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2024-08-28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精选12篇)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1

中学德育课本身应该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老师习惯于上课讲课本, 课后背练习的怪圈, 德育课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其实德育的教化应该与现实紧密结合, 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启发者, 而不能强行灌输德育观念, 这样这能引起学生的逆反。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 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要有敏锐的品德嗅觉, 不断地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 分析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难、困惑和模糊问题, 观察学生言行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了解学生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及时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授孝敬父母时, 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小到大, 父母为我们都做了什么?吃、穿、住、行和生活的其他等等。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都为父母付出了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们理解了, 原来父母是那么不容易, 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去孝敬父母;而在讲到热爱祖国时, 我则让学生们观看《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 然后让学生写心得——“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怎么办”,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强大与否与我们自己利益密切相关,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

第二, 对于学生来说, 初中学生受心理发展、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 太过抽象和理论化的东西, 他们无法理解, 也没有兴趣去理解, 所以要多用事例来替代抽象, 多用活动来替代理论。

比如说, 我们说遵法守纪, 如果只是单纯地去介绍, 那么学生的最初印象, 也是最终印象会这么认为:我们不能干坏事。至于什么是坏事, 他们并没有评判的标准, 很有可能是自己认为对的就不违法, 不对的就违法!这种自我为价值中心的人生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甚至有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 我们在讲解这些内容时, 应该多结合事例, 告诉学生们, 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违反了法律但是并不违反道德, 哪些行为不违反法律但是违背了道德。在此基础上, 我们就可以让课程内容进一步升华, 让我们的学生知道, 我们既要遵守法律规范, 同时还要尊重道德要求!

第三, 利用教材内涵德育思想指导学生行动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 主动去求索, 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 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 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 进行思想教育。此外, 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 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 形成知识体系, 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 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 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 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 教师在备课中, 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 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 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第四, “以生为本”, 改变学习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新课程要求“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们去战胜;给学生一种条件, 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舞台, 让他们去展示。”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将课堂还给学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 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五,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加深认识,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 分析归纳, 让学生悟出道理, 初步形成道德认识, 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 “知之深, 爱之切”, 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 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 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绪体验, 心灵感应, 使之产生学习的动机, 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爱憎, 陶冶道德情感, 磨练道德意志, 形成人生信念、世界观。

第六,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思想品德教学, 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要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经历多种学习方式, 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让学生在有效接受及自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 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采用情境渲染、案例剖析、角色模拟、操作体验等活动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领者。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信息, 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 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 以敏捷的教学机智推进教学进程, 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走进学生心灵, 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 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推进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对于教材中“操作平台”和“实践与探究”等栏目要充分予以重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学科实践活动, 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加强对课内外的学科实践与探究活动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社会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活动的成果,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

教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对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拓展内容的选择上, 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等等。教师通过研究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有所提高,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大教育者们的不断努力, 思想品德课将会逐渐完善, 在学校乃至社会中所起的德育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重要。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2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宇宙地中学

谷福臣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这种高素质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同时发展.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教育的经验可谓丰富,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的进取精神,奋发向上的意志等等,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而德育教育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果把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这种美好的德育进一步发扬光大,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建设人才,这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德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

爱国之情,常人很难体会得到只有亲身体验才可能有所感悟,但要经历爱国大事,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很少.所以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爱国,如何去爱国.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了解深切,才能从心中涌起爱心。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殉国,岳飞“精忠报国”,屈死**亭,林则徐为击败英侵略军,积极仿造西方战舰,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鸦片战争中七殉老将陈化成血染吴淞口,维新运动中,谭嗣同誓为变法献身第一人,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血洒疆土,只为争回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而在我们身边,为了救学生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给她的学生上了人生最美的一课。南海守礁二十年,化成礁石一块,无怨无悔的南海卫士李文波。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一条路,二十年,为乡村父老带去健康安宁,周月起,艾华这对残疾乡村医生夫妇大爱无痕。航母出海了,战机飞天了,却悄然离开了的罗阳同志用生命托起战机,笑傲长空。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迹,足可告诉人们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完美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些事例,分析英雄事迹的动机,同时讲述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这些英雄能毫不犹豫为国捐躯。告诉学生只有爱国的人,才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牺牲生命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象汉朝的苏武,青年时出使,白发时才回归,南宋文天祥与元朝统治者斗争“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诗人朱自清饿死不领美国粮,这一系列事迹莫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的硬骨头精神。

再一方面,通过一些反面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讲“中法战争”讲到老将冯子材奋勇杀敌,而李鸿章却不准出战,中国在战场上取胜时,清政府却“与缔和约”,以“求法人不必再战”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的局面。同学们愤怒的说“真该死”、“真丢人”,于是我趁势引导,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困难仍很多,像美、日在钓鱼岛挑衅,要达到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目的,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爱国应从哪里做起?

二、爱国应从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开始

中国古代文明,名传千古,流芳于世。中国有许多为造福人类而努力拼搏的人才,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凡具有作为的人必会遇到大困难,必先磨练自己,所以要培养那种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李时珍为撰写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走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张衡,博学多才,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终于制了地动仪,司马迁用十九年的功夫写成了史学名著《史记》,水稻专家袁隆平,潜心钻研近十年,终于在1974年研制成耘型水稻,属世界首次,女科学家林巧稚一生独身,投身医学事业,成为医学界楷模。通过这些实例,告诉学生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有民族,为国家,为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奋发努力的精神。历史教学中将这些光辉典范介绍给学生,势必激发起为祖国繁荣而努力的热情。使学生不断树立想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献身的精神。

三、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遵守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历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认真学习;传统美德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德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

爱国之情,常人很难体会到只有亲身体验才可能有所感悟,但要经历爱国大事,对学生来说几乎很少,所以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爱国,如何去爱国。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了解深切,才能从心中涌起爱心。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诸如屈原自沉汩江罗,以身殉国;岳飞“精忠报国”,屈死风波亭;林则徐为击败英侵略军,积极仿造西方战舰,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鸦片战争中七旬老将陈化成血染吴淞口,维新运动中,谭嗣同誓为变法献身第一人,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血洒疆土,只为争回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而在我们身边,为了救学生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给她的学生上了人生最美的一课。南海守礁二十年,化成礁石一块,无怨无悔的南海卫士李文波。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一条路,二十年,为乡村父老带去健康安宁,周月起、艾华这对残疾乡村医生夫妇大爱无痕。航母出海了,战机飞天了,却悄然离开了的罗阳同志用生命托起战机,笑傲长空。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迹,足可告诉人们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完美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些事例,分析英雄事迹的动机,同时讲述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这些英雄能毫不犹豫为国捐躯。告诉学生只有爱国的人,才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牺牲生命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像汉朝的苏武,青年时出使,白发时才回归,南宋文天祥与元朝统治者斗争“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诗人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粮,这一系列事迹莫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再一方面,通过一些反面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讲“中法战争”讲到老将冯子材奋勇杀敌,而李鸿章却不准出战,中国在战场上取胜时,清政府却“与缔和约”,以“求法人不必再战”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的局面。同学们愤怒地说“真该死”“真丢人”,于是我趁势引导,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困难仍很多,像美、日在钓鱼岛挑衅,要达到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目的,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爱国应从哪里做起?

二、爱国应从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开始

中国古代文明,名传千古,流芳于世。中国有许多为造福人类而努力拼搏的人才,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凡是有作为的人都会遇到大困难,必先磨炼自己,所以要培养那种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李时珍为撰写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走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张衡,博学多才,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终于制出了地动仪,司马迁用十九年的功夫写成了史学名著《史记》,水稻专家袁隆平,潜心钻研近十年,终于在1974年研制成籼型水稻,属世界首次,女科学家林巧稚一生独身,投身医学事业,成为医学界楷模。通过这些实例,告诉学生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有民族,为国家,为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奋发努力的精神。历史教学中将这些光辉典范介绍给学生,势必激发起为祖国繁荣而努力的热情。使学生不断树立想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献身的精神。

三、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遵守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

李大钊曾说:“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朱总司令,抗战时期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一部分钱寄给母亲,他母亲病逝后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把爱母亲爱人民联系在一起,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是社会文明的风范,就这个方面,在教学中举了一些不珍爱父母之爱的例子,如,乱花钱,不学习,打游戏机,有的在读书期间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伤透了父母的心,这样的人怎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许多同学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是对父母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就此能逐步改正,这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总之,德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树人之要,丢弃在先,德育之要养成在先。”历史教学中贯穿这几要素,主要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接受改革开放,热爱自己的集体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浅论初中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联系实际, 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我在上初一课本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必要性,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另外, 我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 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 增强学习的动力, 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正确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的内驱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介绍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 如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和华罗庚小时候勤奋学习, 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的事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初中数学每章节的引言部分, 都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 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从而理解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 自觉把今日的学习与将来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求知欲。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初中数学可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是极其丰富的。我国是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数学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对东方乃至全世界的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上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 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为完成知识教学, 能力培养的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 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如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值的计算, 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在某些定理, 公式的教学中, 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 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现代, 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 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通过向学生古今数学所取的成就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使其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发奋读书、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 我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 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 爱护环境。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活动中, 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 潜移默化, 最终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5

对于初中阶段体育学科教育教学来讲,德育教育同为重要。体育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健康观念,使学生通过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同时还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砺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目前,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通过努力,找到初中体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促使课堂流光溢彩。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一)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

1.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字课,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教师中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

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领会大纲精神,重点也在“渗透”上。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比如我在上《驿路梨花》一文时,完全没有向学生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等问题。只在导课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老余和我都为小茅屋着想的动机是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正课,层层剥笋,水落石出,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如给学生上《俭以养德》,边板书边扔粉笔,象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师中还是存在的。这里暂且不谈这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单是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说,要贯彻文道结合,首要的就是教师 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

三、加强语文的综合透视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处。

(一)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上台讲演三分钟,然后教师则针对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二)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写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日记,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 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是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通过写日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在作文活动中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育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了这句话。的确,一个人如果连立志的念头都没有,他又怎么能摘到成功的果实呢?

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却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碌碌无为地生活着。因此,为了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在初一学生进校伊始我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动中结合课文阅读教学举行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开展“我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班会,举办“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再汇总自己的所有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7

一、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个人信仰

信仰是崇高的, 信仰可以灌输一个人满腔热情, 振奋其精神和意志, 励其志, 壮其行。 初中生处于人生转折期, 在此阶段, 初中生开始寻求自己的偶像和信仰, 这就需要教师予以正面引导, 帮助初中生接触积极信仰, 为初中生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其信仰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发, 把握初中生教育的“ 度”, 引导初中生接触和了解信仰, 迈出信仰教育第一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载体, 给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是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如, 在讲授“ 戊戌变法”知识点时, 结合初中生信仰教育需求, 我们在给学生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同时, 可以借此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人性美, 以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熏陶。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 慈禧太后想逮捕并处死维新派人士, 梁启超试图说服谭嗣同一起出国避难, 遭到谭嗣同的委婉拒绝, 慷慨陈词“: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运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 请自嗣同始”。 也许, 从今天的角度看, 很多学生认为谭嗣同有点迂腐,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闪光点, 那就是谭嗣同高尚的人格、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为国家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操。当然, 诸如此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有很多, 在教学中, 教师可亦广泛搜集、整合材料, 利用历史素材, 向学生展现历史人物的信仰, 让学生读书明目, 体验读书乐趣, 冠以信仰教育,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家庭、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而且需要在当今这个物质需求扩大的时代里,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历史教材, 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 整合历史素材, 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对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给初中生呈现家国历史、展望家国未来, 培养初中生爱家、爱国主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具有敏锐眼光, 深度挖掘历史教材, 放大和引申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有利元素, 引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呈现爱国情操和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如, 在讲授“ 两弹一星”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当时, 钱学森身处美国, 正值事业巅峰之时,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钱学森放弃了优越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 冲破重重阻力, 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究其原因, 正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 投入祖国航天事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 有国才有家, 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了, 我们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三、初中历史德育教育之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的民族, 但是, 作为一名中国人, 我们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的文化继承、传承下去。 当今社会, 互联网普及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充斥, 有精华也有糟粕, 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包容和接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元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整合历史文化素材, 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 纠正部分学生漠视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 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端正部分学生当前网络负面文化影响态度, 在掌握好自身文化的基础上, 接纳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 如, 初中历史教材中“ 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点, 向我们展示了农业的起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人建造树巢穴躲避野兽, 是不是可以揭示中华文明?还有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现代文化的关联;中华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将历史文化知识讲授出去, 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教学,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 以铜为镜, 可正衣冠, 以人为镜, 可明得失,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 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传承学习、除弊兴利, 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智慧, 树立个人信仰, 培养家国情怀, 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传承者。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是引导学生接触史实、了解时事,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主阵地,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工作。本文深入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关系,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进行了详细论述,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 形成优秀品德。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明确对学生教育什么

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12—15岁的范围内, 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观念, 能够分清是非对错、美丑善恶, 基本可以判断个人言行产生的直接后果, 但他们往往决心很大, 行动力很差, 说的和做的相脱离。仍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 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 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下结论。这个时候的性格特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另外, 初中生接受形象、感性事物的能力强。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类型选择和安排上都注意了这一点。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都具备直观、形象、易懂的特点, 让初中学生在学习、练习方面感觉都比较容易。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在通过课文进行德育教育时, 一定要注重选择合理、简便的教育方式, 千万不要高谈阔论、大讲道理或理论, 应该在感性教育方面下些功夫。

二.掌握方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一) 导语中渗透

《皇帝的新装》一文通过一场荒唐的闹剧, 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比金钱和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授新课前, 我先设计好了一个导语, 说给大家讲《曾子杀猪》的故事, 讲完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有什么感受, 曾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引出,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继续引导, 一个国家的臣民没有诚信时, 这个国家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导入, 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 从而认真地去阅读, 体会, 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 讲解中渗透 (1) 情感教育

(1)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 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土地的誓言》《黄河颂》《最后一课》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而《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则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富春江、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 祖国壮丽的山河, 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 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 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 只有利用课文, 结合学生自身实际, 动之以情, 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风筝》里“我”和小兄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悲哀及《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羚羊木雕》里成人世界的重财轻义等都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 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 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轻而易举地获得似乎成了理所当然, 所以生活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悲观失望, 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方。《紫藤楼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爸爸的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 既隐含了爸爸的离世, 也表明我成熟了, 懂事了。《落难的王子》以童话的形式向人们呈现出这样的道理:连向来悲观失望的王子都能在挫折面前坚强地活下来, 何况我们每个常人!学生自然会更多地去关注生活的阳光面, 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2) 美德教育

(1) 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

《大道之行也》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立下了为人处世之道;《木兰诗》里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的豪情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胡适《我的母亲》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莫怀戚的《散步》更是体现出祖孙三代之间的其乐融融, 这点点滴滴无不散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个人修养

如吃苦耐劳,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孟子先生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从普通人, 甚至下人, 最终成就大业的事例, 让人们明白成就大业的人, 都要吃得了苦。只有经受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考验后, 才能坚定意志, 增长才干;《愚公移山》这一富于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写愚公挖山不止, 终获成功。也说明: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还有《爱莲说》中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论语十则》中“人不知而不愠”的涵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貌待人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3) 人生观教育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 这就要求, 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教材中有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的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 才能实现理想。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心, 要相信我也能行, 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 拓展中渗透

⑴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 如《宋词三百首》意境非常美, 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爱的教育》一书无论哪一章, 哪一节, 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 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 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 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

⑵开展专题活动。学习《成长的烦恼》这个综合性活动后, 可给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表现青少年生活的片子, 让他们认识到中学生有烦恼是很正常的, 并且引导学生说出烦恼后, 将收集到的学生的烦恼分类, 接着师生一块讨论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烦恼, 减少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四) 写作中渗透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绝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德育的环节为:1、在作文命题中育人;2、在作文指导中育人;3、在作文批改中育人;4、在作文讲评中育人, 通过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渗德育于整个作文教育环节中, 鼓励学生积极创作, 在习作中完善自己, 成长自己, 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实施德育教育, 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第一,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运用之妙, 会于一心”。作为一名教师, 要心存教育,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会在工作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 才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 才会在小事中发现大问题, 才会抓住问题、找到方法, 才会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得到家长的认可和信任, 才能争取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一起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

第二, 善于观察和发现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 更多的是平凡的琐事。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 要学会在小事中发现深层的问题。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总是在一次次的试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而不断滋长, 进而使他们产生了不良的习惯, 所以应及时地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危害, 这样问题学生才会从内心认识自已, 勇敢地面对自己。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身教重于言教,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无小节, 处处做楷模。教师要有实力、能力, 才会出潜力, 有了潜力才会有魅力。教师的魅力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9

一、德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人生最朦胧的阶段, 由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此期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尚未形成的阶段。因此, 在此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因为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标, 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

二、在对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应注意什么

1. 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 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细节决定成败”,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可以将枯燥的政治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 初中政治学科应该占有主要的位置, 因为其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细节对德育渗透要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深挖教学素材, 找到一切对德育教育有着促进作用的资料,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做人的真谛所在。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如何将教学气氛变得融洽, 使学生的听课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进而使其教学效果达到更好。可是事实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难上加难,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气氛, 所以德育渗透恰恰可以对这一弊端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当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 可是借助身边的情况以及感人事件恰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这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有利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渗透, 加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样可以营造教学气氛, 比如说通过模拟法庭来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相互的辩论, 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也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地调动, 在此期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德育教育也会得到顺利开展。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1. 以生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教师而言, 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体现人文关怀,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产生知识与价值上的共鸣, 使学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价值上的认可或体悟, 从而使学生热爱政治学科, 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其次作为政治教师, 不仅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关心学生, 同时也应该具有一种终极关怀精神, 它可以表现在教学及与学生交流的各方面, 例如, 它可以在道德方面表现为无条件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奉献精神, 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用这种精神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 联系实际, 活跃德育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有所获, 知行统一, 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 增加情感投入, 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实施情感教学。

3. 自我完善, 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 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政治教师更应如此。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要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 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以德育人、以德树威。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如果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 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 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 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 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的德育教育, 把思想政治课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实中, 一方面是学生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 各种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在中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比例, 另一方面, 中学思想政治课重成绩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没有根本的改观。因此, 中学政治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探寻“德育生活化”的有效切入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7.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10

一、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无时不在感染、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观察、模仿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举止。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很多教学行为更直观,所以体育教师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做一件小事。比如我经常见到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双手插到裤兜里,或穿牛仔裤进行课堂教学,这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意中地模仿,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在课堂的整队集合过程中,一些学生一直在队列中说话、做小动作,这时如果教师一直以立正姿势面对大家,并直视这些学生,就会使他们因看到教师的严肃形象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时,往往就会转移注意力。

二、在课堂常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教育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要有课堂常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遵规守纪的教育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常规贯彻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出勤和考核制度,加强课堂组织性纪律性,严格审查请假的见习生情况,对一些因小问题就要求请假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一些学生因为锻炼过后正常的肌肉酸痛就要求请假,这时可以给这些学生传授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或讲一些体育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以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三、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体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体操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教初二年级女生的“跨越式跳高”时,很多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动作,但到一位稍胖的女生时,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跳。”我问:“为什么不跳?”她说:“害怕跳不过去。”我想,她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好,可能是对这个项目感到心里没底,这时我就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强调这个项目的锻炼目的就是在提高弹跳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对她说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相信自己,努力向困难挑战,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并结合她的情况适当降低了栏的高度,最终在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中,这位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高度。

2. 在球类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项运动项目中,老师要处理好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特点与球类规则之间的矛盾,结合这项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数学。比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对于各种违例及犯规的情况老师要严格要求,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总是在自己玩的同时忽略了老师的口令,这就要求在课前老师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并结合球类集体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比赛中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比赛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信任,在同伴出现错误时,不要盲目指责,要正确地对待裁判的判罚。

3. 在中长跑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耐力性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普遍都反映中长跑教学难度较大,往往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市区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从小没有吃过苦,而且文化课学业压力大,导致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耐力项目不同于球类项目,枯燥、乏味、单调,而且有不同程度的难受体验,所以体育教师在强调体育锻炼促进文化课学习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教育。具体要深入了解,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分群体制定目标。自从我们洛阳市中招分数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以来,特别是耐力项目的分值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对学生实施鼓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对运动系统及身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当中途出现“极点”时,应正确对待,克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以养成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

4. 在体育比赛及体育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此类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各类体育比赛及游戏项目深受广大初中学生喜欢,所以在组织此类项目的活动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体育比赛及日常的体育游戏一般都要有胜负高低之分,且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这就要求在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和游戏都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才富有观赏性、艺术性和锻炼性。在组织此类活动时,教师要严格执法,让学生意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强调纪律观念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保证,也强调遵守校纪校规才能保证自己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体育学科中的教学、比赛和锻炼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有自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也因为体育课多为室外课,活动范围大,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给教育目的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这就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去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杨军, 如何上好体育课[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思想品德教程[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9.12.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教学 德育教育 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17-01

1 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需要优秀人才,尤其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家庭问题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加快,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学校考核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不良影视和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造成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少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注重个人享乐,攀比吃穿,怕吃苦,做事心浮气躁、缺乏意志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失,道德素质逐渐下降。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作为教育主体的我们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在各科教学中突出德育教育的主要地位。

2 初中化學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法和途径

2.1 利用化学史进行学生优良品质的教育

古代人的炼丹,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却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近现代,在化学上我国也做出了突出成绩。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我们可以从空气研究的历史入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手段后,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前人的劳动成果永远是给后继者研究的基础,后人以此去探究和发现真理。通过引导性的分析,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让学生知道,目前我国在化学某些领域的研究和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化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学好化学,振兴祖国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2.2 利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从小热爱祖国,刻苦学习。留学美国十多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卢沟桥事变后,天津沦陷,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祖国。为了表示他重返祖国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他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中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没有被发现。战争结束之后,玻尔又从溶液中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它比以前更加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忠诚。正是他们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才使他们对祖国如此热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尝试利用科学家们感人的事迹进行引导教学,这样不但能增强课堂感染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3 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引起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的破坏自然现象越来越多,而这些生活常识无一不与化学有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就能引导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2.4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结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让他们明确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学会用辩证法的观点去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

2.5 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教育

(1)加强挫折教育渗透。

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利用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像诺贝尔为了生产大批的硝化甘油,在实验时,发生了多次爆炸事故,亲人因此死去或受伤,但他面对失败没有畏惧,没有放弃,而是更认真地思考、分析,更努力地工作,置生死于不顾,才发现了用冷水管散热生产硝化甘油的方法。把这些故事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顽强勤奋的优良品质,勇敢地面对受到的挫折,冷静地思考,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从而寻找正确的道路。

(2)加强学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许多化学家之所以能做出惊人的成绩,就在于他们能够自强不息,不断钻研,不怕失败,勇于创新才获得的,在化学教学中不断渗透这些优秀科学家的实例,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就能不断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品质。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影响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规范实验操作,工整的板书,准确无误地使用化学用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教育的最佳方式。

2.6 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新世纪不可缺少的素质。现在学生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3 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任重道远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12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百育德为先。对于学生来说, 其实思想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很多的学校或者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是先成人、后成才。这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对于德育的重视。其实, 在教育改革纲要中已经早就明确地提出要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的教学都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由于处在青春期, 年纪又比较小许多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 所以在这个阶段就特别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 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音乐教育对于德育的独特意义

(一) 音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娱乐和教化的作用。音乐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音乐作为一种超越文字的载体的存在、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我们产生娱乐和教化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 感受音乐作品本身及作者的当时的情感。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娱乐, 也是一种无形的教化, 并且这种教化功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情操的陶冶完成的。正是由于音乐是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 所以通过演奏及艺术实践就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道德情感和内涵, 这就将娱乐与教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震撼。比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音乐作品, 我们在欣赏的时候通过他的歌词以及饱含深情地演唱就能够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传承性, 这在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二) 音乐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音乐美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的课题, 正是由于音乐的表现的内容的广泛性、蕴含的情感的丰富性, 所以音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在音乐课堂上, 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音乐的学习及各类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的学习中, 去领悟各式各样的风俗文化和社会内容, 领悟人生道理, 进而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其实正是由于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感染力, 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进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注重情感上的感染,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比如音乐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 每当这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想起来的时候, 都会激起我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及对于那种和谐生活的向往。而对于中学生来说, 教师播放这样的音乐作品给他们欣赏的时候, 他们不禁都会聚精会神的跟着一起去唱。这就是音乐作品的魅力, 这就是音乐作品在无形中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 音乐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德育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是德育的结果。科学证明, 音乐可以促进人类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可以缓解他们的紧张的学习氛围, 改善他们的低落的情绪。比如在学生的情绪低落的时候, 给他们欣赏一些摇滚的音乐作品, 就能够立刻调动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重新获得激情;而在学生感觉学习的压力比较大的时候, 就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悠缓的钢琴曲来抚慰他们的心灵。

三、结语

德育教育作为现在学生教育的重点之一, 可以与音乐课堂教育很好地结合, 因为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有着同样的教育目的。音乐作为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重视音乐课堂上的德育教育是正确的理念和选择。因为要想把道德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必须需要情感作为基础, 而音乐就为道德教育特供了这样的一个情感基础。总之, 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 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李琴.钢琴即兴伴奏课《送别》教学设计[J].北方音乐, 2012 (02) .

[2]彭微琴, 仲佳静.浅谈实效的音乐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 2010 (08) .

[3]吴蕾.论连动性思维教学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J].大舞台, 2011 (10) .

上一篇:燃油系故障下一篇:公共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