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班

2024-10-01

初中科学实验班(通用10篇)

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1

初中科学实验班

今年寒假,宁波博智教育实验班反响强烈,数百名学好参与了实验学习,并得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生对我们的评价

十五中的金同学说:“我认为这堂实验课十分的有意义,在学校我们只能单纯地看着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并没有深刻的印象,没有深入的感受。但是在这里,我们亲自动手,加深了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

东恩中学的钟同学说:“科学加入实验课,使科学学习更有趣味,更容易理解。实验课有趣、精彩、具体,以前在科学上的不懂和难点都懂了。”

七中的赵同学说:“实验课上,老师边让我们做实验边给我们讲课,使我们对科学学习更有兴趣,也记得更牢。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提问,使我们能更好的听课,还使我们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科学实验班课程目标

为了给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合理的科学学习的平台,博智教育本学期继续推出科学实验班,有需要的同学可以随时报名。博智教育实验班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娱乐中提分,让科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小学科学实验班课程目标:以基础的的科学实验操作为主,讲解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正确的科学学习方法,为初中科学学习打好基础;对小学科学课本知识起到一个强化作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方式。

初中科学实验班课程目标:结合初中科学教材及考试大纲,涵盖宁波中考科学常见考点,培养科学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课对课本知识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从而提升考试成绩;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班学生能学到什么?

一是通过实验回顾科学教材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对学校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要点进行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再领会、再理解、再强化。

二是适当安排预习课程,对新知识进行提前学习,先一步进行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消化,让学生上新课时变得更加轻松。

三是一些趣味性的科学实验。比如我们会教学生制作手电筒里用的干电池,而选取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数人包括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干电池原理,但通过我们的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干电池的科学道理,还能自己动手做出干电池。

新学期实验班课时及收费情况如下表,一学期40小时的课程只需2000多元,比起动辄几万的培训班费用,让家长压力更小,而学习效果却更好!

名额有限,报名请从速。现在报名优惠价基础上再打九折。学期中途报名费用按实际剩余课时总金额收费。

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2

一、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欲望

初中生接触到的许多学科, 基本上都是依靠教师的在课堂上讲解、口述。例如, 语文、英语等。然而对于物理来说, 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调枯燥, 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此时, 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 这等于为学生开启了另一扇学习的大门。教师不再站在课堂上千篇一律地讲述, 学生也不再是坐在位置上被动接受知识。实验可以让他们看到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得来的。实验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增加他们主动学习、探索世界的欲望。

例如, 在初中物理“小孔成像”的教学中, 倘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光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这也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对初中生来说难以想象和理解。可以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实验操作如下:用一张硬纸片制作出一个小孔屏。放好毛玻璃屏、蜡烛和小孔屏。将蜡烛点燃, 调整蜡烛和屏的高度, 使蜡烛火焰、毛玻璃屏和小孔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蜡烛和小孔屏的距离不宜过大。调整后, 可以在毛玻璃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实像。前后移动玻璃屏, 当玻璃屏离小孔比较近的时候, 像小而明亮;当其慢慢远离小孔的时候, 像慢慢变大, 亮度变暗。这个实验成功之后, 教师再向学生具体详述此实验的原理, 相信学生会对“小孔成像”有着深刻的记忆。

(二) 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物理这一门学科中, 不但知识涉及面广, 学科内容丰富有趣。而且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 实验教学也有不同方法。初中物理中声、光、电都有不同的实验, 每个实验都有多种做法。有单人完成的, 也有多人合作的。物理实验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通过实验, 让学生充分领略物理世界的玄妙与神奇。通过不同种类的试验, 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愉快放松,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操作简便的小组实验,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来, 这对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大有裨益。

二、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应用

(一) 实验验证, 科学分析

实验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手段, 它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教师采用实验方法一定要遵循“实验验证, 科学分析”的原则。实验验证是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谨慎操作, 实事求是。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教师在实验完毕后不能草率结束, 一定要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分析, 让学生充分明白实验步骤的意义以及实验结果与所要验证的知识之间的关系。

(二) 科学设计实验步骤, 有序进行实验操作

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之前, 一定要在课前对实验步骤进行科学而有序地安排。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每个实验步骤都有据可循。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向学生演示实验时能够掌控一切。例如,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如此安排课堂实验:首先,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凸透镜的构造。其次, 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光具座”, 实验时应先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二者的中心与烛焰中心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实验过程中,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 改变蜡烛或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由于此实验结果较为复杂, 教师要将各种可能情况展示给学生看。每出现一种情况, 教师应该着重介绍给学生并做好记录。如: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 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 像比物小, 物像异侧。这类实验比较复杂, 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操作此实验时, 各个步骤要清晰明确。最后, 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做好总结。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来进行实验总结。总结中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等。学生自己总结的实验结论印象更深刻。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一定要确保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各个步骤安排妥当。遵循“实验验证, 科学分析”的原则,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李金花.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有效性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 (初中版) , 2012 (1) :89-90.

[2]吴月芬.创设“特殊”实验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 2014 (32) :57-58.

初中科学实验探究 篇3

教学构思:

教学的生命力存在于创新之中,实验的价值源于科学探究。通过本案例设计力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有效地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共同配合,变机械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案例分析的是一个学生必做的实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学会观察水温变化并能作出正确的记录,能够描述水在不沸腾时的现象及特点,能绘制水沸腾曲线。学生要依据实验手册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完成实验任务。这节课把一个常规学生实验转变成一次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探究课题:

1.如何将学生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学习课题,组织并实施探究活动?

2.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课前预习:

1.什么是水的汽化现象?可分为几种形式?

2.什么叫温度?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3.水在蒸发和沸腾时是吸热的还是放热的?

4.什么是水的沸点?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要点分析:

本实验为每个学生必做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会正确使用酒精灯,学会观察水温的变化和记录,能描述水不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绘制水的沸腾曲线并理解沸腾曲线的意义。让学生按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任务。在这里把一个普通实验活动转变成为一次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其意义和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案例设计:

(一)提出问题,唱响探究的序曲

本节课应在实验室里进行,两个同学为一组,桌子上已放置了相关实验器材。

问题:这是一杯热水,每组桌上都有一杯,大家可以用手摸摸。如果我们把这杯水继续加热,那么它的温度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最后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二)创设情景,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猜测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猜测1: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是缓缓上升的,沸腾时水温为80℃,沸腾过程中,水温会逐渐升高。

猜测2: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会快速升高,沸腾时温度为90℃,继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

猜测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上升,沸腾时温度为100℃,如继续加热,水温将一直保持在100℃不变。

猜测4: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一直均匀上升,沸腾时具体温度不能确定。

案例设计意图:对学生的上述猜测不作任何评价.只是将猜测结果板书于黑板上。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想象,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产生自豪感,又能自觉地对不同的猜测进行比较,使学生产生了谁是谁非须有定论的求知欲望,保护其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饱满的学习情绪。

(三)寻求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课内练习)

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因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l:酒精易燃,应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灭掉。酒精灯用外焰给水加热。

生2:加热时要小心,不要被水烫着。

生3:要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量程、读数和测量注意事项等。

生4:为了记录水温上升规律,测水温时应间隔相同时间,并记录下温度。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案例设计意图:这种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既显示师生的平等地位,又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验过程紧张而又有序。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四)创设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小组汇报和交流,同学们达成共识:水沸腾前,有少量小气泡从水底冒出,但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变大,同时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但有另一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结论:水沸腾的温度是103℃!因为水温达到100℃时,他们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又上升了,直到103℃时,水温才停止上升。

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这个结果为什么与众不同呢?

分析1:酒精灯火焰旺。

驳论1:酒精灯火焰的旺与弱,只能影响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会影响水的温度。

分析2:水有问题。

驳论2:不可能,因为还有其他几组的水是从同一个热水瓶到出来的。

分析3:将这支温度计和别的温度计一起来测同一杯水的温度,看看读数是否一致?

当场验证,果然是温度计读数偏高所致。

(五)课外拓展

1.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沸腾曲线。

2.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怎样做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3.水沸腾时,在表面大量的“白汽”是水蒸气吗?

教学反思:

将一般的学生实验转化为科学探究活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任务的分配,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各种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的感受,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真正地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使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灵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氨溶于水的实验

氨极易溶于水(1:700),按理若把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氨气的一小试管倒扣在水里,放开堵在试管口的拇指后,水应立即进入试管,且几乎充满。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观察到此现象。

怎样操作才能使水顺利吸入小试管呢?笔者通过多次实验,摸索到以下二个方法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方法一:把已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倒立在水中,首先将它倒转几次,再倒放入水中,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方法二:把已收集“满”氨气的小试管倒立在水中,放开拇指后由于水的压力,有少量水进入试管口。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从水中拿出,正立(这时拇指有往试管里吸的感觉),再将试管倒立水中,可立即观察到水倒吸进入试管。

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如果把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氨气的试管直接倒立水中,由于试管内氨气与空气的密度相差较大(NH3密度为0.77克/升,空气密度为1.29克/升),收集的氨气上升到试管的中上部,而空气恰好便聚集在试管口,其结果是这少量不溶于水的空气在氨气与水面之间形成“气障”,导致氨气不能与水接触,氨气没溶于水,试管内外压力平衡,只有少量水进入试管口(由于水的压力),而不能大量进入试管。方法一的操作使试管中的氨气与空气充分混合,打破了“气障”,从而达到实验目的。方法二的操作利用进入试管口的少量水能溶解大量的氨气,使试管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从而使水倒吸进入试管,形成水柱。

初中科学实验讲座听后感 篇4

岭头乡中心学校赵金 9月21日我县全体初中老师在刘教研的组织下,在庆元三中聆听了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王培民老师的有关《激发实验兴趣,成就精彩课堂》的讲座。

听了王老师的科学讲座,受益不少。听到了王老师的讲座,我发现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被激发了。不仅如此,尤其令我记忆深刻的莫过于王老师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

听过王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科学世界的领域是无穷尽的,一定要有敢于钻研的勇气和善于钻研的方法才可以,比如说王老师所讲的关注课堂实验教学中的生成那块里面王老师讲到了:教师不应该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而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我觉得讲的非常的好,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不同的年龄阶段思维方式又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个一个问题可能我们想到的是这样但是学生想到的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我们老师平时除了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外还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对于王老师讲到的用覆杯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时将纸片换成是餐巾纸来做,我觉得也是比较好的,因为我自己在做这个实验时候为了防止实验失败在上课之前做了好几次,但是每次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有气泡进入到瓶子里面,而选择用餐巾纸代替的话只要气泡不是很大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还有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实验的时候采用了被子

里面放一个气球,让二氧化碳从底部通入将气球托起的方法也很好,我回学校之后找了几个学生一起做了这个实验,学生理解的效果比书本上的实验效果要好。

在设置课堂实验的时候,王老师讲到要唤醒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方面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新老师,年轻教师往往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都挺好的可是实践动手能力几乎为零。所以我们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抛出几个通过动手实践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去做一下。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像如何鉴别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这个问题,一般我们学生会想到的是用舌头尝;两杯中都加入食盐不溶的是食盐等等方法,但是多项思维之后我们还可以想到用压强计,密度计,用瓜果蔬菜进行细胞失水等等来鉴别。可见多方面思维之后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是多面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除了课堂多引导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家庭中的“小工具”和学生一起以小发明比赛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初中生作文记一次科学实验 篇5

这学期,科学老师给我们布置过一项作业,那就是豆芽对比实验。

那次,我一回到家,就准备了两个杯子,再拿了20几颗绿豆放在1号杯里,浇上水,等着它快快成长;又在2号杯里,放进20 颗绿豆,不浇水,看它能不能生长。

第一天,我发现1号杯里的绿豆长胖了,颜色变深了,有的已经撑开了豆皮,绿豆皮有了破烂的迹象,发出一点淡淡的豆腥味。冒出了小芽儿,黄黄的。而2号杯没有丝毫变化。我重新给1号换上水,绿豆开始了第二天的生长。

第二天,那黄黄的芽儿长高了一截,就像一根5厘米长的手工拉面,软软的,嫩嫩的,很容易碰倒,绿豆皮已经完全破裂,只显出了白胖胖的身体,有些泡在水里的.绿豆已经变白,2号杯没有动静。我想:1号杯什么时候才能长出绿叶来呢?

第三天,5厘米的芽儿长成了8厘米,形成小树枝那样苗条的身材,下端开始长出根须,绿豆已裂成了两瓣,还有一条线在牵连着,绿豆瓣随着茎,一直到了顶端。我想:接下来可能就要长叶了,但是豆腥味越来越浓了。我又想: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呢?我可又犯愁了。2号杯的里的绿豆仍然在沉睡,我又把1号杯换上新鲜的水。

第四天,令我最兴奋的一天来了,这天,在绿豆上方,长出了两根枝,上面有两片叶子,嫩叶子绿中带黄,极为显眼。再仔细瞧瞧,只见枝叶里有一小小的花苞,我更加惊喜,赶紧给它换水。我发现有些绿豆已经泡软了,但我没有多想。那2号杯里的绿豆依然在沉睡。我想:2号杯为什么没有发芽呢?

第五天,真是想得好,做不好啊!放学了,我又照例去看我的绿豆,呀!豆芽腐烂了!发出了难闻的臭味。2号杯没有变化,还是一颗颗的干绿豆。我想: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或土壤,1号杯是因为加水太多才导致其腐烂,2号杯一直就没有浇水,所以没有变化。但这次实验失败了!我很懊悔!

总结第一次的经验教训,我又重新做了一次,这一次,我小心换水,注意水量,豆芽长势很旺。通过六天的生长,茎已冒出了杯口,四片叶子形成了菱形,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我的实验成功了!

初中生作文记一次科学实验作文 篇6

在四年级下学期,我们班上了五节科学课,其中一节课科学课对我来说非常深刻。就是给我们班的每个小组发一个温度计,叫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老师教我们看看现在是多少摄氏度,我们全班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叫我把这个温度计放在放在热的地方或者放在冷的地方,看看有什么变化。我们小组就拿这个温度计来做实验,我把这个温度计放在我的水壶里面,让它变成十几度。但是过了两分钟,这个温度计好像没有变过似的还是原来的二十几度。我们小组成员的脑袋上出现可一个大问号,我又试着用手把温度计给包住,结果出来了:红色的那条柱子正在慢慢的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我水壶里的水不是很冷,按照原先的温度不变,所以不会下降;我的手很热,所以温度会慢慢的上升。

这次科学实验真有趣呀,我真想每接科学课都可以拿东西来做小实验。这次试验给我的启发是:观察东西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一下,不能一看就下结论。

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7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科学学科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其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操作性强。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 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著名科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的:“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科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培养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成了首要任务。而就完成此任务来看, 我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为主要手段。这些实验有的是对科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技能操作。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便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增强实验效果。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点。

1. 课堂引入阶段, 借助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课堂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 这种引入性实验往往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简单易行, 而且现象“新颖”、“奇特”、“有趣”, 有时甚至是有悖“常理”。能在学生内心产生一个与新内容学习相关的强烈情感反应, 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主动思索。

例如,

火星写字

实验用品:

木条、火柴、毛笔、白纸、红铅笔、饱和硝酸钾 (KNO3) 溶液。

实验步骤:

(1) 用毛笔蘸饱和硝酸钾 (KNO3) 溶液, 在一张白纸上写字 (注意笔画要连续不断) , 重复写2~3遍。然后在字的起笔处用红铅笔做个记号。

(2) 把纸晾干, 放在水泥地 (砖或土地) 上。

(3) 用带火星的木条轻轻地接触纸上有记号的地方, 立即出现火花, 并缓慢地沿着字的笔迹蔓延, 好像用火写字一般。最后, 在纸上呈现出毛笔所写的字。

实验原理:

当纸上的硝酸钾 (KNO3) 与带火星的木条接触时, 硝酸钾 (KNO3) 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O2) , 纸被烧焦。

“火星写字”实验操作简单, 实验用品较少, 实验的自由度大, 趣味性强, 学生的积极性高。在教师演示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思考实验的原理。该实验可以作为《氧气的制取》的引入,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了解到硝酸钾 (KNO3) 分解制的氧气并代替传统的氯酸钾 (KClO3) 分解制氧气的方法, 改进了实验;该实验也可以作为《物质燃烧条件》的导入,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总结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该实验学生自主性较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发挥, 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

2. 课题展开阶段, 借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在课题展开阶段,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对象的属性或关系进行探究, 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研究, 概括出科学概念或归纳出科学规律。这类实验要求现象特征明显,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冲突, 容易分辨相关因素, 容易进行变量控制。

例如,

一吹即燃的蜡烛

实验用品:

蜡烛、白磷、二硫化碳溶液。

实验步骤:

(1) 把白磷撒在二硫化碳溶液中, 混合均匀。

(2) 将蜡烛芯散开, 滴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3) 向蜡烛芯吹气, 蜡烛随即被点燃。

实验原理:

二硫化碳极易挥发, 可以长吹一口气使其挥发速度加快。当二硫化碳挥发完后, 在蜡烛芯上只剩下白磷, 白磷在受到轻微摩擦或被加热到40℃时自燃, 从而将蜡烛引燃。

利用这一趣味实验中奇特的现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磷单质的相关性质。在该趣味实验中体现了白磷和红磷物理性质上的两个重要区别: (1) 着火点, 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是240℃。 (2) 溶解性, 白磷易溶于二硫化碳, 而红磷不溶于二硫化碳。再用对比实验比较红磷和白磷的区别,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相对轻松活泼,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该实验包含着物质燃烧条件的满足, 也可以安排到物质燃烧条件的探讨这一章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试验本质能力、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 知识深化阶段, 借助演示生成学生的深层思维, 学以致用

在知识深化阶段,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应用科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这类演示实验比较注重实验的思考性, 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 在讲完浮力产生的原因后, 演示如下实验:“把一蜡块紧贴置于烧杯底部, 沿杯壁倒入水, 蜡块并不上浮;让蜡块与杯底之间留有空隙, 蜡块就上浮了。”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 知道, 紧密接触, 水不能进入蜡块和杯底之间, 蜡块不上浮;留有空隙, 水进入了蜡块和杯底之间, 蜡块上浮。就会进一步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这一表述加深理解了。然后, 我又举出两个对比事例:一艘轮船漏水沉到海底、一艘潜水艇撞到海底搁浅, 都浮不起来了。追问, 轮船和潜水艇有浮力吗?为什么?怎样能把他们从海底打捞上来呢?有了刚才蜡烛的深层思维, 学生对于这两种生活事例的解释, 了然于胸!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 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4. 提倡“瓶瓶罐罐”做演示实验, 科学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创造力

从当今世界的科学教学改革来看,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对师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取的材料来自行设计和制作的教具和开发低成本实验有高度认可。自制教具和自行设计的小型实验对学生来说, 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 有亲切感和成就感, 有参与的吸引力。

例如, 可乐瓶就是我实验中常用的器材:用它来做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用它来演示喷泉实验, 证明大气压存在;用它来做帕斯卡桶裂实验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 我们平时用到的塑料袋、饮料吸管、各种笔管笔芯、旧日光灯管、橡皮泥、纸板、孩子玩具等等, 都可以收集起来作为实验器材。

“瓶瓶罐罐”做演示实验, 选材简单、操作方便, 科学就在身边,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它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 且成本低廉, 易于推广, 必将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二、深化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整节课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小组合作完成科学实验的教学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控制实验过程、观察科学现象、测量数据, 最后由小组共同分析误差、总结改进方法、得出结论。学生在该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

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对同一问题,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探讨方法;通过交流, 可以暴露出每个人思考方式的弱点和长处, 群体思想比个人的思想可能合理得多。孩子们作为个体, 形成自己的概念, 但与班里其他人交流后, 就会扩大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把他人的思想融合进来。

分组实验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理解得到深化,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同时, 分组实验对学生在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技巧、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认识、实验基本方法的了解等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以说, 分组实验能使每个学生的手和脑、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创造经验等方面都获得综合性的基本训练, 是其他任何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主体, 教师仅是起指导作用。

总之, 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动手、思维、计算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而整个过程也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设边学边实验的随堂实验教学, 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 称为边学边实验。所做实验可以是对某些仪器的使用练习;可以是利用某些仪器对具体科学量的测量;也可以是验证某个物理规律;当然, 也可以是探究发现“新”的知识等。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的实质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强调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验的特点, 体现了新课标的教改思想。

与演示实验相比, 边学边实验是让学生手脑并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人人动手, 在操作、观察中积极思考, 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实验技能。

与学生分组实验相比, 其特点是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实验。在该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从而得出科学概念和规律, 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从时间和空间看, 边学边实验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 它可以灵活机动地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 作为新课的引入;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 用来建立科学概念或得出科学规律;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几分钟, 作为复习巩固新课内容。

例如, 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 我把它设计为随堂探究实验教学, 让学生利用所需的器材, 自行探究电压、电流、电阻三者的关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帮助, 在知识方面进行引导补充, 但切忌越俎代庖,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去反思、交流和总结, 成为探究实验真正的主人。当实验成功时, 学生感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 边学边实验可以结合教学的进程, 随时穿插进行, 时间可长可短。从实验场所上看, 边学边实验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单独进行, 往往安排在教室里进行就可以了, 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做实验一并进行, 从而节约课时, 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从学生的负担来看, 边学边实验一般不需要学生写正规的实验报告, 同时他们可参与到教学中来, 自己动手操作。因此, 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做中学, 在乐中学。

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实验教学,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外活动实验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 (或提示) , 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 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课外活动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 教师不一定现场指导, 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并实验, 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 能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使其养成优良品格。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中,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也倍加受到重视, 在新课标教材中也专门开辟了“做一做”栏目以示强调。

1. 家庭实验形式

教师配合教学, 布置学生在家里自己创设实验条件,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 自己动手完成小实验。必要时可与同学合作或者家长协助。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

探究家庭里不同物质和水混合的情况, 并加以分类

目标:学生预测水对不同材料的影响

实验用品:水杯、糖、盐、苏打、胡椒粉、面粉、大米、油、醋、纸片、厚硬纸板、木屑、通心粉及类似的材料, 一张实验记录单 (以便学生能记录他们的预测和观察到的现象) 。

对每一种物质, 学生要猜想把它们加水后的情形, 然后真的加水, 观察并记录结果。讨论预测过程及该材料加水前后的变化, 最后根据这一变化将其分类。

布置家庭小实验学生开始产生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 都非常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 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 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 一旦做成功, 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 学习科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2. 课外活动小组形式

对一些大型或复杂的实验, 学生由老师安排或自由组合, 分成活动小组, 分工选购器材, 自制仪器, 设计方案等,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完成实验, 并开展观摩和评比等活动。

例如,

收集天气数据

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天气的各项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 (1) 温度; (2) 大气压; (3) 风速; (4) 雨量; (5) 各种云。用一个数据采集单记录数据, 直到记满为止。学生们每天记录天气情况并画图表进行解释。日常天气观测表

温度应该在每天同一时间有阴影的地方采集。气压可以从气压计上读取。测风速的风速表可以自制或从科学仪器表公司购买。云的类型需要参照一个能暗示天气情况的云图表。教给学生们怎样读天气预报中的天气图表, 以便他们能把自己记录的数据与官方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

自制雨量筒

雨量筒是一个能收集雨水的容器。雨后容器中水的深度等于所下的雨量。用一个咖啡罐或其他圆柱形的容器, 放在室外一边下雨时集雨。用尺子量出容器中水的深度, 就是相应的雨量 (注意每次收集雨水前保持容器是空的)

自制风速表

(1) 劈两个40厘米长的薄木条在中心处以适当角度交叉。在两个木条交叉重叠的中心处钻孔, 大小为医用的橡皮管或玻璃管刚好通过为宜。

(2) 在木条的四个角上沾上四个小纸杯, 方向一样, 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3) 在两木条交叉处找到平衡支点, 用胶带把一个长钢钉与支撑点的另一端固定。

(4) 把一端套有医用软管的木制装置套在刚钉上, 调整该装置使上部能自由转动。

(5) 接下来是测量风速, 记下风速表在一分钟内的转数。把每分钟的转数换算成风速, 该转数除以风速所对应的转数就得出当前的风速。

组织科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课外活动实验对学生是一种实践学习活动, 对于理论联系实际, 开发创造思维方面的智力, 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都有极大的益处。但为了保证效果而不形同虚设, 应注意:重视教材上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人人动手, 教师和家长可协助完成, 但绝不能包办代替;注意安全防护意识教育, 试验中不能使用有毒易燃易爆物质, 禁止单独使用高电压等;对学生所做工作应及时给予检查和评价, 防止实验内容流于形式。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初中科学《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和实验,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科学教学的基础, 又是掌握科学知识规律的入门向导和手段。实验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 科学、求是的态度,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掌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笔者在实践教学中, 结合新课改精神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条件以及生活中的“瓶瓶罐罐”, 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各类实验, 真正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教学有效结合,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实验

参考文献

[1]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科学课教学研究.【美】David Jerner Mart in.薛伟江.译长春出版社2008

初中科学实验班 篇8

一、课外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根据引导目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探究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一种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造成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实验问题,才能使探究性学习有所收获。

例如,“地下水污染”的课外探究实验情境: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通又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污染有关。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0%,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70%。

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去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知识引导,形成猜想

科学探究要求实验的主体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实验的可能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的论证。

在课外探究实验活动中,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员各自查阅相关资料并在组内讨论,确定理想实验方案合作探究。例如,对污染物是如何扩散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的猜想整理、归纳如下:

猜想一:污染物从上而下扩散到地下水中。

猜想二:污染物向四周扩散,不会渗在地下水中。

猜想三:污染物的扩散与土层结构有关。

科学猜想的提出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地定向思维,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求知渴望,加深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

3引导设计,确定方案

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制定实验探究活动计划。教师可在设计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增强学生实验设计的计划性,鼓励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交流、探讨。

例如:对“污染物是如何扩散的”这一问题。设计了制作模拟水井土层结构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案:

(1)查资料了解水井的土层结构。

(2)准备实验器材:水槽,红、蓝墨水,黏土,粗砂,滴管,硬塑料吸管,喷水壶,刻度尺。

(3)模型制作:①在水槽中铺一层约2cm厚的黏土,一端稍高,形成一个坡度,将黏土压紧底部和四周;②顺着黏土的坡度铺上2cm厚的砂土层A,用喷水壶在砂层上喷水;③顺着坡度,在砂上再铺一层约1cm厚黏土,将黏土四周压紧;④最后,再在黏土层上加一层约1cm厚的砂,用水轻轻喷洒B砂层,最后的模型类似图1。

(4)实验步骤:①用手指捏住吸管的一端,将吸管插入距模型最高点5cm处吸管的另一端刚好穿入底层黏土。然后轻轻转动拔出吸管,黏土和砂子随吸管带出,留下一个小孔。②在小孔中心地插入另一根吸管至同一深度,在吸管中加入5—6滴红墨水。不要将红墨水滴在砂子表面,拔出吸管,洗净滴管。此小孔代表深井。③同步骤1,在容器另一侧插入第三根吸管,但这次只插到上面那层黏土层,拔出吸管后,留下另一个小孔。④在这个小孔中小心插入第四根吸管,在吸管中滴入5~6滴蓝墨水后,移走吸管。此小孔代表浅井。⑤用喷水壶将水轻轻喷洒在砂层表面,并使砂层湿透(模拟下雨),等几分钟后,使水渗入各层。⑥在模拟水井的上游或下游,将另一些吸管插至容器底部,如图2所示,拔出吸管放在纸巾上。在数据表中记录样本距原水井的距离,并标明它是在上游还是在下游。⑦预测吸管经过的每一层砂的颜色,记录在表中。然后小心剖开吸管,检查吸管中的物质,在表中记录观察结果。(注意颜色的深浅及在哪个砂层,出现什么颜色。)⑧沿直线依次采集两口井上下游的4个泥砂样本,做好记录。

4引导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操作,收集到一些实验数据,观察到一些实验现象,接下来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事实证据和假设与猜想的关系,通过分析、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解释实验结论,反思评价探究性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要能对实验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实验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通过与其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探究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对探究实验学习活动的全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尽可能地提出改进建议。如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污染物扩散较快是哪个方向,哪个砂层?

(2)在A、B砂层有无发现红、蓝墨水,说明什么?

(3)地表污染物最容易渗入哪层?哪一层被褥染后较难净化?有何意义?

至于污染物扩散较快是哪个方向:河水是流动的,上游遭受污染会很快影响到下游。从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如鱼的洄游)的影响来看,一段河流受到污染,可以影响到整个河道生态环境。因此,河流污染影响范围不限于污染发生区及其下游地区。河流是主要的饮用水源,河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饮水危害人类,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和河水灌溉农田危害人类。

这一环节同样是实验方案一个实施过程。在数据分析上也存在一定的技巧,数据处理涉及到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通过参与到探究实验中来,并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体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引导探究,提出新问题

当完成以上几个步骤的实验后,学生要能以口头或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时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通过污染物如何扩散的研究后,还产生了新的问题,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如何影响污染物的扩散?

天然地下水水质与降雨或地表水人渗到地下水并与土壤和成岩矿物反应的地球化学作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排放到水生环境的污染物也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降雨的水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中污染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人工合成有机物、碳氢化合物、无机离子、病原体和放射性核素等。

在课外探究实验活动中,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对实验的参与、认知和感受上,要求他们运用实验手段,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试剂、器具等,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性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形式是多样的、随机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引导、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

行对照探索、研究,师生共同探究实验,其教学结果能养成学生批判地吸收教科书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这样引导,使学生思维更发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关于课外探究实验的思考

1在课外探究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全体同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尤其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浓了,求知欲高了。在课外实验探究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受到较好的观察、实验、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课外探究实验本身就具有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作用,但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了解探究问题的真正价值时,所形成的兴趣才能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

2在课外探究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以往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照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们根据实验步骤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现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和实验兴趣的培养,而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意学习主体的实际情况,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把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实验的主人,自主地去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外探究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

自然知识的形成过程即是学生探究的过程。课外探究实验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收集准备探究材料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较容易进入探究状态;在课外,也会兴趣盎然,动手自如操作。

4课外探究实验主题要来自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的热点问题

科学实验班习题 篇9

姓名_____班级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A.枯黄的树叶落地B.电铃声传入人耳C.太阳光照射大地D.桃树上结出了桃子

2.据报道,1999年5月17日下午3时许,一片彩云飞快飘过深圳赛格广场工地上正在建设

着的一幢高为291.6米的大楼的上空,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这引起了邻近数千人惊慌

失措地狂奔。造成这种判断的失误,是由于观察者选用的参照物是:

A.彩云B.地面C.观察者自己D.大楼

3.加油站的工人给汽车加油,这是给汽车补充:

A.热能B.化学能C.机械能D.动能

4.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车起动后,第一秒内经过0.5 m,第二秒内经过l m,第三

秒内经过1.5 m,第四秒内经过2 m,由此可知汽车()

A.在这四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第一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第四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D.在这四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5.坐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中的乘客,相对于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关着的舱门B.在通道上走过的空姐

C.坐在旁边的乘客D.这架飞机的驾驶员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员,伸手到窗外,竟然轻易抓住了一颗敌

人射来的高速飞行的子弹,这是因为这颗子弹()

A.相对于飞机是静止的B.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相对于飞机和地球是静止的D.相对于宇宙是静止的7.歌中唱的“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中的运动物体的参照物是()

A.地球B.看月亮的人C.白云D.太阳

8.在一条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向东行驶,并且甲车比乙车快,乙车比丙车

快,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时,乙、丙两车向西行驶()

A.甲车B.乙车C.丙车D.地面:

9.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一辆汽车,30min通过了36k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20m/sB.10m/sC.1 2km/hD.36km/h

10.一位短跑运动员的百米成绩是10s,他前5s跑过45m,后5s跑过55m,则他百米的平

均速度是()A.9m/sB.11m/sC.10m/sD.20m/s

二、计算题

11.一辆汽车在广深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车上的驾驶员在车

到如图A处看了一下表,时间正好是8点钟,当车在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表,时间是8点54分,求:

(1)汽车在A、B之间行驶时的速度;

(2)若汽车在B处以同样的速度行驶到深圳,还需要多少时间?

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 篇10

【内容摘要】

实验教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老师们也在尝试着寻找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课堂仍难以控制,甚感困惑。“小组”、“动机”、“亲历”和“研讨”就是我得到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 科学 实验 控制 亲历探究

在科学学科的教研活动中,不少老师都提出过一个令他们头痛的问题:怎样上好实验课?因为在目前教学中,学生在实验课上表现活跃,老师们普遍感觉课堂纪律难把握、课堂秩序难维持。在实验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在上面讲要求,学生已经在下面我行我素地开始动手了;分组实验中,学生没有设计实验的步骤和计划,想怎么做实验就怎么做;汇报交流的时候,汇报的学生只是在给老师汇报,老师在听,其他同学还在忙碌着;实验已经做完了,但小组没有小结和交流,同学们继续在“玩”,老师无可奈何......印象最深的是我听过的一节实验课《燃烧和灭火》,最后是老师掌控不了课堂教学,学生在嬉闹中把带的可乐和雪碧,浇蜡烛、浇桌子、浇地,留下一片狼籍„„

不可否认,学生们喜欢上实验课,喜欢在实验中自己动手操作。但是,如果科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只能是在闹哄哄中开始,在乱糟糟中结束,科学探究的目标不能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无从谈起。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首先,在实验教学中科学老师应树立“组教学”的观念,从四个方面具体做到以点带面,组织好实验教学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

1、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我根据学生座位、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这些方面的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10—12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样小组内部是异质小组。但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小组之间是同质分组,这样分组使学生之间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最好效果。每个学期实验小组建立后,基本不变动,这样有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的熟练和默契,也利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管理。

2、小组管理依靠小组长。选择、培养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关键,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在选举小组长时,我提出选举的要求和条件,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这些条件,由小组共同表决通过谁当小组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帮助小组长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中每个人的表现都和小组息息相关。

3、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实验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个体要看作是一个组,充分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掌握每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细致的组织工作,促进小组学习。比如,通过提问:“你们小组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当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样合作学习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建立实验教学的组评价。把科学实验能力作为学生期末考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入考评范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考评的依据;小组成员间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实验小组的建立,有利于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纪律、实验情况和实验效果的管理。这样比管理一个个的学生要容易的多。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把握实验探究的方向。科学教师要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卷入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

2、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思维活动的特点,创设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有激情、有渴求地卷入自行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情景中来。

3、在创设情景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通过它来展示情景感染学生,引发他们追求新知的动力。

4、在每个精心准备的“问题情境”中,我们应当适当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向,了解探究的内容。

例如在上《水的浮力》一课时,应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的画面是:一群小朋友在踢球,球突然被踢入洞中,谁有办法将球弄出来?孩子们被有趣的场面所吸引,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出谋划策,水到渠成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课堂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又如在《火山爆发》一课中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赏火山爆发时的壮观场景,他们无不被吸引、震撼,探究火山爆发原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老师的实验教学很容易开展。

三、让学生收集事实材料,整理研究材料,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即发现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观察、实验、研讨和探索的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研究时,我们尽量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也不能领着学生一问一答得齐步走,直奔结论,而应把有结构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定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没有任何紧张和压力的氛围中,愉快地、自主地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和实验材料,并自行研究。例如在上《电磁铁》一课时,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有的学生选取“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电流有关”这个问题来研究,他们选用的实验方法是增加和减少电池的数量;有的小组选取“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线圈有关”,他们选用的实验方法是变动线圈的匝数。不管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材料怎样变,他们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而那种抹杀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个性,让全班学生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做一模一样的实验,然后全班直奔结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前自带一些材料在课堂上研究,这样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当怎样的一个“角色”,也是关系到学生实验成败的重要原因,教师只有做到课前对学生自行探索活动精心设计,充分准备,课中对学生自行探索活动全力帮助,大力支持,才是真正的角色到位。

让实验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部分,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科学的一种方式,学生会安静下来,也会学会认真思考的。

四、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这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的研讨:

1、体现民主化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全班研讨的一员,是一个旁听者,只有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学生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敢于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把话讲完,并针对矛盾处再征求其他学生的看法。总之,教师在研讨中要听取不同意见,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什么,也不要用语言和表情干扰学生的研讨和发言,将自主探讨的权利交给学生,乐于当学生的“听众”和“观众”;

2、规范研讨中的纪律。在研讨中教师的“听众”地位并不能动摇教师的指导作用。研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周密的组织,细致的安排。研讨活动恐怕很难开展。毕竟研讨是群体性的教学活动,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研讨兴趣,研讨工作也不会顺利进行。

3、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个人讨论与小组讨论结合,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的班级研讨的气氛;

4、研讨中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研讨教学中,教师应克服急躁心理,不能提出一个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尽快答出,给学生思考时间太少,通常不过1分钟左右,这样短的时间催促学生,极可能把研讨变成一种学生的“表现”,学生会揣摩教师的表情和语气,尽量顺从答出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充分讨论,争论,回答问题才具有完整,准确的特使,才能形成研讨时的高潮。

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向即定的研讨“目标”,让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研讨的相互交流中去伪存真,辨别是非,形成共识,独立自行获取正确的科学知识,明白更多的科学道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实验教学管理中做的一些尝试。我觉得这四个方面是实验教学中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教师如果能坚持做到,就可以达到: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探究,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为我国的科学发展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论文

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

保山市实验小学永昌分部 段登坤

上一篇:报告样本下一篇:写兰花的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