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共12篇)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1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内涵和依据
1.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内涵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教学新策略,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新探索。它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分层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它是解决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而不是贴标签式一成不变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四个方面[1]。
2.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即因材施教。早在2 000多年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查漏补缺,促进各类学生的正常发展。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的基础理论。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思想,他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因此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通过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或者“最佳教学区”,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教学就是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有现有水平的差异,也有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4)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当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以采用个别教学为最好,这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当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材料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易做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导;优生做难题,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而又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这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
二、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于课堂教学,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学生接触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建立起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探索自然科学的开门钥匙。分层递进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这种分层方式有多种,例如分层走班、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等等)来分别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够适合并满足于每个阶段的学生。因此,分层递进教学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现有条件下有助于初中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内涵之一。这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策略,调整并弥补了班级授课教学方式的不足。例如,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中实施的目标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层次班级、学习内容等,从而可以使学习活动的进行充满动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下的学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智育等方面的发展,尤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个性和共性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因此而大幅提高。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在相同时间里对同质学生的教学效率比对异质学生的会有所提高。这里的同质学生是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在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异质学生则是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2.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促进或只能促进部分学生发展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2]。在班级授课中,尊重学生差异和因材施教遭遇严重挑战,这里更多是把目光放在整体上,促进了部分学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其他学生。由于学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所以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对此做出调整。在分层递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潜在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样便于教师把教学难度确定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有效地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能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参照。教师的“导”只有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表现出真正的意义,而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性地位作用。分层递进教学的中“教”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互应,这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尊重。
4.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要求也就相对偏高,教师需要根据每次的调整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激励和提升的过程。
三、分层递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问题”
分层递进教学中首先的关注点是“分层”。到底怎么分层合理是做好分层递进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分层递进教学和班级授课的主要不同之处。现在大多数学校是根据主要学科考试成绩把学生简单地分成A班、B班和C班。再分别提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这样的分层是静态的、单一的、固守的,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潜力,易出现“贴标签”现象。因此,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前,应该充分做好分层策略。
2.分层递进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分配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由于把学生分成了A班、B班、C班等层级,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的分配也就成为相关问题。A班学生整体素质、成绩偏高,教学目标也和其他班级不尽相同,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是很容易把学校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教师分到A班,而B班、C班的教师相对薄弱。长时间下去,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3.分层递进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
分层递进教学是要争取实现“让优等生(A类)吃饱,让中等生(B类)吃好,让后进生(C类)吃了”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局面,那么就需要对各个层级的学生分别教授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这样一来,低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对于其他两层来说是偏低的,即使满足了“吃了 ”的愿望,但是“吃了”之后的效果是如何呢?C班的学生能否有提升到A班的可能呢?
4.分层递进教学的动态管理
分层递进教学不仅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如果管理者还是按照以往的范式进行管理,是和分层递进教学不相符的。所以管理者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制订出相应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要随着分层递进教学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调整。
5.分层递进教学的方向把握
我国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中学开展分层教学是瞄准升学的。初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较多的学生升入当地的名牌高中,高中分层教学的内容就更加丰富, 不同学科都有瞄准名牌、重点与普通院校而分别举办的培优、提高和补差的分层补课等[3]。因此,国内基础教育受高考的影响还是无处不在的, 各中学实行的分层教学完全是瞄准高考的分层招生规律, 较多地考虑学校本身的前景。所以,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时,要把握好分层递进教学的真正内涵,不能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
四、分层递进教学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1.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及家长的压力和忧虑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是很大的。A类班级是所谓的尖子生班级,班级里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更是比同年级其他两类班级高出很多,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隐形压力,使学生偏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能保证不会被淘汰。而C类班级的学生整体成绩偏差,类似的学生被分到一个班级,首先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是差生。他们除了学习压力外,心理承受了来自自尊、自信心等方面更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期,对于分层递进教学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沟通,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与此同时,家长也承受了比以前更多的忧虑,特别是C类班级学生的家长。甄尼·奥克斯在著作《跟上:学校是如何安排不平等的》一书中,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了分在低层班级的学生所处的劣势,他认为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精英主义做法。“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层并不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
2.分层递进教学中低层学生任课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难免有一部分教师要分到低层班级任教。低层班级对教师的挑战性相对较小,并且受到的瞩目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比高层班级的任课教师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类班级的教师积极性。
3.分层递进教学中两极分化的趋势明显
分层递进教学把学生分为A类班级、B类班级和C类班级,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成绩分层。分层以后,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尖子生班级的学生是朝着“吃饱”的方向发展,低层班级的学生却是向着“吃了”的方向迈步,截然不同的两个理念很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优的会越来越好;差的可能只徘徊于基础知识领域,很难有大的飞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两极分化趋势。
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新探索、新模式,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由原有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整合而成。根据分层递进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同时在分层递进教学中要注意提前做好分层策略,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做好方向把握并进行动态管理,消除分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利于每个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
参考文献
[1]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29-32.
[2]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3):46-47.
[3]王慧兴.中日两国中学分层教学的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3(5):13.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2
(二)实验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初级中学、中心学校:
为了提高我县初中《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的推进《科学》新课程的实施,经研究决定组织参加杭州市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实验教学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地点和时间:富阳市永兴中学(金桥路300号)。
12月25日上午8:15开始,26日下午结束
二、报到地点和时间::富阳市富春山庄(新疆杭州疗养院)花坞北路6号。
12月24日下午3:30——5:00报到,交通指南:见交通示意图。
三、杭州市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同时合并举行。
四、参加人员:各校派1~2名骨干教师参加(自行前往)。
五、本次活动不收会务费,其余费用回单位报销(淳安.建德.桐庐三地的教师住宿费由会议承担)
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 2008年12月6日
附: 富阳市富春山庄(新疆杭州疗养院)总台电话:63130199。
富阳市永兴学校教务处电话:63377586。
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范先团老师电话:63345298。
交通示意图:
1.途径杭的老师可乘:杭州东站;杭州钱江小商品市场;清泰立交桥(城站);龙翔桥(514路)→富阳;到达富阳乘市公交(1元票价)至花坞桥。或乘富阳出租车至富春山庄(票价6~10元)。
2.自驾车:杭州→转塘→中村→320国道→迎宾路→大桥路→花坞桥→党校方向。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策略研究
一、科学课程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
从世界各国的中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上来看,其对于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在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课程所体现出来的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其创新创造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课程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要求在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把握,作为该课程的授课老师一定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要重要情景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具体模式的创新创造,营造适合中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目前科学课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各级初级中学都加大了对于科学课程的资源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尝试了教育领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对于科学课程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加大了再培训的工作力度。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起来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科学课程的特点内涵及其相应要求的有效解读和把握,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认识和作用定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大于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定位相对来说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相对较低。第二,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情景式教学与科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结合,使得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科学课程相应情景的创设不能有效地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目前初中科学课程的情景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手段,所以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三,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充分理解和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方案模式等的研究,使得科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方案的开发相对不足。
三、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科学课程教学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科学课程的课程要求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科学课程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首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重新认识自己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传授型向促进学生发展型方向转变。科学课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自然知识和客观世界规律的讲解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的成长作为基本出发点。第二,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抽象的科学问题和知识以学生可以具体感性感知的场合和情景来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情景式教学被认为是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第三,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按照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探索精神的基本要求,把探究式教学应用到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的初步观察理解来探究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其充分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和意向特点。
本文分析了目前初中科學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发展状况,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具体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提高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转变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发展促进型的转变,加大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创设恰当的科学课程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面规划和设计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方案,以利于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和思维的成长。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初中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主要方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险峰,李丽. 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性支持[J]. 中国教育学刊,2005(02)
[2] 李统一.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从首届“未来杯”科学教育论文说起[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 于海波,孟昭辉. 科学史教育价值的文化解读[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8)
初中科学课程情境教学浅谈 篇4
一、情境设置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 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 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原因。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越浓, 注意力就越集中, 求知欲也就越强, 学习效果也将会随之提高。由于初中学生尚缺乏自主控制能力, 对于科学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兴趣, 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而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物理教学情境,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 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使之发生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在声音传播的教学中, 为使学生理解怎样区分声音,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甲、乙、丙三个同学带上面具一人唱一段歌, 然后让学生辨认哪一段是甲唱的, 哪一段是乙唱的, 哪一段是丙唱的。由于这样的活动设置, 能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在活动中会感到很轻松, 会对课堂的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觉得学习很有意义, 使教师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2. 情境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解决这些物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情景创设展现在学生面前,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物理来解决。而科学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中心, 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在导体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教学中,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一组发一节电池、一只小灯泡, 以及不同粗细、长短、材料的导线, 让学生连接电路, 使小灯泡发亮。学生发现, 用不同的导线连接时, 小灯炮的亮度并不相同。由此获得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导线连接入时, 灯泡的亮暗会有不同?学生会产生一种求知欲望。再通过教师引导, 就能将它转化为科学探究的问题。
3. 情境教学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情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交流和实践性较强, 例如分组探究的方式, 都是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通过创设科学教学情境, 能引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 亲自动手、动脑, 亲自观察、记录、操作、整理、讨论、分析,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亲身体验, 获得直接经验, 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 如何用物理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取得科学知识, 发展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4. 情境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思维理论,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长时间记忆来实现的。教师的讲课, 语言稍纵即逝, 学生听课往往形成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如果在听课的同时, 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的物理情景, 通过情景形成的鲜明形象就可以实现长时记忆。教学中把记忆内容与物理情景相结合, 以情景作为记忆载体, 就是在发挥形象记忆的作用,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以学生熟知的事物增强其记忆。如通过“坐沙发比坐椅子舒服”的讲解, 使学生理解“压力和压强”。通过“寒冷的冬天, 为什么玻璃室内一侧有哈气”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理解“液化”的知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是大家很熟悉的, 已经形成记忆的, 通过已经形成记忆的概念, 结合新知识分析, 能使学生很快掌握。
二、在初中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科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科学源于生活, 从生活走向科学, 从科学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经验, 创造生活情境, 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 以科学原始现象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重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平台, 架设一座联系“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关于“浮力”的原理, 生活中的表面现象形成的经验, 常会使学生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实验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
(1) 用弹簧称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 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称示数, 并提问说明什么?
(2) 用弹簧称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 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称示数变化, 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 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
(3) 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称示数有何不同?
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 但又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或与常规生活经验相悖, 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 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 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认知矛盾, 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
2. 创设纠错情境, 加深学习印象
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是加深学习认识, 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当学生出错时, 教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 一过就忘, 一用就错。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一些错误, 激发学生自己去怀疑、去探究、去发现, 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 在一些电路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没有基础, 如果平铺直叙, 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进行演示实验, 先引发学生的自主思维, 特别是要引出其理解中的错误, 然后通过实验证明正确的结论。
步骤一, 提出问题:出示电路图。图1:一小灯泡与一节干电池串联成一简单的闭合电路。图2:将同一小灯泡接在两节并联的电池串联, 构成简单的闭合电路。提问:“哪一个电路的灯炮亮?”
学生根据经验, 大都回答图2的亮。这时教师先不纠正错误。再做另一个实验。
步骤二:接通电路, 通电实验。结果显示两个电路图的灯炮是一样亮的。学生显示很好奇。
由于这个电路牵涉到电压、电阻、电流、串联、并联等多个概念。学生虽然记住了概念, 但很难消化。本案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导入相关理论, 学生较容易理解。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灵活分析, 可再以相关原理提出以下问题。
步骤三:提问:“这里有40W和100W的两个灯泡, 同时串联接入一个220V电源的交流电路, 哪个亮些?”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 几乎都会作出100W灯泡比40W亮的结论。此时教师也不应指出错误。
步骤四:教师再当场做演示实验, 结果显示40W的灯炮比100W的更亮。学生此时显得很惊讶。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
步骤五:教师解释电路原理, 并导入课文知识。
学生由理解错误, 到认识错误, 再到惊奇与困惑, 最后由困惑产生了急于求解的心理。这是教师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不协调的必然反应, 于是学生定会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解,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深化思维模式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对一些奇异的现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思维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 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 进行独立思考, 思维模式不断深化。而递进情境应用于授课过程, 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讲授知识的过程, 使学生掌握概念, 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学设计中, 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教学中, 可通过创设以下系列情境为学生提出合理假设建立基础。
情境1:用多媒体演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航行;
情境2:实验演示:小铁钉沉入水底, 而较重的铁盒却能漂浮在水面;
情境3:取一杯清水, 一杯盐水, 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下沉, 放入盐水中漂浮。
在情境启发下, 提出问题:浮力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与实验现象提出以下多种猜想:
猜想1: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2: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4: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5: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6:可能跟液体的温度有关;
猜想7:可能跟物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有关。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对上述猜想进行筛选、排除、归并。把不合理的排除, 把相似的合并,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 将最后的决定因素归结为可能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上来。通过递进的方式, 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 对浮力的认识就更为明确, 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就更加牢固了。
三、结束语
科学中蕴含各种智慧和技能。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创设情境,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 引导学生去体验, 去探究, 引导学生多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最终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知识,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敖再昌.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作用[J].物理教学探讨, 2007, 8
[2]郑柏红.初中《科学》学习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J].教学月刊, 2007, 2
初中化学新课程与科学研究论文 篇5
摘要:
真理的获得不是靠听来的,而是通过反复的探究得到的。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真理”,缺少科学的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差。本文作者就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实现有效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
一、借助微课,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纷纷兴起,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在参与课改活动中也纷纷尝试了一些多样的教学形式。但是就初中化学来说,由于面临毕业班中考升学的压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问题。验证性实验居多,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实验少,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严重。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较少得到锻炼和培养,而这种情形显然与我国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驰,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同学来说,除了理论学习,他们往往对于实验抱有极大兴趣。但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当班级人数较多时,演示实验不能保证所有的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在进行一些有毒、污染、危险的实验时,可能面临不可预测的后果;一些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实验,可能处理不慎就很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在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强调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先撤离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可能使试管炸裂,由此导致的有些化学实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
笔者巧妙变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笔者制作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微课实验中,我就模拟了错误操作导致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都采取的是理论介绍的方式,而在相关专业制作实验软件的帮助下,笔者制作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微课实验能帮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该实验过程,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挑选合适的实验素材进行微课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清楚有效的观察实验现象,又能避免可能的危险或实验失败的出现,导致无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问题。
任何科学探究都是来源于对于某一问题的不断的追问,没有一个较好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很难激发起学生心底里埋藏的探究的欲望。那么,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那些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困惑,通过解答这一存在的问题能够获得乐趣和知识的问题,如此才能进一步营造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快速地进入一种探究的状态。比如,在教学“酸及其性质”这一节时,笔者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长期烧水的铝壶内壁会生成一层水垢,有生活经验的人会将醋倒入其中,去清除水水垢,为什么平常吃的醋,能够被用来除水垢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将教学与日常生活生活联系了起来,通过熟悉的事物向学生提出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课堂氛围。
科学探究能不能有效开展,学生探究的认不认真,能不能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与课堂气氛的好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研究表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人的思维能达到最活跃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应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始终是在一种刻板、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一定的人数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这样一来,人人都能够就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教学中来,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得到了加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科学探究为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多探究的机会,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总而言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在初中化学课堂体现科学探究,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以上笔者所言不过尔尔,还望诸位教师能够不断探索、不遗余力,使初中化学课堂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12)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6
摘 要:文章在探讨STEM整合教育的可借鉴性基础上,探究在现有条件下开展STEM优化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模式,以重庆一中初中科技课作为实践平台,对“伪全息3D投影制作”个案进行分析。为有效融合STEM课程理念,该案例尝试以5-E教学模式,即参与、探究、解释、详细说明、评价5个阶段开展教学,希望能获得更多同行的建议指导。
关键词:STEM;5-E教学模式;伪全息3D投影;科技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35-05
一、STEM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STEM源于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是以基于问题学习、基于项目学习、基于工程设计等方式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融合的教育。
其本质是在多个独立的学科中建立一个桥梁,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引导学生重新思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内涵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把学习的零碎知识变成相互联系、完整统一的系统。毕竟,学生最终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被视为STEM教育的开端。2015年12月奧巴马政府正式颁布了STEM教育法案,从教师培训、社会协助、校内外相结合等角度详细规划了STEM教育的新动向。[1]
STEM教育在美国的蓬勃发展,究其原因,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影响深远,实用主义哲学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更重视学习者的实际经验,这些都是STEM教育的重点。
那么,STEM教育引入我国能否成功呢?有学者认为,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能够让学生体验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尽快借鉴。[2]也有学者仍坚持我国应注重学科分科,含蓄表达了对“整合”的异。[3]有学者更直接地表示我国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远没达到1996 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水平,现在大规模引入将欲速则不达。[4]
单凭几家争论决定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走势未免失之粗疏。适用与否以及如何应用还须用事实说话。
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项改革目标备受瞩目,其中目标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目标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项目标与STEM 课程强调要将过程和方法置于复合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于STEM教育在国外仍处于发展阶段,照搬经验或全盘引进我国易引起“水土不服”,也有貌似结合我国实际的创新应用。如有的学校以单独的学科形式呈现的STEM教育,将每一个学科作为独立的课程教授,学科之间只有一点或没有融合,这显然违背了STEM教育的初衷。
以STEM学科结合类型和重点学科为分类维度,Margaret Honey等人的研究团队将STEM整合项目分为以下几类:(1)教授STEM学科中的每一门,同时更强调四门中的一门或两门学科,如SteM、sTEm;(2)将一门学科融入另外三门学科展开教学,例如工程学科能融入科学、技术和数学学科。就像是E-S、E-T、E-M;(3)四门学科相互融合。[5]
探讨 STEM 整合教育的可借鉴性,本文认为结合类别——《工程教育:理解地位并改进前景》中所提出的“珠—线”(beads-and-threads)模型更符合我国实际国情,以项目为珠,线绳代表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数学、科学、技术三条线代表在工程设计中使用的学科领域。[6]
二、STEM与科技课程的结合
之所以选择科技课率先作为STEM理念的实践平台原因有三:首先,科技教育在重庆一中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活动,也是重庆市第一所开展科技教学的中学。课程内容包括三模一电、科技四小活动、机器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活动,其中科技四小活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创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一级子课题,在科技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科学探究氛围浓厚,学生基础较好,便于开展实践研究。
其次,STEM课程强调真实情境、亲自动手、做中学、合作分享等理念,这与重庆一中科技教育的培养模式类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为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激发对科技活动的兴趣,重庆一中技术教研组的教师们在《课外科技活动策略》一书中提出了三段式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创造宽松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科学评价,增加激励措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最后,STEM教育形成发展于科学教育,STEM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STEM名称缩写也是以科学开头,这一缩写暗示了STEM教育中科学教育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7]回看STEM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关STEM教育的研究项目和报告大多由科学机构赞助,如NASA(美国国家航天宇航局)、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B(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等。STEM教育的发展立足于科技教育,同时又在探索科技教学的改革路径,借助哲学上系统、联系的思维解析理工科,甚至文艺课教育之间的普遍联系。
在国外,STEM教育已经过了原始积累阶段,正逐步从本科教育向中小学教育推进,而在我国却是从中小学开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在很多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创客空间的建立。初中作为K-12阶段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结合我校科技课的浓厚氛围,本研究将以初中科技课作为实践STEM教育理念的主要场地。
三、STEM教育视野下科学课程的设计
1.明确初中科技培养目标
在STEM教育实践中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基于工程设计、基于问题解决、基于项目探究等,在我们的科技课上,经常选用的是基于工程设计的方式。在我校初中的信息技术、科技,高中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统称技术课程,考虑到技术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与流畅性等问题,我们将初高中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区分。
2.操作方式
初中科技课以模仿实例作品、验证科学原理为主,而基于工程设计正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具体如何操作呢?我们参考了贝比(Bybee,R)的5-E教学模式。[8]5-E教学模式将学习分为5个阶段: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详细说明(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验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3.5-E教学模式
参与(ENGAGEMENT)阶段:该阶段的活动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考的火花,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到课堂中,帮助学生获取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将现有知识和已有知识发生联系。常见方式有教师提问、学生头脑风暴等。
探究(EXPLORATION)阶段:该阶段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设計、调查的时间,教师提供材料并进行引导。学生可团队协作进行实验,通过探索建立起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即STEM所提倡的做中学的过程。
解释(EXPLANATION)阶段:该阶段学生将对他们的探索和探究进行分析和解释,沟通理解,分析可能性方案。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发现,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详细说明(ELABORATION)阶段:该阶段学生将巩固并扩展刚刚获取的科学概念,通过修改方案或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评价(EVALUATION)阶段:评价是学习环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一个特定的阶段,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5-E”模式中,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它不但要求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在这五个阶段中,学生和教师都有明确的分工,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引学生针对具体内容提出有待探索的问题,进而开展研究,学生通过研究经验和总结对问题做出拓展性的理解。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做一一列举,将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说明。
四、“伪全息3D投影的制作”教学案例
基于工程设计的STEM课程教学具体如何整合呢?本文以“伪全息3D投影的制作”为例,该课是一节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技课例,立足于我校初中科技课的培养目标——模仿实例、验证科学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对3D、全息等高热概念展开讨论,结合具体实例,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利用生活中的简单材料制作伪全息3D投影。本课以模仿探究为主,故使用了基于工程设计的教学手段,以参与、探究、解释、详细说明和评价(5-E)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1.参与阶段(ENGAGEMENT)
活动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3D全息投影案例。
主要教学活动:教师问同学们生活中见过哪些3D投影的例子?学生回答:3D电影、3D喷泉、3D电视等。教师进一步举例,如《钢铁侠》电影中贾维斯模拟出的各种场景,2015年春晚李宇春表演的《蜀绣》等。随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3D投影技术有何区别,是否佩戴设备(如3D眼镜),是否有色像差等。
这里设置了如下活动:
活动1:左右眼,大不同。分析人眼看立体造型的原理——当单独用左眼或右眼看同一个物体时,得到的影像是有差别的,经大脑合成后形成立体感。
活动2:解析3D电影成像之谜。即利用偏振光等原理,通过3D眼镜的过滤将不同的影像,分别送进人的左眼和右眼,这样就有了立体感。在学生已经对3D投影技术有粗略了解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制作今天的主题伪全息3D投影装置。
2.探究阶段(EXPLORATION)
活动重点:教师展示伪全息3D投影装置,并提示制作要点,学生小组协作制作装置,展示作品。
主要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伪全息3D投影装置,提示制作正四棱锥的要点:以播放设备的宽度作为棱锥底边长度,利用公式:棱长≈0.866×底长,计算得出棱锥的棱长。以这两个参数为基准在纸上绘制图形,剪下后以此为模板在透明塑料卡上剪下同样的图形。
随后,将以此作为模板剪下来的透明塑料卡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色的纸板上,做上简易的支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制作,学生也可另选底长和棱长进行制作,播放视频检验作品能否达到3D效果,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3.解释阶段(EXPLANATION)
活动重点:通过演示作品是否达到3D效果,引导学生讨论、探索棱长和底长的关系。
主要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演示自己的装置,有的作品能够看到明显的3D效果,有的却不能。教师询问并引导学生观察各个装置的不同之处,从选材的透明度、四棱锥结构及观看者的角度等进行分析,特别针对那些不成功的装置,寻找原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当四棱锥棱长≈0.866×底长,且塑料板的透明度高时效果最好,当然也要配合适当的观看角度。为什么呢?
教师解释伪全息3D投影的原理:a.观察播放的视频是特制的视频,一个人物运动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光线分别投向了四棱锥的四个侧面(视频技术)。b.四个面的光线被棱锥的四个侧面同时反射,像潜望镜一样,光线被反射到水平方向进入人眼(反射原理)。c.由于反射光线的棱锥侧面是透明的,所以能同时看到后面的东西,于是就有了立体投影的效果(成像原理)。
那为什么棱长和底长的比例不同会效果不一呢?
教师解释:d.由于视频光线是从上垂直射向棱锥的侧面,而我们的习惯是平视观看效果,根据反射原理可得棱锥侧面与底面的夹角应为45度,此时反射光线会水平射入正面的人眼中,从而看到一个方向上的影像。如四棱锥侧面与底面夹角不是45度时,反射光线就不会平行射入人眼。当四个面的反射光线汇聚后,就形成了3D效果,但因为这个是由反射原理形成的影像,而非真正的全息3D投影技术,所以叫做伪全息3D投影。
4.详细說明阶段(ELABORATION)
活动重点:学生小组讨论,独立计算已知当四棱锥斜面与底面夹角为45度时效果最好,那以此为条件,如何确定底边与棱长的关系呢?
主要教学活动:由于本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在数学中已学过勾股定理,但从未接触过立体几何,可通过将立体问题平面化的方式完成计算,考虑到难度问题,本任务作为拓展内容。教师在学生讨论、计算一段时间后进行解释说明。
教师解释:e.线po为四棱锥的高,oa⊥ab,由于底面是正方形,得出a为底边中点,三角形o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ab。由于该棱锥侧面与底面夹角为45度(即∠1=450),op=oa=ab,所以pa=ab(勾股定理),而pa⊥ab,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棱长pb=ab,底边为2ab,所以得出之前的公式:棱长≈0.866×底长。
随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1.如何提高投影效果的清晰程度呢?2.用平面镜代替透明塑料卡可以吗?亚克力板、相片过塑板哪些材质会更好?(技术—材质选择)3.播放的视频如何获取?从网络下载或使用摄像设备拍摄并制作。分别使用摄像机从动态物体4个面拍摄4段视频、导入电脑,使用相关视频编辑软件,如电影模仿、绘声绘影等,将4段视频合成加工为一段具有4个面的特殊视频(信息技术—视频制作)。4.如何让播放设备更稳定地放在四棱锥顶端?可在四棱锥四周设计四个支架(工程—结构搭建)。
总结本项目所用的知识,包括S科学:3D投影技术、反射折射、成像原理、偏振光原理、视频处理技术;T技术:材料与制作、构件加工;E工程:设计、结构与稳定;M数学:勾股定理、立体几何—正四棱锥。
5.评价阶段(EVALUATION)
在本案例中的评价方式多样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作品效果,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为此,我们设计了详尽的评价标准,在课前就让学生熟悉并明确,也起到了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目标,教师可参照表1-3进行评价,学生也可进行自评。
五、总结
本课例中以伪全息3D投影的制作为载体,以STEM课程理念为指引,应用5-E教学模式(参与、探究、解释、详细说明和评价)展开教学。参与阶段:学生被吸引到一个有趣的挑战中,参与活动亲身感受3D成像之谜。探究阶段:学生开始根据教师的提示模仿完成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探索科学和工程学原理的过程。解释阶段:学生展示作品,从光线反射、四棱锥公式计算等方面解释成像原因,从选材、结构等方面描述他们认为可能形成影像效果的原因,随后教师补充释疑,这也是学生向同学和老师学习的过程。详细说明阶段:学生在老师给定先决条件下,演算出该装置的一个重要关系:棱长≈0.866×底长,并思考、讨论可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改进。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有利于学生随时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知识的解释,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评估标准,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整个案例融合了物理、数学、工程、技术、信息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了科学乃至工程、技术和数学领域的知识概念,增进了学生对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的参与度,形成基本的科学探究和设计的意识以及主动性,同时也发展了其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技能,提高了对涉及领域内容的兴趣点和关注度。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从分科到综合的改革阶段,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改革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进行课程的有效整合。STEM教育是一种新兴的跨学科整合教育,通过整合各学科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本文基于对STEM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展开了STEM教育视野下科学课程的建构构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其实很多老师已经开始尝试将STEM教育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本文以本校教学实践为基础,向大家展示了我们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与更多同行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7]李杨.STEM教育视野下科学课程建构[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2]张颖之.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沿图景——透视美国K-12科学教育的新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12(3):72-76.
[3]王磊,黄鸣春,刘恩山.对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前瞻性分析——基于2011 年美国《科学教育的框架》和1996 年《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对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83-87.
[4]万东升,张红霞.美国 2010《科学教育框架(草案)》述评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78-82.
[5]Margaret Honey,Greg Pearson,Heidi Schweingruber.STEM Integration in K-12 Education[DB/OL].http://www.k12accountability.org/resources/STEM-Education/STEM-Integration-in-K12.pdf,2016-03-25.
[6]Council T A.Engineering in K-12 education: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and improving the prospects[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9:93-95.
[8]Bybee,R 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M].Portsmouth,NH:Heinemann,1997:35-36.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7
1、单元教学概念及意义
单元为体育教学基础单位, 它依靠课程展开, 带有时段性、连续性特征, 老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过程中每天都会涉及到。单元核心之处在于教学结构, 不同结构功能也会有所差异, 功能又决定着效果, 所以单元设计质量, 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但实际教学或设计教案过程中, 体育老师很有可能舍本逐末, 丢弃了原单元目标, 另外也有些单元目标设置模糊, 有些单元目标不契合实际, 千篇一律, 单元特色突显不够明显。单元教学为课时教学与水平教学中间的过渡桥梁, 既为课时教学主要凭证, 也为水平教学分解和细化。值得一提的是, 达到某单元教学目标要通过多堂课达成目的, 如果教学条件、老师和学生不同, 则教学单元设计也自会不同。 单元教学侧重于教学设计目标也就是教学设计当中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而单元目标指的是对于单元结果变化与所实现行为状态而针对性做出的决定。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 可以说体育老师具有很大空间达到自身教学目标。 体育老师对于单元教学要不断进行思索, 同时对教学目标与后期教学规划不断加以调整与改进。这一点也正是单元教学设计与传统体育教学最大区别之处, 传统体育教学将学年视为学段, 学期视为基本单位展开设计, 老师也把一堂课视作教学基础单位。
新课改对学段划分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 主张水平教学, 其中又有很多地方用教学单元表述。以往学校体育课程, 虽也有部分采取单元教学模式, 但只有很少部分老师真正重视并贯彻了相关内容, 原因是传统体育教学更为注重传授运动技术, 对多维学习目标达成明显忽略。 另外诸多体育老师也习惯以节为单位备课, 这种备课形式表面上简单易行, 方便有效, 但却隐藏着诸多弊端。有的老师为追求完美教学效果, 设置目标过多, 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的老师为了把课上好, 对每堂课课时平均安排或简单参照参考书内容对课时进行安排, 这样做无法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 课程也缺乏有效衔接。此外, 体育和健康课程注重教学设计途中, 不单要重视水平教学总体设计, 还要重视多为学习目标达成, 所以对单元教学研究工作要尤其加大重视力度。
2、初中体育单元教学设计贯穿原则
首先, 经济原则。现如今, 伴随社会经济飞跃式发展, 国家对于教育教学的大力度重视, 诸多学校体育器械设备日臻完善, 但是那些贫困落后地区却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 体育老师做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学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要对经济原则贯穿始终。其次, 连贯原则。所谓连贯原则是指体育教学设计要以当前体育知识为前提进一步加以拓展, 确保单元教学的前后知识要是有连续性衔接性的, 而不能太过突兀, 这样对学生旧知识温习与新知识学习都会极为不利, 因而对知识连贯性也要加倍重视, 彰显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与体育技术间的有效过渡, 规避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与情境不断变换, 这样也会使课堂教学组织时间大幅减少。再次, 时效原则。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差异性十分明显, 它会对教学时间格外重视。 部分老师会错误把适合夏季开展教学内容开设在冬季, 这样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都没有好处。所以, 体育老师在展开单元教学时要贯彻落实时效原则, 明确恰当时令开展恰当课程, 要把学生的安全健康摆在首位。
3、新课程下对初中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科学探索
首先, 老师要创新教学理念, 对传统教学观不断加以调整。模块式教学是一类新型教学方法, 老师要做到推陈出新, 贯彻新教学观来引导后期教学。掌握新教学观念, 并不单是清楚了明白了便可以, 一定要把理论联合在实际当中。 老师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两手抓, 这样对新型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其次, 单元设计需要同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 要对学生感受与经验加以重视, 因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凡事也都应由学生角度出发, 忽视了学生就等同于本末倒置。 进行实际教学时加入单纯依赖老师示范与讲解是行不通的, 那将会是事倍功半, 或是收到十分不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为单纯灌输式教学没办法替代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所以老师需要带领学生由生活当中吸纳知识, 因为一切知识与经验均来自于自然, 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再次, 对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当。进行教学时老师要多次解读重点内容, 应用多样化方法突破难点内容, 保障所有学生重难点都灵活掌握。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课程教学才会收放自如, 教学安排也才会恰到好处。其四, 课时设置方面, 要做到合理科学。新课标背景下,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课时组织, 并未做硬性规定。这种情况表面上老师难度是会有所增加, 因为课时安排完全要靠老师自己, 但实际上老师发挥空间却更加广阔了。 单元教学设计要参考体育单元教学内容、容量所需, 还要统筹兼顾学期教学目标及教学规划, 所以老师在安排课时是, 应当秉承积极灵活、与时俱进的原则。其五, 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依照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选择。基于新课程基础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互动交流应当更频繁。体育教学过程中, 老师与学生要一起学习, 最后要达到双赢的结果。
4、结语
综上所述, 单元为课堂教学设计当中一个基本层次, 体育老师已习惯以往课时平均分配, 或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及教研员要求对课时进行统一安排, 该习惯表明体育老师缺少教学内容科学考量。在当前众多体育老师对新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当下, 努力投入于新课改并对新课改内容加以综合应用背景下,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由教学单元设计视角出发, 对单元教学意义及相关内容等加以研究, 最终提出该教学模式开展过程, 当然本文所研究内容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但还是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启示, 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向良性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劲涛.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05.
[2]朵莲.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学周刊, 2014, 13.
[3]梁毅.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策略与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6.
[4]蒋新国, 李竹青.论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 2014, 06.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8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现状
首先, 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大量存在。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很多学校的初中科学教学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虽然新课程理念很早就被广泛宣传, 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 科学仍然属于初中教学的边缘学科,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只要求学生能够考得高分即可,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也不太注意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理论联系实际, 导致科学教学比较死板, 教学质量提高不明显。
其次,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注重各种概念、理论、规律的书面学习, 而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初中科学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入门,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是必须的。但是, 在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一个人自己在讲台上做实验, 而学生只能在下面看老师的一步步操作。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教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再次, 学校在科学教学上的投入也是不够的。初中科学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 但是部分学校中的实验 (科学) 仪器并不完善,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 基本上是不可能提供全部科学实验操作需要的实验设备的。硬件条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学学习变得越发枯燥无味,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不起来了。
最后, 由于对科学实验最基本的重视不足, 导致在一些科学实验操作课堂上, 学生不用心做实验, 教师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 把实验操作课程当成一个辅助的教学过程, 导致科学实验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进而影响到科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策略与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 越来越多实用的、有效的、优秀的教学理论被应用到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来, 同时, 随着社会对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视,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初中科学教学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学是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 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重视对一些基础实验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 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知识的奥秘, 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1. 彻底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知识都是不断地更新换代的, 只有与时俱进, 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 才能够为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所提倡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学生个体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实践教学的需要而确定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将预先准备好的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避免老师一直在讲台上讲课, 而学生只能默默地听课, 变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踊跃参与、气氛活泼的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应当做好引导的工作, 在分组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组员的分配, 保证每个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 让每个组员分工合作, 保证讨论的高效高质完成, 做好讨论的记录和总结工作, 真正实现交流讨论的目的。同时, 对在小组讨论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表扬, 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 避免批评, 一般均以表扬为主,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 遇到问题、疑问及时提出并解决。
2. 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教学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才开始有的一门课程, 处于学生打基础、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 应当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因材施教, 注重实践, 进一步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
首先,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教学, 这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授, 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了让枯燥无味的科学理论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掌握, 教师应当多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列举身边经常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兴趣,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积极观察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对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阐明科学理论, 感受到科学知识无处不在。比如, 对于课文中提到的“死海浮力”这一章节, 可以扩展到我们平时的游泳, 在游泳的时候感受浮力的作用。在“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中, 可以通过拔河比赛中相互受力的情况来进行讲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其次, 通过科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实验操作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例如,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木块浮在水面与铁块沉在水底, 比较两者之间谁受到的浮力大一些, 看一下实际的结果与同学们想象中的结果是否一致。在实验教学中, 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通过真实的实验来领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好动脑的好习惯。
最后, 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将现有的基本教学策略熟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并时时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尽力让每一位学生听懂并牢记课堂讲授的知识, 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挫败感。学生只有体会到学习的成就, 心理获得满足时, 他们对初中科学学习才不会因此而止步。
3. 课堂教学中应当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所以, 教师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 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由于多媒体技术便捷、图文并茂, 能够将平时枯燥的图形、实验等通过形象的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 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 使原先要死记硬背的概念、原理, 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实验、声音、动画表现出来, 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首先,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实际的实验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而实践中科学实验又有很多种, 有一些实验简单一些, 实际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是有一些实验比较复杂, 操作的步骤比较多, 同时, 如果处理不当, 还会引发安全隐患。所以, 对于难度比较大、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实验,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先模拟完成, 然后才到实际操作的环节。比如, 在实践中会涉及燃烧类的实验,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过程中的声音、动作等通过音频、视频等表现出来,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 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危险情况。
其次,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因为多媒体在教学中, 能够从宏观、微观、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地将现象表现出来, 比单纯的口头阐述和想象更能够为学生所记住。比如, 教师在讲到《登月之旅》这一部分内容时, 课本中有一实验是要求通过使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从不同的角度照射月球这一过程, 通过观察这一个过程感受一下太阳照射不同的角度, 图形变化的情况。在这个实验中, 手电筒好比太阳, 月球则用沙盘上的石子坑。那么教师可以利用晚上天黑的时候进行实验 (因为白天光线太强不容易看到效果) , 然后将实验的过程录成视频, 在上课的时候展现给学生看, 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太阳光线的变化情况。如此一来, 教学中看似很难解释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最后,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改传统沉闷的教学模式, 能够将很多实践中受到限制而不能够亲自动手的实验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就像播放电影一样, 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推进初中素质教育的发展。比如, 摩擦的知识板块, 教师可以通过摩擦起静电的实验, 让学生感受静电形成的原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 冬天脱毛衣的时候身上为什么会有声音而且伴随有闪光的出现, 这样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思考, 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健康良好的心态, 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学习知识, 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4.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处于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在初中阶段, 学生比较敏感, 希望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关注, 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应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课堂上或者是在课外, 教师都应当以良好的情绪进行教学, 传达给学生乐观平和的心态, 通过表扬和鼓励, 发现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是灵活多变的, 笔者在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些典型而已。因此, 在实践中, 更加需要教师们用心去教学, 热爱科学教学, 关爱学生, 积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关注专业知识的同时, 积极地关注国内外关于科学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案例, 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水平和质量, 并在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进行反思, 避免盲目教学, 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丽燕.新课改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反思[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1) .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9
一、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但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一直被忽视, 基于传统基础教育存在有多种问题。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 没有把生的主体地位突现出来, 过分强调学业成绩的考评与评,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教师、家长、学生的主流思想。在样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容器, 形成了过分调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而物理课则是听课、记笔、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 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将科学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通过以物理实验为的多种探究活动, 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 提倡多样化的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增强生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其处于习的主动地位, 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同时促老师更新观念, 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 探究学习在新课程中据有重要的地位。
二、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形式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是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 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 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要素的排列顺序进行, 也可以交叉进行, 也可以将后面的要素提到前面进行, 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在教学中, 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 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有的教师将这七个要素片面理解为七个步骤, 使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教师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有这样处理情况:通过演示与探究问题有关实验, 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踊跃发言, 提出了很多问题, 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详细的记录, 其中有学生提到与本课程探究的内容有关的问题后, 发现他所期望的问题已经出现, 就中止了学生的提问, 确定了本节课研究的主体。接着老师让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积极参与猜想, 既包含了所有的有关因素又涉及到了一些无关因素, 老师同样在黑板上作了详细记录。于是老师下达了任务让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实验, 并分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学生带着极高的热情开始了实验, 但老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规定的时间结束后, 老师要求各小组轮流交流实验探究的情况, 结果极少部分小组勉强完成了探究实验, 而且没能有效地体现科学思维方法, 多数小组不能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理解不深刻, 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所导致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 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在按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时, 在提出问题后, 一定要有必要的分析论证, 不能生硬地确定探究课题, 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 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好验证, 合理地、自然地确定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 让全体同学在心里上赞同, 才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初中学生的猜想很丰富, 对学生诸多的猜想与假设, 同样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验证, 有效地、合理地进行筛选, 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才可以让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在完成计划和设计之后, 并不是马上开始实验, 而是要求各小组对探究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 取长补短, 最后找到最佳的探究方案, 才能保证下一步“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的有效进行。在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全体学生共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不要怕争论,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探究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内容应是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有驱动力。
2.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应该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3.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问题的选择主要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为目的;可以是完整的探究, 也可以是部分的探究;几分钟也可以完成一个探究活动。
4.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种种猜想, 对实验现象作种种解释, 这里面有合理的, 也有不合理的, 我们要检验其正确性, 也要检验其错误性, 从而发现真理,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验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10
一、走向生活实际, 感受物理实效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当所教的物理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 学生对物理知识就越感兴趣, 越容易接受知识, 效果也越好。反之, 物理知识脱离实际生活, 势必枯燥无趣。另外,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 倡导“由生活走向物理, 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所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等实际结合起来, 打造“生活化”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由生活中来, 体会到物理更有用了, 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首先, 结合教学需求,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 唤醒学生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与前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立足教材, 增加适量的相关的生活素材, 如生活实例、社会热点问题、周围事物等, 再巧设教学情境, 引出新知, 唤醒学生思维与经验, 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使其以物理学角度来看待问题, 由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掘物理知识, 阐述物理原理, 感受探索的快乐。比如, 投篮时球的旋转问题, 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的运行, 起跳前先蹲一下的问题, 一些物理小魔术……这些常见的生活事例与现象, 都能够引发学生对物理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无处不在, 更加喜欢物理学习。其次, 选取适宜的方式来沟通实际生活, 促进师生交流。如老师课堂列举提问,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举出相关例子, 播放有关视频或图片, 展示有关实物, 演示联系实际的实验, 学生课后调查、课前收集资料等。如教学“重力”时, 引导同学们观看与重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抛出的球落地, 水往低处流等。而后提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现象, 鼓励他们自由讨论, 试着说说这些现象有何共性, 由生活走向物理。
二、注重学科渗透, 拓宽学生视野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远不止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还需要注意将物理和其他学科巧妙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 拓宽学生视野。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强化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首先, 给同学们展示多彩多姿的物理图景, 比如物理学历史、物理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最新科技应用情况、现代物理思想等, 做到与时俱进, 开阔学生视野, 使其认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了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会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科技发展, 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如教学“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时, 引导同学们从社会生活、自身体验等方面来认识通讯改变生活, 认识现代科技, 感受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增强学生探索欲。
其次, 注重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在物理学习中, 学生会遭遇一些学科渗透的综合题目, 但由于平时单一思维影响, 甚少与其他学科联系, 因此解题效率不高。所以, 在初中物理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科渗透与综合, 让学生迁移学科知识与方法, 多角度思考, 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 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如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与理解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定律;运用方程、函数与图象等数学知识与方法快速解答物理题目。如引入语文古诗词, 给物理添趣, 也引导学生发掘其中蕴涵的物理原理,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与规律。如白居易所写的古诗《暮江吟》, 蕴涵物理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 (1) “残阳铺水中”的成因。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2) 为什么会出现“半江红”的现象。 (因为红光波长长, 易出现衍射现象, 晚霞呈红色) (3) “月似弓”的成因等。
三、重视科学探究, 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教学中, 过程与方法是教学需要关注的目标之一, 以便让学生体验知识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其中, 在物理教学中, 科学探究既是重要学习内容, 也是有效学习方法, 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己猜想;动手实验、经历体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协助, 自主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所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需要重视科学探究, 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 再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创造意识, 让他们敢问、敢猜、敢实验。
如分析影响动能的大小的因素时, 教师先播放沿海风力发电、钱塘江大潮等视频, 引出物体做功与动能。再观察限速牌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车辆的限速会不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动能大小?学生会想到物体质量与速度大小。而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分组实验, 验证猜想, 体验探究过程, 享受成功的喜悦。另外, 对于一些物理实验器材的使用规则, 如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等, 也可引导同学进行科学探究, 把握使用方法,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物部分;初中课程;衔接
受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理论的研究一直忽略了内在联系以及整体性,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与小学的课程衔接明显存在很大问题。在新课改实施后,对于这方面的突破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对全日制教育科学和生物课程的衔接有了新的认识。
一、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的结构特点
在新课标改革以来,小学课程逐渐以综合性课程为主,而初中课程更注重综合与分科的衔接力度。在这个过程中,整体是将各种类型的课程按照横向组织的方式,从不同的学科、课程中相互整合,进而推动整体效应。一贯是根据各种学科以及纵向结构,强调课程顺序性与连续性。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在课程安排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从而在循环中不断强化、加深、巩固、拓展,在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的同时,让其有效开展。
在教学课程安排中,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很多共同点,主要包括:面向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探究性学习等。在面向学生的同时,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指导,更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进行教学;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天资、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民族、地区差异、文化背景,还必须根据教学、教材、课程安排的灵活性,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发展。
二、提高科学课程中小学衔接力度的策略
1.基于小学科学的策略
为了保障中小学的衔接力度,可以先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从而摆脱从最爱到最怕的变化,在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的同时,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打下基础。在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老师必须关注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培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在成功中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是收获知识,同时也是收获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可以对个人成功原因进行分析,例如,敢于探究、善于思考等,通过鼓励学生探究,进而得到更好的成果。对于失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够注重教育,二是策略偏颇,将上一次失败的原因归结成下一次失败的原因。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自暴自弃,丧失学习信心。
例如,在《一天的食物》中,主要由一天的食物与食物分类构成。作为一个单元的初始课程,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在这个章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开展这两个活动,让前者为后者准备,后者巩固前者;再将教材分类作为教学内容的巩固点。对于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老师应该用层次化的观念正确看待学生的差距。通过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优点与进步进行鼓励,对于一直停滞不前的学生,则从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特征方面进行正面鼓励,切忌嘲讽、挖苦,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为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的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必须根据小学科学的特色,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的同时,用各种方式给学生进行精神或者心理上的鼓舞,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让探究热情逐渐增加。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必须熟悉小学科学知识,通过主动探索的方式,巩固已有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激发探究的求知欲望。
为了保障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的衔接要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演示实验,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让小学科学更加贴近生物;在小组讨论以及多媒体应用中,让学生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培养起良好的探究与创新精神,为可持续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系统、复杂的学科,不仅涵盖了初中生物内容,还包括初中物理与化学。和生物衔接中,为了保障衔接力度,让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不再感到陌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必须对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的结构特点进行教学探究;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特点,让学生不断培养科学兴趣、创新精神与实验能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志娟.让小学科学命题精彩纷呈:关于小学科学命题策略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
[2]许宁.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引领与调控[J].小学教学研究,2012(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
将人文精神融入初中《科学》课程 篇12
一、传统《科学》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简言之就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精神则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个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态度。传统的《科学》课程注重逻辑、系统化、网络化的科学知识结构教学,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忽视了《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方面的应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标准化,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误导学生认为《科学》课程除了课本上枯燥的概念、单调的定律之外,只有习题,还有试管、小车、斜面、滑轮之类仪器,让《科学》变成被普遍认为是困难的课程,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敬而远之,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陷入于离奇古怪的科学或化学情景之中,经受大量的思维技巧和繁杂的数学推理训练,这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低下。
二、《科学》课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科学》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生活化、基础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突出人文精神教育。
教师应通过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民道德等人文精神。新教科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从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参与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的教学过程中,感悟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升华。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科学》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正意识和爱国情感。
中国古代科学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课本中许多故事都是讲科学家的人生奋斗经历与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科学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毅力。
讲述科学的发展史,教师要注重介绍科学发展过程的曲折和艰难,比如:法拉第历经10年之艰辛才揭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奥秘,布鲁偌为坚持“日心说”与宗教势力斗争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等等。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真理的相对性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性,认识科学上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许多科学家感人的事迹和他们对人类科学事业的伟大贡献,比如:居里夫妇坚持不懈,用四年多的时间从30吨铀矿渣里提炼出0.1克镭;布拉凯特从两万多张云室照片的四十多万条x粒子轰击氮核的轨迹中推出的正确的核反应方程式,等等。教师用这些史实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本身是生动、有趣的,它来源于实践,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知识。科学实验不仅有教学的意义,而且有教育的功能。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品质,均起重要作用。
如在讲述物体运动时,笔者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采集数据,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输入计算机,得到相应的科学图像,通过对比,从中发现这种运动的规律,找到与以往旧知识的共性。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与互相讨论,得出物体运动的特点。笔者通过这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假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布置了《汽车刹车防抱死系统(ABS)的利与弊研究》这样的专题,既包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有的学生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有的学生专门到汽车维修中心去找师傅请教,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学习力学知识的重要性,能从实践中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有益、也是有趣的,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科学品质。
(三)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提倡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自然科学教学课堂,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学生鼓励,哪怕他们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在新课程的科学实验探究中,需要学生尽可能地能提出假设。这时,我们需要鼓励他们作出假设,而不是让他们判断假设是否正确。特别是对一些能引起新问题和有创造性的答案,更需要鼓励。教师的鼓励,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会消除胆怯和依赖的心理,无拘无束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因为即使错了、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讥笑。
如在测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时,教材中的实验仪器是用水、量筒来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而有的学生却提出用细沙、量筒来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面对如此想法的学生,我们是盲从权威,扼杀其创造性思维?还是先肯定该学生的想法,并支持他们去探究呢?不少教师由于不具备“人文关怀的平等观”,不能分辨出学生是创造意识还是真的捣蛋,不能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探究,最终只能损害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教师遇到学生意见与自己不一致时,则一棒子打死,只准求同,不准存异,无异于佛家的“杀生”。
教师要平等和宽容地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看法,充分肯定鼓励他们勇敢的想象力和悟性。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充分挖掘科学情感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优化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科学情景教学06-08
初中科学有效教学07-30
新时期初中科学教学10-18
初中化学科学性教学05-17
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08-15
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管窥09-11
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史资源的有效运用分析08-18
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论文07-11
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