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蹈

2024-07-13

中国民族舞蹈(精选10篇)

中国民族舞蹈 篇1

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舞蹈反映了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展示了人体的艺术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族舞艺术传承和发展当然离不开传播。通过传播来体现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称民族舞的发展史是其传播史一点都不为过。通过传播,民族舞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了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民族舞蹈的传播历史

中国的民族舞起源于原始社会,通过一些肢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情绪,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但是随着民族的发展,各个民族间不断交流和融合,舞蹈才形成今天的表演艺术。民族舞蹈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民族舞蹈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早期,舞蹈动作都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有一些自然界的动物的形体态。而这些动作经过不断的加工、提炼和升华,由模仿到表现,由具体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由简单到丰富的过程。中国民族的舞蹈在很长时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了把舞蹈不断传播下去,想方设法的保存复制舞蹈现场,但是由于科技的落后,只能由最初的图画和书籍开始,可是每张图画所展现的却只是一个动作,很难保留现场场景。

随着科技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民族舞蹈艺术慢慢对接了电影、电视和网络,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保留和记录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民族舞蹈传播的宽度是历史无法想象的,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到了今天。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彻底改变了舞蹈的传播途径,更多人可以通过新的媒体欣赏到优秀的民族舞蹈艺术作品,给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对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民族舞蹈艺术传播的手段

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在古代已经拥有多种传播方式,从一开始的集体活动到后来的舞台表演,之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传播。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民族舞艺术传播方法手段也越发广泛,印刷机、无线发射塔和接收台、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传播工具不断出现,能够大批量地把信息传播出去,一场大型的民族舞蹈晚会,会快速地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多种渠道同步进行。同时,目前的互联网上还能接收到观众的互动和评价,使得当今中国民族舞艺术飞速发展。

(一)口传身教的传播方式。口传身教的传播方式,是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直接发生关系,是舞蹈的传播者直接将舞蹈信息传播给受众,同时也能接到受众的反馈信息,是一种人际传播形式包括演艺模式、民间模式和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自身为示范,最直接的传播形式,也是最古老、互动最强的传播方式。中华民族的民族舞蹈艺术最初就是以这种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播。

舞蹈的演艺模式是舞蹈者从开始构思素材,设计风格,挑选舞蹈者到最后的演出,完成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之后以舞蹈传播思想和美感。这种舞蹈者与观众之间传播,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简单的修改,慢慢的舞蹈会越来越受观众的欢迎。

民族舞蹈艺术在民间的传播模式主要各种节日和祭奠,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感染力,直接反应各民族的文化生活和情感。在表演过程中,大多数是即兴发挥,以情感宣泄为主,也是重要的娱乐手段。

民族舞蹈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民族舞蹈人才为基础,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传播,才能把舞蹈的精髓不断的传播到全国各地。目前各大舞蹈专业院校,也开始传授民族舞蹈。这是最有效的传播舞蹈知识的手段。

(二)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记录传播方法。记录法的传播方式是通过书面文字、符号、绘画等方式把舞蹈形象记录在纸张上,是我们能够研究历史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把许多转瞬即逝的优秀作品保留下来,而成为永恒的形象。目前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被保留下来,尤其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用纯美的文学语言描写着,张衡《观舞赋》就是用文学的语言文字,描绘出当时的舞蹈场面。另外,利用雕刻和绘画手段,记录各种古代舞蹈形象,比如在彩陶、青铜器、崖画、雕刻、壁画、瓷器等上面。在我国发现了很多古代崖画舞蹈图中 , 这些图生动形象地刻画着各种场面,新疆的呼图壁崖画、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等都刻画着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

(三)录像、电视和电影的传播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文字和绘画等传播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大众传媒(下接第209页)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民族舞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通过电影、电视、影像资料的出版发行人们可以直接欣赏到民族舞蹈艺术。民族舞蹈艺术与电视艺术融合,更丰富了舞蹈艺术,电视传播中的摄像、镜头剪辑、画面构图的手段与民族舞中的动作、段落、构图、情绪表达等艺术手段等结合,提升了民族舞蹈的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也实现了传播的审美效果。大众传媒这种电视、影视的出现,让民族舞蹈传播发展到了重要的历史阶段。

(四)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数字网络为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具有满足用户和观众多元化需求的整合性功能,以民族舞蹈舞台演出为基础,通过网络传达到每个爱好民族舞的观众面前,让观众在家就能欣赏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互联网比广播、电视、电影更受观众喜爱,给予观众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和与制作方和舞蹈表演者的互动权利。有了观众和民族舞蹈爱好者的互动,给民族舞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中国民族舞,在网络传播的大潮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播方式的比较

多种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各有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都是民族艺术传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播民族舞蹈,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传递 , 传播者处于主动地位,以情感感动对方,观众接受后能够立刻反馈,相比较的传播效果要优于其他传播方式。

记录法和书画法是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虽然保存作用很好,但是动态效果较差,而且保存的记录有限,比其他方式的优势在于自主性强,只有那些想欣赏和学习的人才能认真用心学习。

影视和网络方法,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是前面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传播的成本也是最低的,未来数字化的发展,民族舞蹈艺术成为免费传播,会给民族舞蹈艺术争取更广泛的群众,未来会更有影响力。

摘要: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宝库,近年来中国民族舞蹈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要传承和保留民族舞蹈艺术的价值,发扬民族艺术文化,必须进行有效的传播,本文就民族艺术及传播历程进行了基本介绍,同时阐述了民族舞蹈艺术科学技术新媒体下的传播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艺术,传播,新媒体

中国民族舞蹈 篇2

(一)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兹》、《探戈》、《列对方阵舞》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交舞。

社交舞,又名“交际舞”、“交谊舞”。它是一种人际间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时,以男女对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舞蹈活动。西方早期的社交舞主要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交舞蹈也从深宫贵宅走向各阶层人士都能自由参加的公共场所。这种以男女对舞的形式来进行交流的西方交际舞,在20世纪初由西方舞蹈团体、商人和旅华外侨或留学欧美归国人员传入到中国各大城市。交际舞在

中国民族舞蹈 篇3

关键词:舞蹈生态;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

中国民族舞蹈中原生态的舞蹈之所以具有一定的传承优势,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长久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因为其从生产开始就一直延续着较为固定的舞蹈风格、民族风俗等,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舞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族文化,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其实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这一意义上进行分析,对舞蹈生态以及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研究不仅能够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研究工作的重视。

一、舞蹈生态以及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简要分析

舞蹈生态具体来说就是舞蹈艺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较为重要的联系,并且在他们的关系中,舞蹈艺术往往被看作是整个关系体系的核心,因此从传统概念入手在宏观的角度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探索,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元素会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由此进行分析,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来说,舞蹈的特异性具体指民族舞蹈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本身所表现出的多种独特性质,而民族舞蹈的特异性就是民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完成了对舞蹈本身的传播,还由于民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元素,因此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舞蹈表演者和欣赏者借助民族舞蹈艺术也能够真切感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促使社会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得到相应的强化[1]。实质上,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也是衡量舞蹈艺术作品质量和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本民族人产生强烈民族归属感的重要保障。

二、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生态环境角度表现出的关系

从社会生态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只有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思想对舞蹈生态以及民族舞蹈特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析,才能够保证关系分析的科学性。一般来说,从文化生态学入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析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也就是借助特定环境的影响将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的基本行为、人类文化之间关系进行合理的探索。具体而言,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文明的演进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所以基于这种关系能够从多角度对民族舞蹈的特异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民族舞蹈文化需要借助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形成,民族精神、意识、心理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都会对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2]。正如对于蒙古族的舞蹈来说,经过对蒙古族舞蹈的特异性进行分析,就能够对蒙古民族人民的精神状态和民族风情产生一定的认识,从这一点进行研究,社会生态因素会促使舞蹈生态的形成,进而对民族舞蹈的特异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其影响下民族舞蹈能够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形式和内容,真正将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区分开来,承载着特定的民族文化。

(二)在自然环境方面表现出的关系

从自然环境角度对舞蹈生态以及中国民族舞蹈特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也能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一般来说,从我国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情况看,民族舞蹈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的构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环境一般包含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人们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这一环境中国工业、农业文化的影响,并且在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后才能够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因此探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将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重点内容。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差异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民族舞蹈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山地相对密集的地区,往往会构成一种森林生态环境,而在森林生态环境的作用下,人们以狩猎为生,因此所形成的舞蹈文化也往往相对豪放,舞蹈表演和舞蹈文化能够充分的表现出当地的自然环境[3]。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舞蹈则一般随性流畅,与游牧民族的自然环境也存在较大的联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的特异性对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族舞蹈的重视,借助民族舞蹈的传承实现对丰富民族文化的传播,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和对民族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逐步的强化,为民族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瑞江.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大众文艺,2015(24):153.

[2]刘军.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154-154.

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分析 篇4

对于传播, 我们并不陌生, 每天都在接受各种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 民族舞艺术当然也离不开传播。只有通过传播中国民族舞的艺术价值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纵观中国民族舞的发展史, 本身就是一部民族舞的传播历史, 通过传播,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及中国各民族舞蹈的发展。正是由于民族舞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升华、去芜存精, 才有了今天各民族舞百花齐放的繁盛。中国民族舞是一种古老的原艺术, 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来体现美感的艺术, 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可复现性。为了传播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舞文化, 人们试图保存复现舞蹈场景, 却一直没有如愿。直到科学技术进步带动广播事业的开展, 电视、网络出现, 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民族舞艺术传播的瓶颈问题, 拓宽了民族舞艺术的传播范围。从大的方面来讲, 民族舞艺术的广泛传播和繁荣发展, 创造出更多新型的民族舞蹈作品, 为中国民族舞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 中国舞蹈艺术传播历史

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播历史, 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才有了其传播的需求。在民族舞蹈艺术传播过程中, 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舞蹈艺术把具有时尚性的元素和具有历史性的艺术进行有效结合, 使民族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发扬光大。

1.1 民族舞蹈艺术起源

只有了解了起源, 才能对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背景和历史进行研究, 民族舞蹈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一起生活, 共同劳动, 产生了简单的劳动生活舞蹈, 跳跃、奔跑, 甚至可以模仿动物们的动作, 后来的孔雀舞, 龙舞, 狮子舞等都是通过模拟动物在自然界的生活情态, 之后经过不断的演变, 抽象具体, 最后形成各种舞蹈。可以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和自然, 又不断的加工创作, 才有了后来的各种舞蹈的出现。随着人类的发展, 各民族舞蹈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也形成了差异化, 体现了民俗性和地域性。舞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 融合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和历史, 成为了一种艺术。

1.2 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积聚多民族的家庭, 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观等的差别, 各民族舞也具有民俗性、区域性、流派性的特点。东北秧歌的幽默、热情;蒙古舞的热情奔放和稳健有力;南方舞蹈的阴柔细腻, 都体现了民间舞蹈由于地域和民族等差异, 形成了多样形式, 百花齐放。演绎着各民族的生活和民族心理, 营造不同的氛围。同时中国民族舞还具有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肢体语言丰富的特点, 民族舞蹈很多都来自于民间的故事, 把故事完整的用舞蹈表现出来, 具有完整的情节。民族舞源于生活中的故事, 也融合了故事里面的真情, 用肢体动作和舞者的情绪, 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颂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肢体这种“无声语言”, 比有声语言更有感染力和意境, 让观众更深刻领悟民族舞蹈的情怀。

1.3 民族舞历史传播

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经历过一段悠久发展历史, 发展过程中, 其内容也随着发生着变化。从最初民族舞蹈是表达人民内心喜怒哀乐被多数人所认识并接受, 成为娱乐群众自己的活动, 经过世世代代的相传, 慢慢形成了对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形态, 并成为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由于地域不同, 各民族形成了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舞蹈体系。所以最初的传播, 是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追求已经从物质生活转变为精神生活, 人们对于思想上也不再是单一的追求, 而是追求多元化的享受。当民族间的接触越来越多, 舞蹈艺术交流使得更具有时代发展的特色。

2 中国民族舞蹈艺术传播手段

中国民族舞艺术传播在早期就有多种方式, 通过表演, 图画, 文字等传播。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文明的发展, 各种新的传播方式出现, 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极大加强。特别是多种传播方式相互配合, 报纸、电视和网络等, 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

2.1 中国民族舞传播方式

民族舞的传播, 可以以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在中国民族舞的历史长河中, 是最主流的传播方式, 对面教授, 也可以通过图画和文字来指导。另一种传播方式是将舞蹈通过中介传出去, 利用纸张和图画等, 也可以借助印刷书刊图片的方式。尤其对于间接传播方式的发展, 最初的图画记录的传播, 没有直接传播产生的效果好, 但是也给部分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看舞蹈的人以极大的满足。为了更直观的体验舞蹈带来的美感和刺激, 电子产品的出现, 变间接到直接的感官效果, 现场直播的电视和互联网欣赏到民族舞提高了审美层次。

2.2 新旧媒体的传播对比

在近年来电视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得到不断的重视, 整体电视舞蹈的制作质量和水平也不断的提升。尤其一些电视节目专门推出民族舞节目, 是电视的传播美和舞蹈的艺术美融合于一体的, 广受观众称赞。在电视舞蹈的制作上, 除了从形体上对电视观众的信息传递, 而且借助舞蹈动作以及表情等符号向观众传递舞蹈的感情, 让民族舞表演更具有渲染力。从传播美学的角度来看, 电视媒体实现其传播艺术美, 与观众进行互动传播成为新的手段, 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 让观众从收视活动中走出来, 不再冷漠在电视机前, 而是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表演结束后, 可以让电视观众通过短信、互联网或者电话等方式对满意的作品进行评价等, 对表演中的不足提出意见, 提升了民族舞电视传播的质量。

中国民族舞艺术与电视的结合之后, 和互联网的联合又迎来了中国民族舞艺术的传播新空间, 中国民族舞艺术的存在形式也随之改变了。中国民族舞艺术网上传播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艺术大背景下强有力的支持。网络对中国民族舞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族舞艺术的传播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受到了巨大影响。中国民族舞蹈艺术与经济、科技的结合, 满足不同层级人的需求, 伴随市场经济, 民族舞艺术传播不断深化和有序化, 进入千家万户, 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娟.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时空关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7 (3) .

[2]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5.2.

[3]周黔玲.论电视舞蹈的艺术与传播维度[J].今传媒, 2009.5.

[4]蒋晓娜.网上“缪斯”——网络条件下的艺术传播[D].武汉大学, 2004.5.

中国民族舞蹈 篇5

所谓“文以载道”,舞蹈艺术也是如此,每部舞蹈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舞蹈中看似一些简单的肢体表达,实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动作表现。通过舞蹈动作不仅可以表达出表达出舞者的内心情感,还可以表现出一种舞蹈形象和语言,同时,还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舞蹈中创作者个人性格的独特魅力。因此,要想展现出舞蹈的魅力,就需要舞者对舞蹈作品和舞蹈角色有深入的认知。针对高中生而言,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更要用心把握舞蹈作品的内涵和角色的表现力。此外,高中生对舞蹈内涵的理解力有限,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角色认识,来提升其舞蹈表现力。

一、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角色认识

众所周知,中国民族舞是中国舞蹈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反之,不同的地域环境也赋予中国民族舞蹈特殊的灵魂。以蒙古族为例,地域辽阔,是有悠久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马背民族。由于语言系属、生活地域和民族历史等多种原因,使得其舞蹈在诞生、发展与传承上具有不同于其他舞蹈的特点。例如,在蒙古舞《搏回蓝天》教学中,需要向学生讲解该舞蹈作品的文化历史基础,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搏回蓝天》的思想内涵。虽然《搏回蓝天》是新时代的蒙古舞蹈,但是其在创编过程中不能脱离蓝天、白云、广袤草原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基于此,该舞蹈无论是在服饰的选择、舞蹈的动律,乃至舞蹈的配乐都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而这些因素对于舞蹈情感的展现与舞蹈内涵的升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对于该舞蹈的角色有一个基本的定位,那么也会更为生动地展现出该舞蹈的动律,将蒙古族男儿的粗犷奔放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展现无遗,进一步彰显蒙古舞蹈魅力。

二、加强学习,提高艺术修养

学习舞蹈,必须要具备较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民族舞蹈的学习更是如此,不仅要学习民族舞蹈基本的舞蹈理论知识,还需要了解民族舞蹈的风俗习惯,掌握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思考和情感发掘舞蹈作品中蕴藏的内涵,理解舞蹈的艺术真谛。

例如,在藏族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藏族文化的相关教学,告知学生藏族舞蹈所展现的是农奴文化与宗教文化二者的完美融合,要让学生明白藏族舞不仅表现在舞蹈形式上,同时体现在舞蹈曲调、伴唱以及旋律等特征上,以便学生对该舞蹈有深刻的认知,进而在舞蹈的行进中展现舞蹈内涵。其次,学生通过学习藏族人民所特有的文化,以松胯、弓腰、曲背及前微倾等舞蹈动作,展现高原人民的劳动形象,通过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加强学习和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舞蹈表现力,促进高中民族舞教学发展。

三、培养舞蹈与动作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对于舞蹈表现力的呈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想表达的内涵,而且通过自身对于舞蹈的理解与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热情,更为极致地展现舞蹈魅力。民族舞蹈所呈现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日常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民族舞蹈的表现力有全新的认识。

例如,达斡尔民族舞蹈就喜欢使用鸟儿的动作,在《快乐的小鸟》中,通过模仿鸟儿的动作,营造一种快乐的气氛。在表演这部舞蹈作品时,学生可以细心揣摩与想象鸟儿的动态,然后通过点头、肩上摆手、滑步、踱步等俏皮欢快的舞蹈动作,表现出鸟儿的灵动与憨态可掬。通过提升学生想象空间,增强舞蹈表现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民族舞蹈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表现力,无论从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角色认识,还是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乃至培养学生对舞蹈与动作的想象力,都需要舞蹈老师予以细致的指点与引导。因此,对于高中民族舞蹈教学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努力,不断促进高中民族舞蹈教学的发展。

中国民族舞蹈 篇6

自2004年全球第一家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创建以来, 中国文化与中国民族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已提至文化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不论从国家文化的发展需求, 还是从艺术学的学科建设角度来看, 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都势在必行。此时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文化贸易的经济层面, 而被看成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及相互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1因此, 中国民族艺术在本土之外的推介, 尤其是西方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态度与评价, 其意义早已被放大到单纯的艺术和艺术市场效应之外, 而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塑造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伴随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 文化艺术各领域、各门类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以汉语为桥梁, 以民族艺术为文化载体向世界范围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国家和平崛起、构建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文化战略。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格局中传递中国文化声音, 自主构建、修正中国“形象”和中国“面貌”, 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和对话, 实现文化的融通与共享;同时, 民族文化、艺术的输出与传播也是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背景下, 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寻求多元文化的自主互动, 增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随着近年北京舞蹈学院在英国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孔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在丹麦成立的音乐孔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在美国成立了戏曲孔子学院, 文化部设立的海外各国中华文化中心;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四所高校联手协作的“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的艺术研究院力推民族艺术的海外传播等等着力有效的国家行为来看, 我们有努力把中国民族艺术带向世界的祈望, 通过艺术输出为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与中国艺术做出自主的文化解读、在世界艺术文化之林确立自我的文化地位。

当下的中国民族舞蹈的跨文化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 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民族舞蹈传播本身, 她指向的是更深层次跨文化的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沟通。朱光潜先生曾指出:没有其它东西比文艺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关照和了解。2中国民族舞蹈在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传播中有着不同于语言和其他门类的民族艺术而独特的传播价值与传播优势:

(一) 跨越语言障碍

语言文字是跨文化传播的首要障碍, 舞蹈则由于其自身的非语言文化符号本质顺利地绕过了这个礁石, 它利用身体语言承载文化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念, 跨越了表层的语言障碍, 易于被文化背景不同的族群所接受和把握。

(二) 美的教育

“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了帮助我们重新感受生活。”3艺术教育一直以来被世界各国视为完善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我国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 拟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 联邦政府更以行政手段颁布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 在教育中具有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重要地位。可见艺术教育在国际教育格局中具有普世性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地位。

(三) 艺以载道, 一举多得

中国民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视为一种中国文化的全息元, 与其他文化信息与文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可以说, 中国民族舞蹈在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全部信息的同时, 也反映、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对中国民族舞蹈的学习和了解, 不仅能够直观、便捷的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更能对中国各民族地域、人文、风俗、音乐、服饰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认识与了解。

二、中国民族舞蹈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什么

中国民族舞蹈作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文化关照下的艺术产物, 从舞蹈姿态、动律步法、伴奏音乐、服饰道具、表演时间、表演目的、表演场地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出“以天地为本”和道自然的艺术理念, 以舞蹈形态反映出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人们信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看成是具有生命、具有灵性的有机体, 无论是“万物有灵”观念下的“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 还是“物我相融”艺术关照中的“我看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看我亦如是”, 无不体现着人们以“天人合一”、“物尽其性”的艺术态度和文化思维在创造艺术。早在西周时期, 古代宫廷即用《六代乐舞》中的《云门》祭祀天神、《大咸》祭祀地神、《九韶》祭祀四望、《大夏》祭祀山川、《大濩》祭祀妣祖姜嫄、《大武》祭祀周始祖, 人们期冀用最高礼制的乐舞形式礼祭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以求得“天地之和”。中国古代乐舞服饰中的“天冠地履” (出自:司马迁《史记·日者传》) 更以“天地之象”为冠履, 把人立于“天地”之间, 通过服装配饰的审美追求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文化影响。

中国民族舞蹈擅长以舞明心, 借以人格化的自然山川、花鸟虫兽影射人生与大自然的生命哲学, 通过舞蹈描绘天地万物、四季更替所潜藏的自然之道, 以舞蹈“体道”自然、生命和宇宙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从而激发人的“向善”向美”“向仁”之心。这种超越高蹈的精神追求是保证中国民族舞蹈实现跨文化有效传播的基础, 也是实现中国民族舞蹈从技术层面的实践体验走向舞蹈文化意义共享的目标所在。在这种“取道自然”又“极天地之和, 融万物于身”的有机宇宙观的支配下,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充满变化, 又错落有致的“阴阳”美学与“和而不同”的文化思维, 以这两组为基础的整体、动态、平衡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民族舞蹈最基础、最本质的哲学观与艺术观。中国民族舞蹈以艺术的形式凝结、体现着“阴阳推荡”与“和而不同”的文化思维, 它们凝聚着中国民族舞蹈中最具文化意义的美学追求与思维方式, 符合中国民族跨文化传播所要传递的文化精神。

三、中国民族舞蹈怎样进行跨文化传播

当逐步厘清“为什么传播”和“传播什么”后, 中国民族舞蹈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正是一种“转向他人”的传播行为, 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共享, 而是通过“对话式”的传播共同创造一个更大的人类认识的空间。在这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对话过程中“传播主体”和“接受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中的绝对概念, 而是一个互为主体、互为受众的动态而开放的角色观念, 我们不仅需要“说”出我们的舞蹈和文化, 同时需要根据受众的信息反馈“听”到她们的文化声音, 以调适自我的传播经验, 达到文化“交响”的理想状态。

首当其中, 中国民族舞蹈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合格的传播主体——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的“把关人” (Gatekeeper) :他需要摒弃单一的民族化情节, 用全球化的视野关照中国舞蹈的文化输出, 通过对舞蹈艺术形式的筛选和再编码, 将有文化价值的舞蹈形式打造成有文化吸引力的舞蹈形式。

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大致可以为三类不同的传播主体:1.以舞蹈编导主创和演员为传播主体, 通过专业性质的舞台表演或与跨界艺术家的实验合作为主要传播内容, 目标受众定位于有较高艺术修养、审美鉴赏力和经济实力的受众;2.以国家公派舞蹈教师和所在国本土教师为传播主体, 通过提炼、加工、整理后的中国民族舞蹈教材作为主要传播内容, 目标受众定位于对中国民族舞蹈有学习和实践兴趣的受众;3.以所在国舞蹈爱好者为主要传播主体, 通过节庆表演、健身性质的广场舞为主要传播内容, 目标受众为所在区域的广大民众。通过上述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传播定位, 实现中国民族舞蹈多极化的传播路径。详见下表:

其次,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 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 没有受众的反应和评价, 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效能和效率。”4中国民族舞蹈的跨文化传播最终是否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受众的定位与分类至关重要。只有将目标受众群体定位准确,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 首先需要明确受众群体不是传统意义上消极、被动的学生或“靶子”, 而是积极参与到整个交流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对话人, 我们的传播不是单项的文化传递行为, 而是双向的文化沟通与互动。受众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习得的不同文化立场、文化价值观、文化理解度各不相同, 同一社会环境的受众又因知识结构和心理构造的殊异呈现出独特的个人差异。中国民族舞蹈的跨文化传播应针对群体差异、个性差异和不同的艺术需求, 对“现实受众“、“预期受众”和“潜在受众”调整出相对应的舞蹈传播内容与演出形式。

跨文化传播隶属庞杂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 又具有其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它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与社会系统有着互动的关系。研究跨文化语境中的有效传播途径必须将传播活动放置于整体社会系统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这一“系统研究模式”, 不仅需要关注传播活动内部的微观环节和传播要素, 更需要注重考察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 将传播活动放置社会系统整体环境中加以研究, 重视外部环境对于传播过程的影响。可以说,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 是一个多变量系统的互动过程。

在综合借鉴赖利夫妇“系统研究模式”和邵培仁教授“整体互动传播模式”的基础上, 为考察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社会学和传播学的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角。这一全景式的研究模式要求我们既重视舞蹈传播活动的各个主要环节, 同时注重考察传播系统的整体与局部、要素与因子、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的有机结合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整体互动, 有意识地把各个环节与要素始终归并到社会整体的互动之中。譬如: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历史背景因素有哪些?影响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的外在条件是什么?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舞蹈时, 怎样利用“意欲传播”的舞蹈信息去吸引受众、刺激受众, 使目标受众产生好感并最终形成文化认同?怎样利用社会宣传的舆论力量, 在舞蹈消费时, 促使个体系统产生从众心理强于个体的主体抉择?由此, 笔者依傍前学, 绘制出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图:

(C=传播者;M=舞蹈信息;R=受传者)

如图所示: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在社会系统互动模式中的子系统, 它既有自身的独立性, 又与社会系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以“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需求”的社会背景为舞蹈传播的外部动因,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海内外华族的“民族意识觉醒”为内部驱动力, 以中国民族舞蹈为主体传播内容和中华文化之载体, 以舞台、教学、广场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向目标受众传递“符码化”的舞蹈信息, 并积极利用市场的反馈机制, 及时调整、完善舞蹈传播的技巧与策略, 在全面考察和审视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同时广泛而密切地与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最终顺利地完成中国民族舞蹈的跨文化传播。这一模式强调了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的能动性与双向性, 昭示了舞蹈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不同的传播环节相链接构成了社会活动的整体形态, 而社会的整体形态又会随着传播的流动而逐渐地改变与发展。

传播模式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传播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构建跨文化传播模式不是为了再现传播活动的全景过程, 而是帮助人们以简便、清晰地方式把握传播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与机制, 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揭示它、研究它, 从而更好地实施传播活动。深入传播实践才能检验传播模式架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这一模式架构将在实践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以检验批判为手段, 以有用有利为旨归, 不断完善、修改、调整以更加有效而准确地引导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切实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联, 从而正确、积极、主动地干预与控制跨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 使中国民族舞蹈跨文化传播得以更加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2]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三联书店, 1998.

[3]姜飞.《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新闻大学》.2006 (1) .

[4][俄]尤里·鲍列夫周启超译.《文化范式的流变与世界文学的进程》.《文学评论》, 2013 (3) .

谈谈我国民族舞蹈的几个特点 篇7

民族舞蹈又被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 它流传于民间,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制约着民族舞蹈的特点, 主要以自娱为功能的相对稳定的即兴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反映了其民族的不同心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存环境、经济基础、宗教信仰等文化现象, 所以, 各民族在表演技巧、表现形式、风格上都各具其特点。

二、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各个民族的舞蹈因为文化、宗教、习俗、环境的影响, 其舞蹈特点也不同。所以对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来说, 各民族的舞蹈其特点也都别具一格。正如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也就是说在不同区域, 其民族舞蹈的特点也是迥然不同的。

1. 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特点

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是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主要特点。舞蹈中, 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 而昂首、挺胸、直腰是其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其它特点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 膝部动作会出现连续性的微颤, 或者在变换动作前出现瞬间的微颤, 这些动作使得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更加柔美, 衔接更加自然; (2) 舞蹈旋转较快而具有特色, 舞姿丰富多彩, 时而快时而慢; (3) 常用切分音、符点节奏伴奏, 弱拍处, 多用强奏处理, 以彰显其民族舞蹈的风韵和特色。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萨玛舞、纳孜尔库姆、手鼓舞等其他表演性舞蹈。

2. 藏族民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中融合了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 是藏族民族舞蹈的主要特点。藏族舞蹈强调舞蹈形象的刻画、伴唱曲调的旋律, 还有歌词意义;而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民族舞蹈的牧区色彩更加鲜明。典型代表有:“孔雀吃水”、半农半牧区中的“锅庄”;除此之外, 藏族民族舞蹈的另一特点是, 农耕生活的气息表现强烈, 如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的舞蹈表演。

孔雀被称为是藏族人民心中喜爱的鸟类, 象征着吉祥, 栖息在檀香树上, 以有毒的叶子为食物。其中的寓意为, 把恶劣转变成美好, 化解灾难。藏族人们的舞蹈歌词一般都以问答式为主, 它表达了藏族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其曲调优美, 对歌动听, 而舞蹈形象自然、优美, 充满了幸福与希望。在“孔雀吃水”的后半部分, 男子扮演孔雀, 他掀起长袍并张开双臂, 抬起他的一条腿, 一步步地向前或退后旋转, 会唱出“热、瓦、冈、该、托、模”这些唱词。藏族人们比较喜欢这些唱词, 因为其代表着吉祥如意, 舞者随着这些富有吉祥意义歌词的音乐起舞, 舞姿好比雄鹰展翅一般。因为藏族人民把鹰作为神鸟, 所以, 藏族人民在跳歌颂孔雀的舞蹈时, 会经常出现模仿鹰的动作。由此可以看出, 藏族的舞蹈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宗教文化, 主要表达了藏族对宗教的虔诚, 以及人们对美好幸福的向往, 从而表现了藏族舞蹈农、牧、宗教三者一体的特点。

由于藏族人民劳动生活比较劳累, 以及对宗教礼仪, 习俗有着强烈的信仰, 所以松胯、弓腰、曲背常出现在藏族舞蹈中。从某种程度上, 这些动作还可减轻劳动者的体力负担, 有利于其体力的恢复。而从舞蹈角度看, 这实质上属于一种舞蹈创作。例如, 中甸锅庄舞者腰部, 多合着节奏并有规律地起伏颤动, 给人一种特别安详、和谐的感觉, 且极其富有美感。而膝部松弛结合腰、胯的动作, 使其独有的动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藏族人们的宗教意识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而减弱, 但是藏族舞蹈的动律风格, 却成为了其民族舞蹈的独有特点。

3. 蒙古族民族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属于能歌善舞的民族, 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为筷子舞、蛊碗舞、鄂尔多斯舞、安代舞等。其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节奏明快, 舞步轻捷, 彪悍雄健, 粗犷豪放, 洋溢了蒙古人的热情、淳朴、粗犷, 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 以及豪放的气质。舞蹈者在跳舞中经常出现的舞蹈动作为抖肩、翻腕, 这两个动作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姑娘热情奔放, 欢喜洒脱的性格。而蒙古族男子也比较优美, 其舞姿造型挺拔豪迈, 豪放洒脱, 充分地展现出了蒙古族男性的威武和力量。总之, 蒙族族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结语: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我国的民族舞蹈的特点概括为如下几点:首先, 它是原始舞蹈的扩张, 古代文化的沉淀, 随着我国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其次, 我国的民族舞蹈重视调整和改变舞蹈队形的排列和场面, 即兴创作为我国民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最后, 中国民族舞蹈完美地融合了歌、舞、乐, 这使舞蹈者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向多方面学习、发展。

中国民族舞蹈大部分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因此也容易贴近、融入人们的生活, 让人们真正地理解民族舞蹈的精髓和内涵, 这样才能使中国民族舞蹈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童颖娴.发扬民族舞蹈特点提高舞蹈形象艺术.[J].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5年第2期.

[2]周力澜.谈民族舞蹈风格特征[J].郑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2010年10月.

中国民族舞蹈 篇8

一、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引入民族舞蹈教学的价值

民族舞蹈引入高职舞蹈教学中有诸多现实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高职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以西方的主要舞种为主, 如爵士舞、芭蕾舞或者偏向动作类的现代体育舞蹈, 较为零散, 教师按照自身喜好重点教授某个舞种。而将民族舞蹈丰富多样, 引入教学中会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二是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民族舞蹈表面上较为“原生态”, 但并不简单, 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站立形

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啊!……”寥寥数语勾勒出的情境与思恋, 本身就是一首美轮美奂的乐曲, 这样的词必然会激发出赵元任先生的音乐想象力, 当词与曲完美融合后其各自的意境再次升华。

三、演唱风格

对于一首成功的流行歌曲, 仅有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歌词是不够的, 它还需要表演者传神的演唱, 才可以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选择符合作品要求的声音, 并且要歌者能对原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思想、意境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然后确定合适恰当的演唱风格才可以将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所谓的“心之音, 情之声”就是指这一层意思, 而这些要求也恰恰是我们选择优秀流行歌曲的依据。

邓丽君演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温柔、细腻、甜美、安静的声音准确传递出中国传统女性含蓄而又热烈的爱情观。刘欢演唱的《好汉歌》以洪厚、宽广、大气的音质, 用纯粹的, 脱缰野马般的原始激情激发了英雄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气;汪峰演唱的《飞的更高》以高亢、沧桑、收放自如的声音激活了你我心中的能量, 卷起风暴、挣脱枷锁, 我要飞向更蔚蓝的天空, 寻找更灿烂的生命。歌者的声音类型、演唱风格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思想、意境吻合度非常好, 使得作品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表演在传递作品意境的重要性, 可以分析最近特别流行的一部作品《忐忑》, 这首歌旋律独态、方向、舞蹈动作姿态, 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速度灵活性, 身体控制的稳定感、协调感、肌肉的力量以及由以上诸因素所构成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术技巧, 都可以经过民族舞蹈的学习而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民族舞蹈风格差异大, 音乐有特色, 学生的表演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三是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对家乡、民间的热爱之情。民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主要状况、生活形态的了解, 为日后的表演实践提供更多的素材。最后高职学校开展民族舞蹈教学也是一种保护、弘扬、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 民族舞蹈就生活在教育环境中, 没有任何理由将其忽视。民族舞蹈在舞蹈教育中的价值是公认的, 这也是众多学校专题讲授的原因所在。

二、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薄弱环节

1. 民族舞蹈课处于边缘化、零散化状态

普通本科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引入民族舞蹈教学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在课程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 师资、教材的配备等方面相对都比较成熟。而高职院校资源相对有限, 学生来源多元化, 舞蹈功底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方面的训练, 这让有些学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基本功的训练上, 舞蹈课等同于形体训练课, 无暇将系统化的民族舞蹈引入教学中。较少学校主动设置专门的民族舞蹈课程, 而是在教其他舞蹈课程时“顺便”引入。有些学校将民族舞蹈教学作为选修课, 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观, 以零散化的鉴赏为主, 较少实践性训练, 也没有固定的教材、考核方式等。这种零散化、边缘化状态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随意应付, 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热情参与其中, 自然达不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2. 具体教学过程以技巧训练为主, 忽视情感的培养

传统文艺理论认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故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舞蹈是内心情感激发到一定状态的产物, 肢

特、节奏变化无穷、且无具体歌词, 但经过龚琳娜不断变幻的唱腔、夸张的面部表情、极具力量感的演唱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将作品的意境演绎的极为传神[4]。

作为欣赏课, 我们不仅要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给学生, 还要教会学生寻找优秀作品的方法, 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从探讨流行歌曲进课堂的门槛为目标, 通过与学生分析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词的音乐性与思想性、表演方式三个方面, 建立起三条直观的判断标准, 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从良莠不齐的流行歌曲中, 通过自己正确的审美方式, 独立的思考过程选择出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江苏:苏州大学文学院.2008年.P6, P240.

[2]施咏.刍议民族音乐审美中的旋律因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P10, P11.

[3]钱仁康.送别面面观[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P66.

[4]百度百科.忐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41025.htm.

樊辉 (1976—) , 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 主要从事大学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

体动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舞蹈的核心、动人之处在于其情绪与肢体的“天人合一”, 情绪上感染人, 让观众情不自禁地与之相配合。没有情感, 只有肢体的舞蹈表演如同机器人一样, 即使动作很标准, 也缺乏动人的力量。民族舞蹈能鲜明地体现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 比如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民族, 蒙古男性一般魁梧有力, 其舞蹈节奏很快, 大幅度的动作比较多, 表演者脸上的表情也要相应的热情、奔放, 以充分展现蒙古族人热情、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而像傣族的孔雀舞, 表演者在月光下, 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 模仿孔雀的形体, 节奏相对较缓, 表演者的表情会随着肢体的不同表达调整。而藏族的宗教舞蹈带有祭拜天地、神迹的因素, 音乐雄浑, 带有明显的巫文化特征, 表情宜庄严、肃穆, 体现出对天地生灵的敬畏, 因此不宜嘻嘻哈哈。这些情感、神态也是表演应具备的重要要素, 但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通常注意的是动作到不到位、标不标准, 较少注重表情、神态的揣摩。导致的结果即是学生的表情跟不上动作, 有些面无表情, 有些则表情僵硬, 呈现明显分离的状态, 不能完全融入舞蹈情境中, 也就无法感染观众。

3. 缺乏基本的舞蹈理论, 舞蹈鉴赏环节薄弱

舞蹈理论在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学习中基本处于一个薄弱环节。有些老师、学生认为理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实践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跳过理论部分。有些学校并非认为理论不重要, 但因为教师舞蹈理论并不扎实, 不懂得如何深入浅出地将相对枯燥的理论转为生动活泼的案例, 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但实际上, 舞蹈理论并非可有可无, 只要将舞蹈作为一个学科, 一个专业, 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理论。因为舞蹈理论是对长期以来各种类型舞蹈实践的总结, 能帮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舞蹈领域的主要脉络, 包括发展历程、各派风格、不同观点等, 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水平, 进而提升实践能力。民族舞蹈理论能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舞出现的原因、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等。而理论不扎实, 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践能力。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常需要暂时中断表演教学而介绍某个专业术语或某个流派, 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动作、表演的含义, 导致表演支离破碎。除了理论不够外, 高职学生的民族舞蹈鉴赏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欣赏水平停留在外行人的层面上, 未能从整体上把握。

三、改进高职民族舞蹈教学的思路

1.形成专业化的民族舞蹈课程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定位, 通过三年高职教育,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创作能力, 能满足商业、庆典、广场等各种具体场合对舞蹈表演的需求。民族舞蹈丰富多彩, 既适合学生练习基本功, 也能“现学现卖”, 积累舞蹈素材。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必要引入规范化、专业化的民族舞蹈教学, 形成系统化的一门课程。高职院校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系统化, 应逐步配齐相关的师资、教材、服装及其他跟教学有关的资源。比如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跟各地传统服装、用具密切相关, 蒙古族舞的马鞭、藏族舞蹈的长袖等等, 这些资源如果能够配齐, 学生会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能更加有兴趣, 也能吸引更多的老师、学生投入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要发挥更大作用, 势必要走专业化之路, 在高职教育中也是如此。

2.重视民间文化、民族情感的培养与揣摩

民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特色。相应的, 民族舞蹈教学就不只是简单的舞蹈技能的学习, 更是一场民族文化的普及教学。教师不仅要将民族舞的动作要领教授给学生, 更要将蕴含在其间的文化、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并非本末倒置或者偏离教学。实际上, 经过认真揣摩、思考的舞蹈表演比一味地模仿教师舞蹈动作更有助于提升表演水平。这也是很多著名的舞蹈家在创作时需要进行民间采风、调查, 与民间舞蹈能人、群众交流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有意识地将民族舞蹈蕴含的地域文化、心理情感教给学生, 以便学生在表演时能更有体验。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假期进行民间采风, 搜集关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歌谣, 观看纪录片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的特点、文化。

3.以六大民族舞代表性作品为主, 抓特色动作

我国民族众多, 民族舞蹈异彩纷呈, 高职生舞蹈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用于民族舞蹈的时间更加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抓住重点的几个舞种。一般来说汉、藏、蒙、维、鲜以及傣族这六大民族舞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可以作为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代表重点学习。而每种类型的民族舞代表作品都必须从它的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和实用性来进行综合选择。既要能代表该民族舞蹈的主要风格, 涵盖关键动作, 在难度和复杂度方面又适合学生学习、训练。比如蒙族舞舞步轻捷, 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 比如当情绪高昂时, 双肩抖起来, 甩肩、碎抖肩, 快速平转飞舞, 常见飞舞、挥手、扬鞭等动作, 展现蒙人热情开朗的性格。蒙族舞蹈的特色动作可概括为“横摆扭”, “横”是指动作的方位始终都在横线的左右方向上, “摆”是指双手在横线上左右、上下摆动, “扭”是指腰要随双手的摆动而左右扭动。掌握对上述“横摆扭”的训练, 必须配合呼吸, 以呼吸带动步伐、肩部的起伏, 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 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 表达感情。这些基本动作要配合上神情, 才能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藏族舞蹈虽然与蒙族舞蹈一样带有游牧民族奔放、热情的特点, 但同时又融合了宗教文化因素, 因此带有大量曲背 (向前倾) 、屈伸的动作, 身体微前送或九十度前俯, 做一般的动作时, 胸口肋骨要收回, 不能向向外撑开或上提, 不使身体呈现僵硬挺胸状态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 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常见的藏族舞蹈中献哈达的姿势, 双臂由腰两侧掏手、手心向上、注意重心和屈膝, 隐含着对宗教、神灵或神圣之物的敬仰之意。

4. 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理论, 提升鉴赏水平

要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要想让学生表演的民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舞蹈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舞蹈课程安排上, 教师可安排几节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逐步训练, 为学生以后的舞蹈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方法上, 可采取将理论与舞蹈具体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可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报告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学习民族舞首先要对民族舞有准确的认识, 在模仿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 因此需要多观看前人, 特别是经典舞蹈家的表演, 提升鉴赏水平。近年来, 我国各民族舞蹈在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下, 各地民族舞有了很大的发展, 每年央视也会举办青年舞蹈大赛, 涌现出了一大批舞蹈新星。每年各地的节日庆典上都能看到民族舞竞相绽放的风采, 形成了很多优秀的舞蹈表演经典, 比如杨丽萍的傣族舞《孔雀舞》、藏族舞蹈家卓玛的藏族舞包括《珠穆朗玛》《母亲》、梁伦的《阿细跳月》、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蒙古族的《莎楚拉》等等。这些资源以网络、VCD等形式保存了下来, 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民族舞的资源。教师选取经典的片段, 让学生整合舞美、音乐等进行整体的鉴赏, 从而把握每个民族舞的总体风格, 背后蕴含的民族特点、表达的情感, 然后分解其中的难点动作, 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结语

民族舞蹈进入高职舞蹈教育将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舞蹈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 学校应积极地开发, 为提高学生舞蹈表演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永波少数民族舞蹈的动律特点.艺术研究.2011 (3)

[2]曹亮红.高职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为例.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2010 (2)

中国民族舞蹈 篇9

一、高校中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中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有很多高校开始重视民族舞蹈教学,但是在教学教师往往主要的去强调舞蹈的技能专业性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去向等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为民族舞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高校由于受师资、课程、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对民族舞蹈教学自然不够深入,致使民族舞蹈

表达不够全面化。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常常会忽略学生的兴趣、情感、美的感受的培养。民族舞蹈的发展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某些高校民族舞蹈已出现了民族属性淡化的迹象,这必须引起民族舞蹈艺术工作者的高度警惕。民族舞蹈属性的淡化显示了民族舞蹈本体的萎缩,也是舞蹈艺术的退化。

(二)高校中民族舞蹈教学的对策

结合民族舞蹈教育特点,优化教学目标。民族舞蹈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为了保证教育效果,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掌握舞蹈动作和传承民族文化都很有帮助。教师可以从讲述民族舞蹈的背景、寓意或故事等开始教学。其次,要积累足够多的优秀舞蹈素材。因为我国民族众多,学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民族舞蹈内容,所以应该有机会欣赏到各个民族的舞蹈,并进行模仿或改编、创造。而优秀的舞蹈素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在提高鉴赏力的同时,也能加强自我表现力和创造力。再次,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引导。民族舞蹈与其他舞种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背后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内涵。所以在进行民族舞蹈教育时,应该培养学生寄情于舞的能力,在对音乐、舞蹈、节奏把握的基础上,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加大对更多民族舞蹈的挖掘。虽然越来越多的民族舞蹈教育进入大学教育,但是我国民族众多,且分布无规律,有些民族舞蹈还散落在民间或没有被纳入大学教学科目中,所以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更多的民族舞蹈,并将它们吸收进大学教育,让大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舞蹈。

二、高校中民族舞蹈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民族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又可以促使他们形成得体的举止和优美的体态。舞蹈教育还可以起到洗涤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也是极其远大的。另外在民族舞蹈环境中能培养出人清净淡雅、处变不惊等心理优势,这必定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以及职业生涯起到促进作用。

民族舞蹈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民族舞蹈是一门民族文化艺术,它展示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高校通过开设民族舞蹈艺术课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平台,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各民族的文化常识并了解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自然地理知识等,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此外,在进行一些少数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时还可以激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促使他们更多地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们交流本民族文化,进而在这个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高校开展民族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舞蹈教学属于纯艺术教学,仅仅带给学习者美的教育和享受。其实不然,舞蹈教育给大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而且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是由于民族舞蹈课程对人体形态以及动作要领的标准较高,对学生的平衡能力和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等要求很高,并要求学生在表演中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体态举止、动作习惯。加上舞蹈本身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实现,因此学习民族舞蹈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追求真善美,培养踏实稳健的心理特质。

三、结语

中国民族舞蹈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族舞,传承,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指出:“大力加强艺术教育, 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把艺术教育放在学校教育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以健康向上的艺术活动为载体, 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塑造学生, 努力让广大青少年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为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发展, 我校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 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精神, 制定了我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以“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为依托, 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艺术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近年来, 我校相继被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河南省“儒学文化与教育创新示范单位”;“体育艺术特色教育示范学校”。2011年底, 我校又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一、师资一流, 课程规范, 课题引领

学校把“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定位为学校特色之一, 把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来抓, 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 全面规划、管理、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引进优秀的艺术教师人才, 这些教师整体素质水平高, 教育理念先进, 师德高尚,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学校建立健全了规范的艺术教育教学秩序, 创造性地制定和落实艺术学科素质教育的教学常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标准, 在高中部还根据新课改要求开设了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艺术课程选修课, 如音乐鉴赏、民族舞、古典舞、艺术体操、体育舞等与艺术相关的校本课程;在初中部也尝试开设了每周一次以艺术课程为主的选修课, 并要求教师依照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研及课外艺术活动, 将艺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科目, 有力促进了艺术课堂教学的全面展开, 大幅度提高了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 以学校自身力量为基本点, 以艺术教师个体开发课程的能力为着力点, 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着眼点, 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感受、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艺术修养。2006年, 艺术组编写出版了校本教材《舞动青春, 健康人生》, 将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项目纳入校本课程, 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在教学实际中得以有效实施, 效果显著。

为了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探究充分发挥“以美育德”的实效性。我校进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子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生尚美人格”研究, 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炼民族文化精髓, 实现对内重塑民族道德体系, 对于中学生习惯的养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修养的提升, 对于开启智慧、激发自信、增强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探索中学生德育工作新途径, 提升中学生品德素养, 以美育德, 提升中学生尚美人格。

二、活动多彩, 展演踊跃, 氛围浓重

要使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就必须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样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通过“成立学生艺术团——建立艺术活动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举办大型校园艺术节”等形式营造浓重的艺术教育氛围, 熏染和提高学生对民舞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 并发现人才, 挖掘人才, 培养人才, 同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文明、高雅的艺术环境, 开辟了一条艺术欣赏的渠道, 有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情绪。

三、硕果累累, 成就辉煌, 永无止境

“扬长教育, 特色办学”是我们的办学思路, 艺术教育是我们精心打造的一张体现学校个性特色的名片。民族舞蹈教育通过情感的体验来美化学生心灵, 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达到了“以美育德”的教育目的;民族舞蹈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美与真的内在联系, 通过美的敏感性提升创新能力, 取得了以美益智的教育效果;民族舞蹈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使学生养成坚毅乐观的心理个性, 收到了以美健体的教育功效。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我校高三民族舞蹈队学生在河南省艺术统考中拔得头筹, 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参加世界、国家及省、市级赛事, 总是摘金夺银载誉而归,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近年来, 学校民族舞蹈队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文艺汇演”, 群舞《国风》荣获金奖;赴北京参加“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 群舞《铸鼎欢歌》获金奖;赴澳大利亚参加“相约悉尼——中华年”活动;2010年、2012年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并荣获一等奖。

呕心为教育, 丹心谱华章, 我们坚信, 拓宽培养渠道, 丰富培养手段, “植根中华传统沃土, 培育民族舞蹈奇葩”之路, 会越走越宽广, 越走越辉煌。

参考文献

[1]以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上一篇:资产管理平台下一篇:羽毛球公共信号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