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2024-08-05

初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用7篇)

初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篇1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

经典诵读

前 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等诸多国学经典,荟萃和浓缩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记忆,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纵使天才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时间统统读完。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编写了该校本教材,并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诵读经典和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和深化课堂改革相结合,和提升学生文史知识相结合,和学生做人教育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我们的目标是:

一、传承中华美德。通过学习,让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健全人格。让同学们从青少年时期接受熏陶,经典文化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学习经典让他们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培育民族精神。

三、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同学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铸造精神。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让学生徜徉于经典文化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让同学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办优质教育、育栋梁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校将永远向上,永远攀登,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而竭尽全力潜心探索、躬身实践,奋然前行,希望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传承文化,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读经典,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递者!

我们坚信:当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秀于中华大地,横卧成梁、挺立成柱的时候,当国家和民族十分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我们教育人的幸福将是充实而又崇高的!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编写组

目录

一、爱国篇

满江红/8 示儿/9 过零丁洋/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2

二、劝学篇

劝学(孟郊)/14 劝学(荀子)/15

三、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 少年中国说/30 《岳阳楼记》/34 《诫子书》/37 《前出师表》/37 《兰亭集序》/39 《爱莲说》/41 《师说》/42

四、感恩篇

《游子吟》/46 《墨萱图》/47

《纸船——寄母亲》/48 《再别康桥》/49 《我爱这土地》/51 《乡愁》/52

五、红色经典

《贺新郎》/53 《忆秦娥 娄山关 》/53 《长征》/54 《沁园春·雪》/5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5 《西江月·井冈山》/55 《七律·长征 》/58 《卜算子·咏梅》/59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9

一、【爱国篇】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示 儿

【宋】陆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鉴赏】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鉴赏】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兵)河(何)入梦来。

赏析: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

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劝学篇】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鉴赏】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ï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î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qú)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

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

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

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于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于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

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

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

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诫子书》

诸葛亮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赏析: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

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师说》 唐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感恩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赏析:

灿灿的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生在北堂之下(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南风吹着萱草(即母亲的心)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

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赏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33 做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 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35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红色经典】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40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赏析

这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溶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诗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附:红色经典诗词目录

题目 地点或事件摘要 年份 贺新郎 1923 沁园春 长沙 1925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如梦令 元旦 1930.01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02 蝶恋花 从汀洲向长沙 1930.07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 春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 夏 菩萨蛮 大柏地 1933 夏 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十六字令 三首 1934-35 七律 长征 1935.10 念奴娇 昆仑 1935.10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沁园春 雪 1936.02 临江仙 七律 七律 浣溪沙 浪淘沙 水调歌头蝶恋花 七律 七律 七律 七绝 七律 七律 卜算子 七律 满江红 七律 贺新郎

赠丁玲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和柳亚子先生 和柳亚子先生 北戴河 游泳 答李淑一 送瘟神二首 到韶山 登庐山 为女民兵题照 答友人 和郭沫若同志 咏梅 冬云 和郭沫若同志 吊罗荣桓同志 读史 1936.12 1949.04 1949.04.29 1950.10 1954 夏 1956.06 1957.05.11 1958.07.01 1959.06 1959.07.01 1961.02 1961 1961.11.17 1961.12 1962.12.26 1963.01.09 1963.12 1964 春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1965.05 念奴娇 鸟儿问答 1965 秋

山东省“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组委会推荐篇目

《诵读经典三百篇》

目 录

(注:本书目次均按作者出生日期先后为序一 古典诗词(203篇)1.关雎(《诗经·周南》)2.木瓜(《诗经·卫风》)3.蒹葭(《诗经·秦风》)4.硕鼠(《诗经·魏风》)5.国殇(战国·屈原)6.橘颂(战国·屈原)7.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8.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9.长歌行(《乐府诗集》)10.古诗二首(《古诗源》)11.短歌行〔其一〕(汉·曹操)12.观沧海(汉·曹操)13.龟虽寿(汉·曹操)14.七哀诗三首〔选一〕(汉·王粲)15.白马篇(三国·曹植)16.咏怀八十二首〔选一〕(三国·阮籍)17.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一〕(晋·陶渊明)18.饮酒诗二十首〔选一〕(晋·陶渊明)19.咏荆轲(晋·陶渊明)20.归园田居五首〔选二〕(晋·陶渊明)21.代春日行(南朝·鲍照)22.子夜四时歌〔春歌〕(南朝民歌)23.木兰诗(北朝民歌)24.蝉(唐·虞世南)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26.滕王阁诗(唐·王勃)27.咏柳(唐·贺知章)28.回乡偶书(唐·贺知章)29.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30.凉州词〔其一〕(唐·王翰)3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32.凉州词(唐·王之涣)3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3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36.次北固山下(唐·王湾)37.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38.出塞(唐·王昌龄)39.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40.采莲曲三首〔其二〕(唐·王昌龄)41.清平调三首〔选二〕(唐·李白)42.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43.秋浦歌(唐·李白)

4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45.行路难(唐·李白)46.送友人(唐·李白)47.将进酒(唐·李白)4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49.望天门山(唐·李白)50.望庐山瀑布〔其二〕(唐·李白)

5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2.相思(唐·王维)

5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54.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5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56.使至塞上(唐·王维)57.山居秋暝(唐·王维)58.燕歌行(并序)(唐·高适)59.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60.黄鹤楼(唐·崔颢)61.旅夜书怀(唐·杜甫)62.赠花卿(唐·杜甫)63.江村(唐·杜甫)64.望岳(唐·杜甫)65.春望(唐·杜甫)66.春夜喜雨(唐·杜甫)67.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68.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69.前出塞(唐·杜甫)70.登高(唐·杜甫)

7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7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7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7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75.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76.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7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78.游子吟(唐·孟郊)79.枫桥夜泊(唐·张继)80.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8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82.月夜(唐·刘方平)

8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84.乌衣巷(唐·刘禹锡)85.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8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87.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88.琵琶行(唐·白居易)

8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90.长相思(唐·白居易)91.江雪(唐·柳宗元)

9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93.菊花(唐·元稹)

9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95.雁门太守行(唐·李贺)96.咸阳城东楼(唐·许浑)97.题都城南庄(唐·崔护)98.山行(唐·杜牧)

99.江南春绝句(唐·杜牧)100.泊秦淮(唐·杜牧)101.清明(唐·杜牧)

102.望江南(唐·温庭筠)103.乐游原(唐·李商隐)104.晚晴(唐·李商隐)10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106.夜雨寄北(唐·李商隐)107.雨晴(唐·王驾)

108.溪上遇雨(唐·崔道融)10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110.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111.山园小梅(宋·林逋)112.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113.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11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115.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11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11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118.踏莎行〔候馆梅残〕(宋·欧阳修)119.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120.客中初夏(宋·司马光)121.梅花(宋·王安石)12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12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124.元日(宋·王安石)

12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126.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苏轼)127.题西林壁(宋·苏轼)

12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1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130.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13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13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133.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134.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宋·苏轼)13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13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137.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138.清平乐〔晚春〕(宋·黄庭坚)139.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140.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宋·贺铸)141.秦淮夜泊(宋·贺铸)142.和端午(宋·张耒)143.苏幕遮〔燎沉香〕(宋·周邦彦)144.病牛(宋·李纲)145.绝句(宋·李清照)

14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147.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148.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14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150.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151.渔家傲〔记梦〕(宋·李清照)152.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153.示儿(宋·陆游)154.书愤〔其一〕(宋·陆游)155.卜算子〔咏梅〕(宋·陆游)156.游山西村(宋·陆游)

15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158.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159.村居即事(宋·范成大)160.小池(宋·杨万里)161.观书有感(宋·朱熹)162.春日(宋·朱熹)

163.游园不值(宋·叶绍翁)164.摸鱼儿〔暮春〕(宋·辛弃疾)16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16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16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16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16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170.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17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172.暗香(宋·姜夔)

173.题临安邸(宋·林升)174.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宋·吴文英)175.野步(宋·周密)

176.过零丁洋(宋·文天祥)177.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宋·文天祥)178.正气歌(宋·文天祥)179.金陵驿(宋·文天祥)180.村晚(宋·雷震)

181.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宋·蒋捷)182.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183.绝句(宋·僧志南)18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185.潇湘夜雨〔元·马致远〕 186.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187.双调〔蟾宫曲〕(元·郑光祖)188.墨梅(元·王冕)189.百字令〔登石头城〕(元·萨都剌)190.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元·徐再思)191.石灰吟(明·于谦)192.明日歌(明·钱鹤滩)19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194.秦淮杂诗(清·王士祯)195.长相思(清·纳兰性德)196.竹石(清·郑燮)197.竹(清·郑燮)

198.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199.己亥杂诗〔选二〕(清·龚自珍)200.慈仁寺荷花池(清·何绍基)201.出都留别诸公(清·康有为)202.狱中题壁(清·谭嗣同)203.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

二 古典文赋(35篇)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秋·管仲)2.道德经(节选)3.论语(节选)4.大学(节选)5.中庸(节选)6.学记(节选)7.孟子(节选)8.墨子(节选)9.伯牙鼓琴(《列子·汤问》)10.庄子〔逍遥游〕(节选)(战国·庄周)11.荀子〔劝学〕(节选)(战国·荀况)12.荀子〔天论〕(节选)(战国·荀况)13.报任安书(节选)(汉·司马迁)1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15.前出师表(三国·诸葛亮)16.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初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篇2

一、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

首先, 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 以能吟诵千古诗文为荣。为此,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 让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如, 通过师生吟诵清朝著名禁烟英雄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长城饮马寒宵月, 古戍盘雕大漠风。险是卢龙山海险, 东南谁比此关雄”,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进而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

其次, 在诵读活动过程中, 为保持学生持久的诵读兴趣, 要重诵读, 轻理解。在诵读古诗文时, 不硬性要求学生字字会解释, 句句能分析, 而是先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古诗词, 按照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最终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开展古经典诗文诵读的策略

1. 以学校、教室为基地, 营造诵读氛围。

为了给学生营造吟诵古经典诗文的良好氛围, 学校在走廊布置了传统典故的牌幅, 在楼梯边悬挂了学生书写的古经典诗文的书法作品, 在各个教室开辟了古经典诗文诵读专栏, 安排早读和课前5分钟的诵读, 还有课间操后的5分钟吟诵, 每天放学路队的诵读, 让学生时刻感受古经典诗文的魅力, 沐浴在古经典诗文的春风里。

2. 以语文课堂为阵地, 加强课内外整合。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拓展和延伸, 用一课引出一串, 以校本教材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拓宽学习和运用古经典诗文的领域。

3. 与家长密切联系, 创建家庭学习机制。

为了有效地实施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学校向家长发出倡议书, 让家长明白诵读古经典诗文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文化素养的最佳途径。同时还给家长介绍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好方法, 让家长鼓励和引导学生茶余饭后诵诗, 睡前诵诗, 起床后诵诗。

4. 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 及时评价诵读成果。

学校开展了如古经典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文词书写比赛、古诗词诵读竞赛等。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进行表彰和奖励。特别是“古经典诗文诵读之星”评比活动, 使学生吟诗成果得到了进一步交流、展示、评比, 强化了学生诵读经典古诗的兴趣。

三、开展诵读古经典诗文的精彩活动

1. 身临其境, 吟诵名诗。

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嘉峪关、赞美嘉峪关, 使其产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学校结合课外实践活动, 积极营造古诗词意境, 帮助学生理解古经典诗文。例如,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学校组织学生到野外春游。看着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 让学生吟诵描写此地的古经典诗文。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既欣赏了家乡的美景, 又诵读了古经典诗文。

2. 书法比赛, 展示欣赏。

开展书法比赛, 比赛时主要以书写古经典诗文为主。评比出结果后, 将优秀作品悬挂于学校各处, 学生在参观、欣赏中受到经典古诗文的熏陶。长年累月, 学生会不自觉地去诵读这些作品, 自然而然, 也记住了这些作品。

3. 寻访名人, 感受古经典诗文的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嘉峪雄关钟灵地, 造就了许多英雄名家。在开展古经典诗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寻访历史文化遗迹, 探访名人轶事, 感受古人情怀, 引领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使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尤其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作介绍, 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见解, 增强了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中华的思想感情。

立足经典诵读,构建校本德育文化 篇3

《论语·宪问篇》中指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有善德,才有善言;有善言,却未必有善德。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与古代社会的伦理教育、德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知名教育家朱小蔓认为,真正的道德教育塑造的其实就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同的校际文化风格,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

一、准确定位,构建校本德育文化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文化,首先要进行准确定位。我校在校本德育文化构建过程中,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把道德教育的“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如开展《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诗文的诵读;二是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理想情操和韵律乐感,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品读经典名著,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使人在吟诵中得到感悟,受到文化的熏陶。选择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进行校本德育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身心受到熏陶和感染,学会“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并将这些道理逐步内化为优秀的道德品质。

我校在通过经典诵读推进校园阅读的同时,还确立了校本德育目标:“让经典浸润心灵,用文化凝聚生命”,让先贤的智慧、受用一生的知识以及脍炙人口的诗文涵养学生的气质,丰富学生的人生。

二、品味经典,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它不能只停留在外在价值的灌输,还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

1. 在吟诵中感悟。经典文化意韵深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慢慢地领悟当中的含义,读的次数越多,理解感悟会更深刻。经典诵读贵在坚持,对此,学校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在时间上,保证学生在每日早读课前进行10分钟的经典诵读;在内容上,追求经典性、趣味性和序列化。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在课内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互动学习、消化和运用;通过经典诗会、名剧演播厅、每天一句经典、经典名著读后感征文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经典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漫步校园,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飘溢着国学的墨香;孩子们的诵读之声似跳跃的音符从每一间教室传出,古韵缭绕,令人沉醉在浓浓的经典文化氛围中。

2. 在课堂教学中深化。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把经典诵读贯穿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结合经典诗文对学生进行经典渗透教育。教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地引用经典名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经典文化。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精髓、最智慧、最有价值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大家一同赏析和品味,这样学生不再是不求甚解,而是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有所提高。建议教师在不同科目的课堂中采用与该科目相对应的诵读形式指导学生展开经典诵读,如在音乐课中可以“吟唱”为主,在美术课中可以“诗配画”的方式进行,在书法课上则以“诗文书写”的形式开展,如此,经典诵读必能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回归生活,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

前苏联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认为,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就是回归生活,即针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德育活动,并通过活动体验来指正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整合各种经典教育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

1. 学会感恩。学校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构建“感恩文化”,开展了“感亲恩”教育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开展:(1)说孝。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孝”的内容,寻找孝的故事,开展讲感恩故事活动,做到“人人会诵读,人人有故事”。为了让学生对“孝”拥有更好的感性认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感恩影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并布置学生写观后感。此外,学校还组织中年级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开展了制作爱心卡、唱感恩歌曲等活动,让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感人的故事、优美的歌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激荡,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2)报孝。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和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如承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父母洗一次碗、做一顿饭,为父母制作一件节日礼物,与父母谈一次心;举行“我有一双巧手”劳动竞赛,布置学生认真填写一个月来在家参与家务劳动的记录表,让他们将“学经典、做孝子”的劳动实践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3)颂孝。组织学生写一篇亲情作文,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序地开展,使得学生在学习经典过程中与长辈有了心与心的沟通、爱与爱的交流,不断增进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学生也从生活中的一个个道德行为慢慢地感悟亲情,不断激发内在的道德情感,心灵获得了体验,道德品质得到了提升。

2. 播种乡土情结。西关(广州荔湾的旧称)文化源远流长,当中蕴含了许多经典的人文内涵。西关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是“知书达礼”,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能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解西关文化、学习西关文化的动机。基于此,学校以“最是荔湾30元素”为主题,先让学生推荐自己心中的荔湾元素,然后通过投票选出最能代表荔湾文化的30种元素,并围绕这30种元素开展了访西关、拍摄西关、画西关、诗颂西关、说西关故事、再现荔湾文化等一系列读书实践活动,让学生细细地口味和传承悠久、经典的西关文化,播种乡土情结,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在参与活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搜索、整合资料,走访西关,采访人物,写访问日记,制定“荔湾一日游”路线,畅想荔湾的未来……一本本西关文化走访集,留下了他们在西关的每一个足迹,也记载了他们的西关情。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还能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胸怀,提高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指导极为重要。将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优秀经典文化的滋养;开展优雅的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许纯子

创建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 篇4

一、积极开发校本课程,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20(?)年起,我校定位“经典诵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启动实施“2231”读书工程:即小学六年级每人会背200首古诗词,完成200万字的阅读量,写300篇读书笔记,每天保证1小时的读书时间。按照“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思路和“注重兴趣、养成习惯、鼓励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努力打造“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全面构建学习型校园。2,编写科学的校本教材,使课程开发走上正轨

2009年我校着手开展教材编写、印发工作,全校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组织语文骨干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历时三年,几易其稿终于由简易的目录式教材发展为科学紧凑、体系严明的课本教材。目前我校一、二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三四年级以名言警句和唐诗为主,并新增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等人的散文和浅显的古文,五六年级以《千字文》为主,经典诵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内呈现出渐进性和延续性的特点。3,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成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大量的诵读内

容得以完成,因此每周三的第一节课被定为学校经典诵读课,并安排领导亲自巡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改进。做到有教学进度计划,有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有教学研讨课和备课组研究活动,确保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4,完善多重评价机制,教学质量量化测评

如果仅凭学生能背多少首古诗词作为测评的唯一指标难免偏离了经典诵读的教学宗旨。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记住经典,而是让孩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抽查和活动检阅相联系、以阶段评价和学评价相结合,积极完善评价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得以量化,以便更好地推进读经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完善图书借阅,让书籍随手可及

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全天向学生开放,2011年,我校一次性购买两万余元图书完善图书馆藏书,更换一批破损、残旧书籍,并增添当下热门书刊以供全校师生借阅。2012年开始,各班通过献两本,读百本“的活动建设图书角,班级选举专人做好借阅登记工作,并定期组织同学自己动手修补图书,培养了学生爱护图书的好习惯。2,围绕“书香“主题,建设学校环境

学校无论是在校园大环境还是班级小环境,都努力探索着能与孩子对

话的环境创设方法,注重营造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皆经典,无处不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校园的墙壁、橱窗、画廊、教室、办公室都以经典文化主题装饰,教学楼的每一个台阶都张贴着醒目的《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名句,时刻提醒学生做人求学之道。在班级布置方面,各班按照不同的版块在室内墙壁张贴伟人画像、名人名言等,带领学生在每日的学习中追溯伟人的足迹,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读书学习1,阅读教育经典,汲取先进经验

一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我校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教师读书培训工作,从口才、朗诵、鉴赏和创作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和文学底蕴。2011年,我校邀请淮安市诗词协会专家对全体老师进行诗词创作培训,各位老师在培训后纷纷投稿;2012年初,全校老师按学科分类同读一本书,许多年轻教师都结合自身教学工作针对《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教育名著中的前沿教育思想展开读后反思交流,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2012年9月起,学校还组织24位老师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利用每周四放学后的时间大家集体交流研讨,老师们将共读书目的心得体会写成发言稿在交流时发言。

2,学习经典文化,传播经典篇章

我校先后多次发放《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诵读的材料组织全

体老师研究学习,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对老师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辅导,并且进行经典诵读的培训与考核。集中学习时由专人辅导,辅导人员把这些经典中的重点、难点对老师们进行讲解与提醒,并且把一些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或对人有启发的故事声情并茂地讲出来,使所有老师都爱上经典、传播经典。3,完善教学模式,摸索理论研究

由于经典诵读是新兴课程,缺少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借鉴材料,我校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教学规律,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上,我们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发展力量,主要领导亲自听课、磨课、评课,共同研究经典诵读课的课型,每学期都举办两次“经典诗文诵读和教学”研讨会,在研讨中积极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其中卢志鹏老师的《?》课、刘芬芬老师的《千字文》等公开课获得好评,学校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理论方面,我校积极申报、研究与经典诵读相关课题,目前正以《经典诵读与学生道德培养的研究》为专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诵读只是学习经典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诵读层面,最终会走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为了增加学生的诵读兴趣,内化经典诗词中的文化精髓,自2008年,学校坚持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如:经典诗词吟唱比赛,“读书改变了我”征文比赛,“享受读书之乐趣,品经典之茗香”演讲比赛,国

旗下好书推荐,讲故事比赛,“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读书的乐趣”手抄报比赛,学生个人图书展、“捐赠一本书,感念母校情”捐书活动等等,把鼓励青少年读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养成热爱读书、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竞赛的方式呈现,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希望通过学校搭建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学校已连续三年对外举行经典诵读特色展示活动。期间,学校老师、学生同台献艺,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古筝、二胡演奏,学生大型诗词吟诵、诗词联唱、诗词综合性学习等表演,激越的情感,流淌的音韵,令在场的人怦然心动,惊叹在这里出现了经典诵读的“神话”: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率性纯真、抑扬顿挫的诵读美文。生命在诗意中升华,教育在升华中变得美丽。淮安电视台、《淮海晚报》都作了专题报道

初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篇5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接触成语故事,不仅很快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寓意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古诗文选粹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灿烂的文化。古诗文的学习能更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

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以评价这种手段检验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态度及表现。

2、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

3、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评价。

(二)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投入程度及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表等方式作简单记录。

3、学校评价:学生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

(三)评价建议

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可考查的方式,评价依据平时的记录和学生成果。

2、评价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次。

初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篇6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从全国范围来看,诵读经典已渐成风气,2002年4月,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学启蒙研讨会。全国少工委、共青团中央、文化部等有关下属机构也加入了经典导读的系列推广行列。据相关统计,到目前为止,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深圳等二十多个城市已经成立了经典导读中心,全国加入经典诵读行列的儿童有120多万。

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孩子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孩子终生受益,我们觉得开展经典诵读工程势在必行。因此,2007年9月我校承接了山东省实验课题《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正式开始以经典诵读为校本内容的书香校园建设工程。近两年以来来,我们有效创设经典诵读校园氛围,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全校师生诵读经典,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实验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成绩,现把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积极营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并将文化建设的视角投向家庭与社区,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

1、精心建设校园文化。

两年以来,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着力打造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文化内涵。景点体现书香雅致韵味。我们以经典诵读为主题展示了历朝历代的经典诗篇、经典名句。学校在校园西侧布置了《三字经》诵读墙,在教学楼的门厅里、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经典古诗词、教育格言,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这些字画、名言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们有的揭示阅读的意义,有的阐述读书的方法……此外,我们精心布置学校、班级的每一快墙报,在各班墙报上开辟了“书苑飘香,经典诵读”的栏目,有“新书介绍”“教你一招”“优秀读后感”等,并及时更新。可以说“书苑飘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经典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用心引导家庭文化。

学校以发告家长书、编印家校小报、开家长会、家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读书活动等形式,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继而为创造家庭阅读文化打下基础。学校还定期举办家庭亲子阅读比赛、家庭小书屋评比,倡导父母与孩子在诵读经典及阅读中共同成长,有效地引导家庭文化的建设及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二、精心确定经典诵读教材

文学经典浩如烟海,除《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的课题实验推荐用书外,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反复研讨,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理解能力,分别选取了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这些内容力求体现儿童经典诵读的特点,以适合儿童吟诵的韵语、韵文与诗词为主,辅以儒学《论语》及《增广贤文》;突出诵读的连贯性、连续性。以少讲多读、熟读成诵为原则。注意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区别,注意诗、词、曲、文的有机整合。

一年级选取了古诗40首和《百家姓》为内容,二年级选取了古诗40首和《三字经》为内容;3--6年级均安排了40首古诗、8首宋词、2首元曲(每学期一半),另外分别配有经典古文:三年级《弟子规》、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和六年级《增广贤文》。这样一来,使各个年级都有基本固定的读本。在点上保证有书可读,在线上又遵循了发展性的规律,在面上又兼顾了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博采众长。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学校还组织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培训用书《相约经典》,从诵读方案、诵读序列、经典美文、教师案例、学生感悟五个方面对经典诵读活动给予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另外,学校组织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分不同的层次向学生推荐,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益智故事等。在分阶段实施校本教材《相约经典》规定的篇目的同时,推荐中国四大名著简读本,推荐杨红樱、曹文轩、秦文君等优秀儿童文学家的作品让孩子们阅读。

三、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市已经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经典诵读工程也带来了契机。因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另外,对课程的管理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经典诵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内容,解决目前在这个方面存在的学习内容问题,是符合新课程的开放性的基本理念。“经典诵读”要想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它必须作为校本课程提出,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经典诵读落到实处。因此我们从地方课程中每周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利用学校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低年级《古诗文诵读》、中高年级《国学启蒙》)上好每一节经典阅读课。课型可以是诵读指导、感悟交流、新书推荐、名篇赏析,力求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2、指导经典诵读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经典,在自主学习上还是存在困难的,因此,低中年级我们运用了快乐诵读法,教师领读、配音朗读,让学生随时随处诵诗句,轻轻松松读经典。有些诗词以吟唱的方法,有些内容以欣赏图画的方法,也有的以欣赏卡通动画的方法,这些方法改变了经典刻板的面容,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有的班级采用“从头再来”法,每天先把学过的内容集体诵读一遍,再学新的内容,环环相扣,一天一得。也有的班级先听后读,既提高听力,提高诵读质量,也可做到劳逸结合、动静结合。高年级采用多形式诵读,将诵读活动与书法、绘画、表演融为一体。学校专门设计了古诗配画、经典改写、积累卡等用纸,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尽情抒发自己对经典的多元感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使诵读活动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建立班级图书角,拓展阅读空间。

学校为各班统一配备书柜,并根据年级特点,配发了人手一本的精美图书,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并积极开展班级图书交流活动。现在各班人均图书达5册,图书角里的图书全天向学生开放,各班均安排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和借阅登记,真正做到图书环绕学生左右,学生随手可得想要图书,课间饭后,学生可以在教室、可以在阅览室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卷有益,一本本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知识之窗”,也使学生真正和书交上了朋友。课间、午休的时候,这里便是孩子读书的乐园,他们有的端坐在书桌旁,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有的三五成群一起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籍。这里由学生自己管理,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乐园和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亮点之一。

4、多时间段的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为了保证“经典诵读”活动扎实、高效的开展,学校开辟了专门的诵读时间。1)早晨到校及时读,早晨学生到校,即开始诵读。2)课前准备快乐读。各班语文课前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文1分钟,让学生坚持每周吟诵古诗不少于2首,鼓励多多益善。内容依据学校下发的古诗文诵读篇目。3)“经典午餐”抄录读。每个学生自备一个经典抄录本(由班级统一配备的硬皮本),每天中午抄录古诗一首或美文一段(注明时间),要求字迹工整,抄诵结合。鼓励书画结合,形式创新。4)“经典周五”充分读。周五下午,各班自行安排一定时间用于对经典诵读进行辅导和抽查。

5、加强经典诵读的研究。

做好一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开展经典诵读工程这项工作时,我们始终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课题进行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研究,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组织有关实验教师执教题研究课,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了听课、研讨的全过程。每人都撰写了经典阅读教学反思录,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四、努力探索有效的评价办法

1、举办“读书节”、“班级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每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读比赛”、“诵读报告会”“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家庭星级小书屋评比”“小博士故事会”等。而平时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活动,则基本上每周都要举行。以活动促学生诵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2、开展小小读书郎经典诵读考级活动。为了保障诵读效果,避免走过场,学校对诵读活动进行了质量监控,开设经典诵读个人考级平台,学生人手一本《经典诵读考级手册》,制定了考级的标准。低年级每学期诵读古诗文21首,中、高年级每学期诵读古诗文26首并达到相应的阅读量,就可以获得相应年级段的诵读章。学生诵读得越多,诵读奖章的级别越高(每年级各三级)。低年级重在背诵,中、高年级背诵和书面测试相结合,激励学生自我挑战。同时,我们要求各班级把“经典诵读考级”活动与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员”结合起来,这样,经典诵读活动就不仅仅是读书的过程,也是立德的过程,也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五、倡导“亲子共读”,延伸诵读时空

学校注意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经典诵读的时空向家庭、向校外延伸。一段时间以来,家长成为我校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使经典诵读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自觉行动。我们通过发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提出了“打造书香底蕴,构建和谐家庭”的建议,具体有以下几点:

1、父母和孩子共阅读。父母要成为读书的主体,成为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学友,成为孩子读书的引领者。每当夜晚来临或闲暇假日,和孩子共同读书,书籍的芳香弥漫着清秀的庭院,家庭弥漫着温馨的氛围。这随之而来的必将是知识的增长、精神的滋润,也是实实在在地引领孩子远离浮躁、奔向前程的实际行动。

2、开辟家庭“小书屋”,让书籍成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外经典读物占领家庭的书柜。站在书柜前,一家人就站到了大师的身边,就站到了时代的前沿。父母和孩子的诵读,积淀着家庭的人文底蕴。

3、制作阅读档案袋。让读书成为家常的话题。把书中的所见、所得、所感搬到桌上来,形成家庭读书“沙龙”,奏出一支美好的“书香交响曲”。家长引导孩子边读边写,并把日记、读书笔记、作文以及网络下载、报刊剪辑的资料等分类整合,家长与孩子一同制作“经典阅读档案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

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实验,让我们深深感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确确实实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智慧、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使他们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恬静;也使他们气质不凡、谈吐尔雅、出口成章。另外结合着说与写,深化了对经典美文意境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素养。

2008年6月11日,我校成功举办了滕州市小学经典诵读现场会,市局有关领导和全市1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们提供了一场精彩的师生素养展示,2000多名学生集体诵读了《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和《增广贤文》等,孩子们熟练地充满感情地背诵,赢得现场代表的阵阵掌声;《歌伴舞——明月几时有》将苏东坡的超凡脱俗,超旷飘逸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诵读舞蹈——竹枝词》在优美、欢快的音乐背景之下,配以舞蹈,朗诵,使人加深了对词的理解,身临其境,如醉如痴;……会后,市教育局韩韩局长对我们经典诵读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滕州电视台连续播放了我们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有的家长还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与其让电视广告词填满孩子的小脑袋,还不如让他吸纳传统文化经典。”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1、要有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合适的诵读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还必须有校本课程指导纲要和科学的评价标准。而这些,目前我们还不具备。

2、古诗文指导的形式如何切实有效?课堂教学怎样指导,跟各个学科如何有效结合与渗透?这些目前还是研究的薄弱地带。

今后,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探索,从而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形成体系,形成合力,收获实效。

1、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育人应以德为本。把经典诵读与学校德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项迫切的任务。诵读经典可以修身养性,格言警句会激励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学校少先队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与圣贤对话,领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精神的激励。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之中,语文学科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使经典诵读有情、有韵、有味,追求量的积累和读的质量,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依托诵读经典,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积淀学生人文素养。音乐学科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利用唱的形式表现经典作品;美术学科也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组织学生用书画的形式再现经典,解读经典。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实验虽然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我们深深感到读书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如今,只要踏进书院小学大门,你就会被满面而来的浓浓书香所陶醉。书籍就是粮食,知识就是力量。每天清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每到课间,在悠扬清脆的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沉浸在书中,那一本本书,就像那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在师生的心田里滋润流淌。

初中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篇7

一、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确立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有许多传世之作。它们内涵深刻, 意存高远, 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学习健康向上的古诗文,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的能力, 更有利于提升思想品格和境界。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 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 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经过调查发现, 学生对古诗词诵读有着广泛的兴趣, 大部分教师也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我校的校本课程定位为“古诗诵读”。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在“古诗诵读”校本课程工作中, 我们从营造诵读环境、诵读诗文作品、尝试特色活动、完善校本课程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 营造诵读环境, 熏陶人格情操

在班级中营造古诗文诵读的氛围, 主要方法有:

1. 课前一吟, 熟读成诵。

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 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 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分钟时间, 开展“课前一吟”活动。

2. 举办诗社, 学以致用。

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 并由专任教师组织他们开展做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 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3. 开设诗园, 提供舞台。

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 除了诗画、诗文, 每个班级都要开设“诗园”。其内容要丰富多彩, 可以是古诗书法展、古诗故事、古诗仿写、读后感等。

4. 设立“段位制”, 评比小诗人。

制订“古诗文诵读段位制”考核细则, 根据考核细则的规定, 对达到某一段位数量的学生授予“小诗仙”、“小诗圣”等荣誉称号。在校园中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 主要采用“六条途径”:

1.听:即听广播、听录音, 利用课前、大课间时间, 学校播放古诗文录音, 供学生欣赏;开设“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 由学生主持、播音, 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2.看:即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 或用诗文, 或用诗画装点学校的走廊、墙壁。让学生随处可以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 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3.读:除每周安排校本课程外, 还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放学后十分钟的时间来辅导, 由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4.讲:在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 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5. 写:在古诗诵读的基础上, 开展古诗读后感、古诗续写、古诗仿写、古诗故事、儿童诗歌创作等活动。

6. 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诸如“古诗文背诵大王”选拔赛活动。

(二) 诵读诗文作品, 积淀人文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这方面,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 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着重进行诵读兴趣、诵读方法、拓展诵读等方面的研究, 让诗香萦绕在校园四周, 为学生营造出一方宁静淡泊、澄净空明的精神家园。

1. 培养古诗文诵读兴趣。

(1) 创造“流行热点”, 激发诵读兴趣。鼓励全体师生诵读古诗文, 评比诵读先进班、诵读之星, 在全校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形成“追星效应”。

(2) 形式多变唤起诵读兴趣。如在诵读方式上, 或吟或唱, 或快或慢, 运用小品、快板、据画配诗、据诗配乐及节律诵读等文艺手段进行学习, 使全体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走进古诗文这一神圣的文学天堂。

2. 强化古诗文诵读方法。

(1) 诵读法, 包括:

a.节律诵读法:我们给大部分诗文增设了节律朗读符号, 引导学生根据节律符号进行诵读。

b.节奏诵读法:即用打拍子、快板的形式背诗。

(2) 游戏活动法, 包括:

a.跳皮筋诵古诗:即鼓励学生将原来跳皮筋的歌谣改为诵古诗, 边跳皮筋边诵诗, 诗背得越多, 皮筋也升得越高, 以增加挑战性, 激发学生诵诗的热情。

b.拍手歌游戏:如“你拍一, 我拍一, 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拍二, 我拍二, 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拍万, 我拍万,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拓展古诗文诵读。

为了把“古诗诵读”校本课程向纵深拓展, 我校在拓展古诗文诵读方面做了以下两个尝试。

尝试一:古诗文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形式,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把古典诗文引入课堂, 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一份诗情。目前, 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口来两句古诗文已蔚然成风。我校的刘冬云老师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能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吗?”“能!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好!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面, 我们一起学习新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尝试二:古诗文诵读与德育相结合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把古典诗文诵读与学校德育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诵读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我校开展了“见面问好送首诗”活动。所谓“见面问好送首诗”就是每名学生每天上学碰到本班的同学除了问候“早晨好”外还要互相背诗一首送给对方。开展这一活动,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 还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

(三) 尝试特色活动, 培养个性才能

1. 唱演诗文。

为古诗文填写曲谱, 让孩子们唱着歌儿学古诗,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2. 书画诗文。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 想象古诗的意境, 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表达出来, 并且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学校的橱窗、楼梯口, 彰显学生的创新才能。

3. 改创诗文。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 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 触发学生的灵感, 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 改创诗文, 培养学生的创作爱好。

(四) 完善校本课程, 提升科研水平

在参考有关古诗文读物的基础上, 我校将继续完善校本课程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在此基础上, 我们编订一本《诵经典和旋律》的校本教材, 该教材是把古诗文配上曲谱, 将古诗文的知识获取与音乐素养的美育陶冶有效结合起来, 让孩子们唱着歌儿学古诗。

三、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古诗诵读”的影响

古诗诵读这一校本课程, 以它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多元的实施方式, 受到孩子们的广泛欢迎, 也给我们育红小学的整个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将“享受工作的快乐, 享受奉献的崇高”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作为一种无言的追求, 带着感情和责任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校的发展。

古诗诵读活动, 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推动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盘锦日报》记者多次到我校采访, 2006年春以“习诗育人”为题对此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古诗诵读活动, 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们的校园儿童诗在校园内传诵, 在校内报刊上发表。校园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诗人”和“古诗文背诵大王”。

上一篇:2022年给朋友的元宵节祝福语摘录58条下一篇: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