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

2024-05-09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共12篇)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 篇1

在当今改革的浪潮中, 我们的教材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了一些新的调整与增减, 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更接近于生活实标.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课改后的教材呢?现根据新教材的几个特点, 粗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新教材时, 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善于独立思考, 使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比如:我在教“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 首先在黑板上画了很多三角形, 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等, 然后提问:是否意味着只要有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呢?就让学生拿出事先已经准备好的小木棍, 第一组的木棍长分别为1, 2, 3, 4, 第二组的木棍长是2, 3, 4, 5, 第三组的木棍长分别是3, 4, 5, 6、第四组的木棍长分别是4, 5, 6, 7, 然后让同学们任取三根首尾相接, 看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第一组所取情况有 (1, 2, 3) 、 (1, 2, 4) 、 (1, 3, 4) 、 (2, 3, 4) 四种;第二组所取情况有 (2, 3, 4) 、 (2, 3, 5) 、 (2, 4, 5) 、 (3, 4, 5) 四种;第三组所取情况有 (3, 4, 5) 、 (3, 4, 6) 、 (3, 5, 6) 、 (4, 5, 6) 四种;第四组所取情况有 (4, 5, 6) 、 (4, 5, 7) 、 (4, 6, 7) 、 (5, 6, 7) 四种.通过学生实践可以看出:下方画有横线的才能围成三角形.由学生小组讨论说出所得到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其次,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而后抢答“如何用最简洁的方法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类问题.这样,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使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因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作出来的, 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新教材更注重师生的双边性

在教学新教材时要注意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交流互动同时, 还必须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织成整体, 以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我在教如何确定二次根式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时, 首先出一个较简单的二次根式, 例如姨18, 让同学们来求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大家都知道, 因为4=姨16<姨18<姨25=5, 所以姨18的值是一个比4大而比5小的数, 它的整数部分是4, 而小数部分是姨18-4 (这一点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太清楚, 老师有必要加以说明) , 在同学们弄懂之后, 就开始讲解例题.

例1已知姨28的整数部分是a, 小数部分是b, 求a2-b2的值.

通过师生讨论、探求并加以巩固的过程, 便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三、新教材更注重精选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 要注意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 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 并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形成比较完全的数学知识, 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比如, 我在上“瓷砖的铺设”这一节时, 先布置学生去观察大街的人行道上、商场、和学校铺有瓷砖的地方, 看看它们是用哪些形状的瓷砖铺成的, 在铺设中具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部分地板草图, 看看谁画得又多又漂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并提高了他们的作图能力.

然后教师出示上图, 提出问题:这些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 整个地面或墙面为什么能没有一点空隙?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 最后总结出:铺设瓷砖不留空隙关键在于“相邻的几个多边形中, 有一个顶点的几个角它们的和都等于360度”.然后布置学生画出用等腰梯形铺满地面的两种不同方式的草图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让学生动手铺设) , 这样就把我们的学科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 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这一辩证过程.

四、新教材向教师提出了要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以说教为主 (由师向生的教, 自上而下的灌) 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 学生之间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共同探究, 在活动中学习, 强调体验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坚决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 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 在对话中发现学生的思想, 在对话中感受学生的感受, 在对话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其学习的内趋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新教材是新形势下的产物, 是适应时代发展而作出的重大调整, 不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其品德修养的过程.它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认知规律这一特点, 还体现了循循善诱的教育风格和学科的知识性、实用性,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 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要上好这一新课程, 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科的全面知识, 而且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 使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理念融为一体.

总之, 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就像我们每天吃菜一样, 要经常变换花样, 自己才有胃口.教师也要经常变换教法, 学生也才有学习兴趣.人们常说“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既注意知识方位的设计, 又注重学生能力思维的设想, 以学生为本, 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最佳方法.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 篇2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标准》基本理念的粗浅体会,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二)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注重学生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找到改进教学要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国培计划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李 娜 时间:2012-07-30 16:28:18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各位领导及专家的精彩讲演,认真观看了海西教育网专题培训平台初中数学的每一个视频课件,认真做好了笔记,并在网上与学员一起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自己无论在思想认识及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师业务素质及业务修养、新课程改革及教师的教学观等各方面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于改进我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推动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良好的育人观、健康的学生观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逐步使自己成为专业性的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有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将改变教师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体的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改变自己的育人观。第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二,教师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的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第三,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第四教师要成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论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使课程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要有一个健康的学生观,用发展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对待学生。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劳动者,学生是完整人格的人,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多姿多彩的,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成为与学生沟通感情的桥梁,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倾注对学生的爱心,批评、表扬总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才能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感情。爱是面对学生的全体,不论成绩的好坏、表现的优劣,教师的爱都应是平等而持久、博大而宽厚的。关于后进生,要认识到,有差别是客观的,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苛求学生都成为自己这一科的人才;先进和后进是相对的,成功的教育是使学生共同提高,在教学中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实行分层教学。我们要认真探讨转化后进生的规律和方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只要他们进步了,教育就成功了。

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尊重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和完整的学习数学的机会,应作好以下几点:

(1)尊重所有学生,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特长和需要进行相应教育。

(2)承认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给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平等机会,并能为每个学生寻找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不断向每个学生提出更高期望。

(3)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4)知道如何改变教学,以适应学生已有的技能和经验;知道如何树立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有助于智力发展,数学在未来生活中将起重要作用。

(5)善于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及时适当调整课程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6)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多尝试着去观察对比、实验操作、分析思考,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发展变化规律。

二、实施教育科研,搞好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们处于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问题,更有利于开展教育科研。脱离教学研究,对自身发展和教学发展都极其不利。

(1)认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只是教学,教育科研更不仅是专家们的“专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不能总是把别人的或原有的理论和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认识。

(3)重视问题解决与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及时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能在变迁与复杂的教育教学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行动策略和方案。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执着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6)要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努力学习基础理论,借鉴先进经验,克服自身不足和各方面压力,执着追求教育教学新境界。

(7)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研究和校本研究,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通过结题鉴定或在县级以上会议交流、报刊发表。

三、不断探讨数学教学理论方法,使数学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

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个人主义及封闭式教学模式,有意识的调动和利用各种条件和信息,应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1)我们要有 谦虚的合作态度,积极使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最大程度争取他们对教学的支持;积极与其他同事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有效协调人际关系和与他人沟通。除了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要与领导、同事、校外的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员保持适当沟通合作。承认家庭和社会的参与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创设不同的、开放的环境让家庭和社会成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同事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情,合作设计教学程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使各学科、各年级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相互讨论、定期检查、评价课程等方式,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价值。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认真选择和设计教学材料,充分开发相关的人力、物力、自然等资源,使用先进技术等途径,有力提高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知道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大力开发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相光盘、数学家故事、教学案例及专家讲课等社会智力资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把计算器作为发展学生数学理解力的一种探索工具,积极提倡采用最新技术成果;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学生操作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技术获得有用信息并与他人广泛交流。

强化科技意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学会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的先进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不断的反思、学习,发展完善,经常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紧跟数学发展的最新形势,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改进教学实践,使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并向高层次发展。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小结,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模式,努力完善数学教学。

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把成果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断吸收、筛选符合学生需要的观念和方法。

设计和使用各种方法,定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应、分析考试结果、观摩同行教学等手段,认真检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自我检查中修正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顺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灵活的数学应用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而新的教学模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及学 生的自主创新、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两者各有利弊,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是现代教学模式发 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不存在惟一正确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 模式的互补融合。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有多种,一般较常用的有:讲解——传授、自学——辅导、引导——发现法等几种类型,要力求使数学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发展趋势。

正确数学思维方式是对数学规律本质的认识,作为数学这门学科,应在建立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注意数学逻辑思维,注重知识的基本点、连接点、关键点和生长点,把数学基本知识和思想构成统一整体,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内动力。在整个数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发现过程和思维探求过程,在教学中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指导。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已日趋重要,教学中要 发展学生把数学应用作为自己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途径的能力。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调查、探索并发现各种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培养论证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毅力,创造和使用数学模式,将问题系统化,相互证明和交流结论等方面,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道一般概念和推理方法对使用数学工具的重要意义,利用对数学中各种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广知识,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他们自己的数学方法。

(2)从巧妙的活动和实例开始,通过各种任务把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数学概念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经验和数学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3)注重在各种非正式的推理中使用数学模式,并强调其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之基础的重要性。使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发展推理能力。

(4)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听讲、反应询问、互相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学习任务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有助于他们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5)鼓励学生调查、合作、交流,以促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6)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把培养学生能力的多种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让学生解决问题、交流推理过程、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3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1.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1.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反思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篇4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 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用新课程的理念, 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1)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 是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例如, 初一数学 (下) 有一个关于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 并没有类似的例题, 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 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圆柱形的杯子, 一只杯子中盛满水, 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 (2) 充分利用教材, 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 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 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 (2)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 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 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 并请两名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 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 不再需要我的引导, 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尊重学生现状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 篇5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都市谢桥中学

程正龙

摘要:数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还指出:“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时代,这样的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而人才来源教育。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而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实际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愉悦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主体.,在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事实证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有利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设法在课堂中创设愉悦的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可因课灵活设计,如运用“回答问题接力比赛”、“速算比赛”、“读背法则定义”、“默写公式比赛”、“学生提问,学生解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即使一节数学终了,学生仍不觉疲劳,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教师激励学生自主设计、讨论交流。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矛盾和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转向活跃状态,这时正是教师教给知识的最好时机,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其他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科学素质。

自主设计、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自主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志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1)在掌握知识方面,更有助于对相关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2)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探索的过程、自主设计的创新以及成功的喜悦始终相随;(3)在培养学生科学品质方面效果明显。(4)有助于发挥自身潜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自主设计的方案的研究、总结,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以及更大的创新热情,在学习中重视了知识的影响和作用,体现了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同时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经过思考提出问题,以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难度太大的问题会使得学生很难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难度太小的问题会因为缺乏思维而令学生丧失兴趣.只有恰如其分的问题才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愉快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约厚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愤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2、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的提出问题,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3、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数学教科书出现的公式、概念、性质、法则等,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达到培养各种能力。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三个角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是180度。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并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也是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学生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教师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学生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屡屡失败,听不懂课,题不会做,学生便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高低,兴趣差异等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做到欲高先低,欲快先慢,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多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对数学重新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5、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如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学习方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确如其份的评价。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确如其份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但不宜教学中千篇一律的使用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来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总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教师既教给学生有关的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使他们学会如何动手动脑,如何搜集并加工信息,在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思想应在我们对新课标的落实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 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实验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育展望》

浅析初中式 数学新课程新理念 篇6

一、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是智慧的指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二、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

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需求,兼顾个人将来实用,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学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校运动会上两学生争夺1500米长跑比赛冠亚军的情节,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学到“百分数”一节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对五芳斋早点与小吃店价格作比较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96%的学生参加了社会调查的全过程,88%的学生写出了小论文。学生论文的内容广泛,也比较深刻,是老师远远没有想到的,其中涉及到物价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卫生问题、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查阅了各种资料,积极交流,互帮互助,百分数的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得到了有效强化,而最主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能促进学生的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 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有调查反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了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学生则完全放弃了学数学。这就是以往所说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了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人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五、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宏扬爱国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知识、每一个背景材料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料,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欲望,培养数学的审美观等诸多方面,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德育渗透体系。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7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 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用新课程的理念, 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 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 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 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 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 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 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 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 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 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 并请两名学生演示.再让其他学生仿照比身高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 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 不再需要我的引导, 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尊重学生现状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

新阶段催生了教育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明确了课堂讲解新要求, 新要求提出了方式方法新策略。 以往教学理念下, 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究其原因之一, 是由于教者所采取的实施手段, 不能遵循现有教学规律, 不能按照教学实施原则, 不能呈现教学显著特性。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没有处于科学合理的位置, 师生没有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 素质教育态势下的初中阶段数学工作者需要选择和践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体现教学的内在本质、展示二者的根本作用, 而形成的新型方式, 推动学教协调发展, 学讲活动持续推进, 教学合一、教学互赢目标成为现实。 我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选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一、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双向互动特性, 利于双边沟通交流

教育运动发展学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充满了运动发展的特点, 其中包含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刻互动、深入探讨、强烈碰撞等双边实施环节和因素。 一切教学方式的设置和运用, 其目标和意图都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师生之间深入高效的互动和发展。 因此, 教师开展知识点讲解或者问题讲授等不同实践活动中, 选择和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时, 要紧扣住教学活动的双向双边特点, 设置的教学方式要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讨论和辩论, 从而让师生能够更深入地认知和理解知识点要义和解题思路策略。 如“二次根式的除法”第一课时新知讲解环节, 教师采用动手操作为主要手段探究性教学策略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等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讲解商的算术平方根, 展示其数学形式:。

生:观察商的算术平方根所具有的特征, 并指出其内涵意义, 指出其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本质内涵, 就是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师:组织学生讨论, 商的算术平方根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讨论, 指出a≥0, b>0。

师:组织讨论为什么b>0?

生:通过讨论明确, 因为b=0时分母为0, 没有意义。

点评: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商的算术平方根, 在讨论和分析的双向过程中, 学习了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内涵意义, 同时也有获得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的结论, 并能进行有效展示。

在上述讲解进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群体深入学习和研析, 在深入讨论和相互交流中, 将自己对新知内容的认知观点进行了表达和展示, 让学生进行了有效训练。

二、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时代发展特性, 利于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科技发展成果应该助推学校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实效。 现代社会下的学科教育, 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器材开展课堂教学, 已成为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 课堂是现代教学器材的使用主阵地, 学科教学的时代特性和发展特点,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是其重要一面。 教师实施教学新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 将电脑、电视、课程软件、电子产品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抽象、复杂、深刻的数学学科知识或问题案例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 便于初中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解中, 该节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讲清讲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内容, 同时也是初中生认知掌握的一个难点, 加之函数图像和性质内涵和外延较复杂和丰富, 需要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教材的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等特性, 开展有效深入的讲解和指导。 教师在其具体讲解过程中, 借助现代化教学多媒体器材, 将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工具运用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讲授过程中, 通过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软件, 运用投影仪将准备好的图形符号其他相关内容逐步投射在电子白板上, 再通过批注、覆盖、拖拉、标识等手段, 将一次函数的图像运动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初中生面前, 让初中生对其图像特点及性质内容有直观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为初中生有效探究一次函数案例问题提供认知基础。

三、数学教学新方式应体现课标核心要义, 利于学生发展进步

锤炼参与对象的技能、素养、品质, 是新课改的重要核心要义, 同时也是新阶段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 都为了达到发展和提升学习对象能力和素养这一目标。 因此, 教者在使用新方式手段时, 应贯彻落实锤炼和提升参与主体的探知技能和解析能力, 把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使得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与锤炼学生的技能过程同步实施、同向进步, 不能走形式主义路线, 为了追求所谓的新课标、新要求而实施新方式, 为了达到所谓的新要求而开展新手段, 应将新方式的使用建立在促进他们良好数学技能、优秀品质形成的基础上。

总之, 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 要与时俱进, 学习借鉴, 多用“拿来主义”思想, 选用更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手段, 实施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推动学与教科学、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朝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究例谈[J].内蒙古教育, 2007.02.

[2]熊士荣, 肖小明, 苟娇娇.科学探究学习教学实施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新课程初中数学新授课的设计 篇9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故事化设计课例:情景描述

(出示课题) 18.1勾股定理 (2) .

活动:探究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古代笑话一则:“有一个人拿一根杆子进城, 横着拿, 不能进, 竖着拿, 也不能进, 干脆将其折断, 才解决了问题.聪明的你如果遇到此事, 会作怎样处理?”

没等我把故事讲完, 学生已叫嚷开了:“听过了听过了.”这时已有人拿起笔杆演示了.我也趁热打铁, 继续说道:“同时同地有一个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他拿着一块长3米, 宽0.8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发现横拿竖拿都不能进, 于是问守城人, 得知那个长方形门框的尺寸是长2米, 宽1米.他略思片刻, 很快进城了.你知道他的秘诀吗?”

一听飞越时空的现代人, 学生热情高涨.二 (4) 班葛志强拿起作业本当木板顶在头上, 蔡涛涛说斜着进, 王波正操起大笔演示了…

“第二天, 他又拿着一块长3米, 宽1.5米的薄木板进城, 他有点犯愁了.依你看能进吗?”

生:“能进能进”“一样的”“但不要平拿”“不要竖拿”…

“真聪明!”

我又接下来说道:“出城时, 他从城里带来了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铝板, 这回他先拿出计算器, 计算了一会儿.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李康生同学:“用勾股定理;”

项云云同学:“12+22=5, 哦姨5=2.236;”

许美霞同学:“2.236>2.2, 能进.”

激烈讨论中, 一向文静的李玲萍举手了, 并轻声说:“老师, 让我板演试试看, 32+2.22=13.84, 姨13.84约等于3.72.”这一下我被震住了, 难道这么热烈的气氛全是假象!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何帮强叹气了:“哎呀, 你怎么计算铝板的最长处, 应该计算门框的最长处多少.”

许美霞更进一步:“要是门框的最长处比铝板的最窄处大, 这样就够铝板进出了.”

李玲萍重新举起了手, 说:“老师我明白了, 让我重新板演吧.”

顿时, 气氛又活跃起来, 我就势将其板演完善.

我接着说:“拿到家后, 儿子见他满头大汗, 帮其斜靠在竖直的墙AO上, 这时AO距离为2.5米.好奇的儿子问道:‘铝板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聪明的你能帮他解决吗?”

“经过勾股定理:a2+b2=c2的变形, 果然能解答.儿子兴高采烈, 为了考考儿子, 他将铝板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至C, 问道:‘儿子, 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同学们不妨也一起来算算, 底端滑动的距离取近似值,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引导.”

没想到平时只考个30多分的王亚辉也兴趣高昂:“这不就用公式计算出OC, 再将OC–OB吗.”居然一气呵成, 我觉得好轻松.然后我面向学生:“同学们, 故事到此结束, 你能否总结一下故事中蕴含的数字思想方法.”这时班长许魁魁刷地站起来:“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蕴含了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伴随着铃声和掌声, 开心课堂在我意犹未尽的心情下结束了.

课例引入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 先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 然后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的发现过程.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先.立足于让学生先看, 先想, 先说,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新授课的生活化设计

课例:活动1:图形移动

师:[播放图片]

问题 (1) 仔细观察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从数学的角度思考,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因为是平移得到的.

师:同学们预习得不错.

(2) 你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生:会.

(3) 你能否想象出是怎样绘制的?

教室内一片哑然.

总之, 瑕不掩瑜, 课例中已注入了先进的课改新理念, 教学中始终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意识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学生也就真正地“快乐学数学, 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 篇10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之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一)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二) 利用“做一做”,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 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教师追求讲深讲透, 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学得苦, 教师也教得苦, 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 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 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 “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 指导学生利用纸片、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三) 利用“想一想”,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 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 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教材安排的“想一想”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为课堂营造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四) 利用“试一试”,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做”出来的, 不是“教”出来的.新教材安排“试一试”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 动手操作, 动口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有目标地探索和高度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是形成其良好认知结构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而更应关注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其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才有可能改革创新出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教师富有创造力, 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学习, 自主地钻研探索教学规律, 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钻研;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 师生共同参与, 相互作用, 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激发出创造的灵感.

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 篇11

1、新课程更注重探索

学习方法的转变是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常常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索出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抓住了探索这个龙头,也就掌握了新课程的特征。而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心智、操作、情感等方面的参与,包括尝试操作、想象归纳、抽象概括等。学生正是在探索实践中学会了创造,所以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如:在八年级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1册第四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变化?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一开始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得到多边形内角和,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够全面,于是同学们就以六边形为例,经过反复探索、比较发现有许多途径,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

(1)从一个顶点出发作六边形的对角线,将六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六边形的内角和是:4×180=720。

(2)从六边形内部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六边形各顶点,分成六个三角形,其中多了一个周角,所以六边形的内角和为:6×180 -360=720。

(3)从六边形任意一边E的一点出发,构成5个三角形,但多了一个平角。所以六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180°=720°

以上三种情况是不是对任何多边形都成立呢?同学们继续探索发现,对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都成立。

综t所述,对任意n边形,当n大于3时,第(1)种情况下.n边形内角和为:(n-2)×180°;第(2)种情况下,n边形内角和为:n×180°-360°=(n-2)×180°;第(3)种情况下n边形内角和为:(n-1)×180 -180 =(n-2)×180°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2、新课程突出开放

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的开放性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把学生从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为数学应用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如在七年级数学实验教材1册第三章中,搭一个正方形需要四根火柴棍,搭两个正方形需要七根火柴棍,搭三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棍……,如果搭x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棍?请展示你的方法。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构图标准,具有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展开自己的想象翅膀,按照自己的原则搭成不同位最的正方形图案,并尽可能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如课本E限制了位置关系,在定位后,学生可以体会到符号表示规律,数与形的对应的作用,认识到字母能表示什么?

3、新课程选材亲切有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审美需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这是新课程问题表现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七年级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下册第204页以图的形式表示小东上衣的数字,小亮上衣的字母和根据汽车车牌在水中的倒影,能否确定该车的牌照号码等。这两个看是似平常的例子,使学生在运用轴对称原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与有趣。

4、新课程内容注重紧扣生活

利用所学的知识的结论与方法,对生活中某些做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使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好数学可以更好的解决身边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如七年级数学下册中“住房铺地问题”,这家住房的主人打算把卧室以外的部分都铺卜地砖,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地砖?如果某种地砖的价格是a元平方米,那么购买所需的地砖至少需要多少元?

又如八年级数学上册中“选择哪种收费更合适”。某电信公司手机有两种收费标准,A类收费标准如下:不管通话时问多长,每部手机每月必须缴月租费50元,另外,每通话1分钟缴费0.4元。

B类收费标准如下:没有月租费,但每通话一分钟收费0.6元。

(1)若每月平均通话时间为300分钟,你选择哪类收费方式?

(2)每月通话多长时间时,按A、B两类收费标准缴费,所缴话费相等?

5、针对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所以,“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下,应将其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做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初探 篇12

一、新教材给我的几点启示

第一点启示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 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教无定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第二点启示是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 而是创新。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学生的参与面;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课程改革实验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应该说这些思考, 或者说困惑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这些思考和困惑正是实验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教师的主要困惑在哪里?一是有的教师无节制的自主合作学习。“自主”不是“自流”, “合作”不是“合坐”, 不是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现在的“放鸭子”。二是有的教师无限度的学科整合。学科整合要根据教学内容, 凸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等。反之, 贪多求全, 四面出击, 使教学目标缺乏重点, 失去亮点。这样, 使课变得“不伦不类”, 或者说课上得“漂浮”。三是有的教师无限制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媒体的运用应为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一种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的效果。四是有的教师无目的的融合“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 是可以量化的, 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有的教师把三者割裂开来, 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 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三个目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突出某一目标, 忽略某一目标, 没有有机的融合三个维度。

第三点启示是新教材, 课文的篇幅增加了很多, 阅读量大, 课文的信息量也随着话题内容的多样化而不断加深扩大, 涉及语言知识也较多。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选材料。教师可以密切地联系教材,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课文,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调动各种感官, 做到动手, 动口, 动脑。熟读, 背诵, 复述都是一些训练学生阅读的好方法。但如果只是把课文作为一篇语言材料来对待, 把阅读过程看作语言文字或言语的学习过程, 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还大大加深了学生的负担。除此之外, 要求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保证一定的英语阅读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英语文章读多了, 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至关重要。

二、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精心组织, 甚至对某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怎么引导, 怎么分析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 有所考虑。另外,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教师首先出示两三个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概括性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通过快速阅读, 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对阅读材料的浏览, 既初步了解了材料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理解力, 又能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 提出能让学生通过略读就能快速在语篇中找到明显答案的连贯的问题, 帮助他们综观全文, 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 训练学生整体理解的技能;或者提出一些推断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精读领会语篇的细节, 根据问题迅速定位, 在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判断、推测, 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最后, 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创造性思维。问题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上, 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采用小组讨论, 采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文中的重难点。瓶颈处教师可以适时加以点拨、补充。在此过程中老师要一改过去“演员”的角色, 而要变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导演”, 引导他们去开启知识的大门。最后, 视学生理解情况做不同的要求, 可以是模仿性跟读, 也可以是学生集体朗读或分组阅读, 或个体练读。这是阅读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 才能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音和语调, 逐步形成英语语感。在学生可以编写简单的对话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给他们在训练难度上进行“升级”:即把训练素材打乱, 让他们进行“自助编”, 开展学生小组集体活动, 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编写或制作任务, 并进行作品展示, 这样就打破了原有的框框, 使知识的运用更为灵活。真正做到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 精心备课, 设计教学方案, 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难度适当。.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各个感觉器官的作用。突出新教材的趣味性。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英语就显得积极、主动, 但是学习英语并不能凭一时兴趣, 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唱英语歌”、“单词接龙”、“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这样既巩固了教学内容,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上一篇:铁路建设工程管理下一篇:留置双腔静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