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初中作文

2024-07-24

科学的初中作文(共11篇)

科学的初中作文 篇1

新教学楼的正上方有美丽的科学园,虽然面积小,不过文化丰富。

首先我们来到了科学园左下脚的大石头前面,上面刻着“科学园”三个大字;还有关于名句的小字。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的无穷。

科学园的中央是小池,水池上躺着一朵朵睡莲,好像是小姑娘在水上睡觉。水里还有些小蝌蚪,有的小蝌蚪在和我们打招呼;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害怕我们捉它们,躲了起来。

小池的右边是一座假山,旱晨如果你到小池旁听假

山流出来溪水的声音,你会立刻精神起来。假山的左下脚是一棵柳树,柳树好像是一个害羞的姑娘把头发垂下来。一阵风吹来,柳树姑娘的头发就在半空中翩翩起飞舞。

小池的正下方是浑天仪,浑天仪好像是四条龙在玩着一颗龙珠。浑天仪是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是用来观察天体的。

浑天仪的右边地球仪,上面有七大洲,五大洋,七大洲是非洲、极洲、极洲等;五大洋有太平洋等。浑天仪周围有六颗行星,有木星、水星、火星、金星海王星、天王星,如果再加上地球,那就是七大行星。

小池的正上方是长廊,再那里,有的人在玩游戏;有的在读书;还有的在那里坐着。一阵风吹来,使人神清气爽。那里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地方。

科学园,是你带给我们知识,是你带给我们欢乐,即使我们离开了你,我们也不会忘记你的!

科学的初中作文 篇2

写作本是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自己生活态度、生活感悟与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学生为什么会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呢?这就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片面重视作文写作的结果,而忽视作文写作过程所导致的。学生没有用心观察、领悟生活,只是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才能写出华丽的文章来获得教师的肯定,得到高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教学,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重视加强作文与教材阅读之间的联系,重视日常积累,教学作文写作技巧,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直接结果就是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引导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素材,在学生明确作文教学意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世界万物依然充满了好奇感与新鲜感,对生活充满激情。将这些好奇事、新鲜事引入初中教学课堂,定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引导学生明确作文教学的价值。作文成绩不仅是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明确了作文教学的价值,从认知上肯定,才会鞭策自己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出优秀的文章。

例如,初一刚开始时,学生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有向教师和同学表现、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自我介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照片等形式,结合文字,进行自我介绍,并提倡学生通过新颖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展现自我。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这就是我》(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而且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的总结能力,使学生借鉴、学习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并运用到自己写作中,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达到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重视日常积累

写作与阅读、生活密不可分,学生想要做到“下笔若有神”,就需将工夫下在平时,重视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就是无话可写。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重视生活积累。学生要写出内容真实、丰富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就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应记录下生活中的一花一草、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每一个有所触动的场面,留意生活小事。此外,学生还要重视阅读积累,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指阅读教材。我们教材上的文章,都是许多作家的优秀代表作品,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精彩,文质超群,是学习阅读的首选素材。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课外视野、拓展课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多阅读,从阅读中摘录名言、佳句,获得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式等,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在教学《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我先结合社会背景引入现代人有车有房的婚姻观、“有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观,让学生把握金钱的价值。然后,我再引入三鹿奶粉事件,引入某些不法商家为节约建筑成本,建造“豆腐渣工程”,并最终酿成恶果的案例,使学生在批评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接着,我让学生以所讲材料为基础,自选角度,写作一篇文章,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此外,在阅读积累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摘录教材、课外读物中的优美、精彩语段。如《沁园春·雪》中描写景物的语段。

三、强调写作技巧

学生拥有了写作兴趣与写作素材后,还面对着如何写的问题。为此,教师就需加强写作技巧指导,详细讲解教材中的文章,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着重分析文章抒情和议论的方式、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议论文着重分析作者通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借鉴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巧妙地加工自己在生活中、阅读中掌握的写作素材,使文章显得超凡脱俗,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此外,在学生把握了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后,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即针对一种文体,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安排写作任务,以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后,应要求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单元)时,这篇文章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段,分析作者在描写杨二嫂时所采用的恰当比喻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采用类似的比喻手法描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人物,然后再将自己的文章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从而达到巩固写作技巧与锻炼写作基础的目的。

四、总结

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从学生生活、兴趣出发,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来收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摒弃文章内容的“假”与“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写作技巧的辅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龚诗络.职高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探[J].现代阅读,2012(21).

[2]孟蕙.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1).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篇3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科学方法 教育 创新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所积累并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策,我们称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能使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譬如观察、归纳、演绎、实验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化为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利。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以“辩证指导、主题学习”为要点,以“有机渗透、巧妙点拨”为手段;而学生应该以“亲身体验、切实领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教学有机渗透、学生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过程中运用来实现的。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原则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为宗旨,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构建起学生学习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加之教师的引导,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创建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思想是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来构建所学知识,依托教学改革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和亲历探索活动,把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学生体验有效地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科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问题驱动原则;(3)合作学习原则。

二、初中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依托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应以创新为基础,从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改进。

1.改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性与创新性。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认同了学习目标,才能根据目标来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科学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其次,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根据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每节课中各个学习内容的类型。一般地,科学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同属于知识技能型目标,其侧重点在于学习结果;而情感价值目标是一种体验性目标,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根据学习结果而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我们按照各类目标自身达成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更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第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技能差距制定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改进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设计体现在五个方面:(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谋求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2)科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知识环节都必须真实可信,学习内容要融入科学要素。(3)教学设计需注意与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等各个环节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激发其研究的兴趣。(4)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实践性与探究性。(5)注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来解决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再从中选取最优途径,使之养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一切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明确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2)要把握住教学的切入点,善于发掘学习点,运用科学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来探究科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知识”转化为主动的“会学知识”,彻底改进教学方法。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运用

1.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机渗透、点拨,揭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得有长久的持续性和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细节之中去,其规律特别体现在与理论、概念等有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理论巧妙地点拨与适时地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功》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电功的概念和熟练掌握其计算公式是一个教学难点,该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与电功相关的因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即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电压强度、通电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这个假设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用合理的步骤来验证。实验验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合理地进行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手段来实现的,在验证这一假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变量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操作。由于初中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实验方法,在如何正确地进行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电功与电压强度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时有必要对通电时间与电压进行控制,让通电时间与电压保持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并且在干路只联接一个开关。在验证电压与电功的关系时,学生已认识到必须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的相同,因此,又需要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电功做功多少可以从小灯泡的明亮度来了解,因为电流越大,做功越多,由电能所转化的光能和热能也越多,因此灯泡就越亮。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操作,结合教师适时地指导,最后总结出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验证了提出的假设。教师围绕实验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观察与理解渗透科学方法,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2.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科学方法

通过教学研究我们发现,教学方法触及到以下四种情形时,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实验操作情境、良好的社会情境、良好的情绪情境以及智力思考情境。其中实验操作情境指的是加强学生动手活动与亲身体验的学习计划。从信息论观点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对学生而言只包含了一个信息源,而让学生直接与客体接触,对学生来说就出现了多个信息源。多方面地接触信息源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应尽可能多安排学生参与动手活动与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科学方法内在的意义。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会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若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迪。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演示中,学生观察实验的方式往往是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很少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从水蒸气产生情况、是否有气泡冒出、温度计指示数变化、是否有声音发出等方面去观察,注意对比水沸腾之前和沸腾之后所产生变化的情况。由两种情况的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譬如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而沸腾时却由小变大、沸腾前水会发声而沸腾时没有声音等。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的比较观察,有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才能有效地减少观察的不细致、不完整或缺乏目的性。在科学观察中,学生能透过实验现象真正领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课程资源是来介绍科学观察教育的,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等。教师要做的便是善于发现并有效运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训练的有效资源。通过一定程度的科学训练,使学生从中了解进行科学观察的正确方法与好处。

3.与习题教学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迁移、运用,训练科学方法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习题教学,尤其是在等效替代、极端假设等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演示、练习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觉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习题教学中采用等效替代法的情况。例题:取KCl与KBr的混合物3.78克,将其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再取足量的AgNO3溶液加入混合物溶液中,使其产生沉淀,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得到6.63克沉淀物,求此混合物中所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看到此题后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很繁杂,其中未知数也多,但是在解题训练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便好解决。相同点是混合物与沉淀是都没有水,不同点是质量上的不同,KCl和KBr混合物溶液中含有K、Cl、Br三种元素,而AgNO3溶液中含有Ag、Cl、Br三种元素。所以两者之间质量不同是因为K元素全部替换为Ag元素。这样就很容易发现质量关系为39份K元素替换为108份Ag元素,增加质量是108-39=69份,题目中已知增加的实际质量为6.63-3.78=2.85克,因此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应该为2.85×39/69=1.61克。此题解题中运用了替代法,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使解题过程更容易理解,看得更清楚。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是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引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才能促使其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科学学习的理解。因此,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使其不断地积累经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其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M](《初中科学》2004.4)

2.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梓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004)

4.詹伟琴《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华南师范大学 2009.8)

5.赵新祥《初中科学教学“高效轻负”的实践与探索》(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2010.NO.29)

初中作文我的第一次科学尝试 篇4

第一步,做风车。我把牛皮纸剪成正方形,对角折两下,沿着折痕剪开一多半,再用胶水把每片的一角粘到中心,把扇叶再固定在小电机上,一个简易的风车就做好了。第二步,拼接基本电路。用电子积木中的电池、发光二极管、开关、导线等拼成了一个简单电路,打开开关,发光二极管就亮了起来!第三步,验证风力、太阳发电。怎样验证太阳能、风力能够发电呢?我就向爸爸请教。在爸爸的配合下,我把风车与电表连接起来,用吹风机对着风车的扇叶吹风,扇叶迅速地转了起来,但是电表上的指针却纹丝不动,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风不会发电啊?在我感到很疑惑时,爸爸不动声色地对我说:“电流有正负极之分,你可能装反了,换一下再试试。”我恍然大悟,赶快把电线调换下位置,这一次,扇叶一转起来电表上的指针就摆动了;把风力调大一点,指针摆动就大一些。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把电表与太阳能电池板也连接起来进行实验,用台灯的灯泡对着电池板一照,电表指针就摆动了,电池板离灯泡越近,指针摆动的角度就越大。第四步,组装连续供电简易装置。我把风车、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电表、开关等元件用导线分别连接到基本电路上,经过反复尝试和爸爸的协助,终于拼成了一个用太阳能、风力连续供电的一个简易装置。

连续供电原理:有风、有太阳或者两者都有的时候,风力、太阳能发的电就一部分给发光二极管供电,让其亮起来;另一部分就储存到蓄电池里。在既没有风,又没有太阳的时候,蓄电池就可以给发光二极管供电,也能够让其亮起来。这样,无论天气好坏、无论有风无风,都能保证发光二级管亮起来,实现了连续供电。

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初中作文 篇5

实验开始了,孙老师在量杯中倒了一点小苏打,先让我们观察。小苏打是白色的,粉未状颗粒。接着孙老师在另一个量杯中倒了是小苏打3倍的白醋,也让我们观察。一个同学说:“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闻起来酸酸的,很刺鼻。”孙老师笑着说:“听清楚要求,我让你观察,眼睛怎能闻出味呢?”班里的空气突然凝固了,过了3秒,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人仰马翻。那个同学吐了吐舌头,自认倒霉,坐下去了。

接着孙老师说:“大家注意了,小苏打和白醋在一起的变化很大,但时间也很快。”我们屏息凝视地看着孙老师手中的量杯。孙老师把白醋向小苏打中倒去,顿时,混合后的液体像摇晃过的香槟,气泡飞也似地涌上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量杯里有恢复了正常,像没发生过什么似的,多么奇妙啊!

孙老师划着了一根火柴,慢慢地伸到混合液体的上方。刹那间,火柴熄来了。咦,这是怎么回事?是伸下去时有风,还是……孙老师看着我们迷惑的眼神,又做了一次,可还是这样。不,这不是凑巧。而是科学。

回到家,我上网查了资料,原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液体,这种液体叫“醋酸钠”。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变化,同时还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而正是这种气体使火迅速熄灭。哦,原来是这样,多么奇妙啊!

我的一次科学实验初中作文 篇6

妈妈先用卡纸做了一个纸锅,然后拿来铁架把折好的纸锅放在架子上,盛上半“锅”冷水,这些都准备好后,再用点燃的蜡烛在纸锅下来回转动吗,让纸锅均匀受热。

不一会儿,纸锅开始冒烟了,我尖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纸锅冒烟啦!”我着急的看着妈妈说:“快点,快点!纸锅烧着了!”可是妈妈一点也不着急,它不慌不忙地说:“你来摸摸纸锅里的的水!”我伸出手,摸了摸,惊讶的说:“咦?还真的是热的,太神奇了!”

我用不解的眼光望着妈妈,说:“水怎么是热的呢?而且纸锅怎么没烧着呢?”妈妈不慌不忙的吹灭蜡烛,把纸锅里的水到掉,然后拿纸锅的底部对着我,果然,纸锅的底部一点也没有烧坏。

妈妈问:“你知道这是问什么么?”我摇摇头。妈妈说:“因为纸锅里的水是冷的,蜡烛燃烧所产生的热量都被纸锅里的冷水吸收了,所以纸锅不会烧坏的!”

科学的初中作文 篇7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科学学科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其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操作性强。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 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可以有效地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著名科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的:“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科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培养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成了首要任务。而就完成此任务来看, 我以强化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为主要手段。这些实验有的是对科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技能操作。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便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增强实验效果。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点。

1. 课堂引入阶段, 借助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课堂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 这种引入性实验往往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简单易行, 而且现象“新颖”、“奇特”、“有趣”, 有时甚至是有悖“常理”。能在学生内心产生一个与新内容学习相关的强烈情感反应, 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主动思索。

例如,

火星写字

实验用品:

木条、火柴、毛笔、白纸、红铅笔、饱和硝酸钾 (KNO3) 溶液。

实验步骤:

(1) 用毛笔蘸饱和硝酸钾 (KNO3) 溶液, 在一张白纸上写字 (注意笔画要连续不断) , 重复写2~3遍。然后在字的起笔处用红铅笔做个记号。

(2) 把纸晾干, 放在水泥地 (砖或土地) 上。

(3) 用带火星的木条轻轻地接触纸上有记号的地方, 立即出现火花, 并缓慢地沿着字的笔迹蔓延, 好像用火写字一般。最后, 在纸上呈现出毛笔所写的字。

实验原理:

当纸上的硝酸钾 (KNO3) 与带火星的木条接触时, 硝酸钾 (KNO3) 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O2) , 纸被烧焦。

“火星写字”实验操作简单, 实验用品较少, 实验的自由度大, 趣味性强, 学生的积极性高。在教师演示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思考实验的原理。该实验可以作为《氧气的制取》的引入,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了解到硝酸钾 (KNO3) 分解制的氧气并代替传统的氯酸钾 (KClO3) 分解制氧气的方法, 改进了实验;该实验也可以作为《物质燃烧条件》的导入,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总结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该实验学生自主性较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发挥, 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能力。

2. 课题展开阶段, 借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在课题展开阶段,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对象的属性或关系进行探究, 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研究, 概括出科学概念或归纳出科学规律。这类实验要求现象特征明显,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冲突, 容易分辨相关因素, 容易进行变量控制。

例如,

一吹即燃的蜡烛

实验用品:

蜡烛、白磷、二硫化碳溶液。

实验步骤:

(1) 把白磷撒在二硫化碳溶液中, 混合均匀。

(2) 将蜡烛芯散开, 滴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3) 向蜡烛芯吹气, 蜡烛随即被点燃。

实验原理:

二硫化碳极易挥发, 可以长吹一口气使其挥发速度加快。当二硫化碳挥发完后, 在蜡烛芯上只剩下白磷, 白磷在受到轻微摩擦或被加热到40℃时自燃, 从而将蜡烛引燃。

利用这一趣味实验中奇特的现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磷单质的相关性质。在该趣味实验中体现了白磷和红磷物理性质上的两个重要区别: (1) 着火点, 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是240℃。 (2) 溶解性, 白磷易溶于二硫化碳, 而红磷不溶于二硫化碳。再用对比实验比较红磷和白磷的区别,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知识。课堂气氛相对轻松活泼,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该实验包含着物质燃烧条件的满足, 也可以安排到物质燃烧条件的探讨这一章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试验本质能力、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 知识深化阶段, 借助演示生成学生的深层思维, 学以致用

在知识深化阶段,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应用科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这类演示实验比较注重实验的思考性, 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例如, 在讲完浮力产生的原因后, 演示如下实验:“把一蜡块紧贴置于烧杯底部, 沿杯壁倒入水, 蜡块并不上浮;让蜡块与杯底之间留有空隙, 蜡块就上浮了。”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 知道, 紧密接触, 水不能进入蜡块和杯底之间, 蜡块不上浮;留有空隙, 水进入了蜡块和杯底之间, 蜡块上浮。就会进一步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这一表述加深理解了。然后, 我又举出两个对比事例:一艘轮船漏水沉到海底、一艘潜水艇撞到海底搁浅, 都浮不起来了。追问, 轮船和潜水艇有浮力吗?为什么?怎样能把他们从海底打捞上来呢?有了刚才蜡烛的深层思维, 学生对于这两种生活事例的解释, 了然于胸!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 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4. 提倡“瓶瓶罐罐”做演示实验, 科学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创造力

从当今世界的科学教学改革来看,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对师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取的材料来自行设计和制作的教具和开发低成本实验有高度认可。自制教具和自行设计的小型实验对学生来说, 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 有亲切感和成就感, 有参与的吸引力。

例如, 可乐瓶就是我实验中常用的器材:用它来做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用它来演示喷泉实验, 证明大气压存在;用它来做帕斯卡桶裂实验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 我们平时用到的塑料袋、饮料吸管、各种笔管笔芯、旧日光灯管、橡皮泥、纸板、孩子玩具等等, 都可以收集起来作为实验器材。

“瓶瓶罐罐”做演示实验, 选材简单、操作方便, 科学就在身边,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它富有创造教育的因素, 且成本低廉, 易于推广, 必将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二、深化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整节课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小组合作完成科学实验的教学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控制实验过程、观察科学现象、测量数据, 最后由小组共同分析误差、总结改进方法、得出结论。学生在该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

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验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对同一问题,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探讨方法;通过交流, 可以暴露出每个人思考方式的弱点和长处, 群体思想比个人的思想可能合理得多。孩子们作为个体, 形成自己的概念, 但与班里其他人交流后, 就会扩大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把他人的思想融合进来。

分组实验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事实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理解得到深化,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同时, 分组实验对学生在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技巧、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认识、实验基本方法的了解等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以说, 分组实验能使每个学生的手和脑、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创造经验等方面都获得综合性的基本训练, 是其他任何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主体, 教师仅是起指导作用。

总之, 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动手、思维、计算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而整个过程也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设边学边实验的随堂实验教学, 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 称为边学边实验。所做实验可以是对某些仪器的使用练习;可以是利用某些仪器对具体科学量的测量;也可以是验证某个物理规律;当然, 也可以是探究发现“新”的知识等。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的实质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强调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验的特点, 体现了新课标的教改思想。

与演示实验相比, 边学边实验是让学生手脑并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人人动手, 在操作、观察中积极思考, 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实验技能。

与学生分组实验相比, 其特点是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实验。在该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从而得出科学概念和规律, 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从时间和空间看, 边学边实验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性, 它可以灵活机动地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 作为新课的引入;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 用来建立科学概念或得出科学规律;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几分钟, 作为复习巩固新课内容。

例如, 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 我把它设计为随堂探究实验教学, 让学生利用所需的器材, 自行探究电压、电流、电阻三者的关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帮助, 在知识方面进行引导补充, 但切忌越俎代庖, 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去反思、交流和总结, 成为探究实验真正的主人。当实验成功时, 学生感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 边学边实验可以结合教学的进程, 随时穿插进行, 时间可长可短。从实验场所上看, 边学边实验不一定都要在实验室单独进行, 往往安排在教室里进行就可以了, 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做实验一并进行, 从而节约课时, 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从学生的负担来看, 边学边实验一般不需要学生写正规的实验报告, 同时他们可参与到教学中来, 自己动手操作。因此, 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做中学, 在乐中学。

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实验教学,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外活动实验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 (或提示) , 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 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课外活动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 教师不一定现场指导, 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并实验, 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 能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使其养成优良品格。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中,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也倍加受到重视, 在新课标教材中也专门开辟了“做一做”栏目以示强调。

1. 家庭实验形式

教师配合教学, 布置学生在家里自己创设实验条件,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 自己动手完成小实验。必要时可与同学合作或者家长协助。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

探究家庭里不同物质和水混合的情况, 并加以分类

目标:学生预测水对不同材料的影响

实验用品:水杯、糖、盐、苏打、胡椒粉、面粉、大米、油、醋、纸片、厚硬纸板、木屑、通心粉及类似的材料, 一张实验记录单 (以便学生能记录他们的预测和观察到的现象) 。

对每一种物质, 学生要猜想把它们加水后的情形, 然后真的加水, 观察并记录结果。讨论预测过程及该材料加水前后的变化, 最后根据这一变化将其分类。

布置家庭小实验学生开始产生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 都非常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 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 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 一旦做成功, 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 学习科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2. 课外活动小组形式

对一些大型或复杂的实验, 学生由老师安排或自由组合, 分成活动小组, 分工选购器材, 自制仪器, 设计方案等,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完成实验, 并开展观摩和评比等活动。

例如,

收集天气数据

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天气的各项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 (1) 温度; (2) 大气压; (3) 风速; (4) 雨量; (5) 各种云。用一个数据采集单记录数据, 直到记满为止。学生们每天记录天气情况并画图表进行解释。日常天气观测表

温度应该在每天同一时间有阴影的地方采集。气压可以从气压计上读取。测风速的风速表可以自制或从科学仪器表公司购买。云的类型需要参照一个能暗示天气情况的云图表。教给学生们怎样读天气预报中的天气图表, 以便他们能把自己记录的数据与官方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

自制雨量筒

雨量筒是一个能收集雨水的容器。雨后容器中水的深度等于所下的雨量。用一个咖啡罐或其他圆柱形的容器, 放在室外一边下雨时集雨。用尺子量出容器中水的深度, 就是相应的雨量 (注意每次收集雨水前保持容器是空的)

自制风速表

(1) 劈两个40厘米长的薄木条在中心处以适当角度交叉。在两个木条交叉重叠的中心处钻孔, 大小为医用的橡皮管或玻璃管刚好通过为宜。

(2) 在木条的四个角上沾上四个小纸杯, 方向一样, 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3) 在两木条交叉处找到平衡支点, 用胶带把一个长钢钉与支撑点的另一端固定。

(4) 把一端套有医用软管的木制装置套在刚钉上, 调整该装置使上部能自由转动。

(5) 接下来是测量风速, 记下风速表在一分钟内的转数。把每分钟的转数换算成风速, 该转数除以风速所对应的转数就得出当前的风速。

组织科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课外活动实验对学生是一种实践学习活动, 对于理论联系实际, 开发创造思维方面的智力, 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都有极大的益处。但为了保证效果而不形同虚设, 应注意:重视教材上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人人动手, 教师和家长可协助完成, 但绝不能包办代替;注意安全防护意识教育, 试验中不能使用有毒易燃易爆物质, 禁止单独使用高电压等;对学生所做工作应及时给予检查和评价, 防止实验内容流于形式。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初中科学《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和实验,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科学教学的基础, 又是掌握科学知识规律的入门向导和手段。实验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 科学、求是的态度, 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掌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笔者在实践教学中, 结合新课改精神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条件以及生活中的“瓶瓶罐罐”, 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各类实验, 真正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教学有效结合,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实验

参考文献

[1]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科学课教学研究.【美】David Jerner Mart in.薛伟江.译长春出版社2008

科学的初中作文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中科学;有效衔接;课程标准

我们既然要对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进行分析,就要进行得彻底,进行到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和理解的地步。下面我们将从《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视角对学习要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衔接,让学生对它们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对物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的掌握程度,对于我们进行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的衔接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下面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分析。

1.教学内容

对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个好的掌握,对物理实验进行研究,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一些事例做出具体的理解。

2.学习要求

对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理想化方法等进行完全的掌握和全面的运用。

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对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我们对于所讨论问题的全面分析,下面我们就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整理。

1.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掌握,对科学有全面的理解,对科学实验进行研究。

2.学习要求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三、把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进行衔接

我们已经对初中物理和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要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我们的分析中并不难看出科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如,它们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着一定的相似度,物理的学习要求中的那些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实验中经常会用到的,两者的学习都需要很强的探究和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要学好物理,对科学的内容进行掌握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对物理和科学进行衔接。

例如,我们可以把科学与物理实验衔接在一起。在我们做斜面小车下滑实验的时候,在物理上我们知道它具有重力和动力,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它终究还是会停下来。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小车这个物质在进行运动,是有力在对它进行相互作用,有能量的散失,当能量没有时它便会停下来。把两者综合一下,这个实验就得到了更好的解释:小车下滑过程中受到了力的作用,而多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受力不平衡时就产生了能量的流失,最终能量消耗没了,小车便停止了运动。这样把两者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更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总之,通过对物理和科学进行联系,我们不仅应该意识到科学和物理联系共同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举一反三地把各个有关联的学科联系到一起。物理和科学的衔接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们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方法,让学生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看法,让他们知道并不只是学好每一科就行了,而是要把他们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效率。所以,研究初中物理与初中科学的衔接对初中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忆婷,郭长江.透析初中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问题:以课程标准比的视角[J].物理教师,2010(10).

[2]李英慧.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浅析[J].学苑教育,2010(01).

假如我是科学家初中作文450字 篇9

首先我要发明一种汽车,这种车他只需要人在车里不断呼吸,它会将这呼出的二氧化碳同过加压,使其气压十分大,用这气压推动汽车前进。这车轮是用4个坚实耐磨的25立方分米的气球。车轮的上一层是气垫,就算落到了水里,它也可以像船一样在水上行驶。对了,它的末端还有一个动力装置,上方有一个滑翔伞的装置,当时速达到100千米每小时时,汽车就脱离地面来到空中。

我还要发明一种神奇的云,这种云可以长达二年不会消失,并且人还可以在上面站着,这种云和别的云一样都是可以下雨的,神奇的是这种云下完雨后不会消失,就算把它做成棉花糖第二天仍然会长回来,我要用许许多多的这样的.云为旱灾地区降雨,而不是用化学物品的人工降雨,而是环保的云工降雨,这棉花糖也是天然环保的。

我还要发明“饱饱丸”这一种小药丸十分的神奇,只要吃一颗就顶三天的伙食。我要大家身上都备一瓶,当地震来临时,你如果没来的及逃生,就被压在了废墟下,你就可以用“饱饱丸”来顶替你的伙食,知道你被救出来。

初中科学的“自主学习”教学探索 篇1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知识已呈几何级数增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应该灌输并培养自主学习的思想与能力,才能保证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师更要在课堂上积极导入自主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关键词】初中;科学;自主学习

在初中教学课堂上积极推行自主学习模式,是体现新课程标准思想,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生相比,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更强调了对适合自身学习方法的摸索与掌握过程,这决定了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的必要性。1.激发自主学习内在动机

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上的动机能够直接对其内在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有推动作用,尽管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受到动机的内在支配,因此利用好内在动机的这一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早在1978年,凯勒就提出了ARCS动机设计模型,将动机的推动归纳为四种因素,包括注意、关联、自信、满足。初中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将知识点与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形成学生的学习注意和知识关联,在动机的挖掘与推动过程中逐渐获得自信与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大多都取决于在实际生活中的认识与积累,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吸收课本内容。利用学生的经验,借助生活化的教育资源,才能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如学习《演化的自然》一章,针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中的地震成因内容讲解时,很多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学生会觉得非常深奥,那么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行感受与领悟,学生可以抬起手臂向上弯曲,这时观察自己的衣服有褶皱隆起,且外观上与地层的褶皱相似,经验迁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联想到科学知识。教师再对其进行引导,地壳岩层最初也是比较平坦的,当其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产生的作用时出现褶皱,伴随着压力的增大褶皱的程度也就越大。如果有学生提出褶皱会不会无限增压,这说明学生联想到了如木棍弯曲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的问题,正如地震一样的巨大声响,用手掰断木棍在断裂的瞬间手也会感到震动,与地震相似,于是不知不觉中就激发了自主学习内在动机,并实现了难点的突破。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展开自主学习的条件,而兴趣培养的关键点在于学生从科学中领悟的自我认知。美国的研究者针对自主学习提出了几种学生的自我兴趣解剖,包括自我监控、优选方法、自我评价、自我奖励等等,这与其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不同,主要指标在于学生的自我认[1]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准备与设计课题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自我认知规律与学习能力为基础,根据科学教材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工作做准备,如改编课本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当前使用的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涉及的很多实验难度相对较大,而学生自主验证的成功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注重从旁指导与适时点拨,并努力改编教材,使其适应学生实际能力发展。比如在学习《电路探秘》时,教师可以将其中“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针对实验的要求设置目标编订计划,保证改编后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更容易上手,改编后串联电路实验更能激起兴趣,挖掘学生的实验潜力,并在自我操作与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动手实践能力。3.切入式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深入,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已在当前初中各个课程教学课堂上应用,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要求的提出正是建立在知识同化与迁移基础上,因而也就更符合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教师以切入式的教学模式带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有助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构建主义的同化迁移过程能够建立科学科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适时切入要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反复思考,进而深入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取得更巨大的成就与效果。比如在学习《观察生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展开“呼吸系统——人体肺泡结构”的教学,切入案例,如在课前准备一段树枝带入教室,提问学生树叶分布的特点,这时学生或许会感到莫名其妙,教师再将树叶重叠,再次提问树叶在展开时的面积更大还是重叠面积大?在学生解答展开树叶面积大时,教师切入“树叶之间之所以互不遮挡的秘密”,于是“吸收更多阳光”的主题则成功切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随后再切入有关“气管分支到肺泡”以及“树枝分支到树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并顺应教师的切入点自觉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最终顺藤摸瓜地学习知识重点。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顺应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学形势发展,教师必须注意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动力,适时引导与讲解,全面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1]汪靖霞.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12(11):12-13.[2]周呀呀.初中科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教学与管

初中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七年级;初中科学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中“高效”就是在课堂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学习效益提高了,课上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听懂了,那么,课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少了,直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改变教师、学生大量做题的题海战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渐渐地喜欢上学习,变“盼下课”为“怕下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引导学生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待学习也一样,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预习,在上课之前把要学习的章节、实验预习一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听讲,如果教师没有讲解到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也可以举手示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原因不去预习,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适当地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下去。

例如,第一章“科學入门”,在上课之前提出几个问题,长度测量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我拿着一个水杯,怎么能在不计量的情况下倒出一半的水?等。通过布置这样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找答案的这个过程就是预习的过程。

在上课之前,教师不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现听课,上完课以后提问学生,并提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天要讲的课堂上。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集中精力听讲,在讲课的过程中,无意间将布置的问题带过。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预习的好处,之后就会自己主动的预习。

二、上课氛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学生普遍想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地予以鼓励,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只是灌输者。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断探索,获得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在对待犯错的学生时,应该耐心倾听、给予鼓励,从问题的根源分析学生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高效课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实验教学往往以演示实验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边观察,验证实验的效果。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还违背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对实验结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高效课堂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实验的本质。

例如,在“质量的测量”这一实验中,除课本规定的测量题目以外,还要启发学生将天平两边对换,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在称的过程中,天平放歪了,或者砝码少了一个角,这样称出来的物体重量会有什么变化。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教师最后要为学生一一解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上及时反馈和及时复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构建高效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保证学生掌握新知识,锻炼自学能力。而对于高效课堂的成功与否的检验,就体现在课后练习上了,作业的设计要多样化,每一类的题在一次作业中最多出现两次,可以有一些简单的判断题,供学生在课堂上随堂检测,让学生抢答。也可以布置一些中等难度的题,让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再布置一些比较难的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抓题中的重要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审题、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

及时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学速度,而是抓教学的质量,在每月月末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并考核,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复习,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候还不忘以前的学习内容。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它的建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完成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秀丽.浅谈构建初中科学高效课堂之策略[J].学周刊,2012(13).

[2]徐小燕.实施有效教学,走向高效学堂: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心得[J].新课程学习:下,2012(1).

上一篇:职场励志美文摘抄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