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共10篇)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1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省教科院附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的通知》, 根据江干区教育局“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工作指导意见,省教科院附校确立本次活动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我校结合实际,及时部署,认真策划,将9月的工作重点放在弘扬民族精神上,在学校师生中了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真正内涵,活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抓好宣传,形成良好开端。
9月初,我校全体学生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结合我校“闪亮星少年”雏鹰争章活动,开展以“文明礼仪,我先行”为主题的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各年级设置“文明示范岗”,每周“文明班级”评选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及强化。加大学风建设的力度,在各年级各班举行学风评比,在开学第一天上,校长向全校同学提出要求: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要培养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全校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本学期结合区“精彩一课”评比活动为契机,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班会课、中队课的评选活动,同时,特别要求语文、社会、艺术等人文学科,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自然等理科课程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滋养。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为了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升旗仪式、黑板报等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营造浓厚校园气氛,全校各班在开学初就布置了“以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评比活动。同时制定升降国旗制度,并开展“我是护旗手”评选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每周升旗,学校全体领导和老师的均认真参与,让学生感受升旗仪式的庄重、肃穆与自豪。每次升旗时国旗下热情洋溢的讲话都给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4. 以活动为契机,寓民族精神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活动一:开展“开展“在光荣的旗帜下”主题队日活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7月1日上午,校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带领七、八年级部分团员和少先队员开展“在光荣的旗帜下——党团队员渐成长”主题队日活动。活动通过播放建党初期、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及新时期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视频,向团员队员们展现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飞速发展。虽然天气很热,但是队员们觉得非常有意义。同时,我们还把视频放在校园网上,要求在校学生暑期里观看,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二:“强体魄,铸意志”七年级暑期夏令营活动
为了更好的做好初小衔接,让六年级毕业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在暑期我校邀请了杭州9478部队教官,针对新七年级学生进行“铸意志,塑风采”暑期夏令营,在为期4天的活动时间里,七年级的同学们认真学习中学生的各项规范,并进行了学唱红歌、队列训练,提前学习了中学的广播操。展示活动期间,看到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统一的节奏进场时,看到同学们动作一致地进行队列变化时,看到同学们精神饱满、准确到位地做着广播操时,家长、老师们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同学们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打好了基础。
活动三:《幸福的校园 我的家》开学典礼
开学的第一天,结合《开学第一课》主题“理解幸福”,我校精心组织了以“幸福校园我的家”为主题的开学典礼。本次活动通过一年级新生走进“幸福桥” 这别样的入场方式步入新历程,全校师生玩《信任的凳子》游戏,集体朗诵《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及校长给感动人物颁奖的四个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团结互助、幸福活泼的含义,在现场的采访中,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说:“这样的开学典礼太棒了,我在游戏中体验了团结、互助,感受到了我们班级的力量,还分享了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我真的很开心哦!”本次活动杭州少儿频道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活动四:《开学第一课》感受“什么是幸福”
开学第一天,学校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了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开学第一课》,这一堂关于“幸福”课,课中重点讲述了乐观自信的钢琴盲童刘浩、重庆跳太空舞步的校园师生和带着养母上学的“最美女孩”孟佩杰的故事,温馨感人,震撼人心,让现场所有学生为之动容。课后,五(3)班夏瑜告诉记者“其实,幸福只要你用心去体会,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生活在幸福之中,就会有无限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不幸,就会有激情去过好每一天”。
活动五:出一期黑板报《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精粹》
校政教处、团委、大队部结合低中高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新学期畅想”黑板报比赛,不同主题的的板报分别表达了学生传承和发扬祖国语言、祖国文化、民族精神的热情。
活动六:《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教师节庆祝活动
本届教师节,学校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开展了“感恩章”的考章活动,通过“五个一”的考核内容: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标准的敬礼,一张自制的敬师卡,一份整洁干净的作业,一个文明守纪的行为,对全校学生进行考章。同时,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学校还开展以“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教师节庆祝活动。午休时间,校广播台还专门组织了一场“献给老师的歌”的专题广播,一首首动听的歌,一片片深情的短文充满了学生对教师们的感激和爱,更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深切祝福。本次活动浙江少儿电视台进行报道播出,不少家长表示这样实在而单纯的教师节感恩活动,值得大家学习!
此外,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学校还结合推普周活动“啄木鸟在行动”寻找错别字大行动、每班召开一次推普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为“推普”的黑板报,推出一场语言文字规范化专题广播,在七年级、八年级举行普通话宣传卡制作比赛,全校开展“一笔一划写人生”写字比赛。结合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并开展“明理章”“社会实践章”“运动章”的考章大行动,以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热情活泼、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至上的精神宝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努力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 政教处 2011年9月26日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2
从中不难看出:武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然而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只重视技术、技能教学,轻视、忽视武术理论教学和武术文化、民族精神传播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只会打几套拳,对于武术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却一无所知的现象。这样的教学现状难以实现武术课程培养武术人才,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
笔者认为,武术不仅是一种民族体育项目,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精神。武术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简单的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培养,民族文化继承和保护责任感的培养。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贯彻落实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中对武术文化、民族文化继承发扬的重要目标任务,通过理论讲授和技术教学使学生认识体会武术文化内涵;认识武术继承和保护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兴趣;结合当前武术继承面临的严峻形势,唤醒学生对于武术继承和保护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由被动地为学分而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力图使学生形成三个认识,树立三种意识。
1. 认识武术继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武术文化继承与保护意识的树立
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武术继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生活于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中的年轻学生。现代的思潮、理念、方式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对于他们显得遥远而飘渺,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是国家政府的事,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论证武术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在讲授《武术与传统文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层层递进推理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民族文化对于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如笔者对武术继承保护的重要性讲稿如下: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它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1],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缺失。一个没有科技的民族一打就垮,而一个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不打自垮。因此,保护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实现文文化化的的与与时时俱俱进进和和开开拓拓创创新新,,是是关关系系民民族族前前途途和和命命运运的的重重大大问题。
正因为这样,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各种民族文化的争夺、侵略、交流就从未间断过。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著名的《最后一课》所反映的民族情结感动着无数爱国者,同时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文化侵略、文化统治。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和文化的侵略才是致命的侵略。日本侵略者为了彻底摧垮中华民族,达到彻底统治中国的目的,在进行血腥屠杀的同时也进行残酷的文化侵略和奴化,对中国的大量文物进行毁害和掠夺。国民政府为了保护中央博物馆的大量珍贵文物,历经十年的艰苦转移,兵分三路,历尽坎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成功地将这批文物安全转移,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了奇迹,保护了民族文化。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融合愈加频繁,同时文化争夺和侵略现象更加严重。从“端午节保卫战”就可以看出文化争夺的硝烟正在弥漫全球。这些无不显示出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从人类、世界的全局角度来看,民族文化对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进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属于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同自然界物种多样性导致繁荣、物种单一性导致衰亡一样,文化的多样性能促使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反之,文化的单一性将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枯萎。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因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仅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技击、健身、修身、娱乐功能享誉世界,被誉为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武术家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累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拳种和流派,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任何一种武技所难以比拟的。武术中深邃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技术内容,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世界人类都具有久远价值和深刻意义。
2. 认识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武术文化自信的树立
谈到武术的技击、技术,学生往往感到很直观,也容易理解,而谈到武术的文化内涵时,学生却感到抽象和迷茫。这是因为:一方面,武术的文化内涵确实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以致教师在讲授时不知从何说起。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难以理解。
文化必须通过一种载体和形式来体现,如语言、文字、艺术、民俗、礼仪、建筑等。同书法、戏曲、绘画等艺术一样,武术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体现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种表现形式。武术的技击理论、拳法理论、动作形态和武术所崇尚的理念,无不传递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讲授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的这一特点时,教师应从武术拳种流派,武术拳理,技击理论,动作名称,武德规范中蕴含、体现的传统文化来讲述,使抽象的文化变得具体生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体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武术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武术根植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传统哲学、儒家经典理论、兵法、医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文化的滋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点在武术拳种流派、技击功法理念、动作名称、拳谱歌诀、武术谚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五行生克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论、气论、形神统一的观点在传统武术的形成、发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太极拳就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优秀拳种,讲求顺乎人体的自然调节、阴阳平衡,动静结合、虚实分明、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以五行相生相克为其内核。传统武术注重形与神、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讲究内外三合,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要求;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体现的是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哲学思想。而武术运动中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一系列矛盾变化体现了传统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传统武术中的内功气功、养生功则是建立在传统中医理论、道论、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之上。武术的技击理论则吸收了兵法中的精髓,避实击虚、攻守兼备、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招无定法,变化无穷。武术与宗教的结合则产生了名扬天下的少林禅宗武术、武当的道教武术。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我们熟悉的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手挥琵琶、倒卷肱、白鹤亮翅、玉女穿梭等,还有根据历史人物或小说、神话传说命名的动作,如霸王举鼎、二郎担山、童子拜佛等。这些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2 武术内容的博大精深
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累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拳种和流派。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任何一种武技所难以比拟的。
传统武术有众多的拳术流派,据1983年至1986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显示,仅套路而言,目前流源有序、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拳械套路有5000多种[2]。这些拳种门类众多,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而且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功法特点来分,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从地理来分,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从地域来分,各地均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拳,如陕西的洪拳,西北的披挂拳、翻子拳,河北的八卦拳、八极拳,山西的形意拳,山东的螳螂拳,河南的少林拳,四川的武当拳,福建的咏春拳等。可以说,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拳种。
中国武术不仅流派众多,而且每个流派都有完备的体系,有独特的功法、技击理论、套路拳械。各个拳种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发展派生出不同的流派。比如太极拳,分为陈、杨、孙、吴、武五大主要流派,还有许多小的流派。传统武术无论从功法、技击、拳理上讲多十分深厚,任何一个拳种都需要长期不懈的刻苦练习、深入研究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有“十年太极不出门”的说法。这些都表现了武术的博大精深。
2.1武术蕴含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
“未曾习武先修德”是对习武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习武的最高境界。“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术的各个拳种流派极为看重对德的修炼,对武德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历代习武者无不把修德作为武术修炼的至上境界。武林中被尊为大侠者无不是武艺高超、光明磊落、品德高尚,受人敬仰。而那些道德败坏、阴暗卑鄙、恃强凌弱者即使武功再高也遭人唾弃,被视为败类。武德所提倡德就是“仁、义、礼、信、勇、忠、孝”,是儒家经典思想和传统美德对习武者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规范,体现的是爱国爱民、匡扶正义、勇敢坚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友爱和善、诚实信义、崇尚礼节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历代习武者豪杰、英雄辈出,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抵御外辱的霍元甲、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志士等,他们不仅精通武术,武艺高强,而且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和美德。武侠文学、武侠影视中塑造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现代武侠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和崇拜,与其说是对武功的崇拜和喜爱,更不如说是对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赞扬。
3. 认识武术面临的继承与保护危机:武术继承与保护使命感的树立
3.1 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对民族体育项目及武术的挤压
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主导的今天,许多地方的、民族的文化“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逐出并取而代之。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这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美国的电视、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3]。西方社会“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为依托,把持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控制着文化交流中的流向、流速、流量,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性质”[4]。我们从以下数据可看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导地位。根据奥林匹克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所设28个大项300个小项中,除柔道、跆拳道等极个别的项目外,均为西方运动项目;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中,奥运会极少在非西方国家举办;奥林匹克决策层由西方人士主导,在国际奥委会当前的委员中,52.6%的委员来自欧美国家[5]。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位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并自始至终呈现出欧美中心主义倾向。从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世界体育运动中的绝对地位,感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绝对掌控。而外来竞技体育项目,如跆拳道和空手道、剑道等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随。特别是跆拳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靡中国各大城市,成为青少年竞相追求的“时尚”运动,令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汗颜不已。“中国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跆拳道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北京的一家跆拳道馆打出了“练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的招牌。
3.2 竞技体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制约
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遇到了西方体育的强势挤压。西方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事实,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已经落在后面。为了借助“奥运快车”实现武术跨越发展愿望,一直以来,武术的发展以竞技武术为主,确定了竞技武术为主导的武术发展方向,制定了武术进军奥运的战略。奥运会作为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代表,其发展机制相当成功,渴望通过奥运会的平台向世界推广武术,其用意无可厚非。但竞技武术的发展始终以符合奥运要求为标准,力图同世界接轨,为迎合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竞技比赛,不惜牺牲武术的文化内含和民族特性,使武术成了四不像的中国式体操,失去了传统武术的内涵和魅力。竞技武术,虽脱胎于传统武术,但其标准化、单一化、程式化的模式限制了武术的丰富多彩性,很难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更重要的是受武术竞技主导思想的影响,大众武术和学校武术也带有深刻的竞技武术烙印: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的内容为主,高等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和科研也以竞技武术为主,民间武术馆校的教学和训练也以竞技套路和武术散打为主,是否为专业运动队输送运动员和培养冠军成为衡量他们业绩的重要指标。而且,竞技武术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赛成绩优异化为目的,以高、难、美、新的竞技发展标准为准则的精英体育要求,对于普通人群来讲更是高不可攀。这就使得武术难以向社会大众推广和普及,致使武术的发展路子越走越窄,形成了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局面。而传统武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仍然游弋在民间处于低层的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广泛影响和适应现代社会及自身发展的传播模式。
4. 结语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既肩负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师资、社会武术健身指导员的责任,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又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为此,我们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的继承与保护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发扬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且东.大危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126.
[2]蔡仲林, 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
[3]胡慧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
[4]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8.
[5]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127.
[6]郭建宁.当前文化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论析[J].新华文摘, 2006, (17) :113-116.
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3
关键词 遵义 红色文化 民族精神
一轮红日抱娄山,千里乌江忆往昔——遵义,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孔子编撰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有云:“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不但记载了遵义名称的由来,而且还可见遵义作为皇家之地在政治、地理、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几千年后,遵义再一次作为历史事件——“遵义会议”的发生地,被载入史册。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纠正王明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领导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危急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解决路线、方针、政策的开端,标志着我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遵义,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它凝系着我国红色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以红色历史文化为载体,弘扬民族精神
遵义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数不胜数。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转战了遵义的十多个县(区),一百五十多个乡(镇),遵义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红军的足迹,三千多红军将士埋忠骨于黔山播土。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娄山关激战......红军在遵义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极为珍贵,不可复制。我们应该将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记录和传承下去。组织编撰红色历史书籍、增办刊物,审批创建红色历史研究中心,通过学术规范、补充历史;建立网站、增设报纸板块进行专题记述,通过对老红军的访谈、民间材料搜集,以媒介为载体,扩大遵义红色历史文化的影响,对红色历史进行宣传;以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电视剧的形式,真实再现当时历史,以简单易行的方式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编排谱写大型歌舞剧、话剧、歌曲、地方戏,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增强红色历史文化的感染力,党史人物、事件的故事性以及艺术性,进一步加强党史等文化研究、宣传的力量。
二、以红色旅游文化为载体,弘扬长征精神
革命先烈通过一个个历史故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以每个遗址为中心,建立旅游文化基地,以立体的形式将革命先辈的精神赋予载体,并突出不同的精神主题。通过瞻仰革命先辈的遗物、遗迹,将人们带入当时的场景、当时的年代、融入当时的社会,缅怀抗战先烈,感受创业成长的艰辛、深刻体会长征中红军战士的惊人毅力和伟大精神以及遵义地区不可估量的历史地理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作为长征走上正确理论路线的开始,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宣传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四渡赤水纪念馆作为彻底扭转红军被动挨打局面,展示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战绩,宣传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战斗精神;娄山关战斗遗址作为长征实行正确路线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我党迈出成熟第一步的标志,以历史事实证明了认清道路,坚定信念,是最后成功的关键;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埋葬了无数的红军烈士,在陵园中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苟坝会议会址是继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思想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再一次得到巩固的会议遗址,正因为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得到全党全军的肯定,才能有最后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红军街作为现代仿古建筑群,融入了现代经济产业链条,更加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
三、以红色地域文化为载体,弘扬遵义精神
红军长征在遵义不仅留下了一个个文化遗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更为遵义人民留下了代代相传的遵义精神。遵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我党我军长征精神的代表,同时遵义还代表着历史的转折、生命的希望。所以要以遵义为地域载体,将沉着稳重、奋斗不息、摆脱困境、转危为安融为一体,展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让祖祖辈辈在遵义这块土地上生存、发展和传承下去。以遵义精神为主体,举办和修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纪念日、大型活动和城市雕像,将红色文化孕育到城市建设之中。将这种精神塑造成为城市印象、人民的精神风貌。
遵义——承载着中国红军长征的历史,体现了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伟大精神。我们应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充分发挥遵义红色资源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遵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把遵义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特色城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遵义也必将不负历史的重任,承载着红色文化,为我国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国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洪圣达.运用遵义红色文化有效教育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6).
[2]黄超.关于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才智.2009:(22).
[3]张鹏建.红色遵义[J].文化月刊·遗产.2011:(7).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立项编号:ZSHJD1204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 篇4
——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书籍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卡迪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了《国学经典诵读》后,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对话。
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警句、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学生阅读。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单元,因为在这一单元里有很多古代寓言和成语故事。它告诉我们不要虚度光阴,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我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人要有自信,失败了不能气馁,从哪儿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跟学,学人学语”,读了之后,对我的感触很深。我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晚上连上个厕所都不敢,当我读了这本书以后,书中人物的自信、勇敢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到自信,慢慢的不在害怕了。也让我认识到只有相信自己,才是最棒的。
《经典诵读》凝聚了古人们语言的精华,向后人展示了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刀不磨要生诱,人不学要落后”。使我明白了只有学习才可以取得进步。“铙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铙人”告诉我,当别人犯下错误时,要懂得宽容、理解……
茫茫书海,好书难求,这本书汇聚了一个个名言警句,汇聚了一个个道理,多去阅读它,爱到的益处也就更多;拓宽知识,丰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好处多多,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找来读读看,这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会让你领悟出更多的道理,会让你成
为一个懂古语的“小神童”。大家都来看看吧!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明礼仪 篇5
省内各高校: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强化全省大学生践行文明礼仪意识,宣扬正确的文明礼仪规范,全面提升省内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沈阳理工大学现共同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明礼仪”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对象
省内高校在籍本专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二、征文要求
1、征文作品要求紧扣主题,题目自拟,体裁、形式不限,内容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体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活力、创新意识和健康文明的价值取向,一般不超5000字。
2、征文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取消参赛者的评奖资格。
3、格式要求:固定值22磅排版,题目用宋体、小
二、黑粗,一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二级标题和正文用小
四、宋体。
4、参赛作者须在文章末尾注明作者姓名、学校、院系、班级、学号(与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注册的学号一致)、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5、参赛作者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主办单位拥有参赛作品的使用权。比赛期间,参赛者不能将参赛作品转让或许可给任何第三方。
三、报送方式
1.报送方式:以学校为单位统一报送征文作品,建立以学校命名的文件夹,如“XX学校征文作品”。文件夹内容包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明礼仪”主题征文活动作品汇总表》和征文作品,最后将文件夹制成压缩包发送至指定邮箱。
联系人:杨杰,电话:024-24682878
邮
箱:wenmingliyi@126.com
2.截止时间:2015年10月30日
四、表奖办法
本次活动将评选出若干优秀征文,由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获奖作品将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文明礼仪”频道专题展示。
联盟 沈阳理工大学
015年9月23日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6
一、长征精神篇
【时事材料】
1、2006年10月22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70年前,中国*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专题训练】
一、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历史探究〗
1、长征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假如我们重走长征路,你会经过哪些地点,并说明理由。
江西瑞金,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转移开始长征;陕北,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甘肃会宁,1936年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
3、红军开始逐步改变长征被动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4、长征经过了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我国共有多少省级行政单位? 34个。
5、长征起点、终点分别属于第几极阶梯?其分界线是什么?
第三极阶梯和第二极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理论探究〗
1、长征精神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长征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长征精神有哪些重要意义?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教育广大于部群众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3、长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中学生应如何在实际中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中国*的正确领导,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怕艰难困苦、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坚定信念,要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有坚强意志,要培养坚强意志。
4、弘扬长征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哪个方面内容?该内容的核心、重点、原则分别是什么?
思想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重点是诚实守信;原则是集体主义。
5、我国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实践探究〗
1、为了发扬长征精神,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活动形式?
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
2、红军在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启示我们,面对挫折和逆境该怎么办?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正确的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学会自我疏导。
3、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有坚强意志,要培养坚强意志。我们如何磨砺坚强意志?
树立明确目标;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善于管理自己;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4、请你以宣传长征精神为主题拟定宣传标语?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弘扬长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5、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6、红军长征途中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顺利经过少数民族地区,请问: ①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③现在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在民族问题上,我们要履行什么义务,具体该怎么做?
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我们要尊重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⑤说出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
云南。
⑥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平等、团结、互助。
二、感动中国2006年篇
【时事材料】
1、感动中国2006人物颁奖盛典于2007年2月26日隆重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06人物”荣誉的是:独臂英雄丁晓兵、蓝领专家孔祥瑞、排爆专家王百姓、气象学家叶笃正、好军医华益慰、著名学者季羡林、爱心大姐林秀贞、阳光少年黄舸、青岛爱心群体微尘、慈善家霍英东入选。“感动中国2006人物”颁奖典礼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特别的致敬!最终将集体奖授予老红军代表。
【专题训练】
一、获得“感动中国2006人物”荣誉的孔祥瑞: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1、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证明了课文中的哪些观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2、孔祥瑞事迹告诉我们,成功创业应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坚强意志、创新精神等
3、我国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多家媒体组织感动中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二、“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1、“微尘”的事迹体现了什么中国传统美德?
乐于助人。
2、学习“微尘”的事迹有什么意义?(从国家和个人角度)
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利于提高我们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3、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树立“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
4、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
三、2006年8月16日中央文明委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
1、在你身边,你发现有哪些不文明行为?
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
2、针对诸多不文明行为,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从自身做起,监督他人;组织各种文艺活动积极宣传公约;树立主人翁意识,敢于与不文明行为作斗争。
3、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方面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
4、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肩负历史使命,弘扬民族精神 篇7
所谓使命, 古时指使者奉命出行, 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 不仅要走过自己的人生历程, 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 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 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329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使命的含义。苏武牧羊, 几十年忠心不改, 勇敢地肩负起了君王交给他的使命。岳飞背起母亲“精忠报国”的嘱托征战沙场, 不仅将孝心和忠心统一得完美无瑕, 而且担负起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1919年5月4日, 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使历史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自此, 年轻人站在了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 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所以历史使命还可以概括为“一定社会给社会本阶级及其政治集团和社会成员提出的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
在不同时代, 人们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年代, 党和国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未来的建设者就是青年朋友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就在中华少年。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故当代大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 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国民族精神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古有愚公移山的故事, 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红旗渠的建造体现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在中国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 炎黄子孙团结、勇敢、爱国、敢为人先的精神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些精神支撑着无数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承担起历史使命, 拯中华于危难, 救国民于水火, 巍巍百年历史, 泱泱中华精神, 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一直在升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增强综合国力, 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它是解答经济全球化推进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 它是坚持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作风的要求。无论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丢掉民族精神就是忘本忘根, 就是丢掉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三、肩负历史生命, 弘扬民族精神
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 全球化使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和商业的发展, 还有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先进意识的大发展。很多人认为在如今时代我们没有历史使命, 没必要弘扬民族精神。因为人生活富足, 无忧无虑;或者一直注视着生活得比自己好的人, 总觉得社会对不起自己, 很多人对不起自己, 太注重个人幸福;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力量太小, 没能力担当起历史使命;或者自己年龄太小, 历史使命应该由年长的人担任。总之, 他们可以找到千千万万条理由推脱责任。
梁启超说:“老年人如夕照, 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 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 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 老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 少年人如白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 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 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 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1]自古英雄出少年, 国家、民族是少年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如果少年人不担起历史使命, 谁来担呢? 老年人如夕阳, 他们已经没有多少能量照耀这个世界了, 能照亮这个世界的只有少年人。
在当今时代, 肩负历史使命, 弘扬民族精神有以下必要性。
(一) 这是重拾中国道德良心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 人们的精神食粮却严重匮乏, 人们渐渐忘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道德沦丧, 正义缺失, 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在这个世界上游荡。冷漠、麻木、背叛、诈骗……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 从“我爸是李刚”到“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 从拿刀刺向自己的妈妈到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我想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人民怎么了?我们的心灵怎么了?种种事件都在说着人们道德良心的丧失。我们有责任重拾中国的良心, 小悦悦最后被一个拾荒者拾起送到医院, 这个拾荒者在拾起小悦悦的同时也拾起了中华民族的良心, 而这个良心本不应该丢掉。每一个炎黄子孙有责任、有使命重建我们的道德体系, 有责任、有使命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二)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现在的经济是知识经济, 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让我们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 商品在全世界销售, 资本跨国界流动, 信息得以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定地捍卫国家的利益, 这更需要我们明白我们的历史使命, 坚持爱国主义精神。
(三) 这是建立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 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 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多少人遵循, 或者说我们正在丢失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对事物的判断标准, 这个民族就会乱成一团糟, 这个民族就不能长久存在。现阶段, 在社会转型期间,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考虑怎样重新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只有具备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强大。
最后, 用一段《少年中国说》里的话与大家共勉: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干将发硎, 有作其芒。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00.
传承地方音乐 弘扬民族瑰宝 篇8
一、浦江乱弹传承的意义
浦江乱弹之所以在六年前能够入选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推广的文化价值。因此传承它具有重要意义:(1)了解浦江乱弹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2)提高师生戏曲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热爱戏曲文化、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思想。(3)丰富音乐学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提供认知、传习、拓展、研究等实践机会。(4)依托各种载体和组织的活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浦江乱弹,使传承工作丰富有效。
二、开展传承教学的途径
学校根据师资和学情的状况,在传承浦江乱弹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承教学活动。
(一)有效传承——青蓝工程
为了更好地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良好氛围,解决音乐教师不会唱戏,更不会演戏,专业戏曲师资严重不足的棘手问题。首先,学校经常组织音乐教师参加戏曲知识培训,尽可能地让教师出去学习进修,并及时安排教师参加有意义的戏曲展演观摩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戏曲教学水平。其次,学校每周三开设了器乐、戏曲表演、名曲唱段三个特长班,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乱弹知识及技能。第二课堂的开设,激发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更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激发了学生对优秀地方文化——浦江乱弹的喜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由于学校音乐教师缺乏戏曲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使传承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聘请原浦江剧团的专业教师担任器乐班、戏曲表演班、名曲唱段班的指导老师。每个班安排一位教师跟班学习,采用师徒结对的模式开展活动。
(二)辐射传承——社校合力
社会上有各类专业人才,如果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就能使传承事业卓有成效。
民间老艺人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发挥他们的才能开展活动会受益匪浅。平时学校音乐组会定期举办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开展以“老少牵手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民间浦江乱弹老艺人走进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讲、辅导培训活动;学生走近民间老艺人、服务老艺人的志愿者行动,向浦江乱弹老艺人拜师学艺。同时还让这些优秀的小戏迷开展“小手拉大手”,家长拜“子”为师的活动,使传承活动辐射到各个家庭。家校形成合力推广乱弹的学习,提高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利用家长资源,让部分学生向有戏曲基础的家长学习浦江乱弹的唱腔和表演。需要的时候请这些家长为学校出谋划策。
(三)普及传承——创设载体
学校作为传承基地,传承的任务主要在学校完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一系列有效载体,普及全校师生的戏曲知识及表演技能。
1.菜篮戏曲周活动
每学年开展一次菜篮戏曲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集体同唱一首戏曲名段;浦江乱弹知识手抄报比赛;邀请县文化馆送戏到校,全校师生观摩演出;以年级组为单位,观看名曲录像;评比“戏曲之星”,举办器乐合奏等系列艺术成果展示会;开展全校学生讲浦江乱弹民间故事比赛;开展传承基地学生民间技艺大比武等活动。以这些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的积极性。
2.有效整合,创设氛围
通过学科整合,创设校园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在宣传工作中,充分利用书法、美术老师的作用,通过手工、表演、绘画、海报等形式宣传浦江乱弹文化。美术组负责张贴海报,整理资料、宣传册,组织师生观看浦江乱弹展览。
3.应用网络,学会名曲
为了扎实地开展戏曲教学,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戏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校红领巾广播站,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师生欣赏名曲名段,对全校师生进行乱弹知识培训。为了巩固和熟悉著名的名曲名段,每天利用中午和放学二十分钟的时间,学校广播站定期播放乱弹的名段名曲。如《碧桃花》《龙虎山》《黄金塔》等。校园里充满了浓郁的戏曲氛围,让师生在聆听地方特色音乐的愉悦过程中,了解哪些是家乡的著名剧本,熟悉经典的乱弹唱段。通过聆听、学习,达到会哼唱名曲的目的。
4.经典观摩,了解戏曲
观摩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地方戏曲音乐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学期开设一次浦江乱弹知识讲座和公开课,组织一次观摩演出。
教师们生动形象的表演和示范,专业人士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精彩讲座,使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浦江乱弹的发展历史、剧种行当、代表人物、四功五法等知识,而且身临其境地观看了精彩的演出,过了一把唱、念、做、打的戏瘾,增强了他们对戏曲的爱好和兴趣。
三、显著成效
经过学生和教师的精心排练和学习,近几年不仅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特长班的学生已小有成就。有的戏曲唱功达到了专业的水平;有的武打动作非常出彩;演唱明亮、清脆、悦耳感人,其中一位学生成为同学们的偶像,以一曲富有乱弹特色的戏歌《我爱浦阳江》,在金华市少儿组声乐比赛中以独特的风格、声情并茂的表演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金华市十佳小歌手称号。
学校创编的节目也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原创节目《戏曲奇葩绽新蕾》以独特的形式,对婺剧文化艺术的元素和表演形式进行了创新,小朋友们活泼可爱、像模像样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在浙江省声乐比赛中获得少儿组二等奖的佳绩,并在中央台戏曲频道连续播放了一周。根据婺剧音乐素材改编的戏剧《比赛之前》,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在金华市第二届中小学婺剧进校园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排练的《浦江乱弹尖》《魁趣》等富有浓郁浦江乱弹特色的节目,获省市乃至国家级大奖。
教师通过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积累、提升。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科研方面有了很大的长进。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县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学校还成立《浦江乱弹名段学习和研究》课题组,开发《简易戏曲教程》作为校本课程,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理论体系。
非遗教学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对全校广大师生的极大鼓励,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校园非遗教学更上一个台阶的催化剂。
文化需要有人去传承,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学习—实践—学习,做一个非遗工作的有心人,浦江乱弹文化就会更加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篇9
书 法 比 赛 策 划 书
机电工程系团总支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
书法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促进传统书法的传播。
2.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对书法理论知识的认识,增强个人修养,展现个人魅力。
3.增强同学们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
三、参赛对象 机电工程系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
4月25日—4月26日 系部宣传及报名工作 4月27日晚 现场比赛
五、活动地点
报名地点:机电工程系学生会办公室80312 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比赛前期准备
(一)组织宣传
1.在有效时间内利用展板等形式对比赛进行宣传。2.团总支确定参赛选手及联系方式。3.决定比赛人员名单。
(二)物品筹备
1.硬笔书法纸
2、多媒体教室
七、比赛流程 1、2011年4月26日前推选出参赛选手。2.作品收集及要求(1)只比赛硬笔书法。
(2)硬笔作品用所发纸张书写,参赛选手不得自行准备。(3)作品右下角注明参赛人员班级、姓名和联系电话(4)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 3.比赛
(1)采用现场书写的形式,内容以宏扬“五四”精神为主题。
(2)比赛时长1个小时。
(3)书写格式不限,参赛选手可以根据给定的纸张自行设计。
(4)比赛时间:2011年4月27日晚上19:00-20:00 4.作品展出及点评
2011年4月28日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参赛作品
八、活动后期工作
1.收集关于本次活动的所有资料,整理、存档。2.将活动的图片与文字材料一并上传至系部网站,进行宣传。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 二等奖6名 三等奖9名
机电工程系团总支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篇10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纪实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滑坡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
2006年11月,我校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工作,我校国学讲坛在提升我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成为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中进行“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对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皎皎者,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而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招生规模或是在校生人数均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意识滑坡等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中心主义不断膨胀,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精神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衡和人格的异化,一些人明显呈现出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如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敏感程度”,清华学子刘海洋竟然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和食品投喂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确实还存在着很大的缺憾。
拉拍雷说:“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爱因斯坦也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说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技术,毫无疑问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崇高人文精神,必定就是不打自垮。”由此看来,仅靠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而缺乏深厚人文素养的“瘸腿”大学生是无法承担起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重任的。
鉴于这种形势,2006年11月,我校以中原文化研究所为依托,在校宣传部的统筹下,联合有关系、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筹备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国学经典、宣传中原文化”为核心,开展一系列讲座,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广大学子更好地了解、传承中华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代典籍,其中很多优秀作品,历久而弥新,全面而独到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而深刻的体现,也成为传统文化中最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精神桥梁,是认识中国国情、领略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水平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高尚的美学享受。正是有感于此,郑州师专将中原国学讲坛的宗旨确定为:“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
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三)工作思路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学术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开放式学术讲座,采用每月一位名师讲一个主题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举行开放式学术讲座。由校内外学术见解深邃、授课艺术高超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力争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观点新颖。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多彩。在形式方面采取以专家讲座、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我校“国学讲坛”除由我校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建树的教师担任主讲嘉宾以外,并请当代著名学者和专家到学校指导交流。国内外著名学者如范曾、李学勤、朱绍侯、沈伯俊、冯天瑜、谷振诣、张德水、张维华、张新斌及韩国学者孙兴策等,都曾先后到我校国学讲坛讲学。这些名师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不仅使广大师生人文精神和学术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开阔了学术视野,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2006年11月开办以来,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共举办二十多场以国学经典、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高品位的学术讲座,在提升全校师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省文化厅授予我校“中原国学讲坛郑州师专分会场”的匾牌,新华网、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文化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在河南省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已成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中原国学讲坛的效果与影响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实施以来,在校党委的关怀支持下,在国学讲坛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提升我校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高品味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国学讲坛的开放式学术讲座和读经颂典活动,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接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一个有利于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和发展。
2、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在中华先民光辉成就的激励下,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了同学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奋斗的决心和斗志,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了良好学风,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我校国学讲坛动作特色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成立以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校内校外相结合,为了使讲坛既具有更高的水平和质量,又能紧贴教学,服务人才培养,讲坛开办以来始终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一方面立足本校,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选题,并将征集所有选题放在学校网页上,以便全校教师充分了解情况,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报名应聘,从中选择那些内涵深刻,主题新颖,理论前沿的课题,安排具体时间,面对全校师生演讲。同时还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讲坛开展学术讲座,提升讲坛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知名度。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所作《中华文明与中原文化》;河南著名史学专家朱绍侯先生所作《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三国文化专家沈伯俊先生所作《刘备的领导艺术》;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所作《张之洞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韩国学者孙兴策先生所作《韩国的儒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主编辛世俊先生所作《中国传统仁学的形成与发展》;《河南文物》主编张德水先生所作《中原文明的历史进程》;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刘玉娥教授所作《中原诗词鉴赏》、《中原文化华与中华文化》等20多场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使广大师生加深对国学以及中原文化的了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开放式学术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如何保存、传承我们的国学经典,并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这是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郑州师专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他们走出校门后担负着全省乃至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的培养任务,中小学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国学素养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比非师院校更要加注重。中原国学讲坛自觉地将国学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对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中原国学讲坛始终致力于将学术讲座与全校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名篇的学习为契机,在相关系部掀起读经颂典活动。我们选择了一些特别优秀的文学经典,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将文学作品的朗诵和视频传输到各个教室,让师生结合《大学语文》、《口语》、《书法》等课堂教学,反复聆听、濡染、感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通过这种讲座与课堂结合的读经颂典活动,不仅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育了良好的学风和学养,切实做到了 “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师生的精神文明得到较大提升。
3、讲座与学生社团密切结合,有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中最活跃的一个团体,在学生社团中聚集了一大批朝气蓬勃,观念新、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思想活跃的优秀青年。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原国学讲坛充分利用名师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的机会,对相关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如与中文系寒钟国学社和初等教育部剪纸社的同学们建立联络机制,抓住一切机会,为他们答疑解难,提建议,指导活动。通过这一有效活动,不仅使我校社团工作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社团影响了一大批学生探索国学奥秘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推动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的宣传和普及。
4、传承、普及经典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优良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塑造,也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施。因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学校不仅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绿化、净化、美化上狠下功夫,天鹅湖、牡丹园、奇石、绿树、青草,春有花,夏有萌,秋有果,冬有青,自然景色优美,而且注重文化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紧密配合中原国学讲坛系列文化讲座和“颂经读典”的课堂活动,在校内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对校园内主干道路的命名,充分体现出学校重国学经典的特色,如“弘毅”路,是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明德”路则是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校园道路命名多取国学经典,旨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重的国学文化氛围,这些饱含中华先贤无穷智慧的路名犹如无声的春雨时时滋润师专每一位师生的心田,激励着他们为祖国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地奋斗!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推荐阅读: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10-20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演讲稿09-12
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方案07-3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08-21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07-01
民族传承07-06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08-28
申报传承民族文化基地材料07-04
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07-21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8-23