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初中

2024-09-26

经典诵读初中(共12篇)

经典诵读初中 篇1

七年级古诗诵读

上:

1、龟虽寿

曹操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4、夜雨寄北

李商隐 5.观书有感

朱熹

6.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7.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9、浣溪沙

晏殊

10、如梦令

李清照

11、.山中杂诗

吴均 12.竹里馆

王维

13.峨眉山月歌

李白

1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约客

赵师秀

16.论诗

赵翼

1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8.观沧海

曹操

19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20、《论语》十二章

下:

1.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2.春望

杜甫 3.石壕吏

杜甫

4.归园田居

陶渊明

5.使至塞上

王维 6.渡荆门送别

李白 7.登岳阳楼

(其一)

8.野望

王绩

9.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10.十一月四月风雨大作

陆游

11.桃花源记

陶渊明

12.三峡

郦道元

13.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14.诉衷情

陆游

15.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6.青玉案

辛弃疾 17.雪梅其一

卢梅坡 18.泊秦淮

杜牧 19.画眉鸟

欧阳修 20.木兰诗

八年级古诗诵读

上:1.饮酒

陶渊明

2.长歌行

汉乐府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6.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9.相见欢

李煜 10.黄鹤楼

崔颢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2.水调歌头

苏轼

13.秋词

刘禹锡

14.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15.过零丁洋

文天祥

16.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17苏幕遮

碧云天

范仲淹 18.长相思

纳兰性德 19.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20..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下:

1.天净沙

白朴 2.花影

苏轼

3.鲁山山行

梅尧臣

4.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5.观刈麦

白居易

6.望江南

温庭筠

7.武陵春

李清照

8.霜月

李商隐

9.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1.月夜

刘方平

12.南乡子

辛弃疾

13.行路难

李白

14.月下独酌

李白

15.羌村三首

杜甫

16.登楼

杜甫

17.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18.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19.关雎

20.蒹葭

九年级上古诗诵读

1.望月有感

白居易 2.望月怀远

张九龄 3.别云间

夏完淳 4.从军行

杨炯 5.塞上曲

戴叔伦

6.满江红

岳飞

7.沁园春 雪

毛泽东

8.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9.卜算子

咏梅

陆游

10.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1.岳阳楼记

范仲淹 12.醉翁亭记

欧阳修 13.出师表

诸葛亮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经典诵读初中 篇2

一、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在走低, 半数中国人不读书。人们对现代文化过于依恋, 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甚至不屑一顾, 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 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 每个班都有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 受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近83.2%的学生除课本以外, 家里没有几本课外书, 缺乏读书的条件与氛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随手乱扔垃圾、不用礼貌用语等现象经常见到;校园“快餐文化”充斥, 漫画、科幻、武侠奇幻小说在学生中广为传阅……当今语文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 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1998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003年, “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农村中学的经典诵读热正悄然兴起, 方兴未艾。

经典诵读, 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谚语云:“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 老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 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 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 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二、开发:适切的校本课程

当前, “经典诵读”选材面不宽, 多局限于旧学中的启蒙读物;序列不清, 缺乏系统化、序列化, 难以形成校园特色文化。诵读内容不加选择, 不加辨析, 诵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忽视学生年龄特点。

为此, 扬州市教研室在拟制定“初中经典诵读”的课程蓝本中提出:“ (选入) 经典中能体现对初中生产生道德引领、人格塑造、情怀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等积极作用而又不繁难艰深的名篇。经典阅读要融入扬州本土文化, 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关于“初中经典诵读”内容的选读建议:《诗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等。还特别强调“扬州文化源远流长, 楚汉、唐宋文化史上, 扬州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明清时代‘扬州学派’的发端, 王氏父子、‘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 一脉相承, 绵延至今, 是经典诵读课程不可或缺的本土元素。”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在选材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 青少年能从《亲近母语》丛书中接受古今经典美文的熏陶, 《亲近母语》丛书深受各地青少年的喜爱。

三、实施: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而经典是文化之母, 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单依靠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是不可能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当然, “经典诵读”不同于“课堂教学”, 更不是“课堂教学”衍生品或附庸, “诵读”应避免“课堂化”、“表演化”, “经典诵读”要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方法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重在让学生感受和积累;还要通过评价促进“经典诵读”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在实践层面构建“经典诵读”的质量保障系统。可以通过“制作诵读卡, 实行学分制”, 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档案袋”, 对学生及时评价, 及时激励。

综上所述, “经典诵读”的开展中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为何读———让每一个青少年接受经典诵读教育,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变化其气质, 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 以维护人性光辉、提升人格品质;这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二是读什么———读中国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的给人们来带来精神财富的“最有价值的书 (诗文) ”, 它们要贴近青少年的实际, 体现本土化的特点;精选内容便是夯实基础, 它决定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怎么读———让经典诵读回归课堂教学, 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逐渐让经典诵读成为青少年自觉行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 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徜徉在祖国历史文化长河中, 真正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是教育行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摘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 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 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 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 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诵读意义、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阐述一点思考。

关键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回归语文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

[2]《小学语文教师》.2007.1

[3]《“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北京教育 (普教版) 》

[4]《青少年经典诵读基本理论》.王财贵

[5]《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杨莉君

[6]《关于“我市初中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情况”的调研》.《扬州市教育科研》

[7]《苏教版初中语文“诵读欣赏”编辑意图》.谢媛

小议初中阶段的经典诵读训练 篇3

关键词:初中生 经典诵读 训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29-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经典文化正是这长河里璀璨的明珠,她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诵读经典,自有很多益处,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经典诵读应有所不同,该文针对教学实际,对初中生的经典诵读训练进行探讨。

1 初中生的主要特点

初中生一般为14岁左右的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在青春叛逆期,正是“身心聚变”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通常有如下特点。

1.1 有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不强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正面人物,有一定的是非能力,但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因此会比较简单地思考问题,容易冲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个别的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全然不顾昔日的同窗之情,等到冷静下来的时候,通常都会感到十分后悔。

1.2 有做事的激情,但思维考虑不周到

这阶段的学生特别容易因为冲动而做出一些事情,并且绝不考虑后果。有时,家长和教师开导了很多天,他也似乎在认真思考,但实际上只是在内心中强化某种情绪,表现最突出的事情便是逃学,甚至莫名地出走。

1.3 有探知欲望,意志毅力不坚定

这阶段的孩子对外界依旧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有求知识的欲望,却常常很容易地被不良事物干扰和引诱,最严重的是网络游戏、花花世界,甚至模仿一些社会青年的衣着、行动、发型,有的抽烟打架,他们自认为唯有这样才是成熟的标志。

1.4 有青春期的懵懂,但表现各不相同

有些学生在青春期里对异性的好感不断增强,有的因为外界的约束,将其埋藏在心里,表现出“好孩子”的面貌。如果此时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自责,很容易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则表现得比较外露,一旦受到严厉的约束,反而会加深对异性的好感,且难以自拔。

2 初中生经典诵读训练的现状

经典诵读的训练需要大量的阅读,需要对经典文化的理解,需要有足够的关注,然而当今的初中生呈现的那些特点对经典诵读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形成如下一些现状。

2.1 经典诵读虎头蛇尾

初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典诗文,能够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内心想多积累一些,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开始的时候都雄心勃勃、认认真真,但随着背诵任务的加大,情绪开始激动,思想开始波动。如果教师再处理不当,没有与他们好好交流沟通,在言语中刺激了他们,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撂摊子,甚至扭头就走,坚决不再参与。

2.2 经典诵读与之绝缘

不少学生与虚拟的网络共同成长,在快餐文化泛滥的日子里成熟,所以,他们面对离很遥远的经典文化时,很难产生好感。同时,经典文化中的不少知识对他们来说如同天书,在理解方面有困难;经典文化中承载的道义精神也与他们的“潮”格格不入;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与中考几乎无关,对功利需求很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价值。如此种种原因,经典诵读读它何用?

2.3 经典诵读挑肥拣瘦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面对着自己懵懂的情愫,不少学生在诵读经典时,比较偏重于两情相悦的诗文,经常让自己显得“诗书满腹身萧然”的样子,要不就是展现出“玉树临风”的才子风采,不然就是显露出“凄凄惨惨戚戚”的娇羞,可谓手不释卷,乐此不疲。同时,面对其他主题和内容的经典则提不起半点精神。

2.4 经典诵读难以下咽

初中生毕竟人生经历才开始不久,学识较为薄弱,思想不够成熟,认识比较肤浅,而经典是千百年文化的积淀,初中生进行经典诵读几乎只能算是沧海中拾起一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浩瀚的经典文化的海洋,他们只能望洋兴叹。

3 初中生经典诵读训练的探索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迈向成熟的过渡期,集中了儿童与青年的诸多优势:记忆力好,精力较旺盛,控制力有一定加强,好奇心还在……鉴于此,我们只要认真研究,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经典诵读训练,初中生一定能在这个年龄阶段取得更大的成绩。

3.1 因材施教,不破的真理

想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上有所收获,得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仔细分析他们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种,然后对症下药,激发出他们诵读经典的激情。采用适合他们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自然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2 甄别遴选,给学生一盏明灯

经典文化历史久远,但社会毕竟在以惊人的速度朝前发展。经典中好多东西都离初中生很遥远,一些传统观念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分歧,甚至已经不合时宜。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经典中撷取精华,去其糟粕,让那些跟得上时代的学生能接受且有能力學习的内容,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3 激发兴趣,永远的好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学者这样总结:“流行”可以制造兴趣,“老师家长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情感”可以维系兴趣,“成功感”可以提高兴趣,“奖励”可以吸引兴趣,“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由此可见,想让初中生的经典诵读训练有效果,不仅仅是我们教师“一头热”的事情,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

3.4 方法多样,符合当前的现状

经典诵读训练方法有很多,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训练理念:读熟是背诵的前提,兴趣是背诵的动力,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强记是背诵的重要方法,复习是背诵的有力保证。笔者也在工作实践中做了一些具体的小小尝试,如在课前3 min进行的经典诵读训练。上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心绪还有一点散乱,选择合适的经典诗文,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常常带来益处无数:学生们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甚至诵读之声俨然成为了上课的一种信号;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形成了课堂上浓郁的文化气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诵读经典的兴趣。

初中经典诵读开场闭幕词串词 篇4

1、无论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2、还是如诗如画的秋天

3、大自然都赠给我们美丽的风景

4、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看蓝天白云去听小鸟鸣唱

1、妈妈的慈爱与温暖

2、老师的体贴和关怀

3、浓浓的亲情和友爱

4、让我们慢慢去品尝去回味

1、金色的童年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2、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3、“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好好学习。

4、“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1、下面请欣赏《三字经》节选

1、诵读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传承

2、诵读经典让民族的文化在我们身上传递

3、感谢各位老师的光临

4、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经典诵读初中 篇5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让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其又能了解多少呢?

1.你是否对经典古诗文感兴趣?()

A. 感兴趣 B.不感兴趣 C.无所谓

2.你觉得你的课外知识丰富吗?()

A. 不丰富 B.还可以 C.丰富

3.你看经典古诗文是出于什么目的?(不定项选择)

A.增长知识 B.提高写作水平C.陶冶情操D.开启智慧

4.你的经典古诗文书籍主要来源于()

A. 看书购买 B.向别人借 C.图书馆借 D。其他

5.你认为经典古诗文在提高你的文化修养的作用()

A.作用明显 B.有一点帮助 C.毫无作用 D不清楚

6.你觉得老师在经典古诗文的指导上够不够?

A.不够 B.够C.差不多 D.老师教了但不懂运用

7.你喜欢古典诗文吗?

A.喜欢B.不喜欢

8.将你背诵的古典诗文写下来。

9.你喜欢《三字经》吗?能背诵一些吗?写下来。

10.你每天读课外书大约能用多长时间,你有什么收获?

农村初中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情况的家长调查问卷

家长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未来社会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使你的孩子更好的发展请如实填写以下问卷:

1、你的孩子在家读的课外书大部分是那些方面的?

A.古典诗文B.作文书C.其他

2、你的家里有孩子的书橱吗?

A.有B.没有

3、平时你常带孩子去书店吗?

A.经常去B.有时去C.没去过

4、你希望孩子多读读经典诗文吗?

A.希望B.不希望

5、你认为孩子读经典古诗文对他的成长有用吗?

A.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B.没有多大的作用

6、具体谈谈你对孩子多读课外书的看法:

农村初中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情况

问卷调查总结

同学们及家长们都十分认真、诚恳的填写这份调查表,问卷一共发出1632份,收回1632份。在问卷调查中显示,100%的家长认为读书对孩子成长很重要,90%的家长认为课外书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10%的家庭有专门的书房,书柜,由此可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因其条件的限制不能给孩子提供广泛阅读的平

台。

问卷调查中,我发现真正的主动去阅读经典古诗文的学生仅占10%,而且大多这样的学生的家长都属于知识分子之类的有文化底蕴的人。他们强烈的意识到课外的知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所以平时会经常带孩子去书城或书店,让学生接触到《论语》、《弟子规》、《三国志》、《史记》、《孟子》、《诗经》等,所以此类学生由父母的影响到初中后老师的有意引导,以及他们自身在阅读时获得的知识,使这些学生自信,上进心强,有修养,故而广泛的积极阅读就成了习惯,形成良性的阅读循环,进而促进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广泛,厚积薄发,更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调查问卷中显示,被动诵读诗文的学生也很多,大概占调查人数的50%。这些学生的被动阅读经典古诗文的压力大多来自于现在的考试模式。只要是考试需要的,家长都支持读,多读,不考的,不用看。这样的家长也占到了30%。虽然古诗文阅读在一张中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并不高,一般为10%左右,但它对学生的成绩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尤其是近几年来,中考试题对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不断的发展、探索、创新、提高,不断向着科学、客观、高效的目标迈进。选材范围由窄到宽首先,由课内到课外,课内课外并重;考查角度由单向到多向,中考古诗文的设题呈现数量上的由少到多和考查点由单向到多向的趋势。文言文阅读除了通过字词解释、语句翻译、内容概括等来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外,还注重从评价人物、探究写法、阐发感悟等角度设题考查;能力要求由低到高,考查角度的多向性.同

时带来了对能力要求的提高。从课内外比较阅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方法积累乃至能力积累去解决问题。而对古诗词的考查由粗浅的诗意理解到多角度的探究.则进入了初步鉴赏的层面,向“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命题技术由稚拙到成熟首先,由零散到整合,通过有限的几个考题考出学生对选段、对整篇乃至对多篇课文的整体理解.甄别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的水平.窥一斑而知全豹。所以对于学习比较认真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在意考试风向标的方向,老师家长也对此敏感,功利性的经典阅读模式由此愈演愈烈。学生急功近利,恨不得一两年内就让背上全部要背的古诗文,对古诗文生吞活剥,根本不去调动多种感观,通过读、思、悟、议、诵等环节,进入诗文所描写的情境,体会诗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果,学生除了会应付考试的诵读需要,基本上不会有意阅读,虽然他们也掌握了很多关于经典的古诗文,但因没有内化,所以根本就谈不上经典的古诗文对其成长有多大的益处了。

问卷还显示,有13%的学生,很渴望阅读经典的古诗文,可是因为农村学校学生的家长有50%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因自己自身的文化条件的关系,无法给孩子提供经济和精神上的各种支持,所以当孩子离开学校回家后,遇到阅读难题,自己无法解决时,阅读的烦恼随之产生,时间一长,阅读经典诗文的兴趣也随之减弱。剩下的就只有在校在老师的引导下所学的那么一点少的可怜的课堂知识了。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10%的学生,是在有口无心的漫浪诵读,读的震天动地,记忆里却是一无所有。一放学回家,所有学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而在家里,又有对孩子学习经典古诗文不重视的家长,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事,跟自己没关系,要不,为啥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所以,家庭学校不能同心协力,也导致孩子不能很好的落实经典阅读的内容,而与经典的古诗文,相逢而不相识。更不用说对其的成长影响了。

问卷调查还表明,有7%的学生是属于放羊型的学生,除了在校老师教育以外,回家后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孩子顽劣管不了,或自己忙于搓麻将而无暇管,这类学生除了课堂上老师教的经典古诗文外,根本就不会去读经,所以对经典古诗文,除了诗还能背一两首外,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了。

此问卷还显示,还有10%的学生属于绝对听话型,老师说读那,就读那。家长也是一百个配合,一切都为孩子的成长着想。这些学生经典古诗文的基础功底还是可以的。了解很多的唐诗宋词,曲词歌赋,名家名篇。他们也渴望多读经典古诗文,他们被经典古诗文的魅力深深吸引,但其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却相当薄弱。

经典诵读初中 篇6

冷水江市第二中学 李华彬

摘要:把经典诵读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对如何将经典诵读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融合策略进行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经典诵读教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近几年来,国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推广,而且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道德标准,丰富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 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下面对如何把经典诵读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进行简单介绍。

一、将经典诵读内容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初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国学经典进行了吸收,包含了从韵文、诗歌到散文的各个方面。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坚持从韵文到散文和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的古代诗歌,而其都具有音韵美感。加强初中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和课下诵读的训练,有助于使其培养良好的音韵感和汉语语感。此外,通过阅读大量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加入《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这些文章经典是古代写作的典范和模本,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意境,还包含有大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加强对这些文章经典的学习,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二、将经典诵读方法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有很多好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借鉴的意义。加强对古代教育学习方法的借鉴和改进,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

第一,培养初中生把握意境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古代文人通过所书写的文字来展现出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思想产生共鸣。初中生要加强对诗文及其表达的意境的了解,就必须学会把诗文联想成画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性的解说,或者通过多媒体视频与音乐的使用,启发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画面中,提高文学修养,逐渐学会如何使用文字来勾勒画面和表现意境。

第二,加强对诗文的诵读。

古代教育方法是不追求精深的讲解,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语文着重培养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古代的文章和诗歌都有极强的韵味,十分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加强对诵读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和把握好轻重快慢、高低长短的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

第三,加强文字的抄写。

在我国古代,抄写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抄写文字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作品,还能够让学生体会诗文的意蕴。此外,抄写文章还能促进习字教学的进展,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书写的工整度与美观度。

经典诵读初中 篇7

一、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环境的熏陶感染是引起人的心智活动的重要因素,“ 孟母三迁” 已足以说明 “ 环境”的重要性 。 所以 ,要想让学生对经典诗文有兴趣,就应该让学生眼看耳听都是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

学生在班级里呆的时间最长,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成“ 书香园”。 教室前面黑板的两侧是“ 我读书,我快乐”的标语,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言。“ 书法栏” 里是学生摘抄的经典古诗文,每个月更换一次,练习书法的同时也积累了诗文。 教室后面的“ 读书角”,已成了学生课余最喜欢拜访的地方,那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地方。 午休之后的小自习课上,很多学生都会挑 选自己喜 欢的图书 静静地阅 读 。 《 三字经》《 弟子规》 等的经典诵读内容 ,让学生随时感受经典熏染。

2.课堂教学,渗透经典。

低年级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限,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学习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经典诗文浩然如海,内容丰富,老师要通过课内诗文教学, 教给学生诵读和赏析的方法,让学生循章而行,渐渐渗透对诗文的理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更要对学生的思想做好引领,古诗文言简义丰,更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是按照同类主题安排经典诗文,如苏教二年级下册的古诗二首是《 春雨》 和《 春晓》 ,而且正值春季学习这两首诗,绵绵的春雨过后,老师可以带领孩子去观察被雨打落的桃花、 梨花,让学生自己感受春雨初霁的清晨是何等的清新。 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诗文中蕴含的感情。

二、多元诵读,积累经典

积累是诵读的目的,诵读是积累的方式。 老师切不可用派任务的方式,硬性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而要运用各种方式引领学生主动背诵,乐于背诵。

1.分类背诵,便于理解。

经典古诗文很多都拥有共同的主题, 这样就可以把古诗文分好类,背诵的时候为学生讲解大意,让学生有比较、有鉴别。 如爱国诗、思乡诗、写景诗等,老师要分类总结。 根据课标的要求,把适合学生诵读的诗文按照等级分类, 每一周过一首,每个学期过一级。 我校把适合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分成了十二级, 每个学期都要进行 “ 过级 ”背诵检测 ,整个小学阶段结束后 , 古诗文也就全部能记牢。 低年级的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比较快, 但是对其中寓意的理解则不够,如果太相似的诗文,学生还会有混淆,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含义。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动画短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对动画视频非常感兴趣,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感官刺激效果更好。 视频动画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背诵理解印象更深刻。

2.表演背诵,加深印象。

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读到高兴处总会手舞足蹈,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诗文意义的理解允许学生配上自己的动作。 越是夸张的动作越能体现学生的认真程度。 很多写景的古诗,表达的是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果学生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那么和作者就可以达成情感共鸣。 而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诵读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如在学习苏教二年级上册 《 登鹳雀楼》 时,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看到的夕阳西沉, 黄河奔腾的景色, 然后很夸张地向前张望, 表现出后两句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学生在自编自导中对本首诗的理解将更深一层。

三、引入活动,深化经典

1 .巧借佳节 ,搜集经典 。

组织活动是对经典诗文背诵的促进, 在活动中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到位,比如有关节日的诗文,如果能在节日氛围中诵读,理解则更加深刻。 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古诗文,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诗词。 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有相关的古诗词。 每个节日来临时,都要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经典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生活气息。

2.诵读竞赛,激发兴趣。

经典古诗文诵读竞赛是学校每个学年都要举行的活动,大体分为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 学生可以自主报名报篇数,然后由评委老师按比例抽取所报的题目,由学生背诵。 根据背诵的篇数和熟练程度打分,分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 活动的价值在于学生准备的过程, 每年校园里都会掀起一场诗文诵读的高潮。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诵读的效果才会体现出来。

经典诗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赋予学生智慧的力量。一句经典诗文,便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当然,学生需要老师搭桥, 才可以走进熠熠生辉的经典诗文世界。 老师在经典诗文的教学中, 要运用教学智慧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积累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赏析能力, 在赏析中感悟经典诗文的精髓内涵,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

摘要:经典诗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赋予学生智慧的力量,低年级学生需要老师搭桥,才可以走进熠熠生辉的经典诗文世界。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在引导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中的教学策略。

经典诵读初中 篇8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为了有效实现国学经典诗词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需要坚持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纵向贯穿角度,旨在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两者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实现纵向推进,由韵文转变为散文,由阅读教学转变为作文教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

1. 实现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在国学教育中,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等内容的古代诗歌。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具有音节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可以和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词的音韵格律进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汉语语感,并且在对这类诗歌体裁进行分类后,能加强学生对某种意境、情境的感悟,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情感。

2. 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要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说为主;“经”主要指的是《四书》《五经》;“子”主要指的是《老子》《庄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记》。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散体文,从写作方面看属于经典文章,是古代写作教学的经典范例,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写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记叙文形式之外,还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吸收丰富的养分。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 抄录法。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画、一字一句的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

2. 古今交通法。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古诗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受到古今时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带来的陌生感的影响。由于距离古诗文的年代较为久远,现代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地融入古人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古诗文已经没有了生命。因此,教师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灵方面架起古今交汇的桥梁。

3. 意境法。由于意境是由文字表达出来的画面,要想进入意境中,需要运用自身的想象和联想,将诗歌的形象、意味、气氛等进行还原。对诗文的意境进行练习,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运用自己具有形象性和启示性的解说,让学生静气凝神,跟着教师的节奏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经典诵读初中 篇9

国学经典诵读2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3

在比赛中,选手们用动听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亲爱的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选手们的朗诵充满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神采飞扬。主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认识的平台,给了大家共同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平台,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书籍带来的乐趣。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本着公平公正、好中选优的原则,产生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舞台上锻炼了自己,并切实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领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热爱。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次诗歌朗诵举行得非常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掀起了诗歌朗诵的高潮,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期待着下一次朗诵比赛的到来。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了他们的勇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我校今后参加朗诵比赛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这次比赛可谓是沙场大练兵,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普通话的练习,在比赛中,老师针对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声音响亮、普通话语音标准方面作了点评,纠正了同学们发音错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自己还是收获颇多的,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做之前我甚至有一丝恐惧,我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比赛过程中出什么问题,但是到真正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也并不难,只要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明白的多向他人请教,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只要肯努力,肯去学,肯用心,任何事都会迎刃而解。同时我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我会慢慢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争取做得更好。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新事物不难,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学,有没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才会真正进步。

本次活动提前计划并筹划,整合各方面的智慧,讨论并确定实施方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的细节考虑全面,落实具体负责人员,使活动能有序开展,统筹规划。学生倡议与升旗仪式相融合,号召并激发了师生的活动热度,让每一个人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传统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篇10

开展“祖国好·家乡美” 传统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活动方案

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实践活动是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特拟定此活动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吴天刚

副组长:贺顺平周愚宿清明

成员: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二、活动安排

1、时间:2011年4月25日

2、参赛对象: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选取学生参加。

3、参赛内容及形式

(1)内容:可从《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

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等传统经典名著、红色经典作品中选择思想健康、艺术性强、活泼生动的内容进行诵读,并积极组织排练参赛,也可根据参赛者个人爱好、兴趣,选

取其他经典名篇名著,诗歌、散文,体裁不限。

(2)形式:各班组织1——2个参赛节目。参赛节目可以是

个人独诵,也可以是集体合诵,合诵节目可由多名学生合演。朗诵时间不超过5分钟。各参赛节目要充分考虑舞台艺术效果,适当配以服装、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手法,增强朗诵作品的世术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

(3)评分:比赛按照背诵熟练10%、普通话标准20%、朗

诵技巧30%、节目整体效果及现场感染力20%、服装10%、舞蹈及配乐等其他艺术配合10%的评分标准来进行评定。

4、奖项设置

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三、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冯三镇第一中学

诵读经典 篇11

关键词:经典诵读;精神旅游;愉快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熟诵于口,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性和修养,在精神和人格上提升新的高度,使学生的生命进入新的境界。

一、诵读经典,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琴棋书画各树一帜又融会贯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中华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请看,经典诗文给我们以纯洁、伟大灵魂的东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种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古到今,引领着多少炎黄子孙献身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艰苦的斗争中去!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永怀五百字》)……这崇高的爱民精神、求索精神激励着多少探索者、先驱者,为解除人民的痛苦,为社会的进步而奋然前行!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精卫》)……这流传千载、震撼古今的豪迈诗情,使多少失意者、悲愤者的豪纵、奋发狂放不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壮志饥餐俘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多少中华儿女在驱逐敌寇、还我河山的战斗中,高声朗诵着这气壮山河的诗句走上战场,英勇杀敌!

……

凡是出类拔萃、具有悠久生命力的惊世之作,必然内在地支撑着一颗高迈拔俗、伟岸刚忍的非凡诗魂。它赋予诗歌一种杰出的人文高度,放射着超越时空的理想主义光辉,并以思想、激情和美学的独特魅力,引领着一个读者、一个群体或一个民族以热烈的目光、昂扬的斗志走向新的阶段。这样的诗文,才是一个民族精华所在、良知所在、灵魂所在。

诵读诗文,不仅是消遣,不仅是学文,更为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培植那种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增长那种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崇高精神。诵读经典诗文,就是给学生打下这终身受用的坚实基础!

二、诵读经典,精神的滋养

诵读经典另一层境界是为了精神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拓展,意志的强化,心灵的滋养,人格的升华。

清人叶燮曾说:“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确乎如此,如果没有宽阔的襟抱(即灵魂),就没有什么用来承载诗人的艺术生命,就没有办法来显现诗歌的气韵,以及音节诗律外化的诗歌艺术。天地之大,诗人显小;灵魂之大,则天地显小。浩瀚时空,正是刚健豪迈之灵魂及其辐射的伟力,支持着诗人与岁月撑诗,与流俗抗衡,与污浊对峙,并在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大搏击中迸发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金石诗声。没有诗魂之美,就没有诗形之美、诗象之美、诗韵之美,诗歌也就不能深入人心,深入历史。诗歌就是要体现人民的灵魂、时代的呼声、历史的要求、民族的生命力,体现那种崇高的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品格。

我们用优秀诗文所蕴藏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情趣来点燃我们学生心头的火焰,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圣火照亮人间一样,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把烛照千古的精神火把,字字句句都能烧灼我们的感知、想象和思考,点燃我们心灵的火焰,使我们释放出感情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自我实现的力量。每一篇优秀诗文都是一部力量强大的引擎,推动我们“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弗洛姆),推动着我们不断上升,上升到人类崇高精神的殿堂,上升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具有的高度。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精神,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不是对我们精神的提升吗?

三、在“对话”中愉快旅游

诵读经典,就像是进行一次愉快的精神旅游。这种旅游不受时空限制。我们可以和屈原一起对国家忧虑、对奸佞斥责、对人民哀怜;我们可以和李白一起壮游山河,去领略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我们也可以和杜甫一起耳闻石壕村老妇人深夜的哭诉,去目睹咸阳桥上那“哭声直上千云霄”的送别场面;我们可以和苏轼一起在赤壁古战场凭吊“千古风流人物”,发出“人生如梦”的浩叹,也可以和曹雪芹一起目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轰轰烈烈的鼎盛繁华和凄凄惨惨的结局……

如何实现这种精神的愉快旅游呢?就是与文本“对话”。所谓文本对话,就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获取和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这是对书面语的理解、领会,与文章所包含的观念和信息进行碰撞,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感化。“对话”是一种复杂而又丰富的精神活动,需要进行如下的工作:

1.能进入作品所描写的境界中去

这要摒弃各种俗念,全身心地沉入作品之中,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知识、人生经验和生命精神,“走进言语的深处”,才能感受到作品的一切。让我们走进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篇。其间渗透的不是离别的伤感,也不是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担忧,而是盛世繁华中一次意犹未尽的告别。读这样的诗,人生的境界似乎也会舒展开来。李白将孟浩然送上船,目送帆船渐渐远去,不知过了多久,他仍站在那里极目远眺。忽然间,才意识到那一叶扁舟早已消失在江天交汇之处,眼前只有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际流去。这江水蕴含着的是诗人澎湃的心情,也是诗人追随友人的感情。

这样进入作品,用“情”去感受、体验,我们就能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高洁品质的敬仰,使我们的心灵又在“旅游”中受到浓浓友情的洗礼。

2.用“心”去想象、触摸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只要我们和作者“心连心”,和作品中主人公“心相印”,我们总能感受到那种种震撼人心的东西,总能从中获得生活的教益和人生的指南。

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再读也只觉得它是“写实”,好像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诗人写了鸟,但他没有随众鸟高飞;写了云,也没有乘孤云而去。他只是孑然一身,独立于一片苍茫之中,静静地看着面前的敬亭山。就在诗人发现了山的同时,山好像也发现了诗人,并且相互成为了知己。山因有诗人观赏而立刻变得富有靈性,诗人因有山为知己而终于进入了一个静穆、永恒的境界,于是忘却了曾经经历过的喧闹,也挥去了方才的孤独,生命、生活于是具有了全新的意味。是啊,人何必去羡慕那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追随那独去的孤云,我们不也随处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在“相看两不厌”中得到安详、变得永恒吗?——其实啊,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你的面前,就在你的心里……“心静景自幽”,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欣赏身边的一景一物,从而使自己也像李白那样得到精神上的安详,变得永恒呢?这样,不就感受体验到作者的心境,和主人公心相印了吗?

3.“悟”出作品的“真义”

每部成功的作品都包含着独特的“意义”——人生意义、社会意义、审美意义等。诵读就是获得作品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来建构“意义”。比如:读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不光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要真正理解并感悟这首诗所展示出来的意义。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流放途中的艰难困苦,看不到一点挫折与牢骚,所有这一切都被“轻舟已过万重山”挥之而去,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诗人再次相信生活,再次对生活鼓起勇气、充满信心——这就是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苦难,只要有一线转机,一线希望,他就会不断鼓舞自己,不断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从不轻言放弃。诗人的个性、理想、自由、幸福乃至自信飞越千年时光,如日光、月光温暖我们的心房,辉映我们的人格,点燃我们的理想。

这样一次次的精神旅游,会使我们一次次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之中,使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使我们的精神一次次受到锤炼,使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使我们的情感更丰富,使我们的精神更高扬。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实验小学)

诵读经典益处多 篇12

一诵读经典, 传承文化

列宁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作为中华儿女, 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就是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诵读经典的教育, 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 让他们在非常深厚的经典诗文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在经典之作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寻根固本, 弘扬传统文化, 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诵读经典, 提升素养

1. 诵读经典, 提升语文素养

第一, 诵读经典使识字量和注意力得到提升。在诵读《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诗文中生僻字较多, 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注意并识记, 久而久之, 学生的注意力和识字能力均得到提升。研究表明, 0~13周岁的孩子最具有背诵的潜能, 即使你不叫他背诵经典诗文, 他也会不自觉地学记大人的口头语, 或电视的广告词, 而且现在的许多国学大师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语言学家季慕林老先生就倡导小学生背古文。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老主张“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 五十篇古文。”他认为小时候背的, 忘不了。

第二, 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 在熟读成诵中自然会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感悟。对经典诗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亦有不同的理解, 时间久了就会厚积薄发, 学以致用。许多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习作、日记中会不自觉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如看见春天柳枝发芽, 便会自然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看见溪水融化, 群鸭嬉水, “竹外桃花三二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便会脱口而出。在今年的玉树地震后, 电视台播放温家宝总理亲临受灾现场指挥救援, 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温爷爷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能‘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真让人感动, 我以后也要‘为中华之兴盛而读书’。”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学生在诵读经典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第三, 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所提升。由于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诵读, 而且诵读方式多样, 采取只表扬不批评的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增强了语感, 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奠定了语文基础, 通过同文本对话, 同作者对话, 与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忧, 从而视野开阔, 智慧流溢, 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得到升华, 自然而然地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2. 诵读经典, 提升思想素养

诵读经典, 与圣贤为友, 与经典同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 自信自强的人格, 和善诚信的品质, 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我在诵读经典中就充分利用《弟子规》的诵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第一, 边让学生诵读, 边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来指导学生践行《弟子规》, 不仅要求学生诵读, 而且要理解、要践行。如诵读《入则孝》部分时, 引导学生做到“父母叫你要立刻答应, 父母让做的事要及时做;对父母的教诲要认真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要学会感恩, 受委屈时多想想父母亲人的好处, 原谅他们的错误”等。诵读《出则悌》部分, 则引导学生了解出了家门在社会, 在学校要能够顺从长上, 尊师重教, 尊老爱幼, 讲究礼仪。诵读《谨》、《信》、《泛爱众》时, 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 注重仪表、讲究卫生, 团结友爱、勤俭朴实, 明辨是非、知错就改, 人人平等、知恩图报, 谦虚谨慎、积极上进”。在诵读《余力学文》时, 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了解并掌握读书的方法及读书时应注意的问题, 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

第二, 为了激发诵读兴趣, 可将《弟子规》配上音乐编成《经舞操》, 使诵读活动与文体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肢体表演中体会到《弟子规》的深刻含义。诵读活动使文明礼仪深化普及, 孝亲尊长蔚然成风, 懂得了“长者先, 幼者后”的道理, 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多了;读了“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之后, 与父母顶嘴的现象少了, 懂事的孩子多了。

三诵读经典, 提升综合素质

我们在组织诵读经典时应注重学科整合, 将音乐、美术活动与诵读活动整合, 组织学生根据诗文内容配画、配乐、吟唱表演, 并组织多种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用吟、诵、唱、画、演等多种形式, 把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灿烂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大家在领略中华璀璨文化的同时, 更深刻地感受到经典文化的内涵。学生的诵读、表演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审美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有利于优化人格, 提升综合素养。

上一篇:最新大学生积极分子入党志愿书下一篇:催款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