学性, 突出校本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评价的人本性, 推动校本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1.校本课程目标规划的人文性。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关系着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陈述。从校本课程的预设上来看, 任何课程都应当有明确的“行为目标”, 但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完善的开放性过程, 我们不应当把鲜活的“经验性课程”封闭成一个独立的自我循环系统, 而应当不断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先验经验, 优化未知的课程资源, 加大整合的力度, 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兴趣点的同时, 有效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一个相对宽泛的框架下, 给师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让校本课程成为师生进行生命创造的一种展现。这种基于学生需要、社会需求和兼顾学科发展并重的课程, 是目前国家课程 (主要是学科课程) 采取“学科本位的课程论”所无法做到的, 真正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是真实意义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设计原则, 具有真实意义的校本生命存在性。

2.校本课程框架研发的科学性。有了明晰的校本课程目标, 基于什么框架进行研发是一項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单纯依靠学校的“课程管理”机构, 或者为数不多的名师实施研发, 不仅力量薄弱, 课程开发种类少, 而且很难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到头来只能是一种空谈, 校本课程也就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校本课程研发, 学校既要坚持“全员参与性原则”, 又要注重“精品引领性原则”, 既兼顾广大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的积极性, 又要注重“优质”校本课程对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长远意义。

以某某学校“模块”研发中提出的课程名称为例:

语文类拓展:中国当代名家名作、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作文讲读、新诗欣赏与写作、写作探索、先秦散文研读、西方现代作家作品、文言文阅读指导、文言文基础提高、通俗文学讲座、唐宋散文研读、唐宋八大家文选、趣味唐诗、朗读艺术、演讲与辩论、古典诗词鉴赏、美国文学、古文欣赏、《聊斋志异》专题研究、影视评论、文学作品赏析、“楹联文化”、“课本剧社”。 (开发单位:语文教研室)

历史类拓展:中国文化史略、断代史通讲、评点历史人物、《二十四史》选讲、古籍典藏的识别与鉴赏、历史学科中如何做研究性学习、宁阳历史遗迹访谈、走进文庙。 (开发单位:历史教研室)

政治类拓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基金与股票、房地产开发、市场调节、银行信贷。 (开发单位:政治教研室)

地球科学:旅游地理、地质与古生物、气象观测、酸雨测定、地震预测与防震, 灾后如何逃生和自救, 认识海啸, 我国自然资源的“鬼怪”现象, 地球科学热点问题等。 (开发单位:地理教研室)

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括同伴关系、早恋与友谊、尊师与自爱、发式衣着与个性;

营养健康包括讲解自然食品和有机合成食品的营养价值、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食物添加剂的使用和效果, 身体健康教育, 包括吸毒、酗酒、抽烟、性病的危害和法律限制。 (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生物教研室各自承担所属范围内容)

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为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突出社团类活动课程的开设与课程化实施。发展文学社, 建立“话剧社”, 成立非音乐专业学生组成的“音乐合唱团”。

学校应当搭建各类舞台 (如开展教学研讨、带教) , 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 并明确规定每位任课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任务。如在3年内必须开出1~2门校本课程, 开设课时累计不少于80课时, 计入教师的工作量。激励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学生的需求, 结合自身的优势, 努力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校本课程开设形式上, 既可以是某一教师单个讲座 (一个课时独立完成) , 某一教师一人承担一个系列 (或者分为几节课来讲) , 也可以是教研组几位教师共同承担一个系列, 作具体分工。以上措施, 有效保障了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建设作用, 对于繁荣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意义。

3.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管理。为使校本课程成为真实意义的课程, 学校要规范课程研发与申报、课程选择性学习、学习量和质性评定等课程管理与评价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的管理:应当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和地点。教师在接到教务处下发正式开课通知后, 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 做好学生出勤记录 (如有缺席应及时报教务处, 由教务处通知年级) 。

(2) 做好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在开课第2周向教务处上交课程教学进度表, 并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 经教务处同意后执行, 执行意见上交校本课程委员会。

(3) 教师应根据学校要求, 做好所开设课程的学生考核工作, 并认真对学习量、学习态度和成效进行公正地评定, 在学期结束前 (或课程结束后) 应将该课程实施的书面小结交校本课程委员会归档。

(4) 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和成效进行的自我评价, 纳入教师诚信档案中, 以督促自我工作。同时教师应当把所开设校本课程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中, 作为学校评等评级内容之一。学校应当把所开课时记入教师工作量, 各年级应当负责教师工作量的统计与考核。

三、建立必要制度, 保障校本课程的规范实施

1.必要的组织建设。成立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由各相应处室人员组成。

(1)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做好校本课程方案的计划和修订工作, 组织实施小组做好校本课程宣传、过程检查和选课指导工作。

(2) 校本课程管理应以年级为实体, 各年级主任是校本课程开设、管理和评价的第一负责人。各年级要做好学生选课指导的宣传和选课登记工作, 并对学生的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做好充分的记录, 收集学生的成果, 组织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成效进行评价。年级做好校本课程资料收集、归档工作和学业评价的工作, 纳入教师工作量和补贴中。

(3) 德育处、团委 (主要是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部分内容) 、艺体处、信息中心和学科教研室 (主要是基于学科的拓展性课程的开发) 组织开发校本课程。

(4) 年级和各处室将校本课程的开设计划、课程、过程性材料、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学分认定材料进行整理, 每一科目或模块形成完整体系, 上交课程委员会。

(5) 教务处、德育处、信息技术、团委和艺体处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检查和对教师的考核工作 (收交过程性材料和年级评教的考核成绩) 。

2.制度保障。

(1) 校本课程申报与审议制度。教研组指导年级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 根据反馈的意见, 由教研组确定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块, 形成方案进行实施。学校同时应当向家长征求意见, 以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最后综合年级和教研组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的门类。校本课程采取申报审批制度, 可见下表: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利于改善教学行为, 应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三根支柱。学校必须认真研究、深切理解办学理念, 通过具体的校本课程的行为目标, 以及科学的课程评价 (包括对校本课程自身的评价、对教育过程的评价、绩效评价和对学业的评价) 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哲学定位, 这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促使教师产生深层意义的价值认同, 从成功中获取精神的归属感, 有效构建教师群体的道德生活, 以此反映学校的价值追求。这应当是校本课程追求“校本”内在价值的重要价值。

摘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 从学校的教育价值来定位校本课程的规划, 制定具体而翔实的校本课程“领域”目标, 不断加大学科整合的力度, 突出以名师为核心的课程论证过程, 立足于校本, 科学规划, 有效研发, 规范实施。通过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规范实施, 不断塑造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品格,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小议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4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 挖掘课程资源, 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 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 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弥补其局限性。

(1)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 让学生最快乐地成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 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小学生。

(2)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改变学习方式,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 通过学习, 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 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 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 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 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 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合作性

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与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 发挥群体智慧。

2. 民主性

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 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 喜欢学什么, “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 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 开放性

校本课程开发时, 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 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4. 灵活性

校本课程开发时, 不应求全、求大、求新, 而要立足本校实际, 量力而行, 逐步完善。

石油的校本课程 篇5

如果我们把不同的班级加以比较时, 就会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 在理想追求、行为方式上, 确实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不是教师有意造成的, 但是它却潜在的, 以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这个班级中的学生。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果班主任能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有机地结合本校校本课程的目标, 就能创建出既符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宗旨, 又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主题。

主题是中轴, 计划是支架。一个好的主题还需要拟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才可以实施。所以, 在确立主题的同时, 还需要拟定一份相对应的计划。如我校的校本课程是“和雅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增广贤文》《百孝经》《论语》等国学古训, 弘扬古人“以和为贵, 以雅为品”的优良思想, 教育学生讲雅言、行雅礼, 做一个品行兼优的“和雅”之人。在创建班级文化的时候, 我校的班主任结合“和雅教育”这一主轴, 制定了以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主题及计划。

1.一年级二班的学生年龄较小, 很多最基本的生活学习礼仪习惯还没有养成。对此, 班主任就结合学生情况, 创立了“学习《弟子规》做个好孩子”的班级主题, 计划开展以下活动: (1) 评选“家庭班级好孩子”。 (2) “我心中的好习惯”绘画展示。 (3) 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限时穿着、收拾东西的竞赛) 。 (4) 我向古人学礼仪、《弟子规》背诵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

2.四年级二班的学生活泼好动, 但常因一些小事打架。对此, 班主任就结合《增广贤文》的学习内容, 创建了“学‘贤文’做友爱之人”的班级主题, 计划开展以下活动: (1) 怎样才是好朋友辩论赛。 (2) 我是故事大王 (以友爱为题讲故事比赛) 。 (3) 学贤文传美德诵读 (诵读《增广贤文》) 比赛。 (4) 我和我的好朋友绘画作文比赛……这样就能教育学生与同学友爱相处。

3.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听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比较喜欢看电视或上网聊天, 学习不自觉, 懒于参与家务劳动, 不仅不接受家长教育, 还出言顶撞。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教育, 班主任结合国学《百孝经》和本班学生善于写的特长, 创建了以“学孝诵孝懂孝”为主题的班级文化, 计划开展以下活动: (1) 夸夸我的爸爸妈妈绘画、作文比赛。 (2) 感恩父母诵读《百孝经》比赛。 (3) 我是孝子评选活动。这样就能教育学生理解父母, 感恩父母。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班级特色, 这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做到的事情。只要每一位班主任细心观察, 花点心思和时间, 肯定能确立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与计划。

二、实施活动, 人人都是主人翁

确定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主题和计划后, 接着就需要开展相应的活动。活动的深入展开是创建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班主任必须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能动地生成、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 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 我们的班级工作应更多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 即让学生真正担当起主人翁的责任。

(一) 培养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班干部团队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 如果能组建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班干部团队作为“火车头”的话, 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 班主任在实施活动的第一步是组建班委会。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 班干部通常都是由班主任选拔出来的。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班委会的组建如果通过学生民主投票选举的形式产生会更具凝聚力和影响力。因为学生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作为对象, 而这些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常被教师表扬的、学习成绩好的或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所以通过学生选举出来的班干部更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班委会组建后, 班主任还需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以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团队。

(二) 让墙壁“活”起来

在班级文化的创建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 使它成为教育宣传的主阵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是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是师生共同拥有的一个“大家”。认真布置好教室, 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品德陶冶, 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室布置营造成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 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会觉得舒服, 劲儿十足。而且, 教室布置可以充实师生的生活内容, 促进师生的教学效果, 并达成教学的目的。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 不但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想象等能力, 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展现自我才能,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塑造班级凝聚力, 增强集体荣誉感, 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个性与自主精神。

1.一年级二班的班级主题是:“学习《弟子规》做个好孩子”。班主任可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结合《弟子规》的学习内容进行绘画。以绘画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好孩子”画出来。接着, 教师可再加上注音的文字描述, 使作品图文并茂, 并张贴在教室的墙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加深了教育, 课余时间欣赏一幅幅自创画时又得到了教育。就这样, 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了图画中人物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 行为习惯也大有改观。

2.四年级二班的班级主题是:“学‘贤文’做友爱之人”。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剪”的特长, 班主任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环保材料, 如纸皮箱、塑料瓶、旧的包装袋、一次性餐具等, 把《增广贤文》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巧手做成各种各样的挂饰装扮自己的班级, 使学生通过活动从思想上行为上得到教育与熏陶。

3.五年级一班的班级主题是:“学孝诵孝懂孝”。班主任可结合本班学生喜欢收集资料和善于“说”的特点, 开设“夸夸我的爸爸妈妈”“感恩父母”“孝顺论坛”等班级园地。对此,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剪报、上网、采访等方式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再经过精心的处理, 做成各种各样的图文并茂的卡片, 用于布置教室。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受到了教育, 从而会理解父母, 感恩父母。

总而言之,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它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可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使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观。而且,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对不断提升学校形象, 丰富学校内涵, 创建学校特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特色办校, 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特色人才。班级是学校的细胞, 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而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创建班级特色文化必须以本校的校本课程为主轴, 以本班学生的专长、兴趣爱好为支架创建本班的班级特色文化氛围。

关键词:校本课程,班级文化,特色主题,主体作用,教室布置

参考文献

[1]杨婷婷.浅谈创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J].山东青年, 2014 (3) .

石油的校本课程 篇6

校本教材是国家为了改变过去“大一统”的教材做法, 挖掘校本资源, 整合学科资源, 开发具有乡土人情, 符合本地特点, 展现本校特色, 弘扬校本文化, 提升本校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的一种教材形式。当前的校本教材形势比较单一, 以文字教材为主, 缺乏校本电视教材。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 数字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优越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其生动逼真的画面再现和声画结合, 能够突破远近、大小、虚实、零整、时间、空间等的限制, 与多媒体课件相比毫不逊色, 而且在形象生动逼真方面还有着多媒体课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视频的优势, 开发校本电视教材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说容易实现、容易促进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也更有利于展现本校特色和弘扬校本文化。

二、基于校本课程特点的校本电视教材的内涵

1. 体现目标性——校本电视教材的方向。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 其基本目标都是一致的。数字视频能够将技术技能和艺术美感相结合, 能够将视觉感知和听觉感受相结合, 能够将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相结合, 以一种独特的视听艺术美感体现教材的目标性, 立足于补充国家课程。这是校本电视教材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也是校本电视教材必须确定的航标。

2. 突出实用性——校本电视教材的价值。

校本电视教材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要结合乡土人情和地方特色, 借助电视特有的表达力和艺术美感展现教学内容, 重在实用。过去“大一统”的教材形式就是不适合各个地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以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融入地方文化并突出本校优势的校本电视教材, 实用性是其最重要的价值。

3. 达到通俗性——校本电视教材的特色。

校本电视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符合乡土人情, 突出地方特色, 能够被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的师生所接受, 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所以校本电视教材就是要充分借助数字视频的优势,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突出校本教材的魅力。

4. 倡导趣味性——校本电视教材的追求。

数字视频将电视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那就是数字特技的运用、数字化的制作手法。校本电视教材恰当地融入了变化多端的数字特技、夹杂艺术韵味的静态照片、点缀一定的艺术文本、集成生动逼真的三维动画、配合真实感人的声音效果、辅以一定的教学游戏情节, 就非常容易实现校本电视教材的趣味性, 发挥校本电视教材寓教于乐的作用。

5. 彰显个别性——校本电视教材的魅力。

校本课程不仅仅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一个简单补充, 其体系中还蕴含着学习者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养分及富有地方色彩的珍稀微量元素。所以校本电视教材要结合校本文化的特色, 以更加优美的“姿态”展现出个别化的魅力, 做到形式灵活、内容新颖、优点突出、个性鲜明。

6. 扩大开放性——校本电视教材的延伸。

校本电视教材既可以用作课堂教学, 也可以用作个别化学习, 还能适合远程教学。虽然它体现的是校本文化和校本特色, 但在使用上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本校, 将这种特色延伸到校际间, 如同汉人穿上少数民族服装一样, 一定有别样的感觉和收获, 可以进一步扩展校本电视教材的价值和意义。

三、基于校本课程目标的校本电视教材的设计与开发

1. 校本电视教材的设计。

校本电视教材的设计要以教学设计的思想为指导, 融入数字技术, 渗透创新元素, 以独特的视角把知识点渗透在视频信息中。如标题的新颖别致、内容的生动逼真、重点的突出、难点的解析、结构的严谨、片段的完整等。校本电视教材的设计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 尊重教材标准。校本电视教材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它的本质还是教材, 因此必须符合教材的标准。

第二, 展现校本特色。校本电视教材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要融入本校师资特色、学生特色、环境特色、文化特色、乡土特色等。

第三, 利用技术支撑。校本电视教材需要视频技术的支撑, 如视频录制、采集、编辑、特技、压缩、转换、合成、输出技术等。

第四, 通过艺术提升。电视艺术是电视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电视长足发展的基础。校本电视教材必须融入艺术元素, 以电视文化特有的美感展现校本教学内容, 以一种趣味性和艺术美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以便于激发他们主动思维。

2. 校本视频素材的拍摄。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视频设备早已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我们的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字DV或者其它视频录制设备足以完成校本视频素材的拍摄。视频拍摄的基本要领:平、准、稳、匀;镜头运用的技巧: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拍摄技巧的运用不能随心所欲, 而是要依据教材内容本身的情节和事实, 巧妙、恰当地选择镜头技巧, 以特定的手法展现特定的情景。视频教材的拍摄必须保证画质清晰, 画面稳定, 选材典型, 景别恰当, 主体突出, 色彩自然等。

3. 校本视频素材的编辑。

拍摄好的视频素材需要经过画面剪辑才能成为前后连贯、符合逻辑、表达完整的校本视频教材。对于条件有限的学校来说,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脑, 如友立 (Ulead) 公司提供的绘声绘影视频编辑软件或者Adobe公司的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来完成视频的编辑。下文以绘声绘影的视频编辑软件为例进行阐述。

校本视频素材编辑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视频采集。将数字DV的视频输出端与电脑采集卡的视频输入端连接起来, 用数字DV进行播放。运行视频编辑软件, 在“菜单栏”下面选择视频采集命令, 在弹出的窗口选项中设定好采集格式, 点击确定后开始画面采集。当然, 有的数字DV是硬盘式的存储方式, 摄录的是数字信号, 直接可以将存贮的视频拷贝到电脑硬盘上进行剪辑。

其次是画面剪辑。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次序和逻辑关系, 从视频素材管理库中选择相应的画面镜头, 按住鼠标左键不放, 依次拖放到视频编辑的轨道上。再根据预览情况选择“入点”和“出点”, 利用工具栏的“剪刀”进行精确剪辑, 使前后画面衔接成表达一定完整含义的语言段落。

第三, 视频特技的运用。视频特技可以分为过渡特技和画面特技。需要说明的是, 特技效果繁华多样, 需要慎重运用, 要根据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要营造的画面氛围、内容的内在情绪状态、音乐的节奏、韵律等来进行综合考虑后, 再进行恰当的选择, 千万不能滥用。

4. 校本教材字幕的制作。

字幕是校本电视教材的基本构成元素。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用画面语言来进行表达, 这就要借助一定的视频字幕加以辅助。视频字幕具有说明画面、强调重点和难点, 前后衔接与过渡等作用。具体制作方法可以在绘声绘影的菜单栏单击字幕命令, 打开字幕制作界面, 输入自己需要的文字, 设定字体、大小、颜色、位置、运动方式等, 再点击保存, 就可以看到制作的视频字幕与画面的叠加效果。视频字幕的格式设定一定要和画面基调相吻合, 否则就会破坏画面的协调性。

5. 校本教材声音的编辑。

将需要的音频录制好后调入素材管理库, 再从音频素材管理库中将音频片段分别拖动到相应的音频轨道上, 利用剪刀工具对音频片段完成前后的剪辑, 制作音频片段开头的淡入和结尾的淡出。最后通过预览和监听来调整音频片段的准确位置, 以保证声画同步。

6. 校本电视教材的合成。

加上片头和片尾, 所编辑的校本视频教材就具备了雏形, 需要输出。在“菜单栏”选择“共享”, 从弹出的输出窗口中选择输出路径, 并设置输出格式, 如VCD格式、DVD格式、VOD格式、RM格式、RMVB格式、WMV格式、ASF格式等。不同的视频格式决定着输出效果和文件大小及运行环境。原文件经过视频合成输出后, 就变成了电视作品, 即所开发的校本电视教材。

四、基于校本课程价值的校本电视教材的利用

1. 准确把握校本电视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校本电视教材是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适合乡土人情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 它不是替代品, 也不是陪衬或装饰品, 而是有着实实在在价值和意义的教材。应用中需要坚持科学运用、合理运用, 使校本电视教材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 充分发挥校本电视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校本电视教材的优势集中表现在“真”、“美”、“全”。“真”是因为它的信息再现真实、自然, 和实物原形完全一样, 真实的信息呈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美”是因为它的艺术美足以激发人的灵感进行高级思维, 美的艺术感染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是因为它的综合符号信息 (字幕、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 再现能够达到信息完整表达的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认识。

3. 大胆创新校本电视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用法。

校本电视教材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 其信息内容再现形式多样化、技术处理手法数字化、存储永久化、操作智能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电视教材不断升级与更新, 而不再局限于常规的大班级教学演示和单向播放, 可以适应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所以, 大胆尝试和创新校本电视教材的使用方法, 有助于校本电视教材的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4. 有意加强校本电视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评估。

任何形式的优秀教材, 其优点都是有限的, 缺点也是不可避免的, 校本电视教材也不例外。所以, 对于校本电视教材的使用, 要以科学的方法配合客观的态度来正确面对, 必须明确知道校本电视教材不是万能的, 更不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开发前的诊断性评价, 使用中的过程性评价及使用后的总结性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评价, 才有鉴别;有了鉴别, 才有改进的机会, 由此, 通过客观评价来保证校本电视教材的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熊梅, 脱中菲, 王廷波.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 2008, (2) .

[2]王雪兰.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教材的含义及其选择和运用[J].新课程研究, 2008, (5) .

[3]陈宗让, 李骥平, 李晓铭.教学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7) .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3.

石油的校本课程 篇7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宝山区初中化学学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各校目前化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现状。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目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二是目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状况。这次调查采取整体抽样的原则,目前宝山区共有初中化学教师85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共有55人,每所学校至少有1位教师参加了调查,调查样本基本覆盖了全区各校的化学教师。

二、分析和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校本课程开发是落实国家课程的必然要求

在参与调查的55名教师中,有71%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编制校本教材,认为不需要编制校本教材的只占9%。55名教师中,7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最有利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2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最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见表1)。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2. 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从此次调查情况来看,我区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准确的认识(见表2)。在被调查的55名调查者中,有4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要开发基础课以外的拓展和探究内容,35%的教师认为要开发生活中的化学,20%的教师认为要开发趣味化学。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有准确的了解。在55名被调查者中,4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27%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这表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功能有很深刻的认识。

3. 教师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参与度不足

在被调查的55名教师中,83%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化学校本课程。认为学校有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师只占17%,这表明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本校的化学校本教材。在已经开发校本教材的学校中,只有33%的教师是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51%的教师没有参与,15%的教师被动参与(见下页表3)。这表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校本课程开发缺少教师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吸收教师的建议,没有调动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4. 开发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55名教师中,有60%的教师认为初中化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时间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而认为缺少专业指导的占27%,认为课程资源和经费短缺的占13%,(见下表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为教师减轻负担,使他们有时间去开发教材。同时,专业指导的缺乏也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由于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化学学科,因此很难把调查的结论推及其他学科,因为学科之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不应该抹杀学科的差异来探讨课程校本化的问题。但本次调查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对于思考课程校本化问题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里结合上述调查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对当前国家课程校本创新进行一些探讨。

1. 校长的专业引领能力是课程校本创新的关键所在

课程校本化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质量主要体现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校本课程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制方式和呈现顺序等方面,尤其是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所在。如何在国家课程大纲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知识,如何在选择之后,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编制校本课程的内容,如何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和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适当的空间,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是很难解决的。校长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引领能力,能够鉴别校本课程的水准,引导教师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如果校长不具备这种专业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现很多雷同的校本教材就是因缺乏专业引领而导致的结果。课程领导与校本创新是相互依赖的,没有课程领导,何谈校本创新,而课程领导的关键在于校长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引领能力,至少应该具备对校本教材的鉴别能力。如果没有专业的课程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2. 教师是课程校本开发的主要力量

学校要正确地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上述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有准确的认识,对参与校本课程有积极的动机,但如何引导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认识到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尚有不足。国家课程理念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中,还体现在国家课程背后的设计理念上。对这种理念的准确领会,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理解,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为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认识国家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3. 课程校本创新的关键是内容创新

上一篇:保险业下一篇:囊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