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教学

2024-06-07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共12篇)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 篇1

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研究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时, 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 在学生充分参与下,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 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合作学习在小范围内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下了表现的空间:给同桌讲讲, 同时为学生创设了适合交流与合作的氛围, 尽可能让学生尝试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例如, 在考虑寻找出一道数学计算题的最简便解法时, 先让学生个人思考探索, 列出若干种不同的方案, 然后全班交流各自的做法, 分别书写在黑板上, 并且要讲明这种解法的道理, 以及你是如何想到这样做的。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 都能做出一定的解法, 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要探究多样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教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把握教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加强组织教学, 精心组织引导, 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活动自然而深入地开展。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作示范, 然后学生模仿。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 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 给中、学困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 并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 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 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二、用新课标的理念探索激发兴趣的途径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 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极其重要。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 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 要教书育人, 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教师的博爱。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变单调乏味的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如:时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 讲他们的认识;让他们与学生讨论, 使讲台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把学生带进乐学的大门, 使他们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课堂教学体现民主教学的思想, 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 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新课标理念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做法是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表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 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 教师适时、适当给予解释或分析, 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 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才是“授人以渔”。

三、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准备条件。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 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 另一方面在于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 学生自学必须要时间的保证, 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

根据教材的特点, 加强阅读指导。数学课本内容多样, 学生刚开始时不容易读懂, 也不习惯, 因此, 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地加以指导, 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 并给予指导。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开始上数学课时, 就应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 课前要预习, 要学会读书”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数学书, 应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总之, 在新课标准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精研教材教法, 根据学生实际, 以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 要多了解学生, 多研究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 篇2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2、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3、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如在“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②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③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④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求△AOB斜边上的高。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 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 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两题。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 篇3

1 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对比分析

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有的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更在很大程度上掩益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传统课程都有巨大差别。在内容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新数学教材增加了如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等,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直观一形象,情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

2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值得强调的是: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的形式:

2.1 数学课堂学生化。

新课程标准的关健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应由原来的指挥者、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配合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数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并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为此,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一节时,我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设计:我在上课先拿出自己钱包里的钱,要同学们数一下有多少钱,结果出现:

学生1把钱一个一个从讲桌上拿起来,边拿边加数:5元,1.5元,2元…(三分钟后报出共387元)

学生2把50元的钱2个2个的拿出来,把20元的5个5个拿出来……(二分钟后报出共387元)

学生3把桌上的钱分类:一全类是50元,一类全是20元,一类全是10元……,然后分别数出每一类的总量……(一分二十秒报出387元)

老师设问,哪一位同学数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错?为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出“学生3既快又准,因为采用了分类计数”。

至此,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错,数学的知识内容就是如此而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经常性的让学生参与经历(感受)、体验(体会)的过程,那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就会自觉、主动去探索数学中的真知。

2.2 教学过程活动化。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化学生在数学中实现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力求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上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及学生学习过程经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如进行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统计的初步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我课后专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对学校周围商店饮料的价格和数量关系,玩具的类型与销售,学校周围饭馆的某一菜品价格和销量,进行了实地调查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又是查资料又是交流,互帮互助,促使这三个知识点掌握和灵活应用,更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2.3 数学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个知识点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先猜想,再动手实践(或实验),然后由操作结果去自主地探索,再通过合作交流,最后归纳总结知识。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讨论、合作、交流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共享,实践表明,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

2.4 数学情境展示的生活化。

贴近生活实际也是新数学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内容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数学抽象、深奥的印象,导致心理上对数学学习的排斥。实际上,初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数学的趣味,进而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好奇,这正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例如利用观察生活中西瓜,梨子等水果的内包装,说明这里运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木工师傅在做好长方形木门角上斜着钉了一根木条来防止不稳定性,便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几何性质。“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5 数学辅助教学的信息化。

计算机、幻灯、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捷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篇4

因此,构筑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关系模式,即主题式教学与开放性学习的统一模式成为解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领。这一模式,具体表现在具体实施学案时:①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发挥小组长作用。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加努力、更加圆满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③形成竞争机制:每堂课上,对每个小组的积极发言,教师都给予及时表扬、激励、评价。每天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然后进行评比;每个小组的名字都是他们自己冥思苦想出来的,带着学生们的理想、誓言和集体荣誉感。这些,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

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事实也证明,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人皆是可塑造的优秀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 篇5

【内容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更为合理与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并且可以促进更多学生能力的进步与提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让更多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这才能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

分层教学能够很好的为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积极辅助,并且能够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实质性的进步与提升。在实施分层教学前,首先很有必要对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为C层;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作为B层;基础能力很好的学生作为A层。教师要透过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步,这才是分层教学的效果的体现,也是更好的培养与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过程。

一、有针对性的分层备课

分层教学可以针对很多方面,并且可以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首先,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就应当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只有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这样才能够让教学过程更好的辅导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知识点,剖析其中的重难点部分,并且尽可能的将重难点内容进行分解。在教学设计时要创设逐层深入的教学过程,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能够对于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理解与吸收。这才是分层教学的效用的一种体现。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如下划分: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层,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拓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次层,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一次函数”教学的三个层次为:A层为一次函数的定义、图象与性质、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B层为由图象确定k、b的符号,由k、b的符号确定直线过哪几个象限、一次函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C层为一次函数综合应用。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能够让知识教学循序渐进的展开,并且能够保障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能力的锻炼。这才是更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这种有针对性的分层备课才能够让分层教学的意义更好的得以体现。

二、合理的进行分层授课

随之进行的是授课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分层教学也可以很好的得以实践。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时同样应当合理的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无论是在知识的讲解还是对于问题的剖析,教师应当给学生设置分层式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分层授课才能够让教学内容被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慢慢吸收,这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于学生的能力锻炼,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让知识教学更为深入。

以16(a-b)2-9(a+b)2这个多项式的教学为例,对于B、C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y2;(2)16x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C层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这种将知识拆分的教学模式不仅很好的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基本理念,这也适用于很多复杂问题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对于问题展开剖析,并且能够慢慢获知问题的实质。

三、建立分层式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分层式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分层教学中也非常重要,这也是人性化教学过程的一种直观体现。教师如果简单的用同一种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评价也很难对于实际教学过程带来辅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水平给予学生更多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要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分层式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更为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这也是更为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处于C层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当多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数学的自信心;对于B层的学生,则可以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成绩好的A层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往往更为合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分层式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模式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于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做出公正客观的教学评定,这也是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鼓励,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的一种评价模式。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善于灵活的展开分层式教学,这对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往往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无论是在教学的设计上,课堂教学的展开中还是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里,分层式教学的理念都可以很好的得以渗透。合理的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能力提升,这也是打造更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篇6

1.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老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法。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4.注意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统一规格平均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在评价中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1)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评价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所有知识,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多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 篇7

一、深入钻研新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 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应积极开发,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 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 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 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 真正体验到作为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同时, 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 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 挖掘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数学材料的潜在功能, 在变化和引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学习知识和获取创造力统一起来。

二、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 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 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 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 (1) 教学“圆锥侧面展开图”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锥, 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圆锥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 与扇形有何关系?这样学生亲自体会圆锥是由扇形围成的, 比老师讲印象更深刻。 (2) 教学“探索多边形外角和”一课, 多媒体显示一个人围绕一个五边形广场跑步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剪多边形的外角, 拼在一起, 能得到什么结论?怎样得到的?并说明“为什么”。

此问题提出后, 同学们剪的剪、拼的拼、议的议, 合作、交流的情绪高涨, 纷纷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这种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 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在操作中明白算理, 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 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 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 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 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 并通过合作交流, 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 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

四、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多表扬, 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学生。同时,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 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问难, 善于提出不同意见, 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和对学习的严谨态度, 与知识的本身相比更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学生向老师提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很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 他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 成为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相反, 如果教师能重视学生的问题, 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 如果展开有关问题的讨论, 有时还能帮助大家找到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 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 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初探 篇8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存在认识偏差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实施开放性教学, 教师在实际认识中过度地使教学开放化, 过度集中精力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深度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畅所欲言等同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 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 教师还是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和讲授的, 在引导下鼓励学生自我思考.

2. 过分使用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设备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成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些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几何图形以及函数图像等, 应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出现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 板书越来越少, 一些需要深化分析的知识并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 教师应当合理地将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结合在一起, 达到教学目的.

3. 教师角色的失衡现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能过度尊重学生而忽略了正面教育, 不能刻意强调学生的个性, 而不重视其真正价值, 教师要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 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1. 推行分层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教学课程体系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设计往往着眼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忽略了成绩相对较差学生对学习的接受能力的考虑.在新课程标准下, 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和普及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实施分层教学, 重视每一名学生的提高, 对全班学生进行基本的了解,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材施教, 重视基础薄弱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要给予适当的拔高.可以实施一对一、互帮互助等模式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结合在一起学习, 带动后进生的数学学习, 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准确地把握好自身的角色, 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教学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 教师应当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教师要给予学生的想法以正确的评价和鼓励.

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图文并茂,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增加课时的信息量有着重要的帮助.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将数学中涉及的抽象的定理和概念展现出来, 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传统的板书教学同样具有优势, 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通过讲解, 能够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将知识要点、数学公式等梳理下来, 一步步渗透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在一起, 恰当地使用辅助性教学工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加深入地掌握和理解知识.此外, 还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 面对抽象、复杂的知识点,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 丰富的教学表情, 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在情境中解决问题.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案的设计, 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在不断的数学体验中掌握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寻求一种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盲目地依赖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达到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靖.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品牌 (理论月刊) , 2011 (4) :186-187.

[2]鄢来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1 (5) :123-125.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篇9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新教学理念, 即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高中教师不仅扮演着单纯数学知识的讲授者, 而且要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质量[1]。

2.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2.1实践性高中数学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 不但需要练习、记忆和模仿, 而且需要自主探索, 亲手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等 [2]。例如:当教师教学关于椭圆的含义的时候, 可以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在正式讲解内容之前, 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些“道具”, 即一根细 绳 (无弹性 ) 、一张硬纸 板 (矩形 ) 及两个图钉。 然后教师先示范一个实验, 就是于硬纸板中, 画出两点, 即a和b, 接着将细 绳两端固 定在此两点中 , 当细绳的长度大 于a与b之间的距离的时候, 则通过利用铅笔尖拉紧细绳, 目的是让铅笔尖于硬纸板中换面滑动, 同时仔细观察铅笔尖所画出的曲线;然后再将a与b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但是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 再观察铅笔尖画出的曲线, 看它出现怎样的变化; 利用铅笔尖拉紧细绳之后, 让铅笔尖离开硬纸板, 且在空间, 接着观察其中曲线的变化。当教师向学生示范完毕后, 让学生亲自实践, 允许学生自由分组讨论, 可重复操作, 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出分析椭圆形成的条件等, 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性讲解。由此可见, 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所学的重点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新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

2.2列举式高中数学教学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列举式教学法发挥重要作用, 所谓列举式教学法, 是指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相关内容,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展现出来, 从而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教师在教学“异面直线的概念”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把握异面直线, 可采用列举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列出教室内的灯管直线和黑板垂直地面的线, 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及有什么样的关系等, 或者观察运动场中的旗杆所在直线和跑道所在的直线之间的位置。同时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且发言。这时候, 学生开始探讨起来, 课堂气氛瞬间变得活跃起来, 学生说:“它们不能相交也不能平行。”“难以寻找出同时经过此两条直线的平面。”最后教师总结, 并将异面直线的相关定义进行讲解, 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如教师在教学《导数的应用》时,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液态奶, 其产品包装形状会随着公司是不同而不同, 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为了节约包装材料, 如何进行设计液态奶的包装盒? 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和实践, 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如此既能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3问题式高中数学教学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除了列举式教学法和实践性教学法之外, 还有问题式教学法。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防止“绕走弯路”, 则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即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 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且触及数学本质的相关问题, 让学生解决。如教师在教学关于函数的概念时, 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中函数的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 如: 函数定义是否是一个最基本的定义, 为何研究函数? 函数中的变量间的联系, 可分为几种类型? 这些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函数, 待学生基本掌握之后, 教师可继续提出:如何理解“c变量c1是由x决定的”这种关系, 学生不断讨论和探究,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分析, 尽量让学生明白函数的各种应用。或者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 设计更深一层的问题, 如对于函数, 该如何分析? 比如x与相应y之间关系, y=f (x+x1) -f (x) , 当x=4时 , y有什么变 化等。学生 带着一个个 的问题 , 不断思考 、讨论, 或者可以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 教师作为评判员, 看哪组回答得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并给予适当奖励。这时候, 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 谁也不想被打败, 个个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及时纠正, 并进行总结。

3.结语

在新课程 标准下的 高中数学 教学中 , 积极采用 问题式、列举式和实践性等教学法, 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3], 值得教师认 真学习和 应用。

摘要:目前, 高中数学教学随着课程教学体制的深入改革, 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高中数学老师要理解和领会新教学理念, 同时充分应用于实践教学, 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飞.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新课程 (教研) , 2010, 8 (10) :23-30.

[2]徐跃平.从思维引导的角度探讨高中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7 (23) :20-35.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 篇10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多数人认为数学只是枯燥无味的计算和证明,其实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能赋予人创造性,所以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而且要从数学活动变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而且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仅仅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刻画数学或生硬地背诵数学语言是不行的。

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人类社会离开了数学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题目”,而是要让学生去认识数学的社会价值,让他们创造性地去学习数学。

二、教师角色的改变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改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让学生当“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书橱”,而应是教他们如何去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意义的交流实例。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指引学生动手、动脑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来收集材料,获得经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逐渐建构起比较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2. 注重学生是否参与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教师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积极思考、操作实验等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情境。

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获取知识的效果更佳。如,七年级上册的“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七巧板”等内容就宜采用此种方法。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完成“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内容,只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师应指引学生带有目的性、任务性去探索,使他们有所得、有所获。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合作交流”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产生的,分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励了课堂氛围,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 篇11

數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发展而教。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策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即在实践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自主的探究性活动。在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具有“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第二学段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所以,课程标准很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中一定会出现“多元答案”,而追求“多元答案”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都应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我们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思维。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合理,教师也应正确面对,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三、树立师生平等的交往观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出现矛盾冲突、认识不一致等现象,但不足为怪。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应拘泥于设计好的固定模式。不仅是要预设,更重要的是生成,让不同的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火花,探索运用各种激励为主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步。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保持旺盛的斗志,这样的课一定会是有实效的课。

四、新课程标准着力于自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爆炸现状,如何使学生在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以后仍具有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更要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处理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挖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的素材,让学生自然地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五、注重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带领学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程序化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仅仅是教材的简单呈现,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活动,也是教师事先就设计好了的,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教学评价也更多地关注教师教法的选择和应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由重“教”向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转变,由简单地呈现教材内容向创造性使用教材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置为中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理念上要更新,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数学素养、对人类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侯庄中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12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主演到导演

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 教师作导演, 让学生扮演主角, 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 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 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他要像导演一样, 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 并随时诊断教学,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所以,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 开展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师生与教学素材间的多维互动, 对话交流, 质疑问难, 在师生同步思维的互动中,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学生角色的改变———由观众到演员

使学生参与教学, 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 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 从做中学, 才会激发动机, 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 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三、数学兴趣的培养———全方位努力

1. 让学生感受数学, 激发动机

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激发情感,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 产生如饥似渴地学习欲望。要使他们感到数学与现实有关, 学习数学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就需要数学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2. 使用新的教学手段, 降低难度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 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 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 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 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 如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 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

上一篇:钻孔施工工艺下一篇:中国精品酒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