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共3篇)
中国的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 篇1
中国的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 ⑴汉藏语系
①壮侗语族(国外称泰语族或泰——卡岱语族)
壮族:越南的岱依族和侬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现在已逐渐分化并有了不同的族称,但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特征,总的来说共同性多于差异性,可以视为一个跨境民族。岱依族和侬族约有200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中国交界的高平、谅山、广宁、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坝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家庭手工业和饲养业较发达。岱依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受越族的影响较深;侬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晚,有的至今不过八九代人,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壮族的共同性更多一些。傣族: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总人口6000万以上。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中南半岛各个国家。在印度的东北阿萨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越南泰族有110万人,是越南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莱州、山罗、河山平等省,内部又分为黑泰、白泰、红泰三大支系。越南泰族系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傣族同源并有着相近的民族特征。其中白泰人迁入越南的历史最早,黑泰人则是在10世纪后从云南西双版纳迁入红河三角洲,红泰人是后来黑泰人和白泰人中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泰族多居住在肥沃的河谷平坝,以种植水稻为生。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于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布依族也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在越南有1864人(1999统计)。分为布依、都依两个支系,居住在河江省官坝县和老街省孟康县,其祖先系19世纪从中国贵州经云南迁到越南,由于人数较少和居住分散,越南布依族已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并成为新的民族。越南另有热依族,是从布依族中分化出来,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
侗族: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另外在老挝、越南也有侗族发布。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此外越南有仡佬族1845人。
②藏缅语族
藏族: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彝族:国外也称倮倮族,越南倮倮族有3100人,居住在河江省的同文县和高平省的保乐县。他们系16世纪后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彝族有亲缘关系。倮倮族从事山地农业,但已定耕定居,其语言和习俗与中国彝族大体相同。
哈尼族:越南哈尼族有12500人主要聚居于莱州省孟碟县和老街省的巴沙县,莱州省的封土县也有少量分布。他们系300多年前从中国云南省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哈尼族相同。其耕地分为山地和梯田两种。以善筑梯田而著称。(阿卡人,我国把阿卡人看做哈尼族的支系,但老挝等一些国家却把他们看做单一的民族。)(嘎都人,我国称为“卡多”,看做哈尼族的支系)(戈族,老挝的一个民族,但是其他国家认为阿卡人的分支)(巴那人,在一些关于老挝的民族调查里,戈族中的巴那人又被单独划为一个民族,但是从其他学者研究看来巴那人应该是阿卡人的一支,也就是在中国划为哈尼族的一支)(西拉人,在老挝,西拉人认为他们是单一的民族,但是我国学者认为他们的语言与哈尼族相同;国外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曾经是广义的哈尼——阿卡群体里一支)
傈僳族:傈僳族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万余人,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其中缅甸有40万人(2007年)、泰国有5.5万人(2006年)、印度有6000人(2008年),另外老挝、越南等具有少量傈僳人,因缅甸军队的迫害,逃到泰国或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沦为难民的傈僳族人数不明,目前约有数千人,其中已经由联合国难民高专署面试核实后,取得联合国难民证,且已被转介安置到欧洲各国、美国各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约有五百人,正在急速增加中。
拉祜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1万余人。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红河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越南拉祜族有5300人,聚居于莱州省的孟碟县的巴维苏、巴乌、哥朗、布得等乡。其祖先系从中国云南省的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距今不过二三百年。内部分为黄拉祜、黑拉祜、白拉祜三个支系,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并辅以采集和狩猎。景颇族:国外也称克钦族。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的潞西市、瑞丽市,及陇川、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最大,人数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阿昌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2000年),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1983年统计有1700人。
怒族:我国怒族主要居住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另有零星居住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以及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境外怒族主要分布在缅甸克钦邦北部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怒族居住的地区是号称世界第二大峡谷的横断山区怒江流域,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河谷地带海拔在800米左右,与两岸山巅的落差却达二三千米。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怒族的宗教信仰呈复合化状态,不仅信仰本民族的传统自然宗教,而且还有信仰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
门巴族: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错那县南部的印控区,另有部分珞巴人生活在尼泊尔、印度等国家。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别较大,多通晓藏语,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珞巴族:珞巴族居住于西藏南部,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珞巴族正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朗县、隆子等几个边境县最为集中,现被印度非法占领的珞瑜地区有珞巴族分布。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人口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另有部分珞巴人生活在尼泊尔、印度等国家。珞巴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通用藏语。其宗教信仰以崇拜鬼神为主,相信万物有灵,部分信仰藏传佛教。
独龙族:独龙族是独居一条江河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自称“独龙”,又聚居于独龙江河谷而正式命名为独龙族。我国独龙族主要分不在云南省西北角的怒江傈僳族自治洲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与其相邻的维西县和西藏察隅县察瓦洛乡也有少量分布。境外独龙族主要分不在缅甸江心坡、坎底及钦底西北广大地区,称为日旺人(约10万人),与我国独龙族的经济往来和宗教联系较多。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语言发展缓慢,是研究藏缅语的活化石。独龙族过去没有文字,1950年代初,缅甸日望人创造了一种文字。1979年,中国独龙族在日旺文基础上改制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独龙族的文字,但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独龙族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③苗瑶语族
苗族:越南苗族有56万人,又称赫蒙族,分布在河江、宣光、高平、老街、莱州、山罗、北太等省的山区。越南苗族系从中国的云南、广西迁来,时间距今仅二三百年。内部分为白苗、黑苗、红苗、花苗和汉苗等支系。主要以耕种山地为生,其中刀耕火种的轮荒地占大部分。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苗族基本相同,系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
瑶族:越南瑶族有48万人,分布地域较广,沿越中、越老边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的一些省份。他们系明代以来从中国两广和贵州、云南迁入,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一迁徙过程的传说和民间文献记载。内部根据服饰特点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蓝靛瑶等支系,其语言、风俗习惯与中国瑶族大体相同。以山地农业为生,大部分仍处于游耕游居状态。
④汉语族
汉族:哈萨克斯坦131个民族里有汉族。(《列国志》哈萨克斯坦)
a.果敢族,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系明末汉民族后代,人口约19万,他们居住的果敢地区原为中国领土,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后缅甸排华,这群人被改为“果敢族”,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
b.艾族,越南的艾族是由中国迁居越南的客家人、疍人、村人、黎人构成的,但是主体为客家人,艾族实际上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据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统计,全越南艾族有4841人。由于他们讲话时“艾”(ngai)字不离口,因而毗邻而居的人便称他们为艾人,其实“艾”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他们与广西钦廉四属客家人的自称“捱佬”相同,自称客家或客家人,其他民族也称他们为客家或客家人。艾人祖籍在广西防城县五洞地区,通用客家话,事实上是客家人,是越南华族的一支。其民族的划分很不科学,越南当局有政治图谋之嫌。
c.华族: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对华裔的称呼或他们的自称。越南政府把在越汉族人当成民族问题来对待,承认汉族人为华族以及肯定他们在越南革命与建设中的作用。1986年10月,越南政府颁布新的政策,确认汉族人为越南公民,拥有与其他越南人一样的权利,同时强调汉族人是越南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称为华族。越南华族居于本国人口的第四位,人口达140万以上。越南华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较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和西南部地区为最。同样,柬埔寨、文莱、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在处理汉族人和华裔的时候,把他们看成单一的民族即华族。
回族:东干族,属于近百年新兴民族,源自中国甘肃及陕西回族。东干人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莫斯科区、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和乌兹别克斯坦奥什州,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为多个苏联的加盟国的民族成员,但他们人口约12万多,据1999年人口普查统计,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人口为51766人,在哈萨克斯坦为 36900人,两国共计约88700余人,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族人口约25000人。在各中亚国家只属少数民族。东干族使用东干语。现代东干书面语言是以甘肃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甘肃方言的语音为标准语音,以20世纪4O—8O年代东干族作家创作的东干语文学作品为标准语法规范的现代语言。东干文在经历了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形态后,至1954年演变为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并使用至今。
⑵阿尔泰语系
①突厥语族
维吾尔族:维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大部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外在湖南桃源县、常德也集中分布,现有人口大约839万人(2000年),80%的人口集中在库尔勒、阿克苏、和田、喀什四个地区。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分布。哈萨克族: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州、木垒县和巴里坤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州,共有125万人。国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1090万人)、乌兹别克斯坦(100万人)、俄罗斯(65万人),另外蒙古宣布亦有数十万哈萨克人。柯尔克孜族:国外称吉尔吉斯族,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60823。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世界上大约有400万吉尔吉斯族(柯尔克孜族),其中吉尔吉斯斯坦(约361万人)、乌兹别克斯坦(22万人)、阿富汗(12.5万人)、塔吉克斯坦(8.1万人)、巴基斯坦(6万人)、俄罗斯(3.2万人)、哈萨克斯坦(1.1万人)、乌克兰(3000人)、土耳其(1000人)等。
乌孜别克族:国外为乌兹别克族。中国乌孜别克族共有1.4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与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民族和睦相处。主要从事畜牧业。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兹别克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族群(有2735万人),此外亦分布在阿富汗(290万人)、塔吉克斯坦(110万人)、吉尔吉斯斯坦(74万人)、哈萨克斯坦(37.1万人)、土库曼斯坦(26万人)及俄罗斯(12.6万人)、乌克兰(1.3万人)、英国(521人)等国家。塔塔尔族:“塔塔尔”是本民族自称,我国汉文史籍中曾称为“鞑靼”、“达达”等。我国塔塔尔族主要分不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阿勒泰等城市,境外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约有552.1万人)。1989年7月25日在昌吉回族自治洲奇台县境内的大泉沟成立了塔塔尔族自治乡。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已阿拉伯的字母为基础的塔塔尔文,通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及文字,干部和知识分子兼通汉语和汉文。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②蒙古语族 蒙古族: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在中国,另有图瓦人在俄罗斯看作单一的民族即图瓦族,但是在中国划为蒙古族。此外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人。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万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③满-通古斯语族
鄂温克族: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克族,约有7万人,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另有1000人在蒙古,根据2000年人口统计,我国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其中有26201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约占全国鄂温克族人口的87%,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自治旗。另有埃文人,亦称拉穆特人,为西伯利亚北部居民,1979年苏联人口普查时为12,000人,其血统、语言和文化与埃文克人有密切关系,埃文人居住在埃文基自治区以北和东北地区,同周围民族相互发生影响。住在堪察加半岛的埃文人学到很多楚克奇人的特殊习惯;同尤卡吉尔人杂居的埃文人形成了一个操两种语言的埃文-尤卡吉尔居群,其他以类似关系与埃文人共处的还有饲养驯鹿的多尔甘游牧民族及兼营渔、猎生活的河滨涅吉达尔人。鄂伦春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属通古斯语支,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人口约8200人(2000年)。“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俄罗斯人叫他们奥罗奇人。鄂温克族在俄国被认为是蒙古人的一支,约3万人。
赫哲族:赫哲族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自称,如“那乃”、“那贝”、“那尼傲”,即土著民族,都是本地人的意思。我国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佳木斯市以及桦川、富锦、抚远等县,境外赫哲族分布在俄罗斯(俄罗斯称为那乃人,约有1万人)。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历史上曾用赫哲语,现通用汉语。赫哲族信奉萨满教。
⑶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
佤族: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在缅甸境内超过60万人,主要分布于佤邦。另有部分分布于泰国,但数目不详。此外分布于中国与中南半岛的三陶人,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佤族一支,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布朗族一支。布朗族:主要分布在缅甸、老挝等国。此外分布于中国与中南半岛的三陶人,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佤族一支,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布朗族一支。莽人,2009年3月,中国已经把莽人划为布朗族(莽人分布在我国和越南、老挝等三国而居的民族共同体,现在的莽人共有681人,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镇南科村委会和乌丫坪村委会)。德昂族:国外称帕朗族或崩龙族。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老挝等国。
⑷南岛语系 ⑸印欧语系
①伊朗语族
塔吉克族: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平原塔吉克),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高原塔吉克)。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其实是操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色勒库尔语的小族群(高原塔吉克),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有区别,但他们认为自己是塔吉克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人口约为4.1万人(2000年)。全世界共有塔吉克族人1650万至2850万不等,其中阿富汗(分为高原塔吉克和平原塔吉克,840万人)、塔吉克斯坦(584.93万人)、乌兹别克斯坦(估计各有不同,136.54万或 491.53万或 1100万人)、伊朗(170万人)、巴基斯坦(90万人)、俄罗斯(50万人)、德国(12万)、美国(9.3万)、卡塔尔(8.7万人)、中国(4.1万)等。塔吉克人在河中的撒马尔罕与布哈拉在占多数人口,因此苏联把它们割让给乌兹别克人时,塔吉克人一直高喊要取回圣地。
②斯拉夫语族
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也有部分分散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通用俄罗斯语,至2000年约有1.56万人。
***未定语系
朝鲜族: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2347.91万人)和韩国(4837.94万人)、中国(276.22万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53.40万人),其余散居美国(152.07万人)、日本(89.37万人)、加拿大(21.66万人)、拉丁美洲(主要是巴西,5.05万人)等世界各地。在美国境内的朝鲜族是美国亚裔少数民族,被称为Korean American,根据2000年人口调查,韩裔美国人有约130万人。
京族: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人,2007年人口为2.1万人,在中国台湾境内约20万人。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约7800万人。
***未识别民族
夏尔巴人:是一支散居在尼泊尔、中国、印度、不丹等国边境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人口约15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主要生活在定结县陈塘镇和聂拉木县樟木镇。
克木人:亚洲中南半岛民族。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和泰国,在中国也有少量克木人。克木人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族体,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景洪两县,克木人是一个尚未确定族称的少数民族,现有二千余人,属于“百濮”群体之一。克木人无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孟高棉语族。
*******云南省分布着16个跨境民族,他们是壮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僳僳族、拉祜族、怒族、独龙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和京族,还有在中国尚未确认为单一民族的克木人。
中国的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 篇2
一、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家世界的冲击
世界许多热点问题是由跨界民族问题引起的。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 跨界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国家化过程与民族过程相交织的历史现象。民族差别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导致离心倾向, 使跨界民族问题涉及领土主权问题, 成为国家安全的隐忧。
一般来说, 跨界民族的独立诉求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现有聚居地谋求民族自治, 如果不要求主权, 还只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自治问题, 譬如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达吉斯坦人;二是与毗邻国家的民族同胞合并, 前提是这个民族已经建立了一个主权国家, 如俄格冲突前的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人、纳卡冲突中亚美尼亚的阿塞拜疆人;三是在民族聚居地, 依据泛民族主义原则, 打破国家界线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如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交界的库尔德人。后两者导致跨界民族问题具有更为强烈的国家化倾向, 这为以争取民族自决权利为借口的大国干涉提供了机会。
从此, 政治边界不变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人类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理性思考出发, 为了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 人们承认了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 并对“国家现有边界不变”达成了理性的共识。这为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规定了前提, 决定了跨界民族过程的基本走向。与此同时, “欧洲国家现有边界不可改变原则”的理念也以1975年欧洲安全委员会的“赫尔辛基最后议定书”的形式固定下来。
跨界民族通过泛民族主义来影响地缘政治, 这是国际政治的一个特点。泛民族主义不受国家概念的限制, 主张在同一民族基础上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民族国家, 将会是对“国家现有边界不可改变原则”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泛民族主义温床有两个:一是民族集团, 如泛阿拉伯主义、泛突厥主义;二是跨界民族, 如欧洲的大匈牙利主义、大阿尔巴尼亚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 亚洲的大哈萨克主义、大蒙古主义、大普什图主义等。两者的悖论在于:前者主张人为改变国家边界, 实现民族大联合, 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后者强调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 不改变国家边界, 通过加强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自然联系, 保持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的稳定。显然, 是否改变国家边界, 争取独立与国家主权, 是区分两者的根本标志。
二、跨界民族问题对俄格关系的影响
跨界民族问题不仅影响与相邻国家的政治关系,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成为国家安全的隐忧。解决好跨界民族问题, 将有利于俄罗斯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俄格关系的健康发展。
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格鲁吉亚成为主权独立国家。俄格关系的性质发生实质性改变:由中央与地方的垂直领导的国内统治一跃成为拥有主权的国家间平行关系。从加盟共和国到主权国家的这种关系的变位及其对国家利益认识上的错位使得两国关系发展并不顺利。俄格关系有着两个根本性特征:一是国家实力的不对称性;二是曾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决定了国家关系的特殊性。
跨界民族问题与国家边界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俄格关系的“死结”。格鲁吉亚的南奥赛梯和阿布哈兹、阿塞拜疆的纳尔戈诺-卡拉巴赫、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是前苏联地区的4大民族冲突地带。解决俄格冲突的首要前提是解决格鲁吉亚与阿布哈兹、南奥赛梯的民族冲突问题。
苏联解体使得2500万俄罗斯人留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境外俄罗斯人在所在国成为少数族裔。保护境外俄罗斯人的利益, 被写进1993年的俄罗斯联邦宪法, 成为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的关切点。俄罗斯实行双重国籍的举措, 又使俄罗斯与前苏联国家关系十分复杂。在格鲁吉亚-奥塞梯冲突之前, 约有三分之二的南奥塞梯人口是奥塞梯人, 25%-30%是格鲁吉亚人。现今的人口组成比例未知, 不过根据预测, 南奥塞梯约有45, 000名奥塞梯人与17500名格鲁吉亚人。截止到2008年8月, 约有70%的南奥塞梯人拥有俄罗斯护照。
三、俄格冲突后的政治影响
2008年8月格鲁吉亚对南奥赛梯动武引起俄罗斯的军事干预。俄格冲突尽管只有短短的六天, 不仅使俄格关系陷入决裂, 而且对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形势也产生深刻影响, 有可能根本改变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形态。冲突还是合作, 是世界主要大国必须选择的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 俄罗斯一直面对美国单边主义和北约东扩的压力。美国及其领导的欧洲对俄罗斯执行“遏俄、弱俄、分俄”的政策, 尽可能长地拖延俄罗斯大国复兴的步伐。对前苏联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支轴国家的争夺被看做是美欧对俄执行这一政策的关键性步骤。格鲁吉亚是俄罗斯高加索方向上的关键国家。
苏联解体使得前苏联地区、中东欧地区形成地缘政治真空。前苏联地区一方面成为俄罗斯国家复兴的重要的地缘政治依托;另一方面随着北约、欧盟东扩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安全的压力愈来愈大, 前苏联地区成为俄美争夺地区主导权的主战场。
在俄罗斯看来, 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军事干预打掉了支持雅尔塔国际关系体系的最后一根拐杖, 为直接重新制定整个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石打开了道路, 新的地缘政治的形成不可避免, 这被看做是“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造世界历史的罕见的战略机会”。
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军事干预, 就像是在欧亚大陆棋盘上动了一下棋子, 是对北约、欧盟一再东扩的有效回应, 向西方亮出地缘政治红线, 显示了俄罗斯控制前苏联地区主导权的坚定决心, 不仅将产生深刻的地缘政治影响, 也会对俄美关系、俄罗斯独联体政策产生巨大影响。
跨境民族:血脉相亲的异国人 篇3
而在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下,当前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或多或少都与跨境民族问题有关。跨境民族既可以是国际关系和睦的纽带,有时又会成为国际关系恶化的起因。
冲突典型:塞浦路斯的希、土两族 不同民族有不同宗教,难免要发生碰撞,如果这种冲突、碰撞、矛盾涉及跨境民族时,一些跨境民族要么会向境外的同一民族寻求援助,使单纯的宗教矛盾和纠纷发展为境内外群体之间的冲突。
比如,地中海上美丽的岛国——塞浦路斯的民族问题就是由跨境民族问题引发冲突的典型案例。塞浦路斯的主体民族是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希、土两族因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历史上积怨甚深。希、土两族分别把希腊和土耳其看作各自的“母国”。
1974年,在希腊和土耳其两国的干预下,塞浦路斯从此南北分裂,希族统治着塞岛63%的领土和82%的人口,并受到希腊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土族占据了塞岛37%的领土和18%的人口,由亲土耳其的土族人控制。希、土两族的矛盾彻底激化。处于北部土军占领下的十几万希族人背井离乡逃到南部,南部地区几万土族人则纷纷北上。由此,塞浦路斯形成了南部是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塞浦路斯共和国,北部是只得到土耳其一国承认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局面。
和睦典范: 中国及周边的傣—泰民族 我国的云南省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山川同脉、江河同流、民族同宗、文化同源”。在云南边境地区,分布着许多跨境而居的民族,达到16个,为全国之最。这些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国家的同一民族跨境而居,他们虽属不同的国度却有着共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传统文化影响深厚,跨境来往频繁,而且自古就有边民互市、相互通婚的习惯,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比如,我国的傣族,就是一个跨境民族。从历史源流来说,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等生活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民族与我国的傣族一起被称为“傣—泰民族”。他们今天分布在中国、老挝、越南、泰国、缅甸、印度等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跨国境分布格局。由于傣—泰民族在云南和东南亚地区分布较广,因此它们的文化成为联系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纽带。深入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的傣—泰民族文化,为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