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教学漫谈

2024-08-07

数学新课程教学漫谈(精选6篇)

数学新课程教学漫谈 篇1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学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教学的实际效果。然而,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学科,如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成了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与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高中政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深奥的,并且抽象的。如果教师在政治课堂上只是抽象地讲解,很难能让学生快速、深刻理解其基本理论。因此,在高中政治课上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就显得格外重要。其中,问题是需要学生思考并探索的动因及方向,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原因所在。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导入与教学内容较贴合的特定场景,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提高课堂高效性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情境指的就是把需要学生思考并探索的问题放入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在场景中去思考、探索,并且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要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遵循三个主要原则,分别是情境要贴近学生、情境要贴近教学、情境更要贴近生活。例如,我在讲解就业观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就业观,通过播放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的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被引入进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在其中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就业观的相关知识。

二、发挥好主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在学生发现知识与探究知识的道路上,管控好方向,确保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去探索知识。那么,在这条道路上,教师要如何引导呢?新课程标准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过程要从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变为探究的教学过程。而探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法,以问题或任务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引导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究的对象必须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从哪里开始探究,也就是所谓的探究的起点在哪里。例如,在探究如何看待当前多种多样的消费现象这一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消费现象,是跟风随大流、追求过度消费,还是量入为出、按需消费。而探究这一问题的起点也需要明确,那就是当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消费现象。学生只有先理解了当前有众多的消费现象,才能去思考解决如何看待众多的消费现象这一问题。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引导时,进行符合思维习惯的合理设计,只有先明确探究的对象,进而设计出合理的探究思路,这个探究才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是高效的。

三、通过学习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评价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重视在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探究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只有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评价,方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对班级的学情足够了解。例如,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该向他们提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挑战性,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兴趣。相反,若是向他们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往往感到没有挑战的乐趣,也会降低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同样的,学习评价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为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重运用赏识的语言对他们评价。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提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回答,同时,教师要注重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对他们评价,增强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勇敢的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不要忽视学生的评价,有时,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又好,回答提问的问题也好,对于这些同学,可以让其他同学对他们鼓掌表示鼓励。这也是个激励学生进步的很好的方式。

四、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追求的工作目标。高效的课堂教学既对学生有益,也对教师有利,同时,它也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来创造的。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不断寻找问题,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只有不断的学习与进步,方能更接近追求的目标。相信通过教师与每个学生的努力,一定能实现高效的思想政治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数学新课程教学漫谈 篇2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的教育教学,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兼职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的学生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学生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 “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

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实现自己目标的方式。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总之,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但也是一种崭新的课题,是需要通过教育界的同仁不断努力才能茁壮成长,让我们期待现代化的课程整合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数学新课程教学漫谈 篇3

歌德在描述人生时曾说,“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下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这句话用在教学上也非常恰当。无论哪门学科,是课程还是课堂,其最重要的是设计恰当的课程目标或课堂教学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让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设计和每往下走一步都有其目标价值,为这个目标服务。如果目标明确具体,加之课堂流程步步精心,每下都围绕其目标的达成而努力,那么我们的课程和课堂教学就会凸显出它的高效或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目标设计是前提,没有该前提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我们不少课堂教学和学校课程设计对“目标”关注不够,研究得不深。有的课堂教案中或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甚至没有其设计环节或该目标的描述,只有在上公开课、研究课或是优质课时才写上一笔,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多半是两三句话,比较随意,并未仔细思考或精心设计,离科学严谨的教学目标要求相距甚远,其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也不规范,质量可想而知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只有印刷手册,未见课程目标的描述和实施规划等。2013年及今年初笔者走访了十几所学校,听课百余节,收集教案上百篇,查阅了上百个校本课程,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

1. 课堂教学教案目标主语或对象用语错用,如一老师写的一节听力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

To develop the students’listeningskills: getting facts and taking notes while listening.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analyse the writer’s idea and list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points while listening.(培养学生的获取事实的听力能力和记笔记能力 ;在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列出重要支撑点)

2. 课堂教学目标抽象或与教育目的混淆,行为动词使用不当。如一老师在上一节阅读课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 :To developthe students’ability of reading,to improvereading methods.(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3. 教学目标缺乏具体实施的梯次,没有描述学习程度,缺乏行为条件。如在学习英语定语从句时,老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写成“Through this period, have all the classmaster attributive clauses”.(通过本节课,使得全班同学掌握定语从句的用法)

4. 开设校本课程有往往印刷的课本教材,却没有课程性质意义的描述,没有该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没有具体实施办法。

以上四种情况不少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下面作具体分析。第一种情况 :很明显教学目标的制定本末倒置,没有理解教学过程任务完成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体,一节课的效率、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主要是看主体的行为表现,而并非是老师。由此可见第一种情况是主语不对。第二种情况 :将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或方向混为一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可以说是我们英语教育的方向,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这在一节课内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太笼统,缺乏可实施的可观察和可测评的具体目标,没有外显行为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种情况 :没有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制定教学目标,全班五六十个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个体差异都有很大区别,比如通过一节课学习英语的定语从句的语法内容,极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情况 :有些学生只是了解了定语从句的现象,一部分同学可能可以判断或认出定语从句,知道了它的特征 ;一部分同学可以写出较为简单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还有些同学完全掌握了定语从句甚至可以写出较为复杂的定语从句。由此可见,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完成这种较为复杂知识时,应该有梯次。再则,没有行为条件的设计与描述,如查阅字典、使用计算机、小组讨论合作等等。第四种情况 :在国家新课程的引领下,根据国家三级课程的要求,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地方或校本课程,然后都编写了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印刷成册供教师与学生的使用,一般一个校本课程使用四到八课时,也有更长的。问题是我所到的大部分学校普遍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力量编一本具有本地特色的教材就算开设了校本课程,然后上级来检查时将印刷手册给予出示。但问及课程性质意义、目标、实施办法和评价时,既没有文字上的依据,学校课表中也没有呈现。这说明对校本课程的开设认识模糊,没有课程目标,更没有教学目标以及具体实施的办法。

要想再提高课堂效率和完善实施开设好校本课程必须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在《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一书中描述了怎样撰写教学目标 :“叙写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这里他的语言简洁,观点明确。崔允漷根据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R M.Gagne) 的“四成分和五成分学说”和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 Mager)“完整课堂教学目标三要素”之学说,将怎样表述教学目标进行了浓缩概括,归结其观点有四个要素。根据相关理论书籍我们可以有以下理解和诠释,也是解决以上四个问题的依据和具体办法。

一是写教学目标要明确行为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我们常用的典型错误是 :“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发展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鼓励学生……等等”,而应该写成“学生……”;因为,对课堂的评价或观察的核心主要是指学习者本身,是看学习者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并非指教师,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并没有获得或掌握,那么课堂效率仍为低下。老师讲得少,有“一滴水引来万泉水”之功夫,该课不失为一节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是准确选用行为动词。一般行为动词用动宾结构表示,使用的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也就是说如何将学生的内隐心理状态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目标叙写的具体性和操作性。如知识性结果“了解”水平目标的动词,可以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理解”水平教学目标的动词,可以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目标和学习水平不同而表述也应该不同。而我们常常错误使用 :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掌握……”等等,这些词的使用是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在描述课程标准、教育法案和办学方向可以使用这些词汇,但具体到一节课就显得太抽象,空泛,极为不当,无法观察、测量和评价。行为动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老师讲课目标更加具体,利于操作,评价学生或检测学生就会有的放矢。

三是明确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具体表述有四种类型 :1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 :“可以(不可以)使用字典或计算器”;2提供信息或提示,如 :“根据所给的提示,能说出或写出……”;“根据图示,可以……”3时间的限制,如 :“在5分钟内,可以……”;4完成行为的情景,如 :“在小组讨论中,能……”。我们教师典型问题是 :写教学目标时没有或没有考虑这些条件,有时上课就临时安排。如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了行为条件,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学情、班情和控制教学课内容的难易度,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更加有效。

四是恰当描述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测量学习表现或者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按梯次分为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低级到高级六个层次,这为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课型、学情将知识逐一划分,将学生分类安排,哪些知识为了解,哪些知识为理解,哪些知识为运用等 ;多少学生能作为了解、知道,多少学生可以掌握,或在一节课内部分学生掌握,另部分学生在这节课只能作为了解或铺垫即可,下次课学习时再掌握等等。因此在这个因素里可以使用“熟练地”、“至少……”、“百分之……可以写出或掌握”、“全班可以背诵……”等等。只有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在一节课后不同层面的学生各有所获。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语可以省略,但行为动词一定是学习者本身。有学者将以上四个要素分别缩写成ABCD,A就是英语中的单词Audience的首写字母,含义为听众,即 :行为主体 ;B就是Behavior即 :行为动作 ;C是condition即 :条件 ;D就是degree:即程度。这种缩写方便记忆。举例1 :Through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is period (condition条件) every one(degree程度) in the class can write (concrete behavior行为) one correct (degree (程度)attributive clause (学生行为所对应的内容)”using that or which (condition条件)。举例2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目标 :“学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后(行为条件),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行为主体)能熟练地(表现程度)指出(行为动词)氧化还原反应的四种物质(学生行为所对应的内容)”(网上转载,略修改)。这些应该是较好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它将教学目标的四要素非常清晰完整的描写出来了。

至于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概括一些,因为它不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该课程的教学方向或目的,另外,只要开设了一门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都应该有其性质、意义、课程标准和目标、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开设校本课程,撰写其意义和目标、具体实施办法等比只编撰印刷校本课程的小册子更为重要,因为它是课程开设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随着课程(校本)开设的深入,不断循环,不断改进与积累,经验也随之成熟,逐步形成课程体系,再印刷成册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成果也不为迟。

谈及教学目标,就不得不提及著名教育目标分类学家、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他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和最早系统研究教育目标分类的专家学者。布鲁姆和他的团队在上世纪1948年就开始对教育目标的研究,经过八年的研究,1956年写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这一研究成果给世界教育带来轰动与惊喜,意义深远,举世瞩目,给各国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变化,2009年,美国一个全国性的专家小组评价该书 :“确认对20世纪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结果和反响的教育书籍”(Kridel,2000,p5)“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世界各国学校的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测量、评价、课程开发、教法和教师教育等活动中,对课程教学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1986年才开始引进和翻译,到目前为止,美国一些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从未间断,2000年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Anderson)等、马扎诺(Robert J. Marzano)又分别出版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A Taxonomy for Learning , 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和《设计新的教育目标分类法》(Design a New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2007年马扎诺和John S. Kendall合作,修订了第一版部分内容,出版了《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The New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期间还有加涅(R M. Gagne)的教育目标“四成分和五成分学说”、马杰(R Mager)“完整课堂教学目标三要素”之学说、戴维梅里尔(M. David Merril)的“绩效—内容矩阵分类”学说、豪恩斯坦(A. DeanHauenstein)教育目标领域分类框架等等,美国就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持续已达半个多世纪,在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课程、教育评价、教学方法等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而我们了解的甚少,1986年我们才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翻译引进,2008年我们才将美国新的教育目标内容翻译过来,相比之下,“作为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一项重要内容的新课程标准中所进行的课程目标分类,即把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领域的尝试,则没有经过大量研究,而进行的很草率,这种分类能够保证科学性、严密性吗?”新一轮课改一晃十年过去了,但《课程标准》(高中)还未改进,因此,我们目前的一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设计理念要么缺失,要么浅显不当,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对“三维目标”解释不甚清楚,尤其是对知识和技能是什么较为困惑,因此教学评价困难,教学实施盲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布鲁姆和安德森在书中很少使用“能力”字眼,但“能力”立意的具体操作办法非常实际,反观我们的一些专家报告和教育书籍,到处都充满了“能力”的标识,教学设计中能力目标也是高频率出现,却少见具体的指导方法和可操作层面的表述。关于理想的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设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兴许我们现在只接触到了皮毛,还未走到正道,正如盛群力教授的感言 : “……安德森修订布鲁姆认知目标,整个团队花费了十年 ;加涅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及其教学策略适配至少有二十年探索时间 ;……所以不要轻易指望当下我们自己的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对倡导的三维目标会有多少真知灼见。不经风雨,怎会见彩虹 ;不投入时间和精力,怎可能有实践收获”,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毫无疑问,学习和研究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必需,它在指导我们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乃至具体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都会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由于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和高考的压力,教师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甚少,好在现在不少师范学校正在拟开设这些课程,随着教育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会不断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课程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谨。总之,要想获得课程化效果和高效课堂的效果,一定不要忘了研究和撰写好符合教育科学的教学目标。

摘要: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是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而评价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前并不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的甚至不写,即使写了也很不规范。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陈述了目前撰写教学目标普遍存在的问题,力图探讨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和准确叙写,为教师们提供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方法,从本质上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辟路径。

反思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篇4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 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用新课程的理念, 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1)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 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 初一数学 (下) 有一个关于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 并没有类似的例题, 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 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圆柱形的杯子, 一只杯子中盛满水, 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 (2) 充分利用教材, 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 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 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 (2)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 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 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 并请两名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 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 不再需要我的引导, 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尊重学生现状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试探 篇5

(一) 转变教学理念, 以新理念开新局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领会《课标》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如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根据这些认识, 在本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上, 笔者并没有急于进行新课的教学, 而是利用第一节数学课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给学生, 如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向他们介绍与小学阶段不太一样的数学课堂, 如告诉他们今后的数学课要准备一些学具, 材料, 课堂上动手操作很多, 许多的结论都要由同学们自己去亲身经历或与同伴合作交流, 得出自己的结论。老师的评价也不再是由考试分数定终身, 老师会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态度, 参与过程, 责任感, 合作精神, 创新意识, 手工制作等。

(二) 精心准备, 以新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按照《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 在每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下面以第一章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章内容是教改新增加的, 对于所有的新初一老师来说, 都是全新的。按照新的教学理念上好这一章的内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这章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 召开碰头会, 进行分工协作, 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大量的教学素材, 在消化参考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认真地制作教学课件, 课堂上图、文、声三者并茂,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 充分展示图形的现实模型, 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看出”图形。

比如在讲到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充分利用学校购买的学具向学生展示, 同时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立体实物, 拿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在讲到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时, 让学生按老师要求事先准备好学具, 课堂上亲自动手折叠观察, 做出正方体模型。在从不同方向上看这节课上做的模型后, 再来观察前面几节课学生做过的立方体模型。

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比如在讲到从不同方向看时, 以一首古诗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还有通过欣赏生活中物体的三视图图片, 如房屋结构的平面图等, 让学生感受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 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讲到截一个几何体时,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萝卜, 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截萝卜, 观察所得到的平面, 并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 突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初一年级试行了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 在成长记录袋中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教师、同学能及时发现闪光点, 如在成长记录袋中放进学生的单元测试题, 学生每一章节的反思, 学生的图案设计等。在上完第一章后布置利用多边形设计图案的作业, 平行班的学生比重点班的学生设计得还好, 使许多同学增强了信心。

总之,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总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提高教学的思想质量, 要从思想政治教学的角度出发, 使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 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思想, 勤奋学习, 克服困难, 处处体现为祖国为人民的动机与思想。其中, 提高思想质量是最重要的一环, 切不可小视。第二是数学的学习质量, 学习质量体现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解题方式认识、分析、理解、演算等方面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互相配合, 不断探索。

数学新课程教学漫谈 篇6

一、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新教材时, 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善于独立思考, 使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比如:我在教“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 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很多三角形, 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等, 然后提问:是否意味着只要有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呢?就让学生拿出事先已经准备好的小木棍, 第一组的木棍长分别为1, 2, 3, 4, 第二组的木棍长是2, 3, 4, 5, 第三组的木棍长分别是3, 4, 5, 6、第四组的木棍长分别是4, 5, 6, 7, 然后让同学们任取三根首尾相接, 看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第一组所取情况有 (1, 2, 3) 、 (1, 2, 4) 、 (1, 3, 4) 、 (2, 3, 4) 四种;第二组所取情况有 (2, 3, 4) 、 (2, 3, 5) 、 (2, 4, 5) 、 (3, 4, 5) 四种;第三组所取情况有 (3, 4, 5) 、 (3, 4, 6) 、 (3, 5, 6) 、 (4, 5, 6) 四种;第四组所取情况有 (4, 5, 6) 、 (4, 5, 7) 、 (4, 6, 7) 、 (5, 6, 7) 四种.通过学生实践可以看出:下方画有横线的才能围成三角形.由学生小组讨论说出所得到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其次,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而后抢答“如何用最简洁的方法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类问题.这样,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使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因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作出来的, 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新教材更注重师生的双边性

在教学新教材时要注意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交流互动同时, 还必须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织成整体, 以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我在教如何确定二次根式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时, 首先出一个较简单的二次根式, 例如姨18, 让同学们来求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大家都知道, 因为4=姨16<姨18<姨25=5, 所以姨18的值是一个比4大而比5小的数, 它的整数部分是4, 而小数部分是姨18-4 (这一点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太清楚, 老师有必要加以说明) , 在同学们弄懂之后, 就开始讲解例题.

例1已知姨28的整数部分是a, 小数部分是b, 求a2-b2的值.

通过师生讨论、探求并加以巩固的过程, 便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三、新教材更注重精选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 要注意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 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 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形成比较完全的数学知识, 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比如, 我在上“瓷砖的铺设”这一节时, 先布置学生去观察大街的人行道上、商场、和学校铺有瓷砖的地方, 看看它们是用哪些形状的瓷砖铺成的, 在铺设中具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部分地板草图, 看看谁画得又多又漂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并提高了他们的作图能力.

然后教师出示上图, 提出问题:这些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 整个地面或墙面为什么能没有一点空隙?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 最后总结出:铺设瓷砖不留空隙关键在于“相邻的几个多边形中, 有一个顶点的几个角它们的和都等于360度”.然后布置学生画出用等腰梯形铺满地面的两种不同方式的草图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让学生动手铺设) , 这样就把我们的学科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 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这一辩证过程.

四、新教材向教师提出了要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以说教为主 (由师向生的教, 自上而下的灌) 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 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共同探究, 在活动中学习, 强调体验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坚决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 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 在对话中发现学生的思想, 在对话中感受学生的感受, 在对话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其学习的内趋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新教材是新形势下的产物, 是适应时代发展而作出的重大调整, 不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其品德修养的过程.它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认知规律这一特点, 还体现了循循善诱的教育风格和学科的知识性、实用性,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 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要上好这一新课程, 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科的全面知识, 而且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使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理念融为一体.

上一篇:财富与幸福下一篇:会计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