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校本课程

2024-10-06

物理校本课程(精选12篇)

物理校本课程 篇1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正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经济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城市中学组织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 然而,在师资短缺、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课改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新课改大多只能说说而已,无法真正落实。农村学校要推行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构建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突破口。

1.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表现为理论层面的探讨多, 教育部门的倡导多,谈个人的见解多,但反映教学实践的少, 能够反映农村学校特色的更是缺乏。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我们深感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具体的教育内容,而具体的教育内容又无法脱离农村学校所处的地域实际。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充分整合农村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物理校本课程,对于满足农村中学的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提升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概念界定

“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一种形态。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指有选择地整合这些社会资源而创设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的一种开放式学习环境。构建高中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多渠道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基于课程建设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实践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的物理校本课程。

3.“原生态”学习平台的特点

“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构建依托于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 由于农村课程资源的独特性,使得“原生态”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平台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亲历性。农村的社会资源就是农村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物。在以农村课程资源搭建的学习平台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丰富的话题可谈,这种平台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讲弹力时,我们引入弹弓的例子,讲平抛时引入石子打水漂的例子,农村的孩子都有很多经验可谈。

二是实践性。“原生态”学习平台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调查、访问、感受、体味周围的世界。例如在讲“节电小常识”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村民的不必要的耗能现象,并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入节电节能的行列。

4.如何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我们开发物理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分三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一是确定利用农村本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这一部分研究我们首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师生的需求,本次问卷共投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3份。其次全课题组教师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多次研讨,最终制定出以下几个策略:(1)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2)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程资源;(3)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4)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人本资源”。

二是研究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途径和方法。经过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最终我们确定采用分层的方式构建我们的学习平台。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问卷的结果显示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够弥补他书本知识的不足,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让他学到一些有实际用途的技能,有的学生希望能在上物理校本课时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等等, 本着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我们精心设计了“原生态”学习平台几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构建目标。

三是研究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模块设计。在明确了分层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方案后,学习平台应该涉及哪些内容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点。经过课题组半年的调查、研究论证,以及学生的需求,最终商定构建的学习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物理学史模块;(2)生活中的物理模块;(3) 小发明模块;(4)科技与物理模块。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只是我们开发和利用农村社会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发展的第一步。我们坚信,虽然农村学校的课程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是农村学校只要立足本地,放开手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便可以将自身劣势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改进,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摘要:随着课改的推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目前中学物理改革的方向标。就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而言,虽然课程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但却拥有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自然资源。本文就笔者参与开发学校物理校本课程前期有关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构建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农村学校,物理校本课程,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

物理校本课程 篇2

元庆余

2015-11-10

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与圆周运动结合分析过山车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受力; 2,用能量的观点分析过山车模型。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谈体会,观看视频,做物理模型等方法了解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理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课时安排:

3课时 课程资料:

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那种风驰电掣、有惊无险的快感令不少人着迷。如果你对物理学感兴趣,那幺在乘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冒险的快感,还有助于理解力学定律。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了许多物理学原理,人们在设计过山车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如果能亲身体验一下由能量守恒、加速度和力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效果,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这次同物理学打交道不用动脑子,只要收紧你的腹肌,保护好肠胃就行了,当然,如果你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无法亲身体验过山车带来的种种感受,你不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过山车的运动和乘坐者的反应。

在开始旅行时,过山车的小列车是靠一个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事实上,从这时起,带动它沿着轨道行驶的惟一的“发动机”将是引力势能,即由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构成的。第一种能,即引力势能是物体因其所处位置而自身拥有的能量,是由于它的高度和由引力产生的加速度而来的。对过山车来说,它的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了最大值,也就是当它爬升到“山丘”的顶峰时最大。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它的势能就不断地减少(因为高度下降了),但它不会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动能,也就是运动能。不过,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的摩擦而产生了热量,从而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这就是为什幺要设计成随后的小山丘比开始时的小山丘要低的原因:过山车已经没有上升到像前一个小山丘那样的高度所需要的机械能了。过山车最后一节小车厢里是过山车赠送给勇敢的乘客最为刺激的礼物。事实上,下降的感受在过山车的尾部车厢最为强烈。因为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比过山车头部的车厢要快,这是由于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的缘故。这样,乘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就能快速地达到和跨越最高点,从而产生一种要被抛离的感觉,因为质量中心正在加速向下。尾部车厢的车轮是牢固地扣在轨道上的,否则在到达顶峰附近时,小车厢就可能脱轨甩出去。车头部的车厢情况就不同了,它的质量中心在“身后”,在短时间内,它虽然处在下降的状态,但是它要“等待”质量中心越过高点被引力推动。

因地制宜开发物理校本实验课程 篇3

我本地区现行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是采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沪科版)出版、发行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该教科书虽几经修改,已经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和系统化。但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课本中的一些事例、现象或者实验,脱离了我们这里的生活实际,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根本不能见到,如果以这些事物、事例或现象来解释、说明、例证课本中的物理规律或结论,则事倍功半。也会使学生们对物理规律或结论的理解越搞越杂、越弄越乱,从而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五节(第131页)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盐水选种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农民采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如把种子放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就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则下沉到容器底部。

以上的事例很不适宜我校的学生使用,因为我镇是南方海边的小渔镇,大多数的人口都是渔民或居民,很少农业户口,基本上都没有见过盐水选种,以后也不可能碰到,如果以该事例来说明浮沉条件的应用,岂不是吃力不讨好。

鉴于此,我在做物理实验时,极注意一些物理实验的选择、设计(即物理校本实验课程的开发)及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因为物理是一门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认识物理规律的窗口。实验做得好,不但能促进学生较快地接受物理知识,同时能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在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做好实验的巨大效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一: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实验】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九年级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第24页),原实验内容如下:

如图(1)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棉花燃烧起来了。

我对该实验的改良方法是,把上述实验硝化棉换成火柴上的火药,其余的不变。经改良后做的实验,不但能看到火药燃烧,同时能听到很响的爆鸣声。改良后的实验同原实验相比,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用火柴的火药代替棉花进行实验,实验较易成功,一般只要压缩空气一次到两次,就能使火药燃烧并爆鸣。

2.如果用棉花做实验,当棉花燃烧时,坐在教室较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特别是现在近视的学生很多。而用火柴的火药做实验,其爆鸣声就能弥补这一缺陷。一句话,就是实验现象比没用改良前明显。

3.上面所讲的爆鸣声不但能弥补实验的不完美之处,它还能对学生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让他们记忆犹新,让他们感到物理的神奇,这些对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将起到莫大的作用。

【例二:惯性小实验】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初中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第101页),原实验内容如下:

如图(2)所示,拨动左边的橡胶棒,它能将右边的硬纸片弹走,然而硬纸片上的砝码却未被弹走,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于这个实验,我是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先拿出一张教案纸放在讲台桌上面,然后脱下自己手上的手表,放在教案纸上面。然后问同学们,如果我快速地把下面的纸张拉出来,上面的手表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会掉到地上。这样的实验改良,至少能起到下面的一些效果:

1.能够马上调动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他们都很关心老师的手表的命运。这个实验将在他们年轻的头脑中产生很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一辈子都记得。

2.该实验有点儿像魔术,学生也可以用这个实验去表演给邻居的小朋友们看,取材方便,不像书本上的那些器材。

基于篇幅的限制,我在此不再多举例子。但是从以上几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尽管教科书的内容是专家所编写的,很有系统性和代表性,但是在局部的地区或者是学校,有些内容可能会不适应我们当地的教学,或者是说教学的效果会比较的平淡。如果我们能针对当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一些实验、或者实验的某个细节作相应的改良,哪怕只有一丁点儿,都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物理校本课程 篇4

所谓校本, 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资源来做一些更加接近于学生的教学设计。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身边的资源改进的教学实验, 实现了课程校本化,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供大家参考。

1. 改进光沿直线传播演示实验

《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一节课中, 有一个演示实验:“光在水中的直线传播”演示。

由于受课本提供器材的限制, 这个实验通常只能由教师做实验演示, 若水槽中的是清水, 则根本无法看见沿直线传播的光路。

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效果, 我对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若用教材提供的仪器, 只需在清水中滴入几滴豆奶或在水中混入适量肥皂水, 使水呈轻微的浑浊状态, 再用氦氖激光器等光源射向水中, 就会从侧面看到一条笔直的光路。

如果不用课本的器材, 需要准备空气清新剂, 将教教室的门打开一条缝隙, 让阳光从缝隙中透进来, 用空气清新剂喷向太阳光, 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一条光路。

改进后的优点:

取材简单, 安全易操作。现象明显, 器材可反复使用, 具有直观性, 说服力强, 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生活性, 加强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实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在进行浮力教学时,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而不是垂直向上。学生理解起来有点抽象, 为是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浮力的方向, 本人在授课时, 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浮力的方向

器材:大烧杯细红线水乒乓球透明胶带

实验过程:

2.1 用透明胶带把适当长度的细红线粘在乒乓球上, 另一端粘在大烧杯底中心。

2.2 向大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水, 使乒乓球浸没水中, 观察烧杯内细红线的方向。

2.3 使大烧杯倾斜一定角度, 继续观察烧杯内细红线的方向。

2.4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浮力的方向, 并且印象深刻。学生达标率百分之百。

改进原因:这次改进把细线换成细红线, 能够更利于学生观察。

3. 改进“短路”实验

初中学生在学习《简单电路》时, 会看到教材中写到:“短路时, 电流很大, 会烧坏电源和导线。在生产和生活中若发生短路, 轻则用电器不工作, 重则会引发火灾”。为了让学生对短路的危害有深刻认识, 教师一般会给学生补充“短路”演示实验。若用电池做短路实验, 则看不到明显现象, 没有火花产生;若用照明电路做短路实验, 则不安全, 且火花产生时间短, 学生看不清楚。

4. 牛奶盒做实验

在学习大气压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的时候, 可以做这一个实验来引导学生分析:

用一个带吸管的牛奶盒, 插上管, 用嘴吸牛奶, 可以喝到牛奶, 教师再演示用嘴向里吹气, 快将嘴移开, 发现牛奶自己从管中“喷”出来。

改进后的优点: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确喝牛奶 (饮料等) 时不是“吸”出来的, 实质是气压的作用, 内外的气压差, 使牛奶 (饮料等) 出来的。原来的实验例子等容易使学生产生误会是牛奶 (饮料等) 时是“吸”出来的, 这样设计可以避免这个弊端。

物理校本教研总结 篇5

曾经在书中读到一句话“教师发展学校,学生铸就辉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力地推进物理新课程改革,我校探索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物理校本教研方式,踏踏实实地开展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我校校本教研的主题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和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两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单纯的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为了探索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物理校本教研方式,做到有效教学,我们物理组做了大量的努力工作。

二、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针对物理学科来讲,我们主要学习《教学大纲》、《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其他专业理论和反思资料以提高全组教师的物理教学的思想认识,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大力严格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我校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施分年级分科组集体备课制,做到备课时间、人员、内容、中心发言人四个落实。我校物理组的备课程序为:

1、中心发言人(按模块备课,一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为90分钟)单独备课(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查找资料,课件的制作)----

2、本年级备课组集体商讨----

3、备课组内教师再根据教学实际适当修改----

4、各个教师课后有反思---

5、分析总结完善。(反思要把各自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等到下个周下个单元备课的头30分钟来分析和总结,进而完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物理组认真落实校本教研活动

上赛课的新教师提供帮助。

2、我校教研室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20节,并定期进行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3、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

一是学校派青年教师(物理学科教师)外出学习。二是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如参加观摩省内各教学大赛。

六、建立了我校物理教研组共享资源库

为了教学资源共享,使我们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变化,我们教研组建立在学校内网建立了一个共享资源库,我们组的老师将教案、课件、练习及试题放在资源库里,还有相关高考信息、高考备考、各年级试题库、教案库、课件库,供老师们参考使用,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

七、明确各年级培养重点

高一:狠抓基础,培养习惯、强调书写工整度加强高中物理常规教学,充分用好教材和手边的各种辅学资料,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单元小结、课外作业等。

高二:注重学生活动能力培养的同时,扎实抓好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基础知识相对仍比较薄弱,我们要自编相应的练习,并在词汇、听力、语法等方面作了专题辅导和训练。

高三备课组应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考纲,依托课本,联系学生生活进行综合教学和复习

不管哪个年级,培养阅读能力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

物理校本课程 篇6

摘 要: 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作业和教学、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业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课程改革效果,甚至走向课程改革的反面。因此,作业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是促进课程改革内涵发展不可回避的关键领域。本文对物理校本作业进行探索。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校本作业 教学有效性

作业对正在学习中的人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又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素质、反馈学习情况的第一手书面材料。

从教学现状来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却要做完全一样的作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老师们希望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在大力反对题海战术及无效作业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多元化、多层次、趣味性的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作业,才能促使学生变得更加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校本作业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试图理解其经验的意义时构建出来的。建构主义主张将学习者置于复杂的、真实的、相关的环境中;培养学习者对知识建构过程的自我意识。对提高校本作业有效性的启示在于校本作业中可以安排一些贴近生活的,需要学生自己提炼信息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人际关系智力是七种多元智力中的一种,对人的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培养“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的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元认知能力”在一些研究者看来是智力的本质所在,与学生学习成绩有较高的正相关。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能力。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些作业一定要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如常规的练习题。而有些作业则可以和同学合作,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一些实验的探究性研究方案设计,等等。

3.最近发展区理论: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能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而且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效作业”的设计必须遵循此原则,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知识能力要求制定不同发展的教学目标。比如,对物理校本作业中略有难度的题目要将其分解,实施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经验,增强学习信心。

二、编制有效校本作业遵循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编著的《教育评价》中,就作业设计量方面进行了讨论,发现作业时间量并不是该科成绩的良好的预测物。比利时的霍特雅特所做的一项研究做了精彩的论述,他报道了不同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做同样作业时的巨大差异,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作业更有效。

1.编制作业要有指向性。编制者要能明确每节教学课的根本目的,在作业中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加深印象,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这是作业有效的表现之一,学生能通过作业概括归纳知识,梳理成线,形成思维导图,促进知识建构。

2.编制作业要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其实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作业也可以具有创造性的功能,如一些探究性实验可以改变条件,让学生能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新的方案。有效校本作业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3.编制作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让作业更加生活化。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探索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水火箭,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

三、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1.以教学细目表为依据编制有效校本作业。教师设计作业时,首先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课程标准的内在联系,布置的作业应该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要符合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做好每一章节的教学细目表,作为编制校本作业的直接、有效且目标明确的依据。在校本作业中体现每一个知识点,并进行编号,如1.1-3A表示第一章第一节第三个知识点及能力要求为A。这样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能掌握的程度,让作业更有效度。

2.分层次编制促进校本作业更加有效。校本作业要适合当时的“学情”,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适当放低,抓住双基,注重解题规范。中等程度学生要注意提高解题方法和技巧,强调知识的应用理解。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拓宽眼界,增加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如对小球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的模型,可以做这样的编制: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光滑圆环,半径为R,要使质量为m小球(可看作质点)沿环内侧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如过山车),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要求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至少为多大?这是容易题,若在此问的基础上改变条件,增加一问,如若在本题的基础上,使小球带正电荷q,在空间加一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E,小球依然可以在最高点不脱离圆轨道运动,求小球在最低点的最小速度V■。这样题目的难度就略有增加,适合中等学力的学生。如果在这基础上再改进一点,如使小球带正电荷q,在空间加一水平向右匀强电场E,则要让小球在圆轨道上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其最小速度是多少?这样难度的问题适合较高学力的学生。教学实践证明,设置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可以有效促进不同学生的能力培养。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校本作业更加有效。教师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上课前认真备课,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等。通过学习为学生提供基本解题理论和方法,促进课后校本作业更加有效地完成。如鲁科版物理必修二第章圆周运动第一节对圆周运动的描述,可以用线速度,也可以用角速度。通过对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的思想,展示出物理课堂探究的味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速度、角速度。课堂上教师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在竖直面板上安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两个圆盘甲乙半径不同,通过开关控制两个圆盘同时转动或停止,提出问题:在两个圆盘的外边沿分别取一个点(A、B),两个圆盘通过传动装置同时开始转动,如何比较A、B两点运动的快慢?让学生思考讨论,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得到比较A、B运动快慢的方法,从而给出线速度的定义,并用公式v=s/T表示规律。接着教师分别用两个线段标出圆心到A、B两点的半径,通过开关控制两个圆盘同时转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提出新的问题:还可以如何比较甲乙两个圆盘上A、B两点转动的快慢?让学生思考讨论,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得到比较甲乙两个圆盘运动快慢的方法,给出角速度的定义,并用公式ω=φ/T表示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更有效地完成课后的校本作业。

4.尝试与学生分享不同的解题方法,促进校本作业更加有效。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时,我们不能只限于常规方法讲解,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突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提高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在地月系统中分析地球和月球间的运动规律,可以根据提供的条件让学生从卫星模型角度分析,即月球绕地心做圆周运动;也可以从双星模型角度分析。因为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的月亮的周期差别很小。同样一个物理情景,让学生构建不同的物理模型,让学生学会从新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规律。对学生成长来讲是多么重要。

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关于促进校本作业的有效教学研究。让作业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作业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校本作业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出校本作业应有的价值,这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

[2]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

物理校本课程 篇7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初中的新课程在内容和难度上进行了很多调整, 初中课改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来源于生活, 符合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而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并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 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 初高中衔接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一物理难教难学, 高一新生对学习物理普遍存在较大障碍。在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的一次抽样调查中, 有20.1%的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一八门课中最难学的, 而选择物理最难学的同学中认为难学的主要因素则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为何物理会成为许多学生的拦路虎?

思维方式要求改变是主要原因。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生活现象或直观的实验为依据,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形象思维获得相关的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 研究问题时往往不能以直观现象直接得出结论, 而是要对直观的现象、数据加以抽象、归纳, 才能得出结论。初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多是单因素的归因;高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则是多因素的归因, 而且还是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 要求自然高了很多。

二、对策

如何搞好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许多常规教学很难突破衔接的瓶颈, 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喜欢新鲜的东西, 这势必要求我们也一定要求新求变。“一如既往”教学方式往往很难有成效, 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渗透教学, 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奇特的疗效。

1. 让物理生活化, 共同去探索奥秘。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 学物理是有用的,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 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以讲述一下物理的发展史;又如, 在讲解人造卫星时, 可以讲中国卫星的发射基地以及“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并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么生活的。再如, 在电学时, 有许多电学器材:电容器、电感、电表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拆卸和组装一些废弃的收音机等家用电器, 去实际感受这些电学器材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并适当进行讨论。

2. 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去创造。

21世纪将是创造的世纪。世界的发展靠创造, 墨守成规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同时, 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 创新不能缺少。现在高考的改革趋势也十分强调创新。“高考要能选拔出那些有一定创造潜能、但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太突出的怪才, ”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全国初、高中教育校长论坛上表示, 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选拔, 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在一张试卷为所有类型院校选拔人才的不合理现状。”

现在的学生很欢迎创新, 也很想创新,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搭好这一平台, 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学生在常规学习活动中, 一般以接受正确的知识, 答案都是唯一的, 思维方法也容易墨守成规:从问题和答案之间, 直线思维方法, 即: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扩散思维, 让他们发现, 问题与对应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发散思维:

甚至是问题和答案可以成多点对应, 成为网络化

(2) 网络思维:

要设计一些答案并不唯一的物理活动, 让学生能在物理思维中自由飞翔。

拿本校来说, 学校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而一些科技项目的校本课程老师基本上是物理老师。在这些课程中, 要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

用干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筷子、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让学生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

问题一: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

这就需要用到受力分析, 考虑力的平衡和重心, 甚至还要涉及到建筑力学的衍架结构, 学生会做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架子, 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 实现最好的答案。在这个制作的过理程中, 学生应用了物理知识,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问题二:制作一辆先用3枚1元硬币作为重力能源, 可以行驶的小车;行驶到一定距离后再自动启动1节5号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机, 由电动机驱使小车继续前进, 最终到达终点门标里。小车从起点线出发, 让重力能源行驶的距离尽可能的长;启动电能后, 让小车能进入到终点的门标。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势能—动能—行车—启动电源—继续行车——直到门标。

这题需要学生研究: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怎么转化成小车的动能;然后要使小车开得尽可能的长, 这里就要考虑轮子的大小, 轮子和地面的阻力;同时, 有要使小车能自动启动, 就要思考电源的控制开关怎么设计, 马达是装在轮子上好呢还是用风扇好, 车身的材料用什么好

这个题集合多种物理知识, 极大的考验了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来没有这么系统的应用过, 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在这里被提升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学生在失败中不断挑战自己, 获得了一种刺激感, 自身的智慧也得到无限拓展。

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 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并不只是用来算算题目这么简单的。

问题三:水火箭, 要求让水火箭飞的越远越好。我们的学生是高一的, 他们还没有学过动量, 但为了使水火箭飞的远, 他们自发的会去找动量的相关知识, 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早早掌握了。这些学生还具备了自学物理的能力, 关键是他们还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更加不会觉得物理枯燥了。

这些平台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 在快乐中学习了物理, 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情感。

三、实践

1.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一大保障。

我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校本课程。学校有校本课堂就有了训练时间的保障, 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同时又是学生自主报名, 就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说, 学校的这个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有些学校担心, 准备了校本课程后, 学校的课时就会不足。但事实上每周抽出几节课, 对于课时和进度是绝对不会有影响的。因为, 只要用这些校本课程发挥功效, 这个“1”节课的效率远大于原来的功效。也就是说, 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很久, 或者说可以给学生带来长久的热情。

校本课程安排时间时应当是一个年段统一, 而不要每个班分散, 一个年级的所有班应该集中开展, 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秩序的影响, 大家都有校本课程, 其他班级也不会因此而分心。

至于开展的场所, 最好就是因学科而异, 不要局限在教室里, 可以去操场, 实验室, 比如说, 我们做“高空落蛋”的活动时甚至可以在屋顶。但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2. 教师开发创新题目是一大基础。

这些特色校本课程的题型是不固定的, 很多设备材料是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的, 本人找来过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等等, 找来过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 设计出了很多原创题。像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等;三角形的固定性可以运用到建筑上, 使桥、房屋等更稳固, 用牙签和橡皮泥也可以做一个稳定的建筑;用报纸也可以做一座伟大的桥梁。这里面很多知识都是涉及建筑力学, 桁架结构等, 学生都象一个个未来的建筑师。

这些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所以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教师开发题目时, 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科学性, 而且要能够有创意。同时, 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 如果题目是毫无科技成分, 或者说带给学生只是机械地动手完成, 那自然无法达成我们所追求的效果。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师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 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学生对这样的学科是相当有兴趣的, 他们在课中可以竞争, 可以合作, 大家完全平等, 按他们的说法他们常常会投入其中而忘了下课铃声。他们如此喜欢这门课是对教师的最大鼓励。

3. 合理的学习模式是一大关键。

这些课程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 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 只有几个人的合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与小组之间是竞争的, 往往采取竞赛的形式。每个小组为了最先最好完成任务或问题, 都积极讨论合作, 脑袋展开高速的运转, 各种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回忆并被应用, 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他们要进行对多种科学规律的比较, 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他们的研究和制作过程中, 有批判性的评价自己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下, 不断的发现新问题, 得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新的规律。

最后, 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全员参与, 采用形成性评价比较合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 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成效

用一些特色的平台结合教学, 这种渗透是相当大的。学生有了校本课程, 表面上每周一两节课, 但这几节课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大, “1+1”在这里远大于“2”。这种特色的渗透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渗透教学中, 创造和提供了更多活动的机会, 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人感觉和学生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学生会跟老师有很多交流,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也能更加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都能真诚相待,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自然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找老师解决问题了, 这种场面是可喜的。教师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放下架子, 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却、和谐的关系,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 思维敏捷, 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2. 学生成为主人, 热情高涨。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感觉“读书不是老师要我们读, 而是我自己想学的。”学生在这种心情下, 学习劲头自然高涨, 学习再也不感到痛苦了。学生有了开展自我开拓的学习, 自然会觉得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也融入到集体中去。学生不再受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束缚, 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发挥。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 敢于冒险和创新了。同时, 很多知识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学生感觉物理再也不是空洞的、飘渺的, 相反是很实在的, 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下, 处理问题时思路开阔, 反应敏捷。在学习物理时能够摆脱以往的死板、机械解题的缺点了;有许多学生反映, 连粗心大意的缺点都改掉了。

3. 综合能力加强, 合作氛围变浓。

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 对任何知识都有了审视的态度, 并都想自己去探索一下, 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最可喜的是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上遇到困难, 也能自发的组成几人小组, 学习风气也有较大的提高。在相互合作氛围中, 学生不仅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 养成了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有个学生观察到课桌椅的高低会影响到同学坐的舒适程度, 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作品。

具体的设计图纸如下:

说明:凳子是不锈钢腿管, 里层稍细, 可以在外层内部自由伸缩, 外层上有个卡口, 可以通过卡口上的螺丝把里层固定, 四只脚都可以高低伸缩, 达到每个同学所需的高度。这样的凳子更具舒适度, 更具人性化!

我们的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成功, 也是现代教育所想要的阐明的一种思路, 可见, 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确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4. 困难生得到了新生。

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人人平等, 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在平常的活动中大显身手。在这种活动中, 困难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感受到了物理的美妙。同时, 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有时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强, 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开始不再低头了, 有时候也能参与到平常的物理课中, 他们从成功逐渐找回了自信。虽然困难生有时还会遇到困难, 但校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早已驱散了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同时, 为了在校本课程中能更出色的展示自己的实力, 他们不断地向真理发起冲击。他们也不再自卑了, 敢于向教师请教问题, 逐渐走向了成功。

摘要: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本文简要说明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着重说明了在新环境下如何用一些特色的校本课程来激活物理教学, 最后总结了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新课程,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物理校本课程 篇8

有些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中,以国家制订的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和学校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研制国家课程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计划,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或“校本课程开发”。但有些教师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实施现行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同层次的课程,各有各的课时安排,各有各的功能和价值,不能把国家课程改造成校本课程”。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影响不大,主要是说法不同而已。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学校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置现行课程标准而不顾,或淡化现行课程标准,仅仅根据学校的需要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却又利用国家课程的课时来实施“校本课程”,这就可能会削弱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和规定性,影响现行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述问题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值得我们关注。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与一些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有关。为此,笔者试图对“校本课程”及相关概念作一些粗浅的解析,与老师们共同商榷。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解析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组成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规定:国家课程占总课时量的88%~90%;地方与学校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0%~12%。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0%~11%。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全国,根据国情和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所开设的必修课程。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是学校“综合本地人文、自然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参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教育部制订的《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它们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在学校课程管理中“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价值”。

由此可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课时,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责任,它们既相互联系,构成义务教育课程的有机整体,又相对独立,不能相互代替。

二、“校本课程”解析

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校本课程”的提法,只有“学校课程”的提法。在教育部制订的《指南》中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实际上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百度百科解释:“‘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指南》指出:校本课程“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这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在《课程计划》规定的占总课时量10%~12%的时间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三、“三级课程管理”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指南》指出:“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利的一次再分配。通过改革,学校拥有了一部分课程权利,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所以,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三级课程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将基础教育的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课程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中明确了各自的职权:“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是对国家课程实施三级管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教育部制订《课标》,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订的《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订本地区的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参见《课标》),督导本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贯彻实施。我们不能将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称之为“地方体育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制订的《课标》与地方制订的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整体发展需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参见《课标》),并具体组织实施。我们不能把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称之为“体育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开发”解析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参见《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参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富有特色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参见《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七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百度百科也说:“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并举例说,“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

《学校课程管理指南》还阐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类型与所涉及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这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为此《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强调:“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标》,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学校反馈审议意见”。

物理校本课程 篇9

谈到给学生布置校本作业, 有些教师感觉有些为难, 因为教师发现给学生布置校本作业时, 有些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了, 教师还给布置校本作业, 是在增添他们的负担, 所以学生不愿意做作业;有些学生把校本作业当作负担, 用消极的态度对待作业, 比如随便乱写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有些学生写作业时, 根本不用心思考, 把作业写得牛头不对马嘴, 教师根本无法评估学生是真的没理解这些知识, 还是根本没动脑筋胡乱写。学生不愿意写校本作业, 说明教师布置的校本作业没有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即“有效性”不够, 教师要用校本作业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就要研究高中物理校本作业的有效性。

一、用分层的方式布置作业

学生们学习物理时, 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学习方法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 他们学习物理时会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师使用统一性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 那么学生的差异性就会显现出来。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习题太简单, 根本不用动脑筋;有的学生觉得作业的难度刚刚好, 愿意去研究;有些学生觉得作业太难了, 不会做。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一部分学生则无法通过做校本作业有效的学习。为了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需求, 教师要使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做哪道题目。因为学生的选择面比较大, 学生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2内能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道题。竖直的圆管, 一端封闭, 一端不封闭, 水银柱长15cm封住49厘米长的水银柱, 管外的大气压强等于68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求出:如果该圆管无限长时, 空气柱被封闭的长度是多少?如果该圆管长80cm长时被封闭的空气柱长度是多少?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题将算完成作业。教师布置的这个题目, 第一题属于基础题, 学生只要依照公式计算即可完成学习任务, 它适合学生掌握基础的学习任务。而第二道题, 则包含一个隐含的条件, 即它有可能出现水银溢出的现象, 因此要结合这个变量来解题。分层作业的方法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学生因为作业选择面比较广就会愿意自主的完成至少一个作业。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作业

学生学习物理时不愿意写作业, 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学生天天都在课堂前学习, 他们白天在课桌前上学、晚上又在课桌前写作业, 如果总是让学生在课桌前学习, 学生内心会本能的感到心烦。教师如果布置校本作业时, 又大量布置让学生坐在课桌前写的作业, 学生就会兴趣不高, 有时还会为了敷衍教师布置的作业而胡乱写。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校本作业时, 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要求布置作业, 学生就不会认真写作业, 作业就变得无效, 反之如果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离开课桌, 在生活中去学习, 学生就会愿意主动做作业。

三、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作业

学生在完成物理作业时, 如果作业由一个人完成, 可能学生会由于堕性, 不愿意主动完成作业;有时学生可能思路被限制, 在学习的时候陷入到一个狭窄的思路中走不出来。然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用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作业, 学生就会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布置校本作业时, 可以给学生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 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 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作业, 学生会极大的提高做作业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人教版选项3-1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无线传感器的公式模型, 要求它能用最少的节点达到最大面积的区域覆盖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给出多种节能思路, 给出多种建模公式。这道题结合高中数学的集合概念、函数概念的知识, 同时也结合物理学的电势能知识, 同时它可以用多种方法达成优化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时, 可以不断的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通过互相启发, 学生可以了解到物理知识中原来还包括很多其它的知识, 通过共同写作业, 学生能自主的探索物理知识。

物理校本课程 篇10

一、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的实施

1. 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

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是指教师针对某个课例, 经过充分备课后, 在多次教学体验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复修改、调整、完善教学设计, 从而改进教学的研究活动。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简单实用, 便于个体研究操作。可以在教师的日常课中进行, 但教师应有自我发展的长期计划, 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如修改教案、写教后记等。教学实践中, 平行班中第一节课总是令人不满意, 预设与生成在真实的课堂中往往不协调, 第二、三节课是老调重谈, 还是反复改进?思想支配着行动, 如果我们坚持课后反思, 并及时调整、修改, 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相信教学将越来越精彩。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虽说可以是一种个体行为, 但为了研究更趋科学有效, 防止个体化倾向, 一些重要课例需要其他教师的听评指导和专业引领, 借助同行对自身的评价进行反思, 虚心进行交流、切磋、琢磨, 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案例:单摆]在单摆的教学中, 一位年轻教师在详细介绍和推导了“什么是单摆”、“单摆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振动”后, 通过提出问题, 让学生猜测单摆周期与哪些量有关, 之后师生共同设计方案、验证方案, 得出结论……整堂课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时间充裕, 但听课教师指出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明显不够, 与新课程理念有一定差距。

在另一平行班上课, 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将演示实验修改为分组实验,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积极, 课堂不再枯燥沉闷, 而是生动有趣, 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小组交流汇报出现了混乱情况;二是教学时间不够, 下课铃响了, 小组交流汇报还正在进行, 教师没来得及小结。

针对以上问题, 全组教师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反思, 提出了修改调整意见, 认为要解决汇报混乱的问题, 首先要指导小组设计好实验探究的项目表格, 其次要指导合作小组内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合理分工;认为教学时间不够, 除需要精炼教师语言外, 一要解决“头重”的问题, 开篇占用时间较多, 稍显啰嗦, 建议设计为多媒体视频, 直观对比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单摆, 什么情况下不能看成单摆。二要解决“身肥”的问题, 将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改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第三次上课, 情况大为改观, 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课堂轻松自如, 学生参与主动, 教学效果显著。

2. 多人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

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班讲授同一教学内容, 一般以教研组为单位, 集体分批次听课, 再统一进行比较分析研讨的活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 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 如果讲不同的教学内容, 似乎难以看清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处理更为准确和贴切, 但同一教学内容这一比较却很鲜明, 所以说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有利于教师打破自身的常法定式, 从而用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教改中的问题, 因此有益于拓宽教师的创新思路, 仅就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个体行为, 但如能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就定能奏出优美和谐的教学乐章。

[案例:磁感应强度]同样是执教“磁感应强度”这节课, 两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构思, 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探究讲授结合法, 其教学结构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磁体周围磁场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磁场”;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入手, 小组合作猜测安培力的决定因素, 汇报讨论板书;教师分配任务, 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 自行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小组汇报, 讨论得出安培力的公式;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于电场, 建立并完善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小结练习。第二位教师采用的是导学探究法, 其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电场怎样定义?” (类比) 多媒体视频“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磁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猜测影响安培力的因素, 视频猜测结果;师生合作设计方案, 控制变量依次完成演示实验并记录, 总结并介绍安培力的公式;视频播放“定量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实验, 展示实验数据;小组合作观察、分析数据;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 定义磁感应强度, 讨论含义;小结练习。

同课异构模式新颖且富有实效, 让教师在深入理解三维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自主性、创造性地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的有效活动、动态生成, 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心智发展。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教学个性鲜明、风格迥异, 教学理念先进, 重视主体发展。虽然从情境创设到学生活动, 从实验设计到教学应用, 从侧重点到探究点等都有一定差别, 但达到了相同的目标, 诠释了同一主题, 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多人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

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指教研组选定共同的课题, 采用集体备课, 即共同确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 再由两个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执教, 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是建立在集体智慧上的教学实践活动, 因此就课堂教学的宏观过程而言, 是否存在问题仍需关注, 但不是关注的重点, 这种课例研究的亮点是对教师执行教学设计能力的对比, 对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特征的对比。看谁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强;看谁对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理解把握更准;看谁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更高;看谁的语言精炼、板书合理等。

[案例:力学单位制]这节怎么教?我校一些教师认为内容很简单, 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反而难教, 虽然开展了教学也是草草而过。针对这个问题, 开展了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并指定两名骨干教师按组内讨论的方案执行, 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课后进行了交流研讨, 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 大家一致认为受益匪浅。

这节课集体形成的方案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没有单位引出的笑话故事引入。尽可能全面地写出你知道的物理量和对应的单位以及物理量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搜集材料→交流汇报、梳理板书→师生互辩、归纳总结 (核心) →展示例题、应用练习 (国际制单位在解题中的妙用) 。总体来看, 两位教师比较好地执行了教学方案, 同时两位教师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一位教师在最后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 表现了较强的概括能力, 对学生理解内容帮助很大。结构如下:

另一位教师也因语言幽默风趣, 通俗易懂,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参与积极。例如讲其他单位制时说:“我也发明了一种单位制, XXX单位制 (学生笑) ……”接下来他以长度为例, 规定了自己的单位长度标准和单位名称, 并用自己规定的单位长度对桌面长、课本宽煞有其事地进行了测量……使学生对“规定”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又例如讲表示一定的物理量必须写明单位时说:“物理量与单位犹如形与影, 形影不离。”

4. 跟踪式听课的课例研究

跟踪式听课是指所有专业教师针对某个具体调查或问题开展的跟踪式听课评课、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它的活动模式是听课→反思→再听课→再反思→……直至问题解决。它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对全体教师进行的跟踪式调查。例如我们学校曾经为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确定了“让学生成为主体, 让探究进入课堂”的教研活动, 校领导及相关人员随时进入课堂听课, 并把它作为评课的主要依据, 这个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它也可以是针对某个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跟踪式听课。例如我组一位中年教师讲课时的一个口头禅根深蒂固, 句子间不用“那么”好像连不起来, 学生反映听课费神、烦燥。教研组通过讨论建议:该教师要有改进的意识和行动, 开始时语句间通过停顿甩掉这个“讨厌鬼”。为此教研组跟踪听课五次, 时间长达一学期, 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案例:问题情境创设]创设恰当新颖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而且也能诱发学生探究本源的动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设置多种有意义的情境进行教学, 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教研活动中, 我校物理组以问题情境创设作为研究课题, 开展跟踪式听课的课例研究。例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 可以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实验演示现象之间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地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又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 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神舟七号的发射及运行实况创设问题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强烈动机, 并且也提供了很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因子等等。通过一年的努力, 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之后通过整理并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 总结了五大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为校本教研成果, 印发到教师手中, 随时可以参考。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赘述。

二、课例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原生态课是课例研究的基础

课例研究中的案例应该是原生态课, 即我们通常说的常态课, 而不是公开课, 更不是多次演练过的展示课。因为只有把平时教学的真实课堂展示出来, 才能准确地找出问题, 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课例研究才有一定的价值。这样的课例研究总结出的经验、方法, 才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 才具有可操作性。

2. 全员参与是课例研究的保证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生活素材、实践经验不同, 在课例研究中, 通过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整合智慧, 达到共同提高。独自的行动, 封闭的思维, 必然导致知识狭隘, 视野窄浅, 不利于自我的提高与发展。

3. 专业引领是提升课例研究质量的保证

如果课例研究始终停留在校内开展, 就容易使活动在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参与教师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受限于本校的整体水平, 也难于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深层次的问题。

新课程中的物理教师更需要专业引领, 专家们的一个提示, 几点建议, 都会起到“催熟剂”的作用。因此, 应定期得到专家的扶持和建立专家热线, 架起沟通桥梁。

4. 为了学生发展是课例研究的目的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到课堂就是充分关注、尊重学生, 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加强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再赏心悦目的课堂, 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剥夺了学生的主体,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都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的教学。教学研究中, 教师心中装的应是学生, 而不是自己。

构建物理课例研究是实现物理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尝试之举, 是破解物理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平台。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课例研究, 有助于学校物理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推进, 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平.解读校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文.晋津相约新课堂两校同唱一首歌.中国教育报, 2007-12-21.

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脸” 篇11

[关键词] 微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变化

“瞧,这是我们四(6)班王老师给我们开设的微课程《有趣的魔术》,可有味道了。”

“王老师给我们四(5)也上过,我们也喜欢《有趣的魔术》。”

“快来看,这是我们班的黄老师和微课程――《微电影之配音》。你们知道吗?上次我们学的是给动画片《猫和老鼠》配音,你们没有学过吧?”

“我们有《趣味24点》,还有《水果特攻》呢。”

……

这是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在参观新布置的微课程文化长廊时的对话。小朋友们对自己曾经学过的微课程的喜爱和自豪感言溢于表。

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微课程课堂已近两年,开设出百余节微课程,有《我型我塑》、《巧手钩锦》、《指尖的艺术》、《神奇的莫比乌斯带》、《钱小好舌头》等趣味微课程,这些微课程的设置,引起了教师学生课堂生态的良性变化。

以往,各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仿照省、市地方课程,全校一门课程,一个内容,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或是分成高低两段)。这样的好处是全校统一,声势浩大,单方面易出成绩。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课程开发耗时费力,成本较大,同时由于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学生并不喜欢。这样,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钱清镇中心小学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入手,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因班制宜,因科制宜,积极开设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掀开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面纱。今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

一、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小”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入口小,时间短,内容精,目标微。该校开设的微课时间一般在10-30分钟之间,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定位尽量小微化。像该校好几位教师都开设了《趣味24点》,粗一看题,仿佛是同一堂课,细一观察,原来是迥然不同。三年级的祝教师开设的24点定位于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的应用,因为三年级数学刚教了九九乘法口诀表;四年级陈老师教学的24点侧重于写,侧重于算法的记录,通过算法的记录,理解运算的先后顺序;六年级高老师主授的24点则相对有难度,有挑战性了,因为他所精选的24点牌题好些需要运用分数乘除法,对习惯于整数算法的学生绝对是个考验,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一微课,彻底颠覆了他们脑中原来习惯的24点算法,本课学习之后,大家豁然开朗:原来24点还可以这样算。这样的微课,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每一次的目标都是比较微小的,每一个内容都是精致的,这让校本课程也微型化了。

二、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活”了

全校性统一的校本课程开发庞大费时,转变不易。钱清镇中心小学开设的微课程,不光让校本课程变“小”了,同时,也让校本课程变“活”了。课程开发,要让学生喜欢才行。体育张老师开始开设了一堂四年级《你追我赶》的微课,学生反应寥寥。有同学就说:“这跟体育课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叫微课呢?”结果,这《你追我赶》的微课最后只得取消。张老师在与教科室老师、组内同事一起讨论、探究之后,重新又设计了一堂微课《追风少年》。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个作业,看谁能在微课上想办法追上风?谁就是追风少年。课堂上,学生劲头很足,虽然开始能想到办法的很少,但经张老师一点拨,大家如梦初醒,纷纷要求举手尝试。有的敞开外套向前跑,风把他的外套给吹了起来;有的握着红领巾的一头向前跑,红领巾迎风招展;有的女生解开自己的辫子向前跑,发丝随风飘逸;有的看到张老师准备的一叠报纸,拿起一张放在胸前向前跑,报纸被迎面的风紧紧的吹牢在胸前……这一微课当然大受学生欢迎,张老师的微课“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活”了。全体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发微课程,不变就“死”,会变才“活”,校本课程在“变”与“不变”之间越变越“活”。

三、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富”了

微课程小而美,短而灵活,适应性强,开发成本低,草根性的特点更便于牢接地气,让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其中。它帮教师们克服了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战胜了对课程开发的畏惧心理,较好的激发了教师对微小课程开发的兴趣,满足了教师业务成长的心理需求和对课程开发的成功体验要求,使教师们积极投身于微课程建设中来。

老师们能针对学生平时具体学习需要,进行短时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大家的思路很开阔,有结合学科知识探究、实践的,如数学学科的《巧算24点》、《有趣的数阵图》,语文学科的《趣味汉字》、英语学科的《我是英语小导游》等;有整合学科知识的,如《QQ空间》;有侧重健身活动的《快乐足球》;有注重技艺特长的《含“琴”脉脉》;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水果特攻》(生活中的水果知识解秘);有来自学生玩具爱好的《魔方》、《我爱炫酷空竹》;还有《有趣的魔术》、《微电影》等综合性课程……内容广泛,科目众多(具体见最后附表:钱清镇中心小学几年来开设微课程内容汇总)。它的灵活多变,它的应需而生,促使更多、更好的微课程不断涌现。微课程改变了以往校本课程几个课程一成不变的开发模式,它应学生需求而生,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体验成功服务,为优化教育教学服务。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多少,它就有多少;教育教学的优化要求有多少,它就有多少。微课程,让校本课程越来越“富有”。

四、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趣”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微课程首先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微课程变得更有趣是该课改研究的一个重点。英语黄老师设计了一堂三年级《英语单词一家人》的微课,family中有daddy、mummy、brother、sister、baby五个单词,如何让学生爱上这一课且有别于平时的英语课呢?黄老师颇费了一番脑筋,后来她把这五个单词一家人与五个手指结合起来,让学生推荐哪个手指当谁daddy,哪个手指当谁mummy…….并说明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更绝的是,进而她又让大家把这些人物画在自己相应的手指上,边唱歌曲边用手指表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堂微课下来,也许,这几个单词学生并不个个能读得准确,但课堂上洋溢的趣味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学习的兴趣会渗透到其他课堂。

五、微课程,让校本课程变“群”了

钱清镇中心小学微课程经过近两年的开发,逐渐积少成多,结小成群了。

为更好的利用现有微课资源,学校教科室组织老师进行研究、讨论。有道是独木不成林,一课难称雄。学校决定整合、提升微课资源,把相同、相近、相似的微课整合成一个个内容丰富,渐次上升的微课群,使短小精悍的微课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受学生的欢迎。

例如:有不同老师开设同一内容,但目标定位不同,教学对象也不同,可组合成群。如前面所述不同老师开设的《趣味24点》。

有内容不同,但学科上颇为接近的微课,可组合成群。如《精彩签名》、《钱小好舌头(绕口令)》、《趣味字谜》、《玩转汉字》、《动画成语》、《对子天地》等都可汉字有关,可组合成《神奇的汉字》群。

有内容不同,但内容上相关联的,也可组合成群。如《精彩有“线”(线描画)》、《趣味书法(线条)》、《简笔画动漫》、《一挥而就(一笔画)》等可组合成《有趣的线条》群。

……

微课程的开设,引起了学校校本课程的诸多变化,丰富了课程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关系良性循环,对营造校园和谐、上进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微课程,微学习,让校本课程华丽转身,轻松“变脸”。

物理校本课程 篇12

一、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目标应该首先体现三维目标, 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的突出人的培养。校本课程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挖掘学生的潜能, 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及满足其个性发展, 补充形成健康人格所必须的各要素。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人文社会类《正气歌》, 在内容上选择了中文、外文和音乐篇目数十篇, 是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我校的善雅志特色教育理念。另一具有巴蜀特色的优雅少女和俊朗少男俱乐部的开设, 广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关注, 以培养新时代的女性和男性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素养为基本目标。

校本课程应该鼓励创新, 注重积淀。学生的创能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校本课程的另一意义所在, 为此校本课程在内容和组织上应鼓励创新, 并能够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而积淀下来。我校的数十名教师共同开设的财商选修课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上各年级层层推进, 对学生的财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开设该课程逐渐成熟, 成为我校特色课程之一。

学校共开设了一百余门选修课, 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出了如下细化:

表1: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表 (略)

(二) 针对教师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与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满意程度。旨在通过多渠道反馈, 教师的自我总结提炼, 进一步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和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师团队既要基于学校的教师队伍, 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注重社会力量的挖掘。我校的很多艺体, 美术课程的开设逐步转向专业化队伍, 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也是我校校本选修的特色之一。我校的厨艺课的开设就是基于我校食堂厨师队伍的精湛和食堂硬件设施的保证。那么针对教师的量化评价时需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 既要保护好教师的积极性, 又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升, 评价需要具有弹性, 要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评价好的校本课程要及时物化, 形成长效机制, 进一步形成我校特色的可持续的校本课程体系。

表2: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案表 (略)

(三) 针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为主体, 评价以显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辩论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 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旨在发现学生的潜质,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习过程。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 做到以人为本。因此除了对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评价以外, 更要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 学期末综合各项评价指标, 按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我校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学生在展示前准备海报和宣传, 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成绩。优异者学校进行集中表彰。

当然由于学科的差异性, 评价还应具有弹性, 根据学科实际和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表3:学生学分认定量化表 (略)

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的评价方案

我校在每年暑假对开设的一百多门校本课程进行集中评价, 选出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秀课程, 然后在教师节进行表彰, 将成果纸质化, 物质化, 形成积淀, 形成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

1.评价策略。

(1) 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学校校级领导、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课改处主任、学生处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评审组, 对现有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评审, 以此来评定校本课程开展的质量。 (2) 评定校本课程等级。校本课程等级评定, 实行“一年一评”“逐层晋级”制度。等级评定全部从校本课程起步, 一次评审过关, 下次再开设此课后可申请晋级, 直至评为精品校本课程。

2.评价程序。

申报:在学校指定的时间内上交校本课程等级评定申报表, 准备好相关申报必需印证材料。

初审:由学校课改处、教科处、教务处、学生处及教研室主任按照学校课程管理规定以及评价指标, 初步确定课程等级。

终审:由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及学校校级领导组成终审小组, 审核初审过关的校本课程, 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等级。

公示:对于终审结果, 将在校园“内网”上公示一周。对终审评定为“精品校本课程”的, 将在校园“外网”上面向社会, 公示一周。公示结束, 如无异议, 学校在教师节予以表彰。

3.评价指标。

课程目标评价。课程设计的意义, 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程度。

课程计划评价。课程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 有无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 有无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等。

课程资源评价。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课程资源为主要评价依据。

课程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 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及收获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精品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组织相关教师听课, 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效果问卷调查, 征询专家、教师等的意见。

4.激励机制。

(1) 课时津贴。为激发教职工积极性,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课时津贴, 按超课时加教案费发放。每学期发放一次, 课时数按实际上课节次计算。

(2) 学校奖励。为了肯定教师为校本课程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对认定为“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团队) 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优秀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优秀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精品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精品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3) 连续两年被评审为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将予以特别奖励, 所编校本教材由学校负责出版发行。塑造校本课程品牌, 面向全市及全国宣传。

(4) 教师开设的选修课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和精品校本课程的, 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中享有优先权。

三、反思总结, 旨在未来

我校开展的131校本课程实施已过一轮, 我们在探索中实践, 实践中探索, 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和评价体制的完善。

上一篇:规模化光伏电站下一篇:农机专业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