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共12篇)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成为我们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知识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钟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顺着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样?(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使用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其中综合性、弹性的知识点,不一定适合于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信息。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下列的问题作出认识的思考。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经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和知识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
(2)在校内外生活和网络上可以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
(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我们以教材为基础,走出教材看教材,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传递――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新课标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我们要常常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
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了四性:(1)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是思考性。问题虽与以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3)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对与学生来说的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拓展思维。(4)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功体验。
2.讲究实效。
我在教学备课时会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不?(2)如果要合作,哪个知识点要用?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有哪些情况出现?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得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我们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建立数模――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但由于教材限于严谨、精炼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而实际上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是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那我们的学生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和创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我们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随着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的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2
1.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教师应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 并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是考核学生的信息成绩, 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深刻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2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往往能创设诱人的信息情境, 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1.3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引航”。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的情感性。学生对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表现为: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投入极大的精力, 其学习思维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期望。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重视课堂教学,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保持, 而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透。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2.1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往往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萎缩, 表现为: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1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
2.1.2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实现思维活动的展开,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的主动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既要帮助学生学会, 又要帮助学生会学。
2.1.3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探究,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2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 同时也要听其他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概念能够解释, 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向教师提出问题, 使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 既能丰富知识, 又能养成自学的习惯, 从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思”就是学生发挥“自由想象”, 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 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
2.3引入“开放式问题”, 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把开放问题引入课堂, 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也是当前属性教育的发展趋势。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 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 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 在思考中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式问题不同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向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创造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总之,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等的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 教学教师只有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练习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新课程》要求下的小学数学练习主张“生活味浓”这一接地气的特点。想要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应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生活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不竭源泉,编写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学生能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生动的数学案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吸引他们更投入数学学习中,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启发他们随时利用身边事物,从自身角度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养成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逐步改变学生原本认为数学枯燥的想法,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时,就可设计如下习题:假如学校体育组需要28个篮球,每个篮球20元,一次性购买30个以上可以获得九折优惠,你认为如何购买花钱最少?说说你的方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那么学生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需要28个篮球,不足30个,不能够打折,所以购买28个需要花费28×20=560元。第二种方案:由于一次性购买30个就能获得九折优惠,而28个跟30个很接近,所以可以购买30个享受折扣,需要花费30×20×90%=540元,相比第一种方案节省了20元。第三种方案:购买30个篮球共需要540元,将多余的两个篮球转让给其他买家,可以得到40元,这样买28个篮球只需要500元。这一练习结合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并且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非常可行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思考,教师不仅发展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与智慧的并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活用数学应用的意识及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设计练习要具有层次性
为适应小学生的认知与发展特点,课堂练习设计和编排应讲究由简到难的、由难到繁的原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课堂练习难度需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递进,切不可在一个水平上,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巩固新知识),又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联系新旧知识)和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题目(开拓学生思维)。教学新知识后,则先设置一些方便理解新知识的定向性习题,这类练习往往内容单一,方向明确,促使学生将新知识内化,然后设置深化新知识的辨疑性习题,教师要有目的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两者的相同和不同区分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题和引申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使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具有阶梯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要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设计的阶梯性其实也是照顾到了这一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所以,在练习课教学中,应该补充一些教材没有或者教材虽然有,但数量不足的练习题,切实将练习课的作用发挥最大用处,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能够“吃得饱”,学困生能够“吃得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以设计如下习题:1.数学组同学用一条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了一个长16米,宽8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2.他们又用这条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了一个长20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3.他们用这条绳子可以在操场上围出一个长15米,宽10米的长方形吗?4.他们能用这条绳子靠围墙围出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吗?试画图计算说明。其中对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可以对第4题进行思考,对潜力等待开发的中等生则要求在完成前2题的基础上完成第3小题,而学困生只要求完成第1、2题就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练习题,可以全面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最简单的效仿到逐步提高再到思维拓展,一步步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练习设计不拘泥于书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练习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除了精心设计练习内容之外,还应考虑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如设计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匹配题等。教师也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亲自参与练习设计。比如,让学生当医生,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判断题;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设计操作实验题。同时研究学生心理特点,针对好胜这一特点还可设计竞赛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赛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练习语言要注意富有童趣,教师要寓学于乐中,多设计一些游戏性练习,帮助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孩子。
四、设计练习要突出实践性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例如,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从身边事物入手,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找找看哪些东西形似所学平面图形的物体表面,试着求出它们的面积。学生对这样方便有趣、贴近自己生活的实践练习非常感兴趣,有的用尺量出数学书本长宽,计算表面积;有的几人一起合作,计算教室的占地面积;还有的提出想知道操场的面积有多大。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检查和巩固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掌握能力,将这一书本知识引申到课堂之外,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而吸引他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培养他们主动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4
・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英语课堂・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课程论文_现代教育技术让语文课更高效・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优化科学实践教学・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现代教育技术
・ 成长记录袋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论”教学评・ 数学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与过程性・ 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师资能力分析・ 教育论文_论发展性主体课堂教学评价・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教学评价
・ 和谐愉快教学氛围在小学英语新课改中的探・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论文发表_浅议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 在论文秘籍网搜索新课改
摘要: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跟不上课改的步伐,为了使数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机会留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论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要想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采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能再搞新的“一刀切”,教学要求的高低应由学生的实际来决定,应体现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有的只要求学生去感受、体验;有的需要组织学生去观察、动手实践和操作,达到识别和鉴别的目的;有的则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过程;也有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不要回到“教师主宰一切”的老路上去,我们还要用发展的观点把握教学要求,在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提问时要特别关注,估计它们能够答对的问题,应该尽可能把机会留给这些学生,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功感,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应该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公开课上应该不怕学生出错误,因为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锦上添花。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往的评价,往往以选拔人才或评优为主要目的,在评价时常常是鼓励了一方而打击了另一方,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可以这么说,激励是教学评价的精髓。评价应是无形的激励。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以及自主行为的调控力。所以,教师要有一种伯乐的眼光、宰相的胸怀,要用亲切的口吻评价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趣味的语言点拨学生……教师应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失误、不足,应持宽容态度,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的环境、不衰的兴趣、积极的动因。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三角形的相似可以用SAS来证明,平行四边形是否也可以用SAS来证明相似呢?”虽然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问题很可笑,但我认为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的大胆猜测。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我是这样评价:“你能做出这样的大胆猜测,这是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表现!现在就让我们先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这样的激励性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情境是为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而创设的,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情境都是不必要的,否则只会干扰正常的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自然,贴切,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展开和学习潜能的开发。另外,教师还要学会适时地抓住教学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再创造。我们在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一定要防止出现新的套套,即反掉了老传统,形成了新传统。现在的新课程强调多样化,那么教学方法也要提倡多样化。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反思哪种方法更好。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评价时,不要落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新套套。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互动教学。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设想可以当场评价,便于应用反馈原理。从心理学角度讲,反馈原理运用得好,通过师生对话,通过知识反馈和情感反馈,使学生明确所学学科的意义,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任何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以他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高度的兴趣为前提的,任何一个优秀教师和优等学生,都是以他对所教、所学课程有高度兴趣为基础的。赏识就是一种典型的正面的信息反馈和情感反馈,它可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最积极的水平。“积极水平”表明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保持高度畅通,因而“神经噪音”大大降低,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内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这只有在极大兴趣、专心致志下才可能达到。新教材的编排就容易应用这种赏识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5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使备课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从“合理预设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数学史的课堂效应”,“凝聚集体智慧”等角度进行备课,对落实新课改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备课;预设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联系实际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学生学起来又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却又增加了一些有广泛应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新知识。因此,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和新要求要努力吃透。比如:对于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考试是否需要而作弃取;即使对删去的内容也要仔细分析,虽然有些知识点的内容被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从新课标对教学目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动和教材编排的重新组合中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因此,与时代合拍,教师在备课中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体现时代、社会对学科的要求,从而达到有效备课的目的。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呢?
一、备课要合理预设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确定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体现学科发展的趋势,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水平。从新课标的精神出发,教师备课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人人发展。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俗话说的跳一跳摘得到;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如不相信?试一试。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从而更能运用好教材。课堂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那么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往往不恰当。因此,教师要把备课的有效目标定位在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为提高教学效益做好准备。
二、备课要注意以学生为本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使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应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或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种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同学竞猜:有10封不同的信,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邮筒寄出,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课堂质量。实施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教材中的例题后的“附注”内容,为学生总结数学方法与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
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作业和练习的设置应呈阶梯式,供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使用。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
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供大多数学生使用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
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这类题目适用于优等生、平时多鼓励学生自学,充分挖掘其潜能,总结规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备课要注意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数学教改的热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始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无视数学知识的应用,要注意设计能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注意提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例如,在讲《复数》第一课时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小于0,那么,碰到类似X2+1=0的方程该怎么解,让学生知道学习复数的必要性。二是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下个月起,在以后一年的时间内,本人愿意每月出资人民币200元借与在座的某一位同学,条件是:要求该同学在这一年必须在第一个月返还1元钱,第二个月返还2元钱,第三个月返还4元钱…,以后每月返还的数量是前个月的两倍,有谁愿意?这一年你们实际一共还给老师多少钱?学生兴致骤起,问题解决迫切,情于心而会于意,引入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把圆锥曲线与行星、卫星运行轨道结合起来等等。三是结合相邻学科,引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例子作为知识背景,借助物理学中的定义来引入向量中的数量积;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四、备课时注意数学史的课堂效应
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些数学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希帕索斯之死,毕达哥拉斯的大弟子希帕索斯首先发现了不可公度线段的存在,即无理数的`客观存在。这是真理,然而这一发现却动摇了导师毕达哥拉斯和包括希帕索斯在内的弟子们共同建造的数学王国基础,导师要他保密,并且规定了以死惩戒的纪律,但是为了真理,希帕索斯勇敢地把这一伟大的、划时代的发现泄密了,他被开除出毕氏学派,被抛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他壮烈地牺牲了,然而无理数的发现给整个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无限宽广的光明大道!教师在课堂上对此作生动简短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家在数学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甚至曲折的道路,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大胆追求真理的勇气。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备课要凝聚集体智慧
由于教师个人经历,知识结构,学识素养,兴趣爱好,教学年限不同,对问题的理解难免会有偏差,从而造成个人备课的局限性。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能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每个老师个人知识的储备各有不同,教学风格也各有千秋,对于教材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想法,哪些想法适合于这个教学内容,适合于某个层次的学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更准确的掌握教材,不会遗漏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对于同一个课时,每个老师的安排是不同的,对于重难点的讲解方法也有所不同,有时对重难点的把握也存在差异。这时,必须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统一重难点,并统一落实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经验的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准确,年轻教师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创新意识,集体备课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年轻的老师与骨干教师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考虑以上的观点,开阔自己的教研视野,根据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写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案,在教学中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杨九俊,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设计之我见 篇6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教学新理念,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尝试设计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我的作法是:
一、自编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拟出适合学生的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
比如,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后,学生都为索溪峪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所折服、陶醉。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愿意为这篇优美的课文设计一项作业吗?”同学们听了,都高兴地开始设计作业。不一会儿,有的学生说:“配乐朗诵。”有的学生说:“仿照文中‘总--分--总’的写法写一段话。”有的说:“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下来。”有的说:“以索溪峪为背景,设计一张特种邮票。”还有的学生说:“为索溪峪设计广告词,让中外游客都到那里观光游玩。”……
学生自编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作业质量也很高,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实践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设计实践性作业,让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能力,增长知识。
1、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动手做一做,实践一下。比如学完《曹冲称象》后,让学生回家做一做“称象”的实验,验证一下课文所讲的方法,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说一说。比如教学《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让学生相互说说这个故事,也可以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此外,老师还可以提出具有争论性的问题,如“开卷是否有益?”让学生召开辩论会,进行辩论。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辨析能力。
3、演一演。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中的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演一演。
4、查一查。在教学《落花生》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找、阅读与文本有关的音像、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帮助学习和理解。
5、写一写。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可以让学生对本地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和实际考察,并撰写调查报告,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创造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思维成果,赞赏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那么,如何设计创造性作业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1、改编体裁。在学了《奴隶英雄》这篇课文后,可让学生按照《奴隶英雄》剧本的故事情节,将剧本改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短文。
2、续写故事。学了《穷人》后让学生从《穷人》的结尾接着想下去。即:在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怎样?根据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合理的想象,然后用文字写下来。
3、画示意图。如《詹天佑》一课,可让学生画两张示意图,分别说明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不同开凿方法。又如《田忌赛马》,让学生用简单示意图说明田忌和齐威王两场比赛的方法等。
4、直接对话。即让学生和文中人物进行直接对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这一形象之所以感人,这么令人同情,是同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分不开的。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们会怎样做?
5、想象情节。如《鲁滨孙漂流记》文中写到:“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让学生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充分想象鲁滨孙和“星期五”在岛上生活的情形,写一篇具体的短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7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主演到导演
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 教师作导演, 让学生扮演主角, 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 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 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 他要像导演一样, 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 并随时诊断教学,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所以,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 开展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师生与教学素材间的多维互动, 对话交流, 质疑问难, 在师生同步思维的互动中,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学生角色的改变———由观众到演员
使学生参与教学, 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 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 从做中学, 才会激发动机, 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 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三、数学兴趣的培养———全方位努力
1. 让学生感受数学, 激发动机
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激发情感,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 产生如饥似渴地学习欲望。要使他们感到数学与现实有关, 学习数学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就需要数学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2. 使用新的教学手段, 降低难度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 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使用计算机, 学生能解决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 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机把教师解放出来, 去完成只有教师才能完成的任务, 如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猜想。计算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画图的手段, 它还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途径去表达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改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很累,这样就导致教学效率低、效果差的现象。为更好满足社会对素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探究,带着问题思考探索等。相关专家学者也在积极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发挥主体作用,激发思维创新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强调通過数学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挑战,在教学和练习安排以及情境设计方面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内容和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启发思维,如多设置一些能够启发创新思维的习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二、注重问题导向,实施探究教学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简单跟随教师的步伐,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由浅到深的理解。以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为例,要注重有序性和层次性。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等方面将大问题有序地切割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对一个个小问题的探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究,逐步解决大问题,直至解决所有问题。同时,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恰当地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问题,以“集合的基本关系”为例,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个具体集合,让学生判断哪个集合大,哪个集合小,观察他们的重叠部分,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借助思考一点一点逐步深入,从而真正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开发者。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活动媒体工具,优化教学形式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满足日益加快的课堂教学节奏。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更能再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结合现有知识猜想结论和定理。让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可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动态感和立体感方面的不足,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突破难点,解决增大了课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圆柱、圆锥、圆台及它们的侧面积》的教学为例,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将几何体的切割、移动、旋转等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它们形成转化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增强空间立体感。还可以借助动画演示,缓解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问题。信息技术也为学生做数学实验提供了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从“听数学”向“做数学”转变。
四、联系生活实践,加强数学应用
数学课本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改革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更应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领略数学的艺术魅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认知和观察世界,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以欧拉公式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多面体,记录各个多面体顶点数、面数和棱角,归纳总结出相关公式。再以次方的计算为例,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体验,选用一个厚度为0.01cm纸,反复对折30次,厚度有多高?会超过一个人的身高吗?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另一方面去计算,两种方法同时着手去寻求答案。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增强其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更有助于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提升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生动活泼且高效的,作为教师,也应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着力培养综合型的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7):63-64.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篇9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新的教学习作观,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乐于动笔,写作能力有很大地提高,习作教学上我取得了事办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树叶贴画、见闻感受、习作方法、米粒画、展示自我
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叶圣陶的关于习作修改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习作教学中,根据这样的标准,我尝试着以下做法:
一、亲身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获取作文素材,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每逢秋季学校开学后一段时间,我让学生先观赏各种树叶的形状和颜色,再带领学生有计划地采集各种树叶,比如:冬青树叶、杨树叶、柳树叶、柏树叶等,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班上作树叶贴画的指导,比如我用一片大点儿的冬青树叶做身子,再用8片很小的冬青树叶做头、爪子、尾巴用双面胶贴成一只可爱的小乌龟。我在引导学生用柏树叶、冬青树叶贴长颈鹿等小动物,学生边听边做贴画,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小组合作,用树叶贴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贴画,什么《小金鱼找妈妈》,什么《小鹿找朋友》、《龟鱼的对话》、《聪明的小刺猬》、《龟兔赛跑》、《坐井观天》等。我再按照贴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成作文,一篇篇作文想象丰富,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好极了,这样的树叶贴画即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促成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作文,起到的效果好上几倍。
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 想像。
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学校的景点,先积累作文素材,如:写《美丽的光明学校》,我特别强调要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一位同学在《玉波池》中写道“瞧,那一个个翠绿的睡莲叶,像一个个马蹄。而睡莲花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朝天怒放;花的颜色美极了,白的花似雪,粉的花似霞。池里的鱼儿像一群群快乐的小孩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位王晓航同学在《秋雨》写:今天,老师让我们观赏秋雨,大家撑着雨伞陆续来到校园,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个个伞花,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给校园增添了色彩斑斓的颜色。细细的秋雨远看就像一根根透明的线,落在地上,近看就像一颗颗珍珠滚落到小水坑里。一会儿,起风了,秋雨又像一群群漂亮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大家蹲下来摸摸雨水,哇,好清凉啊,仰起头,张开嘴,品尝一下秋雨点的味道,凉丝丝的甜蜜蜜的。尽管学生的见闻和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写出来的都是他们的真实表达。
三、指导作文,掌握方法。
过去我让学生习作时,板书作文题目后,开始让学生写作,作文本交上一改,学生写得不分层次,中心句表达不清,改作文改得我头疼,叫人心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习作得让学生有一定的习作技巧,有好的习作方法,写作就事倍功半,写作方法我从以下八方面指导:
(一)、写作文时,我强调学生要把句子写具体,用上数量词、的字结构、地字结构即一定的修饰成分,也就是平时让学生做的扩句训练,如:火红的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
(二)、把句子写优美要多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如:《秋雨》写道:“早上,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那雨就像数不完的针落地,凉丝丝的,可又像是天上下了小珍珠,不一会儿,雨下得越来越大,像多个珠子帘散了一样落在地上,地上水的颜色深了一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比起干巴巴的句子好多了。
(三)、我让学生写场面描写或活动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如:一位同学在《除夕之夜》中描写的烟花“满天的烟花,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绽放的礼花,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还有的像满天的小星星。”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一定很美。
(四)、我也让学生学会按顺序写作,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用顺序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进行片段写作,比如: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文具盒》等。
(五)、我非常重视文章的层次训练,强调段落开头使用总句写作,如用总分关系写一段话。“今天天气真冷啊。寒风像针一样刺着我,冻得我的手都红了,我搓搓手,跺跺脚,用嘴里的哈气来暖手。早上,我去刷碗时,碗上的小水珠几乎要变成小冰珠。我赶紧回教室,放下碗,再一次用嘴里的热气哈着手。”
(六)、我平时让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强调在写人、物、想象作文时用上以上描写,使描写的人、物形象、具体,内容丰富。
(七)、我在平时习作时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在写作文时,我常常鼓励学生恰当地想象或联想,如:米粒画作文、续编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新奇,更富有创意,收到的习作效果很好。(八)、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语文课的范文学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仿写作文,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四、重视作文批改,乐于动笔。
学生写完作文,教师要参与批改,不能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要知道享受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应当在作文批改中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所以,我在批改作文时,因人而异给学生鼓励,评语要中肯、适当,对待后进生,要让学生能体会习作的优点所在。如:“你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句子 用得妙!你的选材很新,你真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这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使其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对优等生,则使学生在自我欣赏的基础上,鼓励自我完善,从语言、标点、篇章结构上逐步提高。如“这里 的排比句写得具体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观察力真好,能引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你的像象真丰富,思维空间很大!”,“这段话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棒”等。另外,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他们互相修改文章。因为“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叶圣陶。
五、小结:要扎实提高学生的水平需要: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2、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
3、教会学生谋篇布局。
4、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六、展示自我,积极发表文章。
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2001年的第一届、2012年的第二届、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成龙杯”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我让学生积极参赛,三次共计投稿150余篇,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2012年12月《 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投稿54篇,24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生面对自己的获奖证书,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我经过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指导,收益颇多,习作教学教得轻松,学生写作写得快乐,我看着学生写的一篇篇优美的习作,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我在习作的课程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修改为“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今温总理进一步提出:“人人都获得教育,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教育。”这新的理念赋予了数学课堂教学新的意义,从而给课堂教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
在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前,我们不妨明确一下新课程标准否定什么,它是针对传统的教学大纲的不足提出的,针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即是针对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方式的否定,传统的教育形式更多的关注了老师教了没教,学生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了没掌握。而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形式,过度到关注人的发展、人的成长,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一生和未来发展。于是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试图在课堂的教育主阵地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那么我们知道了新课程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倡导什么,我们就可以在课堂里呼风唤雨、纵横驰骋了吗?而恰恰相反,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里不知道自己应该不应该说,应该不应该做,做什么,说什么,生怕说多了、做多了,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发挥,从而被扣上教育理念不先进的大帽子,于是出现了教育上的“不作为”;而有的老师面对新课改的暴风骤雨,浑然不觉、好不关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自由的劳作,对只能够考察学生知识的评价考核机制,觉得自己的学生分数靠前,沾沾自喜,成为教育改革的“自留地”,有的老师勇于探索新课程的精神,积极实践,把学生推上讲台,充分的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但把老师的主导地位一步一步的降低和消弱,把课堂引入了另一个极端,形成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老师角色缺失的“怪现象”。
那么究竟如何开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那?
一把握好老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于是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在动手的实践中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从而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做为人发展的必须,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用的肯定是必须和必要的,但老师做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其主导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定老师的主导地位,必然损害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肯定老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学生需要表现、需要张扬,老师就勇敢的退下去,老师需要点播、需要提升就让学生自然的坐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的兼顾和谐。
二把握好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关系
以往的教学过多的关注了教育结果,忽视了过程的应有作用,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在,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养成思考,塑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思考习惯和能力,但我们也要关注结果的呈现,避免出现重过程轻结果的极端。
三把握好全面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是没个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本身如果不能够一视同仁,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意义,老师在面向学生,用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备课,统一的教学策略,去实施教育就时失去了面向全体的公平和责任,面对千差万别的学情,面对千差万别的思维,使用一种预设好的流程,势必使学生形成机械制造的境地,于是老师要针对每一个个体,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共性好而个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真正意识上的面向全体。
四把握好教材呈现形式和教育模式实施的关系
教材的呈现要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打破教材,实现教材和学生思维的同步,是处理教材的基本思路,在教材呈现形式的不同上,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是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框架下,高效学习。
五把握好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双基教学夯实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近年来的考查可以看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缺失或不足直接会导致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所以我们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六把握好教材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现在教材的广度很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无不如此,老师对于教材的难度就难于把握,讲的深不好,讲浅了也不好,往往是讲到知识点时,老师们再搬出以往那个教案娓娓道来,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敬畏心理,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广而浅是现在新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总是螺旋上升,不仅是体现在知识上,更是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上,所以对学生不同学段的要求要掌握准,且不可过广过深。
七把握好学生个性张扬和健全人格塑造的关系
在课堂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展个性,形成个性,张扬个性,但任由学生飞扬,信缰由马,缺乏老师引领和合理评价就会偏颇,甚至会形成学生个性张狂的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堂内,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约束学生个性,给学生的个性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即保持“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又充满人性健康的光辉。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就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而不注重知识引导,重视知识的概念性讲解而不注重知识的训练和实践,并且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盲目追求教学速度,这样就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要致力于扭转现状,逐一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有目的性和指导性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一、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学会创新、善于创新。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沿用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灵活运用教材,从现有的教学材料中开发和挖掘出更为广泛的知识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比如,在进行“统计的意义”的教学时,不只是参考书中例题,还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和题材,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统计的意义。例如,为更好地让学生们懂得统计的意义,可在班中组织一项调查统计:学校准备自校区内建幢大楼,学生就建什么样的大楼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体育馆、科技馆,亦或是游泳馆,再将学生们的意见统计起来进行数据分析,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有效利用起教材和课本知识意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习惯,如多读报刊、听广播等,利用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的实践经验。
二、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师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课前准备相当重要,它对教学效果有着显著而直接的影响。一个不完全的课前准备,就不能称之是理想的教师教学,也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制定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的信息量,让学生得以合理吸收新的知识。此外,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由于年级或者是年龄不同,其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存在个体差异,此时教师就要区别对待,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制定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有所体现,对知识的分配进行妥善的安排。使学生在重点的知识方面多下功夫钻研,突破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不必要的、次要的知识上合理缩减学习时间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丰富作业形式
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已得到了广泛认可的。作业中不再只是单一乏味的文字,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富有色彩和乐趣,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能收获更为丰富的学习实践经验。例如,在作业的布置时,有意识的将作业内容更加具有丰富性和乐趣性,将其合理融入进游戏、画画、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效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和提升;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将数学学习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如今,“耳听口说”已经不能满足于教学发展的教学需求,学生的动手操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书本出发,积极挖掘书本以及生活中可利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多动脑、多思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了基本的意义和概念后,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动手操作活动。比如,教师向学生们提问:能否把二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中的“围成”一词改成“组成”呢?学生在问题的设置下,积极寻找解答方案,利用身边的学习工具,积极发动思考,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道具,动手画一画、摆一摆,学生在这一动手操作中从多角度去形成对三角形的感官认识,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知识,发挥自己的潜能,调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耳听口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探索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个体因素,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课堂问答、作业设计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努力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在教学中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此外,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予以肯定,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光点,不能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参照线。在教学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教师要对其意见和想法加以足够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新发现,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时时冲击着教师的教学和头脑,而对课改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体系,积极进行实践和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完成小学数学教学质的飞跃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玺德.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王占华.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
[3]陈娅.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J】.课外阅读:中旬.2013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 把新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 是教学改革的引路灯。我们如何去实施数学课堂教学, 要科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环节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形式的变化都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方面更要恰当准确, 做到科学施教, 依法施教, 实现最终教育目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这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参加校内外业务培训, 攻破业务上的道道难关, 学透具有本校特色的先进教学理念, 研究出全新的教学模式, 清晰的教学思路, 科学的教学方法, 使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再上新的台阶。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 实现同步发展
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最直接阵地,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作用,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 课上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发言, 增大信息量, 增加知识深度,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 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素养。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进行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客观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科学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整合各种信息技术, 使学生能在自主研究、自我发展的轨道上良性发展。例如:在讲五年级《循环小数》一节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 自学有关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 理解其概念、特点、规律, 掌握识别方法, 学会自我总结。课上讲解时让学生回答相关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说出新学知识, 这样教学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理念。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上时间,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承担一个研究主题, 确定小组发言人, 进行集中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辨别观点能力,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备课方式, 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还应该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 变独立备课、分散备课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 群策群力。统一集体备课时间, 一起讨论, 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观点, 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 形成科学性、适用性强的集体备课教案, 这种备课方式既考虑到每位教师的优势作用, 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 做到查漏补缺。但在集体备课中, 不能强求划一, 教学模式固定, 正所谓教无定法, 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学生特点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彰显个性, 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同步发展。课后, 安排一定时间集体讨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进行有效的课后回顾与反思,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写下自己教学时的切身体会, 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可以是经验, 也可以是教训, 还可以是今后教学上的建议。
四、巧设题型, 科学训练, 做到学能并进
巧设题型包括例题、练习题、考试题、课外技能训练题等。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 培养学生数据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 力求达到概念复习习题化, 习题设计题组化, 题组安排层次化, 题目注重变式化, 解题方法规律化等。在例题、习题的设计上要体现一题多变。在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和发挥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 使学生在做习题中得到相应的方法指导。教师通过设计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训练, 从中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使知识系统化, 克服某些思维定势, 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创新性,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如:在六年级《圆的周长》的教学中, 通过给出不同的变量, 求另外一个量的训练中, 题型涉及面广, 有层次性、关联性, 最终让学生通过习题得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能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 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另外, 精选易错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学生作业、考试中, 常会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错误, 这些错误的出现反映出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一般来说, 也都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 或是教学中出现漏洞的地方。因此我们编选一些相应的练习题, 针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 补漏补缺, 达到充实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在复习课上, 对这种题型特殊设计, 力求达到学生会学、学会的目的。
五、结束语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堂教学评价的反思0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创新教育论文07-20
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10-06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08-09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05-19
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数学教学方法07-2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06-28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05-21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06-07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论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