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24-10-11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共12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以适合学生阅读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本地区资源,以此作为校本课程教材。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为主题,校长为课题组长,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组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以及随着学校图书室藏书的丰富,发现本书中的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七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了,如古诗词,学生都已经学习过了,就不必要再教学了。因而,本学期另外推荐学习诗

二、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引领,引导学生多进图书室、多读课外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七年级以《书香幽径》为主题,包括经典古诗文、名著选读。

词和一些名著,对校本教材进行整合教学。

2、让学生学会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通过综合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地处农村,学生来源素质较差,家长一般为普通农民的子女,几个是外来民工子女。虽然家长主观上也有要求子女有出息的愿望,但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学生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习惯,更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另外,由于

四、教学措施: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坚持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笔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3、充分利用图书室资源,每月推荐阅读1-2本书,组织班级读书交流会,推进学生阅读教育。

3、提高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家庭经济原因,学生很少有课外书,个别有藏书的也只有少量。

1、利用校本课程时间,有组织的上好校本课程。

4、结合学校“综合研究性学习” 的校本教研主题,指导学生进

五、课时安排

诗词教学

14课时

名著阅读课时

机动课时

总计

课时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龟虽寿》(曹操)

名著:《繁星。春水》

《过故人庄》(孟浩然)

4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 6

《夜雨寄北》(李商隐)7

《泊秦淮》(杜 牧)

《过松原晨炊漆公店》(杨万里)9

《观沧海》(曹操)1 10

《次北固山下》(王湾)1 11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 12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1 13

《观书有感》(朱熹)

14

《浣溪纱》(晏殊)

《如梦令》(李清照)

16

名著:《伊索寓言》17

名著:《伊索寓言》18

机动19

机动

行综合研究性学习,挖掘、展示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0

机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2

一、“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原则

“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原则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要规范化,具备规范的“课程方案”,有明确而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习过程;其次,“拓展阅读”校本课程是为学科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学科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有常态化的教学指导和课时保证,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为首要目标:再次,初中四年的“拓展阅读”应当逐步形成系统,年级之间有层级、有梯度,包括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反馈、展示和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具有各自鲜明的主题意识,符合本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最重要的一点是,“拓展阅读”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良好状态,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循环往复。

二、实施“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1.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阅读不能称为阅读,只是浏览罢了,因为他们没有沉下心来仔细地感受文字,没有在阅读中进行深入思考,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何收获和启发。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首先要摒弃阅读功利心,正确引导学生,不过度强调阅读的功用性。我们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布置读书壁报等进行正面宣传,给学生以示范和引导。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觉意识开始。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可采用各种方法激趣。如初中低年段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原著。又如在初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相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榜样激励,在阅读交流中,教师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进步较大的学生,请他们谈拓展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

我们坚持开展读前、读中、读后的多重阅读指导。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开展“拓展阅读”校本课程的有效性,教师要把好阅读指导关。首先是读前指导,主要针对本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开列阶段书目,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包括读书的进度、时间等。接下来是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虽然主要在课外进行,但教师仍然要做好阅读领队人,其中包括把握阅读周期,调节阅读节奏,制作阅读单,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推荐书目非常重要,要避免太过艰深的作品,否则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指导尤其重要,对于一本书,不同学生阅读的效果是不同的,收获也是各有大小,读完了,可能还有许多疑惑不解,甚至阅读停留在模糊地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的点拨,就能引领学生深入地思考,更好地理解书中含义。因此,教师自己先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备好阅读指导课。这样,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才能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4.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 篇3

一、基于“三重标准”的课程设置

(一)基于“整体综合式思维”的课程设置

“整体综合式思维”是相对于片面的“点状式分析思维”而言的。整体综合式思维强调整体的视角,它主张把某一部分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进行思考。我开设《论语》这门校本课程,就是将之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这个整体的背景框架之中。学校新开了《以传统文化为通道,提升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这样一个课题,那么在这个大课题的带领之下,我们语文科的校本课程也都与之有关,除了《论语》,还有《唐诗鉴赏》、《对联文化》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基于主流价值的课程设置

中华文明绵延流长,积淀深厚;传统经典言近旨远,内涵丰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在《论语》当中有诸多体现。学习《论语》,也是对我们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一次探源。此外,作为校本课程,自然也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主流价值。我校的校训是“爱、诚、笃、美”,跟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

(三)基于学生立场的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研究的魂魄在于学生立场,所谓学生立场,并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并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或发展需要”。在确定这门课程的达成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时候,我先是对报读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共问了五个问题:1. 你为什么要选《论语》?2. 你想在这个课堂上学到些什么?3.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你知道他哪些弟子?你了解他们的性格吗?5. 你最喜欢《论语》中的格言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我基本摸清了学生选这门课的目的。针对这些实际状况,我制定了自己的授课方向和内容,这种站在学生立场上形成的教学之思和教学之行,正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最终意义。

二、“古字·人物·思想·句读”的课程实施

在尊重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制订了以“古字·人物·思想·句读”的实施方案,四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简单有效却充实轻松的课堂。“古字”是我在导入时经常用的一个环节,我会从当天讲的内容中抽出一个最核心的字或者是在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用甲骨文或者金文、篆文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是什么字或者哪一个成语,这是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不仅如此,学生也会对用来导入的字词本义产生深刻的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内容上我以“人物”为经、以“思想”为纬。至于“句读”,则是增强学生文言文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即将当天学习的几则论语投影出来,只是没有标点符号,也就是所谓的“白文”,让学生试着在下面朗读,并且试着加标点,然后提问。谁有不同意见均可以发表,最后由我引导出正确答案。

三、无用就是大用的课程效用

国学不像实实在在的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带来现实的利益,但是却起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如是说:“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现在看似无用的由《论语》这些国学经典所浸润出来的文化,将来就会发现它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指导我们去洞察宇宙天地,品味生活真谛,享受人间温情。而这些,不正是我们活着的要义吗?此即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4

关键词:艺术;课程;模块;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已为人所聚焦。艺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前些年我校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我校艺术教学改革率先进行,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自由组合为原则的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二)研究意义

一方面,我校目前的课程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改革研究在学校率先进行,对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模块”式教学研究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种模式以学生发展的个性需要为目的,更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研究能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并带动其他学科进行大胆地实践与研究,对创建研究型学校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人本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因此,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发现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让学生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转到“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上来。

二、研究内容

(一)艺术校本课程教学分班制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学校经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在艺术课开设上实施艺术学习“小班制”(如下图),也就是把传统的每三个班级合并成一个艺术大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六个模块小班,六个模块是:(1)传统民族美术;(2)素描写生;(3)创意水溶彩铅;(4)音乐欣赏与演唱;(5)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6)合唱。这种大胆创新的分班模式区别于传统分班模式,实施目的在于提升艺术教学的效果,提高校本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二)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

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学生“模块式”学习,在选课之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个性特长和兴趣愿望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班级上课,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二是教师“模块式”教学,在艺术校本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特色和专业发展开设不同的特色校本课程,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专业特长,同样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模块式”教学与学生“模块式”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艺术校本课程学习灵活性

艺术校本课采取“走班式”教学,也称“走读式”教学,六个模块小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到不同的教室进行模块学习,走班学习体现出学习灵活机动性的一面。

艺术校本课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情变化做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1.学生方面。模块教学的学习内容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要重新选择,这样学生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模块。

2.教师方面。教师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后,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和问卷调查在下一轮模块学习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杨老师在第一学年开设了涂鸦课堂的模块学习,第二学年更改成传统民族美术。灵活性使得“模块”教学更赋魅力,更具艺术性,它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与时俱进。

(四)艺术校本课程研究综合性

艺术校本课程是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与综合研究的基础后确定的。我们通过收集、研究相关资料,调查艺术教学状况,制订方案等研究准备后,对课题深入实践与实施,最后提炼总结出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

三、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对“模块式”学习方法充满了热情,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我们设置了一份调查问卷:

1.你对艺术校本课的总体评价。A.喜欢B.一般C.不喜欢(选C的同学请注明原因 )

2.初一美术、音乐课(传统式)与初二艺术课(走班式)对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上课方式?A.初一B.初二C.无所谓

3.你愿意在下学期继续实施艺术校本课吗?A.愿意B.无所谓C.不愿意

调查结果百分比:

从问卷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确实喜欢“模块式”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提高

1.实施“模块”式教学以来,学生在期末测试以及平时作业的成绩比实施“模块”式教学前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有些小模块成绩,如素描提高了50%,稍低一些的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也提高了近30%.另外,学生在期评中的自我评价环节认为艺术校本课对于艺术修养方面的提升有帮助的达到53.10%.

2.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效果明显。在校内学校艺术节、新年音乐会、才艺大赛、科幻画比赛、现场班级名片绘制大赛等活动的参与人数明显比往年多。在校外学生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2人次、市级4人次、区级1人次,取得不俗成绩。

(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显著提高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校更宽松、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相长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展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前沿探索等,全力以赴“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四)艺术特色学校进一步完善

在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我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改进“模块”式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的学习要加强

不断加强学习,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理论不断创新,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学习,梳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深入研究“模块”式教学存在的这样那样问题,深入探究艺术课程的功能,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教学评价要得当

艺术课程是富有魅力的课堂,艺术课堂评价也应该是富有魅力的。教师“模块”式教学课堂评价不能太机械教条,应多元化、富有新意,得当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诸如“该生对水溶彩铅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创作欲,技法成熟,色彩感觉也非常好,如果在后期处理方面能够再多下点工夫那就更棒了!”之类的课堂评价用语就很好地体现课堂评价的艺术。

总之,“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对“模块”式教学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06-0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1-01.

葛赛尔。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03.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5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研能力,解决在语文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每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推动我校语文学科的教研课改迈上新台阶。特制定本组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开学初制定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为指针,践行经安中学“以师为本,主体发展,科研立校,和谐兴校”的教学管理理念理念,立足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内涵课堂这一中心,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这一转变,工作中贯穿教研、科研一体化这条主线,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并推动课堂改革。

二、工作目标:

1.解决语文学科构建主体探究性高效课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实现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从而开展语文教学,如何实行集体备课,如何组织学习小组建设,如何让作文教学的指导与讲评更具实效。

2.盘活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在上学期形成有实效的活动模式基础上,以创新教学环节为主题,打造海洋文化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3.将课题研究成为校本研究的一部分,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4.继续开展蓝色阅读活动,拓宽语文阅读活动的内容,通过创新而富有活力的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蓝色阅读活动成为学校特色教学的一的亮点。

5.七八年级期中期末考成绩居全区中上游,九年级中考居前5名。

6.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开展组内教师多种形式的专业书籍阅读活动,并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的交流,使得每个教师的读书学习得到鼓舞激励、鞭策督促,让组内教师的读书真正成为自觉行为,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奠定基础;

三、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提高组内教师的教师基本功,并以此为契机规范教师的常规工作。

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素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断提升。本学期,针对有效教学的学校重点工作,计划开展教师硬笔书法、粉笔字、即兴演讲、限时教案设计、说课、讲课、博客创建等多项基本功比赛。

(二)教研活动的开展追求规范实效、科学创新,通过有价值的研讨内容的选择确定以及灵活的教研方式的选择提高教研活动的高效。

几个重点版块。

读书感悟交流(20分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相关的主题,并根据主题进行选择性读书学习,活动时进行交流,以实现读书收获共享。为了实现理论内容真正地消化吸收,交流时要做到脱稿。

研课(50分钟):每次活动安排一名教师作为主持(主发言人),可以结合自己年级的具体课例进行说课,大家参与评课交流。如果不是自己的课例,也可以推荐一节名师课例,自己提前收看后在活动中组织全体进行研课。此版块的操作注意研课必须紧密围绕既定的小专题进行。围绕本组的课题确定以下版块:

①散文教学中版块策略的有效应用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版块策略的有效应用③作文讲评课中版块策略的有效应用④古诗文教学中版块策略的有效应用⑤写作指导课中版块策略的有效应用⑥复习课中版块策略的有效应用

此外,还要关注高效课堂践行中的几个要素,比如:激发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策略、教材的挖掘、合学小组的利用、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等。

基本功练习(15-20分钟):内容可以包括硬笔书法、粉笔字、即兴演讲、诗文诵读、现场写作等等。这一版块的活动设计尽可能灵活。

(三)创新校本教研开放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语文组的校本教研开放日进一步创新,围绕学校校本教研方案确定开放日主题:语文学科海洋文化课堂模式践行的研讨;海洋文化课堂本质特点“容纳”“开放”践行研讨。形式上可以进行微型课例展示、微型课堂等。

(四) 承办师生层面“汉字大赛、谜语大赛、阅读竞赛”相应的活动,力求活动的灵活实效。

活动行事历

周 次

内容及形式

主 题

研讨制定教研计划并对学期初的相关工作进行布置和说明

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古诗文教学中板块教学策略的运用(文言文 诗歌 )

1.理论学习交流

2.研课(春霞推荐课例,共同研讨)

3.基本功练习:即兴演讲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学生实现真学,教师实现真教)

**教学中板块教学思路的运用(主题待定)

1.理论学习交流

2.研课(合英 秀艳)

理论学习交流内容待定

课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中板块教学思路的运用

师生层面“汉字大赛、谜语大赛、阅读竞赛”相应的活动,力求活动的灵活实效。

1.理论学习交流

2.研课(立娜推荐课例)

3.基本功练习:课前导入语限时设计

理论学习交流内容待定

**教学中板块教学思路的运用(主题待定)

十二

1.理论学习交流

2.研课(凤香 秀娟)

理论学习交流内容待定

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板块教学思路的运用

十四

1.理论学习

2.研课(王芳)

3.基本功练习:硬笔书法

理论学习交流内容待定

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6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同,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5篇活动方案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二、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1、委员会名单及工作职责

①委员会名单

主任:___

副主任:___

委员:______

执行委员:___

②工作职责

(1)策划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委员会成员负责讲座研究学校校本课程的课程设置计划、实施方案、规章制度、开发方向等。

(2)管理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委员会成员负责监督管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估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落实校本课程委员会的决策、措施。

(3)对本部门(教研组)校本课程的教学负全责。以身作则,直接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带动本部门(教研组)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和优化。

(4)协调、组织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各种活动,了解和反馈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

(5)执行委员负责操作校本课程管理的具体事宜。

2、导师团名单及其工作职责

①导师团名单

曹卫东、范桂湘、李洪波、陈永兴、汪辉、朱校松、陈志伟、陈利民、王洪军、吴卫军、仲崇文、卢振、樊君明、张丽艳

②工作职责

(1)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做法、成效。

(2)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教学,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在校内外推广交流,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总结,写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本课程教学论文。

(3)参与校本课程遴选,课题审批,研究性学习指导,专题讲座,学习成果评定等学术性活动。

(4)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全程指导和管理,对学生研究必申报、开题报告、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进行审批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活动、实验、调查、采访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论文撰写、成果体现进行指导和学术评定。

三、校本课程的编写与教学实施

学校在近几年已成功开设了《大语文》、《大南之魂》、《爱您以心》、《池塘养鱼》、《英美文化介绍》、《英语阅读》、《英语书面表达》、《感受生活中的化学》、《走进社会中的化学》、《趣味数学》、《苏州历史名人》、《苏州历史名镇》、《自然灾害及防御》、《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电子元器件的认识与测量》、《食用菌栽培》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学校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对已开设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完善,同时根据学生的举爱好、发展状况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部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除遵循一般教学原则外,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给学生装以尽可能多的时间及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校本课程的科目时,教师应新生学生的意愿,按各自选择重新组班开展活动,并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允许学生重新选择课程项目,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装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人学生的能力、基础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内容及形式上的高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宿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以年级为单位按原班级组班,将选修的校本课程排入课表,每周安排两次。上课地点包括原教室、各活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操场等,由教务处世哲学统一编排并相对固定。

选修课程原则上由本年级的老师担任,每门选修课程根据参与课程开发的情况和教育教学能力由学校确定一位负责人。

四、课程评价与改进

1、课程方案的评价

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由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通过对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及必要的专家指导,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在课程定位、学生学业负担、教师工作量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课程计划以及相关的政策?是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有效?课程结构和门类是否合理?是否有利学习方式的改变或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程评价的方法是否多元?是否体现实用性、可行性、适切性、准确性等等,及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综合考虑以下各项,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类,以此人微言轻学生获得该课程学分的依据及评选优秀学生装的依据之一,具体由任课教师负责执行和落实,在该课程结束时由教务处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学生如有不同意见可向学校提出,学校负责核实并及时反馈。(1)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3)学生的小组评议意见和任课教师的评价;(4)学生家长的反映;(5)学习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记录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内)。

3、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教师平时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3)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的反映;(4)学生家长的反映;(5)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配套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小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攻小组负责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师资整合,对教师或教师工作组上报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进行集体审议及指导,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议。

2、学校聘请教育局、教研室及有关专家等来校操作校本课程的指导工作。

3、教务处、年级部、备课组积极协调、安排和组织教学计划的执行。

4、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并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载入老师的业务档案。

5、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场地、器材、经费等物质条件,严格做到从时间、师资、内容、评价、保障各各个方面落实到位。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7

关键词:弱智教育,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所在的培智学校教育对象已由轻度智障儿童向中、重度智障儿童转变,仍旧沿用国家统一颁布的第一套培智教育课程,教育的目标将难以达成。我们渴望有适合现有学生的课程体系来指导我们进行科学、规范的教学改革。

2001年底,我校加入了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香港大学言语与听觉科学系、香港保良局余李慕芬纪念学校合作的《弱智教育语文校本课程编制与教学实验》的研究与实验,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推动我校弱智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

(一)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培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及认知能力。

(二)摸索出一套与该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现代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相关专业技术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课程研究的教师队伍。

(四)形成与该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

(二)研究的过程

2002年初我校成立了课题实验小组,选取低年级的两个独立班(共20名智商为中、重度智障学生)为实验班。

在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评估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本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确定了适合我校学生的12个教学主题。根据学生在听说、阅读、写作和符号理解等方面的语言评估结果,结合课程内容,制定出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与认知方面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实施教学活动。

在使用目标课程的教学实验过程中,我摸索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情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进行“整理房间”的教学时,我将学生带入家政室,以整理房间为动机,让学生依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在客厅里擦茶几、在餐厅里搬椅子等),然后引导学生用目标语句进行描述。这样,结合教学内容融情入境,情境交融,学生较容易地就将[介词+名词+名词(位置)+动词+名词]这一句式用动作、用语言表达出来。

2. 个别化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集体教学基础之上,教学组织形式是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到个体的一个循环过程;学习上既有量的不同,又存在质的差异,以此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如王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们通过实物、图片等与字词相结合的方式,帮他达到对字词的理解,在集体授课中,不要求他与其他同学一样听说读写等方面均能达到目标,而是重点训练他的语言表达。学生的作业,更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分层设计,不搞“一刀切”。例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作业分为两个层次:高组学生根据所提供内容写作应用文,低中组学生抄写范文。这样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赏识激励

让智障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是促进其自信心形成的有力措施。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大胆地说出来。我更多地使用的是“你能行!”“你真棒!”“能再试一次吗?”等鼓励的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得有信心、有主见。

4. 多种手段弥补不足

(1) 提供实际经验

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变得较为困难。在教学中,我大量使用实物、模型及图片等材料,在“清洗厨具”的单元教学中通过实物厨具的运用在“大扫除”的单元教学中利用家具模型,等等,丰富了智障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在知识和认知结构间建立起了桥梁。

(2)利用辅助教学手段

实验班中半数以上学生发音不准、吐字不清、音调缺乏抑扬顿挫的变化,还有两名学生存在口吃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矫正学生的构音障碍,我编制了舌唇操来训练学生,恢复他们语言运动器官的功能,为学说句子做了很好的准备。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评估来实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初步评估、教学效果评估、总结性评估这三种评估方法。评估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对学生在不同范畴的能力与表现有透彻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学。在得到适合每个儿童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后,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按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四、研究成效

(一)学生受益

90%以上的学生在各范畴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教师受益

参加实验的教师在课程编写、教学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

(三)学校受益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校教科研的有力推动者,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四)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我们确立了以语文为主体的分融结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即课程设置上是单科课程的设置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融合了常识及数学方面的内容,而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又融入了语言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义堂, 田保军, 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

[2]刘全礼.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和实践.长春: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9.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  初中化学  教学  学生

新课改指出: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主要教学任务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认知一定的事物变化规律,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科学与其他一切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体验和感悟科学的本质,进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等等。在新课改进行如火如荼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初中化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初中化学本身属于自然性的科学学科范畴,涉及内容较广,资源也较为丰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够直接性的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是综合性的,能够促使学科与实践之间的融合性等等,有利于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基于校本课程开发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一、开发和利用化学史渗透科学精神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全面的化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化学教学中每个理念以及实验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背景,理论界将其称之为是化学史。开展化学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清楚的了解化学理念形成的过程。开发和利用化学史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知和了解化学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去探究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辩论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利用化学史来引导学生感受、想象化学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的执着精神,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等,以此给予学生思维和探究上的启发,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

如:在学习“燃素说”相关的内容时,笔者引入燃素说的化学史:燃素说的辩论问题,它的出现是错误的、它是不存在的等等辩论内容,同时笔者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内容,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找出了诸多运用燃素学说来解释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等等,并通过收集信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燃素说虽然有异议但是他是作为一个概念出现的,对于化学来说是一种发展和进步,是化学史的有效资料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发和利用化学史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倡导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的同时,能够运用化学解决一定的问题,了解化学知识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等等,进而形成一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我们知道,初中化学知识本身是对生活、自然的一种升华性、理论性的总结和显现,其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新背景下就初中化学的本体内容主题也都是生活化的显现,诸如: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等等。可以说,化学与生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一些资源来整合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凸显生活的教育功能等等。进而通过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来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生活认知和实践,强化自我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信心。

如:笔者就化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其本职内容,诸如:在学习化学与环境章节内容时,笔者给予每个章节的内容以生活化的命名,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化学的生活性,即:大气污染:还我青山绿水;水体污染:生活中的败血症;土壤污染:大地母亲的痛苦等等,以生活中学生最为常见的内容来代替化学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的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本质,强化自我的化学学习等等。

三、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化学的生活性决定了化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相联系。新课改下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化学实验技能等,真正的感受、参与化学与生活。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另一重要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深化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如:在学习“饮水与健康”教学内容时,笔者就目前社会上对干净水的呼吁情况,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水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即: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其次,让学生就目前城市中水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工业排水、农药化肥污染、管道、下水道等等。再次,就目前我们喝的水进行分析和阐述:我们现在喝的水中好多都加入了化学物质,诸如:氯、沉淀剂等。最后,引导学生就社会实践活动中水的问题进行实验。收集多种水样,将其运用化学来进行分析等等。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到化学实验,进而,通过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化学实验来增强学生对水的节约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一切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有助于从根本强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质的认知和了解。我们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正确认知、了解并运用校本课程,挖掘和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以此来辅助化学课程教学,最大限度的凸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宣婕、徐培珍、孙尔康. 最贴近生活的化学实验[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初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9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发展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有利学生可持续发展。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标准

选修课程开发本身的复杂性,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选修课程开发健康顺利地进行,除了要对课程开发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关注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为加强学校课程管理,规范开发流程与课程实施,定期对选修课程进行评价。包括课程方案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三方面。评价的重点主要放在开发流程与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有效性上,前者主要通过健全课程评审委员会组织,严格工作规范来实现;后者则主要依靠学校对教学常规的监管来达成。

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定期评价学期《选修课程开发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课程开发质量的体系。在参照教学规范评价的同时,注重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评价。

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倡导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倡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评价借鉴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制定《选修课程评价标准细则》对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为后续课程开设与调整以及科学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关注以下“四性”对课程进行评价:

人文性。具有浓郁的家乡色彩、自我学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炉,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综合性。有机地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亲身经历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又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生成我们的校本课程。

开放性。以开放的体系、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学习形式,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发展。

实践性。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组织内容,以探究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初中物理新课程校本培训方案 篇10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孔益民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改革和发展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加快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有用人才,我校拟定以下初中物理新课程校本培训方案。一.校本培训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统一认识,以课改为中心,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经过教师的再创造,使其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就每个教师的教法上来说使其更趋于个性化。以教师为主体全员参与开发校本课程,使其多样化,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发展机制奠定基础;推动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任务: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态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新的评价与考试方式。三.培训原则

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需要,初中物理新课程校本活动需具有以下指导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

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先进地区师资援助和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四.校本培训具体内容与措施

培训内容:校本培训要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教师”为重

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师德培训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学习书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师德启思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师生沟通的艺术》等。

2、新课程培训

新课程培训主要包括通识性培训和学科教师培训。通识培训在市、区县培训机构组织集中专题培训基础上,各校要组织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学校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培训主要是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学校要在培训机构、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书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物理学教育新论》《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教学案例》、《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教育新理念》、《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等。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要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在教师中开展五项通用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在全体青年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要结合中青年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学习书目:《教会学生思维》、《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课件制作系统操作快速入门》、《教师学科基本功》、《国内外教学改革动态》、《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当代国外教学理论》等。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逐步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校、教师本人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书目:《鲜活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专题》、《中小学教育科研及教育实验》、《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理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等。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

通过学习学科创新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研究如何把学科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创新课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探索新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而实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习书目:《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教学评价与测量》等。五.培训形式

教师的工作经历、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年龄不同,决定了校本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同。其基本形式主要有: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记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

4、教学观摩: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5、名师指导:聘请本校、外校、外地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家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

6、课题研究:学校与培训机构、教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申报课题,研究确定课题。定期组织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的共同财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7、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传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

8、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应重点培养,培养专家型的教师。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11

[摘 要] 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识记与背诵为主,不太考虑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依照考点进行教学。历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开拓学生眼界的课程,不光需要学生对知识内容烂熟于心,还应对历史事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事件,以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因此,初中历史的校本课程应当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重视,帮助学生从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能力与情感体悟。

[关键词] 初中历史;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希望课程教学能够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依照范式来进行刻板教学。不同地区与环境下生长的学生,组建的校园,都有不同的个性。当学校决定实施校本课程时,首先就需要对学校自身进行考量与评估,开发所在地区与环境下的多元化可利用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需要来设计课程教学。针对学生、教师的差异性,开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纲要学习、又能依照差异进行完善的课程教学。唯有通过理解与思考,才能够对教学内容运用自如,对知识内容深化掌握。

一、结合实际新编教材

实践校本课程中的“新编教材”,并不是指真实地让教师重新编写一本历史教材,而是以国家编制的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本地或是本校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开发出来的、帮助课堂教学的导学案资料。知识内容重在与地域、学校文化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使用导学案资料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更多拓展的历史资料与趣味性阅读驱动学习内容的深入。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时,导学案的资料可以由本地区隶属于战国哪一政权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始新的知识学习。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某些事件与朝代的年份不甚敏感。教师在本课中就可以从“百家争鸣”入手,从各个学派的小故事入手,将年份与枯燥难记的其他知识渗入趣味性的故事中帮助学生记忆,最好还能搜索到本地当年发生过的趣事,让学生从轻松的历史故事中掌握知识。

可以通过孔子游学的路径图来教授知识,例如: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通过孔子每一阶段的经历与成就拓展开当时所在国的历史知识。

二、挖掘当地历史资源

知识说得再多,也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太过遥远,学生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地了解历史事件中所传达的哲理与情感。所以就会有课外实践活动的产生。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资源、博物馆、文物展览等,多为学生组织相关的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带给人更深层次的东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猜想、多提问。促进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想法与能力,使学生的眼界得以拓宽、思维得以拓展,能力与才情随着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入学习而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在参观博物馆中,可以让学生分为的学习小组,以5~8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并且对于参观过的事物进行记录。教师穿行于各个小组之间,实时地为学生解疑答惑,从所参观的事物中联系到书本内容,让学生得到联想与拓宽。当学生在观察某个类似于“鼎”的青铜器文物时,教师可以联系到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于商朝制造;青铜器中的精品:四羊方尊,于湖南宁乡出土。而由商朝又可以继续讲述,商朝是在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而建立的,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开始于商朝,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等等。利用当地的丰富历史资源与教师的延伸讲解,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同时刺激,使学生对于平日难记的知识要点印象更加深刻,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也铭记于心,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系统化。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学习的主动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与探究来获得知识,如此得来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也能够从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求知欲。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一周开展一次,通常是在教授那些与地域文化、学校文化有所关联的知识时运用,为学生设计问题,布置主体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设计出实践方案,再一步步地实施探究。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开拓眼界,还能让学生在以往沉闷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别样的色彩。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知晓情境: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然后设计任务,需要通过查阅教材与资料:1.找出鸦片战争的发生年代与重要事件。2.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认识。3.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与精神。4.分析战败原因。提点学生可以通过对家中老人的采访与本地区中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地方走访,拓展更多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与小故事。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的互动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提高。

四、教师对于评价与反馈的研究

每一次的课外实践与探究性学习过后,教师都必须对学生设计的实践方案、实践心得做一个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与建议作出反馈。例如在参观完一次青铜器文物展过后,学生在心得中谈到了自己在此过程中所看、所听、所想,还提出了更多他想了解的问题,比如人类是从受到什么的启发而使用青铜器,青铜器在劳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等等。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目前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深化讲解。

并且在每一阶段的学习过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果进行检测,以此来决定下一阶段教学的设计。例如学习完“百家争鸣”的盛况之后,教师可以出一份課堂小测试,或者开展知识竞答,了解学生对于不同学派的理解与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例如孙武与孙膑的著作分别是什么,韩非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家的主张是什么,等等。

在初中历史学科课程中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是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课堂,依据学生所处环境、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适当调整。让学生有更多发展个性的自主实践机会,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得到增强,教学相长。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才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丁宁.史政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14,(12).

[2]宗华.论如何使初中历史课程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J],南北桥,2015,(5).

[3]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2

一、当前国学经典在初中学校的学习现状

从学生层面分析, 受应试教育、网络文化和西方教学的影响, 如今的中学生几乎已与国学经典相脱离。很多中学生对国学经典兴趣不足, 阅读量少, 阅读效果不佳。尽管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学习它能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 但文章枯燥难懂, 学习起来相当困难、力不从心。

从教材方面来看, 语文课本中国学经典内容相对减少了许多, 以前私塾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的国学经典内容, 在现代教育中不再被要求, 虽然中学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 国学经典内容有所增加, 但也屈指可数。而且通常会放在让学生自学的不重要章节, 古文的节选也比较浅显而且无太大意义。这样的教材安排对于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没在太大帮助。

从社会文化形态上来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快餐式的文化读物和文化传媒以讲求实际, 追求轻松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而相对厚重却深奥的国学经典文化自然地失去了其应有的市场。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不断加快, 教师和学生在闲暇时间里, 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国学文化, 去翻阅国学经典资料, 更别提将国学经典文化引入到课堂。

虽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从未停止, 但内容大多是关于教育教学、教育理论和教师职能的相关培训。目前为止, 对于专门进行国学文化素养教育的教育培训活动还很缺乏。这就会使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国学教育技能相对薄弱, 使现代国学经典文化教育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语文课堂要传承、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在当前环境下, 课堂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弘扬国学经典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国学经典融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也应在国学课程中得以渗透。许多优秀的古诗经历了岁月的磨砺, 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熠熠生辉。无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还是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我们都能够通过他们的诗句, 跨越千年与其对话, 也能够从他们的诗句中品味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品读, 对古文的分析, 能够使每位学生在其中找到传统文化的精华, 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每学一首古诗词, 都可以让学生由表及里的去积累、拓展文化视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和汉语中数不胜数的文言警句、格言, 都出自于传统的国学经典, 如果不去品读, 将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也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缺失。因此, 现代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古诗教学, 并在古诗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 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将别人的作品融会贯通后, 变成自己的东西, 也能够提高学生丰厚的国学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不断的诵读国学经典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语文教学途径。

现代语文教学要做到的就是, 全面激发国学经典的生命力, 让国学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诵念, 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学语句的节奏感、艺术感和灵敏度, 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大享受。对一篇好的古文如果诵读的多, 就会掌握灵巧的修辞技能, 能够具备铿锵的声韵运用能力和周密的谋篇才能, 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写作时, 能够灵活引用材料, 快速联系内容, 达到快速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有利于国学经典学习的氛围

首先, 要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教室文化墙、黑板报等场地挂一些国学大师的肖像, 张贴国学经典名句名言, 激发学生不断的思考。其次, 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还可采用朗诵、背诵、课文剧、小品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国学水平。再次, 要在实践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全校性的大型国学经典演讲、诵读、文艺演出等活动, 组织经常性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

上一篇:债务催收委托协议下一篇:(煤矿)民爆物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