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开发

2024-10-13

课程标准开发(精选12篇)

课程标准开发 篇1

摘要:基于“设计导向”教育理念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而非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开发, 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需求, 体现职业教育的属性。本文针对web应用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基于“设计导向”理念, 借鉴德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八个基本步骤,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开发中关注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序化两大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设计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学习领域

1 引言

“设计导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对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1], 学习内容不仅包括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 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不仅培养学生处理开放性工作任务的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设计导向”在职业教育的体现与具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学习中偏重理论、缺少应用能力培养的弊端, 在具体的职业行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从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这一具体可行的转换步骤, 使“设计导向”职教理念在实现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做事、做人上更具操作性。

本文从企业、市场调研入手, 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人员、毕业生多层次面谈讨论, 归纳出网络技术专业可能就业的典型职业岗位。然后调研企业专家、技术人员, 确定该专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开展该专业职业教育所需的教育条件, 进而形成行动领域。再按照一定教学法、方法论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其中, 《web应用开发》是“动态网页设计与开发工程师”学习领域的内容之一, 之后,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要求, 使该课程标准即学习领域的开发体现“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2 基于设计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标准开发的总体步骤

姜大源等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一文中归纳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 给出了课程开发的八个基本步骤。第一步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 了解职业与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二步调查并掌握该教育职业开展所需的教育件;第三步根据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该教育职业所包含的职业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第四步描述职业行动领域, 主要是描述和界定所确定的各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功能、所需的资格或能力;第五步与行业企业专家做出评价、选择行动领域;第六步根据教学法、方法论由行动领域导入到学习领域;第七步扩展描述学习领域, 包括学习目标、时间及内容;第八步扩展表述学习情境, 主要通过学习情境具体化来深入展开。“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学时和课程内容三个要素。其中课程内容的两大关键性因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在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课程开发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 即掌握那些对行动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谢尔滕博士和里德尔博士将应用性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范畴和程序性范畴, 并将陈述性知识再细分为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以及理解性和论证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处置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除应用性知识之外还具有一定控制和调节作用, 旨在激活其他类型的知识———元知识[2]。

3《web应用开发》课程标准开发

3.1《web应用开发》课程标准开发过程 (见图2)

网络技术专业教师与深圳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进行了多层次的面谈讨论, 了解到网络技术专业典型职业岗位有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站管理维护员等首次岗位以及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等发展岗位。同时了解了岗位职业教育所需的教育条件, 确定了首次岗位和发展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进而把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频率高、知识性强的工作任务集合形成行动领域, 从而得到网络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 包括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网络构架集成、网站设计、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数据库维护等工作任务。其中, “网站设计”行动领域具体包含“程序设计、静态网页制作、动态网页制作”等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教学法、方法论导出“Web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工程师”职业的“学习领域”, 见表1, 因而《web应用开发》是该岗位学习领域的内容之一。然后, 开发该学习领域, 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时间及学习内容。在学习内容设计上,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要求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

“设计导向”要求“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因此, 在扩展描述学习领域中, 《web应用开发》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 还包括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 掌握web应用项目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严谨务实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并培养诚实、守信、坚忍不拔, 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 为提高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时间选择上, 《web应用开发》应在《静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等学习完成之后开设。

课程内容的两大关键性因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见图3) , 《web应用开发》把网站开发环境、窗体控件、主题母板、报表等概念知识和理解性知识作为陈述性知识, 把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功能模块划分、软件测试等作为程序性知识, 把独立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元知识, 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排序上, 《web应用开发》以“网上书店”案例为载体, 该案例对知识模块进行重组, 课程开发采用阶梯式连续递进的线性结构化形式。

3.2《web应用开发》课程标准简介

3.2.1 课程概述与设计

《web应用开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目标是web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工程师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总体设计理念是,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 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并融合了相关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是《程序设计基础》、《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

3.2.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在知识目标上实现:掌握web应用项目开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能力目标上实现:培养严谨务实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能胜任综合商业网站的开发工作。在素质目标上实现:为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诚实守信、坚忍不拔, 善于沟通和合作、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和品质。

3.2.3 课程内容

依据web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工程师岗位的能力目标, 在总体设计思路基础上, 依据项目安排表, 设计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给出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本课程将网上书店综合项目分解为十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学习情境, 具体包括:网上书店系统需求分析、网上书店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母版页设计、主页的设计与实现、用户注册与登录页面的设计、购物车管理、后台管理、运行测试、网站发布。

3.2.4 学业评价考核

学业评价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 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 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不同学习情境的过程考核,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结果性考核为辅, 其中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为60%, 结果性评价的比重为40%。

4 结论

《web应用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开发基于“设计导向”的理念, 借鉴德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八个基本步骤。本文分析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开发中需要关注的课程开发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详细介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6, 19 (27) :10-13.

[2]姜大源,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47-54.

课程标准开发 篇2

小组合作,比较莲、菊、牡丹的形象,能够推断出文章主旨及主要写法。环节二读出作者活动1:反复朗读,概括菊、牡丹的形象特点并与莲作比较,从整体上判断文章主旨及主要写法,做好笔记。指导朗读

重点讲解

活动2:小组讨论,将自己对文章主旨、手法的认识与组员分享,修改、完善自己的认识,做好笔记。组织、参与、观察小组讨论,指导合作学习

活动3:假如你是作者本人,终于有机会在公众面前畅谈自己在《爱莲说》一文中的所思所想及所用手法的意图等,你会说些什么?怎么说?请先在小组讨论,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陈述问题背景组织学生交流进行展示互评

目标3:

联系实际和自身体验,能够清晰地表达《爱莲说》的现实意义。环节三读出自我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推崇的君子之风带给你怎样的启示?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组织讨论评价指标,互评学习成果,总结学习收获

3.专家点评

本案例的教学活动围绕学习目标有序展开,预设的评价任务也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设计与安排聚焦目标达成,环节清楚,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学习方式丰富、多样,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的过程中“学一学”,突出体现了语文 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将教学目标和学习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也就避免了“教学根据感觉走,只教内容不管结果”的教学误区。但是,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对活动内容关注不够,如何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学习内容,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完善。

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 篇3

关键词:高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开发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主客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1]。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近年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因此,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国家统一的系统的规范的课程标准。各学院都制定有各自的课程标准,但大多课程标准违背了以就业为导向和工学结合的原则,过分注重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不利于开展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制定课程标准的流程不规范,不科学。

我院经过多年的示范性专业建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为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手段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获了大批改革成果,形成了示范性较强的突出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我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旨在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建立提供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团队

为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使课程建设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之初有必要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协助制定和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专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来自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学院领导、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组成。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改革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实践,还应成立专门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是负责课程开发,完成重构或改造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教学项目、开发课程教材及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工作。课程建设团队由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组成。

(二)开展专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

开展专业调研,是课程建设的依据。课程建设团队应该对企业一线、毕业生、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政府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进行调研,调研具体内容包括:1、行业人才需求、学生岗位调研;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工艺要求调研;3、工作岗位职业技术资格要求、职业道德要求调研;4、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现状调研等。通过分析确定专业技术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的前提。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过去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单纯学习知识,专业与工作任务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则强调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体,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法是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行业企业专家访谈会,以头脑风暴形式对专业职业能力和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框架,描述职业能力要求,对原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四)校政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与行业对接,融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所以高职课程标准应该由企业、政府和学校一同开发和建设。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根据教学条件选取教学案例和实施方案。从而突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職业岗位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模式。我院结合示范专业建设要求,将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等项目。具体内容制定如下:

(一)前言

前言主要描述课程性质、适用范围、主要功能、前后联系的课程以及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及课时安排说明。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明确归纳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目标一般列3-4条,可以是递进式,如基本操作要求、问题处理、沟通与合作等等,也可以是并列式。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和要求是课程标准中最为关键的地方,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内容与要求。其中课程内容包含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课程要求包含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编写过程中尤其注意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描述…”、“了解…”和“识记…”的形式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识记”是指上课新教的东西: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方法程序。

nlc202309011909

(四)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的编写包括对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1、教材的选用

教材应充分体现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在内容上应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教材中要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2、教学方法

(1)范例式教学模式:精心选择并组织专业领域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体验未来职业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

(2)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活动为载体,为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供机会;

(3)任务引领式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知识与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4)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室和企业中学习和实践,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操作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

3、教学条件

(1)建立理实一体教室

优化后的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注重任务驱动、工学结合。因此为了确保“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课堂应与车间应相融合,建立理实一体的教室,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的完美融合。

(2)建立专业实训基地

建设以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与实操相结合、学校训练与行业评估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为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的实训基地。

4、课程资源

(1)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图片库(教学图片、企业生产工具图片、企业生产对象图片、企业生产场景图片等)、视频库(课程教学录像、生产现场录像等)、动画库(工作原理、工作过程、2D动画、3D仿真动画等)、习题库、工业案例、推进书目等;

(2)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学习、答疑、测试。

(3)实训项目资源:典型实训课程案例、生产仿真软件、虚拟实训项目等。

5、教学评价

(1)评价方法多元化:根据教学模块的特点,选择使用观察法、测试法、情景模拟法等;

(2)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员自评、学员互评等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评价工具个性化: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價工具,以求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2]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

[3]楼美云,刘鲁平,张雁平,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4]丁容仪,张恩祥,靳包平,林中忖,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基金项目] 2013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建设子项目:“《船舶管路装配与设计》核心课程建设” 课题编号:03-2013-HXKC-02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开发研究 篇4

一、课程标准的涵义

(一)课程标准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基础上,并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标准作了如下解释: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我们称前者为“教学计划”,后者为“教学大纲”。

(二)课程标准的层次

对于课程标准的层次性模糊也确实存在,有人认为课程标准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也有人认为各大类专业的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和清晰化,而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发的课程标准则是针对学校层面具体专业的某门课程的详细标准。因此,课程标准实际上包含三个层次,即国家层面课程标准、专业大类课程标准和学校层面课程标准。每个层次的课程标准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大部分是对学校层面的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与开发。

(三)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达到什么状态。需要指出的是课程目标是指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了某门课程后产生某种变化,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与其原有的职业能力结构与课程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真正的变化。课程目标包含三部分内容,即课程计划目标、每门课程的目标及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目标是指整个专业课程计划的目标,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包括每门课程的目标,这是对课程计划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则是教师为每堂课的教学设定的目标,是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的规定,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的基本依据。由此可以看出,课程目标中对于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水平属于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并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能代替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还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和要求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现状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所学校课程标准的有无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毕业生质量的优劣。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盲目混乱,课程内容不甚合理等,这些问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标准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我国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许多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却一致,一些课程名称相同,内容却相差甚远,这对于人才培养无疑是不利的,因此我国课程标准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高职指导性专业目录可以说是国家层次的课程标准,但其中的核心课程既不是按学历教育的要求设置,也不是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要求设置,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而各大类专业课程标准则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目前也只有信息类和化工类等少数专业制定了专业课程标准。不过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专业课程标准。相比较前两种课程标准,学校层面的课程标准由于较好操作,并且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对学校层面的课程标准进行开发,不过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开发等现象。

(二)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现状

相比较我国而言,国外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步入正轨,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我国课程标准的建设。课程标准建设得比较成熟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国的课程标准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1994年由克林顿政府颁布的《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案》要求建立“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局”,负责全面统筹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作。试图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在美国主要领域完成“国标”的开发及其配套工作,技能标准一旦确定,各州便要编制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计划大纲、教材,重新确认教学模式、培训教师等。20世纪80年代,英国企业界呼吁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英国政府开始重视能力本位教育的发展,就业部1981年的《一种新的培训革新:行动方案》的白皮书中首次采用了“标准”这一新概念。随后教科部与就业部一齐发布了《共同努力:教育和培训》的白皮书,不久就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该组织的重要使命之一就包括为职业资格建立一种国家数据库。随后指定的一系列文件逐步建立了英国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此模式以国家职业资格“NVQ”的引进为标志,并且建立了相应的NVQ数据库。加拿大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则以“DACUM”为制定方法,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而以“TAFE”为特征的澳大利亚职教模式则由国家培训部根据产业界的需求制定能力等级标准,进而开发培训课程。

三、课程标准的内容与开发

前文已界定了课程标准的概念和几个容易混淆的相关涵义,介绍了国内外课程标准建设的现状,而课程标准到底包含什么,其开发过程又是一个怎样的程序与步骤,有没有较为科学与成熟的方法来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下面我们就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课程标准的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主要对学校层次的课程标准进行探讨。一个专业中某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应该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即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以及其他说明等。前言部分包括课程的性质和设计思路,课程性质就是指该课程的地位和主要功能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设计思路则要阐明该课程的设置依据、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用语、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和课程学时学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程度用语时要避免出现“掌握,具备”这些词语,对于知识要采用“了解,熟悉,理解”,对于技能要采用“能做,会做”这些程度描述词语;课程目标则对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整体描述,并对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阐述;课程内容和要求中则是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法得出的一个工作任务分析表,工作任务分析表的撰写也需要特别注意,在工作任务这一栏中,采取名词加动词的形式。实施建议则对教材编写、教学建议、教学条件、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进行探讨和制定。

(二)课程标准的开发

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课程内容的开发。开发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有很多方法,例如工作任务分析法、哲学依据法、内省法、敏感事件法和特尔斐法,每种方法都各有所长,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开发课程标准时,大部分采取的是工作任务分析法中的DACUM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系统方法,其要点是从工作任务实际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依靠某一职业领域的专家来确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其核心就是编制一张DACUM表,其具体步骤就是学校联系行业专家与课程专家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式”的工作任务分析会,由课程专家充当会议主持人的角色,在整个会议过程中,使专家发挥自己专长,快速列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对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在这里,学校教师则充当旁听者的角色,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从而在接下来的课程实施中贯彻新课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内涵的界定、国内外课程标准建设的现状进行比较,以及探讨如何开发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对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的开发可以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一所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有无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所院校的职业教育是否有特色,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是否合格,进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要重视课程标准开发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吸取国外发展成熟的经验与开发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需要的课程标准,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摘要: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课程标准的制定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它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区别又是什么, 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课程标准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对于这些这些概念与问题的探讨并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 本文试图将这些混淆点清晰化, 并通过对国内外课程标准建设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 以更好地进行关于课程标准的开发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涵义,现状,内容与开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田凤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4) .

开发公司汽修厂厂长工作标准标准 篇5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汽理厂厂长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检查与考核规则。本标准适用于汽车汽理厂厂长岗位的工作。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岗位职责

3.1 岗位关系

3.1.1 本岗位主要对总经理负责。

3.1.2 在总经理领导下,全面负责本厂各项工作。3.2 权限

3.2.1 对本厂各项工作有权计划部署、统筹协调、检查督促、奖励考核。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本厂员工有权提出调整意见。

3.2.2 在本厂管理权限范围内,对本单位有权提出工作要求,实施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3.2.3 对无明确责任分工又急需办理的事务,有权临时处置,事后向领导报告。3.2.4 有权根据本厂工作职责、范围的调整变化,提出增员或减员的建议和意见。

3.2.5 有权列席 本厂工作相关的专业会议,对公司范围内的各项工作有权提出建议和意见。3.2.6 对违反国家、行业法令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事项,有权拒绝执行,并提出改正意见。岗位技能

4.1 基本条件

4.1.1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相当大专文化程度,并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4.1.2 身体健康,能适应本岗位工作。4.2 专业知识

4.2.1 具有履行本岗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4.2.2 具有比较丰富的电力生产、多经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熟悉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情况。4.2.3 具有较高水平的行政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定额学、管理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及多经企业现代化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

4.2.4 熟练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人事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劳动法、统计法、企业法、合同法等政策、法规知识。4.3 实际技能

4.3.1 具有独立完成各项分管工作的综合能力。

4.3.2 能正确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路线及政策,并善于运用于各项具体工作之中。4.3.3 具有比较全面、丰富的企业管理常识,善于创造性地思维,能够正确分析判断企业实际情况,在职责范围内或经领导授权,依据政策、法规,做出正确的实施工作。4.3.4 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4.3.5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公关能力。

4.3.6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撰写重要的管理制度、会议纪要、调研报告,做到内容正确,层次清楚,方案简练,逻辑性强。4.3.7 工作目标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廉洁自律,以身作则,遵章守纪,规范管理,严细认真,一丝不苟,作风扎实、服务热情,团结友爱,凝聚合力。工作内容

6.1 在开发经理领导下,全面负责本厂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生产的各项工作。

6.2 负责对本厂各项工作实行计划布置、综合平衡、统筹协调、检查考核等管理工作。

6.3 负责组织本厂全体员工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以及厂、公司各项规章制度。6.4 负责制定修理厂实现安全目标的技术措施,组织实施公司下达的“两措”计划。6.5 对修理厂重要车辆进行的大修项目,参加或组织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6.6 负责本单位的定期安全大检查活动,组织开展危险电分析与控制活动,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检查、指导安全工作,严肃查处违章违纪行为。

6.7 负责组织本单位安全工作规程的学习、定期考试及新入厂工人的安全教育,负责做好所有使用临时性用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6.8 认真抓好由本单位管理的对外发承包工程以及人员的管理,对履行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本单位监护人履行安全自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6.9 每周定期组织召开安全活动分析会,传达上级文件和精神,并作出指示。

6.10 负责组织完成本厂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并完成总公司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性任务。6.11 负责上级授权的行政管理工作。6.12 负责组织本厂员工绩效考评工作。6.13 负责归属本处职责范围的信访工作。6.14 负责本厂经营活动分析工作。

6.15 负责本厂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检查与考核

7.1 按照本标准及总公司《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进行检查和考核。

7.2 本标准的执行情况由总经理进行检查、考评,并对本岗位进行相应的奖罚。

课程标准开发 篇6

【摘 要】从广西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以及对课程标准开发的新要求出发,分析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广西 高职 机电类专业 校企合作 课程标准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68-02

一、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2008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广西工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大批临海类、资源类工业项目不断落户广西,许多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港口、海洋、钢铁、能源等重点发展产业及其工程装备制造业蓄势待发,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推动广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振兴以及原有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伴随着广西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优化转型,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扩大。已有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且钢铁、重化、港口、海洋等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正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广西工业产业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广西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提升改造后的传统产业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相关产业现代先进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广西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专业结构及课程教学与广西工业快速发展都不相匹配。加快培养一批适合广西工业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无疑是当前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肩负的一项迫切的使命。

面对广西工业快速发展的浪潮,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广西工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开展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除加大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专业设置与广西工业产业发展结构相适应外,还应改造已有专业,通过调整或增设专业方向和课程,使已有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广西工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已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这就意味着许多新增专业的课程需要开发,许多已有课程需要改革和建设。

高职课程标准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工作评价和考试考核的依据。课程的整体思路和设想以及课程目标和内容,基本通过课程标准来规划和设计,因此,课程开发、改革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契合广西工业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标准。

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依据主要是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由于广西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背景,具有港口、海洋、新能源以及先进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同时,广西高职院校又普遍缺乏这些产业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师,对这些产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和工作任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仅凭学校教师很难开发出适合广西工业快速发展需要的课程标准。为了准确提炼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把握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课程标准的开发必须与相关产业企业合作,必须有来自相关行业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深度参与。

二、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企业合作平台

广西属于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状况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工业企业以中小分散型民营企业为主,大型知名和品牌企业少,企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企业处于低速增长和微利经营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自顾不暇,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同时,由于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几乎没有利益补偿,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加之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运行保障机制,因此,企业对参与开发课程标准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难以实现企业的深度参与,有些企业甚至将学校拒之门外。

(二)缺乏必要的企业合作环境

虽然广西工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许多产业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时期,特别是新能源、港口、海洋、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广西新兴产业,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目前在广西已落户和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并不多,已投产的大型企业更少,产业配套水平普遍比较低,能够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企业少之又少,能够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企业更少。

(三)缺乏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装备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广西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差,技术制造装备比较落后,工业产品生产格局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部分主要行业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初级产品的生产排名靠前,而高端产品的生产则处于落后水平。很多企业不注重技术改造以及新制造工艺、现代产品研发技术以及先进制造装备的应用,大多数企业仍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及装备,自动化生产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仅在极少数企业中少量使用,整体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及装备水平不能反映机电类职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未来方向,制约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前瞻性。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机制

尽管目前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但学校与企业合作有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在企业接纳学生短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教师到学校上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上课等方面,而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建立以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课程标准开发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和实施规则,在课程标准开发方面难以得到企业的规范制度化的参与。目前仅限于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表浅访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填写岗位需求调查表等合作方式,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未能提出实质性意见,课程标准的开发基本由各院校的教师独自完成。

三、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广西工业领军企业,紧紧把握企业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广西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等是广西重点支柱产业的领军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广西这些老牌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拥有世界先进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装备,广西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积极主动联系这些企业,而充分利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能够招聘到满意员工的动机,争取这些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支持和重视。在为这些企业选送更多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加大与这些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标准的力度,设法调动企业参与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积极性,力争使这些企业参加到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工作中,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解决课程标准开发的合作问题。

(二)尽量共享工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资源,努力推进跨区域校企合作的模式

按照广西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立足长远,加强与发达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尽量共享工业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资源,努力推进异地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创新模式。广东、浙江、上海、福建、山东等地海洋、港口、新能源等产业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装备,广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应主动到这些工业发达地区的相关龙头企业走访和调研,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等,并了解相关产业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收集大量的相关专业岗位一手资料,为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提供有力依据以及准确和翔实的素材。

(三)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运行机制,改革课程标准开发模式

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课程标准开发机制,使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严格规定课程标准的开发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同时,成立专门的、责任重大而工作效率高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管理和实施部门,统筹、监管和开展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相关工作。这些部门配备的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企业合作开拓能力。特别是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和法规,调动广西工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积极性,用法律形式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模式运行的通畅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标准的有效开发不是高职院校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广西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开发出符合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人才开发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3)

[2]王立民,田辉鹏.泛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6)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何真.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存在问题仍需高度关注——2012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J].广西经济,2013(2)

[5]张春平.中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6)

【作者简介】徐海枝(1963-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韦瑞录(1969- ),女,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

课程标准开发 篇7

一、职业标准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职业教育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 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更多的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二、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一) 泰勒原理

泰勒指出, 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遵循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 (学习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 这就是著名的“泰勒原理”。

(二) 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知与行是交互的, 知识是情境化的, 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参与实践, 促进学习和理解。概念是独立实体这个想法必须抛弃, 而应该把它看做工具, 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完全理解, 意义和身份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

(三)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研究

(一) 开发策略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 根据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遵循突出职业性, 体现差异化的基本原则, 在职业标准指导下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开发时, 采取如下策略:

1. 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能单纯的传授英语知识, 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 认真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同时, 还要了解一定的职场应用英语。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其他专业相关知识, 以便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职业院校的《高职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坚持“以实用为主, 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 加强英语实用技能的培养。同时,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展开一系列融入任务性和主题性教学法思想的课堂活动, 结合多媒体软件和网络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职业院校的《高职英语》还要注意与不同专业学科进行整合, 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道德素养教育。

3. 完善考核评分机制。

职业标准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考核评分机制, 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职业场景相结合进行命题, 以此来考核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未来工作中。

(二) 教学目标调整

根据职业标准指导下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策略将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场能力的培养。将文化背景知识、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融入到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中, 通过简单实用的英语教学, 使他们达到职场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要求, 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三) 课程内容调整

职业标准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 是按照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基本要求 (高职类) , 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来科学规划各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我们把《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技能模块进行教学。同时, 针对现行教材, 我们做了以下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1.对生词密度大, 实用性不强, 语言难度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同时补充了职场英语相关材料;2.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 适时补充了相关专业英语知识。

(四)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以高职英语现用教材为主, 结合职场英语相关材料, 按照“讲授—沟通—训练”的顺序来完成, 把专业特色和职业素养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 达到英语与职业、专业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合作学习理论, 把学生分成小组, 布置给学生采用讨论法进行自主学习, 加大语言输入;根据情境认知理论, 通过情景对话、快速阅读、现场翻译和模拟写作, 使学生摆脱语言知识积累的传统模式, 通过实用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还组织学生在课下根据每单元的话题, 利用网络、纸质等资源以及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课外调研, 并在每单元结束时安排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汇报。

(五) 实施教学后的状况调查和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 笔者就实施职业标准指导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情况, 与课改班级学生进行了座谈, 发现:

1. 课改班级学生总体素质不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学生普遍能够接受英语课堂讨论式学习, 但主动性不足。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过程和应具备的素质感到陌生,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融入进去, 精心创设与模拟职场情境, 同时要将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加以划分, 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层次——职场英语相关知识。

2. 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整体来说是符合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基本要求 (高职类) 的, 而且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应用性教学实践, 这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将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 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操练, 这就造成学生不能完全进入职场角色,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信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这一问题应该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

四、总结

为期一学期的“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研究”教学改革已接近尾声, 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模式的驾驭还不够游刃有余, 将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 形成科学的、可操作的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认真反思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的得与失, 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总之, 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 只有明确方向, 清晰思路, 积极进行探索, 才能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效益, 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连祥.《标准》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程国红.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

[3]杜庆雯.高职院校普通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

课程标准开发 篇8

《新课程标准》的启动, 无疑会给教育部门和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 引发体育课程教学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具有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在新课程中, 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去构建、发展体育课程内容, 组织、实施教学活动。[1]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发现, 受前苏联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 现阶段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竞技化、成人化和正规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因此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在传统项目的发展基础上, 需要增加一些健身效果好, 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征的新运动项目, 比如网球、游泳、健美操、跆拳道、轮滑等在国外广受中小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 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能否设计出符合中学生的新课程内容, 是每一位中学体育工作者都要积极面对的共性问题。

2.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路

2.1 对项目的竞技性进行弱化。

当前, 学校的有些体育教学内容竞技性太强, 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 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 机械地搞“一刀切”, 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 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 必须传授给学生, 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 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2]在学校体育课当中, 小学生抱着大篮球投高篮筐, 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 试想小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得到快乐。为了让体育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在这方面, 国外在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教材化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例如, 前苏联、美国等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时, 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了改革,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2 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延伸、联想。

延伸和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 是指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方向发展。没有联想, 就没有发现和创造。体育学科是以“技艺性”为主, 其技艺思维是以求异思维为主而联想动作变化, 创编新的方法。如跳高中可联想到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 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法;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 如跌倒后的滚动, 等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联想, 扩大教学效益, 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 以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如:投掷内容从单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 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所应用的单手下投、飘投、抛投, 双手向前、向后、向上抛投, 等等。

2.3 根据实际开展新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注意时代性, 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如流行和时尚的街舞、独轮车、滑板、攀岩、短式网球、定向运动、健美操等竞技和休闲运动项目都可以引入课堂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当然, 就目前而言引进这些新兴运动项目不能盲目, 不能为了求新鲜、赶时髦, 而一哄而上, 要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适量选择。[3]目前在某些大城市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新型的运动项目, 但是摆在广大体育教育者面前的难题是, 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造成目前国内多数中小学校开展这些项目缺少必要的体育资源。一个比较切实可靠的方法是, 中小学校与就近的体育俱乐部进行合作, 中小学生去附近空闲的俱乐部上他们喜欢的课, 而体育俱乐部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达到双赢的局面。

3. 结语

新事物出现总会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与研究, 人们对其了解认识直到接受总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 加强宣传, 使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此实践的积极意义, 积极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献言献策, 获得社会的更多理解与支持。

摘要:本研究从新课程标准的背景出发, 分析了目前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三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旨在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并为进一步研究做好充足的理论铺垫。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内容,开发

参考文献

[1]刘飞.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位置的转换[J].林区教学, 2009, (7) :116-117.

[2]冯守玲.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定位[J].晋中学院学报, 2009, (3) :67-69.

课程标准开发 篇9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课程开发,课程标准

1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分析

1.1 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高职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 主要有内容标准 (划定工作学习领域) 和表现标准 (规定学生在某工作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

1.2 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

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 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进行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 同时也作为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四个重要部分, 它们分别是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比重表, 其中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主体部分为工作要求, 如下图所示。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可将职业资格划分为五个等级, 分别是初级 (五级) 、中级 (四级) 、高级 (三级) 、技师 (二级) 与高级技师 (一级) , 每一等级对于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限定了不同的要求。

1.3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在关系

课程标准最终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老师主要起主导作用, 负责配合学生完成各项目标。不仅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结果, 更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怎样的情感体验, 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截至目前, 相关高职教育的教学文件指出了改变以“知识”为主, 以“技能、态度”为辅的模式, 将其转变为“知识、技能、态度”并重的“双证书”教育模式。

2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忽视国家职业标准

目前, 有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还是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开发基础。在课程设置上, 以学生能够掌握理论与知识为主, 而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 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多体现为应试为主,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 因此会导致社会需求与就业供给二者之间的不平衡, 使其矛盾逐渐加深。

2.2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高于国家职业标准

我国国家职业标准分为五级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 它规范了不同等级从业的人员应具备的不同工作能力。通过工作分析方法, 国家职业标准向我们描述了从业人员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 用人单位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一一呈现出来。目前, 在部分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中, 虽然已将国家职业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 可是确存在将课程的开发着眼于高等级的职业标准相对应的现象, 也就是所谓的“高层次”对接开发, 这种课程的开发模式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相背离,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 而且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太相符合, 导致课程开发没有成功。

2.3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照搬国家职业标准

高职院校在对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 片面地将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自己的课程标准, 用国家职业标准取代课程标准本身就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它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严重缺失, 这种偏差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然而事实上, 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要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而国家职业标准是主要体现在某一个岗位或者某一个职位上的工作要求和规范, 所以是无法照搬照抄的。

2.4 高职课程标准可持续发展性差

高职课程标准应将生源智能特点的差异、职业教育的区域性考虑在内, 对照着职业资格标准, 加修相近专业课程, 扩大职业边缘化或是“职业岗位群”。此外需提高学历层次, 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潜力。但现今, 仍然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着眼点不准确, 盲目扩大自我影响力或者干脆固步自封, 造成课程标准开发出来后, 无法沿用, 往往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就遭到摒弃, 造成资源的缺失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3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高职专业课程

为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做到“毕业即能上岗, 上岗即能操作”,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将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融入到课程标准之中, 获得基于国家职业标准来开发高职专业课程的方法。

3.1 依托职业标准, 确定专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 以某一技术或职业岗位 (岗位群) 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培养目标, 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目标的开发应该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应等级的能力要求准确定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设置, 不仅能够将“学科本位教育”重知识、轻技能, 重理论、轻实践, 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摆脱, 同时能够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工作需求相结合, 从而使更多的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适应就业岗位, 如下图。

3.2 以职业技能为导向, 确定课程内容

为了保证专业课程能够准确反映出职业特征, 必须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 如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基本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等要求及通过对不同级别 (初级、中级、高级) 的工作要求进行分解, 经过分析、归类、整合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之中。同时采用不同的模块,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编排。

3.3 依据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标准衔接, 开发专业课程

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需要遵守的职业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 皆是对不同岗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得来的, 这一国家职业标准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从事人员的基本要求。

在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中, 行业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对国家职业标准不断地学习和运用, 更为直接的深入认识、体会这一标准。因此, 在开发高职专业课程过程中, 有必要吸取行业企业经验, 这不仅符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 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就业。

3.4 通过职业标准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

通过职业标准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主要针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训、师资培养、技能考核等环节, 具体表现如下:

⑴通过职业标准进行课程设置的质量控制。该环节要求一定要对开设课程进行反复的调研、论证, 执行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 同时行业专家要参与制定, 避免学时因各种条件受限制而减少。

⑵教学建设这一环节需尽量选择与职业技能考核相配套的教材, 编写实训教材, 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⑶实训教学环节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面, 应按照职业资格考核对考核点和培训点实训条件的基本要求, 建立实训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形成质量控制体系。

⑷师资培养该环节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鼓励教师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人才。

3.5 与职业资格认证融合,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 使课程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 就必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国家职业标准相匹配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⑴校企共同评价。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企业、行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制定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 将实践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能力要求相结合, 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作为评定的依据, 校企共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⑵以证代考。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 通过参加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成功获得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可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成绩。

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相应等级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分阶段、分层次的专项目标, 针对不同专项目标, 建立相应专项目标的考核评价方案, 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总之,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指导, 积极谋求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并且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标准来执行, 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麦秋, 王绍良, 贺召平.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 (06) .

[2]郑祖宪.实行产学研结合全面推进高职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06) .

课程标准开发 篇10

一、公共英语课程的性质与特征

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启迪学生的多维思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

( 一) 课程目标定位

高职英语课程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能在就业岗位上灵活自由地使用英语语言。教学目标由学生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来决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

( 二) 课程内容定位

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从内容精选和内容结构两方面进行重构。根据课程的功能性、课型的服务性、专业的普适性、社会的需求性和时代先进性选择教学内容( 向晓、唐年青,2011) 。课程有两大功能: 一是作为国际交往的媒介,二是引进西方先进的思维方法。公共英语课程主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每一所学院各专业群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针对专业区域共性挑选公共英语共享模块,根据专业个性提供专业定向模块。教学模块按照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序化。

( 三) 教学模式定位

教学总模式包括“输入→内化→输出→评价”四段思维过程( 向晓、张春辉,2008) 。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各专业模拟实训室,创造仿真的职业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学生必须选择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在改革中研究如何把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体现基于学生需求、专业学习需求、工作岗位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并适应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 一) 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中强调多元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相互协作,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包括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文秋芳,200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产业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 二) 学习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英语文化活动,避免学习英语的倦怠感,同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学习模式方面,针对未来交际范围将课程项目化、项目任务化、任务分工合作,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实现能力互补、共同进步。

( 三) 评价理念

采取多元评价的课程考核体系。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工作过程,确定评价内容和方法,整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考核要求,体现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估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动态的进步,主要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成绩以及学习态度、策略、方法等,强调从个体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评价。而终结性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进行评价。

四、公共英语课程的实施

( 一) 课程体系的设置

前导课程为高中英语,后续课程为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学科发展不平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不能采用统一方案。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公共英语教学重点是基础英语,培养学生在日常情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公共英语知识的同时,根据专业教学情况,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第三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同时为学习专业英语打下基础。

( 二)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表1 基础模块教学目标与内容组织和安排

表 2 专业模块学习目标与内容组织和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定向模块。基础模块重点解构和重构学习内容,巩固现有知识体系,并结合学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组织与安排。专业模块根据专业需要拓展教学内容,与就业招聘对接。基础模块的组织与安排见表1,专业模块的组织与安排见表2。

( 三) 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结合课程学习模块,制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模块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情景,提出学习要求,针对专业特点强调教学重点。下面为以购物为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见表3) 。

表 3 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 四) 考核与评价

科学的测试能为教学改革和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公共英语课程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为基础阶段考核和专业定向考核。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对考核目标分层细化、分层优化(向晓、唐年青,2007)。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强调对英语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测试与评价,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与群体的进步。充分发挥考试反馈调节、导学促教等教育教学功能。采取个人自评、学生互评、社会参评、教师总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力求实现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相互完善与公平和谐。

总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标准开发应与学院特色专业、企业、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将教学内容与日常交际需要和专业需要紧密结合。正确处理测试与教学的关系,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多元学习环境。利用在线资源共享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强对公共英语课程标准的开发,使课程设置既具有课程共性又具有专业个性;课程内容既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要体现知识的连续性;考核方式要注重人人参与、多元评价,形成激励导向机制。

摘要:遵循公共英语课程的性质与特征,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以服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重点,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应从课程定位、内容重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定位应紧密结合学生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定向模块,强调在典型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模式采取在线协作式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强调通过对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给予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课程标准,公共英语,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1,30.

[2]向晓.《公共英语》课程标准[EB/OL].http://www.worlduc.com/blog 2012.aspx?bid=21083100,2013-11-06.

[3]向晓,唐年青.高职英语学期分册测试方案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7):159-160.

[4]向晓,唐年青.农业类高职基础文化课教学内容重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41-42.

[5]向晓,张春辉.视听说课程校内实训模式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8(8):74-77.

国家标准电子查询系统的开发 篇11

【关键词】标准;查询;编译

1 引言

国家标准体系庞大、条目繁多,给查询带来许多不便,所以编制易于查阅的国家标准电子查询系统十分必要。本文选用了以CHM帮助文档作为载体来实现查询系统的功能。首先, CHM为HTML的编译,不采用数据库,结构简单,因此十分可靠。其次,CHM文档操作简单,不需要有太多的计算机知识。同时,由于CHM采用目录树的形式表现,使内容富有层次,条理清晰,对于有很多复杂条文的国家标准来说,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便于阅读查询。制作CHM采用的软件选择的是HTML Help Workshop(HHW)。

2开发过程

2.1 文件反编译

通常收集到的国家标准一般都是单独的一个标准编译成一个CHM文档,作为开发将用的原始文档是数个已成型的CHM文档,而开发的国家标准电子查询系统要以集合形式出现,简单来说就是把几个CHM文档合并到一起。把一个已经存在的CHM文件反编译,便可以把其中的全部内容取出。反编译的方法是:先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夹,然后进入 HHW 程序,反编译制定的 CHM 文件。其他格式的源文件由于不加密,不需要反编译,只需修改为编译所需的HTML文件。其中PDF的源文件转化为文本格式,以doc格式保存,以便保留图片和表格。之后,连同doc格式的源文件一同修改为HTML格式。

2.2 目录文件、索引文件的创建

先创建新的目录文件,并命名它为 Contents.hhc。然后进入目录表编辑窗口。插入标题,也可以在标题下面再添加一个标题或在标题下面插入一个页面(或者是子标题。同样们可以加入许多标题、子标题、页面,并可以利用4个箭头按钮来调整标题或页面的位置及从属关系。HHW 最多支持 9 个级别深度。也可以修改标题及改变标题图标及自由设置目录属性。所有标题创建完成后,一个目录表文件就创建完成了。

索引文件的创建与目录文件的创建非常类似,只是索引文件中需要指定关键词与 HTML 文件的关联关系,由于本电子查询系统不需要索引功能,因此不在赘述。

2.3 目录文件编辑

目录文件Contents.hhc可以用HTML脚本语言对其进行编辑修改。如下列语句:括号内文字为说明,不包含在目录文件中。

<! DOCTYPE HTML PUBLIC “-//IETF//DTD HTML//EN”>

(文件注释,无实际意义不出现在目录表中,可无)

<HTML>

HTML语句,表示采用HTML脚本语言)

<HEAD>

(表头注释开始)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Microsoft® HTML Help Workshop 4.1”>

(包含创建此文件的软件等信息,不出现在目录表中)

<! -- Sitemap 1.0 -->

(注释信息)

</HEAD><BODY>

(表头结束,代码主体开始)

(注:在表头中,HTML语言可也定义格式信息,如字体、颜色等,但在目录表中,这些定义不产生做,因此不用写入,不在赘述)

<UL>

(目录开始)

<LI> <OBJECT type=“text/sitemap”>

(项目类型,定义为文本)

<pram name=“Name” value=“常用标准”>

(项目名称,定义为常用标准)

</OBJECT>

(项目结束)

<UL>

(二级目录,以缩进表示级别,以下如再缩进为三级目录)

<LI> <OBJECT type=“text/sitemap”>

(项目类型,定义为文本)

<pram name=“Name” value=“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

(项目名称,定义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Parma name=“Local” value=“标准文件常用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00.Htm”>

(项目位置,定义为标准文件常用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00.htm)

</OBJECT>

(项目结束)

</UL>

(目录结束)

</BODY></HTML>

(代码主题结束,HTML脚本结束)

以上即为一个目录文件的内容,只包含这些语句,如增加目录内容添加<LI> <OBJECT type=“text/sitemap”><pare name=“Name” value=”><par am name=“Local” value=></OBJECT>即可。【1】【2】

2.4 项目文件及窗口显示风格的设置

可在[更改方案选项]中指定封面页,也就是打开 CHM 文件时默认显示的 HTML 文件。封面页可以是目录表中的某个标题所对应的 HTML 文件,也可以是在目录表中不存在的专门用来做封面的 HTML 文件。如果想在

CHM 文件中具备全文搜索功能,还需要在[编译器]选项卡中选中[编译全文搜索信息]。

2.5 CHM文档的编译

接下来就可以编译了。预览区会提示有哪些文件错误导致编译失败,可以方便的错误文件的改正和修改。编译好的CHM就可以使用了。在目录栏中,文件已目录树的形式排列,点击文件标题即可查看文件内容。在搜索页面内,可以输入关键词,来快速的找到所要查找的内容。制作的系统界面如下图所示.

3.结论

选用CHM帮助文档作实现查询功能,可靠性高,占用内存及CPU小,运行速度快。CHM文档本身以目录树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合查阅有很多复杂条文且层次多的国家标准。选用HTML Help Workshop(HHW)制作CHM,功能相对比较强大,可选择项多,能最大程度做到人性化,且生成速度快,适合制作有大量标准的CHM帮助文档。这种制作国家标准电子查询系统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从业人员标准查询的工作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忠成,肖松文.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查询系统开发[J].云南环境科学,2002,03.

[2]孙及园.HTML语言编程技巧[J]..微型电脑应用,1997,05.

[3]王峰.HTML语言简介[J].福建电脑.1996, 04.

课程标准开发 篇12

本课程根据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特色需要列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 开设在第二学期。

二、《物流企业会计》课程的定位

《物流企业会计》是针对物流专业同学开设的、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介绍物流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与方法, 使同学们掌握物流企业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和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初步具备在物流及相关行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素养与能力。它的前续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等。

三、《物流企业会计》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 根据就业导向和高职应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访谈兄弟院校专家和一线会计人员、调查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所在岗位与能力, 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形成以物流企业经营中主要业务为主线, 分析物流企业会计典型工作任务, 设计完成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会计职业能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四、《物流企业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熟练掌握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解决物流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适应物流管理岗位和其他相关岗位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内容

本课程分为5个项目, 其中理论部分占34课时, 实践部分占22课时。项目一物流企业会计总论, 理论10课时, 实践8课时;项目二物流企业资产核算, 理论8课时, 实践6课时;项目三物流企业权益核算, 理论4课时, 实践2课时;项目四物流企业经营业务核算, 理论8课时, 实践4课时;项目五物流企业财务核算, 理论4课时, 实践2课时。

六、《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教学的设计

(一) 项目一。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物流企业会计概念和职能;熟悉掌握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掌握物流企业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理解复式记账法和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技能内容和要求:掌握物流企业会计等式及其变化;掌握物流企业会计账户的结构和格式;能够根据物流企业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错账更正、财产清查等;学习任务:物流企业会计概述;物流企业会计等式;物流企业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实务操作相结合, 案例分析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要求独立完成实训操作, 开展会计科目的熟记竞赛以及账户的使用训练。

(二) 项目二。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及核算内容;了解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掌握应收款项的管理与核算;理解存货、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存货的范围、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各种折旧方法的异同;技能内容和要求:掌握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结算业务的账务处理;掌握企业与银行的对账方法;掌握存货购进和发出的账务处理;能独立核算固定资产折旧, 具备对固定资产折旧范围的认知能力, 具备对固定资产减少和增加的核算与分析能力;学习任务:物流企业的货币资金和结算业务;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相结合。

(三) 项目三。知识内容和要求:了解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特征;掌握负债按偿还期的长短不同分为几种类型;掌握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的账户设置;掌握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的内容;技能内容和要求:能够进行负债的核算;能够进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学习任务:负债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相结合。

(四) 项目四。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运输业务成本的概念及构成;理解并掌握运输业务成本构成以及相关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了解仓储、装卸、包装和配送业务的概念和成本构成、计算方法;技能内容和要求:能够进行运输业务成本的计算以及运输业务收入的核算;能够进行仓储、装卸、包装和配送业务的核算;学习任务:运输业务核算;仓储业务核算;装卸和包装业务核算;配送业务核算;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相结合。

(五) 项目五。知识内容和要求:理解期间费用、利润的含义;掌握期间费用的账务处理, 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理解财务报告的含义、内容和作用;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原理及编制方法;技能内容和要求:能够对期间费用和利润进行核算;能利用物流企业账簿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学习任务:期间费用核算;利润核算;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教学设计: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七、《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教学建议。本课程的社会实践性强, 需要老师能够及时搜集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案例, 并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方面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发展的新动向, 另一方面使学生真实接触到物流业的账务处理过程。为了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需要老师在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的基础上, 及时布置实训作业, 使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技能。

(二) 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实训场所。需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

2.实训工具设备。多媒体设备;足够数量的办公文具, 如办公设施、会计科目章、打印机、装订机、计算器、文件柜及各种日用耗材;足够数量的实训资料, 如各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具有仿真的物流企业经济业务资料。

3.文本制度。配备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主要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图、会计工作规范、会计法律和法规等。

(三)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建立教学素材资源库。课程教学中涉及大量实务案例及图表, 应不断积累和完善课件、账表、案例、教学录像等各类教学素材资源。

2.建立自主学习资源库。为方便学生课后能自主复习和预习, 把学习指南、习题库、参考文献、答疑论坛等内容充实到资源库里,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八、《物流企业会计》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建立多元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采用模块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 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 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摘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物流企业会计》课程标准共由八部分组成: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考核评价建议。在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框架下, 开发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 还面临用人单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参与的方式、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价等新的问题, 需要不断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职业技能,课程标准,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 2011, 14

上一篇:地基的基础下一篇:直流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