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2024-06-05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通用9篇)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工作应当创造条件使用双语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本人于暑假期间进行了对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咨询,希望给本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案例,从而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及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压力。北京石油大学本科课程(不含英文类课程)共约490门,其中双语课程为20到50门,其中双语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及实际情况大致如下 :

一、双语教学课程分类

北京石油大学目前条件下,双语教学指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双语教学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英文教材英语讲授;英文教材双语讲授;英文教材汉语讲授;中文教材英语或双语讲授。

各院(系)、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类别。暂不具备条件进行英语授课的课程,可以采用以中文教材英语或双语讲授或英文教材汉语授课起步,逐步过渡、分步到位的方法。

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原则

l.各专业制定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选择地从一年级开始,每学年开设一门双语课程。低年级双语教学重点放在英文教材使用上,逐步实行中英文讲授;

2.教材尽量选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指直接采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对问题的提出、展开和解决会有许多与国内教材不同的地方,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3.狠抓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双语教学的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进修,提高英语授课水平;

4.学生的平时作业、小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尽可能用英文完成;教师批改作业也要求用英文;鼓励学生在课上及课间用英语提问;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英语的表达方法;

5.鼓励采用多媒体教案,以增大双语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6.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7.创建校园英文环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氛围的整体建设,如英文板报、校园英语广播等;

8.双语教学以提高课程总体教学质量为目的,不要为设双语课而设双语课。

三、示范性双语课程建设

北京石油大学各教学院(系)、部两年内至少要建成一门示范性双语课程,建设经费从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经费中支出。

示范性双语课程要求选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开发和研制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组建由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的主讲教师队伍,使用英语授课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60%以上。

四、双语课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渠道。教师可以在国内进修,也可以出国进修。学校根据各院(系)、部的双语课程建设规划,每年选派5至10名承担必修课教学的教师出国进修,进行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师培训工作。

在国内进行双语教学培训的教师,其国内进修的费用由学校负担。

对于学校或国家选派的公派出国人员,要求在出国期间进修一门本科必修课的双语教学课程,回国后承担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五、双语课程教学的相关政策

为了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拟采取以下相关政策:

1.凡在国内参加双语教学培训的教师,国内进修期间可以减免相应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工作量,回校后承担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2.凡学校选派出国参加双语教学培训的教师,其出国进修按照学校公派人员的管理规定执行。

3.对于学校或国家选派的公派出国人员,回国后承担一门本科必修课程的双语教学,作为其回国后的考核内容之一。

4.凡未参加进修且承担用双语课程教学的工作者,其教学工作量按照课堂学时的1.5倍计算。

5.在下一轮岗位聘任工作中,凡应聘A类岗位者,应满足下列三条中的一条:(1)任职期间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或讲义一本;(2)任职期间有完善的多媒体课件;(3)承担一门本科必须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2011年8月20日

梁中云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2

1 引入高质量的原版教材并结合相应的自编教辅教材配套使用, 使原版教材本土化

清华大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从1996年就开始使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英文教材并进行全英文授课。《生物化学》教学团队使用国际流行的经典英文教材Lenhninger’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同时结合该教学团队翻译的中文版和Stryer等编写的Biochemistry作为主要参考书, 配套使用。该教学团队在授课的同时, 还向学生引入大量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英文) , 尤其是反映生物化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文献, 并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 使学生有机会全面了解该学科的发展以及最新态势,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文献的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使用原版教材的优势在于使学生有机会大量地接触到地道的英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英文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和科研能力, 有助于学生撰写出英文水平较高的科研论文, 为学生未来在国际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学生受到自身的英文水平和文化背景的限制, 学生在使用原版教材时, 遇到一些困难:如原版英文教材中的化学专用词汇、术语以及化合物名称没有中文注释, 学生对一些化学专用词汇和术语, 只知道英文, 转换不出相应的中文词汇和术语;英文原版教材章节编排比较随意, 不拘形式, 比如:有机化学英文原版教材中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往往分散在各章中, 如羧酸、胺等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在教材的最后几章才出现, 而在前面章节的教学中, 如醇、醛、苯环支链的氧化反应、胺对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等, 需要用到羧酸和胺化合物的名称, 学生没有学过这些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在课堂上, 教师讲课提到这些化合物的名称时, 学生感到很陌生, 给学生准确理解教师英文讲解的内容带来困难["]。甚至不会用中文命名一些结构复杂的化合物, 最终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以及学习效果。

清华大学《生物化学》教学团队结合使用相应的中文教辅材料, 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把握主要知识与脉络;由于所有的生物化学专业词汇、术语及化合物名称都给出了中文注释, 增加了相应的中英文对照表, 方便了学生课后的自学和查阅。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在对高校化学学科展开双语教学时, 笔者认为, 应根据不同化学学科的特点及要求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 使用精选的、高质量的原版教材配套中文参考书, 尤其是挑选具有留学背景并在相应的化学领域中有建树的学者翻译的原版教材, 以确保双语教学的质量和双语教学的效果。但是, 原版教材在使用时, 也存在着以下的局限性:原版教材大多内容宽泛, 篇幅较长, 受限于我国学生阅读英语的速度, 篇幅过长的教材会给其造成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3];英文原版教材的知识布局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高校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目的要求, 给我国双语教师授课时增添了额外的负担。所以, 笔者认为,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高校化学教学要求, 价格适中, 由我国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自编全英版的化学教材是开发双语教材的另一途径。

2 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自编全英版高等学校化学双语课程教材

笔者曾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进行双语教学的调研中, 了解到该学院李娜博士主编的全英版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 (定量分析化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为我国开发自编全英版的化学教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性作用。这部教材英文语句结构简练, 通俗易懂, 价格适中, 便于学生学习;由于有国外学者的参编, 确保了该部教材的英文质量, 具备了原版教材“地道英语、规范英语”的风格;同时, 这部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符合我国定量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目的要求, 内容精练, 要点明晰;内容重点突出, 讲解详细;概念准确, 化学单位、术语、图表以及符号均符合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 是一部高质量的全英版定量分析化学教材。

随着近几年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加大投资的力度, 越来越多的高校专业教师有了公派出国进修、学习和获取博士学位的机会, 他们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 也极大地提升了英文水平, 为我国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以及自主开发全英版教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自编全英文版化学教材是建设双语教学教材的最优途径。

笔者认为, 在编写英文版化学教材时, 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把好语言关。在编写全英版教材时, 一定要确保英语语言的规范性, 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参编或审稿, 采用地道的、规范的英语语言;同时还应注意选用结构简练、通俗易懂的英文语句, 具备易读性特点, 避免学生因英语语言的复杂及难懂而产生心理焦虑。

整合大学英语的教学资源。可以把大学英语教师纳入到教材的编写团队里, 既可以增加大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的宽泛性, 也为其在大学英语授课时为双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准备作用。目前, 就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讲,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相辅相成, 提升学生英语思考和表述学科内容的综合素质, 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

整合我国各高校的优势资源, 联合开发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学全英版成套系列教材。目前, 我国自编全英版化学教材尚未达到成熟阶段, 各高校还是以自主探索和独立开发为主要形式。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组织各高校的中外英语语言专家和一线双语任课教师为主体的教材编写团队联合开发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学全英版系列教材。

建设系统化的全英版化学教材模式。目前, 我国自编的全英版化学教材主要是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个年级的使用, 出现不配套或断层现象。一套完整的化学教材, 除了主教科书外, 还必须有配套的实验教材、习题集、多媒体教学课件、光盘以及网络学习资源等, 只有这样, 才能逐渐形成系统化、电子化的全英版化学教材模式。

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特点和风格。在编写全英版教材时, 应能充分研究、消化和吸收原版教材的特点[4], 广泛借鉴和吸取国外原版化学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前瞻性强、语言规范等特点, 注重展现化学学科最新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等, 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做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

编写全英版教材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对我国高校从事化学双语教学一线的授课教师而言是大的挑战, 但同时也为提升我国高校化学教师全英文授课的能力, 把握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 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化学教师通过参与编写全英版版教材, 将有益于其备课、授课、指导实验到作业、辅导、考试以及课程网站建设等各个双语教学环节, 同时也为高校化学教师提供更多机会主持或参与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编写全英版化学教材无疑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基础, 使教师更好地进行双语教学。

3 结语

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通知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的教材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5]。作者通过调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双国家级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和《定量分析化学》的教材建设, 借本文推广其成功案例, 目的在于有助于总结我国高校化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 为解决我国高等院校化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建设问题尽绵薄之力, 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化学学科逐渐形成特有的双语教材开发和建设模式, 逐渐形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自编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D].教高[2007]1号.

[2]王梅, 高占先, 姜文.编写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94-95.

[3]王青, 王虹.浅谈双语教材建设[J].高教探索, 2007 (6) :184-185.

[4]赵海燕, 吴瑾瑾.对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世纪桥, 2007 (7) :115-116.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北京大学;创造性人才;教学方针;基础;专业

北京大学在1988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十六字”方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校内广泛认可。在“北京大学1993年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十六字”方针被明确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方针[1]。过去20年中,“十六字”方针在北大本科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中国大陆高校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十六字”方针仍在各种场合被反复提及,虽然其内涵已经有所变化。目前,再次对“十六字”方针予以反思,对于我国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也许是有意义的事情。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上的“钱学森之问”就是我们这次反思的起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呢?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予以清晰阐述。“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其所突破的就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那么,什么是旧知识、旧技术和旧学科呢?我们需要深入知识论层面寻求答案。

一、范式陷阱及其对创造性的制约——“加强基础”的另一面

“范式”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关键概念,这一概念作为库恩科学哲学的核心,其定义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但大体而言构成一种范式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所采纳的一般性理论假定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假定和定律的技术。范式包含三个重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明确陈述的基本定律和理论假定,第二部分是将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境况中去的标准方法,第三部分是一些非常一般的形而上学原则和方法论规定。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一种单一范式所支配的。简单说,范式就是教科书中主要传承的东西。

中学和大学教育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熟知现代各学科范式。大学教师对于某一学科范式内的工作已经非常熟悉。在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完成研究论文,也会进入并十分熟悉既有范式的方法、技术和标准。

库恩这样描述科学进步的图景:第一步,由前科学阶段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范式逐渐明晰,科学家在范式内从事解难题的活动;第二步,由于根本性的难题不能解决,发生科学危机;第三步,危机阶段后产生科学革命,旧范式被新范式革命性地替代;第四步,由科学革命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的范式得以确立。相对于尚未诞生的新学科,所谓旧学科就是当下的常规科学,其中的范式就是目前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核心。以上图景中,创建新学科的标志就是突破目前教科书所承载的旧范式。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既有的学科范式。目前基于常识的观点认为,学生对旧学科范式的把握程度是其创造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只有把旧学科范式掌握地非常熟练和深刻,学生才能创造出新的学科范式。这种基于常识的观点已经成为目前大陆教育制度的潜在逻辑。

以上认识中存在一个重要的悖论,创造新学科所要突破的恰好是旧学科的范式,所要突破的东西如何能够成为新学科范式的基础呢?一种极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如果学生对旧范式非常熟悉并精确掌握,他是否会对旧范式产生某种信赖(而非怀疑)甚至信仰,因而不愿意或者说更加难以突破旧范式呢?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那么教育活动就不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而是在培养旧学科的忠诚者和维护者。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被培养为旧学科的忠诚者,那么新的范式将难以被创造出来。在以上科学进步的图景中,库恩指出了这种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囿于某一范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这是一种严重的缺陷。

这里,与范式的持续深入学习相联系会出现一个新概念:范式陷阱。也许在旧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在旧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陷入旧范式陷阱越深,越难以跳出陷阱而做出创造。例如,地心说时代的状元们以及其他的成功者,越不愿意也难以推翻托勒密的天文学范式而创造出哥白尼范式取而代之。例如,在冷兵器时代功夫范式中沉浸越深者、那些四十几年习练一指禅者,陷入功夫范式越深,他们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创造出子弹范式,创造出有关火药的现代化学知识、有关弹道的力学知识、有关铸造的材料知识,有关扳机和撞针的机械知识。这就是范式陷阱对创造性的制约,也是中国大陆教育“零诺贝尔”现象在认识论层面的回答(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其小学即辍学,因而其成功不是中国教育的功劳)。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与佛学中的“所知障”概念非常相似。“所知障”指一个人的所知会构成他认识和创造新知识的障碍。不进入所知障的状态就是所谓“初学者的心态”(Beginners mind)。乔布斯本人是信仰禅宗的佛教徒,因而曾对“初学者的心态”有所定义,“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乔布斯2005年受邀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针对创新提出的关键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最佳汉语翻译是“留白”,也是不进入范式陷阱的状态。

范式陷阱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因为八股和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范式陷阱,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整体深陷其中且心甘情愿而难以自拔。范式陷阱这个概念,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个时代,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多个革命性创新者都是大学肄业者的原因,这些人中包括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 DEL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还有拍出《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这两部全球票房第一、第二,同时正在引导电影3D革命的导演卡梅隆。没有通过现代大学持续深入的学习而陷入既有范式陷阱之中,是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范式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韩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曹雪芹、蒲松龄都是拔贡。”状元就是在八股的范式陷阱中沉浸最深者,而毛泽东同志提到的李白、杜甫、曹雪芹都是文学领域的创新者!

在建立了范式陷阱概念之后,我们看到了“加强基础”的另一面。加强基础会培养出在既有范式中的成功者,或者说成功的常规科学家,但同时因为他们对既有范式的熟悉和信仰,使得他们在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中面临着更加难以克服的困难,更大的“所知障”。这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答,也是对“加强基础”的反思。

在“加强基础”之后的本科教学,大约会在以下方面呈现新的状态: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既有范式的怀疑和批判。

小班研讨课的增加和深化。小班研讨课在知识论层面与讲授课存在根本不同。讲授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确定的知识,研讨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知识,并且持续引导学生怀疑这些知识,包括对既有范式的怀疑[2]。

减少本科生结构化教学总量,有助于学生适度疏离范式陷阱。

考试模式的深入改革,包括实行考题公布制、考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发散性试题、评分制度由百分制向等第制的过渡、试卷返还制度。

奖学金改革,使得奖学金制度的基本逻辑由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向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本科生科研和创新工作进行根本性转化。

突破招生工作中“状元招生观”,并在突破之后有新的观念和制度建设[3]。

二、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是专业设置改革的方向——从“淡化专业”中走出来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本科专业,特别是工业院校的本科专业有许多是按行业、产品或工程对象划分的,其分类标准是行业、产品和工程对象。这种情况来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的主管部门为了对口分配会给专业戴上很细、很窄的“帽子”。“十六字”方针中“淡化专业”即指专业不能设置过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504种专业合并为249种,其主要理论依据即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199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有人提出搞更宽口径的专业目录,我认为可以考虑。我们计划5年后再搞一次,使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这一计划当然没有实行,但充分表明专业粗细(宽窄)的问题是专业设置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专业是一组知识,专业是否应当划分主要考察其知识构成是否重复很多。由于不同的教师和教师群体对学生应当具有的知识、应当如何组合会有不同认识,他们对知识的组合方式就会不同,因而不同大学对专业划分的粗细就会不同。这是专业概念本质的自然推论。

在对中美本科专业设置的系统比较中,我们注意到美国有名称为“Science——科学”这样的专业,有116所大学设立了这个专业;我们注意到美国有名称为“Liberal Arts /General Studies——文理学/文理研究”这样的专业,有452所大学设立了这个专业。我们也许会惊讶本科专业可以宽到这样的程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我国主要设置的专业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少数设有“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不同大学在此领域的专业设置相同。这是教育部“淡化专业”和统一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果,这种统一使得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们主要具有两种单调的知识结构。而在美国“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生物与生物医学科学”这个领域(如表1),共有29个本科专业;在“Psychology——心理学”领域(如表2)共有14个本科专业。我们也许会惊讶于本科专业可以窄到这样。美国不同高校在生命科学领域专业划分粗细不同,其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至少具有三十多种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成为其创造性的基础。由于某些大学的专业名称以及具体的知识结构还与美国专业统计中名称不同,因而在生命科学领域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可能更多一些。

美国本科专业设置与我国不同,这种不同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美国专业设置中存在较多的跨学科专业。第二,美国专业设置的粗细(宽窄)划分更加灵活。第三,美国有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第四,美国有学生个人设置的专业,这类专业的知识组合基本跨越了学科界限,同时体现出特别的创造性和个性。第五,美国高校有非常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以上专业设置现象的背后,体现出美国高校对专业本质是一种知识组合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普遍性的认识,并且继而形成了合理的教育组织模式和制度。

一个有效的类比是:美国的专业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非常类似自然状态下的森林,这里有参天大树,有小树,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甚至还有蘑菇;中国的专业设置之前非常类似工厂生产机器的零件,现在好些,但还是类似培育人工林,几种单一树种,比如杨树、银杏树等。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仍然单一,不是森林,没有形成一种生态。人才不能形成森林,我们的创造性因而无法生机勃勃!灵活的、自由的专业设置符合科学研究和知识生长的规律,学生因这样灵活的专业设置才能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多样性,这与国家创新能力之间形成正相关关系。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从“淡化专业”中走出来的本科教学和专业组织,应当努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样化,形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状态,其中包括:

对传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予以反思,促成更多跨学科专业;相应减少部分单一学科专业。

更宽专业的形成,例如地质学领域是否可以探索建设更宽的“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专业。

更窄专业的形成,例如生命科学领域是否可以探索建立更窄的专业。

以问题为中心专业的形成,例如“水科学”专业、“电影研究”专业。

与专业建设的灵活性和跨学科专业建设相联系,住宿学院这种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值得关注,这是由于住宿学院在跨学科专业组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是许多高校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在理论上的发展方向[5] 。

以下我们列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全部的本科专业(如表3,表4),目的是再度表明,跨学科本科教育在这两所世界顶尖高校中已经占有很大比例。

三、激发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从关注“教”到更加关注“学”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而是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呈现为教育生产力。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个人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不能直接传予他人”。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主要是“教”的方针,不是如何促进“学”的方针。“教”的方针强调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愿望、目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根据这些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强调不要按照一种目标——比如说单一的学术目标培养学生,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等。1994年“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纲要”这样表达:“高年级要根据学生的志趣、特点、学习状况和工作趋向分流培养,努力探索应用学科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6]。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在基础教育阶段西方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个案,再次凸显出“学”的重要性,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能够造就何种创新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斐然在《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少年》一文中介绍了两位年轻的创新者。一位是泰勒·威尔森,这个少年在没有政府资助情况下独立建造核反应堆,还发明了新型核辐射探测器,以高出数百倍的灵敏度取代了现有设备。另一位是15岁的美国中学生杰克·安德拉卡。他的叔叔因癌症去世,安德拉卡因为好奇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胰腺癌”,互联网就给了他很多答案,这是种五年存活率只有5%的疾病,由于人类检测早期症状的方法昂贵又低效,误诊率超过30%,所以确诊时病人已到晚期。他立志找到更高效准确的方法,于是他在学术期刊网站上阅读大量专业文献,还利用一个涵盖超过8000种蛋白酶的数据库寻找癌症标志物。在尝试了超过4000次以后,终于找到了判定癌症的标志物,并设计出利用纳米技术快速检测癌症的实验方法,发明了便宜又可靠的癌症试纸[7]。

以上个案中,基于互联网的自我学习以及家长、学校对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宽容和鼓励是重要因素。这种因素同样出现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中学和大学阶段。他们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没有老师判断他们的“材质”并采取不同的教育;他们也不是“分流培养”的结果,因为当时无法预见他们属于那种流向。他们身上,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

“个人专业”的概念同样如此。

教师提出的知识组合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自然会构成本科专业主体。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仍然有局限,教师基于对既有知识的熟悉因而会代表既有范式,这会形成对学生想象力的束缚和创造力的制约。

认识到以教师为中心提出知识组合所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允许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组合。学生提出的、来自学生视角的知识组合可以称为个人专业。在这个大的分类名称之下实际蕴涵了知识组合无限的方式,其内涵是充分发散的,是独特和个别的,是与既有范式疏离的。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如果从现有专业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他可以从现有课程中选择一些课程,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组合提交委员会讨论,经过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后可被授予个人专业学位。哈佛大学也设有类似专业,称为特别专业(Special Concentration),该校每年毕业生1500左右中大约25人按个人专业毕业。

由于个人专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学习也较为困难,因此毕业生很少,但这一类型专业的存在为具有特殊兴趣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成材途径,为社会准备了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个人,也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试验机会,因为个别学生的专业设计在未来很可能成为新的学科。

个人专业在高等学校能够得以设置,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高等学校的组织设置有类似住宿学院这样的机构;二是需要国家政策允许高校自主设置这类专业,学生可以获得这样专业的毕业证书。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eoul)是韩国最优秀的大学,该校“通识教育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Studies)成立于2008年,2010年9月就迅速开始了个人专业的设置和探索。当年该学院确定专业的学生有312人,其中31人创设了个人专业。这些专业的名称非常有趣,如“拉丁美洲宗教学”、“衰老研究学”、“和平与统一学”、“法律交流学”和“文化记叙学”等。从这些专业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年轻学子所拥有的创造力[8]。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大学培养出许多优秀校友,其中黄怒波、李彦宏、俞敏洪和华大基因的王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们的成才历程中,我们大致可以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他们不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当时没有老师判断出他们的特殊“材质”并采取不同教育;他们也不是“分流培养”的结果,因为那时还没有老师可以预见他们现在的创造性流向。认真研究马云和马化腾,也会有同样的感悟[9]。他们身上,都同样凸显出学习者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调了“教”的因素,但忽略了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之后,我们需要持续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当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构想时,我们如何保持宽容并提供足够的支持?这是对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挑战,也是对中国所有高等学校的挑战。回应这种挑战的本科教育包含以下因素:

个人专业的创设和发展。

由于住宿学院对于个人专业组织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在学术性学院之外可以建设一个住宿学院,这是稳妥、积极的改革方向。

导师制的深入发展和更为普遍、深入的师生交往。

弹性学习年限的普遍化以及减少招生人数。

选修课比例的增加以及专业方向的灵活性。

更多的辅修/双学位专业选择。

新模式下“第二学士学位”的教育发展。

互联网学习(如慕课)、混合课堂和传统校园学校经验的整合。

教师和学生对无限可能的想象力、宽容和鼓励,学校相关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6] 王义遒(主编).文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31,48-49.

[2]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16-19.

[3] 卢晓东. 破除状元招生观,清华北大谁为先[N]. 科学时报,2010-05-11(B10).

[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2010).

[5] 卢晓东. 我们是否把握了住宿学院的本质[N]. 中国教育报,2012-09-30(02).

[7] 李斐然.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少年[N]. 中国青年报,2013-04-03.

[8] 卢晓东. 个人专业韩国为何领先[N]. 中国科学报,2012-05-16(B1).

[9] 卢晓东. “读书过多无用论”值得认真聆听[N]. 中国科学报,2012-11-28(B1).

[本文系教育部高教司委托项目“高等理科改革调研”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4

面对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不同的专业,整体较为年轻,管理起来绝不是易事。三院医疗队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总支、临时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的先锋作用,模范引领,鼓舞士气。11次支委会和支部书记会,4次党总支活动,22场党团活动。队里的60、70后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运筹帷幄,80、90后则凭他们的本领坚毅果敢,敢想敢为。

对内先后成立的感控监督组、综合协调组、宣传组各司其职,全方位守护队伍健康。在全方面狠抓感控的前提下,我们保证了0感染,同时长期作战始终关注队员情况,通过开展系列文化娱乐活动,保证身心健康。抗疫后期,每日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安排一次广播体操,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回京隔离结束,从线下体操到云体操,固定的闹钟已成为习惯。队员们听闻明天的线上长跑,纷纷踊跃报名,宛如一场仪式,致敬青春,为我们的抗疫增添绚烂的一笔。

此外,我们举办了多场别开生面的生日会,充满温情和感动;在其他医疗队陆续撤离,我们却还坚守的时候,组织队员细细感受樱花盛开的武汉,登上黄鹤楼,俯瞰这座我们守卫的美丽江城;我们组织前往八七会议旧址致敬前辈,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坚守到底;隔离期间我们举办了摄影比赛,共同打造集体记忆……这些活动的组织,让队员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被需要,形成强大的职业认同,保持了队伍的长期战斗力。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5

该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精神,纵深推进北京教育系统“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号召广大师生员工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北京市大中小学全体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通过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直播平台参加线上学习。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副书记狄涛,市委讲师团团长石勇,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宝剑,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徐善东等出席活动。宣讲会由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主持。

刘玉村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多次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青年鼓劲。特别是到中央工作以来,总书记六次到北京大学考察,五次给北大师生和校友回信。北京大学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护人员,援鄂医疗队是勇士,我们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随后,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6位代表深情讲述了医疗队70余天在湖北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的感人故事。王泠、暴婧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代表参加宣讲。

“别怕”医生暴婧,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是呼吸内科党支部书记,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她深情讲述了“别怕,加油!”的感人故事。

暴婧对队友说:“别写名字了,就写‘别怕,加油!’吧,希望患者看到能不再害怕。”我是谁不重要,希望患者看到我们,能感受到这次“举全国之力”的医疗支援,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业力量!”在重症病房,每一位患者的救治都是一场硬仗,暴婧和同事们反复讨论、不断改进,形成了规范的临床诊疗流程和规范的分层器官功能支持策略,他们执行严密的病情监控和规范精简的药物应用,他们在最凛冽的寒冬,在最艰苦的时刻,与患者同在,与死神竞速。

从让患者安心的一句叮嘱、一次握手,到为了保证重症肺炎患者高效精准救治,医疗队始终贯彻执行的救治方案;从没有任何犹豫畏惧的第一例气管插管,到一批又一批患者治愈出院,走向新生的春天,暴婧表示一点一滴真切的感受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在曾经最凛冽的寒冬,在最艰苦的时刻,自己执着而坚定说出:“别怕,加油!有我与你同在!”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双语教学目标实现状况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3年内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达到5%-10%。1调查显示,管理人员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的仅为28.8%,还不到三成。重点高校情况(42.3%)要好于一般高校(15.4%)。尽管如此,重点高校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的比例仍未达到50%。所以总体而言,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二、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状况

虽然教育部制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且教学效果明显。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62%)的学生“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修读双语教学课程的收获是“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超过一半(51.3%)的学生“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其收获是“扩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也许正是由于学校双语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管理人员对学校实现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充满信心:近六成(57.7%)的管理人员认为“经过努力,再过一些时间能够达到”,加上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目标的28.8%,这类人员的比例达86.5%。

三、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推行的因素

综合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类被调查者的结果,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推行及成效的因素主要有师资水平、学生的外语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与方法。此外,学校政策(对教师和管理者)、语言环境(对学生)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师资水平

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及双语教学综合水平。调查显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认为双语教师的专业外语教学水平低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而双语教学的综合水平又低于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可见,教师外语水平是影响其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不尽人意。学生在回答“教师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时,被提及最多的是教师水平(口语、发音、专业词汇运用等),共124条,占意见总数的27.4%。无独有偶,教师在回答“自己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外语水平均列首位(26.5%、22.9%)。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开展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师外语水平”的也位列首位,占意见总数的23.1%。

有专家将双语教学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中文为主,讲授时偶尔穿插英语(低等层次);讲授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专业内容(中等层次);英文为主,让学生学会用英文来思考和解答专业问题(高等层次)。2调查显示,近一半(48.2%)的学生认为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处于低等层次,认为处于中等层次的还不到四成(37.6%),认为处于高等层次的仅一成多(13.9%)。与学生相比,教师对自身双语教学水平的评价略高一些:超过半数(54.3%)的人,认为自己双语教学水平处于中等层次;不过仍有近四成(3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处于低等层次。

一方面,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教学综合水平不尽人意,与双语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教师水平存在差异:重点高校教师水平高于一般高校。重点高校双语教师英语水平为专业四级、专业八级的比例是4.3%、8.7%,两者合计13%;而一般高校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无一人为专业四级或八级水平。重点高校教师中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比例为26.1%,一般高校为4.5%。另外,重点高校双语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2%,而一般高校为40.9%;重点高校双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为84%,而一般高校为31.8%。

(二)学生的外语基础

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结束四个学期英语学习时应当达到的水平,但调查显示,三年级第二学期时仍有近一成半(14.9%)的学生未通过四级考试。学生在回答“自己修读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排在首位的即是英语基础差、水平低(如“听不懂”、“生词多”、“看不懂课本”等),占意见总数的71.6%。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学生没有差异。

尽管无论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学生,均需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听说水平,但相比较而言,重点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要高于一般高校。调查显示,三年级第二学期时,重点高校学生通过六级的比例是59.4%,一般高校为17.1%;重点高校未通过四级的比例为7.2%,一般高校达20%。即使在同类高校中,甚至在一所学校的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外语基础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4.4%,而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3.6%。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在已修读过双语课程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认为“缺乏兴趣”是自己修读双语课程遇到的最大困难的有31条,占意见总数的5.7%,列第二位。在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位列第二位(7条意见,占14.6%)。在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列第三位(5条意见,占10.2%)。在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列第四位(5条意见,占6.4%)。

“缺乏学习兴趣”上,一般高校学生要比重点高校严重(重点高校9条,占3.0%;一般高校22条,占9.0%)。一所学校的同一班级内,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也存在差异。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学习兴趣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56.4%,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3.5%。学习兴趣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学习主动性的差异。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学习主动性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4.2%,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7.9%。

四、问题与建议

(一)尽管存在困难和问题,但双语教学有成效、有民意基础,应该坚持下去

虽然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且教学效果明显。另外,开展双语教学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调查显示,高校管理人员中,近九成(89.3%)人“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八成多(83.6%)的人“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双语教学有助于“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教师对这两项意义表示认可的均超过九成(分别为91.5%、91.3%)。尽管有部分学生“反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33条,占8.1%);但“支持双语教学,希望学校能够坚持下去、多开(早开)双语课程”的意见有64条,占15.7%。如果加上“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改革和完善双语教学”的35条意见,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表示“支持”的意见则达99条,占24.2%。无论意见条数还是所占比例,支持意见远远多于反对意见。既然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有坚实的民意基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二)根据“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高校双语教学建设目标

在我国这样一个英语作为外语而非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缺乏天然外语环境”3(学生认为“语言环境”对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5%)、外语教学效果不彰的国家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学生还有教师,都会面临外语基础不好的困难。于学生而言,问题就更为突出,其修读双语课程很可能会面临外语和专业的双重困难。此外,调查显示,教师认为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83%,管理人员为74.5%,学生为61.9%。所以,教材也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的一个因素。同时,调查显示,教材建设及供应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材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为51.2%,而明确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3.5%。教师中有近一半(47.8%)的人认为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存在困难。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双语教材供应有困难的比例为34.5%。以上数据是在双语教学推行近7年后调查得出的,可以想见,200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时情况可能会更糟。在这样一种面临诸多困难及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教育部制定了力争3年内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达到5%-10%的目标。4无疑,此举有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之嫌。

虽然教育部文件允许“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但却未对不同类型高校(如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提出不同的目标,于是各高校只好把“力争3年内……达到5%-10%”作为努力的目标。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有关双语教学的指标,亦有类似问题。A级(优秀)标准为四类适宜专业双语授课比例≥10%,C级(合格)标准为“双语授课课程达到一定比例”。5乍一看,指标是分层次的。但众所周知,参评高校无一不将评估“优秀”定为奋斗目标,A级(优秀)标准便成为了全国各高校统一的要求和目标。于是,个别高校出现了不顾条件、盲目冒进、拔苗助长的现象。调查显示,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24.1%)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修读双语课程了,而当时竟有近三分之二(62.9%)的学生不具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也有教师对学校强行要求教师开设双语课的做法表示不满:“学校可以用政策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但不能强求!”

前面已提及,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不仅师资水平,而且学生基础,特别是外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我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建议教育部尽快委托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一次面向全国不同地区的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结果,遵循“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在本科教学评估第一轮行将结束、第二轮评估即将启动之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评估方案中有关双语教学的指标进行调整不仅必要而且恰逢其时。例如,可否单独为一般本科高校列出A级(优秀)和C级(合格)的标准?在本次调查中,就有教学管理人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不同院校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达标比例,有针对性地指导各校开展双语教学”。

(三)遵循“尊重意愿、循序渐进、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前面已提及,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均认为同一班上学生学习双语课的兴趣差别很大。另外,我们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兼具专业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但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64.2%)的学生答道“学校不会对修读双语课的学生进行筛选”。这也就难怪会有学生建议学校将双语课设为选修课(意见25条,占意见总数的6.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教师指出,其双语教学课的效果“因人而异,感兴趣、学习劲头足的学生效果好,提不起兴趣、学习劲头不足的学生受挫感强”。也有教师建议:“若开展双语教学,应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建议学校在某一专业尝试双语教学时,最好能开出中文和双语两个教学班,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另外,学习兴趣与外语基础紧密相关,有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难激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班上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自己难以掌握合适的中英文使用比例”。所以,应该对修读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筛选,外语基础太差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双语课的。

本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为双语而双语”等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且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开设时间可否定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的三四年级?我们坚决反对要求一年级学生修读双语课。双语课程的选择,能否从难度较低、又不是特别重要的选修课开始?教师授课,能否从开始时的“中文为主”逐渐向“中英文平分秋色”过渡,最后再推向“英文为主、甚至全英文”阶段?选用的教材,能否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双语教材,然后再英文原版教材?

为了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几乎所有高校都出台了涉及工作量计算或课时津贴发放等在内的鼓励政策或措施。调查显示,不管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政策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中认为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87.2%,管理人员为85.7%)。不过,学校政策或措施激励的重点却与教师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调查显示,管理人员中有近九成(88.9%)认为学校的激励政策或措施涉及“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也即在激励政策或措施涉及的项目中,“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列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进修或培训”(68.5%)。而教师在回答这些政策或措施对自己从事双语教学的激励作用时,并列排在首位的却是“进修或培训”、“教学研究”,比例均为80.9%,“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列第二位(78.7%)。可见,管理人员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较为关注工作量、课时津贴等物质性激励作用;而教师则更关注“进修或培训”、“教学研究”等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激励性因素。但目前状况却是,78.3%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培训、76.1%的教师没有开展过双语教学研究。这也就难怪教师希望学校“提供培训机会”的建议会在诸多建议中位列首位(12条意见,占25%)。所以,今后学校应把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培训机会或支持其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作为重要的激励政策或措施。

摘要:对北京地区7所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表明:总体而言,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双语教学在高校有良好的民意基础;师资水平、学生外语基础、学习兴趣等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双语师资水平较低、学生外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且不同高校、不同学生间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双语教学建设目标,遵循“尊重意愿、循序渐进、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水平,外语基础,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3/82/fca303ea272571258bea9319ef7bfe58-0.html,2008-07-29.

[2].金连海,辛程远,张艳,任丽平.国内高校双语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1):29.

[3].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2):6.

关于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双语课程;教学;思考。

一、正确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材

双语教学不仅是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同样也要求我们的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但是就我们现实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实一般,甚至有些同学的英语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级水平。原因众多,归根结底,就是英语基础很薄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学生订购的教材应该能有所调整。当我们这些教双语课程的老师拿到这些教材时,也感觉到这本教材的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这无疑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很费力,很容易把双语教学转变成翻译教学。为什么会有这种体会呢?因为外籍人士编写的教材是按照他们惯有的思维模式,而我们的阅读思维模式和他们本来就有差异,再加上学生们的词汇量本来就不够丰富,对通篇大量的英文阅读的确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材显然已超出了大家能够接受的能力。双语教学在我校还是刚刚起步,很多地方还在摸索,我个人认为应该逐步适应这种教学,绝不能没有这个过渡时期,一步登天,那样有很大可能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压力过大,效果适得其反。再说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味的追赶别人,而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错失了最佳的时机。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材,不一定外籍人士编写的教材就适合于所有的人,可以选择由中国教师自己编写的双语教材,这样一步步来推动学生学习双语课程,不能一下子把学生吓跑。

二、引入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跟其他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如果仅是一门英语课,那么教师教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用英语教授专业课,那么其目的不仅是提高英语水平,还有要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词汇及用英语表达专业理念。所以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所突破,否则很难做到“两全其美”。我个人的经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经常改变风格,要让我的学生对我的课堂产生兴趣,尤其是要和学生保持互动,学生之间也要互动。

其一,“麻将座位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没有人没听说过打麻将,就算不会打,但也多少见过。我会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告诉学生,我将要把我们的教室变成“麻将课堂”,就是让他们自由组合,每四人一组,做成打麻将的样子,每两人面面相对,分完小组后,同学们各自举荐各组的组长,这位组长将来就要负责和教师积极沟通、督促各位组员的学习及做一些记录,包括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详细介绍及相关事宜。目的是把大家分成小组学习,因为双语教学有很情况需要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比如课前预习,而我们大多数同学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那么一个如果没有预习这门双语课程的学生来上课,他不出十分钟就会走神,以至于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双语课程都是和专业课联系到一起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而这些词汇是我们日常并多见的,所以可以说,一堂课下来生词量非常多,因此想要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提前准备,教师要备好课,学生也要备好课。

其二,“新闻新说法”。在每次上课的时候,由各组推选的一位同学讲一段新闻,内容种类不限,但一定是这组同学共同精心准备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用英语大方地讲出来,这是对同学们学英语的一种最有利的锻炼。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吃的“哑巴亏”不少,就是能认得,讲不出来,很多过了四级六级的人,他们的阅读能力确实提高了,但是听说能力还是很差的,甚至不敢去说。

这也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学英语的地方,他们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什么“用武之地”。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要转变大家的观念,我要多给学生机会,只要是他们精心准备过的题材,我相信他们一定能用英语讲出来,而且我会把这项活动一直延续下去,每组轮流,大家都可以点评,最后我会把各组每位同学的表现通过组长记录,加入到期末考试的成绩当中去。这种方法不仅激励了大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且也推动了团队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增强了大家上双语课程的信心。

其三,“词典不离组”。前面虽然说过,每组都要提前预习,但是难免不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新的词汇,这个时候不能光等老师来解释,也要靠大家自己来查找,这种查询的过程也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要求每组至少有一本正规的英汉词典,当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来行动,这又是学习又是合作,两全其美。

三、创建双语教师的培训平台

建议学校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定期举办有英语教师和各学科双语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论课、集体分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甚至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补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实行双语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格评审、持证上岗制度,并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体而言,双语教学需注重实效。教师需兼顾汉语、英英语及专业用语,通过师生课上课下相互磨合,完成双语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内容。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所以,对双语教学要端正认识、勇于探索、坚定信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相信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双语教学是一定会成功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向阳.浅析高校双语教学【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

[2]史玉娟.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

[3]周瓦.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探析【J】.世界民族,2005.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8

计算机x班

XXX 学号XXXXXXXXX 1.程序源代码

实践4:结构体编程练习(2课时)2.在屏幕上模拟显示一个数字式时钟 #include struct clock { int hour;int minute;int second;};typedef struct clock CLOCK;struct clock time;void Update(){ time.second++;if(time.second == 60){

time.second = 0;

time.minute++;} if(time.minute == 60)

{

time.minute = 0;

time.hour++;} if(time.hour == 24)

{

time.hour = 0;} } void Display()

{ printf(“%2d:%2d:%2dr”, time.hour, time.minute, time.second);} void Delay(){ long t;for(t=0;t<400000000;t++){

} }

void main(){ long i;printf(“请输入时钟起始时间:”);scanf(“%d %d %d”,&time.hour, &time.minute, &time.second);for(i=0;i<100000;i++)

{

Update();

Display();

Delay();

} }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编写时钟函数?

解决方法:每60秒进一位,即一分钟;每60分钟进一位,即一小时。在函数体内用循环,在主函数中调用。

问题2:添加起始时间?

解决办法:由用户输入时间,将时间给结构体变量。

问题3:时间变化太快? 解决办法:要使用一个函数来缓冲每一秒的变化时间。

4.总结(心得体会)

这是“C语言课程实践”的第四次实践,也就是本学期最后一次实践。题目简单,主要是使用了结构体。

原题目是使用了全局变量,而现在是要求使用结构体。结构体内的成员毫无疑问是小时、分钟和秒,然后需要编写一个时间变化的函数。然后在主函数中调用该函数,并由负责输出的函数输出时钟,但是在编译过程中发现时间变化太快,这就需要用到缓冲,来增加每一秒变化的时间。

最后我发现该题目有些不足,为什么不能由用户输入时间,然后以此时间开始呢?于是就增加了一个由用户输入的功能。

关于北京石油大学双语教学课程的调研报告 篇9

吉木萨尔县老台乡小学李月萍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多年来汉、维、哈等多种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繁荣。为了使各民族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民汉兼通型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会沟通、交往、竞争能力。我们积极响应自治区政府“把少数民族教育放在了新疆教育工作的首位”的指导思想,尽最大可能普及“双语”教学。通过工作总结和对教师的调研,在我校“双语”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的学前教育严重缺乏。从一年级开始民汉混合编班授课情况看都是汉语教师上课,所以必须具备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这些学生必须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会用基本的汉语交流。而我乡的实际情况是全乡没有一所幼儿园,离三台近的村子的汉族学生就在三台上幼儿园,像西地、五道坝、阿克其包括汉族学生基本上都不上幼儿园,满六岁直接上一年级。所以混合编班民语学生根本听不懂汉语,这些学生上课什么也学不到,从我校二年级学生情况看,这些学生经过一年混合编班进行汉语交流没什么问题,只是基础知识掌握很差。

2、民汉合校混合编班使上课教师既要照顾汉族学生又要兼顾少数民族学生,这样致使汉族学生经常有“吃不饱”的现象,汉族学生家长意见也很大;民族学生家长也有意见,多次强烈要求学校改变教学体制,即让民语教师给民语学生上课。这样会导致我县择校问题更严重,许多汉族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好一点的环境中上学,致使县城学校班额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去年、今年秋季我校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就大于汉族学生比例。

3、“双语”教师的业务能力还待提高。“双语”教师必须具备民汉兼通的基本语言基础,但是,我校的汉族教师不懂民语,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1、学校应对“双语”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领导班子应考虑以下问题:双语教学是什么?双语教学为什么?双语教学做什么?

2、加强对超编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培训,学校通过校本培训及其他形式的学习,尽快提高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使少数民族教师尽快进入“双语”课堂,承担起“双语”班的各类教学任务,招聘一些年轻的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补充师资力量。鼓励汉族教师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互相学习,促进交流。

3、动员汉语水平较高的民语教师开发《说汉语》的校本课,引导“双语”班的民语学生参加此课程的学习。

4、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进行民汉搭配,让汉族学生

给民族学生当小老师,帮助他们学习并且教他们学汉语。

5、安排教师利用晚自习时间对混合编班的民语学生进行汉语培训和学科教学内容的辅导。

6、学校教务处安排每学年至少一次的“双语节”,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意义。

7、把“双语”教学的各种困惑通过筛选,提炼成课题进行研究,形成小课题研究规模,使“双语”教学的质量稳步提升。

8、动员民族村的家长把学前儿童全托到幼儿园上学,或者利用其他形式的教学,使学前少数民族儿童提高汉语水平。

老台乡小学李月萍2009年11月2日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方法的探究

上一篇:期刊知识汇总下一篇:6 食堂日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