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标准

2024-10-10

校本课程标准(精选12篇)

校本课程标准 篇1

减负增效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减负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内外监管相结合、知识方法相贯通、情感评价相联系的“减负·增效·提质”的综合性改革。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从尝试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作业教材入手,不断优化基于全学科的作业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校本作业设计,在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尝试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体现面向全体和差异发展的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作为减负增效的着力点,开展了研究与实践。

一、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作业教材

2008年,我校结束了第一轮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试验,全校五个年级开始全覆盖使用新教材,并开始编写与之配套的校本作业教材(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我校校本作业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流程为“解读课标、教材——梳理知识与能力达标点——增删改配套练习——汇编成册”。我校历时一年完成了《语文加油站》《数学接力站》《Go Go Study》各十册校本作业教材。三门学科均以单元方式罗列了单元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如语文学科每篇课文作业以预习题、同步题、巩固题组成,将课文的学习前移后续,做到讲练结合,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循环共同体。

二、优化基于规范的全学科作业管理

自2010年起,我校开始了全学科的作业系统研究,建立了作业设计与实施的“1234”机制,分别为1个标准,即“基于课程标准的设计”;2个原则,即“基于学情的校本化设计、基于发展的多样性设计”;3个特点,即“分层设计、分布达标、过程评价”;4个尺度,即“把握量度,完成作业所花的时间是否符合规定,保证效度,对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是否有针对性,体现宽度,是否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成长需要,追求深度,是否关注思维的启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确保作业的有序管理无死角、创新设计可共享、动态评价可调控,我校教导处联合年级组、备课组、家委会,组建了“作业专管会”,年级组主要负责作业量的监管,备课组主要负责作业设计的监管,家委会主要负责作业反馈的监管,并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探讨的主题包括实践性作业或长作业的设计和开发、分层作业的实施与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优化与管理等。

三、创新基于发展的校本作业设计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最大的减负,所以课业减负应从作业改革破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我校在作业设计上尝试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

我校在基于学科标准挖掘学科外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融动手、探究、亲子等特征为一体的作业设计模式。如寒假中,我校根据年级探究主题,设计了“快乐寒假、幸福同行”的分年级探究作业:一年级探究“健康长寿”的秘密,了解家族中谁最长寿,他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怎样的生活习惯会让身体健康;二年级探究身边的“绿色环保”生活习惯,寻找生活中的陋习,与家长合作完成一件环保小作品;三年级探究节日里的美食,学做一样过年吃的传统美食;四年级探究各自家乡的过年习俗,并参与一项民俗活动;五年级寻找身边的健身达人,并设计有益身心的小游戏。在完成探究作业的同时,学生增进了与家长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意识。

校本课程标准 篇2

根据新课程改革计划,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本着教师个人申请、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本学期本人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生物与生活”的校本课程。行课时间为第二至十周,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2 学时,共18学时,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经检测合格的学生,将获得一个学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生物学常识,认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掌握一些生活常识,重点明确生物常识和利用常识生活。

2.在学习中了解一些生活知识,他为我用:学会科学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课程设计及主要内容

本课程可以视为生物必修教材中“与生活的联系”内容的扩展延伸。本课程采用自拟的生物学知识讲义。从科学史的发展到生物史的发展,再到现代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主要参考资料为有关江苏龙泉中学生物网上的有关知识。

三、课程的实施

课程教学实行走班制,自愿参与课程学习的学员共60人,来自全年级不同班级,每周三下午第三、四节上课。因为要没有多媒体,上课地点选定在实验楼三楼,采用讲解的方式。

每个专题都采用先复习上一专题,再用一个事例引入新的专题的做法。教学中借助图示,帮助同学了解和分析,并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验证。

18个学时的学习,学员们都一直精力充沛,兴趣盎然,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后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

四、课程的考查

采用“出勤率+测试+作业”的考查办法。

18节课中,没有一个学员迟到、早退、旷课,没有一个学员为选择这门课而后悔,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员们都希望还能够多多学习。

学员们认真完成作业,无论是书面还是自主,都做得很好,准确率很高。

最后,经过统一的结业测试,全部学员都高分合格。

五、课程开设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就不仅仅限定在吃饱穿暖了。对生活的质量要求是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了。所以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科学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激情,从而热爱生活,很好的生活。

六、反思

“生物与生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原来预计最大难度在管理,实践证明,走班制只要组织到位,管理制度落实,因为有学分和自愿选学的内外压力,学员们的学习比较自觉,课堂基本有序。其他困难主要有:

1.教学难度的把握;

2.教学中,备课、找资料的压力相当大;

3.本课程的事例处理十分不易,缺乏相关经验,编缉和组织工作量太大。

篇二

我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多年。在生物教学中,我思考着这样的问题:生物学科在教学中课时安排不多,许多学生自然不会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面对现实,老师们应如何进行生物学的教学呢?又如何落实新课改要求,保证教学效果呢?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心得。

A、明确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不多,侧重基础、教学课时安排较少,每周二课时。所以,初中生物的教学目的应是面向所有中学生普及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规范生产生活新秩序。

B、提高学生们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良好的兴趣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和金钥匙。只有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学习生物的行动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老师的教学也会变得更轻松。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思维活跃,学习由兴趣导航。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们的这些特点,大胆实施趣味教学,总能实现这一目的。

C、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生物教学的课堂时间不能由老师一人独演,至少要留三分之一的时间由学生们自主支配。要引导学生们积极消化老师讲授的知识,提出问题,探寻答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积极参加实验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当的课题,组织学生们以演讲,讨论等方式交流互动,促进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应多引导,少帮办,多鼓励,少批评。

D、生物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自然实际,当学到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联系生产实际。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联系生活实际。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如:吃了发霉花生可以致癌,是因为霉花生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吃了发芽的马铃薯怎么会中毒呢?学生上网查找。

E、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课程特点,课件要求,以及教学环境,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脸” 篇3

[关键词] 微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变化

“瞧,这是我们四(6)班王老师给我们开设的微课程《有趣的魔术》,可有味道了。”

“王老师给我们四(5)也上过,我们也喜欢《有趣的魔术》。”

“快来看,这是我们班的黄老师和微课程――《微电影之配音》。你们知道吗?上次我们学的是给动画片《猫和老鼠》配音,你们没有学过吧?”

“我们有《趣味24点》,还有《水果特攻》呢。”

……

这是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参观新布置的微课程文化长廊时的对话。小朋友们对自己曾经学过的微课程的喜爱和自豪感言溢于表。

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微课程课堂已近两年,开设出百余节微课程,有《我型我塑》、《巧手钩锦》、《指尖的艺术》、《神奇的莫比乌斯带》、《钱小好舌头》等趣味微课程,这些微课程的设置,引起了教师学生课堂生态的良性变化。

以往,各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仿照省、市地方课程,全校一门课程,一个内容,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或是分成高低两段)。这样的好处是全校统一,声势浩大,单方面易出成绩。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课程开发耗时费力,成本较大,同时由于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学生并不喜欢。这样,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钱清镇中心小学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入手,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因班制宜,因科制宜,积极开设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掀开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面纱。今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

一、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小”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入口小,时间短,内容精,目标微。该校开设的微课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之间,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定位尽量小微化。像该校好几位教师都开设了《趣味24点》,粗一看题,仿佛是同一堂课,细一观察,原来是迥然不同。三年级的祝教师开设的24点定位于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的应用,因为三年级数学刚教了九九乘法口诀表;四年级陈老师教学的24点侧重于写,侧重于算法的记录,通过算法的记录,理解运算的先后顺序;六年级高老师主授的24点则相对有难度,有挑战性了,因为他所精选的24点牌题好些需要运用分数乘除法,对习惯于整数算法的学生绝对是个考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一微课,彻底颠覆了他们脑中原来习惯的24点算法,本课学习之后,大家豁然开朗:原来24点还可以这样算。这样的微课,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每一次的目标都是比较微小的,每一个内容都是精致的,这让校本课程也微型化了。

二、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活”了

全校性统一的校本课程开发庞大费时,转变不易。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的微课程,不光让校本课程变“小”了,同时,也让校本课程变“活”了。课程开发,要让学生喜欢才行。体育张老师开始开设了一堂四年级《你追我赶》的微课,学生反应寥寥。有同学就说:“这跟体育课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叫微课呢?”结果,这《你追我赶》的微课最后只得取消。张老师在与教科室老师、组内同事一起讨论、探究之后,重新又设计了一堂微课《追风少年》。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个作业,看谁能在微课上想办法追上风?谁就是追风少年。课堂上,学生劲头很足,虽然开始能想到办法的很少,但经张老师一点拨,大家如梦初醒,纷纷要求举手尝试。有的敞开外套向前跑,风把他的外套给吹了起来;有的握着红领巾的一头向前跑,红领巾迎风招展;有的女生解开自己的辫子向前跑,发丝随风飘逸;有的看到张老师准备的一叠报纸,拿起一张放在胸前向前跑,报纸被迎面的风紧紧的吹牢在胸前……这一微课当然大受学生欢迎,张老师的微课“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活”了。全体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发微课程,不变就“死”,会变才“活”,校本课程在“变”与“不变”之间越变越“活”。

三、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富”了

微课程小而美,短而灵活,适应性强,开发成本低,草根性的特点更便于牢接地气,让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其中。它帮教师们克服了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战胜了对课程开发的畏惧心理,较好的激发了教师对微小课程开发的兴趣,满足了教师业务成长的心理需求和对课程开发的成功体验要求,使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微课程建设中来。

老师们能针对学生平时具体学习需要,进行短时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大家的思路很开阔,有结合学科知识探究、实践的,如数学学科的《巧算24点》、《有趣的数阵图》,语文学科的《趣味汉字》、英语学科的《我是英语小导游》等;有整合学科知识的,如《QQ空间》;有侧重健身活动的《快乐足球》;有注重技艺特长的《含“琴”脉脉》;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水果特攻》(生活中的水果知识解秘);有来自学生玩具爱好的《魔方》、《我爱炫酷空竹》;还有《有趣的魔术》、《微电影》等综合性课程……内容广泛,科目众多(具体见最后附表:钱清镇中心小学几年来开设微课程内容汇总)。它的灵活多变,它的应需而生,促使更多、更好的微课程不断涌现。微课程改变了以往校本课程几个课程一成不变的开发模式,它应学生需求而生,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体验成功服务,为优化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多少,它就有多少;教育教学的优化要求有多少,它就有多少。微课程,让校本课程越来越“富有”。

四、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趣”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首先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微课程变得更有趣是该课改研究的一个重点。英语黄老师设计了一堂三年级《英语单词一家人》的微课,family中有daddy、mummy、brother、sister、baby五个单词,如何让学生爱上这一课且有别于平时的英语课呢?黄老师颇费了一番脑筋,后来她把这五个单词一家人与五个手指结合起来,让学生推荐哪个手指当谁daddy,哪个手指当谁mummy…….并说明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更绝的是,进而她又让大家把这些人物画在自己相应的手指上,边唱歌曲边用手指表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堂微课下来,也许,这几个单词学生并不个个能读得准确,但课堂上洋溢的趣味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学习的兴趣会渗透到其他课堂。

五、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群”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微课程经过近两年的开发,逐渐积少成多,结小成群了。

为更好的利用现有微课资源,学校教科室组织老师进行研究、讨论。有道是独木不成林,一课难称雄。学校决定整合、提升微课资源,把相同、相近、相似的微课整合成一个个内容丰富,渐次上升的微课群,使短小精悍的微课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受学生的欢迎。

例如:有不同老师开设同一内容,但目标定位不同,教学对象也不同,可组合成群。如前面所述不同老师开设的《趣味24点》。

有内容不同,但学科上颇为接近的微课,可组合成群。如《精彩签名》、《钱小好舌头(绕口令)》、《趣味字谜》、《玩转汉字》、《动画成语》、《对子天地》等都可汉字有关,可组合成《神奇的汉字》群。

有内容不同,但内容上相关联的,也可组合成群。如《精彩有“线”(线描画)》、《趣味书法(线条)》、《简笔画动漫》、《一挥而就(一笔画)》等可组合成《有趣的线条》群。

……

微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学校校本课程的诸多变化,丰富了课程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关系良性循环,对营造校园和谐、上进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微课程,微学习,让校本课程华丽转身,轻松“变脸”。

校本课程标准 篇4

一、坚持“一个标准”

进行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一个标准”, 即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就是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生物校本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载体, 以学校为实验基地, 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 由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 可供学生选择的生物课程。

二、遵循“四项原则”

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我校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中, 主要遵循了以下“四项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 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 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的空间。

2. 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兴趣、能力等差异出发, 因材施教, 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 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 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 时间空间的广泛性、可变性, 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 因地制宜原则。

从学生身边的生物科学出发, 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 联系当地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物资源的实际, 联系当今生物科学技术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实际, 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三、做到“五个结合”

在依据上述标准和原则的前提下,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 做到了“五个结合”。

1. 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

例如, 在中学生物光合作用实验教学中, 若能将遮光板设计成特定的文字或图案, 利用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就能使叶片上呈现出相应的文字或图案, 再经过过塑等处理, 即可制成精美的书签。此项活动将光合作用实验和叶片显影书签的制作融为一体, 深受学生的喜爱, 可开发成校本课程, 作为生物科技制作活动长期开展。于是我校编写了《天竺葵与叶脉淀粉显影书签的制作》的校本课程, 课程的内容是:介绍我国天竺葵的花卉品种, 天竺葵的生物学习性和栽培技术;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和叶片淀粉显影书签的制作实验。此项可分3~4课时进行, 第1课时, 在老师的指导下预习天竺葵的生物学知识、光合作用实验部分;第2课时,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实验和叶脉淀粉显影书签的制作过程;第3、4课时, 让学生分组实验, 自己动手制作叶脉淀粉显影书签, 并进行叶脉淀粉显影书签的展示活动。

2.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物科学出发,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例如《花卉的无土栽培技术》 (3课时) , 内容是:介绍花卉和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 参观蚌埠市绿雨农业集团, 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花卉、器皿、自己配置水肥, 动手设计制作各种水培花卉盆栽。又如根据一些同学不吃早餐、偏食、挑食和在校园外乱吃东西等不良饮食习惯, 学校特意编写了《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2课时) , 内容是: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明白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及锻炼身体。再如《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 (2课时) 内容是:Vc对人体的作用、缺乏症状及治疗方法;Vc含量定性测定的方法, 通过实验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上述课程的学习,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合当地自然、生产实际。

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 生物资源不同, 物产、特产不同, 工农业生产也各具特色, 这些都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专题, 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供学生选择学习。例如, 蚌埠三中结合蚌埠地区盛产珍珠的实际, 编写了《珠城特产———蚌埠珍珠》 (2课时) , 主要内容:介绍河蚌和三角帆蚌的生物学特性和目前我国的淡水育珠技术, 参观蚌埠市龙子湖珍珠厂。结合蚌埠地处淮河, 湿地面积较大的实际, 编写了《地球之肺———湿地》 (2课时) , 主要内容是:湿地生态系统及蚌埠三岔河湿地简介, 参观考察蚌埠三岔河湿地。这些课程的学习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4. 结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自2000年以来, 学校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 广大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开展项目研究, 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一些优秀项目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项目, 是一项优秀的课程资源, 值得开发利用。这些项目更容易被中学生所喜爱, 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案例, 编写成校本教材, 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参考, 为此学校特意编写了《蚌埠三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案例选》。

5. 结合人类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疑难疾病等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在生物必修本和选修Ⅰ中都有涉及, 但由于课时有限, 对于上述问题不可能讲得比较深入, 为了满足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求知欲, 学校为此特别编写了专题教材。例如, 高中生物必修本提到了全球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 我校就此内容进行了拓展, 编写了《温室效应》校本课程 (2课时) , 主要内容是: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危害, 学习缓解的途径等。再如《生物质能源》 (4课时) , 主要内容是:介绍什么是生物质能源, 学习乙醇发酵的过程和农村沼气技术, 参观蚌埠丰原集团秸秆发酵生产乙醇过程和蚌埠郊区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

由于蚌埠三中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 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 积极做好以上多方面的工作,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扎实的工作, 该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立足学校生物新课程的实际需要, 充分挖掘校内外生物教学资源, 开发出了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近二十本, 为本校的生物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优化生物课程资源。摸索出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新路子, 提高了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校本, 在课程中学会选择, 学会探究, 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 为培养“全面发展有基础, 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作为支撑,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生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过程中, 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不断地构建和重组, 对教学实践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究, 生物教师们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等将发生很大的转变, 专业知识能力大大提升。另外,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也有明显的提高, 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校本课程的研究实施, 使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也得到发展和成长, 同时推动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永宜.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教育与管理.2000.6

[4]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1

[5]陈桂生.何谓“校本课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0

校本课程标准 篇5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课程方案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拓展)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

5、授课对象:初二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越来越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不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说明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形成教研组特色。

(三)课程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概念的深化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实施方法:

(1)模拟训练

(2)传授法

2、实施形式

(1)课堂集体训练。就是本班成员共同参与课堂训练。

(2)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参加训练。这种方法在训练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训练。

(3)教师设计、组织、主持。基于对课程的认识、设想、开发等原因,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当然设计应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延伸、拓展。

(4)学生设计、组织、主持。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开发的,学生对设计教学内容、步骤有较浓的兴趣,教师提供一定的目录、内容,让学生挑选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活动、情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任务,服务于学生发展。

(五)课程要求

1、依照新课程理论对课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自己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3、开展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5、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6、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9、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10、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态度。

(2)学生思维能力有无变化。

(3)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思维能力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准确度等。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思维能力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价者思维能力的灵活性的变化,给予认为合适的评价。

走进英语校本课程 篇6

一、多套教材,精泛并举

根据外国语学校的特殊性和要求,我们除了学习国家统编的教材外,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使用国内外优秀的英语教材如《3 L—Look, Listen and Learn 》、《全国外国语学校统编的英语教材》、《 联想英语Making Connections》、《 Look ahead 》、《新概念英语》等进行教学,实现教材多元化,多套教材,精泛并举。同时订阅21世纪报初、高中版,每周开设一节英文报刊阅读课。每周开设一节口语课、一节听力课,聘请外籍教师执教,内容由外教自定。对于学校所开设的各种外语课外活动使用的教材,均由外语组教师自行编写,教材新编,颇具特色。

二、分层教学,逐步发展

课堂教学模式上采用分层教学(即小班授课法)。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学习潜能,结合问卷形式,在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后,将原来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A、B两个更小的层次班,在同一节课里,由两位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及时调整分班。分层教学创设“开放、和谐、愉快、进取”的“滚动式”授课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学习特长,将教学目标及任务层次化,因材施教,分层评价,激励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努力获得成功,逐步消除分化,从而把实施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操作模式。

三、丰富课外,创设氛围

我校师生本着“创造英语氛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培养交际能力,突显我校英语特色”的宗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新颖别致的英语课外活动。近年来,不断创新和完善开展(设)了英语角、校园英语广播、英语演讲班、英语戏剧班、英语辩论班、英语沙龙、英语商店、英语餐厅、奥赛辅导班、英语晚会、周一升旗仪式上的英语演讲、英语影视剧欣赏等一系列的英语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艺术化和情景化的英语氛围。此外学校还对校园标识用英语标注,设立了英语名言标语牌,图书馆设立英语原版图书阅读专区等,充分发挥英语的渗透作用,营造真正的英语校园环境。

四、合作交流,增强辐射

学校内涵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要从特色发展走向全面优质,要扩大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其他学校共同探讨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目前我校被定为21世纪园丁工程英语教学基地、全国外语学校理事学校,经常承办各类外语教育学会年会及各教学研讨会,与多所学校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作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教育学院等学校的实习基地,我校起着积极的示范指导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验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水平,实现了教学相长,突出了师生互动发展的策略;其次是改变了单一的课型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是加强了英语课外活动的指导,创设和优化了英语教学大环境;此外,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这种强烈的个性化人文主义思想贯穿或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该课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突破的方向,如课程的设置还应该多样化;要保证研究时间和资金支持,另外学校仍需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设备、设施;提高理论水平,提升研究经验,渴望专家指导;评价的方法有待改进,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的评价要落实到位等。

对我校英语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开发,是我国目前特色教育值得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对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积极探索,这不仅对我校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能为我区其他学校的特色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愿我们的办学特色之花在“校本”课程中绽放异彩。

校本课程标准 篇7

有些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中,以国家制订的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和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研制国家课程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计划,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或“校本课程开发”。但有些教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实施现行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同层次的课程,各有各的课时安排,各有各的功能和价值,不能把国家课程改造成校本课程”。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影响不大,主要是说法不同而已。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学校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置现行课程标准而不顾,或淡化现行课程标准,仅仅根据学校的需要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却又利用国家课程的课时来实施“校本课程”,这就可能会削弱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和规定性,影响现行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述问题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与一些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有关。为此,笔者试图对“校本课程”及相关概念作一些粗浅的解析,与老师们共同商榷。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解析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组成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规定:国家课程占总课时量的88%~90%;地方与学校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0%~12%。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0%~11%。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全国,根据国情和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开设的必修课程。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是学校“综合本地人文、自然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参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教育部制订的《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它们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在学校课程管理中“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价值”。

由此可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课时,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责任,它们既相互联系,构成义务教育课程的有机整体,又相对独立,不能相互代替。

二、“校本课程”解析

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校本课程”的提法,只有“学校课程”的提法。在教育部制订的《指南》中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实际上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百度百科解释:“‘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指南》指出:校本课程“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这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在《课程计划》规定的占总课时量10%~12%的时间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三、“三级课程管理”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指南》指出:“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利的一次再分配。通过改革,学校拥有了一部分课程权利,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所以,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三级课程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将基础教育的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课程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中明确了各自的职权:“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是对国家课程实施三级管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教育部制订《课标》,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订的《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订本地区的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参见《课标》),督导本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贯彻实施。我们不能将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称之为“地方体育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制订的《课标》与地方制订的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整体发展需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参见《课标》),并具体组织实施。我们不能把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称之为“体育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开发”解析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参见《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参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富有特色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参见《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七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百度百科也说:“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并举例说,“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

《学校课程管理指南》还阐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类型与所涉及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这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为此《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强调:“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标》,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学校反馈审议意见”。

校本课程标准 篇8

一、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目标应该首先体现三维目标, 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的突出人的培养。校本课程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挖掘学生的潜能, 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及满足其个性发展, 补充形成健康人格所必须的各要素。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人文社会类《正气歌》, 在内容上选择了中文、外文和音乐篇目数十篇, 是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我校的善雅志特色教育理念。另一具有巴蜀特色的优雅少女和俊朗少男俱乐部的开设, 广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关注, 以培养新时代的女性和男性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素养为基本目标。

校本课程应该鼓励创新, 注重积淀。学生的创能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校本课程的另一意义所在, 为此校本课程在内容和组织上应鼓励创新, 并能够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而积淀下来。我校的数十名教师共同开设的财商选修课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上各年级层层推进, 对学生的财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开设该课程逐渐成熟, 成为我校特色课程之一。

学校共开设了一百余门选修课, 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出了如下细化:

表1: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表 (略)

(二) 针对教师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与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满意程度。旨在通过多渠道反馈, 教师的自我总结提炼, 进一步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和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师团队既要基于学校的教师队伍, 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注重社会力量的挖掘。我校的很多艺体, 美术课程的开设逐步转向专业化队伍, 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也是我校校本选修的特色之一。我校的厨艺课的开设就是基于我校食堂厨师队伍的精湛和食堂硬件设施的保证。那么针对教师的量化评价时需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 既要保护好教师的积极性, 又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升, 评价需要具有弹性, 要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评价好的校本课程要及时物化, 形成长效机制, 进一步形成我校特色的可持续的校本课程体系。

表2: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案表 (略)

(三) 针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为主体, 评价以显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辩论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 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旨在发现学生的潜质,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习过程。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 做到以人为本。因此除了对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评价以外, 更要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 学期末综合各项评价指标, 按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我校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学生在展示前准备海报和宣传, 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成绩。优异者学校进行集中表彰。

当然由于学科的差异性, 评价还应具有弹性, 根据学科实际和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表3:学生学分认定量化表 (略)

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的评价方案

我校在每年暑假对开设的一百多门校本课程进行集中评价, 选出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秀课程, 然后在教师节进行表彰, 将成果纸质化, 物质化, 形成积淀, 形成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

1.评价策略。

(1) 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学校校级领导、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课改处主任、学生处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评审组, 对现有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评审, 以此来评定校本课程开展的质量。 (2) 评定校本课程等级。校本课程等级评定, 实行“一年一评”“逐层晋级”制度。等级评定全部从校本课程起步, 一次评审过关, 下次再开设此课后可申请晋级, 直至评为精品校本课程。

2.评价程序。

申报:在学校指定的时间内上交校本课程等级评定申报表, 准备好相关申报必需印证材料。

初审:由学校课改处、教科处、教务处、学生处及教研室主任按照学校课程管理规定以及评价指标, 初步确定课程等级。

终审:由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及学校校级领导组成终审小组, 审核初审过关的校本课程, 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等级。

公示:对于终审结果, 将在校园“内网”上公示一周。对终审评定为“精品校本课程”的, 将在校园“外网”上面向社会, 公示一周。公示结束, 如无异议, 学校在教师节予以表彰。

3.评价指标。

课程目标评价。课程设计的意义, 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程度。

课程计划评价。课程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 有无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 有无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等。

课程资源评价。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课程资源为主要评价依据。

课程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 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及收获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精品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组织相关教师听课, 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效果问卷调查, 征询专家、教师等的意见。

4.激励机制。

(1) 课时津贴。为激发教职工积极性,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课时津贴, 按超课时加教案费发放。每学期发放一次, 课时数按实际上课节次计算。

(2) 学校奖励。为了肯定教师为校本课程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对认定为“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团队) 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优秀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优秀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精品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精品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3) 连续两年被评审为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将予以特别奖励, 所编校本教材由学校负责出版发行。塑造校本课程品牌, 面向全市及全国宣传。

(4) 教师开设的选修课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和精品校本课程的, 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中享有优先权。

三、反思总结, 旨在未来

我校开展的131校本课程实施已过一轮, 我们在探索中实践, 实践中探索, 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和评价体制的完善。

校本课程标准 篇9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确定课程目标

所谓学习能力, 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此, 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围绕这些能力的提高展开。

《数学中的算法》课程其实质即围绕数学中的算法问题而展开的程序设计课程。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理解算法的含义及其与数学学科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具体可归纳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算法概念及其含义, 了解数学中的常用算法知识,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算法问题, 并能完成简单的问题分析;从分析问题出发, 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算法步骤;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问题的解决, 并能辩证分析算法的合理性、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程序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数学中的算法问题运用程序设计解决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培养会观察、会分析、会思考;通过算法问题的解决与评价, 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提高形式逻辑能力。

●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组织教学内容

思维在学习中的运用可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三个层面。具有分析性思维的学生, 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学术性知识, 在学校里往往具有很好的学业成绩;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虽然学业成绩不一定很好, 但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能够独立思考, 非常有创造性;具有实用性思维的学生, 有丰富的常识, 能够顺利地融入一个新情境中, 并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纵观三种思维的各自特征, 《数学中的算法》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算法设计初步”, 通过对经典数学问题如“狼羊菜过河”、“矩形切割”、“士兵摆渡”等问题进行分析、设计算法、绘制流程图和实践程序等感悟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地位。该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课程中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设计, 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部分为“VB程序设计基础”, 通过VB程序设计中“对象”、“方法”、“事件”三要素的学习, 掌握程序设计语言, 实现三种结构的程序设计, 通过程序设计了解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VB程序设计提升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 即分析性与实用性思维的综合运用。第三部分为“算法谜题”, 选取数学算法问题中“八皇后问题”、“猜数字”、“汉诺塔”等问题, 通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理解算法思想与程序设计。这部分内容通过算法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实用性思维能力。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来讲, 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而由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 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 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 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也会随着知识的积累与认知能力的提高逐渐迁移、延伸, 最终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业。在课程的实践中, 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价手段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往往因为有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而精彩, 同时又因为这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的难以掌握而受冷落。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活动, 可以使“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展现它应有的风采, 吸引学生的“眼球”,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运用虚拟教育社区平台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能更便捷地从网络中获取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 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性, 对于难点可以采用“游戏导入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从“怵学”到“敢学”, 从“想学”到“会学”。例如, 教师可利用《野人与牧师》的Flash益智游戏, 让学生在“玩”游戏中理解“算法、算法设计”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以“记单词擂台赛”的形式参与小组互动游戏, 比较决出成绩最优的小组, 理解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使用与意义。该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使用各种形式的游戏进行引导, 在小组活动中引入课题、分析问题、促进算法分析,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程序设计的魅力, 真正学会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出发进行课程评价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归宿是追求实效, 即教与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有效性指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具体表现为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不知到知, 知少到知多, 由生活经验到科学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行为的转变。课程的评价其实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评价目标, 以“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为主, 以质性评价整合取代以往的量化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校本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以评价促学习。《数学中的算法》的学习评价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实现。课程设计内容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代码”和“附件”五个部分构成。教师预先提出若干算法问题, 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选择课题, 通过网络、书籍等媒体完成“分析问题”和“算法设计”, 并运用VB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发挥团队意识, 学会分工合作, 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对于课程设计作品与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同时提高自身的合理评价信息的能力, 最终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实用性。

校本课程标准 篇10

一、充分发挥文化和学校特色, 充实“熏陶+培养”互补的校本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 而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因此, 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 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学校, 服务于教育, 开创出“熏陶和培养互补”的校本资源开发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大家都在寻找的学校教育的新“增长点”。

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从大处说: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学生、办学理念, 往小处说, 学校的制度文化、校纪、校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的, 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到静态的, 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诗化都属于校园文化资源的范畴。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 但也各有不同,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 积极创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 潜移默化, 具有“桃李不言, 不自成蹊”的独特作用, 更应挖掘创新。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还要注意它的时代性, 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 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 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 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 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使之产生辐射力, 筑成塑造力,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 充实“实践+创新”并举的校本内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 其内容与社区生活和学生生活发生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各类课程资源中, 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社区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 是开展校本课程最好的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所在地区背靠长江, 南临京杭大运河, 沪宁高速是本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经济发达, 有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 享有江苏“小温州”的美誉, 这里更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之歌》就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课题。通过深入实践活动, 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 创造性被激活了。同时,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使其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时代和潮流特色, 确立“时尚+实用”共存的校本宗旨

调查发现, 80%的学生有上网的习惯, 60%的学生在使用QQ聊天工具, 30%的学生关注影视文艺动态, 40%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 20%的学生有看新闻或其他内容的习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 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 眼界较广, 张口网络“新”词, 闭口时尚“潮”语, 如果此时, 教师稍有懈怠, 便会“OUT”了。因此, 我们每位教师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时时把握主动权, 与社会接轨, 与时代接轨, 与学生接轨, 切实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 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的一代新人。因此,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时代潮流等因素, 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纳入课程, 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四、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与作用, 开创“社会+学校”同行的校本模式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 但它的旨趣决定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合作,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社会参与力量中, 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 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因为每个班的任课教师只有几位, 而每个班学生的身后却有数位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珍贵的、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只有通过让学生共享到各位家长提供的校本资源, 学生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 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不仅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言献策, 提供思路, 还能及时反馈信息, 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家长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以增加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确切性。

新课程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11

开发利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理论成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过窄,从而忽视了各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城市化,缺少地方、民族、学校特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缺乏置换功能,没有考虑不发达地区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地区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和构建新的体育课程内容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统一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教师、学生留下一定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能够分享课程开发权的决策权,从而促进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从而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就会在了解学校现有条件和掌握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情况下,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例如健美操、舞蹈、跳绳游戏、毽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材交替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进行技术分析与观摩,使学生明确运动技术的正确概念与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编制和教材改编、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也会提高他们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常规课堂去思考问题。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现有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传统学校体育课上出现的运动项目绝大多数是竞技性的运动项目,极少数是近几年出现的健身运动项目,而实际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多的运动项目采用竞技性的训练手段,既不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如在跳远竞赛规则犯规次数和狭窄起跳板的强制要求和限制下,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心理障碍,为了能够准确踏上起跳板而刻意去踩板,结果干脆破坏正确合理的动作去迎合和满足跳远规则的无情限制,跳远本应带给学生的锻炼效果和勇于竞争的心理拓展便荡然无存了。在充分研究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性、教师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基础上,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规格、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运动学、动力学及文化特征方面,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确实有健身价值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材。这是体育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对规则进行必要的改造是极其重要的。

(2)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体育的独特魅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由之路。如本地的打铃响、海安花鼓、海安龙舞等,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让民族体育、民间传统体育走进体育教学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给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新的特色。

(3)新兴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良性开发就必须突破旧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单一的课程方案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强化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以促进体育教材内容的时代化、多样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多彩。例如结合当地的地情、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旱冰、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毽球、保龄球、瑜珈健身、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等在社会上流行、能激发学生浓烈学习兴趣的新兴的现代时尚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和加工,把新兴体育运动有效渗透和融合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校本课程标准 篇12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育人从“心”开始

真正有效的教育, 必然是一种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影响其心灵、统摄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 其着力点在于内心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充分挖掘能激励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 追求体验和实践的育人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铸造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从满足每一名学生成长需求出发, 针对实际, 确立了“育人从‘心’开始”的理念, 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 变“说教式”为“活动式”。改变传统教育思想, 用心理学的理论统一教师育人思想,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 开发并实施了系列的“心育”校本课程, 采用课程普及、个体干预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全方位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呵护。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心灵疗愈师和陪伴者,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陪伴学生度过心理困境, 积累心理资本, 与学生和家长联动,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合力陪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构建多元的“心育”校本课程体系, 全方位呵护学生成长

1.构建了明确的“心育”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人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基。让学生认识、适应未来存在的问题, 掌握必备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生存本领。让学生变成一个快乐、积极、热情、有爱心、有自信、有责任心、有价值的人。

2.构建系列化的“心育”课程内容

依据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针对学生现存的缺失, 设定了“八个模块”课程内容, 即学会交往、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自信、学会自律、学会感恩、学会规划、学会自强。每个模块下设十个主题, 各主题均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及活动目标。如“学会交往”模块, 通过设计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主题, 让每个学生不仅懂得交往的重要性, 而且学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和友谊。

3.构建多元的课程载体

我们把多元课程作为“心育”工作第一支点, 深度开发“心育”校本课程, 实行“三课”并进。通过每双周一节的“情感体验课”, 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解决心理认识问题;通过每月一次的“拓展训练课”, 提升学生道德智慧, 开展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辅导;通过开设“教练技术课”, 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解决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如何开展教育的问题。班主任双周上一节, 家长每月上一节。这“三课”都是围绕“八个模块”主题开展的, 形成协同立体式“心育”模式, 使得育人工作效果显著, 并形成了三套完整的校本教材。

(1) 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开设了“情感体验课”。只有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 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 一旦心的问题解决了, 人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行为能量。基于这样的理解, 学校开发了情感体验课程, 探索出开放式“心育”课堂模式。即“参与——体验——交流——分享”。在课堂上,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育人方式, 不是把心理学知识和认识强加给学生, 而是重视情境创设, 将音乐、视频、情景剧、角色互换等引入情感课, 注重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通过说、唱、画、做、争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展示出来。在活动方式上主要采取“八个一”, 即走一走, 听一听, 查一查, 演一演, 谈一谈, 议一议, 看一看, 做一做等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 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会选择正确的行动。然后,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 分享内心的感受, 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好习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生成。

(2) 注重团队辅导, 开设了“拓展训练课”。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沟通、合作、交流能力, 学校在鸡西市外展拓展基地、武警一中队、西郊生态园、动植物园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 利用基地资源, 开展全员拓展训练, 创设了“150”“无敌风火轮”“穿越死亡线”“空中运动会”等50 多个拓展项目。学年、班级、小组的竞赛活动, 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魅力、团队的力量, 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出分析判断, 在实践中提升人生智慧。

(3) 强化“心育”合力作用, 开设了“教练技术课”。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灵导师, 家校互动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通过每月一堂家长心理和家庭教育培训课, 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规律的认识, 指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发挥家庭教育应用的作用。学校围绕鼓励欣赏策略、民主管理策略、情感沟通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八大主题”, 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全年十五期。采用开放式、对话式的培训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同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走近专家, 走近实践, 四年来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讲学13人次, 学校专兼职教师全员参加市级培训, 一半专兼职教师参加过省级或国家级培训, 具备市级以上心理辅导资格, 有两人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培训师资格。同时, 在相关部门组织下, 有6名教师先后在晨星中学、职教中心、兴凯中学、鸡西二中等多所学校送课;葛琼、刘鑫鑫两位教师在国家教科院心理健康科研年会所上展示课, 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李雪、付文霞老师多次在全市上示范课和展示课。在每年的全市心理健康课堂大赛中, 我校参赛的教师都能获得大赛一等奖。

三、多渠道开展“心育”活动, 及时排解学生心理困惑

一是个体咨询与辅导。学校按照省内一流标准建立心理咨询室, 经历了近8年的摸索与发展, 形成了科学、系统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创建了学校心理管理系统, 建立了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建立了学校心理网站, 通过网络心理普查、异常筛查预警、建立心理档案、网上心理咨询、心理训练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等训练) 、问卷调研、心理案例分析、群体比较描述、方差计算等方法, 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支撑平台, 保障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迅速发展, 做到了专业引领、操作规范、诚信守密, 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的心灵家园。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个体学生心理辅导200人次。

二是团体咨询与辅导。让学生在团体的情境中学习探索自我, 学会人际互动, 了解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每年“心育中心”都设计了学会适应、学会交往、释放压力、高效学习、心灵成长、规划与未来、高考考前心理调适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在团体训练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是预防与普及。预防和普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除运用心理课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进行预防和普及外, 我校还通过新生心理普查, 心理健康宣传栏,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学生心灵成长俱乐部等形式积极开展预防和普及工作。

四是教育研究。我校承担的“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体验式心育活动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学校老师的《构建心育活动课程体系, 开创特色化育人工作新模式》《不让学生在否定中成长》《做情绪的主人》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

四、强化管理, 加大保障投入

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保障“心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三年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守则、课程计划、工作方案, 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和落实。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 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设立了“心育”工作室, 配备了两名专职教师和20 名兼职教师, 以满足全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教师培训上每年足额报销心理教师外出学习费用, 近三年达15万之多, 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学校投入30万元改扩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心育”活动中心, 投入了15万元改扩建了心理咨询室、心灵宣泄室、沙盘游艺室、心灵阅读室。购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音乐放松系统, 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购置了宣泄器、减压投篮机、减压健身单车、标准的干湿沙盘系统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器材箱等先进的心理健康诊疗和辅导器材,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心育”成果显著, 影响不断扩大

上一篇:血流模式下一篇:建筑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