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成功导入

2024-07-16

初中科学成功导入(共6篇)

初中科学成功导入 篇1

一、温故知新, 承上启下

科学教材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 前面的知识是后面前提和基础, 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不仅使教学任务循序渐进, 学生易于接受;而且由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着手去探求未知, 既减小了难度, 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新课程《科学》的第一章第四节《温度的测量》中, 对于某个仪器的使用和介绍, 怎样开头, 有许多方法。如果只是说现在开始上温度的测量, 显然没有新意, 也不会引起学生注意。于是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一年四季中常见的景色。美丽的画面投影到屏幕上, 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特别是当问及四季中会有什么花开时, 学生的发言就比较积极, 在画面的提示中, 学生会轻易地说出春天开桃花, 夏天开荷花, 秋开开桂花, 冬天开腊梅。从而在提问中, 引出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使四季分明, 才有不同的植物生长。这堂课下来, 教师一直是作为学生的主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的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演出的主角, 而教师只是配角。

二、开门见山, 切入主题

当所授内容学生从未接触过则不需铺垫, 可开门见山地介绍所学内容。这样使学生立即接触新课内容, 引发积极思维活动, 也便于保护知识的系统性。用干净利落的语言、鲜明的内容, 一语中的, 会给学生以清新的提示。简洁明快的讲述, 是直叙导入成功的关键。此法可抓住教学重点。

三、设疑置问, 启迪思考

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未知欲, 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老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 或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例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 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一只铁钉放入水中会沉下去, 为什么用钢铁做的大船在水中反而不会沉下去呢?在学生感到疑惑和惊奇的同时就导入了新课。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 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 有了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 这样, 学习的效果无疑是好的。

四、直观演示, 增强感知

直观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变呆板为生动, 有助于学生增强感知,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在讲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理论时, 可多运用此方法。直观演示可展示挂图、标本、模型实物, 也可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内容时, 我先表演了一个“尺打象棋”的实验。起初, 学生们都认为用力敲打最下面的象棋时, 上面的象棋都会向前飞出去, 而实验结果出乎他们意外。又如在《汽化和液化————液体的蒸发》教学中, 先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扇扇子?扇扇子会降低温度吗?然后做对比实验演示:对着干燥的温度计玻璃泡扇扇子, 玻璃管中液柱丝毫不动;而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有酒精浸湿的棉花, 扇子一扇, 液柱迅速下降。这样的开头,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

五、揭示新奇, 激发兴趣

歌德认为:“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科学家杨振宁更明确地指出:成功的真正的秘密是兴趣。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老师可将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兴趣。巧引资料有:说段趣闻, 讲个故事, 吟咏诗词, 解释典故, 引用俗语等等。如:《细胞的发现》一节中, 有一个重点知识是认识显微镜及其使用。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被显微镜放大的细胞的照片。我先问大家这些照片在哪里看到过, 许多同学说了许多, 有说是马铃薯的, 有说是珍珠的, 七嘴八舌说了许多。我说:“这是取自人体内的一个细胞的照片, 它的大小比一粒灰尘还小!”“哇, 是这样的。”大家都感到很惊奇, 我说:“这么小的东西, 是怎样拍得那么清楚呢?用的是显微镜。”接着顺理成章拿出显微镜, 以惊奇导入新课, 以创造生动的愉快的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 进入主动探索的阶段。

六、演示实验, 活跃气氛

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是学生熟悉甚至亲身体验过的, 将这些事例引入新课, 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 在讲《常见的动物》这一章的时候, 我先让学生在前天去抓一个蜗牛, 在上课的时候, 当学生把自己的战果呈现出来的时候, 心中的喜悦和激动难以掩饰。接着让他们观察蜗牛的外形, 引入新课, 顺理成章, 一堂课下来, 学生意犹未尽。这样的实验课, 学生非常乐意接受。但是, 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章节, 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这样的实验导入新课, 最好在时间的安排上充裕些。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但不管方法如何, 新课的引入一定要突出新课主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新课讲授的顺利进行。

摘要:一堂初中科学课的开始, 教师若马上进行正课的教学, 学生就不可能很快地跟上你的节奏。适当地进行正课前的导语教学, 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导语虽不是正文, 但却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体系, 活跃教学气氛, 再说新教材有培养智能和趣味性的特点。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课上得生动活泼, 就应该花一番力气, 精心设计好导语。初中新课程中的《科学》一书, 是一本全新的教材, 因此, 它的新课导入, 作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

关键词:初中,科学,新课导入

关于初中科学课堂导入的几点实践 篇2

【关键词】精彩导入 高效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9-01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进行双向交流。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做到课堂十分精彩,而整节课要精彩,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引入的精彩,发挥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此对这些年的教学做个小结,如何使课堂引入精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利用趣味实验引入。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小游戏、小魔术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我讲讲我自己的两个例子:例一,讲大气压强时,利用瓶子吞蛋趣味实验引入。上课前跟学生说我们接下去做个小魔术,然后拿出器材:一个剥壳的熟鸡蛋和一个瓶口小于鸡蛋的玻璃瓶,把鸡蛋放在瓶口,叫学生看现象(鸡蛋静止在瓶口),然后拿下鸡蛋,再点燃蘸有酒精的棉花,并丢进瓶子里,过会儿把鸡蛋放上去,过会儿鸡蛋就进瓶子里了,再用噱头的话,问学生是什么让鸡蛋进去的,要知道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学了这节课的内容后就能解释了,接下去就围绕这个实验讲解。用这个实验后,学生明显积极性提高,都想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整堂课注意力很集中,思维十分活跃。例二:在讲硫酸的腐蚀性时,也可以用实验引入,先准备一张纸,纸上画个脸,但是头发外面只有轮廓,里面是空的,然后先用玻璃棒蘸点浓硫酸,在头发框里涂满,等着腐蚀效果的出现,说开始变魔术了,把没头发的脸变成有头发的了,学生能直观的看到腐蚀的现象,而且一开始就先做实验,再讲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整个课堂精彩起来。当然这样的引入方法还可以在很多课中应用,只要仔细思考就能设计出精彩的实验引入,使课堂在一开始就进入精彩。

其次,利用问题设立直接引入。

古人曾云:”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实每堂课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间接引入,像上面介绍的两种,但是有些问题没有其他载体,只能直接利用日常生活的现象设立问题引入,让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如上惯性时,也可以直接问学生,坐车时,刚启动和突然刹车时,人体会发生什么现象,接着让学生回忆,最后得出现象,再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叫几位同学回答一下。整节课中,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到最后问题解决了,知识也落实了,两全其美了。平时上课中,多数采用此法,简单易行,但效果不是最好的,只是像应付似的有开端,能用其他方法的,这法尽量不用。

再次,是利用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引入。

对于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学生较感兴趣,他们想明白科学家是如何成长的,又是如何成功的,是如何研究的,也想从中得到启发。在科学课堂中老师就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学生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思考他们的成功原因,思考他们的做事风格,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教《水的浮力》时,先讲讲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在洗澡时想到辨别皇冠是否真金的方法,由此引入浮力的课;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对这现象进行思考,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讲完故事后,再讲今天的主题是牛顿的其他定律,能起到衔接作用了。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能够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科学中有许多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历史上的科学家的故事,这样可以了解科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在上课引入时就利用进来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现了教学的正迁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最后,利用复习题引入。

科学中有些章节的内容连贯性很强,上新课前,需要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因此利用复习题引入的方法由此而生。平时,我利用此方法时,分几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提问上堂课的内容,抽几个学生检查,看巩固得怎么样了,再上新课;另一种我叫它为板抄题复习,就是把前堂课的主要内容抄在黑板上, 叫学生做在草稿本上,早完成的给老师改,以便了解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更好的巩固上堂课的内容。如在上原子结构的模型内容时,第二课时上课前就用板抄题复习引入,首先在黑板上写上题目:1.原子由( )和( )构成;2.原子的质量集中在( )上;3.原子核由( )和( )构成;4.原子中质子数=( )=( )。等前几名学生做好改过后,再讲解一下,让他们再读几次,再接着上新课。这样的引入能很好地复习前面的知识,启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针对知识点连接紧密,且课外没时间巩固时,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要使课堂成功,就必须有成功的引入,能把学生刚上课时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一起探讨接下去所要学的内容。而高效、精彩的课堂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引入,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引入,能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科学成功导入 篇3

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导入得当, 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应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 趣味性

课堂导入首先要注意趣味性。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 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可见, 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 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探求欲望, 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

2. 情境性

所谓情境, 指的是情景和语境。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 有其自身的特点, 那就是离不开特定的情境, 离开特定的情境, 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较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为什么不少学生学习英语多年, 还是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是因为我们没有创设大量的情境去进行练习。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应考虑把它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3. 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 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因此, 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信息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强了, 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 能充分利用当今流行的素材, 并借助于现在的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材料越新颖, 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越有兴趣参与, 效果也就会越好。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4. 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切忌生搬硬套。这需要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如较沉稳的班级和较活跃的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其次, 千万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再次, 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 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保持新鲜感, 但首要前提是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 方法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这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 进行举例和探讨。

1. 直观导入法

如今我们早已进入信息时代, 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教师广阔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利用具体的实物、精美的图画或是精彩的电影片段、巧妙的课件, 直观形象地导入新课, 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

2. 实事导入法

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 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同的,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国内外大事或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来导入课文, 这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当然, 这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能灵活地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恰当应用。

3. 音乐导入法

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进行课文导入时, 教师可以把音乐融入到教学中去。比如在讲Unit 5 Hobbies and Interests时, 其中谈到著名的Westlife (西城男孩) 乐队, 在这堂课一开始就可以播放一首Westlife的歌曲 (如Yott Rise Me Up) 进行导入, 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 并且进一步拓开话题, 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平时的兴趣爱好, 并根据个人的喜好发表看法,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尽快接受教材中的信息。这样, 既实现了课堂导入, 又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扩大了知识面, 还轻松地学习了不少英文歌曲。

4. 以旧带新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这是如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巴甫洛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所以, 在新课的开始, 老师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学过的知识, 通过对比或提问的方式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 以达到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一般过去时”的语法时, 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现在时”的复习进行导入。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使语法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总而言之,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类型, 巧妙地进行导入, 形式不拘一格, 遵循趣味性、情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觉得英语有趣、想学。学生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很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初中科学成功导入 篇4

一、温故知新, 自然导入

目前使用的初中生物新教材中各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而“温故而知新”导入法是成功联接新旧知识的支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 能自然引入到新授内容。譬如, 我在执教“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课时, 鉴于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概念比较抽象, 许多学生往往感到云里雾里。为了让学生轻松攻克这一难点, 我就引导先学生复习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常识, 接着鼓励学生围绕典型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 从而使学生自然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去, 逐步得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结论。

二、开门进山, 直接导入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 生物新课导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采用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法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譬如, 我在执教“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 就直接把光学显微镜放到讲台上, 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玩意啊?”不少学生露出惊讶的目光, 只有一个学生小心翼翼的回答道:“好像是显微镜吧!”我翘起大拇指一边表扬, 一边来个顺水推舟:“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作用及其操作方法。”此时, 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烈了。

三、巧设问题, 悬念导入

清代著名学者陈宪章指出:“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可见,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端, 是探究性学习的原动力。但是, 人的思维离不开一定外部环境下的某种刺激。因此,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绿色开花植物包含哪些器官?其中, 哪些属于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红总结出如此的规律: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 其中, 根、茎、叶与营养有关, 其余的与生殖有关。接着我继续设问:“那些果实和种子又是怎样形成的?”此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许多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花的海洋, 深入了解花的内部结构以及开花后能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诸多奥秘。这样, 学生通过在积极的解剖和观察桃花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了花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效果显著。

四、联系实际, 趣味导入

生物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从生活情景导入, 不仅增添生活气息, 而且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 学习兴趣同步提升。譬如, 我在执教“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 就展示问题:“假如你吃月饼不小心掉到地上, 此时恰有一只蚂蚁经过, 那也许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齐声回答:“马上有一群蚂蚁聚集在这里……”我反问道:“其它蚂蚁是怎么晓得有美食的地方的?”顿时, 教室里争论声此起彼伏, 热闹非凡。又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蒸腾作用”一课时,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炎热的夏天, 人坐在操场中的大洋伞下与坐在大树下相比较, 哪个地方比较凉爽?”有个男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在大树底下好纳凉啊!”当我他们大家说出其中的道理时, 室内鸦雀无声, 有的学生甚至目瞪口呆。于是, 我直接点拨道:“由于大树具有蒸腾作用, 它既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 又能降低空气的温度, 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比较舒服”。话音刚落, 我在黑板上板书:“蒸腾作用”四个大字, 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的感染下, 学习积极性更浓厚了。

五、用多媒体, 生动导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也得到全面推广。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多媒体技术, 才能更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譬如:我在执教“骨骼”一课时, 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栩栩如生的展现了三维立体人体骨骼的转动和行走动画, 并配上悦耳的音乐, 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初步感知了人体骨骼的组成、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以及少年儿童坐、立、行走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后果。

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将画面作艺术对比性处理, 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心灵上震撼。譬如:我在执教“环境保护”一课导入时,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如下画面:小兴安岭的森林美妙无比, 一望无际的农田边上有几头水牛悠然的吃着嫩草, 茫茫的草原上有一群绵羊欢快的奔跑着, 辽阔的黄海上空不时飞过成群的海鸟, 白鳍豚在长江里展现其优美的体态, 正当学生陶醉如此的大自然的美景时, 突然画面转换:在被乱砍滥伐后的森林里只留下长短不一的树桩在哭泣, 龟裂的农田上寸草不生, 汹涌洪水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 水环境污染造成无数鱼类死亡……, 如此强烈对比画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 他们心中呐喊着———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

初中科学成功导入 篇5

一、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 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之一.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利用悬念激起人的好奇心, 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人迷惑不解, 它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例如, 笔者在进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教学中, 提出问题“方程3x2-x-4=0的一个根为x1=-1, 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难以解决, 笔者就适时托出答案:“由于所以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确信答案正确时, 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 此时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 笔者就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 据此可求x2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 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但也要注意, 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悬,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太悬,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 思而可解, 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 自始至终扣人心弦, 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实验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 主动认识,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印象会更深, 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 笔者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中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 使学生享受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克服他们懒惰思想的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自己发现、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数学的学习能够并且应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某种情境的教学, 这些情境包含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而作为课堂开始的导入部分, 利用学生日常的生活为基础, 提炼出与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东西, 从而很好地做到课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相联系, 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体会上去走进新课.例如, 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代数式的值”的教学中, 笔者先提出问题:“同学们, 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 要给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各添置一批排球, 每班配2个, 年级另外留10个, 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 总共需要多少个排球?”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 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 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笔者适时地提出:“我们将计算的结果22, 26和24, 称为代数式2n+10当n=6, n=8和n=7时的值,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四、游戏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导入过程中, 笔者曾多次运用以游戏内容为主的比赛方式进行, 让学生直接兴奋起来, 让引言不再枯燥无味.玩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 在数学课中以游戏为导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简单事件的概率”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课堂导入时, 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然后向失败者发问:“你想赢回来吗?怎样才能赢回来?”学生会高兴地回答:“继续游戏, 我就有机会赢回来了!”“你怎么知道有机会赢回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游戏中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探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上来.这个导入从学生非常熟悉和习惯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出发, 通过亲身经历, 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 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 准:

指课堂导入要加强目的性、针对性, 要克服随意性、盲目性, 要符合教学目的, 体现教学意图, 注意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切忌洋洋洒洒, 离题万里.

2. 精:

指密度适宜, 导语精练.密度太大, 则主次不分;密度不精, 必然拖沓冗长, 效果上有违初衷.

3. 巧:

指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拓宽视野的动力.课堂导入设计要有趣味性、艺术性,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4. 新:

学生好奇心强, 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 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 启其心扉, 促其思维.同时课堂导入方法要常变常新、融会贯通, 不能一成不变.

摘要: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精确性和抽象性, 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 是冷冰冰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发现只要做好课堂导入, 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枯燥的知识也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悬念导入、实验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游戏导入等, 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很有作用.◎郭荣升 (江苏省徐州邳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士文.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J].学周刊, 2011 (06) .

[2]陈碧英.浅谈课堂导入的艺术[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8) .

初中科学成功导入 篇6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 一堂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 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进行学习。“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只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发挥潜能和创造能力的各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为其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诸如牛津初中英语8AU6“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部分中, 简要阐述了小男孩Timmy在1999 年台湾大地震中困在瓦砾堆下的危险经历, 我在执教此内容时, 先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发生在2008 年汶川大地震中剪辑画面, 学生被这真实的画面所震撼;接着, 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 许多学生笑容满面, 学习兴趣倍增,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设疑导入, 引人入胜

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设疑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设的目标, 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又培养了积极探索的精神。 正如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可见, 疑问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 一旦学生有疑问, 就会产生迫切寻找答案的欲望。 因此,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 可以通过创设巧悬念, 让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以利激起他们渴望揭开“ 谜底”的欲望,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8A Unit6 Reading时, 先如此设疑导入:“ In an earthquake, what will you feel, see, hear and do?”许多学生虽然疑窦顿生, 但还是信心十足地进行分析、讨论, 不一会儿就明白了正确的答案。 接着, 我再提问:“ But today, in this reading text, we’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Timmy, a survivor of Taiwan earthquake,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he survived?”此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大部分学生兴高采烈地去读, 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点拨, 教学效果显著。

三、复习导入, 承上启下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各章节虽然内容不同, 但前后知识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 采用复习导入法能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所谓复习导入法, 一般运用于同一单元内的课文教学中, 也可以是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 譬如, 我在执教“ 过去进行时态”时, 先设计几个现在进行时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复习, 接着就很自然地引出新知识“ 过去进行时态”, 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初步掌握两种时态be动词和时间的区别, “ 过去进行时态”这一新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学生在学习“ 现在完成时态”时, 我巧妙地从复习“ 一般过去时”入手, 以利有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 达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游戏活动, 在初中英语新课导入时灵活渗透小游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一开始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心理基础。譬如:牛津初中英语8A中的第六单元“ Natural disasters”的Welcome to the unit漫画部分可以采取猜词小游戏导入, 我先大声说道“: Please guess what weather I am talking about. It’s so cold, and we can make a snowman to-day.”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snowy .”接着, 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再猜出windy, sunny, cloudy等, 最后, 当学生猜出“ rainy”时, 我就用“ It’s also rainy at Eddie and Hobo’s place”这一句话自然导入到漫画部分的师生互动之中。

五、插图导入, 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是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目前所选阅读课文大多数配有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插图, 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珍惜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 尤其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相应的插图, 从而挖掘他们开发知识的潜能, 为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铺平道路。 譬如:我在执教8B Unit3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一导入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八小时环游世界中的插图, 在学生仔细欣赏插图基础上, 我就顺利的引导学生深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为提高课堂效率拉开了帷幕。

上一篇:区域保险营销下一篇:截止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