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标准

2024-09-14

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标准(通用10篇)

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标准 篇1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保险实务专业 《保险实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保险实务》 课程学时: 68学时 课程学分: 4学分 授课对象: 金融系学生 授课教师:

【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适用于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三年制高职金融系金融、期货、证券、信用、国金等各个专业开设的《保险实务》课程。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金融系金融、期货、证券、信用、国金等各个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研究财产保险及人身原理与实务,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保险理论与实践应用技能。它的任务是:分析保险的研究对象、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等

课程代码: 010068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精品课程: 否 授课时间:第二三四学期 职务职称:

副教授 内容;重点介绍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业务和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等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了解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国家经济的重大影响,从而在保险工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国家规定的经营方针与政策,并为学习其它各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掌握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对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各个险种的实务处理技能。

【课程设计】【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保险费率厘定的原则与简单计算、保险产品分类与保障范围区分等三大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保险经营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核要求为依据,采用业务流程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金融、期货、证券、信用、国金等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有关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保险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销售、简单承保与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等的相关能力,并为后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金融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学生应该学习金融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法规、金融法规等金融经济类公共基础课程。

在学习过本课程,并取得合格以上综合成绩之后,高职学生可以继续深入学习保险专业的各门专业必修课,例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保险核保核赔、保险营销等。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教学项目一

风险与风险管理

(4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风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理解风险管理

项目内容实训

(2学时)

教学项目二

保险概述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保险的分类

(2学时)学习任务三

保险的发展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三

保险基本原则

(8学时)

教学项目四 教学项目五 教学项目六 学习任务一

保险利益原则

(2学时)学习任务二

最大诚信原则

学习任务三

近因原则

(2学时)学习任务四

损失补偿原则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保险合同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保险合同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保险合同的订立

学习任务三

保险合同的履行

(2学时)学习任务四

保险合同争议处理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财产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财产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财产保险险种分类

学习任务三

财产保险费率计算(2学时)学习任务四

财产保险承保与理赔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人身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人身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人身保险险种分类

学习任务三

人身保险费率计算(2学时)学习任务四

人身保险承保与理赔

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七

责任和信用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责任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认识信用保险

(2学时)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八

再保险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再保险

(2学时)学习任务二

比例再保险

学习任务三

非比例再保险

(2学时)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项目九

保险营销

(8学时)

学习任务一

认识保险营销

(2学时)学习任务二

保险客户开发

学习任务三

保险售后服务

(2学时)项目内容实训

(4学时)

【教学要求】

 理解保险的概念、性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以及产生与发展,结合风险管理掌握保险的学科意义。

 掌握保险的四大基本原则,掌握保险合同的签订、履行和争议处理的相关知识。

 熟知各种财产损失保险的概念、特点、分类与基本内容,掌握各种财产损失保险的实务处理技能。

 熟知人身保险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基本内容,掌握人身保险三大类险种的实务处理技能。

 了解责任保险的概念、类型与特征,掌握责任保险的费率厘定、重复与交叉、承保与理赔的实务处理技能。 了解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概念、特征、种类以及产生与发展,掌握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实务处理技能。 理解再保险的含义、特征和作用,熟悉分出和分入业务在不同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

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保险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财产及人身保险业务问题和具体案例的能力;学习掌握从事保险业务实践,并从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业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保险工作打下基础,并注重渗透职业道德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保险职业道德观念。

基础知识目标  了解保险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理解保险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熟悉保险的基本概念、保险与类似活动的比较,掌握期间的联系与区别;

 了解保险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正确理解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 掌握保险的分类;

 重点掌握保险合同的基本原理;  了解保险公司的运作及其业务流程;  掌握保险费率的基本原理;

 了解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等业务;  对再保险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职业能力目标

 能够了解保险的基本原理,熟悉保险实务运作过程;  能够运用保险的基本原则分析和解决保险实务中碰到的问题;

 能够重点掌握保险合同的内容及保险合同的建立、变更与消灭;

 能够了解与把握各种具体的保险业务的具体业务程序与市场操作;

 能够提高学生业务操作技能的水平。具体内容包括:保险制单、核保流程、简单的费率计算、客户服务以及具体个案分析等。道德思想目标

 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  树立正确的从业思想和理念;  树立正确是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

【教学方式】【教学形式】

对本课程的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除了采用规定的教材进行基本教学之外,还将采用课堂讨论、课后阅读、多媒体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参与,并会要求学生就当前保险市场的某些现状或事件在课后的小型论文中进行评述,以增加学生对现实社会和保险行业的了解。

此外,针对课程中某些专门的部分,还将邀请保险业界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式的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保险公司各项实际业务流程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案例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本保险学科的新发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要注意改革考核手段与方法,可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

【教学条件】

本课程需要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分组研讨教室进行案例讨论,还需要实训教室进行模拟业务实训。条件允许还可以到保险公司等实训基地参与实际业务操作。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与模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课堂提问、业务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

本课程作为金融系各个专业的金融基础课,是金融系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课程之一,属于考试课。本课程按照百分制考评,85分以上为优秀,75分至85分为良好,60分至75分为及格。

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模式,每名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分为平时出勤、课后作业、实训技能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各自满分为100分,各自的比例构成为:平时出勤 10%(10分)课后作业 10%(10分)实训技能 20%(20分)期末考试 60%(60分)成绩汇总 100%(100分)

【教材编写】【编写要求】

本课程所用教材建议根据本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编写教材应当充分体现项目引领、模块操作、任务细化、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通过工作活动、情景模拟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采用与流程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掌握保险制单、核保流程、简单的费率计算、客户服务以及具体个案分析的能力。

教材应突出应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单纯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纳入其中。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图文并茂,教材中的业务活动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

 应针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通过工作任务的仿真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单证的制作方法以及提高单证工作中的处理问题能力。

 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团队的合作情神和职业能力。

 应注重职场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录像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间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注重保险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让学生置身于仿真情景中进行学习。

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 利用保险实务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全面做到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参考用书】

 《保险实务》 孙迎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07月第一版

 《保险实务》

白广申

迟美华

大连出版社 2011年06月第一版

 《保险原理与实务(2011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应试一本通)》

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年09月第一版

 《保险学原理—新编经济学系列教材》

彭喜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08月第一版

 《保险学》

孙祁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07月第一版 【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编者首次参考相关资料编写的课程标准,由于学识和精力所限,难免有疏漏之处,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多多地批评指正。

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标准 篇2

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1 理论依据不同

教学大纲以传统的学科教学理论为根据,是德国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教材、教师、课堂”三中心教学论的产物,是我国学习前苏联凯乐夫教育学理论留下的习惯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和发现式学习理论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教学大纲主要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课程标准既规范了教师怎样教,又建议了学生怎样学,体现了职业教育教与学的统一。

1.2 课程设计理念不同

教学大纲是以学科教学为前提,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为突出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制定的,是重视知识教育的基本纲领。课程标准则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来确定的,它将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任务融入了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标准来自企业,来自职业,体现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3 实施过程不同

教学大纲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它详细规定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甚至该部分知识的教法及教学进度,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大纲”。课程标准只规定该课程要达到的标准,只是对教学结果的描述,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及活动场所、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进度,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确定考核方式,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实现了教学目标,使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2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和建议、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6部分。

2.1 课程性质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突出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课程开发思路。

2.2 课程教学目标

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和岗位技能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3 教学内客及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要用内容结构表详细说明各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内容标准要清楚地表达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重点及难点,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2.4 课程实施和建议

实施课程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师资和实训条件、教学参考资料等。

2.5 说明

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

3 制定课程标准的原则

3.1 高职高专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这种“职业能力”本质上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项要素。因此,高职高专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依据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于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建构工作过程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并为拓展学生的职业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2 高职高专课程标准必须明确、具体

一是课程标准的语言要清晰、明确、具体,无歧义;二是关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描述应是职业技术的通用术语,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顺利地与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3.3 高职高专课程标准应便于教学的实施

制定高职高专课程标准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教师能够整体地、一致地明确“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因而,高职高专课程标准应选用可观察、可检测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将无法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标准。

4 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

4.1 有利于推进“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由于课程标准只是规定课程要达到的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活动场所、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甚至对考核方式也没作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教学,特别是可随时安排在院外的教学。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从讲台上走下去”,“从教室里走出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4.2 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来确定的,它将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任务融入了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课程标准来自企业,来自职业。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各种教学活动,避免了教师教学的盲目性,更好地实现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体现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3 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标准 篇3

【摘 要】高职高等数学课堂标准的设计应当在符合高等数学定位的前提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及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遵循应用性原则、必需性原则以及够用性原则。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设计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突出数学的育人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关键词】高职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设计原则     应用性    必需性     够用性

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定位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课。高等数学的开设旨在为其他专业学科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必要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概念、数学思维、数学运算技巧以及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逻辑能力。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设计原则

(一)应用性原则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应当遵循应用性原则。

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人才的立足点是技术技能型、操作型或是技术应用型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应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课程的开设最终目标是帮助學生学会解决在以后职业岗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程开设要与应用挂钩,符合市场的需求。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标准应当严格按照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将应用性放在课程标准设计原则的第一位置。其课程标准的设计在满足高职院校基础教育要求的同时体现出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让高职院校学生具备坚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以及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以后适应企业技术更新以及社会形势变化打下基础。

此外,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除了要注重数学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外,还应满足专业需要,与专业应用关联起来,为专业服务。例如:将高等数学理念与机械、化工、物理联系,举例说明高等数学在各个专业学科的具体应用以及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好高等数学对以后专业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扫清障碍,做到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高级技术。

在遵循应用性原则的前提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应在教材内容上做出改变,将应用作为最主要的目的,除了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外,需弱化复杂概念的内容。在保证高等数学科学性这一基础上,简单明了地阐述概念,对数理论证相关内容进行压缩。在标准设计中,将高等数学的中心放在学生的应用上,提高学生运算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在设计中应当重视高等数学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适当降低高等数学课程难度。

(二)必需性原则

除了应用性原则,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还应遵从必需性原则。高等数学的总目标是在对数学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学会利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下面从高等数学知识点的必需性以及数学技能的必需性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设计的必需性原则进行具体说明。

1.知识点的必需性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点。能够正确理解函数、连续以及极限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关于导数以及微分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定积分以及不定积分的概念。除了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以外,还应当正确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例如,能够正确掌握极限的运算法则以及方法,可以熟练地计算一般函数的极限。

2.数学技能的必需性

除了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外,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例如,在对极限这一概念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建立无限思想观,能够利用“分割求和取极限”的思想独立解决类似于图形面积以及无穷数列和等问题;能够通过对微分这一概念的学习延伸到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利用最值的概念对现实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证以及解释。

(三)够用性原则

在应用性原则以及必需性原则的基础上,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事实增加“够用性”原则。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摒弃以往片面追求纯数学知识完整性的做法,删去繁琐理论推导以及运算技巧,突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技能为主要目的。在够用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降低高等数学重心,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降低高等数学的教学起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更新。

三、小结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和素质。必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必须以突出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为主线,服务于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创新的能力为重点,服务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子兴.数学教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张楚庭.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0]2号,2000-01-17.

[4]刘晓波.浅谈高等数学的教与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76,93.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4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5

赵丽霞

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代数式是怎

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9 篇6

(五)及参考答案

一、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的课文内容,请阅读并据此作答:

1、请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请从例题中的两幅图分析教材的编排意思;

3、结合本课说说新课程理念下“图形的认识”教学要点;

参考答案: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引导学生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⑵经历操作、观察、想象和比较、分类、归纳等活动过程,建立有关表象,发展空间观念;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反映编者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操作、观摩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呈现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上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而通过比较、想象、分类和归纳等活动形成有概念。

3、⑴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相关知识联系;⑵以直观和操作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想象和比较、分类等活动中形成表象;⑶引导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建立概念。

二、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文内容,请阅读并据此作答:

1、请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程标准》理念,说说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要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⑴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⑵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高职礼仪课程考核标准创建研究 篇7

高职礼仪课程考核现状分析

高职的礼仪课程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礼仪教育, 也不同于高校的礼仪讲座, 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教学内容框架大同小异, 注重基本礼仪规范的讲习;实践操作性强, 注重仿真模拟训练;与职业特征联系紧密, 注重把学生塑造为一个懂礼仪的准员工。

高职礼仪课程的特性, 决定了它不能沿用以往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 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每位礼仪教师的职责。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在礼仪课程考核方面, 基本上都是校内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阅卷。命题范围主要依据教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和其所认为的重点内容。这样的方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成绩一般采取百分制, 除了期末的卷面分, 往往结合课堂考勤、平时表现、实操得分等综合构成。构成比例一般也是任课教师自己设定, 有的教师干脆直接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从中可以看出, 考核评价内容欠完整、规范、科学, 现行的考核模式也就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 制定礼仪考核评价标准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高职礼仪课程考核标准创建的障碍因素

一门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 能够准确完整、客观科学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准, 并非一件易事。礼仪课程更是如此。要将其考核标准化、规范化, 推而广之, 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

首先, 礼仪是一个人文明礼貌程度的体现, 它是一种素养, 是文明意识的习惯行为彰显, 这很难用职业考证似的考题、量表等来测定。即便作为一门课程, 它也只是集中在一个时段内的学习, 考评期限过短, 不能测评出一个学生真实的礼仪水准。

其次, 考评内容片面, 不能完整全面地呈现出一个人的礼仪礼貌情况。目前, 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内容大同小异, 主要集中在个人形象礼仪 (仪容、仪表、仪态、言谈) 、日常交际礼仪 (问候礼、介绍礼、握手礼、名片礼等) 、拜访接待礼仪、位次礼仪、商务活动礼仪 (谈判、会议、庆典等) 、餐饮礼仪这些方面。尽管考核内容全部涉及,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说一个学生工作生活中的文明礼仪全部测评到位。事实上, 这很难做到。

再次, 考评主体主要是礼仪教师, 这不利于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一位任课教师接触学生是在非常有限的时段。一个学生的文明礼貌, 他的家长、其他科任教师、同学等可能有着更多的了解与判断。当前, 我们普遍地是采取由礼仪教师一人测评给分的方式, 这不利于全员礼仪教育的开展。

最后, 各校的礼仪教师在考评方面有着较大的自主权, 考核的命题内容、方式方法、成绩评定, 基本上都由其一人确定, 这也容易产生考核的随意性。没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规范化的测评方式, 最后的结果也就难以让人信服。

创建高职礼仪课程考核标准的可行性

对完善礼仪课程考核体系, 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瑛认为, 完善中职文秘专业礼仪课程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完善考核内容, 增强考核的综合性;扩大考核主体, 促进考核的全面性;拓展考核期限, 推进考核的过程性;创新考核方式, 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对于考核体系的重构, 她提出了“1234”礼仪评价体系: (1) 形成一本礼仪成长档案; (2) 采用质与量两者结合的考核标准; (3) 三元考核主体 (学生、教师、实习单位或家长) ; (4) 四项考核内容 (学期课程考核、礼仪操守考核、礼仪实践活动考核、实习考核相互补充) 。

就高职礼仪课程学习内容而言, 基本上所有的礼规操作标准都可以条款化、明确化。在此基础上, 对所有学习内容的每个模块、每个项目、每个条款分配相应的分值, 就能创建较规范的高职礼仪课程考核标准。

笔者就此尝试制定了一套考核标准。它以杨琼、刘意文主编的《现代礼仪项目教程》为蓝本展开测评。共设六个模块 (个人形象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日常交际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拜会待客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位次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餐饮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商务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 , 每一模块下依据具体学习内容再相应设若干个学习项目。如“个人形象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部分 (下设了仪容评估表、仪表评估表、仪态评估表、表情举止评估表) 、“餐饮礼仪考核标准及评估”部分 (下设了中餐礼仪评估表, 西餐礼仪评估表, 自助餐/快餐礼仪评估表, 茶、酒、咖啡饮用礼仪评估表) 。如表1和表2所示。

每个表格对其内容设定权重分值, 六个模块的总分为100分。但如前所述, 此考核标准侧重于课程考核, 涉及面有所局限, 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礼仪素养。另外, 此考核涵盖若干情境设置, 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设情境, 在模拟操作中反映其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及操作的规范程度。

礼仪教学质量要得到全面提升, 考核方式改革必须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摘要:高职的礼仪课程考核主要由任课教师决定, 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操构成。这样的考核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礼仪课程考核如何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本文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考核标准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考核标准,创建

参考文献

[1]David Schaps.The Woman Least Mentioned:Etiquette and Women's Names[J].The Classical Quarterly, 1977 (2) :323-330.

[2]陈瑛.中职文秘专业礼仪课程考核体系有待完善[J].秘书, 2011 (9) :14-15.

[3]吴春玲.师范生礼仪课程考核途径初探[J].铜仁学院学报, 2010 (11) :110-112.

[4]于珣.礼仪课程考核办法探究[J].职业技术, 2011 (12) :34-35.

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 篇8

关键词:高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开发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主客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1]。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近年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因此,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国家统一的系统的规范的课程标准。各学院都制定有各自的课程标准,但大多课程标准违背了以就业为导向和工学结合的原则,过分注重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不利于开展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经验,制定课程标准的流程不规范,不科学。

我院经过多年的示范性专业建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为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手段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获了大批改革成果,形成了示范性较强的突出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我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旨在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建立提供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团队

为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使课程建设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之初有必要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协助制定和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专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专业指导委员会是由来自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学院领导、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组成。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改革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实践,还应成立专门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是负责课程开发,完成重构或改造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教学项目、开发课程教材及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工作。课程建设团队由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组成。

(二)开展专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

开展专业调研,是课程建设的依据。课程建设团队应该对企业一线、毕业生、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政府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进行调研,调研具体内容包括:1、行业人才需求、学生岗位调研;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工艺要求调研;3、工作岗位职业技术资格要求、职业道德要求调研;4、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现状调研等。通过分析确定专业技术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的前提。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过去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单纯学习知识,专业与工作任务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则强调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体,让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法是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行业企业专家访谈会,以头脑风暴形式对专业职业能力和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框架,描述职业能力要求,对原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四)校政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与行业对接,融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所以高职课程标准应该由企业、政府和学校一同开发和建设。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根据教学条件选取教学案例和实施方案。从而突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職业岗位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模式。我院结合示范专业建设要求,将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等项目。具体内容制定如下:

(一)前言

前言主要描述课程性质、适用范围、主要功能、前后联系的课程以及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及课时安排说明。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明确归纳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目标一般列3-4条,可以是递进式,如基本操作要求、问题处理、沟通与合作等等,也可以是并列式。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和要求是课程标准中最为关键的地方,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内容与要求。其中课程内容包含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课程要求包含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编写过程中尤其注意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描述…”、“了解…”和“识记…”的形式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识记”是指上课新教的东西: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方法程序。

nlc202309011909

(四)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的编写包括对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1、教材的选用

教材应充分体现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在内容上应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教材中要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2、教学方法

(1)范例式教学模式:精心选择并组织专业领域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体验未来职业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

(2)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活动为载体,为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供机会;

(3)任务引领式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知识与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4)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室和企业中学习和实践,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操作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

3、教学条件

(1)建立理实一体教室

优化后的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注重任务驱动、工学结合。因此为了确保“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课堂应与车间应相融合,建立理实一体的教室,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的完美融合。

(2)建立专业实训基地

建设以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与实操相结合、学校训练与行业评估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为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的实训基地。

4、课程资源

(1)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图片库(教学图片、企业生产工具图片、企业生产对象图片、企业生产场景图片等)、视频库(课程教学录像、生产现场录像等)、动画库(工作原理、工作过程、2D动画、3D仿真动画等)、习题库、工业案例、推进书目等;

(2)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学习、答疑、测试。

(3)实训项目资源:典型实训课程案例、生产仿真软件、虚拟实训项目等。

5、教学评价

(1)评价方法多元化:根据教学模块的特点,选择使用观察法、测试法、情景模拟法等;

(2)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员自评、学员互评等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评价工具个性化: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價工具,以求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2]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

[3]楼美云,刘鲁平,张雁平,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4]丁容仪,张恩祥,靳包平,林中忖,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基金项目] 2013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建设子项目:“《船舶管路装配与设计》核心课程建设” 课题编号:03-2013-HXKC-02

课程标准教案数学五年级 篇9

1、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问题,并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2、能做到有序、多角度去观察,并在经历中发现规律。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归纳、替换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8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记录卡,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运用方法

1、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组立体图形,看谁能最先看出: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有8个小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吗?

2、师:看来仅有观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观察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推想,把你视线所及看不到的在脑海中想到,才会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用观察和推想这两种方法来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板书课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

2、师:继续看大屏幕,这有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可能回答:有4个小正方体)

师: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 上面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也一样,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

师追问:不是有四个小正方体吗?你怎么只数了三个?

(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个小正方体的面全被挡住了,一个也没露出来,就不用看了)

师生一起按照上面、左面和右面的顺序数露在外面的面。

师: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我先看正面,一共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师: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生重复方法)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看左面,也不看下面、后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那三个面都被挡住了。)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是分别从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方向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3、学生操作

师: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师(结合板书)小结:都是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的方式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数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了,摆法还是不同。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师:刚才我们用4个小正方体随意摆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数有所不同。现在我们用几个小正方体,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摆,露在外面的面数会怎样变化呢?

1、出示合作提示

①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一种方式,之后按照这种方式有规律地摆(如横着摆、竖着摆……)。

②先由一个小正方体摆起,记下露在外面的面数;再逐个增加小正方体,并依次记录露在外面的小正方形的面数。

③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师:你看懂提示了吗?有几个要求?

什么是有规律地摆?

2、小组合作探索,并填写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 1 2 3 4 5 6 ……

露在外面的面数

我发现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边说边演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

预设:

(展示学生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 1 2 3 4 5 6 … …

露在外面的面数 3 5 7 9 11 13 ……

我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就增加2个面

师:每次增加的都是这样2个面吗?你指指看。

师指着上面的面问:这个面不也在变吗?为什么它不算成是增加的面?

(学生可能回答:它虽然有变化,但是这个面没增加,原来的上面被盖住了,又露出一个上面,所以上面没变)

师:原来上面的这个面始终起到了替代的作用,它的个数始终没变,那么我们在数增加的面数时就不用考虑这个替代面了。

师(面向全班):现在,让我们一起看这个表格,如果按这种方式继续摆下去,摆8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10个小正方体呢?20个呢?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提示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出的面数的关系)

四、练习巩固

1、基础

2、变式

3、拓展

五、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新的课程标准中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改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老师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学习新方法新理念,全面了解学生,切实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被描述为“三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制造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本质的探索与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评价时要建立科学的机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中说到,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单元,着眼整体。因此在平时的备课中,老师们不仅要考虑课时设计还要考虑单元设计,对知识进行融会整合。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习,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教学后,要及时关注评价,循序渐进。通过逆向设计,思考学生去哪里明确目标,学生到达那了吗?怎样使学生去那进行教学设计。关于教学改进的秘诀,史宁中教授给出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都要了解,也要学会解读文本和学生的智慧。

上一篇:办事处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歇后语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