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职高专

2024-10-05

民族高职高专(精选11篇)

民族高职高专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探索出一条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的有效的口语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研究,高职高专

0 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涉外交际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然而,对于口语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还不能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是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德宏师专的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贫困生多,学生入学时录取的成绩较低,英语基础差,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也不很强。另外,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英语只为期末考试,英语AB过级率不高。英语教学一直于落后状况,学生口语能力严重滞后,“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迫在眉睫。要提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质量,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是关键。对本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针对高职英语口语课堂上学生“开口难”的特点,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课堂活动设计与评估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口语表述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边疆地区英语口语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研究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本问卷调查了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教系、经管系、法政系等几个系300名学生。尽管这几个系学生的英语水平个体上有差异,但整体水平差异不大。

调查说明:本次问卷采用匿名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口语课堂表现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两方面内容,采用随堂调查的方式,问卷主要针对英语口语的教学情况进行诊断性的普查,共有问卷300份,发出297份,收回297份,有6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290份。

根据对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 学生口语课堂表现的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1)多数学生对口语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2)学生对自由对话活动兴趣很强,这表明学生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活动。(3)学生的口语表达不流利或需要借助母语等问题,可能与紧张、怕出错或怕被老师批评以及词汇量少等原因有关。(4)从学生口语学习兴趣来看,大部分学生偏爱小组活动和两人对话活动的口语练习形式。他们喜爱的口语话题主要集中在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校园生活、旅游、音乐、电影和生活等方面,而对宗教、法律、外交和军事等方面不感兴趣。

1.2 学生对教师口语教学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十分重视英语口语教学。约78.2%学生认为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2)口语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讲解充分。2)较大程度上能使用多媒体。3)善于引导和启发。然而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个性化教学方面十分薄弱,数据比例仅占9%和6%。(3)尽管教师重视口语教学,但是65.5%的学生认为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一般或不满意,学习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学习需求。其中制约因素主要有教学模式(22%)和应试教育的影响(43%)。(4)相当大一部分教师(约为35%)仍然使用翻译法为主要的口语教学方法。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翻译句子意思并讲解语法;而对口语教学较适用的情景式、任务型、交际式等的教学法的了解和使用较少。(5)教师对一些基本口语教学理念存在错误认识和不足。例如,口语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每一个语法错误给予纠正(39%);68%的学生表示教师在讲解新单词时,仅直接给出单词的汉语含义或英文意思。(6)教师没有主动创新,没有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口语活动。

1.3 学生对口语教学评估的评价

(1)口语成绩不重要,不计入考试成绩。(2)口语课堂上的表现不重要。

2 如何完善英语口语教学

2.1 转变教师角色,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英语水平走向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来,所以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自身的提高,来让自己拥有较强的教学水平,现代口语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1)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2)要有良好的口头交际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针对学生的提问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进修、研讨、自学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新型教育人才。

以话题为中心的任务设计,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主讲课文转变为主持课程,从讲授语言知识转变为组织交际活动,从照本宣科念教材转变为设计和创作个性化教案,在口语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活动的组织者变成为用语言作为工具的交流者。

2.2 采用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核心是以交际为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它揭示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外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口语课中可以有效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任务,先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所需要的素材,如相关的词汇、句型及背景知识,教师应尽可能营造更接近真实的交际语境,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论经典影片、组织演讲或辩论、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进行分角色表演等等,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口语表达中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以减少表达中的错误,逐渐增加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在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总结点评,注意纠正学生在口语练习中所出现的语言错误和语用错误,让学生加深对所讨论话题的理解,巩固相应的口语表达方式。在学生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2.2.1 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原则

Peter Skehan(1998)把任务设计模式分为3种:结构型、交际型和中间型。其中中间型模式重视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同时强调要通过对任务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照顾到语言形式的练习,以增加中介语发展的机会。J.willis(1996)在其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的三个步骤,为任务型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模式。

(1)前任务阶段(Pre-task)。教师需要围绕主题和教学目标,引出主题,通过讨论或相关具体活动激活学习者已有背景知识,使学生获得大量主题相关的语言输入,然后向学生布置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要求和条件。(2)任务环阶段(task-cycle)。包括完成任务、准备和报告三个部分。学习者可以以个人、组对或小组的形式根据教师的要求执行任务。然后组织整理任务执行中所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向全班进行口头或书面汇报。(3)语言聚焦阶段(language focus)。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在此阶段需提醒学习者注意并巩固在任务环阶段使用过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形式,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和操练。由于这些语言形式是在完成任务时真实语言环境下,由于意义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因此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了解具有内在需要和学习动机。

2.2.2 高职高专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

在高职高专口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的设计不仅应遵循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和操作模式,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方案。在任务活动的设计和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趋于简单化的任务。这样能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信心和积累成就感,克服自卑和焦虑感。另外,任务的类型形式多样,任务设计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层次,可以实行差异性教学法。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认知风格、性格等因素划分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任务类型。简单的任务类型可以是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如描述人物外貌、一幅图片等。难度一般或较难的任务类型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小组。如排列型任务、信息差任务、比较型任务和解决问题型任务等。

2.3 建立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评估体系

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弊端,只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轻视对学习变化过程的评价,以考试成绩(主要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体化评估体系,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口语评价内容、方法和方式,重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察,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考察。

首先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评价内容,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我们可以首先建立一种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和老师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积极地做出改善举措,切实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其次,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考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评价的力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考核,将对学生的评价转化为对其的具体要求,让其具体地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察,不能只停留在期末的一次成绩上,应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出勤、作业情况等,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对学生来说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而期末考试既不能忽视对英语基本知识的考察,也要加强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考察,具体可以包括:(1)听力(20%);(2)语法及词汇(20%);(3)阅读(30%);(4)翻译(20%);(5)实用写作(10%)。这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3 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学习与提高,角色的转变,将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与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评估方式的有机结合,口语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如下:

4 结论

英语口语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科的一个领域,在语言理论和语言应用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应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以完善。我们应该以应用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清醒认识我们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间题,找出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Keith,J.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gman,1996.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79,89-90,92.

[4]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20.

[5]张含.建立科学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评价体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6]古嘉惠.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民族高职高专 篇2

1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现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洞察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是这一沃土上唯一的一所职业高校。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但职业教育欠发达,尤其是按当下的职业教育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无缝对接”的要求来看,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共享可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教育手段过于传统、教学模式滞后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只有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拉近教育中心与偏远的距离,才能缩小教育发达与落后的差别,才能贴近教育的公平。

2 教育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战争所需的产物“信息技术”,现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引领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现代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惊人速度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引领、促进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一种全新的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已经形成。信息化职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全新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面临着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良好信息素质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当多的教师仅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使用PPT课件的能力。有的虽然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但缺乏运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整合重组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讲课过程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板书搬到PPT课件上而已;有的即使能运用软件组织教学,但也仅仅用在公开课或教学比赛中,把它作为“表演”或得分点的工具,教学上明显存在走形式、应付的趋势。尤其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迫在眉睫的“瓶颈”问题。只有破解这一“瓶颈”问题,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作了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入手,可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界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指教师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其核心内容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学校的管理机制相结合 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教师信息素质的不到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看,更多强调传统教育教学指标体系的考核和反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没有明确相应考核的指标体系,更没有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所以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入手,建立完善相关信息化的指标体系,引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辅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本课题中以信息工程系为试点,在学生和教学管理中研发、试用以满足企业和信息化所需的参数为主的企业化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初见成效,达到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意识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当下高职教育面临深度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求,实践证明原有的课程体系不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特征,也不能培养学生在企业所需的工作能力。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重新进行“顶层设计”,重建新的课程体系。这种革命性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创造了良好机遇,从而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信息工程系实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项目导向教学中都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也就说怎样把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虚拟为教学过程和学生探索学习的学习情境,在此过程中需要“助学措施”如提供相关的学习或使用资料、微课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信息化竞赛相结合 每年在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上举办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竞赛,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共享水平,改善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基础设施环境。根据“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总体目标”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要经过“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两个阶段(20之后可进入“创新阶段”),其中信息化教学竞赛作为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引擎”,在实现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家引领,带动地方和学校、教师广泛参与及校企合作方面有全面推动作用。

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十分有利于推广先进学校经验,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延伸全国信息化大赛的成果,推动建设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加快发展的大平台。所以从学校层面抓住机遇,积极组织有能力参与的教师一定参加,通过竞赛历练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张学超老师作为自治区教师代表参加“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较大,局部掀起你追我赶,比“应用”、比“创意”的课件制作风气,影响着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但是,通过校本培训要解决好:1)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关系;2)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关系;3)信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系。具体培训过程要由专家指导、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统一组织,在分专业、分层次重点解决好以上三个关系的基础上,侧重辅导教师的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通过校本培训可解决教师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实质性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核心在于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前提,是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有力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校企合作,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夫春.职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行动学习培训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9-10.

让民族音乐走进高职教育课堂 篇3

一、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由于高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多数学生在校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有限,如何让他们能够兼顾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又可以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成为值得职教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早已被教育界所认同,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民族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却进展缓慢。虽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师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有欠缺,在教学中仍多以欧洲古典音乐为重心,忽视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另外,在“欧美时尚音乐”和“港台流行风”等舆论的引导下,高职学生自身对流行音乐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笔者发现,Rock and Roll(摇滚乐)、R&B、ballad(民谣)等流行音乐在学生中间流行广泛,但对于民族音乐的回答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对民族器乐一知半解,把萨克斯、口琴误认为是民族吹管乐器,认为古琴和古筝属于同一种乐器;对于传统剧种知之甚少;对于民间传统艺术更是茫然不知。以上种种情况表明,高职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严重缺乏,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已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民族音乐教育是高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高职院校留给艺术教育的空间十分有限。然而这并不能限制或阻碍学生接受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更多的效能。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艺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以民族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使艺术教育活动更加有效地深入到高职学生的课堂中。

1.民歌

我国民歌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以少数民族的山歌、小调最具特色。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应提供不同类型的民歌进行欣赏,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模唱。这不仅促进学生快速掌握乐谱、节奏、节拍等知识,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而且还能在歌唱中体会到各民族的独特风情。

2.民族乐器

我国的民族乐器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每种乐器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教师可以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进行讲解。例如:《百鸟朝凤》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姑苏行》表现了江南水乡的悠然生活,两部作品蕴含了生活在南北两地的人们的不同性格和迥异的抒情方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不仅反映了阿炳面对艰辛生活的倔强性格,同时也传达出旧社会广大劳苦大众的共同心声;民族器乐合奏《春节序曲》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热烈的生活场景,传达出新社会的一片繁荣景象。诸如此类都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也是应给予重点保护的部分。其中包括古琴艺术、昆曲艺术、新疆的十二木卡姆、蒙古长调、甘肃花儿、西安鼓乐等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艺术之所以被保护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传承制度不完善,珍贵的艺术形式濒临失传。了解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的历史渊源,引起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关注,这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音乐教育是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动人心魄的音响美、旋律美及多姿多彩的抒情美来滋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热情?无疑,只有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着无限热爱的学生才能真正被激发出建设祖国的热情。民族音乐教育正是通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深厚的民族情感影响学生的思想,真正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

朱光潜先生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并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沁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看似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但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应注重音乐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例如: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距今已六十余年,但至今人们唱起《保卫黄河》时依然斗志昂扬。作曲家冼星海曾说:“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的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学生在欣赏或演唱时不仅能体会到音乐本身的艺术美,而且还能对民族精神加以更深层的理解,中华民族是在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下,逐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

高职院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了解、掌握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其了解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在民族音乐中吸收传统文化的滋养;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使其体会到民族音乐传达出的民族文化,逐步完成对其民族精神的培育。

利用民族音乐教育开展德育工作,将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用音乐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宣传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同时,通过激发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这也为民族音乐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弘扬民族音乐,激发民族精神,培养出“内外兼修”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民族高职高专 篇4

一、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英语口语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以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以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王立非等总结了我国英语口语研究从1995年至2004年期间的成就,提出口语语音与音位特点的研究为空白以及口语研究的方法不够多样化等问题。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语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英语口语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研究数量、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研究对象过于单一,研究内容层面不足,对学习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高校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特殊的地域条件,各色的历史背景,参差不齐的发展程度,少数民族及其语言众多、复杂,严重影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文化教育较落后地区,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信心,有的甚至不想学、怕学。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迫切要求。与口语相关的教学理论中,最著名的为Krashen的输入与输出理论。“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本身。”因此在口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以诱导其输出。那么,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口语课堂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语言输出呢?尽管在丽江师专外语系开展的英力克英语口语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英语语言习得、输出的良好环境,但学生的表达能力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交际教学法的概述

“交际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人与人的交流能力为目标。它重视语言的意义,忽略语言的形式。”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教师在提供必要的合乎语言规律的示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教学活动的同时,适当评价学生的语言行为,引导课堂教学活动,按着计划朝一定的目标开展,这样才能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英语口语教学在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中的作用,这正是交际英语教学所遵循的原则,对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避免教学拘泥于形式化,全面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口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合作交流与互动自主地探究,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我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和应用英语),强调突出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推行以英力克习得模式理念为主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强调创建外语语言环境促进外语习得过程的重要性和为实现这种环境而建立学习者内外监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口语教学研究课题通过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英语习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生口语学习的心理,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唤醒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探究影响学生口语课堂表现的本民族语、方言音及心理障碍等因素,及其与教师指导监控的关系,切实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较大幅度提高学习者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三、口语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1.口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英语习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2)研究发展性口语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规划、自我监控体验成功交际策略综合应用。

(3)研究唤醒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评估方法。

(4)探究任务设置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契合点。

(5)探究影响学生口语课堂表现的本民族语、方言音及心理障碍等因素,及其与教师指导监控的关系。

(6)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教学结合的技巧和技能。

(7)探究学习策略的指导,发展交际策略能力。

(8)拉动教师新的教学观的形成,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2.口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分级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调查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学生学习现状,找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学生的学习不以课堂为唯一为中心,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推崇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的主导地位,同时避免口语练习流于形式。

(2)选择研究对象在同级学生中作对比研究,比较基于教师指导性、教学过程自主性、教学活动多样性和教学内容实用性四原则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

调查对象:调查选取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英语教育和旅游英语专业的100名学生。尽管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个体上有差异,但整体水平差异不大。调查方式:对比教学活动多样性和教学内容实用性四原则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调查的结果真实地反映了我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口语教学,得到学生的青睐。

(3)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语、方言语等影响学生课堂表现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在杂居生活和相互通婚的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地方方言。由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干扰,加之除了讲自己民族语以外,还学习汉语,学讲普通话,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民族语言、方言及汉语的多重影响,对英语的反应则需要经过由本民族语言到汉语再回到英语的过程,无形中多出一种语言,延缓了反应时间,也增大了反应难度,对于有些发音即便反复纠正也很难读准确、读标准,最为显著的便是/n/ /l/不分,英语口语中混杂着非常浓重的少数民族语音,导致听者难于理解。与此同时,从句型结构看,汉英句型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前者为意合语言,后者则是形合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地方方言和大学英语句型的差别更大,这也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困难。民族学生往往因为特殊的民族口音而惟恐在同学面前出丑,因而羞于启齿,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他们习惯于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思考,用英语交流有一定的难度。此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

(4)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鼓励学生课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功能进行自主性学习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适时恰当的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英语口语教学十分有利。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资源,为学生增加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大力加强交际性语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其次,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课程,教师在具备英语学科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5) 以高职口语课堂教学要求为目标,设置任务型教学活动,改革传统授课方式。笔者曾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丽江师专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状况作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的满意度不高,渴望提高口语能力。任务型教学活动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任务,进行语言知识的输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调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安排明确的任务分配,学生可带着明确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

(6)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意识,提升学习效果。更新传统的单一课堂授课模式,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语言教学和测试中的优势,形成具有较大灵活性的新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评估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充分与就业为导向的目标相结合,缩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7)针对同班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同的现状,任课教师采用“分层次”口语教学法。高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口语分层次教学是在尊重个体差异及生源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而实行的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从词汇量选择,话题题材、体裁等教材因素调整,形成具有较大灵活性的新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评估模式,适应入学英语水平不同、就业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和个人发展目标不同的学习者的需求。注重启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渐渐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8)分析学生心理障碍对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及探究解决对策。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怕羞、内向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合理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口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并对学生的提高给予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表达的快乐。尽量降低学生的紧张程度,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内因,尽量减少挫折感和失败感,达到学生轻松说英语的目的。

民族高职高专 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职教育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0-0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05-04

一、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在西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规划。我国西部地区面积69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2.0%。其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596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地区的86.3%。[1] 因而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是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人的素质,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这些年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鼓励其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加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已势在必行。它关系到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性环节。[3] 因此,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对推进西部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地区差距比较大,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尽合理。从城乡劳动者素质差异来看,大批低素质的劳动人口积淀在农村,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4]因此,在我国西部小康社会建设中,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必须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尤其要为所在民族地区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等都需要大批的高职人才。因为,高职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岗位动手能力,是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急需的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不仅具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中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和谐社会建设分别从法律、道德、伦理层面提出指标和要求,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5]终身教育理念要求人们终身不断学习,即经过一个不断的持续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6] 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不仅要与工业现代化进程相统一,而且还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高职教育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对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积极响应,特别在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尤显重要。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始终都是最为活跃的部分,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如,高职毕业生回到基层,也能够影响西部农民的精神面貌,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速西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在西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前,西部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等项目指标都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西部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和西部的“三农”有关。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7]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而农村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按照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原则,形成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机制,在组织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农业产业化道路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从目前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劳动力素质障碍和农业技术障碍。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自身文化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生产经营决策,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而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注入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而且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局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发展民族高职教育可以克服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障碍。我国农业生产之所以能用世界上较少的土地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解决温饱并自给有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落后,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特别是高职农业技术教育,可以为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注入新的生产理念,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

(二)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是以发展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中外工业化实践经验教训为基础提出来的。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其实质是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过程,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工业转变的过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作出了贡献,但我国国民素质尤其是西部地区国民素质仍然偏低,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紧缺,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和技术工人后继乏人,已成为制约许多行业发展的瓶颈。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可以为西部地区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消除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约束,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可以为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提供持续的强大动力,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已有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三农”问题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依靠农业,而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以城市和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农村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纽带,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本营,是使农村向城市化迈进的阶梯和桥梁。[9]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迁、人口素质的提高、城市功能的增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是西部地区经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经之路。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长期以来比较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而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可以加速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在影响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中,其作用非常突出。[10]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能够促进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是西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化的内在质量。高职教育通过培养服务性人才,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城市化发展。

(四)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民族大团结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所在的西部地区迫切要求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在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增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和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民族地区和民族所在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还是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又在西部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能够连接西部地区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西部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加大资金的投入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发展经济学理论及欠发展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证明,劳动力素质及科教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又是实现落后地区“后发优势”的根本性因素。[11]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在加快民族的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大团结。

三、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促进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获得了迅猛发展,学校数量增加,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小康社会的建设。同时,就民族地区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高职教育发展重要性、重要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专业内涵发展竞争力、整体办学实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有待强化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小康社会建设,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列入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

随着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也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中心,并凸显出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变旧的思维模式,把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列入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这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摒弃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歧视,认为“学高职”就是“做工匠”,觉得不光彩。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中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标在校名上就感到不光彩。”因此20世纪80年代办的120多所职业大学,差不多都悄悄地把“职业”两个字抹掉了。为此,提高西部地区人们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认识就显得极为重要。其次,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列入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联系,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西部地区教育一旦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所以,只有确保西部地区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不滞后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保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保证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顺利健康发展。为此,应当把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列入西部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之中,从战略的高度大力推进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切实提高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要有前瞻性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关系到其发展的主导性和全局性问题。为确保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前瞻性。一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问题,从实际出发,以创新的精神,提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具有前瞻性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这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尽可能少走弯路、确保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二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的前瞻性。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包括其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应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西部小康社会建设规划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全面系统地规划高职教育的发展,以确保其发展的前瞻性、规范性、主动性和效益性。三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就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内涵来说,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龙头,它涉及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办学基本条件建设等问题。为此,学科专业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注重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发展,使学科专业建设适应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需要。四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是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般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有一定周期的,所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使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这就要对该地区各行各业需求的人才有前瞻性的预测,并且有针对性地、有前瞻性地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这样,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就能够更好地为西部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服务。

(三)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要有地域性特点

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该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服务。因此,它的区域性特点最为明显。它同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13]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紧紧围绕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突出区域性特点,就能够取得显著的办学效益,并且能够为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显著的贡献。这方面,有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办学关系,积极进行校企办学合作、教产结合,形成了校企双方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并且非常有效地推进了西部小康社会建设。

(四)树立“经营学校”、“创立品牌”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促进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高校将逐步成为一个自主办学的实体。为了谋求高等教育的更快发展,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主动适应,在高校内部形成“经营学校”、“创立品牌”的机制,借鉴企业运作的相关经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但是,经营学校不能像经营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参照市场运作的方法管理学校,同时注重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依靠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政府要切实重视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加大投入的力度,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有为才有位、有精品才有品牌的理念,应该深入研究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积极面向市场,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争取企业的“人才培养订单”,走产教集合的路子,才能更好地寓教于产,以产促教,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服务面。[14]特别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树立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就业教育,突出创业教育,不断丰富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内涵

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认同度还不够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使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同时,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岗位群需求为驱动力,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15]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还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并且要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吸纳高职院校已有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创业教育模式,全社会还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让那些有创业激情和创业基础的高职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大显身手。这样,不但有利于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和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小康社会建设。

总之,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西部地区生产者的素质水平,进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更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新世纪,只要民族地区高职教育遵循教育规律,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一定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一定能够在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11] 赵显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44.

[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J].2006,(1):10.

[4] [7] 李君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论[M].南昌: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0.135.

[5] 朱善路.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5-04-19.

[6] 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209.

[8] 吴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73.

[9] 刘传江,郑凌云 .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1.

[10]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9.

[12] 叶春生.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7.

[14] 杭中茂.职业教育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45.

[15] 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J].2006,(1):12.

[16] 叶春梅.高职实训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1):68.

[17] 花美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2,(1):79.

民族高职高专 篇6

2006年,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移到抓教学质量、抓内涵建设上。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工学结合下广西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下,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调整和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阻碍了工学结合的开展。

1. 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社会的要求严重脱节。

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学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目前的英语教学职业性不强,工学结合特征不明显。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主要以考核语言规律为主。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则以完成基本考核为导向去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培养的结果最终还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即使是订单式教育,也无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职业特色的英语教学。

2. 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材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

目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课大多源于本科教学,因此其教学模式和手段就相对比较单一。多数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黑板、粉笔”三点一线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现在各出版社都出版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用的英语教材,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内容编写的普遍性决定了教材与专业的结合还是严重不足。

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偏差。

这几年广西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英语基础很薄弱,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对英语有恐惧感。许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开不开、学不学无所谓,对学校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开设的专业英语更不屑一顾,不是很重视。

4. 大班授课。

大班授课给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班级太大,说话听不清,加上学生的水平、能力、目的及态度各不相同,教师不得不放弃许多语言学习实践的活动,如课堂提问、学生发言,小组活动等,课堂上几乎是教师一言堂灌注式教学,教材中蕴涵的现代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无法实施。这样就导致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输入”机会而没有“输出”机会。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民族情感因素的体现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学生方面的,也有教师方面的,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从根本上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 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少数民族(如壮、瑶、侗、苗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在自己的集聚地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教育较完善的地方相比,在学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较落后,他们所接受的外部环境刺激在形式上较简单、数量上较少、内容上较单纯。他们从开始学习英语就没有接受系统的英语综合能力训练,这是造成民族地区民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差突出表现在发音不准、单词不会读,语法知识缺口很大,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套路,导致学生兴趣大大下降,对大学英语学习抱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有放弃的心理。

2. 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焦虑感。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广西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考试的焦虑和对英语课的焦虑表现得最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大多数民族学生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处于下游水平,无法直接考取本科,只能接受高职高专教育。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多来边远的山区,那里的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学,教学环境较差,质量不高。高职学生一进学校就让他们接触大学英语、接受等级考试的熏陶,甚至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一两年的大学学习中,要通过这样那样考试,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许多学生对英语课存在焦虑情绪,也就不难理解。在对学生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他们最害怕学英语,一提上英语课就发愁。更害怕英语考试,每次考试都是一次打击。英语课上不怕老师批评我,也不怕同学嘲笑,就是不知道如何学好英语。

3. 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动机不强,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动机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冲动力或欲望,是激发行为、指明方向的动因,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而广西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对于其就业领域的认知较浅,片面地认为英语学习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用途,从而产生了应付的心理,对英语学习也采取了放任态度。这样的学习动机必然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无法达到学习的目标。同样,对持有把学习英语作为完成任务这样的动机的学习者来说,其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完成任务,从而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语言。

4. 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不和谐。

外语教学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在实际的对外语言交流环境中能否成功运用这门语言。换句话说,语言教学是否成功和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地理环境相对较偏僻,经济环境相对较落后,生源主要来自贫困地区,具有多民族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用英语对外交流的机会极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教师为了体现工学结合,想方设法利用课堂,尽量创设语言情境,但多数学生因基础薄弱、又没有参与课堂互动的经历,心理胆怯、害羞无法融入大学互动的课堂。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不和谐因素。

形成性评价在高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金小雪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北京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实特点与形成性评价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将形成性评价引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将形成性评价引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高职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一、引言

教学评价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使用正确合理的

三、基于工学结合与民族情感因素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策略

1. 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小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解决大班上课的问题,改善民族地区高校英语学习环境,为英语学习创造氛围和必要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调研,目前边远民族地区实施分层次教学的高职高专院校不到5%。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可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使每一个有志于提升英语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与自己英语基础相匹配的英语教育机会。具体教学计划设置如下:

新生入学时就分AB层次进行教学。必修阶段,针对A层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习惯好,自觉性较强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通过国家英语能力考试,然后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靠拢;针对B层学生英语基础欠缺、学习习惯差、学习自觉性弱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突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化听、说、读技能训练。选修阶段,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英语课,如业务英语、日常交际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通过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弥补学生的缺陷,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会有望,学会有用。

2. 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寓教于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学家Noamhomsky认为外语工作者的工作重点99%要放在培养对外语的兴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经常尝到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不能选择教材,但教师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对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可以简化,甚至舍弃。教师还应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创造外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营造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消除焦虑。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英语是为了使用英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地使用英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入新型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中增加游戏环节,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焦虑情绪。配对学习、小组学习已成为英语课堂上非常普遍的学习活动形式。而集体氛围、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这些活动形式成功的保障。一个充满凝聚力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员更有效地学习和发展,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设计、准备学习活动,共同商讨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以增进集体民主,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4. 工学结合,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重视职业英语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

教学评价体系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也过于依赖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通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学习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便应运而生。

通过用人单位访谈、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专家论证等方式,准确把握并认真落实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首先,要重视就业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做好既符合院校实际和职业资格标准,又反映专业面向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顶层设计,通过强化听、说、读、写、译技能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对主题相关内容的表达能力。其次,要建立职业能力的培养标准。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项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标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应按照任务载体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实践等活动将语言知识和技能与职场专业知识相结合,既方便老师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活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再次,英语教材应突破按照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方式,改为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典型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来组织学习内容,在活动设计上,变以教育为主导、语言知识讲解为中心的基本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模式,主要采用交际法、任务法、项目法等行动导向的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培养语言技能。最后,要充分考虑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在尽量体现不同课程特点的同时,兼顾各个课程之间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融通、互补与衔接,确保英语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体性。

四、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是一个多元化、可爱的群体。他们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有求知欲,也有逆反心理;有守纪律的愿望,也有违纪行为。教师的理解、尊重、宽容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关注高职高专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情感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37-138.

[2]吐尔逊.卡得,姚春林.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课堂焦虑实证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12:93-94.

民族高职高专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激发,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社会工作岗位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普遍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那些处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随着高职高专的不断扩招,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的日益下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面对这样的一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及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因此,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习动机的定义与类型

1. 学习动机的定义。

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过程。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动机是学习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最难测量的因素之一。而学习动机旨在说明一个人是为了什么因素而学习,为了什么原因而愿意努力学习和愿意为学习付出多少。这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的诱因、特定学习任务的特征、情境和教师的反馈、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等。这些都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的动机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和方法策略等。所以,为了激发和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教师应当对这些动机成分引以重视。

2. 学习动机的类型。

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了分类,根据R.Gardner和W.Lambert的理论,把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所在社团的人民、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感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被该社团接受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这种学习动机就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者把目的语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如为了获得某个更好的工作岗位、晋职加薪,或为了通过考试,或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这种动机就是工具型动机。

另一种分类是根据著名学者Harmer的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部动机来自于英语学习者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浓厚兴趣,是学习者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不必施加外部的奖赏而使其产生某种荣誉感。外在动机,指学生因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如学英语是为了升学、文凭、晋级、奖励和得到别人的赞扬等,它是由学习者以外的人提出来的,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三、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与其他本专科院校相比,在招生生源上处于明显的劣势,特别是那些民族地区的院校体现得更为明显。为了生计,各个高职院校只好降低分数门槛,广揽生源。因此,一般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总体素质相对较差,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英语水平低下,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课堂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而下面的许多学生却无动于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对英语不感兴趣,英语学习动机如此弱呢?(1)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无用,自己将来不准备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觉得英语学不学无所谓;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相当抵触,甚至还有的学生则彻底放弃对英语的学习;(2)缺乏英语学习的信心,悲观、自卑心理严重。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英语的料。认为自己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要差,更加不用说和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了;思想消极颓废,对未来悲观失望,觉得反正老师、同学都瞧不起自己,因而在学习上就会放任自流,不求上进;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自然就没有学习动力了;(3)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差。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主要是来自高考选拔的末批学生,学生水平普遍较低,学习成绩不好,受表扬的机会少,挨批评的机会多,长期以来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和信心,进而又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4)失败归因倾向不利。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信念、运气等外部因素,虽然自己做了许多的努力,但依然屡遭失败,因而使他们长期在失败中形成了习得性失助;(5)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现在的很多英语教师仍然延续着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一点都不活跃,这也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6)带着功利性的目的进行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B级英语等级证书和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等。总之,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强,如何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广大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四、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古代的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愿意去学,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学习目标。所以,只有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采用开放的教学体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对学生各个感官形成较大的刺激,使英语学习既充满乐趣又富于挑战,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2. 建立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远大的学习目标必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机。目前,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自从进入大学后似乎一下子没了目标,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了。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运用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一外部动机,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英语学习指向目前可能达到的目标(即近景目标),同时又使学生在这目标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英语学习与以后的工作、就业(即远景目标)联系起来。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长期目标要高标准,不能把“通过考试”作为最终目标。短期目标要切实可行,实现不了,就有可能使学生的动机一落千丈。这样既能让每一个学生

错误纠正信息与外语学习

李鹏然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摘要:本文借助母语习得理论分析得出母语中也存在错误纠正信息,错误纠正信息有助于母语的习得,同时将错误纠正信息应用于外语学习,也会对外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要注意适时适度,以保护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母语习得错误纠正信息外语学习

1.母语习得中是否有错误纠正信息

母语习得是否有错误纠正信息是语言习得理论所关心的关键问题之一。内在论者认为语言是一种充满抽象规则的复体验到成就感,培养树立能学好英语的信心,又能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对学生为目标所做的每个努力都要予以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其学习的潜能,使那些情绪一度低落的学生,也会激起较强烈的求知欲,变得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为自信,从而更有信心地向长期目标努力。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惬意的语言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把焦虑降到最低限度,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用鼓励与赞许的目光注视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有安全感,从而乐于参与语言活动;教师应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允许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犯错误,而不要过于关注学习结果,使学生减少焦虑;教师应帮助学生如实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学练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乐意练习和使用英语,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内部动机才能得以激发。

4.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适当使用表扬和批评。

在英语学习上,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将大大提高其学习热情。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花了很多时间而学习效果不佳,那么学习的动力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而具体的反馈信息意味着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表现。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重视,尤其对于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这类特殊群体,因为他们以前在学校里往往是被忽视的群体,所以对这类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具体的关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说来,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肯定、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让他们尝到每一份成功的喜悦。对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应在表扬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成功的机会越多,其学英语的兴趣就越浓,动力就越大,成绩就越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一件乐事,这样才能在英语的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5.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对于学习成败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来自高职高专的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或不可控因素。如把失败归因于中学时教学条件差、教师教学水平低等因素造成的英语基础差,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跟不上其他同学,对英语失去信心;又如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能力低、任务难等。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内部原因,强调自己努力不够才导

杂体系,而且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和歧义的现象,但是儿童能够在他生下来的头几年里,在他身体和智力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就顺利地掌握了母语,这说明,儿童生下来就一定有一种适宜于学习人类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这种习得机制否定了错误纠正信息的存在。后来很多人参与了这方面的调查,其中Braine(1971)等人对内在论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调查得出了结论:错误纠正信息是存在的,只是有时会被忽视,从而否定了内在论的观点。

研究结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致英语学习的失败。所以要想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兴趣,获得成功,就得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的失败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积极性,克服习得无助感。

6. 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动机影响很大。目前,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多数年轻的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无暇顾及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这也是造成高职生英语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主动并努力的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这就给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低下,学生何来尊师之情、向师之心呢?也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拥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应运用科学的方法灵活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用创新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掌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并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最后,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榜样。好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英语水平、学识修养及个人气质等都将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并起到模范作用,从而激起学生学好英语的愿望。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有着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对于处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学生,对于这类较为特殊的学习群体,英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不断研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学生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研究[J].外界语,1998,(3).

[2]母燕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2006,(3).

[3]饶玲,董显辉.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动机调查及强化策略[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4).

[4]杨国俊.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2002,(3).

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探讨 篇8

一、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设计与开发

工作和社会发展是高职汉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导向因素,以职业任务和过程为导向,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中设置了许多与职业工作任务有关的教学单元,不过,整体来看,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课程与少数民族本科教学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的差异更多体现在课程构成要素和特征上。如少数民族本科汉语教学课程目的和主要内容分别是“掌握事实性的知识”和“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高职汉语教学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则是“获取综合职业能力”和“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教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可以说,高职汉语教学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实践、职业工作任务,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汉语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设计必须具有适应性、实践性、双重性等特征,决定了高职汉语教学与评价必须将校内、校外双重因素统一起来,施行具有双重标准。

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综合能力目标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和真实工作情景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汉语教学课程建设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明确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目标。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职业能力,夯实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基础。(2)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尽量通过真实的职业情景来提高学生学习领域知识与工作领域知识的转换能力。(3)以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在职业资格研究中,将生产过程分析、教学设计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结构,优化汉语教学的教育性、实用性。(4)按照职业成长确定课程序列。汉语教学与学生职业成长一样,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课程构建也必须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这一逻辑顺序来进行。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工学整合式学习环境建设,购置更多有利于汉语教学实施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并以过程控制为重点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为汉语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二、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和课程建设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在汉语教学专业建设上,都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不能根据地方实际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调研,对教材建设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都以就业导向的职业基础课程为主,内容则以任务型项目教学为主,缺少岗位定学模块教学和情景仿真教学,汉语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模式尚未确立。

2. 教师问题

少数民族高职教育发展、汉语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努力,高职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还要有实际生产的感性知识,对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特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还要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汉语教学。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面都存在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由于工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许多高职汉语教师都离职转行,汉语教师数量越来越少。

3. 学生素质问题

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在职从业人员,许多学生的理论基础天生薄弱,加上年纪大、可塑性差,许多学生即便经过长期学习能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汉语提高空间不大。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很难保证汉语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都能如期进行,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员都能通过汉语教学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也是只关注做题,不注重汉语交际能力训练和技术职能练习,因此,他们常常会因为发音不准、不理解汉语文化与背景知识而致使自身汉语能力难以提升。

三、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策略

1.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高职院校要加大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汉语课程开发力度,按照现代社会对从业者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科学把握汉语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课时的比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规范汉语课程教学。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以岗位分析和能力训练为主开发更多汉语专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学生顶岗实践等开放式教学方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2. 选择合适的教材,强化基础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实现的根本。高职院校在教材选择上,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和特点及教师意见,选择内容丰富、形式简洁生动的教材,确保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贴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则要结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整体把握,了解哪些是需要着重强调的基础知识,哪些是智慧性知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汉语听说读写基础教育,加强听写和速记训练,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使用功能,将语言学习、文化渗透和语言知识运用结合起来,通过群体参与活动和交际任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3. 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和教学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优化课堂结构,还要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挖教材中可以进行趣味性教学和竞争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趣味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进入了发展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增加少数民族高职教师编制,有效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招聘更多优秀的双语教师,严把教师质量关,一方面与内地院校携手开办培训班,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按照开放性教学要求,安排教师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践,同时适当增加行业专家、兼职教师在汉语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汉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高会成.汉语教学与少数民族高职教育[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6,(2):13-16.

民族高职高专 篇9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舞蹈创作,影响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国家, 各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他们的艺术文化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例如蒙古族艺术的奔放、大气, 苗族艺术的婉转、悠扬等等, 这些艺术都能够客观地反映出该民族的人文气质及对生活的态度。而舞蹈作为最为直观、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更是被各族人民喜爱。舞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 当人们没有掌握语言、文字的时候主要是靠肢体动作来表达出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这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基础上, 舞蹈也逐渐形成。虽然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众多, 但是由于一些社会因素导致发展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加大了交流, 同时民族舞蹈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民族舞更是被人们拿来改编、发展、传播, 对拓展舞蹈编导的创作空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很多的院校相继开设民族民间舞编导课程, 以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艺术高职学院中, 民族民间舞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们在注重舞蹈技术、编排理论的同时也应对民族民间文化重视起来, 这样才能让民族民间舞更具文化特色和精髓, 提高到新的层次上来。

一、地域民族文化对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区域, 如蒙古族主要集中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 维吾尔族则生活在新疆地区等等。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地形成自身的艺术特点, 这些艺术特点是长期在某一地域或是某一环境中所逐渐形成的, 单纯的模仿是不能体现其精华的。舞蹈最初是由劳动和肢体交流演变而来的, 而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及特征也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融入了劳动形式的舞蹈则能够具体、鲜明地体现出该地域和民族的特征, 同时也表现出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艺术文化背景。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创作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所处地域环境的特点, 这些特点又与人们的成长、生活、生产、艺术文化等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才能从中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该民族特征的舞蹈动作来进行创编, 把地域民族文化当作创编的基础, 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舞蹈作品的内容, 深刻地表达出该民族的风格特征。

二、生产生活文化对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影响

各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 客观环境能够影响及制约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生产生活文化是与地域性文化分不开的, 两者相辅相成, 正所谓“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而由此形成的舞蹈艺术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 主要以打猎和畜牧业为主, 他们的舞蹈动作也与草原一样粗犷、豪放;陕北地区多黄土高坡, 所以舞蹈多采用大开大合、奔放、热情的形式;而在我国江南水乡或是四川等盆地地区的舞蹈多柔美、婉转、含蓄。这些无不与平日的生产生活文化有关, 这是我国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的概括形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为生产生活离不开肢体活动, 而往往舞蹈都是从平时的生活中提炼、浓缩得来的, 故此教师要多让学生观看不同民族民间的劳动、生活场景, 从中对比找出不同的特点, 抓住生活生产中的细节, 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民间的深层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因为我们创作的民族民间舞往往是要表达一个主题或是把故事内容还原到民族民间的生活和劳动中来, 找出哪些与之相仿或相近的生活、生产活动, 这样无疑会丰富学生们的创作思维, 也让舞蹈的内容贴近生活, 更具现实意义。

三、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影响

音乐与舞蹈的联系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为紧密的。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来创编舞蹈, 同时也可以根据舞蹈动作来编配与之符合的音乐。音乐给予了舞蹈生命力, 强化了舞蹈的表现内容, 而舞蹈则给音乐以具体形象, 让音乐不仅仅停留在时间层面上, 同时也能反映在空间层面中。在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 民族民间音乐对其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音乐作为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更在舞蹈中起到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展现舞蹈情节内容的重要作用。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来把民族民间音乐所阐释的内涵表达出来, 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生活、生产等普遍存在事物的不同理解方式和表达手段, 这些都是需要舞蹈和音乐相互配合完成的。学生在创编舞蹈之前, 应选择与舞蹈内容相符合的音乐来进行创作。每个民族的音乐有每个民族的特色, 掌握各民族的音乐形制以及旋律特征也是作为一个优秀舞蹈编导所要掌握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可以拿一些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来让学生创作一些较短的作品来进行练习, 然后再拿一些这个民族的舞蹈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能更好地找出该民族舞蹈的特点, 这样所产生出来的艺术效果和内容则更具规范性。每首民族民间音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及所要表达的含义, 其涵盖面之广、艺术价值之高, 情感内容之深都给予了舞蹈编导们极大的创作灵感。所以培养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也能够极大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即具艺术表现力, 也具有强烈的叙事性。

四、民族信仰对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而每个民族都有其崇拜的对象和信仰, 这种信仰在远古奴隶社会便已经形成的了。信仰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寄托, 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各民族在进行祭祀活动的时候往往都会采用跳舞的方式来表达对崇拜对象的尊敬, 虽然在古代祭祀和劳动的舞蹈动作并不具备太多的艺术含义, 但是却包含了及大的实际意义, 人们认为通过这些动作能够与崇拜对象沟通, 从而完成本民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提高, 舞蹈动作已经脱离了祭祀活动中的肢体动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民族舞蹈动作都是从祭祀时的舞蹈动作演化而来的。这些动作在各民族中所表达的含义都不相同, 所以这些动作都具有很强烈的代表性。因此学生们对各民族或是民间的信仰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研究祭祀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涵义, 了解祭祀舞蹈在祭祀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样无疑会在创作一些极具民族特色舞蹈的时候起到借鉴的作用。例如:藏族在祭祀的时候会“跳大神”, 这是佛教信仰的产物, 所以在舞蹈中如果运用此类动作, 那么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与祭祀时的含义相近, 观众也能更加清晰地分辨出舞蹈的种类、表现的内容和方式。所以教师对舞蹈编导学生的培养不仅仅要放在技术动作或理论中来, 更多的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让学生们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这样作品的思想才会更准确, 更贴切。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在闲暇时间深入到民族民间中去进行采风活动。从最真切的角度去了解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特征, 可以向民间艺人进行学习请教, 整理成文字、影音资料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将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 再融入到舞蹈的创编中来, 这样对提高舞蹈编导的思辨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也有着极大的好处。这些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是在课堂中很少能学到的, 所以实践体会民族民间文化对舞蹈编导创编民族民间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看出, 创作出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是实为不易的, 同时也是对舞蹈编导综合文化素质的考验和挑战。对于舞蹈编导来说, 单单掌握舞蹈动作和舞蹈编配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要以观众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 在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基础上进行舞蹈的创作才会得到最真实、自然的表现。在这种条件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民族韵味十足, 也会含有及其明显的时代性, 既保留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传统, 同时也与时俱进地迎合时代主题, 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得到更高、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浅谈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联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二期

[2]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2006第一期

民族高职高专 篇10

一、不断完善课程设置

少数民族学生步入职业院校,由于汉语水平薄弱,从事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会显得困难重重。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在新疆诸多职业院校,一般都会开设一年的汉语预科。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预科阶段开设了《大学汉语精读》《大学汉语写作》《大学汉语教程》《大学汉语口语》《MHK》等课程。我们认为,一年的预科学习是不够的,语言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把所有的汉语课程开设在一年之内,势必会造成为赶进度,导致教师教学量与学生学习量大大增加的现象。学生在预科学习一年汉语之后,从事专业领域学习,特别是理工类专业学习仍然比较吃力。职业院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汉语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更应该坚持延长开设汉语课程的时间,从一年扩展到三年,课程可以由多到少。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增加专业核心辅助汉语课程,以服务于专业核心课程,如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汉语》,旅游专业开设《旅游应用汉语》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汉语课程,服务专业课程。

二、注重参与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预科汉语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语言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积极采用符合不同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大学汉语口语》课程,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学生根据所创情景,或分角色对话,或将课文内容以课本剧、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练习口语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写作》课程,开展读、说、写一体化教学模式,读写结合,以说带写,说写互融,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于《MHK》等练习类较多的课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结合不同课程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汉语水平。

三、创设多元的汉语交流环境

通过提倡、鼓励、安排民汉学生合宿,互为舍友、同桌,互交民族朋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汉语交流环境,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与口语水平的提高。调查显示,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民汉合宿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比非民汉合宿的学生要好。学校也要通过团委,积极创设汉语学习类社团,搭建学习平台,像汉语剧社、双语角等,为学生创设自主、互动的语言交流平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口语水平。

(一)不断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当前,职业院校汉语师资普遍紧缺,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汉语教师授课平均每周18节以上。为了缓解预科阶段师资不足,新引进教师往往是刚毕业就立即上讲台授课,在驾驭课堂能力、教学水平方面整体不高。老教师课时较多,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明显。再加之,超大班或合班上课,教学效果往往欠佳。那么,在高水平师资引入困难的情况下,对现有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定期对教师,特别是新引进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要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如听评课、献课、教学观摩等,让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要积极开展本学校内的汉语教学比赛活动或选拔教师参加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汉语教学比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更多优秀教师涌现出来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注重对教师工作的量化考核,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更要把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与教师绩效挂钩,及时发放超课时费用补贴,让教师之间的工作薪酬体现差别化。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从而促进汉语师资队伍整体专业素质提升。

(二)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口语

要通过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来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如学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学生会、志愿者服务等各类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双语应用能力,提高汉语水平。学校也要不断拓展学生汉语口语锻炼的平台,如汉语演讲比赛,汉语小品比赛,双语技能大赛,汉字书写比赛,维汉翻译比赛等,为学生展现汉语能力搭建平台。从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变“压力”为“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主动、积极学习汉语知识,提升汉语口语水平。

本论文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预科少数民族汉语运用能力培养研究》(bykj2015s-8)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2]贾圣驹.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预科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2.

民族高职高专 篇11

在所有的高职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中, 民族舞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该部分内容教学能增加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理解, 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但教学中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师资队伍等的影响, 当前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 影响教学效果提升。今后应该转变这情况, 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 推动高职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二、高职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面狭窄。局限于对民族舞蹈动作、表演技巧的讲解, 对民族舞蹈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等内容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二) 受传统舞蹈影响。教学中受到传统舞蹈的影响, 难以体现传统舞蹈特色, 一些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盲目借鉴和学习现代舞的风格, 淡化民族舞蹈意蕴和风格, 难以彰显民族舞蹈特色, 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三) 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例如, 在师资力量、教材、服装等方面的配置存在不足之处, 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制约学生民族舞蹈学习效率提高。

(四) 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局限于对民族舞蹈基本内容学习, 忽视现代元素应用, 导致民族舞蹈教学的时代感不强, 创新性不足, 影响教学效果提升。

三、高职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 完善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面。完善教学内容设置, 将舞蹈基本动作和技巧、理论知识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开拓学生视野, 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风土人情、舞蹈动作等有更为全面的了解。鼓励学生从自身视角欣赏民族舞蹈, 实现舞蹈表演的大胆创新。教学内容设置要完善, 丰富教学知识面, 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二) 强化民族舞蹈特色。高职民族舞蹈教学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是突出民族舞蹈特色, 因而教学中必须掌握好民族舞蹈特色。根据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的原则, 有步骤、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工作, 从而有效凸显民族舞蹈特色, 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 蒙古族舞蹈教学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先为学生展示舞蹈表演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对其中的动作、技巧等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重点掌握翻腕、抖肩、抖手等动作。并将其与现代舞的这些动作区别开来, 更好突出蒙古舞的特色,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应该结合高职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包括师资、教学等资源等, 对其进行有效配置,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校应该注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注重优秀人才引进工作, 充实教师工作队伍, 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要重视引进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资历的任课老师, 注重聘请舞蹈专家、知名学者等开展学术讲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为他们进修、访问、学习等创造更多机会, 促进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要注重教材资源开发, 完善教学内容设置。选取典型的、适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专业教材。同时还要合理选择相应的服饰, 突出民族特色, 为高职学生更好学习民族舞蹈提供便利。

(四) 注重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不仅体现在肢体、学生表演技能方面, 还体现在文化表达和情感融入方面, 这是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例如, 在学习藏族舞蹈《母亲》的时候, 要先了解该舞蹈的创作背景、当地人们生活状态等内容, 并介绍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对舞蹈的这些背景知识有全面了解之上, 更有利于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相关知识, 深刻领悟作品内涵, 取得情感上的共鸣, 促进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五) 推动课程设置专业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 坚持提高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 增强学生舞蹈艺术创作水平的双重目标, 推动课程设置专业化。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合理设置各民族的代表舞, 例如, 蒙古族的《奔腾》,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等。并在教学中根据舞蹈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组织课堂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舞蹈教学的积极性,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中要将理论与训练、创造结合起来,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 民族舞蹈是高职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要认识其重要意义, 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学内容, 强化民族特色,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从而更好激发学生舞蹈热情,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促进高职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倩芸.新时期高职民族舞蹈教学设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1) , 219-220.

[2]贾海鹏.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J].艺术教育, 2013 (3) , 238-239.

上一篇:当代文学观念下一篇:盾构液压油的净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